巧用过渡语激活课堂

2024-10-18

巧用过渡语激活课堂(共3篇)

巧用过渡语激活课堂 篇1

高中物理教学的主旋律就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布局合理, 结构完美, 除了要有扣人心弦的“序曲”, 还要有回味无穷的尾声, 更要有“层层递进, 引人入胜”的过渡语, 使前后达到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然而, 现在许多老师对课堂教学的“过渡语”这个细节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出现了教育教学的“呆板式”:“第一……第二……”课堂结构不紧凑, 犹如一盘散沙;有的课堂教学环节不连贯, 支离破碎, 只是知识点简单罗列。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到底该怎样运用课堂教学过渡语呢?我通过自己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精心设计的体验, 并通过网络学习了许多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课堂教学过渡语的运用, 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下面谈谈我对过渡语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过渡语的功能

过河要搭桥, 爬高要登梯。这“桥”和“梯”就是从此岸到彼岸、从低处到高处的过渡工具。而对教师来说, 一堂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可以进行分割切换的。也就是说, 一堂课是由教师对几方面知识内容的传授组成的, 之所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因为在这几个方面内容的组合衔接上常常有其独到的妙处——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 如行云流水, 天衣无缝。在课堂上起衔接组合作用的过渡语如果说得好,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加课堂教学效益, 必将起到有益的功效。

二、过渡语的作用

1. 节节穿线, 环环相扣。

颗颗珍珠虽美, 但是串成项链之后将会更加绚丽, 而起到这种作用的却是几乎看不到的细线的作用, 过渡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就起到了细线的作用, 使每一节课都行云如水, 天衣无缝。

2. 提醒注意, 激发思维。

教师运用过渡语, 可以提醒学生下一个环节所要学习的知识,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助于学生下阶段的知识学习。用质疑或设问方式过渡可以激发思维, 让学生开动脑筋, 思考问题, 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起到架桥搭梯的作用。

3. 温故知新, 增长见识。

在教学过渡时, 采用复述式或总结式过渡语, 就等于知识再现, 给学生温习一下前面的知识, 加深印象, 有利于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 学生对不足的、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向老师质疑或与同学讨论, 从而增长见识。

4. 增加美感, 回味无穷。

一块布料披在你的身上很美, 但如果把它做成一件更适合你的衣服, 将更能体现出布料的价值, 这是二者有机结合的最高境界, 真正起到作用的还是细线。课堂教学中过渡语用得巧、用得妙, 再加上教师生动表述, 将会给课堂教学增添美感, 使整个课堂教学简洁明确、自然得体、紧密连贯,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更深, 课堂教学效率将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过渡语的类型

1. 直入式过渡。

直接导入所要讲授的内容, 用语简短, 干净利索, 内容新鲜, 入题迅速, 给人以清醒的提示。比如我在讲《平抛运动》时是这样过渡的:前面我们探讨了曲线运动有关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处理曲线运动中的特例——平抛运动。这种过渡方式让学生知道了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又从“特例”两字中明白平抛运动与曲线运动的从属关系, 告诉学生将从曲线运动角度去探讨这节课的内容。

2. 顺流式过渡

也就是顺其自然, 无磕磕绊绊, 能顺利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折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如在讲《电容器》一节时, 我讲完结构之后, 由“结构决定性能”, 过渡到性能, 有顺水推舟之势, 讲到性能;讲完性能, 由“性能决定用途”, 顺理成章地讲到用途。这种方式把所讲内容有机串联起来, 虽显平淡, 但是在平淡中见整体, 不落俗套, 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3. 提问式过渡。

富有艺术情趣问题的创设, 可将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浪尖,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转换。在讲《自由落体运动》内容时, 我提出下列问题: (1) 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学生回答) (2) 如果在月球上重做该实验, 下落快慢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3) 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关于这个问题, 你有什么假设或猜想?在不知不觉中, 我将落体运动抽象到自由落体运动上来。这三问, 把学生安然从一波峰送到另一个波峰。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思考中收获, 在思考中成长。

4. 粘连式过渡。

利用所学内容之间的内外联系, 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粘连, 以起到紧密衔接作用。比如在学习《电势能》时, 我先让学生回忆重力势能有关知识, 然后告诉学生电场力和重力类似, 很自然地从重力势能过渡到电势能。这种方式简单明了, 学生易懂、易接受, 教师只需强调不同的地方即可。但不可生搬硬套, 要找出它们之间相似的地方, 才可以加以利用, 否则会让人感觉牵强附会。

5. 归纳式过渡。

将众多的内容与问题进行必要的精简、归纳、总结、梳理, 以导出重点要讲的内容和问题, 进而使课堂教学的目的更为明确, 这样的过渡语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 它承上启下, 带出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比如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之后, 来一句:“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流程图。”以点找线, 把知识点各个击破, 由线找面, 把知识点有机串联起来, 形成以完整知识体系。如下图:

四、使用过渡语常出现的问题

过渡语有各种类型, 在运用过程中也是百花齐放, 但不能生搬硬套。在实际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过渡语很重视, 但没设计好;有的设计好了, 但没用好;有的不够重视, 效果可想而知。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的确, 美的语言是蜜糖, 它能牢牢地粘住学生。在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不理想的课堂过渡语有这几类。

1. 冗长无效。

教师课前精心准备了导语, 不管课堂如何变化, 舍不得放弃, 犹如背诵一般, 滔滔不绝, 但学生一时记不住内容, 也不理解意思, 既浪费了课堂时间, 又达不到预定的效果。

2. 随意无序。

教师课前似乎没什么准备,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有时说得入题, 有时就跑题了, 没有注意前后内容的衔接, 学生不明确下一步学习的目标。课堂显得凌乱, 缺乏整体感, 影响课堂效率。

3. 贫乏无味。

教师语言能力不强, 没什么可说, 课堂平淡无奇, 没有生机, 学习内容单薄, 教师失去了该有的引领和提升的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4. 过渡语平淡无力。

教师没有激情, 过渡语缺乏情感, 缺乏生动感, 吸引不了学生, 激不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如平静的湖面, 没有涟漪。

5. 激情无度。

在课前进行了精心设计, 教师满怀激情, 似乎在表演, 学生无动于衷, 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五、使用过渡语的注意事项

文章有了过渡语, 才能成为生气灵动的整体。教师有“架桥搭梯”的功夫, 才能使教学的全过程机理严谨, 统体皆活。使用课堂过渡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 导与接上显能耐。

教师要注意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 在教学实践中要长期积累, 精心锤炼每一句教学过渡语, 注意得体自如, 瞻前顾后, 在“导”与“接”上显能耐。这样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增加课堂教学效益必起到有益作用。

2. 简洁明了入正题。

一堂课时间是有限制的, 应还学生学习的时间。教师的过渡语要承前启后、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 能让学生明白:我将学什么?该怎么学?明确学习目标, 将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 并开启心智, 陶冶情操, 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3. 富有感染入状态。

教师可以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情境, 用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 调控整个课堂, 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也不妨来点幽默, 放松一下紧张的情绪, 活跃一下课堂学习的气氛, 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状态。

4. 善于巧变抓实效。

呆板的语言容易让听者疲劳, 教师的过渡语要丰富, 富有变化, 应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 声情并茂, 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 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有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 用心学习、领悟, 在教学实践中长期积累, 精心锤炼每一句教学过渡语, 注意得体自如, 瞻前顾后;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内容, 巧设过渡语言, 穿针引线, 步步深入, 最后就能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将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 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而且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罗建国.会用善用教学过渡语.一叶泛舟网.

巧用过渡语,提升课堂效能 篇2

一、认真备课,设计精准的过渡语

在教学预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师的过渡语不但要清晰、规范,而且要有激情、有感染力,感动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记得一次听课,某教师课上得比较成功,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过渡语出现了几个宾语从句的错误,如:Can you tell me what is it?I want to know do you like it?的确,在上课过程中我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学生长期听这样的句子,他们肯定就会犯同样的错误。因而,学生只有在长期准确语言的熏陶下,才会变得敢说,会说,说得准确。

二、运用教学机智,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过渡语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愤”、“悱”之际正是引导学生探究的最佳时机,有了探究,就有了寻求答案的内需动力,唯有如此,新知导入才能找准最佳的切入点。因此,要运用启发性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教师的过渡语要让学生有所思,并思有所得,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例: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The seasons第一课时,为了铺垫语篇,进行了如下启发性对话:

T:What day is it today?

S1:It’s...

T:What date is it today?

S2:It’s...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3:It’s sunny and windy.

T:In Sihong, it is usually sunny and windy.Many flowers are open.So in Sihong spring is...

Ss:Beautiful.

T:I like spring best.Do you like spring?

S4:Yes, I do.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 in Sihong?

S5:It’s very hot.Sometimes rainy.

T:Indeed.But the crops like the hot weather and they can grow quickly.Do you like swimming in summer?

S6:No, I don’t.I like eating ice-creams.

T:Oh, many students like eating ice-creams.But don’t eat too many.Because it’s not good for your health.You may drink much water in summer.

Ss:OK.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S7:It’s sunny.Sometimes cloudy.

S8:Sometime hot, sometimes cool.

T:Great.We usually go camping in the countryside.And what else?

S9:We often go fishing.

S10:We can walk in the mountains.

T:Wonderful!

...

T:In Sihong, different weather in different seasons.Maybe in New York, there are different weathers from Sihong.Let’s listen.

这样有启发性的过渡语,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阐述本地的四季天气,并激发对纽约天气的兴趣,把本地四季天气作为教学资源,对语篇的阅读进行了很好的铺垫,一举多得。

三、设计循序渐进性的过渡语

循序渐进性原则尊重了学生的记忆规律,也体现老师掌控新旧知识的能力。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板块与板块之间的“平稳过渡”。

例: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3 Family members?时我为了引出新课题“family member”,拿出一张全家福,说:This is Helen’s family photo.(指着Helen) This is Helen.How many family members are there in the photo?话音未止,就听见学生在下面不解地议论:“什么是family member?”显然,我的过渡语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于是改进方案。

T:(展示一张自家的全家福)Look!This is my husband, this is my son, he is only five years old.This is my family photo.Can you tell me your family?

S1:My father is a policeman.My mother is a nurse.I am a student in a primary school.So this is my family.

S2:...

T:My husband, my son and me are a family.So my husband and my son are my family members.And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are...(故意停顿)?

Ss:my family members.

T:So this photo is my...?

Ss:Family photo.

这样设计过渡语,首先引导学生构建了family member的概念,然后一步步引出family photo,重视对学生英语思维的训练,体现了学习的动态生成,循序渐进、高效。

四、设计具有多样性的过渡语

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课堂中的过渡语一定要多样,如此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

例: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我引出春夏秋冬后,在四张PPT上依次设定了四季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练习对话:“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I like...best.I can...”我指着第一张“春”的图片说:“look at the picture!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好回答:“I like spring best.”于是我根据他的预设,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结合句型进行了机械式的操练,并匆匆完成这个环节的教学。这个过程显然缺少了激发学生进行交际活动的过渡语。教师的课堂衔接语太简单,课堂预设太死板,根本没有考虑到答案的多样性。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脱离四张图片,运用情感策略,用丰富生动的衔接语向学生描绘四个季节,进而激发学生参与有关“最喜欢的季节”的讨论。通过思考,改进如下:

依次设定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但每张图片都可以超链接,让学生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季节,说哪一个就点哪一个,超链接到相应的图文承载的内容,当学生说完,又可以超链接到原来的春夏秋冬四幅图片上,从而既体现了幻灯片的交互性,又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表达自由,尊重了个性化学习。在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都要体现教学的多样性,不能强迫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学习的方式也千差万别。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求助、智慧地学习。

浅析过渡语僵化及其激活策略 篇3

根据Selinker的观点, 僵化现象包括个体僵化和群体僵化两类。学习者的个体僵化现象主要表现为语言能力的僵化和错误僵化。语言能力的僵化是指过渡语在语音、句法结构和词汇等方面的僵化;错误僵化现象则是指为被纠正多次的, 并被认为已清除了的错误的反复出现, 成为顽固性的错误。当已僵化的外语能力具有普遍性时, 甚至成为整个社会的正常现象时, 就成为群体僵化。僵化对外语学习成绩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 很大程度上牵制了学习者过渡语向目的语靠近, 造成外语学习事半功倍, 徘徊不前的尴尬局面。

一、僵化产生的原因

语言僵化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外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僵化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影响力的是Selinker和Ellis的观点。Selinker将僵化的成因归纳为以下五点: (1) 母语迁移 (language transfer) ; (2) 培训转移 (transfer of training) ; (3) 学习策略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4) 交际策略 (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communication) ; (5) 目的语过分概括 (overgeneralization of TL linguistic material) , 在此基础上, Ellis进一步丰富了过渡语理论, 他用耳语习得敏感期和次系统来解释僵化, 把僵化的起因归纳为学习者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指学习者的年龄和缺乏融入目的语社会或文化的愿望;外因指的是交际压力、缺乏学习机会和对学习者第二语言的反馈性质。在过渡语范畴里, 我国学者陈慧媛在总结了国外有关僵化的众多理论基础上, 把僵化概括为内因说、外因说和内外因交互学说。

二、如何激活过渡语僵化

根据僵化的成因, 笔者拟从教师、环境和教学策略三个方面提出激活策略。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优化语言输入

教师的课堂语言和教材是学生语言习得的主要来源, 因此, 教师的语言应该规范和地道。事实是, 虽然我国英语教师的英语和教学水平都在不断地提高, 但大批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还没有机会到英语的故乡去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 许多教师本身使用的也是过渡语, 只是与目的语的距离比学生更近而已。再加上有些专业英语教师对专业知识并不熟悉, 自身语言陈旧或不合时宜, 如此一来, 教师无法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输入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学生如果长期模仿这种语言, 会造成语言能力的停滞不前, 最终导致僵化现象。也就是说,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输入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感知和理解。良好的语言输入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感知和准确理解。教师的业务水平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 外语教师应注重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提高语言输入的质量。

2.优化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从主体构成来看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 从内容构成来看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张大均, 1999) 。根据二语习得的相关理论, 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能够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接触目的语的机会, 从而使其能沉浸在目的语的环境中。因此, 合理的优化教学环境, 使课堂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的意义非凡。关于此类的调查显示:54%的同学认为, 班级的良好学习氛围是促进自己学习的关键因素;近85%的学生希望一个理想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其中, 包括图书、网络资源, 仿真的语言实践环境, 并且学习资源越丰富,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高 (丁俏蕾2009)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因此, 一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努力创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环境。以教师为主导, 要求课前教师充分备课, 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确定重点, 难点, 安排好教学步骤;课堂上, 要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主体, 则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以学生接受知识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讲授的进度与难度, 分层教学, 从而是每个学生沉浸在特定的语境中, 主动的学习语言知识, 加快语言习得的速度, 努力增强目的语的正面影响。另一方面,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尽量为学习者创造宽松自然的目的语环境, 引入地道的英语学习资料, 激起学生本身对所学语言产生兴趣, 从而能适当地避免僵化问题的出现。

此外,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适当的反馈, 从而起到控制僵化的作用。适当的反馈包括肯定的情感反馈和否定的认知反馈。肯定的情感反馈可以鼓励学习者积极思考和继续语言尝试, 否定的认知反馈则可以刺激学生认真反省自己的表现, 从而努力去改正或弥补自己语言运用中所存在的问题。

3.教学方法

(1) 传统和现代手段向结合, 进行多途径、多渠道的语言输入

首先, 英语学习是一个多层次的学习过程, 教师应鼓励学生创造进行语言输入的条件。例如, 听、读、背诵。其次, 借助多种手段多渠道进行输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热点话题,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多媒体, 电影、电视、网络等进行优化的语言输入。此外,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减少学生的交际压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进一步地提高教学效果。

(2) 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教学是指教授和语言文化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从而提高交际能力。作为外语教师, 应进行文化教学, 传授与外语教学内容或语用交际有关的文化知识, 提高二语习得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要有选择地将优秀的文化知识融入教学课程当中, 使学习者了解文化背景, 从而真正地理解和运用文化合流模式, 提高习得者过渡语的程度, 并最终延缓或阻止石化现象的产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过渡语是母语向目的语转化过程中的特殊形式, 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外语教师、教学和学习环境及学习者的学习方法都是产生过渡语僵化的原因。为此, 为了使外语学习获得成功, 不仅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防止和突破僵化状态, 而且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优化课堂输入, 使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摘要:过渡语僵化是二语习得中不可避免的普通现象。本文介绍了过渡语僵化的分类、原因, 从教师、教学策略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激活策略。

关键词:二语习得,过渡语,僵化,激活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2]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 1992.

[3]Vigil, N.A&Oller, J.W.Rule fossilization:a tentative model[M].Language learning26, 1976.281-295.

[4]王善江.二语习得中的过渡语及石化现象探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 (03) .

上一篇: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下一篇:文言文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