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共10篇)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1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
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我们还可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2
一、巧置悬念, 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 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兴趣味,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 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 预习之后, 设置悬念, 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争论, 不是蒋干, 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 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 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 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 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 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 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 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 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 有如此美丽的家乡, 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 为了美丽的家乡, 为了美丽的祖国, 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 他们热爱生活, 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 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 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 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 思想感情的时候,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 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 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理解加深了, 学生兴趣味浓了……当然, 读的方式很多, 还可以有诵读, 表演读等等。
四、用活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开放, 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 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 灵活处理教材, 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 “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 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 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 诗歌朗诵, 演讲比赛, 辩论会等, 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 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 深挖本质, 触类旁通, 改变视角,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 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 创造的乐趣, 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 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 力争将自己的课进行新颖、精巧的设计,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 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 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柳明.教育改革论文江编[M].学苑出版社.
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3
关键词:激活;高中语文;策略;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打造高效课堂也因此成为一线语文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我总结出只有“活化”语文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语文课堂重新焕发青春。下面我主要谈一谈高中语文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课程内容增多,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但是课堂时间没有变化,这就使得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可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很有限,往往上课时间还没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学生就已经显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有的开始东张西望,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呆呆地望着老师出神,甚至有的已经开始见“周公”了。任老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依然我行我素。这样的教学现状怎么能够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又何谈学习的高效率?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效率低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最大问题。
二、激活高中语文课堂的策略研究
高中学生普遍年龄为十七八岁,虽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有所延长,可是仍然不能适应课堂45分钟的要求。另外,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不适应学生实际生活,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无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有的语文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模式僵化,只是机械学习生字、生词以及重点文段的背诵等,不注意吸引学生注意力。这些因素的存在造成了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现状。
针对这种教学现状,广大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采用多種策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活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喜欢学习语文,从而主动、认真地学习语文。
1.学生“活”
要激活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活”。教师只有通过设置问题、安排任务、及时指点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思路紧紧追随教师。
首先,立足于教材,找到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其次,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才会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大量的知识,而如果学生不会发现问题,没有质疑精神,再有趣的课堂教学也会变得索然无味。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贯穿全文的线索。经过讨论、思考,有的学生会发现作者的心情变化贯穿始终,也有的学生会发现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也是一条线。教师接下来又提出,作者的行踪与心情变化的关系是怎样的,学生通过仔细阅读,认真感悟,终于发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是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再次,改变学生错误观点,使学生热爱语文。高中语文教师既要立足于学生实际,以平和的态度对待高考,还要改变学生“语文无用”的错误观点,使学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学习。总之,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入手,努力挖掘学生潜力,使学生“活学”。
2.教学方法“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选择正确的方法,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才可能成功。语文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使用轻松、幽默的课堂用语。如今的高中生都是“90后”,他们追求新鲜事物,爱好时尚,教师要通过轻松的、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到教师与他们之间没有明显差距的时候,才会乐意听从教师,喜欢教师,进而喜欢教师所教的科目。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语言上做足功夫,通过网络和报纸,学习一些学生经常使用的词语,并巧妙运用在课堂上,达到活跃课堂,同时使学生提高注意力的目的。
(2)发挥学生想象力。学生才是课堂主体,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不应该被传统教学方法所束缚,而是引导学生联想、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语文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祝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文章改写:假如阿毛没有被狼叼去或者祥林嫂没有改嫁,那么她的命运会有哪些变化呢?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祥林嫂设置不同的命运,这样,学生既参与到课堂中,又提高了写作能力。
(3)善于利用朗读的功能。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手段,应该被学生重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人物性格。例如,在学习《金岳霖先生》这一课时,学生通过绘声绘色地朗读:“除了体育教员,教授里穿夹克的,好像只有金先生一个人。”“走起路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就能更好地来理解这个质朴而古怪的教授,也能够体会到作者与金教授之间的深厚情谊。
如果广大高中语文教师从学生和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定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大放异彩,也一定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充满魅力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唐中浩.论“激活”中学语文课堂的策略:以高中一年级语文课程学习为例[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44-46.
[2]李春娟.采用多种方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3):186.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4
一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性在于你多讲少讲,多学少学一时间看不出高下来,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却管一辈子,工作以后就如“核能”一样,潜能巨大。它不仅是具有知识性的工具课,而且更是培养求知欲和训练思维、创造才能的能力课。教师要教好这门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尤其是在下面的乡村中学中,语文教学教之难和学之难可谓“难于上青天”。很多学生视学语文为头痛事,上语文课没有滋味,可以“苦不堪言”来形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低之又低,因为他们觉得语文课无非是熟悉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即使有些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他们也不过是借此来放松一下疲劳的大脑而已。又因语文这门学科天生缺乏很强的逻辑性,它只是重在积淀与领悟,课程内容安排又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清晰明显的知识块,即使有,也只是从小学到高中那种“司空见惯”了的字、词、句、段、章、篇。所以,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学习时没有冲动。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然而收效甚微。课下学生仍然畅游于数理化知识的海洋,却不见对语文知识的问津,语文学科被学生冷落了。面对这些现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学起语文来有滋有味呢?多年来,我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深觉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要注重艺术性。现在,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为了大力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觉得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更觉得让语文教学从枯燥乏味的说教中摆脱出来,使学生有滋有味有兴趣地去学语文势在必行且完全可行。
二
多年来,曾被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也像很多语文教师一样,以高中课本为本,按照教学大纲逐课授之,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大赶进度,以利于有时间进行复习回顾,搞题海战术以应付考试。虽然学生的卷面成绩提高了,但他们的实际水平“他知,我知”。
高考在改革,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测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何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基本点。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将其转化为能力。学生以此能力进行课堂学习,其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疑也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怎能不以此为目标呢?尤其是语文教学,更要使学生在“不教”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问题。面对应试教育,作为语文学科,不必像数理化等其他学科那样搞题海战术,否则只会让学生更觉语文课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只能让他们怀着极不情愿的情绪坐在教室里捱时间,我们应重在能力的培养,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并下苦功夫。魏书生认为:“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的大脑深处潜藏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学好语文的潜能,而 1 且下功夫开发,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便可指日而待。三
面对学生薄弱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充分重视基础,打实基础是学好语文之根本。对于这一点要加强弥补,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只埋怨而不下措施,而要耐心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信心去弥补。只有把这个基础打扎实,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效率,同时,课堂教学也不应大赶进度而填鸭式地满堂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灵活多变吸引人,让学生有激情去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也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安排上,应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多功能性,以情鲜活滋味、激发兴趣,以疑激活思维,并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喜欢上语文课,绝不能以为授完几篇课文就能提高语文水平。作为高中教师,应以课本作为突破口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做法上,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并且效果也很好,真正具有其他班学生所没有的语文功底。首先,放低要求,给予鼓励。通过第一堂课的摸底作文训练后,我就以不高的要求助其成功,继以体面的成绩激其兴趣,又以充分的理解动其感情,更以美好的前景树其信心,最后以长期的合作坚其意志。正如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确实,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在初中已厌烦语文课的前提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能否让学生在一个新的环境下重新正视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这直接影响着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我总是通过摸底作文,以作文本作为情感交流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大为提高。
其次,对准靶心,让其“射击”。针对语文课本身所要掌握的各项知识与能力,又因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我就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各项训练活动。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活动的刺激与诱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如每节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或讲故事,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心理,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为可喜的是好多学生克服了惧怕心理,提高了学生当众表演的实际能力,同时,很多同学的演讲内容或故事内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口头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启发每个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当学生有了定势现象而感到枯燥乏味时,我就改演讲为古诗文名句简释,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注重这些名句在写作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他又如成语接龙、佳作欣赏、名人伟人介绍、自编课本剧表演、名著内容梗概、课本内容回顾等等,都可吸引学生听课。实践证明:活了便有动力,动了就有活力,活动挖潜力,活动出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师生互动,全方位激活课堂,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比单为完成课文内容的传授,效果好多了。
最后,指点背诵,夯实基础。学语文,教师指点是需要的,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有兴趣去学,人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只有他们自己有兴趣去学,拿起书来读,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了,他们的语文水平才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教学也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艺术境界。
语文界的老前辈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 2 语言,纯化自己的语言,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要有做笔记、札记以至抄书的习惯。要注意工人农民口头上说的一些生动优美的话,听见精彩的东西,就把它记下来。记日记是很好的办法。书桌上一定摆一本字典,不论读书作文,随时翻它,请教它,决不偷懒。„„一句话,必须下点儿笨功夫,苦功夫。”这是1962年张先生在写给几个青年朋友的信上所提到的“怎样过语文关”的办法。那么要让农村中学中的学生有兴趣去学语文,仅仅利用其每周四至五个4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是不现实的。因而我们必须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一些课余时间,以养成读背抄写的良好习惯。有了这种习惯,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学生厌烦学语文的现状了。
四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内心感到愉悦,也要让学生外表上产生兴奋。我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先导,改变旧观念,摒取低水平的应试教育,要改题海战术为金手指“点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有滋味并充满激情地去学语文,更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职业高中语文兴趣教学初探 篇5
读《对中职教育教学“十二字法”及“十个关系”的探析有感》 近日,读我校王校长的《对中职教育教学“十二字法”及“十个关系”的探析有感》的文章,颇有些感悟,特别是其中关于如何教学的问题,想在此与大家交流一下。感想如下: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作为初中、普高的语文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应试,可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语文的运用能力,即说话、写作、观察等。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来培养这些能力呢?而对于职业高中学生而言他们的基础状况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想的,多数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比较吃力,这就更让我们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的运用能力?
在4年多的语文教学中我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总结出了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方法——让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化。
一、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认识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种活动,但我们所说的活动化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有很大的区别。活动化吸纳“活动课程”理论中的精华,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确实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应根据教材和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听说读写看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要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与多种多样;在活动范围上,要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及活动的量的高低。在我的教学中认真学习了钱梦龙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地把握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魏书生的“课堂教学六步法”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的思想,他“用动机去推动学生的活动,用需要去激励学生的活动”,而“自学”“自测”“自结”都以学生的个体活动与小组活动为主,教师仅对学生经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解答;特级教师宁鸿彬也认为教学要以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是语文素质教育推行的途径,因而在原则上与素质教育是相统一的,特别是职业高中的的语文教学,我们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素质为语文教学的宗旨。
二、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活动化的运用原则
1、目的性与丰富性相结合,体现实用性原则
课堂活动以完成教学目标为目的,通过活动,须让学生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为调节课堂气氛而活动。在设计职高第三册一单元的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诗歌单元的教学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和自己的朗读能力。特别是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比较好的掌握了朗读中的停顿、重音、节奏及感情等。在具体的语文教育活动中要注意语文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讲这非常重要。因为他们面临就是进入社会,就是对语文知识的运用。
2、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体现实践性的原则 在活动中先强调自主活动,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合作,“如果他不能筹划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不是和教师、同学隔绝,而是和他们合作进行),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因此,教师要改变观念,大胆放手,尽量让学生组织活动。例如:在本单元诗歌教完之后我在班上组织了一场诗歌朗诵会,我只给学生提出了要求,让学生自己组织开展,包括评委等。别看一群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还组织得非常成功。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应有的锻炼。主持、评委、选手等都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当然,课堂教学活动化并不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放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也即合作性不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也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在语文活动中的自主与合作均要体现只践性原则,只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他的语文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
3、全员性与全员发展性相结合,体现主体性原则
过去课堂活动是少数人的活动,尤其是有限的几个尖子生的活动的现象。教师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尽管提出很多问题,但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上的差异无法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一些同学只能成为看客。在职业高中这样的现象尤其突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异非常大(这是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课堂教学活动化一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为目标;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这一点对职业高中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着太多失败的学生。在课堂活动化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独立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共同活动,互帮互学,那些即使暂时不能独立走的学生,可以由其它成员扶着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全员发展性则要求课堂活动化须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但要通过活动掌握知识,训练能力,而且要发展思维、培养情感、学会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及积累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经验。
三、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举例
1、应用文教学中的活动化教学。
应用文写作教学方式基本可概括为以下模式:“定义+作用+分类+格式+要求+举例”。这一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系统接受,但如果每个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采取这同一方式教学,学生难免乏味。所以,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应用文写作教学形式。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一些形式:
①游戏。如“条据”教学,课堂上,我安排学生彼此间通过互相借、还物品并写借条、收条,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借条、收条等条据在写作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具体事项。
②竞赛。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团委开展的广播稿征稿比赛、读书演讲比赛,课堂教学中还经常印发一些应用文改错练习开展纠错比赛等。 ③编创。组织学生编创班刊、班报、墙报。
④社会实践。例如“公文”教学中,我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档案,然后按照档案管理有关办法,组织学生对档案进行整理、分类、立卷、归档。又如安排学生深入敬老院等地开展采访,了解老人生活状况及需求,为学校开展的敬老活动提供活动内容参考。通过这些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 ⑤读写。组织学生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电影、书籍,布置写作文评、影评。
2、诗歌类文章的教学 诗歌类文章的教学,我常常把诗歌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诗歌的朗诵上,教给学生朗诵的技巧,让学生在对诗歌的朗诵中去体会其中的技巧。在学生自己训练后,我都会开设一场每个同学都会参加诗歌朗诵会。在朗诵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诗歌,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诵的能力,这更为学生口语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当然诗歌类文章的教学还可以这样教; 利用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来学习《关雎》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
师:《关雎》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表现上,往往兼用赋、比、兴等手法。赋指铺陈直叙;比指打比方;兴指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所以,兴常常用在一首诗的开头。这些表现手法,在现代诗歌,甚至在歌曲里边经常用到。如《小芳》一歌里就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师唱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这几句歌词详细地描绘了小芳是如何的好看,这就是陈述铺叙,其实也就是用到了“赋”的表现手法。“你是风啊,我是沙。”(《还珠格格》主题曲)把一对情侣比作形影相随的风沙,这是用到了“比”的手法。“风往何处从不说,留下空白线索。看尽繁华的迷惑,只有我的身影最寂寞。”(《聪明心糊涂心》)整首歌是抒发了都市女性孤独寂寞之情,但开头去从风说起,这是用到了“兴”的表现手法。同学们平时都很喜欢唱歌,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你们会唱的哪些歌曲里边用到了赋或比或兴的方法? 生1: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 其余学生一边笑一边说:比。
生2:当我回头不小心看见了你,远处的角落,向我微笑,像一颗植物看见了太阳。
其余学生小声说:还是比。
渐渐地,学生们开始安静下来,在认真回忆。„„
师:那么,《关雎》这首诗中有没有用到赋、比、兴的手法呢? 生1:有。我觉得这首诗讲的是一个男的在追求一位淑女。所以开头一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为了引出这个故事,用到了“兴”的手法。
生2:书上注释说“雎鸠是一种雌雄经常相守不离的鸟。”所以,我觉得作者写一对关雎实际上也是为了表现那对男女。这是不是也用到了“比”的手法? 生3:“窈窕淑女,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这几句描绘了君子对淑女的思恋,这是赋吧。„„
《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对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能力不太强的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枯燥的、遥远的、也不感兴趣的,但生活中的流行歌曲对爱追求时尚的职高生来说却是熟悉的、生动的、就在身边的、也是感兴趣的。我利用学生对流行歌曲的亲和力,让他们边唱边学,以唱助学来加深他们对赋比兴的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所以,使教材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触类旁通、化难为易,较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构建起新的经验。
3、在教学名著类文章时,我常常为他们开展读书活动。
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是经典名著,或者是名著的节选。我就让学生通过课余去读名著,然后针对名著发表自己的看法,开读书经验交流会。把自己在名著中读到最让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最难忘的东西说出来,并讲明理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增强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大大的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4、在教学戏剧类文章时,我常常让学生看戏剧录像,甚至演戏剧。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戏剧单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戏剧的各种知识和表现手法。我都会开展观摩戏剧录像的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我国这种古老艺术的理解。在学生观摩了戏剧后,然后让学生演比较简单的话剧,通过学生的课堂片观演出,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情趣,跳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之初探 篇6
旬阳县赵湾中学 徐斯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这一规定,不仅明确了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重要意义,而且还特别强调了语文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但语文课毕竟有自身的特点,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政治课和班会课,更不能脱离德育教育而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把思想教育、语文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缘文释道,因道解文,激发学生“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使学生思想得到教育,感情得到熏陶,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在阅读鉴赏中进行德育渗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情绪,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除此之外,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把握各种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水到渠成的进行德育渗透,从而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情感人,这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1.背景渗透。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苏轼的《赤壁赋》时,教师介绍作者遭受贬谪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人虽处逆境仍能旷达乐观地面对生活中挫折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有利于塑造当前学生健康的心理。
2.形象渗透。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最能打动人,也最能感染人。通过从细节、语言、动作、主要事迹等方面分析人物形象,使鲜活的人物再现于学生脑海中.能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例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读“刘和珍预定《莽原》杂志,担任‘风潮’领袖,忧虑母校前途,以至最后在段政府门前喋血,危难中相互救助”这一系列事迹的描写,感受塑造了刘和珍追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这一革命青年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学习革命青年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3.重点语句诵读渗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作品能加深对其思想内容的理解,尤其对一些重点语句的诵读,如对名言名句的诵读,更能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高中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历久不衰的格言名句。不少是文情并茂、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就是通过其中一些句子来体现的。对于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我们应紧紧抓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例如《离骚》的教学,我就是通过有感情地、反复地诵读,让他们铭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伏清白亦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等名句,理解屈原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博大襟怀,为解决人民的疾苦而执着追求的精神。同时要鼓励学生,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面对困难时,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
4.情境渗透。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强的表现力、感染力,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运用多媒体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课文特殊而强烈的氛围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李白《将进酒》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视频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形象逼真的画面的感染,把学生带入李白《将进酒》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文豪放愤激的感情基调。这就为学生鉴赏诗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涌动着的感情激流。
5.语文实践活动渗透。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分角色朗读,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语文活动中的学习比赛,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开展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等,既能让学生们掌握朗诵、演讲的技巧,又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超级演说家”等优秀视频。观看视频,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情感、语言等方面的熏陶感染。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文为心声,学生作文是学生世界观、道德情操、理想追求、思想方法的一面镜子,要学生能写出观点正确、格调高尚、认识深刻的文章,作文教学中就必须自觉地有计划地渗透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忽视或淡化作文的德育功能,是与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相悖的。我曾设计一系列作文题,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指导、作文讲评等,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例如,我曾进行了以“目标”、“责任”、“慎独”、“贫穷与富贵”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对“目标”话题进行探讨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目标的威力》一文。哈佛大学的跟踪调查,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此话题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促使其树立人生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在探讨“贫穷与富贵”话题时,我巧妙地将孔子观点“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社会腐败现象及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等联系起来进行探讨,使学生领悟到精神与物质平衡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但教师要善于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极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中渗透德育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接受课文思想内容的教育,并内化为思想行动,为学生做出榜样。这样,学生才觉得老师的话真实可信。“亲其师,则信其道”。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按照师德规范的要求去做,热爱学生,严于律已,严谨治学,积极工作,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敬业爱生的精神感染学生,学生好的思想品德自然就形成了。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7
一、巧设教法,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首先,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 我们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能力, 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 这样就会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
1.设疑法。 分析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疑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这样原本生硬的语文课堂就会“活”起来。 比如, 在学习《群英会蒋干中记》一文时, 教师应要求学生自己提前预习, 设置疑问:文中确定是蒋干中记吗? 学生经过分析讨论之后自己就会得出答案, 而且还能明确文中的人物关系, 从而分析了人物的性格。
2.创境法。 在现代这个信息化时代, 情境教学法是极容易做到的, 而且利用最多的就是多媒体教学。比如, 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美丽的荷花, 让学生在此情境的熏陶下产生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获得以境至趣的效果。 当然,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 比如可以通过教师的精美语言、卓越的口才、美丽的图画等等。
3.朗读法。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方法就是读, 如果读的方法和内容把握的恰到好处的话, 就会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文中的人物和情感,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声情并茂地朗读, 把人物性格淋漓尽致的演绎出来。这样, 学生沉浸其中, 课堂气氛活了, 使得学生理解加深了, 兴趣味浓了。除了朗读之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诵读、表演等多种教学方式。
二、改变传统模式, 做到“教学做合一”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采用 “满堂灌”的模式, 相对比较僵化, 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容易失去学习主动性, 而且课堂气氛沉闷, 课堂效果不好。所以, 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现象, 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首先, 教师在课前要给学生布置作业, 使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在预习的自学过程中, 学生会发现问题。只有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会有重点, 才会激发学习积极性, 才会使课堂有序进行。然后, 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思考, 鼓励学生多提问, 组织学生多分析讨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教师还要多向学生问“为什么”, 采用 “讲”“教”“学”“做”相结合的方法, 真正做到“学中做, 做中学”。
三、注重学法, 提高学习能力
高中学生有很多的自主性学习。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先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学习效率, 这就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法, 正确引导学生如何去学。 正确的学习方法会使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习中最难的部分就是阅读和作文, 很多学生不懂如何去阅读, 其实是不知道如何去赏析。 如果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 对段落的主体、 环境、描写、情感多方面分析, 阅读全文也就不难了。另外, 作文需要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但除了积累之外, 教师还要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四、关注情感, 善于评价
新课改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动态,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饱含热情。首先, 教师要用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学生, 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动态, 避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抗拒感。其次,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又要注意到学生的情感动向, 使其保持一个乐观主动的学习状态。 例如,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适当且有层次感, 避免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困难的问题, 打击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有一点就是语文学习内容的情感体验要充沛。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体悟他人的思想和情感, 汲取他人生活、思想中的经验和优秀的品质, 进而得到人格上的培养以及思想上的升华等。
另外, 要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教师要大力推进教学评价体系运用, 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等形式,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进而有更明确的改进。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思想动态,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并要合理运用评价体系, 最终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的学科, 是众学科之首。因此, 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下, 就应该有新的气象。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共同进步, 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 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摘要:一直以来, 高中语文处于一个很高的地位。新课程改革之后, 改了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 加强了对语文教学方法的要求, 改变了教学策略, 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师,我们要为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重视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做出反应,可以追问,可以启发,还可以暂时搁置,后续探究。
一、逐步更新语文教学观念
要想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首先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实现语文教学思想上的突破,因为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是教育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去看待问题。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当前的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它涉及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扩展教学视野,以更加积极饱满的热情投入教学中。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会向其他教师请教学习,能够与同行交流合作,发现和吸收他人的良好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长处能为我所用。再就是要能够正确地评价学生,不仅要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要发现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巨大潜能,重视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在有效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在课堂结构中教师的位置是中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往会形成教师一人在课堂上“发言”,甚至出现“填鸭式”的教学弊端,从而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新的课程改革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彻底改革,要求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课堂设计要立足于学生来展开。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课堂效率的提高;二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三是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使学生对于自己的主体地位、主体价值有更清晰的认识。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将学生当作教学活动的主角。
三、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有针对性地处理教材,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教师的优化组合、科学安排,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广大学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是最主要的,除了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它涉及历史、地理、科学等各个方面,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所以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与其他学科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四、优化提问方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提问,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丰富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恰当的提问时机、有效地提问方式,能够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做:一是提问要针对全体学生。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有效的提问不能只针对极个别的优等生,还应该考虑到中等生和学困生,通过以点带面来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二是提问要选择好时机。在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发问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率。当学生在带着问题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思考时,势必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三是提问要具有层次性。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层次性,要通过问题的导入,将学生的情绪层层导向深入;要注重从问题的实质展开,引导学生一步步去分析,进而促进他们思维深入发展和延伸。
五、鼓励学生写作,强化阅读质量
随着学生阅读量的不断增加,他们也会对一些作品产生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适时地鼓励学生写作,让他们把在阅读中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及时记录下来,通过写感想的方式把阅读中的一些体会记录下来,这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文章的领会,还能够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渐学会从作者及读者的角度去看待、思考问题,进行逐渐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看待事物和考虑问题。这样一来,也能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好的消化和吸收一些文章的思想内涵,而且还能够积累一些质量上乘的写作素材。当学生意识到有效的阅读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的时,他们会更加专注于阅读的内容,还会积极的深入思考,进而收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良好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共同进步,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恒.创设探究情境,优化高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6(24).
[2]殷育青.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6(25).
[3]黄开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孝道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0).
[4]魏回春.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中国校外教育,2016(15).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9
作文教学既有助于提髙学生的写作能力,又有助于提髙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然而在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出现忽视写作,重视阅读的情况。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教师要转变写作方向,寻找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读写相结合
从模仿开始所谓读写相结合指的是通过阅读来积累知识,但是读与写仍然有本质上的区别。读是一种积累,然而写是一种创造。读写相结合是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做到以下几项:
1、在阅读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2、在阅读中掌握学习技巧。
在以前的读写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1、写是在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模仿;
2、没有研究透彻写,将侧重点放在读上,从而导致写出来的东西毫无活力;
3、不重视写的实践,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无法感受到作者的感情。
站在语言学的立场上来讲,阅读是积累知识的一个过程,然而写作却是运用知识的.一个过程。由此可见,阅读与写作要相结合起来,但是又要将阅读、写作区分开来。为什么会这样讲呢?究其原因在于阅读不能取代写作,写作也不能被阅读所取代。
二、观察积累,奠定坚实的基础
新课程中曾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实际生活,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感受生命。生活本来就是多姿多彩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从生活来获取写作的素材。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之后,这就为其写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真正走人到大自然中,融人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味道。
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目光放在社会热点上,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将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出来。当然,在观察实际生活的时候,学生要用心观察,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观察过程中,提炼出写作素材,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抒发自身的情感。
三、改进作文方法,提高作文能力由于作文题材并不相同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不同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摆脱传统作文教学方法的束缚,将多媒体引入到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更形象地感受身边的生活现象。以前,学生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套用死记硬背的模式,这个时候,教师要否定学生的这种做法,让学生在汲取素材的基础上,合理地组织素材,写作出有思想的东西。在语文写作中,教师要创新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写作能力。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篇10
戎晓若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逻辑科学可分为三支:
1、形式逻辑,2、数理逻辑,3、辩证逻辑;本文只限于讨论形式逻辑,这里所说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关系。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取消语法、逻辑学习与对学生进行语法、逻辑知识的概念性考试同样是不足取的,都是走极端的做法。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倘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所作为?其道理不言而喻。
目前上海正使用的一期课改和二期课改的三种语文教材中,只有一期课改的S版教材编排了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虽略嫌简单,但为能在高中语文教学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提供了方便。我们在使用的一期课改H版语文教材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特意将分散在S版语文教材各册中的十九项逻辑知识要点汇集起来,作为逻辑思维训练的教材印发给学生,通过专门安排课时教授和日常授课时的补充,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第一、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汉代扬雄,因著文章垂世,而不善说话;唐朝李善,以讲《文选》留名,却不擅作文。他们或许已掌握有关知识,但肯定缺乏相应的训练,以至说写不能两全,造成缺憾。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似乎是两码事,实际都是将语言组织起来表达思想感情。语言是按一定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要能说会写,就操作层面而言,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句,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如题目是《学会》,全文却着重写了如何“会学”,语言形式上“学”与“会”互换了位,从逻辑上说,就是偷换了概念。审题一旦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就会造成偏题、跑题和离题的后果。但命题作文的题目有的大而抽象,有的小而具体,都在写作时遇到障碍怎么办?学生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属种关系审题。如作文题《理想》,题大且空,可采用扩大内涵,缩小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仁人志士的理想”,“弱小者的理想”,“青年学生的理想”甚至“我的理想”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也可以写成“理想的重要性”,“理想就是动力”写前者包括了后者,写后者只是写了前者的一个方面,都可以。这叫做大题小做。再如《父辈》题小且实,可采用缩小内涵,扩大外延的办法: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们”,也可以写成“父亲和叔伯一样辈分的人们”,还可以写成“现在和过去的有着父亲和叔伯那样辈分的人们”等或将其中的两个组合起来写。这是小题大做。题目有时相当于判断,这在下面会讲到。一般来说命题或自己拟题的作文,审题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与逻辑问题有关。我们从逻辑角度专门对审题进行了探讨。
立意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立意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读者便是主旨,虽然这两者不尽然一致,这里且不作探讨。立意(有的题目就体现了立意)往往是判断,不完整的推理不多。记叙性文章即使是主题先行,有时也会看不出所立之“意”是否违反逻辑,因为这类文章意在写个别的人、偶然的事,只要作者不出来说理或说理概括得正确即可。但学生常在升华主题的习惯驱使下,学《伊索寓言》做法,为自己的记叙内容说理,弄不好会出逻辑问题。议论性文章任务就是说理的,出逻辑问题的情况要多。如将 “勤奋出天才”作为文章的“意”。根据逻辑判断原理,“勤奋”是“天才”的必要条件,但一些学生常会误将“勤奋”当作“天才”的充分条件,甚至当作充要条件。那么,许多“勤奋”者而不能成为“天才”,便无法作解释了。在这样的虚假的违反逻辑的说理中,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勤奋”的真正涵义,一方面会滋长了说假话的习惯,一方面会形成放弃“勤奋”的意念。在立意上有这样的问题,在文章的行文时也有这样问题。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大量类似问题,S版语文教材的逻辑知识没有涉及充分、必要和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在数学中作为数理逻辑学生曾学到过,却无法移用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在作文讲评中数次作了这方面的讲解和分析。
议论文的归纳和演绎两种论证方法就是两种逻辑推理形式。在实践中,完全归纳法很少用,在议论文的论证时更少用,而经常用的是简单枚举推理。但运用枚举归纳如果选用材料不妥,极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蛮横之理。因此,在材料准备上要选择各类有代表性的尽可能多的材料,然后再从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几个材料进入文章。演绎推理在使用时,最多的是三段论。学生在学过三段论知识后,深有感触地认为,原来我们经常在使用三段论。事实上,无论是学过还是没学过逻辑的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三段论说理,只是更多用的是省略形式。懂得三段论概念、公理、规则和规则可以更自觉地掌握说理方式,有利于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第二、加强逻辑思维训练 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读《孟子》会被其雄辩所折服,孟轲生活在战国时代,逻辑学还没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但用形式逻辑知识分析,正是其逻辑思维的语言体现了强大的论辩力。无论是议论性、说明性还是记叙性文章,要真正读懂,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知识,还应具备逻辑知识。
我们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就是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逻辑思路。凡是好文章其思路必然体现逻辑性。我们告诉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阅读的方法有所不同。说明性文章以说明为主。从逻辑角度看,说明一个事物,总离不开揭示反映该事物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各种说明方法都是在说明该事物的性状、功能、种类和关系等,说明顺序也必须符合逻辑性。如《眼睛与仿生学》主要说明眼睛的功能及如何利用仿造功能。其说明顺序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先单眼后复眼,先眼睛后仿生。在最后介绍仿生学时涉及到许多具有属种关系的科学概念。记叙性文章以记叙为主。其逻辑比通常所说的推理以及复合命题更为宽泛的意义上来处理命题间的关系的。记叙的逻辑主要反映为记叙线索、记叙顺序、语境推理和从题材到主旨的推理。如巴金的散文《灯》从五个材料:
1、眼前见到的灯,2、给我指路的灯,3、爱尔克的孤灯
4、为恋人点燃的火炬,5、拯救友人的温暖的灯;运用归纳推理得出:“在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这样的结论。议论性文章以议论为主。议论的主要表达手段为论证。论证是由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进而断定一个或一些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整个论证过程,至少有一个推理。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授课只讲运用类比推理,其实运用了两种推理: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和“客有求于我”运用归纳推理,得出自己受蒙蔽的结论;再以此为基础通过类比联想,得出“宫妇私齐王”、“朝臣畏齐王”和“四境之内有求于齐王”因此,齐王也受到蒙蔽的结论。前者是用妻、妾、客没说实话,我受蒙蔽的归纳推理,后者是用由家庭蒙蔽而到朝廷蒙蔽的类比推理,这是两种推理的套用。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阅读,可以提高阅读的质量。
【高中语文论文_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初探】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05-11
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11-27
高中语文课堂诗歌鉴赏教学有效性初探01-10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01-21
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08-23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09-05
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10-03
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08-25
高中语文有效课堂策略浅探06-18
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有效策略论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