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

2024-05-11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共12篇)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 篇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很多教师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很多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很枯燥, 太多记忆和理解的知识;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学习, 但是学习效果不明显等。这样的问题直接导致学生和教师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都不感兴趣。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 对教材认真研究, 取得的成效不大, 就会使他们对新课改教学产生疑惑。要解决这些课堂学习中的问题,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需要教师在改变观念的前提下, 对课堂教学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而不是进行一些表面文章。

一、精心选择教法, 提高学生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选取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 使采用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感兴趣, 又能使学习内容轻松地被学生掌握。

(一) 巧置悬念, 抛砖引玉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来对所学内容进行课堂引入, 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 从而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 让他们主动对课文进行阅读, 通过阅读, 边思考边探索, 找到自己存在疑问的地方, 自觉地完成对语文的预习任务。例如, 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 教师根据题目进行提问, 我的梦想是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会产生兴趣, 他们积极地阅读文章, 通过读文章来解决这个疑问。利用悬念进行语文内容的引导, 要提出和课文重点内容相关的问题, 使学生在对问题研究的同时, 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了较好的把握。

(二)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新课程改革中, 要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 需要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索。要使学生主动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 就需要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兴趣, 在没有人督促的情况下也能对要学习的内容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 情境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进行情境教学时, 教师可以创设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让他们接近语文来提高学习的兴趣。

(三) 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进行朗读, 通过对课文进行朗读, 能使学生在逐步对课文内容和深意有体会时运用正确的语气进行阅读。通过反复多次阅读, 学生从其中获得的感悟更多, 对阅读也有了兴趣。

例如, 在进行《雷雨》的教学时, 我选了几名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 通过学生的朗读, 让其他学生通过倾听然后对他们朗读的语气提出看法。学生的兴致都很高, 在不同的场景中能运用自己体会的语气进行朗读。经过一遍朗读之后, 让学生对这些同学的朗读效果进行评价, 指出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然后进行第二次朗读, 在这次朗读中, 学生根据人物特征很好地把握了正确的语气。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选自国内外的优秀作品, 教师要对这些作品的背景进行延伸, 使学生在深入了解文章时对语文产生兴趣。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 获得体验,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念。

(一) 针对学生的基础, 用活教材资源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面对的是具有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 在让他们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索时, 要使学生体会教材中文章的魅力, 既要把教材中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合理地安排到课堂学习中, 还要针对教材内容在宽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

例如, 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 学生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合院的特点之后, 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 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 通过结合作者的情感, 学生品出“再见吧, 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

学生在对文章进行了深入理解之后, 把这种地域文化引申到学生的生活当中, 寻找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建筑, 研究本地人们的生活习俗,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生活中各种事物蕴含的意义, 把语文课堂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生活中, 促使学生把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体会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二)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水平, 需要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出发, 依据教材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教学中, 教师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进行, 不要对学生进行死知识的传授, 而是要把知识讲活, 使学生能活用学到的知识。学生通过学习教材中的内容, 要能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教学, 不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 还要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例如, 在教学《窦娥冤》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对文章进行阅读来谈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不理解窦娥为什么有冤屈不和官员申诉, 而是指斥天地鬼神?对于这个问题, 我向学生讲述了文章中的历史背景, 通过背景结合窦娥的身份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的感受。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 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 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 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 既能使学生继续进行思考, 使他们的思维获得发展, 又能使学生对疑问具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促使他们继续探究。

总之,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能在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调中感受情绪的起伏, 能体会到课文中的激情, 为他们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提供条件。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闭门造车, 只进行自己认为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活动, 而不参考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法, 教师要结合优秀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做法, 选择适合自己和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 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激情和活力, 使学生的语文思维不断获得发展和创新。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 篇2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苦学为想学,爱学,乐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课堂教学策略 选择教法 处理教材 特色课堂设计

时下,高中语文教学面临一个较为尴尬的境地,“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加之其它原因,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学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②”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③”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④”。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伶官传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论述,《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我的空中楼阁》中“动与静”、“大与小”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的阐释,《米洛斯的维纳斯》残缺与完美探讨……无一不染上强烈辩证思维和理性色彩,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创造的乐趣,在不断思 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借助对联激活语文课 中国的诗文多,对联也同样不少。我们语文教师,要做对联搜集、整理,甚至撰写的有心人。说句实在话,当年喜欢语文,不就是因为喜欢对联么。今天,自己教了语文,那岂能冷落了它!鲁迅先生的《祝福》,写到鲁四老爷书房一对联时,只上联在:“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下联脱落松松地卷了置于桌上。下联到底是什么?此时,就可以大大地激趣学生:拿起你们的笔,据作者刻画的鲁四老爷其人,拟对之。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屏气凝思。稍后有对:“诗书饱读性格稳重”;有对:“礼教固守厌弃寡妇”……虽然同学们对得千奇百怪,甚至驴头马嘴,但是课堂气氛是不言而喻的。最后明示下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作者何以故意让其脱落?这与下联的内容有关吗?,鲁四老爷“品节详明”吗?有“品节”吗?“德性坚定”吗?有“德性” 吗?鲁四老爷配谈这些吗?这一连珠爆式的扔给学生,果真“炸”醒了他们,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人物和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良苦用心。

切合课文学习的对联可谓不少,教师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是一种;学生们的搜集、整理,甚至撰写也是一种。总之,语文学习离不开对联。

借助时政新闻激活语文课 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鲜活的语文“活水”已流到了语文课堂的门前,我们再紧闭大门,让学生钻“故纸堆”,让学生“嚼蜡”式地闷“死”在你的课堂里,能怪人家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么?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全部。身边的小事;国内、国际大事: “神五”的飞天;2008的北京奥运;伊拉克战争;中东的多事之地;“9•11”恐袭;伊朗核问题;海地内乱;中、美、朝、韩、日、俄的六方会谈…… 都可以引入语文课堂,和课文里最恰当的情节、内容组接起来,激活沉闷的、乏味的、教师独角戏式的语文课堂。

浅议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法;处理教材;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1-331-01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笔者认为“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在教授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林教头在山神庙没有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会成为梁山好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话剧《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小组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教学中,在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后,引导并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设置问题情境,针对现在城市大规模建设,很多古老建筑都被拆毁的问题进行讨论。是拆还是留?让学生积极的讨论。学生以前启而不发的状态变成了积极热烈的情况。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4

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主动性不够而苦恼。究其原因, “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再加上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 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 高中语文的地位堪忧。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巧置悬念, 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 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 预习之后, 设置悬念, 假如街亭未失, 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争论, 街亭已失, 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 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 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 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 创设情境, 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 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 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 今天我对你们说, 在此时此刻, 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仍然有一个梦想, ……有了这个信念, 我们将能一起工作, ……终有一天, 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 学生情绪激昂, 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 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 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雷雨》课堂教学为例, 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人物性格演绎得淋漓尽致, 学生沉浸其中,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 读的方式很多, 还可以有诵读、课本剧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 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 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共鸣,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必然吸引学生, 让学生喜爱语文。

1. 针对学生的基础, 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 灵活处理教材, 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 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 在理解“胡同建筑”的特点之后, 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 才能体会作者对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 品出“再见吧, 北京胡同”所蕴涵的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 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 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 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 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 应该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 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 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 削弱了鞭策的力度, 是个败笔, 应该删去。”问题一出, 课堂热闹了, 我将同学分组讨论, 几分钟后, 一个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 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 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 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 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 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新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少文章蕴含着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的矛盾关系细加品味, 深挖本质, 触类旁通, 改变视角,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不仅能活跃课堂, 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如果语文老师能精心设计每一堂课, 牢牢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 学生陶醉其中, 乐不思“蜀”, 这样的语文课, 谁又能否认它的活力呢?

参考文献

[1]李斯凤.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09 (10) .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 篇5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特殊性在于你多讲少讲,多学少学一时间看不出高下来,但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却管一辈子,工作以后就如“核能”一样,潜能巨大。它不仅是具有知识性的工具课,而且更是培养求知欲和训练思维、创造才能的能力课。教师要教好这门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尤其是在下面的乡村中学中,语文教学教之难和学之难可谓“难于上青天”。很多学生视学语文为头痛事,上语文课没有滋味,可以“苦不堪言”来形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低之又低,因为他们觉得语文课无非是熟悉课文、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即使有些语文课讲得生动有趣,他们也不过是借此来放松一下疲劳的大脑而已。又因语文这门学科天生缺乏很强的逻辑性,它只是重在积淀与领悟,课程内容安排又不像数、理、化那样有清晰明显的知识块,即使有,也只是从小学到高中那种“司空见惯”了的字、词、句、段、章、篇。所以,久而久之,学生感觉单调乏味,学习时没有冲动。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然而收效甚微。课下学生仍然畅游于数理化知识的海洋,却不见对语文知识的问津,语文学科被学生冷落了。面对这些现状,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学起语文来有滋有味呢?多年来,我本着严谨求实的精神,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深觉语文教学较之其他学科更要注重艺术性。现在,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为了大力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觉得语文教师肩负的责任重大,更觉得让语文教学从枯燥乏味的说教中摆脱出来,使学生有滋有味有兴趣地去学语文势在必行且完全可行。

多年来,曾被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也像很多语文教师一样,以高中课本为本,按照教学大纲逐课授之,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法,大赶进度,以利于有时间进行复习回顾,搞题海战术以应付考试。虽然学生的卷面成绩提高了,但他们的实际水平“他知,我知”。

高考在改革,对学生实际能力的测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就更应该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何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某种创造性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长学生的聪明才智,这才是我们做教师的基本点。

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才能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将其转化为能力。学生以此能力进行课堂学习,其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无疑也会增强教师的自信心,激励教师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方式,以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情绪状态,由此形成一种良性的教学循环。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们怎能不以此为目标呢?尤其是语文教学,更要使学生在“不教”的情况下自行解决问题。面对应试教育,作为语文学科,不必像数理化等其他学科那样搞题海战术,否则只会让学生更觉语文课是纯粹的浪费时间,只能让他们怀着极不情愿的情绪坐在教室里捱时间,我们应重在能力的培养,充分提高课堂效率,合理安排课外时间,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并下苦功夫。魏书生认为:“人脑的潜能如地下的煤矿、油矿,如果自己不相信地下有矿,只着眼于砍伐地表的柴草,当然会感觉资源贫瘠,柴草越砍越少。如果坚信自己的大脑深处潜藏着巨大的资源,立足于往深处开采,那当然会有不尽潜能滚滚来的感觉。”我们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使学生确信自己有学好语文的潜能,而 1 且下功夫开发,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便可指日而待。三

面对学生薄弱的基础,教师首先应充分重视基础,打实基础是学好语文之根本。对于这一点要加强弥补,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只埋怨而不下措施,而要耐心指导,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有信心去弥补。只有把这个基础打扎实,我们才能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因势利导,加强思维训练,提高效率,同时,课堂教学也不应大赶进度而填鸭式地满堂灌,应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灵活多变吸引人,让学生有激情去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也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我们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安排上,应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多功能性,以情鲜活滋味、激发兴趣,以疑激活思维,并以此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喜欢上语文课,绝不能以为授完几篇课文就能提高语文水平。作为高中教师,应以课本作为突破口进行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具体做法上,我做过这样的尝试,并且效果也很好,真正具有其他班学生所没有的语文功底。首先,放低要求,给予鼓励。通过第一堂课的摸底作文训练后,我就以不高的要求助其成功,继以体面的成绩激其兴趣,又以充分的理解动其感情,更以美好的前景树其信心,最后以长期的合作坚其意志。正如德国教育家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有效的认知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情感难以产生积极的认知。确实,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激励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唤醒学生沉睡的求知欲,鼓舞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的自信心。因此,当学生在初中已厌烦语文课的前提下,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能否让学生在一个新的环境下重新正视语文课,喜欢上语文课,这直接影响着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成功与否。为此,我总是通过摸底作文,以作文本作为情感交流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这种兴趣,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大为提高。

其次,对准靶心,让其“射击”。针对语文课本身所要掌握的各项知识与能力,又因语文教学最具活动特质,我就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安排各项训练活动。活动是施展才能的舞台、谋求发展的阵地,是脱颖而出的契机。活动的刺激与诱惑,使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如每节课前进行5分钟演讲或讲故事,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心理,又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更为可喜的是好多学生克服了惧怕心理,提高了学生当众表演的实际能力,同时,很多同学的演讲内容或故事内容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鼓动性,作为语文教师可利用学生的口头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启发每个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当学生有了定势现象而感到枯燥乏味时,我就改演讲为古诗文名句简释,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注重这些名句在写作中的实际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他又如成语接龙、佳作欣赏、名人伟人介绍、自编课本剧表演、名著内容梗概、课本内容回顾等等,都可吸引学生听课。实践证明:活了便有动力,动了就有活力,活动挖潜力,活动出能力。教师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训练,师生互动,全方位激活课堂,使语文教学呈现勃勃生机,这比单为完成课文内容的传授,效果好多了。

最后,指点背诵,夯实基础。学语文,教师指点是需要的,但更主要的是学生有兴趣去学,人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只有他们自己有兴趣去学,拿起书来读,知道读什么,怎么读了,他们的语文水平才会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教学也才会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艺术境界。

语文界的老前辈张志公先生早就指出:“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背文章的习惯,一定要背些。古今中外,善于写作的人没有一个不是肚子里装着几百篇好文章。并不是背熟了好去模仿抄袭,而是背熟了才能吸收消化,把别人文章里的好处变成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 2 语言,纯化自己的语言,一旦写作,提起笔来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要有做笔记、札记以至抄书的习惯。要注意工人农民口头上说的一些生动优美的话,听见精彩的东西,就把它记下来。记日记是很好的办法。书桌上一定摆一本字典,不论读书作文,随时翻它,请教它,决不偷懒。„„一句话,必须下点儿笨功夫,苦功夫。”这是1962年张先生在写给几个青年朋友的信上所提到的“怎样过语文关”的办法。那么要让农村中学中的学生有兴趣去学语文,仅仅利用其每周四至五个45分钟的时间去完成,是不现实的。因而我们必须开发学生的潜能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利用一些课余时间,以养成读背抄写的良好习惯。有了这种习惯,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那么,我们也就看不到学生厌烦学语文的现状了。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内心感到愉悦,也要让学生外表上产生兴奋。我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先导,改变旧观念,摒取低水平的应试教育,要改题海战术为金手指“点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有滋味并充满激情地去学语文,更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重视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篇6

关键词:激活;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38-001

语文课堂气氛沉闷令很多语文教师头疼,这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个大问题。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任教语文学科,我非常喜欢执教语文。可我很快就陷入了烦恼之中,农村学生语文基础差,阅读量少,直接影响语文成绩。特别是上课时学生不爱动脑,表达能力差,沉闷的课堂气氛让我感到很尴尬,于是我开始探寻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勤于钻研,不断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就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架起师生沟通桥梁

课堂气氛沉闷主要是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回答问题时就会产生顾虑,不敢大胆发言,拒老师于千里之外。找到原因之后,我决定从课外入手,课间领孩子到操场做游戏,找他们谈心。师生间距离拉近了,孩子们的话越来越多,课堂上举手的多了,表达看法的也逐渐多起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话一点不假,有了情感交流的基础,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他们愿意与我交流,课堂也变得轻松愉快了。

二、扩大教师的阅读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语文课要提高吸引力,语文教师自身就要有渊博的知识。学生阅读量小是问题,教师阅读量小更是弊病。课堂内容缺少拓展,学生会感到语文课很乏味。我在课余时间积极阅读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文章,并做好相应的笔记积累。上课时灵活的运用,这样我的语文课就有了很大的吸引力。教师努力扩大阅读量,驾驭课堂的能力智慧逐渐增强,学生也会感受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语文课堂内容

根据语文课型特点,我不断变换教学方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第一,课前一分钟演讲

这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每周我都要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回去构思,围绕话题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其他学生做点评。不懈的坚持,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激发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很多学生的演讲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能力会让他们获益一生。

第二,让歌声走进语文课堂

背古诗词学生一直有负担,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唱王菲演唱的这首歌,接着了解写作背景,学生很快就走进了苏轼的情感世界,与他一起欣赏明月,倾听美好的祝愿。醉人的歌声也扫清了背诵的障碍,不知不觉间,学生就能熟练背诵了。第三,以绘画描绘语文课堂

绘画也有助于构建活跃的语文课堂。我常让学生进行古诗文积累,有时也在课内进行拓展学习。如在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我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创作,擅长绘画的同学有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下面的学生也顿时来了精神,几个同学争先恐后来到黑板前挥动彩笔,一幅即兴版的《春江晚景》图立即呈现在学生面前:翠竹、桃花、春江、暖鸭、满地蒌蒿、嫩绿的芦芽,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和春天带给人的喜悦。

在教授古文时我也采用过绘画法教学。沈复的《童趣》中有几个片段,我让学生以绘画形式展现给大家。学生熟读文章内容后,开始绘画创作,几分钟功夫,三幅画面就完成了。学生在画面下还拟了小标题: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逐蛤蟆。童真童趣尽在画面之中,绘画使文言文教学降低了难度,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第四,采访演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时,学生说话很被动,一时难以进入话题。我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对身边同学进行采访,如进行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时,有一个话题是“感恩母亲”。我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然后以小记者身份采访身边同学,在采访活动中,学生表达了最想对母亲说的话,情感体验也让他们受到了感恩教育。

第五,用评书、快板唤醒语文课堂

初中九年级有一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很难感受唐雎的外交风范,备课时我想用评书、快板的形式让学生走进文本,于是课下调查班里谁最擅长评书,谁会打快板,很快擅长评书的姚世博和会打快板的陶李两位同学就欣然接受了任务,完全是自编自演。他们在课堂上的出色表演让我深深感受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整堂课精彩不断,学生都被两位同学的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居然会变得如此精彩。一次表演的机会让这两个学生找到了自信,当初成绩并不突出的姚世博现在正在北京攻读博士学位。爱打架的女汉子陶李业已大学毕业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十多年前语文课堂的一次表演让他们迈向了成功,这也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每当回忆起这堂课时,都让我感慨万千。第六,让课本剧把语文课推向高潮

枯燥、死板的古诗文一直困扰着师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把握人物形象这些教学步骤往往进行得死气沉沉,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成了局外人、旁观者。我一直在寻找一种办法,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作品人物内心的活动,后来我想到了课本剧。有些学生本身就具备表演的天赋,何不让他们把文本内容表演出来。于是在教授《智取生辰纲》时,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了解背景,通读全文,看电视剧,然后分角色自编自演,学生的潜能真是惊人,学生表演得非常成功:杨志的急功近利,吴用等人的技高一筹,被麻翻在地东倒西歪的士兵们,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进入角色,什么是身临其境,语文课堂会如此火爆,这是课本剧创造的奇迹。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探寻激活语文课堂的方法,从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我的语文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每当学校进行学情调查时,我的语文课学生最满意,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我想,只要潜心钻研,勤于探索,就一定会打造出语文课堂的精彩,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论坛》,佳木斯教育学院 , 2014年第6期

如何激活高中英语课堂 篇7

关键词: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科罗廖夫说:“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 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创设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这些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 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在学生的积极举手发言、组对练习、分组讨论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操练方式上, 也体现在学生积极的、独立的思维活动中。只要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这样的课堂就是活跃的课堂。活跃课堂效果的检验, 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活动的时间, 是否有表现的机会, 是否有成功的体验。要使课堂活跃起来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表达的让学生自己去说, 凡是学生能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去做, 凡是学生能思考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教案, 想方设法以新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用兴趣来激活他们的思维, 引起他们的学习注意, 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么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呢?

一课前交际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 也是各阶段学生的重要学科之一。然而以汉语为大背景的生活环境却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不便, 也相应增加了英语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能恰当地、有组织地安排好简短的课前free-talk, 便可轻轻松松地让学生从汉语的氛围中过渡到英语世界, 从而为整节课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前的free-talk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前free-talk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准备的, 另一种是临时性的师生对话。在前者活动中, 教师可事先给学生布置第二天要讲的话题, 话题可以包括校园生活、时事新闻、学习心得、班级活动、地区气候、有趣故事等。如每年的教师节, 可布置题目为My favourite teacher, 遇到学校运动会, 学生可演讲Our sports meeting, 若是圣诞节来临, 学生可谈论Santa Claus, Christmas presents, Christmas dinner, Christmas turkey, 每年临近春节放假时, 学生喜欢谈Spring Festival, 谈谈自己在春节中的快乐生活。而在后者师生临时性对话中, 这主要放在教授新课围绕某一话题所展开的课前具有导入性的free-talk。

二创设情境

教育家认为:“成功的英语课堂教学应深入创设更多的情境, 以便给学生们提供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 真正学以致用。”我们要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要求, 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 认真创设与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际相契合的情境, 并灵活运用它来组织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参与和实践, 这样才能给课堂带来良好的感染氛围, 达到学生学习语言并能主动运用的目的。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在半真实的模拟情境中, 给学生布置一定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分工合作,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三巧用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现代科技与先进的教学理论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化静为动, 动静结合。它以图形、文字、动画、声音等多媒体手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 给学生创设一个设疑激趣、开阔视野、勇于创新、积极探究的空间。

在教学中, 多数老师采用的方式是上课之前, 花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材料, 如下载图片、影音资料、背景知识, 若能把一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自己去处理,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的学生接受能力强, 电脑技术也不错, 老师若能把每单元的导入部分分摊给班级各小组去完成, 让他们提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而后制作Power Point, 然后在班级展示并介绍, 展示的学生会觉得自己很棒, 他们正处于爱表现自己的年龄阶段, 很乐意这样做。而台下的同学也会觉得很新奇, 因为听同学讲课与听老师讲课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同时也会激起同学之间的互相比较、竞争, 他们会觉得如果下次轮到自己时, 一定要做得更好。

这种做法不仅能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而且能锻炼他们上台的胆量及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大大减轻了老师的备课量, 学生也觉得新鲜, 从而乐学。

四游戏活动

广义地说, 游戏就是玩, 一种娱乐的形式。何谓英语课堂游戏教学呢?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是指教师在英语课堂上, 针对具体教学目标, 结合特定教学内容, 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 采用有趣好玩的形式, 组织全体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和语言交际活动。游戏教学能把较复杂的教学内容寓于轻松愉快的玩乐中, 充分调动学生进行无意识学习, 以减轻其学习负担, 让他们不知不觉地主动学习。在游戏教学中, 能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 学生的智力可直接转化为英语学习能力。

总之, 通过各种手段, 激活课堂教学是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的质量, 减轻学生负担的重要途径。每个教师必须在“解惑”上多下工夫, 既教知识, 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 让学生轻松而又灵活地掌握、理解知识。

如何激活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篇8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导入要引发出学生的激情

高中政治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适当地设置情境, 一开课便能吸引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情绪基础。其目的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高涨的情绪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感一定要在恰当的情境中产生,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营造的具体情境可以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 直接影响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好的导入是成功课堂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也认为, 在四十分钟的授课中, 开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 良好的导入十分关键。导入的方法也有很多, 可以采用故事法、时事热点法、悬念法、诗词导入法等, 不一而足, 但目的只有一个, 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讲授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一功能时, 笔者就问了一个尖锐且学生有深刻感受的问题“2008年都发生了哪些大事?”学生纷纷回应我“奥运会, 大地震, 大雪灾……”笔者接着问:“我们为什么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又怎么能在大灾大难面前还能保证稳定增长呢?”“因为有人做义工, 有人捐款, 有人献爱心, 还有人……是国家领导人在总体指挥着。”笔者高兴地点点头, 课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步入了正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自信激情

高中政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 这一过程就是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的过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小学生一般都能够很积极地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 而到了中学, 却很少有学生会积极地回应教师, 这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是我国陈旧的教育机制压制了学生的发言权, 否定性教育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 让学生在漫长的求学过程中, 自信心受到了伤害, 自信程度大大减弱, 不是怕回答问题, 而是连举手都怕了。而今天的高中生就是祖国的未来,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要靠他们去努力, 他们有没有自信, 有没有激情, 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振兴。所以,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自信教育, 要充分挖掘其课堂学习的激情, 这是我们应尽的责任与义务。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激情呢?笔者试着用以下两种途径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首先笔者经常带着放大镜找我的学生的优点, 并相信无论是哪个学生, 都会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 挖掘其闪光点, 点燃其学习的激情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所以, 笔者会着力发现学生的优点, 并对其大加赞赏, 尽量不用一些挑剔词、限定语和否定词, 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 增强他们成功的体验, 树立其自信心, 让其在激情飞扬中, 课堂上充满了学生自信的回答问题的声音。其次, 笔者还经常鼓励学生作积极的自我暗示, 引导学生喊出:“我是好样的, 我能成功!”在这种强调引导之下, 学生就会冲破自己的羞涩感, 超越自我的限制, 每次喊出这句话时, 学生就是对自己的一次肯定, 不断地肯定自己就有了充分的自信, 最后对其表现再加以适当的评价, 学生自然会兴致大增, 对学习充满激情。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将激情从头带到尾

激情是需要点燃的, 而火种就是教师。如果高中政治教师能够在新课讲授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贯穿始终, 并加上有气势的肢体语言, 一定可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我们经常用的讲授法最大的长处就是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多内容的讲授。但是这种方式容易缺少充分的互动, 容易忽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不利于学生自信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有热爱而积极的情感, 运用一些有哲理而又生动的语言, 选用恰当而富有感染力的动作, 在教师的这种激情授课下, 学生一定会因受感染而激情澎湃。另外, 在传统的授课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多设置一些与学生的互动, 以此来带动整个班级的激情, 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激情飞扬了, 教学效果才会好, 质量才会上去。

四、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辩论凸现激情

毫无疑问, 辩论能够让学生通过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的激情, 开发学生的思维, 使其认识到学生的重要性。另外, 辩论还能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 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经过辩论的过程, 学生可以互相启发, 取长补短, 增强对自我的认知。如新课讲授完毕后, 教师可以设置一场小小的辩论赛, 从而提高学生对当堂课知识的掌握度, 也可以深刻地理解本节课的主要目的。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带着放大镜来找学生的优点, 并作好正确的引导,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 即使观点是偏颇的、错误的也要注意批评的措辞,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其创新精神。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通过设置开放的课堂气氛,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点燃其学习的激情。

高中语文课堂如何激活 篇9

一、情感陶冶, 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习不单单是认知过程, 还伴有情感活动, 只有以情感为媒介, 才能更好地生成知识与能力。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有的教师主要是从教学的角度来安排整个课堂活动的, 他们并没有依照学生接受教育的心态来实施教学。滞后单一的教学手段与方式, 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情感, 致使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实际上, 立足学生角度, 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等进行分析, 并据此来选择教学方法, 引发学生的情感, 可以让学生积极地配合与回应老师, 可以有效地构建互动、自主、愉悦的语文课堂。

老师可借助简笔画、多媒体等教具, 通过合理设计教学课件、展示别具一格的板书、呈现精美的图片、播放精彩的录像等方式来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 用绚丽多姿的课堂画面来吸引学生的视线, 用探究性问题来开启学生思维空间, 调动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除了借助多媒体或简笔画等工具外, 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需求, 在教学中灵活穿插故事、笑话、诗词等, 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生动与风趣。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教材上, 老师要带领学生不断探寻与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如在学习《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时, 老师可以剪辑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段, 制成多媒体课件, 课堂上要求学生欣赏影视片段, 并思考讨论:为什么黛玉要葬花呢?大观园中女子成堆, 为何独独黛玉这般惜花?以影视画面吸引学生眼球, 以问题驱动学生思考, 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优化活动, 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若要调动与提高学生参与度, 教师就得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提供条件与活动场地, 引导他们发挥主体性与创造性。老师应该采取师生互动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不应将课堂变成独自表演的天地。要做到这一点, 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 老师要适当改变教师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在课堂板书时, 老师可以故意留白, 请学生补充部分板书内容, 或者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思路, 试着理清板书的结构、知识脉络等;在提问方面, 老师也可指导同学试着自主设计问题, 筛选价值高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与思考;在课文讲解环节, 对于段落结构比较相似的文章, 语文老师可先示范性讲解, 归纳方法, 再请表达能力强、基础好的同学当当“老师”, 尝试分析后续段落内容。由于是熟悉的同学在讲解, 台下的同学会更积极地提问与答问, 这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讨论、表演、竞赛等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教学时, 这些活动不必中规中矩, 老师可依照具体实际, 有所创新。如学习《祝福》一文时, 可开展“模拟法庭”, 为祥林嫂“告状”, 探讨“究竟是谁杀害了祥林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分别扮演道德法庭中的不同人物, 包括原告、被告、律师、法官、合议庭的成员以及后援团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集体的智慧。学生可自行设计好角色语言, 在相互陈述与辩驳中深入了解人物, 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在学生表演结束后, 老师要对他们的表现加以点评与引导。这样, 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可以突破教师的单向灌输, 激活语文课堂氛围。

三、分层施教, 提高学生的有效参与

当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 或得到教师肯定时, 他们会倍受鼓舞, 喜欢学习。反之, 如果学生解不开问题, 得不到成功的体验, 他们就出现厌烦与反感情绪。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所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将成就感融入语文活动之中。要做好这一点, 教师就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分层施教,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 打破“少数优生撑场面, 多数同学旁观”的局面, 努力让各发展层次的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线上获得一点进步, 张扬个性。

如在教学《劝学》时, 老师可以为各发展程度不同的同学设计不同的任务与目标, 改变“潜能生消化不了, 优生吃不饱”的局面, 让学生有效参与。首先, 教师可请基础差的学生朗读课文, 感知文章内容;然后, 老师请基础中等的学生根据注释试着口头翻译;最后, 再由优秀生补充与修改。这种分层施教, 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 参与学习, 享受到合作的快乐。

谈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10

一、巧置悬念, 以疑激趣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 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 提出疑问, 激发学生兴趣味,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 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 预习之后, 设置悬念, 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产生争论, 不是蒋干, 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 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 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 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 以境致趣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 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 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 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 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 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 有如此美丽的家乡, 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 为了美丽的家乡, 为了美丽的祖国, 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 他们热爱生活, 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 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 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 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 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 思想感情的时候,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 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 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 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 课堂气氛活了, 学生理解加深了, 学生兴趣味浓了……当然, 读的方式很多, 还可以有诵读, 表演读等等。

四、用活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开放, 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

针对学生的基础, 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 灵活处理教材, 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 “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 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 举办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 诗歌朗诵, 演讲比赛, 辩论会等, 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 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五、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 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 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应与时俱进, 不断学习,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 深挖本质, 触类旁通, 改变视角,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 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灵活处理教材内容, 让学生享受思维的乐趣, 创造的乐趣, 在不断思考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样的课, 学生能不喜欢吗?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 力争将自己的课进行新颖、精巧的设计, 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 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 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 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王少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柳明.教育改革论文江编[M].学苑出版社.

浅析如何激活语文课堂 篇11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教师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主导作用,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创造参与的和谐气氛,提供参与的机会,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这样才能把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学、好学、学有所创、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有人说:“学习中的兴趣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能促使学习者精神集中,积极主动,不断进取,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这就是兴趣学习魅力之所在。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生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当是每堂语文课、每一位教师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畅所欲言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就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疑心,而且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对此要创设引发学生好奇的问题情境、时空情境等。例如:在引进新知识时,教师巧设悬念,问而不答,故意留下空白;在讲课当中,讲到兴趣正浓时,有意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做出判断,从而加深理解:在某一知识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或几个以上与学习有关的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愿望结束对某一知识的学习,从而活跃学生思维,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可尽量采取全班研讨的形式,并鼓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因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学习中的鼓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发言中对观点正确、语言简练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对观点不正确、语言表述不完整的学生切不可中途打断,要让学生把话讲完,然后再提示、启发、引导,鼓励学生自己悟出错误所在;对那些缺乏自信心,害怕参与,不敢发表见解的学生,教师也不要批评或责备,而应鼓励,树立学生大胆举手,勇于发言的信心和决心,充分施展学生创新的个性。而且同时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自然感,缩短师生问的心理距离,从而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和谐气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有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这就是说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彼此是否真心喜欢等因素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工作成效。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用自己的热忱和爱心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第二,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到一个教师,创新也是教学的源源不绝的动力,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大胆扩大课堂内容的外延。“学生的任务不是单纯的接受,而是再创造”。我认为教师的任务也不是单纯的讲授,而是再创造。比如,在讲授文言文时,因为内容枯燥,而且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在教学中可大胆拓宽引申,融入现代因素,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讲授《愚公移山》可在讲述之前播放歌曲或由同学演出歌曲《愚公移山》,欣赏影视剧《王屋山下的传奇》,那么同学们就会非常感兴趣,也能对主题有更深的认识。讲述《鱼我所欲也》一文,对中心论点的支撑,可举例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天地英雄李剑英,危难之中把生命的天枰向人民倾斜;孟祥斌纵身一跃放大生命的价值:“5.12”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舍身护卫四个学生都可以更好地诠释“舍生取义”。读到课外语段《元青花之谜》可在讲解说明文的知识时,适当地把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内容引进,大胆时尚,符合中学生的口味,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九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中有艾青、戴望舒的诗表现了诗人浓浓的爱国感情,课堂教学中可适当地引进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戴望舒的《雨巷》及其如何被称为雨巷诗人等知识。既充实了课文的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又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当然在指导学习、朗诵、拓宽知识之余,教师也可点拨一些写作技巧,鼓励当堂写作诗歌,朗诵诗歌、学生文笔虽稚嫩,但是兴意盎然。如此一来,事半功倍。

第三,语文教师要有效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作为教师,授课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要像朱熹笔下的诗文那样“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不断地补充新知,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各种多媒体技术,用之教学中。在备课时到各大网站搜索尽量多的素材,然后根据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成辅助教学的课件,融音乐、图案、动画于一体,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学习兴趣就会高涨。听完看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凭记忆画一幅图,感受一下风景描绘于笔端的惬意,再写一篇类似的美文。那么从课文内容到美学欣赏再到写作就会相得益彰。有时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己做多媒体幻灯片,上讲台来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样,整堂课都会紧紧锁定学生情绪,教学目的也就水到渠成。

郭沬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些话真是耐人寻味。作为教师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发现不同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其潜能。

浅谈如何激活小学语文课堂 篇12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用教材来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进而进行读、说、写相结合的语文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课堂上,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天方夜谭》《格林童话》等书籍,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教师还要让学生通过读和说把情感表达出来,学习了《桂林山水》一课,为了让学生深度体验,我设计了“家乡美”这个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录像资料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了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再让学生走近文本,品读背诵,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同时学生的情操也得到了熏染。

二、走进生活,拓展资源

倡导语文教学生活化,力争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学以来,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点滴学习语文,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识字,就会使学生的识字量增加,让老师们头痛的识字教学就不再枯燥,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视野宽阔了,校园里、商场里、大街上、电视里、广告牌……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场所。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并不难,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语文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便会更主动、更自信、更乐于学习语文。所以说,语文教学只要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把教学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且应注重引导和开展小组合作、研讨、互动,让语文课堂形式灵活多样,教学流程不拘一格,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与合作解决问题的空间。进而让语文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乐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听、说、读、写、练,感悟文本、体验语境、积累语言并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上一篇:审计信息化信息系统下一篇:新闻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