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精选12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1
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我在平时将印象深刻的教学随笔进行了整理,在这里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在《史记选读》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虚拟情境教学
虚拟情境教学主要起到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作用,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愿望,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例如:对于《史记选读》学习,我改变了墨守成规的文言知识“填鸭”教法,师生准备共同表演课本剧,在虚拟情景下教学,这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还能与随笔化写作相结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必定能成为古文学习教改的突破口。我将举行课本剧表演的消息在课堂内发布,并按照现成的组别,将学生们分成四个课本剧组,就地取材从课本里与同学们商量了四幕表演性强的历史剧目———《荆轲刺秦》《鸿门宴》《将相和》《霸王别姬》。接着,选拔演员、修改台词、道具准备等工作都放手交给各个“导演”去统筹了。在接下来的主要人物性格分析概括环节,同学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冲上讲台书写自己的观点:项羽的优柔寡断, 刘邦的知人善用蔺相如的申明大义……整块黑板被同学们的各式字体填得满满的。这仅仅是在写文字吗?不,这是他们智慧火花的迸发!相信课后的随笔也同样值得期待。这完全与“随笔化作文”中随笔的深刻内涵不谋而合:随时随地、随遇随历、随感随记、随读随议。
二、在议论文课堂教学中要化繁为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六国论》的教学,首先:要加强诵读和背诵,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地诵读,读出作者心声,做好课前预习的朗读布置要求,课中的朗读指导,课后的诵读和背诵安排和检查。事实证明,文言文教学运用诵读法教授文言文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中可以认字,读中可以会意,读中可以悟情,读中可以明理,读中可以知法,读中可以鉴赏,总之,一切的教学任务都可以通过读来实现完成。教师要对读的方式深入研究,什么时候读,怎样读,读哪里,针对于不同的文本,都应该有各自最好的处理,读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求学生读好,教师要先读好,教师要读得洪亮,读得激情,读得自信。本节课,教师如果能领读一遍,读的效果可能会更好。多种形式的诵读,多种方式的诵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如,齐读在整体感知上很重要,默读对于没预习的学生很有好处。还有,不同的段落要读出不同的情感所在,特别是最后两段的议论,要读出情感。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但教师要做好引导,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相关的联想。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 鼓励学生在一定的积累基础上, 针对某篇文言文, 指导学生从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和与本文或作者有关名句和成语典故等方面进行整理, 要求所有的例句内容都出自课本。
三、在小说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较浅层次认识向深层次思考
一是把握重点, 确立教学目标。《祝福》是一篇老课文, 里面的内容很丰富, 思想也很深刻, 其中要讲的点可以很多, 传统的讲法往往需要几个课时。但如果要一堂课解决这么难的课文, 那就要求教师必须得把握重点, 去掉那些细枝末节, 所以我本堂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以及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原因。这既是文章的重点, 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将这两个问题搞明白了, 其他的问题, 相信学生也就能自己解决了。从上课情况来看, 这两个教学目标定的还是比较合适的。二是找准切入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 教学大纲强调要培养学生自我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但是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去找寻探究呢, 因为兴趣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我觉得要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导语是关键, 一个好的导语往往能一下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整堂课营造良好的氛围和思维激情, 还能为文本分析找到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导语的设计, 本堂课, 我采用邀请学生当一回侦探一起去破案这一导语, 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为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好的准备。三是学生回答, 需要教师肯定更需要教师指导。新课改实施以后, 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了更多的肯定和称赞, 这是可取的一个现象, 但是不是学生所有的回答我们都该肯定呢?作为教师, 是不是更应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善于抓住学生认识的误区予以纠正, 在学生认识还停留在较浅层次的时候引导他们向深层次思考呢?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就明显感觉到, 很多时候学生的思想触摸到了问题的边缘, 但往往不能更进一步深入, 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教师的教学功力和教学机智。
摘要:教学反思与教学笔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元素, 教学反思是对教师教坛足迹的回望与揣摩, 及时总结闪光点会汇聚成一笔宝贵的财富。
关键词:教学反思,虚拟情境,化繁为简
参考文献
[1]多媒体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2]张惠莉.互动课堂教学反思.语文报教师版中学总第189期, 2001 (1-21)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2
黄流中学王日雷
内容摘要: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教学中学生厌学的尴尬的境地。本文拟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能力结构特点,采用多种策略变学生不愿学为想学,主动学习。
关键词:教学策略 教法 处理教材 课堂设计
当下,很多老师都为语文课堂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纠结其原因,“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思想。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一、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一)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创设情境,以境致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三)利用朗读,以读促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一)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二)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做死材料。
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喜,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
新教材中选入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
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五忌” 篇3
一、切忌教师自我表演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高考应试这一道关口,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片面理念,以应试目标作为唯一追求。走进他们的课堂,可以发现教师的讲解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整个课堂变为教师自我表演的过程,学生完全是被动接受,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分析理解能力和构思创造能力都受到制约。所以,教师要避免这样的状况,要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参与性,要设计好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参与的切入点,使整个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为主的学习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在具体教学组织环节,教师该放手的时候要充分放手,不能完全抱着知识点讲解不放。要通过设置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要学会让学生自己探求答案,这些方面是提高语文教学成效非常重要的着力点。语文教师一定要走出自我表演、以教师为中心的误区,真正将课堂学习的自主权、主动权还给学生。
二、切忌教学氛围冷淡
有些教师不注重教学氛围的调整,忽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导致课堂缺乏热烈的氛围。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本来就有较大压力,如果不重视营造积极的氛围激发兴趣,则会对教学的有效深入产生牵制。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起来,在教学氛围营造上下大功夫。
一方面,教师要重视现场氛围的营造。现场感对教学效率影响较大,教师应当通过浓厚的现场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重点是对学生的态度要和蔼、语气要亲切,要多鼓励表扬。学生都希望获得教师的肯定,希望获得来自同学的认可,教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发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设置与教学氛围相吻合的情感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体验感受,这也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氛围的融洽程度。
三、切忌教学信息匮乏
无论哪一学科的教学,丰富的信息都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路径和载体,语文教学更是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材,显然无法更好地调动学生兴趣。教师必须对教学信息量进行补充拓展,无论是通过学生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堂汇报交流来进行信息的补充完善,还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增加信息量,都可以让课堂教学具备更多的信息容量,这些信息能够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教师在信息补充方面既要注重多,又要注重精。“多”是指信息量足够丰富,能够支撑起整个语文教学活动,尤其是补充各种图片视频等,通过这些形式新颖、信息量大的素材补充,提高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感知理解效果。“精”是指所有素材要经过精挑细选,要确保对教学具有较强的补充价值,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坚持好中选优,确保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高度浓缩和高质量的信息。
四、切忌不分层次差别
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有些教师习惯于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学生的要求千篇一律,这就违背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十个指头伸出来尚有长短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教师要重视这一差异,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充分兼顾学生的差异,要保证目标设计和能力基础相吻合,作业设计数量、难度符合学生现有条件,避免过高、过低的现象出现,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考核评价上也要体现差异性。考核标准要灵活,对于学困生尽量单独设置考核内容,保证他们考核方向、目标、要求和预先设置的差异性一致。在教学评价上要多鼓励多表扬,确保学生能够增强积极情感。
五、切忌拓展通道堵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积极拓展延伸,使语文教学工作能够实现前后联动、内外融合,既要重视课堂教学要点指导、方法点拨,又要发挥课外活动的促进功能。
一方面要将课堂上需要进一步强化的重点难点放到课外进行,以专题探讨、梳理总结等更为灵活的方式进行巩固,这是增强课外巩固促进功能的有效载体,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推动促进和保障功能。另一方面,课外活动也是巩固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语文素养的有力抓手。广大教师要重视搭建课堂向课外延伸的通道,要构建起内外联系的教学体系,将学生注意力有效集中到语文学习重点难点的突破和巩固上,从而打造更加丰富高效的语文课堂。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教学有效性研究,要针对目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重点突破,从而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合作学习,高中语文,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摆脱原先以单个的个体来进行学习的模式, 继而转变为在一起集体研究学习的形式。此种学习模式是在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下生成的, 它旨在革除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一些显见弊端, 用一种新颖的较为符合当下教育的模式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替代与交接, 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合作学习的意义
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 合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合作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 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师本课堂教学努力转变为生本课堂教学, 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和意愿。在此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可以主动让出自己的部分课堂话语权, 转而变为一种引导者的角色, 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但这并不代表完全放弃教师的“教”而全部由学生来自己学习, 高中语文知识体系是个庞杂的整体, 具有系统性和知识性相结合的特点, 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点拨与教诲, 需要掌握合作教学应该有的“度”, 从而做到收放自如, 绝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毕竟从本质上说, 合作教学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形式而存在, 其运用得是否恰当, 教学活动是否可以顺利开展, 学生们的反馈情况如何等都是教师需要及时了解的信息。
二高中语文课堂运用合作教学的具体策略
从合作教学开展的程序来看, 其主要包含了两个部分, 一是自主学习研究, 二是合作讨论交流。两者之间互为关联、互相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和占据的角色亦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教学方式与形式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和课前的准备工作亦有所转变。
1. 建立“主问题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中也将教学目标逐一进行了分化和细化, 教师在明确某堂课的教学目标时, 除了教辅资料中已经给出的, 还需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及某堂课的重难点进行详细备课, 尤其要注意在适当的时候建立课堂教学的“主问题”。
“主问题引领”, 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一个可以引领整个课堂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以是预设的, 也可以是在教学的中间环节通过教师的提问巧妙引出的, 但必须是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的问题。而合作教学中要求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亦是需要这样的“主问题”来进行引导的。
2. 教师需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一堂高中语文课中, 教师究竟需要给学生们讲授怎样的教学内容, 除了基本的备课和写教案工作之外, 在合作教学模式中, 教师还需要做哪些课前准备工作呢?
笔者认为, 必要的课堂计划与安排是首先需要突出的, 如传统教学模式中一贯被强调的教学重难点的突出以及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等方面;其次, 在课堂问题的设置和学生分组讨论环节中的安排, 教师在课前准备活动中也应该有所涉及, 相对来说, 这些环节的安排是为组织合作教学而准备的, 少了这些环节, 合作教学或许就无法有效地进行开展;除此以外, 关乎教学目标的有效生成也是教师需要在课前予以准备的, 利用恰当的方法适时地完成教学目标始终是衡量一堂课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 教学目标的生成应该是一种递进式的不断深入的过程, 而合作教学旨在通过探究与合作的方式达到目标效果的生成, 这些潜在的教学目标是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预设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贯穿的。
3. 组织好学生们的自主探究过程
教师总是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角色存在着的, 即使合作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原有的地位。
教师首先需要在了解班级学生大致情况的基础上, 建立相对和谐的适宜合作教学的课堂教学环境, 这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课堂纪律与尺度的把控能力, 而后, 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在学生们讨论的间隙适当地给出引导与教导, 通过启发的方式来让学生们朝着正确的思考方向前进, 尤其是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一定要给出恰到好处的评判和突出, 做到有的放矢, 既要抓重点, 又要顾全面, 抓住文章的重点和细节, 在顾及热烈参与讨论和给出答案的同学的同时, 也要兼顾其他同学对于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三结束语
本文在探究合作教学于现阶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的基础上, 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此种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具体操作策略。最后还需要突出一点的是,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无论使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与模式进行教学行为, 其基本的宗旨是达到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与成果的有效, 及时的课堂信息反馈与教学效果评价是必须存在的,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 需要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学生们的现实状况来做出主动的调整, 以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 以达到促进教学目标生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娉婷.高中语文合作教学模式探究[J].考试周刊, 2012 (69) :29
[2]沈国英.高中语文合作学习的探讨[J].学周刊, 2014 (6) :44
[3]蒋元年.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2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5
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
“新课程”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衔接中的一大亮点,也是素质教育中最体现教与学双方价值的思想的改革。“新课程”的出台,尤其为应试教育下的传统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的气息,语文品质和写作素质在“新课程”的人文关注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让我们感受到写作教学已经走出瓶颈,教师正运用新理念把它变成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生活能力之一。可以说,从“新课程”里看到了教育的明天。语文教师如何将这一世纪重任得以完美无憾地承传下去,需要有以下的思考:
一、语文教学应在继承中稳步发展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理念大体符合实际,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选修必修的课程结构确立,虽系由传统发展而来,但必修的基础性内容不足,选修不便操作实施,对教师的要求过高等脱离了实际,有待完善。当前,各校青年教师比例大幅度上升,教龄六年以下的教师占了绝大多数,有的连必修课都难以上好,何况开设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更何谈个性化教学?过去个别学校“统一教案,灵活操作”的施教模式当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它可以保证基本目标的实现,避免由于同年级教师素质不一导致的学生素养缺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更不能忘记传统的、实践证明有效的教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接受性学习也需要。需要讲解的时候,我们不能放弃自己的主体作用和滔滔不绝的一堂课,如果确有必要且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思想的启迪、方法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我们为何不去做呢?语文教育几千年特别是近百年来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不能盲目否定,需要继承和发展,更不能割断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来谈改革,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仍要继承。
二、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学生“活动”,用活动推动语文学习,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中形成互动的关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最显著的特征。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活动”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和学生特点,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含教学细节),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法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活动中,学生主体得以体现,课堂教学易于生成,综合能力得以锻炼,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彰显其“平等中的首席”主体地位。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的课堂讨论活动,既体现了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是教师最乐于采用的活动形式。但它的设计、调控也是最难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讨论习惯、科学的讨论方法,达到实效的讨论目的。
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新课型,两者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提高的两大主要途径。社会语文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学校语文虽与之不同,但借鉴社会语文学习的规律、要义,精心设计、组织“综合”与“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提升能力,是课文教学最有力的补充。现实状况是,不少老师不重视语文综合实践课,或在上该课型时,把它上成了社会实践课、班会课、历史课或“四不像课”了。既然是语文教学,该课型的操作无疑应做到“语文”“综合”“实践”的统一,尤其要突出“语文”。
3.应用性实践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情广泛地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实践活动。我们要高度重视“活动”在语文
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排练后的演出,而是学习中的真实事件。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活跃课堂气氛的调剂品,而是实现教学目的的核心。语文学习活动不应该是少数优秀生得意洋洋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吸取营养茁壮成长的土壤。语文学习活动必须有提高语文素养的实际效果。
三、高效、实效是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理念层面,广大语文教师经培训学习后对新课改的认识基本到位,但在实践操作层面上仍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受一些研讨课、评比课的影响,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花哨,机械实践新的课程理念,不重视教学的实效,不能高效率地教学,形成了新的“少、慢、差、闹”现象。
课堂组织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无论是选修还是必修,无论是课文教学还是练习测试,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传授„„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收获,能力上有提高,方法上有形成,情感上有陶冶,思想上有启迪,习惯上有改进才是目的所在。一句话,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原点、基准,也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语文比其他学科课堂教学更容易翻出一些新花样,如热热闹闹的课本剧表演、轰轰烈烈的合作讨论、旁征博引的扩展迁移、刻意而为的启发互动、随意无义的多元解读。语文课在其他学科教师的眼中俨然成为“大杂烩”“小品课”。鉴于此,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无效的课堂形式不是新课程的必然特征;过程高效,结果实效才是教学的根本。
四、学法指导是教法研究的核心
学法指导主要引导学生研究如何学的问题,探讨科学的学习规律和方法。语文能力主要是习得和学得的,研究“习”和“学”的方法特别重要。由于语文学科的复杂性,我们既需要和学生一起探讨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也需要人为地把语文按板块分成几个部分分别探究其不同规律和学法。我们要具体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听课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早晚自习的方法、复习应考的方法和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演讲的方法等语文实践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研究学法比教师研究教法更重要。学法指导旨在使教与学形成合力,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法指导的核心是引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实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教师在备课、实施教学等活动中把它放在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把精力全都放在如何备好课、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教学策略等方面,没把学法指导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不能不说是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理解不到位。
我认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继承是前提,活动是重点,高效是关键,学法指导是要害,四者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如此才能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高效、实效地进行。
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论
http:// 2010-12-2 16:01:33-
论文关键词:放手;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论文摘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改革的延伸和深入。由于学生的阅历与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与信息整合能力、理解与分析问题能力的不同,高中生已经养成了自学与独立思考的怡情养性习惯,具备了“自学”与“自教”语文的能力。教师的任务不是去牵制他们,而是放心、放手去发现、培养、提高他们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重头戏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言课程改革的延伸和深人,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全面深入推进我们高中语文的课程改革,是摆在我们每位语文教育同仁面前十分重要而又迫切的课题。
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改革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性质。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要算语文学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外延最大,人数最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语文学科的启蒙教育已由原来的学前教育延伸至“胎儿教育”;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长把家庭语文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孩子上学以后,家长不遗余力地为孩子购买大量激发孩子识字、阅读、写作兴趣的语文读物,着力培养孩子会话、作文等语文能力,它为孩子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了必备的基础。按照国家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uJ(睨’要求,我们现今的初中毕业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写作和会话等语言能力。基于有了这样的铺垫,我们有理由和信心提出:高中语文老师,请你用“放手——牵手——放手”的方式教语文。
一
其实任何一种学习都需要“放手”,给出学生自由振作奋飞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就是十分民主的,他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论语》里面描述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讲课”与“听课”的民主场面,课堂里没有“威严肃杀的氛围”也没有正襟危坐的“主题内容”定调,先生只是抛出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各自谈谈自己的治国想法罢了,没有任何限制和束缚,大家不分长幼,畅所欲言,各讲各的治国方略,各谈各的理想抱负。大家纵横侃侃,无所顾忌。在这节课里,师生平起平坐,孔子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容器”。师生问是一种融洽的探讨和研究学问的朋友关系。实在是最早的民主语文课堂,也是最早的“放手”。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一文中指出:“在优秀教师那里,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教师并不把现存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种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在这种情况下,知识就不是消极地掌握的,而是去获取的,即靠积极的努力去获得的。因此,这种知识就能变成信念。”众所周知,学生的语文兴趣是从多个渠道获得的。它可以从与一个擅长交谈的作家那里获得,也可以从泥巴裹满裤腿的幽默的老农那里获得;可以从优美的诗文朗诵会里获得,可以从一次动听的故事会中产生,还可以从自己亲身上课的体验中培养,今天,更多地还可通过网络等媒体来获得。总而言之,学生语文兴趣和语文素养的获得是多样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学生的智力,这是“放手“的第一个理由。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关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主张: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他说“我们要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的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现代化、高科技手段给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注人了新的活力,给学习高中语文带来了更多更快的便捷,学生通过电子阅读物、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的语文信息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在某些知识层面和领域里,或许我们还比不上高中学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为什么要以“权威”自居呢?这是应该“放手”教学的第二个理由。
二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书简》中早就告诉我们:“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他旗帜鲜明地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人了门了,上了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语文教学完全可以这样做!
记得我在两年前放手让高
一、高二学生“自己学语文”、“自己教语文”的那些日子,师生之问的那种学习语文的乐趣无与伦比。我印象最深的是让学生去完成高一下学期“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内容。按照传统的做法,我会将王羲之的生平逐一讲个够,然后逐句讲解《兰亭集序》,再发展到重复讲解主题思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等。学生上课时会按照我的意图做好笔记,然后囫囵吞枣地“吃完”,至于他们需要哪些,能够消化多少,真正掌握多少,我是无法预测的。过去所上的《兰亭集序》,学生课后对王羲之兴趣不浓,对文章内容一知半解,至于问到古代文人为何要“曲水流觞”,更是很少有学生能够回答。更觉得纳闷的是,我为了上好《兰亭集序》,准备了四个课时的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可是收效并不理想,学生对王羲之的了解非常肤浅,正中了叶圣陶先生所言的“少、慢、差、费”,难以达到“多快好省”。基于有了以上教训,我在完成综合性学习“《兰亭集序》与书法文化”教学任务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准备,决定让他们当“老师”,我来当“学生”。同学们高兴不已,也充满着无限的好奇与兴趣。
本次课,我将学生设计为五组,全体组员都去准备,最后各组由三名同学讲课。先讲的第一组是这样做的:
1、系统介绍王羲之书法特点;
2、展示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书法图片;
3、王氏书法的价值与珍藏价值;
4、王氏书法的流传;5如何欣赏王氏作品。
第二组的做法:
1、介绍王羲之生平、兴趣、爱好;
2、解说王羲之书法的风格;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 篇6
一、把握練习内容,分块收集习作素材
宏观上把握好训练题材内容,使学生对作文训练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关注生活热点话题,重视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收集和研究。例如:平常练习的题材内容可直接或间接或有所侧重或兼而有之地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远大理想;传统美德;奉献精神;弘扬正气;见义勇为;艰苦奋斗;健康心理与热爱生活;望子成龙与家庭悲剧;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市场经济与腐败现象;环保意识的增强;做人与处世;以自“我”为中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等等。这些题材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的,可在此基础上增删,也可交融。要完成此项工作,教师一人足可胜任,但付出艰辛努力的是时却带有极大的刻板性,可适当“抛砖”(明确方法,做出示范)而“引玉”(要求学生参与进来,争做确定题材内容的先锋)。题材内容一经确定,就要围绕它做好系统收集素材的工作,可完全放给学生,分任务到组别,成块状收集材料;教师只负责划分并审订材料而成册,把主动性完全交给学生。
二、拟题功底,增添作品亮色
1.抓关键句拟定文章题目
有的文章,在确定材料后,文题的确立一时难以定夺。而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或作者直抒胸臆的语言,在文中有紧扣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对内容而言颇具提纲挈领的核心效应,便可适当考虑以之为文章题目。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著名文章《送你一只金凤凰》问世。作者反映的是随着党的政策好转,人民生活日益富足的社会现实。作者把如此宏大的主题放在一件极小的家庭生活矛盾中来深化。家景不好的莲姑向狭隘自私的桂嫂借春花牌自行车一用,在自行车出小毛病之后,桂嫂扬言要莲姑赔偿损失费;文中有莲姑一句气话:“秋收结束,我送你一只金凤凰。”一句平淡的话,被作者别具匠心地用来做题目,却显得极有深意,把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日渐走上幸福之路的主题深刻反映出来。
2.用材料来拟定文章题目
名家作名文,离不开想象和联想两种心理活动过程。指导学生巧妙运用联想习作,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大部分学生常写出因思路堵塞、视野不广而就事论事、就事写事、写完了事的文章。这些联想不丰、味道不足、干巴、瘦弱的羸弱体文章毫无生气可言。这是教师的心头大忌。而联想却加强了众多事物间的联系,使众多事物抱紧成团,让材料内部体现出较强的类比性及对比度,我们从积极修辞的角度,可审视到这种类比性及对比度给文章带来浓厚的和强烈的美感效应。如余秋雨《腊梅》这篇散文,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把基础材料(病人在护士小姐的精心护理下病愈出院)与联想材料(梅花不屈从于恶势力,与风雪相抗争的高洁可喜之性情),通过联想结合在一起,紧扣住材料之间的类比性,围绕联想材料来拟定文题。
这样拟题,从内容上讲,可以加重加厚作品内涵,使主题得以凸现;从修辞角度上说,这种具有类比性材料的反复叠加,本质上对主题就有鲜明的强调作用。此类文题的设置,因为它在形式上隐含了基础材料,读者对文章的内容及主旨的把握就带有较大的模糊性。也正是这种模糊性,使文题本身具有较大信息张力的同时也为读者了解全文主旨设下悬念。而从读者欣赏作品的角度来说,其思维过程为: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主题。这一过程与作者的创作思维过程恰好相反。作者看到文题后,最先关注的是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而涉及基础材料;读者在对文题、联想材料、基础材料进行分析感悟之后,才能叩响文章主题之门。
三、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
前文强调了平时收集素材的重要性,并提出成块状收集整理素材的方法,形成有形的战时军需。但由于近几年高考命题走向有远离现实生活热点,命题内容呈现多向化走势的特点,学生往往望题兴叹,无所适从,硬着头皮苦作,其效果不言而喻。笔者认为,作文命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无形的,虽然我们加强平时积累,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块状的知识结构体系,但面对几乎没有规律的命题形式和内容,平时的积累就变得格外疲软。此时,转未知入已知领域,娴熟运笔,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面对陌生的命题范围,难以下笔,这是现实。但我们可在不超出命题范围的情况下巧妙转换拟题,并在文中填充进我们熟悉的素材。
总之,高考语文中作文是重点,一篇文章的优劣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功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加强作文教学研究,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
高中语文课堂创新教学探析 篇7
(一) 高投入、低产出
高中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现象, 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高中语文教师并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思维, 没有在适当的机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 只是在教学中向学生灌输语文知识, 没有让学生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 高中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 他们对于课堂有新的要求, 高中的教学节奏比较快, 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 那很容易让高中生产生厌学心理, 从而使语文成绩得不到提高。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魅力,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能够与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 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有的高中语文教师与学生沟通太少, 课堂上只顾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即使在课前也做了充分的备课和准备, 但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 这也是导致高投入、低产出的原因。
(二) 高要求、低效率
高中生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高考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然后在大学里继续深造, 所以高中教师通常都是对学生的要求很多、很严格, 必须及时完成教学作业和教学训练, 给学生的课堂自由时间越来越少, 而且课后也安排很多作业, 这就导致高中生压力过大, 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够合理利用时间, 最终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其实, 很多教师的思想出发点是好的, 想多让学生做题巩固知识, 然后能够有个好成绩, 可是, 他们并没有考虑到题海战术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真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授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通过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同时, 很多家长也为了孩子升学而苦恼, 恐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落下, 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其实, 适当的补习是没有错的, 但是过量的话就会适得其反。
(三) 高灌输、低关注
高中新课标提出要尊重和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语文课堂依旧是走传统的教学之路, 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占主体, 给学生灌输着一轮又一轮的知识, 给学生造成了压抑的学习氛围, 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举手提问, 这样进入恶性循环, 最终事倍功半。 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的就是单向的灌输模式, 学生听的昏昏欲睡。在现代化教学方式盛行的今天, 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对学生的关注不够, 不能很好地和高中生进行互动, 使教学课堂没有亮点。 即使语文教师掌握再多的语文知识, 没有合理的教学方式, 也不能给学生带来愉快的语文体验。 可见, 语文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创新, 一改以前的套路, 让高中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 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有效实施创新教学的策略
( 一) 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增加语文课的氛围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校园中也弥漫着网络的气息, 网络给日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使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好网络, 一定能够使教学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高中生由于走过了小学和初中的捆绑式教学阶段, 对于死板枯燥的课堂是极大的厌烦的, 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 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高中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积累语文常识, 为高考做准备, 因此, 语文教师要将课堂的气氛调节得很活跃, 可以利用投影仪将枯燥的文言文变换一种形式带给学生, 比如, 在讲到《滕王阁序 》的时候, 可以先播放一小段滕王阁的历史背景或者现在的风貌, 给学生一点新鲜感,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高中生能够在整体上对滕王阁序有一个认识, 便于进一步学习。
( 二)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巧, 增加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对于学习并不是陌生的, 他们有着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但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 有可能错误的学习方法会使学生走很多弯路, 因此, 高中教师的教学要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学习方式, 引导高中生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授学生语文学习和记忆的技巧, 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快乐的感受。 在课堂教学以前, 让学生恰当的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因为预习可以让学生先对课文有一个了解, 在教师讲课的时候可以跟上思路。 另外, 高中语文教师还要指点学生有效巩固记忆的技巧,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脑海中联系成框架, 在考试中能够运用自如, 也有利于高中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不能盲目地抓教学, 要有一定的模式, 在教学中及时提高自身素质和素养, 让语文的魅力在教师身上完美地体现出来。
( 三) 优化高中语文的教学方式, 关注学生的思想和动态
高中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他们往往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 只是并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他们需要创新的教学,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创新教学理念, 给学生带来新的教学感受, 让高中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很多教师由于担心教学出问题, 不敢实施创新教学, 其实只要合理创新, 课堂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同时, 教师要改掉落后思想, 与学生成为朋友。 高中生有自己的生活情感, 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思想和动态, 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兼顾每一个学生, 让高中生能够在语文的学习中陶冶情操, 舒展身心, 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另外, 一旦学生出现与教师的观点不同,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和辩论, 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能够使高中语文课堂变得活跃。
综上所述, 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高中语文教师不能再走传统的教学之路, 必须将语文教学大胆创新, 不能再将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必须要尊重高中生的感受和学习欲望, 让高中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中, 从而实现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摘要:高中语文是高中的必考科目, 也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必备课程。学生学习语文能够增加文学素养, 也是学好其他课堂的基础。高中语文对高中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要走创新之路, 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让语文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提供帮助。
关键词: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探析策略,框架
参考文献
[1]陈宪峰.关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0 (5) .
[2]郭春秀.高中语文创新教学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1) .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篇8
一、新课程对高中课堂教学的要求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课程评价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率进行考察。课程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同时也检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不断的进行评价和改进课程教学方式和完善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课程理念带来了冲击,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以自主学习、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知识结构和性格差异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对语文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语文教师在授教时,应扩展语文教学的手段, 运用科技手段和课堂活动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满活力。语文课程应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学校,以及不同学生的要求,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创新。
二、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传统文化影响,高中课堂教学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
我国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课堂教学受到应试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加上高考的束缚,高中语文教师不愿意改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根深蒂固。已经不能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死板,只注重解题步骤和技巧。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让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含义,领会文章的精髓,学生的情感不能和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的课堂教学枯燥无味,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利的培养,学生只停留在语文学习的表面,而无法深入了解语文所包含的真正情感和内容。
(二)课堂教学过多依赖多媒体
科技在各个范围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成为语文课本的支配,多媒体活跃了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高了学生语文兴趣。但课本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对网上的课件全盘照搬, 只会东施效颦,学生的语文能力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不能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要明白多媒体职能辅助教学,并不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
(三)教材模板取舍不合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选择的教材内容和模块的不合理,使教材的示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对新课程懒得理解不足,把注意力转移到教材的改革,并没有达到新课改主要目的。教材的改变但教学的目标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这种模式对新教材的使用和研究势必会造成影响。
三、新课程下调整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要得到真正意义的改变,教师要先有民主化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提倡民主化教学,把学生跟教师放在同一平面,对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见和歧视观念,给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管理中,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宣传力度,让学生家长支持并配合新课程的实施。
(二)完善新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评价氛围,评价的内容也要多样化,实现教师自我价值。在评价制度的管理上,注意培养教师自我完善和发展意识,给高中的语文教学课堂带来新的活力。
(三)高中语文课堂将管理方式的创新
高中语文教师应打破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激励的方法、问题行为和气氛作为课堂管理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中激励方式的多样化主要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为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给予帮助和鼓励,提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篇9
一、教师应加强教学意识
1.加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 端正工作态度。我们试想一下, 一个对教学工作没有热爱之心的教师, 一个不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 是很难出成绩的。因为他的工作是为了对付工作、应付检查, 是一种很勉强的工作, 也是没有什么工作效率的工作, 所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2.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要激发兴趣, 寓教于乐。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无数实践证明:激发兴趣是构成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3.“引”学生进入情境。所谓“引”就是方法引导。教师不仅要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让学生学会发现美, 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在快乐中学语文。文学或者艺术, 它们都离不开生活, 离不开所有的劳苦大众。世上没有绝对的纯艺术、纯文学。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要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引领学生进入意境。由于学生的感悟能力有限, 因此, 教师在“引”的同时, 还应抓准时机, 恰到好处地“点拨”。有一次, 我说:“人这一生, 难免会经历挫折, 你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送你们几句话:事已如此, 不必难过,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别让想象停泊在失去的岁月, 别让青春在叹息中度过。”经这一指点, 学生受益匪浅, 重新树立起了自信。
5.寻找身边的每一处美。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表达自己创造的品质, 为学生树立榜样。“寓教于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这不但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素质教育的目标就得到充分体现, 从而把单一化的人塑造成具有自我创造性的人, 更有利于人的社会性和创造性在统一中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在主导的同时, 不要忘了学生的主动性也显得尤为关键。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 让他们在教学中主动创造呢?主要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 并运用视、听、触等感官。
1.“析”品其味。“析”即分析, 就是让学生自己品析课文。学生把教师安排的课外读物按需要剪裁成句子, 然后贴于硬面纸上, 并在句子下或之后作出分析, 大到内容、特点, 细到音、形、义及标点的用法。这样做有以下几点好处: (1)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分析力。 (2) 通过剪贴等环节, 有利于培养审美感。粘贴时要注意行距、段距等, 既使分析具有深度, 又在形式上有美感。 (3) 通过分析,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增加了课外阅读量, 提高了阅读水平, 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
2.“听”润其心。“听”就是聆听优美的散文诗, 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丰富内涵, 领略遣词造句的精微, 这样既训练了他们的语感, 又陶冶了他们的性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 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1.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 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 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倾听他们的心声, 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 主动靠近他们, 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 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对他们少一些惩罚, 多一些宽容。俗话说,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学生只有喜欢你, 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从我们的教学实际不难看出, 学生哪一门功课好, 往往就是从喜欢这个老师开始的, 学会让学生喜欢你, 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2.学法指导。方法得当, 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始终要做到突出课堂, 改进教法, 指导学法, 培养良好习惯, 抓住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所在, 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下保底, 上不封顶”的目标。
3.深入学生群体, 听取学生心声。由于年龄、身份不同, 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多少都会保持一点距离。学生与老师在思想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所想的、所要的, 老师并不一定很清楚, 特别是一些内向的、胆小的, 他们既不敢接近老师, 也很少与同学交流。教学中, 如果存在“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的现象, 是很难提高课堂效率的。深入学生群体, 听取学生心声, 不仅能与学生建立友好关系, 更有利于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是很有价值的。
四、提高学生的合作阅读能力
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是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书读得不够。新课标的两个关键词“感悟”、“体验”无一不是建立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的。教学文言文, 朗读尤其重要, 可以说古文的语感是勤奋刻苦地读出来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尝试 篇10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会受到外在环境及因素的制约,在具体实施新课标的过程中,影响因素会很多,其中升学率就是影响因素之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升学率是各个中小学的教学重点,新课改注重学生的多面化发展,这种新思路难免与重视升学率的教学相互影响。重视学生的人格特征,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教师注重引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在教学方案上下工夫,也要对学生个性特点加以把控,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教师要注意分析,有建设性的看法、创意的想法应给予鼓励,错误的想法应帮助学生改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复习诗词模块时,让学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提出的问题。《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1)请指出“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两句中用得巧妙的两个字,并简要分析其妙处。(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做简要分析。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讨论、剖析诗句的含义,学生从中提炼出“疑”“急”两个字用得巧妙。因为“疑”“急”两个字的使用,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儿童心理状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接着引导学生欣赏了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这样一幅宁静优美的水乡风景画,见识了诗人白描手法的恰当应用,感受了诗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的流露。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在重视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重视能力培养,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互动,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改变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新课程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认真参与县、市、省组织的培训,强化继续教育的实施的常态化。教师还要写好教后反思总结,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使学生参与对语文中思想精髓的获得,重视语文素质教育,鼓励老师教育创新,开展合作学习的新模式。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要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树立个性化教育意识,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探究,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通过合作学习、集体讨论,学生可以分享语文知识,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复习修改病句这一模块,我以下面这题为例,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致使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烦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教师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我先对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在辨析句式杂糅语病时需注意句式杂糅语病的主要特点,它是把表达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杂糅起来。每种说法各有一个标志性动词,从陈述对象的角度看,有一个动词与之不搭配,找出这个不搭配的多余动词,即可确认其为病句。接着,引导学生逐一进行分析,A选项搭配不当,“问题”与“改善”动宾搭配不当,可把“改善”改为“解决”。C选项语序不当,改为“原材料珍贵、生产工艺烦琐”。D选项成分残缺,“做好”缺少宾语,在“教学成绩”后补出“的考核工作”。让学生主动探索,掌握修改病句的知识。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加强教研组的活动,强化常规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预设水平,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灌输新课改理念,要克服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开展。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如何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的设计,把要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灌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这就要求在教学理念上教师有所改变,学习、吸收新的教学理论,主动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充实先进的养分,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掌握语文教学的新技能。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行为,促使课堂教学有效、高效。当然,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具备课改的新理念之外,还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既是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教师应能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深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了解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在学习和生活中多给学生予鼓励和帮助。教师还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之间相互听课评课,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共同探讨教学,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教师要主动探究,大胆实践,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课程实施的要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改善课堂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节的设计,开展学生学法辅导活动,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摘要: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把握教学思路的改变,制订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自主参与活动,不断获得新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及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初探 篇11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文章角色的扮演以及多元化互动这三个方面对语文情境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探讨,为语文教学提供相应的帮助。
一、利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
通常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方式来创建教学情境,但是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形式来看,多媒体教学方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对学生来讲,他们不单单需要对各个科目的知识进行学习,同时还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而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相对来说比较枯燥,这种状况使学生在语文课上无法释放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应该考虑从学生的真正需求出发,对学校的多媒体设施加以充分利用,将语文课本中的较为枯燥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展现出来。通过声音和图像的有效结合,让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变得生动和形象,让学生对语文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即使教材中的原文已经描绘得唯美动人、栩栩如生,学生在面对书本文字的时候,还是会产生枯燥无味的心理。学生无法从文字当中真正地理解和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真正的美。
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就可以对多媒体设施加以应用,可以为学生播放唯美的荷塘月色曲,给学生展示荷塘月色唯美的图片。通过声音和图片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到场景当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这种形式的教学不但可以充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
二、通过角色扮演融入文本情境
当前高中语文知识较为复杂,综合性较强,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仅仅对文章当中的某个字词或者语句进行学习和分析,往往很难真正体会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很强的片面性,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去深入体会文章的含义。所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把握语文教学整体性的重要,让学生通过对课文人物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使课文中的情境再现,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图。
例如,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教师可以依照四人一组的形式,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分别对文章中的刘邦、项羽、张良和范增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寻找演员、分配角色、反复排练的准备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运用相关的多媒体材料,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较为真实的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刘邦听取忠言和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进行准确的把握,对张良的胆识过人和对刘邦忠贞不二的性格进行充分体会。通常来说,采取这种角色扮演的形式的课堂教学,可以将课文中人物形象进行还原,从而激发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掌握了所学知识,这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伴随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讲,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水平,采取多元化互动的形式,这有助于教师从整体方面去了解学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总之,情境教学法通过对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对应场景的营造,来激发出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和全面地了解语文教学中的内容,进入文章的具体情境,从而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思想和感情。情境教学法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多方面的优点,特别适合于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研究和运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其形式,优化情境教学法与语文课文的结合方式,最终实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高中语文审美教学三法 篇12
一.透过语言文字发现美
语言文字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 对语言文字的分析乃是审美文学作品的第一步。有的作品语言端庄中正给人以凝重坚实之美;有的作品语言雄奇秀丽给人以轻松奇谲之美; 有的作品语言虽平实却给人感受到内在的思想张力……总之, 不同的作品, 因其语言文字排列不同, 产生不同的美。
如鲁迅的《药》结尾写“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 在空气中愈颤愈细, 细到没有, 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 这是沉重郁结之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引用《采莲赋》 描写少女采莲荡舟的画面“夏始春余, 叶嫩花初, 恐沾裳而浅笑, 畏倾船而敛裾”, 这是轻盈欢快之美;巴金的《小狗包弟》用质朴平实的文字, 讲述自己的沉痛忏悔, 这是含蓄上进之美……
因此, 高中语文的审美教学, 应注重对语言文字分析, 分析不同作品的不同语言、句式与表达方式, 透过语言文字表面, 捕捉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发现字里行间的无边美色。同时, 还要鼓励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许多文章, 其文笔与句式不读不足以体会其妙处, 有感情的朗读即是要从作者的角度出发, 沿着作者的行文与思路, 用自己的话, 替作者抒发作品的感情。
二.创设情境意象体悟美
有些作品的语言文字之美是浅露于外的, 给人以直觉的美感, 往往不必深思;但有些作品, 其美感是蕴藏于内的, 需要读者掩卷深思, 在脑海中构建意象, 方能探得其妙。针对这类作品,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透过作品与文字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在脑中创设作品所描绘的情境意象, 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而体悟其中的美。
如宋祁《玉楼春》一词, 写道“红杏枝头春意闹”, 王国维先生赞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但对高中学生, 单就字面而言, 他们往往无法理性挖掘其内在的美, 对春天的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景色并无多少形象的感受。再如贾岛《题李凝 幽居》一诗, 写道“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 响中寓静, 有出人意料之胜。而这也是高中学生缺乏审美方法, 难以理性鉴别的地方。
针对这类内蕴的美,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利用图画与声音, 模拟虚构这种场景和意境, 积极引领学生融入到教师所创设的作品意境之中, 体悟其中的美感。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句, 通过多媒体, 创设莺歌燕舞、蜂飞蝶绕的或喧闹或繁忙场景, 引导学生在脑中积极想象, 从而体悟春天绚烂多姿、生机勃勃的动态美。教师还可以通过情绪体验法, 创设临时情境, 如,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教师可以在课堂突然中断讲话, 让学生在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中加以体悟响中寓静, 再去体悟诗的幽静美。
三.鼓励模仿创新创造美
创造美本身即是“再审美”的过程, 是将自己所积累的审美知识重新用自己的作品予以表达的过程。而要完成这种过程, 对于阅历尚浅的高中学生而言, 首先是一个模仿创新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对美的认识和内心所要表达的真实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 鼓励学生在模仿中创新。
那么, 如何引导学生模仿创新创造美?可从作文的写作训练入手。
首先, 厚积方能薄发。除了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 教师还得让学生养成收集、积累优美文辞句式的习惯, 通过不断的积累, 充实自己的写作素材。如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 正是在《三国志》的基础上发挥而来, 若没有平时的积累, 是不会有如此老到的语言。
其次, 学会审美角度。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适合模仿的优美文章, 或仿其构思美, 或仿其语言美, 或仿其形象美, 或仿其情感美, 从而在训练中不断增强写作技巧和审美能力。如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 其构思之美、语言之美, 均模仿教材里的《孔雀东南飞》。其后, 2004年、2007年高考, 都有考生据此变换审美角度, 模仿出新, 不断成就高考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