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2024-07-31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通用12篇)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1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地把握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内容与教学方式、更好地发挥背景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背景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课文正文无疑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 但除此之外, 背景知识在其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尤其重要, 也比较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如果能够把握住高中生的心理特点, 结合课文选择一些生动有趣或者与高中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背景知识来介绍和学习, 往往就能调动其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在古文《鸿门宴》的教学中, 学生可能对古文兴趣不高, 但如果能适当地介绍一些刘邦和项羽楚汉争霸的故事, 就可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收到意外的教学效果。

其次,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高中语文课文的篇目都是一些经典之作, 它们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往往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时代思潮或科学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这些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无疑会增长学生的人文科学常识, 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例如鲁迅的许多文章, 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类背景知识的介绍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拓宽其对人文、历史知识的了解。

再次,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课文本身的魅力。高中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还处在发展过程中, 他们往往无法领会作品的魅力, 甚至发出“我根本看不出这篇课文好在哪里”的质疑。这固然与其欣赏水平有限有关, 但也与其对作品背景知识的了解有限有关。例如《小雅·采薇》一文, 涉及较多历史背景, 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 才能明白作者的用意何在, 才能领略文章的魅力所在。

二.背景知识介绍与学习的主要原则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不能盲目随意, 而应根据高中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规律, 按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具体来说, 以下几个原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首先,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语文教学目的和课文内容相结合。如前所述, 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涉及到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而且可能与学生兴趣相符合, 但不能因此就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身的目的与课文内容, 而应与后二者相结合。教师应该始终牢记的是, 语文教学有着自身的目的, 课文正文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其次,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高中生有其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 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教师在介绍与教授背景知识时, 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这种独特性, 并使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才能使其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目的。

再次, 背景知识的介绍与学习应该把握时间与尺度。既然介绍背景知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正文, 那么就不能随心所欲地进行, 而应该把握好介绍与学习的时机。例如古文中的典故, 如果对于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那么在课文的讲授中穿插就可以了, 不需要提前作大量的背景介绍与解释。同时, 由于授课时间有限, 因此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该把握尺度, 不能花费太多时间。

三.高中语文中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课文的背景知识往往涉及很多内容, 例如上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思潮、作者生平、科学发明等等。但出于时间限制及教学目的等方面的考虑, 背景知识的介绍也应分轻重主次, 一般来说, 背景知识的主要教学内容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 作者的生平经历。了解作者对于理解作品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首先包括了对作者生平经历的了解, 除此之外, 作者的主要思想、创作风格、主要成就、后世影响等等也是作者介绍的重要内容。

第二, 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介绍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另一重要帮手, 它既包括了作者本人创作该作品时所经历的一些事件背景, 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大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思想背景等等。例如《〈人间词话〉七则》的创作既涉及到作者王国维本人的经历, 也与中国词发展史有着密切联系, 这些都是该课文的创作背景, 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应给予一定的介绍。

第三,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高中语文课文, 尤其是一些古文、外国文学作品等等, 其内容往往会涉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背景知识, 例如古文所涉及的古代典故、典章制度, 以及外国文学作品所涉及的外国风俗习惯等等。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课文, 是教师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2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

本文针对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内容单一,形式呆板,分析繁琐的问题,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从丰富课堂内容、变化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作 者:彭欣欣 作者单位:吴江市盛泽中学,江苏,吴江,215228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5)分类号:G63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灵活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079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如何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给学生一碗水,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应思索的问题。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所以,要想达到高质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教育者要继续学习,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够在与学生的合作互动中,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新课程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上都体现出新意,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利用“三维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要能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都需要语文教师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在教学中减少盲目性,增强实效性。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专业知识发展,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探索。

一、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要求

专业发展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语文课程标准,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使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能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实现新课程标准,势必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明白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

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要求包括六个方面。

(一)知识要求

具备基本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语文基础课程、语文教学大纲、校本课程等。

(二)能力要求

要有独立的语文课程设计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能力;善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能力;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课后自我反思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要求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要求“学语文”的策略;注重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注重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策略。

(四)教学指导的要求

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能够开展高效课堂学习,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教师角色的改变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状态。由课堂的“霸主”转变为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朋友”。

(六)培养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如果教师的行为品质做不了学生的表率,势必培养不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

根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老化速度较快。国外教育专家指出,一个人在其一生中所学的知识只有10%左右是由学校传授的,其余的90%左右是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学习得来的。可见,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新课程背景下,一个专业化的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途径有下面四个方面。

(一)扎实专业知识

要扎实与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语文教师;掌握一些现代教育技术、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只有广博的学识,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一本教参打天下的做法很显然跟不上改革的步伐。

(二)更新语文教学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一是要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三是要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师要利用新课程培训学习的机会,转变观念。增进课程与学生成长的联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自我,规划人生,走向自立和成熟。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三)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学生的创新精神

江泽民曾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素质普遍较低,无心学习,遵循“不能成才先得成人”的理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要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要善于利用本县的人文拓展课程资源,利用古代先儒思想熏陶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对社会及人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认识。

(四)在交往与合作中得到自身的发展

互动和交流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途径,“闭门造车”只会让自己的视野狭隘,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探讨、得以共同发展。校内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时机,在思想碰撞交流中发展自我。走出校门,与外校教师一起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三、语文教师在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的飞跃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课堂是教师专业知识发挥的一个舞台,在课堂教学实践之后,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坚持每课一个教学反思,思考课堂达到怎样的效果,还有没有更为有效的课堂实施方法。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形成对新课改的认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在实践到反思再到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发展的飞跃。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学习,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善于利用各种培训学习的机会,扭转传统的、落后的教学观念,运用新教学方法来实施新课程。多写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提高课堂质量的同时,促进自身的专业知识发展,成长为优秀的语文教师。

高中英语教学中背景知识的导入 篇4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 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即使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 又是他们磨砺意志, 陶冶情操, 拓展视野, 丰富生活经历, 开发思维能力, 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任何一种语言的功能都是用于交际的, 这一点大相通的, 英语对我们来说是外语, 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是进行正确交际的关键, 因此,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渗透英语背景知识即使是大纲的要求, 也具有现实意义和交际动能。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 必需要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 当然, 离不开文化教育。学习英语知识, 掌握英语技能,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目前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是结构———功能大纲, 大量增加了文化渗透的比重, 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 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 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 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 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也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好基础。文化背景知识是培养阅读素质的重要基础。中学作为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 (初中) 和初级向中级过渡阶段 (高中) , 文化导入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阅读过程中, 读者不是被动获取阅读材料中的信息, 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 (包括已学过的语言知识和英语国家的文化) , 根据上下文去预测和理解意思。图式理论认为,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已知的概念、过去的经历, 即背景知识, 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和解释取决于头脑中已存在的图式, 输入的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吻合。

对于一些历史题材的课文, 教师可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相关的材料或背景知识, 把它们制成幻灯片:或以关键词出现、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图片形式展示。教师采用以介绍作者、讨论课文背景为切入口, 把学生引入到真实的语境中去, 将语言的习得与语言的应用紧密地联系起来, 即使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符合语言的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

在英语教学中, 应树立文化意识, 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文化知识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了解, 语言则因赋予了文化内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同步可以在传授语音, 词汇, 语法等语言知识时进行。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 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 人们的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 思维方式等等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还要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如: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 是尊敬的表示, 可在西方, “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 去日无多, 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 都不服“老”。有位导游讲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带队旅游中, 我们的这位导游看到一位美国老太在艰难地爬山时, 便上前去搀扶她, 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这样一个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 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 坚持独立的习惯。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5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大小、心理素质、接受能力的不同,对语文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挖掘。通过营造友好、宽松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创新性的语文意境是当前语文教育革新的重要目标,更是开展语文美育教学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美育;课堂

语文是一门以科学为指导的严谨的教育学科,更需要通过教育来让学生感受语文的艺术境界。这里所说的艺术来源,来自于对文学的创新和挖掘。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所谓语言美,就是指通过作者的创新风格、写作手法来体会文章的意境。但是在众多的文章当中,每位作者的写作方式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尽相同,所以对文章所运用的语言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豁达的、直率的、粗犷的、幽默的、低沉的、委婉的、绮丽的等。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语言形式来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美妙,通过了解语言的形式美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会品味文章的点睛之笔。例如,《风景谈》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像这种优美的语言学生应该学会品味,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涵养。

二、再现作品的意境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要有优美的语言,还要有令人回味的文学意境,这才是文章的精髓。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挖掘,并培养对意境中美感的发现能力,例

如,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作者有针对性地对三峡两岸的宏伟景观进行烘托,通过绮丽的山水美景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热爱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置身山水之中,通过乘船来体会作者的那份感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三、归纳文章的结构美

一篇优秀的文章,就要避免俗套现象的发生,因此,把握文章结构是学习的重要环节,结构美对文章的重要意义也被凸显出来。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对文章结构的梳理,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来挖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品味文章来领悟语文的学习思路和规律。例如,《阿Q正传》一文,作者通过类比三角形,将文章用三角形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在表达文章对称美与整体美的同时,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受新时代新鲜元素的影响,一个优秀的人才还需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含量,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挖掘文章的人情美,再现文章的意境美,总结文章的结构美,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语文教学中美育教学的含义,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参考文献:

胡兴武.高中语文课程渗透美育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

背景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中学语文 课堂教学 阅读 背景文化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都是个难点,一直以来,人们过多地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了阅读测试上,而忽略了背景文化知识的研究,但近来人们渐渐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关系。20世纪末,我国大多数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一定程度上都被以高考为代表的诸多测试所影响。他们更加强调语言的形式,如语法对,无错字,无病句等等,却忽视了背景文化知识与阅读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唯有掌握大量词汇和知道如何正确组句谋篇的学习者才是成功者。但是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知道了每个字词和句子的意思,我们还是不能清楚地知道段落的内涵。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常常会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一、背景文化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习好语文不仅意味着正确掌握字音、字形、字义等语言特性,还要掌握这个字词具体的使用环境。也就是说,学习汉语与学习我国的国学文化实际上是不可以分开的,我们可以看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是一种紧密相连的关系。“背景文化知识”这个术语涉及的主要是一种“泛知识”,不光是指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方面的知识,也包含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历的总和。许多理论与研究发现都强调了在阅读时运用背景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一个成功的阅读者是有能力运用个人的知识与所读文章相结合的。但很遗憾的是,在中国很多中学生对这些看似不重要且与考试无关的背景知识了解很少。这就造成虽然认识文章中的每一个字,但感觉它仍然是很难理解的文章。所以对教师而言,要把目光放长远,把尽快让学生拓展知识面并丰富自己的背景知识视为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任务。

此外,学生想要在阅读理解中获得高分,就要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影响阅读的重要变量之一是所读文章的语境。根据上下文能在其他位置的句子或段落中找到线索,以帮助学生破解难字词、成语俗语或复杂句子。换句话说,它是指在文本中帮助读者解答未知事物含义的信息。学生都有相同的经验,在阅读文章中通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话,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下文线索来理解课文。杜学譖认为,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段显示的信息,而且要会把握更广泛的上下文语境,乃至文化背景等相关信息都是必要的。

二、背景文化知识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最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的学科性质有这样的表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把语文的学习抬升到了文化传承的地位,甚至某种意义上暗暗切合了胡锦涛总书记的“文化强国”战略。既然谈及文化层面,就绝不能局限于文本的狭隘小圈子,而是要放宽视野到课本以外。事实上语文的教学,也不单单指课堂上的课文讲解与分析,除了精读以外还有泛读、略读、速读等多种教学手段作为有机的补充,而背景文化知识的获得恰恰来源于这些看似不经意、不重要的“泛读、略读、速读”。教学上的精细化与粗放化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将不同的阅读方式进行适当组合,一方面对课内的阅读教学大有裨益,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教学目标则明确了对于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视,以及对自主性学习和探索式学习的肯定,希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进行积极地转变,从被动的课堂灌输向主动地获取知识扭转,在“知其然”的同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背景文化知识与鲁迅作品教学

曾几何时流行过这样一句玩笑:“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确实鲁迅的作品历来都以晦涩深奥著称,学生尤其是在阅读他的杂文时感觉束手束脚,这与当下学生的知识面狭隘不无关系。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论雷峰塔的倒掉》这篇课文的教学。这篇杂文取自民间传说《白蛇传》,然而了解整个故事梗概的中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很多人都是从电视上通过《新白娘子传奇》等现代改编剧对此有些许了解。因此教师有必要重述整个故事的梗概,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且正统的价值观体系,不能让当下后现代的演义扭曲学生的理解。通过明确法海的反派地位和雷峰塔这座“镇压之塔”的象征意义,也就能顺理成章地解释为什么鲁迅在字里行间充斥了对雷峰塔的鄙夷和不屑。为什么贵为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在作者的眼中“破破烂烂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间”且“并不见佳,我以为”。而作者在结尾处的“活该”二字所展现出来力透纸背的千钧之力,就更易为学生所理解。当下很多学生是通过死记硬背的形式去强行掌握这些句子的内涵,殊不知其实只要把自己融入到阅读当中,去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一样能起到相同的教学效果,而在其中花费的代价要小很多。

其次,我们再来关注一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社戏》与《藤野先生》(以下简称《百》《社》《藤》)这三篇散文。教师要给学生恶补的背景文化知识是鲁迅的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鲁迅的小说这么深奥却又如此深刻,对中国社会的描绘惟妙惟肖、入木三分。《百》文主要描述的是鲁迅对家庭富裕时期的回忆,《社》则是在其祖父入狱后随母亲去乡下亲戚家避难的故事,而《藤》是鲁迅东渡日本学医以及后来弃医从文的经历。三篇作品一气呵成,连成一线,有利于学生把握鲁迅的成长经历。且当下的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草莓”一族,难以理解百姓疾苦,随着学生与作者的同呼吸共命运,对其作品的理解程度也在不断加深之中。

最后,让我们分析一下鲁迅对于国人精神分析得最为鞭辟入里的两篇小说《药》和《阿Q正传》。事实上这两部小说在先生的小说集《呐喊》中也是分量最重的。在讲授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把所有发生的事件有机地溶入宏观的历史格局中。因为对于学生尤其是当代90后的学生而言,“革命、社会动荡、新旧政权交替”等字眼是遥远且陌生的,他们生活的安逸环境注定无法让他们体会到人竞相食的残忍和恐怖。教师最好要先补充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们先了解社会矛盾所在,然后再转向文本。两部小说的最大难点在于合理地诠释国人麻木不仁的心态和可悲可叹怒其不争的窘相。例如人血馒头为什么可怕得令人发指,阿Q为什么必然会走向被出卖被消灭的路途,这一切与辛亥革命的大历史背景息息相关。学生们固然在历史课上已经对此有所了解,但是如何把历史背景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文本中,以更好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勾勒人物形象、展现作品张力,确实是各位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并活学活用的。

毋庸置疑,阅读是从语言文字里面获得信息的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人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不仅仅是对文中字词和句子的精确理解,还有段落及句子间的暗喻含义和关系。阅读涉及读者、文章以及它发生的社会背景,在阅读时候应竭尽全力通过读者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总之他们要把自己融入到阅读当中,去理解文章的主题。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在中考、高考中取得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之前的阅读理解能力与习惯的培养。对此,中学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万光侠.文化价值的人学阐释[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3).

[2] 倪文锦.阅读经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J]. 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7

一、英语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缺失

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 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因素。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文化知识的传播意识较为薄弱, 很多教师对英美文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 致使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停留在表层甚至出现偏差。高中生学习英语大多限定在课堂之内, 出了课堂就是汉语环境, 虽然有的学校配有外教, 但是学生多是以练习标准英语发音的心态上课的。正是对文化理解的浅层次, 使学生在英语学习和阅读过程中困难重重。

要想深入了解英国文化, 首先要很好地了解本土文化, 多了解不同的民族信仰和风俗习惯, 为认识和理解文化差异做好准备。教师要从多方面深入了解英语文化知识, 从课本延伸到英美等国的本土文化和信仰, 不能仅对教材上有限的内容进行“炒冷饭”。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订的, 多数教师认为只要教好课本上的内容, 或者只要教好大纲规定的内容, 就可以让学生考高分。因此, 很多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文化情景, 最多就是几分钟的影片感受, 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缺少“躬行”的条件, 这也是深入进行文化教学的尴尬之处。

二、转变观念适应英语教学要求

高中英语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思维, 认识到英语文化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要加强对英语文化知识在教学中的渗透, 唤起学校和教师对文化教学的重视, 促进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能力的发展。现行的考试制度下, 不能在高考中全面考查听说读写能力, 但是有些省份听力考试已经试行。平时应注意在听说教学中加强对文化内容的渗入。

就近年高考中占主要部分的客观题来看, 同样缺乏对英语文化知识的考查。在单项选择部分加入专门对英语文化知识考查的题目, 同样也可将对文化内容的考查融入阅读题当中, 这样就把文化教学和学生语言能力的运用及考试结合在一起。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师基本上没有国外留学的经历, 难以对异国文化有系统深刻地了解。另外, 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对词汇、语法的准备很充分, 而在文化背景知识准备方面略显不足, 因此在教学中, 只浅显地讲解课本中提到的内容。教师要不断增加文化知识储备, 选择适当的文化素材, 编排新颖的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三、创设教学情境, 强化理解英语文化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意识呢?文化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 教材是学习英语的主要依据, 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因素来促进文化教学。课堂上教师要多挖掘教材背后的文化内容, 创设一定的情境, 编排一些相应的角色扮演活动, 营造异国文化的交际氛围。

依据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师可以运用文化传授、文化旁白、文学作品、文化对比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通过对比中外文化, 在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意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外国文化的理解。教师可结合研究性学习开展新颖的活动, 课前安排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和专长, 确立小组的研究课题。如, 不同国家不同节日庆祝方式的对比研究;在课堂上, 教师指导各组同学完成对课下收集到的材料的整理,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汇报;教师给予总结性的提示, 阐述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不用直接强迫学生接受某种结论, 而应给予他们一个思考的空间, 促进学生多元文化思维的发展。另外, 配合使用附加法、融合法、互动法、实践法和体验法等方法, 唤起学生对各国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英语教师要善于提高自己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作用很大, 老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做好学生的“向导”。教师在学生认识学习英美文化中看似没有参与全过程, 但在实际操作中, 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全面了解不断发展变化中的文化,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所以当教师组织文化活动时要对自己准确定位, 明白自己是示范者、协调者、关怀者、督促者和文化情境的创设者, 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了解并吸收异国文化知识。在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和能力的同时, 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文化学习者, 积极主动地去体验文化学习的过程, 这样才能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切身体会。

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 具备用英语准确表达本民族文化的能力, 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启发、引导学生,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总之,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 从而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编辑/云笙叹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8

一、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

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通常进行的写作背景介绍,往往是笼统的、抽象的,主要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代表作品之类,对文章的阅读补益不大。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言语条件下的语言活动,作者的创作,必有具体的、个性的言语冲动、言语目标、言语环境、言语对象,也必定有语言技巧上的斟酌、推敲、选择、取舍。这些都是开启学生阅读智慧的钥匙。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要恰到好处地再现某些创作过程。比如教学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可以复现闻一多先生演讲时的场景,特别要说清楚听众的特殊性:既有李公朴的哀思者、崇敬者,也有国民党的特务。这样,学生就会对闻一多先生锋芒毕露的演说、视死如归的悲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再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游泳》,我们可以告知学生,这首词原题为“长江”,后来正式发表时才改题为“游泳”,并让学生理解改换标题对主题表达所起到的作用:以“长江”为题,只能显示取景之宏阔,而以“游泳”为题,则能更好地烘托出诗人的博大胸襟。

二、介绍背景要抓住时机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语虽淡而情不薄的律诗,开头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哲理慨叹,接着写“我辈复登临”,再到鱼梁呈现,水落石出,梦泽深远,萧条冷落的严冬之景,从而烘托出了作者的伤感情绪,最后引用羊祜的典故,使得作者“泪沾襟”。为什么作者登临之时见到羊祜的诗,引起这样强烈的情感冲突呢?此时如果适时介绍孟浩然的生平,那么就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了。羊祜为民做好事,名垂千古,与山俱存,而孟浩然想到自己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怎不令人伤感,不免“读罢泪沾襟”了。吊古原为伤今,伤自己命运蹉跎。介绍背景要抓住时机,既使教学流程顺利,不给人生硬之嫌,又有老师的教学机智,从而更赢得学生的认可。细节决定成败,课堂教学中,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或许就隐藏着教学的契机。阅读教学中“生平”“背景”介绍的时机,是值得老师多加揣摩的。要大概根据不同类型的文体及学生解读时的具体情况,“相机行事”是至关重要的了。

三、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

在教《登泰山记》时,我对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做了点思考。很多教师大概免不了要介绍姚鼐和“桐城派”的。如果确实要介绍,是在开头就介绍还是课程进行中介绍更合适呢?作为一篇文言文,先应对文本进行逐段疏理,落实字词句,文章思路、章法。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后,此时补充姚鼐的生平,领悟《登泰山记》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其中会涉及安徽的文化与桐城的关系,从而达到文本精神内涵的升华,拓宽文本使用的价值。这不仅让学生获得了文言知识,也懂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让文言文跟现代文明连接,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看来,生平背景介绍的时机合适,无疑是能提升语文课的文化内涵的。

综上所述,介绍什么样的知识,或者不介绍相关知识,由什么决定呢?如果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领悟、主旨把握,那就得介绍。如果介绍时机合适,既可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深入理解作品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作品、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对学生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9

一、充分挖掘词汇文化内涵和外延,有效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词汇是文化信息的缩影,深刻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不应只要求学生多记忆词汇,更应引导学生注重对词汇所承载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挖掘词汇文化内涵和外延,掌握词汇表达的多样性、灵活性以及恰当性,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增强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词汇black coffee,意为“不加牛奶的纯咖啡”,而不是黑咖啡;white coffee特指“加了奶的咖啡”,而不是白咖啡。又如,oyster(牡蛎)一词常用来指沉默寡言的人,因为据说最好的牡蛎总是口闭得紧紧的。freeze一词,其基本含义是“凝固;结冰,冻结”,但在美国国家,它却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意为“站住,不许动”。再如,对于politician和statesman这两个词汇,学生往往容易将politician译为“政治家”。事实上,单词statesman译作“政治家”更为贴切。这是因为在美国英语中,politi-cian含有较强的贬义色彩,专指为谋取个人私利而搞政治、耍手段的“政客”。政治家应为善于管理国家的明智之人,而非引起别人蔑视之人。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若无法正确把握词汇的文化内涵,往往容易在运用过程中出现语用错误,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二、巧借节日文化习俗话题,有效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节日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有着特定的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节日文化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之一。当前,学生非常热衷于西方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感恩节、万圣节、圣诞节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节日文化习俗话题,有效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其历史由来、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深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把握与记忆,培养学生的多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学习牛津版高中英语模块2 Unit 4 Holi-days and Festivals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呈现英语国家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和风俗习惯,使学生熟悉英美文化,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如感恩节(每个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民合家欢聚的节日。每逢感恩节,美国放假三天,散居外地的人会在感恩节回家团聚,享用美味火鸡佳肴,唱歌跳舞,玩南瓜游戏等。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围绕“节日”这一主题,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信息搜索,收集英语国家相关节日文化知识,并引导其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更加真实、深入地感受不同地域的不同文化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开展多样英语学习活动,有效渗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进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渗透,拓宽文化导入渠道,拓展语言文化背景,提高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例如开设阅读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多看以英美文化为导向的书籍、报刊和杂志,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名人逸事、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以加深对英美文化现象的理解,拓宽知识视野,克服文化差异给语言学习带来的困难。又如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体现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电视节日或经典电影,如《哈里·波特》、《泰坦尼克号》等。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行为规范等,又可以锻炼学生听力理解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再如通过举办英语百科知识竞赛、组织英语角活动、办英语小报等活动形式,有效渗透英语国家的成语、谚语以及文化,引导学生掌握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增加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了解,从而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还可开展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专题讲座,精选英美文化中较为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征,定期、定时、有目的、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专题讲解,从而更加全面地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穿插背景教学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背景教学,理解

语文教材中, 背景教学有助于学生置身于作者创作的时代中去, 缩短学生阅读与作者创作的距离, 体悟作者的情感与创作目的,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但在我们的课堂中, 会发现这样的现象:

一、背景教学多成为一种模式, 即导入课文后, 教师忙讲解作者与写作背景, 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 但殊不知, 这样就使得学生先入为主, 理解课文时, 有时会误导学生, 处处贴标签。一提到古代的作品, 就是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例如, 讲述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一诗中, 我的一位同事介绍本诗是林则徐在道光二十一年五月, 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 被革职查办, 从重发往伊犁效力的背景后, 请学生谈谈对本诗的浅显的理解时, 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喊: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首先带了一个大帽子, 根本没有对诗歌进行深入的分析,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思维定式, 对学生的理解造成错觉。也让学生错误地认为理解文章有捷径可走, 直奔主旨。

二、背景教学多教师解说, 往往置于分析文章之前, 时间长, 就形成了定式, 在学生眼中, 它缺少活力。篇篇如此, 一则不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的能力, 二则往往置于导入课文后, 成为套路。在高一, 学现代诗时, 课前三分钟演讲, 有两位学生分别为我们讲解了汪国真的《只要明天还在》, 食指的《相信未来》,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都在题目给出后, 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汪国真与食指其人, 喧宾夺主。对于现代诗人, 许多诗歌爱好者对这二人都已了解, 并且这两首诗已有一部分同学都会背诵。这一环节使得听者味同嚼蜡。

鉴于以上的情况, 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背景介绍这一环节, 它的依据就四个字———“见机行事”。形式可灵活多变, 对于学生熟知的作者或通过查资料即可掌握的内容, 可以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穿插。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作者的思想,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当然穿插的时机随机, 可放在课始、课中、课末。同时, 教师介绍与学生补充相辅相成, 并且对于不需要介绍的大家知道的就可以不讲或少讲。

一、在导入中插入背景, 为进入文本蓄势, 做铺垫, 同时能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本人, 亲近作品

背景资料的引入, 安排在导课环节, 如果运用得当, 可使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 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1200年前的秋天, 一个老者于落木潇潇洒之中登高四望, 是他, 游离半世, 不知所之, 如沙鸥飘零;是他, 托着那年迈多病的身躯, 栖息在一只孤零零的小舟上, 仍凭轩远眺, 默思国难家愁;是他, 引领一个时代的诗风, 登上诗史之现实主义高峰, 令后世之墨客文人, 难以望其项背。今天, 再次走近这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诗圣———杜甫, 体味他在公元768年居无定所, 颠沛流离于湘江一带的心情。”通过悲郁的情感诵读出来, 为学生进入文本阅读蓄势。并把握住了全文悲凉的感情基调。

二、课中因势引入背景, 可帮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拉近文本距离, 可突破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 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 思维受阻而打不开的时候, 教师适时地引入背景资料, 可触发学生思考, 打开学生的思维, 能更深入地完成对于文本的解读。

2.知人论世, 知人论诗, 更有力于对高考难点诗歌的理解。

文本的阅读离不开对作者其人写作此文的宏大背景与写作目的的掌握。高考阅读中的诗歌阅读一直是学生高考得分的弱区。8分的诗歌阅读近几年来均分只有3~4分之间。虽然在教学中我们也花了大力气来教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积累答题的技巧, 但情况不尽人意。追其原因是古人所写的内容与我们的学生认知有很大的距离, 学生对古人所写的内容读不懂, 或已读懂字面意思但不知写作背景, 不能深入体悟诗情。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强调掌握诗歌阅读的六个步骤;一看题目知事件;二看作者知风格;三看注释知背景;四读诗歌抓意象;五深入阅读体诗情;六掌握技巧懂手法。

三、课末循势插入, 深化主题, 增加文本厚度

一些资料不能过早地引入, 需要在教学充分展开的基础上, 在最需要深化的时候, 给予“重拳”出击, 这样可以深入理解主旨又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例如, 学习《雨巷》时, 分析完“全诗美吗, 美在哪, 丁香姑娘美在何处, 我对丁香的情感”后, 我设计问题:丁香姑娘存在吗, 为什么?学生自然地与作者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得出了三种主旨:丁香姑娘是美好的理想的代名词, 可望不可及, 此诗是一首哲理诗;丁香姑娘是自己心中爱人, 表明对爱情的向往, 是一首爱情诗;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诗人渴求新的希望的出现;丁香姑娘可理解为对未来的期望, 是一首政治诗。这样就解决了全诗的主旨, 深化了诗歌的主旨。

高中语文背景知识教学 篇11

一、默会知识的特征

1.缺乏表述性。相对于显性知识,默会知识的可表述性极差,很难用标准的逻辑化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更确切地说,很多情况下这种默会知识表现为一种能力,是一种后天经过具体学习或事物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形成在头脑中的观念,表现在肢体活动中就成为一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快速阅读能力等。

2.不能用正规方法传递。默会知识既然是隐性的、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就注定传递不会方便,无法像显性知识一样写成书面文字进行大规模传递。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相同环境下,对于默会知识不同的人可以有相同或相近的感受。这也就方便了生物教学中的思想传递,尽管语言不能表述,但可以转换成其他方式,凭借学生不同的认知能力,达到不同层次的理解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带给学生更多积极的默会知识。

3.具备经验性。默会知识大多是从经验中获得,有一定的形成背景和形成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长期的过程。如同高中生物学习,这种默会知识是从不断的练习、复习、做题中得来的,做题中的错误犯过就不会再犯,也是由于形成了默会知识。学生对生物学习进行综合把握,整体总结,这对取得优异成绩形成推动作用。

4.体现文化性。体现默会知识的文化性与显性知识的文化性不同,默会知识的文化性体现得更为强烈,也更不好把握,因为若发生偏差,就会将思维引向歧路。这种思维文化比显性文化更能支配人的行为,如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即使很久不复习,再次练习只需稍加练习便可,因为已经成为自己的文化和能力,有自给自足性。

二、生物教学中对默会知识的关注

1.在师生对话间挖掘默会知识的共同点。无论在课中还是课下,沟通永远都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认知的默会知识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因为不能确定教师的潜在思想就一定是正确的,学生的思想就一定是有偏差的,只有教学相长才是共同进步的正确方法。因此,在沟通与对话中,将彼此的潜在思想和默会知识表现出来,通过人与人的思维联结寻求共鸣,对于生物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师生相互成为倾吐者和倾听者,一方面可加深师生感情,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教学和学习中的问题,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应放平和,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摒弃传统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多听听学生的声音,避免双方保持沉默,除生物知识以外避之不谈的现象。但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寻求共鸣并不是绝对的思想统一,完全地消除思想上的差异,应在和谐的基调上让师生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

2.提升和转化默会知识,使之成为正确、科学的思想。默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处理问题的固定程序,同时也是支配意识做什么、怎么做的重要来源。认识到默会知识的重要作用后,我们应该使默会知识发挥其重要的领导作用。在生物教学中,面对学生明显的意识偏差,教师应想方设法帮助其转化成科学、正确的思想。而对于一些认知浅显、知识攫取程度低的学生,应帮助其提高默会知识的高度,努力让默会知识成为科学的、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重要动力。教师可尝试设置情景训练,以实验或演示来纠正学生思想中对生物知识的错误想法,使学生开阔视野,对默会知识形成新的主观改变,这对学生答题及接下来连锁的生物知识学习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应用默会知识。在一番纠正与思考过后,是“趁热打铁”阶段,教师应让学生自己体验生物默会知识的具体内涵。教师可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或生物科学的研究,巩固学生刚刚形成的默会知识,让正确的思想在心中扎根。

总之,如何让默会知识在生物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使之成为推动教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所有教学工作者共同的心愿,也是学生学业前进道路上必须重视的学习因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篇12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是学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起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组织, 主动学习, 就会有热情、有动力、有干劲, 就能积累更多的知识, 发现更多的问题, 并主动去分析问题,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促进自己的全面提高。

如学习鲁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时,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有关材料, 进行自主学习, 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缘由, 作者和刘和珍的交往过程以及请愿遇难的经过, 最后感知鲁迅先生对这件事情的多方面的态度和情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很好地根据作者的情感和内容进行分层。然后笔者组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情感, 通过阅读教材, 找出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段落和句子, 并根据这些段落进行分析归类, 重点根据议论和抒情性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态度和情感。通过引导学生方法, 学生能很好地根据教师的启发自己尝试解决, 不仅能感知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而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根据表达方式进行情感梳理,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效果很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活学生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一定要注重问题情境教学, 给学生一定的问题情境, 能够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 能更好地感知文章思路, 体会作品内容,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有了问题, 也就有了积极学习的动力, 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冲动,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 问题情境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问题, 有效分析各种条件, 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生成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 学习《鸿门宴》这篇课文时, 笔者结合教材内容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鸿门宴上, 面对亚父范增的反复暗示, 项羽默然不应;项庄舞剑, 项伯保护刘邦项羽, 明眼人都能够看出问题, 项羽为何没有暗示或授意杀掉刘邦?请结合当时的形势背景, 结合课文分析原因。通过讨论, 得出了几个较有创见的分析:第一, 项羽已经答应项伯“因善遇之”, 这样才会有刘邦赴宴, 项羽要言而有信, 项羽生活的时代尤其对于一些有身份地位的人特别强调“一诺千金”;第二, 项羽的实力的确非常强大, “当是时, 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兵十万”, 刘项之间不仅有数量差距, 更有质量差距, 在项羽眼里刘邦不是威胁;第三, 当时的形势不由得项羽立即灭掉刘邦, 项羽被封为霸王, 成为诸侯首领, 所有的诸侯都在看着项羽如何对待刘邦, 项羽对刘动手, 肯定带来其他诸侯的猜疑, 天下大乱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 结合问题情境, 得出个性化的理解, 教学效果较好。

三立足学生基础, 实施分层教学

新课改强调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实施分层次教学,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对于基础较好、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 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发展平台, 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或挑战性, 激发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而对基础较薄弱、接受能力不强的学生, 要让他们掌握基本的基础知识, 训练掌握基本能力, 提出的问题要更加注重基础, 要让学生能想得出、学得到,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 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层次, 进行分组教学, 小组成员兼顾好中差, 做到互帮互带。引导学生根据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理解文章的基本背景和故事的经过, 对出现的问题, 让学生在小组内解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针对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 组织学生进行筛选, 掌握基本的文言要素。笔者根据学生的基础层次, 对学习程度不好的学生进行提问, 重点引导他们掌握基本文言要素, 掌握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奠定学生的文言基础;而对于学习层次较高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问题设置, 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 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依照新课改的精神做指导, 立足学生主体, 突出学生的学习效率, 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促进学生发展成长, 推动教学改革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栓玲.如何打造高效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 2011 (9)

上一篇:环境会计若干问题下一篇:当代艺术院校学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