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2024-06-17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精选10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1

众所周知, 中职生源的语文水平较普通高中生源普遍要差一些, 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他们的阅读能力更差, 如果我们老师采用传统的以灌注式为主教学, 往往引起中职学生产生语文厌学情绪, 课堂教学效果更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四川省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研究实验, 力图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学习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主要谈一谈自己对中职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的一些认识和教法。

1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中职生的语文学习十分重要

1.1 我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理解

所谓体验, 就是由外界事物或情境所引起的内在感受、体味或对亲身经历的唤起。而所谓阅读体验, 包括“阅读中的体验”和“体验中的阅读”, 二者的目标都是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感受,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思维发展, 实现学生的成长, 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自由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

1.2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作用

1) 体验式阅读教学使中职生在语文学习中会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因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体验既是对语文知识体验的升华, 更能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跟语文知识的关系、自己对获得语文知识后的快感、成就感以及语文学习教育、语文知识价值、语文阅读价值。学生当然对语文油然而生出敬意, 甚至产生出一种专注与兴趣, 从而努力学习语文, 喜爱阅读, 为未来走向职业岗位, 打下爱好阅读、注重语文实践、运用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

2) 体验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语文适应能力。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特定情境, 提供了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 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 学生就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比如学生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 恰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2 中职生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实践及体会

体验式阅读的教学途径方法有多种, 诸如阅读情境创设、阅读互动实践等等体验形式。我着重谈一谈三大常用的途径和方法。

2.1 阅读情境创设体验

阅读情境创设就是创设阅读情境。中职语文教学除了要进一步传授字、词、句、章等基础知识, 传授阅读知识和培养阅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而要提高其阅读兴趣, 就必须让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复杂的情感体验。由于中职生往往觉得语文的阅读分析等比较枯燥, 其情感体验差, 这就需要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不能把自己的分析强加给学生, 而必须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学生也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内容自己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比如文学中的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学生对这些文字要想获得较确切的领悟感受, 就必须尽量能够有身临其境的特定的审美语境, 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教师讲授的内容, 也才可以较为真切地感受领悟到阅读内容的美, 从而在以后的阅读和学习中也就会自觉地全身心地融入到语文的阅读和感悟上。因此, 我们老师一定要注意创设浓浓的情境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实物观察、音乐感受、语言激励等可以创设比较具体生动的情境。比如我教学古诗《春夜洛城闻笛》, 就曾运用多媒体展现无数打工者离开家乡南去北往的镜头, 让学生体验离家的乡愁, 并播放歌曲《九月九的酒》, 让学生体验打工者思乡的感受, 加之我根据学生从四面八方离开家乡来到我们学校住读的思亲思友情况, 这样创设情境, 很快激活了学生对思亲、思乡的情感体验, 于是我顺势引入这首古诗, 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诗人李白行走天下春夜闻笛而产生的情感, 而且我还告诉学生, 李白的家乡就在离我们什邡市不远的江油, 他写这首诗是他离开江油走出三峡北上洛阳后写的, 那时没有电话和通讯, 他怎不思乡啊?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为情感的体验创设氛围, 使学生很乐意接受我传授的知识, 并积极配合我的指导进行诵读, 主动地探求、创新这首古诗的意境, 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体验和记忆, 进而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综合能力。我由此体会到, 语言是一种可以用想象来理解的形象性的、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工具, 是可以感知的, 要使学生真正的、迅速的进入课文、理解课文, 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 以使学生在体验中阅读, 在阅读中进一步体验。

2.2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

互动阅读实践体验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主要以问题为轴心, 以学生为中心, 在老师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读书, 获得对课文语言的认识、理解、体验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 多向交流, 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交流的进行, 必然会产生交流双方之间产生互动效应, 唤起认同, 触动联想, 产生争议, 激发疑问……从而提升情感价值。

1) 通过师生互动, 体验阅读感悟。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师生互动来进行对阅读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体验。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在教室中走动, 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和关注学生情感、感知和认知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用板书、投影仪当然也包括教师自己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和口头提问、讨论、质疑等多种方式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目的当然是要学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我指导学生阅读《我现在就付诸行动》这一课, 就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究, 要求学生讨论一个问题:文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这没有错, 但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功吗?试举例说说你的看法, 并且我也当作你们的同学, 一起参与讨论, 谈我的看法, 好吗?于是学生分组讨论后, 与我进行对话, 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通过师生争论, 使学生发现并明确了课文引申出来的道理:一个人要取得成功, 除了行动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必要的因素, 如目标、策略、智慧、勤奋、毅力, 有时还需要机遇等。明确道理后, 我又与学生进行比赛, 互相举出社会上诸多成功者的经历来说明这个道理。由此, 学生在师生互动中获得阅读中的感悟体验。在师生互动中, 要注重语文的质疑精神, 不要只要是课文就无条件肯定, 但又要尽量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 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老师在讲一篇课文之前, 往往会先向学生讲文章好在哪, 然后老师就会按近乎完美的“好”来分析, 包括语言的表达、段落划分、论证方式, 甚至是标点符号。这是一种先无条件肯定、再由此具体分析的“认同式教学”, 老师要进来能够避讳这种情况, 多采用质疑式的师生阅读互动交流方法, 让学生在语文质疑中体验成功。

2) 通过生生互动, 体验协作探究。

在阅读中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思考的问题和分析的思路与结果, 能让学生体验共同探究的愉快。我校在体验式教学研究中, 根据中职生要有协作精神的特点, 大力提倡小组合作、讨论质疑、自主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在团队中学习, 体验团队合作的快乐。一是每次上语文课, 所有学生都参与回答问题等规定内容的, 那么小组就可以加团体参与分;二是每月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按时完成了阅读问题探究或阅读作业的, 可加团体作业分;三是互动交流探究时的课堂纪律, 小组同学有乱说话的, 干扰讨论的, 经组长提醒, 小组成员接受管理, 纪律良好的小组, 可加团体形象分。

2.3 设计语文阅读积累体验

我把完成语文阅读积累笔记的作为学生课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对积累本的检查评估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内容。比如把积累本设计为高一、高二、高三年级三种样式,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阅读记录和阅读心得写作任务, 并进行定期检查, 以之作为阅读交流的主要载体。

当然, 中职语文阅读体验式教学远不止上述途径和方法, 比如还有开展课外阅读, 如定期开展读书讲座, 让语文教师通过讲座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有益的阅读, 利用多媒体开展网络阅读, 让学生学会甑别网络的有益和无益阅读, 每期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心得评比, 编著阅读教学校本教材等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2

衡阳县石市镇中心学校 张峥嵘

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 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 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 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

而语文学习,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般认为,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当语文毕业会考时,农村学生在语文学科上总是输给城镇学生,并且分值相差较大。问题的结症在哪里?

一、寻找问题的症结

从我目前所任初三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只是停留于消遣的表面上,只有少数学生“想通过阅读学一点知识”,对课外阅读比较感兴趣。毫无疑问,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存在很大问题。1.条件限制

农村地区受到地方经济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家庭购买课外书的能力有限,学生的课外书一般很少甚至没有。部分农村中学的图书室,其图书室大多面积小,藏书数量不多,种类不全,根本谈不上向学校学生开架借书。同时我县也没有一所农村初中配置了学生电子阅读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学生课外借阅情况不容乐观,而有条件进行网络阅读的就更少之又少。

2.学习压力 目前初中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特别是到了初三升学阶段,学生每天完成各门功课的作业已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从我所教的两个班级调查结果显示,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半小时以上的少得可怜,108人中只有6人,占总人数5.6%。

正因为有如此繁重的学习压力,学校教师、家长也不允许学生看太多课外书。毕竟中考只凭一张试卷定结论的考试体制还没有改革,让学生从题海中抽身而退进入到广阔无边的文学世界,没有一位教师、家长敢放心!特别是农村家长由于文化水平有限,不大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相当部分家长认为这样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3.盲目选择

有相当多的学生课外阅读目的并不明确,存在着盲目读书的倾向,人虽在读书,但并不知为何在读书。大多的学生还存在“跟风”趋势,“别人读什么我就读什么”,根本不管是否是健康的书籍。在本学期,本人发现班中有一本武侠小说,经调查发现这本小说在班中出现短短两天时间,却有将近半数学生阅读过该书了。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容易被诱惑,更易被社会的浮躁之风吹昏头脑。在他们心中“快男”、“超女”是值得吹棒的,而对一些真正的文学大师却不屑一顾,更别说静下心来“啃”那些经典著作和大师们进行超越时空的心与心的“对话”。

二、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要求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目标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而《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7—9年级)的学生阅读从阅读的速度、方法、目标等多方面则一共提出了15条要求。其中第三条要求:“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扩展自己的视野。”第十四条要求:“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第十五条要求:“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三条要求集中体现了新课标对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

同时,加强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其语文底蕴的深厚、内涵的丰富、素养的高低,很多取决于课外阅读的多少,而且现在中考规定不考课本中出现的现代文阅读,更可见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语文是门特殊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学习要“开卷有益,多多益善”。

语文是门综合性学科,一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能开阔眼界、充实思想、丰富学识,也必然会促进表达水平的提高。叶圣陶曾经说过:“‘学生认真读书’ 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

三、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建议

正因为种种现实问题,目前就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而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如何去解决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大方面入手。

先说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尽可能地争取多方支援,压缩其他开支,购置足额的图书,建设好一个标准的图书室和学生阅览室保证全校学生有书读。现在大多数学校的电脑房都接上了因特网,学校要组织信息技术教师选择适合学生阅览的电子书目,尽快把学校的电脑房开发成一个小小的“电子图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网络阅读。

其次,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会”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宣传读课外书的好处,提高家长的认识,取得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让家长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坚强后盾,还学生阅读的时间,把学生在家的部分电视时间或题海时间变为课外阅读时间。

最后,班主任或者语文教师可以组织班上的学生建立班级“图书角”,号召班级学生把自己的藏书放到“图书角”,多开展课外阅读课,让它们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语文教师也要彻底转变对课外阅读的思想观念,抓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语文课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应该做到这一点。学生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再说学生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初学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投入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其次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的问题。目前市场上书籍报刊层出不穷,如果不加选择,拿来就读势必造成“阅读浪费”。因此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的本领。

最后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要用眼,更要用心,要静下心来自己琢磨,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边读边想,把感到有用的、有趣的、有启发的词句或事例随时记下,时间一久,就会收到积土成山的效果。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324-01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阅读早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经说过:“儿童阅读在孩子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童年读的书几乎可以记一辈子,阅读能影响孩子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活动,引导学生从小读起,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渐渐提高。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最好的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动力,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爱读、乐读。对于学生兴趣的激发,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来创设情境。例如,在教学《吃墨水》一课前,通过提问学生:为什么用“吃”墨水而不用“喝”墨水或“蘸”墨水?有同学会“吃”墨水吗?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文中主人公吃墨水时的样子,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在作答。又如,在《蛇与庄稼》一课中,为什么放蛇去捉田鼠而不放猫?大水过后,田鼠和蛇为什么没有被淹死?《坐井观天》中的青蛙为什么会在井底?《昨天这是一座村庄》一课中提出作者为什么用昨天而不用过去?等,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类容,教师有针对性的选一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奇。如果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充满向往,学生就会迫不及待的想要阅读课文,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自然高涨。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也会渐渐的喜欢上阅读,阅读兴趣得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相应的调动,教学效率极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由于生活环境和先天因素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如今的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各有所异,有的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走着读,有的则喜欢坐着读,千奇百样。不论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阅读方式,教学中,我们教师都必须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书,使其从书中汲取所需的营养。对于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指导精读。就是说在每句阅读时,先理解每字的意思,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2指导速读。要求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迅速接收有用信息,让学生懂得,这是一种在注意力高度集中下的积极的、创造性的理解过程。阅读结束后,要求学生复述大意、浓缩要点,编写提纲,及时反馈,检查有效阅读的效果。○3指导写读书笔记。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阅读方法,阅读效率才会更高。

三、积极开展朗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最直接的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除了课前悉心准备,课堂上有效指导外,课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活动,不但可以增强展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满足感,还可以促进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更多学生则在榜样的影响下,自然而然激起朗读的欲望,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整体朗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的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心强等特点,我们在搞好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朗读之类的比赛,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多个同学组合朗读,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同学都有上台朗读表演的机会,在比赛中设立奖项,给朗读好的同学实质性的奖励和鼓励,让爱读的学生去带动不喜欢读的同学。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同学都去积极的准备,不断的练习,比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各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渐渐掌握朗读技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的阅读能力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到提高。

四、联系生活,课外拓展

课堂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知识来源于生活,也运用于生活,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体验生活的过程,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融入到生活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教学中,教师要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生活,课外拓展。如,在教学 《海底世界》 一课后,根据小学生的一些特点,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如 《格林童话》 、 《一千零一夜》等)之类的书籍给学生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寻找乐趣,促进他们进一步的爱读、乐读。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报刊、杂志等书籍,让学生不断的积累知识,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运用于写作等方方面面,以实现读以致用。

教有千法,教无定法,在阅读教学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只希望通过广大教师的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能书声琅琅。

参考文献:

[1] 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浅见 篇4

一、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是保证阅读教学效果的法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设法激发起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浓厚兴趣, 才能保证学生以较投入的兴致去阅读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反之, 若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 学生就不会认真阅读文本, 自然对文本的内容就会不清楚, 也就谈不上感悟、理解文本。所以, 要想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我以为首要的任务是要努力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唯如此, 才能保证实现与之相关的教学目标。

尤其是在新授课前, 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启发性、激励性、趣味性的语言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的阅读兴趣,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以一种感兴趣、很投入的积极状态阅读课文。只有当学生以一种充满兴趣、积极投入的状态阅读课文时, 他们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认识、理解和掌握才会比较准确、深入、扎实、全面;反之, 若在阅读前没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么, 学生阅读课文时就有可能会心不在焉, 或者是敷衍了事, 若如此, 那学习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因此, 在新授课前激发起学生阅读兴趣是十分必要的, 对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 我列举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些例子, 以与同仁共勉。

1.“同学们, 在英国曾经有这样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上学时场场考试, 场场失败, 却在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几乎是全校最后一名, 却成功通过了军队的征兵考试, 后来还两度担任英国首相。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传奇人物的早年生活, 好不好?……”我的导入语言还没说完, 学生已经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课本…… (七年级上册《我的早年生活》激趣语言片段)

2.“昨天, 我批阅完了同学们上次写自己父亲的作文, 许多同学不约而同地歌颂了父爱, 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很少;今天, 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写他的父亲的一篇课文, 看看散文大家笔下的父爱有何值得借鉴的地方。……” (八年级上册《背影》激趣语言片段)

3.“同学们对《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事迹都很熟悉, 你们可知道他的一篇感人肺腑、情真意切、流传千古的表文吗?……” (九年级下册《出师表》激趣语言片段)

……

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采取“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的方法, 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良方

当我们要分析某一篇阅读文本时, 一般的步骤是都要先对此进行粗读, 大致了解文本的内容, 然后结合文本后面的一些问题, 有针对性地精读, 通过此法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对那些较难的问题, 就需要进行研读才能搞清楚。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也应采取“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的方法, 因为这种方法是一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感知理解过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以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文举例来说:

教师在让学生初读 (即第一步:泛读) 课文后, 就可以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本文中的紫藤萝有怎样的特点?相信已经泛读过课文的学生一定会从文中找出紫藤萝“像一条瀑布”“花朵一朵挨着一朵”等表现紫藤萝花繁盛、富有生机的语句。之后, 教师可抛出“本文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说‘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各有什么含义”这一问题, 让学生再通过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最后, 可以研读本文的中心句“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使学生明白当我们遭遇不幸的时候, 不能被厄运压倒, 而是要保持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勇敢面对困难, 振奋精神, 勇往直前。通过这样“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的方法,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会由表入里, 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因为语文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 它应起始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 而发展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目的是让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分析、解决问题。但是, 若不采取“泛读、精读、研读”相结合的步骤, 而是直接提出一些较难、较深的问题, 就会使学生因畏难而渐渐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力, 实在是不可取。只有通过“泛读→精读→研读”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达到理性认识, 也就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和学的目的。

三、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尽量把阅读和想象相结合, 也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想象式阅读教学是立足于“想象”一词的一种阅读教学方式。若在阅读教学中将阅读和想象相结合, 有时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尝试运用阅读和想象相结合的教学法, 引导学生将阅读到的内容和自己的想象结合起来, 品景悟情, 感情会意。此种方法尤其适合于应用在诗歌、童话、抒情散文等类的文本的阅读教学中。

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 可引导学生结合作品中写到的景物展开丰富的想象, 将诗中之景通过想象活化为眼前之景, 并假设自己就是那个“断肠人”, 借助想象来体验“断肠人”的感受、心情。若如此, 学生对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对这首小令的意境, 语言的凝练传神等都会有深切的体会, 强于空洞的讲解百倍。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浅见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375-01

在语文教学中,千篇一律、漫无目的的低效阅读常常存在。如何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目标,我改变过去陈旧的做法,努力从阅读形式的多样化、阅读目标的层次化去实践,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课内到课外,学生会“读”了。

一、设计导语,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就象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的?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于是我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方面的知识,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来。

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在阅读前,提出本次阅读训练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有数。如教学《白杨》中的第13~15自然段,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就可提出以下目标:1、体会并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2、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明确目标导向,使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明确的方向。另一方面是明确学习任务。在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之后,小组就可以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有思考解疑的机会,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这时,教师就可作适当的点拨与指导。

三、重视指导,尊重体验

我在阅读教学中侧重指导学生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在教师知道学生读书的过程中学生自悟自得的。避免单调枯燥的理论性指导,而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课文的情感因素。此外,我把“范读”作为我阅读教学的一大亮点,借助动情的范读,让学生评析“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发表评议,教师点拨沟通,使学生对语言的内涵有深层的理解,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的讲授再讲授,就象一个妈妈,反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的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的点拨。

五、重视积累,学以致用

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目标要求之一。要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精彩而又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一些语言模式和语言图式,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在教学中,我每节课都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因为语言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学以致用,语言时时刻刻存在于生活运用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运用,语言就成了无水之鱼,无根之花。在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自觉地积累词、句、段,如朗读背诵、词语积累与拓展,语句积累等。

六、延伸内容,培养想象力

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通过巧问,训练发散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就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问题,认识事物,并通过发散思维的方式,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例如笔者在教授《称象》一文之时,对学生们发问,“同学们,为什么曹冲把大象到船,划线,然后用装石头称重的办法测得了大象的重量。在我们现在的条件下,除了用此法之外,还有其他的称重方案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开始思索。看同学们冥思苦想状,我积极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大象想象成汽车、集装箱,或者其他的大型物体,想想看,如何称重?”这是学生们进行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起来,提出了种种可行的见解,比如脚印法,排水法,地磅法等。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6

1 创造性阅读教学的现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 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学生学习上思维欠活跃, 课堂提问少, 提问的思路狭窄, 而且学生的答问重复也多。教师教法呆板, 常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 很少举一反三。教师过于受教学参考书的束缚, 考试答案极其死板, 动辄对学生的灵活答法扣分。再就是课堂很少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民主气氛, 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反而批评为出风头。

另外, 教师上课要以“导”为主, 但真正做到以“导”为主的课还不是太多, 相反, 以“牵”为主的串讲、串问课仍屡见不鲜, 如总是喜欢按课前设计的“板书提纲”来“牵”, 搞变相的灌输。教师围绕那个“提纲”设计了一串问题, 然后一一地问, 学生则一一地答, 通过学生的嘴巴, 把“提纲”中的字眼一一地说出来。学生说不出, 教师便翻来覆去地“启发”。问完了, 说完了, “提纲”板书完了, 教学任务也就完了。

2 开展创新性阅读的措施

2.1 运用创新型阅读的教学模式

创新型阅读教学模式, 其主要步骤是初读感知—提出问题—合作交流—反馈归纳, 其具体过程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 既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又增强学习效果。如在《狼和小羊》一课总结处,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环节:请两位同学上台, 戴上狼和小羊的头饰, 表演出整篇课文的内容, 最后在狼扑向小羊的一瞬间, 小羊应该怎样做才能幸免于难, 请学生任意发挥想象, 在可能实现的基础上尽情表演, 这样, 既可以使学生总结出对狼这样的坏人不能光讲道理, 还要动脑筋想办法勇于反抗, 才能获胜的道理, 受到思想教育, 同时既融语言内化、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于一炉, 使学生创新能力在表演中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2.2 运用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有经验的老师说:善教者往往是围着“孩子”转, 不善教者则往往是围着“教案”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 务必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授受型灌输给予的教学模式, 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助读型主体内化的教学模式, 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方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位老师教《早春》这首诗, 问学生:你是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的?不少学生感到困惑:应当是离小草越近看得越清楚, 怎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呢?有个学生却能联系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我觉得这跟看报纸上的照片是一样的。从远处看, 照片上的图像很清楚, 可近看就不同了, 只是一片密密麻麻、有疏有密的小黑点儿。‘草色遥看近却无’我想也应当是这么个道理。”你看, 学生对这句诗的感悟不是颇有创意吗?

2.3 教给学生质疑方法

鼓励质疑, 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 是创新性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大力鼓励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质疑并注重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发问, 从文中的重点词、句、段发问, 从文章的重点、难点处发问, 从文章写作特点方面发问等。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选用恰当的诱导方式。初读课文前, 可用“直入式”。开课后, 直接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这时的质疑特别要注意关照差生, 鼓励中等生, 让他们勇于陈述自己的疑惑和见解。细读中, 运用“诱导式”, 如教学《赤壁之战》, 在学生弄清了曹操和东吴的兵力对比后, 问学生“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打败曹军的?”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 自己去寻求答案, 兴趣浓、效果好。精读后, 可用“询问式”, 如“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老师有哪些地方没讲清楚, 请你告诉我。”以此让学生回顾教学的过程, 进行信息反馈, 进行学习的再创新, 促使学生的“创新萌芽”快速成长。

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 当第二次比赛, 田忌战胜齐威王之后, 是否可以提问学生:如果齐威王改变策略可以取胜吗?齐威王以下等马对田忌的上等马输一场, 再以上等马对田忌的中等马, 以中等马对田忌的下等马, 可胜两场。当学生想出以上对策后, 教师还可启发学生, 按以上对策, 齐威王战胜田忌, 需要一个什么条件? (即必须田忌先出马) 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既引向广阔又引向深入。

在启发学生质疑过程中, 教师要归纳释疑, 让学生提出见解。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珍视个性化阅读感受。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如教学《守株待兔》时, 有学生提出:“猎人用陷阱去获取猎物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 敢于反向思维, 大胆探索, 教师应肯定学生的观点。

2.4 重组文章结构的训练

重组文章结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例如《凡卡》一课是直叙、插叙交叉进行的。可以启发学生按两条线重新安排结构, 一是选出书信内容, 二是理出插叙的几件事, 重新组织, 使学生重新探索文章结构特点, 加深理解, 使思维条理化。有的课文还可变倒叙为直叙, 或变直叙为倒叙;或改变开头、结尾;还可以改变构段的逻辑结构, 如总分变分总, 因果变果因, 连续变递进等。这样的语言训练, 实际上也是作文指导和思维训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作文能力。

2.5 运用改写或补写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7

一、营造学生主体发展的环境

在与学生每日的接触中, 教师应注意自身角色的调整, 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一言堂”的“专制”现象, 实现教学的民主化。教学民主是现代民主意识在教师身上的美丽折射。在教师眼中, 学生不应只是教育对象, 而更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新生主体, 是未来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和诗人, 是新世纪的开拓者和创造者。他们在向教师学习新知, 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所以,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始终处于活跃的发展状态。他们需要一定的指导, 是教师服务的主体, 又是教师最理想的合作伙伴。我设法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 这样的氛围, 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教室环境和教学气氛的改善, 使学生逐渐消除对课堂教学的紧张感, 能够放松地自然地参与教学, 改变过去被动听课的状态。教师可以在适当的场合故意暴露自己的“弱点”, 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神秘感, 使学生充满自信, 还可以离开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或者让学生讲, 坐到学生位子上, 进行角色互换, 给学生一种宽松的环境。

二、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 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包办代替太多, 总是怕学生听不懂, 学不会。例如, 古文阅读, 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 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 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 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氛围, 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 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健康的个性, 唤起求知的欲望, 强化学习的动机。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 人物个性也很生动、突出, 学生在学习时有兴趣。教师运用角色变换训练, 使学生变成作品中的人物, 利于调动情感因素, 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最高的裁定权, 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 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比如, 作文教学, 便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 这样更有利于作文水平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使其自信起来, 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 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深入理解体会, 然后形成个人意见, 与大家交换, 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中, 尤其教文学作品, 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如, 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在教学中, 我还发现语文活动课是给学生提供成功机遇之一。“活动”二字是语文活动课的灵魂。语文活动课授课的形式、地点、内容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上课的形式, 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 由学生组织实施学习方案, 如辩论会、知识竞赛、新闻发布会;可以用讲座的形式, 介绍一些贴近生活的文学、语言知识。这样, 鲜活的内容和有创意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既体现出语文活动课“活”的特点, 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活动课富有启发性和感召力, 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住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激情。因为活动课中没有失败的概念, 加上师生的双边活动, 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 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主动参与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主体地位也就得到了体现。

摘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愉悦, 从对具体学习活动的兴趣, 转化为对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的探求, 逐步地把自己的学习与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在教师的教导下, 学生逐步地养成坚强的意志和自信、自尊、自强、勇于创新的性格。在教学活动中,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 营造主体发展的环境;优化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自学能力。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8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

2.了解用以阐述主旨的事实和相关细节

3.根据上下文猜测某些词, 短语或句子意义

4.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和引申

5.能领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6.明了文章的结构以及写作方法

尤其是后三点, 近年来高考考查有倾向侧重的趋势。考查阅读能力即考查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性, 通常在做阅读理解题时用skimming和scanning这两种阅读方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对学生加以训练, 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阅读材料, 通过浏览其中的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的方法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在大量的阅读材料中寻找某一个特定信息 (日期、数字等) 。下面就高考阅读理解考查常见题型进行探讨其解题策略。

一、如何解有关主旨大意的题

先阅读全文, 了解大意, 注意文章的主题段通常在文章的开头, 每段的主题句可能在段首或段尾。通常在解其他题之后再仔细完成这类题。这类题的主要这样提问:

What’s the topic/subject/theme/title/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in summary, in a word, in short, in conclusion和in brief等引导的句子。

二、如何做阅读理解中的细节性的问题

要带着问题有的放矢地阅读材料, 搜索目标信息。但是这类题现在大多以“下列说法正确/错误的是”来考察, 一次性考查4个细节, 需要学生快速阅读, 准确定位目标信息。

三、如何猜测文章中生词或短语的含义

利用相关的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生词前后的标点符号也可能是个线索, 如:破折号引出同位语, 分号引出类似或对立的观点。

四、如何做阅读理解题中的推理题

其常见的题型有: (1) 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 (2) What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from the passage?做此类题目时注意: (1) 不主观臆断, 严格按照阅读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推理; (2) 不选对阅读材料进行简单重复的选项; (3) 不选内容片面或不完整的选项; (4) 注意作者在文中的措辞语气, 如某些褒义或贬义的形容词。

五、如何做推测作者写作意图的题目

此类题型有以下两种: (1) The author in this passage intends to________; (2) The author’s main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passage is to_______。另外, 作者态度题也是近年来高考常考的题型, 解此类题, 注意作者表达态度———褒义、中性和贬义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使用形容词定语, 副词状语, 特殊动词等方式。英语中有些动词如:fail、ignore、overestimate等表示一种负态度。

六、如何做篇章结构题目

这类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此类题型有以下几种: (1) The author develops the passage mainly b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现有高考题涉及到了这种题型, 举例如下:

(2012浙江卷D) Mailboxes were sometimes used for things other than mail.One note left in a mailbox read, “Nat, take these eggs to Marian;she’s baking a cake and doesn’t have any eggs.”Mailboxes might be buried in the snow, or broken, or lying on the ground, but the mail was always delivered.On cold days Dad might find one of his customers waiting for him with a cup of hot chocolate.A young girl wrote letters but had no stamps, so she left a few buttons on the envelope in the mailbox;Dad paid for the stamps.One businessman used to leave large amounts of cash in his mailbox for Dad to take to the bank.Once, the amount came to﹩32, 000.

58.The method the writer uses to develop Paragraph 4is______.

A.offering analyses B.providing explanations

C.giving examples D.making comparisons

根据第四段的整体理解, 为了说明邮箱的作用已经超过了它本身的功能, 作者举了很多例子, 可知本段主要用了举例的写作手段, 故答案C符合文意。

以上是笔者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的一点心得体会,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限定时间进行阅读训练, 帮助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阅读策略, 以期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摘要: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 主要是测试考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书面语篇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分析具体信息的能力, 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方法, 选择不同的阅读材料, 通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逐渐形成。本文主要针对高中英语阅读理解的几种常见题型进行解题探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见 篇9

无论是素质教育, 还是新课程改革, 目前检验其效果的手段主要是考试。从本市近几年的中考来看, 在贯彻新理念的前提下, 为减轻学生负担, 语文试卷命题还是贯彻“以书本为本”的原则, 围绕课文做文章, 课外能力题所占比重极小, 导致部分教师狠抓课本而忽视语文知识的拓展, 阅读能力的提高。甚至不少教师为考试而教, 教学内容围着“中考”指挥棒转, 而忽略一些必要知识的传授, 导致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

例如, 本市中考考试大纲上对“古代文化知识”“现代汉语知识”等内容明确不作考试要求, 因而很少有初中教师将这些内容作为一个知识点向学生系统传授。进入高中, 当高中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的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时, 或者在做修改病句练习时, 不少同学茫然无措, 不知如何下手, 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从全局来看, 中考理应成为高考的一部分, 应该更好地为高中的教学服务。而实际上, 因我市中考还不能一下子调整考点, 因此高一语文教师也需将这一知识点及时补好。

同样, “以书本为本”的思想也会制约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实际上, 阅读的能力来自我们高中对课文的细致分析而形成的鉴赏能力, 语言运用则是对课本的接收、吸收、使用的检验, 我们写作运用的手法、构思、材料都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但这一切又并不等于课文的翻版, 而是一种知识的迁移, 能力的拓展, 我们的教育应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化, 否则学生在各种考试的历程中是走不远的。

因而, 学生刚步入高一时, 我首先指导学生完成以下的能力的衔接:

一、基础知识的补充和拓展

这一方面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由于中考的某种导向作用, 语文基础知识部分有淡化的倾向, 因而不少初中语文教师选择了“能不教就不教, 能回避就回避”的原则, 而高考要求必须具备一些基础知识, 如病句的修改, 如果连主谓宾的概念都不知道还谈什么修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翻译中的特殊句式问题, 如果连名词动词形容词都辨析不出、定语状语判断不出, 那谈什么解决问题;文学欣赏, 如果连衬托对比铺垫等基本概念也没有, 那如何解决鉴赏中的表现手法, 还如何去鉴赏文学中的优美语句?而高中课本的这类知识的传授并不成系统, 而是零散分布, 因而学生一旦接触就会觉得很困难, 对老师的讲评“如听天书”, 从而对语文产生恐惧、厌倦,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因此, 作为高一教师必须正视这些困难, 利用课堂教学有意识地补充现代汉语语法、常见的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等知识, 并在实践中不断归纳, 使其系统化、理念化, 这样才能驾驭考试中遇到的具体的字词句的题目。

二、阅读内容的拓展

叶圣陶曾说过:“课文嘛, 无非是个例子。”中考过分重视课文文本知识的掌握, 使很多的同学只把课本当作语文, 而放弃了更广阔的语文空间。而在这一空间里有更丰富的语文现象与写作的素材与模式, 这是课本无法做到的。

因此, 高一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阅览室、图书馆。我们不主张高中生的阅读有过多的限制, 除小说、散文外, 其他像我们平时读的报刊、杂志、科普甚至专业书籍、史学、哲学、美学及自然科学的专著, 只要能读得下去, 读得懂, 都可以涉猎一些, 这里的阅读就不仅是一种获取知识的过程, 也是一种培养自己性情的过程。在这里拓展阅读, 一来, 有些东西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我们更能接受它, 也更容易理解或发现其语言现象的正误, 期间也有更能为学生乐于接受的通俗的写作模式。二来, 高中学生也应有一定的思想与审美的深度, 如果对阅读范围进行限制, 可能对学生的知识面与阅读艰涩作品所获得的发现能力培养都不利。

三、写作能力的拓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与学的要求较初中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但作为高一新生来说, 则要先从表层入手, 循序渐进, 提高写作水平。

进入高一后, 不少同学发现, 高中对文体等的限制取消了, 学生可以拓展写作发挥空间, 可以选择最拿手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但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 可能像失去了方向的船舶一样, 无法入手写作。一方面, 以初中基础写作形成的文体基本写法, 在高中要有所调整, 应学会复杂记叙文的写作, 适当提升写作深度和广度。另一方面, 文体不限并不是不要文体, 不能随心所欲。选择议论文体写作必须观点鲜明, 论据充分, 层次分明;选择记叙文体必须结构完整, 语言生动活泼, 多种表达方式要综合运用;散文要“形散神不散”……另外, 学生普遍感到学习任务繁重, 生活比较单调, 因而写作的素材少了, 碰到写作显得非常痛苦。

因此, 高一教师在作文的训练中, 加强文体训练, 重视素材的积累, 引导学生对人生的经历、身边的故事多观察, 多思考, 加强思辨能力的训练, 使文章写得有血有肉, 有情有理。在课时比较紧张的困境下, 加强课外练笔, 集腋成裘, 使高一学生能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写作水平。

摘要:由于初高中教学对语文学习的要求不尽相同, 初中课程淡化、弱化了某些语文能力, 使学生一入高中便无法适应高中的学习。因此针对目前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问题, 教师可指导学生完成以下能力的衔接:基础知识的补充和拓展、阅读内容的拓展、写作能力的拓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浅见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27-01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进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具体的阅读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中的精炼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对文章里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来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理想效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阅读学习时为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重要的是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了解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例如在教学《夏夜多美》一文时,笔者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了这样一种具体的学习情境:(师深情讲述)多彩的春天过去了,我们迎来了迷人的夏天,在一个美丽的夏夜,公园里静悄悄地……(多媒体播放夏夜动画,生观看。)通过播放相关的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了,同时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二、引入情境,激励学生的思维开发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一些具体的实物模型、挂图以及多媒体课件来提高课程的趣味性,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真正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1.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指导者、督促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当中,引导、点拨、启发以及激励学生去阅读为主要任务,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中,笔者课前播放了一些赞美草原的歌曲和描绘草原景色的一些图片,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课件的插入很快地融入到情境教学中去,同时笔者在引导学生细读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抓住景物描写,品词句,先读出对于文章的感受再读出作者写作的情感,进一步体会了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触景生情的,容景与情,情景交融,激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既能体现出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也能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感恩和平实的情感。例如在学习《真正的施主》一文时,文章中对老太太的外貌描写的很仔细,“一身褴褛,单薄的身体”,笔者在出示相关的图片后,引发了很多学生对老人遭遇的同情,进而明白了作者对老人进行施舍的心理,然后让知道学生朗读课文,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记忆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再如教授《月光曲》一文时,笔者先播放一些相关的音乐,描绘贝多芬创作时的具体情景,让学生渐入情景,用心灵去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悟作者的情感,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三、突出情感因素,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的让每个学生都能潜心读书,在读中思索,在读中获知,并能在读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融情于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的效率。

1.通过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来扩展本文的相关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己找出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中心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 然后,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a.邱少云同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动也没有动”?b.他为什么要“一动也不动”呢、c.这表现出了他怎么的性格品质?通过联系上下文解决疑问,这比让学生查字典生搬词义理解深刻得多,让学生从“读”中获得新知;从“读”中获得感悟;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抓住时机,深化阅读。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相信学生,这样学生才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从学生的立场去考虑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选择学生喜欢的形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例如在学习《三借芭蕉扇》一课时,笔者先出示课题名,让学生说出他们从课题的感官上知道了什么,A学生说:“我知道课文是写事的文章。”笔者又追问道:“写的是什么事呢?”A学生答道“写的是借芭蕉扇的事。”笔者又接着问学生们;“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故事呢?”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我们想知道是谁借芭蕉扇?”“为什么要借?”“是怎么借的呢?”“借的结果如何?”笔者按照学生们的这些疑问来进行列表,把问题详细地写到板书上,然后在一一的进行解答。

四、也要重视课外阅读的力量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课外阅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信息来源的渠道,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大语文的综合素养。

1.分学段向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籍。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比较有限,教师在推荐课外阅读书本时,一般以注音童书和绘本为主。例如《史记故事》《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灰姑娘》等。小学高段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根据课本内的阅读推荐相关的书籍,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的结合,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培养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和充足的阅读时间,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同时也要及时的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写下课外阅读内容的体会、报告等,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

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让学生汲取优秀阅读的营养,这其中的最佳的途径就是让他们多进行阅读学习。

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达到阅读教学的真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小学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阅读教学的三实:“真实、朴实、扎实”。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嘉.教学研究的三种主要范式探析[J].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1(03)。

[2]孙薇.灵活,创新,贴近生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点滴谈[J]. 文教资料. 2010(35)。

[3]范玉杰.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28)。

[4]韦宏.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 重庆社会科学. 2006(07)。

上一篇:林业事业下一篇:现场施工电力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