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2024-09-08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共12篇)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而开展研究性阅读则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 也是运用“探究学习方式”的一种有效手段。

对于如何认识研究性阅读的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点认识。

一、研究性阅读的内涵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 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 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 总结规律, 形成创见, 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

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 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 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 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从阅读的任务看, 它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 即阅读要求比较宽泛, 只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探索的方向, 并且这个指向富有挑战意味, 需要阅读者鼓足勇气去研究。从阅读的过程看, 它具有自主性和探索性, 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阅读者自己去经历, 去探索, 从中有所发现, 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从阅读的方式看, 它具有全息性和合作性。全息性是指阅读者在阅读时要全方位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 作为研究的背景、素材或参考;合作性是指与他人一起合作研究, 即使一个人独自探索也离不开他人的资料或见解, 这也是一种合作。从阅读的结果看, 它具有创新性和不确定性。研究性阅读既然是研究, 就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就需要创新, 读者可以不拘泥于什么标准答案, 阅读后的收获和见解是不确定的。

三、研究性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的区别

首先, 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 (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 , 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 (提出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 , 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 (收集相关资料,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 学习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交流评价) 。如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 理解“为了忘却”的题意, 分析各部分 (包括重点语句、语段) 内容, 最后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而研究性阅读则完全不同, 一是可让学生撰写“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五位青年作家烈士”专题报告, 从本文收集五人的生平事迹、性格特点等材料;二是让学生准备做“鲁迅与青年作家”讲演, 从本文收集有关五位作家与鲁迅交往的材料;三让学生写作论文“试论国民党反动派对‘左翼’文化的围剿”, 从本文收集五位作家受迫害的材料。这样的阅读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 确保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研究性阅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 研究性阅读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学, 是学生在有限的空间 (教室) 和有限的时间 (课堂) 里, 借助单一的媒体 (课本) , 通过单向性活动, 师生进行操练式的学习。研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文, 又要跳出课文, 走出课堂, 贴近现实生活, 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 学习内容是开放的, 向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学习空间是开放的, 从封闭的教室走向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开放的, 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化, 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又要发挥个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群体信息交流的作用, 重视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 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的结果也是开放的, 学习不以完成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为标志, 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 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而新颖地想象, 有创造性见解。

再次, 研究性阅读强调合作性。研究性阅读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 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 在欣赏自己的同时, 也要尊重和赏识他人, 又要敢于抒发己见, 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 养成富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性阅读的形式

1. 比较性阅读。

教学人教版高语第二册 (以下均以人教版为例) 第一单元小说《祝福》《边城》《荷花淀》时, 可以让学生分析、比较祥林嫂、翠翠、水生嫂这三个不同时代的妇女形象。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单篇读读、议议, 学生兴趣不大, 可把它同《沁园春·雪》进行对比, 提供讨论的问题:两首词时代背景不同, 情感不同, 除了词牌相同外, 还有哪些共同点?学生讨论后明确, 都是上阕写景、叙事, 下阕议论、抒情, 语言上极富表现力。然后推荐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 让学生课外去探讨、比较。这样对比, 既温习了已学过的知识, 又加深了对现有课本内容的理解, 同时又向课外拓展。甚至可以让学生学会同类比较。例如, 俄国作家果戈理和鲁迅写过同名小说《狂人日记》;鲁迅的《伤逝》, 也被誉为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续篇;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 双双写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采用比较欣赏, 既提高了学生审美的情趣, 又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 延伸性阅读。

(1) 由教材节选的课文向原著 (文) 延伸。现行教材中, 有很多课文是长篇小说、戏剧或较长篇幅文章的节选, 如《守财奴》节选自《欧也妮·葛朗台》,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水浒》,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 《林黛玉进贾府》和第六册整个第三单元均选自《红楼梦》。教学时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课外阅读原著, 既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独立阅读实践中运用课堂上所形成的阅读能力, 又可以弥补对课文理解的不足, 同时也是对课外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2)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评论性文章延伸。许多评论性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反复阅读、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而形成的对作品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学生通过对不同评论者对同一作品的不同理解进行分析比较, 去伪存真, 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第六册《红楼梦》可让学生阅读《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人物性态》等文章 (《读本第六册》) 。教《阿Q正传》, 指导阅读《论〈阿Q正传〉》《论〈阿Q正传〉的幽默讽刺语言》《对国民性的思考与发掘》等评论性文章 (《读本第五册》) 。 (3)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同类作品延伸。针对教材中社科类和科技类文章, 为了让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有关知识, 提高筛选信息的能力, 可指导学生阅读与之同类的文章。教学第五册《人生的境界》《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社科类) 等文章, 可指导学生读读本中的《中国哲学的问题和精神》《永恒的乡愁》《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等。延伸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 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一系列的延伸阅读后, 不妨再给出一些研究题目, 如“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读点×× (作者名) ”, 或“走进×× (作品名) ”, 让学生在阅读后研究并写成文章。

3. 专题性阅读。

如开展古典小说研究性阅读, 以《三国演义》为例, 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提示。 (1) 角度参考:可以研究《三国演义》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人物塑造的特点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可以研究关羽、诸葛亮、刘备、张飞、曹操、马谡等重要人物;可以研究《三国演义》的重点章节, 如《失街亭》。 (2) 研究提示:《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时, 既写出人物性格的主体特征, 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张飞的勇猛英烈、诸葛亮的谋略高超、周瑜的聪明嫉妒, 又要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如曹操奸诈残忍而又善于引纳人才等, 对这些人物你有什么独特的看法?是否赞成既定的结论?让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创造性阅读。

如学习《项链》时启发学生思考:除去文中的结尾方法外, 还可不可以用其他构思来结束全文?有的学生回答玛蒂尔德得知当年借的项链是假的, 顿时惊呆了, 加上10年来的艰辛, 身体衰弱以致昏倒在地;有的回答她诉诸法律, 但由于手边无任何证据加上无地位而告失败, 一气之下, 抑郁而死;有的回答归还了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 玛蒂尔德又阔起来了, 完全忘却了10年艰辛, 重新染上慕虚荣、图享受的恶习, 再次陷入穷困潦倒。学生思考论辩, 比较优劣, 还是觉得原结尾有力地突出了小说内在的悲剧效果, 余味无穷。在创造性阅读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得到提高。

研究性阅读摆脱了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这样的研读和交流, 学生不但理解和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而且学会了搜集、分析、综合的研讨方法。这个研读、发现、交流的过程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①季江勇《新课改形势下阅读教学的若干误区》, 《语文学习》2007.7 ̄8。

②王荣生《“操作性阅读”单元样章》, 《语文学习》2007.12。

③彭铁明《阅读教学整体感知的选点切入》, 《语文教学通讯》2007.10。

④陈玉明《〈荷塘月色〉的探究式教学》, 《语文教学通讯》2008.3。

⑤张悦群《课外拓展的系统机制及其教学检讨》, 《语文教学通讯》2008.4。

⑥马燕萍《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育“读者”》, 《语文教学之友》2007.7。

⑦张金平、孙孝军《自主阅读评价的策略》, 《语文教学之友》2007.7。

⑧刘丽霞《浅谈文学文本意义阐析的主题教学》, 《语文教学之友》2007.12。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2

有效的阅读能力指的是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知识内容。对于有效性不仅仅要从时间上来评判,而且阅读完毕之后,还要求有效果、有效益。

2.探究式阅读的训练

高中生面对的依旧是高考,而且目前来说,这对高中生还是一次转折点,所以高中阅读就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学生要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光靠课内的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的层次感。语文教师要借助学生对阅读的自觉性,引导他们把兴趣爱好保持下去,让他们认识到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教师也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要富有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从而有效地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3.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自主阅读,激发想象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大胆想象。美国作家海明威,把艺术形象比喻成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形诸文字的东西是看得见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下的“八分之七”。这就是所谓的思想大于形象。换句话说,文字总是能提供比其形象更多的意蕴。因此在进行艺术形象分析时,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努力启发,精心点拨,巧妙引导,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比如《花的话》一文,文笔雅致,行文讲究,但明显带有特定时代的烙印。现在看来,“外表美的一定就是骄傲的”显然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一种审美倾向。本来作为某一种观点和认识,“朴素即美”无可挑剔,但花本无情,为什么美丽的花就一定是自吹自夸甚至自私的呢?张扬个性为什么就不行呢?学生的思维是活泼的,审美情趣是多样的,心灵世界是立体的,这种概念化的一元审美倾向并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允许学生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见仁见智,承认答案的丰富多彩,让学生尽可能开放自由。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内容,并不是“语文阅读课教学”的重点,重点是学生能够运用已学过的阅读方法去阅读,并使之得以巩固。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还应特别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使之可以自如地阅读、理解更多更好地作品,能够适应未来的学习。①主动阅读。一切外因都要靠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去,那么他就一定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②勤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没有勤于思考的习惯,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动脑思考,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养成通过深入思考、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③勤于摘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任何积累都可以从一点一滴的知识开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准备了一个摘抄本,督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等,目前我的学生中已经有人积累了4本厚厚的摘抄,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在生活中做任何事也会是很有条理的。④勤查工具书。善读者一定能善用工具书。

四、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虽然只是建立在讲授式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教学模式,但它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注重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深入學生的情感世界,为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语文教改提供了最强有力的跳板,使得新世纪的高中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五、求同求异、以点带面——培养迁移能力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迁移能力的方法之一。在新教材的教法研讨中,比较阅读是经常被提及的一种教法。文本解读中要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作品、作家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确定了事物间的异同,还要深入地解释这种异与同。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使比较不流于肤浅、达到对作品深入理解的目的。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与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是同样以生命为主题的两篇散文。史铁生对生死的豁达是基于”生和死是不可抗逆的自然规律”的观念,显然是受到了道家生死观的影响,托尔斯泰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渴望过的是苦行僧般朴素的生活,死能和土地结合,在自然中寻求灵魂的安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因此,高中教师要不断地寻找探究适应语文阅读教学教育规律的方法策略,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中,坚持不懈、奉献力量,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乐读,加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 黄淑熙.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探索[J].语文学刊,2011(10)

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研究 篇4

一、及时对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反馈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成绩提升可能不会是一个很快速的过程,它是由一点一点的知识积累而达到的效果。因而教师必须要对每个时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详尽的了解,即知识掌握情况的及时反馈。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深度和广度,这样才能在教授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那么,如何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呢,可以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定期上交读书心得。同时在课上可以随机提问学生,看有多少学生能够对课上和课后学的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说出相关联的实际的例子,并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

二、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习者。这是非常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能自己教育自己,发现并发挥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样以后形成了感情融洽、气氛合适的学习环境,更适合进行教学实践。教师的职责不能仅仅只是传授书本上的常识,也不能单纯地依靠成绩高低来评价一个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测试中取得更好的分数。因此放弃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使得学生的学习简化成为了单纯地记和背。教师也喜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样让有的学生更加出现厌倦某一门课,某一个学生甚至厌恶学校的情绪。因而教师应该转变这种观念,更应该多关心学生的思想状况,全方位、多元化地来看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愿意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自主积极学习才能学到更多自己想学的知识。学生们迟早会成长进入社会,活到老学到老,教会学生如何去自主学习,这样一种能力的获得远远比仅仅只教授他们课本上的知识要更重要。也许对正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讲,可以真正地实现自主学习才是他们的真正愿望。初中生中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够有一个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因而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多考虑学生的看法和意见,给他们更大的自我发挥空间。

三、增加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互动交流

语文本来就是一门可以用来与人互动交流的学科,阅读这一块的学习更是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去读懂一本书甚至是一个人。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让学生纯粹地依靠大量做题来提升成绩,应多安排一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家都说出自己的想法,思想在碰撞中更能提升起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种互动交流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人数可以根据班上学生多少来定,分为三人组,四人组,五人组都可以。为了方便讨论从而提高讨论的效率,可以事先将学生的座位搭配调整好,把思维开阔、创造性思维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开,保证每一个讨论小组都能有一个核心。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进行巡视,并适时地参与讨论,适当起到启发、点拨的作用, 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就是可以进行集体讨论: 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对在小组讨论中还不能解决的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样以来,教师和学生就能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修改和完善,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方式对问题形成一个有效的记忆,帮助以后思维的形成和成绩的有效提高。

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评价

教学活动不应该是一个单线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双向循环的模式。在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还有阅读的文章这三者是互相影响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通过阅读的文本将所得知识和方法发送给学生,但是教师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接受来自阅读文本和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这个循环的模式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一方面他们要接受阅读文本的信息也要接受教师传授给他们的信息,同时另一方面,学生要将自己学会的知识通过各种方式反馈给教师。这种互动的阅读教学方式能使教师、学生和阅读文本三者达到统一,从而实现课堂阅读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成绩的目的。

教师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表现要进行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不能只是表扬或是批评,要适时的指出优点和缺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和道路。在评价时要注意时机,老师一定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中,学生比较容易出现灵光一闪,灵感乍现的情况,对于这种突然迸发的思想的火花,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这种方式也更容易激发其他的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与学生之间也要进行互动评价,互动的模式下学生更容易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旁加以适当的引导就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相互交流的愿望。而学生作为课堂主体,也可以通过相互的评价更加明白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良好局面。

五、教师要定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不能定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可能会对后续的教学效果有影响,所以教师还是应该定时结合教学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加之在学生考试中所反映出的问题,做好改进课堂教育的措施。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将这些方法反馈给学生,使学生的成绩能够达到稳步提升的效果,这才是新课标中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

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篇5

摘 要:随着国内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着重研究了探究性阅读教学中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导体教师两方面因素,以期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可行性实施策略有所指导。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探究性阅读是以阅读为本质,将文章的相关信息不断筛选出来,从而提升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目前,高中语文阅读多采用探究性阅读教学,但仍然存在着生搬硬套的情形,因此,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新课改阅读教学贡献一己之力。

一、对阅读主体―学生的研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的主体,能否进行探究性阅读以及教学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来说都取决于学生。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珍视学生的个体见解

首先,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自主探究。传统的阅读教学喜欢让学生大概读一遍文章后即展开教学活动,还未形成独立思考前就进行思想的灌输,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思维懒惰还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和自主探究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比如在教学朱自清《荷塘月色》时,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与体会,感受文中对荷塘景致的整体描绘,同时感受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的心境,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体味作品深厚的哲学韵味。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经验与文本进行交流。阅读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的对话和交融。在探究性阅读中,同样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体悟作品构建的意义,去探究作品所隐含的深层意蕴。当然,学生缘于不同的生活体验对作品的理解不尽相同,教师在保证积极引导下也应该珍视这种独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背影》一课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端茶送伞的浅层次中,对于作者在朴实的文字以及一幅看似平淡的生活画面所表达出的对亲情刻骨铭心的体会并未理解。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父母背影半个小时,用心去体会父母的背影所折射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这种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及体验的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及理解。最后,通过往回看的方式,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掌握往往需要精读和反复的阅读,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从而促进对文章的理解。

2.探究性阅读贵在培养学生自能发问、自能探究

首先,注重文章关键词语等处的质疑。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注重文章的遣词造句,句子及用词都会反复推敲来达到文章要传达的意境。学生只有反复推敲、品味这些关键词汇,才会理解文章的精华。其次,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质疑。比如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忘却”与“纪念”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词汇,作品也正是在这种矛盾中探究作品的主旨。再次,勇于对传统观点进行质疑。传统观点多属于众人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多具有局限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决不可用所谓权威的观点来禁锢学生。最后,对文章无疑处生疑。比如在《智取生辰纲》一节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不用马车等方式进行运送,而是采取最费时费力的人工运送的方式”,问题一提出,老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让学生进行讨论,最终说明杨志谨小慎微的性格以及对此次押运任务的重视。

二、对阅读导体―教师的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但是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指导作用不容忽视。

1.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开始探究

一方面,教师要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心理自由的情形下进行探究和学习。

另一方面,创设探究情境,使学生入境生情。教师在此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构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问题、借用多媒体、引发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究

学生是探究性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来引导。一是对学生的问题及理解予以引导,二是在学生思维活动及探究过程遇到障碍时进行引导。

3.学生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延伸

在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总结时,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探究阅读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总结,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精神进行鼓励。

总之,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应遵循学生自主阅读的原则,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作家进行对话,更好地读懂生活,探究文章的背后价值,让探究性阅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1-002-01

新课程标准强调:“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

因此,结合现阶段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现状,在研究性阅读教学理论、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研究性阅读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加强和优化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办法和措施,以真正发挥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潜在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一、进一步明确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中指出,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因此,就目前来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随着我省2005年高中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探索也将越来越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目前在实践过程中,有不少师生还把研究性学习当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活动课,甚至只是一种时髦,一种对外展示的实验窗口,认为所谓研究性课程与日常的学科教学和课堂教学的改革都没有多大关联,与高考应试更是相距甚远,因而开课也只是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之上。

二、教学中重视研究性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阅读教学法”的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

1. 问题中心,确立阅读目标。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

2. 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 切磋问难,提高阅读效能。分小组讨论、启发;

4. 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

在这个过程中,不单是让学生“动”起来,更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对学习“乐”起来。下面是用这种新方式教学《失街亭》的一个简案:思辩街亭之失;感悟人生之要目标切入指导品悟思辩。①确立一个思辩品悟点。②命一个好题。③精当的“板书”设计。④联想历史上、现实中与之相似的人和事,把每个人或每件事概括成一句话,形成排比,并联系在写作中怎么用,联想写法上的异曲同工之处。⑤用诗、词、曲来总结点化思辩品悟的内容或感悟。⑥设计一小段交流思辩时精美的导入语。

三、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1. 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

2. 规范准确、富有科学性的语文教学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语文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用普通话;要求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求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是否规范和准确,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3. 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

4. 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

对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 篇7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1.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的高中教师却只是尽力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少很好的评估和对学生充分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有针对性地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一贯的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性的硬性灌输,很难实现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

2.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忽视学生兴趣

现今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学仍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授课方式单一,课堂气氛呆滞,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也容易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学生很难真正地得到实际的练习,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思维得不到发散。这样的教学形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打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语文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3.学生易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觉得枯燥,对语文产生厌学心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处理这些厌学心理时采取的不当措施又会严重影响其学习的兴趣与质量。学习的心理障碍会进一步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不够,进而直接影响其自信心和语文成绩。

4.教学目的性过强,忽视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高中教师不能把眼光仅仅放在教学目标上,还应该言传身教地教学生如何思考,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因为素质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作为思维的发展阶段,高中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然而目前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未意识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学生怎样学习、如何思考、怎样做人的素质情感目标,这无不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探索

1.通过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应该在备课时设置好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并最后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探究性学习。比如,在学习话剧《雷雨》时,可以设置“《雷雨》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探究”类似的综合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讨相关人物个性、时代背景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这一课文,还能提高学生对人物分析的能力。

2.学生体验角色创设情境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置引导学生体验角色的情境。还是以《雷雨》为例,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学生主动创设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并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还可以在情境展示中充分理解人物个性,对悲剧人物的命运感同身受,从而将极大地提高思考能力。

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经验表明,这些电教媒体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视听等三维手段,可使创设的情景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可以应用录音、幻灯、DVD、计算机多媒体等各种电教媒体,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如文字、图片、音乐、动漫等,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作用,主动创设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情景,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课内课外互动一体化

要实现高中语文的探究性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还应延展到课堂之外,实现课内课外互动一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通过推荐学生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社会实践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语文、提高自身素养。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开出一些课外书单,如《简·爱》、《小王子》等,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的课外阅读,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8

1. 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我们难以抹灭阅读在当今社会当中的重要性,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阅读无论在任何一个发展进程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并不是对文字的简单描述, 它是读者从文章中领悟和提炼出的生命体验和生活的真谛, 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通常说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说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它不但要提高学生的思想层次, 还要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认知层次、开阔学生眼界, 这对于高中语文全方位素质教育是及其重要的。

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真切的认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不断研究的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将读字断句、词语提炼、统筹全文、归纳中心思想等主要阅读手段传授给学生, 使得他们对语文的全面知识了然于胸, 才能够真正的实现高中语文的全方位素质教育。

2.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1 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文章阅读

具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指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问题的阅读, 使学生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能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教师还可以结合文章的优秀语句及画龙点睛之句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提问, 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阅读重点,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创造性, 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在提高学生对阅读文章领悟的同时, 真正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2 制定多样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文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类繁多,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行文方式、不同的表述形式、不同的中心内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 不能够千篇一律的进行统一阅读教学。例如:诗歌类的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发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们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领悟文章的真谛;故事类的阅读文章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角色扮演, 让学生的角色体验过程中领悟故事的主旨。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够枯燥呆板, 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运用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注重阅读教学的拓展思维

学生的阅读思维需要拓展, 教师的教学思维也需要拓展。教材是死的, 但教师不能够一味的随波逐流将“呆板”进行到底, 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领悟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 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内在方面, 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还要能够教会学生将文章领悟的真谛应用到生活中, 使学生在感悟文章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并能够有效升华, 在有限的阅读内容中领悟到无限的真理, 这才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真谛所在, 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的思维拓展策略, 真正的将知识鲜活的注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意识中、生活中。

3. 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3.1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进行学习的有效动力, 它能够在根本上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真实渴望, 这种兴趣形成的学习效果是任何外部措施都难以做到的。学生只有对语文阅读产生高度的兴趣才能够享受学习的过程, 这样语文阅读教学对他们来讲才不会枯燥无味, 在浓厚的兴趣下学生对于阅读过程中的领悟也会得到深刻的认识, 这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成功来说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注重技巧培养

良好的阅读兴趣并不能够给学生带来能力的提升, 只有具备高超的阅读技巧才能够使学生的文章的海洋中游刃有余。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学习文章的主旨内容远不如教育学生学会如何分析文章、领悟文章的精髓, 阅读技巧才是学生受益终身的法宝, 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

3.3 课内结合课外

课内教学内容并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全部所在, 这样只会将学生的阅读视野局限在狭小的应试高考面前, 这样他们只会成为考试的机器。我们应当重视内外结合的形式, 力争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 为学生选择合理的、适当的课外阅读内容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思维, 这样才真正实现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结束语

阅读对于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以及写作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高中学生语文全面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因此, 我们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承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精髓, 制定新时期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 注重高中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真正的实现培养全方位素质教育人才的语文教学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赖丽.高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分析与培养[J].科教文汇, 2008.

[2]夏长国.试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教育艺术, 2008.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9

一、要敢于打破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窠臼

不可否认,直到今天我们的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还在沿用“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上世纪初由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所倡导的,在现代教育的初创时期,对推动语文阅读教学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但或许是碍于这是权威们的见解,或是自己的惰性所致,当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依然延续叶老的主张,若干年来人们在此基础上没有发展和创新,并且将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分段和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然后进行课堂或课外练习等演化成一种固定的模式。这种一直沿袭旧规,缺乏现代阅读教学理念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阅读教学的规律,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能力。若不打破这种窠臼,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有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在不断创新破旧中探索新的阅读教学新方法,新思路,从而打破旧习,提高阅读教学效果,促进人才成长。

二、研究性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合作、探究应该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而培养创新人才,研究性学习应成为首推。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普遍受人推崇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使人获益匪浅的阅读方法。所谓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现代信息论作为其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外,还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等。这种阅读方式,是把不论以什么形式呈现的阅读材料都当作一个系统的信息源,阅读者通过对信息源进行识别、解构、编排,过滤掉次要信息,压缩、筛选出主要信息,并对其进行重新组合和加工,从而达到对信息源中主要信息的准确理解与把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阅读已不再是语文范畴内的任务式作业,而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的条件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必拘泥于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不必把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文章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等纯语文学科范围内的事情上,而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语言传达了什么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筛选和把握关键信息上。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一个认知和把握信息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识别语文知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就是文章学阅读法与研究性阅读法的本质区别。就新课标所规定的高中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根本目的而言,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主要是这种筛选信息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如何通过阅读教学来加强语文修养。弄清楚了问题的实质,我们的眼前就豁然开朗了。阅读能力,是现代人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而在高中阶段,又是这种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地更新自己的阅读教学观念,既能吸收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精华,又能与时俱进地掌握当今阅读教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成果,使其融会贯通,为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服务。这样,我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现代阅读理念和阅读能力的人才,从而为现代化建设的早日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高中语文新课标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渗透理念,践行课标思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与要求相差甚远,不太乐观。其表现在高考中的阅读部分学生失分最多,这就是一个有力的明证,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心中的痛。因此,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和急迫的问题。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10

一、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互动是保证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的重要前提。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例如,教师应该关心和关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浓浓的师生情。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与老师进行沟通,能够及时表达自己对于学习过程存在的建议。还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意外的负担,集中精力进行语文阅读学习。同时,有效的师生互动,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开展朋友式的教学,与学生一同进行问题的研究和讨论。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中受到熏陶,从而为开展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高效教学。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丰富合作学习手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集视频、图片、动画和文字于一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相关知识。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能够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阅读知识,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在互联网上拓展更多的阅读素材,让学生对于课外的阅读内容进行合作学习,有效拓展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视野,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网络上下载一些合作学习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合作学习的氛围,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完《沁园春·长沙》之后,教师可以在多媒体大屏幕上把毛泽东写的另一首《沁园春·雪》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探讨这首诗有着怎样不同的意境,让学生把自己根据阅读得出的不同理解表达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然后,教师也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关于这首诗合作学习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从视频中学会怎样开展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语文阅读合作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集中更多的注意力开展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受语文阅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有积极讨论的热情,从而更加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

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江南的冬天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学生对于冬天的寒冷的体会,能够使学生的感情基调与《江南的冬景》相符合。然后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江南冬景的视频和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凄寒的冬天,使学生能够在作者的环境中更好地感受江南的冬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探讨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同学对于学习内容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大意,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四、科学进行分组,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还需要把学生科学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加强交流。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让兴趣相投的学生在一个合作小组中。这样,能够使学生因为兴趣相同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加融洽。教师可以让小组内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语文阅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的效果,还能够使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读懂诗词的基础上,对于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探究。针对好奇心强,探究兴趣浓厚的小组,还可以给其布置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的任务。在小组内,明确分工,轮流担任组长,带领组员学习诗词,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通过充分的交流来加强对于文章的理解,起到很好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五、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阅读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评价。首先,教师应该保证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既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还应该评价小组整体合作学习情况,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其次,教师应该注重小组内和每个小组之间的评价,通过对于每个成员和小组的团队精神、学习状态以及对于文章的理解进行评价。这样能够激发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斗志,使其更加努力地学习语文阅读知识。最后就是教师的评价应该以正面为主,以鼓励学生为主。例如,对于学生苏轼诗词拓展学习工作做得好的时候,教师应该积极鼓励,激发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当然,适当的负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全面、高效的学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共赢的意识。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使班级学生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能够加深相互了解。让学生更加了解每个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合作学习,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更好地交流心得体会,从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既能够锻炼高中生的社交沟通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文章立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焕彬.语文课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尝试[J].新课程(中旬),2012(12)

[2]黄碧俊.浅谈高中语文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2(6)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11

提倡学生的主动探究,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重视科学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树木摆脱了种子的束缚,便是个长了翅膀的精灵,它要越过未知的世界,追求生活的风险。”(《语文教学通讯》2006年第3期)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性阅读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了,“成人对儿童的指导和帮助同样是其社会性的表现,‘成人之所以是成人,恰恰体现在他对儿童的照料之中。所以,从本质上说,成人也是依赖儿童的。儿童的自主性与依赖并不矛盾,研究性学习在坚持儿童自主性的前提下,必须重视发挥教师的有效指导作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钟启泉总主编 钟启泉 安桂清编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年12月第一版)实践证明,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教师授课内容等大胆质疑以及设置开放性习题等多种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指导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策略。

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托教材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类比性联想、解剖式探究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要想真正进行研究性阅读,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就“必须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使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语文教学心理学》朱作仁 1984年第一版)例如在讲授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时,教师可适当延伸作品的内涵,师生通过对作者相关资料的查阅及其他作品的探讨,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进而超越作者时代,进入涵咏鉴赏境地,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风格、特点、形象等的认知和理解。通过这样有意识地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在语文专题研究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课内学习的内容,从阅读中发现课题。并由易到难,尝试进行专题研究,再围绕研究专题,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研究性阅读,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以问题的研究解决为中心组织教学比一般地设问质疑具有更大的综合性、独立性和开放性。由课堂逐步向课外扩展,由课本理解向课题研究延伸,结合课堂学习给学生布置专题研究的任务,自然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整合,使学习得到纵向和横向的拓宽,让以往分散、孤立的知识成为真正有价值、有生命的知识系统,并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减少纯粹介绍性的所谓研究。比如在上《离骚》时,教师可提出:古往今来,人们对屈原的特立独行有褒有贬,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南宋费衮等都极力贬他,但司马迁对屈原的政见和政绩却极尽溢美之词。你怎么看待屈原的行为?探究性的提问能把学生引入到冷静的思考之中,只有通过教师这样的有意识的指导,才能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又注重了学生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时,对疑难之处也可以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比较鉴别,选定有价值的课题,作为深入研究和学习的方向,让学生进一步调查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种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最后,围绕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来组织阅读教学。相比较而言,研究性阅读更注重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研究性阅读与一般阅读不同,它不需要透彻地了解文本内容,而是通过阅读来收集资料,整理观点,分析研究,从而提出新的见解。它既可以从对一种文本的分析概括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也可以综合几种文本的相关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既可以对文本的内容作新的阐发,也可以对文本的观点、材料提出质疑、否定和批判。实践形式多样,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教材观点和教师授课内容大胆质疑,提出见解;可用课堂谈论的方法,由教师和学生先提出一种观点看法,然后在学生中进行探讨,提出不同的观点看法;引出争论的话题,在讨论中不断引向深入,使问题得到解决;还可以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自我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研究性阅读课程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从事各项工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语文的研究性阅读论文 篇12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构造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思考空间”, 有助于打破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的藩篱, 是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中介。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新的教育理论不断出现, 有时会让教师目不暇接, 难以理解、接受, 甚至使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望而却步。如何让理论深入到实际情境中, 成为一种易于被教师接受和运用的理论, 并真正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 就需要通过课例研究这一中介。如我们围绕“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才能有效”“学生活动、教师行为、师生互动怎样结合才高效”等问题, 进行了课例研究, 选了典型课文《故都的秋》《短歌行》等文本, 由一人主讲三遍, 备课组全程参与观课评课, 从而将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等理念根植到了备课组每个人的脑海中, 推广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日常教学中。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能增长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智慧, 也有利于优秀教师的智慧传递, 可使教师团队成果共享。

我们确定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文本的范围, 涉及高中语文人教版的五本必修教材, 和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推荐的三本选修教材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的阅读文本。我们把高中阅读课例分两大类型:现代文类 (现代文学类、现代文实用类、现代文论述类) 和古诗文类 (古典诗歌类、古典小说类、文言文类) 。在各种类型的文本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课文共计50篇进行课例研究。

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经验型课例研究多对已形成的课例进行分析比较, 从中总结教学经验, 发现教学规律, 借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一般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既定的“沉淀物”来研究, 我们从刊物著作上的课例文本、录像公开的课堂实录、名家的经典课堂教学入手, 围绕“语文课到底要怎样上, 要教给学生什么”等问题, 研习特级教师于漪、钱梦龙、余映潮、赵谦祥、程翔等老师的课, 接受了著名教师的智慧传递。

在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活动中, 执教者要说明对课程的设计理念, 观课者、组织者人人有准备, 人人有责任, 人人有思想。听评课时, 教师之间可以找漏洞、提问题, 相互争论, 言者无忌, 听者坦然, 畅所欲言。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课堂, 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变单纯的“评课”为“议课”, 评议结合, 以议为主。变评判为沟通, 以探讨课堂的优缺点及对解决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 这样就非常有利于团队成果共享。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典型课例研究促使教师在探究中实践, 在实践中体验, 在研究中发展, 带来了教师观念的改变, 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善, 优化了阅读课堂教学, 提高了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推动了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采用一课多轮、同课异构、一主题多课等研究方式, 围绕课例主题或课例问题的解决而展开研究, 通过上述课例研究活动, 阅读教学课例的文本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 成为某一问题 (或某些问题) 解决过程的记录, 成为今后借鉴、学习和研讨的对象, 成为帮助自己和他人提升教学能力的“助手”。

改进教学探索规律型课例研究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 进行课堂追踪式的分析比较研究。主要是针对一定问题先对一节课进行研究, 然后根据研究结论, 再改进, 再上课, 再研究, 反复多次, 从这些研究中, 发现特点、规律, 形成完整型的课例研究。这种多次上同一文本的课的教学方式, 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是多个人。比如, 围绕“怎样的课才是优质课”的问题, 我们有三位教师都上了《兰亭集序》, 并获了各级奖项。我们还通过多次上不同文体的经典课文, 初步提炼出“古典诗歌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文言文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现代实用类文本阅读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小说阅读有效课堂的一般模式”。这样,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老师教学行为的改善, 帮助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上一篇:DR成像技术下一篇: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