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2024-08-19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共12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1

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将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过程。阅读水平是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所以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活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食粮。阅读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作品提供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灵魂,丰满学生的血肉,使学生能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我们祖先走过了的几千年的历程,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得更快更好。文学作品饱含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人类智慧,充溢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首先应全身心地沉浸在文章之中,讲解绘声绘色,进行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促使学生形成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一、目前高中阅读课普遍存在的问题

1. 本末倒置,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是个体主动、自发的行为,但是传统教学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几乎处于忽略状态,阅读这项主观行为也被演化为灌输形式,完全剥夺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阅读的意义认识不足,难以重视,形成恶性循环。

2. 阅读教学浮于表层,敷衍了事。

教师习惯于在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跟着课件教学,整个阅读课堂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习,节奏紧凑却大多都是教师在讲授,整个课堂像流水线一般,不仅缺少互动,教学内容也只是参照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做讲解,没有阅读的延伸引导,局限性很强。学生学完阅读课却仍然不懂怎样阅读,考试时遇到阅读题,不知如何作答。这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过于呆板的教学模式,知识的传授局限性太强,学生不会自己分析、提炼,不会抓住文章的主旨。一定要注意阅读教学不要浮于表层,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的要领。

3.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低下。

由于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一般比较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灌输,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在内容上拘泥于课文,教学活动限于课堂,很少引导学生延展开来,课下拓展阅读,还是以应试教育为目标,这样的功利方式其实适得其反,不仅不会快速高效地提高学生成绩,反而会使学生失去对阅读的兴趣。只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将阅读拓展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而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如何做好阅读教学

1. 培养阅读个性。

要想做好高中阅读教学,那么从高一开始就要打好基础,在这一阶段,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所谓阅读个性就是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知道学生的阅读兴趣所在,尽量减少对学生在阅读范围、阅读观点、阅读思路等方面的干涉,尽量让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阅读读物和阅读范围,这样能促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放手也要放开,给学生尽量多的空间自主选择。当然,教师也不能全部置之不理,在阅读的范围、读物的适配性上还要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避免阅读虎头蛇尾,无疾而终。

2. 阅读指导研究。

高中毕竟要面临高考,所以这一阶段的阅读不得不带有“功利性”,即和高考紧密联系起来,毕竟高考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还是很高的,教师不能掉以轻心。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懂得收放自如,比如高一时基于对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个性的培养,教师可以比较宽泛管理,但是到了高二,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技巧都比较稳定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层次序列。到了高中二年级,教师对阅读划出范围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成学生将阅读变为自主、自觉的行为,要让学生的视线收缩到老师指示的体裁上,并要求他们自觉地运用知识,并引导学生基本定型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技法,尽量使学生参差不齐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于统一。

3. 阅读应试对策。

高中学习主要还是为了高考,在当前教育机制下,高考还是筛选人才是一种主要选拔机制,阅读作为高考语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师要特别注意总结一些阅读的应试策略。虽然目前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较之以前有很大的变动,基本都是开放性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却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会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且使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规范阅读和规范答题可以说是高三学年的主要任务。

综上所述,有效的阅读教学已不再仅仅是向学生讲解范文的主旨、含义、意义等,也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要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语言的运用,学会欣赏和借鉴阅读教材内容,不局限于训练答题能力,不是让学生根据经验机械回答问题,这些死板的流程式的操作过程已经不适应现代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大纲也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目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是非观,不单纯为考试而考试,为阅读而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略每一个环节,注意自我提高,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2

语文课外阅读中的课外是相对于课本本身而言的。课本上的文章称为课内,课本上没有的文章称为课外。课外阅读就是以课本外的读物为学习材料而进行的读书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能够进一步的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为他们的语言知识积累奠定基础。学生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能够对课内的文本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延伸,从而积累自己的语言阅读量。

多年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引下,在考试功利的阴影下,好多教师担心课外阅读会抢占课内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从而校内课外阅读化为乌有。部分语文教师将一些高中新课标必读的课外书籍规定在寒暑假进行阅读,而家长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一票否决。长此以往,学生真正捞到手的宽松阅读时间几乎是零。渐渐地,学生也就形成了一种错误认识:完成作业就完成了学业,除课本外都是“闲书”。久而久之,要想让学生将心灵放飞在语言的天空里去体验美丑善恶实在太难了。难道我们真的每天就拿不出一定的阅读时间吗?我认为当然不是,只不过是完全为了高考服务的一种托词或习惯而已。教师、家长天天保证定时给学生一段开放、自由、宽松的阅读时间,应该还是能做到的。存在的困难充其量也只是个“坚持”的问题。

“家无藏书”,这是社会大环境造就的普遍现象。实际上,在课外读物泛滥的今天,确切说好多家长也真不知该给孩子“藏”什么书。为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更艰巨了。如果学校能够定期配购课外读物,定期开放阅览室,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有这样的便利条件那当然更好。但目前初中阶段达到这一条件并不容易。在现有的情况下,教师尽自己所能,组织学生将自己喜爱的.书籍带到学校,组建班级图书角,班级阅览室,师生还可以力所能及地查找一些阅读材料充实班级的资源库。其实,这也是为了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素材的需要,也是为高考取得好成绩打基础,只不过是见效不那么明显罢了。

阅读不同于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审美的欣赏,情感的体验。因此,如何显示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感觉到读而又获,他们才能有兴趣读,主动读。为此为他们构建阅读效果展示的平台就很重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展个人读书笔记展览会,个人阅读点评集交流,小组阅读成果展示会,小组合作分门别类编写作品选等等,还可将这些资料充实到班级书库中。另外,阅读后还要去指导写作,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使阅读成为作文指导的重要部分。

这一问题也是部分老师最关心的问题。课外阅读应当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内学到什么,可以寻找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这样课外阅读对课内教学也是一个深化和加强。其实,我认为,课本所选文章也只是我们这一主题教学的引子,仅靠那三四篇文章的讲解阅读,恐怕远远达不到我们所预期的教学目标,并且有些篇目对不同阅历,不同地域的学生来说也许并不合适。先不必说西北汉子那热情奔放的“腰鼓”,也不必说临终前硬撑着给杨绛送鸡蛋而“镶嵌”于门框里的老王,但就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给南方长大和北方城市长大的孩子与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读,他(她)们的感悟就不尽相同。因此我认为课内有些篇目倒不如有选择的稍作放弃,从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一些课外阅读入手去引导和教学,也许这样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阅读资料,自寻其食。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延伸了课内语文教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学习语文的激情与兴趣。 鼓励学生作深层次的思考探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会因个人特征、个性的不同而有所异。教材文本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依托,学生应该从文本中通过比照阅读寻出自己的独特深思与感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写阅读感悟、举办演讲、开展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来对阅读文本作深层次的探究,并为他们的独特见解提供展示的机会,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完成这样的活动,并予以表扬他们的创新之处。鼓励形成系统化的阅读教学。每天语文课前3-5分钟定为“美文欣赏黄金时”(美文是根据课本内容提前布置的作业),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查阅,第二天一名同学到台前朗读,要求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评议,达不到要求接着“培训”。朗读好的,可以给组加分,作品收藏于班级书库中。这样每个同学每日查阅着,收藏整理着别人的、自己的“大作”,忙得不亦乐乎。这样有计划地实施课外阅读教学,相信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这样激情的活动中得到提升。教师也大可不必担忧会影响自己的教学成绩。事实上,此种做法让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总之,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激情,保护好他们的学习信心,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行多年,但是一直不见成效,很多学校还是以高考为指挥棒实行应试教育,高中语文教学也是这样。但是应试教育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反而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负担,这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当前部分教师的语文教学偏重于对教材的强调,过多的把精力放在对课文的讲解上,但是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效的引导,使阅读依然处于盲目随意的状态,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知识结构的平衡发展,也容易导致学生丧失思考的兴趣和判断能力。长期以来,由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偏重于传授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对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发展,这是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语文作为一种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工具,不仅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也关系着学生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养成。因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了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秉承这样的教学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科学合理地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充分地利用丰富的阅读教学资源,使学生达到学习的最优化,拓展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发高效的阅读资源,利用阅读完善语文的教学体系,使语文教学资源更加系统实用,科学高效[1]。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作品的内容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文章的题材内容和背景知识,也要学生领会文章思想情感。在学习阅读作品的表达技巧上,不仅要掌握文章所使用的体裁结构和基本的表达方式,还要掌握作品的抒情方法和修辞风格。因此,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能停留在对文章的讲解上,要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提高学生对作品的分析鉴赏水平,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带动全面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个性,精心设计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将课文阅读变成学生喜爱的课堂活动。比如在讲授《荷塘月色》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体会课文描写的美景,可以为学生放一小段符合课文的音乐,使学生边读边听,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荷塘月色的美景,使学生将脑海中想象的美景与看到的美景相比较,打通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想象,让学生沉浸在阅读得来的美妙感受。

(二)重视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概括和思辨的能力。阅读需要思辨,也需要思维的活动。具备良好的分析概括和思辨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在阅读中,对于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进行分析,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本义以及在课文中的含义,分析课文结构,概括全文思想情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文本分析,甚至将课文与其他相关文章进行互文分析,对写作背景和中心思想进行辩证思考都是能够在阅读中逐渐培养的。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阅读,深层次的阅读,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2]。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教辅书上的现成说法有所拘泥,应该发挥自身的特长和理解,创造性的解读课文,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探究,这样才能使阅读教学充满活力。

(三)注重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对于任何一篇课文来说,学生的理解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次性地就将课文的所有内涵解读清楚,而且入选课本的课文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常读常新的。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通过有层次性阅读教学,层层深入,步步为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第一步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第二步是再次阅读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的层次;第三步是对课文进行精读,比较深入的理解课文;第四步是对课文进行赏析性阅读,深入的领悟课文奥义;第五步是熟练朗诵课文,结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带着情感和节奏朗读课文,积累词汇语言,揣摩修辞写法和文章结构[3]。通过这五个层次的逐渐深入,使学生对课文积极参与到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体会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感觉,这样,就能够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真正爱上阅读。

(四) 引导学生选好课外读物。课外阅读是学生阅读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的成长规律上看,中学生已经开始从具象思维方式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转变,适当的扩大学生阅读面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也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为学生选好阅读资料非常重要。课文学习辅之一相关资料的阅读,并指导学生如何去读,才能为学生搭建更系统科学的阅读体系,这样也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为学生以后的良好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之,要充分认识正确的阅读教学方法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以新课标为基本要求,努力探索促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海洋里自由的学习,自由的发展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智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教论丛,2013,(02):26-27.

[2]张明文.试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2012,(01):135-136.

[3]张志虎.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法[J].新课程学习,2012,(03):110-111.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篇4

一、读

读, 是高语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基础。教材课文的“练习”几乎都有此项内容设置。“读”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扫除课文障碍, 字句能读得准确、通顺, 文意能大体读懂、手法能基本理解。“读”的较高要求是:读出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色:诗歌要读出节奏、韵律, 散文要读出色彩、滋味;实用文体要读得清晰、明了, 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墓前的讲话》, 要读出逻辑魅力, 文学作品要读出感染力, 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 要读出丰富、深切的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自己品读、互相听读, 还要能作好范读引导。

二、解

有了前面阅读的基础活动, 学生对教材思想内容、语言特色就会有一个较清晰的理解。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 用明白、恰当的话解述出来。解述这一步教学, 为学生初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了机会。教师对这些成果要给以充分肯定, 不必求全责备。只要有一点可取, 有一点价值, 就予以表扬鼓励, 以增强其成就感, 培养其自信心。成就感和自信心, 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教材“练习”中设计了不少考查学生解述能力的内容, 极便于这一教学层次的开展。

我在《读〈伊索寓言〉》一文的解述课上, 结合文后练习第一题, 就文章中心意思的理解, 让学生发表己见。一位学生站起来发言:“课文中心意思是说, 现代社会越来越复杂, 孩子们只有不断克服单纯、幼稚, 逐步成熟起来, 这才能更好地生活于社会。”第二位同学站起来发表了不同意见:“本文中心意思是要说, 成年人应该为孩子们建造一个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纯朴、谦和、诚信、无私的社会, 这社会才是真正进步的社会。”全班学生多数同意第二种意见。我也给以充分肯定, 表扬了这第二位同学的善于思考, 解述语言也准确、明白。对于第一种意见, 我也同样给以赞赏说:“这个意见充分注意了改造社会任务之艰巨, 很有见地。若是没有对现实社会的这样的认识, 也提不出建造进步社会的要求来。”

对于学生的不够确当的解述, 教师能给以有分寸的引导式评赞, 既不挫伤其思维积极性, 还能启示其寻找欠确当的缘由。这样做, 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培养, 也有利于引申教学层次。

三、写

“读”的层次, 用的是教材上的现成语言材料;解是“说”的层次, 须得自己组织较为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达, 训练档次高了一层;“写”是比“说”更高的层次, 它对自己组织的语言表达的要求, 准确、简洁之外, 还要进一步做到严谨、优美, 这就有了思维逻辑和语言艺术上的一些要求。所以, 教学中, “写”这一层步除了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大有益处外, 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更具实践意义。

教材中, 为“写”这一层次的教学需要设计的“练习”, 数量、内容也不算少, 但多只有二三百字的规模, 似嫌不足。当然, 教材于阅读单元之外, 另编排有写作单元, 但我们总觉得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 更易于入境和收效。例如写“读后感”, 因为教材刚刚学过, 钻研已有了深度, 感想便好生发。比如, 学了《游褒禅山记》之后, 写读后感《观?思?得》一文, 归纳起来就不会感到大的困难;学了《石钟山记》之后, 写读后感《获取真知的途径》一文, 亦不会感到迷途难辨。“仿写”也一样, 因为对教材结构特点, 语言风格正自心领口熟, 动笔便易得手。比如, 学了《黄鹂》, 仿写《燕子》, 落笔、收笔, 行文关节, 便易由“形仿”而达“神摩”。

“读后感”、“仿写”之外, 还可以尝试“创写”, 即从教材中跳出来, 进入现实社会生活, 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和独到见识, 而又能有益于社会人生。所以, “创写”是“写”这一教学层步的高境界。例如, 《过万重山漫想》一文, 作者由“第一”想到人类社会历史富有开创性的一个一个的“最先”。学了这一课, 学生以《说“一”》为题作文。学生不满足于循着教材思路走, 而另辟蹊径, 由“一”想到常被人忽略的“最小”。不再从“创造之开启”构思, 而新从“毁坏之发端”立意, 注意到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乃由“一滴水的浪费”、“一棵树的砍伐”而肇始的现象, 由此确立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从‘一’做起”这样的有别于教材课文的主题, 即有现实意义, 还颇富创意尝试。

总之,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写作, 就像是趁热打铁, 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三百字自不在话下, 七八百字也可一气呵成。

四、悟

悟性是学人的极高境界, 教出有悟性的学生, 是教学难得的成果。社会人生中, 知识和道理是无穷无尽的, 单靠教师、课堂是无法教完传尽的。学生也没有必要一一都求教得、学得。教学达到一定层次, 学生的知识、能力、智力都有了长进, 教师就能够引领他们进到“悟”的领域, 让学生凭着悟性去探求教材深层的和教材以外的知识和道理。这对语文教学来说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

阅读教学中, “悟”的天地是异常广阔的, 可以是对教材知识独到的发掘, 可以是对教材内容创意的新解, 可以是对教材主旨新颖的见地, 当然, 还可以大胆跳出教材, 提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全新的见解。

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方法 篇5

所谓的看分值,就看清楚阅读问题中所给的分值,例如一道问答题是十分,那你就应该至少答五点和题目有关的答案。这样估算一点2分,才能刚好到10分。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多答一两点,给分老师会择优选择。

另外还有就是不要本末倒置,在分值低的题目上答好多文字,分值高的题目三言两语。

抓重点:

不管是阅读时,还是写答案时,都要抓住重点。在阅读题目时,把重点文字做好标记,在写答案时,把最重要和关键的点说清楚,不要为了凑字数,在答案上面写好多废话,第一是浪费时间,第二是老师改卷时只会看与准确答案相吻合的答案给分。

叙述清晰:

遇到文言文题型时,可能是好多人的盲点,不管是解释字义还是翻译句子,都会碰到些许难点,在答这种题时,重要的就是要语句通顺,叙事清晰,实在不会的就往大意上靠吧。

不空题:

在绝对不空题这一点上,可能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提醒过吧,因为做语文卷子,尤其是阅读,空题那可是大忌,即使完全不会也不能一字不答,多多少少能写什么,就写什么。空题会给整个改卷老师非常不好的印象,答对答错,碰对一点和正确答案相符的点,老师都会给点分的,要知道真正的高考那可是一分值千金啊。

字迹工整:

初探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较多误区,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影响了语文教育的全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成了語文改革的重点,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阅读是读者与作品作者对话的一种活动,这种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时,便会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

可是当前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部分教师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教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阅读能力很差,这种现状的存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传统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观念有关。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教,学生学,这是天经地义的。

(2)与考试制度有关。考试制度使得阅读教学出现了应试化的倾向,教师在教读课文时,就会受到高考题型的束缚,把本来丰富多彩的文章内容解读成了标准化、唯一化。

(3)与学生的生活有关。阅读教学脱离实际,远离现实生活。

(4)语文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由满堂灌转向满堂问,或者是满堂灌加满堂问,琐碎的分析,一统天下,肢解了一篇篇优美的课文。

(5)语文阅读的积淀太浅。现在的学生阅读量少,语文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只有几分钟,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烦琐的分析和频繁的提问占去了。

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策略

(1)准确把握课程标准高中生阅读水平标准。阅读水平标准是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是设计和实施教学的依据,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多数情况下,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往往只是根据经验、考试的要求和教材,有的甚至没有教学目标。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中,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讲也许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但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国家队课程的内容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如果再仅凭经验做事,就会使教学“踩不上点”,出现大量的无效劳动,造成时间、精力和资源上的浪费。

只有准确地把握了阅读水平标准,才能准确定位教学内容的内涵和外延,教材中提供的教学内容,只是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的一个蓝本。对于一节有效地阅读教学来讲,教师不应是“照猫画虎”式地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搬给学生,而是要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处理,这个处理包括阅读内容重选或重组,或对阅读内容进行挖掘和拓展,而内容重选选什么、重组怎么组,挖掘多深,拓展多宽,要依据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阅读水平标准确定。

(2)强化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效利用学生已有的主体意识,二是要不断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已渐近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已有了合理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合理的认识,对于自己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已经有了明确展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兴趣肯定有所差别,教师在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导外,更要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阅读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不同的阅读内容完全可以达到一致的学习效果。

(3)引导开放型、探究性阅读。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教学生不能够再“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应该“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学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之博大,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它,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教师本身更要知道,拿别人的见解强加于别人,在开放型的教学中是吃不香的。

总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多样性,尊重学生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使阅读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作者简介:

刍议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对高中生阅读培养作了明确的规定:阅读优秀作品, 品味语言, 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 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阅读的重视。阅读过程是一个搜集、处理信息, 认识世界, 发展思维, 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 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习语文, 广泛阅读是基础;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阅读教学是一条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那么, 如何使阅读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笔者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时, 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研读, 进而认知世界、汲取营养、发现问题、提高能力。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之初都想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对本科目的学习兴趣, 但相对于化学课上新奇的实验、物理课上奇妙的现象, 语文阅读似乎并不占优势。但是毕竟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作基础, 只要能够做到因势利导, 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 让学生明确读书的目的, 让他们翱翔于知识的海洋, 阅读就可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我在教学中就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在进行唐诗宋词选读课程之前, 针对学生对流行歌曲比较感兴趣的特点, 我先有选择地放了一些歌曲给大家听, 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毛宁的《涛声依旧》、小刚的《寂寞沙洲冷》, 几乎每个学生都能跟着旋律哼唱几句。我把歌词抄在黑板上, 对里面与古诗词有关的精彩语句进行讲解, 并引出原诗, 使同学们大开眼界。原来他们所欣赏的优美词句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 于是都迫不急待地打开课本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当然学习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为了提高学生课下阅读的积极性, 我还有意识地督促学生每周读几篇优美散文, 做好读书笔记, 然后找一个固定时间供同学们交流、体会。交流课上, 大家往往能把这一周读来的好文章、语段, 作文材料进行简单的分析, 我也适时进行一些点评, 有时也把自己读到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这既增进了师生感情, 也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以“平等对话”为平台, 努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又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因文会意的理解过程, 也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文章的读者, 都要与文章的作者对话, 这是一种全方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就是一种“共享”, 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的体验, 共享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应该说, 观看的每一节课例都是师生间的一次精彩对话。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并提出问题, 增强了对话的价值;教者深厚的学养和精心的准备, 确保了对话的顺畅;教师机敏的点拨和多角度的拓展, 促使了对话的深入;师生和谐的关系和默契的心理, 提高了对话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平等的;其次,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互动的, 而非单方面或一厢情愿的。这是一种双向交流, 双方是互相促进的。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 要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表达充满期待与耐心, 并能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手段, 灵活、迅速而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最后,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价值重新构建的活动过程, 在对话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 鼓励学生, 尊重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

三、以“情感体验”为手段, 点亮学生情感的灵性

“新课标”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新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一种陈诉, 更是一种体验。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通过挖掘, 把情感透射出来, 打动学生的心弦, 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语文阅读教学就有了生命。

教师应该用作品优秀的语言和自己富有魅力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 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维、体验, 广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 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听、说、读、写实践, 走进生活, 走近语文。陶行知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 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永葆一颗童心, 怀揣一颗赤子之心, 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会营造出师生情感交融的课堂氛围和充满诗意的教学情境, 真正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完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让学生在情趣盎然地学习中自主成长、自主提高。

四、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语文的任务, 说到底就是阅读与写作两大板块, 而这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是为了写作, 写作能更好地促进阅读。这里笔者所说的写作是指浅层次上的, 即在结构或语言上的仿写, 或在阅读的文本后进行的续写。这种仿写和续写对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文本有很大的好处, 而且也能够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讲课外的一篇小小说《永远的门》时, 我就要求学生对人们看到墙上的门是假的时的反应和心里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续写。学生的续写作品可以用精彩两个字来形容, 不仅写出了小镇的人们既渴望沟通, 又心存惧怕的心理, 而且还联系现实进行了批判。对整篇小说的理解十分的深刻, 我只需要在细节上进行一些点拨, 可以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功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8

一、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

(一)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无论是当今的高考考察点, 还是日后的社会生活, 拥有良好的思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语文的阅读教学就为学生掌握这些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感受社会热点问题, 进而用怀疑的态度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逐步学会在某一问题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 与文本展开对话, 进一步领悟文本中的丰富内涵, 并在这个过程中, 真正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

(二) 陶冶情操, 感悟人生

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多年, 就是因为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 高中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可以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理解作者对于社会的美好愿望以及对于人生的感悟, 进而使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滋养, 陶冶情操, 产生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 这对于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积累知识, 丰富语言

语文阅读对于高中生来说, 最大的作用在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 作文所占比例较大, 这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成为了取得高分的关键。古今中外的名家名典是一个丰富的语言宝库, 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语言基础, 是学生培养良好语感和提高作文成绩的重要手段。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一) 教学模式陈旧

当今的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巨大压力, 而教师为了提高成绩, 在课堂上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方法。在这一模式中, 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导, 一些课堂学习和阅读的设计完全由教师来制定,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使学生的思维固化, 最终导致学生在面临一类新鲜问题时, 总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 难以在高考中依靠自身独到的见解取胜。同时, 教师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 也使得课堂氛围沉闷无趣, 这就在无形之中给高中生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学生增添了不少压力, 难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过分强调文本的人文性, 导致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总是过分强调文本的人文性, 甚至对于某些文章的理解完全曲解了作者的愿意, 如在阅读一篇描写景色的文章时, 教师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妙景色中的意境, 而一味地强调学生挖掘在这样的景色中抒发了作者何种忧郁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 这就在无形之中转移了文章的重点, 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盲目追求文章的人文性, 最终忽略了文章本身所要带给学生的意义, 使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

三、如何更好地开展语文阅读教学

(一)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 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鼓励学生大范围的阅读。具体而言,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开展课外阅读课, 鼓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 并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使学生读有所悟, 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可以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让学生之间相互推荐好作品, 共同提高阅读水平。

(二) 重视文本本身意义

在日常的阅读讲解中, 教师不应一味地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的情感, 而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感悟, 因为学生对于文章的最初感悟, 才是文章本身所要带给学生的意义, 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尽量避免对于一些对文章无中生有的探讨, 防止过分强调文章的人文性, 使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本身的意义。

(三) 强化语感, 模仿写作

高中生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生, 他们面临着巨大的高考压力, 而阅读除了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之外, 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因此,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当适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模仿, 让学生学到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 强化语感, 这样在面对高中作文的时候, 学生不仅能有一个清晰的逻辑思维, 还可以用优美的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真正学以致用。

(四) 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功底, 更要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尤其在当今的社会, 语文教师更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用自身的素质去感染学生, 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 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手段来限制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阅读成果, 用自身的语文素养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

四、结语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一个漫长的过程中, 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广泛推广的今天,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 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只有这样, 才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黄兴涛.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建议[J].世纪桥, 2011 (11) .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浅谈 篇9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休闲活动, 将养成阅读的习惯, 可获得各种知识, 对于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提高文化素养,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人有学步时, 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 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 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也是语文教育走上成功的机遇。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 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其次, 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使其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针对“讲读”模式的流弊, 提醒我们:阅读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 但群体阅读必须以个体阅读为基础,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归宿, 把阅读还给阅读主体,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独立发挥, 读出个性来。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 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 个别处理。“语言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 阅读教学的个性化, 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 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 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 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 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 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以学生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来加深其理解和体验,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一千个观众,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的性格是不同的, 人的情感爱好, 人的能力也是有差异的,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应破除框框, 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 去张扬个性的善, 去探求人格的真, 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阅读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提高阅读能力, 发展智力, 性情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不同的读物有不同的阅读方法要求,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就要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1、批注阅读法。

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也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他们说的就是强调读书要重视批注。许多老师在备课时, 在书上做了各种批注, 这是老师自己读通、读熟、读懂课文的好方法。如果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把这种方法也教给学生, 那么学生将会受益终身。在教学中, 圈批什么, 怎样圈批, 要明确告诉学生, 并让学生加以实践, 使之成为一种能力。

2、框架阅读法。

框架阅读法是将某一方面的知识, 根据其内容的特点和规律性, 经过归纳, 形成一个个框架, 在学习有关方面的内容时, 便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 迅速找到相应的内容, 更好地饱和记忆的一种阅读方法。如果进行某一类题材的课文教学, 能依据其规律性的内容制定“框架”, 再采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那么学生就能用“反三”的方法去阅读同类课文, 这样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

3、猜读法, 又叫悬测读书法。

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究 篇10

一.明确目的, 把握内容, 突出重点

教师对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目的, 由浅入深、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高中语文新教材小说体裁的文本涵盖了古今中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 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一样, 要求也不同。比如说同样是鲁迅的文章, 却有不同的学习要求:《祝福》的教学要求学会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 特别强调要分析人物形象丰富的性格及其发展变化, 注意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这三者之间的联系;《药》这篇文章的学习重点是小说的主题和结构, 联系作家创作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从切身感受小说的人物形象出发, 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阿Q正传》这篇小说是现代人物小说的经典之作, 在欣赏的基础上通过认真分析人物形象的思想和语言特征, 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因此, 教师要对教材本身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明确教学要求和目标, 了解一本教材中小说部分所占的比重, 其中哪些可以让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知识, 哪些可以用来指导学生阅读, 并能由浅入深, 合理设计教学流程, 从而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 丰富教学资源, 通过质疑提问等探究性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过去传统的小说阅读往往以老师教为主, 侧重从小说教学中学习文学基础知识, 忽略了小说内容本身的教育作用, 理论性强。学生对小说阅读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 难以展现小说在语文教学课程中的价值。教师在教学安排上就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激发主观能动性, 找到科学正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真正做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

根据上文, 我们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小说始终处于非常重要位置, 许多同学自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鲁迅这个作家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他的许多文章会被选入语文教材?他的有些作品晦涩难懂, 为什么仍然经久不衰?怎样才能读懂鲁迅和他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我们可以找到相关的影音资料介绍鲁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的创作意图, 会帮助同学们对作家作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三.实施引导式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教师要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式教学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在结构和内容上做出的调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 提出新标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 使学生在语文知识、语文素养、语文学习方法等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局限在理论这一层面, 语文课堂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场所, 要把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主实践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例如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情境体验还原再现故事情节的方式解读小说文本, 可以让学生全面透彻地学习和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能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提高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同学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 对一篇文章或一个情节、一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评价并通过书面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能够逐渐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 小说阅读教学的实践活动还能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提高对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篇11

关键词:人文性 感性 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触及到文本的骨架,筋脉乃至神经未梢,学生照搬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联觉本能和创造需要被扼杀,语文的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一)、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二)、读写结合,加深理解运用读写结合的办法,也是帮助学生进行感悟的好方法,许多老师经常运用。但我们也常常会发现有些读写的训练完全是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起到效果。

1、在"空白处补白: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些作者非常重视艺术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无声之处",因此,就带上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在"难以言传"处想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不仅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而且也有模糊的,难以描慕的一面。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针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反映到作品上往往"言"不能尽"意",读者必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去还原。

3、在"意犹未尽"处延伸。文章的结尾是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让人产生意犹未尽之感,给读者留下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培养学生的欣赏性阅读能力

历来文学作品阅读材料与欣赏性试题都得到较高重视。这种欣赏性能力一般涵盖两个方面: (1) 语言品味能力。即词语、句子、文段品读能力, 也就是品味词义、揣摩句义、品析重要句段或其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2) 手法欣赏能力。即对文章各种写作技巧 (构思) 、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烘托、象征、对比、托物言志、铺垫、先抑后扬等) 的理解分析, 其中还包括情感、意境、内容和主题等方面的揣摩、赏析。如:2008年高考语文 (广东卷) 实用类文体阅读第20题“科普文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 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请在文中加点词语中任选两个, 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当然, 要想提升欣赏能力, 平时必须广泛地阅读和积累, 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注重学生主体, 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评判教学的优劣, 重要标准之一是教学是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包办代替太多, 总是怕学生听不懂, 学不会。例如, 古文阅读, 老师逐字逐句的翻译, 约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剥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 毫无创新意识。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喜新好奇、情绪易变、趣味多样。针对这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 引起学生的兴趣, 创设愉悦的氛围, 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 获得学习的乐趣, 培养健康的个性, 唤起求知的欲望, 强化学习的动机。例如在学习鲁迅小说《祝福》一课中, 对于“祥林嫂之死”, 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祥林嫂是道貌岸然的鲁四老爷害死的”、“是柳妈害死的”、“是恶狼的过错”、“是在庙里捐门槛不成的巨大打击下而死”……大家各抒己见, 为彼此的观点找论据、提不足。最后, 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 得出了“是罪恶的封建制度残害人”的共识, 水到渠成地实现了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 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 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三、培养学生的评价性、创造性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要培养自己的观点去审视作品,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评价文章的情感倾向, 评价文中的人物, 评价文中的观点, 评价结构, 评价表现技巧, 评价表达方式, 结合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等等。如《孔雀东南飞》课后研讨与练习一:有人认为焦仲卿性格软弱, 你同意吗?这道题开放性较强, 并没有对内容评价作明确指向, 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阅读中要提高自己对此类问题的主观审视能力, 要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一分为二法”、“反观法”、“比较法”等等, 从而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 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摆在十分重要位置, 反映在考试评价当中, 就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 创设一定的语境, 让学生有创新的实践和机会, 从中展露创新的才能。

四、注重方法运用, 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对阅读方法灵活运用的程度。阅读精美文章, 首先, 确定文体;接着, 根据文本特点理解内容。譬如对记叙文内容理解为根本。记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理解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过程等记叙的要素。议论抒情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应根据表达方式的运用特色理解感受理或情, 议论性语句提示生活哲理, 抒情性语句抒发作者情感。第三步, 研究形式特点并理解其作用。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来理解文章内容。譬如阅读分析议论文时, 要抓住段、句等形式来理解其内容。篇有中心段, 找到了中心段, 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段有中心句, 也就把握了段落的内容。学生如能熟练而又灵活地运用以上这些方法, 阅读时就不会无从下手或抓不住重点了。

五、注重课外拓展, 拓宽学生视野

将阅读拓展延伸到课内外, 广泛积累不仅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雕塑、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 而且还包括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里知识, 为学生的头脑源源不断地引入思想和艺术的“源头活水”。

上一篇:长效训练机制下一篇:水化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