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2024-08-15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通用8篇)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篇1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中笔者以典型性课文《森林里的绅士》教学为例,浅析了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教学经验,以求为提高相关教学水平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散文阅读修辞手法亦庄亦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散文阅读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本文中笔者以茅盾先生的《森林里的绅士》(以下简称“例文”)课文教学为例,论述相关教学经验。例文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将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例文“亦庄亦谐”――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前15分钟笔者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同时进行相应的思考:

(1)划出文中写豪猪“绅士风度”的词、句子。(2)思考本文语言采用了什么手法?(3)作者纯粹是为了写豪猪吗?其真实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接着,用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笔者请几位学生发言,讨论以上四个问题。最后,归纳总结。例文之语言特点

2.1用反语使语言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

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分析文章里的关键句或词的含义是高考中传统的题目,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词义、句义才能准确作答。①

2.2运用拟人方法,让人读了亲切自然

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综合调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其中拟人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无论是描写豪猪的形态、动作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内在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拟人方法,十分精彩。这种把动物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审美性,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②

2.3运用比喻的手法,更生动形象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③总之,由于本文采用了反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亦庄亦谐。高考中分析句义时不可忽视句子的修辞手法,这对准确把握主题有重要作用。例文的写作手法

3.1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如例文中实写豪猪的“绅士”风度,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恶和轻蔑。文章第九段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④

按照一般理解,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风度是令人景仰的。然而,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现实,加入竞争的行列中,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无敌于天下,使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虚实结合

本文实写豪猪,实际上在给某些“绅士们”敲响警钟,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恶嘴脸,对他们懒散悠闲,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力给以无情地鞭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人生思考。状物散文中,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是高考中常选考的一类文章。通过以此文为例抓住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及辛辣的讽刺意味;通过写作手法的探讨,又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又教会同学阅读状物散文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对于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大有好处。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篇2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困境;突破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散文阅读教学在各个高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散文阅读课程的引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都有所提高,但是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的开展也有许多的问题,学校只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才能充分体现散文阅读的价值。

一、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困境

对新疆大部分高中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中,存在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下面对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列举:第一,散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没有创新意识。第二,高中语文教师对教材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第三,各个高中学校对散文阅读课节安排较少。第四,高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没有达到要求。第五,部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比较低。

二、对提高高中学生的散文阅读能力提出的突破策略

(一)培养高中生对散文阅读的主动性

各个高中学校在散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并制定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有更深的认识,进而充分体现散文的独特之处。此外,让学生接触不同形式的散文,可以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时间都能够主动的进行散文阅读。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得到了丰富,散文阅读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以《故都的秋》散文为例进行具体分析作者在原文中写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学生读到这一段时,一定对北国的秋天充满了好奇,会对文章更感兴趣,对文章进行深入的了阅读,让自己身临其境感受北国的秋,丰富阅读时的情感,这样的阅读方式会让学生更加充分的理解文章的主旨所在,进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进行学习。

(二)正确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达到高效阅读目的

因为散文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包括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对不同的散文形式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以便于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正确且快速的引导学生掌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样可以使学生高效地完成散文阅读,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散文。

(三)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培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阅读的个性,借此不断激发高中生主动且有效进行散文阅读的学习。为了使目标得到实现,教师要正确地运用散文具有的特殊意境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们在阅读中能够充分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相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要多进行互动,通过互动和讨论使学生对散文内容有更加深入了解,这样对高中生散文阅读进行个性化的培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四)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散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散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新课改的要求相结合制定多种教学方法。在散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散文有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在散文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使散文阅读实现其价值所在。以《小狗包弟》为例,文中写到“包弟在我们家待了七年,同我们一家人处得很好。它不咬人,见到陌生人,在大门口吠一阵,我们一声叫唤,它就跑开了。夜晚篱笆外面人行道上常常有人走过,它听见某种声音就会朝着篱笆又跑又叫,叫声的确有点刺耳,但它也只是叫几声就安静了。它在院子里和草地上的时候多些,有时我们在客厅里接待客人或者同老朋友聊天,它会进来作几个揖,讨糖果吃,引起客人发笑。”这段文字作者介绍了包弟安静善解人意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包弟的喜爱之情,当同学们读到这一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看小狗的图片,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爱心,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能吸引学生,使散文阅读教学能够顺利地进行。

(五)在增加散文阅读教学课时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因为散文阅读的教学课时有限,不能将所有的知识讲解给学生,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学校要增加散文阅读的课时,让语文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知识进行讲解,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知识,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在课时增加的同时,还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六)提高高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学校应该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语文教师通过与专业的培训人员和优秀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进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而教师经过培训后,可以在课堂上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对散文阅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我校采用以上提出的策略对散文阅读教学进行了调整,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发现,学校经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后,散文阅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果。

三、结语

散文阅读对提高高中生的语言知识和自主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希望更多的高中学校开展散文阅读课程。而已经开展散文阅读的学校应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上述建议并进行改善,进而使散文阅读在高中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丽娟.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的审美困境与突破分析[J].东方教育,2015(9).

[2]梁先军.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语数外学习(高中语文教学),2014(10).

[3]刘洁清.用有效阅读教学策略提高语文质量[J].成功(教育版),2013(4).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题 篇4

②文学是对各种事物想法的诗意延伸,更是尖锐的诘问,它像是锋利的匕首,令我们自欺欺人的话语面具彻底瓦解。当然,这不意味着文学是一种隐蔽的精神暴力,恰恰相反,它是一项极尽温柔的手艺。比如小说,其本质是作者孤独的故事。他自顾自地讲述着,尽管他讲到了阳光与海岸,但是他的脸、他的身体处在一片深藏不露的黑暗之中。叙述已经成了他生生不息的能量之源。一开始,他在讲述自己,后来,他或许是在代替别人讲述,再后来,也许他的讲述只是为了语言的呈现。当诗意通过叙事持续地抵达,开始在另一个心灵的深处款款流动的时候,不是他这个叙述者获得了成功,而是他置身的那片黑暗终于被短暂地照亮。

③的确,通过写作,我们得以把自己的内心经验与丰富人性输入到另一个人身上,这种输入的量越多,写作的价值便越大,文学便传递出了某种思想。

④文学是生命的容器,尽管这个容器很有限,但是,经由作品储存下来的那部分生命是最生动、最细腻的,是任何DNA技术也无法复制的,是真正独一无二的。所以,写作之道便是对生命的转移,是对光源的擦亮,是对不可知的探究,是对信仰的确认。与此同时,作家的形象也会随之流传下来。

⑤不妨从这个角度去理解罗曼·罗兰说的那句话:“创造就是消灭死。”

(摘自20xx年7月5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2.根据第②段概括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特征。(3分)

13.简要分析文学对生命的影响。(6分)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篇5

向来散文是个很扯蛋的问题。有时可以说,估记原创作者看了高中老师出的问题也只能感叹难以回答,因为这些老师们有时也没有读明白,他们更多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自以为是的取一些自已的看法,强加到作者头上来考学生。这样看来,个人认为应当这样去努力:

一,即然是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要抓中心,实在抓不住,就猜,猜老师的心里,从文章出发,一般是反映了积极生活态度,正面思想。

二,如果你的回答就是建立在猜的基础上,那就不要说有太明白了,因为好多散文就是写得迷迷糊糊的,没有标准答案,可能你说什么都是错,说的越具体,就越有错,这个受老师主观影响很大。所以你就要模访作者,写一些似是而非,貌似很挂勾的东西。有时阅卷老师很心虚,看了他不明白的东西,不敢乱打分,怕骂他无知,所以会给个中上游分数。

三,要大胆自圆去说的写出自个所想,如果连猜也猜不出时,这样的好处是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能自圆其说,正应和了当下老师的心态,充分验证学生主动性能力,老师也会给个不错的分数。在许多作文上,就是跑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很有理,也会有个不是太差的成绩。

四,关键是找中心思想。散文有时和更依赖语感和社会积累,一般感性强的人反而更能感悟出来。但理性超强的人,也能通过理性分辨出来的。

就不多说了,其实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多读多想,这个法子笨,但最有效。

评论(5)|110

2012-03-22 18:43冰☆雪12|三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评论(4)|80

2012-03-22 19:53敏婧城|二级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篇6

高中古代纪传类散文阅读教学研究

在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的历程上,传记散文是一朵翘翘早开而又久盛不凋的奇葩,以它独特的丰姿华彩,向人们展现着隽永的艺术魅力。

一.该主题的学科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一)教学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有如下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普通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说明:“学习古代优秀作品”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可见,文言文教学价值在于“见识经典”:一是认识功能——文化价值,即学习在于传承文化;二是陶冶功能——教育价值,即学习在于提高道德修养、确立人生责任等;三是发展功能——艺术价值,即学习在于克服语言断层、提升审美品位等。作为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文言文,尤其是传记类文言文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的意义”。

(二)古代传记类散文特点

在我国古代,传记类散文是由纪传体史书发展而来的,是中国历史文学的一部分,它具有历史文学的一般特性,兼有历史科学与文学艺术两种成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作品。换句话来说,古代传记类散文是以历史事件为经,以历史人物为纬,在将事件与人物有机组合交织出的一幅又一幅历史画卷中,不只是平面地再现历史事件的交替,而是在错综的场景中凸现出了历史人物的典型化形象,具有极浓的文学色彩的作品。

(三)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文言文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篇目多,容量大,选文杂,文体异。下面从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与高考试题选测两个维度,看看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

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分别对必修与选修教材中古代传记类散文的分布情况进行梳理,了解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地位。同时,汇总2009-2010两年语文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了解古代传记类散文在高考选文中所占比例。1.教材分布情况

(一)人教版必修1-5教材

必修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一 3 2 《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二 3 0 三 4 0 四 3 3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五 4 0

(二)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18 3

(三)苏教版必修1-5教材

必修 一 二 三 四 五 文言文篇数 2 8 4 4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0 0 2 《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 0 0

(四)苏教版《史记》选读

文言文篇数 传记类篇数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13 《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孔子世家》《管仲

列传》《屈原列传》《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滑稽列传》《刺客列传》《秦始皇本纪》《赵世家》《魏公子列传》《淮阴侯列传》 数据说明:

人教版必修1-5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共选编文言文35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8篇,所占比例为22.86%。苏教版必修和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一共选编文言文41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15篇,所占比例为36.59%。

传记类文言文篇目

《项羽之死》《西门豹治邺》《大铁锤传》 2.高考试题情况

(五)2009-2010年语文高考传记类选文

年份 高考试题套传记类选文份数 数

2009年

所占比例

选文出处

2010年

《北史·魏德深传》(全国1)、《宋书·郭原平传》(全国2)、《史记·叔孙通传》(北京)、《张自新传》(福建)、《梁

书·孙谦传》(辽宁)、《沈

周》(上海)、《卖酒者传》

64.7%(江西)、《书沈通明事》(江

苏)、《管子·小匡》(天津)、《宋史·李迪传》(广东)、《孟德传》(湖北)

《明史·王祎传》(全国1)、《宋史·康保裔传》(全国2)、《宋清传》(北京)、《周书·贺

兰祥传》(安徽)、《周维城

传》(福建)、《诸葛孔明》

(湖南)、《宋史·赵良淳传》

(辽宁)、《欧阳晔传》(上

海)、《汉书·酷吏传》(四

77.8%

川)、《魏书·胡叟传》(浙江)、《宋史·查道传》(重庆)、《鲁国公赠太尉中书令王公行状》(江西)、《申甫传》(山东)、《明史·花云传》(陕西)

结论:由(表一)——(表五)数据显示,无论是教材还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都特别青睐作为人类精神探寻印记的古代传记类散文,是因为这类文章有着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超强的关注、批判和超越意识。学习和阅读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该主题的教学策略

(一)《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定位是“读懂”,即“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要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并能够在文言文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课标》对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目的阐述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即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鉴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是将历史的眼光与现代的观念相结合。运用这种方法,才能够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认同感,使学生的民族意识得到增强,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课标》对传记类作品阅读的要求是,“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二)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课标》要求,高中语文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要重点关注什么呢?首先要关注“言”的知识,注重文言文阅读的学法指导,注意培养学生长期积累、归类梳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要关注“文体”的特点,突出“传记”的特征,这点也是教学难点。围绕“传记”的文体特点,要重点把握历史与文学、传主与历史、传主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即通过阅读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同时还要通过传记学习,汲取民族智慧,彰显“文化”气息。三是要关注传记类散文的“文学”价值,学习传记塑造人物形象的各种创作手法,指导学生尝试人物传记的写作,在写作中提高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等表达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中国古代传记类文学的特点:

1.真实性。传记类散文,尤其是史传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当然,史传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类散文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描摹物态。史传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3.概括性。在传记类散文中,尤其是史传散文,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4.通俗性。传记类散文一般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语言风格多样化:如介绍科学成就的,语言可以简明、平实、朴素;描述传主多种才能与生活情趣的,语言可以生动活泼、文雅诙谐等,富于文学色彩。基于古代传记类散文的这些特点,在教学中可采取如下策略: 1.精讲知识常积累

在传记类散文教学中,教师要从过分看重古汉语词汇、语法教学,忽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割裂作品的完整性,致使鲜活的传记类文学作品变得枯燥无味的怪圈中跳出来。教师要结合作品,选择最恰当而经典的示例精讲知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后应用,在应用后总结,在总结后类推。2.分析结构理脉络

“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作者思想流脉的外显。在传记类散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传记都“离不开叙事”这一要点,从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来梳理材料,把握事件的发展,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理清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准确地理解传记,理解作者的思想流脉。3.凸显人物析情感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传主与作者是传记作品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如果说,传主是一束灿烂的阳光,那么,作者就是各具特色的棱镜,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首先要紧紧抓住传主形象,在作品所截取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和行动中,透过作者精当的刻画和细腻的描写,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审视传主的一生,充实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1)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教材所选的传记类文章,大都是典范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选材得体,裁剪有度,繁简详略,因情而定。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主要选择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突出蔺相如在秦赵斗争中为维护赵国尊严而勇敢机智地和秦王斗争的英勇行为,“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高贵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高尔基曾说:“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梳理传记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有时还需要教师适时补充、适当拓展。“重视对作品形象的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以项羽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而言,如果仅以《鸿门宴》一文而论,不少教师则习惯性地将项羽概括为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等武夫形象,看到的更多是他的性格缺陷。其实,司马迁在《项羽本记》中突出写了项羽三件大事: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教授《鸿门宴》,教师应有意识引导学生选读其他相关文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巨鹿之战写项羽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成为反秦斗争中众望所归的英雄人物;鸿门宴写项羽天真坦率、优柔不忍、以至轻纵敌手,养虎贻息的坦荡胸怀;垓下之围写项羽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刈旗,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单凭个人之勇,终于陷入四面楚歌,因而不得不引剑自刎的悲剧结局。通过这三个场面,突出他喑呜叱咤、勇武过人、直率磊落而又刚愎自用、善于斗力而不善斗智的性格特点。注重传记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的解读,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活动的基础上,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2)在人物间的矛盾和冲突中分析人物情感。例如,《苏武传》中苏武面对卫律的逼降,厉声斥责,岿然不动;面对李陵的劝降,镇定自若,不为其情所动。在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凸显了苏武不负国家重托,至死不屈的爱国情操。(3)在生动的叙述语言中理解人物性格。注重传记类文学作品叙述性语言和人物个性化语言的分析,全面把握人物性格,正确理解文本主旨。例如,在《荆轲刺秦王》一文中,荆轲刺秦王未成,反被秦王刺伤,这时司马迁描写荆轲“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活画出一个侠义之士视死如归、英勇不屈的悲壮形象。《鸿门宴》写樊哙带剑拥盾,闯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一描写,更是把樊哙这个赳赳武夫的一腔怒火的形象尽呈于每一个读者的面前。

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必须要凸显人物,还要好好研究作者。由语言符号构成的传记文学作品,是“客观历史事件的文学再现”,更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因为在传记中并没有完全客观的传主,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于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例如,以司马迁《史记》为例,他为人列传,并非有事必录,而是对历史题材加以严格地筛选、提炼,突出历史上那些非常之事。在故事情节和安排上,也多选“倜傥非常”的奇人,多论不同寻常的“轶事”,从而使人物传记带有传奇色彩。他对所写的那些人物有深刻的了解与鲜明的爱憎,对于正面人物,他怀着崇敬赞扬的热情;对于反面人物,则投以厌憎愤恨的怒斥。对于这一点我们只需选读《项羽本纪》和《酷吏列传》便不难体会到融入作品中作者那截然相反的思想感情了。再如《信陵君列传》,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歌颂信陵君的“礼贤下士”和侯赢的“士为知己者死”这种行为表现和道德观念,不如说司马迁是借信陵君之身寄托自己重要的社会理想,只是这种理想被作者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有根据地、有标准的选取、强调、组织、加工,并用生动的故事情节,丰富的人物活动来体现而已。4.赏析手法重评价

古代传记类散文常常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在教学时,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的分析,即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作用。另外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的分析;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分析,这些都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要做到这几点,首先要在文“内”充分挖潜,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其次,要在文“外”大胆引联,就是围绕作品作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对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它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动态和纵横比较中全面评价。5.多种手段启思索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理解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评价,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以说,高中古代传记类散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领会传主的精神实质,进而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教育的目的,实现国家民族的牢固凝聚与长期强盛。

怎样才能有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机械而生硬的教学策略往往事倍功半。新课程提倡尊重学生的主题阅读和多元化解读,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教师应与时俱进,“与生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扩充自己的教学视野,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以求教育教学内容与学生心灵最大程度的契合,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意义。例如,“牵手影视文化,感受经典魅力”不失为一个有效而创新的教学策略之一。“牵手”可以分为几大版块:百家讲坛与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影视剧与古代传记名著文本阅读相结合;戏曲电影与古代古代传记类文本阅读相结合等等。再如,开展“专题学习,比较阅读”,“尝试实践,改编课本剧”等等教学策略都有一定创新性。

三.学生学习中常见错误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策略

(一)常见错误

误区一:将“传记”与“碑传墓志”“传奇”“杂传”混为一谈。

(1)碑传墓志:碑文是刻在石碑上的文辞。本是古人置于宫室、宗庙前面的石桩、石柱之类,有的是为了“识日影”;有的则备拴牲畜之用。后来发展到在这些石上刻字记事,因而产生了碑文,碑文又称碑志。碑志,就是以碑记事的意思。古代的碑文,按其用途和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纪功碑文,宫室庙宇碑文和墓碑文。纪功碑文是用来记述某人或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功业的;宫室庙宇碑文主要用来记载这些建筑兴建的缘由和经过的;墓碑文则是记述死者生前的事迹兼诉悼念、称颂之情的。碑文是记事文体,通常记录人物生平事迹,很具体、生动,且有感情,有文采,尤其是墓碑中的墓志铭一体,但是这种文体以记人物为宗,不以记史为目的。

(2)传奇: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不寻常的故事。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元末明初时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明清时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传奇的一切故事、情节、对话、环境,可随作者手法变化无穷,而传记体作品的人物、人物的言行,终须取决于文献或历史之真实。

(3)杂传:主要指单独成书的类传,既非史家所为,自无史家所欲呈现的历史意义,又无从自全书一睹整体之时代之背景,文学性尤不可与古代传记类文学同日而语。

误区二:只关注传主形象,忽视著传者情感。误区三:眼中只有形象,忽视创造手段。

误区四:割断历史孤立评判形象,忽视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误区五:高考问题。前三个题是语言题,最后一题是对人物行为、品质,人物关系,情节等方面的概括、推断等,学生常常在信息检索、文意等方面出问题。

(二)解决策略

从古代传记类作品的基本特征入手(参见前文“教学策略”部分),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将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相结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民族认同感的同时,又能正确评价,进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

四.该主题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测

(一)高考考查方式

1.把传记当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如对重要词语(实词、虚词)、句子和内容的理解、作品风格的分析、人物形象评价、感情的体验和感悟等等。

2.结合传记的特点进行能力考查。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课标》,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要注意以下五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探究)

(二)解题策略

1.对于重要词语、句子含义的理解试题,主要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并将词语置于文本整体环境中理解。要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要注意细节描写;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

2.探究性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品味选文的写作方法、语言文字、思想情感、谋篇布局等等;也可大胆质疑,比如,如何评价某个人物?对文中的哪些观点赞成或不赞成,为什么?不同人物、文本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如何评价?

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方法探微 篇7

一、高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散文教学在改革中存在盲目性。

目前,由于散文作品本身特点的影响,在对高中阶段的散文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往往会存在盲目性。高中语文教材所收纳的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学生来说,散文中所散发的魅力非常有吸引力。散文在创作过程中,虽然外形不断变化,但本质不变,这种独特性对改革散文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纷纷涌现出来,让人应接不暇。为了迎合课程改革,而盲目制定教学方法的做法对语文课程造成负面影响,对这些教学方面的运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真正了解其本质,影响散文教学。

(二)忽略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对散文进行教学时,不少高中语文教师会产生错误观念,他们觉得,现代散文作品通常比较浅显,教师只需要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主题,其他无须多讲。新课程改革要求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部分教师以此为借口,尽量缩短散文教学的时间,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完成其他教学任务上。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对教材灵活运用就是指忽视教材,而让学生学习课外散文。语文教师不能忽略教材,更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理解文章。若教师一味放任自流,让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则不仅无法体现出教师作用,而且会让学生形成轻率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推动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发展的教学方法

(一)对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情感进行深入理解。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创作过程中,作家会加入自己的情感,作为情感基调存在于作品当中,这就使得作品本身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在组织散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本身要对作品有一定了解,能够找出作品中的情感主线,深入挖掘出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掌握文章的真正含义。

举个例子,《想北平》是由老舍所写,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就做了清楚交代,对于北平他所知道和了解的只是自己印象中的北平,在文中他对自己眼中的北平做出了描绘,并表达了自己热爱北平的情感,从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老舍对北平的特殊情感构成了这篇散文的情感主线。在了解情感主线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节,从而更细致地感受出老舍对北平的爱已经融入了每一个细节当中。老舍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母爱,意味着这是一种深厚的血肉相连的爱,这是这篇文章中最核心的内容,由于本身对北平有深厚的感情,因此在老舍眼里,即使是上海、天津、伦敦等大城市,也比不上他所爱的北平。老舍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北平的特点展示在人们眼前。这份深厚的爱及浓浓的思念,最终在文章结尾完全爆发了出来,老舍流下了眼泪。

(二)准确掌握散文中隐含的情感线路。

1927年,大革命虽然开始时轰轰烈烈,却最终以失败告终,虽然对当时社会存在很多不满,却无法改变什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朱自清写下了一篇名为《荷塘月色》的文章,将内心的矛盾纠结全都融入作品当中。在文章的开头,朱自清就表达了内心不宁静的情绪,为了调节心情,朱自清在荷塘边散步,看到了很多景色,有月光、轻雾、花叶、远山、云、清香,这些景物都比较清淡,但越是清淡的景色,越能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哀愁之情。接着,作者花了大部分笔墨对荷塘的种种景色进行描绘,将荷叶、荷香、流水及荷花的特点细致描绘出来,让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在这样的景色下,作者内心的愁绪逐渐被喜悦之情代替,然而当回到现实中后,愁绪又渐渐涌上心头,他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最终文章以孤寂的情绪结尾,让人感觉到一种哀愁之情。教师在讲解这篇文章时,应该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找出文章中隐含的感情路线,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三)有效把握文本涵泳,实现情感共鸣。

学习散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学生情感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散文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与自己的思想相结合。通过反复分析和理解作品,掌握作品中的情感,并与自身产生共鸣,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品中的深厚韵味。学生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通过眼看、脑想、口读、心会等方法从多方面对文章进行分析。涵泳的方式比较灵活,可以依据文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式,通过反复朗读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与文章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

三、结语

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种主题的散文作品都会出现,在对不同散文进行教学时,教师应针对每篇散文的特点设计相应教学活动,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学习散文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意境美,对学生日后的语文学习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散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学生学习散文,不仅可以从中学习到丰富的词汇,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写出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感受散文中深厚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对开展美学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该对散文教学提高重视。本文在对高中语文课程中散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推动散文教学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教学,存在问题,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清义.高中语文散文教学探微[J].文学教育(中),2012(10).

高中散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8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是基础

现代认知理论代表人物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佳状态不是来源于评比或竞赛奖励的外在刺激,而是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发自内心的兴趣。高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定阅读方法,积累一定阅读经验,但仍有阅读速度缓慢、理解不够到位等问题。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会使其在阅读中有挫败的情绪。教师利用课上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一方面能够为教师阅读教学打下良好基础,有利于语文课堂高效展开;另一方面学生因阅读兴趣,才能更好体味与品读作者的中心思想。

高中所选现当代散文篇目一般都是一些文学大家文质优美、思想感情深厚的文章。大的篇目、复杂的思想感情,再加上学生本身的阅读与生活经验缺乏,学生在阅读时会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因此,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多加鼓励与启发。第一,对学生初步感知的内容多加表扬少些诘责。高中生容易天马行空,出现各种古灵精怪的想法。比如学生在阅读《荷塘月色》后,会提出作者为什么晚上独自一人出来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能回避与忽视,而是要将其转化为阅读教学的铺垫,可以与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等问题相连接。第二,与学生之前的生活与学习经验建立联系。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之前的学习与阅读经验。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章,可以与之前学过的《绿》进行联系与比较。两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语言优美。教师在讲《荷塘月色》之前,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绿》的语言特色,有助于课堂之上更好地把握《荷塘月色》写作特点。

二、掌握阅读教学方法是关键

王荣生先生将阅读教学方法分为四个层面:原理、技术、操作和技巧。本部分以高中散文为例从操作方面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教师在课上将这些阅读方法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味这些阅读方法。

第一步,抓住文章的文眼,理清文章的脉络。文眼是全文的主旨,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统领全文的感情基调,常与一些形容词或者一些转折连词使用,或是几个词或是一句话。如《荷塘月色》开篇作者说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奠定全文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首先要反复阅读,尤其高中所选篇目较难,更需要深入阅读,才能更好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阅读的时候从全文出发,切忌停在一个小点不在行动。佘树森先生指出:“在散文创作的实际上,构思的线索并不止于以上五种(以情、理、物、空间位置、时间次序为线),也不是那么单纯的,常常是时空结合、情物交织的;而且,其线索既有清晰可辨的,也有若有若无的。”其次,阅读时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语或语句,尤其不能放过一些带有议论或抒情性的语句。第三,阅读时善于发现一些内在联系的语句,深挖作者其背后的含义。如《荷塘月色》一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以作者行踪变化的空间线索,另一条是以作者感情变化的情感线索。第二条线索不是浮于文章表面,而需要读者仔细品读才能发现。

第二步,感受文中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会细读,感受作者笔下语言所透露出的意味,品味语言滋味与作者情调。语言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鉴赏。其一,关注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片叶子和花上。一个“泻”将静的月光充满动感。其二,从句式角度方面考量,有如下几种情况:短句,长短结合,整句,整散句结合。短句的使用使文章显得简洁明了,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富于变化,整句的使用使语句富于气势,整散结合则使语句波澜起伏。其三,最重要的一点是从手法角度鉴赏。如《故都的秋》中最后一部分通过描写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北国之秋的色彩与回味浓的特点。其四,从语言的整体风格把握。鲁迅的犀利睿智、真挚深沉,周作人的冲淡平和、渊博儒雅,冰心的清新俊逸、典雅明丽,朱自清的朴实亲切、细致绵密……不同文体风格各有其审美价值,带给读者不同的审美享受。

第三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思想感情是阅读一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但因为其个性化的表达,读者阅读时会有一些困难。触摸作者情思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重点也是散文阅读教学的难点。首先,引导学生反复细读。一个要学生多读几遍,一个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己思考进行阅读。巴赫金指出:“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学生要与文本建立对话,教师在其中只做指导者,而不能一味灌输。其次,找准全文的感情基调。阅读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感受“无话可说”与“写一点东西必要”之间矛盾的复杂情感;阅读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感受作者对包弟的悔疚之情。学生只有在反复吟咏的基础上,才能感受到作者的所见所闻,体味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

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核心

张志公先生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理解、记忆和速度。阅读首先是读懂,并且能够记得,进而还要读得快。这才算是有较高的阅读能力。这三面的阅读能力都需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练习获得。这种练习仅靠课堂上师生共同赏析远远达不到,需要学生在课下勤加练习,多加感悟。阅读能力的培养建立在教师为学生打造的一系列高效且完备的训练体系基础上。策略教学观认为熟练的读者运用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灵活的策略去建构文章的意义模式,他们监控正在进行的理解,并在理解出现困难时改变策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带领学生鉴赏与赏析“这一篇”散文,还要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一方面,阅读喜爱书目,写读后感。教师在学完一篇散文之后,可以为学生推荐相关篇目以供阅读。然后按照积累名言好句、分析文章写作特色与抒写读后感三部分进行读书笔记的整理。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记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今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通过相关写作带动学生阅读。每一篇散文关涉一个相关主题,或是与景物有关,或是与人物有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结合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验,写一篇独具特色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学习的散文中一些独具匠心的表达,在模仿中更好地揣摩作者的用意。

教师利用课堂的时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有想要阅读的想法,在教师循循善诱下,学生可能会喜欢上某一种文体或者某一位作家的文章。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流传多年的文章也大多数是文章兼美、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学生定会在学习中寻找到自己喜爱的书目。当然,喜欢是开始,而读书也不是盲目读,更不是走马观花地读。学生不仅要记住某些精彩的语句,还要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更要学会欣赏文学的美。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生的阅读方法就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阅读,从而先借用“工具”阅读,学会阅读,在日常阅读中不断强化阅读。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抛开“工具”,自己阅读。学生在阅读中找寻自我。国际上提倡终身教育,著名特级教师钟孝全先生提出“大语文”观。语文阅读不仅是教师课堂上的事情,更是学生课下需要终身完成的一种习惯。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通过作文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HB120495)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程丽蓉:《中学语文教材分析方法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3]孙绍振:《审美、审丑与审智》[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4]贾平凹:《散文研究》[M],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5]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6]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14.

上一篇:社联外联部未来计划下一篇:关于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