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2024-06-26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共12篇)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1

引言

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加强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能够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处在高中阶段的学生在想象力层面都比较丰富, 在科学教学手段下能够为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特征及现状

1.1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分析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有鲜明的特征, 主要体现在自主及个性化的解读特征, 形象性、动态性、角色换位等特征方面。其中在形象性特征方面主要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在散文阅读中对文本情感的体验最简洁的审美刺激是源于直接的形象, 所以形象的输出是学生对文本的自觉审美体验。在动态性特征方面主要是散文阅读审美的层次性所致, 在反复的阅读下也能够有不同的理解[1]。另外, 在角色换位特征方面主要是对学生的要求, 在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过程中要和作者有意识地进行角色换位, 这样在理解上就更深刻。

1.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分析

从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现状看, 还有诸多层面存在问题有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在散文审美阅读的时间上不是很充分, 审美阅读教育和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只是依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 由于受到高考的压力对于散文的阅读审美体验时间的控制就不能充分体现, 影响审美体验效果。

审美输出的概念化使得学生在审美内容上相对立, 审美的过程变量缺失造成审美的标准产生对立, 以及审美的驱动内在封闭造成审美秩序出现对立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训练比较重视, 忽视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只注重讲解, 从而在文本的审美特征上没有充分重视, 这些方面造成学生的阅读审美体验效率高。

2.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优化策略

第一,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优化策略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 首先要对散文阅读审美教学体验的情境进行创设, 从而对学生的审美热情加以激发。审美热情是双方面的, 不仅是学生的审美热情, 而且涵盖老师的审美热情。审美热情需要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实现, 通过美的语言及情感的美等让学生对散文阅读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感受, 从而使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阅读有最佳的感受。

第二, 要有效提高欣赏能力, 在审美鉴赏能力层面得到有效增强, 散文阅读审美欣赏是通过文字构建作品的内在灵魂[2]。散文中含有作者浓郁的情感及独特的见解等, 学生要学会欣赏, 从中找寻暗藏的思想情感, 这样在反复的阅读下就能够增强审美鉴赏能力。

第三, 要从学生的兴趣点进行切入, 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及内容的不同, 进行设定引导学生尽快投入课堂中的兴趣的切入点。并要将诵读作为中心感官调动, 散文这一真实展现自我的问题是有感而发的, 其并非是应用文, 在散文阅读教学中要采取美读的方式并带有赏析的目光把作者的情感通过读的方式进行体悟。在美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对感官的调动, 这就包含视味嗅触听, 散文的个性化能够将作者的真实情况得以体现, 也是作者情绪比较多的文本体裁表达方式, 通过对多种感官的调动就能有效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第四, 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在审美效果的强化上充分重视, 有效构建和提升审美人格。教育目的并不是创造某一物质产品, 而是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人才及教育人才,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也是如此, 通过对优秀的散文进行阅读欣赏就能够让学生在语文素质上得到提高, 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得以体会, 同时也是对建构和提升审美人格的重要实现途径[3]。这就需要充分重视散文阅读审美体验的教学中, 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加以实现, 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审美水平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 审美阅读体验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老师要对其充分重视, 在课堂上详细认真地讲述, 课下要认真地引导学生主动对优秀散文作品加以阅读, 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学习, 学生的审美能力自然得到有效提高。此次主要通过对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的特征及问题的简要分析, 提出重要的解决思路,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起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摘要:处在当前的教育深化改革背景下, 加强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的审美体验教学, 对学生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等都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特征及现状进行分析, 并结合实际探究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策略, 希望对实际教学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郁琼雅.中澳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13 (07) .

[2]王金玉, 杨军, 陈岳纯, 曾强.高中语文教师课外阅读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 (02) .

[3]郑宇.浅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价值追求[J].才智, 2014 (22) .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2

一、利用音乐来开展阅读教学

高效的教学,建立在对教学对象的了解基础上,基于中学生对音乐的喜爱,教师可以选择利用音乐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匹配相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在良好配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感官与情感的双重渗透和体验,从而获得对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教学效果的优化。举例来说,在讲解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就能够先下载一些悠扬的音乐,再在课堂中播放《乡愁》的朗读版本,悠扬的音乐,奠定淡淡的哀愁基调,播放完成后,再为学生介绍相应的背景,开始学习分析课文,从而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恋恋不舍情怀,这样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加深了对作者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阅读课堂中,教师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为基准,选择相应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借助外部资源帮助学生尽快集中阅读的注意力,这样后续的教学就变得十分简单了。

二、有效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良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但教师要避免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必须从已有基础和经验出发。初中生形象思维能力在逐步的发展,教师在开展体验式阅读教学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感知能力,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文字与图形进行有机结合,将传统的机械式阅读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形象、具体,深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中来探索,主动提出问题,自己来分析问题,找寻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相关气象的知识了解不深,假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必定达不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此时,教师可以联网播放关于《看云识天气》的相关视频,将抽象的课堂知识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来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云与天气之间的关系,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生活的常识。

三、开展角色扮演活动,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的文章,有很多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人物,和逻辑分明的故事讲述,此类文章的特点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自读自演进行体验式阅读,将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动作神态来表现,将文字变换为场景来观摩探讨,这样不仅能够深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中,文中刻画出邹忌、齐王、妻、妾主要角色,通过语言的表述讲述了一则启发性的故事。初中生活泼好动,穿越也是现在热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这些角色,注意引导他们对语气和角色的思考,从而理解文字的内涵和深意。他们对于这种角色扮演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体验式教学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阅读效果。

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感受文章精髓

传统的教学都是教师在灌输知识,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放手学生自我学习和探究,那么,在这过程中,学生必定会碰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特别是针对一些内容不熟、文意深刻的文章。越是这样的文章,其韵味和内涵往往越深厚,教育意义也越深刻,考虑到这一因素,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自主的分析和挖掘相关的知识。以《乡愁》的教学为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深刻含义,这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质疑和讨论,通过对学生问题的了解和归纳,换位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以及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景。

五、创新教育方法,对学法进行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与教师的教育方法息息相关,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教师需要不断充电、钻研,创新教育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学法指导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应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阅读面,多关注时事社会,将教学与实践巧妙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应用刍谈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1.引言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要都是结构解析式的,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文本进行解剖式的分析,词句理解、段意把握、文意概括、思想提炼,每一模块看似都是围绕着特定文本来进行的,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分析使原来是一个整体的文本变得零碎,学生最终只识得文本的零碎片断,对文本从未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难以体验到文本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内容,更难说有审美的阅读体验。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的最好产物。”杜威的话强调了教育过程中学生体验的重要性。语文教育的内容本身来自于生活,是对生活内容的艺术提炼,特别是教材中所选的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对生活的高度凝练的艺术提取,含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内容。如果对这样的作品简单地从结构上分析,就难以得其精华,只会停留于表面。因此,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对语文内容进行体验性的把握,是十公必要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审美体验,相比传统阅读教学明显有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这种要求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所谓审美感受和体验等也就无从谈起。为达到学生阅读中有审美体验的目标,需要采用体验式阅读教学。

研究表明,体验式阅读教学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有效理解和把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本文拟就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孙涵作用及实施策略等进行简要讨论,以期和广大同仁一起加深对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把握。

2.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体验式阅读教学,是相对传统的分析式阅读教学而言的。传统的分析式教学强调结构分析讲解,学生始终处于旁观地位,难以有体验感。而体验式阅读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求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尽可能体验文本所写内容,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实现对文本的合理的理解和把握,最终领悟文本思想内容。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传统的讲解分析角色中解脱出来,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领会。在有困难的地方,教师再给以必要的指导。

可见,体验式阅读教学非常强调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發挥,强调学生作为主体理解文本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采用体验式阅读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促进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和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具体的教学参与和体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体验式阅读教学施行策略

体验式阅读教学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一些策略,现简要分享于此,以期抛砖引玉。

3.1通过视听感官创设阅读情境

对于一些文本的理解,如果单纯地从文本到文本,未免显得枯燥,学生不易切实把握文本内空。如果根据文本内容适当配以相应的视频或音频,通过音视频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激发联想,进而创设起与文本内容相应的阅读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阅读理解文本,学生会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在讲授杜甫诗歌《登高》时,笔者用二胡曲《二泉映月》作背景音乐。这是一首哀怨、伤感的曲子,一播放出来,学生即被吸引,情绪很快受到影响,进而理解整首诗的心理环境得以形成。笔者同时又播放一些有关思乡的图片,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看到相关图片,心理情感上产生一种共鸣,有了对思乡、孤独等情绪的基本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读诗歌,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思乡孤独之情油然而现。

通过视听感官的调动来创设阅读情境,最关键的地方是所用的音频视频内容必须切合文本思想情感基调,也即感情基调必须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情境创设助力于文本理解。

3.2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角色扮演

对于故事性的文本,最适合用这种方法。对故事性文本,单纯地就文本而理解,未免显得乏味。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故事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中逐步理解文本,会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领悟。这种方法经实践证明是很能吸引学生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表现欲,都有所谓的明星梦,都希望自己能在适当的场合表演。课堂上教师引导他们扮演文本故事中的角色,正好迎合了广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同时,这样的角色扮演,让扮演者找到成就感,也让观者看到乐趣。两方都在表演过程中受益。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课文《鸿门宴》时,指导学生在疏通文义、理解课文内涵后,给学生布置任务,令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舞台话剧的形式表演《鸿门宴》片段。通过这种分角色话剧形式表演,学生更能领悟文中项羽、刘邦、范增、樊哙等人的性格特征,为把握文本内涵奠定坚实的基础。

3.3读写结合深化理解

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就是阅读和写作,两者在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后,应该进行模仿写作尝试,从中体味阅读文本蕴含的语文美感。这样的仿写,既深化了阅读理解,又提升了写作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平衡发展。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在课文讲授完毕后,可指导学生写作一篇小诗,抒发真情实感;在教授人教版课文《荷塘月色》时,可使学生写作一篇写景小散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4互动交流促提升

体验式阅读教学还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相互交流。要在交流中相互促进提高,不能闭门造车地阅读。相互交流分享本身也是阅读体验的内容。

4.结语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产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深入领悟文本思想内容。在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体验式阅读教学应得到大力推广和实施。

参考文献:

[1]宋红艳.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方法教学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32).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4

一、诱导学生亲近文本, 激发阅读期待, 进行自主性阅读

(一) 以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使他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如教授《登高》一诗时, 我就采用故事导入, 把学生带到杜甫写作《登高》情境之中, 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 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情节与思想内容, 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力, 形成“主动接受”的心态, 进行自主性阅读。

(二) 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阅读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能力。将各种形式的活动与阅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 以活动和演练为先导,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感悟活动,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欲望, 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如教《祝福》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再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比较容易了。以课本剧表演引读、以对白演练诱读等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 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主题, 也是激发阅读期待、产生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

二、鼓励学生多读善思, 激发多元感悟, 产生个性化阅读

感悟就是在感之后有所体悟。感悟, 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 因而多元化、独特性应是感悟的本质属性。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 教师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天性, 不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教学中的结论性意见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而应通过互动式、沟通式、合作式的师生对话, 丰富学生的理解, 优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方式, 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创意阅读, 展开想象和联想, 尽可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形成独特的个性感悟, 从而主动地感悟出文本的意味和情感。

(一) 吟诵品味, 开掘对词句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句子是言语的核心基础, 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深入, 借助句子, 或吟诵、或推敲、或触发、或揣摩, 多角度、多层次地体味文本中的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等, 全面推动语文展示学生感悟的个性化。通过设计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自主感受与领悟词句的情感, 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融合, 并通过品读其中内蕴丰富、意蕴深远的词语, 触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 多角度探索词语含义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感悟。

(二) 想象探究, 开掘对文本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活动, 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绝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 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吸取信息, 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 丰富着文本的意蕴, 形成了延伸拓展文本的再创造想象。因此, 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文本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的前提下, 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文本的情节, 做超文本的探索。或在空白处填补, 或在跳跃处想象, 或在关键处拓展, 或在结尾处延伸, 开拓学生视界的宽度, 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激发情境思考, 实践探究性阅读

在感悟的过程中, 学生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 表现在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情感的不断探索。文本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 等待着创造性的感悟活动去激活它。

(一)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引发感悟冲击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离骚》时, 因为内容生涩, 学生阅读的热情不高。我带学生学习此课, 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关于他的信息的?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让学生谈现实生活中与屈原有关的民俗和传统, 一下子就把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了。决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 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经验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 利用感悟冲突激起生成欲望。

(二) 点燃探究欲望是强化感悟冲击的重要手段

对话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 只有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 课堂才会产生最为优美的和声。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 引发师生对话的契机,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 走进挑战性的探究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 即让学生产生问题, 让问题产生于学生, 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质疑、提问、思索,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通过上述诸点, 学生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 他们亲历阅读实践活动, 与文本“亲密接触”,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 (即“对话”) , 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 真正做到身有所体, 心有所悟, 思有所创。这些活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进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缪明慧.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2013 (9) .

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篇5

《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课 题 方 案

(2011年秋学期)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体验式学习方法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体验式学习,就是指能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在经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所体验,在体验中又能生成新的学习方法。狭义的体验式学习方法是指课程中的体验式学习,即把过程作为一个学习内容来掌握,是教师把学生组织到元认知领域的过程。学生关注的焦点是自己经过的学习过程。主动参与、亲身经历、交流合作、价值建构是体验性学习方法的主要特征,其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是生成体验性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学生的体验一方面来自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另一方面是对经历过程所带来的情绪回味,体验式学习方法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属于学习方法的范畴。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学生通过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学和探索,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的学习过程。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因而学生学习的环境给教学带来了“体验式学习”的特殊性,研究其特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探索农村小学体验式学习方法的研究因而也具有着极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

主动接受体验,解决难题。

2、教师和学生通过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学和探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或技能,获取体验经验的总结和反思。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针对农村小学长期以来受到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和小学生活动好动的特点,结合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我们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丰富体验、增长知识、提高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

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情境世界中”还把这一种方法进行迁移,使之与其它的方法形成一个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整体。

中国古代哲人曾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在体验式学习方法中,开放性教学和学习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构建创新型语文学习方法。我们运用在“情境世界中”这一方法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原有的实际经验,恰当地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这些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官必然产生强烈的共鸣,不自觉地进入课堂。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原有的经验慢慢释放出来,并且在体验式学习中不断调用这些被释放出来的经验,去和课堂学习的知识点进行联系,深化自己的学习,逐步提高认知,合成更丰富的人生体验。

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农村小学语文体验式学习方法”是研究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长期以来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本课题的基础是一线教师,因为他们有一定的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经验。

为了使该课题顺利实施,取得实效,有如下条件保证:

1、教育专家的引领。

2、学校对教研组子课题的统筹、协调管理,以及竞争机制地运行,调动全区研究的积极性。

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省级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将全区参研学校分为几个片,由牵头学校负责组织每月一次的研究活动,课题中心组实行联络员负责制,联络员深入所负责的片全程参与并指导课题研究,随时了解各片的研究进展及困惑。中心组定期开展研究,调整研究策略,努力解决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使研究工作富有成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推进过程中,各子课题组应按研究方案认真开展研究,完成研究任务,并在每学期初制定研究计划,每学期末进行研究小结,并上交课题中心组。参研学校每学年填写《龙泉驿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报表》,报告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为强化实效,激励先进,每学年末,课题中心组根据各校开展研究的情况,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出等级,并对考核结果进行通报。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①充分利用网络教研资源优势

课题中心组利用得天独厚的教研网络,在《龙泉教育》网上开辟小学语文“研究专栏”,为参研人员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的专题培训,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对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培训,要求课题研究教师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提高参研人员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1)向教师征集教研活动内容

一线教师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片区级、区级研究课、展示课,教研员做好教师专业成长的伙伴。

(2)建立数字校园资源库,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3、教学经验。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

1、课题报告

2、特色活动展示

3、论文集和教学案例集萃

十、组织领导

组 长:王 飞(窑沟小学校长)成 员:韩永红(窑沟小学教导主任)

赵 炎(窑沟小学总务主任)

史淑萍(窑沟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连晓红(窑沟小学数学教研组组长)

参加人员:窑沟小学全体课任教师

十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教学相关网站中的资料。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6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体验式阅读 阅读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体验”一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如在“阅读与鉴赏”上明确指出“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评价建议”中要求“鼓励学生的个体体验和创造性的解读”等。可见,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重视体验的运用,只有让学生体验了,我们的教学才能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身有所体,心有所悟,思有所创。

一、诱导学生亲近文本,激发阅读期待,进行自主性阅读

(一)以导语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每一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能使他面对一篇新的文章产生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阅读期待。如教授《登高》一诗时,我就采用故事导入,把学生带到杜甫写作《登高》情境之中,抓住学生的情感世界就牢牢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期待、渴望的心理,引导他们了解作品的情节与思想内容,使他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和思维力,形成“主动接受”的心态,进行自主性阅读。

(二)以活动点燃学生的参与热情

学生的阅读也必须通过亲身的实践活动加以体验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将各种形式的活动与阅读感悟有机结合起来巧妙地构成依托关系,以活动和演练为先导,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感悟活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感悟欲望,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如教《祝福》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自编自演课本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再学习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也比较容易了。以课本剧表演引读、以对白演练诱读等活动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题,也是激发阅读期待、产生师生对话的关键之处。

二、鼓励学生多读善思,激发多元感悟,产生个性化阅读

感悟就是在感之后有所体悟。感悟,是学生源于自身不同经验、不同积淀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因而多元化、独特性应是感悟的本质属性。在阅读感悟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并鼓励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创造性阅读天性,不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或教学中的结论性意见去限制、规范、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应通过互动式、沟通式、合作式的师生对话,丰富学生的理解,优化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方式,給学生一个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创意阅读,展开想象和联想,尽可能从大量的信息中形成独特的个性感悟,从而主动地感悟出文本的意味和情感。

(一)吟诵品味,开掘对词句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句子是言语的核心基础,引导学生感悟文本要以句子为基本单位深入,借助句子,或吟诵、或推敲、或触发、或揣摩,多角度、多层次地体味文本中的深层义、言外义、象征义等,全面推动语文展示学生感悟的个性化。通过设计引导学生转换角色,自主感受与领悟词句的情感,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人物的情感融合,并通过品读其中内蕴丰富、意蕴深远的词语,触发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多角度探索词语含义加深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感悟。

(二)想象探究,开掘对文本意蕴的探索和感悟

阅读是一种内潜性很强的活动,学生接受阅读文本绝不只是一个被动的“印入”过程。在阅读中,学生一方面从文本中吸取信息,习得语言;一方面又不断地向课文输出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丰富着文本的意蕴,形成了延伸拓展文本的再创造想象。因此,我们可以在不违背文本对阅读的制约和规范的前提下,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合理地发展文本的情节,做超文本的探索。或在空白处填补,或在跳跃处想象,或在关键处拓展,或在结尾处延伸,开拓学生视界的宽度,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使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三、提高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情境思考,实践探究性阅读

在感悟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常常表现为一种“问题意识”,表现在对文本的言语形式、言语内容、言语情感的不断探索。文本中沉睡着无限多的问题,等待着创造性的感悟活动去激活它。

(一)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是引发感悟冲击的重要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成功的有效策略。如在教学《离骚》时,因为内容生涩,学生阅读的热情不高。我带学生学习此课,选择从人物形象出发:屈原是谁?我们生活中现在哪些传统和他有关?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关于他的信息的?他给你的原有印象是什么?让学生谈现实生活中与屈原有关的民俗和传统,一下子就把历史文本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了。决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关注,以此作为教学出发点。抓住学生学习过程和生活经验中已知和未知的矛盾,利用感悟冲突激起生成欲望。

(二)点燃探究欲望是强化感悟冲击的重要手段

对话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只有真正拨动了学生的心灵之弦,课堂才会产生最为优美的和声。教师要善于点拨学生,引发师生对话的契机,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生发的世界,走进挑战性的探究阅读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问题的生成,即让学生产生问题,让问题产生于学生,这样学生才有探究、解决的欲望。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入阅读、质疑、提问、思索,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

通过上述诸点,学生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他们亲历阅读实践活动,与文本“亲密接触”, 激起学生个性感悟的欲望,发生“内在意义的交流”(即“对话”),学生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真正做到身有所体,心有所悟,思有所创。这些活动从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而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和创造性的舞台。

参考文献:

[1]缪明慧.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 2013(9).

[2]朱曼雯.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初探[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32).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7

一、提高阅读技能, 提升人文素养

课本上的阅读材料都是经过教材编写者们精心挑选的, 它们不仅仅是学生平时的课后阅读材料, 更是学生培养自己阅读语感,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工具。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 培养出高尚的人格与情操。高中生正处在培养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 阅读大量的优秀课外著作是他们认识世界、洞察社会的重要渠道, 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观察自我、探索自然, 对他们三观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拥有它独特的作用, 既可以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和考试技巧, 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 让学生获得独一无二的人文体验, 对学生产生巨大的精神影响。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能起到巩固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时教师教给学生的阅读经验与技巧, 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上, 而在课外阅读上得到的阅读体验, 学生也必定会带到课堂上, 这样就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促进。另外, 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也可以促成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 阅读材料也可以作为写作时的素材。课外阅读犹如源头活水, 读多了, 写作也就自然水到渠成, 思如泉涌。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 可以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与人文涵养。

二、以学生实际为本, 精心设计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让枯燥无趣的课堂变得生气勃勃, 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 收获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 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释放自我, 表现自我, 得到前所未有的语文学习体验。在充满学生自主参与气氛和教师教学艺术的教学中,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 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而教师对活动的设计、调控、引导也更好的彰显出教师对课堂的调控与管理能力。例如:在教学《兰亭集序》时, 就开展“阅读精华”、“分析主旨”, “景象描述”、“妙语欣赏”、“书法鉴赏”五项活动, 让学生有顺序有层次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展现出课堂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应该占主导地位, 教师要让学生去试着掌握课堂节奏, 自我控制活动进度, 教师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立足文本, 和课本要有紧密联系, 不仅要有课堂内容上的收获, 更要有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 要在精神层面上获得触动与提高, 思想情感上的提高, 带动了文本的学习。除此之外, 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能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 如果活动设计的毫无趣味, 学生就难以参与进来。

三、参与生本对话, 促进动态生成

开展高层次的生本对话, 离不开教师的大力参与, 离不开教师的高水平高深度指导。除此之外, 学生常常会漏掉许多重要的知识, 对许多有深度的东西难以理解, 教师这时要发挥导师作用, 给予学生到位的积极指导。在早些时候, 语文老师的狭义定位就是教学生学会看书。学生可以看懂一本书的大致意义和书面意思, 但是文字背后隐藏的深度思想意义, 隐射的社会现象, 学生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关系而无法理解,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去引导他们告诉他们。世界名著《红楼梦》就是当今的最具思想性的文章之一, 在高中语文课本收录的《林黛玉进贾府》这一章节中, 对贾府内部陈设的描写是这样的:“桌上垒着书籍茶具, 靠东壁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蓐。……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学生就会不理解:贾府是极尽富贵奢华之家, 怎么会用半旧的家具摆设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并讨论, 最后得出明确的结论:暴发户喜欢用全新的家具来显摆自己聚敛的财富, 贫穷的人家只能用破旧的家具, 半旧的家具恰恰可以更真实地显出贾府是世代显赫的家族。学生对这样的巧妙而又充满思想的地方往往思不得其解, 教师要教会学生洞察作者的真实意图, 带领学生领略文章的时代背景,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独特魅力。

四、进行比较迁移, 挖掘思维深刻性

比较阅读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要让学生学会比较不同文章的不同之处, 从而更好的归纳出不同作家的相同之处。换句话说, 就是要让学生认识相同和不同不是绝对的, 而是同中有异, 异中有同。当学生认识到了这种异同之后, 还要带着学生深入发掘并理解它。比如李煜《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清照《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比较, 同样是写“愁”, 但是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让学生对不同的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做比较。从修辞手法上, 李煜将抽象的“愁”加以形象化, 比喻为眼前所见的“一江春水”, 想象丰富, 更胜一筹。从感染力上, 李清照的语言简单直白, 却让人细细玩味, 慢慢咀嚼, 方知其中情感。通过这样的比较之后, 学生不仅学会从多个角度去鉴赏诗词, 对二位词人的风格流派得到了深刻地印象, 更能获得直观的阅读体验, 获得了和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词人们往往多愁善感, 情感细腻, 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 极易捕捉各种不同的情感, 他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了当时的情感状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不断的对比鉴赏训练, 学生就会更好地融入词的意境, 不但能提高自身的诗词品鉴能力, 还能获得和作者一样的情感体验, 了解到作品的创作背景。

总之, 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 作为语文老师, 应该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真正将新的阅读教学理念融入到每一节课中, 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与思考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情感上的净化。

摘要:在当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注重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 提升人文素养;以学生实际为本, 精心设计活动;老师要参与生本对话, 促进动态生成;进行比较迁移, 挖掘思维深刻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王志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建议[J].教学与管理, 2008 (07)

阅读体验高中语文 篇8

一、初读入情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对生活情境的描述, 语言生动、形象,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回忆, 以学生曾有过的生活情境、事理感受、阅读积累, 引领学生真切体验, 让学生进入文中感受其境, 凭借学生相似的情感感受其情、心灵相通、入情入境。从上课一开始就渲染氛围, 有意识地让教材蕴含的情感与学生情感连接沟通, 引导学生“披文而入情”。如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 在课前播放了庐山云雾的专题片, 影片影音并茂, 把壮观多变的庐山云雾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看后赞叹不已, 接着我让学生谈一谈观后感, 大家纷纷举手, 有的同学说, “庐山真是太美了!”、“庐山的云雾真是千姿百态!”、“庐山真是人间仙境啊!”、“我真想去庐山玩一玩”……学生们陶醉了。于是, 我抓住这一契机让大家朗读课文, 同学们观看影片后所产生的激动、丰富的情感体验与课文文字蕴含的情感马上得到了有机统一, 学生凭借已有的情感体验, 与文中蕴含的情感达到和谐统一。

二、细读动情

这是学生情感在萌动基础上的即时强化。它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内涵与脉络, 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这种内心情感的发展, 驱动着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 均忘情地“沉浸在一个无形的充满着情感交流的场景中”。

自读体验。“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汉语言具有独特性, 语言体验要达到心领神会, 而不能单纯地去分析。中国传统文学一直有“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之妙, 如“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我们不能据此去寻找黄河的源头, 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 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黄河那种奔腾而下的博大气势。因此, 教学时, 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 过多地分析、讲解, 而应放手让学生自读体验, 感悟领会。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读给大家听, 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 这一切是为了诱发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初步体验语言内含的情感。

导读体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点拨、引领学生的语言实践, 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体验情感, 陶冶情操, 发展语言。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情感的萌动, 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与脉络,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感悟、领会。

三、精读移情

教学抓住学生情感趋向高潮的契机, 由细读进入精读, 品味精彩语言, 悟其神韵, 借助比较、鉴别、想象等, 深化情感, 使学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身上, 进入“我”“他”“同一”身临其境的境界, 使情感弥散而趋于稳定。

品读体验。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 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重朗读, 重感悟”已渐渐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共识。小学语文教材所表达的自然、社会艺术美, 也都蕴含其中, 教师应重视让学生多读多揣摩, 也就是“在读中想”、“在读中感悟”, 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理解和体验, 享受美的教育。

想象体验。李吉林老师曾对想象的作用有过这样的描述:“想象让儿童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想象是会飞的思维, 想象有效地拓展了儿童的思维空间。”我们的语文蕴藏着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潜能的无限生机, 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李吉林老师在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 用板画诗意的方法, 把学生的想象体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你们谈谈诗, 想想如果根据诗意作画, 该画些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蝴蝶时, 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蝴蝶, 不画蝴蝶怎么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蝶, 诗上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 李老师提示一句:“注意是‘追黄蝶’, 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说“飞入菜花无处寻,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 黄蝶也是黄的, 分辨不清哪是黄蝶哪是菜花, 所以还是要画黄蝴蝶的, 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一位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 露出一点翅膀, 就更有一点意思, 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入’表现出来。”……这真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浓浓的诗情画意让学生尽情体验, 让想象展翅飞翔, 让生命的活力尽情释放。这种状态是自由的, 宽松的, 因而也最容易激发创新意识。

四、诵读抒情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 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 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有助于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情感投入, 通过言为心声的抒发, 在同学之间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相互启发, 相互感染, 并使情感更加明晰、强固。小学语文教材安排了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 有助于学生增加文化底蕴, 积累语言材料。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重视学生的诵读训练, 对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和片段在学生品读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这不仅仅是对语言的积累, 更重要的是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通过这种有感而发的训练, 使学生由文本而产生的情感更加清晰、强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形式指导学生诵读练习, 让学生在诵读中张扬个性, 积淀情感。

参考文献

[1]郭根福.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教法.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7月第1版.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5月第1版.

[3]李庆明.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年8月第1版.

体验式初中语文阅读初探 篇9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就是, 根据不同的学生认知规律特点, 教学者创造真实的情境呈现, 逼真的还原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由依赖变成自主、的对教学情境进行认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并重新建立知识体系和培养发展能力。并在学习体验中学会避免、克服和战胜消极的感情, 利用积极的感情和正确的认知。以此为依据, 笔者认为所谓的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带领同学用自己的心去看、去读、去品味课本, 再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让课本知识变成很熟悉的教学方式。

2. 体验式语文阅读特点

2.1 主体的感悟性

体验式阅读教学在两个角度展示了主体感悟性。首先、学生主动地进行阅读活动。从根本上来说, 学生不是被迫地去进行阅读活动, 并非简单复述与再现作品内容, 而是进入作品, 并且建构文本。作品作用于性格, 这个过程是复杂的, 需要主题的建构, 并且融入自己的感悟。唯有主体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作品相结合, 作品才能体现自身的作用。因此, 以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 要多重视体验式阅读, 让学生在轻松自在的氛围当中阅读, 让他们爱上阅读, 并且让他们充分地感受文本里面蕴含的情感, 从中获得自己的收获, 深入了解文本, 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主体的主动性。

2.2 对话性

传统阅读教是教师一个人讲, 教师替代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 教学是一种接受的单向模式, 学生缺乏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 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 而是思想上的对话交往关系。两之间互相思想上碰撞, 在交流中达到沟通心得, 共享资源。体验式阅读把阅读者的互动看作是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与学生, 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融, 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情感、共享智慧、共享语文的精彩与美妙。

2.3 自主创造性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学生不是被动地、消极去接受文本内容, 而是独特理解、阐释, 甚至创新作品的意义。这种理解、阐释、创新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就是对阅读者个性发展与自由创造。在体验式阅读教学中, 把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当作平等的关系, 强调学生的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阅读文本空间, 也为学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更好的创造性发挥。在这种环境中, 让学生读出了文中有的东西, 也读出了文中没有的东西, 产生更强烈、鲜明、深刻阅读体验。当学生与书本进行交流对话时, 会获得不同于强迫接受的独特感受, 形成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当然, 受到文本的限制, 对文本的理解中, 学生不可能毫无共通, 但看法也有不同,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教学, 可以让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开发。

3.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

3.1 创新语言, 助推热情

传统的语言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 教师们要对这些课堂语言进行创新, 摆脱传统语言的索然无味, 像, 让同学放声地去读文本, 把文本所讲的主要内容复述出来, 让学生讲讲本文主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笔者认为, 要是老师总是反复地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去上课, 那么会让学生失去思考问题的灵活性, 不愿意对文本进行了解, 不喜欢文本的阅读。因此, 语文老师们就必须使用灵活的、能被学生所认可的语言去代替枯燥的程式化的表述,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 让他们沉浸在美好的语言当中, 深受作品中高尚情操的熏陶。

3.2 在语境中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 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开拓, 思维在神奇的世界自由飞翔, 领略到想象的美好, 让感情得到熏陶。在阅读某个具体文本的时候, 充分发挥学生的再造想象, 在阅读或者交流的时候, 让对应的场景浮现在脑海, 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文本, 也让孩子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如果有的文本内涵丰富, 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造来帮助学生阅读和想象, 让学生深入文本阅读。对于一些跌宕起伏的故事, 借助故事中的疑点, 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假设可能的场景和故事的发展, 通过改写或者续写, 让孩子的想象力得以开发。

3.3 实践亲历的创造

要想让学生得到阅读的乐趣, 老师要多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 让学生从索然无味的文字世界脱离出来, 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感受更多的生活体验。想要让孩子获得生活的体验, 教师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比如让学生进行辩论赛, 对课本上的观念进行辩论;在上诗歌课的时候, 让学生朗诵诗歌;在上小说、戏剧课文的时候, 安排学生不同的角色进行舞台表演。针对具体的故事, 让学生改写故事、续写结局, 仿写故事等。甚至, 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某一个地方去具体地感受, 让学生获得更加切身的感情体验。上面所提到的方式都可以实践起来, 有助于把文本和生活相结合, 激起学生阅读学习的好奇心, 并深刻体验生活。

3.4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现在网络遍布每一个地方, 课堂上也有了高科技的设备, 让体验式阅读能够更加顺利地进行, 多媒体可以图文并茂地呈现, 多方位地体验文本所描述的情境, 让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影视, 让学生充分融入进行, 学的更快, 理解的更彻底。比如说, 在上《紫藤萝瀑布》这节课, 我把紫藤萝开放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原本没见过紫藤萝的学生一下子就喜欢上紫藤萝, 这就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了高科技, 教师们可以把更多的朗诵好作品带给学生, 让学生很快就设身处地进入文本了。

结论

通过文本的阅读,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学生要自主地去探求知识的殿堂。每一个语文老师要不能墨守成规, 要摆脱应试考试的枷锁, 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魅力, 使他们真正成为阅读主体。社会在前进, 教学的观念和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 我们要把体验式教学这种优秀的教学方式带入课堂, 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

摘要:本文首先对体验式教学进行简单解释。解释了体验式阅读教学内涵, 在此基础上, 体验式阅读教学的定义是:教师带领同学用自己的心去看、去读、去品味课本, 再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 让课本知识变成很熟悉的教学方式就是体验式阅读教学。在教育领域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此类方式, 在理论和操作上都有了一些经验, 不过, 这一基本内涵理论的研究, 探讨实践应用, 仍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本文就试图对此做出一点探索。

关键词:体验,初中语文,阅读

参考文献

[1]陈峥嵘.探究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J].新作文 (教育教学研究) , 2010 (09) .

[2]李玉青.高中英语写作高分能力策略[J].中学生英语 (高中版) , 2009 (28) .

[3]孙晓芳.网络语文教育问题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 (下) , 2011 (07) .

语文课堂因阅读体验更精彩 篇10

在我看来, 体验是阅读时的一种经历。在这种历程中, 学生充分感受语言文字, 把握字里行间的情感脉动。因为体验着, 我们的文本有了灵动生命的参与, 焕发更多精彩;因为体验着, 那凝滞的文字成为一股股源源不断的清新活水, 流淌在学生心间。体验, 在“润物细无声”的静谧中厚实着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与作者痛恨爱怨的共鸣中正确着学生的人生价值。

一、鼓励学生醉心美读, 促进体验生成

新课标指出, 要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 加深体验和感悟”。简短一句话, 一语道明了体验的方法———读。

有感于一次语文课堂中, 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春笋》。学生一边入情地读着, 一边随着自己的朗读, 根据课文内容做着相应的动作:他们演绎的冲破泥土, 带有势如破竹的勇猛;他们表现的茁壮成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充满了勇往直前的坚毅。脸上的微笑传递着他们的快乐。这一切没有我的指令, 都源于他们内心的不由自主, 让我深深感动。我也在感动中恍然有所悟:老师的命令与要求, 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 更促成不了学生的体验。但学生自我陶醉式的“美读”, 却能营造一种情感氛围。学生在自己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有声语言中, 触摸着课本的文字, 感受着作品的气息, 不由得身临其境, 体会着作者想表达的一切。

所以, 朗读是一种极好的体验方法, 只有让学生醉心于自己的“美读”中, 体验的强度和深度才会加强。

二、引领学生走入情境, 促进体验生成

在各类学科的教学中, 老师总是不遗余力地根据课文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创设情境的功能并不止于此。我们不是常说“触景生情”吗?如果将此作为我们的教学机制, 这里的“景”可看作是我们创设的情境, 而“情”自然也就是由该情境引发的某种体验。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要深入地感受文本, 在“情境”中学无疑是好方法。这里的情境, 我想既可以是某一种实际情境, 也可以是一种虚拟情境, 甚至也能是在头脑中的想象情境, 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绪走入文本的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 我积极运用多种途径创设情境, 以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有时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触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使他们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 从而引发出种种感受、体验;有时又利用背景音乐烘托、多媒体仿真, 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味课文的思想情感。

三、丰富学生生活经历, 促进体验生成

上面两种情形其实都是一种虚拟体验, 它们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 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达到的一种体验。但是, 学生若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 这些虚拟体验就无法产生。可以说虚拟体验不过是对生活积累经验的支出、回味、反思和升华。因此, 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

1. 在实物实景的感知中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较之语言描述, 感知实物实景会使人感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 由此引发的体验也特别丰富、真切、鲜活。所以, 我们可以引领着学生走出教室, 到校园、到田野去亲身感受一下, 许多在教室里无法体验到东西, 到那里能体验到。

教学《乡下孩子》一课, 我把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带到了校园的草坪中, 让他们找一找其间的小野花有几种, 看一看两只蝈蝈是如何比赛唱歌, 在草地上滚一滚, 用草叶做成口哨吹一吹……在这一方小小天地中, 他们体会着课文里描写的自在惬意, 更真实地享受着课堂中让他们羡慕向往的欢愉。

2. 在生活阅历中体验。

朱熹说:“读书要切己体验, 不可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 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虽说生活是产生人生体验的沃土, 但是碌碌无为的生活不在其内, 不去用心感受的生活也不在其内。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做生活的有心人, 老师应该是责无旁贷。孩子的生活是零散的, 却也多彩。于是我引导他们将日常的经历以“体验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哪怕只是短短的几句话。

在体验日记中, 鲍泽帝小朋友这样写道:“一片小雪花落到了我的手上, 我欣喜若狂。一看, 哎呀, 雪花化了, 没看清它的模样, 它却丧失了生命!我心里一阵痛苦……桶里的雪花渐渐多了起来, 我连忙把它们倒在冰箱的冷冻室里。愿小雪花在冰箱里幸福!”张汝宁这样述说道:“小鸟高高地飞旋在饭堂里, 它急切地寻找着出口。它的妈妈找不到他一定很急。因为每次我妈妈找不到我, 就很急。”

透过孩子们稚真的行为和言语, 我清楚地感受着在他们的眼中, 一切客体都是生命化的, 都充满着生命的意蕴和情调。我想只有这样进行有意识的归纳和积累, 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了, 一定会有利于课内外、校内外的语文学习。

语文体验阅读的理论依据 篇11

建构主义重视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社会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人不是被动地学习和记录输入的信息,总是要选择一些信息,忽略一些信息,建构对输入的信息的解释,生成对所知觉的信息的意义;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已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认为,随机通达教学才适合高级领域学习的教学。认为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知识基础,又要给学生预留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取适当的策略。我们不能通过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提取来解决问题,而必须根据具体情境的特点,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解决问题的图式,这是通过大量概念以及经验背景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即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输者和被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者。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观察、探索、发现的方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去收集,分析相关的信息,让生命焕发出个性的光彩。

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的理论,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实施教学呢?我认为其途径是: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建构活动,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学生的阅读学习过程,也是他们选择、加工、处理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中的唯一主角,他们可以是,辅助者、设计者和维持者。老师被要求促使学生个体体验走向多元、深刻、完善,要求以包容开放的心胸、圆融的沟通、高超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概念,将自己的体验告诉学生,与他们交流、讨论,帮助他们成长。

“接受美学”是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和文学研究方法,又称“接受理论”和“接受研究”,诞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影响非常大的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接受美学高度重视读者的能动作用。接受美学理论的创始人姚斯认为:“作品的价值和历史地位是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读者的阅读、接受使作品的价值得以最后实现”1[1][4]他把读者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读者的阅读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参与,积极地创造的过程。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验,这就必然带来理解艺术的主观性、参与性和能动性。“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在这过程中得以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是在这过程中得以证实。”2[2][5]他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既定不变的客观认识对象,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它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换句话说,作品的意义于价值并非只是作者赋予作品的,其中也包含着读者的丰富与创造。

另外接受美学强调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另一位接受美学的奠基人伊瑟尔。他提出“召唤结构”这个概念,他认为文本于现实存在不一致性,使文学作品产生某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将由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得到填补与实现,促使读者去探寻作品的意义,并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召唤结构”理论,使读者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欣赏者,创造者,更是文学作品的最高仲裁人。

接受美学理论启示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接受、传递、再接受、再传递,如若这样,知识只能在数量上有所变化,却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学习主体的作用,积极探究文本中出现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使新的知识和原有的经验储备相互融合,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作品,不论哪种文体都具有建构性,都存在空白和不确定因素,都从一个角度对读者提出理解建构的要求,都是有待读者参与填补和丰富的。当文本的未确定领域以某种形式展现给读者的时候,必然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经验、情感、和思想去联想、去补充,获得对文本意义的独特理解和建构。这种召唤结构的存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创造性,通过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感受、建构,培养学生的独特思维和批判意识。

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 篇12

一、情景体验策略

语文阅读中的情景体验策略, 就是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设相似的情景, 让学生理解作者写文章时的意境, 体验作者的情感走向, 深层次感悟文章的内涵, 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初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和文学素养, 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体验。当形象的事物存在和显现时, 与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建立起联系, 某种记忆或者情感就会被唤醒。如音乐的渲染、多媒体演示, 都可以帮助实现体验式阅读的情景创设。

美妙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 净化人的心灵。在阅读中适当引入背景音乐, 可以稳定学生的情绪, 唤起学生阅读文章, 探究作者思想的兴趣。音乐架起了学生和文章情感沟通的桥梁, 学生在音乐的世界中和作者的思想碰撞, 寻求共鸣。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 屏幕上出现萧索的秋天画面, 可用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诗作描绘了一幅萧索、衰飒的秋景图, 表达了游子漂泊的凄凉和孤独, 通过如泣如诉的二胡曲, 使学生的情感很快融入这首词中, 感悟游子的哀愁和凄凉。通过音乐的环境渲染, 学生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 与作者产生共鸣。

二、人物体验策略

人物体验策略, 就是在学生掌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结合文章内容, 对文章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 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理解和创造性解读。人物体验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分角色表演两种形式实现体验式阅读教学, 鼓励学生和文章进行双向互动, 重视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层次把握。人物体验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分工, 把枯燥的理性分析生动化,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角色, 能很快理解角色在文章中的地位, 体验不同的情感, 实现和文章的双向互动。

在学习《威尼斯商人》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行朗读。通过对文章中各个角色的亲自扮演, 学生了解了夏洛克的贪婪与残忍, 鲍西娅的聪敏和机智, 安东尼的侠义和慷慨, 格莱西的暴躁和易怒, 对人类的善与恶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学习《唐雎不辱使命》, 由教师组织三名学生分别扮演唐雎、秦王和安陵君, 让学生按照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表演一出话剧。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 学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 加深对人物个性特征的理解。这样,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个性, 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读写结合策略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感悟到人性的真善美, 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提高, 思维变得开阔灵活。这些经验和进步需通过写作表达出来。如果说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大脑, 写作就是语文教学的双腿, 有了聪明头脑的指挥和健硕的双腿, 语文教学才能向前推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历的体验进行写作, 把阅读和写作统一于语文教学中, 以读促写, 以写提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能够加深对体验的理解, 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 有很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性的句子, 教师可鼓励学生在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 仿写句子的结构, 注重句子的精神体现。如人教版《云南的歌会》中有这样的句子:最有意思的是云雀, 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 一面扶摇盘旋而上, 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写:最有意思的是白杨树, 时常用自己的枝叶和路上的行人打招呼, 一面抚摸行人的肩膀, 一面和微风细语, 向碧蓝的天空招手示意。

上一篇:模板支撑体系下一篇:文本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