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需要新体验阅读

2024-09-04

新课标需要新体验阅读(共3篇)

新课标需要新体验阅读 篇1

“新体验阅读”是相对传统的阅读方式而提出的。“新体验阅读”注重学生情智平衡, 注重学生独特体验, 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体验阅读”正是基于新课标理念, 致力于让学生阅读中体验到阅读的乐趣、探究的魅力, 体验到对话的激情、成功的快乐。

一、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读的文本不仅仅是阅读的客体, 也是情感的载体, 阅读教学只有深究课文内容, 挖掘语言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 把作者的情感点化出来,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读的乐趣, 阅读的愉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冬天的百草园”一节:“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 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 露出地面, 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 下面撒些秕谷……便罩住了。”到这里学生恍如置身冬天的雪景之中, 真切地体验到“雪地捕鸟”的快乐, 感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这自然是语文学习所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

二、体验到探究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 (2011版) 中指出:“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 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要相信学生, 充分开发学生作为读者的阅读潜能, 进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阅读, 极大地满足和强化阅读主体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如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师打破常规, 在前一节课 (教学另一篇课文) 的后面几分钟, 让学生把书翻到本课, 先带领学生通过参看注释, 听讲解、讨论等方式, 弄清第三自然段“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下赏。’”这几句话的字面意思 (齐威王下令悬赏群臣吏民批评朝政) , 撇开这几句话前后的内容不讲。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自古以来皇帝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 是什么原因使得齐威王要发放大奖, 让臣民们放开胆子批评朝政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家后自己设法选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受到刺激, 有了探究的欲望, 反复地阅读课文, 到网上寻找参考资料, 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启发, 有的甚至去请教历史老师, 最后终于弄清了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读懂课文后, 都不由得由衷地佩服邹忌和齐威王。可见同学们都获得了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体验到了探究阅读的乐趣。

三、体验到对话的激情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对话, 与课文内容对话, 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就是不断地克服理解上的困惑的过程, 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对话就是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要告诉大家什么、主张什么, 或者要呼唤什么;与同学对话就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 与教师对话就是了解教师期望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得到些什么……没有对话的阅读多半是是肤浅的、滞重的阅读。

当同学们读到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从一开始便会受到震撼。“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为什么要这样来比喻?问题催生了对话的需要。当同学们继续阅读文本, 一点一滴地悟懂芦苇的脆弱和思想的坚韧, 这就恍如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隔阂在无形的对话中得到消解, 阅读中的困惑一个一个地得到解除, 作者的思想逐渐走进读者的心中。

四、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和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反对以教师对课文的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理解。提倡让学生多思考、深体验、勤探究, 努力自己探索和解决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时, 先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关于作者的知识, 联系已经读过的鲁迅先生作品, 多次阅读感悟课文, 弄清了故事梗慨、主要人物活动和全文大意之后, 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三句话, 要学生设法读出字面意思中没有说出来的其他含义。 (1)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2)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3)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当教师写出三句话并提出要求的时候, 有学生大声说道:“老师, 这几句话的意思不是很好懂的吗?”此刻, 教师与学生展开了对话:

师: (微笑) 那你说说上边第一句话的意思吧。

生1 (看了看书, 稍作思考) :又站着喝酒, 又穿着长衫, 在那里喝酒的人中间, 只有孔乙己一个人是这样的。

师:嗯, 可是你说的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呢。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 到咸亨酒店喝酒的人, 什么人会穿着长衫?什么人会站着喝酒?

(学生阅读思考)

生2:我知道了, 那些“短衣帮”是站着喝酒的, 大概他们是一些穷人。

生3:那些穿长衫的大概是有钱人, 他们是到店里面去坐着喝酒的。

师:你们根据课文分出了两类人, 这就好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大家可以把问题带回家去研究, 也可以相互之间讨论。

等到下一节语文课开上的时候, 教师看到好多同学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 他知道, 只要让学生自己说出答案, 就没有必要再用老一套的办法去概括什么中心思想了。

学习新课标,体验新教学 篇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老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期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思考探索,学生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思维,锻炼了创新能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民,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例如在学习同类项概念时,我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一个学生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充分活动,学习兴趣大增,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泉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以及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时,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到本镇的几家银行去调查有关不同种类储蓄的利率问题。在教学中,我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到银行收集到的各种各样有关储蓄的信息,然后再按每四人一组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编写有关储蓄的应用题。我选择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全班学生相互讨论、合作攻关,最后选派一些小组的代表作总结发言,老师点评,对做得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我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愉快中学到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导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例如对“统计图表”的教学,我要求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完成以下问题:(1)先在网上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收集相关数据;(2)利用Excel来设计一张统计表来表达所收集到的数据;(3)根据表中的数据来选择设计不同的统计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在网上找到了相当丰富的题材。上课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学生搜集的材料和他们的活动过程,及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并请他们作介绍,然后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探讨。这样做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探讨美术新课标浅析体验性学习 篇3

关键词:交融性,实践性,灵活性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 教学方式并按学生学习方式把美术课程分为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综合·探索, 设计·应用四大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大胆设计创造, 自由表现, 外化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欣赏评述则表现为内化其素质品质和文化品位:综合探索则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来体验学习,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研究创新, 运用综合知识和技能去创作和展示自己,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 从而体验到学习美术愉悦感和成就感。从新课标划分的四个学习领域中, 我们可以看出, 不论是外化能力、内化品质, 还是探索未知, 体验成功与情感, 新课标赋予了新教材很多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 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回归。教学方式由过去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为师生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

在新课程中学年级的美术教材中, 体验性学习的内容占了较大的比例:如“多彩的学习与生活”是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 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生活用品”是对日常用品的材质、款式、造型、色彩结构、功能、气味等特性的体验;“教室壁报的编排设计”是对校园丰富多采的学习生活的热爱, 培养同学之间相互团结、密切合作的人际关系, 是对共同合作获得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校园规划”, “闪亮的星空”, “艺术欣赏”, “椅子设计”, “网页设计”等是对合作性学习的体验。这些课程内容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生学习主要是体验学习,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怎样更好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呢?笔者从体验性学习的主客体交融性, 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三个方面做一些浅析, 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交融的过程, 就是学生对知识的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具有自观能动性, 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 为学生让学习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为了对立关系。开展体验性学习, 教师的作用就是使教材内容活起来, 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教材内容, 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从而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性的, 具有趣味性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人体比例”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相互观察的机会, 体验人体的美感;通过观看人体的视觉体验, 丰富了学生对人体各种姿式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人物全身姿态的写生练习, 体验人体结构和人体的动态美, 从而使学生获得了愉悦的成功体验感, 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 自主地参与到学习

的创造性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充满新鲜创意的作品, 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肖勇, 肖静.书籍装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6.

[2]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

[3]田崴.思维设计—造型艺术与思维创意[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

活动中去, 去体验和感悟知识, 认识知识, 学生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 知识融入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之中, 从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同时在学习的场地方面, 我们不要一味呆在室内, 根据教材让部分美术课在室外进行, 从而更好的认知知识和更多的学生之间交流, 使主客体的交融性更显著。

二、体验性学习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是实践, 而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充分让学生从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 从而对学习对象获得感知认识。如在“光明的始者”教学中, 学生在通过观察、抚摸灯具的过程中, 通过手的触觉和直接观看的视觉, 体验到灯的外型、质感、功能;不仅认识了灯, 而且发现不同形状的灯与不同色彩的灯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 才发现平面上的灯与生活中的灯又有很大的差别, 但又互相联系。通过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 在感知觉和体验认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 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的体验, 检验感知觉的认识, 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 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只有通过全面的感知觉认知, 并且深刻的体会出其中的特性, 我们才能够制作出有灵性的美术作品。所以说, 实践是美术学习入门功, 要想学好美术, 必须做好体验性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新课程的美术教学中, 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照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 视觉学习体验, 动手实践体验, 思维想象体验, 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 对物体性能、特征的体验, 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 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 视听情景体验, 活动参与体验, 实践创造体验, 情感体验, 成功体验, 挫折体验, 评价交流体验, 审美体验等。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 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中, 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 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在和谐的体验学习过程中, 学生不仅仅获得了学习的兴趣, 还获得了制作时钟成功的喜悦, 当欣赏钟的同时, 学生体验到时间要珍惜, 时钟转动的滴答声也牵动着孩子们的理想。身心愉悦, 形物交融, 这是多么鲜活的生活体验。

体验性学习方式是丰富多彩的, 各种体验性学习的方法既是独立的, 又互相联系的, 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 也无法割裂分离。故我们在美术教学中, 应以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 有所侧重, 既保证学生体验性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学生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 使每一堂课学生都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 对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对生活价值的体验。

新课程改革走过了十多年, 有成功有收获, 学生和老师的教育和学习观点和方法都与以前有很大改观。实践性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的核心, 我们必须已其为中心进行。

社, 2005

[4]赵忠鼎.由概念书籍设计引发的思考[J].美术大观, 2010, (3) :97.

[5]王晓芬, 尹言.探索书籍设计的新形态—谈概念书籍的创新与设计

作者简介:

上一篇:B细胞瘤下一篇:处理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