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共9篇)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 篇1
园区产业定位需要新思路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各类开发区、产业园、科技园等迅猛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各地产业园在招商之前都会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为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定位。结合本公司多年来为国内多个园区提供服务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我们认为常见的产业园区产业定位思路主要有强势决策思路和顺势决策思路,而要突破园区产业定位瓶颈就需要创新发展思路,走科学化、特色化和系统化相结合的园区发展道路。
所谓强势决策,是指地区领导基于经验、资源与价值取向(偏好)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一般表现为开创性的产业发展思路,属于“由无到有”的定位方法,所谓顺势决策是指应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及研究产业发展规律,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基于产业升级与产业链延伸的思路,遵照产业群发展壮大的要求,提出区域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属于“从弱到强”的定位方法。强势决策思路的成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单纯的强势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一系列的阻力,因此只有将强势决策与顺势决策结合才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效果。
同时,园区的管理者要学会利用外部的专家资源,通过聘请经验丰富的咨询公司系统地对园区当地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比较与政策设计、对产业园区融资机制及发展政策进行设计、对园区行业投融资创新政策及相关政策法规开展研究和对园区投融资体制及融资创新工具进行研究等,可以使园区的管理者更加了解当地投资环境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针对园区投资环境的优势与劣势,制定一系列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促进当地投资环境的改善,而且咨询公司还能帮助园区管理者策划一系列招商引资的活动,以扩大其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同时借助咨询公司,园区管理者可以制定出园区的产业导向目录、财税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政策以及投融资机制、政策与工具,促进园区早日实现跨越式发展。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 篇2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转型发展
媒介融合是目前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 在广告分流、用户争夺、话语权结构等方面, 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逐步打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垄断地位。并且近年来各地电视台纷纷制作了各类电视选秀节目、热播电视剧, 这更进一步加深了电视新闻发展困境。因此, 要正视网络等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带来的挑战, 认真分析自身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努力让电视新闻走上转型发展道路。
1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面临的发展困境
1.1 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时效性滞后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主要由制作、采集、编排及传输等环节组成, 才能将信息发布出去, 而新媒体时代在传播新闻信息时, 通过对互联网传播平台的充分利用, 让新闻信息的传播更具实效性, 国内大部分网站通过滚动新闻传播形式, 让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更强, 但电视新闻在信息传播中则明显滞后。比如在2015年2月4日发生在台湾复兴航空公司CE235班机失事新闻事件报道中, 我国微信、微博等媒体都是受众获取这条新闻信息的主要方式。飞机落水的惊险场景、政府部门组织救援场景、幸存者的劫后心情等新闻信息, 也在微博、微信中迅速传播, 为受众全方位展示此次空难全过程。但这些信息在国内电视新闻报道中, 则明显十分滞后, 信息时效性不强。
1.2 电视新闻不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在报道新闻时, 只能单向的进行传播, 利用声、画结合的形式让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得到满足。这种传播模式的单向性, 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信息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受众能够从自己兴趣爱好出发, 有针对性的选择接受新闻信息, 让不同受众的需求都得到满足。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渠道、载体更加多样化, 扩大了受众选择面, 特别是在互联网、手机等大规模普及下, 受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新闻信息。移动多媒体与网络终端, 能够充分借助音频、视频、文字等各种多媒体方式, 借助微信、博客、视频点播等形式全方位的将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1]。同时受众也能够从自身兴趣爱好出发, 随意搜索节目, 这些实时、便捷的个性化服务, 无疑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了巨大挑战。
1.3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实用性不强
由于受制于新闻节目编排和播出时间, 电视新闻在播出时主要以线性传播为主。电视台在播出新闻节目后, 是无法反复进行收看的, 也无法对信息进行保存, 可见电视新闻节目传播不具备互动性、实用性特点[2]。而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通过利用百度、谷歌等强大搜索引擎功能, 能够让受众随时查询新闻信息, 并且还可根据新闻信息网页中的超链接, 接收到其他更多相关的新闻信息, 让受众全面深入的了解整个新闻事件, 实用性极强。而电视新闻在传播上则不具备这种实用性, 因此急需积极探寻改革转型道路。
2 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转型发展的策略
2.1 提高电视新闻时效性
时效性对于传播电视新闻来说意义重大, 是提高新闻收视率的重点, 越早进行新闻报道, 则所报道的新闻价值也就越高。电视新闻的魅力与优势主要体现在电视现场直播中, 对受众吸引力很大。对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反映速度、现场直播质量、是电视媒体编播实力的重要体现。为让新闻信息有更高的传播效率, 要充分将新闻播出方式、制作工具和传播渠道结合起来, 为缩短事件发生到采访的时间, 电视新闻要广泛设置新闻采访点。在播出方式上, 针对短平快式新闻消息, 电视新闻要借鉴网络媒体即时跳窗发布的手段, 通过将滚动字母插入到屏幕下发传递即时消息。
2.2 提高电视新闻的真实性
传播快、形象化、直观化是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能够将事件真实的反映出来。电视新闻要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避免出现虚假新闻, 让电视新闻在受众间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得到提升。此外, 电视新闻不仅要做出真实报道, 其表现手法也应该是真实的, 要深入挖掘事件本质现象, 将假象与偶然性现象排除。所拍摄的新闻画面要没有经过人为的安排或组织, 不能重演补拍甚至歪曲新闻事实。应努力提升电视新闻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从而制作出与网络媒体不一样的新闻。比如, 2014年5月14日, 某国家级新闻网站以《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为题进行报道, 称记者历时一个多月的暗访, 发现一条地沟油产业链在京畿地区隐秘、高校的运作。在记者跟踪下发现有疑似地沟油的油罐车最后进入了嘉里粮油 (天津) 有限公司的厂区, 其所属的益海嘉里旗下拥有“金龙鱼”等食用油品牌。但事实真相是记者误将“嘉里油脂化学 (天津) 工业有限公司”误认为是“嘉里粮油 (天津) 有限公司”, 没有认真进行核实。这样既偏离了报道初衷, 也耗费了大量媒体资源, 损害了被点名公司的名誉。由此可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尤为重要。
2.3 增强新闻信息传播互动性
广大受众是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对象, 所以要不断增加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改变观众被动接收新闻信息的现状, 让观众能够参与到节目之中, 这是提高电视新闻传播效果的重点手段。另外, 通过电视直播的形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或者让受众拨打热线电话, 或者是主持人当场读念观众发来的手机短信等形式。比如, 浙江电视台的《中国好声音》近年来十分火爆, 在其总决赛直播特别节目中, 就充分发挥了与观众互动的作用, 将现场观众与电视机前的观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能够收到大量观众发来的短信。当热, 不仅要使用直播的方式, 还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合作, 借助博客、微信、微博等平台, 让新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在网络上实现与受众的在线交流互动。
2.4 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策划
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体的大范围普及, 相比与传统电视新闻媒体, 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更快。比如受众通过定制手机短讯, 可以第一时间获得国内外最新新闻信息, 相比于电视新闻传播速度更快。然而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所发布的信息一般比较片面, 是片段式的, 当受众想到获取更深入、更权威的新闻评述时, 这些移动媒体一般很难满足受众需求, 因此这是在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保持竞争力的重要筹码。因此, 电视新闻要重视深度报道, 满足受众深入探究了解新闻的需求, 随着在时效性上传统电视新闻不比新媒体, 但是电视新闻可在新闻的深度性上狠下功夫, 保证在这方面的优势。
3 结束语
总之, 跨领域合作与国际化发展是目前媒体主要发展趋势, 处于媒体融合时代, 孤立存在是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的。因此, 传统电视媒体除了要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互动性和深度性以外, 还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电视新闻要积极进行转型发展, 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并赢得更多受众的支持与信赖。
参考文献
[1]周峰.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技巧及其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15) :90.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 篇3
传统媒体转型之路任重而道远,在这过程中探索和研究者不少,但真正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郭全中算是其中的一员。其新著《传媒大转型》正是系统研究的成果,呈现出良好的转型思路,值得一读。
进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期,传媒业、IT业、通信业等行业的融合速度进一步加快,Google、亚马逊、微软等大型泛传媒公司高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平媒普遍遭遇滑铁卢,美国的诸多报纸破产倒闭,放弃出版纸质版而转战网络版。我国的传统媒体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下,也纷纷进行转型的艰难探索。由于传统的习惯和固化体制的制约,转型之路迷茫而艰难。因此,除了要进行体制创新,如何摈弃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的思路寻找突围之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郭全中在进行比较全面、客观调研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写成了《传媒大转型》一书,这无异于雪中送炭。
郭全中博士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工作站出站之后,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战略运营部副主任并主持工作,此后进入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任董事会秘书,目前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工作。本书是他基于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和高层管理经验,并利用先进的理论来分析、研究我国传媒业的力作,在系统性、前瞻性、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性、方法科学性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第一,本书是国内鲜见的系统研究传媒业转型的书籍。传媒业的转型作为一项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周期较长、关系全局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工作,必须从观念、战略、体制、机制和媒介形态等方面进行整体、全面的转型。此前,虽然也有很多业界和学界的专家撰文探讨传媒业的转型问题,但是多为零散之作,目前国内还见不到系统探讨传媒业全面转型的专著问世。郭全中博士在2011年推出《传媒业大变局》一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传媒业在传媒业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科学地进行转型,系统地分析了传媒业的现状、环境变化、技术变迁、商业模式突变、国内的转型实践,进而提出了观念转型是导向、战略转型是方向、体制转型是保障、机制转型是动力、媒介转型是主体的整体转型框架。
第二,本书视角广阔、前瞻性强。郭全中博士以行业融合为背景,跳出传媒看传媒转型:一方面以国际化的视角,另一方面以大信息服务业的范围,提出了传媒业要实现转型,一要从“内容”角度转变为“信息”角度,由“内容为王”理念转变为“信息服务为王”理念;二要从适应于传统媒体的“内容”基因转变为适应新环境的“技术”基因;三要打造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语义网”,实现信息的智能化匹配。这些转型建议都表明作者涉猎广泛,战略前瞻性强。
第三,理论和实践实现了有机结合。郭全中在本书中通过引进生态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化等最新的理论,为传媒业的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且和自身丰富的一线实践经验有机融合,研究了国外传媒业转型的最新实践和国内最为鲜活的探索,进而提出了传统媒体转型的五个方向。内容经营转型:收缩阵线——成为单纯的“内容提供商”;产品经营转型:延伸价值链条——成为综合营销服务商;产业经营转型:延伸产业链条——成为产业运营平台;信息平台转型:成为智能信息服务平台;资本运作平台转型:成为文化产业资本整合者。这些转型方向建议无疑对传统媒体的转型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第四,研究方法科学。本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既有大量的数据说明又有指导性很强的定性分析;二是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相结合,既有Google、亚马逊等国际大型传媒集团的鲜活经验又有南方都市报、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线的最新探索;三是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既有转型框架等理论性分析又有19楼网站等案例研究。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 篇4
“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等,对资本市场地位、融资功能的认识较以往更加深化,市场未来发展目标更为明确。在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资本市场有望迎来多层次多元化的发展新篇章。作为资本市场主要的金融中介,证券公司也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和“十二五”转型的客观要求,人才作为知识和技术的载体,越来越成为证券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员工队伍建设也提升为整个行业的战略问题。各证券公司的各级管理者迫切需要从企业发展战略角度去思考和实践员工队伍建设的问题。作为国内证券行业的龙头——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经历了11载风雨的磨练,产品、技术、业务模式、组织架构等多方面均持续专注创新,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就人力资源管理而言基本上仍处于传统的事务性人事管理阶段,管理观念和开发措施还有待改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公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应当以何种思路应对变革、迎接挑战,是摆在我们每个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了证券公司管理层和组织人事干部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新时期人的择业就业观念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只要社会发展,就会存在人才缺口,只要社会发展,必然会有人才流动。把每个管理者、普通员工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有效发挥出他们的能力、规避缺点和不足,他们就成为公司的人才。对公司来讲,人才没有高低级别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切合每个人的素质、能力特点。因此,妥善解决人才问题,不是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是如何建立一个持续有效招揽、培养、激励人才的机制。
证券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其企业同其他规模相当的企业相比,员工队伍素质并不低,学历水平构成大致相当,员工相对来说年轻、思维活跃、知识结构和生活观念也比较新颖。但为什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我想其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培训后管理缺失。
国外知名企业大都有自己的培训机构,很注重内部人才培养,虽然表面上看来培养成本高于外部招聘成本,但是内部培养出的人才有着外部人才所不能相比的优势:首先,对公司有感情、有归属感、愿意为公司的长远利益而牺牲个人眼前利益;其次,由于员工对公司有感情、有归属感,因此泄露公司机密或带走公司客户的可能性会明显降低;最后,公司对内部人才的培养和提拔会激发其他员工的上进精神,为其他工作人员带来工作动力,鼓舞士气。
但是,我国证券公司目前在用人上,却首选外部招聘,几乎所有的证券公司基本上都没有培养人才的举措,除了资金短缺,害怕为竞争对手培养“人才”外,其主要原因就是太注重短期利益、没有长远打算,如此下去,证券公司不可能有大的发展。
在我看来证券公司还存在以下培养人才上的问题,而容易导致人才流失:
第一,缺乏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由于培养人才并不能直接产生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再加上培训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所以部分期货公司领导对待培训的随意性比较大,不能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待培训,过分强调短期效应,使培训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长期、系统的战略支持。出于短期成本收益的考虑,不少公司往往在出现问题时才被动地想起培训,导致培训工作总是存在间歇性。
第二,重视程度不够。在以效益和业绩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下,部分管理人员错误地认为企业的培训是赶时髦、走形式、凑热闹,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这几年一直未搞培训,不还是一样照常运作?导致这一结论的根本原因可能是对培训工作的不了解,或者是曾经参加过某个培训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想法对公司在当前竞争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致命的危害。
第三,培训没有系统性,有时仅仅流于形式。虽然有些企业已开展培训工作,但由于日常工作紧张繁忙,往往以各种各样的理由为托词,不能按时、有效地参加培训课程,有时候也仅仅是因为领导布置的而象征性地应付一下。这样的培训,效果非常差,基本上达不到培训目的,有时候反而会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第四,培训后管理缺失。即使进行有效的培训,但是由于培训后工作的疏忽,比如在培训后没有配套的薪酬和激励制度等来满足员工培训后的需求,导致员工流失。
因此,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期货公司是以创造价值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能否帮助公司创造价值,越来越成为公司管理者界定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公司人才应该是公司培训、教育的结果。社会层次上的广义的人才,对公司来说,只能说其具有作为公司人才的潜在能力与较高的期望值,并不能成为现实的企业人才。企业人才是需要经过企业实践的积累,并且将其特质融入到企业活动中,成为企业发展中具有某种程度上不可替代作用的人员方能成为企业现实人才。高学历人员、高技能人员需要通过企业实践活动,将其能力与企业实际的运作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能够真正以其创造性与超越性的特质促进企业的发展,才能够称之为企业人才。
所以,在证券期货企业中,人才可被界定为起关键作用的管理人员和核心业务人员,他们是企业的骨干力量,对企业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企业的发展和长远利益面前从不考虑个人得失,能够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企业发展规划融为一体,他们对企业已经做出或者即将做出重大贡献,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综上所述,基于人才特征的人才观向基于价值创造的人才观转变,是证券期货企业管理者在人才观念上的一次历史性转变。这种着眼于价值创造而不是个人特征来考察人才的转变,对证券期货行业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也必将对我国证券期货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银万国拥有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公司每年都在员工培训上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的培训目标是:设立培训基地,实施全员培训,储备培训资源,建设培训体系,推进知识管理,构筑人才高地,把公司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通过培训,为公司塑造一支数量充足、具备适应现代金融企业能力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一支开拓创新、可堪重任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勤勉尽责的员工队伍。为把公司打造成为一流的金融企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为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贡献。
一、培训的原则
1、理念前瞻、系统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前瞻性地储备人才,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各项培训,持续培训、终身学习。
2、内容实用、形式多样:与管理、业务紧密相关,切实起到培训目的,课程形式丰富,内外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
3、集中管理、分级实施:人力资源总部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各部门共同参与。
二、培训的使命
公司通过给员工提供各类培训项目,使员工发展成为专业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为公司的发展储备各类人才。
员工通过接受培训,与公司的企业文化融为一体,在伴随公司成长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公司的干部员工均能获得证券行业一流的职业培训,在职业技术、管理技能方面适应国际化要求,成为与国际化接轨的国际型人才。
三、培训的主要工作
1、分类培训。培训课程因人制宜,针对不同培养对象设置不同培训课程,如公司领导培训、公司中层干部培训、营业部经理培训、经纪人培训、投行人员培训、电脑人员培训、财务人员培训、新员工培训等。
2、分层培训。针对不同层级的公司干部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规划。
a、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培训重点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战略决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内容。
b、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培训重点除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以外,应注重管理技能、宏观经济政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内容。每年选取若干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进行境外金融市场考察,去外资投行实习或进行短期培训。
c、专业人员培训。培训重点是专业知识、法律法规、金融新产品和新业务、产业政策等方面内容。
后HRD的转型之路 篇5
近日在某个HR群里看到一位朋友提到一个说法,叫做“后时代”,这位朋友是资深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如今已做到人力资源总监的职位,他困惑于成为人力资源总监之后,的路径还有哪些。群里众说纷纭,有人说培训,有人说猎头,有人说顾问……不一而足。那么人力资源总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人力资源总监来自哪里
这些年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环境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任何职位从起步到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一系列磨炼才能达成。那么,让我们来看看一个人力资源总监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就中国本土的企业来说,人力资源总监主要有以下四种来源:
第一种是一直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此类人力资源总监本身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相对扎实,对人力资源管理整个系统了解得较为全面,他们从人力资源序列的最基层开始做起,逐步提升,最终成为总监。在这个过程中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对人力资源实践融会贯通。
第二种来源是转行。本来从事其他的专业,在工作过程中体现的特质比较符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要求,从而成为人力资源的主管或者经理,然后再通过在职的学习和培训补充人力资源知识技能,并发展成为总监。这种类型的人力资源总监对于人力资源工具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往往并不出色,但通常对业务比较了解,对业务部门的工作也能提供有效的支持。
第三种类型是从其他序列的高管直接转为人力资源总监。这种情况较少,但是由于高管人员本身层面较高,综合能力比较强,一般在人力资源总监的岗位上工作效果比较好。
第四种类型是由专业的人力资源顾问转型而来。这种类型的总监往往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对企业管理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美中不足的是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往往不足,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
无论是哪种来源,成为人力资源总监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这并不是时间的简单堆积,更需要在企业内部持续地操作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项目,比如适应战略需要的组织变革、人才供应链的搭建、薪酬体系设计与调整等。
人力资源总监去向何处
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力资源总监不容易,然而之后的发展更不容易。在顺利的情况下,一名新晋的人力资源总监通常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成功实现自己的思路,随后就会遭遇职业天花板的问题。要想实现职业抱负,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转型。根据某网站的调查,关于人力资源总监实现给出了以下选项:
1. 继续在企业做HR,逐步转型为公司管理顾问的角色;
2. 继续在企业做HR,寻找机会晋升为公司副总,分管公司部分业务;
3. 自己创业(非HR领域),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源开展创业项目;
4. 转型加入管理咨询公司或猎头公司做管理顾问师;
5. 自己创办培训公司;
6. 自己创办猎头公司;
7. 创办其他与HR业务相关的公司;
8. 转型为其他职能部门经理人;
9. 其他发展方向。
在参与回答的人员中,超过3 0%的答案选择了第二项,随后选得较多的两个分别是第四项和第一项,分别有20%左右的比例。总体来看人力资源总监往往会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向职业经理人的方向发展,并最终成为企业的总经理;二是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三是利用多年积累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方向自己创业。
首先来看第一个方向,从人力资源总监到总经理,这是H R比较理想的职业归宿,不过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也略显艰难。通常即使在发展顺利的情况下,多数人也止步于企业的副总。通常成功转型的人力资源总监也都来源于跨专业转型或者由高管直接转型的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之所以难以最终成功转型为总经理,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先天缺陷造成的。对一名合格的总经理来说,大局观、实践经验和领导才能是非常关键的特质。而大多数的人力资源总监在人力资源理论和知识的专业性上很强,但在工作中通常倾向于应用外部通行的人力资源工具,这就使人力资源总监局限于自身的专业领域内,很难跳出专业的局限审视企业的运行。同时,由于人力资源模块工作比较繁复,人力资源总监通常也没有精力关注其他部门和领域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和解决各部门的实际问题,并从中不断收获和积累经验。另外,人力资源总监长期在职能部门工作,缺乏在一线拼杀的机会,也不利于领导才能的培养。因此,要想从一名优秀的人力资源总监进化成为合格的总经理,一定要注意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创造条件提升综合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人力资源管理者,更要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
成为专业的顾问是人力资源总监另一个较好的出路。由于大多数人力资源总监来源于人力资源专业,甚至很多人本身就是专业的顾问出身,再加上多年的人力资源工作实践,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又拥有实际经验,使得人力资源总监在专业顾问这个角色上拥有了很大的优势。一部分人力资源总监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和实践经验进入人力资源咨询领域,进行如组织设计、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企业文化等专业咨询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发挥自己在沟通方面的优势,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培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成为专业的顾问,并不意味着在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忽视对行业和企业知识的熟悉和了解。任何专业都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背景,学习和掌握专业技术容易,认识和利用行业规律更难。无论是从事咨询还是进行培训,理解行业和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只有在深刻了解企业运行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服务。
第三类选择是创业,这是一条充满了鲜花和荆棘的路,是潜在收益最高的一个选择,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自己创业做老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企业的架构,制定各类管理制度,少了作为职业经理人的种种束缚;但同时压力也更大,需要在从前不熟悉的研发、生产、运营、营销等环节投入巨大的精力,往往还要交学费。相对于其他拥有业务经验的高管,人力资源总监创业的失败几率更高,十之******做不下去又回头重新做人力资源。与独自创业相比,投资合伙是一种相对容易成功的选择。这种方式风险稍小,承担的压力也稍减,并且可以自己主抓H R这块业务,比较容易上手。总体而言,对于人力资源总监,创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需平时注意积累各方面的资源为创业助力。
由以上分析可见,人力资源总监在进行职业转型规划的时候尤其需要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无论未来选择哪种发展方向,前提是要安心做好自己的专业,因为只有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极致,才能触类旁通,迅速有效地转型到其他领域。同时,要具有很强的学习意识和快速学习的能力,要能持续学习、深度学习和及时学习,不要因为繁忙的日常工作忽视必要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转型积累下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储备。
[后HRD的转型之路 ---转载收藏用]
★ 浅谈煤炭企业如何转型
★ 白酒简介范文
★ 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 白酒订货会主持词
★ 白酒行业报告
★ 白酒营销策划方案
★ 白酒促销方案
★ 白酒营销策划实施方案
★ 白酒业务员总结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 篇6
微利时期钢铁企业拓展物流转型之路
近年来,由于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日益明显,在钢铁行业效益低下的情况下,钢铁物流成本问题更加突出,运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盈利能力降低,钢铁生产作为物流资源的最大生产地,向物流要效益成为众多钢铁企业的重点拓展方向。钢铁企业通过积极转型、产业升级和向产业链延伸,钢铁行业物流费用率水平持续下降,物流效率逐步提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开展的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2011年,钢铁行业物流成本费用率逐年下降,由2009年的12.0%下降为2011年的10.5%;同时与调查的全部工业企业的平均物流费用率、与日本钢铁企业物流费用率差距逐年缩小。
近年来钢铁生产企业通过向上下游拓展和延伸、建设钢铁物流项目、布局加工配送中心、开发电子商务平台等方式提高物流环节控制度,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整体盈利能力,逐步实现由生产商向服务商的转变,将产业链延伸到最终用户。
1、向上下游拓展和延伸
我国钢铁企业间的竞争激烈,钢铁企业物流产业链的安全和效率是钢铁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钢铁企业现代钢铁物流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钢铁企业新型营销模式服务定位向加工、配送转化,另一方面是钢铁企业新型采购模式向外围资源基地延伸,采购、仓储、运输,三位一体。
焦炭和铁矿石是维系钢铁企业保证生产和维护发展的两大命脉,是钢铁企业发展原燃料供应链体系中的重点内容。在铁矿石供应方面,近年来钢铁企业立足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积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到海外投资和开发铁矿,并在航运、港口方面加大投入,在上游铁矿石资源的控制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另外在焦煤、电力和铁合金的供应上,很多钢铁企业与生产方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推进煤钢一体化和其他原燃料的稳定供应。
在向下游延伸方面,钢铁企业重视与终端用户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从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10年以来,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钢材营销的直供比例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详见图2)。同时钢铁企业注重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加工配送中心,加强增值服务;并在重点用钢地区和城市设立贸易公司,并努力向国际市场挺进,在海外设立贸易公司,从而不断扩大企业自身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份额。
2、拓展物流(物流园区)作为盈利增长点
自2011年以来,处于国内钢铁产业链上游的钢铁企业在提高钢材直供比例的同时,向产业链中游流通环节渗透,拓展物流环节,兴办钢铁物流园区。据统计,目前钢铁企业在建、开工和拟建的钢铁物流园区项目有17个,涉及到14家钢铁企业。在17个项目中,独资的有7家,合资的有10家。其中,占地面积最小的是宝钢的黄骅港物流基地,为400亩;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沙钢的玖隆钢铁物流园,为12000亩,这也是目前我国投资最大的钢铁物流园区,绿蚂蚁官网:
计划投资300亿元。虽然钢铁企业兴办的钢铁物流园区在总量上只是钢材市场的尾数,但在体量和功能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为中、下游客户提供信息、金融、加工配送、仓储物流、电子商务、废钢回收等一系列配套服务。
2013年鞍钢、武钢在物流环节乘势快速发展。2013年2月鞍钢集团正式入股广州南沙钢铁综合物流园有限公司,控股45%,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此举标志着鞍钢在钢铁物流园开发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武钢则通过在重点流通城市设立物流节点,以及整合物流业务,做大做强企业物流。2013年5月,武钢集团携手百联集团、武汉浦江物流成立合资公司,选择在上海设立华东物流节点,该项目位于上海市宝山区,占地8万平方米,年钢材吞吐量近300万吨。通过对公司物流产业进行新一轮整合后,2013年12月26日,武钢集团旗下武钢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成立,新成立的武钢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总资产包括浙江舟武港等六大码头,20万平方米自有仓库,1600余台各类客货车和特种车辆、工程机械,预计到2018年总销售收入达到106亿元,成为武钢相关产业中百亿元支柱企业之一。
3、加快在海内外布局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近年来,国内大型钢企在加大国内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建设的同时,也相继在海外布局,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以进一步深化海外钢材供应链体系,加强与海内外客户的合作关系。
宝钢在生产性服务方面走在其他企业的前列,已经拥有国内剪切加工量最大、加工网点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钢材剪切加工配送服务网络。宝钢国际的剪切配送服务始建于 1993 年。面对国际钢铁业的激烈竞争,宝钢选择与国际同行业日本三井物产的战略合作策略,先后投资自建和合资在上海、天津、广州、杭州、青岛、重庆、沈阳、东莞等城市建立了32家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年剪切配送能力已达到500万吨。这些剪切加工中心紧紧围绕宝钢钢铁产品,按照用户需求,对冷轧普板、热轧酸洗板、热镀锌、电镀锌、电镀锡、彩涂、电工钢、不锈钢、特钢等多种钢材品种提供剪切、落料、冲压和激光拼焊等加工及配送服务。此外宝钢在国内有16家钢铁贸易公司,还拥有东方钢铁电子商务平台以及三家运输实业公司配套的商务体系,使得宝钢的销售网络、交易平台和加工配送体系最大程度满足宝钢下游用户的需求。在海外拓展方面,2011年宝钢收购了意大利NSM剪切加工中心部分股权;2013年9月27日,宝钢在韩国建设的汽车板加工中心正式投产。
目前其他钢铁企业也正在不断拓展物流配送体系,向下游延伸。鞍钢随着冷轧和硅钢项目的改造和新建,全面实施建立剪切配送战略,先后在上海、广东、山东、沈阳等地建立了钢材配送中心;攀钢也在广东等地建起剪切配送中心;武钢在90年代与日本三井合资在武汉建立了电工钢加工中心,近几年开始系统制定和实施建立剪切配送中心的战略,武钢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分布在武汉、芜湖、广州、重庆、天津、柳州、开封、上海、大连等地,设计年加工能力164万吨。
4、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近年来,钢铁生产企业看好钢铁电子商务在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高产品与服务的附加值,以及广开客源、挖掘原有钢厂营销系统无法覆盖的市场机会的潜力,纷纷涉足钢铁电子商务。
绿蚂蚁官网:
目前宝钢已建成电子采购、电子销售、电子交易、循环物资交易、供应链融资和物流管控六大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于企业经营的主要业务领域,并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间信息化的对接和融合。宝钢旗下的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国内钢铁行业首家电子商务公司,2011年东方钢铁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2005亿元。
2013年5月31日宝钢集团新上线的上海钢铁交易中心,以交易服务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相结合,将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进一步拓展。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是由宝钢集团与上海市宝山区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合作建立的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注册资金为1亿元,其中宝钢持股比例占到90%,作为上海市宝山区政府投融资平台公司的上海钢贸金融产业园持股10%。平台承担的交易类型包括交易与服务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基于钢材的现货交易,后者的核心则是以供应链为基础的金融服务。上海钢铁交易中心为宝钢搭建起一个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宝钢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前端,依托电子商务获取、整理交易数据,同集团已有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对接,后者依托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金融支付服务,作为宝钢互联网金融体系的后端,两者共同实现宝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
目前武钢将电子商务与企业ERP系统整合,使用户在网上能够直接了解到合同执行情况;山钢集团莱钢将物流园区建设与电子信息平台相结合,以信息科技提升物流配送管理水平;首钢集团通钢网航电子商务平台开拓网上招标采购;广钢利用广钢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对外交易业务和集团集中采购以及销售业务,逐渐进入电子时代;华菱钢铁投资搭建的荷钢网上线运营。马钢股份、沙钢股份及昆钢等均在积极部署电子商务平台。
总之,在钢铁行业的微利时期,降本增效已成为钢铁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任务,钢铁物流环节在成本和效益上都有文章可做。钢铁企业逐步重视营销活动和相关体系建设,通过纵向一体化,即延伸产业链控制上游原料市场和下游的分销市场;通过横向一体化,实现企业间横向联合;通过纵横一体化,实现企业由生产商向服务商的成功转型。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转型之路 篇7
1 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1.1 模仿类节目过多, 缺少原创性
以中国的综艺节目为例, 我国许多综艺节目都离不开对别国的借鉴与照搬, 很少有真正属于自身的基因。例如, “中国好声音”是源自于美国的“美国好声音”, 湖南卫视播出的“爸爸去哪儿”是对韩国综艺“超人回来了”的版权买断, 而在国内相当火爆的“奔跑吧, 兄弟”是对韩国综艺“Running Man”的版权买断, 甚至连其中的游戏都是一模一样, 没有任何形式的改变。而只靠引进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想要使电视节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离不开思路上的创新。
1.2 节目过度娱乐化, 缺少内涵
目前, 我国许多节目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 不是在节目内容上进行创新, 而是将许多成熟综艺节目的项目照搬过来, 完全没有体现新意与内涵。大多数综艺节目都只是以自认为搞笑的几个冷笑话作为开端和结尾, 甚至以一些十分低俗的内容吸引观众眼球。另外, 还有一些节目通过揭露嘉宾的隐私作为炒作点, 使电视节目太过商业化。最重要的是, 很多商家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 会让演员在节目中重复自己的广告, 这样会带给观众们心理上的反感, 不利于电视节目的进步。
2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转型之路
2.1 重新塑造节目定位方式, 促进节目转型
提到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的转型措施, 对节目进行正确的定位是必不可少的。如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原本是着重表现山东省民生民情访问, 但在山东电视台的引领与主导下, 进行了重新定位。首先, 将节目的类型与内容进行扩展, 将节目向多方面进行推广, 满足人们的实际要求。推出了《新闻女生组》《今日报道》等新闻节目。其次, 该节目在定位时, 搜集对地区人民的意愿与想法, 使节目全面面向新媒体环境。他们在网络上创建了一个微信平台的公众号, 及时查看受众回馈, 在此基础上对节目进行准确定位。
2.2 对节目的整体部分进行策划, 促进节目转型
策划是节目转型的关键部分, 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在转型方式的创新上, 就将节目策略的部分结合了进去。以“秀才来了”为例, 它是山东公共频道的金牌节目。虽然从表面上来看, 它只是一档普通的脱口秀节目, 但是在内容上却有着极大创新点。第一, 它还是以“民生新闻”为主, 但不同的是它将十分无趣的新闻以脱口性的形式进行表达, 这样就以让观众感觉到“与众不同”, 这种不同之处体现在它的幽默性与语言的犀利上。第二, 它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整个新闻在策划上都抓住了一条主线, 那就是“秀才”, 它以一个第三者的角度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 其中加入一个人与之辩驳, 给观众更加全新的感觉, 将事件演绎得惟妙惟肖。
2.3 对节目经营推广方式进行创新, 促进节目转型
传统的节目推广方式一般都非常片面, 大多都是用打广告的办法来进行。但山东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则不同, 它利用现有的新媒体环境圈定更多的观众人群。例如:此节目在微信平台上设立的公共圈, 将节目中的一些创新点与事实都进行渗透新的传播。观众可以对感兴趣的内容即兴检索, 查找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第二, 该节目还在网络媒体上设立了自己的官网, 为观众更方便地了解节目内容创建了有效的平台。
3 结语
现如今, 电视节目中面临的挑战众多, 转型之路势在必行。各电视台要从节目定位、策划、宣传与互动模式这几个方面入手, 将新的电视节目理念进行推广, 不仅要做到形式上的创新, 还要在内容上进行突破, 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播媒介也进行了开拓性的变革。电视作为传统媒体的主要形式, 在很多时候都是人们进行娱乐活动的首选。但新媒体的到来, 使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在网络空间里, 人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 这是电视节目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另外, 传统电视节目中的定位不准确、节目经营推广方式没有创新性等问题都亟待改变。本文针对传统电视节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讨其转型之路。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节目,转型
参考文献
[1]胡智锋, 周建新.新媒体语境下电视节目生产的发展空间探析[J].视听界, 2014 (5) .
[2]戴雅楠.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创新策略[J].企业导报, 2015 (3) .
[3]何竞平.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以《爸爸去哪儿》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 2014 (9) .
南海合作共赢:新形势需要新思路 篇8
清晰”的压力
中国在南海问题上正面临“树欲静而风不止”的严峻局面。一是菲律宾继续处于“战略亢奋”,试图强化、扩大、升级其对中国岛礁的非法占据,还将南海争端闹上国际法庭,挑战中国在南海权利主张的法理依据。二是外界猛烈炒作“中国即将划设南海防空识别区”等传闻,美国政府借故频频隔空喊话,警告中国不要“四处重划边界”,要求中国把包括“断续线”在内的主权声索“说清楚”。三是日本为转移国际视线、减轻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压力,极力推动东海问题与南海问题连片发展,积极加强同菲、越等国的防务合作,妄图编织对华“联合阵线”。
但中国承受的真正压力来自美方,也只有美国具备从根本上阻碍中国南海政策实施的能力。美方尽管继续宣称“对南海争端不持立场”,但其在实际行动上为菲站台的架势更加明显。美国正加紧重组南海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强化“离岸制衡”,包括在南海附近海域同时部署两个航母作战群和最新濒海战斗舰,以联合军演、军舰停靠、部队访问、人道援助、国际反恐、援建基础设施等形式重返菲律宾,并与新加坡、澳大利亚等近南海国家加强合作。另外,确认美国军方在特定情况下有权使用菲国内基地的美菲防务合作协定的谈判接近完成,将于4月底奥巴马访菲期间签署。4月初,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夏威夷主持了首次美国与东盟防长会议,重点讨论了“共同维护海上航行自由”的议题。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美国在与俄激烈交锋的同时,不仅没有降低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调整的调门,反而刻意擂响了“敲打中国”的鼓点。白宫、国务院和军方高官把克里米亚问题与台湾问题相提并论,声称“克里米亚模式可能刺激中国在南海通过武力或胁迫手段获取领土”,指出“中国不应怀疑美国对任何威胁现状行为的坚决反对”,“不应误判美协防盟友的决心”。有关言行对外释放了美国继续把中国当作头号现实竞争对手的信号。
但囿于当前的内外条件,美国无从保证其全球战略在欧洲、亚太、中东三条线上完全并行不悖、互不干扰。白宫无意陷入新的战略麻烦,需要美中关系保持稳定,对菲、日等国针对中国的海上挑衅、对抗行为有着不得先开第一枪、不得引发正面冲突的底线,但这一底线同其对有关国家的纵容相比是小与大、次与主的关系。美国面临的问题是,直接当事的东盟国家无法单独或联合起来抗衡中国的所谓战略进取,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同盟关系网络也远比东北亚疏松、薄弱。因此,美国现阶段侧重使用“聪明”的外交和“专业化”的军事威慑处理南海问题。
美国正在打破其长期秉持的战略模糊,更加清晰地支持部分东盟国家在南海地区与中国抗衡。美国这样做,归根结底是源于其对中国海上问题处理举措在战略层面的强烈关注。在美国眼中,中国正在西太海上大搞“中国版门罗主义”,强势谋取对南海的绝对控制权,这将削弱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存在和行动根基,必须加以遏制。美国频繁借口“维护航行自由”介入南海问题,就是要维持其继续对华任意实施抵近侦察活动和军事遏制政策的自由。美方逼迫中国把“断续线”说清楚,实质是支持以近海大陆架地理条件作为划分南海水域的主要依据,否认历史性权利的主张效力,以把中国政府置于外部群起反对和内部民意压力的夹缝中,捆住中方处理南海问题的手脚。
以适度战略清晰回应复杂形势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南海是中国周边战略安全环境的重要环节,稳住这个环节是当前中国整体对外战略顺畅运作的基本要求。2012年以来,中国通过在军事、法理、外交等领域的坚决斗争遏制了菲等国在南海的挑衅,通过挨家挨户做工作恢复了东盟国家和组织对和平解决争端的信心,同东盟十国启动了根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精神磋商“南海行为准则”的进程,成功稳住了局势,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心扳回到发展合作上去。成果来之不易,必须保持,不能因美国出来搅浑水就轻易动摇。同时,既然美国正在改变其一贯执行的战略模糊政策,中国也有必要水涨船高地做出相应调整,认真研究逐步增加处理南海争议的战略清晰度问题。
要使和平解决有具体路径可循,使挑事、搅局、挖坑者无缝可钻,一些涉及法理依据和外交原则的问题不能永远模糊下去。中国政府1947年标绘的“断续线”是南海问题最大的法理争议点,尚无中国官方文件公开明确定义。严格来讲,“断续线”应是中国在南海地区的权利主张线,线内所有岛礁滩沙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明确归中国所有,其他海洋权益理当在此基础上由中方同其他相关沿岸国根据本国的历史权利、国际海洋法及国际先践经验经由双边谈判确定。如果明释“断续线”的条件和时机仍不成熟,可先行强化分歧相对较少且同国际海洋法原则并不冲突的“断续线”内历史性权利主张,防止有关主张在国际法发展进程中被逐渐稀释、架空。在此基础上,积极准备适时发布关于南海问题的政府声明,以戳破外界偷换概念、混淆是非形成的泡沫,也澄清国内在关键法理问题上的错误和混乱认识。
要使对话谈判、和平解决争端具有最重要、最可信的战略清晰度。道理无需多讲,办法一靠稳步推进制订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最终解决争议前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工作,二靠推动中国与其他争议方的双边划界谈判在一两个点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三靠明确中国在南海的权益主张和维权行动不影响外国船舶和飞机按国际法通过南海国际航道的航行、飞行自由和安全,以及外国船机在南海水域内中国领海和毗连区所应遵守的义务(在此方面,海南省2014年元旦起执行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办法修正案》已迈出重要步伐)。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准则”磋商重在为确保直接当事方保持必要距离、不采取可能导致紧张升级的行动制订规范,绝不应成为某些国家将过去蚕食的中国权益固定化、合法化的工具,或者变成单向束缚中国的牢笼。
应启动中美相互明晰在南海战略意图、建立互信基础的进程。把疑虑和不满控制在中美关系的局部,避免南海问题成为中美之间的问题,是两国处理涉南海争议问题时共守的默契。但在南海地区确实存在中美战略误判的可能,两国舰机近距离“相遇”所包含的摩擦碰撞风险即便是双方军事人员“专业化”的操作也无法百分之百消除。新一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年中将在华举行。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4月访华期间,两军达成七点共识,其中包括建立两军对话机制和举行亚太安全对话,在建立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公海海域海空军事安全行为准则两个互信机制方面进入实质性磋商。这些都是好的契机,有助于从战略和技术层面管控中美分歧、抑制南海矛盾。
提高战略清晰度,当然包括对外国侵权行为进行有力回击,明示中方红线。在4月10日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开幕大会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阐述了中国与亚洲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思想,在谈及南海问题时用“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勾勒了中国在新时期的相关政策,指出“对加强海上合作的积极行动,我们都会倾力支持;对破坏南海和平稳定的挑衅行为,我们会果断回应”。李克强的讲话为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在南海问题上的作为圈定了一个基本框架。任何国家只要再迈出攫取中国领土的哪怕一小步,就必然唤起中方更为明确的立场宣示和维权行动,使挑衅者自己陷入更大被动。
中国走活南海“棋局”的关键在于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通过对话谈判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原则没有变,处理南海问题“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没有变。面对错综复杂的地区形势,中国必须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同时也要有充分的战略谋划,关键是要同时用好推动合作共赢与维护主权权益的两手,两手都要硬,做南海形势主导的一方,坚定维护和平稳定,坚持以合作引导共识、用合作淡化分歧,为最终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中国已明确建设海洋强国的方略,并以东南亚为实施重点,把加强对外海上合作提升到国策高度,构筑更牢固的周边战略基础。没有南海地区基本稳定的局面,有关图景难以实现。菲律宾妄图靠挑战中国主权权益劫持中国与东盟合作议程,不可能得到东盟国家的集体支持,中国处理对东盟关系的总体思路不能被其牵着走。从整个周边战略和外交全局计议,必须把南海争议放在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适当位置,把大多数和一小撮区分开来。这就要求中国逐步形成在南海地区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推动南海合作共赢要有大处着眼的气势。应以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和加紧筹备中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依托,在中央推进周边互联互通、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及开展中国与东盟“2+7”合作的战略框架下进行,预留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构想对接的端口,为参与国提供广阔和长远的利益空间。
鉴于南海地理条件和主权争议的复杂状况,在该地区推动合作共赢需要由易到难,从海洋气候、水文监测、人道搜救、打击海上跨国犯罪等低敏感度或高共识度领域入手,不断积累务实成果。马航MH370班机失联事件暴露了中国在南海前进基地的缺失和南海海上联合搜救组织协调能力空白的问题,中国需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思考如何在该地区提供公共安全产品的问题。
对能源、矿产、渔业、旅游等资源的共同开发作为海上合作的主体内容,如不能取得实质进展,南海合作共赢难具感召力、说服力。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同部分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共同开发进行商谈,一度取得重要成果。2004年9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菲律宾国家石油公司达成协议,对南海选定区域石油资源进行联合勘探。次年3月,中国同菲律宾、越南签署在南海协议区开展三方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并研究评估石油资源状况的协议。2005年10月,中越启动北部湾界油气构造勘采合作,中国石油总公司和越南石油总公司签署了《北部湾油气合作协议》。2013年12月,中越宣布正式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两国两党更进一步明确达成开展陆地、海上、金融三大领域合作的战略共识。同年,中国与文莱达成共识,支持两国相关企业共同勘探和开采海上油气资源。这些成果虽尚停留在政治共识阶段,涉及菲律宾的协议更因菲国内政局变化和中菲矛盾升级而终告流产,但仍可被视为南海共同开发的宝贵先践经验,需要有关部门和企业稳健、扎实跟进,争取在双边层面形成初步示范项目,以有关双边合作成果带动多边合作进程。
把转型发展之路引向深入点击数 篇9
“十二五”期间,我市面临着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日益强化、生产要素成本刚性上升等严峻挑战,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认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始终把转型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期任务,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产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促进农业高效化、工业高新化、服务业高端化,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作为转型发展的谋划者、发动者和推动者,各级各部门要更具有紧迫感,站好位、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要以更广的视野,向外部看、向高处看、向未来看,跳出小圈子,放开胸怀,多做横向比较;要有更高的标准,发展上、工作上要争一流,不能满足于一般地抓,不能满足于小打小闹,不能满足于守成求稳。要进一步突出科技、人才、资本的有机融合,打造新型工业立市的新格局,以企业的转型带动产业乃至城市转型,形成科学发展的新优势。要大力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的主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全力打造藏富于企、竞相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氛围,使江阴的科技实力更强、人才集聚更多、产业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好。要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上加大投入,加快建设以科技、人才为依托的创新型企业,加快投资发展科技人才资本密集型项目,加快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一系列创新机制和载体,加快深化产学研合作步伐。要高度重视以领军型人才为主的创新型团队的打造,注重与江阴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真正打造创业型和技能型等各类人才并重发展,建设特色鲜明、体系健全的“人才特区”,为江阴加快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积极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推进社会管理转型,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
【转型之路需要新思路】推荐阅读:
转型之路11-25
焦作的转型之路05-09
中国农业转型之路05-17
出口企业转型之路08-18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05-14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之路10-31
大时代之下的转型之路论文08-05
微利时期钢铁企业拓展物流转型之路05-15
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的转型发展之路的论文09-07
社会转型期背景下我国县政改革的新思路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