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2024-05-14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共10篇)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1

摘要:“互联网+”在出版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业出版社应当抓紧历史机遇, 树立信心并积极应对。传统专业出版社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中实现角色转变, 严把新媒体出版物的质量关, 树立版权意识, 为读者提供内容更为丰富的精品力作, 让“互联网+专业出版”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关键词:媒体融合,互联网+出版,专业出版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媒体出版质量,信息安全

4月19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强调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 我国网信事业发展要适应这个大趋势,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推进网络强国建设, 推动我国网信事业发展, 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 “互联网+ 出版”是摆在我们这一代出版工作者肩上的重要使命, 出版人要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 积极进行出版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期在出版行业和专业领域大有作为。当前, 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民航业已经成为我国国家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民航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民航专业出版也展现出勃勃生机, 出版内容和出版形式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作为民航专业出版社的编辑工作者, 要与时俱进, 紧紧跟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 以互联网与民航尖端科技为两翼, 共同助力我国“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一、“互联网+ 出版”是时代要求

当今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我国有7亿网民,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新常态要有新动力, 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要着力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 以信息流带动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 促进资源配置优化, 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为推动创新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挥积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历史性地写入了“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2014年以来, 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3年提出“倡导全民阅读”,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将全民阅读列为国家八大文化重点工程之一, 将全民阅读提升到国家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全民阅读要求各出版单位都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与职责, 为读者打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图书, 为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图书产品。专业出版社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如何为读者大众提供高品质的优秀读物?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和要作出的行动。民航的专业读物一直广受欢迎, 比如, 民航专业出版社为广大读者提供行业统计和专业指导方面的图书, 反映民航业的发展, 为对民航业进行研究的业内和业外人士提供参考, 提高民航业技术从业者的素质和技能, 为行业的建设提供政治基础、理论保证和实践经验, 为我国民航事业发展储备人才, 为我国民航的发展引进世界先进技术, 同时打造精品系列图书, 让民航专业图书“走出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各式各样数字产品的相继涌现, 民航出版也为读者带来视觉的盛宴。民航业是高科技含量的行业, 其广度和纵深都使其成为一个有魅力的行业。当前, 虚拟现实 (VR) 技术、三维全景技术、体验式娱乐等技术都在民航行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为行业爱好者打开了一个更为精彩的世界。随着我国国产大飞机的研制成功和通用航空的大力发展, 最新的出版技术为机务人员提供更为直观的维修方法, 为航空制造业提供更好的设计方案, 为民航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从而为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出版行业在引领专业领域的发展上正发挥着更大的积极作用。在工作实践中可以看到, 媒体融合为传统出版带来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多维的角度、更广泛的受众、更为深远的影响力和更为深入的思考。

二、树立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媒体

当今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的融合势在必行, 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 出版工作者必须顺应这个时代潮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看似是一项挑战, 实则是更大的机遇。新媒体出版突出地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其将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发挥重大的作用。新媒体出版丰富了图书出版的品种, 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直观、便捷、丰富的图书产品, 以更立体的方式展现图书产品并以更快捷的途径传递至读者的手中, 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 极大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参与的热情。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媒体出版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啻为一个福音。出版单位应当牢牢抓住这历史性的机遇, 在出版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 推进出版的数字化建设, 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立体、全方位发展, 让“互联网+ 出版”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

面对当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一些争论, 出版单位既要有信心, 也要不断进行学习和进行供给侧改革。“穷则思变, 变则通, 通则久”, 出版单位不能闭关自守、固步自封, 也不能以一方取代另一方, 而是要将两者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使精湛的出版内容插上了翅膀, 在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同时, 最终实现读者、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共赢。新媒体技术为传统出版插上了技术的双翼, 而传统出版精品内容的深度和多年积累的严格的质量管理理念则为融合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只能进行优化, 却永远都无法动摇。两者只有和谐发展, 才能共同飞翔在新时代融合出版的广阔云霄。

面对飞速发展的行业, 面对日新月异的“互联网+ 出版”, 专业出版单位既要紧抓历史性机遇, 依托于行业特征, 探索和研究互联网技术的新规律, 利用新媒体各项先进技术增强和壮大综合实力, 扩大行业和自己的影响力, 又要坚持传统出版的优良经验及核心竞争力, 积极应对, 主动思考, 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 提高资源的运转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 开创专业出版与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出版单位要打开自己的胸怀去迎接挑战, 转变生产方式, 调整内部经济结构。先行一步, 便会占有主动位置, 前景必然风光无限。

三、保障出版物质量, 新媒体编辑同样要有工匠精神

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工作中, 要时刻警醒:内容的质量是永远都摆在第一位的。新媒体出版代表先进的出版生产力, 但“内容为王”是不管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永远不变的主题, 而且无论技术怎样革新, 追求内容质量将一直贯穿于工作之中。越是技术革新, 越是要把握质量。内容质量之对于任何时代的出版工作, 都犹如安全之对于飞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新时代中的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建设网络良好生态, 发挥网络引导舆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 新媒体新闻出版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政治导向、舆论导向、宣传导向, 要牢牢把握住政治关。新媒体出版物作为一种精神产品, 也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 作为一名现代编辑, 首要任务就是全面提升自己的政治素质,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出版观, 始终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 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同时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体现在编辑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1]

第二, 无论新媒时效多快、传播途径多丰富、传播范围多广泛, 新媒体新闻出版工作者都要传承传统出版的严谨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和工作作风, 都要精益求精, 牢牢把握新媒体出版物的内容质量。

质量对于不论是纸质图书还是电子图书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尤其新媒体的出现,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及时, 这对编辑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是质量高的图书产品越能抓住读者的心, 就越是能流传久远, 也越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完美统一。传统出版如此, 新媒体中亦然。而新媒体出版技术对我们的出版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第三, 出版工作者要善于学习, 善于创新, 传统编辑要掌握多媒体出版的特性和技术, 要多向技术人员请教, 要善于将传统出版的特点和新技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 才能出版既代表最先进出版理念又代表最先进出版技术的出版物。

第四, 新媒体新闻出版工作者要牢牢把握“内容为王”的准则, 要在新的技术条件下, 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创新的方法继续挖掘和打造行业内的精品出版物, 让最贴近读者的读物、引领行业发展的最新科学技术以最快的速度、最精湛的内容、最完美的形式、最精准而广泛的传播与读者对接, 从而引领行业的发展, 为广大读者真情服务。

四、努力构成维权系统, 抵制低劣产品传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应用的发展, 盗版问题也凸显出来, 盗版一方面侵害作者和出版单位的利益, 一方面也让读者蒙受损失。全国“扫黄打非”工作为版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专业出版单位在出版过程中要注重对版权的保护, 防止盗版既是对正版出版物的保护, 也是对广大读者的保护。

事后救济应同事前预防同时进行, 专业出版在电子出版物发行时引入时下成熟的信息安全技术, 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反盗版的成本投入。

数字签名是使用密码算法对电子出版物进行加密处理, 生成一段信息, 附着在原文上一起发送, 这段信息类似现实中的签名或印章, 接收方对其进行验证, 判断出版物的真伪。出版业应引入该项技术, 进行版权的保护。在出版单位制作数字化图书时, 通过与RA (Registration Authority) 合作, 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第一, 保证电子出版物的保密性:即保证信息不会泄露给未经授权的任何人;

第二, 保证电子出版物的完整性:即保证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 (非法) 篡改;

第三, 保证电子出版物的可用性:即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确实能为授权者所用, 防止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系统的拒绝服务;

第四, 保证电子出版物的可控性:即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 防止信息系统被非法者使用;

第五, 保证电子出版物的不可否认性:即保证信息行为人不能否认自己的行为。

加密和数字签名技术都有力地提高了电子出版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让盗版行为被扼制在源头。

同时, 出版单位要大力宣传维护正版版权, 让广大的读者朋友配合支持正版数字图书, 因为这关系到正版数字产品的发展, 阻断盗版的劣质产品在网络中的传播, 保证和提高网络数字图书的质量。

五、根据行业特色积极推进和践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

面对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需求, 专业出版社要根据自己的市场、自己的行业特征和在国家经济战略中的地位来定位自己的产品和战略的方向, 积极探索发展的路径。要跳出出版做出版。专业出版社要打造的不仅是数字阅读, 也要同新闻、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等多种客户端联动, 要丰富出版的品种和形式, 创造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如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 编辑工作者要积极推进出版和新闻的融合发展, 以新闻宣传来推广出版, 同时以出版作为对行业新闻宣传的平台进行深入。在对民航类图书策划选题和宣传过程中, 出版和新闻宣传协同作战, 既助力行业深入发展, 为出版提供了优质的内容资源, 同时又使行业的发展得到广泛、快捷的传播, 这样融合发展的机制在工作中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国民航报社出版社将民航新闻出版传媒打造成为一个大的传媒集团, 将民航业内的知识立体化展示, 传媒集团将成为民航专业的科研成果展示和科学研究基地, 服务于民航业发展大局。 同时, 民航传媒集团立体全方位地打造图书、新闻、网站、网络电视、报纸、杂志、微信等客户端, 以更多的形式呈现民航的文化、民航的服务、民航的科技, 融合民航信息, 一面展示和引领行业发展, 一面提供热心服务, 为用户提供分层产品。

六、结语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传播格局的重塑过程, 是一体化的进程。[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有所长, 媒体融合的目标是共赢, 逐步形成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最终达到内容与技术无缝对接、传播质量与传播效能无限提升的高度。

专业出版社要充满信心, 只要利用“互联网+ 专业出版” 为读者提供立体分层、丰富多彩的精品力作,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建立现代媒体企业制度, 构建技术开发、内容生产、人才管理的新模式, 推动互联网和行业出版工作深度融合, 就会创造传统出版与新媒体出版融合发展的完美实现, 定会开启专业出版工作的新元年。

参考文献

[1]吴尚之.努力培养更多优秀编辑人才[J].中国编辑, 2016 (1) :4-5.

[2]齐峰.媒体融合认识误区与路径选择[J].中国出版, 2015 (2) :3-9.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2

[关键词] 中国出版集团 数字化探索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4) 02-0009-03

1 传统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前,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日益加剧,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边界被渐次打破,内容行业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传统出版,正处在与数字出版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的转型期。

从国际层面看,谷歌、微软等国外大型IT公司相继介入数字出版领域,苹果、亚马逊等既有的数字出版企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大举扩张,培生、企鹅、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跨国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成就斐然。

在国内,近两年数字出版产业总体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在各个领域表现出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数字出版产值屡创新高,内容产业获得较快增长,数字化阅读队伍不断扩大,数字产品消费增长迅速。

在这种态势下,传统出版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一些报业和出版企业纷纷倒闭,实体书店生存困难,纸质出版物销售增长乏力:在美国,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具有244年历史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将停止纸版书的印刷,着重发展在线版和电子版业务;美国普华永道公司最新的调查报告显示,预计美国电子书的销售额将在2017年超过纸版书,达到82亿美元,而纸版书的销售额将在未来几年中至少会减少一半以上。在英国,据英国媒体报道,受数字化的冲击,在即将过去的一年,将有98家出版社被迫关闭,这一数字比2012年提高了42%,其中包括成立于上世纪30年代的布莱顿出版社(《深圳特区报》2013年11月14日)。在国内,2012年的电子图书收入规模达31亿元,是2011年7亿元的4.43倍,呈快速增长态势(据2013年7月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发布的《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

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未来竞争的制高点,这一切都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警觉和思考。

2 出版的本质不会改变

数字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巨大压力。但是,数字化改变的不是阅读本身,而是阅读方式;冲击的不是出版内容,而是出版形式;提升的不仅是图书生产发行的业态,更重要的是图书内容的传播方式。出版数字化的本质不是数字技术的引入,而是数字内容的整合。基础是流程数字化,核心是内容数字化,关键是商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对传统出版业而言,这是严峻的挑战,更是内容创新的机遇,是艰难的转型,更是产业发展的空间。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途径就是紧紧抓住自己的内容资源优势,实现内容与技术的新的融合。在这一融合过程中,技术服务商在寻找内容资源,内容提供商也在寻找技术平台。现实的、经济的、有效的方法是内容提供商与技术服务商在资本层面、业务层面、市场层面的融合。

3 中国出版集团的数字化探索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出版机构意识到竞争环境的变化,逐渐由被动地“应对挑战”到主动地“抓住机遇”,变“消极等待”为“积极探索”。中国出版集团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3.1 中国出版集团概况

中国出版集团于2002年4月9日成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东方出版中心、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中国图书商报社等90多家子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组成,几乎囊括了中国最悠久最著名的出版机构,拥有庞大的作者资源和读者群体,具有丰厚的出版和文化积累。其中具有百年多历史的商务印书馆成立于1897年,是中国现代出版的起点;成立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至今经历了百年的发展岁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也已经度过80周年的生日。

目前集团每年出版图书和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物1万多种,期刊报纸50余种,出版物在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持续稳居第一;每年从事书报刊版权贸易1000多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是大陆最大的出版物进出口企业,每年进出口各类出版物20多万种,书报刊进口和出口分别占据市场份额的60%和30%多;集团在海外拥有出版社、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28家,海外业务遍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3.2 我们的尝试和探索

应该说,中国出版集团在传统出版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数字化时代,中国出版集团在传统出版上的优势能否继续保持和延续,是一个十分现实和紧迫的问题。挑战与机遇共存,如何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出版产业,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是我们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的课题。

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几件事。

一是制定规划,协同发展。将数字化转型列入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中的重点,我们制定了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五年发展规划。计划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领先的优质内容资源总库、内容投送平台和产品服务平台,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出版经营和盈利模式,使数字出版成为集团公司主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和市场占有率较现在有大幅度的增长,形成特色显著、影响力强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品牌产品集群,推动集团公司的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实现集团的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40532

为保障战略的实施,我们在建立工作机制、体制和机制创新、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绩效考核上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和制度。

明确了集团公司总部是集团数字出版的管理中心、规划中心和决策中心;各所属单位是集团数字出版的生产中心和研发中心,是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主体;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是集团公司数字出版的集约化运营中心,是集团公司数字出版工作的外延和市场结合点。根据职能定位,在坚持全集团一盘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各级单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优势,鼓励根据各自产业规模、业务特点等进行数字产品的开发和数字出版的转型和升级,实现数字出版共建、共享、共赢的商业模式。

二是编制标准,建立规范。针对目前数字化产品格式混杂、标准不一、平台难以互通的现状,成立集团数字化标准体系编制小组,参照并引用国际先进标准,制定了《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化标准规范》,对集团数字内容资源的上缴、入库、存储、电子书生产过程中的元数据内容、版权页信息、制作格式、电子书标识、内容标准、电子书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规范,形成了集团统一、规范的与市场接轨的数据、格式和运营等数字化标准体系。

三是抓好资源,打好基础。制定《中国出版集团数字资源管理办法》,启动“中国出版集团数字出版资源总库”的建设。“数字出版资源总库”计划将集团公司历年来优质的出版资源进行数字化、格式化入库存储,按照一次制作、多元发布的原则,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通过规范化的加工、整理、编目、格式转换等手段,实现标准化输入、存储和组织,借助相关产品制作工具可以制作不同形态的数字产品,结合后端产品发布渠道实现各种格式文档按照需要进行多种方式输出,为开展传统出版、数字印刷、移动阅读、网络阅读等应用提供内容支撑。

四是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以重点项目带动集团公司数字出版产业升级是集团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实现途径,即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集中关键资源优势,有的放矢,通过集约化、专业化,重点打造一系列备受市场青睐的数字出版产品和数字服务产品,并借此打造数字化的出版流程,全面带动集团公司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在综合平台建设方面,我们将中国数字出版网(大佳网)打造成集团公司集约化数字内容投送和运营平台,成为集团公司开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主体,实现集团各个平台的互联互通和精品电子图书的投放和数据库的线上营销,加强精品化、高端化的人文社科类电子图书运营平台的建设。通过自主平台,自主定价和运营,拓宽电子书的销售渠道。

——在专业化数据库建设方面,依托集团较为深厚的专业内容资源积累,通过技术转换,把这些资源变为数据库产品,提高内容的附加值,以个性化和定制服务为特色的产品,推动专业和学术出版向纵深发展,既满足数字媒体的海量要求,又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全面的信息与知识服务。

以商务印书馆的“辞书语料库”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百科术语库”为基础,通过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手段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整理、标注,打造集团工具书应用产品线和百科知识服务产品线,后续还将开发古籍、美术、法律、医学等专业数据库和应用产品的建设。

——在出版业务转型方面,积极开拓传统专业出版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出版业务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如: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音乐数字平台”,通过“在线听音乐、在线看音乐、在线写音乐、在线学音乐、在线买音乐”的发展路径,逐步实现音乐出版的数字化转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数字版及应用平台”为契机,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发布平台,以多渠道、多载体、多形态提供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数字版的知识服务,实现由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转型,构建权威的百科知识数字搜索平台和相关的服务平台。

——在出版服务转型方面,充分利用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优势,打造“易阅通国际平台”。 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国际数字资源交易与服务平台,它以“一个平台、海量资源、全球服务”为定位,为我国数字出版产品的国际传播搭建基础平台,并与国际数字渠道商合作,聚合国内外130多万种电子书和6000多种数字期刊,打通中国数字资源国际传播渠道,覆盖国外的4万多家图书馆等机构用户和100多万个人用户。

利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在语言服务领域的独特优势,集国内最庞大的翻译语料数据库、国际翻译专家人才库和智慧网络应用处理为一体,搭建 “译云平台”,实现快速而便捷的跨文化、多应用、多语种远程语言服务,是新一代的语言服务智慧应用平台,实现中译公司的翻译与出版业务的数字化转型与升级。

此外,我们还将通过上海蓝桥创意产业园和东方—虹桥国际创意出版产业园两大园区的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出版产业集聚的升值之路。形成以文化为内容、以科技为载体、以创意为核心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成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中国的具有知名度的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园。

以上仅仅是我们作为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一些探索和思考。应当说,我们有些想法和做法还不成熟,和其他同行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我们愿与各位一道,为数字出版的未来共同探讨,共谋发展!

谢谢大家!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3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创新

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 并极大的促进了社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出版业中是指, 在整个出版环节, 都使用二进制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来代替传统出版过程中的操作, 主要包括原创作品的编辑以及再加工、复制印刷一直到文字阅读等各个环节。与传统出版相比较而言, 数字出版在出版的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如产品、技术以及服务等多个环节, 提高了出版效率以及读者阅读的便利性。

1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国目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现状可以发现, 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完善产业链的缺乏

完善的产业链以及融资渠道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快速转型的重要物质性保障。但是纵观我国传统出版现状来看, 其明显存在着资本、组织等多方面结构的不合理性, 导致其在向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人才、资本等方面的欠缺而出现产业链断裂现象;此外, 在转型过程中, 各数字出版企业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行业产业链, 各自为政现象较为严重, 合作共赢机制明显缺乏, 导致整个行业凝聚力较小;同时, 在转型过程中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横向分布上, 出版技术提供商、出版内容提供商以及运营商等在收入分配上存在较大差距, 其中内容提供商利益分配相对较少, 而出版技术提供以及运营商的利益分配相对要多一些, 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以及平衡发展。

1.2 健全配套政策法规及管理制度的缺乏

完善的配套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是确保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有序化转型的重要制度性前提。但是就目前国家政策法规来看, 其对数字出版的扶持力度较小, 相关配套性法规也处于缺失局面, 并不能完全满足数字出版的发展需求;而在数字出版的管理制度上, 由于其正处于转型期, 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标准化的管理体系, 制约了数字出版的可持续发展。

1.3 版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版权纠纷问题, 数字出版虽然给广大读者带来了较大的阅读便利, 但由于有效版权保护机制的缺乏, 也使出版企业、作者以及网络提供商等相关主体之间出现较多的版权纠纷问题, 主要表现为法律保障以及授权体制的不健全等。

1.4 高知识、高技术的专业型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制约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因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环境下, 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既要求其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亦要求其掌握有相应的数字化出版技术。但传统出版企业员工的工作重心及知识技能主要集中在文字编辑以及作品出版上, 相关数字化技术明显缺乏, 制约了数字出版企业的向前发展。

2 有效应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问题的策略

为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快速、健康转型, 有效应对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要积极采取以下策略。

2.1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在转型期间, 传统出版企业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因此, 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中, 各出版企业要联合起来, 建立完善的出版产业链, 加快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在产业内的快速流动, 实现资源供应, 构造完善的合作共赢模式, 以便于各企业在转型期间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价值;此外, 要平衡产业链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利益分配, 以增强行业内部的凝聚力。

同时, 在产业链的完善过程中, 亦要建立起健全的管理制度, 实现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标准化管理, 但要严格根据社会主义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产业链各构成要素的主要职能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

2.2 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在社会主义市场大环境下, 政府要积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 根据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特征以及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引导, 主要表现在:一是要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政策法规, 加强对产业链各构成要素行为的约束力, 保护作品原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降低侵权等事故的发生率;二是从经济政策、行政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加大对数字出版单位的资金以及政策支持力度, 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2.3 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为数字出版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保障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转型期间, 要加强对高知识、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吸纳, 完善人才选聘以及员工考核机制;同时, 亦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训制度, 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及知识的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以为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3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创新发展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逐渐转型, 数字出版产业主要表现出以下方面的创新发展。

3.1 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期间的重要创新表现之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 对技术以及人才要求更高, 是一种高技术、高人才的密集型产业, 其产品内容创新主要体现在, 其在数字化生产过程中, 将产品内容与新型数字化技术、读者需求以及市场营销渠道、终端服务一系列要素组合在一起, 进行创新型运作, 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优化了出版内容和营销渠道。

3.2 产品增值服务创新

在出版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化时代背景下, 产品增值服务价值在产品营销过程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而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明显有着更大的产品增值优势, 主要表现在, 数字出版在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通过综合使用信息化、数字化等各种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 对不同读者群的阅读习惯和需求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整合, 形成一系列数据, 优化了产品内容管理, 给读者提供了更加符合其阅读习惯及兴趣的增值服务。

3.3 产业链创新

产业链的创新是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并逐渐形成了集内容和终端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出版产业链。如数字出版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 通过技术开发商来向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以及终端设备研发, 技术开发商就可根据作品的内容、风格以及读者的需求、习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终端设备设计以及研发, 将内容和设备捆绑成有机整体, 以便于读者在使用终端设备进行阅读的过程中, 就可实现对相关阅读信息的摘录处理等, 既给读者带来了较大的便利, 亦增强了数字出版对读者的吸引力, 实现“生产-消费”的双赢。

4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出版产业不可扭转的趋势, 是数字化、信息化等各项科学技术应用发展的必然需求, 是满足读者要求、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要综合采取各项有效策略解决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加强对产品内容及产业链等各方面的创新研究, 以促进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快速、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慧娟.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D].郑州大学, 2013.

[2]马琳.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7) .

[3]黄崇亚.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其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 2014 (10) .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4

一、从无到有,在实践中积累数字出版经验

近10年来,广西人民出版社转变观念,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出版业发展的形势,细分市场、细分业务,组建专业团队,成立相应的运作机构,打造全新的数字出版平台,走出了一条地方中小型出版社探索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

1.转变思维,参与到新兴出版的探索中去

广西人民出版社是国内第一批关注数字出版的中小型出版社,这源于其深厚的内容资源基础。早在2002年,广西人民出版社便将大众读物出版作为主要出版板块之一,发展至2007年,该社大众读物特别是文艺类小说的规模和品种可以说在全国中小型出版社中独树一帜,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出版做好了内容平台的准备。2007年前后,广西人民出版社结合本社资源进行初步探索,与腾讯、新浪、方正以及中文在线等国内知名数字出版平台合作,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效益,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成功取得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手机阅读基地的CP资格,成为国内首批接入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的数字出版合作单位。

2.积累有效版权,进入数字出版的“1.0时代”

2007年前后,正是电子书兴起的时期,广西人民出版社敏感地嗅到了电子书发展的趋势,逐步积累优质内容和作者资源,为电子书开发做好准备。从2007年起,广西人民出版社厘清了全版权经营的概念,将新签约图书的数字版权尽收囊内,积累了几百种图书的有效版权。201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采取合作模式与经验相对丰富的技术团队共同开发出基于苹果iOS系统的APP电子书应用,实现了电子图书在美国苹果公司的iTunes网络商店和其他国外电子出版销售网站的销售,获得了宝贵的数字版权运作经验,也在业内数字出版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这些都为广西人民出版社进一步发展数字出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成立数字出版公司,建立专门网站,进入数字出版的“2.0时代”

网站建设是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桥头堡,根据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要求,广西人民出版社专门制订了本社数字出版的《“十二五”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规划的目标和任务,广西人民出版社对已成立的文化公司进行股权改造,使之成为其全资子公司——广西麦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在管理和资源上进行全新的配置。公司总经理由出版社总编辑直接担任,培训有传统编辑资质的编辑,使其转变为数字出版编辑,并建立和完善了专业运作团队,配备专门的数字设备,将出版社所有图书的版权资源划入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着重在数字出版的内容积累、资源积累和能力积累上谋求发展。麦林文化公司基本形成了数字内容收集、加工和生产、产品研发、营销推广的完整产品生产线,项目产品线包括内容授权经营、手机阅读、麦林文学网、APP应用开发等。2011年底,由广西出版传媒集团策划,广西人民出版社申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库获得了国家财政部100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截至2012年底,公司数字出版总收益达500多万元,比2007年增长了几十倍,公司旗下的原创文学网站——麦林文学网也取得了出版总署颁发的互联网经营许可证,初步奠定了广西人民出版社数字出版发展的格局。

二、把握机遇,建立与本社优势资源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体系

数字出版,内容为王。这些年的实践证明,数字出版绝不是简单的版权经营,优质的数字出版物更需要有创意的数字出版内容来支持,而此时众多中小出版社缺少的正是立足于数字平台的内容创新。如何在现有资源和优势的基础上做内容创新,是广西人民出版社面临的第二个难题。

1.升级发展,依托原有资源拓展数字出版业务,建设广西网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环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广西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由民族经济落后地区向民族经济强省的转变。2011年初,广西出版传媒集团提出打造西部地区首个数字化出版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资源库”的构想,包括建设一个资源库的前端运营平台——广西网,使之成为广西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者,成为了解和研究广西政治经济、科教文化、历史地理等各方面的主要情报源。广西麦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作为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内唯一一家荣获“数字出版先进单位”荣誉的企业,成为该项目的具体实施单位,全面负责资源库后台及其运营平台广西网的建设和运营。

2.进一步加强数据库及网站建设,整合数字出版内容传播平台,全面进入数字出版的“3.0时代”

(1)加强重点平台建设

“广西普法学习教育新媒体出版服务平台”是广西人民出版社在传统普法学习纸质图书出版的基础上,依托原有的丰富资源,利用数字、网络等新技术所构建的移动互联网出版服务项目。项目通过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研发专业数字出版软件,实现对内容的快速有效整合,对接普法学习、考试无纸化趋势,支持普法学习教育模式由单一渠道与单一形态向多元渠道与多元形态转换与转型,是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普法学习产品,以及个性化的网上法律服务的创新型法律学习教育服务产业平台。“广西普法学习教育新媒体出版服务平台”经过建设和测试,已在2014年广西普法考试期间上线运行。

(2)拓展新技术新业态

广西人民出版社一直以来以传统出版为根基,坚持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并行并重,坚持强化互联网思维,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出版和信息出版实现出版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多年来,广西人民出版社积极参与广西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出版了大量地方选题图书,积累了丰富的广西地方文献资料,为做好广西资源库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广西人民出版社制定了《“十二五”数字出版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项目规划》,按照3G门户网“门户+客户端”的双核策略,采用html+wap+APP(互联网网页+手机网页+手机客户端)的形式,着手打造全面覆盖移动用户终端的广西资源库、广西网产品线。项目团队通过对服务器和机房建设进行公开招标,完成了服务器和机房的安装和调试。深入调查了解用户需求,填充网站内容,对各类典籍文献、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等资料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调试网站功能,完善功能建设,研发了广西资源库的一系列相关配套产品,明确了围绕广西资源库、广西网,以支柱项目拉动衍生项目,实行多种经营,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以广西资源库为核心的“一库一网两系统客户端” (库,广西资源库;网,广西网;两系统客户端,即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客户端)产品群的目标。

nlc202309041948

截至2013年11月,该项目已基本完成广西资源库和广西网的网站开发建设,办理好相关的网络备案手续。基本完成资源库系统平台开发,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完成70个公共资源库及400多个公共资源子库的建设,完成资源库总量约20000个条目。在搭建广西资源库有效平台上,经过与技术公司研究沟通,制定了专业资源库和公共资源库的技术规范,决定广西资源库将以时间、地点、主题等多维度呈现信息,为合作者提供API接口,把广西资源库建设成为全民接触阅读、打包下载广西文化信息内容的数字化平台。这种多维度呈现信息模式,与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的建设目标不谋而合,广西资源库的上线,将填补国内空白。

围绕广西资源库和广西网这一核心产品,项目团队还研发了一系列适用于Android和iOS操作系统客户端的相关配套产品。为推动内容生产向实时生产、数据化生产、用户参与生产转变,实现内容生产模式的升级和创新,广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云上广西”项目。“云上广西”是针对机构、大众的一体化数字解决方案,分为政务、内刊、企业品牌推广、个人门户四大模式,致力于成为广西第一大手机云阅读平台,是集海量资讯、服务平台、掌上学习、零距离沟通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产品。在独立APP应用模板的研发和制作上,麦林公司重点打造了《领导月读》《广西山水文化》《漫步青藏》的APP应用模版,在策划、编校、技术、设计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线,制作水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在苹果APP store的销售。除此之外,制作团队还研发出机构内刊模板,为机构用户订制专属产品,既可以成为独立的APP产品,也可以入驻“云上广西”,满足机构用户在品牌推广方面的不同诉求。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资源库及“云上广西”等项目的建设和上线,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强出版内容、产品、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充分体现。

综上所述,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新兴出版之路从1.0时代到3.0时代,从单一的数字版权授权经营模式,到取得运营商CP资格,再到自主开发运营内容和技术传播平台,可以说,这是打破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形成出版与平台、渠道与终端的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之路,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小出版社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转型、改革与探索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广西人民出版社)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5

一、实现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的营销方式进行了转变,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版业向数字化模式的发展, 数字出版也将是出版业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为了提出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后的突出选题策划方案, 需要先对数字时代的特征进行分析。

1.出版媒介实现融合, 传播方式逐渐多样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传媒、出版等行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消费者利用越来越多的无线终端来实现多样化服务的获取, 不同的媒介实现了大融合。互联网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传播信息, 多种通信工具被研发出来, 视频、文字等媒体资源实现了融合[1]。

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传统的纸质出版实现了蜕变, 在分析时代特征后, 突破出版业的限制, 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阵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媒介形态的同时, 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出版格局, 实现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跨越, 将更多的内容面向网络出版和电子终端出版。不同的出版媒介进行融合后,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 不同出版资源的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现了对不同媒体市场的全面覆盖, 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消费者全体也发生转变。出版社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出版资源的立体化传播, 将纸质书籍与互联网、光盘等捆绑起来, 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 面向手机和网络进行宣传, 降低了不同媒体分别运作的投入, 出版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 出版物的附加值得到提升。

2.消费者阅读方式逐渐转变

图书的选题策划需要依据读者的需求进行, 当前出版市场的主要客户是80后和90后, 这些人的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逐渐变化, 这一代读者在快速的社会步伐下, 倾向于内容轻松的出版物,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信息的获取逐渐向“浏览式”过渡,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突出。

年轻一代的读者逐渐将网络和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逐渐抛弃传统的纸质信息,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手机网民逐渐增多, 因此出版业的潜在读者也逐渐曾多。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使得出版行业必须对选题策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出版环境的变化[2]。

二、图书选题策划方案

1.融合媒介形式, 实现资源共享

在媒介实现融合的背景下, 大量的信息逐渐向共享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出版社必须建立科学的采编流程, 以出版编辑为中心, 打破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 实现媒体终端的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重复开发优势出版资源, 不断探索新的媒体传播手段, 不断丰富媒介形态, 在不同的出版媒介之间进行转换, 提高不同资源的出版效益。结合纸质出版物的调查结果, 将反应最好的选题向手机图书、网络图书发展, 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本依据, 发展新的产品形态, 保证图书在不同的媒介转换过程中换发全新的活力。

2.跨媒体策划

编辑选题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图文音画的传播, 将多媒体的编辑手段应用进来, 实现新时代下的跨媒体策划。在国家定制相应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后, 多数出版社紧跟时代的步伐, 向数字出版转型, 不断发展符合出版业务。在这种行业发展状况下, 出版社必须成为手机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主体。出版编辑在惊醒选题策划时, 根据手机和网络媒体的相关特点, 充分考虑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满足不同资源载体的整合需求[3]。

3.将源头策划转向全程策划

在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中, 出版社更加重视全程策划的观念。虽然出版编辑的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但对图书的选题策划必须贯穿于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图书选题策划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它与市场调研、选题设计、效益预算、售后服务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题策划并不是孤立的, 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以选题为中心。编辑需要根据选题的进展, 结合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 对相关选题决策进行调整, 在宣传、出版、反馈的多个环节中贯彻选题思想, 提高选题策划的效益。

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保证选题策划的便利有效, 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和预测工作, 把握独特的视角, 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敏感性。

4.突出选题特色

数字出版时代, 选题策划需要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选题也应突出特色。出版社应当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 加强品牌与读者的接触, 不断发挥选题策划的优势, 将单纯的选题策划逐渐延伸到出版方向, 发挥网络产品和手机读物的相关选题优势, 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跨媒体互动平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表现形式, 保证将选题的内涵的特有的文化优势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加强读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方便日后在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发挥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出版方式逐渐向数字出版方式过渡。在新形势下, 出版社的重点任务是优化选题策略, 丰富出版内容分, 提高出版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出版社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消费者和市场, 通过对读者和市场特征的分析, 完善图书选题规划。

摘要: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将大大丰富传统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之后, 时代背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结合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分析了数字时代下图书选题策划的方案。

关键词:数字出版,转型,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 32 (3) :130.

[2]林利红.数字时代图书选题的深度开发[J].科技与出版, 2011, 1 (366) :25.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6

关键词:传统出版,数字出版,转型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加速, 出版业转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是融合传统出版内容, 以网络和流媒体等高新技术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数字出版强调内容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 目前我国数字出版已经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游戏及手机出版等多种新业态。

一、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

(一) 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 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立, 这是我国第一家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随后, 重庆、湖南、广东、江苏等地的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也先后获批建立。2010年5月, 数字出版联盟在北京正式成立, 传统出版企业和技术供应商可以通过该联盟广泛联合, 探索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贏利模式, 对国内数字出版内容的生产、销售以及版权交易等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目前, 全国数字出版创新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这种联合发展的模式为数字出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 手机出版的崛起

手机出版就是以手机传播内容的形式, 将信息转换成数字电子产品再发送到手机平面载体上, 用户可以很方便的通过手机进行信息的阅览和观看。数字出版产业涵盖的行业非常广泛, 是图书行业的出版、网络电子游戏的出版、平面报纸的出版等几大出版产物的相互合作。目前为止, 手机出版产业所占的比值远远超出了其他出版产业链, 手机出版正以快速发展的趋势占据数字化的主导。随着手机出版技术的不断完善, 传统媒体产业也开始进行数字化创新, 平面报纸产业现今也可以用手机进行订购, 数字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中国联通手机阅读业务从2010年开始进入市场, 随后, 中国电信也与浙江出版集团等多家内容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三) 传统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

传统出版社受数字化的影响, 在销售以及发展方面都受到了阻碍, 一些报纸行业开始标新立异, 通过数字化进行传统报纸产业的变革应用, 这也说明, 传统的出版业要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 必须进行数字产业化的整合。中国出版报社也相应成立了数字传媒的有限公司, 并开始向数字化发展。同年, 广东出版集团成立了“广东省出版集团出版中心”。随后,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也设立了电子音像网络出版分社, 全力投入网络内容的研发。除了出版集团之外,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一些报业集团也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

二、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有利条件

(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十几年来, 互联网在我国的发展已进入有史以来最繁荣的阶段。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网民数已达1.62亿人, 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下调, 手机上网也已渐成风气, 至今, 手机网民数已有4430万人,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市场。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互联网将对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都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二) 政府的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和重视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2012年, 湖南省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大力发展数字产业的发展应用, 预计到2020年, 数字出版产业单位将增加到800家, 数字出版能够代替以往传统报纸的不环保性, 推动绿色产业的蓬勃发展, 2014年以来, 政府支持数字产业发展的力度也愈加强大, 厦门政府举办移动产业的游戏年度峰会, 加大数字产业的发展, “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并把游戏动漫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成立了数字出版管理处, 这是我国第一个数字出版行政管理专职机构。

(三) 传统出版业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

我们应该知道, 传统的出版行业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 积累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渠道和传播消息, 数字出版行业的目的也是为了向广大群众即时传播消息, 但是由于数字产业兴起较晚, 跟传统的出版业相比, 资源的质量和数量远远落后于传统行业。传统行业长期积累的这些丰富且优秀的内容资源, 对传统出版业发展数字出版来说, 是市场竞争中的巨大优势。例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拥有15家出版单位, 在2004年出版了7252种图书, 占全国总品种的3.48%。庞大的图书资源是集团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一大优势,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依托内容出版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业务。

(四) 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4G网络的应用, 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简单的文字表现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读者更倾向于文字信息、声音与视频等多种表现方式相结合的享受。数字出版物可以实现作品在多种媒体之间的转换, 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 这也为我国传统出版行业的整型奠定了基础。

三、传统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转型中面临的问题

(一) 数字出版产业链不完善

一个完整的、相当规模的产业链条是做大出版产业的必要条件。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传统出版产业的资本、人才等产业资源结构弊端也逐渐显现。数字出版产业内容支撑的缺失, 造成了产业链断裂,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一般情况下, 传统出版单位在与数字出版的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合作的过程中, 只作为内容供应商, 将版权授权给技术供应商或运营商来实现利润。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 传统出版单位为读者提供了最核心的内容, 却在数字技术供应商面前处于弱势地位, 其获得的利益分成较少。以手机出版为例, 在内容供应商、网络运营商、终端厂商三者组成的手机出版产业链中, 内容供应商主要负责内容的提供, 运营商负责阅读平台建设、运营推广和网络建设, 但内容供应商获取的利益只占四成, 而网络运营商获取的利益占六成, 传统出版单位还要在得到的收入中拿出6%—8%的版税分给作者, 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严重制约着数字出版的健康发展。

(二) 数字出版的法规不健全

传统出版行业在进行信息的发布时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要求及规章制度, 只有这些都获得允许时, 才能进行信息的发布。因此, 传统出版行业的版权保护较为严格和完整, 但是数字化的出版主要是以网络为媒介, 在网络环境中, 针对信息的发布等规章制度就较为缺少。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便利了广大群众, 大众在第一时间就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的查找, 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传播信息的原创者的个人权利受到了损害, 这也使得发布信息的主体和传播者的地位有了变化, 就目前来说, 我国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条款仍然空白, 数字出版的权益无法得到很好的保护。

(三) 复合型人才缺乏

数字出版是一个与高科技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其发展需要既掌握传统出版业务又要精通数字技术的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出版产业的人员只是对传统产业的各项环节熟练, 缺乏对数字化的进一步了解, 无法很好地投入到出版产业转型的工作中去。

四、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对策

(一)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由于技术上的缺失, 只靠自身的力量往往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情况, 传统出版单位就必须从自我主导转变成集成合作的运营模式。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模式, 使产业链上的各方都获得应有的效益。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助技术供应商的平台, 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技术服务供应商通过开创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终端厂商要不断开发新设备, 使读者在享受丰富内容资源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附加价值。

(二) 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机制

虽然我国不断加大对数字版权的保护力度, 相关法律条款也在不断完善, 但由于网络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漏洞亟须解决。同时, 为了能够公正地解决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纠纷, 高质量的司法队伍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此外, 在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法律保护的同时, 还要不断加强对数字出版的技术保护。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数字出版物在互联网上被广泛复制和传播, 给数字出版单位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因此, 数字版权技术的保护对于数字出版物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 数字出版单位可以对数字出版物附加使用规则来限定数字出版物的使用情况, 从而保护数字出版物免遭侵权危害。

(三) 培养数字化人才

目前来说, 人才的培养对一个产业的兴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出版产业人员的技术能力相对单一, 没有进行过数字技术方面的培训, 这就造成他们无法很好地利用数字化发展进行变革和创新, 而数字出版对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不但要具备传统产业的基础技能, 还要掌握数字技术的使用和未来应用的能力, 现如今一些高校也开始针对这一热门现象开设专业课程, 目的就是为培养胜任数字出版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提供理论知识。传统出版单位也应设立专项资金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 使人员具备数字技术方面的知识, 更好的为传统产业进行改革创造条件。

五、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数字产业强劲的发展趋势, 数字阅读以其便捷性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数字技术改变了传统出版的理念, 丰富了传统出版物的形态, 数字出版是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传统出版业单一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数字化的发展模式以及优良的环境, 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整合也就势在必行。我国传统出版业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 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又有着良好的发展趋势, 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就一定能够成功转型。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 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黄孝章.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45.

[2]姚德权, 赵洁.中国版权贸易研究综述[J].国际经贸探索, 2007 (01) .

[3]吴尚之.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推动出版产业做强做大[J].中国出版, 2010 (23) .

[4]周利荣.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三个关键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06) .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7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社,转型研究

数字出版作为出版行业中的新兴业态,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数字内容的传播, 并且在传统出版的基础中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的编辑。所以, 传统出版行业在当前社会中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因此在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1]。与此同时,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网络市场的竞争压力也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速度, 也是目前要面对的问题。只有加快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才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1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出版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侵权现象严重

目前, 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版权所属的问题中侵权的现象非常严重。而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 则是由于当前时代信息的网络化, 很多文学作品在数字出版中给读者带来了极大方便的同时, 也给服务商和作者带来了版权纠纷。其中比较出名的版权纠纷是发生在广东一名作家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了一篇《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 但是在2011年3月她发现珠海出版社盗用她作品的内容出版了一篇 《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 而这种行为就是因为出版保护机制的不完善, 而导致侵权的现象肆无忌惮。 因此, 广东女作家将侵权的出版社告上法庭, 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并且以复制和发行权为由进行诉讼。经过法院认定, 原告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的作者, 而珠海出版社没有取得作者的允许就擅自将作品中的内容复制, 并且没有得到著作权就发行, 这种行为已经构成侵权。但是法院认为该《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的作者有错在先, 在主观上故意抄袭原告作者的作品, 并且对涉案内容进行大面积的复制, 因此要追究法律责任, 而书店则要停止发行该图书。

1.2缺乏正规的出版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

在新媒体背景下, 除了出版保护机制不够完善以及侵权现象严重原因以外, 缺乏正规的出版产业链条和融资渠道也是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其组织和现状以及产业资源结构上都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并且在转型的过程中严重缺乏内容的支撑, 以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容易造成断裂的现象[3]。与此同时, 如果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上对版权代理和收入分配会造成严重的不平衡现象。除此之外, 传统出版产业的融资方面, 由于我国一些出版单位受到公司规模的限制, 进而导致缺乏一个良好的融资渠道, 这也表示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缺乏资金的支持, 也是传统出版没有办法向数字出版转型的重要原因。另外一方面, 在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出版社以及文化公司在和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 数字版权归属往往约定不清楚, 数字版权、电子版权等概念描述不清, 没有说明授予的具体权利种类和作品的使用方式以及传播载体和媒介, 并且对签约后的结算方式和日后收益的保障也都没有详细的规定。

2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的措施

2.1提高网络营销的影响力与实际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进步, 网络信息时代已经慢慢渗透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其中, 最为明显的就是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运用, 这些高科技产品不仅成为了网络营销的主要工具, 还积极地加快了数字出版市场的发展进程。所以, 传统出版企业在向数字出版的转型过程中就要紧跟时代的脚步, 将网络营销作为主要的转型措施, 并且以此来提高图书销售额。与此同时, 在网络中创立属于自己的网站, 并且将最新的图书信息发布在网站中, 可以让读者随时进行阅览。通过提高网络营销的影响力与广大的读者进行互动, 并且在网站的宣传中为了增强读者的信任度, 可以针对不同年龄的读者进行分层次的宣传。

2.2完善产业链条, 树立品牌形象

由于传统出版单位一直处于被动地位状况, 导致行业发展的规模一直受到限制。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 要积极转变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把传统出版模式向数字模式进行转型, 以此来增加出版单位的销售量。但是, 要想把传统出版模式尽快完善地转型为数字出版模式, 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条, 同时还要建立起集成合作的产业运营模式。通过完善产业链条, 进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并且还能加强各运行商的合作关系, 进而达到利益最大化。首先, 在完善产业链条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技术开发商提供的技术平台[4]。传统出版可以利用技术平台, 发挥自身的编辑优势, 将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并且以最新的媒体技术进行创新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快捷方式以及更加优质的阅读服务。 其次, 要想完善产业链条, 不仅需要技术平台, 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在当今社会中, 核心技术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 只有解决资金问题, 才能使产业转型工作顺利的开展。另外一方面, 在完善产业链条时, 由于国内的技术有限, 所以传统出版单位可以借鉴国外的数字出版的先进经验, 以此来完善产业链条的发展道路。

2.3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和出版管理体制

随着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产业进行转型, 很多非法网站将原创的作品粘贴复制进行非法的传播, 严重造成网络文学作品的混乱。同时, 除了非法网站之外, 还有个人对文学作品进行非法拷贝进行传播, 这也是严重违反网络文学作品的规章制度。如果这种情况不加遏制, 那么对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的过程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并且严重侵害了这些作品原创作者的权益[5]。因此, 为了能够让文学行业杜绝不良风气, 变得更加规范, 可以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 进而维护原创作者的版权。 与此同时, 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 很多人原创作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导致很多人都不愿意进行文学创作工作。所以, 在传统出版在向数字出版转型的过程中, 一定要解决此类问题, 不仅要完善数字出版产业版权保护机制, 还要加大司法保护力度[6]。 因此, 转型后的数字出版企业应该要积极推行著作权集体管理, 改变原创作者的弱势地位。例如:在2008年成立的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 不仅保障了原创作者的权益, 还明确了作品的所属权。并且在2009年谷歌数字图书馆的成立, 也对著作权进行了维护。但是, 在目前的文学市场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作品侵权事件, 这也是由于出版社管理力度不够所造成。

3结束语

总之, 在新媒体背景下,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是文学作品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 完善产业链条和树立品牌形象以及完善数字版权保护机制和出版管理体制等是保障出版权益的主要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震.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J].新闻传播, 2015 (7) :21, 23.

[2]付诗瑶.浅析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J].传播与版权, 2014 (6) :85-86.

[3]禹华珍.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及创新研究[J].传播与版权, 2015 (10) :68-69.

[4]彭文波.新媒体对我国出版业的影响及创新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 2008.

[5]苏芸.新媒体环境下广东高校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 (9) :236-237.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8

关键词:新媒体,数字媒体,移动终端

2010年, 被出版界认为是中国的“数字出版的元年”, 也被称之为“中国电子书元年”。数字出版越来越多地被出版业界所重视, 谋求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数字出版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从数据上看, 中国数字出版的整体规模在2000年是15.9亿元, 到2006年就发展到了200亿元, 2007年360亿元, 2008年530亿元, 到了2009年, 数字出版的整体收入则达到795亿元以上, 首次超过我国传统的书报刊出版物的总产值, 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56.2%。10年间, 我国大陆数字网络出版产值规模累计增加了45倍以上, 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的发展速度。

数字出版的终端主要是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以及智能手机等, 可以说, 数字出版之所以得到迅速的发展, 一方面离不开技术上的发展, 实现了内容的数字化;另一方面, 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改变了国民的阅读习惯, 从纸质书转移到了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普及促进了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2013年4月,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数字化阅读方式 (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DA/MP4/MP5阅读等) 的接触率为40.3%, 比2011年的38.6%上升了1.7个百分点。

一、新媒体对阅读习惯的影响

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移动性以及联网性都是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出版物的内容终端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都具有新媒体的特征。根据2013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京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2%。在新增加的网民中, 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 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

从数字出版的角度来讲, 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也为数字化阅读带来了传统出版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

从广义上来讲, 数字出版或者“数字化出版”, 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 从编辑、制作到发行, 所有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磁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或类似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在编辑加工过程中, 编辑利用数字化软件进行编排, 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的数字化, 以及在发行销售过程中的数字化都无处不在。这里强调的数字化主要针对的是内容以及阅读终端的数字化, 是区别于传统纸质图书、期刊、报纸的, 而非指其编辑、印刷过程中的数字化。

数字化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 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 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其中由著作权人、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数字出版产业链的主体。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而言, 数字出版的制作成本低、发行成本低, 且由于数字化的生产和发行, 减少了库存风险、成本及损耗。

二、新媒体发展为数字出版带来的机遇

传统出版是以纸质作为媒介进行的图书、期刊等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 在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 新媒体即时性、便携性、联网性以及长尾效应都能在数字出版中得到体现。本文将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对数字出版进行分析。

(一) 即时性

正如前文所说,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 其区别之一就在于对书籍出版及其反馈上的即时性。传统出版十分耗时, 但是随着数字化技术引入编辑出版、图书印制的整个过程,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使书刊、期刊、报纸能够更及时地出版和发行。

对编辑而言, 数字出版提高了编辑加工和制版印刷的效率;对于读者而言, 数字出版则体现在内容载体上。新媒体具有的双向性和交互性能够使读者的阅读和读后感即时与出版社编辑或其他读者沟通交流。这是传统纸质图书、期刊、报纸不能达到的。

(二) 便携性

传统纸质书即使是使用较轻克重的纸, 携带也是很不便利的, 而电子书则极大地改变了这一情况, 使读者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现代人阅读时间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趋势, 对于新媒体阅读终端来讲, 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都可以储存几本甚至十几本书, 极大地提高了便捷性, 突破了图书携带的不便性。尤其是手机阅读, 手机远远超过其通讯工具的作用, 更成为读者获取碎片化信息的途径。而且手机阅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盈利模式。

(三) 双向互动性

在新媒体语境中, 编辑要提高沟通意识, 利用新技术加强对受众的沟通。例如, 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网上留言、建立QQ群、跟帖回复、@受众等多种途径征询读者意见, 甚至可以根据网上信息的点击率直接判定受众的阅读兴趣, 了解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 编辑出读者需要和满意的出版物。只有这样, 受众才能一直跟随, 成为媒体忠实的粉丝。

除此以外, 编辑还可以利用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 对出版物进行宣传, 根据读者关注的问题开辟话题讨论, 利用微博、微信等, 引导读者讨论, 能够更好地宣传和发行出版物。这虽然不是数字化出版的范畴, 却是出版物依靠新媒体扩大影响力、增加发行量的重要途径。

三、转型中的问题

从技术层面来说, 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不存在技术堡垒, 但是其他问题还是需要引起重视。我国的数字出版正处于起步后的快速发展时期, 任何问题都需要及时发现, 迅速纠正。

(一) 版权意识薄弱

传统出版比较完善, 能够很好地维护作者的版权, 但是数字出版物参差不齐, 很多并未经过作者允许就被转化为电子书供读者免费下载, 这是对作者版权的侵犯, 但是, 往往这种出版物来源并不清楚, 无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同时, 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严重滞后, 数字领域的版权纠纷由来已久, 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就目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而言, 还远未达到健全的程度。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 虽然能够使读者更多更快地接触到作品, 但是如果不增强版权意识和完善法律体系, 那么必将导致纠纷不断, 最终影响数字出版的发展。

(二) 产品为王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转型, 一定要以产品为主要关注的发展对象。要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编辑需要根据这些特点对内容进行重新选择和编排, 选择适合数字出版的内容, 内容编排上确保内容的连贯性等。传统出版社要按照市场的需求认真规划设计, 从而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新媒体时代是全媒体时代, 不仅仅是纸质媒介, 也包含了图片、视频、音乐等多方面的出版内容, 例如现在很多电子杂志就包含许多出版内容。因此, 在对内容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 还要将数字内容转变成满足目标用户需求的数字出版产品, 数字出版已不仅仅局限于内容的数字化, 内容产业的竞争己不局限于内容本身。

随着互联网、无线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 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也发生了改变, 其中也包括阅读习惯。新媒体具有的即时性、便携性以及双向互动性都使随时随地阅读成为可能, 而现代化的快节奏生活也促使读者快速阅读、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形成。新媒体的发展为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转型过程中仍会面临很多问题, 及时发现并解决这些问题,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君.数字出版, 提升传统出版业态的新途径[J].编辑之友, 2011 (2) .

[2]张宏.从转型走向破局——关于数字出版与纸质出版的博弈[J].编辑学刊, 2011 (3) .

[3]陈琦.从传播效果看网络分众化传播模式[J].青年记者, 2008 (32) .

[4]万玉云.浅谈传统出版社的全媒体数字出版[J].中国编辑, 2012 (2) .

[5]张大伟.数字出版即全媒体出版论——对“数字出版”概念生成语境的一种分析[J].新闻大学, 2010 (1) .

探索向数字出版商转型之路 篇9

数字出版理念和架构

品牌。将商务印书馆在传统出版领域多年来建立起来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延伸到数字出版领域,避免仅仅成为数字产品的原材料提供商,而泯灭了传统出版社的知名品牌。

主导。在由著作权人——内容提供商——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金融服务提供商——网络传播者及读者构成的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不仅要做内容提供商,而且要做数字出版商,争取并且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导权,引领数字出版潮流。

分类。应该根据出版社专业分工、产品特色和出版资源的历史时期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式。我们将商务印书馆的出版物划分为工具书、一般图书、期刊和历史出版资源,并分别选择了工具书在线、电子书、网络学习平台和按需印刷等不同的数字出版形式。

商务印书馆数字出版整体架构图

数字出版实践和产品

工具书在线

“工具书在线”(http://www.refbook.com.cn)以互联网为载体,以权威、专业、高质量的工具书为基础,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电子书和条目数据库的结合,打造一个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媒体数字出版平台,向全球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工具书的检索服务,是中国目前比较权威的、专业性在线工具书搜索引擎。

目前,“工具书在线”设有全库、英语、专业、常用、图书、资讯、书目等频道,已上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辞源》《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新时代英汉大词典》等10余本工具书,条目达50余万条,受到了文化、教育、出版等各界领导、专家和用户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东方杂志》数据库

《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的标志性刊物,创刊于1904年,终刊于1948年,刊龄长达45年,是近现代期刊史上影响最大、刊龄最长的综合性杂志。它忠实地记录了我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轨迹,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资料库”“杂志界的重镇”“杂志的杂志”。

《东方杂志》数据库(http://em.refbook.com.cn)将44卷819期/号(813册)全部数字化,含3种增刊,46种专号、纪念号,22种专辑、特辑,形成文章库、图画库、广告库等,用户可对约30000篇文章、12000多幅图画、14000多则广告,按照标题、作者、关键词、摘要等进行检索。目前,该数据库已正式上线。

按需印刷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现代出版业发展的缩影,1949年之前的出版物共15000余种,包括《万有文库》《国学丛书》《中山文库》等,其中不乏梁启超、杜亚泉、王国维、胡愈之等大家之作。这些出版物记录了历史风云和变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为保护并开发这些出版资源,2007年7月16日,商务印书馆开通了“按需印刷网”(http://www.cppod.com.cn),向海内外图书馆等机构和个人提供历史出版资源的按需印刷服务,一册起印。目前,按需印刷网提供商务印书馆1897年到1949年15000种书刊的目录检索服务,并存有约2000种图书的电子文档可供印刷。

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

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http://we.cp.com.cn)以《英语世界》杂志为基础,探索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公共英语立体化学习模式,创造一个集MP3、电影、课件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2006年11月23日,“英语世界网络学习平台”正式版发布,目前,该平台已经推出《英语世界》杂志中的精选文章、《新课标英语阅读》、电影等近100个插件供用户下载。

《商务百年出版资源数字化工程》项目

商务印书馆是国家级出版机构,也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1897年创立于上海,迄今已有112年的历史。

“商务百年出版资源数字化工程”以商务印书馆丰富的出版资源为依托,不仅要实现商务印书馆历史出版资源与现代出版资源的整合;还将实现不同数字出版平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整合;努力打造集资源检索系统、知识挖掘系统及数字化学习与研究平台于一体的,最大的、最权威的、最专业的出版社数字资源出版平台;为全球互联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检索服务。

传统出版转型发展之路 篇10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无限地拓展了出版行业的视野。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职能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等环节, 在数字出版中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了数字化技术当中, 编辑在数字出版领域中, 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定位也都有了新的调整。

数字技术是整个数字出版流程中的主要力量, 但是仅仅靠数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与内容信息相结合, 由编辑来策划与主导。数字技术只有与编辑有机结合, 才能呈现出人们需要的数字信息、内容信息, 才能完成所谓的数字出版物。而作为编辑, 就必须要从传统出版方式中转型, 成为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编辑。

1 更新理念, 思维创新, 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

数字出版的出现就决定了出版行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人物, 需要更新传统的出版理念, 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进行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要积极地尝试新事物, 运用新的工作方法, 做出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基础包括内容可复用、服务可定制、作品多形态。从思维层面上来讲, 编辑需要跳出原有的平面思考方式, 改为新媒体时代的立体化思考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面设计、开本尺寸、字数版式等因素, 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符合时代需求, 又风格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 深度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内容主题的检索功能、做好内容链接与推广等方面, 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不容易实现的功能。对于刚接触数字技术的图书编辑来说, 要克服对新技术的距离感, 在选题策划与编校过程中, 积极地考虑如何将纸质图书流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有效融合。

2 了解、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复合型编辑

数字出版的兴起对编辑提出了更新能力的要求, 谁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抢占先机, 谁就能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数字时代,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编辑能力, 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及其发展态势, 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 了解网络营销并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的阅读平台及呈现方式, 如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器等,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 了解复合出版。数字出版涉及面较广泛, 编辑要积极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增强对数字出版内容的敏感性, 寻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将编辑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各种能力的融合反映了数字时代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既要懂得传统出版, 又要熟悉、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

3 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在对传统出版冲击的同时,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是以一定的内容资源为出版核心, 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与加工, 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是相通的, 二者的相互借鉴、竞争和融合, 将促进出版产业不断升级。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利用好编辑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自然的转型。

首先, 任何时代, 出版物的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时代, 尽管以数字技术为主导, 但数字产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图书编辑通向数字出版的一张最可靠的“王牌”, 就是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 包括编辑背后作者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其次, 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流程。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将是无纸化、零印刷、零库存, 尽管出版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传统出版行业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市场营销这一流程的方向上还是大体一致的。让图书编辑一下子掌握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不太现实, 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 编辑要克服畏惧和排斥心理, 要同技术人员沟通配合好, 在数字出版的制作与推广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 编辑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与编辑技巧, 对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 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 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编校环节不仅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数字出版的信息来源更复杂, 内容更丰富,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对编辑的基本功要求就更高, 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把握内容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4 做好出版资源整合, 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 个人有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单位成为出版的主体, 优秀的作者作品纷纷涌现, 编辑收集出版素材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跳出原有的固定区域, 摆脱来料加工的窠臼, 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 调动各种出版资源。数字出版时代, 更加丰富的内容和资源都需要编辑凭借职业素养做好整合, 提高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

5 提升选题、组稿的效率

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是数字时代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缩短了出版的周期, 传统的出版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面对新的形势, 编辑要能够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 时刻关注新发展、新变化,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迅速捕捉社会热点, 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和组稿的反应速度。

6 结论

纵观整个出版行业, 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经济、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迅猛地发展。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进行思维的创新, 向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学习, 汲取他们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理念、编辑能力, 拓宽编辑思路, 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与要求。可以说, 编辑是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实践者与使用者, 更是出版改革的领导者。编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 把握产业动态, 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制作流程, 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从单一的编辑角色向新时期复合型编辑角色的转型, 一专多能, 时刻走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挑战, 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晨, 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2]岳萍.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5.

[3]张蕴.数字时代, 编辑如何发力[J].出版参考, 2011.

上一篇:接受能力下一篇:东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