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2024-09-30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共7篇)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1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陈丹 付海燕 出版发行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普及,我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也迅猛发展,从靳开川在《国内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中记载的1999年的大约78家,到《2009年出版业网站发展创新报告》中的451个,十年间增长了近6倍。这十年,出版网站不仅是数量的增长,网站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样化,服务越来越贴近用户,并出现多个创新点。但是我们也看到,盈利模式不明确、更新速度慢、互动差等问题,也是出版社网站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出版业网站的发展现状,本课题组在2009年全国出版业网站年会中针对参会的80余家网站做了问卷发放,收回有效问卷68份。通过分析汇总的相关数据,我们从4个方面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网站基本情况

1.七成以上网站建站时间超过5年,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在68个调查对象中,1990年以前建站的只有北京大学出版社等3家,占5.17%。1990-2000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6家,占27.59%。有网络意识的出版单位即在这一阶段起步。另外,这一阶段除了出版社建网站外,还出现了人民网等门户网站、万方数据和龙源期刊网等内容平台网站,以及中国动漫网这样的新媒体网站。出版业网站进入发展期。2000-2005年,建站的出版单位有25家,占43.1%。这一阶段上网的出版单位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经历了“非典”之后,大家充分意识到了网络的重要性。这其中,出版社建站仍占大多数;而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也值得注意,这一阶段建站的电子商务网站有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孔夫子旧书网、福建新华发行集团。这个时期是出版业网站的快速增长期,约有75%以上的出版单位都已建站。2005-2009年,建站的出版单位为14家,占24.14%。这一阶段出版单位建站数量的增速略有下降,这是因为出版单位在网上圈地的现象减少了,而建站质量却大大提高。出版业网站已进入成熟期。

2.超过八成的出版业网站定位为专业类或综合门户类网站

随着进军网络的出版单位越来越多,网站类型也从单一的传统出版单位上网发展为现在的综合门户、专业网站、电子商务、社区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功能比较完善。如图1所示,出版业网站主要定位在专业网站,其次是综合门户类网站,而定位为其他类型网站所占的比重不足15%。可见出版业网站更关注网站宣传展示和专业信息发布的功能。

3.网站已逐渐独立于传统部门并与其形成合作互补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2),有43%的出版单位将网站作为独立部门;另外将网站作为信息技术部门或数字出版和新媒体部门的约占四成。可见,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已将网站作为进军数字出版的桥头堡,并在机构设置上给予其较为独立的发展空间。

在网站与传统部门关系的调研项中,我们发现75%以上的网站表示与传统单位形成了合作互补关系,而与传统出版单位仍保持主从关系的网站只有16%,另有6%和3%系其他关系和空白。这也进一步印证了网站正逐步演变为一个与传统出版单位合作共存的独立机构。

二、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调查分析

1.网站人数普遍较少

就网站从业人员人数来看,5人以下的占37%,5~10人的占20%,10~20人的占13%,20~50人的占17%,50人以上的占12%。

另外,网站人数占出版单位从业总人数的比例也较低,64%的单位参与网站运营的人数只占到其从业总人数的不到10%。

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网站从业人员数量普遍偏低,占从业总人数比例也不大,表明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还不够,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2.计算机类、编辑出版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员成为出版业网站首选

就网站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调查数据看(参见图3),计算机、中文、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主要专业。其中计算机专业人才尤受欢迎。

交叉分析发现,相对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要求较高,而专业网站则对计算机、编辑出版和中文人才要求较高。

3.学历水平、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成为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的主要要求

调查显示,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中,37%的网站主要看重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都在大专、本科、硕士以上;23%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接下来的才是对知识技能水平(21%)、工作经验(19%)的要求。在学历方面,有5家出版单位要求硕士学历,19家单位要求本科学历,可以说本科学历是网站从业的基本要求。除学历以外,单位比较重视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知识技能水平,而工作经验排在最后一位。相比较而言(参见表1),综合门户类网站更看重从业者的学历,而专业网站则更注重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另外,在被调查网站中,有37%的网站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可见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认证已逐渐被网站,特别是出版业网站所认可。

表1 各类型网站对从业人员资质要求的分布

资质要求

网站定位 学历 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 综合能力

综合门户 23 12 11 1

3专业网站 26 18 15 17

社区网站 0 1 0

1电子商务 5 3 2

44.目标考核是网站对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

调查显示(参见图4),目标考核是出版单位网站从业人员绩效考核的最主要方式,其次是工作量考核。

另外,在网站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方式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员工帮带占32%,其次是定期培训,占29%,其三是自我发展,占24%,而鼓励员工外出深造占10%,其他方式的占5%。相比而言,综合门户网站基本采用定期培训和老员工帮带并重的方式对从业人员进行培养,而专业网站则以老员工帮带为主、定期培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培养。

5.六成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在2500~5000元之间

调查数据显示(参见图5),六成左右的网站人员工资集中在2500~5000元之间,属于所在城市网站从业人员工资的中低档水平;另外,我们也看到,有近三成的从业者工资在2500元以下,可见出版业网站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与同类新媒体企业相比,处于较低水平。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网站需要大量知识水平高、综合素质高、经营意识强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因此出版单位在要求从业人员学历的同时,重视其综合能力、知识技能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是理所应当的。一个好的网络编辑常常需要独自一人承担从构思策划、采访、网络发布等多个环节的制作及页面展现的任务,因此网站编辑需具备相关专业以及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并对互联网有良好感觉和深刻理解。而调查中,还是有超过六成的出版单位对网络编辑职业资格证书不做要求,绝大多数从业人员也并未经过出版专业知识培训。在人才培养方面,鼓励深造的单位占少数,任其自我发展的也占到1/4左右,可以看出正规的专业培训明显不够。另外,一个网站的规划、建设和维护以及运营是一个系统工作,由几个人来承担明显不够。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出版单位对网站的人力投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另外,网站从业人员工资偏低等问题也造成了网站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网站发展。

三、网站内容调查

1.网站栏目及功能日趋多样

调查发现(参见图6),多数网站重视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等基本功能,对于手机移动增值服务也有7%的网站将其作为特色栏目。可以看出,21%的网站重视网上互动,比如电子书网站番薯网,读者在每本书的页面都可以自写评论,并参加小调查,还可以发起话题,让更多读者参与进来。这为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提供了

在线互动的交流平台,能够吸引更多读者,并使信息有所反馈。

2.纸质内容数字化和网络原创成为网站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网站获得信息内容的渠道中可以看出(参见图7),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占82.9%,说明多数传统出版单位意识到,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出版优质资源是网络信息知识资源的巨大宝库。

另外,数据显示,在网站信息源中,网络原创也占到56%,说明出版业网站逐渐注重原创内容,突出自己网站的特色。

3.文本和图片仍是网站主要信息类型

从网站信息类型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参见图8),文本和图片仍是目前出版业网站主要的信息类型,占到总信息量的75%以上,是目前网络出版的主要表现形式。另外,数据显示,网站信息中视频和音频相对较少,其中视频信息占14%,而音频信息只占8%,这可能受制于目前的网络带宽及传输技术。可见,在多媒体信息的采用上,出版业网站还有待提高。目前,一些做的较好的网站均将网络视听出版功能作为其网络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易文网提供听书服务,把相关的图书用两种方式做成有声书,一种是请播音员或大学播音系的学生对作品进行录播;一种是用一些技术软件把文字信息转成音频信息。一些出版单位还通过网上多媒体的展现形式,销售纸质和电子图书。

4.超过七成网站能做到每日更新

从更新速度来看,做到每日更新的网站占到72%,每周更新的网站占18%,随机更新的占9%,只有1%较少更新。总体上仍有近三成的网站更新不及时,这必然会降低访问者的兴趣,无形中使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更不利于搜索引擎的收录。因此网上内容必须每天及时更新,这是保持高访问量的前提。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网站对资源下载、在线阅读、网上互动、电子商务、手机移动增值服务等基本功能都有涉及;传统出版物内容数字化是网站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网站对原创内容较为重视。虽然很多网站在特色、功能、传播方式上做出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应看到,网站信息的主要类型还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还较少;另外,有些网站的内容更新频率不尽如人意,这带来了访问者的流失。

四、网站经济情况

1.超过半数的网站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盈利情况不容乐观

从网站资金来源调查项来看,55%的网站资金来源于拨款,自己创收的是35%,其他来源的占10%。这说明网站资金来源单一。交叉分析发现,综合门户网站资金来源主要靠主管部门拨款,专业网站自己创收的比例在大幅增加,电子商务类网站的资金则主要靠自己创收。

调查还显示(参见图9),57%的网站不盈利。相比而言,近一半的专业网站盈利,而综合门户网站的盈利情况则不容乐观。交叉分析发现,资金来源与盈利情况有密切关系,以主管部门拨款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状况较差,而以自己创收为资金来源的网站盈利情况较好,仅有较少数网站处于亏损状态。

另外,从各网站对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来看,以知识技能水平、工作经验和综合能力等为资质要求的网站的盈利情况相对较好(参见表2)。

表2 对从业人员不同资质要求网站的盈利情况分布

盈利情况

资质要求 盈利 不盈利

学历 21 33

知识技能水平15 16

工作经验 12 16

综合能力 16 20

再有,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也会影响到网站的盈利。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经常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的网站处于盈利状态,而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程度弱的网站,其盈利情况就差。因此出版单位网站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应该考虑与传统媒体加强合作。

2.网上销售成为出版业网站的主要盈利手段

从问卷调查中盈利项目来看,占最多的是网上销售,为39%;其次是广告收入,占17%;再次是手机出版物订阅,占14%。另外,线上活动(9%)和其他方式(21%),比如会员制也是网站盈利的项目。

3.网站制作成本和维护成本都较少

调查显示,出版业网站制作成本大多较低,其中10万元以下的占30%,10万~50万元的占50%,50万元以上的占20%。

同样,在网站维护成本上,大多数网站维持在较低成本线上,其中2万~20万元的占64%,超过100万元的只有14%左右,而按人员工资成本做维护成本的占了22%。

总体来看,网站的投入资金非常有限,这是制约网站建设的瓶颈之一。而大部分网站依靠目前的盈利也并不能满足网站的运营,丰富与多样的赢利模式还有待形成。

图书试用网图书营销新媒体精彩推荐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2

1.1 研究对象

我国15所专门体育院校 (包括集美大学体育学院, 原福建体育学院) 及35所各省师范大学体育院系的田径教学网站。

1.2 研究方法

1.2.1 网络检索及E-MAIL调查。

登陆我国15所专门体育院校和35所各省直属师范院校的体育院系的网站, 查找田径教学网站, 根据研究需要, 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对部分不能链接的网站采用E-MAIL调查获取所需信息。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关于网站评价、建设、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 获取网站建设与评价的相关理论基础。

1.2.3 数理统计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各田径网站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田径教学网站建设概况

2.1.1 网站开发情况。

通过网络搜索与E-MAIL调查两种途径调查了15所体育类院校和35所师范大学的网站, 调查结果显示, 共有19所学校有田径教学网站主页, 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8%, 但其中有4所学校的网站只有框架, 没有内容, 因此实际能投入使用的网站只有15所占调查学校总数的30%, 从这一比例看出, 田径教学网站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中15所专门体育院校网站有11所有田径教学网站主页, 占专门体育院校的73.3%。但是天津体育学院的精品课程外部无法链接, 山东体育学院的网站只有框架, 没有内容, 还无法使用。因此, 实际能用于外网教学的只有9所, 占所调查学校的60%。可见,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田径课程教学网站开发虽已取得一定成效, 但与田径在专门体育院校的核心课程地位相比还不相符, 仍需加大建设力度。在对35所师范大学的网站进行调查后发现, 只有8所学校有田径教学网站, 占所调查的师范大学总数的22.8%, 其中广西师大与吉林师大只有框架没有内容。实际能使用的只有6所, 占调查学校总数的17.1%, 并且与体育类院校相比有较大差距, 师范类院校的田径教学网站仍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2.1.2 部分网站各具特色。

15所田径教学网站中有部分网站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集美大学体育学院的田径网络课程充分依据新的田径类课程指导纲要, 构建了由田径健身、田径技能、运动训练、田径拓展四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内容全面完整, 各项目资源丰富, 教学内容丰富充实, 技术运用先进, 外网链接速度快;同时, 习题提供在线答题, 并提供实时反馈, 有利于更好的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南京师范大学的田径精品课程很早就建立了由“田径技能”、“田径健身”、“田径拓展”三部分组成的网络教学课程, 应用于教学实践,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州体育学院的田径教学网站由田径理论网络课程与田径教学网络课程组成, 整个教学程序设计合理、教学内容丰富、先进, 教学内容由大纲、授课、辅导、考试、讨论、开放信息等组成, 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教学过程。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田径运动理论知识、专家对田径运动训练教学的经验, 并提出田径运动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各项目的技术原理, 等知识, 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与升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田径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把文字和视频对照显示进行教学, 且视频接连速度快速, 提高教学效果。江西师范大学的田径网络教学系统以章节学习的形式, 采用文字结合视频进行教学, 上网教学资源十分完备, 提供了所有走、跑、跳、投各个项目的教学所需的视频和文字教材资源。

2.1.3 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资源上网基本情况。

由于大部分田径教学网站都依托于精品课程, 因此其网站教学内容框架基本围绕精品课程的评价标准来设计, 基本由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录像、习题、教案、教学课件等部分组成, 教学资源的建设是网站建设的实质内容, 是实施教学的基础, 在对15所高校的田径教学网站的教学资源上网情况进行调查后, 发现目前我国田径教学网站在提供教案、习题和教学课件方面做的较好, 而采用视频资源进行教学及提供辅助学习资源等方面做的还不够, 提供教学录像或技术视频的网站只有52.6%, 而提供辅助学习资源的只有60%。在提供学习指导和互动交流方面十分欠缺, 比例分别只有46.6%和30%。总体来看, 我国田径教学网站的资源建设和结构设计仍处于发展期, 需要不断改进和补充教学资源。

2.2 存在的问题

2.2.1 教学内容不完整。

进入各网站对各部分的内容进行详细调查发现, 绝大部分网站存在教学内容不完整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田径技能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田径的走、跑、跳、投各个项目都是学习内容, 而目前大部分网站只有少数几个项目的教学内容, 显然满足不了实际的教学需要。

二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不符合2004年《田径类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田径课程是由田径健身、田径技能、运动训练、田径拓展四个板块组成的新课程体系, 对田径课程的改革, 重点体现在健身与拓展内容的构建上。但实际上, 这两个板块的网络教学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很多网站都只有田径技能的教学内容, 只有首都体育学院、集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少数几个学校有相关方面的教学, 并且这几个学校相关板块的教学资源也比较欠缺, 只有较少的理论介绍内容, 还不能满足系统教学的需要。

2.2.2 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设计。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者的学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调控, 放任学生在网站中自由学习。二是对学习者没有提出学习的要求和指南。大部分的田径教学网站中, 各部分内容相互独立,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系统, 导航也只是能够逐个打开各部分的内容, 没有体现出一定的学习策略。

2.2.3 课件功能单一, 缺乏互动设计。

在网络教学中, 课件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课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目前的田径教学网站中虽然提供了很多教学课件, 但绝大多数为由POWERPOINT制成的教师讲课的理论提纲, 既缺乏技能教学所需的视频和动画, 也缺乏和学习者的互动设计。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无法使用这些课件, 从课件的功能看更像是为教师服务, 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2.4 缺乏师生互动交流。

田径课程的学习必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需要和老师及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但目前的田径教学网站要么没有师生互动交流的设计, 要么就是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应用于实际教学, 所设计的一些论坛缺乏人气, 很多网站的访问量只有一、两千人, 访问量极小, 可见, 目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这一网络学习中的重要环节都不够重视。

3 对策与建议

3.1 进一步明确田径教学网站建设的重要意

义, 田径教学网站不仅仅是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实现远程网络教学, 或是作为传统的田径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使传统课堂得以延伸。

3.2 加强基于学习者学习的教学网站资源建

设, 网站的总体设计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 结合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和田径教学的特点, 为学生创建个别化、情境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 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化学习, 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3 利用互联网特点, 建立由各校优势项目组

成的网络联盟,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 把优势资源进行整合, 可以解决目前大多数网站资源不够丰富的问题。

3.4 加强师生互动交流, 在网上为学生提供答

疑, 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并通过及时反馈对教学进度与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

摘要:通过网络对15所体育院校及全国35所师范大学体育院系的田径教学网站进行了调查, 了解我国田径教学辅助网站的建设现状, 并依据网络建设和教育学理论进行分析, 找出不足之处, 提出对策和建议, 为更好、更快的完善田径辅助教学网站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田径,教学网站,现状

参考文献

[1]陈齐虹.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网站建设刍议[J].体育学刊, 2005 (7) :139-142.

[2]周鹏.我国高校体育网页建设现状与构建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11) :823-825.

[3]尹恒.我国高校篮球教学网站现状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112-113.

[4]翟林.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0) :81-84.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3

【关键词】出版业;电子商务;网站;普查;中国

【作者单位】韩钦,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孙晓翠,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美娟,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新闻出版重点课题项目“移动互联网营销模式下的出版发行业管理问题研究”(编号2015-16-1)阶段性成果。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电子商务的经济贡献率逐年提升,传统商务经营方式的转型迫在眉睫。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发展起步相对晚,但发展速度较快,许多方面正处于探索发展的过程之中。有鉴于此,及时了解和掌握我国出版企业电子商务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特点,对当前我国出版业适应“互联网+”形势发展需要,创新发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出版电子商务,促进出版业在互联网时代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出版电子商务网站概况

1.主体结构分布

笔者根据《中国出版年鉴2014》上所统计的全国565家出版社名单,对其官方网站进行逐一统计,发现已有192家建构了网上平台,其中能正常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有160家。按照行政划分标准对全国33家省级新华发行集团的官方网站进行逐一统计,发现有26家开通电子商务网站,其中2家不能正常运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出版类移动客户端网站共计43家,其中能正常运作的有27家;不能正常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网站,或因库存不足,或因维护不当点击“购买”无反应。

表1 我国出版电子商务网站主体结构分布情况

网站主体 传统出版社 新华发行集团 第三方民营

出版机构

数量 总量 开通 运作 总量 开通 运作 总量 开通 运作

565 192 160 33 26 24 43 27 27

数据来源:各企业官方网站统计所得

如表1所示,在全国641家建设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的企业中,能正常运作的共计211家,其中传统出版社中能正常动作的有160家,占总比的75.8%,新华发行集团和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占比分别约为11.4%和12.8%。传统出版社所占份额之多,与其相对庞大的总体数量密切相关,但若从单个主体来看,能正常交易的仅约占总比的28.3%,远远低于新华发行集团的72.7%和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的62.8%。

因此,下文所做出的分析,均以这211家企业的有效官方电子商务网站为研究对象。

2.地域结构分布

在这211家出版电子商务网站中,仅北京地区就有98家,占比约为47%;其次为华东地区,占比约为16%,而且该地区33家网站中,上海地区就有9家;西北地区占比位列第三,主要是陕西出版集团旗下的多家出版社均在该集团的网上书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具体如图1所示。

整体而言,我国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在地域分布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具体表现为发达地区所建设的数量远高于欠发达地区,尤以北京、上海为甚。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的地域分布状况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地区出版机构数量以及出版集团是否统一开展电子商务等因素直接相关。

3.销售范围分布

本文所述销售范围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国际范围、全国范围和地区范围。据不完全统计,在211家有效网站中,192家销售范围是面向全国的,这与电子商务跨空间、跨时间交易的便捷性特点,以及出版机构多以中文版本的图书为主要产品等因素关系颇大;17家出版电子商务网站面向某一省市进行销售,其所售书籍较为鲜明的地区特色,如延边人民出版社、伊犁人民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等;仅有2家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已走出国门,实现了国际贸易,如“春晓图书”网站,其图书发行及邮购业务辐射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4.图书品类分布

(1)品种分布

在图书品种数量分布上,传统出版社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有42.8%其品种数量在100—1000种范围内,40.9%在1000—10000种之间。新华发行集团网站的图书品种数量在10万—50万种之间。民营类出版机构差别较大,大型综合性图书网站图书品种数量在百万和千万级别,专业书籍网站图书品种数量多为几万种,而以微店为主的移动端电子商务网站则多为百种左右,如图2所示。

图2 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图书数量分布

数据来源:各企业官方网站统计所得

(2)类型分布

按所售出版物的类型分布进行分析,发现160家传统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中有137家仅对本版书进行销售,只有23家出版社网站经营其他出版社的图书。大多数经营多家出版社图书的网站,均有自己的出版特色,以某类或某几类内容为主,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以人文、经济、法律类图书为主,法律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以法律类图书为主。

全国211家有效的出版电子商务网站中,除160家传统出版社所办网站外,剩余的51家新华发行集团和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的网站所售图书类型多为全品类。据不完全统计,有37家新华发行集团和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网站销售全品类的出版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面向全国,且和诸多出版社合作,综合性较强。

二、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情况

从1995年至今,我国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在系统规划与设计、电子商务各环节的建设上不断完善。其中以当当、亚马逊为代表的第三方民营网站因其网络技术背景和雄厚的资金支持,网站建设较为成熟;以博库书城和文轩网为代表的新华发行集团建设的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迅速并极具特色。传统出版社创办的电子商务网站因受资金、技术等条件制约,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

1.网站前期筹备

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建设前期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定发展规划、投入资金和人力、配备网络软硬件设施并实现图书商品的信息组织和管理等。

互联网公司运营的出版电子商务网站一般在建设前就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并投入大量资金,且采用专业技术人才,在实际运营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传统出版机构初期互联网意识不强,但随着电子商务特别是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各省新华发行集团和出版社逐渐将出版电子商务纳入发展规划中。如首家由出版机构建设的微信发行平台——青岛出版集团与腾讯网站官方合作的“青岛微书城”在2014年4月23日正式运营之前,曾经过长期缜密的筹备。

在网络软硬件设备和信息组织管理方面,当当、亚马逊等由民营机构运营的B2C网站,具备强大的网络软硬件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各省新华发行集团创办的网站因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不同,网络设施的构建水平不一;传统出版社的网站大部分没有自己的服务器,网络性能较差,但也有个别出版社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做出改进。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网络改造方面进行了有效升级,使所有的服务器均以loom带宽联入,为人教商城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2.系统规划与功能设计

网站电子商务功能的实现需要科学合理的系统规划和完善细致的功能设计。系统规划上,出版社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一般由供应链管理模块(SCM)、信息整合模块(ERP)和客户关系管理模块(CRM)三大模块构成。SCM模块在供应链的各环节中协调各方内容,实现资源共享;ERP模块通过建立出版社的数据库,将社内外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总结梳理和衔接整合;CRM模块提供出版社图书信息和客户服务等。

在功能设计上,当当、亚马逊等大型图书电子商务网站功能完备,用户体验流畅,特别是其基于协同过滤系统进行的个性化推荐、图书用户评论等功能体现出网站和消费者的交互性。各省新华发行集团开办的电子商务网站,图书销售功能比较完备,并兼有书店形象宣传和展示功能,如博库书城针对各个层面的用户,提供不同权限实现不一样的功能。出版社自建的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其图书销售功能较弱,许多网站只有图书查询和图书信息展示功能,且网页设计粗糙,网站拓扑结构不合理。

3. 电子支付与物流管理

完善的电子支付系统是出版电子商务网站获取经济收益的保障。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在建设初期仅接受邮局汇款、银行转账或支票支付,随着我国电子货币和电子结算机制逐渐成熟,其从最初的汇款转账向网上支付过渡,并且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目前,几乎所有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均能够通过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如支付宝等进行支付,许多大型B2C网上书店甚至可以货到付款。出版社和新华发行集团自建的电子商务网站因业务需要仍保留邮局汇款、银行转账等传统支付方式。还有一些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尝试互联网虚拟货币等新的支付方式,如博库书城的博库币。

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的物流管理在传统出版物流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完善的管理手段,实现物流网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当当网和亚马逊等第三方民营出版机构有自建物流配送中心的网站,速度明显优于其他网站。新华发行集团利用原有渠道网络,结合实体书店仓储,深耕区域市场,物流配送覆盖范围较大,且反应速度较快,通过就近选择各连锁店提供送货上门或自行取货等服务,节省了配送费用。出版社建立的电子商务网站基本都提供邮政渠道配送和所在地的自行取货服务,部分出版社的电子商务活动也采用第三方物流提供快递服务,但快递配送费用远高于大型B2C网站,且配送费用往往随着购书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当当、亚马逊等购书满额免配送费形成极大反差。

三、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经营情况

1.经营内容

(1)含图书产品在内的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

以当当、京东和亚马逊为代表的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仅将图书产品作为其经营产品之一。这种经营模式下的图书产品,只是网络平台商扩大“利润池”的手段之一,也是其赢家通吃战略方式的表现形式。此类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图书销售,一般涵盖全品类,兼有实体书和电子书,经营品种、数量比较大。例如我国最大的中文图书网上商城当当网,根据笔者对其官方网站上的数据统计,其在售图书达10877465种。这种形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对出版类电子商务网站发展趋于多样化、灵活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专营图书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

专营图书产品的电子商务网站是只提供图书产品而不涉及其他商品销售的网站,国内较为知名的主要有孔夫子旧书网、中国图书网、二手教材网等。该类网站由于自身条件有限,在市场扩张方面无法跟当当、亚马逊等电商巨头相抗衡,但其市场定位比较明确,主营图书或者某类图书,同样吸引很多客户。如孔夫子旧书网、二手教材网均主要销售二手旧书,中国考试书店、北京考试书店、中国研究生考试书店以销售考试参考书为主。该类型的电子商务网站市场营销力相对较小,所占市场份额有限,但市场细分明确。

(3)专营电子书的移动阅读平台

除传统的出版企业发展此类电子商务网站外,像网易、百度这样的网络运营商也分别推出网易云阅读、百度阅读抢占电子书市场。预计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发展将达到20%以上的增长速度,收入规模将突破15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移动互联网营销环境的发展,部分出版企业已着手微商,如中国微书店、青岛微书城等,将移动端选书、购书与微信支付相结合,方便快捷,微信书城最大的优势在于针对性较强。

2.盈利模式

(1)广告收入

无论是大型综合类电子商务网站还是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网站,广告收入都是其重要盈利手段之一。电子商务网站吸引了相同购物倾向和需求的目标消费者,广告企业在此类平台上投入广告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常见的广告形式有传统的文字图式广告,如按钮广告、对联广告;动态广告,如视频广告、弹窗广告;植入广告,如kindle的阅读器广告会出现在电子书演示图片中。

(2)佣金提成

采用佣金提成盈利模式的主要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例如国内的天卷图书流通网(book321)、巴彦喀拉书业网。这种盈利模式并不直接向客户提供图书商品,只提供平台促使买卖双方达成交易,从交易额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实际上,这类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的产品主要是某种虚拟的服务。

(3)购销差价

图书本身不是贵重商品,再加上我国“保本微利”原则对图书定价的限制,单本图书利润甚微,但出版电子商务网站若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图书销售也能成为一种收益可观的盈利手段。尤其是电子书的销售,其售价虽比纸质书便宜,但因其边际成本较低,一旦形成销售规模,便可产生不错的利润空间。

(4)会员费或者增值服务

出版电子商务网站通过向客户收取会员费或提供增值服务来实现盈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消费者收取会员费或者升级费,例如有路网的消费者从普通会员升级到VIP会员后可享受一定的购物折扣;另一种则是向入驻单位收取会员费,采用这种方式的一般是平台运营商,例如孔夫子旧书网向卖家收取一定的费用。

四、对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经营的思考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新式营销环境的出现,我国出版电子商务网站慢慢分化成非移动和移动两种形式,且在具体的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出现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一是各类主体相互渗透,形成平台融合趋势,特别是传统出版企业采取多路径网络营销推广模式;二是以一些民营机构开展的出版电子商务网站为代表,其经营对象从单一图书产品向多元化发展;三是以中信出版社、磨铁图书推出的移动阅读平台中信尚书房、磨铁书栈等的发展为例,电子书的销售成为出版电商网站的主要产品;四是受粉丝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出版电子商务网站开始注重培养部落文化和社群文化以增加粉丝黏性,例如博库网的网络社区。

日渐增多的出版电子商务新业态和新现象,在给我国出版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创造的机遇也前所未有。我国的出版企业要想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获得长足发展,必须重视出版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和经营,挖掘市场潜力,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众包模式等新的经济手段和方式,利用移动互联网的营销环境,才能大有作为。

[1] 年鉴社. 中国出版年鉴2014[M]. 北京:《中国出版年鉴》杂志社有限公司,2014.

[2] 张弛. 传播学视野下的我国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以100个出版社网站为例[D]. 华中科技大学,2005.

[3] 彭广宇. 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构建体系研究[J]. 出版广角,2013(22).

[4] 易观国际. 2014年中国移动阅读用户规模达到5.9亿元[EB/OL]. http://www.199it.com/archives/348320.html. 2015-05-18.

[5]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用微信卖书,畅销到断货 [EB/OL]. 半岛都市报电子版,2014-05-04.

[6] 方卿,姚永春. 图书营销学教程[M]. 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欧美和我国出版业现状及分析 篇4

一、欧美出版业现状及分析

1、欧美传统出版现状

金融危机以来,因图书为非必需消费品,受大众消费疲软以及数字出版的日渐发展的影响,欧美图书销售呈逐年下滑趋势。尼尔森图书调查英国公司于2008年11月底披露了英国图书销售数据显示:从2008年11月16日至22日,英国销售图书约540万册,相比2007年同一时段下滑5.1%。图书平均售价也下降1.2%,变为每本 7.93英镑。尼尔森图书调查美国公司发布数据显示,2008年12月的第一周,美国整体图书销售与2007年同比图书销售下滑6.6%,从2007年的2210万册下降到2070万册。

传统图书销售的下滑导致人员跳槽、公司被并购的事情频频发生,各出版商使出浑身解数抵御图书销量的日益下滑;在英语逐渐成为世界语言的情况下,欧美出版商企图通过更大面积的版权输出,来分解本国出版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在欧美各大型出版社拓展全球版权销售市场的努力下,版权贸易逐渐成为欧美出版企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欧美版权贸易扩张体现在各大书展上。在法兰克福书展、伦敦书展、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欧美出版界已经将未来的重要版权输出地选定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法兰克福书展甚至开始扶植中东书业,帮助拓展阿布扎比书展在未来出版中的地位和作用。企鹅、西蒙舒斯特等出版巨头表示,在2008年的收入中,来自国际版权输出的收入大幅上升。

新闻出版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5776 1

种,引进地主要分布为:美国4011种,英国1754种,德国600种,法国433种,俄罗斯49种,加拿大59种,新加坡292种,日本1134种,韩国755种,香港地区195种,澳门地区4种,台湾地区6040种,其他地区450种。可以看出,若排除台湾地区,我国从欧美国家引入的版权数量占总引进数量的80%;而我国输出欧美国家的版权数量尚不足400种。

2、欧美数字出版现状

欧美出版商在拓展版权输出市场的同时,也在寻找新的盈利点,数字出版于是成为必争之地。从产业链来看,阅读器、手机、PC成为主要的终端,而借鉴数字音乐下载的数字图书网站、手机站点已初具规模,鉴于比较完善的盈利模式,出版商自然默契配合,成为内容的开发商和提供商。

2008年法兰克福书展上,超过30%的展品都是数字化产品,传统的纸质书籍仅占40%。为出版界专业人士举办的400多场活动中,超过半数离不开“迎接数字化挑战”这一主题。

以英国为例,2009年英国出版业在数字出版领域收获了27%的增长,共计1.5亿英镑的总收入,这一数字已经占到英国出版业总收入的5%。在这

1.5亿英镑的数字出版收入中,只有500万英镑来自大众阅读领域,其中有一半来自电子书下载。而剩下的绝大部分——超过1.3亿英镑则由教科书、学术书籍和专业类数字出版贡献。

3、欧美数字出版优势

欧美国家数字出版经过两三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商业模式也日渐成熟,相较于发展中国家,其速度不可谓不快,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欧美的一些大型出版集团,成立时间都比较长,在发展过程中,又经

历了许多并购和重组,最终大量的内容资源集中到这些出版集团手中;

2)欧美国家出版产业发展成熟,出版商数字出版资源细分做得十分完善,教育、大众、专业(以科技、法律和医学的STM为代表)三大领域界限清晰。像培生、企鹅、汤姆森、斯普林格等,或是在大众出版领域称雄,或是在教育出版领域独占鳌头,没有一家是横跨所有出版门类的综合出版集团;

3)欧美国家经过多年的积淀,商业模式发展成熟,能够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采取各种灵活的商业模式。

4、欧美数字出版在各领域的发展路径

欧美国家在专业、教育、大众三大领域的数字化程度和发展路径存在明显差异,具体如下:

1)在大众出版领域,商业模式即为传统纸质出版物开通网上通路,通过网络促进纸质图书的销售,也即网络营销。哈珀·柯林斯集团是大众领域数字化程度最高的集团之一,其开发的数字系统使其纸质图书的销售量在过去几年中每年上升6%~10%。

2)在专业出版领域,出版商运用网络平台在线经营内容资源,创造出新的营收模型,实现运营的均匀化和效益的最大化,并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而非单纯通过网络平台推动纸质图书销售。目前,专业期刊、专业图书、品牌工具书在此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3)在教育出版领域,传统出版商已经有了10余年的探索,但至今盈利模式也并未完全成熟,在线产品的盈利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纸质产品来实现的,要区分纸质产品和数字产品在此领域的比重和地位

十分困难。网络既作为传统出版商营销升级的工具,也作为内容的生产经营平台。培生、麦格劳-希尔等大多数教育出版集团都深入在线教育领域而且营收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大致有6类:一是在线课程,使用视频、音频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在线教育课程;二是家庭作业管理;三是在线测试,利用开放软件系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四是电子书,提供在线下载。在美国电子书有两种版本:一是模拟印刷本的翻阅方式和视觉效果,另一种是在印刷本数字化的基础上插入视频等多媒体;五是在线课外辅导;六是在线虚拟体验材料,如游戏作业等。

二、我国出版业现状及分析

1、我国传统出版概况

2008年全国共有出版社579家(包括副牌社34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20家(包括副牌14家),地方出版社359家(包括副牌20家)。2008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74123种,其中新版图书148978种,重版、重印图书125145种,总印数70.62亿册(张),总印张561.13亿印张,折合用纸量131.91万吨,定价总金额802.45亿元。与上年相比图书品种增长10.41%,新版图书品种增长9.36%,重版、重印图书品种增长11.68%,总印数增长12.21%,总印张增长15.34%,定价总金额增长18.58%。

其中,共出版课本54013种(初版17762种,重版、重印36251种),总印数34.21亿册(张),总印张262.1亿印张,折合用纸量61.59万吨,定价总金额280.36亿元。与上年相比种数增长0.03%(初版下降5.67%,重版、重印增长3.08%),总印数增长2.91%,总印张增长11.08%,定价总金额增长10.31%。课本总印张数占图书总印张数的46.7%。

2、我国数字出版概况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介绍,截至2008年底,国内578家图书出版社已有90%开展了电子图书出版业务,出版电子图书50万种,比2007年增长25%,发行总量超过3000万册,收入达到3亿元,同比增长50%;报网互动成为报业发展的新方向,截至2008年底,全国出版的数字报为697份,300家报社开展了数字报业务,全国49家报业集团有35家开始拓展数字报业务;截至2008年底,国内电子期刊总量已经达到9000种,年产值达到7.6亿元。

第三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达到了530亿元,比2007年增长46.42%,其中,数字报纸(含网络报和手机报)的收入达10亿元,电子图书的收入达2亿元,博客的收入达9.75亿元,在线音乐的收入达1.52亿元,手机出版(含手机彩铃、手机铃声、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的收入达150亿元。

《第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18周岁~70周岁国民中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人占24.6%,其中,有16.7%的人通过网络在线阅读,有14.9%的人接触过手机阅读,有4.2%的人使用PDA/MP4/电子词典等进行阅读,有2.3%的人用光盘读取,有1.3%的人使用其他手持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有 52.1%的读者表示能够接受付费下载阅读。91%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只有9%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

3、我国数字出版现状分析及建议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部分图书出版社都已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但产值和收入所占的比重都很低,靠数字出版盈利的出版社可能更少。究

其原因,一方面,出版社由于缺乏足够的技术支撑,始终无法建立起自己的数字出版平台与网络运营平台;而另一方面,掌握数字和网络技术的高科技公司虽然拥有技术和平台上的优势,却缺乏足够的内容生产和整合能力。因此,出版社和高科技企业相互合作可能是数字出版走出困局的解决之道。出版社和高科技公司合作,可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目前,一些出版社已开始与科技公司展开合作,出版社提供内容,科技公司提供电子书制作、网络运营等技术支持。通过这种产业链整合模式,出版社不仅避免了自主研发所需的较大的资金投入以及缺乏经验导致的风险,又为拥有技术力量的科技公司提供了发展空间。出版社拥有庞大的作者资源、强大的内容编辑队伍和丰富的内容资源、对图书渠道和市场有足够掌控力,科技公司仅仅是为其服务的技术供应商,出版社仍然是整个产业发展的主导。

4、出版社在数字出版工作中的重点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5

电视健康节目萌芽期(改革开放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央电视台就开办了国内第一个电视健康节目《卫生与健康》,进入80年代,随着电视媒介传播能力的增强,各省、市级电视台相继开始了医疗科普节目的尝试,如上海电视台《健康与长寿》、河北电视台《幼儿保健》、山西电视台《卫生与健康》都是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电视健康节目。虽然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卫生与健康》等栏目受到了长期重视,但总的来说,由于这一时期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健康意识和健康诉求普遍不强烈,主动接触媒介的参与性还不强,电视健康节目还没有进行系统的受众研究,因此节目水平比较有限,普及率也不高。

电视健康节目探索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非典之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市场化浪潮下进行了有效的市场化探索,“受众为本”成为这一时期电视健康传媒的普遍共识,同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加入WTO,人们的健康诉求、社会参与度和接触媒介的主动性普遍提高,以不同年龄、职业和经济水平等为特征的“分类受众”开始形成。广西电视台《健康一生》和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都从“分众”的角度进行定位,前者将目标观众定位在“30岁以上,尤其是事业有成、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群”,后者则确立为“一档面向中老年受众的服务类健康节目”。③

与此同时,随着电视传播能力的增强,电视人开始了在健康传播领域更新颖的探索,7月,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开播,每期一个健康话题,邀请医学专家在电视荧屏上为观众释疑解惑、普及健康知识。这种被形象地称为“专家电视坐堂”的节目样式,成为日后国内电视健康栏目最常见的模式。《健康之路》又大胆地把“直播”植入节目,加入了与观众现场即时互动,收视率一路攀升,成为中国电视界最具影响力的健康品牌栏目之一。同期涌现的较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还有: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重庆电视台《健康人生》、河北电视台《健康广场》、山东电视台《健康》及甘肃电视台《健康之友》等。④

电视健康节目发展期(20“非典”至今)。年的“非典”引发了传媒信任危机,它让人们开始关注大众传媒与健康间的关系,同时也唤醒了被人们长久忽视的健康意识,随之发生的几起公共卫生突发性事件,使得人们的健康诉求和社会参与度进一步增强,电视健康节目也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动力。这一时期较有影响力的节目有: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中央电视台《健康早班车》、北京电视台《养生堂》、天津电视台《健康大学堂》、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及海南电视台《养生新概念》等。

笔者对7月中国大陆各地卫视和省级及省级以上电视台(普通话频道)进行调查,共统计出符合研究要求的电视健康节目38档,构成这些电视健康节目的信息流主要有三种:

(1)健康+资讯:有关疾病、亚健康、养生等方面的`资讯。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等。

(2)健康+寻诊导药:以导医导药、就医指南为内容。如吉林电视台《吉林卫生》、安徽电视台《人与健康》等。

(3)健康+传统文化:中医养生和传统文化的整合传播。如《养生堂》、《中华医药》等。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现状研究

应该说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以往均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对研究对象的分析中笔者仍能发现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存在的一些问题:

节目资源覆盖不均衡――都市化分布倾向。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失衡,呈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都市化分布的倾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电视健康节目制作的数量和水平越高,该地区的居民就越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有效的健康信息。研究发现,像北京、天津、河北等大城市和省份,均有多种健康节目在多个电视频道播出,而边远内陆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视健康节目却少之又少,如新疆、西藏、青海、陕西等卫视及其省级电视台均没有设置健康节目。

而这种节目资源的分布特点与受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程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国记协新闻调研中心一份《媒体信息接受率与有效性――东、中、西部三地受众调查分析》显示:西部地区受众在卫生信息的获取方面更依赖大众传媒,这和电视健康节目资源分布的都市化倾向正好相反。在信息传播的效用方面也体现出这一反差:在回答“新闻媒体的卫生信息对您预防疾病起了多大作用”时,从东部到西部逐步提高,依次是48.34%、54.08%、58.93%。在信息内容方面,中西部地区受众也对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信息渴望”。⑤因此,调整健康节目的资源覆盖,顺应受众需求,应该是目前我国电视健康节目在宏观发展层面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节目设置边缘化――比重小、非黄金时段、频道设置混乱。研究中发现,目前电视健康节目存在较严重的边缘化态势。首先,与其他类型的节目在频道中所占的比重相比,健康节目的数量相对较低。在纳入统计的203套省级电视频道和卫视频道中,只有34套设有健康节目,比例仅为17%,而面向全国的卫视频道的健康节目播出率只有16%;其次,在播出时段和时长上,辽宁电视台都市频道《健康一身轻》是唯一安排在黄金时段的电视健康节目,其余37档节目全部被设置在清晨、中午、傍晚等垃圾时段,对于健康问题突出的中青年群体,基本上很难定时收看到节目。在时长上,除了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华医药》为50分钟、《健康早班车》为45分钟、黑龙江电视台《健康总动员》为60分钟外,大多数节目时长只有十五到三十分钟,有的甚至不到十分钟,如果除去插播广告的时间,很多节目的时长还要缩水,这种时间上的安排很影响受众对健康信息的有效获取。此外,很多健康节目的频道设置也相对杂乱,有些被设置在国际频道、经济频道,而这些频道的主要传播内容是国际时事和经济信息,健康节目无疑被边缘化了。有的健康节目只是填补空白时段的一种手段,播出时间也不固定,节目突然暂停或调整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

要想让电视健康节目真正受到关注,这种节目设置边缘化的态势必须改变,可能很多节目设置在清晨或白天是出于受众大部分是老年人的原因,或者从经济利益考虑在黄金时段安排健康节目不会吸引广告商,但辽宁电视台《健康一身轻》的实践证明,只要运作得好,黄金时段的《健康一身轻》同样可以家喻户晓,同样可以让媒体盆满钵盈。

节目选题单一化――“健康”概念有待延展。研究中发现,除了北京电视台《心灵密码》是一档定位于心理健康的节目之外,其余所有节目信息流中的“健康”都被界定在“身体健康”的范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概念:所谓健康,不仅仅是不得病,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以及不良社会交往所引发的行为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健康”的范畴正在逐渐扩大。

作为公共健康报道的传播者,媒体人应该拓宽视野,关注人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中所产生的新的健康问题和健康需求,用社会化的视野关注健康、关注人,包括对其他领域中的“公共健康”相关话题的敏锐捕捉和关注,如体育与健康、时尚与健康、家居与健康、民族传统与健康、环保与健康。话题的拓宽直接导致了节目受众人群的改变,因此相应需要考虑的是受众细化的问题,笔者在这里就不单独对节目受众进行分析了。总之,健康节目是要专业化还是要包罗万象,应该是健康节目传播者从选题到受众分析都要考虑的问题。

传播能力有待提高――如何体现健康传播的“知―信―行” 模式?健康信息是指“一切有关人的健康的知识、技术、观念和行为模式。”⑥电视健康节目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医疗机构的传声筒,更多地体现在对观众乃至整个社会健康观念的引导上。有了健康信念,大众才能在行动上预防疾病,更好地维护自身健康。健康传播的“知―信―行”模式指出:“知”是该链条的首要环节,传播媒介的到达率越高、接受性越好,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健康传播要达到“说服”的目的,就要有良好的传播能力与方法。

我国电视健康节目的样式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

(1)演播室谈话类,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等。

(2)杂志板块类,如黑龙江电视台《天天见医面》等。

(3)电视专题类,如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等,其中谈话类节目在研究对象中所占比重最大(占71%)。

健康谈话节目最初由《健康之路》开先河,随之许多地方电视台的跟风而上使该类型成为健康节目运用最广泛的节目样式。但笔者研究发现目前大多数地方台的健康谈话节目还停留在“样板”模式中:一个主持人、一个专家,一问一答,或加上一群白发苍苍的现场观众,或偶尔接听几个观众来电、查看几条网络留言,授课讲座似的枯燥说教使节目显得很沉闷,很难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提高健康信息的到达率,电视健康节目的话语方式需要改变。电视是人的感官的延伸,现场人际传播的健康话题互动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众传播的效果。要加强现场谈话的交流性,消除“医疗讲座式阴影”,融入人情味,整个节目应是平等交流对话的原生态信息场,这种原生态更多地表现为温和的、关爱氛围的养成,其中调动观众的参与性、选择更善于电视表达的嘉宾、加入更丰富有趣的电视元素、大胆地启动直播方式,摆脱“摆拍”的印象等都是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但能加强现场的交流感,还能扩大节目信息来源渠道,促进节目与观众间的互动,从而提升节目水平。简言之,成功的健康节目不仅能为受众传播医疗知识和健康理念,而且应彰显一种人文关怀和人情味。当它剥离掉健康知识的外衣时,传达给观众的应是其人性化的内核,这也是高层次的传播境界。

注 释:

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类科研项目《世纪之交中国城镇电视观众需求变化及其对策》,在国内直辖市、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和东北、西南、西北地区分别选择上海、广州、武汉、沈阳、成都和西安等6大特点城市作为样本点。

②潘文功:《拓外延、挖内涵――打造电视健康传播主要渠道》,《东南传播》,(8)。

③北京电视台《健康生活》,life.sina.com.cn/95//0120/1/html

④⑤张自力:《健康传播学――身与心的交融》,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6

为了解当前我国档案网站的检索查询功能, 笔者查询了具有代表性的省、市、县 (区) 档案信息网, 详细访问网站的“档案检索”或“查询服务”栏目。在调查访问中发现大多数档案网站都设置了档案检索、查询服务、开放档案查询等栏目, 但总体来说, 档案网站的检索查询功能还比较弱, 离利用者的最终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1.1 提供的检索查询内容少

大多数档案网站提供的只是案卷级或文件级目录检索, 能够实现网上全文查询的则寥寥无几。首先, 网上开放档案目录才3000余万条, 所占比例还很低。其次, 档案网站能够提供全文检索的很少。极少能实现档案全文检索的档案网站, 无一例外在查询的时候要求用户身份验证, 要求注册, 再填查档申请, 申请需要批复, 对于查档者极不方便。再者, 部分档案网站中的“档案检索”只是一个空壳子, 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点击该栏目, 往往弹出“该栏正在建设中”的界面。这与档案网站要实现用户“足不出户, 便知天下”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1.2 档案检索查询途径单一

在大部分档案网站上, 检索查询案卷级或文件级目录, “关键词”是作为检索的唯一途径, 而象截词检索、加权检索则没有采用, 也没有设置时间、档号之类的作为检索项, 检索途径单一, 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利用者的需求。笔者曾运用信息检索知识使用多个档案网站的检索查询功能, 尝试查询几个方面的现行文件和档案目录, 结果都不理想。那么, 缺乏一定检索技能的用户必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

1.3 检索查询的档案形式单一

社会的发展使得档案形式趋向多样化, 出现了诸如表格、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的档案。目前绝大多数档案网站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所提供的档案信息多是文本信息, 而声音、视频档案很少, 这样的档案网站将难以满足现代利用者的需求。只有很少一些省市级档案部门的网站上出现了如“视频档案”, “网上展厅”之类的栏目。如浙江档案网的“视频档案”, 甘肃档案信息的网上展厅展出了大量的图片档案, 效果非常好。

1.4 缺少先进的网络信息分类检索与导航系统

调查显示, 目前的绝大部分档案网站没有提供检索的档案目录分类。多数情况下, 对于往往不能表达自己真正的信息需求的社会用户, 不只如何入手。此外, “档案检索查询”这一项服务功能, 缺少与用户互动。又没有供检索方面的建议, 使得用户遇到检索难题时往往得不到及时解答。

2 完善档案网站检索查询功能的几点建议

美国的国家档案馆网站 (www.archives.gov) 以及台湾的国立故宫博物院网站 (www.npm.gov.tw/index-c.htm) , 都具有较好的档案检索查询功能, 很多做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笔者认为, 档案网站要完善检索查询功能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2.1 加快馆藏数字化和数据库建设力度, 尽快实现全文检索档

案馆在大力开发档案目录数据库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馆藏开放档案的全文扫描、识别, 并将其上网以便利用。通过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 提供网上档案的全文检索将能很快实现, 那么利用者无须到档案馆就能查询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当然, 提供网上全文检索, 面临着文件的保密、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 开放哪些, 开放到什么程度, 是必须事前理性考虑的。这需档案馆专业人员对国家相关法规的出台以及档案部门对保密法、知识产权法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2.2 提供档案检索的分类目录

针对除了“档案检索”, 没有其他相关提示或者是引导利用者查询的内容, 没有本馆开放档案目录的分类的问题, 可借鉴北京市档案馆 (www.bjma.gov.cn或www.bjma.org.cn) 和杭州市萧山区数字档案网 (www.archives.xs.zj.cn) 对档案检索分类、解释的做法。北京市档案馆将网站上可供检索的档案目录分成了:文书档案类、专题档案类、专门档案类、资料目录类, 每类后面都有详细的介绍, 如“文书档案类:您可以进入明清、民国档案数据库或建国后档案数据库, 按不同时期查询公务文书档案”。杭州市萧山区数字档案网的开放档案目录近30多万条, 并做了详细地分类, 其中包括了文件库、案卷库、萧山文章索引、多媒体档案、照片档案、图书资料、档案信息化论文、萧山家谱目录、民国档案等等, 方便利用者查询到所需要的档案信息。

2.3 开展网上咨询和业务联系服务, 并与档案检索查询结合

单一的档案检索查询服务不能完全满足利用者的查档需求, 这是因为利用者范围广, 文化程度和素质不相同, 档案网站查询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鉴于此种情况的增多, 档案网站应该设置一些辅助栏目, 诸如“网上咨询”、“查档答疑”、“预约服务”等, 利用者可以通过网站将检索相关情况及计划到馆阅档的时间通过网络交给档案馆, 完成预约调卷, 了解档案阅览所需的手续, 这大大节省用户的时间。

2.4 加强多媒体技术研究

档案媒体形式的多样化, 可以增加利用者的利用兴趣, 刺激利用需求的增长。档案部门在档案网站建设或更新中应根据本馆的条件, 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种形式的档案, 可以向用户提供档案目录查询、全文浏览及部分声音、照片、录像的查询等, 以图、文、声、像并茂形式为用户服务, 来满足利用者多角度的需求, 扩大档案网站的影响。

摘要:检索查询功能作为档案网站的核心功能, 评价档案网站的重要指标, 分析了我国档案网站检索查询功能所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篇7

关键词:网上银行,现状,电子商务,网络安全,国际竞争

一、我国网上银行的现状

1997年4月, 是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一个月, 我国第一家网上银行随着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而诞生。随之,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网上银行。全国范围内, 个人网银用户比例逐年上升, 而在企业用户市场, 这一趋势则更为明显。但随着外资银行进入国内, 外资银行的网上银行给我国带来了先进管理与运营理念的同时, 我国网上银行也明显受到冲激, 因此, 我国网上银行正在寻求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网上银行的特征

(1) 突破了时空限制。网上银行客户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自由的进行业务办理, 免去行车的劳顿和对时间安排的需求。

(2) 自主性与及时性。网上银行客户可以自主的办理业务, 并在提交操作后可以及时得到反馈, 不再受服务人员和服务时间的限制。

(3) 资源效应最大化。网上银行业务以网络为平台开展, 不需要服务人员的参与及相应的办公空间, 业务开展的资源大大节省。在服务质量上, 并未因为资源投入的减少而降低。

三、网上银行的优势分析

1.对于银行而言, 网上银行的发展无疑为其节省了高昂的资金投入, 一家网上银行的组建仅仅相当于开办一个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费用。由于其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特点, 使许多由于地理位置、时间安排等原因不便的客户从传统银行转向网上银行, 因此网上银行也成为竞争客户的一种重要手段。网上银行进行的业务成本也较低。网上银行还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 开拓海外业务, 有利于银行从增设分支机构的粗放经营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的集约经营, 提高市场占有率。

2.对于客户而言, 网上银行的出现无疑给客户带来了更多实惠。一是价格优势, 因为网上银行业务人与分支银行不再存在, 客户每笔业务的手续费大大降低, 客户还可以得到许多免费的服务。在生活中客户通过网上银行还可以得到许多便捷的服务, 如客户不需要花费时间和体力到各网点去支付账单, 通过网上银行随时在家就可完成各种费用的缴纳, 如水费、电费、话费等。据调查发现, 客户对网上银行服务的各项满意程度如下图所示。

二是互动性与持续性服务。网上银行系统与客户之间, 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账户查询、贷款申请或档案更新等途径, 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沟通, 客户可以在任何地方得到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

三是私密性与标准化服务。网上银行通过加密系统对客户进行隐私保护。网上银行提供的服务比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 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及情绪好坏所带来的服务满意度的差异。四是业务全球化。网上银行是全球化的银行, 利用网络能够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 可以快捷地进行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 为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它使得银行竞争突破国界变为全球性竞争。

3.网上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银行营销中以产品导向为主的方式, 转而为客户导向。在网上银行上, 可以为每一位客户提供独一无二、适合其习惯及业务需求的客户定制, 可谓是量体裁衣的个人银行。在与客户的网络互动中, 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市场的反馈情况, 模拟出了“面对面”的环境, 最大限度的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同时也避免了因集体化服务而可能带来的服务质量的差别。

四、网上银行的劣势分析

1.由于网上银行是构建在网络上的新型方式, 因此, 也要面对网络安全问题。钓鱼网站的欺诈、黑客非法盗取网上银行客户信息等都威胁着网上银行的使用安全。同时, 由于网上银行注册时要求客户信息必须完整, 除用户名密码外还有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等, 这些信息一旦泄露, 犯罪分子会用来从事各种犯罪活动, 对客户造成一系列危害。经调查发现, 因网络安全性约有57%客户决定延迟使用网上银行, 另有25%决定不会考虑使用, 如下图所示。

2.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却未得到法律的相应跟进, 法律上存有盲点, 这可能会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 留有后患。

3.伴随着网上银行出现的是电子货币的涌现, 与国外多种多样的支付形式不同, 它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单一货币制度, 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4.国内网上银行缺乏创新力度。在B2C部分, 网上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查询、转账、代理缴费、外汇买卖、网上炒股、网上支付、挂失等。而对于金融衍生品及其他创新业务缺乏竞争力。

5.消费群体结构是中国网上银行开展的又一个劣势。目前, 网上银行的主要客户群以年轻人为主, 老年人受制于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守旧思想等。

五、机会分析

1.电子签名等新技术的引入大大增加了网上银行用户客户信息保护的安全性, 使得黑客不得不面临高难度的防御。

2.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 全球资本都在融合统一。网上银行凭借其不受时空限制, 具有良好的走向世界的条件, 抓住机遇, 我国网上银行就会走向世界。3.网上银行的兴起对于各大传统银行开拓业务范围、改变经营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网上银行这种接近电子商务的方式很容易与B2C、B2B等电子商务方式对接。据调查, 很多银行都加大了这方面的热情和投入, 而其中的优势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显露出来。对于困扰电子购物的资金安全担保问题, 网上银行通过与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携手, 弱化了许多客户的后顾之忧。

4.网上银行将会为商业及投资银行提供更多的利益。商业银行完全可以依靠网上银行特有的突破时空限制的特点来达到吸引储蓄的目的。同时, 利用网上银行特有的电子平台, 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全可以用来推广金融产品, 如在用户登录网上银行时, 金融机构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发布广告来推销自己的基金、证券等金融产品。对于企业用户, 充分利用网上银行则可以降低运行成本, 比如转账业务, 这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吸引客户都起到了非常积极作用。

六、威胁分析

1. 电子商务的开展, 并发诸多新型电子支付方式的产生, 网上银行作为其中的一种, 也受到了其他各支付方式的竞争和挑战。

相比于网上银行直接接口, 第三方支付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服务。目前一些大型购物网站已经与这些支付机构联合推出多种虚拟货币的支付方式, 这将会给网上银行与它的合作带来一定冲击。

信用卡自助服务最知名的就是其透支功能, 并且目前许多供应商与其达成合作联盟, 具有分期支付的功能, 进一步提升了它的竞争力。

电话支付则更偏向于老年人所接受, 相对于网上银行支付方式, 电话支付无疑更容易掌握, 所以受广大老年客户的青睐。

2. 外资银行的全面开放, 对我国网上银行带来不小的冲击。

首先, 国外网上银行已经步入了一站式、集中式支付模式。多个金融机构联手或依托在一个金融集团下使得国外网上银行趋向于多点经营, 不但提供银行业务, 同时还推出信托、证券、保险等投资服务。而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其次, 国外网上银行起步较早, 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和一批金融高级人才。而我国的网上银行往往自成一派, 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完备的经验管理。第三, 经营理念的差距。国外网上银行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 网上银行不仅依托于传统银行, 已逐步分离出来, 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可以依附非银行金融机构, 步入客户导向化的阶段, 这样就开拓了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和金融产品创新, 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而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仍旧停留在将传统银行网络化的基础上, 经营上延续了产品导向的大方向, 没有充分利用电子信息平台的优势, 缺乏创新性。第四, 国外网上银行因为开展时间较长, 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 有较高的信誉度, 建立起了自身的品牌效应。而我国网上银行的品牌意识不强, 往往忽视了网上银行在体系中独立性的重要性, 没有将其分离出来单独制定品牌策略, 而是寄希望于依靠实体银行来带动网上银行的发展, 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未来的经营。第五, 从外部环境看中国企业还没有做好利用网上银行取代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思想准备, 而很多外资企业已经在商业进程中能够熟悉和充分地利用网上银行来为自己服务, 这就对我国网上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改变企业的交易模式, 并花费大量的成本资金去开拓这方面的业务。

七、未来发展建议

1.相关部门应及时完善相关法规, 使电子商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在我国的电子商务产业中, 法律监管已经明显滞后于信息网络的更新发展, 许多案件的发生牵涉到了现行法律中的法律盲点, 影响了我国网上银行业发展速度。

2.网上银行必需做好技术防范, 确保网上银行使用安全, 可采用多种防范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1) 动态口令卡。通过这种方式, 在交易中口令不再是传统静态、单一不变的, 而是随机的, 交易结束后即失效, 有效地防止被黑客盗取密码。

(2) 短信跟踪。短信跟踪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每进行一步, 银行将以短信形式通知客户账户变动情况和即时验证码, 只有当客户确认后才能使交易生效。与其配合还可以增加密码锁定保护, 防止黑客暴力破解。

(3) 交易异常限制。可以运用一些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 及时发现并限制有异常的交易。

(4) USB KEY。USB KEY将客户的数字证书和私钥保存在智能芯片中, 相当于为网络交易中增加了一个物理设备, 不能被导出到外部设备中。相比其他的安全保护措施, USB KEY在技术层面上来说无疑是最安全的。

3.网络黑客的存在是威胁网上银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网上银行有责任和义务应及时提醒客户安全操作, 比如及时升级杀毒软件、保持防火墙的实时监控开启状态、避免在公共环境中登录个人网上银行、避免登录克隆网站等。经调查, 在何种情况下会选择网上购物时, 绝大多数人再次倾向于有安全保障, 如下图所示。

4.网上银行必须确保自身的安全性。可从内部管理和网上交易技术防范两个方面来改进。传统的银行管理模式还是有一些值得借鉴或移植到网上银行的地方。在从业人员中, 应该实行问责制和授权制, 岗位职责明确, 禁止越权操作。重大问题要经由上级授权才能操作, 以方便监管和复核。同时, 技术人员与数据管理人员还应做到分离化, 技术人员负责网上银行系统的维护和升级, 而数据管理员负责底层数据的管理, 以防数据随意篡改。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也牵涉到规范操作问题, 因此, 对相关人员必须进行定期的技术及职业道德培训。

5.坚持并发展客户个性化的需求, 继续完善“个人银行”的概念, 将个性化作为创新的重点, 打造全新的客户银行理念。

6.在金融产品创新上, 要开阔思路, 与客户实际需求相结合, 真正做到从“产品导向”到“客户导向”的转变。价格竞争可以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 但绝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与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合作要纵向和横向一起发展, 只有这样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7.做好市场的细分, 树立品牌意识。虽然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具有相同的属性, 但仍有较大的差别, 如果仍旧以老的管理方式、市场策略去经营, 那么兼容、发展都不会有良好的态势。

今后, 金融业必将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如果我国网上银行不能拥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模式, 那么在这种国际竞争格局中将很难占据一个有力的位置。

参考文献

[1]张亦春, 许文彬.风险与金融风险的经济学再考察[J].金融研究, 2002; (03) .

[2]李少勇.网上银行的安全与风险控制[J].中国金融电脑, 1999; (10) .

[3]周智多, 吕建华, 王景容.银行网络安全立体防御系统[J].中国金融电脑, 1999; (11) .

[4]陈宝琮.调整银行经营策略迎接网络经济的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 2000; (06) .

[5]罗哲夫.商业银行在网络时代的运营策略[J].中国金融电脑, 2001; (11) .

上一篇:小学语文月考总结下一篇:关于做好夏季物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