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共8篇)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1
当前,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电子地图已经成为人们在选择地图出版物时的另一个选择。毋庸置疑, 电子地图具有传统纸质地图所不具有的特性, 这种新兴产品正日益压缩着传统地图出版业的生存空间。那么如何在当前严峻的竞争环境下, 传统地图出版社如何应对这种困局, 如何走出夕阳产业的窠臼, 这是当前摆在地图出版社的最为紧迫的问题。
一、当前地图出版的现状
(一) 地图出版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 电子地图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选择, 在电子地图的剧烈冲击下, 纸质地图出版物的消费对象呈现出明显减少的态势。电子地图的快速发展是依托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大众化而实现的, 最为明显的就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智能手机作为一个移动互联网平台, 对于传统的地图出版业的冲击也是致命性的。
电子地图, 依托智能手机的平台, 相比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优势:首先是及时性。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 信息更新的及时性非常关键, 如果所反映的信息过时或者落伍, 那么就失去了地图所存在的意义。而电子地图较纸质地图显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电子地图可以做到随时更新, 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传递的支撑, 电子地图可以将变更的信息随时反映到地图中。而纸质地图, 最多只能做到三个月再版一次, 因为从编校到出版的流程相对电子地图的更新显得过于漫长。其次是成本上的优势。电子地图只要基础数据采集完成以后, 就是少量的信息更新, 因此在更新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成本较低。而纸质地图的编校印刷和人工的成本相对来说与电子地图相比, 就显得非常高。同时, 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电子地图的更新, 对于消费者而言, 就是消耗一点手机流量和话费而已;而消费者如果要更新纸质地图, 就不得不完全放弃原有的旧地图而重新购买新地图。因此从使用成本来计算, 电子地图的优势非常明显。再次, 竞争路径的优势。由于传统的纸质地图出版物是由全国专业的地图出版社出版, 准入门槛已经固化。而电子地图的准入门槛相对而言就低得多, 因此电子地图一开始就呈现出准入标准低的优势。由于电子地图本身的灵活性和低成本, 电子地图就对纸质地图有着先天的竞争优势。
虽然电子地图已经挤占了一部分纸质地图的市场, 但是纸质地图依然有着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同时电子地图和纸质地图出版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互不联系的两块, 而是相辅相成、互为倚仗。现在纸质地图的编校早已呈现出数字化的形态, Coredraw、Autocad等绘图软件早已经成为地图出版的必备手段。纸质地图和电子地图在数字信息来源上实际上是一致的, 只不过是呈现出来的媒介形态不同而已。因此, 虽然电子书、电子地图等代替纸质出版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除非电子地图有着更好的承载媒介, 否则纸质出版物依然会在较长时间内占主导地位。并且, 地图出版企业反而应该感谢电子地图将地图方便快捷形象地呈现到人们面前, 同时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勃兴, 地图出版业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
(二) 地图出版业存在质量水平不高、选题重复等现象
当前我国的地图出版物数量虽然庞大, 每年出版的地图书籍和图册达到了相当惊人的数量, 但是这些出版物相当多的是每年的地图改版, 选题具有新意的地图出版物相对来说较为缺乏, 这就使整个地图出版市场呈现出表面上繁荣, 却缺少精品、质量不高的现状。在选题上存在着传统选题多、创新选题少的不足, 沿袭陈旧的选题使得地图出版物对消费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同时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逐渐兴旺, 旅游消费的层次也在细分, 如何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推出具有吸引力的创新性的地图出版产品, 这是摆在我国地图出版企业面前的问题。尤其是与国外的地图出版企业相比, 我国的出版业本身就存在规模小、占有市场率低的不足。而地图出版企业本身在出版界就处于弱势地位, 因为地图出版市场本身就相对狭小, 如何尽量拓展市场, 让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地图出版物, 那就需要地图出版企业能够带给消费者足够打动人心的产品。国外地图出版物相对而言, 设计精良, 装帧精美, 印刷效果好。虽然我国的印刷技术并不落后, 但是由于在书籍的设计和构思方面并没有着力太多, 因此面貌千篇一律, 没有吸引力。许多国外的地图册甚至可以被当做艺术品来收藏, 在地图出版物本身的质量上下工夫才是拓展地图市场的根本途径。
(三) 东西部差异明显, 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市场拓展差距较大
地图出版的市场开发本身, 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理念较为先进, 对于市场的开发花了较大力气, 因此形势喜人。而西部的地图出版企业, 由于理念的原因, 并没有深入市场进行市场调查和开发, 还是在沿用老的思路, 因此其市场开发明显较东部地区有着较大差距。这也反映在企业规模上, 东部的出版企业的营销额明显是超过西部地图出版企业的。
二、传统地图出版社的应对策略
(一) 加快转型, 适应市场的变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专业的地图出版社有9家, 大多是由传统的事业单位改制而来。因此在内部管理上, 这些出版社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传统事业单位的一些弊病, 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还没有完全成型。对于市场的需求、分析研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普遍不足, 并没有像民营出版企业那样有非常强烈的危机意识。大多数员工还存有主管部门来兜底的念头, 面向市场进行改革的信心、决心和动力均显得不足。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 而地图出版这个相对较为封闭的专业领域, 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地图出版社只有面向市场, 加快转型,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深入发掘市场的需求, 才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先机。尤其是面对民营出版企业的步步紧逼, 传统的地图出版社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优势, 积极面向市场进行转型开拓。
(二) 抓住信息化契机, 寻找发展新机遇
传统的纸质地图出版, 只是一个简单的产品提供者, 当消费者购买地图产品以后, 这种服务也就停止了。但是由于信息化产业的发展, 传统的产品提供商必须向服务提供商转型, 尤其是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来提供后续服务, 比如说电子书、电子地图等。在国外的出版商中, 纸质图书的出版随着时间的推移, 只是其业务当中的一个部分, 而电子图书及移动设备的资源提供开始占据较大的份额。而在中国地图出版企业的发展当中, 就必须跟上市场的趋势。如果只是作为单纯的纸质图书的提供者, 因为媒介呈现形态的单一, 会很快被市场的多元化需求所淘汰。因此地图出版企业可以和电子地图信息公司等进行市场合作和开发, 采取多种形式的合作来互利互惠。同时, 从长远来看, 纸质出版业的逐渐萎缩已经是大势所趋, 如果不主动进行转变, 那么未来堪忧。
(三) 面向市场, 完善专业力量建设
传统的地图出版社由于是从事业单位改制而来, 因而在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存在着断层和误区, 现有的队伍并不能够充分应对市场竞争的需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地图专业能力相对较强, 但是这种能力在与市场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缺少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 这是当前地图出版社队伍中所最为缺乏的。在专业力量建设上, 要对内部人员进行内部挖潜, 多派出学习、交流, 提高专业素质。同时引进对口的专业人才, 尤其是要注重培养既懂地图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 充分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 立足长远, 做好规划, 明确专业人才的发展规划。
(四) 打造特色产品, 尽快做大做强
我国的出版业, 特别是地图出版业, 由于国家的政策保护, 依然还没有感受到国外高水平出版巨头的咄咄逼人的攻势。但是从长远来看, 国外出版业巨头进入我国市场是必然趋势。传统的地图出版社要尽快把握时间, 推出特色产品, 扩大市场占领份额, 尽快壮大自身的力量, 这样才能与国外出版巨头展开平等的竞争。
综上所述, 地图出版业在信息化的浪潮中, 机遇与挑战并存。地图出版企业如果能够顺应发展趋势, 适应市场变化, 推出特色产品, 实行差异化竞争, 地图出版业依然大有可为。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传统地图出版业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分析当前地图出版的现状, 探讨其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地图出版,电子地图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2
1959年,两家美国公司在英国大打广告,宣布自己为个人提供出版诗集服务。乔纳森·克利福德(Johnathon Clifford)将这种现象命名为 “虚荣出版”(vanity press),实际上就是汉语中的自费出版。自费出版指的是由作者承担图书出版费用的全部出版活动,可以简单地描述为由作者付钱给自费图书出版商出版作品的商业模式。詹姆斯. D.麦克唐纳德(James D. Macdonald)在论述出版业经营问题的时候提出的著名格言是“钱应该总是流往作者的口袋”,但是自费出版却推翻了这一规律,在自费出版中,钱总是从作者流向出版商的口袋。
自费出版在美国出版历史上并不是新现象。在美国出版业的发展初期,许多手工作坊式的出版商本身就是作家,他们自掏腰包出版自己的作品。许多现在被认为是经典作品的图书最初是自己出版发行的,包括威廉·布莱克、维吉尼亚·伍尔芙、沃尔特·惠特曼、威廉·莫里斯、詹姆斯·乔伊斯的著作。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早期的美国,作者为自己出版的图书买单的做法是非常普遍的。这些作家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作品的市场从而赚取更大的利润。刘易斯·卡罗尔就采用自费出版的方法出版自己作品。1865年,《爱丽丝梦游仙境》出版并且大获成功,刘易斯·卡罗尔支付了《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出版成本,他后来的大多数图书出版也是自己付钱出版的。欧内斯特·文森特·怀特1939的小说《加兹比》完全用晦涩的文字写作,没有一家出版社肯出版他的作品,最终他选择了自费出版而获得成功。有自费出版经历的作家还有马克·吐温、E·林恩·哈里斯、赞恩·葛雷、厄普顿·辛克莱、卡尔·桑伯格、埃德加·赖斯·巴勒斯、乔治·伯纳德·肖、埃德加·爱伦·坡、鲁德亚德·吉普林等。不过,这些著名作家并不全都获得了自费出版的成功,以马克·吐温为例,他的自费出版活动就因为经营不善而惨遭破产。
在美国出版史上,自费出版模式孵化和发掘了一批优秀的图书作品,如《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地震时50种简易求生法》《阿提拉匈奴人友情的秘密》《黑夜的影子》《心灵鸡汤》《金手铐》《圣诞节礼物》《斯巴达克斯》《看不见的生活》《龙骑士》《追求卓越》《烹饪的快乐》《无暇工作》都是自费出版的成功案例。斯蒂芬·克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诗人兼短篇故事作家,常被称为美国第一位现代作家。爱德华·艾斯特林·卡明斯是美国著名诗人、画家、评论家、作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大约2900首诗歌、两本自传体小说、四个剧本、一些杂文以及很多绘画。他们的作品就是依靠自费出版而得以传播的。最近几年,迪帕克·乔普拉自费出版的《生命的七大精神法则》《乔普拉七法则》《阴影的力量》《完美健康》《心灵的密码》《不老的身心》等图书都以自费出版的形式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创造了自费出版的商业奇迹。
当代美国代表性的自费出版公司
美国也有很多专门从事自费出版业务的专业公司,其中著名的自费出版公司有著名诗人团体(Famous Poets Society)、iUniverse公司、美国传记研究所、作家之家出版公司(Author House)和Xlibris出版公司等。这些公司为个人作者提供不同环节的自费出版服务。近年来,美国的一些自费出版公司承担了作者和印刷厂之间中介服务的角色。美国大多数的自费出版商使用按需印刷技术为对自费出版感兴趣的作者服务。有声望的出版公司一般和作者签订清楚的条款。自费出版没有过多的费用和零售成本,没有购买附加服务的压力,合同不会要求作品的排他性版权,自费出版商一般会诚实地告诉作者他们提供服务的范围。
著名诗人社团是一个自费出版社,提供诗歌比赛和出版的活动和业务。诗人可以通过网站在线提交他们的作品。几乎所有的作品,无论艺术价值高低,都能得到出版。所有被接受的作者都会收到一封接收函,可以付费出版自己的选集。选集一旦出版,作者必须买下这些选集。
iUniverse成立于1999年10月,也是一个自费出版公司,位于印第安纳的布卢明顿。美国《出版商周刊》指出iUniverse和作家俱乐部(Writers' Club)以及《作家文摘》有合作关系。iUniverse最初集中在B2C的按需印刷与出版和重印图书的业务。他们成立后不久,巴诺书店购买了49%的公司股份。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巴诺提供给iUniverse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的销售渠道。2004年,美国色情明星艾米·费舍尔的回忆录《我的故事》成为iUniverse公司历史上最畅销的图书,2004年一年售出了32445本。2007年9月,作家无忧出版公司(Author Solutions)收购了iUniverse公司。2008年1月22日,作家无忧出版公司宣布iUniverse业务将从内布拉斯加州的林肯市迁往布卢明顿,与作家之家出版公司在同一地点办公。2008年6月,作家无忧出版公司宣布iUniverse登陆上海成立中国运营中心。有几位作家通过 iUniverse取得了成功。他们包括作家拉尔夫·弗提格的《爱和解放》,名列2003年的《洛杉矶时报》畅销书榜。作者丽莎·热亚纳的处女作《还是爱丽丝》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五名并且连续上榜36周。《还是爱丽丝》是关于50岁的爱丽丝的故事。爱丽丝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在自己事业最高峰的时期发现自己患有阿爾茨海默病。这本书描述的是人渐渐地失去自我的感觉。在传统出版商那里,这本书并不被看好。在被文学经纪人拒绝后,丽莎·热亚纳最终决定自费出版自己的作品,没想到一书成名,《还是爱丽丝》赢得2008年的勃朗特奖,被美国书商协会(ABA)提名为2010年度自主发行图书奖,赢得了2011年贝克斯利年度图书奖。iUniverse公司的作者特里莎·温特克文学作品的电影、电视和舞台改编权被著名好莱坞导演宝拉·瓦格纳(Paula Wagner)买断,宝拉·瓦格纳出品的电影有《碟中谍》《最后的武士》。2011年8月,电影制片人基恩·加特沃斯科在iUniverse公司出版了他的回忆录《肆无忌惮》,详细叙述了自己在纳粹统治下的波兰的生活。他勇敢地逃离纳粹统治来到美国,日后获得好莱坞制片人的美名,先后出品了《冷血惊魂》《死胡同》《天师捉妖》和奥斯卡获奖影片《钢琴师》等著名作品。
nlc202309021258
美国传记研究院(ABI)位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自1967年以来开始出版传记。它从授予证书和图书中獲取收入,经常被政治家和记者斥责为诈骗。美国传记研究院邀请读者买下各种各样的荣誉作为纪念,这些荣誉包括“年度世界先生”“十年来最受欢迎先生”“21世纪杰出人物”等来收取费用。那些接受邀请的人有时写自己的传记,所提供的书籍或证书价格高达795美元。
作家之家公司1997年1月成立于美国印第安纳州布卢明顿市。1999年1月,它开始使用按需印刷技术生产纸质书本。作家之家公司宣传其已经出版了40000位作家的60000种图书。2004年5月,作家之家出版公司在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设立了一家分公司。2006年8月,美国法院下令作家之家出版公司支付24万美元的惩罚性赔偿以及23万美元的实际损害给言情作家丽贝卡·布德恩和她的父母。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作家之家出版公司出版一本由丽贝卡·布德恩的前夫撰写的回忆录,法院认定由作家之家出版公司出版的这本回忆录对丽贝卡·布德恩造成伤害和诽谤。作家之家出版公司也被要求支付丽贝卡·布德恩父母每人2万美元损害赔偿责任。虽然法院承认作家之家出版公司采用了一个某种程度上由作者承担图书内容责任的商业模式。但是法院坚持认为当作家之家出版公司知道这本书可能包含诽谤性内容的时候而没有采取行动,故而作出严厉判决。
Xlibris出版公司成立于1997年。美国《纽约时报》说它是最重要的按需印刷出版商。Xlibris提供精装书和平装书的印刷和发行服务,同时也以不同格式的电子书进行出版。Xlibris出版公司在2009年被作家无忧公司收购,兰登书屋拥有其49%的股权。Xlibris出版公司的定位是自费图书出版商,因此在图书内容把关方面并不严格,甚至被称为“不加选择”地接受手稿。Xlibris把公司定位为“图书出版服务提供商”,而不是“图书出版商”,并认为作者才是出版商。从2000年开始,Xlibris出版公司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在欧洲和日本设立办事处。截至2008年,Xlibris出版公司出版了18000多位作家的2万多部作品。科幻小说作者皮尔斯·安东尼投资Xlibris出版公司且通过这家公司出版自己的图书。皮尔斯·安东尼是美国最杰出的奇幻作家之一,在四十多年的写作生涯中,他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并赢得了广大读者的热爱和世界级的声誉。他曾经创下了十年内共有23本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的记录。Xlibris预测未来要达到年出版10万种图书的规模,这相当于美国1999年所有出版图书的总量。
自费出版与商业出版、自助出版的区别
与商业出版不同,“自费出版”这个词在西方出版界被认为是贬义的,常被用来暗示作者出于满足自己虚荣心的目的而选择自己掏钱出版自己的作品,此外,另一个刻板印象的潜台词是自费出版的著作不可能取得商业成功。换句话说,一部自费出版的著作通常被业内人士甚至社会公众认为是不宜出版或者暂时不适合出版的著作。但是,自费出版作为一种边缘业态的长期存在似乎也在证明着其存在的“合理性”。诗人一般需要自费出版他们的作品,这是因为诗歌的读者群非常狭窄,主流的出版社不愿意冒风险出版诗集。在许多被出版商放弃的作品中,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类型,最后这些著作都选择了自费出版,这是因为家族史的市场非常有限。许多专门从事自费出版的公司提供从编辑到印刷等不同环节的出版服务。自费出版特别对那些作品读者群非常有限,主流出版社对其著作不感兴趣的作者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但是一旦作家自费出版图书,在将来就很难和那些著名的商业出版商进行合作。
自费出版和商业出版具有很大的区别。商业出版商的潜在市场是广大的读者,而自费出版商的潜在市场是想出版自己作品的作者。商业出版的运营主体一般是组织化的出版公司或出版社,而自费出版的运营主体是作者个人或个别组织机构。商业出版的营收主要来自于读者的购买收入,而自费出版的营收来自于作者支付的自费出版费用。商业出版商的图书市场运作一般要承担相当大风险、他们选择要出版的作品,编辑作者的文本,印刷发行并进行市场营销,最后的结果还可能是亏损。而自费出版商则没有商业出版商的忧虑,它们不是依靠图书销售来赚钱,而是依靠提供出版服务赢利。为了推销书籍,商业出版商选择性地出版高质量的图书,或者从事特定领域知识的出版,以培养出版社的声誉。因为自费出版的门槛很低,因此,自费出版的图书一般不能当作商业出版物流通,也达不到商业出版物的品质。
自费出版和自助出版非常相似,两者都要求作者支付图书作品的印刷费用,负责作品的推广和销售,但两者之间有时候也有细微的差别。自助出版是指图书或者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进行出版的新兴出版业态。自助出版中作者的角色非常活跃,是自助出版活动的灵魂和主导者。而自费出版的作者一般委托出版社负责相关业务,介入程度比较浅。在自助出版模式中,作者控制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包括图书装帧设计、体例、价格、发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等工作。而自费出版一般没有如此主动的理念与专业能力。自费出版一般是在被商业出版商拒绝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作者从事自费出版大都因为被传统出版商拒绝而被动选择自费出版。而现在大多数美国作者却以主动的姿态放弃与商业出版公司合作,选择自助出版模式。特别是近年来借助超级数字出版平台的高速发展,自助出版已经成为成千上万名作者的主动选择。如J·K·罗琳直接通过她的新网站出售《哈利·波特》系列的电子图书版本。巴里·艾斯勒直接拒绝了与商业出版公司的合同而选择了自助出版。此外,自费出版很少做或者几乎不做市场营销,而自助出版还会做一些市场推广和营销的工作。通常情况下,自费出版也不会做图书的发行工作,而自助出版提供商有时候会提供图书的辅助发行工作。自费出版商很少提供书评等营销服务,而自助出版商则愿意为作者提供类似的服务。近年来,美国的自费出版商也开始为作者提供网络销售的服务或通过网络销售作者的图书,但通常没有提供市场营销服务。
结语
《韦氏词典》把“自费出版”定义为“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付钱”的出版模式,但是,很多自费出版商并不承认自己开展的是自费出版业务。以Xlibris出版公司为例,虽然它是事先要求作者付款,但是却坚称不是自费出版。它辩解说因为图书的所有权仍然归属作者,他们没有强迫作者购买图书。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反驳说他们在没有作出销售的保证的条件下确确实实事先收取了费用,并且这些费用还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这正是自费出版的特征。自费出版还面临内容品质低劣的指责,虽然学术期刊也经常要求作者支付版面费用,但是要聘请同行进行鉴定以保证高品质的科学标准。而自费出版如果作者愿意付钱,可以出版任何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乔纳森·克利福德被公认为是这方面的权威。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揭露各种自费出版的行为。1999年,他参加上议院辩论呼吁需要改变法律,阻止出版业中从事自费出版服务的“流氓交易商”。2008年,美国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以更好地抑制欺诈性的自费出版商的不法行为。由此我们看到,不独在我国,自费出版在西方同样面临行业伦理争议。许多粗心的作者被自费出版商的宣传材料迷惑,他们通常会赞扬作者提交的作品。这些出版商通常会以合作出版、自费出版、补贴出版的字眼误导作者。不诚实的自费出版商不是依靠图书销售赚钱,而是通过尽可能地收取作者印数不明的印刷费用来赚钱。一些自费出版商将图书的印量压缩到几乎没有出版价值的地步,大多数自费出版商会承诺为出版物做市场营销工作而实际上做不到。自费出版模式一直面临巨大的争议。随着自助出版模式的兴起,其巨大的优越性和亲和力可能成为自费出版的一个替代性商业模式。
(作者单位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 篇3
1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使得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1 发展的环境相对轻松
环境是影响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国家以及企业都深刻认识到了出版行业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这从一定程度上为数字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相对轻松的环境, 主要表现在:
1) 政治环境方面,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数字出版业发展的政策, 主要有《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2010年新闻总署出台的《意见》、2011年的《规划》以及《手机媒体出版服务管理办法》等, 都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于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高度重视。
2) 经济环境方面,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 GDP几乎以7%以上的增长速度在发展, 同时人均收入也在逐年增加, 2010年我国甚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发展体, 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在推动着我国数字出版物消费能力的提升, 拉动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3) 社会环境方面, 计算机互联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方便, 同时数字技术与文化的结合也越来越密切, 这也为数字化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1.2 发展的速度较快, 盈利模式多样化
数字化出版业主要由:网络广告、数字期刊、网络游戏、电子书、数字报、手机出版等构成。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 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 人们阅读的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而直接带动了数字化发展的速度。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 2009年, 数字出版行业的整体产值接近800个亿, 短短的几年时间, 它的产值就超过了传统方式的出版业, 2012年的收入产值达到1 935.49亿元同比增长40.47%, 2013年总收入达2 540.35亿元, 其产值的快速增加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数字出版行业盈利模式的多样化。2013数字出版业产值的分布如图1。
从图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出业的产值构成每一项的值都非大, 其中广告所占的收入最大。
2 我国数字出版业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当前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问题。
2.1 版权之争不断
伴随着出版业的数字化发展, 版权之争就从未断过, 各种侵权事件不断发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由于是新发展的产业, 所以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作支撑, 作者的维权相对比较难。例如, 2011年3月份韩寒以及刘心武等作家联合签名声讨百度书的侵权行为。
2.2 传统的出版集团数字化发展较慢
当前数字化出版业发展的主力是IT公司, 传统的出版集团实现数字化的速度较慢, 占据的市场份额比较少好, 在巨大的数字化出版业的冲击下, 传统的出版集团虽然开始转型, 也致力于使其出版走数字化道路, 但是却困难重重,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是观念的制约, 其二是商业运转模式还处在探索期, 其三, 对数字化的内容的监管制度尚待完善。
3 我国数字出版业未来发展的策略探讨
针对当前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数字化出版业发展可以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转变发展观念, 完善发展的机制体制
观念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各传统的出版集团必须要更新发展经营的观念, 跟上数字化的发展潮流, 把握住版业数字化发展的机遇, 利用相关的政策, 大力推进出版业数字化发展之路。同时, 作为推动出版业数字化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政府必须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不断加大对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同时立法部门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尤其是《出版管理条例》、《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版权法》、《印刷业管理条例》等, 以减少版权之争, 促进数字化出版业的朝着健康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2 加大投资力度, 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出版业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计算机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要使得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内容更加丰富, 必须要紧紧依赖于各种最新的互联网科技研究成果, 加强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引进, 从而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同时应该要不断加大投资力度, 推动动漫出版、网络游戏出版、在线网络文学等一批具巨大产值的出版物的资金投入力度, 从而有效推动整个产业的优化升级, 与人们的需求相适应, 使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4 结束语
数字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数字出版产品海量增加, 它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性的改变, 新兴的电子产品平板电脑、手机等阅读终端开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严重的冲击着我国纸质出版产业的发展。不过在获得可喜的发展的同时, 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例如由数字出版引起的著作版权之争不断, 法律的不完善, 使得人们维权困难重重等。本文着重在于探讨未来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策略, 希望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陈依慧.比较优势与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4) .
[2]崔党群.Logistic曲线方程的解析与拟合优度测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5, 24 (1) .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4
并购次数与交易值整体下滑
出版业并购狂潮的不断涌现、大出版集团巨无霸的日渐对峙是这几年美国出版市场最大的特征之一。然而,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了资本的周转与流动,也给以资本为纽带的出版业并购带来了交易次数与交易值整体下滑的颓势。
以完整的全美上半年数据来看,2009年前两个季度出版集团一共进行过129次并购,比2008年同一时期的201次下降了35.8%;交易总值为12.75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时期的133.63亿美元减少了90.5%。总体来看,平均每次交易值还不足1000万美元,属于小规模的出版业并购,这与上年同期均值的6650万美元形成很大的反差,也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或许不是全面的退步,而需要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后得出深层原因。
第一个引人瞩目的是互联网出版公司并购次数与交易值的整体下滑。从2002年到2007年这6年间,对于互联网媒体的追逐一直是各大传媒出版集团首选的目标。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后,资本的流动遭受沉重打击,新媒体以往多数被综合大媒体出版集团收购,由于资金困难,很多大媒体开始放缓对新媒体的收购。2009年前半年的详实数据来看,对于在线媒体的并购仅仅发生过84次,上年同期为135次,减少了37.8%;2009年上半年交易值为13.23亿美元,上年同期为57.39亿美元,减少了76.9%,降值比例十分明显。
这些媒体出版集团并购的特点是目标媒体出版的国际化与收购主公司出版的地方化。例如迪斯尼公司这一时期收购了Hulu公司27%的股权;后者是一个互联网影像的媒体出版公司,在美国以外的欧洲、南美、澳大利亚、南亚也有不小的市场。通过并购实现资本互融,迪斯尼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从2009年7月初开始,新东家迪斯尼开始向Hulu提供旗下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电视剧,并在全球范围内与老冤家YouTube对抗。另一个例子也是这一时期美国在线公司(AOL)对于Patch传媒与Going公司两个地方性互联网的收购。在经济危机期间,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失业、地方政策、健康等地方性新闻,作为美国新媒体“四巨头”之一的美国在线公司(AOL),想通过并购这两个地方性网络媒体,以缓和收入不断下滑的困境。
传统纸媒出版业因为赢利下滑,其并购次数与交易值也急剧下滑。2009年上半年报纸的并购次数仅有8次,比之2008年同期的17次下降52.9%;交易值为1.14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的9.01亿美元交易值减少87.3%。究其原因,在于互联网媒体的兴起,网络出版的便捷、快速、低成本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等因素,对传统纸媒形成挤压,促使发达国家的报业继续凋零。2009年以来,《洛杉矶时报》因为债台高筑而申请破产,《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放弃印刷版改为网络版与周刊,《纽约时报》一而再再而三地裁员,都表明并购下滑的整体报业出版环境。
同理,美国的B2B出版业2009年上半年也仅仅出现过6次并购,比上一年的11次减少45.5%;交易值仅为1700万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3.47亿美元下降了95.0%。这些并购以往多是由大传媒集团对网络媒体出版公司的追逐而拉动的,而今年能够挑出来的并购多限制于纸媒,如Scranton Gillette出版公司对于Reilly传媒集团麾下《影像技术新闻》杂志(Imaging Technology News)与《微创心脏诊断》杂志(Diagnostic InvasiveCardiology)的并购。相比较于日渐深专业化的出版内容竞争,一般的B2B杂志市场无多大的利润,故此并不能引起大出版集团多大的并购兴趣,更不用说在金融危机期间资本流动与集中难上加难了。
深专业化出版资本集中加快
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来看是资本流通环节的断裂,或无以为继。然而,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传媒出版市场某些区域却出现了资本加速集中与流通的现象。这些领域最大的特征是出版内容的深专业化。所谓深专业化,比之一般的专业出版物或B2B受众,深专业化出版物的读者群是那些专家级别的人,出版物在某些专业领域里能够帮助困难者直接解决问题、或帮助他们提高某些专业领域的素质,比如医药健康、学术出版物等领域。
引人瞩目的资本集中首先是教育出版领域。从2009年上半年集团并购来看,教育信息出版领域发生过48次并购,比2008年同期的38次增加26.3%;交易值为23.21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19.66亿美元增加18.0%,资本集中速度明显快于其他非专业、B2B或一般专业出版物。
教育出版类资本加速集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丰厚的市场利润。这块市场总收入占美国GDP的比例逐年攀升,由5%升至7%左右。从2006年开始计算,美国教育类出版信息总收入达到787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15%。2007年教育类出版市场总额为799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5.75%,由2006年占GDP比例的6.15%下降了0.4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总收入达到8380亿美元,占当年美国GDP收入的5.90%;2009年上半年总收入达到4380亿美元,预计2009年全年总收入可达到8380亿美元,占美国GDP收入的6.10%。据美国政府开支网(usgovermmentspending.com)初步估计,2010年教育出版市场总收入会达到972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50%;2011年的总收入会达到10180亿美元,占当年GDP的6.50%;2012年总收入会达到10580亿美元,占当年GDP总额的6.30%。后4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达到6.8%。因此,对于GDP还是负增长的美国经济来说,利润巨大的教育出版市场是该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巨大拉力,资本集中的目的就在于此。
事实上,美国出版市场的深专业化远非限制于教育这一类。例如,随着美国
老龄化的加剧,美国健康市场的消费每年在以2%的速度递增,远高于当前该国GDP的增幅,2009年全年的健康市场消费份额达到2.55万亿美元,占美国今年GDP的16.9%,年增幅达到6.25%。仅仅就健康出版业这一块来说,2009年美国市场就可以达到231亿美元。再加上奥巴马新政对健康业的扶植力度,5年内美国政府投资500亿资金,来进一步拉动这一块市场。另外。在资本集中较快的科学信息、技术信息、工业信息等领域,也正在快速地经历着出版业的深专业化变革。
资本追逐升级,新媒体海外避险
虽然2009年美国媒体出版业对于新媒体的并购次数与交易值在减少,但在新媒体各个领域的变动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暗涛汹涌,各不相同。具体表现在,出版集团资本偏爱升级了的新媒体出版公司,或者逃离金融危机中心的美国,向第三世界或远离美国的经济活跃地区转移。所谓升级的新媒体,是指那些通过移动媒体进入网络系统、并能够有不断更新的专业软件作为配套系统,这是新媒体出版的高一级发展阶段。金融危机中心的美国经济发展仍是负增长,资本营运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利润。因此,在经济危机时期有大量的出版公司把资本投向海外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地区寻求避险与增值。
前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对于移动媒体出版业的并购。从2009年的资本流动来看,这个领域的成绩好于上一年。从今年上半年的已有数据来看,一共出现过16次资本融合,比2008年同期的11次增长了45.45%;交易值为1.48亿美元,比2008年同期的1.07亿美元增加38.32%。这里的资本流动以及到最后的集中,体现出新媒体的升级或内容的进一步专业化。具体代表性的例子是这一时期进行一系列移动媒体并购的亚马逊公司。
2009年5月,亚马逊将Kindle foriPhone投放到Apple App Store,用户可以通过这个免费程序,获得与亚马逊Kindle电子书—样的功能:二者均可以在Kindle Store购买并阅读图书,iPhone升级3.0版操作系统,新增功能中包含一项“In-App Purchase”功能,可以在第三方软件中直接进行支付。这意味着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媒体也能够购买到亚马逊公司的商品,并有可能被推向该公司的其他商品领域。亚马逊的另一投资对象是SnapTell,一个软件开发与售卖公司。通过并购SnapTell,亚马逊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业务单位以提高其业务的移动能力,进一步打开青年人的市场。亚马逊还收购了Boku公司,以强化手机移动网络付款的业务安全性。亚马逊移动媒体出版公司的一系列并购努力,都是对网络媒体的进一步升级,以提高公司市场竞争优势。
出版资本逃离经济萎靡不振的美国以寻求避险或增值是2009年美国出版市场的又一特征。典型的例子就是培生公司的海外投资。培生出版业在最近10年的时间里,主要对网络媒体进行大规模的收购,以实现其数字化出版的大战略。2008年经济危机不断深化的18个月里,他们主要把该公司在美国的资本逐步转向国外。首先是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中国市场。2008年末至2009年上半年,培生公司对设在中国的英语语言学校进行多次收购,包括成人培训与未成人教育,每次收购交易值大多都在1000万至3000万美元之间,目培生公司可以对这些英语语言学校拥有百分之百的控股权。这为培生开拓中国市场的教育出版业提供一个平台。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5
总体来说, 中国大陆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目前都方兴未艾, 二者在图书市场的结构性萎缩、电子书市场的收益困难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特别是两岸出版业共同面对着高昂的版权费以及电子书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巨大冲击。大陆方面虽然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线阅读非常普遍, 但电子书普遍存在质量低劣、无版权等问题, 电子书数量多质量却不精;台湾读者更多地停留在纸质书阅读的阶段, 电子书市场狭小, 但台湾出版业者仍然坚持电子书走有版权、精品化的道路。
两岸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具有众多一致性, 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因此比较两岸间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显得格外有价值。通过比较,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具有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同时, 笔者在此提出了在大陆的市场环境下推行精品化道路的具体建议。
二、两岸数字出版现状比较
(一) 台湾数字出版现状
台湾数字出版起步较晚, 始于2008年。2010年9月, 一份针对台湾民众对电子书服务认知度的调查显示, 近65%的人只听过电子书, 但并没有使用过;约25%的人完全不知道电子书是什么;仅有不到10%的人大概知道如何使用或清楚其操作方法, 曾使用过付费电子书服务的台湾人仅有1%。 (1) 与此同时, 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于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调查。调查采用在线问卷, 共有91个学校的26120位教职员生填答。调查发现, 大学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使用过电子书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在同时有纸本书及电子书的情况下, 半数以上的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会优先选用电子书。找不到所需的电子书, 是读者最常遇到的困扰, 显示图书馆的电子书种类仍不足以应付使用者的需求。 (2) 这两份相互有些矛盾的调查很能说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的尴尬现状。
1.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没有真正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2000年, 台湾官方即筹备面向数字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施以政策辅导。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承办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及行动计划 (3) , 自2008年起实施的“点火计划”, 每年投入1亿新台币 (约2000余万人民币) , 先培植三至五家大型领航者, 然后带领小出版社转型至数字出版。 (4) 根据规定, 争取经费的出版商其资本额应不低于3000万新台币 (约600余万人民币) , 于是实际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只是选择远流、城邦等几家大型出版企业, 一方面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出版社无力开展数字出版, 另一方面大公司的数字化出版尝试无力推动整个出版业的转型。同时, “点火计划”下的电子书全部送交公共图书馆典藏, 电子书免费出借给大众阅读, 出版社即使获得政府资本也难以获利, 反而因为免费电子书压缩了纸质本的市场而蒙受损失。
2.市场待开发——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2012年12月20日“第12届东亚出版人会议”上王汎森说:“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计划实施十年为的是知识公共化, 而最近几年台湾文创产业发声希望可以有盈利, 这两个主题是矛盾, 社会的要求是要产业化, 而学术界是想要知识的公共化……这是我执行数字计划很困惑的地方。”这说明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台湾比较突出。台湾的“点火计划”未能实现数字出版大发展的愿景, 但客观上促进了知识的公共化, 不失为一项惠民工程。
3.精品化的路线——高成本、高质量。台湾虽然没有建立稳定广泛的电子书读者群, 但是台湾一直坚持对电子书的版权保护, 对出版的电子书质量也是精益求精, 一个资源转换成电子书格式, 不仅经过严密的校对把关, 在排版上也十分严谨。图文复杂的混排, 精致简约的阅读背景, 甚至超过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台湾数字出版单位在电子书起步的阶段走精品化路线很难吸引读者, 盈利也相当困难。但台湾一直坚持对读者版权意识、付费阅读意识的培养, 重在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很值得大陆借鉴。
台湾数字出版虽然占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的优势, 但价格高、数量少, 导致市场不佳。此外作者和出版社对版权费要价较高, 许多畅销书作者不想首先试水这个前景还不明确的行业, 出版社也担心电子书的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冲击, 原本附加在纸质书上的收益化为泡影。
(二) 大陆数字出版现状
1.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针对性法律法规缺失。2005年5月30日, 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是我国官方在网络信息传播规范上的创举。2006年7月1日,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开始施行。尽管我国已经陆续在网络传播、数字出版上做出一些举措, 但目前数字出版版权问题上, 对于数字作品取得著作权所有人授权, 以及防范网络大规模的盗版复制, 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
2.庞大的读者群与不成比例的产业规模。从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 网络作品发布 (以网络文学为主) 是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中产生最多收益的产品形态。目前原创文学网站仍是主要获益者, 网站广告、相关版权出售越来越成为主要获利途径。出版社通过授权所获得的电子书收益虽逐年增加, 但十分有限。
可以说, 庞大的读者群代表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较小的产业规模代表了当前尚未建立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 而盈利困境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版权缺失、盗版横行。
3.盗版——低成本、低质量。正版电子书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对电子书格式到内容校对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掌控和核查, 平均一本电子书的制作周期至少要两三天以上, 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重新排版一本纸书。 (1) 而盗版电子书不会面对版权费高昂的问题, 仅仅是粗糙的再制, 没有严谨的排版和校对。并且内容上通常错别字多, 缺词少段, 甚至充满广告。制作粗糙加上以低廉的价格从出版社购得所谓的版权, 盗版电子书的成本相应的就低了。
三、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可能性——对比起点中文网与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起点中文网采用在线收费阅读的形式而打造了网络文学的获利模式。2010年初, 盛大文学与城邦集团合作的具体项目──起点中文网的台湾分站正式启动。目前成立近三年,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仍然停留在探索期。
笔者选取了在起点中文网连续十二个月销售名列前十、月票名列前十,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销售第一、人气第一的《最强弃少》一书进行比较研究。
《最强弃少》 (后改名《三生道决》) 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6月21日, 共二二六六章, 在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下简称起点台湾)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3224.5台币, 折算成人民币为674.6281元 (按照2014年9月20日汇率) ;在起点中文网 (下简称起点)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23907起点币, 即人民币239.07元, 相差近三倍。并且通过加入VIP系统, 在起点上订购可以享受免费章节及打折优惠, 实际售价最多能低至原定购价的三到四折。由此可见, 起点与起点台湾双方对于上线图书并没有统一定价, 价差反而是非常显著的。
截止到2014年9月20日, 起点台湾书评量为62条, 而起点书评量包括共132318条主题和127389条回复;起点台湾积累人气为169828, 而起点总点击量为19543502。起点方面总点击量 (19543502) 达到起点中文台湾人气 (169828) 的115倍, 虽然没有公布销售额, 我们可以推断出起点的销售量大大高于起点台湾。而《最强弃少》的简体字版通过百度可以轻易找到, 也就是说, 即使在盗版大量分流读者的情况下, 起点仍然实现了比起点台湾更高的收益。
通过这一横行比较, 大陆即使存在盗版横行的问题, 与台湾相比, 由于读者基数大, 仍然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因为市场空间够大, 网站作为销售主体有机会吸引到广告和影视改编, 采取更低的定价占领更大的市场, 形成良性循环。而台湾狭小的市场使定价居高不下, 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写手也因为对收益存有疑虑而要求更高的抽成比例, 进一步拉高了电子书成本。因此由于大陆在定价和市场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大陆数字出版具备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而且比台湾前景更好。
四、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对策
面对当前数字出版的混乱局面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大型出版主体正在转型的阵痛期, 犹豫不决只能坐等淘汰, 这是大陆与台湾出版业者共同的挑战。以保护版权为基础, 开发出适应社会环境的盈利模式, 走出一条让读者和出版单位共赢的精品化道路, 在这方面, 台湾比我们规范, 大陆可以吸收台湾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实现电子书出版低成本、高质量的精品化道路:
第一, 出台相关法律, 加强版权保护力度。目前法律空白造成的盗版横行无疑是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走上精品化道路的拦路虎。而台湾对版权保护十分重视, 不仅是不能在网络上随意下载免费资源, 学生复印课本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也会锒铛入狱, 严厉的法律为精品化道路提供了保证。
第二, 国家力量建立公共电子书平台, 满足公民的知识需求。台湾主管部门的“点火计划”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产业带动效果, 但它是成功的文化工程, 建立了一个免费的公共电子书平台, 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满足了公民的知识需求, 促进的学术的分享, 为精英文化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这一点值得大陆学习。
第三, 相关部门掌握市场信息, 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推动产业进步。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甚至官方关于出版产业的营运财报数据更是推测而缺乏权威性, 政策出现失误,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这些失误需要大陆相关部门引以为戒, 注意全面掌握市场信息。
第四, 提升电子书的质量, 增加附加价值。台湾电子书精致的编排与流畅的阅读体验值得大陆借鉴, 大陆电子书应该注重提升质量, 通过与免费电子书做出差异吸引读者购买。
第五,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台湾电子书的售价达到了纸本书的七成以上, 这样的价格显然大大压缩了市场空间, 而大陆的大市场优势有利于电子书达到低价优质。
第六, 延长相关产业链。发挥中国大陆人口多、市场空间大的优势, 将网络文学作为影视、动漫的内容提供途径, 增加附加价值;同时以电子书引导流量, 加强广告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创收能力。
注释
11 《台湾电子书市场仍处于“婴儿期”》, 《编辑之友》, 2011年第12期。
22 陈昭珍、谢文真、詹丽萍、陈雪华:《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电子书使用现况调查》,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1年第5期。
33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新兴产业旗舰计划书》, 2008。
44 《当前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环境三问题》, 《环球出版》, 2013年第3期。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6
一、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
(一) 我国数字出版的宏观战略
数字出版业作为新兴产业, 凭借其快速的发展以及广阔的前景, 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 我国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均将数字出版和数字版权列为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由原新闻出版总署下发的《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都重点强调了保护数字出版版权的问题, 严厉打击各种侵权盗版的行为。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将更加重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提供政策扶持, 努力为数字出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保证数字出版产业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 我国数字出版业的竞争力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阅读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在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超过传统出版产业产值, 其收入来源只有网络广告、网络游戏、电子书、电子报刊、数字期刊等。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字出版产业提供了技术支持, 其中手机出版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手机被称为“第五媒体”, 移动端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 更是移动媒体, 具有传播的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势, 目前手机出版产业链中主要包含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彩铃、手机原创文学等。目前, 中国已经号称为手机用户量最大的国家, 依靠庞大的用户群, 发展潜力巨大, 手机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支柱产业。
传统出版企业也纷纷涉足数字出版领域, 开展企业数字出版产业的转型升级。现在传统出版企业不再仅仅通过网络平台将纸质内容数字化, 而是开始探索数字出版产业盈利的新模式, 建立属于自己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虽然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空间大,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企业增设数字出版的业务部门, 开始数字出版产业的探索之路。
(三) 我国主要的数字出版模式
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模式是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代表的数字图书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网络为载体, 将纸质的内容转化成电子格式, 利用网络渠道进行传播, 通常以公共图书馆的形式或其他形式对外开放。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通过建立数据库, 利用在线检索工具, 实现信息资源的数字化, 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提供便利。手机为代表的移动出版模式, 主要包含手机报纸、手机游戏、手机电子书等数字产业,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媒体, 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线网络文学出版模式, 小说已经当今最受社会大众欢迎的文学类型, 网络文学的兴起更将小说的发展推上顶峰, 如《诛仙》《盗墓笔记》《鬼吹灯》等小说, 其影响力从网络延伸到现实, 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网络出版平台也看中了网络小说的发展前景, 通过作家签约的模式招揽了大批网络写手, 拥有了较为稳定的用户群体。技术提供商的出版模式, 这一模式为数字出版提供技术支持,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阿帕比、超星、谷歌等, 它们通过建立收费数据库等首先盈利。电子杂志订阅模式, 最初的电子杂志是免费的, 后期转型为部分收费, 其中的主要利润来源有广告收入、会员费等。
(四) 我国的数字出版盈利模式
数字出版盈利的关键是内容将以何种途径传播到消费者手中, 其中数字图书馆的盈利来源是对部分内容实施付费阅览, 用户可以注册网站的会员, 通往网络进行付费阅读。手机出版模式通过订阅收费等方式实现盈利, 移动服务提供商提供流量服务则以话费的形式进行扣费。以盛大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在线网络文学模式, 用户可以通过网银充值或者手机话费等方式成为网站的VIP会员, 可以支付阅读网站的VIP章节。技术提供商与电子杂志也是通过在线注册、付费下载的模式进行盈利。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是通过内容与技术相结合, 以收取手续费、注册费、下载费、阅读费等, 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未来的数字出版产业盈利模式应趋向多元化。
二、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分析
(一) 完善数字出版产业链, 创新盈利模式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起步较晚, 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无论是传统出版企业还是技术提供商, 对数字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都处在探索阶段, 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如盛大网络主要发展网络文学, 形成了内容+网络原创平台+读者的产业链条, 简单来说, 数字出版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依靠内容与技术, 以内容为主, 技术为辅,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企业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长期以来, 数字出版企业的发展模式都是从免费到收费, 初期的免费可以为其带来大量的用户, 积累人气, 后期逐步开始收费, 获得收益。但是由于盗版的盛行, 大部分用户还是选择了免费的盗版形式, 这不仅损害了出版商的利益, 也不利于数字出版企业的未来发展, 因此保护数字出版的版权是发展数字出版产业的重要保障。
(二) 健全数字出版的法律法规, 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对数字出版版权的相关规定不够明确,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较为滞后, 因此, 健全数字出版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首先, 要结合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更新版权保护的相关制度, 对各项规定进行明确细化, 着重解决现实操作中的各项问题, 提供良好的数字出版环境和安全可靠的数字出版市场, 如完善《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其次, 可以利用西方发达国家的网络版权保护经验, 效仿其司法保护体系, 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数字出版保护的法律体系。最后, 可由政府部门、行业代表、法律界代表组建侵权行为认定委员会, 形成网络侵权行为标准, 保护数字出版的版权权益。
(三) 加大数字出版技术的投资力度,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技术的进步, 目前,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核心技术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 发展并不完善, 很多的核心技术仍需依靠国外力量,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对此, 为了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 加大资金的投资力度, 促进核心技术的研究, 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 鼓励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数字出版产业, 帮助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建立与完善。第二,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核心技术大多来自国外, 成本高而且可推广性差, 国内急需组织核心力量进行研究开发, 以降低数字出版的成本, 提高数字出版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第三, 建立数字出版版权保护平台, 通过平台发布著作权人、版权归属、交易认证等相关信息, 实现数字出版信息的共享, 解决数字出版的盗版侵权问题, 逐步建立并完善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
(四)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相结合, 取长补短
虽然数字出版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也有部分人认为数字出版产业一定会完全取代传统出版, 未来的出版业只会存在数字出版产业。这种看法不免过于片面,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不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而是相辅相成、互利共赢的双赢关系。众所周知, 数字出版无论在技术含量、内容数量还是传播速度上, 都要远远强于传统出版业, 而且由于价格低廉, 人们倾向于选择数字阅读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 数字出版产物往往被视为“快餐文化”, 目前的数字出版业鱼龙混杂, 一些不良的数字内容可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传统阅读代表的是一种阅读理念, 纸质书籍是对深度思想文化的传承, 现在, 依旧有人坚持着传统阅读方式, 在未来的较长一段时间内, 数字出版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积极探索未来转型的路径, 发展多种出版形式, 与数字出版商加强合作, 在挑战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三、结语
数字出版行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网络时代的变化过程中, 面临着无数的困难与挑战, 其中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虽然我国在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中仍面临着些许问题, 但是相信在未来, 依靠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提高网络版权的保护意识、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不断创新网络版权保护技术, 数字出版行业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吕志军.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务流程的影响[J].大学出版, 2012 (2) .
[2]祝兴平.我国数字出版跨越式发展的瓶颈与短板[J].中国出版, 2011 (4) .
[3]李华.跨媒体出版是一种策略[J].编辑学刊, 2011 (1) .
[4]李晓琪.传统出版的数字出版十大误区[J].出版广角, 2010 (11) .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 篇7
中文期刊的发展情况与我国的社会大环境紧密相关。随着文化产业日益兴旺, 国内中文期刊的出版发行基本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78-2008三十年间, 国内中文期刊的种类由930种飞升至9549种, 以平均年增长297种的速度扩张了近10倍。20世纪80、90年代, 期刊出版异常活跃, 很多年份的期刊增长量都在千种以上。
与期刊数量的大幅跨越不同, 国内期刊每年的整体构成比例大致是稳定的。科技类期刊在种类上所占的百分比略高于社科类期刊, 但在总印数上却远远逊于社科类期刊。以2008年为例, 科技类期刊品种比社科类期刊多0.4个百分点, 但在总印数上甚至不及社科类期刊的五分之一。期刊的发行量及出版频率受读者群的影响很大, 科技类期刊由于读者群狭窄而发行量较小, 社科类期刊更易于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表1-2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9版) 》所公布的官方统计, 全国9549种期刊中包含高校学报、公报、政报、年鉴1742种, 内部发行的期刊数量未包含在内。
无论是从所占比例还是从绝对数量上来讲, 内部期刊无疑是中文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灰色文献”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出版相对自由, 目前国内内部期刊可达数千种, 自由带来了争鸣却给管理带来了难度, 各地新闻出版局也无法掌握内部期刊的确切数据, 因此精确数字无法统计。事实上, 内部期刊的数量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2005年新疆自治区出版局公布的准予发行的内部期刊有399家, 2008年安徽一次通过新闻出版局年检的内部期刊就高达231种。新疆、安徽不算出版大省, 内刊数量尚且如此, 在北京、上海、湖北这样新闻出版发达的地区, 内部期刊的出版会更为活跃。
总之, 随着种类的激增, 针对国内中文期刊的分类标准也更为多样, 逐级的划分使当前的期刊出版情况变得纷繁复杂。
(注:“正规出版”项下可依多种方式进行细分, 上表仅列出国图常用的两种分法, 虚线部分为忽略的其他分类方法)
2 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入藏情况
2.1 正式期刊
从数量上看, 截止2010年, 国家图书馆入藏现行正式期刊9162种, 少于官方统计的9549种 (见表1-2) 。
数量上的差异源自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9版) 所提供的为2008年的统计数据, 国家图书馆的数据则是根据2010年3月系统数据得出的; (2) 《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 (2009版) 中的数字包含年鉴和专利公报, 专利公报有专门的收藏机构, 国家图书馆就不再重复入藏, 而年鉴在国图归入图书管理, 因此期刊统计数字未将这两项计入在内。
从比例上看, 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社科类期刊在种类上要多于科技类期刊, 这与统计年鉴所反映的国内期刊出版情况相悖。
该情况的出现由诸多原因造成: (1) 社科类期刊多版本的情况较多, 原则上版本数量再多, 也属于同一种 (即官方将其计数为1) , 但为了便于记到与读者借阅, 国图编目员采取了分编数据的方式, 在统计时系统会将每一个版本分别计为1种; (2) 国图的馆藏统计涵盖了内刊数量, 社科类内刊要比科技类刊多, 正式刊和内部刊的数量相加之后, 社科类期刊总数就会高于科技类期刊。
在对正式期刊进行分析时, 作为特殊形式的少儿类期刊往往被单独提及。少儿期刊, 一般是指以少年儿童为主要目标读者对象的期刊。按照联合国有关“未成年人”的规定, 其年龄段大致为0-18岁。2008年, 官方公布的少儿刊种类为98种, 而国家图书馆入藏的少儿读物要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国图所入藏的少儿期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 即综合性少儿期刊、少儿画刊和教辅类期刊, 其中少儿画刊类占的比重较小, 教辅类期刊所占比重相对较大。在官方统计中, 教辅类期刊是不被列入少儿刊之中的, 因此在数量上会大打折扣。
2.2 内部期刊
由于受空间、人力等因素的限制, 国家图书馆目前只能择优入藏一部分内部期刊, 截止2010年, 国图入藏的内部现刊有1169种 (见表3) , 入藏量可能仅为内刊总数的冰山一角。需要指出的是, 在考虑一种内部期刊是否具备入藏条件时, 国家图书馆并不以该刊是否拥有准印号为决定因素, 而是考察其内容价值, 因此这一千多种内刊馆藏主要集中在民间诗文集、政府公报、军队内部资料以及在业内影响较大且发行稳定的行业内刊等方面。
3 影响期刊发展及馆藏优化的一些因素
由上可知, 作为国家总书库的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的入藏情况和国内中文期刊出版发行情况存有一定的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合理因素外, 还有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给国内期刊的发展和图书馆馆藏优化造成了不良影响。
3.1 假刊盗号现象严重
新闻出版机构严格控制统一刊号的审批, 许多期刊在无法得到正式刊号后会采取买卖、盗用刊号等违规方式发行。还有一些获得正式刊号的期刊由于各种原因不再出版, 但将刊号卖于多家杂志社以谋取利益, 这就产生了“一号多刊”的情况。
3.2 版本泛滥、频繁更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期刊经营也由事业向产业转化, 一些期刊为了占据更大的细分市场,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相应出版了多种版本, 一时间大量的多版本期刊开始涌现。为了吸引读者, 这些版本的题名会频繁变更, 由更名产生的大量数据垃圾给书目数据维护和读者检索造成了困扰。
3.3 擅自改频, 总期混乱
一些经济类、生活类期刊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擅自将双月刊改为月刊, 月刊改为半月刊、旬刊甚至周刊, 恶意增加印刷量。由于实际发行的频率和新闻出版署的备案频率相矛盾, 这些期刊多半采取“半明半暗”的出版方式, 比如某刊自称为月刊, 但实际上每月出版两期甚至三期, 这种做法产生的后果就是该刊的总期号极为混乱。擅自更改频率加大了编目员维护数据的难度, 同时也给到馆期刊的“登到”造成影响。
3.4 无法通过刊号确定归属
近几年, 国际上的一些期刊通过版权合作等方式进入中国期刊市场, 它们往往只具有国外的ISSN号而不具备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统一刊号。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 一些期刊利用香港、澳门的ISSN号在大陆编辑出版。由于以上两种期刊不使用国内刊号, 其真伪就无从考证, 而且即便是真刊, 它们的归属也存在异议, 归为海外中文期刊或国内中文期刊均有欠妥当。
3.5 获取信息渠道有限, 新刊信息滞后
目前国家图书馆的采访信息主要来自订刊公司提供的订刊目录、编辑部寄送的征订单和样刊, 以及定期浏览新闻出版署网页查看新刊公告, 以上这些方式提供的期刊信息十分有限。无法获取完整的期刊目录, 也就无从完全入藏。
3.6 样本呈缴问题凸显
新闻出版总署虽然规定正式期刊必须向国家图书馆呈缴样刊, 但有些编辑部却置若罔闻, 不予配合。对于内部刊物, 新闻出版总署没有强制规定其必须向国家图书馆缴送, 因此开展工作更是困难。呈缴不全直接影响了馆藏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4 利于馆藏建设的一些建议
中文期刊工作的理想状态是:辨别真伪有据可查、入藏与否有规可循、样本呈缴有法可依。针对如何实现上述三点,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4.1 有效联系各级机关
4.1.1 联系新闻出版署, 获取正式期刊出版明细
建议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将正式正规期刊目录发至国家图书馆及各地方馆、高校图书馆, 每季度更新期刊变更情况目录, 同时及时更新网站数据, 增加检索方式, 扩充可查询的内容, 以利于各级图书馆辨明期刊真伪。
4.1.2 联系地方出版局, 获取内部期刊出版详情
建议各地方新闻出版管理局对自己管区内的内部期刊进行登记, 尽量将其都纳入有准印号内刊的范畴。每年向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级图书馆提供有准印证号内刊的详细目录, 同时, 将图书馆随时提供的没有准印证号的期刊逐步纳入自身监督范围。
4.1.3 联系各编辑部, 了解期刊最新状态
建议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发文至地方出版管理单位, 再由地方出版管理单位向自己所辖各编辑部发出通知, 配合各图书馆采编人员了解刊物详情。
4.2 严格规范中文期刊入藏标准
(1) 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正规经营的中文期刊要全面入藏, 年鉴及专利公报仍做特殊处理。
(2) 少儿刊由于其读者群特殊, 需特殊对待。原则上正式出版的少儿期刊均应入藏, 但有部分种类建议不予入藏, 如儿童挂图、识字卡片、手工读物等。教辅类的少儿刊也应该酌情处理, 具有学习指导性质的期刊可以入藏, 单纯的习题集、练习册则不应收藏。
(3) 内部期刊要择优采选, 重点放在有研究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刊物上, 如政府出版物、科技报告、学术会议文献等, 同时要注重刊物的出版频率是否具有规律性, 便于连续性收藏。
4.3 推进图书馆立法进程
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是公文而不是法律, 因此督促国家尽早出台《图书馆法》十分必要。《图书馆法》是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兴旺的保证, 也是确保中文期刊缴送的法律依据, 呈缴问题应成为《图书馆法》规章的重点部分。总之, 立法才是解决国内中文期刊出版问题的根本。
摘要:随着数量的迅速增长, 国内中文期刊的出版发行情况日益复杂。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比对, 发现国家图书馆中文期刊馆藏和国内中文期刊出版现状存在着显著差异。分析造成差异的诸种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给期刊发展和图书馆馆藏优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并提出了弱化负面影响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文期刊,出版现状,图书馆馆藏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ISBN中心, 2009.
我国旅游类图书出版现状分析 篇8
关键词:旅游图书;出版市场;自助游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071-01
目前国内对于旅游类图书的定义较广泛,凡与旅游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相对应的书,都可以界定为旅游图书。据统计旅游类图书占生活图书门类的12.20%的市场份额(2010年8月开卷数据统计),是生活书继大众健康、饮食、体育之后的第四大综合门类。从现代图书出版角度来说,旅游类图书是为帮助人们开展旅游活动,提供游览资料的工具书。它是融合了民俗、风情、景观、交通于一体的人文社科读物。近些年来,旅游图书出版市场在不断发展中呈现出了新的变化,多元的概念和出行模式的介绍,精致的高清图片和带有散文风格的语言文字成为旅游类图书内容策划的主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市场的发展也带给了旅游图书项目以广阔的空间。现在市面上有着形形色色的旅游类读物,形式种类各异,通过归类,我将市面上的旅游类读物分为五种:旅游类杂志、以规划路线及介绍景点为主的资讯类旅游指南书籍、以展示旅途景色为主的旅游摄影类书籍、以作者亲身旅游经验写作的游记为主,介绍景点攻略为辅的人文文艺类书籍、小众类个性化旅游书籍。这些图书类别的呈现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经历了一定的发展演进过程,旅游类图书种类受流行趋势影响呈现出此消彼长、循序渐进的特征:从“传统旅游书”细化出“行走旅游书”;从狭义的“旅游书”向“人文地理图文书”提升;从“人文地理图文书”向“人生旅行书”转化,带来“大旅游书”的概念建构和方向探索,提出了“自助之游”和“精神之旅”两个视野向度。从2000年到现在,旅游类图书的出版还有一个中间概念,它较为偏重私人化和感受化的旅行经历,文辞较优美,是旅行者的私人旅行记,把旅游与文学相结合,在旅游图书相对饱和的状态下,另辟蹊径,提倡休闲安逸的旅行精神,培养深层次的人文情趣。典型代表有中信出版社于2009年推出的《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将旅行途中的经历感怀写入其中,淡化路线、景观介绍,更多的是风土人情的人文关怀和作者内心的成长。以下则针对市面上的前四种旅游类书籍的设计、开本、内容、排版等要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四类旅游类图书的现状分析
(一)旅游类杂志。
市面上的旅游类杂志,多为16开,用纸多采用铜版纸或杂志纸。铜版纸表面有一层碳酸钙涂层,优点是表面光泽度,平滑度高,图片印刷效果高,有质感,缺点则是易反光,影响阅读,并且重量过重,如果页数过多会显得很沉。而在开本上才用16开则能够尽量完整的展示图片,排版文字,在杂志不宜过厚的情况下向读者展示尽可能多的内容。在色彩运用方面,旅游类杂志大多在封面上使用非常鲜艳的色彩搭配,尽量给人留下鲜活、灵动的印象,并且对比强烈的色彩搭配能够使读者在大多数读物中更容易被吸引注意力。
(二)资讯类旅游指南书籍。
资讯类旅游指南面向“到此一游”的观光式游客,这类游客只是借助短暂的闲暇时间进行简单的观光游览。旅游指南装帧简单,主要以文字的方式介绍了某一地区主要的旅游景区的地图、门票价格、住宿条件、乘车路线等内容。格式明确,内容简介,并不针对某一景点进行详细的历史文化背景介绍或游人游览的感受,只是客观的向读者进行景点的基本介绍。这类书籍在封面的设计上同样喜欢采用对比鲜明颜色鲜艳的色彩搭配,为吸引读者眼球以及给人带来充满活力的感觉。
(三)旅游摄影类书籍。
这类书籍多以名家为主,旅游摄影类书籍对图片及印制纸张的要求很高,往往伴随以追求审美而存在。开本多为16开,以图更完整直观的向读者展示作品所描绘的风景。
(四)游记类人文书籍。
这类书籍多以作者的第一视角进行叙述,内容为作者旅游的游记,虽然也包含对景点的介绍,但不向旅游指南类书籍单调直白,多会包含作者游览该景点的感受。此类书籍不同于旅游指南类书,文化内涵较深,深受文艺青年男女的喜爱。在开本上,一般不会采用大开本,多为32开,而在封面及内页的色彩安排上也多不使用对比鲜明的颜色,而是多为色彩恬淡的清新色调,给读者一种愉快轻松的感觉。
二、旅游类图书的发展现状整体分析
(一)地里行走向精神行走的转变。
借助个性鲜明、图文并茂的旅游书让精神游走,使心灵得到感染,那些优秀的游记正是为这样的读者所提供的。改变以往单调直白的叙述风格,转而用散文的笔触创造出适合品读的游记游志。这符合人们寻幽探秘心理,也多少成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享受。关怀内心体验,使情与景交融。
(二)跟风现象十分严重。
随着旅游人数的越来越增多,旅游类图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类书的跟风出版现象也逐渐严重。而旅游书的跟风也不仅仅是同类旅游图书的同质化,比如云南游的图书,可以是自助游、自驾游,还可以是徒步游、主题游。也就是同一目的地但不同主题的热门地点跟风书。还有一种跟风方式是借助畅销书和影视剧作中提到的游览名胜,在受众心里产生夸大美化的光环效应,从而跟进这些地域的旅游书籍制作。
总的来说,现在国内的旅游类图书已经抛弃了过去那种单一的经典推荐和地理环境介绍,正在像自助游、主题游、户外游等多种形式发展,力求能够给读者提供更多的旅游新理念,让读者在阅读中最大的获得心里共鸣,在旅游中得到乐趣。
参考文献:
[1]袁征.旅游类图书新创意[J].出版参考,2004,(30):20.
[2]任忠鹏.旅游类图书出版赢利模式的转型思考[J].科技与出版,2010,(12):28-30
[3]袁保华.旅游类图书选题策划的创新策略[J].出版发行研究,2012,(6):48-51
【美国出版业现状分析】推荐阅读:
国内数字出版业现状09-10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09-30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09-28
数字出版产业链分析08-09
期刊网络出版市场分析05-26
美国居民消费现状09-02
美国动画现状研究09-06
美国临床护理现状07-28
尚贤达视角:中国出版行业人才需求分析07-22
参考资料——美国服务业发展现状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