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通用12篇)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1
一、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分析
总体来说, 中国大陆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目前都方兴未艾, 二者在图书市场的结构性萎缩、电子书市场的收益困难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特别是两岸出版业共同面对着高昂的版权费以及电子书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巨大冲击。大陆方面虽然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线阅读非常普遍, 但电子书普遍存在质量低劣、无版权等问题, 电子书数量多质量却不精;台湾读者更多地停留在纸质书阅读的阶段, 电子书市场狭小, 但台湾出版业者仍然坚持电子书走有版权、精品化的道路。
两岸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具有众多一致性, 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因此比较两岸间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显得格外有价值。通过比较,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具有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同时, 笔者在此提出了在大陆的市场环境下推行精品化道路的具体建议。
二、两岸数字出版现状比较
(一) 台湾数字出版现状
台湾数字出版起步较晚, 始于2008年。2010年9月, 一份针对台湾民众对电子书服务认知度的调查显示, 近65%的人只听过电子书, 但并没有使用过;约25%的人完全不知道电子书是什么;仅有不到10%的人大概知道如何使用或清楚其操作方法, 曾使用过付费电子书服务的台湾人仅有1%。 (1) 与此同时, 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于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调查。调查采用在线问卷, 共有91个学校的26120位教职员生填答。调查发现, 大学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使用过电子书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在同时有纸本书及电子书的情况下, 半数以上的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会优先选用电子书。找不到所需的电子书, 是读者最常遇到的困扰, 显示图书馆的电子书种类仍不足以应付使用者的需求。 (2) 这两份相互有些矛盾的调查很能说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的尴尬现状。
1.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没有真正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2000年, 台湾官方即筹备面向数字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施以政策辅导。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承办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及行动计划 (3) , 自2008年起实施的“点火计划”, 每年投入1亿新台币 (约2000余万人民币) , 先培植三至五家大型领航者, 然后带领小出版社转型至数字出版。 (4) 根据规定, 争取经费的出版商其资本额应不低于3000万新台币 (约600余万人民币) , 于是实际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只是选择远流、城邦等几家大型出版企业, 一方面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出版社无力开展数字出版, 另一方面大公司的数字化出版尝试无力推动整个出版业的转型。同时, “点火计划”下的电子书全部送交公共图书馆典藏, 电子书免费出借给大众阅读, 出版社即使获得政府资本也难以获利, 反而因为免费电子书压缩了纸质本的市场而蒙受损失。
2.市场待开发——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2012年12月20日“第12届东亚出版人会议”上王汎森说:“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计划实施十年为的是知识公共化, 而最近几年台湾文创产业发声希望可以有盈利, 这两个主题是矛盾, 社会的要求是要产业化, 而学术界是想要知识的公共化……这是我执行数字计划很困惑的地方。”这说明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台湾比较突出。台湾的“点火计划”未能实现数字出版大发展的愿景, 但客观上促进了知识的公共化, 不失为一项惠民工程。
3.精品化的路线——高成本、高质量。台湾虽然没有建立稳定广泛的电子书读者群, 但是台湾一直坚持对电子书的版权保护, 对出版的电子书质量也是精益求精, 一个资源转换成电子书格式, 不仅经过严密的校对把关, 在排版上也十分严谨。图文复杂的混排, 精致简约的阅读背景, 甚至超过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台湾数字出版单位在电子书起步的阶段走精品化路线很难吸引读者, 盈利也相当困难。但台湾一直坚持对读者版权意识、付费阅读意识的培养, 重在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很值得大陆借鉴。
台湾数字出版虽然占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的优势, 但价格高、数量少, 导致市场不佳。此外作者和出版社对版权费要价较高, 许多畅销书作者不想首先试水这个前景还不明确的行业, 出版社也担心电子书的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冲击, 原本附加在纸质书上的收益化为泡影。
(二) 大陆数字出版现状
1.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针对性法律法规缺失。2005年5月30日, 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是我国官方在网络信息传播规范上的创举。2006年7月1日,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开始施行。尽管我国已经陆续在网络传播、数字出版上做出一些举措, 但目前数字出版版权问题上, 对于数字作品取得著作权所有人授权, 以及防范网络大规模的盗版复制, 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
2.庞大的读者群与不成比例的产业规模。从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 网络作品发布 (以网络文学为主) 是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中产生最多收益的产品形态。目前原创文学网站仍是主要获益者, 网站广告、相关版权出售越来越成为主要获利途径。出版社通过授权所获得的电子书收益虽逐年增加, 但十分有限。
可以说, 庞大的读者群代表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较小的产业规模代表了当前尚未建立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 而盈利困境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版权缺失、盗版横行。
3.盗版——低成本、低质量。正版电子书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对电子书格式到内容校对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掌控和核查, 平均一本电子书的制作周期至少要两三天以上, 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重新排版一本纸书。 (1) 而盗版电子书不会面对版权费高昂的问题, 仅仅是粗糙的再制, 没有严谨的排版和校对。并且内容上通常错别字多, 缺词少段, 甚至充满广告。制作粗糙加上以低廉的价格从出版社购得所谓的版权, 盗版电子书的成本相应的就低了。
三、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可能性——对比起点中文网与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起点中文网采用在线收费阅读的形式而打造了网络文学的获利模式。2010年初, 盛大文学与城邦集团合作的具体项目──起点中文网的台湾分站正式启动。目前成立近三年,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仍然停留在探索期。
笔者选取了在起点中文网连续十二个月销售名列前十、月票名列前十,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销售第一、人气第一的《最强弃少》一书进行比较研究。
《最强弃少》 (后改名《三生道决》) 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6月21日, 共二二六六章, 在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下简称起点台湾)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3224.5台币, 折算成人民币为674.6281元 (按照2014年9月20日汇率) ;在起点中文网 (下简称起点)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23907起点币, 即人民币239.07元, 相差近三倍。并且通过加入VIP系统, 在起点上订购可以享受免费章节及打折优惠, 实际售价最多能低至原定购价的三到四折。由此可见, 起点与起点台湾双方对于上线图书并没有统一定价, 价差反而是非常显著的。
截止到2014年9月20日, 起点台湾书评量为62条, 而起点书评量包括共132318条主题和127389条回复;起点台湾积累人气为169828, 而起点总点击量为19543502。起点方面总点击量 (19543502) 达到起点中文台湾人气 (169828) 的115倍, 虽然没有公布销售额, 我们可以推断出起点的销售量大大高于起点台湾。而《最强弃少》的简体字版通过百度可以轻易找到, 也就是说, 即使在盗版大量分流读者的情况下, 起点仍然实现了比起点台湾更高的收益。
通过这一横行比较, 大陆即使存在盗版横行的问题, 与台湾相比, 由于读者基数大, 仍然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因为市场空间够大, 网站作为销售主体有机会吸引到广告和影视改编, 采取更低的定价占领更大的市场, 形成良性循环。而台湾狭小的市场使定价居高不下, 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写手也因为对收益存有疑虑而要求更高的抽成比例, 进一步拉高了电子书成本。因此由于大陆在定价和市场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大陆数字出版具备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而且比台湾前景更好。
四、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对策
面对当前数字出版的混乱局面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大型出版主体正在转型的阵痛期, 犹豫不决只能坐等淘汰, 这是大陆与台湾出版业者共同的挑战。以保护版权为基础, 开发出适应社会环境的盈利模式, 走出一条让读者和出版单位共赢的精品化道路, 在这方面, 台湾比我们规范, 大陆可以吸收台湾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实现电子书出版低成本、高质量的精品化道路:
第一, 出台相关法律, 加强版权保护力度。目前法律空白造成的盗版横行无疑是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走上精品化道路的拦路虎。而台湾对版权保护十分重视, 不仅是不能在网络上随意下载免费资源, 学生复印课本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也会锒铛入狱, 严厉的法律为精品化道路提供了保证。
第二, 国家力量建立公共电子书平台, 满足公民的知识需求。台湾主管部门的“点火计划”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产业带动效果, 但它是成功的文化工程, 建立了一个免费的公共电子书平台, 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满足了公民的知识需求, 促进的学术的分享, 为精英文化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这一点值得大陆学习。
第三, 相关部门掌握市场信息, 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推动产业进步。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甚至官方关于出版产业的营运财报数据更是推测而缺乏权威性, 政策出现失误,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这些失误需要大陆相关部门引以为戒, 注意全面掌握市场信息。
第四, 提升电子书的质量, 增加附加价值。台湾电子书精致的编排与流畅的阅读体验值得大陆借鉴, 大陆电子书应该注重提升质量, 通过与免费电子书做出差异吸引读者购买。
第五,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台湾电子书的售价达到了纸本书的七成以上, 这样的价格显然大大压缩了市场空间, 而大陆的大市场优势有利于电子书达到低价优质。
第六, 延长相关产业链。发挥中国大陆人口多、市场空间大的优势, 将网络文学作为影视、动漫的内容提供途径, 增加附加价值;同时以电子书引导流量, 加强广告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创收能力。
注释
11 《台湾电子书市场仍处于“婴儿期”》, 《编辑之友》, 2011年第12期。
22 陈昭珍、谢文真、詹丽萍、陈雪华:《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电子书使用现况调查》,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1年第5期。
33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新兴产业旗舰计划书》, 2008。
44 《当前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环境三问题》, 《环球出版》, 2013年第3期。
51番薯网《揭秘电子书内容成本的构成》, CBSi中国·ZOL[转载], 2011年3月24日。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2
----安全性:数字水印的信息应是安全的,难以篡改或伪造,同时,应当有较低的误检测率,当原内容发生变化时,数字水印应当发生变化,从而可以检测原始数据的变更;当然数字水印同样对重复添加有很强的抵抗性
----隐蔽性:数字水印应是不可知觉的,而且应不影响被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不会降质;
----鲁棒性:是指在经历多种无意或有意的信号处理过程后,数字水印仍能保持部分完整性并能被准确鉴别。可能的信号处理过程包括信道噪声、滤波、数/模与模/数转换、重采样、剪切、位移、尺度变化以及有损压缩编码等。主要用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易损水印(Fragile
Watermarking),主要用于完整性保护,这种水印同样是在内容数据中嵌入不可见的信息。当内容发生改变时,这些水印信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定原始数据是否被篡改。
----水印容量:是指载体在不发生形变的前提下可嵌入的水印信息量。嵌入的水印信息必须足以表示多媒体内容的创建者或所有者的标志信息,或购买者的序列号,这样有利于解决版权纠纷,保护数字产权合法拥有者的利益。尤其是隐蔽通信领域的特殊性,对水印的容量需求很大。按特性划分
----按水印的特性可以将数字水印分为鲁棒数字水印和易损数字水印两类。鲁棒数字水印主要用于在数字作品中标识著作权信息,利用这种水印技术在多媒体内容的数据中嵌入创建者、所有者的标示信息,或者嵌入购买者的标示(即序列号)。在发生版权纠纷时,创建者或所有者的信息用于标示数据的版权所有者,而序列号用于追踪违反协议而为盗版提供多媒体数据的用户。用于版权保护的数字水印要求有很强的鲁棒性和安全性,除了要求在一般图像处理(如:滤波、加噪声、替换、压缩等)中生存外,还需能抵抗一些恶意攻击。
----易损水印(Fragile Watermarking),与鲁棒水印的要求相反,易损数字水印主要用于完整性保护,这种水印同样是在内容数据中嵌入不可见的信息。当内容发生改变时,这些水印信息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从而可以鉴定原始数据是否被篡改。易损水印应对一般图像处理(如:滤波、加噪声、替换、压缩等)有较强的免疫能力(鲁棒性),同时又要求有较强的敏感性,即:既允许一定程度的失真,又要能将失真情况探测出来。
必须对信号的改动很敏感,人们根据易损水印的状态就可以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过。
按水印所附载的媒体划分
----按水印所附载的媒体,我们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图像水印、音频水印、视频水印、文本水印以及用于三维网格模型的网格水印等。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多种类的数字媒体出现,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水印技术。
按检测过程划分
----按水印的检测过程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明文水印和盲水印。明文水印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原始数据,而盲水印的检测只需要密钥,不需要原始数据。一般来说,明文水印的鲁棒性比较强,但其应用受到存储成本的限制。目前学术界研究的数字水印大多数是盲水印。
按内容划分
----按数字水印的内容可以将水印划分为有意义水印和无意义水印。有意义水印是指水印本身也是某个数字图像(如商标图像)或数字音频片段的编码;无意义水印则只对应于一个序列号。有意义水印的优势在于,如果由于受到攻击或其他原因致使解码后的水印破损,人们仍然可以通过视觉观察确认是否有水印。但对于无意义水印来说,如果解码后的水印序列有若干码元错误,则只能通过统计决策来确定信号中是否含有水印。按用途划分
----不同的应用需求造就了不同的水印技术。按水印的用途,我们可以将数字水印划分为票证防伪水印、版权保护水印、篡改提示水印和隐蔽标识水印。
----票证防伪水印是一类比较特殊的水印,主要用于打印票据和电子票据、各种证件的防伪。一般来说,伪币的制造者不可能对票据图像进行过多的修改,所以,诸如尺度变换等信号编辑操作是不用考虑的。但另一方面,人们必须考虑票据破损、图案模糊等情形,而且考虑到快速检测的要求,用于票证防伪的数字水印算法不能太复杂。
----版权标识水印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数字水印。数字作品既是商品又是知识作品,这种双重性决定了版权标识水印主要强调隐蔽性和鲁棒性,而对数据量的要求相对较小。
----篡改提示水印是一种脆弱水印,其目的是标识原文件信号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隐蔽标识水印的目的是将保密数据的重要标注隐藏起来,限制非法用户对保密数据的使用。
按水印隐藏的位置划分
----按数字水印的隐藏位置,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时(空)域数字水印、频域数字水印、时/频域数字水印和时间/尺度域数字水印。
----时(空)域数字水印是直接在信号空间上叠加水印信息,而频域数字水印、时/频域数字水印和时间/尺度域数字水印则分别是在DCT变换域、时/ 频变换域和小波变换域上隐藏水印。
----随着数字水印技术的发展,各种水印算法层出不穷,水印的隐藏位置也不再局限于上述四种。应该说,只要构成一种信号变换,就有可能在其变换空间上隐藏水印。
数字版权保护(Digital Right Management,DRM)是目前对网络中传播的数字作品进行版权保护的主要手段。DRM是由美国出版商协会来定义的:“在数字内容交易过程中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技术,工具和处理过程”。DRM是采取信息安全技术手段在内的系统解决方案,在保证合法的、具有权限的用户对数字信息(如数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正常使用的同时,保护数字信息创作者和拥有者的版权,根据版权信息获得合法收益,并在版权受到侵害时能够鉴别数字信息的版权归属及版权信息的真伪。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就是对各类数字内容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的一系列软硬件技术,用以保证数字内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合法使用,平衡数字内容价值链中各个角色的利益和需求,促进整个数字化市场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具体来说,包括对数字资产各种形式的使用进行描述、识别、交易、保护、监控和跟踪等各个过程。数字版权保护技术贯穿数字内容从产生到分发、从销售到使用的整个内容流通过程,涉及整个数字内容价值链。
数字版权管理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的数字版权保护而提出的一种新技术,一般具有以下六大功能:
(1)数字媒体加密:打包加密原始数字媒体,以便于进行安全可靠的网络传输。
(2)阻止非法内容注册:防止非法数字媒体获得合法注册从而进入网络流通领域。
(3)用户环境检测:检测用户主机硬件信息等行为环境,从而进入用户合法性认证。
(4)用户行为监控:对用户的操作行为进行实时跟踪监控,防止非法操作。
(5)认证机制:对合法用户的鉴别并授权对数字媒体的行为权限。
(6)付费机制和存储管理:包括数字媒体本身及打包文件、元数据(密钥、许可证)和其他数据信息(例如数字水印和指纹信息)的存储管理。
DRM技术无疑可以为数字媒体的版权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
DRM技术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建立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编码压缩后的数字节目内容,可以利用密钥(Key)进行加密保护(lock),加密的数字节目头部存放着KeyID和节目授权中心的URL。用户在点播时,根据节目头部的KeyID和URL信息,就可以通过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的验证授权后送出相关的密钥解密(unlock),节目方可播放。
需要保护的节目被加密,即使被用户下载保存,没有得到数字节目授权中心的验证授权也无法播放,从而严密地保护了节目的版权。
密钥一般有两把,一把公钥(public key),一把私钥(private key)。公钥用于加密节目内容本身,私钥用于解密节目,私钥还可以防止当节目头部有被改动或破坏的情况,利用密钥就可以判断出来,从而阻止节目被非法使用。上述这种加密的方法,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当解密的密钥在发送给用户时,一旦被黑客获得密钥,即可方便解密节目,从而不能真正确保节目内容提供商的实际版权利益。另一种更加安全的加密方法是使用三把密钥,即把密钥分成两把,一把存放在用户的Pc机上,另一把放在验证站(access ticket)。要解密数字节目,必须同时具备这两把密钥,方能解开数字节目。
毫无疑问,加密保护技术在开发电子商务系统中正起着重要的防盗版作用。比如,在互联网上传输音乐或视频节目等内容,这些内容很容易被拷贝复制。为了避免这些风险,节目内容在互联网上传输过程中一般都要经过加密保护。也就是说,收到加密的数字节目的人必须有一把密钥(key)才能打开数字节目并播放收看。因此,传送密钥的工作必须紧跟在加密节目传输之后。
对内容提供商而言,必须意识到传送密钥工作的重要性,要严防密钥在传送时被窃取。互联网上的黑客总是喜欢钻这些漏洞。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安全的严密的方式传送密钥,以保证全面实现安全保护机制。
现在市场上比较多应用的是微软的 DRM 技术.DRM分为两类,一类是多媒体保护,例如加密电影、音乐、音视频、流媒体文件。
另外一类是加密文档,例如Word, Excel, PDF等。
DRM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来保护文档、电影、音乐不被盗版。
这项技术通过对数字内容进行加密和附加使用规则对数字内容进行保护,其中,使用规则可以断定用户是否符合播放。
数字内容与传统实物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可以接近零成本地复制和传播。如果是这样,就没有人愿意为获取数字内容而付费,从而破坏整个数字内容产业链。因此对于现在和未来的数字内容产业来说,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保护数字内
容免遭非法复制、传播。DRM(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即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正是为此而生。DRM技术的核心主要是两项:一是数字加密;二是权限控制。前者阻止了数字内容的非法传播;后者则限制了使用数字内容的方式,如使用期限,可否打印,能否从电脑拷贝到手机上等。DRM主要功能模块:
1、内容保护。主要是通过加密技术来实现,以防止非授权的访问。
2、完整性保护。通常使用数字签名技术或数字水印技术,防止原作品遭到纂改。
3、身份认证。身份认证是PKI体制提供的一项关键服务,它主要通过可信赖的CA认证机构签发数字证书来实现。
4、安全传输。可以通过加密信道来实现,目前主要有SSL与IPSec,它们都可以用来建立安全的虚拟专网(VPN)。如果数字内容本身已经可靠地加密,则可在公开信道上传输。
5、权限管理。目前主流的实现手段是采用数字权利表达语言(DREL),如ODRL、XrML等来对与数字资源相关的权利进行定义。这是DRM技术的核心。
6、安全支付。当前电子商务支付平台主要基于SSL或者SET。SSL内嵌于浏览器中,应用较早,但只涉及到C/S双方的认证。SET在SSL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可以包含多方认证机制,同时提供对交易各方的隐私信息的保护。
7、内容发现。读者的随意浏览对其决定是否购买该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描述性元数据标识数字内容的标题、作者、关键词、出版机构、摘要等特征事项,并通过支持有限预览功能向用户提供一定的内容发现机制。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3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图书;现状;数字化出版;策略
【作者单位】史小艳,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严定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概况
1.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历史及现状
相较于其他人文社科类学科,新闻传播学兴起的历史较短,但是发展迅速。改革开放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学图书的出版进入新的时期,1982年,甘惜分教授的《新闻理论基础》出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本新闻学术著作。随着新闻传播学从国外引进,新闻传播学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兴起,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也呈几何级数增长。各大高校,尤其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复旦大学等新闻传播学重镇,陆续出版了新闻传播学系列理论研究著作和教学用书,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取得了颇多成就。21世纪,新闻传播学教育蓬勃兴起,新闻传播学研究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每年皆有数百种相关图书出版。新闻传播学的迅速扩张使其学科的影响力和声誉广泛提高,并逐渐成为众多高校的热门专业。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既有现实的因素,又有历史的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数量的增长适应了新闻学教育对图书的需求。改革开放30余年,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点已有800余家,每年向社会输送数以万计的毕业生。正是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对新闻传播学出版数量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传媒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领域,日益受到重视,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和图书出版既反映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状况,又为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引。再次,新闻传播学作为舶来品,其研究的建构和基础理论直接来源于国外的相关成果。新闻传播学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一直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既表明新闻传播学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创新研究,学科结构建设发展健全,又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的建设步伐加快。只有推动新闻传播学教育,大力发展传媒产业,提高学科研究的热情,才有利于新闻传播学研究工作和图书出版工作的开展,进而建立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学体系。
2. 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特点与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迎来繁荣景象。以1997年为界,在此之前,我国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虽然在数量上出现了显著增长,但总体数量相对较少,种类较为单一;在此之后,新闻传播学被确立为一级学科,教育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极大地促进了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此外,传媒产业的发展也为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1)图书出版渐成体系,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在我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开设初期,相关图书出版较少,主要以中国人民大学及复旦大学等新闻教育水平较高的几所院校出版的教材为主;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学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家开始重视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在多所高校设立硕士、博士点,这直接促进了大量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新闻传播学研究专著的出版积累颇丰,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也已臻于完备。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质量不断提升,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寻求理论新突破和实践新认识。比如陈力丹先生自2002年起,每年都发表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学出版的概述,对当年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和点评。在新闻传播学教材出版方面,刘鸿英先生通过对中美两国新闻学、传播学权威教材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学和教材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1]。总体来看,我国新闻传播学出版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系列教材,都在不断地拓展和深入。
(2)“译著”与“专著”平分秋色,教材类与学术类旗鼓相当
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最初在西方兴起,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因此在我国的新闻传播学发展初期,学者们曾大量翻译国外著作,一方面用于高校教学,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相关图书出版提供一定的参考。一些学者由此成为研究国外理论和领域内著名学者思想的权威,其翻译的著作也成为出版界的标杆。例如何道宽先生翻译的麦克卢汉等学者的系列著作,对国内新闻传播学领域影响深刻。随着国内研究水平与国际的接轨,国内学者的研究著作大量出版。从2015年新闻传播学类畅销书中译著和国内学者专著各占一半的比重可以看出,我国图书市场“译著”与“专著”数量大致相当。早期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是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大量同类图书竞相出版,整体质量并不理想。随着市场和研究的发展,一些学术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图书显著增多,在教材类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依旧占据大量市场的同时,学术类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大有旗鼓相当之势。
(3)出版内容趋于多元,学术引领作用增强
在早期出版的新闻传播学图书中,新闻类或传播理论类的书籍明显偏多,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涉及统计学等定量分析方法的内容较少。在当今的新闻传播学著作中,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普遍应用。比如苏新宁先生对CSSCI 中 2000—2007年新闻传播学论文引用图书的情况进行统计,选出本学科中被引次数相对较多的 197种图书,该研究对于分析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学术影响力很有意义[2]。此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已经成为一般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困境
nlc202309081713
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阅读习惯和兴趣的持续变化,使得我国图书出版向数字化方向转型已成必然趋势。随着网络媒体尤其是移动新媒体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快速扩大,但当前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并不能与读者阅读需求相匹配。数字化出版潜力巨大,但优质数字阅读产品短缺的现象,在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中同样存在,业界面临着许多复杂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
1. 认识不足,人才与资金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需求
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集中于传统领域,现有的出版人才大多数不具有数字化出版的意识和能力,难以满足数字化出版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现有的出版程序和工作规范也明显不适应数字化出版需求。其次,数字化出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缺乏资本运营模式的传统出版部门难以支撑。再次,数字图书出版的收益中互联网广告占有较大份额,电子书付费所占份额相对较低,这对传统出版观念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改变。由于观念改变迟缓,以及缺乏人才和资金,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缓慢,要真正实现转型突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转变形态有限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数字化出版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出版社与电子阅读器开发商合作,将图书内容与电子阅读器一起投放市场;另一种是出版社与网络平台开发公司合作,开启在线学习模式,提供数字内容服务。在国内,大部分数字化出版的方式不外乎对纸质内容进行复制,相对于国外“互联网+”模式,国内流行的“+互联网”模式要落后得多。比如新闻传播学图书,其数字化出版只是单纯将内容转变为数字形态。同时,纸质图书数字化业务收益甚微也让出版数字化转型困难重重。
新闻传播学专著、论文等学术成果通常是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捆绑销售。例如,中国知网是国内最大的电子图书出版数据库,优质期刊一旦出版,中国知网便会对其文章搜集、编辑,进行数字化出版,但这种数字化出版方式过于单一。我国新闻传播学期刊出版资源分散、市场主体缺失、网络化程度低、集成度小,数字化出版能力较弱。相对于国外数字化出版的立体化开发、多种模式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的线性结构需要改变。
3. 版权保护制度不完善
目前,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明显障碍是版权保护不力。由于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拷贝和获取变得轻而易举,同时,由于相关法律对数字出版物内容复制缺乏规范和限制,使得一些作者的知识产权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另外,数字化出版涉及的利益方远多于传统出版,除作者和出版商外,网络运营商占有较大比例的出版利益份额,这是导致数字化出版转型困难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出版领域倘若没有建立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对内容直接生产者和出版者的利益保护不到位,必然会使数字化出版转型缺乏动力。
三、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与发展策略
1.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未来趋势
(1)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化出版并驾齐驱
当今的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市场中,纸质出版依旧占据较大比重,数字化出版则面临多重困境。传统出版虽然受到冲击和挑战,但不会迅速被替代。首先,在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中,教材教辅类图书的市场需求较大,其纸质图书因内容编辑全面、合理,比电子书更受追捧。其次,数字化图书出版数量逐年增加,其作用是对纸质图书的补充而不是替代,纸质图书的市场地位短期内难以被撼动。再次,当前数字化出版只是简单地复制传统图书出版的内容,并没有形成系统的数字化出版链条,其盈利能力相对于传统出版方式要差得多。但数字化出版转型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的格局将是并驾齐驱、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革新和进步。
(2)优势资源聚合,垄断数字化出版市场
我国传统出版资源比较分散,相较之下,数字化出版呈现集中化特点,数字图书市场被几家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数字出版集团垄断,其凭借人才、资源、平台的优势,形成比较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链,这种格局一时很难打破。在未来的发展路径中,这些大型数字出版集团会不断扩大其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市场份额,强化其地位。规模化的数字化内容生产是确立垄断地位的前提,要形成规模化的数字图书生产,一是要具备强大的网络信息搜索、传输能力,二是要具备高效优质的内容生产能力,而后者正是传统专业出版社所具有的优势。内容生产利益链上的良性互补合作,势必是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一种合理结构,其为催生数字化出版的业内翘楚奠定坚实的基础[3]。
2. 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策略
(1)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
传统图书的出版流程已经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出版要求,必须进行出版流程创新。首先,要重视数字内容的选取,重视内容的质量和权威性,扩展数字出版来源,扩大可选择的范围。其次,要依靠数字网络技术,开发数字出版编辑系统。再次,要把先进的印刷技术融入数字化出版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实现数字化印刷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将“+互联网”思维转换为“互联网+”思维。网络是一个大平台,是集生产、服务、管理、销售于一体的终端,单纯地把互联网作为平台的延伸难以实现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革新,只有以互联网思维重构数字化出版的内在模式,优化出版结构,重视出版内容,创新数字化出版流程,才能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数字化出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优势整合,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不仅能满足受众对网络阅读的需求,同时为出版拓展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的目的在于拓展销售平台,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而数字化出版与营销的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要实现一体化,就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整合资源,统筹传统的营销手段,在保留传统营销优势的同时,创新数字化营销方式。此外,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营销要实现出版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4]。受众可以随时了解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出版信息,出版社可以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以此改善出版质量、优化出版流程。在数字化营销过程中,可以开展图书分众化销售。互联网时代,自媒体高度发达,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各异,新闻传播学图书的内容也各有特色,根据现实的市场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内容服务是数字化出版的营销方向,也是实现数字化出版与营销一体化的前提。
(3)构建多元化商业模式,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
经济学家Elliot认为,商业模式简单而言就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就是“盈利=收入-成本”[5]。目前,我国大部分数字化出版仅仅是传统书籍内容的数字化转换,模式较为单一,难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要求。新闻传播学图书数字化出版应该将产品和服务定位于开放性、综合性的内容平台。首先,新闻传播学图书要打破单一的数字化出版模式,解决渠道平台障碍,利用互联网的用户资源和平台资源,创新模式与渠道,寻找数字化出版的新出路。其次,构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降低硬件成本和内容成本。数字化出版的收入不仅要从产品销售方面着手,更要在数字服务、增值服务以及广告等方面下功夫,建构合理有效的利益结构模式。再次,要创立多元化平台,聚合优势资源,拓展数字出版产业链,将出版机构身份由出版社转换为数字出版商,建立集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提供于一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条,提升出版社的品牌价值,获得最大的盈利空间。
新闻传播学图书的读者,大多数是专门从事现代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与实践的高校学者、学生和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有着更为深刻而独到的领悟。因此,新闻传播学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必须以互联网思维为引导,用“互联网+”的理论与技术重构数字化出版的模式与结构,唯有如此,才能打造新闻出版学图书的数字化出版特色,引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
[1]刘鸿英.中美两国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及教材的比较研究[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10.
[2]苏新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图书学术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03-959.
[3]张景,高晓晨.我国高校教材数字化出版的困境与出路[M] .学报编辑论丛,2012:215-220.
[4]梁艺.探索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营销之路[J] .编辑学刊,2008(5):27-29.
[5]祖湘莎.图书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存问题与对策[J] .知识经济,2014(13):122-123.
中国数字出版现状及未来展望 篇4
数字出版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的。我们知道, 传统出版一般指的是纸质出版活动。而“数字出版从广义上说, 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1近年来, 网络经济驱动着媒体变革不断加速, 数字化趋势更加强劲, 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电子纸等使人应接不暇。但不论出版形式如何变化, 出版的本质都是将信息内容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形成某种媒体产品传递给受众, 以实现信息流通和共享。数字出版已经从传统出版的利用和嫁接过程脱离出来, 内容的传播基本上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 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开拓创新, 将具有市场需求的各种信息以新的载体和方式传播给受众。
1 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数字出版观念逐步形成, 出版单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利用层面越来越广。数字出版的观念逐步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目前数字出版的新型企业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走在时代的前面, 被大部分受众所接受和支持。据有关资料, 由于受到市场需求转变的压力和自身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压力, 各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纷纷加快了步伐, 2008年5月, 中国出版集团投资1000万元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传媒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出版集团提升传统出版产业、促进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化、网络化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山东出版集团2003年开始涉足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 目前网络图书有5000多种, 通过网络和数字图书馆销售数字图书45万册。安徽出版集团也开始从教育入手, 开通了网络教育平台, 并且推出其相关内容的手机彩信。陕西出版集团甚至与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 建立“中国版本图书馆——文化教育音像出版物数据库”, 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权威性和完整性最高的数据库。
1.2 数字化出版物的市场空前提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面扩大, 数字出版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数字出版物的增长速度迅速提高。首先, 电子书的出版数量空前提高, 据统计:我国电子书的出版是从2001年开始起步的, 当时的电子书只有1 000多种, 而经过5年不到的发展时间, 就迅速增长到了25万种。截至2007年5月, 我国的正版电子书总量就超过了30万种。其次, 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 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 2006年是213亿元, 2007年是362.42亿元, 2008年是530亿元, 2009年是750亿元, 首次超过我国纸质出版产值, 2010年是900亿元, 计划到2015年将达到1 800亿元。可以看出, 未来几年数字出版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再次, 我国当前的电子图书在网络的传播应用面逐步扩大, 电子图书不仅在网络上的传播比例提高, 甚至席卷了图书馆的大部分读者群体,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2006年开通电子书的对外服务以来, 市场空前扩大, 目前跟随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步伐开通电子书服务的就有1 300多所高校。最后, 数字化出版物形式多样化也是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互联网、光盘、手机等都是数字出版的有效载体, 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生活层面的广大受众群体, 已经成为出版单位和读者沟通、传递信息的重要纽带。
1.3 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出版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根据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化观念的广泛被接受, 政府也意识到当前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出版业的主导力量, 因此逐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和规范力度。《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多个国家级的规划中, 都提出要把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及体制创新作为未来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各地方纷纷效仿中央, 加大对地方数字出版的规范力度, 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1.4 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数字出版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是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撑, 主要表现在, 数字技术促进了阅读终端的升级。近年来, 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阅读器的出版技术不断发展, 新型的阅读器不断涌现。“以Symbian (赛班) 和Windows Mobile (WM) 最新版移动操作系统支持的智能手机, 以及苹果公司等推出的基于新型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 如i Phone3G、3GS等, 不仅备受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关注, 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体验。”
而电子阅览器更新更加日新月异, 2009年甚至被成为是“电子书元年”, 电子阅读器逐步成为了市场的热点, 被大众所追捧。汉王科技、方正集团、天津津科等电子出版巨头相继推出“电纸书”、“文房”阅读器和“翰林”阅读器, 除此之外, 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电子阅读器数不胜数, “以联想、纽曼、华旗等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也涌入市场, 就连经营主业为通信的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已经或计划杀入电子阅读器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出版逐步向多样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1.5 数字出版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有新的突破
首先, 网络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开发商将产品提供给运营者, 双方通过架设单独服务器, 进行资源共享并获得最后的收益, “2009年盛大与金山、巨人与腾讯等更具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就是网络联合运营模式的典型;其次, 广告营销是数字化出版物的有力推手。2009年, 汉王为推销电纸书, 豪掷4800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阶段推出其广告;最后, 无线互联网与有线互联网的双管齐下, 随着无线互联网市场的迅速扩张, 数字化出版物的销量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但是由于无线网络的发展尚不够成熟, 规模相较于有线互联网相距甚远, 难以短时间内将其取代, 因而采取双管齐下的运营模式能够有力的推动数字化出版业的发展。
2 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困境
虽然, 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日臻成熟, 数字出版的政策保障逐步完善, 数字出版内容逐步丰富, 但是针对当前实际, 我国的数字出版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受到传统出版方式以及传统阅读习惯的束缚, 加上数字技术仍需进一步提高, 版权制度等已然不够完善, 数字出版的产业化瓶颈急待突破, 因此数字出版的发展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2.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依然存在矛盾
受传统出版与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仍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数字出版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产业链上仍然存在欠缺, 传统出版单位仍然比较注重纸质的出版物, 而数字厂商过度依赖于数字消费群体, “B2C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仍然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最大的期望。”另外,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各种新型的出版物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变革, 但是出版单位与新闻单位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比较欠缺, 受传统的编审校工作习惯影响, 出版单位过度重视业务方向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弱。
2.2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审校工作有待提高
数字信息技术是数字出版的基本技术保障, 当前的数字技术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 但是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 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网络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数字出版的各项工作难以依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术完成。针对数字出版的内容编辑,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性, 数字内容提供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难以形成一个重视编审校效果的团队。导致现行的数字化出版的编审校队伍专业性不强, 数字技术也有待提高。
2.3 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的发展瓶颈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特征, 导致当前的数字出版在内容上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版权问题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虽然当今时代, 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抄袭、侵犯他人作品的行为有一定的打击力度, 但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 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 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 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加上版权权利人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我维权意识, 版权问题短时期内难以解决。
2.4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亟待整合, 单一盈利模式难以持久
传统出版业虽然盈利模式比较成熟, 却难有创新, 更难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近年来数字出版虽然声势浩大, 但在个人零售市场仍然无法找到真正有效的盈利模式, 这也是数字出版叫好不叫座, 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驻足观望的重要原因。因此, 找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契合点, 才是真正的出路。
3 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体制创新, 多方共赢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数字出版的必然趋势。出版制度将面临一次新的体制改革, 跟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 进一步拉动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由于数字化的浪潮席卷的不仅仅是出版社本身, 包括网络、电子、电信等各行各业, 于是出版内容开始融合各行各业的信息, 打破了各行各业的严格界限, 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在强大的商业模式运行下, 数字出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突破传统媒体的束缚, 加强了产业间、社群间的相互联系, “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行政分割, 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 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2 手机等新式阅读器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移动阅读取得新的突破
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推动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但是当前由于无线网络的技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 随着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 数字技术的纵向发展, 移动阅读群体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新的阅读习惯将对传统的阅读习惯造成较大的冲击, 移动阅读将会具有更广的受众群体。同时, 随着电子阅读的市场愈演愈烈, “电子阅读和手机出版有望改变长期以来电子书b2c市场疲软的局面, 成为数字化内容付费阅读的重要突破口。”
3.3 版权制度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字出版具有更规范的发展前景
版权问题是当前数字出版的一个瓶颈, 但是随着数字出版体制不断规范, 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提高, 受众群体的素质相应提高, 抄袭作品、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会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数字出版的版权制度需要的是多方努力, 为数字出版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4 结论
数字信息时代, 数字技术较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甚至在出版方面也开始逐步呈现数字化的倾向。随着数字出版观念逐步形成和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出版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加上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协调与各种问题的相继解决, 数字出版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中国出版, 2006 (12) .
[2]陈昕.从美国数字出版现状看产业未来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资源网, 2008-3-5。
[3]郑伟.数字出版的现状与未来.数码印刷, 2008 (4) .
[4]王国鹏.跳出来走下去-透视数字出版现状与未来.新华书目报, 2011-1-20.
传统出版社的全媒体数字出版 篇5
作为出版业的新兴业态,数字出版自问世以来,发展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形态逐渐完备,产品日益丰富,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
传统出版社纷纷凭借自身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有效整合与开发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媒介资源,构建文档资源库,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跨界整合营运渠道,实现传统出版向全媒体数字出版的转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下面结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全媒体数字出版尝试,具体描述这种具有战略意义的转型。
一、构建文档资源库
构建文档资源库是传统出版社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基础。
数字出版的各种商业模式都需要建立在适合数字出版的文档资源库的基础上。
在适宜的文档资源库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跨平台阅读”、“电子商务平台”、“按需出版与自费出版”、“样书库订购”、“协同编纂”、“知识服务平台”等系统。
掌握出版内容资源优势的传统出版社首先需整理现有书刊资源及完善数字资源的网络传播权,再根据数字出版产品形态,确定数字出版标准,选择拥有加工、加密、发布等技术的合作伙伴,构建文档资源库,将出版社的资源存储、整理转化并进行多次多形态应用。
2010年,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开始对基于文档资源库的数字出版平台选型。
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测试,中国青年出版总社2011年1月与上海传知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约合作。
上海传知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开发基于文档格式转换的数字文档图书库、样书库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
平台包括以下功能:文档入库及格式的自动转换、DRM版权保护、在线阅读、全文检索、系统配置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内容管理、电子书管理、作者管理、用户管理、分类管理、审核管理、产品管理、资料关联、统计分析、远程同步、权限管理、样书库、样张生成、词条生成、敏感词扫描、电子商务等。
这样,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将对已经数字化的书刊资源分类存储于文档资源库,从而达到一次收集整理转化,多次多形态应用,实现资源共享。
该文档资源库于2011年11月上线。
文档资源库关键技术在于格式转换引擎和DRM版权保护。
格式转换引擎技术能够帮助传统出版社将各种电子文档,如pdf、word、chm、txt、ppt、ceb、ps等转换为统一的保存格式,方便进行电子书销售和在线观看、阅读器阅读、手机阅读等,还可以满足电子书的书签、笔记、划词翻译、书内搜索等。
DRM版权保护技术可以保证数字产品的安全性,防止非授权拷贝;可以保护数字版权的合法使用,方便购买或借阅等;可以保证数字产品的完整性,实现部分阅读或全本购买;保证数字作品传输的安全性,可以使文档资源库与其他扩展系统,如“跨平台阅读”、“电子商务平台”、“按需出版与自费出版”、“样书库订购”、“协同编纂”、“知识服务平台”等安全对接。
二、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
传统出版具有较强的内容生产能力和相应的人才储备,而数字出版则可以高速传播海量信息,实现与用户的双向互动。
传统出版社的数字出版要从三网融合上吸取经验,以包容的态度来创新发展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以15岁至35岁的青少年为核心用户群。
他们是当下新技术、新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最容易捕捉时代气息,最敢于领社会风气之先,最善于创造新事物;他们思想激进,具有求变革、求自主的倾向,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他们的思想动态和言论倾向,需要得到正视与疏导。
因此,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以传统出版资源为核心,细分用户需求,不断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推出优秀健康、丰富实用的全媒体数字出版产品来充实和引导青少年阅读市场,以“影响青年,影响未来”。
其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可分五类:
第一类:以电子图书、电子杂志、有声杂志为代表的数字出版物。
1994年4月20日中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至今,虽然只经过了短短15年的时间,但数字出版在内容传播、用户群体、经济规模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一直利用官方的网站及其所属媒体青年文摘网站平台和其他门户网站微博平台进行多方位的数字出版。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网站(www.省略)始建于2005年,改版于2011年,用于书刊宣传,塑造总社企业形象。
2008年起,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方正阿帕比合作制作电子图书,建立了数字样书库。
至今,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电子图书三千多种,年收益约在15万元,吸引了大批网络用户,促进了纸书的销售。
青年文摘网站(www.省略)始建于2002年,改版于2007年。
改版后的青年文摘网站从传统的内容输出者角色转变为青年交友、分享、互动的社区平台。
2008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青年文摘网站荣获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出版科学研究院授予的“中国十大期刊社网站”和期刊业最具商业价值网站称号。
青年文摘网站已将《青年文摘》创刊30年以来的内容全部纳入后台数据库,供用户搜索、阅读;与此同时,网站的数字阅读出版平台也已初具规模,用户可以在此平台上在线阅读杂志社的各种产品――《青年文摘电子杂志》(2011年更名为《青年文摘快点》)和《青年文摘播》。
《青年文摘电子杂志》,2007年创刊,以丰富的多媒体与动画技术,展示了新技术环境下的杂志新形态,在腾讯杂志频道,单期月点击量在百万左右;《青年文摘播》,2009年3月创刊,为全国85个图书馆、近万所中小学提供有声杂志内容。
电子杂志与有声杂志扩大了期刊用户网络,实现多方位营销,增强了品牌核心竞争力,促进纸刊的销售。
有些数字出版产品是传统出版社基于文档资源库的编务系统和文档管理系统的资源开发的。
研究者围绕营销活动设计营销模板,创造出与纸媒内容相结合的特色数字出版产品,如宣传册、单页广告、宣传邮件、样张等。
它们可推动构建具有邮件营销、单书社区互动、多网站合作、在线客服、用户分析等功能的营销网络,扩大用户面,取得用户数据,实现多方位营销,促进纸媒产品的销售。
第二类:以手机报、手机阅读为特色的手机出版物。
手机已经成为一个全时的、个性的、一米以内的媒体。
《中国手机阅读市场用户调研报告2010》指出,45%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阅读,手机报、网络文学、资讯信息是手机用户经常阅读的。
早在2009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就推出《青年文摘手机报》,目前已拥有用户近20万。
《青年文摘手机报》秉承《青年文摘》纸刊的办刊风格,定位于生活类杂志,旨在打造成为亿万手机用户的心灵读本和生活向导,以智慧、情感、人生、热点、视野为主题,倡导阳光活泼、新鲜优质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2010年4月起,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浙江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手机阅读产品,涉及上架图书三百余种。
第三类:基于手持阅读器、IPAD等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产品。
全球手持电子阅读器层出不穷,2012年全球电子书阅读器出货量将从2007年的15万个上升到1 830万个。
以Kindle为例,Kindle的销售增长速度惊人,从2007年的500万美元猛增至2010年的10亿美元。
青年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主体,是这些数字产品主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
2010年11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北京天智通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尝试以苹果公司iPhone、IPAD或其他苹果公司经营的系统数字终端用户传输为合作基础,共同开展移动数字出版业务。
2011年10月13日,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IPAD客户端已经上线,第一本图书是《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作品范例》。
2011年1月开始,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青年文摘系列产品通过与汉王、悦读网合作,基本上覆盖了各种阅读终端的网络发行渠道,构建了纸刊电子刊同步销售的运营模式。
为了达到更广泛的用户覆盖和使用,传统出版社在移动终端上应该制订自己独立的客户端计划。
客户端的优势在于,可以全面整合和优化出版社的内容资源,掌握用户详细资料并进行数据分析,实现与用户之间直接、快速的交流互动,增强用户黏性。
传统出版社的客户端将不仅仅作为内容产品的接收方。
传统出版社应引入社区概念,增强读者之间交流、分享、娱乐等功能的开发,通过进驻苹果商店和中国移动MM基地,实现数字产品与电脑和手持阅读终端设备的无缝对接。
第四类:利用书刊内容碎片化,重组素材,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定制开发相应的数据库数字出版增值产品。
这类以数据库及定制服务为特色的数字出版产品多出现在专业出版领域,呈现出机构订阅、实时检索更新、工具性质、目标读者固定等特性。
虽说在大众出版领域,这些特性很难对应,但因为这类数字出版产品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所以大众出版社也要细分书刊内容和受众市场打造数据库产品。
如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品牌图书――设计类图书,就可以按照设计知识体系策划数据库产品,服务于设计专业的师生。
这类数字出版产品是按照用户需求,将同一知识体系下的内容与工作软件相结合而开发的数字出版产品,适用于在线教育、数字图书馆等。
这些数字出版产品主要被推送给企业客户,用于培养个人用户的`数字资源消费习惯,增加创收和附加值。
第五类:基于全媒体中不同媒介之间的特质,就同一内容研发细分用户的多形态数字出版衍生互动产品。
这类数字出版产品应以用户为核心,挖掘用户潜在需求,有针对性地就同一内容构建不同媒介的全方位产品形态,产品之间相互衍生、相互关联。
如开发关于尼泊尔的数字出版衍生互动产品,就可以在旅游书刊的基础上挖掘适合手机展现的推介内容,挖掘适合计算旅游不同玩法的软件(包括天气、交通、住宿、景点、花费,等等),挖掘适合寻宝的人文旅游游戏,挖掘适合欣赏的风土人情观光视频??传统出版社就如同一个电影公司,将导演和渠道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编剧的内容发挥演员的价值。
这类数字出版产品形态需要注重体验性――任何点击,都可以进入有效页面,并具有搜索、标记等功能;注重互动性――有引导、有意义地体现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注重方便性――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有效地与其他系统对接;注重定制性――为特定的学习定制高品质的内容;注重有质量、有数量的数据――能检测到每个用户的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数字出版产品。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品牌营销,在用户和作者之间搭建数字桥梁,进而形成出版社的粉丝圈,保护出版社的版权资源。
三、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
数字出版已成为业界关注的热点,加快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是传统出版社永续发展全媒体数字出版产品的保证。
传统出版社网站已经呈现出内容特色的差异性、资源整合集成性、用户体验互动性、平台对接增值互赢性等特点。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用户群是个年轻、活跃的群体。
他们愿意倾诉,渴望交流,期待关注;他们好奇、热情,乐于分享,交友广泛。
2011年7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网站改版上线。
网站从单一的内容输出平台转变为多功能网络社区,扮演了六种角色――总社企业形象展示,书刊信息宣传,电子商务,与读者、作者交流的互动平台,网站集群和数字出版,使用户从内容的被动接收者成为内容的主动创造者、建设者和分享者。
网站升级重点关注了三个方面的功能:
加强网站社区化建设。
引进或独立开发网站社区模块,把网站从功能化网站向社区化网站推进。
通过社区化建设,集结活跃读者,成立各种主题兴趣小组、讨论小组,分享优秀内容,使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网站成为了解青年动向、引导青年舆论的一个重要窗口。
在社区化的基础上,针对各种讨论设定主题组织线下活动,为出版社品牌的进一步立体化开发奠定基础。
加快数字出版。
在现有书刊数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以内容服务为主的数字出版。
依靠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以及《青年文摘》在青少年中的品牌影响力和权威性,来界定与青年需求紧密相关内容服务。
切入点:原创的、代表网络受众阅读趣味的新生代作品(图文、电子杂志等形式),强化读者、作者、编辑等互动,通过数字内容线上服务离线出版来吸引受众。
搭建电子商务平台。
改版初期,纸书销售利用网站链接到当当网、卓越网或者京东网的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专区进行引导性销售;电子书销售,在淘花网实现B 2 C销售的同时,与文档资源库对接,搭建自己的电子图书商务平台,逐步实现对销售数量和用户反馈信息统计的全盘掌握,为未来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在电子商务领域的立体化操作打下基础。
改版后的网站,内容更丰富、互动更精彩、功能更强大、布局更合理。
用户可以在图书、期刊板块查阅两千余种书刊的信息,可以在数字出版和社区实现在线投稿,可以在电子书店购买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电子图书,可以在数字出版方面阅读电子杂志、倾听有声杂志??这为出版社积累一定的网络用户。
网站服务运营平台的流量提高和黏性用户的培养,离不开运营。
该网站的运营分四个阶段:一是网站改进及功能完善阶段,目的在于保证功能基本具备的网站流畅、稳定地运转;二是运营初级阶段,性能逐步完善,形成自己风格,初步推广,提升流量;三是运营中级阶段,增加网站会员,将被动浏览的用户变成网站内容的创造者;四是运营高级阶段,依靠网络广告、网站合作等方式进行网站营销,同时分析网站用户行为数据,拓展数字出版产品。
目前,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网站已经处于运营初中级阶段。
当数字资源库内容日益丰富、具有品牌优势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网站将逐步成为书刊、网站、移动终端、影视、游戏等全媒体服务运营平台,收集及分析数字出版产品营运数据,促进全媒体数字出版的永续发展。
四、跨界整合营运渠道
在搭建能满足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搜索、加密发布、电子商务等多种功能的服务运营平台,实现图书、网站、手机、手持阅读器、影视、游戏等全媒体运营的同时,传统出版社还应主动探索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跨界整合营运渠道。
一方面,传统出版社利用书刊运营渠道,数字出版产品与书刊互动运营;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社与合作伙伴共同营运数字出版产品,实现数字出版产品的B 2 B或B 2 C销售。
2008年至今,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与方正阿帕比合作制作电子书三千五百余种,并授权给方正以B 2 B方式销售。
同时,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还基于官方的网站平台、青年文摘网站平台、淘花网等进行B 2 C的电子书销售;基于手机报、手机阅读内容进行手机出版物的B 2 C销售;基于汉王、IPAD、歌华有线等终端进行B 2 C营销,等等,使得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数字出版年收益约四百万元。
综上所述,进入全媒体时代,传统出版社只有以内容优势和品牌优势去有效整合与开发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媒介资源,打造良性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才能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参见中国出版网上的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
[2]陈生明.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黄河.传媒数字化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5]郭亚军.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数字出版模式.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6
[关键词]韩国出版业数字出版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G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3)01-0094-04
近年来,以产品形态和传播渠道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的发展方向。韩国百济艺术大学教授金贞淑说:“韩国数字出版市场2007年后就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但随着亚马逊Kindle的成功,局面开始发生变化。2010年,数字出版规模增至1975亿韩元。”[1]韩国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扩张,离不开先进法律制度的规制。韩国在出版方面的法律非常完备,并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实现及时对旧法进行了修订。了解同是亚洲国家的韩国的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特点,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进行数字出版法律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韩国数字出版管理制度概述
韩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发展最快也是互联网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在互联网规制中,韩国以立法为基础,以技术过滤为依托,以分级审查为辅助,呈现出具有国情特色的管理格局。
1.1三级版权行政管理体系
目前,韩国初步建立了相对行之有效的互联网三级版权行政管理体系,在维护数字版权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由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韓国著作权委员会、韩国版权团体联合会(版权保护中心)共同管理互联网版权事务(见表1)。
1.2“小政府、大协会”的市场管理模式
韩国的出版管理体系属于“小政府、大协会”的市场管理模式,协会分担了政府大部分管理职能。政府官办协会中,韩国复写传送权管理中心负责协商处理有关各种出版邻接权问题,韩国刊行物伦理协会内设审核室和个别审核委员会,审核室负责审核图书、定期出版物、漫画、电子出版物和广告等不同审查领域[2]。此外,与数字出版有关的协会主要有电子出版内容管理中心、电子图书协会、Electronic-BookKorea、Booktopia、韩国出版物伦理委员会、韩国电子出版协会、泛在出版振兴中心等。另外,韩国民间自发组织成立了不少于140个社团,如“游戏制作者协同社团”“出版协同社团”等,增强了文化产业各个行业的自律[3]。
1.3数字出版法律体系
为适应数字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韩国政府陆续对《出版及印刷振兴法》《影像振兴基本法》《著作权法》《电影振兴法》《演出法》《广播法》《唱片录像带暨游戏制品法》等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废止或修改的内容在70%左右(见表2)[4]。
韩国通过制定和修改一系列相关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出版法律体系,将网络出版物、电子书、电子游戏、网络多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物纳入了法律规制范围。
2韩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特点
韩国先进的出版行政管理与法律规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数字出版法律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2.1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发展作为振兴经济的国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现有法律已很难解决互联网上的著作权问题。为此,韩国陆续对旧的出版法律法规做了部分或全面修订,并推出新的法律如《网络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法》《电子出版产业育成法》等。同时,韩国是较早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国家。韩国政府视数字内容产业为韩国未来高成长性的重点产业,把扶持数字内容产业特别是游戏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国策之一。1999年4月8日韩国政府作出对所有电子出版物零税收的特殊规定,从政策上大力支持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6]。另外,韩国政府给了电子游戏合法的地位,并且注重培育工作,快速发展数字娱乐业。2010年至2011年,韩国政府制定扶持政策,成立相关机构,培养紧缺人才,加快电子出版产业的发展[7]。韩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建设,既是适应数字出版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趋势的结果,也是政府把数字内容产业作为振兴经济的国策的结果。
2.2法律手段与行政手段双管齐下
韩国数字出版管理制度建设既有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也有成熟的行政管理体系,以此共同规范数字出版的发展。
韩国有关数字出版的法律制度针对各种形式的数字产品做出详细的规定,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字时代产生的新问题。韩国三级版权行政管理体系及“小政府、大协会”的出版物市场管理模式有效地对数字时代互联网版权侵权行为进行管理。把数字出版物纳入市场管理范畴,能够起到合理配置资源,推动数字出版产业良性发展的作用。
2.3政府官办协会发挥重要职能
韩国官办协会由政府全额资助并由政府授权。它们代替政府行使一定的职能,有效地打击盗版及审查出版物内容,杜绝盗版及有害出版物的流通。
在韩国由复写传送权中心集中管理出版物的著作权,由出版物伦理委员会负责对出版物内容进行审查。韩国复写传送权中心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接受版权所有者的委托,对著作权和传送权进行集中管理;二是杜绝盗版出版物的流通。在打击盗版方面,该协会采取与政府执法人员联合协作的方式[8]。韩国出版物伦理委员会的任务包括审查图书、杂志、漫画、专业报纸、电子出版物等出版物是否存在有害性,审查广告内容及其他不当表示等,开展包括电子出版物在内的外国出版物的引进推荐、审查其是否存在有害性、下达配发停止命令等[9]。
2.4数字出版法律内容方面的特点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7
一、数字教材概述与优势分析
数字教材是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富媒体为表现形式, 基于互联网和现代科技建立起来的立体化、开放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它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扩展, 包括“移动终端、教学内容和服务平台”三大组要组成部分, 既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又允许教师对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利用,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 数字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一) 降低出版成本和风险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教材的出版可以省去印刷、运输、存储等中间环节, 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使得传统教材出版转向绿色与环保出版方向, 同时也降低了出版风险。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传统纸质教材一般使用四五年以后才会进行修订, 内容难以做到及时更新, 资料和数据陈旧过时的问题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在这一点上数字教材则具有更强的即时性和灵活性, 修订成本也大大降低。
(二) 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数字化出版可以有效实现数字教材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使教学内容以图、文、声、影等富媒体形式借助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呈现出来, 内容更加丰富立体、更具吸引力。数字教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内容资源库, 为学习者和教师提供强大教学资源和服务。互联网具有海量性、开源性和受众参与性等特征, 而数字教材通过网络服务平台突破传统教材封闭的模式, 可以实现人机之间、人人之间的交流互动, 打通了资源交流共享的渠道, 使优质资源大量增加。受众既是教材的使用者, 同时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可以有效增强教材的活力和黏性。数字教材无须印刷, 复制简单快捷, 因此也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快速共享, 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强大的交互性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数字教材的交互性是其优于纸质教材的又一特征。传统的纸质教材只能是静态的阅读, 难以实现图书与学习者之间的动态交互,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数字教材通过富媒体、互联网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中知识的立体分层、活动的动态交互、过程的学习记录、资源的交流共享以及教学效果的即时反馈。数字教材还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不同学习者的测评和反馈进行连续跟踪、管理和分析, 从而为不同的个体有针对性地推送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提高学习效率, 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二、我国教材出版数字化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 我国数字出版行业的发展速度相当快, 并且其产业在互联网广告以及网络游戏和手机出版领域占据了排行榜的前三位。这就足以说明, 数字化出版在当今时代已经初具雏形, 在未来的日子里, 也将获得更为长远的进步与发展。
教材出版是典型的传统出版行业内容。近年来, 伴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人们对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关注度相对更高, 而教材出版本身的数字化转型也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以当前出版行业数字化趋势和现状来看, 我国数字出版格局中, 数字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所占据的比例还是相对较大的, 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教材以及专业方面, 却没有实现数字化出版。传统的出版行业并没有在数字化出版浪潮中得到深化与发展。
从当前发展现状来看, 我国数字教材的出版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其一, 教材出版行业正处于一种观望和摸索的状态。数字化转型是世界出版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教材的数字化经历了从光盘、点读笔到电子书包, 以及集内容、工具、平台、终端于一体化的应用系统等形式的变化, 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成熟的、可资借鉴的数字化教材出版模式。出版社掌握着教材、教辅等丰富内容资源, 但是如何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利用, 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目前我国不少出版社在进行MPR图书出版的尝试, 这种出版物在教材出版方面多用于少儿类、语言类、培训类, 在内容的丰富性和交互性方面也还存在不足, 很难用于课堂教学, 与我们所期待的数字教材还有一段距离。
其二, 教材内容本身并没有与技术平台平衡和有效结合, 这就使得传统教育出版行业依旧无法掌握主动权。首先, 教材研发过程中难以实现内容与技术之间的平衡。我国国内许多教材的数字化出版, 只是将传统的纸质出版转变为数字格式, 并没有实现教材内容与现代媒体的有机融合。其次, 技术支持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 一些出版商研发了用于辅助学习的移动App可以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下载使用, 但是手机终端并不能满足长时间进行数字学习的要求, 更加经济、实用、方便等使用终端有待研发。
其三, 教材数字化出版难以吸引受众。首先, 从教材类型选择方面来看, 虽然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受众的每个感官, 可是也难免会分散受众的注意力、浪费受众相对较多的时间。其次, 从学习效果的角度分析, 当前数字化阅读虽然与大众消费文化的现状有相似和吻合之处, 可是这并不利于受众的深入思考。作为教材而言, 其本身的教育目的难以有效地体现出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 其对受众的吸引程度也相对有限。
另外, 教材出版的版权保护问题也始终无法真正落实, 这就会导致著作权难以得到保护成为阻碍教材出版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原因。
三、我国数字教材出版发展的趋势与对策
(一) 坚持原始内容并且实现与服务和技术的结合
针对当前我国数字教材出版的发展现状,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 既是大势所趋, 又可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之下实现与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出版行业和数字平台的全面融合, 最终实现完美转型。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数字教材出版应该注重内容、服务和技术三者的有效结合。这三者之中, 内容一定是最为主要的。所以, 在未来, 首先教材数字化发展必须要了解受众的学习背景与阅读需求, 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与发展动向。在教材的选题方面一定要进行准确且科学的定位, 从而为受众提供真正需要的教材。其次还应该意识到出版行业整体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出版行业只是机械性地进行教材书籍出版, 而忽视服务意识的树立。所以现代出版行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 并通过优质的服务增强数字化教材本身的产品附加值。最后, 需要技术的融入, 因为现代数字教材出版必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 所以必须要增强技术投入, 提升数字教材的深度阅读效能, 真正确保数字化教材可以在现代科学技术平台之上运转。
(二) 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化的同时引导受众深度阅读
对受众市场进行细化与分析, 实际上是对受众进行正确引导以及帮助受众进行深度学习和阅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现代, 伴随着大数据以及云技术的推广与使用, 更多的受众开始利用现代数字化出版物进行学习与阅读。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分析, 实现数字教材的个性化出版, 不仅可以完善数字化出版物的自身产品, 更对我国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材数字化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受众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和阅读指导, 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受众自身的阅读素养, 从而将传统碎片化的阅读转变为有序的阅读。此外, 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相应的在线互动与分享, 让受众在网络平台之上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进行信息的检索。数字化教材的发展趋势不仅仅依靠于网络技术, 更是依赖全新的技术终端, 因此数字教材出版在未来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帮助受众进行深度学习。
(三) 增加产品价值且提升经济效益
作为出版行业, 为了提升自身的数字化水平, 首先就应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从而确保教材出版行业可以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从教材的产品类型来看, 进行相应合理的定价并且为受众提供更为完善与优化的阅读体验, 这样往往是吸引更多受众的主要方法。而移动终端的出现更是将网络教学推动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从而将教材的数字化市场逐渐打开, 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便捷。实现教材出版行业与网络信息技术、数字终端的融合, 实际上是实现数字教材网络化的重要方法。
(四) 加强对版权的保护
数字教材出版与传统出版行业相比, 在版权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阻碍。可以这样分析, 同一本教材, 有纸质版权与数字版权两种。出版商大多数会利用纸质版本进行出版与发行, 而利用网络进行数字化出版, 则很容易出现网络中知识产权被侵犯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现状, 出版行业自身应该转变传统的思路与方法, 尽可能探索出符合数字教材的版权授权模式, 从而为数字教材出版提供契机与保障。此外, 还应该注重对原有著作权的保护, 这样才能使著作权人的身份得到保障与确定, 从而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前提之下, 对其著作权进行合理的使用。通过科学、合理的形式对其进行付酬, 建立起完整规范的版权保护体系。
四、结语
数字教材出版已经成为未来我国出版行业转型的重要发展趋势, 不得不说传统出版行业在教材出版方面确实需要加大创新力度。而数字化出版行业的发展也需要将教材纳入其中, 这样才能为我国教材的使用者以及更多受众提供便捷, 从而为其学习以及知识的获取提供帮助, 进而提升我国教材出版行业以及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互联网思维与数字出版[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2) :1.
[2]祝天斌, 李少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立体化教材出版的应用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5 (2) :39-42.
[3]宗俊峰.大学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探索与实践——以清华大学出版社为例[J].现代出版, 2011 (1) :20-24.
[4]牛瑞雪.我国数字教科书的研究现状、不足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 2014 (8) :19-25.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篇8
目前,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整个产业总体上正逐渐加速步入正式运营阶段。2010年10月10日, 新闻出版总署又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 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 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
在此前提下, 全国各地区政府纷纷看好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 并竞相打造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安徽省会、国家四大科教城的合肥市 (也是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集中地区) ,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进观察追踪, 通过笔者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研, 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梳理, 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 并试图从中归纳总结适合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
1 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现状
目前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发展概况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 向数字化出版发展;二是一批一批新兴IT企业的业务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三是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地处合肥和芜湖, 其中合肥是基地主园区) 集聚效应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
1.1 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出版发展
近年来, 合肥市政府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 采取积极举措努力推动传统辖区内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务的转型发展。先后组织审核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传统出版单位上报总署获批数字出版资质。
这些出版单位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着力点, 积极探索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及商务运营, 努力实现出版文化企业向文化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定位。像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 2011年在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出版创新业务发展, 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 先后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安徽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育企业”、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报业集团, 将集团所属各子报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站上进行传播, 同时运用移动网络开通了手机报业务。在报业集团数字化“上网”的带动下, 全省地市级党报和相关专业类报社也纷纷进行出版数字化, 相继推出数字报、手机报。随着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杂志也相继出现相继出版, 使传统纸质媒体发行扩大了覆盖面, 提升了报纸媒体的影响力。
1.2 一批IT企业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
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便携式平板电脑起家, 开发了全国知名的品牌“智器”;逐步与内容商合作, 产业链向电子杂志、数字版权保护、移动互联软件诸领域延伸, 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于2009年在国内推出首款支持彩色、触摸阅读的阅读型平板电脑, 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批量生产的投影平板电脑, 还研发生产了“糖果派”儿童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创新型平板电脑, 已发展成为国内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领先者。。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 其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 是“中文语音产业国家队”。由IT企业转化而来的数字出版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优势, 迎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 以提供数字化的阅读服务与体验为经营手段, 从而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企业类型之一。
1.3 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聚效应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成立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 为集聚产业力量, 实现区域发展带动, 2012年8月, 省政府向新闻出版总署上报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函》、《创建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规划方案》等申报材料。2012年12月24日, 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我省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全国第10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按照一个基地两个园区 (合肥园区、芜湖园区) 格局进行建设, 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3830亩, 总投资306.5亿元。目前, 合肥园区已建成一期占地330亩的动漫数字出版产业园, 项目总投资26.5亿元。二期1000亩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已入驻科大讯飞、新浪 (安徽) 、腾讯 (合肥) 、完美世界 (合肥) 、华恒电子等数字出版相关企业近百家, 产业已初具规模。
2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品现状
2.1 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化是实现从“纸”阅读到“屏”阅读转变的前提。传统出版单位利用自身丰富的出版资源, 顺应读者的阅读需求, 应用信息技术把原来的纸媒体变成电子版或网络文件。我省多家传统出版单位, 积极对本版的图书、期刊进行电子书刊的开发和生产, 通过与方正阿帕比 (Apabi) 等技术提供商的合作, 利用网站平台、移动网络等渠道开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出版发行业务。在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转换中, 安徽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有所创新, 他们利用客户端与二维码技术, 对少儿类、教育类与科技类数字出版物进行“内容二次开发”, 实现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的融合, 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优势互补, 很受读者欢迎, 用户数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
2.2 动漫、网络游戏产品
安徽出版集团投资组建的安徽时代漫游有限公司, 专注于动漫产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 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 致力于成为中国动漫出版产业品牌运营的龙头企业。合肥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网络游戏, 已成功开发上线运行《楚汉传奇》等多款游戏, 实现我省自行制作和运营网络游戏的突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肥乐堂动漫公司、安徽掌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璎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 将动漫制作和网游开发相结合, 积极开展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研发制作, 取得了一定成效。
2.3 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较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一是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 将数字阅读与数字教育有机融合, 实现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运营创新, 打造出一个基于机构学习社区为主, 体现个性教育为特色的新型运营模式, 实现了教学互动和教育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依托新媒体和网络技术, 开设了“名师课堂”板块,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课件、教学视频可以轻松上传、播放、下载, 相继推出的高考快递、名师考试讲解等网络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开发的“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服务平台——时代e博”, 是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对出版集团内部的数字出版资源进行整合, 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出版社的协作, 聚集优质资源, 目前已经整合了全国100余所出版社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数字出版、教育服务、商务运营”有机结合, 涵盖图书、期刊、电子音像、视频音频等内容资源, 将内容所有者、运营商、目标客户群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 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透明、快捷的内容投送、运营、消费服务, 力争打造一个中国数字出版的“淘宝网”。
安徽皖新金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开发安徽云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服务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 已被列为“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华恒电子通过独特的“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创新模式, 开发了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糖果派”儿童乐园、智器阅读软件、智器电子杂志网上商城 (已与盛大文学以及国内近千家知名杂志社合作) 、智库、智享等十余款移动互联网软件, 搭建了集版权保护、内容分发、网银支付、客户端应用于一体的智器数字阅读发行平台、“糖果铺”儿童内容购买平台。
2.4 数字出版技术研发
科大讯飞公司专注于核心语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提供领先的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技术产品, 以先进的大语料库和语音韵律描述体系为基础, 提供面向任意文本、任意篇章的连续语音合成功能, 合成音质可媲美真人发音, 够提供普通话、广东话、英语等上十个语种, 包含业界领先的普通话与英语同音混读、广东话与英语同音混读, 并已经受了行业用户大规模大压力的应用考验, 在有声数字出版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系统具有高质量的语音合成效果, 全面完善的功能特性, 细致周到的优化方案。合肥华恒公司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方面拥有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制定了平板电脑企业标准;该公司“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智器平板电脑”等产品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参与、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4项, 获得政府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 在数字内容服务、语义出版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1项, 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
3 结论
数字出版尽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 产业已初具规模,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 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均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链尚不健全, 同时盈利模式、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长期以来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多年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而对于安徽省以及合肥市而言, 其数字出版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各类型业态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业界目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 合肥市数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应认清形势, 找寻对策, 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通过对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较为全面的梳理, 从该产业宏观发展前景、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典型企业的代表产品等多个维度, 来审视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特点, 为以后进一步探究问题及提出相关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奠定基础。
关键词: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现状研究
参考文献
[1]方卿, 曾元祥, 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2]黄孝章, 张志林, 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2.
[3]郝振省.2012-2013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3.
[4]熊英, 熊玉涛.数字出版的产业特性和商业模式[J].中国出版, 2010, 8 (1) :41-43.
[5]方卿.资源、技术与共享:数字出版的三种基本模式[J].出版科学, 2011 (1) :28-32.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9
我国“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着重提到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支持数字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影视制作、数字投送等创新技术应用。当前,数字出版新技术、新产品、新经营模式大量涌现,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已步入行业快速转型的高速发展阶段,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成为时下研究的焦点。
1 数字出版概述
1.1 概念
数字出版是计算机运算技术、操作技术、存储技术与出版领域发生关联的产物。随着数字出版模式的逐渐成熟,人们对于其概念的界定重心也从印刷与发表转移到复制传播与新技术存储层面。数字出版是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基于网络的出版和发行方式。
1.2 特征
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包括移动设备)的接触率为58.1%,较2013年上升8%,首次超过了图书阅读率。国内出版数字化已依附到各类商业应用中,创造了大量的盈利。而基于移动终端的数字出版更是成为其主流模式。移动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来说,其主要需求为新闻、网络文学;其主要载体不再是纸质或者媒体网站,而是移动终端设备;其出版速度不受时空限制;出版形式也多样化;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形式;更将体现原创等特征。
2 国内移动数字出版的新困境
2.1 数字内容质量低
当前,国内移动数字出版产品内容同质化严重,精品少,以悬疑、玄幻、修仙、言情等为题材的小说占据了主要地位,产业链中内容提供商的原创能力和对产品整合深加工能力不足。出版商往往在利益的驱动下,跟随潮流,用“快速”代替“优质”敷衍了事,直接导致了数字阅读内容普遍低俗、低质。
2.2“跨界”现象严重
移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参与方主要是内容提供商、数字技术商和移动运营商。原本各司其职可实现共赢,但后两者却跨界干涉数字内容的生产。虽然他们是产业的核心技术掌握者,但技术只是动力,最终会因为缺乏内容提供商的各类优质资源而导致高投入、低收入。
2.3 盗版侵权加剧
我国出版行业中一直长期存在盗版弊病,而网络与科技的发达,让复制传播成本更低,使得移动数字出版产业的盗版侵权问题加剧。而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人们侵权意识不够强,同时国内相关版权保护的法律不够健全。许多出版商不愿被盗版商以几乎为零的成本瓜分市场份额,对转变新的出版形式犹豫,进而阻碍了移动数字出版的发展。
3 对策
3.1 创造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
未来掌握移动数字出版行业的王牌是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在长期的从事出版工作中,出版商已经积累了大量可供利用的资源,比如专业的编辑团队、高水平的签约作者和敏捷的市场反应能力等。这些资源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是移动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核心资源。出版商应与时俱进,利用原有的优势资源,以技术为辅重组编辑出版流程,创造优质的数字内容资源。
3.2 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当前,移动运营商和数字技术商频繁干涉数字内容的生产,或是直接包干产业链,这样势必会导致缺乏足量的优质内容提供,从而致使各方盈利缩减。新的盈利模式应当以内容提供商为主导,其它两方全程辅助,共创双赢局面。出版商掌握绝对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才会让更多的优质资源流入产业链中,促进移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
3.3 增加版权保护措施
目前国内开始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但远不能满足移动数字出版产业的版权保护需求,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产业链各方和用户的行为,为移动数字出版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二是出版商必须有高度的版权维护意识,做到盗版必究,不能任由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被窃取。
摘要: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此,从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与其它出版方式对比的角度介绍了数字出版,指出了国内移动数字出版目前面临的新困境,并就此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数字出版,移动终端,出版商
参考文献
[1]“十二五”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EB/OL].http://www.cnnic.cn/gcjsyj/qyjsyj/hlwzcyj/zcfg/fzgh/201306/t20130608_40331.htm.
[2]张立.数字出版的若干问题讨论[J].出版发行研究,2005,(7):13-18.
[3]侯欣洁.数字出版概念界定的再认识[J].现代出版,2014,(5):44-46.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10
随着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传播形式已成为出版物的主流传播形式之一。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数字出版系统进行现状分析。
随着IT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迅猛发展, 传统出版业正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重大变革, 同时, 数字出版给传统出版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得获得网上信息和服务, 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全面来临
1.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重要的传播媒体
(1) 移动互联网增速大于传统互联网:从2010年7月开始,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增速就开始超过PC互联网用户, 随着智能手机的不断发展更新, 这个趋势越发明显。从图1可明显看出, 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来临。
(2) 移动终端的使用频率逐渐超过电脑:目前, 通过移动互联网购物的数量已经和PC互联网相同;移动阅读终端的产品丰富, 可以满足各个阶层的各种需要。据统计, 2012年在美国通过平板电脑来访问互联网的用户比例已经增长到31%, 而在上年这一数字还仅为12%。照此速度预测, 到2013年该比例将可达到47%。据目前统计的数据来看, 用户使用平板电脑的时间平均为每周13.9小时, 其中每天都在使用的用户占74%, 每天多次使用平板电脑的用户比例为60%。
(数据来源:百度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
2.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出版社必争之地
随着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 互联网和传统出版领域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各行各业都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推出了自己的产品。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渠道, 终端的特性注定了它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 三大系统打造移动互联网格局:苹果、谷歌、微软角力, 建立了各自的移动互联网系统平台。
iOS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手持设备操作系统, 可用于iPhone, iPod touch, iPad以及Apple TV等苹果产品的研发和运营。截至2011年11月, Canalys的数据显示, iOS已占据了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31.9%。iPad系列产品的销量超过1亿台, 占平板电脑总销量的74%。2012年年初, App Store应用数量突破了70万, 总下载次数也达到了200亿。
Android系统是一种以Linux为基础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 支持多语言开发, 是一款开放式操作系统, 主要应用于便携设备。Android系统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苹果公司的iOS以及RIM的Blackberry OS。Android系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50.9%, 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1%。Android系统因为其开放性和价位可满足各个阶层所需, 2012年的市场占有率大比例超过了苹果。
Windows Phone OS是一个由微软公司开发的触控操作模式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 于2010年10月正式发布。因为微软公司的系统在PC上的普及量, 人们对于他所推出的这款系统有很强的期待。目前Windows Phone的市场占有率为4%。
(2) 移动互联网成为新的内容传播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内容营销有了很大的发展。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使用, 并且结合了视频、音频和动画, 为内容营销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很多杂志免费为读者提供内容, 然后通过广告收费;很多商家免费为用户提供服务, 目的是推广自己的产品。
(3) 移动互联网引领用户阅读习惯发生改变:目前, 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移动终端, 移动终端的应用也在飞速发展, 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这个大趋势下, 用户的阅读习惯势必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3.应用市场需求迅速增长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普及, 给移动终端赋予了更多的功能和特点。应用市场为移动终端带来了更丰富的体验, 更加广泛地黏住了终端使用者。移动终端的便携性使得用户可随时随地阅读内容。飞速发展的终端, 也为内容出版提供了另外一个新的发布渠道和发展空间。目前, 应用市场的内容尤其是拥有数字版权的优质内容十分缺乏。出版商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 并使用先进的技术来满足人们在不同阅读终端上的需求。
4.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技术应用日趋普及
移动互联网被业界视为下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技术领域和产业方向, 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两大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交叉融合的结果。随着3G网络的规模商用, 无线宽带网络用户迅速增长, 用户终端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多种互联网业务在终端规模应用, 大大促进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快速增长。iOS, Android及Windows等终端智能操作系统, 使得移动终端除了具备基本的通话功能外, 还具备了互联网接入功能, 为软件运行和内容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也带动了许多增值业务的兴起, 如股票、新闻、天气、交通监控、音乐图片下载等, 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为每个人提供信息”的理想目标。
新技术、新格局, 出版社短板凸显
我国的出版业市场化进程长期以来落后于其他行业。虽然近年来很多出版社加快了转企改制的步伐, 市场竞争意识日益增强, 却面临着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严酷市场竞争:已经历过市场化历练的互联网企业、电子硬件设备生产企业、通信巨头等在电子图书商务、数字出版等方面给传统出版社带来了极大冲击, 让传统出版面临极大的竞争挑战, 大批实体书店纷纷倒闭, 更给传统出版业增添了一丝寒意。
出版社并不是溺于安乐才造成了今天的增长乏力。2011年, 我国图书品种数和重版、重印品种数同步增长, 12.5%的同比增长速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而各出版社每年投入营销的费用也在大幅提升, 目前各出版社的图书宣传推广媒体已经从行业报、都市报, 以及针对父母、孩子等细分读者的终端媒体上, 拓展到了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流媒体、地铁电视、公交站灯箱广告等广告费是前者数倍甚至几十倍的载体上。
那么, 是什么让传统出版业在保增长的目标下感觉如此艰难呢?时代变幻可能是最大原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 造成读者生活方式、购买习惯、阅读习惯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出版业的现在和未来。
(1) 技术成本高, 阻碍了出版社在内容上创新:在目前的社会分工下, 出版社擅长的是内容的编辑、策划, 人员优势主要集中在编辑队伍。专业化的技术公司擅长于技术创新, 但新技术在投入市场的初期成本较高, 这也就阻碍了出版社利用新技术在内容上创新的步伐。
(2) 市场经济下, 刚刚转型的出版社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互联网领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商业市场, 出版社在转制的过程由于传统的思想及定位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 还很难快速地适应并参与到互联网领域的竞争中。
(3) 出版社无资本运作:出版社孤军奋战, 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互联网公司, 无法在资金运作上抗衡。
移动互联网阅读产品质量偏低
目前, 中国市场中真正有质量的移动终端阅读产品非常少, 有创造性的就更少了。
(1) 开发者需在三大平台上自主开发应用产品:三大移动操作系统的应用商店均提供了不同的开发控件, 拥有优质内容和良好体验的应用产品, 不仅需要开发者拥有内容的数字版权, 并且需要充分利用系统兼容的各种技术和编程语言去实现, 难以实现通用化和批量产品研发, 产品级应用开发技术比较欠缺。
(2) 传统的内容提供者无法越过技术障碍:有着优良内容策划和审核能力的传统传播媒体无法在短时期内弥补技术缺陷, 发挥不了自己在内容提供上的先天优势。
(3) 技术提供商不了解内容提供者的需求:目前, 有一些开发工具, 但是技术提供商不了解内容提供者的需求, 无法快速高效地为内容提供者提供一套足够他们使用的工具, 也无法满足内容全平台发布的系统平台要求。
技术开发者现状分析
(1) 以技术开发商为主导开发应用的问题:目前从事应用开发的公司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a.技术提供商。这类公司比较多, 高、中、低端都有。他们仅给应用开发制作提供技术支持, 按照技术服务收费。在这类公司中, 中、低端的公司需要内容提供商提供完整的应用开发方案和设计方案, 并交由他们开发实现, 以小公司和个人开发者居多。一些实力较强的大公司, 不但提供开发工具和完备的解决方案, 而且为应用内容商提供全方位营销服务。
b.技术和内容合作分成。这类公司一般为有开发经验的团队, 并且有成熟的开发流程, 他们为内容提供商提供技术服务, 收取比较低的开发费用, 但是要求和内容提供商对销售收入进行分成。
c.技术商成为出版公司。这类公司制作的应用产品非常有新意, 用户体验也很好, 他们的内容都是自己编辑组稿的, 内容质量也相当高, 多媒体效果也非常好。他们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是技术开发者, 而是出版公司。这类公司在国外比较多, 有代表性的是Touch Press公司, 他们开发了多个科普类和医药类的应用, 用户体验非常好, 加上很多3D效果, 让用户对内容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以上三种模式都不是从出版社角度出发, 而是以技术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情况会导致出版社无法掌握产品研发的核心环节, 受阻于技术限制, 开发成本居高不下, 难以完全运营自己的产品, 最终将阻碍出版社在应用产品里发挥其编辑和内容优势。
(2) 中小型开发系统良莠不齐:目前, 应用开发者已经达到20万以上。但是其中实现盈利的, 仅占很小的一部分, 大部分开发者的产品版权存在瑕疵, 个别产品实际上在盗版, 这些内容无发为用户提供交互好、体验好的优质应用产品。
3.国外同类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1) Adobe DPS:截至2011年2月, 已经有超过135种刊物使用DPS方案, 有超过3000家出版商加入Adobe DPS的预测试项目;截至2012年2月1日, 使用Adobe DPS发布的APP共有863个, 我国国内使用Adobe DPS发布的APP有32个。我国国内应用大部分是单期应用, 真正使用Adobe DPS阅读器进行定期出刊的出版商很少。
(2) iBooks2平台:iBooks2平台是集制作、发布、用户管理为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它囊括了交互式功能、图表、照片和视频, 专注于带有交互式说明的图像、旋转3D对象、扫动浏览画廊、全屏幕观看视频等。用户可以通过iBooks Author提供的诸多模板或自建电子书, 插入包括音频、视频、3D物件等在内的多媒体内容, 同时还可以利用到HTML, Javascript等技术, 所有操作都是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而制作好的电子书无需发布便可以直接的在iPad平板电脑上预览效果。
出版社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出版社应用产品的现状
现出版社已开始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上架的应用产品可分为三类:
(1) 委托公司开发并上架销售。这类应用在期刊开发中较多, 他们将自己的期刊委托给一家技术公司, 全权由他们开发和上线运营。
(2) 委托开发, 自己运营。自己找合作公司, 设计开发应用, 但以自己注册的开发者账号上传应用产品。这类开发模式一般是出版社或者期刊公司找有实力的开发团队或者公司为自己定制应用产品, 自己上架运营。
(3) 独立开发应用产品并运营。这类出版社是自己组织、设计、策划应用产品, 并自己培养技术团队开发和产品运营团队。
2.出版社主动性没得到发挥
目前, 出版商还是被技术所主导, 类似于代理数字版权, 把自己的内容交给不懂内容和策划的技术开发商去研发和经营。这样做的后果是, 出版社失去了对资源二次开发的机会, 在现有的应用产品上, 没法体现出版社对内容素材的掌控和用户阅读习惯的把握, 导致应用产品特点不鲜明, 用户会在阅读体验上感觉出版社的内容和使用盗版内容的应用相差不大。
3.技术壁垒使得编辑的策划能力得不到扩展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11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智能终端等数据传输、存储、呈现方面的技术不断发展演进,以传统纸质载体为主的各种图书、报刊出版物,以及以磁带、光盘等为载体的音像出版物开始逐渐被各种数字化内容所取代。这些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新闻出版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同时,对传统新闻出版业造成了猛烈冲击,促使新闻出版行业由传统的出版行业向数字出版转型。
2013年,由中宣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发起推动部分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中国商务出版社是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此次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的是支撑传统出版社进行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的综合性平台,需要支持现有出版业务的发展,同时更要支持出版业务向新兴媒体的创新。本文就中国商务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现状及对策做个分析。
一、数字化转型升级内容
中国商务出版社(以下简称“我社”)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分为传统出版业务流程改造和内容资源关联、复合应用出版两大块。传统出版业务流程改造包括数字化加工、内容资源管理、编辑加工、产品发布四个方面。内容资源关联、复合应用出版包括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和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两个方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社完成了全部产品的安装部署及订制部分的开发工作,并上线试运行。
数字化转型包含加工标引、采编生产、资源管理及发布运营数字出版业务的四方面以及内容资源关联、复合应用出版业务。通过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建立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整体框架和数字化出版基础平台。通过加工标引系统标引,形成可以重复利用和动态重组的碎片化内容单元。编辑加工系统是内容生产环节,实现真正的全流程数字化生产过程。
二、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情况
1.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转型升级核心是实现传统图书出版资源的数字化加工、结构化标引,对存量资源数字化加工及新增资源同步数字化的技术工具,用以实现数字内容资源的汇聚与可控性。
在资源的加工标引环节,主要是对传统图书进行加工标引,包括历史存量资源和新生产的内容资源,针对部分软件需求,采用腾云数字化加工标引系统,包括以下四大块:
(1)纸书数字化加工工具。主要是对纸质图书进行扫描、识别、编改、目录制作等操作,完成从纸质书到电子书的加工过程。
(2)格式转换工具。对排版文件、稿件文件等各种不同格式的文档进行格式转换,转换成数字化阅读所需要的标准电子书。
(3)结构化加工标引工具。在电子书文件的基础上按图书的基本元数据和结构信息进行元数据标引和碎片化加工,形成以XML表示的内容资源。
(4)电子书编辑加工工具。主要是对电子书进行二次编辑和加工,包括EPUB、PDF以及XML文件等。
2.数字资源管理
数字资源管理是我社整个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底层支撑系统,它将分散的数字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及加工标引以后统一存储到数字化全媒体资源库中进行统一管理、挖掘和服务,其核心目标是为我社提供一个数据存储、管理、检索、加工、发布和服务的资源服务中心,以数据资源为中心对我社的各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支持资源入库、资源分类、资源标引、资源检索、内容审查、版权信息管理、版本管理等功能,支持对图书、图片、电子音像、多媒体等多种资源的管理,支持对知识条目资源的管理,支持对版权信息的管理,支持对线下市场宣传活动的管理,支持对资源的复用、导出、入库管理,支持内容审查等业务。
资源管理系统是转型升级最基础的平台,也是这次转型升级整个工程的基础设施。本系统的建设为社内各类人员提供一个资源检索、浏览、下载的通道,不仅提供了各种基础资源,还提供了各种专题库和特色资源库的检索查询。
3.数字化编辑加工
编辑加工系统是对内容生产业务进行全流程数字化编辑的系统,用以实现协同制作、多元发布。
对数字出版产品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管理,为创作、投约稿、编辑、排版、审核、发布等各环节提供了协同工作环境。系统提供开放接口,支持与出版编务系统、ERP系统及其他数字出版业务系统的集成和衔接。
整个系统所有的业务应用都是以数字化内容产品的编辑生产为核心,从最开始的选题策划到内容的协同编辑、三审三校、发稿,然后将编辑XML内容保存到生产数据库中,再经过动态重组和协同编排生成多媒体电子书或者多元化数字产品发布到不同的终端上。
目前我社还是以传统出版为主,以稿件在线下流转的方式来完成稿件内容的编写、审校和出版。
4.产品发布运营
产品发布运营平台是在出版社运营资源库的基础上对各种内容产品和内容资源进行多形式、多终端的发布,为个人和机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数字阅读服务,同时可对数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营销管理,做到安全可控。整个系统所有的业务应用都是以数字资源和产品为中心,产品数据库就是利用系统建成的成品图书资源库、图片库、知识库等,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和发布,上层业务系统都是与数据资源库进行数据交换,为用户提供电子书、数字报、数字期刊、特色资源库等数字资源产品。
5.内容资源关联、复合应用软件系统
关联标识符编码嵌入软件系统是对不同属性数字内容资源的关联关系进行标识的工具软件,用以实现出版资源的多属性汇聚,实现数字技术环境下出版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实现出版企业对新形态数字出版产品的可控性。复合出版物生产和投送系统是用以实现多种属性资源的关联管理、复合呈现,实现复合出版物的多形态生产,多渠道、多终端发布。试运行工作按合同要求对系统进行检验,同时检查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整体性能,确保两包软件(出版业务流程改造和内容资源关联、复合应用出版)平稳运行及正常衔接,是项目总体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
三、数字出版发展趋势及其对策
1.数字化加工系统
数字出版平台本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及读者阅读需求和习惯的改变不断地进行改进和完善,同时面对不同类型的出版单位需要更多个性化的需求和功能,针对众多出版社需要开发更加具体和专用的工具以及出版单位需要的全媒体数字化加工系统。
2.数字资源管理系统
随着数字出版和出版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数字资源管理系统不仅仅局限在现有各种资源的存储、管理和服务,它最终的目标是为出版社建设全媒体资源库,是出版社的全媒体数据中心。因此整个平台的建设是基于云平台框架和XML标准,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全媒体资源中心,将融入当下流行和先进的新技术和新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1)采用基于XML的可扩展资源模型。全媒体资源库涵盖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资源类型,但是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会不断地出版新的资源类型,为了满足对新资源类型的管理,系统需要建立可动态扩展的资源模型。因此,如何建立一种可扩展并且可缩放的数据模型,来表示全媒体的内容资源是本项目的难点和重点。根据目前的技术发展和各种资源的特点,拟采用基于XML的可扩展数据模型来表示资源并结合NXD数据库对其进行存储、管理和检索。
(2)构建跨媒体统一检索框架和模型。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中存储和管理的是文本、图像、视频、文档等不同种类的跨媒体资源,为了实现对这些资源的统一内容检索,在统一内容特征表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跨媒体统一检索框架是本系统研究的核心。因此,本项目将着重研究跨媒体信息形态下有效的同构语义空间表征及构建方法,并基于此提出面向海量跨媒体数据在同构语义空间中的高效交叉索引方法,进而实现跨媒体的内容统一检索。
(3)跨媒体的语义挖掘和关联关系。在研究关联关系的统一表达机制基础上,需研究如何通过对深度加工和标引的出版资源结构化分析得到显性的关联,如何抽取底层内容特征、概念语义特征、时空语义特征,如何通过机器学习、语义分析、复杂网络的拓扑结构挖掘等方法自动构建隐形的间接关联。
(4)基于云平台的分布式资源管理和服务技术。随着数字复合出版的发展,出版单位会积累海量的全媒体内容资源,为了增加对这些海量资源的处理、管理和服务能力,高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存储和备份,系统将采用云平台框架,实现分布式的数据存储、管理和服务,采用可扩展的系统结构,利用多台存储服务器分担存储负荷,利用位置服务器定位存储信息,它不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存取效率,还易于扩展。
(5)多内核的全媒体数据库引擎技术。全媒体资源库中存储的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文字、文档、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资源,根据各种资源的特征和上层业务应用需求,全媒体资源库采用不同的存储和管理方式,以达到最优的管理和存储效率。针对资源库中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全媒体数据资源的统一存储,采用多引擎储存、管理和索引框模式。
(6)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全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中涉及繁多的内容资源,其中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工具书、新闻资讯、排版文件、资料文档、图片、视频等,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在普通的结构化数据库里,会影响访问效率。这些非结构化数据需要专门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系统对其进行存储、处理和管理。我社长期以来从事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和挖掘研究,在这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积累,并开发了自主知识产权的非结构化数据管理引擎,以此为基础按项目需要进行研发,会大大加快项目进度,并且能够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
3.数字化编辑加工系统
数字化编辑加工系统是全新的内容生产平台,结合目前的发展现状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主要有:
(1)全流程数字化。实现内容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各用户角色在线完成工作,编辑、审校等人员全部在线上完成,稿件的流转审校都是数字化、结构化的内容。
(2)基于开放的XML标准。为适应数字内容的“一次制作,多元发布”,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内容元数据基于开放的XML标准,系统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
(3)语料库使用。在稿件内容的编辑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库和语料库,为作者和编辑提供语料资源支持,从而加快内容编辑的过程。
(4)高度集成。系统是基于组件的思路来建设,将涉及内容生产的各个子系统和工具进行全面的集成,是一体化的内容生产系统。
(5)支持多媒体采编。支持文本、表格、公式、图片、音频、视频、链接等各种元素的混合编辑,从而可以实现纸质图书、电子书、交互式多媒体电子书等不同形态的内容产品。
(6)在线的交互式排版。基于XML完成交互式内容排版,编辑人员直接在线实现可视化的内容编排,系统集成多种排版发布的模板,并与indesign等排版系统实现对接。
(7)知识标引。对定位于知识服务的专业出版社来说,知识标引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需要按照专业知识体系对内容中的知识元、知识点等进行标引,这需要由行业专业来完成,而作者是最了解内容的专家,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由作者完成知识标引和主题标引。
数字化编辑加工不仅仅是定位于图书内容的编辑生产,更多是各种数字化产品的编辑、加工和制作。
4.产品发布平台
对于出版社来说,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的特色以及读者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发布平台,为满足读者更加精确、细致的需求,产品发布运营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升级。
四、结语
对传统出版社来说,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是落实传统出版社进行产业升级和业务转型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亦是支持出版业务向新兴媒体的创新。新技术驱动着出版产业的转型和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出版个性化需求,要努力提升传统出版单位的整体实力。
[1]徐丽芳,刘锦宏,丛挺等.数字出版概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罗梅,朱瑜.深度融合转型发展——2014年第八届出版发行春茗恳谈会在合肥召开[J]. 出版广角,2014(6).
[3]左键,孙辉.复合出版与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J]. 中国出版,2010(8).
[4]陈洁.出版社内容资源管理平台[J].科技与出版,2009(1).
[5]张书卿.我国数字出版标准化现状及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2008(11).
[6]张新新.数字出版业态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传统出版单位为视觉[J].出版广角,2014(6).
数字出版技术应用现状论文 篇12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各个领域当中。目前, 数字化出版公司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单位感受到了数字出版转型的压力, 纷纷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
发展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策略
1.坚决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图书出版将高品质的内容作为竞争核心, 数字化出版尤为如此, 更应该强调高品质内容的重要性, 而选题策划是高品质内容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技术性包括充分调研和科学市场评估、全面论证制作的可行性、分析制作成本和确定发展模式等等;艺术性是技术性的升华, 主要体现在对选题的方向、目的性、层次以及创造性的把握, 确保选题具有现实价值和美学价值。另外, 选题也要多考察市场, 根据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数字化出版方案。
2.注重培养懂数字化出版和新技术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出版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最急需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甚至是精通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是中国科技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出版强国的竞争力, 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为我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平台。
4.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
产品及服务的多种形式将是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在统一的平台上, 整合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通过PC、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 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次发布, 不断重复使用, 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利用跨平台阅读、云计算技术, 加快移动阅读产品的探索。二是要借助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平台, 全力推动电子书业务, 提供全品种同步出版的数字阅读服务。三是要整合学术领域专业优质内容, 建立科技领域专业数据库群, 提供科技内容的知识服务。四是要主动适应读者条目化、碎片化、智能化的阅读需求, 促进纸质图书与数字产品的协同编辑, 积极推动以同步出版为主的出版创新。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做到数字化出版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转变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努力运用数字时代的编辑手段, 掌握现代编辑技术。在数字化时代,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的理念应该转变, 并与时俱进, 要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以及版权意识。在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我国在国际出版界竞争的主战场。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尽早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 以适应出版数字化浪潮的到来。
2.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 适应数字化出版新形势
成功经验表明, 要发展数字化出版就必须构建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模块、专业数据库模块和信息发布板块等在内的数字化专业集成平台, 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加工和营销的全程数字化。在数字化出版中, 内容和技术决不能一分为二, 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科技专业知识, 更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专业技术, 从而更好服务于工程类科技图书的数字化出版。
3.积极积累经验, 做“专家型”编辑
任何出版都是以内容为主, 数字化出版也不例外,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以内容为主的理念。工程类科技图书或者工程类专业著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 新知识、新成果多。要保证质量, 就需要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具有更高的科技专业水平, 能与作者在工程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和对话。
4.保护好作者的数字版权, 提高数字版权意识
目前, 大多数出版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属于原作者所有, 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同时, 要积极的与作者进行真诚的沟通, 以便取得作品的数字版权。在我国, 作品的数字版权还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作为一名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 更应该为保护作者的版权尽到应有的责任。
总之, 在数字科技信息时代,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 将会得到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化出版也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适应这一潮流, 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专业数字技术知识, 并不断积累经验, 为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