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时代

2024-09-16

数字出版时代(精选11篇)

数字出版时代 篇1

摘要:随着数字化革命的冲击, 纸质出版与其采取观望的态度, 不如顺应数字化出版的新形势, 利用自身的优点, 主动出击。出版者要坚定纸质出版不会覆灭的信心, 保持掌握出版物内容的优势, 积极摸索与开拓将纸质出版物与数字化出版物有机结合的方法与道路。

关键词:出版社,数字出版,纸质出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 一场出版领域的“革命”———出版数字化正悄然兴起。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就是指互联网信息的提供者将自己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 登载在互联网上, 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互联网出版一般分为简单出版、多媒体出版和混合出版三种形式。简单出版是指以文字和图片形式为主的出版形式, 包括各类文章、文学作品、学术研究著作以及短信贺卡等, 这类出版形式具有易于检索、阅读浏览方便、传输占用带宽少、技术要求不高等特点;多媒体出版是指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联网出版, 包括各种音响读物、动漫游戏作品、多媒体广告、彩信等;混合出版是指将简单出版、多媒体出版和网络结合在一起, 形成不可分割的互联网出版形式, 比如游戏社区服务、聊天记录等。

数字化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八类:学术文献数据库, 网络期刊、图书, 网络游戏出版物, 网络文学读物, 网络教育读物, 网络音乐, 网络音响出版物, 网络动漫。

据介绍, “十一五”时期,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营销收入从2006年的213亿元, 增长到2010年的1, 051亿元, 5年间平均增幅接近50%。2010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比例已接近10%, 成为新闻出版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1年4月, 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发布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顺应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推进新闻出版业转型和升级”等七方面重点任务。有了技术的完善、市场的需求, 特别是国家的支持, 这场“革命”似乎势在必行。

2012年数字出版产值达到1935.49亿元, 而与传统出版相关的电子书经营收入只占产值的1.6%。传统出版业的经营状况似乎不大乐观。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2013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统计数字上看, 传统出版发行仍在萧条进程中, 出版社面临的压力巨大, 市场竞争激烈。2013年度地面渠道图书零售市场的同比增长率为-1.39%, 已经连续第二年负增长。这有阅读者星散的原因, 有网上书店采用价格竞争分流读者的因素, 同时不可忽略的还有数字出版带来的冲击因素。

如果说之前大多出版社对数字出版的态度是犹豫、等待和观望的话, 笔者认为现在该是思考如何迎接、应对并利用这场“革命”的时刻了。第一,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传统的纸质出版采取彻底悲观的态度———数字出版的兴起是否预示着纸质出版的覆灭。不可否认, 纸质出版产业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以唱片业为例, 20世纪末21世纪初电子技术和网络的兴起给传统唱片业带来很大的冲击, 甚至有人预言不久后唱片将消失。但我们看到, 如今唱片依然存在。不同的是, 音乐从之前的只有唱片媒介转为唱片、网络等多种发行方式。目前, 传统的纸质出版产业面临的是相似的情境, 可以得出结论, 尽管传统纸质出版物的市场会受到影响, 但其不会消亡。另外, 电子图书与传统纸质图书给人带来的阅读感受是不同的, 许多人依然喜欢手捧书卷而读, 喜欢指尖摩挲透着墨香的书页的感觉。这一点, 至少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而且, 传统纸质图书特别是精品礼品图书还有装饰的作用, 这是电子图书无法做到的。电子图书或网络出版物还没有攻克阅读舒适性的问题。我们必须看到, 传统纸质出版产业的“文字内容提供商”这一优势, 也将不是天然就属于传统出版社了。在优厚稿酬和高速大范围网络化的传播效果的诱惑下, 作者完全可以越过出版社, 直接找到数字出版商发表其作品, 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开始出现, 但是, 其最终也脱不出版纸质图书的框架, 既然网络图书已经有大量的客户群, 为什么还要出版纸质图书呢, 必然是有市场需求的结果。因此, 面对出版业的数字化不应采取片面的消极悲观态度。

第二, 我们要认识到, 不管是传统的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 其最重要的及最本质的还是出版物内容。针对这种情况, 编辑要不断地锤炼自己的策划、组稿、审稿、编稿的业务技术和能力, 顺应国家的要求出版优秀的作品, 顺延并发掘我们的优势。对应纸质图书有而电子书没有的装饰功能, 我们应当在调研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多出些精品、礼品书, 充分发掘并利用纸质图书的特色。对于数字化出版的新技术, 我们要学习、了解, 不断地充实自己, 做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出版人。作为出版产业的编辑要有危机感, 就像生命进化论, 在出版业大环境中, 也是“适者生存”的。随着企业化的制度改革不断完善, 只有不断地“充电”, 努力地奋斗, 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第三, 我们要利用这场“数字革命”的到来使出版产业蓬勃发展。传统纸质出版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内容生产, 数字出版这个“新生儿”也有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技术和平台上的优势。但各自有各自的不足:现在的年轻人追波逐流, 青睐于各种电子产品, 传统纸质图书的吸引力似乎不是很大。而数字出版存在内容资源供应不足;由于数字版权保护不完善以及出版社之间存在的内容竞争而缺乏统一共享的内容平台;终端价格偏高, 阅读体验未能让用户完全满意;许多消费者担心电子阅读器辐射强、屏幕不够清晰、长时间阅读易导致视觉疲劳等, 依旧倾向于阅读传统纸质书报等问题。如果让传统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有机结合, 在出版内容的基础上使二者优势互补, 开发出新的纸质出版物与数字出版并驾齐驱、相辅相成的出版形式, 将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 并繁荣出版业。但这需要一个前提———规范。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出版环境, 数字版权的规范势在必行。

数字出版时代 篇2

[摘要]数字出版自问世以来,发展异常迅猛,规模迅速扩大,形态逐渐完备,产品日益丰富,技术不断创新,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

传统出版社应凭借自身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有效整合与开发内容资源、用户资源和媒介资源,构建文档资源库,完善基于全媒体的数字出版产品形态,搭建网站服务运营平台,跨界整合营运渠道,实现传统出版向全媒体数字出版的转型,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结合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的全媒体出版尝试,阐述了这种转型的具体做法。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意识 篇3

传统的出版业多以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有形的实物作为出版物的呈现形态,出版产业链还停留在以出版物生产加工、物流配送和店面零售为主体的产业格局;面对以内容数字化为基础的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出版的表现形态已从单一的内容获取的有形表现转向了依托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更多元的阅读需求,在满足读者基本的内容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更多地为读者提供内容的多元阅读体验,从传统单一的文、图、声、视的时代进入一个全媒介融合的时代,呈现多元化发展;从单一的实物出版物获取内容的时代进入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云出版”创意时代,在大幅降低出版时空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内容创意的新增值,更好地利用科技带给读者全新的内容体验。

编辑在数字出版过程中要有不断探索新业务技能的学习意识。

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人来说是一次出版飞跃,从出版发展的意义上是一次利用科技手段全面提升出版价值的革命,将出版引入软件设计、网络通讯、电子设备等各科技行业中,逐渐改变传统出版模式。面对这样的一次革命,出版单位的编辑所要面对的出版业务将会更广,不仅要在知识结构上成为杂家,更要不断学习陌生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从而适应数字出版需要。

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过程中要有多元形态的设计创新意识。

编辑,我们称为“为作者做嫁衣”的文化使者。在过去,编辑更加注重选题内容的提炼,更多地从作品的内在价值去把握作品,从体例、结构上让作品拥有华丽的“嫁衣”。在数字出版时代,根据作品的不同属性,还要将这件华丽“嫁衣”突破单一的图书表现形式,更多地体现出作品的多元设计意识,除了有形的纸质图书、玩具图书等形式,借助数字出版的优势将作品转变为新媒体产品形态,对教育、保健等知识结构性作品应考虑如何利用数据库建立专业化数字内容增值平台。

编辑在内容加工过程中要有跨媒体的应用开发意识。

目前,出版单位的编辑在选题策划时大多注重选题的传统形态开发,对于新媒体和跨媒体的出版业务缺少了解,对数字出版技术存在着实战应用的缺乏,使得编辑在作品深度开发上存在设计研发瓶颈,无法在全面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实施内容的数字出版跨媒体和多网络发布开发。

编辑在产品销售过程中应有数字营销意识。

传统编辑已经熟悉了传统的营销策划,对纸媒宣传、作者签售、新闻发布会、店面促销等營销形式均已习以为常。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受时空局限的营销已被数字网络营销所冲击,开放的数字网络平台已让编辑不仅可以成为营销的策划者,也是实施者。让编辑具有网络策划能力,营造网络热点让读者获取有效的信息不再通过传统形式,而更多通过数字网络渠道获取,利用微博等现代传媒进行“病毒式”传播,这样效果远远高于传统营销,为此对于编辑来说,利用数字营销将对销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编辑在出版产业融合上应有影视导演意识。

当出版与传媒通过科技进行真正融合后,优秀的编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为作者做“嫁衣”,而应成为“导演”,要将作者这样的“演员”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不仅在某一个层面达到最佳状态,更多地则是在所有的场景中都能达到最佳,同时对于导演不仅考虑一个人的状态,还要考虑不同演员之间的有机配合,考虑到传统表达与科技渲染的和谐等等。这样对于编辑来说,不仅要懂作品、懂作者,更需要将数字时代的传媒理念应用到出版,让出版拥有新的价值内涵,为读者提供更超值的内容享受。

在数字出版的大潮中,传统出版企业都将面临着数字化的转型,这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国内的出版企业转型,首先必须从企业员工的“思维”上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我们在出版改革发展中必须做的,也是唯一的出路。作为出版企业的中坚力量——“编辑”必将成为这场变革的先遣队,再一次为我们出版产业的大发展贡献智慧、创造价值。

面对数字出版的美好前景,有憧憬、有畅想,但更需要脚踏实地、敢于探索,用创造性的思维迎接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

(作者单位系安徽教育出版社)

数字出版时代 篇4

2008年, 伴随着亚马逊Kindle的横空出世, 数字出版打破多年沉寂, 开始浮出水面进入大众视野。2009年, Kindle的热销让电子书成为当年IT界最热门的词汇, 数字出版迎来了发展的拐点。所有人都在硬件上倾注了极大的热情, 一拥而上。

而当美国最著名的主流大报《纽约时报》掌门人苏兹贝格2010年9月宣布, 可能将在2015年停止出印刷版转为网络发行, 有关纸媒即将死亡的说法显得越发真实。与此同时, 苹果公司推出了平板电脑iPad, 这种如同普通书本一般大小的触摸式电脑杀入市场后, 本来已经被电子书阅读器点燃战火的国内市场进一步沸腾, 有人断定, “无纸阅读”时代马上就要到来。在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上, 来自世界各地的840位出版业内人士就曾预测纸书将在2018年彻底被“电子书”取代。

数字出版的潮流已经不可阻挡, 我们要大胆地去拥抱。

光做硬件没出路

每天在地铁上翻看报纸的人越来越少, 拿着手机和电子阅读器阅读的人越来越多。在国内, 几乎跟电子生产或者网络书籍沾点边的企业都进入了电子书阅读器市场, 并将热情倾注在个人终端的硬件生产上。但实际上我觉得很多人没有想清楚。

阅读器终端的兴起确实对数字出版产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光卖硬件, 如果没有内容, 就是无米之炊。大家一股脑都去做硬件, 最终就会像手机、电脑一样, 是一场血拼, 很多人轰轰烈烈进来, 最后就会轰轰烈烈倒下, 剩下的玩家不会太多。

正因为看到了这点, 所以就在人们热情高涨的2009年, 我在深圳的文博会上就发出了只做硬件没有出路的警示:基于E-INK技术的电子阅读器在短期内不会有特别大的市场, 没有好的正版内容, 只靠卖设备、靠下载盗版内容的模式不可能长久, 蓝海很快就会成红海, 剩下的只能是一场价格的惨烈血拼。而如今电子书阅读器市场的发展情况印证了我当时的观点, 现在国内几乎所有只做硬件的厂商都非常艰难。

商业模式才是王道

数字出版产业要真正健康的发展, 必须要把内容 (可以出版的作品) 、通道 (电信、移动等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服务商) , 以及个人终端 (阅读器、手机、PSP、平板电脑等产品) 这几个环节的关系处理好。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容, 阅读器毫无意义;如果和运营商达不成合作, 那所有的内容通道就不通畅。总体上, 阅读器是一个硬件, 硬件的技术门槛总会被攻克, 阅读器要做得好, 就必须要跟运营商以及内容紧密联合。真正形成“内容服务+通道+终端”的商业模式, 才是数字出版发展的长久之计。

亚马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作为全球最大的网上书店, 亚马逊拥有庞大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内容资源, 有能力为电子阅读器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资源支持, 使电子阅读器不再是个资源匮乏的终端设备。在多年的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中, 亚马逊与内容提供商和运营商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基础, 不仅能够拿到最新、最好的内容资源, 而且能够提供良好的运营服务。用户购买了亚马逊Kindle阅读器后, 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线购买和下载书籍, 而且可以实现PC端、手机端、Kindle端的信息同步, 阅读体验非常棒。

因此, 无论是数字出版还是传统出版, 媒体的本质不变, 都是内容和渠道相结合的产物, 而其中内容又占主导位置。内容服务平台的重要性一直大大超过电子阅读器, 因为阅读器只需购买一次就能长期使用, 而书籍等内容资源却可以源源不断产生、销售, 所以拥有版权的数字内容和技术服务才会拥有数字出版的未来。仅仅只做电子书阅读器终端的厂商将没有出路, 一大批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

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数字出版代表着未来, 但从目前国内的发展情况来看, 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法律和法规的完善是首当其冲的。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后, 我们在数字版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还是显得滞后, 没有在立法层面得到很好的解决。

内容格式等标准也需要统一。版权机构、终端厂商和运营商都分别自己去拿内容, 很多都只生成了自有格式, 要想在不同终端上阅读这些内容, 就要在系统里安装各种reader软件, 加大了内容重复加工的成本。这样的封闭格式导致内容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不能让更多不同阅读终端的用户平等拥有所有内容。即使有一些开放格式, 也不能让所有终端都能够适配。

行业联盟需要建立。联盟应包括作家、出版机构、运营商、硬件厂商和技术提供商等产业链上的参与者, 共同研究解决基于中文的格式标准、版权保护标准以及定价原则, 建立行业自律和规范, 推动政府立法和提供资金扶持, 形成一个行业参与者共赢的商业模式。

产业链要形成有效分工, 各司其职。内容提供商、终端硬件厂商、通道运营商谁都想做老大, 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局面需要改变。有业内人士就曾指出, 尤其是运营商要摆正位置, 做好通道,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所幸国家在打击盗版、维护版权、建立标准等方面正在不断加大力度。工信部于2010年成立了电子书标准工作组, 按照硬件、交互和格式三大领域来制定数字出版的相关标准。

未来属于云出版

云计算正席卷IT界, 而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出版来说, 进入云出版时代已不遥远。云计算为数字出版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动力, 技术方案会更加成熟, 数字内容和平台建设将与用户需求更好结合, 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和数据服务将为传统出版机构提供转型的出路。

终端阅读器的浮华似昙花一现, 数字出版的未来需要有理性的观察。拥有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社正在迈开理性的步伐, 他们开始与一些知名的数字出版技术公司进行合作, 组建全新的数字出版公司, 发挥各自的优势, 扮演好产业链中的角色。

数字出版时代 篇5

面对传统纸质教辅出版竞争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利润越来越薄,政策越来越严的情况,教育社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教辅数字出版的方向,并从中突围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认识教辅数字出版的必要性、紧迫性,更新观念。

据央视网消息,2009年数字出版业产值超过750亿元,首次超过传统图书出版业的产值。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我国现在的图书出版,一年出版社的产值600多亿,而数字出版现在全年已经达到了750亿,而且还在以50%~80%的速度增长。所以可以想见,数字出版将会成为整个出版业的一个主要业态。”要想在“群雄割据的战国时代”成为强者,教辅企业一方面要走品牌之路,另一方面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数字化转型。

对于教辅来说,虽然市场规模庞大,但整体格局比较混乱。一方面由于涉入者较多,造成产品供过于求,同质化现象严重,退货率高,市场已由拼质量、拼品牌、拼营销转为比时间、比封面、比折扣,步入了恶性循环;另一方面进入教辅行业编、印、发系统的门槛偏低,而且盗版猖獗,出现部分区域市场被众多“农民出版商”占据的独特现象。传统教育出版社与优秀民营教辅出版公司相比,既无强大的研发能力,又无对市场的熟悉度,没有什么优势可言。虽然目前还有一些政策层面的照顾,以及与教育行政部门建立起来的良好合作关系,但这些因素是靠不住的,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人才队伍和研发能力,没有新的盈利模式,那么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教育出版社也许会沦为别人的加工厂。

2现阶段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继续重视传统的教辅出版模式,另一条是给予资金扶持,配套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成立数字出版项目部。打造全新的出版模式。

虽然,数字出版是一种趋势,但版权、技术手段、盈利模式问题等很难解决,使得现阶段的教辅数字出版基本处于起步阶段,很难实现盈利。即使出版社跟一些数字出版商进行合作,但合作品种基本涉及一般图书,没有涉及教辅。加之数字出版盈利太低,有的每年只有区区几万块钱的进账,对于教材、教辅每年数千万码洋的教育社来说,这点钱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况且,每年教材的修订、维护及教辅旧品种的修订、新品种的开发均占了教育社几乎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面对数字出版这一自己相对陌生的领域,以及难以预测的市场,自然没有多大兴趣。就现阶段来说,教育出版社应该尝试两条腿走路,一是继续重视传统的纸质教辅出版模式,毕竟这是教育社的身家性命之所在,是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二是成立数字出版项目部,摸索全新的数字出版模式,给予资金扶持,人才配套,以期积累经验,应对数字出版时代的到来。同时,这两条腿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应该是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可以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辅出版仍然以传统纸质为主,教辅数字出版虽然份额在加大,仍无法取代纸质出版。同时,传统纸质数辅出版可以为教辅数字出版提供资金、人才等支持,反之,还能促进纸质教辅出版的内容和营销创新。

3积极研究教辅数字出版时代,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及需求。探索数字出版的特点及内容模式。

今年成都书市上,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龚曙光在接受新浪专访时说:“他(指集团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在一个数字时代,他的读者、他的观众、他的消费者,他们在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可能所产生的新需求。”很显然,龚曙光的讲话已经触及到了数字时代的一个实质问题,即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出版内容与形式的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某些变化。

有人说,教辅出版是一个没有多少门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产业,读者读来读去还不是那些内容,没有多大必要对读者多研究,应多将精力放在营销环节,渠道为王。这话听上去有些道理,也深为许多教辅出版者赞同。但是,教辅的使用对象——广大学生,现在的这一代人是伴随网络成长起来的,他们中不乏拿着手机看视频、持着汉王电纸书阅读的人,且随着这些手持设备的日渐普及,这一群体数量会日益壮大。对于他们来说,传统教辅也许太过呆板,无法提供相关视频;也许太过厚重,无法做到少而精;也许练习太多,而答案又太过简略;也许题目太陈旧,而新的东西太少,等等。而这些新的需求产生,一方面显出旧的纸质教辅的固有弊病,如限于平面媒体,无法提供视频讲解,而考虑成本问题,教辅又往往难以提供详尽解答。另一方面,也对教辅的数字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提供了新的市场。

4结合教育社各自的特色及优势领域,探索教辅专业化的数字出版。

各家教育社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及优势领域。有的教育社在教材出版方面有优势,如中南传媒湖南教育社分公司的地理教材在全国占有1/3的市场;有的教育社在教辅出版方面表现突出,如近年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北京教育出版社的教辅出版在教辅类图书零售市场占据前两名的位置:有的教育出版社在期刊杂志方面有比较大的知名度,如江苏教育社就有《新语文学习》、《时代学习》、《全国优秀作文选》、《时代英语》、《新高考》、《教育研究与评论》等期刊。

在探索教辅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一定要设法避免做到大而全,应尽量依托自身特点,做到专业化出版。如中南传媒湖南教育社分公司可以利用地理教材的优势,利用已有的多种资源,建立专门的地理网站,大力充实网站资源,一则可以为教材的推广、维护服务,二则可以开展地理学科教辅数字出版。待其取得较好的效果后,再推之本社其他学科教辅数字出版。而对于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来说,同步类教辅占据其动销品种的70%以上,码洋贡献率更是接近90%。那么,该社可在同步类教辅数字出版上大做文章。一则市场已比较认同其同步类的品牌,二则已有的品种数已比较丰富,可提高其二次开发的利用率。就期刊做得好的江苏教育出版社而言,可利用教辅类期刊《全国优秀作文》、《新高考》等在市场有比较好的品牌,有较好的发行渠道的特点,探索将期刊与教辅图书及数字出版互动,做到一次开发,多次利用。

5探索教辅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开展多种有益尝试。

数字出版的成功与否,是要找到其符合自身实际的盈利模式。现在笼统地谈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比较多,针对教辅数字出版的比较少,而就教育社的实际情况来谈的就更少了。下面,笔者不揣浅陋就教育社的实际情况,来谈谈教辅数字出版几种可能的盈利模式。

第一,利用教育出版社已有教辅品种较全、产品线较完整的优势,整合已有资源,与教辅硬件商(如好记星、读

书郎、汉王等)开展多种合作。如将自己的资源主动推销给硬件商,或按硬件商的要求定制教辅内容。采取买断或提成的方式,将自己闲置的资源进行再利用,同时也可利用硬件商的销售渠道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知名度。今年5月10日,汉王科技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在北京签署版权项目合作协议可以看作硬件商也在谋求自己的版权,实现与出版社的双赢。

第二,完善自己的网站,进行纸质内容与数字内容的良性互动。如就自己发行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教辅,进行二次开发。开发方式可以是,就纸质教辅的内容配备相关的名师讲解视频,提供比纸质内容更丰富的相关资源、试题库等,或与名师合作,请他们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困惑等。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纸质教辅内容完善服务,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二也可以提高自己网站的流量及关注度,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发展会员制,尝试通过销售点卡等提供增值服务。未来可能尝试纸质教辅以定价较低、发行折扣较低的方式来占有市场,而通过网站来实现盈利。

第三,通过与中国移动的合作,开展手机教辅数字出版。比如,建立“手机教辅超市”应对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手机教辅超市”的产品形式多样,用户可通过手机上网,选择需要的内容,通过计算流量收费。利用自己网站的视频资源,完善其产品线,提供给手机用户。这种方式可作为教辅书的一种增值服务,也就是说手机教辅本身不盈利,但可以作为教辅书营销的一种方式(免费赠送给购买教辅书的读者)。

第四,与当地的名校合作,利用其网校资源,整合成教学资源库和试题库等。传统教育出版社与当地的名校一般多有合作,两者有利益上的共同点。随着教材、考试内容的变革,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地方化的特点,这为两者的合作增添了更坚实的基础。教育社可以利用名校现有的资源,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人气,而名校亦可利用比自己更完善、功能更加大的网站来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当然,名校未必肯拿出自己的资源,教育社关键是要处理好自身的利益诉求与名校之间的利益诉求,找到其共鸣点。只有更多、更全、更新、更优质的资源的不断加入,教育社的网站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一切的后续工作才有可能展开。教育社也能从网站的优质资源中,针对具体纸质教辅市场,开发自己的纸质教辅。就教育社网站现在的普遍情况来说,绝大多数仅限于维护、推广、宣传、服务自己的产品。基本没有触及数字出版这块领域,包括教育社老大——人教社在内,因此,这块市场是有待开发的。

以上只是教辅数字出版的几种可能的盈利模式,实际上盈利模式是多样的,根据各个教育出版社自身的实际情况,或者出版集团层面下的教育社分公司的实际,教辅数字出版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而同时切合各自实际的。

数字出版时代编辑人员素养探讨 篇6

一、数字出版的特征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 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 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 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1] 。

数字出版的特征从它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形态方面来说, 具有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数字化的特点, 具有运营的网络化特征。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手机电信网络, 都赋予了数字出版即时互动、在线搜索等功能, 能够满足大规模定制、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与传统出版的产业特征相比, 数字出版具有高增长、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点, 并依靠互联网、手持阅读器、手机阅读等多种出版方式, 丰富了原有出版的业态, 使得出版业务丰富, 便于满足各个方面、层次的多种需要[2] 。

另外, 数字出版还具有显著的高技术性特征。一是依赖于数字化与网络技术的数字出版, 其出版流程趋向简约。二是内容增值技术化。内容是出版业的基础, 但内容必须依赖技术来实现它的传播和增值。凡颇具规模、初具产业链模式的数字出版活动, 基本都由技术提供商主导。三是由纸质载体置换到电子载体, 实现了传播媒介物质载体在技术进步上的巨大飞跃。

二、我国数字出版现状

(一) 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数字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却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产业发展的覆盖范围甚至与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例如CD、VCD、DVD、电子书、网络、MP3以及通过手机下载彩铃、彩信、图书图片等, 这些数字出版的产物在丰富了出版物内容和形式的同时,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3]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指出, 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年产值达799.4亿元, 首度超过传统书、报、刊出版物的生产总值, 比2008年增长50.6%, 与前几年相比, 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据业内专家分析, 到2010年年底, 我国数字出版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 000亿元。未来几年, 数字出版用户每年将增长30%, 收入每年将增长50%。

(二) 手机出版异军突起

2000年世界第一部手机小说《阿由的故事》在日本出版, 阅读者一年之内突破2 000万人次, 数字出版的巨大潜力让运营商看到了商机, 随后继续推出与各种方式结合的手机文学、手机书刊、手机游戏、手机动漫等, 几乎覆盖了传统出版的所有形式[4] 。不断革新的移动通讯技术和成熟的收费模式的出现, 也为手机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网络出版的延伸, 手机出版具有便捷、全球化、互动性、跨文化传播、多媒体等网络传播的优点, 是“带有体温的媒体”, 人们使用手机收看电视、上网、读书读报等, 已经非常普遍。据统计, 目前国内手机用户已达7.5亿, 手机上网用户达到2.33亿, 手机阅读用户接近2亿[5] 。随着3G的广泛应用, 移动传播将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提高了阅读舒适度, 读者可随时随地下载或在线阅读电子书或电子报刊, 并进行评论。

(三) 数字出版面临大好机遇

首先, 数字阅读人数快速增长, 为发展数字出版提供了契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出现, 可供人们选择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载体呈现出多样性。在数字化阅读方式中, 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成为两大主要阅读方式。其次, 国家及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数字化出版, 制定了鼓励数字出版的一系列政策。2010年1月, 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9月, 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它们均明确提出, 要积极发展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和手机出版等以数字内容、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传输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新闻出版业态, 从政策的高度为数字出版的发展保驾护航。2011年4月, 上海市政府正式签发《关于促进本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宏观政策、财政扶持、政府采购、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和人力资源等领域, 切实将政府推动上海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举措具体化。另外, 《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 采用国家支持和企业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 正在加快实施。

三、数字出版时代编辑应具备的素养

一般来说, 编辑的素养包括几个方面, 如编辑的政治理论水平、编辑的专业知识、编辑的学术造诣、编辑的心理素质和工作经验等。编辑工作的特点决定了编辑素养的重要性。在数字出版时代, 对编辑素养的要求将大大高于传统出版时期。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 编辑人员要解放思想, 努力学习, 迎接挑战, 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编辑除了要具备传统出版时代的职责和素质要求外, 还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一) 较强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大大增加, 但信息量太大、太滥, 使人们获取高质量的可靠的信息变得困难。数字出版已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处于出版业中心地位的编辑, 首先对信息要有高度的敏感性。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海量信息, 编辑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要能快速地检索、筛选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强大的信息阅读能力。编辑是社会正确舆论及出版物的把关者, 有责任有义务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识别和判断, 以将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读者。其次, 编辑在掌握基本编校知识的同时, 还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信息技术能力。如能熟练应用各种采访编辑工具, 把握文字、图片、音视频的特点, 并能将它们综合运用, 并且具备熟练的信息检索能力, 能运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检索手段检索信息。编辑还应了解一些电子阅读器的相关知识。电子阅读器近年发展很快, 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阅读革命。电子阅读器与纸质平面出版物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点, 如能实现在线互动、引文自动链接和检索词开放链接等。

(二) 丰富的版权知识

数字化版权保护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科学理论的基础。然而, 版权意识淡薄、版权管理不到位、侵权主体责任难以界定等问题导致数字出版的严重侵权, 已经危害到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将阻碍数字出版的进一步发展。为此, 有关管理部门应在分析数字化版权问题特点的基础上, 找到问题的原因, 通过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法律手段等来进行规范化管理[6] 。作为编辑, 要带头学法、懂法、守法和宣传法律知识, 特别是要加强对知识产权法和著作权法的学习, 自觉增强版权意识。编辑要自觉置身于数字出版的发展浪潮中, 了解政府关于数字出版的各项政策, 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 深入了解数字出版版本的特点, 及时更新版权知识, 对一些版权问题要有前瞻性;既不能侵犯他人权利, 也要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出版物的利益。

(三) 必要的外语能力

外语能力是衡量新闻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出版物借助互联网跨出国界, 走向了世界。如中国知网的海外机构用户已包括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美国EastView公司、香港大学图书馆、剑桥大学出版社等五百多家。出版业的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中外出版交流、贸易活动和版权交易的频繁往来, 都需要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素养, 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当今的数字环境下, 大多数信息资源, 特别是科技信息资源, 都是以外语尤其是英语为载体的。世界上公开发表的各类文献大多以英语出版, 同时英语还是国外专业数据库和网络检索语言的通用语言。因此, 编辑最少要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这样才能有效利用先进国家的最新资料, 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得心应手。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数字出版因其海量存储、搜索便捷、互动性强、低碳环保等特点, 已成为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和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 数字出版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变革, 它隐藏着深刻的文化变迁和观念更新。在这样一个出版业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 编辑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 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工作方式和流程, 不断创新, 锐意进取, 多向新媒体学习, 从思维方式和操作实践上接受数字出版, 努力提高自己的数字出版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以成为一名新型的现代新闻出版业的称职编辑。

摘要: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出版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在阐述数字出版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了目前我国数字出版的现状, 提出在新的出版时代, 编辑除了应具备传统出版时期的素质和要求外, 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丰富的版权知识和必要的外语能力。

关键词:数字出版,传统出版,编辑素养

参考文献

[1]吴晓英.我国数字出版业盈利模式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7) :97-99.

[2]郭志蓉.我国数字出版的新情况与趋势[J].青年记者, 2011, (3) :10-11.

[3]数字出版[EB/OL].http://www.hudong.com/wiki/%e6%95%b0%e5%ad%97%e5%87%ba%e7%89%88.2011-04-25.

[4]蔡秀娟.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学术期刊发展[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 (3) :148-150.

[5]石峰.关于当前期刊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10, (12) :6-10.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才的培养 篇7

一、数字时代对编辑出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一) 出版的数字化要求编辑出版人才掌握现代出版技术

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无论是从出版的选题、策划、内容、形式方面, 还是出版的工作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数字出版往往会运用到多种媒体形式, 不仅有传统出版中常会用到的文字、图片等, 而且还有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 有的甚至会要求能够与读者互动。因此编辑出版人员在项目策划时, 必须考虑选题在多种媒体上运作, 这就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具有对选题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数字化时代编辑业务的操作, 大多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 同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成信息检索、内容处理、多媒体转换等工作, 因此编辑出版人员还必须具备熟练运用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转换技术等各种现代出版技术的能力。

数字出版是在传统出版技术基础上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出版形式。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内容更加丰富, 出版形式、载体、传播方式等更加多样化, 出版的运作模式、生产流程、管理方法等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数字出版的特殊性对数字出版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数字出版人才不必精通具体的IT技术, 但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工作要求相一致的方式、方法和能力。

(二)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要求编辑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版权意识

目前, 我国数字出版市场还很不规范, 还缺乏统一的数字出版资源平台和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尤其是缺乏完整的数字版权保护规范, 著作权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 数字出版企业及数字出版从业人员的版权意识也亟待加强。近年来数字出版物被盗版现象屡禁不止, 数字版权的纠纷也在不断上演, 如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代表中国作家向谷歌、百度维权案、盛大文学起诉百度案、中华书局起诉汉王电子书预装“二十五史”案、人民文学出版社就作家贾平凹的小说《古炉》数字版权起诉网易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等起诉苹果网上应用商店案等等, 一大批数字版权纠纷案件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数字出版的虚拟性使得盗版成本非常低, 再加上数字出版的加密技术不完善, 以及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薄弱等原因, 数字出版被盗版现象日益加剧。在数字出版不断发展的未来, 仅仅依靠出版加密技术还不能有效地保护数字版权人的权益, 最重要的还需要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版权意识, 认识到数字版权的重要性, 真正做到既维护自身的利益, 又不侵犯其他版权人的合法利益。

(三) 数字出版的市场化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

数字时代编辑出版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选题、策划能力, 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数字出版的市场化使得数字出版的竞争尤为激烈, 要想让数字出版物吸引广大读者的注意力, 编辑首先要了解读者的兴趣所在, 知道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出版内容呈现给读者并让他接受。在未来数字时代的出版企业都将要面对由不同的消费者群体组成的全新的出版市场, 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熟悉全方位的市场运作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 包括市场预测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宣传促销能力等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 编辑出版人员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 掌握控制市场的主动权, 有针对性地推出消费者青睐的作品。

此外, 编辑出版人员还要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宣传促销方式与手段, 明确出版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不断延长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寿命, 促进数字出版产品的市场销售量不断增长。由此, 数字时代的编辑出版人员, 不仅需要具备传统出版的策划、设计、编排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字出版的营销能力。

(四) 数字出版的立体复合性要求出版人才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数字出版是立体复合式的出版, 其表现形式不仅限制于文字、图片等方式, 而且有声音、视频、甚至是人机互动的形式。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文字编辑处理能力, 而且要熟悉图片处理、声音和视频编辑、动画制作等各种能力。与传统出版相比, 数字出版的很多工作环节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 这就需要出版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处理技术, 适应出版的数字化的要求。而高校出版专业教育也应该在提高学生选题、策划和编辑等能力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二、顺应时代要求, 培养合格的数字出版人才

(一) 根据产业要求调整编辑出版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专业大都是为了适应传统的编辑出版来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的, 虽然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有很多的相同之处, 但是传统的出版教育显然不能适应数字出版所需要的能力和技术要求。数字出版是综合性的高科技产业, 数字出版教育应该根据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的合格人才。编辑出版专业教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和多媒体网络技术, 加强网络出版技术等应用的教育, 以及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外, 还要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 根据需要安排一些出版经营管理方面的课程, 适当提高学生的出版运营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 培养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又懂市场管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来。

数字出版教育要树立大编辑、大文化、大媒体的教育理念, 大力支持数字出版专业优秀教材的出版, 加强学校数字出版实验室建设, 开放数字出版基地和数字出版企业作为培养数字出版人才的实践基地, 加强数字出版的高层次人才培养[1]。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数字出版人才来。

(二) 不断完善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

当前高校的编辑出版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教学与实践脱节较为严重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一是高校普遍存在着的重理论轻实践教学理念;二是由于投入不足或是不够重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 高校缺乏实践教学的平台;三是高校普遍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编辑出版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 光靠理论教学是培养不出优秀的编辑出版人才的。因此, 当前的数字出版教育应该从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平台投入以及教师队伍优化等三个方面作为突破点,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数字出版教育目前最缺乏的是既有丰富的出版经验又具有较高的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一难题, 一方面

DONGNAN CHUABO学术平台———传媒研究

可以采取走出去战略, 要求实践经验欠缺的教师经常到企业中去锻炼学习, 学校与出版界建立一个稳定的互通交流机制;另外一方面可采取灵活引进的措施, 将一些有经验的的出版精英、经营管理专家等引进到师资队伍中来, 带领学生参与到更多的实战学习中去。

(三) 不断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编辑出版教育与国际接轨

数字出版是出版技术和数字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 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 数字出版将有无法预测的前景。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懂得出版规律, 又有经营能力、眼光高远的高素质出版人才, 这就需要高校不断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要提高出版专业的教育质量, 必须开阔我们的眼光, 到全球去寻找和引进更先进的理念和先进的教学模式、引进一流的数字出版方面的专家,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主动走出去向别人学习。只有通过国际合作, 才会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教学理念、一流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 才能为数字出版业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一流人才。

(四) 不断提升编辑出版教育的层次培养高层次出版人才

数字出版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高层次的数字出版人才,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 目前的出版专业教育大都还停留在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 很少有学校开展出版专业的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数字出版的发展还应该在有条件的院校里增列编辑出版学硕士点、博士点, 以提高专业教育层次, 提高数字出版人员的整体素质。虽然一些高校己经开始了硕士、博士层次的教育, 但这些以编辑出版为研究方向的硕士或博士, 大多是在相关专业下以“挂靠”形式养出来的,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专业培养层次。

此外, 高校出版教育还应该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正在从事出版工作的业内人士, 也应该到高校当中学习, 不断充实自己的出版专业知识和出版理念。高校和数字出版业要有一个良性的沟通渠道, 一方面可以让高校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 实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内容,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数字出版企业不断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 并且通过与高校不断地沟通合作使出版企业可以不断地从高校毕业生中获得高素质的出版人才。

参考文献

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发展趋势研究 篇8

1.1 大数据的定义

维基百科上对大数据的解释是被广泛提及的一种解释:“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根据人们的通常的认知, 信息是数据的载体, 所以在大数据的实际运用当中, 人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完美的决策。因此, 大数据可以在政府政策制订、社会舆情监测、商业营销等领域的决策得以广泛运用。

1.2 大数据的特征

通常情况下, 大数据的特点可以被归纳为4个V。即数量大 (Volume Big) 、类型多样 (Variable Type) 、实现快速 (Velocity Fast) 和价值高但密度低 (Value High and Low Density) 。

一是数据体量巨大 (Volume) 。目前, 人类生产的所有印刷材料的数据量是200PB (1PB=210TB) 、全人类说过的所有的话的数据量大约达到了5EB (1EB=210PB) , 一台典型的个人计算机硬盘的容量为TB量级, 而一些大企业的数据量已经接近EB量级。

二是数据类型繁多 (Variety) 。这些多样化的数据被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以文本为主的这类便于储存的数据是结构化数据, 其余像网络日志、音频、视频、图片等则被归为结构化数据。这些年, 相比于结构化数据而言, 非结构化数据越来越多。这样多类型的数据将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更加严格和高要求的挑战。

三是价值密度低 (Value) 。往往数据总量的高低与价值密度的高低是不成正比反而成反比的。以一部1个小时的视频为例, 在连续不断的1个小时的监控中, 对我们有用的数据可能仅仅有几秒。如何在这个种类繁杂、数量庞大的数据中迅速的提取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是处理速度快 (Velocity) 。处理速度快是大数据有区别于传统数据挖掘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根据IDC的“数字宇宙”的报告, 预计到2020年, 全球数据使用量将达到35.2ZB。在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面前, 是否能迅速的处理这些海量的数据的效率关乎到企业的生命。

1.3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毋庸置疑,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大数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现代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基础建设的一部分。大数据时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和许多科学门类都会发生巨大甚至是本质上的变化和发展, 进而影响人类的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和生活方式。

多个领域都在积极的运用大数据来进行决策。在制造行业中, 企业通过收集网上的众多数据来进行大数据分析, 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和掌握市场动向, 就可以做出合理有效的决策来对库存量和采购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决策, 有效的减少了因盲目进货而导致的损失。而在商业上, 国外的一些超市通过定位系统对顾客的手机和购物推车进行定位获得商场内顾客在各处的停留时间, 然后再利用视频监视系统对监控图像进行分析来了解顾客的购物行为, 进而优化商场的布局和货物的排列, 提高销售利润。大数据也被利用在政府决策上, 比如分析本地近几十年的天气数据, 将气温、降水量、土壤情况和每年农作物产量做成图表, 就可以大概估计出农产品生产趋势, 政府就可以根据分析和预测做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农业政策等。

比如, 洛杉矶警察局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合作利用大数据预测犯罪的发生。Google流感趋势 (Google Flu Trends) 利用搜索关键词预测禽流感的散布。统计学家内特.西尔弗 (Nate Silver) 利用大数据预测2012美国选举结果。麻省理工学院利用手机定位数据和交通数据建立城市规划。梅西百货根据需求和库存的情况, 该公司基于SAS的系统对多达7300万种货品进行实时调价。

大数据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熟悉的行业, 因此出版产业必然也会其他产业一样受到大数据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发展。

2 大数据应用给出版业带来的挑战

2.1 出版业需将“数字化”进行到底

目前, 出版业还处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化转型的阶段, 也就是说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还尚未完成, 又即将迎来“大数据时代”。但数字化仅仅是大数据的一个前提和基础, 数字化不等于大数据。要想进行大数据分析, 必须先将不同形式的复杂数据处理成为计算机可以计算、处理的数字数据。所以, 要迎接出版行业“大数据时代”的来临, 就必须加快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

2.2 出版业必须明白是谁在掌握着数据

在大数据时代, 数据成为宝贵的财富, 然而如果要利用大数据, 出版业应该搞明白的事情是谁拥有着大数据。必须要取得搜索引擎 (如百度) 、社交网站、网络小说网站、电子书阅读器公司等拥有着与出版行业相关联的数据的公司或组织的授权, 合理合法的取得所需数据, 然后才可以进行数据分析, 获得使用价值。但是因为数据作为一种资产而言其本身的价值是难以具体衡量的, 因此在取得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多重的挑战和困难, 这种多方博弈可能会有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而某些在出版产业链上已经实现纵向一体化的公司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其他原因, 不向出版社提供数据使用权。例如, 拥有电子阅读器Kindle的亚马逊就没有把用户数据信息卖给出版社或作者。

2.3 大数据挑战出版机构对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与整合能力

出版行业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可以用于两个方面, 一是可以用来传递给公众, 二是可以用于出版机构本身的预测、策划等环节。数据仅仅是一种符号, 只有经过解释、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具有意义, 成为信息。而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成果, 是从信息里提炼、加工出来的。因此想要获得更加完善的信息和知识, 大数据时代将考验出版机构对于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和整合的能力。

2.4 大数据将考验出版业自身数据分析、数据管理体系

对于微观出版组织而言, 大数据时代不仅考验着出版机构是否有能力收集有效数据, 优化分析方法, 也考验着出版机构是否可以更好的将大数据嵌入到版权购买、产品营销和用户沟通等多方面的出版运作流程中, 使之真正成为一种经营资产和管理要素。对于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层面而言, 出版业能否将行业内的数据管理工作全面覆盖, 能否完善数据监测、管理系统, 能否健全数据信息公开制度、使数据信息更加透明、科学、全面、合法也是挑战之一。

3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

3.1 数字出版和互联网的融合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通讯、网络、存储、显示等高新技术基础上, 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数字出版的前提是数字化, 而大数据的本质是更加广泛、深入的数字化, 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时代的“从数字化到数据化”———深度信息化转型任务:从内容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从数字化阅读到阅读数据化、从数字化服务到服务数据化、从管理信息化到管理数据化后将繁杂数据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分析的数据, 从而使得数字出版利用互联网获得大量数据, 再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这些技术从而获得长远发展得以实现。所以数字出版发展的第一个趋势就是和互联网的融合。

3.2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

随着大数据及时的发展原先制约着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的一些问题, 比如说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内容提供方具有版权优势、技术提供方具有技术优势、网络服务方具有渠道优势, 但是数字出版产业链缺乏整体统一的信息协作平台导致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将会逐步解决。大数据技术建立的“信息共享”将使得信息的共享得以实现。大数据技术让数字出版产业有能力去整合优质资源、顺应时间、内容“碎片化”趋势, 可以分析读者或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并且做到“定制”这些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和信息。使得数字出版走向内容、技术以及终端无缝对接才能准确的适应潮流, 从而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的产业链整合。

3.3 在大数据时代, 出版商将逐渐向信息和知识服务商转变

受到大数据的影响, 数字出版无论从生产模式还是内容上都会有所改变。在生产模式方面, 数字出版将改变以往的以书、文献等为基本单位的生产方式, 转而形成以知识、信息为基本单位的单位的细致分析数据化的生产模式。而在内容上, 数字出版可以通过对于数据的分析而详细、深入的了解到读者的需求, 将已有的知识与信息和读者所需要的知识与信息紧密结合起来。作者可以知道读者需求, 与读者直接交流。大数据将推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向信息和知识服务商逐渐转变。

3.4 数字出版向“数据”出版转变

大数据可以有效帮助出版社解决很多问题, 为读者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很多时候, 出版者并不是研究人员, 所以在面对内容中很多需要专业知识来解答的问题时, 往往是难以确定, 甚至不知所措。但是如果出版机构具备分析大量用于数据的能力, 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处理上的能力有所提升, 大数据就可以帮助这个在传统出版方式下出版者和作者没办法解决的难题。因为这个方法需要通过大数据将海量资料提供给人们作为研究的素材, 为深入的研究提供工具, 详细的做法是, 出版者利用大数据进行二次研究。比如建立统计数据库, 并且研究如何将它做成大数据产品, 为特定的问题设定特定的数据指标, 以求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在大数据时代, 数字出版向“数据”出版转变也是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孙玉玲.大数据时代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4) .

[2]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

[3]李彪, 陈璐瑶.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业的对策和路径选择研究[J].出版广角, 2013, (23) .

[4]吴赟.产业重构时代的出版与阅读——大数据背景下出版业应深度思考的五个关键命题[J].出版广角, 2013, (23) .

[5]王凌.论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对出版业的影响[J].编辑之友, 2013, (4) .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篇9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转型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今, 数字出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战。

1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对相关内容编辑加工, 而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具备内容、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突出特点。

2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路径

2.1转变思想, 拓宽视野

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编辑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做到思想先行, 从观念的更新开始。对一些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而言, 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多已形成定势, 对于数字出版尚需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为此, 传统图书编辑应树立科技化和现代化观念, 打开和拓展视野,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及分析, 从而及时来把握数字出版的动态, 并且根据上述内容来进行自我思维以及观念的更新。毋庸置疑, 数字出版形态丰富、技术多样, 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对于国内外数字出版形式要密切关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研习数字出版的全新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新特点, 并且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形成独特的判断, 拥有清晰的数字出版思路。

2.2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数字出版的前提无疑就是技术, 而技术自然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的是对产品内容的足够了解, 作为编辑, 在数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就产品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

对于传统图书编辑, 对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掌握专业技术开发, 而是对技术的实现功能、基本原理、呈现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为后期的数字图书出版和运营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涉及到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 虽然传统图书编辑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一些常用技术、架构及基本的知识网络还是要尽可能了解, 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 编辑要对媒体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初步掌握各种媒体加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另外, 作为编辑, 必须要全面地来了解并且熟悉出版技术, 并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 从而不断来适应目前的工作。

2.3熟悉流程, 多元发展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 选题策划也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策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束缚, 注重对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方面的开发, 从而使得读者在体验上不同于以往。在策划阶段,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内容以及市场来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 进而明确面对的服务对象等在技术需求方面也要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对多媒体制作成本来做出基本分析。在编辑以及制作方面变化很大, 现在不仅局限在传统图书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方面, 还需要对图像、视频等内容来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在现代社会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的工作内容以及难度和以前相比都增大, 面对的困难以及挑战也增加了。作为过去的传统图书编辑, 如果想熟悉并且能够融入到数字出版时代之中, 必须要对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自觉适应该项工作的多元化以及高要求。

2.4积极探索, 善用营销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变化巨大, 在营销流程大幅度缩短的同时, 也进一步使得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 编辑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者, 因此其无论是对于产品内容特点的了解, 还是对作者的了解上都很熟悉, 而这一点却是专职的营销人员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具备并且掌握相关的网络营销方法, 主动来探析读者的需求, 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那些最为适合的营销手段, 只有如此营销效果才能够达到。

3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出版社带来了大的冲击以及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势, 传统的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 全面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新要求, 自觉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适应数字化趋势, 学习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 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促使自我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兰兰, 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 2012 (6) :88-89.

[2]张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新闻传播, 2015 (3) .

数字时代,还要出版社吗? 篇10

科利·多克托罗首先定义什么是出版社:“出版社的作用是找到一部书稿,为书找到读者,并采取一切必要的步骤将书和读者联系起来。”多克托罗说,这个定义是他的出版社麦克米伦的编辑告诉他的。按此定义,看来我们还是需要出版社的。但是,将来的出版社不一定就是现在的大型出版集团。多克托罗说,互联网改变了出版的价值观,过去出版社告诉读者:“快买这本书,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现在却是:“请不要盗版,我们也要活呀。”

多克托罗认为,大型出版集团面面俱到,没有特点,这种出版形式在数字环境下将失去生存的价值。现在所有主要的出版工作都由自由职业者和外包公司来完成,出版集团完全成为一个空壳子。我们为何还需要出版社代表作者向第三方支付工钱呢?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后出版的世界。我们已经有一个工具,能比历史上所有的出版社更为有效地帮更多的作家联系到更多的读者,这就是谷歌。

多克托罗认为,出版的未来是那些小型出版社,他们不需要富丽堂皇的办公大楼。出版社的作用是帮助作者解决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是Profile Books出版社的安德鲁·富兰克林反驳。他从贬低自费出版入手。

富兰克林认为,过去的自费出版都是骗人的勾当,现在的自费出版也好不到哪里。他讽刺地说,自费出版的优点是不需要印刷,因为这些书没人买。

富兰克林称,到头来,读者还是离不开出版社的选择和把关。出版社的作用是从小山似的糟粕里挑选出值得出版的东西。这并非舍我其谁的精英主义。伦敦书展上有上千个出版社参展。大型出版集团虽然什么书都出,但里面的编辑也有各自不同的品位。指望在互联网上自费出版,那只是白费精力,谁也不会理你。富兰克林认为,只有当你的书由一家真正的出版社出版,例如Profile Books或布鲁姆斯伯瑞,人家才会正眼看你,把你视为作家。大多数自费出版的书,即便免费,也是太贵,不值一读。

富兰克林认为,虽然亚马逊付给作者的版税率是70%,我们只有10%,但是我们给作者的是一个大蛋糕,而亚马逊给作者的只是蛋糕里的一小块。

辩论正方的詹姆斯·布赖德尔从他的出版商、作者的经验出发,认为现在出版社将读者视为对手,处处设限。例如出版社规定图书馆出借电子书的次数不可超过5次,不断提高电子书价格,在电子书上装上种种使用限制等等,使出版社在读者心目中信誉全失,表明出版社与当今数字出版的现实完全脱节。

过去,出版社是排版和制作的专家,可是现在出版社的电子书却错字连篇,排版混乱。出版社现在将许多基本的编辑工作都推给了作者和文学代理人。

布赖德尔指出,5年前亚马逊仅仅卖书,现在却垄断了数字出版的整个供应链,而没有哪一家出版社考虑到这个策略。出版社疏远了读者和作家,让他们有充分的理由抛开传统出版社。文学代理人如安德鲁·怀利已经开始另谋出版途径。

布赖德尔认为,传统出版业已经危机重重,必须改变经营模式。出版社现在还没有落到无用的地步,但是如果还不幡然醒悟,很快就会没人理睬了。

布鲁姆斯伯瑞出版公司的总裁理查德·查金在英国出版业德高望重,有教育、学术和大众出版的经验。他指出,“出版”并非仅指大众出版,也包括教育出版和科技出版。从教育和科技出版的角度看,出版社的地位比从前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例如,律师都离不开“律商联讯”(LexisNexis)和“万律”(Westlaw)这些数据库,科学家都离不开艾思维尔、施普林格或威利的学术期刊。这些出版社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数字化,提供给广大读者。培生也是一家大型出版集团,旗下包括企鹅出版社和《金融时报》,但是培生教育集团是最具创新开拓精神的出版社之一。

查金认为,出版业是一个服务行业,出版社要为作者服务,而不是为书店服务。他承认,数字环境下,大众出版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出版社现在必须进行“全天候营销”。过去,出版商推出一部新书,轰轰烈烈开一个新书发布会,希望读者趋之若鹜。数字时代,读者可以随时随地买到他们感兴趣的图书,出版社的营销必须适应这一现实。

辩论结束后,全体听众就辩论题目进行表决,结果同意正方者45人,赞成反方者201人。有人评论,这个结果并不奇怪,因为听众大多数是传统出版业人士。指望他们同意正方,就像指望一窝火鸡投票赞成感恩节一样。

数字出版时代 篇11

一、图书“自出版”的历史及定义

早期的“自出版”图书是被视作失败作者不得已的选择, 究其根源可追溯到出版业发展的早期, 当时的很多出版商, 其本身就是作家, 由这些作家写作的作品因其具备的平台优势得以快速出版, 通过这种方式很多作家的作品得以发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 图书“自出版”的现象已经变得相当普遍, 通过这一省时省力的出版新方式进行出版的作品不断增多, 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比如《黑夜的影子》、《爱丽丝梦游仙境》、《金手铐》等等。

图书“自出版”发展至今日, 其与传统的作家自选“自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区别, 当前很多作家已经把“自出版”作为自己著作发表的首选方式。2009年, 电子图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越了纸质图书, 表明网民在线阅读已经成为主流, 作者群体优先选择在线出版, 能够为作品的纸质出版造势和积累粉丝基础。图书“自出版”依靠网络这一载体和庞大的线上读者群, 正发展为无法阻挡的潮流。

“自出版”是指图书或者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进行出版的新兴出版过程, 包括图书的装帧设计、体例、价格、发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等工作, 作者本人即可完成自出版的部分或者全部工作。

二、国内流行的“自出版”模式

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出版”的整个出版过程节点终将实现全面数字化, 这是互联网时代互动参与的网络特点使然。归纳言之, 国内的图书“自出版”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自发阶段和借鉴国际的自觉试水阶段。自发阶段的雏形源于中国特有的“网络文学”这一自发文学出版形式, 它可以类似传统文学, 也可以是博文、贴吧论坛帖子等非传统文学。借鉴国际的自觉试水阶段起源于2011年9月1日“中外自出版”论坛的举办, 随后京东商城网站、豆瓣网和起点中文网等开始了中国“自出版”的自觉实践, 发展至今已经取得部分成果。

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京东定制自营“自出版”

京东出版业务的核心在于网络运营商依托自身图书业务的大数据积累, 分析读者的购买欲望及兴趣点, 采取向作家定制并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 完成图书出版行为。京东图书从2014年宣布正式涉足“自出版”以来, 已经联手多家出版社布局贯穿上下游产业链的图书业务, 目前推出了《麦迪在路上》、《不赦》、《大卫·贝克汉姆》等20多种“自出版”图书。

京东依靠强大的销售能力, 结合平台积累的顾客数据资源, 致力于推出迎合读者需求的“自出版”图书, 这一做法赢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称赞。此外, 京东在图书“自出版”的发展过程中, 看重篇幅短, 字数2~3万字左右, 可读性强、娱乐性强的短作品, 便于读者几十分钟即可读完。

2. 以出版长篇作品为特色的起点中文网“自出版”模式

凭借平台长期积累起来的读者数量和长篇创作传统等优势, 起点中文网力求延续一贯的长篇风格, 将长篇创作延伸至“自出版”领域, 如:《邪气凛然》, 《光之子》, 《善良的死神》等图书。因为是长篇作品, 作者付出的劳动远大于短作品, 所以起点中文网在利润分成方面与作者3:7分成, 平台上所有长篇“自出版”作品采用2.99元的定价模式。

鉴于平台读者群体的构成情况, 起点中文网将“自出版”图书的题材类型定位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青春、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等等, 便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年轻读者阅读。而在图书内容的选择方面, 起点中文网也将伦理、言情甚至黑道题材的内容作为首选, 以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

3. 豆瓣网的电子版权销售模式

豆瓣网依靠平台上“阅读”与“读书”两个板块来吸引广大的线上读者群体, 运营模式类似于亚马逊的KDP模式, 平台接受作者投稿, 编辑审核通过后, 投稿作品即可以电子形式进行发表, 读者可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而后决定是否付费阅读。图书利润的分成方面, 类似于起点中文网, 平台与作者3:7分成, 每月固定结算, 平台提供“精确的、实时更新的销售明细”, 作者可适时进行查看。

豆瓣“自出版”图书的优势在于豆瓣网的文艺青年社交网络聚集特色, 这确保了平台推出的文学作品有可观的阅读率和线上线下的推广效果。豆瓣阅读Web版支持受众匿名试读书, 并支持文本批注和读者互动批注及评论, 为广大读者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4. 自媒体与“自出版”的结合式出版模式

微信被誉为当下自媒体的最佳代表, 其凭借信息传播的私密性和自由度而区别于微博。依托微信这一自媒体平台而实现图书出版的行为, 包括微信上的视频发布, 皆可列入“自出版”行为的范畴。自媒体不等于自出版, 但在图书营销、影视推广及娱乐明星产业链打造等相关领域, 二者实现了无缝对接, 起到了互相推广的作用。目前, 这种“自出版”模式处于初探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且未来走势不明朗, 但是其作为一种尝试对于“自出版”业态的演变做了内容上的补充。

5. 传统出版机构的“自出版”尝试

这类出版机构往往是运用自身独有的内容优势来开展“自出版”业务, 在线图书“自出版”可以拓展这类企业的出版业务, 比如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自出版”社交平台“时光流影”, 即是将网络“自出版”与人际社交相结合;学林出版社立足自身特点, 吸引自费选题及通过其它途径集资出版优质选题, 按需印刷, 维持市场供求平衡。传统出版机构运用网络平台, 提升自身水准的系列探索行为值得赞许, 这些行为极具行业发展价值。

三、当下“自出版”面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1. 面临的问题

(1) 图书“自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存在大量低质的“自出版”作品。电子版图书的复制粘贴尤为简单, 造成“自出版”作品在内容上严重同质化, 低端高度饱和, 高端缺口甚大。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网络出版平台提供的原创性“自出版”作品供给严重不足, 相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库产品重复建设, 造成资金投入大量浪费和“自出版”图书的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三是质量控制。经营“自出版”业务的平台或机构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图书质量审核标准和规范, 只有笼统的“经过编辑审核通过”方可进行出版这类表达, 没有成熟的可供采用的质量控制机制存在, 必然造成“自出版”图书低劣内容层出不穷。

(2) 读者付费购买图书电子版权的习惯没有养成

长久以来, 中国读者习惯了在线免费获取各类电子书, “自出版”作品设置的系列收费标准和进行的相关阅读限制, 遭到不少读者的反感, 致使中国“自出版”市场短期内很难出现“井喷”现象。此外, 电子书往往被看作是快餐, 虽廉价却不被重视。各大“自出版”经营平台缺乏秩序和管理的情况, 造成作家凭借一己力量维权困难, 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作者创作“自出版”图书的积极性。

(3) 中国“多面手”作家少

网络在线出版的门槛较低, 作者经过在线平台的资格认证后, 所创作的作品经过编辑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出版, 没有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干涉, 整个出版流程变得简单, 出版时间大大缩短。电子出版物虽无纸香、无墨色, 但需要排版设计, 而具备写作、排版、装帧、发行这些能力于一身的作家数量很少, 形成了中国当前电子书封面设计普遍缺乏艺术价值的现象。

(4) 传统机构尚未全面参与图书“自出版”业务

从整个国家传统出版业界来看, 尽管已有部分机构进行了“自出版”业务的尝试, 但成效微乎其微。传统出版机构作为老牌图书出版发行单位, 在图书出版领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非各大民营网络出版企业能比, 因而图书“自出版”市场格局的拓展少不了传统出版机构的参与。中国的传统出版机构在涉足“自出版”方面尚显拘谨, 缺乏大胆探索和介入尝试的勇气。

2. 解决之道

(1) 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法规, 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美国被誉为是全世界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最为严密的国家之一, 细观其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不仅全面、系统, 而且因势而变, 如1997年通过的《反电子盗版法》、1998年通过的《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等。中国在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方面则要逊色很多, 究其根源在于:一是图书“自出版”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 相关的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善。二是网民的线上付费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造成盗版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出版产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应当因势利导, 加快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图书“自出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它山攻错”式的发展战略。西方的图书“自出版”发展较早, 某些出版机构已经拥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运营战略, 对此我们应该兼容并包, 结合国情去粗取精, 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以求为我国的图书“自出版”打开市场, 打开繁荣的局面。西方先进的出版技术, 我国应当积极引进;新型的出版模式, 我国应当积极予以研究和借鉴。如此, 我国的图书“自出版”才能迎来新的局面, 与世界接轨, 参与国际竞争。

(3) 培育网民付费习惯, 摸索拓展优质的盈利方式。一方面, 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加强电子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 呼吁提倡用户在线付费阅读, 培育国民付费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 网络运营商应当不断创新盈利渠道, 放远眼光, 以“借鉴+研究”的方式不断摸索开发网民易于接受的收费标准。

(4) 鼓励提倡传统出版机构涉足“自出版”领域。中国传统出版机构长期形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经验, 决定了“自出版”这一新型出版业态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传统出版机构的介入和支持。重新介入“自出版”这一图书出版新领域, 对于传统出版机构而言, 也是其摆脱困境, 打开新的市场局面的机遇, 因而传统出版机构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看待“自出版”, 全面介入在线图书“自出版”领域。

总结

图书“自出版”在我国尽管出现的时间较短, 但巨大的网民基数, 使得这一出版新业态的发展前景尤为可观。当前市场上虽流行很多“自出版”模式, 但各自都存在很多问题, 传统出版机构的“旁观人”姿态, 也使得“自出版”的发展困难重重。只有政府、网络运营商、传统出版机构和读者的多方参与及合作, 图书“自出版”才会真正地打开繁荣局面。

摘要:图书“自出版”这一新生的出版发行业态, 对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力图梳理出当前的图书“自出版”模式, 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自出版,出版模式,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刘锦宏.网络科技出版模式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03)

[2]张波.论自出版模式的演变及其发展[J].编辑之友, 2015, 07:22-26

[3]刘文欣.中国网络自出版现象考察[J].编辑学刊, 2013, 05:17-22.

上一篇:外汇政策下一篇:动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