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出版

2024-10-02

中国数字出版(共12篇)

中国数字出版 篇1

一、比较研究的合理性分析

总体来说, 中国大陆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目前都方兴未艾, 二者在图书市场的结构性萎缩、电子书市场的收益困难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特别是两岸出版业共同面对着高昂的版权费以及电子书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巨大冲击。大陆方面虽然利用移动互联网终端在线阅读非常普遍, 但电子书普遍存在质量低劣、无版权等问题, 电子书数量多质量却不精;台湾读者更多地停留在纸质书阅读的阶段, 电子书市场狭小, 但台湾出版业者仍然坚持电子书走有版权、精品化的道路。

两岸数字出版产业现状具有众多一致性, 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因此比较两岸间图书的数字出版产业显得格外有价值。通过比较, 笔者认为中国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具有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同时, 笔者在此提出了在大陆的市场环境下推行精品化道路的具体建议。

二、两岸数字出版现状比较

(一) 台湾数字出版现状

台湾数字出版起步较晚, 始于2008年。2010年9月, 一份针对台湾民众对电子书服务认知度的调查显示, 近65%的人只听过电子书, 但并没有使用过;约25%的人完全不知道电子书是什么;仅有不到10%的人大概知道如何使用或清楚其操作方法, 曾使用过付费电子书服务的台湾人仅有1%。 (1) 与此同时, 台湾学术电子书联盟于2010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使用调查。调查采用在线问卷, 共有91个学校的26120位教职员生填答。调查发现, 大学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使用过电子书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在同时有纸本书及电子书的情况下, 半数以上的教师、研究员及研究生会优先选用电子书。找不到所需的电子书, 是读者最常遇到的困扰, 显示图书馆的电子书种类仍不足以应付使用者的需求。 (2) 这两份相互有些矛盾的调查很能说明台湾图书的数字出版的尴尬现状。

1.相关主管部门的政策没有真正推动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2000年, 台湾官方即筹备面向数字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施以政策辅导。台湾的“经济部工业局”承办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策略及行动计划 (3) , 自2008年起实施的“点火计划”, 每年投入1亿新台币 (约2000余万人民币) , 先培植三至五家大型领航者, 然后带领小出版社转型至数字出版。 (4) 根据规定, 争取经费的出版商其资本额应不低于3000万新台币 (约600余万人民币) , 于是实际获得政府资金支持的只是选择远流、城邦等几家大型出版企业, 一方面数量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出版社无力开展数字出版, 另一方面大公司的数字化出版尝试无力推动整个出版业的转型。同时, “点火计划”下的电子书全部送交公共图书馆典藏, 电子书免费出借给大众阅读, 出版社即使获得政府资本也难以获利, 反而因为免费电子书压缩了纸质本的市场而蒙受损失。

2.市场待开发——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2012年12月20日“第12届东亚出版人会议”上王汎森说:“数字典藏与数字学习计划实施十年为的是知识公共化, 而最近几年台湾文创产业发声希望可以有盈利, 这两个主题是矛盾, 社会的要求是要产业化, 而学术界是想要知识的公共化……这是我执行数字计划很困惑的地方。”这说明知识的公共化与出版的产业化的矛盾在台湾比较突出。台湾的“点火计划”未能实现数字出版大发展的愿景, 但客观上促进了知识的公共化, 不失为一项惠民工程。

3.精品化的路线——高成本、高质量。台湾虽然没有建立稳定广泛的电子书读者群, 但是台湾一直坚持对电子书的版权保护, 对出版的电子书质量也是精益求精, 一个资源转换成电子书格式, 不仅经过严密的校对把关, 在排版上也十分严谨。图文复杂的混排, 精致简约的阅读背景, 甚至超过相对于纸质书的阅读体验。台湾数字出版单位在电子书起步的阶段走精品化路线很难吸引读者, 盈利也相当困难。但台湾一直坚持对读者版权意识、付费阅读意识的培养, 重在引导读者的阅读习惯, 这一点很值得大陆借鉴。

台湾数字出版虽然占有严格的法律保护的优势, 但价格高、数量少, 导致市场不佳。此外作者和出版社对版权费要价较高, 许多畅销书作者不想首先试水这个前景还不明确的行业, 出版社也担心电子书的普及将会对纸质书销售带来的冲击, 原本附加在纸质书上的收益化为泡影。

(二) 大陆数字出版现状

1.政府对数字出版产业的针对性法律法规缺失。2005年5月30日, 我国第一部网络著作权行政管理规章《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正式实施, 是我国官方在网络信息传播规范上的创举。2006年7月1日,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也开始施行。尽管我国已经陆续在网络传播、数字出版上做出一些举措, 但目前数字出版版权问题上, 对于数字作品取得著作权所有人授权, 以及防范网络大规模的盗版复制, 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行业标准也没有建立。

2.庞大的读者群与不成比例的产业规模。从数字出版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 网络作品发布 (以网络文学为主) 是目前数字出版产业中产生最多收益的产品形态。目前原创文学网站仍是主要获益者, 网站广告、相关版权出售越来越成为主要获利途径。出版社通过授权所获得的电子书收益虽逐年增加, 但十分有限。

可以说, 庞大的读者群代表了广阔的潜在市场, 较小的产业规模代表了当前尚未建立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 而盈利困境的首要原因就在于版权缺失、盗版横行。

3.盗版——低成本、低质量。正版电子书的制作过程并不简单。对电子书格式到内容校对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严格的掌控和核查, 平均一本电子书的制作周期至少要两三天以上, 其难度和复杂程度不亚于重新排版一本纸书。 (1) 而盗版电子书不会面对版权费高昂的问题, 仅仅是粗糙的再制, 没有严谨的排版和校对。并且内容上通常错别字多, 缺词少段, 甚至充满广告。制作粗糙加上以低廉的价格从出版社购得所谓的版权, 盗版电子书的成本相应的就低了。

三、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可能性——对比起点中文网与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起点中文网采用在线收费阅读的形式而打造了网络文学的获利模式。2010年初, 盛大文学与城邦集团合作的具体项目──起点中文网的台湾分站正式启动。目前成立近三年,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仍然停留在探索期。

笔者选取了在起点中文网连续十二个月销售名列前十、月票名列前十, 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销售第一、人气第一的《最强弃少》一书进行比较研究。

《最强弃少》 (后改名《三生道决》) 最后更新日期为2014年6月21日, 共二二六六章, 在起点中文网台湾分站 (下简称起点台湾)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3224.5台币, 折算成人民币为674.6281元 (按照2014年9月20日汇率) ;在起点中文网 (下简称起点) 上的全书订购价格为23907起点币, 即人民币239.07元, 相差近三倍。并且通过加入VIP系统, 在起点上订购可以享受免费章节及打折优惠, 实际售价最多能低至原定购价的三到四折。由此可见, 起点与起点台湾双方对于上线图书并没有统一定价, 价差反而是非常显著的。

截止到2014年9月20日, 起点台湾书评量为62条, 而起点书评量包括共132318条主题和127389条回复;起点台湾积累人气为169828, 而起点总点击量为19543502。起点方面总点击量 (19543502) 达到起点中文台湾人气 (169828) 的115倍, 虽然没有公布销售额, 我们可以推断出起点的销售量大大高于起点台湾。而《最强弃少》的简体字版通过百度可以轻易找到, 也就是说, 即使在盗版大量分流读者的情况下, 起点仍然实现了比起点台湾更高的收益。

通过这一横行比较, 大陆即使存在盗版横行的问题, 与台湾相比, 由于读者基数大, 仍然有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因为市场空间够大, 网站作为销售主体有机会吸引到广告和影视改编, 采取更低的定价占领更大的市场, 形成良性循环。而台湾狭小的市场使定价居高不下, 形成恶性循环, 网络写手也因为对收益存有疑虑而要求更高的抽成比例, 进一步拉高了电子书成本。因此由于大陆在定价和市场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大陆数字出版具备走精品化道路的可能性, 而且比台湾前景更好。

四、大陆电子书精品化的对策

面对当前数字出版的混乱局面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大型出版主体正在转型的阵痛期, 犹豫不决只能坐等淘汰, 这是大陆与台湾出版业者共同的挑战。以保护版权为基础, 开发出适应社会环境的盈利模式, 走出一条让读者和出版单位共赢的精品化道路, 在这方面, 台湾比我们规范, 大陆可以吸收台湾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实现电子书出版低成本、高质量的精品化道路:

第一, 出台相关法律, 加强版权保护力度。目前法律空白造成的盗版横行无疑是大陆图书的数字出版走上精品化道路的拦路虎。而台湾对版权保护十分重视, 不仅是不能在网络上随意下载免费资源, 学生复印课本内容超过三分之一也会锒铛入狱, 严厉的法律为精品化道路提供了保证。

第二, 国家力量建立公共电子书平台, 满足公民的知识需求。台湾主管部门的“点火计划”虽然没有获得预期的产业带动效果, 但它是成功的文化工程, 建立了一个免费的公共电子书平台, 在保护版权的前提下满足了公民的知识需求, 促进的学术的分享, 为精英文化在网络上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 这一点值得大陆学习。

第三, 相关部门掌握市场信息, 制定合理可行的政策推动产业进步。台湾的主管部门对出版产业现状并不了解, 甚至官方关于出版产业的营运财报数据更是推测而缺乏权威性, 政策出现失误, 将资金投放到少数大型出版企业却又没有使它们从中获得收益, 最终并没有成功促进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 这些失误需要大陆相关部门引以为戒, 注意全面掌握市场信息。

第四, 提升电子书的质量, 增加附加价值。台湾电子书精致的编排与流畅的阅读体验值得大陆借鉴, 大陆电子书应该注重提升质量, 通过与免费电子书做出差异吸引读者购买。

第五, 建立合理的价格机制。台湾电子书的售价达到了纸本书的七成以上, 这样的价格显然大大压缩了市场空间, 而大陆的大市场优势有利于电子书达到低价优质。

第六, 延长相关产业链。发挥中国大陆人口多、市场空间大的优势, 将网络文学作为影视、动漫的内容提供途径, 增加附加价值;同时以电子书引导流量, 加强广告及相关电子商务的创收能力。

注释

11 《台湾电子书市场仍处于“婴儿期”》, 《编辑之友》, 2011年第12期。

22 陈昭珍、谢文真、詹丽萍、陈雪华:《台湾地区大学图书馆电子书使用现况调查》,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1年第5期。

33 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新兴产业旗舰计划书》, 2008。

44 《当前台湾地区出版业发展环境三问题》, 《环球出版》, 2013年第3期。

51番薯网《揭秘电子书内容成本的构成》, CBSi中国·ZOL[转载], 2011年3月24日。

中国数字出版 篇2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 郝振省

一、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提高和应用普及,国民阅读习惯和环境的明显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在短短几年内产值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以产值屡创新高,手机出版异军突起,电子阅读器风生水起,数字出版赢利模式不断创新等的发展特点。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势头强劲,产值屡创新高

据统计,2009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产值达799.4亿元,比2008年增长50.6%,产业增长率继续保持高增长速度。其中数字期刊收入6亿元,电子书收入达14亿元,数字报(网络版)收入达3.1亿元,网络游戏收入达256.2亿元,网络广告达206.1亿元,手机出版(包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动漫、手机阅读)则达到314亿元。网络游戏、网络广告和手机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名副其实的三巨头。

近几年来,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一路高歌。据统计,2006年数字出版产业达213亿元,2007年达362.42亿元,2008年达530.64亿元。2009年的产值是2006年产值的3.7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55%,大大高于其他行业增长率,为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数字出版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手机出版异军突起,产值接近“半壁江山”

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从单纯的通信工具,向移动媒体发展,已是大势所趋。数字出版向无线移动、个性化按需定制和跨媒体出版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从世界范围看,手机出版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虽然中国手机出版起步较晚,但由于移动通信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收费模式,使得手机出版的赢利水平后来居上,已经成为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类型。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年初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的比例占到总体手机网民的75.4%。以目前中国移动就拥有5.4亿的手机用户基础来看,未来手机阅读用户增长量潜力巨大,前景无限,这也无疑将对手机出版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中国移动已建立了的手机阅读基地,大大加快了手机出版的发展步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已经有一些出版物选择了在手机发布、甚至优先于出版首发。80后作家郭敬明最新作品《小时代2.0:虚铜时代》在手机上发布不到一个月,就有600万次点击。

第二,打造了一种全新的图书发行模式。新出的书先在手机阅读平台上首发,出版机构再根据用户订阅的市场反应,及时调整实体书的发行策略,这可以解决高库存问题。

第三,手机阅读基地也加大了出版产业链各方的合作,目前已同中国作家出版集团、浙江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盛大、方正、新浪等30多家优秀的内容提供商开展合作。

3.数字技术加快创新,阅读终端不断升级

科技创新及应用是数字出版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两年来,以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电子阅读器等为主的数字出版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阅读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新型阅读方式不断涌现。在移动终端方面,以Symbian(赛班)和WindowsMobile(WM)最新版移动操作系统支持的智能手机,以及苹果公司等推出的基于新型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如iPhone3G、3GS等,不仅备受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关注,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体验。

2009年被称为“电子书元年”,在国外,亚马逊在美国推出的电子阅读器销售了约50万台,加速带动了自身网上书店数字化图书的销售。

在国内,随着电子阅读器市场的日益火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身于电子阅读器产业。这终于使电子阅读器由市场上的“亮点”转变为“热点”。不仅汉王科技推出“电纸书”,方正集团联合卓望推出了“文房”阅读器,天津津科推出“翰林”阅读器。而且还有易博士、博朗、易迪欧等也推出了各自的电子阅读器产品。同时,以联想、纽曼、华旗等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也涌入市场,就连经营主业为通信的中国三大运营商也已经或计划杀入电子阅读器领域。中国移动已于2009年5月联合汉王科技、华为等4家国内电子阅读器生产厂商,推出了G3电子书阅读器。

4.政策引导加强,监管力度加大

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撑与引导,根据出版传媒产业的特点,政府始终是我国数字出版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主要推动力。2009年,政府部门根据数字出版业的特点,进行了强有力的监管。

第一,针对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中央9部委部署专项整治活动,有效地净化了网络环境,保证了数字出版产业内容生产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第二,加强了对网络游戏的前置审批和进口网络游戏审批的管理,实现了网络游戏依法审批的良好开端,有利于解决长期以来在网络游戏管理中存在的“自设审批、重复审查的问题”。

第三,从地方来看,上海发布《关于本市从事数字出版业务工商登记有关问题的意见》。业界认为该意见有利于政府从行业管理角度对企业从事数字出版业务工商登记方面的工作进行规范。

5.营销策略与赢利模式有所突破

近两年来,无论是传统出版社、互联网企业,还是技术提供商都对数字出版的营销与赢利模式进行了不尽的探索。涌现出一些新亮点。

第一,网游联合运营模式得到推广

联合运营是指开发商将产品给许多有能力推广的合作者,并架设单独的服务器,进行游戏运营,开发者和运营合作者分享游戏收益。这种运营模式由联众与成都梦工厂等企业开创。2009年盛大与金山、巨人与腾讯等更具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后,把这种合作模式推向新高度。

第二,广告营销资金投入得到强化

2009年,汉王无论是豪掷4800万买下央视黄金广告时间段推销电纸书,还是重磅推出著名影星许晴任形象代言人,都一改以往阅读终端产品不温不火的宣传策略,形成了一定影响力;网游巨头巨人网络和腾讯公司相继于2008年、2009年以重金向央视的黄金时段投放广告,打“擦边球”来推广网络游戏和相关产品。

第三,“双网运营模式”浮出水面

尽管我国无线互联网市场快速增长,但由于仍未完全成熟,与有线互联网市场相比,规模差距甚远。以游戏市场为例,2008年互联网游戏市场达到近200亿人民币规模,但无线互联网游戏市场仅13亿元人民币。2009年12月,空中网收购大承网络,试水‘手机游戏+互联网游戏’双网组合的游戏业务模式,寻求巩固空中网收入稳定性的新途径。

第四,博客网站尝试多种运营思路。

因为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博客类网站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环境。除了继续深耕用户资源,博客类网开始转换运营思路,在艰难探索中求变。如方兴东率领的博客网在历经多种赢利模式的摸索后,选择了将网页游戏和博客网嫁接起来。在博客网首页悬挂的《战三国》网页游戏的巨幅广告,表明了博客网流量换现金的努力。

6.传统出版集团(社)纷纷涉足数字出版

目前,数字出版新兴企业迅猛发展,已将传统出版社远远甩在身后。迫于自身发展的巨大压力,传统出版集团(社)不再坐而论道、迟疑观望,纷纷转型涉足数字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中国出版集团的“中国数字出版网”工程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安徽出版集团从教育入手,将开通“时代”网上教育平台,推出第一份教育类手机彩信报;陕西出版集团已与国家图书馆签署协议,将建立中国版本图书馆,项目完成后,该数据库将是国内最权威、最完整的音视频资源数据库。

二、问题

1.数字出版尚未形成具备经济规模的商业模式

数字出版产业在产品内容与种类上形成了规模,但还远没有形成经济规模。在产业链上游,数字厂商对数字出版期待过高,传统出版单位态度相对漠然;在产业链的下游,电子图书等的营销过于依赖机构消费者,B2C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仍然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最大的期望。

2.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

目前,在新媒体、新技术的推动下,全球出版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然而出版单位和新闻单位自主研发的却很少。这主要是由于新闻出版业多年从事的主要是内容生产,传统的编审校已成为习惯性工作。出版单位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都集中到业务方向上,对于技术的研发投入和积累都非常少,仅有的技术人员也多半是负责公司的信息系统建设,对于与主板业相关的高新技术研发严重缺失规划和投入。

3.数字内容资源编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由于相关规定对数字出版内容编辑职能语焉不详,所以数字内容提供商对于自身的编审职能缺乏认识和重视。他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也自然乐得将编审环节能简则简。能进行自我编审规范的数字内容提供企业少之又少,编审缺位已然成为一个行业通病。编审缺位主要表现为编审环节简略、编审队伍的专业性不强等。

当然,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决定了数字内容提供商要对作品进行类似于传统出版渠道的编审环节是不可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所发布的数字内容可以完全脱离编审环节,尤其是在避免基础性错误和发掘有价值的作品等方面,编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仍然脱节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无论从市场还是技术领域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数字出版人才对于当今出版企业来说越来越成为企业转型的密钥。但是,今天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数字出版人才严重匮乏,我们对数字出版的准备严重不足,我们的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出版企业在实践操作中的新数字技术是由国外一些公司提供支持的,而出版企业本身对国内已有出版专业的高校信任度不高,缺乏合作,并且由于高校老师多是转专业的师资来源配置,导致与业界的联系较为薄弱,使数字出版教育与业界发展不能同步,因此造成严重的产、学、研结合度的断裂,为以后的发展中由于人才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5.版权问题依然面临挑战

3G时代的版权保护面临极大挑战首先是因为部分网民缺乏尊重权利人劳动成果、自觉抵制盗版的意识。另一方面,版权权利人也缺乏应有的自我维权意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

6.体制机制改革仍需继续推进

数字出版产业的飞速发展,致使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有些滞后。从互联网期刊出版方面看,在我国期刊出版政府许可制度之下,网络期刊没有国家标准刊号无法得到社会普遍认可。国家应尽快制定网络期刊刊号管理制度,去除障碍,以促进网络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得到快速发展。从按需出版与数字内容资源整合方面看,按需出版需要出版内容数字资源库的支撑,为了提高出版效率,按需出版的数字内容资源库应该与传统出版以及其他类型的数字出版实现跨媒体整合。而我国的出版管理是以介质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网络、电视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出版单位要实施跨媒体战略,对同一选题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申报,这无疑增加了跨媒体出版的难度。这些都表明,推进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是迫切需要的。

三、发展趋势

1.产业融合加剧,多赢局面有望形成由数字化浪潮所带来的产业融合正使得出版、传媒、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的界限被打破,内容行业正逐渐被纳入更为宏观的服务业范畴并不断产生更加创新的商业模式,数字出版以强大的力量分解着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分解着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同时也分解着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边界,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行政分割,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其中,网游业表现尤为明显。网络游戏与文学、影视、旅游与音乐等其他文化内容产业的合作正在成为一种大趋势。在2009年之前,盛大、完美时空等企业就开始在相关的文化内容产业进行投资布局,其中借助影视节目推广网络游戏更是成为业内通用模式。2010年4月,盛大与湖州市政府签署了旅游领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盛大将重点投资旅游景区、休闲度假、主题公园、玩家体验等创新旅游产品,五年内投资总额达30亿元。

2.内容资源的“马太效应”将集中显现

以互联网期刊为例,清华同方、万方、龙源期刊、维普四家企业几乎垄断着市场。网络原创文学方面,红袖添香、起点中文等广泛积累内容,资源正以不断递加的速度向少数企业集中。北大方正也将通过番薯网、爱读爱看网聚集强大的内容资源。而这种资源的集中也源自于读者对于数字资源的一站式获取的强烈需求。未来的内容资源积聚将会呈现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

3.移动阅读将会持续发展

随着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阅读的形式正在从依赖于有线网络的在线阅读向依托于无线网络传输的移动阅读转移;随着手机用户数的不断增长,以及新的阅读习惯的不断养成,移动阅读将会越来越受到欢迎。与此同时,这些如何有效利用这些移动终端也将成为出版商的必须面对的问题。

4.手机出版、电子阅读将会推动付费阅读取得突破

手机出版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令业界侧目,成为过去两年增长速度最快的数字出版业务;同时,电子阅读终于从市场的“亮点”转变为“热点”,掀起电子阅读的热潮。电子阅读和手机出版有望改变长期以来电子书b2c市场疲软的局面,成为数字化内容付费阅读的重要突破口。

5.平台建设将会受到推崇

以电子阅读为例,透过亚马逊的运营模式可以得知,网络运营商已经被彻底渠道化,仅仅作为内容下载的通路存在,而同时提供终端设备和内容下载平台的亚马逊成为产业的主导者。电子阅读器的竞争不再仅是“硬件竞争”,而是综合了内容、运营和服务的“平台竞争”。显然,平台是产业链中各环节力量都希望扮演的角色。平台建设的意义不仅在于对用户阅读需求的把握以及支付方式的搭建,更在于海量内容资源的聚合,可以想见,未来平台建设将会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6.人才培养将更加注重加强实践创新教育

数字出版是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这需要高校创立校内实践创新体系。高校要为教学体系提供充足的项目创新实践机会,要挖掘专业内部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建立导师指导制,为学生在校内校外竞赛、毕业设计或者参与社会项目提供专业的帮助与指导;利用实习基地的优势引导校内学生进行项目参与或创新活动;通过一些大型培训机构进行合作,来提升对于学生培养教育方式更新,并且创造、接受一些社会项目引导一部分有能力学生参与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的竞赛,拨发一定的创业基金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创业,开设工作室、创办社团、创办刊物、设立和经营网站等。利用学校已有的社会资源,指导优秀学生到出版社去实习学习,并且高校还要借助自身其他学科优势,采取跨学科联合培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合力打造培养。通过加强实践创新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7.E-Only期刊孕育着期刊出版的未来

多媒体互动网络期刊具有传统期刊无法比拟的内容表现和传播优势,是各类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我国还未形成E-Only期刊的规范管理制度,还缺乏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目前的尝试意义重大,将为不久的未来创造网络期刊快速发展的技术和运营基础。

来源 :中国出版网

我看2012年中国数字出版 篇3

一、政府支持力度空前

政府对于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正随着对数字出版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提升,2012年,政府将数字出版放在了一个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更大背景下,上升到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的高度上。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从政策发布到资金支持,从国家基地建设到各地园区建设,对数字出版产业的支持都可谓力度空前。

在数字出版产业政策方面,继上海、广东之后,江苏、山东、安徽、广西、湖北等省分别发布了《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意见》,全力推动本省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江苏为保障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强组织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实行税收优惠等六项保障措施;山东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数字出版活动,鼓励民营新技术公司,并对竞争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经营业绩突出的非公有制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安徽将数字出版产品优先纳入各级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为数字出版人才减免个税,对数字出版企业的高层技术、管理人员,年薪10万元以上的,实际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个人创新创业;广西从自治区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专门安排资金用于扶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并在数字出版企业的登记注册、开办运营等方面予以各种支持;湖北则明确提出包括“新办数字出版企业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等在内的七大税收优惠政策。

资金扶持方面,在中央各部委的政策力推下,2012年全国各省设立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总规模达到了130亿元以上,而且各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中明确涵盖了数字出版,并将其确定为重要申报内容。事实上,2012年各地已经有不少数字出版项目获得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而且数字出版正成为文化产业资金扶持项目的亮点。在数字出版专项资金方面,湖北每年安排2000万用于湖北数字出版产业专项资金,再如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园区、符合条件的数字出版企业可享受市财政每年安排的2亿元“现代服务业专项资金”、6亿元“自主创新专项资金”、1300万元“文化事业专项经费”,每年还安排1亿元的数字出版产业专项资金。除此之外,辽宁、湖南、重庆等地也都设立了“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是从科技创新资金中给予重点安排,以沈阳和重庆为例,沈阳市设有4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庆每年安排5000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数字出版项目也成为“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重要扶持对象。总之,在2012年,各种资金支持正成为各个出版社发展数字出版业务的助推器。

二、网络公司深耕内容

互联网公司和出版社之间就“内容为王”的观点达成了一致,在2012年,互联网公司纷纷通过签版权、签作者、投资、收购等各种方式加大了对内容的投入,保证“内容为王”的措施几乎都已经被网络公司做遍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内容为王”的大旗会被传递到互联网公司的肩上。

2012年7月,腾讯以5647.60万元人民币(约合886万美元)的挂牌价,从浙报传媒手中获得财新传媒19.77%的股份。8月,VIVA正式宣布在三季度完成的B轮融资中,奇虎360成为了战略股东,周鸿祎成为VIVA新的董事。10月,李彦宏宣布百度要成为全球第一大媒体平台,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流量控制者和批发商,百度也确实有这个实力和底气。与这些互联网巨头们的方式不同,豆瓣走了另外的路线,2012年1月,豆瓣网上线阅读器软件,在短作品自出版平台上迈出第一步。豆瓣搭建起一个“自出版”平台供作者发表作品,并直接与作者进行签约,分成比例为作者拿七、豆瓣拿三,网站将按月与作者进行结算分成。目前,豆瓣网已经发布了作品商店,为用户提供付费阅读服务,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如和菜头的《饭醉记录》。与豆瓣类似的还有亚马逊,进入12月后,Kindle的入华问题将亚马逊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尽管目前情况还不明朗,但Kindle意图构建的平台远远不能用一个自出版平台的概念来涵盖,贝佐斯想要打造的,是一个数字内容产业的生态圈,所有能够以数字形式进行体验的内容,都会成为这个生态圈的一部分。

实际上,不管Kindle来没来,本土网络公司对内容的深耕细作一直没有中止,比如盛大和中文在线等公司,他们已经形成自己的成熟的赢利模式、销售渠道与固定收入,并通过移动阅读基地,打造了一个新的富豪群体,11月26日,华西都市报发布“2012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子榜单——“网络作家富豪榜”,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分别以3300万、2100万、1800万的版税收入荣登“网络作家富豪榜”前三甲。与这些盛行的浅阅读内容相反,网络公司们一直没有给厚重的传统阅读内容找到合适的途径,尽管探索依然不断,比如腾讯。最近腾讯呼吁要为中国互联网留下有厚度的东西,于是推出了全新自媒体产品平台——《大家》,并将投入千万量级资金以签约、稿酬的现金回报提供给签约作家。姑且不说这群人是不是腾讯为应对潜在的网络舆论危机所准备的安全预案,单凭技术商一板一眼地去做“内容为王”的事情,也足以赢得数字出版从业者们的尊敬了。

三、移动阅读如火如荼

移动互联网正在中国实现爆炸式的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台式电脑网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越来越多的人也通过手机来进行阅读,移动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流趋势。

继移动、电信之后,2012年新闻出版总署与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在京签署了《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至此,出版业基本确定了与中国电信、联通两家的分成比例不低于65%,与中国移动分成比例不低于60%的利益分配原则。4月19日,2012中国移动手机阅读高峰论坛暨“悦读中国”大型移动互联网读书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出版集团、作家出版集团、中信出版社、腾讯、新浪、盛大、当当、中移动等十六家出版社、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签署了“悦读中国”大型移动互联网读书倡议书。在这个倡议书签署的时候,移动阅读App也在迅速成长,并成为继游戏类App以外的最热门的主流应用。说到2012年的移动阅读App,不得不提到“一个”,“一个”是由韩寒与腾讯合作推出的移动阅读产品,在“一个”上,每天会有一篇好文章,一张好图片,还有一个有趣的问答。“一个”的内容符合移动阅读的碎片化特点,产品整体设计简洁,格调清新,非常具备文艺气质,再加上韩寒个人品牌的号召力,好评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上线不到24小时就登上 App Store 免费排行总榜第一名。

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阅读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是苹果和安卓技术开发人才的难求,尽管2012年比2011年的情况已经好很多,苹果和安卓技术开发人员在数量上有了较大增长,人员成本也比2011年略有下降,但在整体人才供需状况上,尤其是产品经理式的人才,依然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另外,除人员成本较高外,产品周期长,编辑与技术人员的磨合不足,都成为制约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产品研发的瓶颈。2012年8月29日,奥博科贝在北京正式发布名为“奥博(QikPg)数字内容出版平台”的软件系统,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各种移动终端交互功能模块化,并提供针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报告,让报纸杂志、出版机构在不额外增加技术开发人员的前提下,完全可以由美编或文字编辑实现数字出版产品的批量生产。奥博数字平台这类系统,基本可以满足目前出版单位对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新媒体解决方案的需求,便于出版单位快速形成研发能力,并会对近期的移动阅读市场产生一些明显影响。

四、技术驱动营销革命

所谓营销,不外乎以下几个因素:找到用户是谁;分析他,理解他;让品牌和他发生关系;影响他的购买决策。几乎所有的营销大师们都是在这几个问题上作文章,如今,科技的发展让这些因素变得越来越易于实现,营销方式在今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个用户从被发现、被找到开始,一直到品牌互动、产品体验,最后到完成购买和享受持续服务,都受到了技术的影响,在各种技术的驱动配合下,甚至于网络即为营销。

2012年9月17日,马化腾发布信息:微信平台用户达到2亿。这是继微博之后,又一个非常好的开放性营销平台,如何释放这一类平台的商业价值成为腾讯非常重视的问题。目前看来,将二维码技术与O2O模式结合,可能成为这类开放性营销平台实现商业价值的敲门砖。在过去几年,二维码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商品包装、地下铁、公交站牌、火车票、门票、电影票等等,几乎无处不在,2012年,长江日报、郑州晚报、贵州都市报等开始启用一个叫做“魔码”的产品,实际上这是二维码的一个升级版本,它的作用就是让新闻“动”起来。“魔码”将报纸与音频、视频、网页等进行链接,实现立体传播,同时让读者参与互动,把喜欢的内容分享给好友或转发到微博,还可以参与活动抽奖,实现购物、缴费等。与二维码一样,HTML5也是一项逐渐发展成熟的新技术,12月17号,W3C宣布新一代的网页标准HTML5终于定稿,这意味着各个厂商和程序开发人员可以使其开发的程序在所有的移动设备上运行,并支持视频、动画、图形、文字等各种格式的内容。由于HTML5具有跨终端、跨平台、跨系统、跨浏览器的通用性,在改变移动广告开发及广告发布方式上有着巨大潜力,这很有可能会带来一场数字营销革命。

另外一项肯定会带来一场数字营销革命的技术是大数据,在2012年,大数据的概念被炒得异常火热,大数据的书一本接一本,大数据的峰会此起彼伏,各位专家们在论坛上若不说说大数据仿佛都显得自己有些落伍了,其实这个概念没有那么新潮,也没有那么复杂。所谓大数据,最终目的还是研究人的本身,通过多维度地观察人、研究人,并对用户的信息数据、交易数据、行为数据、关系数据、地理数据等各种数据进行综合挖掘与智能分析,从而完成对用户的个性化营销,这将是我们应对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有效手段之一。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技术是AR技术(Augmented Reality,扩增实境),2012年8月,在山东文博会上,青岛出版集团展示了多语种全媒体系列图书《中国—新长征》,当用手机或是其他数字终端扫描书上某一页图片时,画面就会变成立体真实的景观,这就是AR技术。青岛出版集团少儿期刊中心《小淑女》也使用了AR技术,将那些原本定格的漫画变成了鲜活的画面。AR技术在营销过程中的重点是抓住与读者之间的共鸣,加强并加深与读者之间的情感,从而促成读者的购买决策。

再说两件笔者认为是2012年数字出版的大事:一个是浙报集团的传媒梦工场在上半年正式注册成立后,陆续对包括虎嗅网、知微、优微、微拍等在内的多个新媒体与互联网项目进行了投资,成绩斐然;另一个是12月19日中国科学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一起,共同收购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33.5%股权,意义深远。这两件事情都涉及到同一个命题,即通过投资基金来发展数字出版。根据2012年初人民网发布的资料,“目前全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总规模超过1330亿元”。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将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这为文化产业投融资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发展环境。如果能妥善借力文化产业基金,相信在2013年,数字出版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数字出版现状及未来展望 篇4

数字出版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出版而言的。我们知道, 传统出版一般指的是纸质出版活动。而“数字出版从广义上说, 只要是用二进制这种技术手段对出版的任何环节进行的操作, 都是数字出版的一部分。它包括原创作品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1近年来, 网络经济驱动着媒体变革不断加速, 数字化趋势更加强劲, 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电子书、电子纸等使人应接不暇。但不论出版形式如何变化, 出版的本质都是将信息内容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形成某种媒体产品传递给受众, 以实现信息流通和共享。数字出版已经从传统出版的利用和嫁接过程脱离出来, 内容的传播基本上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的, 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开拓创新, 将具有市场需求的各种信息以新的载体和方式传播给受众。

1 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分析

1.1 数字出版观念逐步形成, 出版单位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的利用层面越来越广。数字出版的观念逐步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目前数字出版的新型企业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走在时代的前面, 被大部分受众所接受和支持。据有关资料, 由于受到市场需求转变的压力和自身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压力, 各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纷纷加快了步伐, 2008年5月, 中国出版集团投资1000万元组建了“中国出版集团传媒有限公司, ”这是中国出版集团提升传统出版产业、促进传统出版业与数字化、网络化相结合的重要步骤。山东出版集团2003年开始涉足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 目前网络图书有5000多种, 通过网络和数字图书馆销售数字图书45万册。安徽出版集团也开始从教育入手, 开通了网络教育平台, 并且推出其相关内容的手机彩信。陕西出版集团甚至与国家图书馆签订协议, 建立“中国版本图书馆——文化教育音像出版物数据库”, 并将其打造成为国内权威性和完整性最高的数据库。

1.2 数字化出版物的市场空前提高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面扩大, 数字出版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数字出版物的增长速度迅速提高。首先, 电子书的出版数量空前提高, 据统计:我国电子书的出版是从2001年开始起步的, 当时的电子书只有1 000多种, 而经过5年不到的发展时间, 就迅速增长到了25万种。截至2007年5月, 我国的正版电子书总量就超过了30万种。其次, 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快速增长, 全国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 2006年是213亿元, 2007年是362.42亿元, 2008年是530亿元, 2009年是750亿元, 首次超过我国纸质出版产值, 2010年是900亿元, 计划到2015年将达到1 800亿元。可以看出, 未来几年数字出版将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再次, 我国当前的电子图书在网络的传播应用面逐步扩大, 电子图书不仅在网络上的传播比例提高, 甚至席卷了图书馆的大部分读者群体, 中国国家图书馆从2006年开通电子书的对外服务以来, 市场空前扩大, 目前跟随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步伐开通电子书服务的就有1 300多所高校。最后, 数字化出版物形式多样化也是市场扩大的一个重要表现, 互联网、光盘、手机等都是数字出版的有效载体, 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各个生活层面的广大受众群体, 已经成为出版单位和读者沟通、传递信息的重要纽带。

1.3 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出版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数字出版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保障和支持。根据当前数字化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数字化观念的广泛被接受, 政府也意识到当前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出版业的主导力量, 因此逐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和规范力度。《国家“十一五”规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等多个国家级的规划中, 都提出要把数字出版相关技术及体制创新作为未来文化产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各地方纷纷效仿中央, 加大对地方数字出版的规范力度, 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出版的发展。

1.4 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数字出版具有强大的技术支撑

数字信息技术的创新是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撑, 主要表现在, 数字技术促进了阅读终端的升级。近年来, 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阅读器的出版技术不断发展, 新型的阅读器不断涌现。“以Symbian (赛班) 和Windows Mobile (WM) 最新版移动操作系统支持的智能手机, 以及苹果公司等推出的基于新型移动操作系统的手机, 如i Phone3G、3GS等, 不仅备受手机制造商和移动运营商关注, 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完备的体验。”

而电子阅览器更新更加日新月异, 2009年甚至被成为是“电子书元年”, 电子阅读器逐步成为了市场的热点, 被大众所追捧。汉王科技、方正集团、天津津科等电子出版巨头相继推出“电纸书”、“文房”阅读器和“翰林”阅读器, 除此之外, 市场上林林总总的电子阅读器数不胜数, “以联想、纽曼、华旗等为代表的一批IT企业也涌入市场, 就连经营主业为通信的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也已经或计划杀入电子阅读器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数字出版逐步向多样化、纵深化方向发展。

1.5 数字出版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模式有新的突破

首先, 网络联合运营的发展模式得到推广。开发商将产品提供给运营者, 双方通过架设单独服务器, 进行资源共享并获得最后的收益, “2009年盛大与金山、巨人与腾讯等更具实力的大企业介入”就是网络联合运营模式的典型;其次, 广告营销是数字化出版物的有力推手。2009年, 汉王为推销电纸书, 豪掷4800万在中央电视台的黄金广告阶段推出其广告;最后, 无线互联网与有线互联网的双管齐下, 随着无线互联网市场的迅速扩张, 数字化出版物的销量也得到更高层次的提升, 但是由于无线网络的发展尚不够成熟, 规模相较于有线互联网相距甚远, 难以短时间内将其取代, 因而采取双管齐下的运营模式能够有力的推动数字化出版业的发展。

2 数字出版目前存在的困境

虽然, 当前数字出版技术日臻成熟, 数字出版的政策保障逐步完善, 数字出版内容逐步丰富, 但是针对当前实际, 我国的数字出版业仍然存在一定的隐患, 受到传统出版方式以及传统阅读习惯的束缚, 加上数字技术仍需进一步提高, 版权制度等已然不够完善, 数字出版的产业化瓶颈急待突破, 因此数字出版的发展还会遇到很多困难。

2.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依然存在矛盾

受传统出版与传统阅读习惯的影响, 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仍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数字出版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在产业链上仍然存在欠缺, 传统出版单位仍然比较注重纸质的出版物, 而数字厂商过度依赖于数字消费群体, “B2C领域的爆发式增长仍然是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最大的期望。”另外, 在数字信息技术的推动下, 各种新型的出版物正经历深刻的数字变革, 但是出版单位与新闻单位的自主研发能力仍然比较欠缺, 受传统的编审校工作习惯影响, 出版单位过度重视业务方向的人才培养和资金投入, 而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弱。

2.2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审校工作有待提高

数字信息技术是数字出版的基本技术保障, 当前的数字技术正以迅猛之势向前发展, 但是针对目前的市场需求, 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网络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数字出版的各项工作难以依靠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术完成。针对数字出版的内容编辑, 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性, 数字内容提供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难以形成一个重视编审校效果的团队。导致现行的数字化出版的编审校队伍专业性不强, 数字技术也有待提高。

2.3 版权问题是数字出版的发展瓶颈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特征, 导致当前的数字出版在内容上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版权问题已经发展到一个关键阶段。虽然当今时代, 保护知识产权以及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对于抄袭、侵犯他人作品的行为有一定的打击力度, 但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让网络侵权案件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维权成本高等问题, 权利人往往对侵权行为采取放任或无可奈何的态度。部分权利人甚至默许一些知名度较高的网站盗版使用自己的作品, 以此提高自身知名度, 助长了网络侵权行为。”加上版权权利人自身缺乏一定的自我维权意识, 版权问题短时期内难以解决。

2.4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亟待整合, 单一盈利模式难以持久

传统出版业虽然盈利模式比较成熟, 却难有创新, 更难抵御经济危机的冲击;近年来数字出版虽然声势浩大, 但在个人零售市场仍然无法找到真正有效的盈利模式, 这也是数字出版叫好不叫座, 大多数传统出版机构驻足观望的重要原因。因此, 找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契合点, 才是真正的出路。

3 数字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

3.1 体制创新, 多方共赢

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标志着数字出版的必然趋势。出版制度将面临一次新的体制改革, 跟随数字技术的发展步伐, 进一步拉动数字出版物的市场需求。由于数字化的浪潮席卷的不仅仅是出版社本身, 包括网络、电子、电信等各行各业, 于是出版内容开始融合各行各业的信息, 打破了各行各业的严格界限, 加强了相互间的沟通和协作。在强大的商业模式运行下, 数字出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突破传统媒体的束缚, 加强了产业间、社群间的相互联系, “数字出版将会打破传统出版业按介质区分的行政分割, 极大地延长出版物的产品线, 实现内容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2 手机等新式阅读器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提升, 移动阅读取得新的突破

智能手机和电子阅读器的普及推动了数字出版业的发展, 但是当前由于无线网络的技术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 随着手机用户群的不断扩大, 数字技术的纵向发展, 移动阅读群体将会进一步的扩大。新的阅读习惯将对传统的阅读习惯造成较大的冲击, 移动阅读将会具有更广的受众群体。同时, 随着电子阅读的市场愈演愈烈, “电子阅读和手机出版有望改变长期以来电子书b2c市场疲软的局面, 成为数字化内容付费阅读的重要突破口。”

3.3 版权制度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字出版具有更规范的发展前景

版权问题是当前数字出版的一个瓶颈, 但是随着数字出版体制不断规范, 数字信息技术不断提高, 受众群体的素质相应提高, 抄袭作品、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也会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数字出版的版权制度需要的是多方努力, 为数字出版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4 结论

数字信息时代, 数字技术较广泛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甚至在出版方面也开始逐步呈现数字化的倾向。随着数字出版观念逐步形成和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出版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加上与传统出版的矛盾协调与各种问题的相继解决, 数字出版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张立.数字出版相关概念的比较分析.中国出版, 2006 (12) .

[2]陈昕.从美国数字出版现状看产业未来走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资源网, 2008-3-5。

[3]郑伟.数字出版的现状与未来.数码印刷, 2008 (4) .

[4]王国鹏.跳出来走下去-透视数字出版现状与未来.新华书目报, 2011-1-20.

中国数字出版 篇5

近年来,全球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势头依旧迅猛:国外,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继续深入,数字出版市场表现抢眼,数字终端不断有新的突破,行业内部整合与企业间合作趋势日渐明显;国内,政府主管部门对产业引导力度不断加强,数字出版产值跃升新高,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数字出版内容平台建设多样化特征明显,移动互联网上升为主要传播渠道。当前,“数字出版是出版行业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出版行业的普遍共识,实施数字化发展战略,推动由传统出版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许多大型出版企业的重要发展战略。

作为STM出版重要分支的医学出版,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处于整个出版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前沿,医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正在从技术服务商主导模式向传统出版企业主导模式转变。人民卫生出版社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级医学专业出版社,近年来高度重视数字出版工作,依托公司在卫生出版领域的品牌优势、专业优势、资源优势,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丰富产品门类、探索盈利模式,进行了大量实践与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专业出版社数字出版转型道路。希望通过本文对人卫社数字化转型实践与探索的总结与客观分析,对我国传统出版社更好地推动数字出版转型升级提供—定的参考和借鉴。

1.“学术”、“教育”、“大众”并举,全面拓展数字业务

在研究国际数字出版成熟模式、借鉴互联网界运营方式的基础上,人卫社不断学习创新,自主研发了一系列数字产品,尝试了多种数字化经营方式,奠定了较为坚实的业务基础。人卫社的数字出版业务涉及专业、教育和大众三大方面。

1.1专业出版领域

专业出版是人卫社的立社之基。在专业数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开展了数据库、在线服务、电子书形式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依托全部专业出版资源,基于自主开发的医药学语义技术,推出了“西医图书数据库”、“临床病例数据库””医学诊疗指南数据库“、”临床药物数据库“、”医学视频数据库“、”医学图表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类专着3000多种,诊疗指南200多种,临床病例5万多例,专业视频近1万段,医学图表70多万幅,并且保持每年更新图书500本以上。目前,数据库系列产品已经在100多家医院和医学院校试用,预计销售收入超过200万元,并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还荣获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

20,人卫社开发了”在线参考书“出版平台,平台支持多媒体内容对纸书内容的拓展,实现实时内容更新,将图书阅读的模式更新成为在线服务。该平台近期将上线,相关图书陆续推出。

针对海外用户,人卫社基于已出版的中医英文图书,开发了一款电子书架和数种APP电子书产品。目前用户分布于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实现一年内盈利。

1.2教育出版领域

人卫社的医学教材和医学考试用书一直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面对数字化浪潮,人卫社重点在E-learning、教学资源库、网络增值服务三大领域扎实开展了数字出版业务。

起,人卫社开始实践E-learning在医学考试服务领域的应用。作为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唯一官方合作出版机构,人卫社依靠各方资源,搭建了”护士资格考试培训“、”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及”医学职称考试培训服务“平台。这一平台集权威名师授课、独有核心题库、在线精准答疑、最新考试资讯四大特点于一体,大幅提高考试,使考试通过率超越平均水平30%?40%,受到广大考生和医学院校的广泛欢迎。截至2013年9月,累计服务用户超过130万人,年度付费用户超过5万人,年收入达600万元。

,人卫社推出了”医学教学素材库“。这是一款集优质、海量医学素材和强大、便捷管理系统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它整合了人卫社多年积累的、丰富的医学教学资源,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和20多所医学院校的积极参与,形成了资源海量、内容权威、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的数字化教学服务。”医学教学素材库“提供本科与中高职两种版本,内容覆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康复医学、药学等重点学科,共收录素材10万多条,包括图片、视频、动画和音频类型素材。截至2013年9月,素材库已累计应用于100多家医学院校,年收入近300万元。”医学教学素材库“的成功运营,标志着人卫社的电子音像业务率先完成了数字化转型。

早在,人卫社即开始尝试多媒体出版与传统出版的结合,为纸质教材编制配套光盘,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和学习资源,到20,实现了人卫社规划教材配套光盘全面覆盖。自2013年起,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为起点,依托政府资助项目一一”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开发建设了”图书网络增值服务平台”全面开展教材的立体化出版尝试。增值服务将读者与教材、数字资源_对_绑定,实现读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信息,为教师、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学习服务;贯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基本原则,推出教学课件、临床技能操作示教、案例教学等十二大类型资源,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素材,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数字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利用网络载体,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资源无缝对接,助力立体化数字课堂建设,帮助教师、学生扩展知识视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效率,推动医学专业教育改革数字化建设新发展。

1.3大众出版领域

在大众出版领域,人卫社主要围绕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网站、在线百科数据库和电子书方面的数字出版。

人卫社在“人卫医学网”开设有“健康频道”,围绕常见疾病和热点健康话题向大众介绍健康科普知识。”人卫医学网“健康频道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官方微博”健康中国“的重要内容支撑,为其提供健康科普内容信息。另外,人卫社依托专着资源和数据库平台,建设了”人卫医学百科数据库”为公众免费提供医学科普知识,该平台将于10月份上线。我们还与亚马逊等多家电子书平台合作,将科普图书进行多渠道发布。

2.从电子音像到“人卫云〃的三大历史发展阶段

需要强调的是,数字出版必然基于传统出版,脱离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加无从谈起。人民卫生出版社实质性的数字出版业务开展只有短短5年多的历史,但其基础则是来的电子音像出版和60年来的传统图书出版。基于此,可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数字化历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电子音像出版阶段、数字出版起步阶段和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而2013年9月,人卫社刚刚进入了“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这一关键阶段。

2.1电子音像出版阶段

第一个阶段自1995年至,为电子音像出版阶段。在这当中,人卫社承担了全部“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和“卫生部医学CAI课件”的出版工作,所出版的1000多种视听教材和数百种CAI课件全部列入了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先后荣获“国家音像制品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级出版奖项。

2.2数字出版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自20至2013年,为数字出版起步阶段。人卫社加大了配套光盘的出版力度,启动了E-learning、数据库、网络增值服务、数字教材、电子书、APP、健康网站等众多数字出版项目,研发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培养了一支富有经验的数字出版队伍,数字出版营业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医学数字出版和国际化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入选2011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获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万元资助““中国医学教育数字出版平台”项目入选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入库项目,并已申报2013年财政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2.3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

从2013年9月起,人卫社的数字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即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目前,人卫社已制定《人民卫生出版社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确立了前出版社数字出版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重大工程和领域布局;理顺社内机制,推动全员参与;成立“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创新机制体制,搭建发展平台,全面提速数字出版的发展进程。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的成立和”国家医学数字教材?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的启动编写是人卫社进入数字出版转型升级阶段的两个重要标志。”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是在人卫社原有”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副牌的基础上实化而成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它的成立标志着人卫社探索通过调整机制体制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发展方面迈出最关键的—步“”高等学校本科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卫生计生委’十二五’规划数字教材“在被我国老一辈医学大家誉为医学”干细胞“教材的”全国高等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规划教材“基础上启动编写,标志着人卫社数字出版进入深水区,开始触及占人卫社整体营收60%以上的教材出版领域,是人卫社推动数字出版业务的最重大举措。同时,作为国内第一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该套数字教材启动编写也是顺应医学教育数字化变革趋势,符合教改和医改总体方向的`重大事件,将对国家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和医学教育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是中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3.直面全新出版业态,着力解决六大问题

数字出版是一类新兴业态,在实践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持续探索和创新是发展数字出版的必由之路。基于人卫社自身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就必须要解决六大方面的核心问题。

3.1机制体制问题

只有理顺整个业务运行的机制和体制,数字出版才能真正发展。人卫社将”全领域战略、整体转型战略、公司化战略和持续创新战略“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四大战略,其中两项”整体转型战略“和”公司化战略“两个战略着力解决的就是机制体制问题。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出版企业全体员工拥有数字出版意识和数字内容策划能力,在现有条件下,通过成立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全资子公司,一方面利用公司化优势促进数字出版业务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给传统出版起到示范作用,引领和带动出版企业整体参与数字出版业务,逐步理顺业务流程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业务合作关系,是数字出版转型升级的必然路径。

3.2目标定位问题

给数字出版业务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对业务发展有极大的指导作用,不仅要有国内定位、国际定位,也要结合出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内部目标定位。”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是人卫社数字出版业务的国内和国际目标定位,“431111”结构战略是人卫社整体目标定位,其中,数字出版要占到其中一个“1”即达到人卫社整体业务的10%。

3.3资金投入问题

数字出版投入较大,通过各种途径筹集资金是可行方式。以人卫社刚刚启动的首套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为例,其启动经费主要来源包括:人卫社申报的国家级项目资助、人卫社提供的配套资金、医学院校为发展数字教育提供的配套支持,同时,人卫社也在积极探讨社会资本投入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3.4版权保护问题

数字盗版是整个出版行业的死敌,一些成规模、系统化的盗版行为对出版业务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获得第五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最佳作品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西医图书数据库”所面临的最大的市场竞争就来源于盗版产品。尤其是人卫社近期启动的国家级医学数字教材依靠的内容平台,就是人卫社历经60年出版积累、35年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成就、几代我国医学专家共同打造的53种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教材,是经过临床医学综合改革、课程体系科学创新、教材体系优化整合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级精品教材工程,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成果的教材体系,被老一辈医学科学家、教育家誉为中国特色的医学“干细胞”教材。但是这套教材也被有的出版商为了恶意竞争而作为故意模仿甚至粗拙仿造的内容资源。数字出版要发展就必须解决版权保护问题,首先要加强自身数字产品设计和功能服务,在功能上打败盗版产品,其次要加强版权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法律武器和技术武器,对数字盗版商进行有针对性的打击。

3.5作家维护问题

作家资源是出版业务的核心资源,对传统出版如此,对数字出版也是如此。随着国家对出版行业管理的逐步放开,竞争格局加剧,除了原有出版社之间的竞争,部分销售商甚至也开始加入竞争,而作家资源的争夺成了竞争的焦点。为了保护作家资源,除了传统的加强作家服务,针对国内图书出版同质化的问题,利用各种方式提高作家版权意识,防止一稿两出甚至多出现象的出现,是十分重要的补充措施。

3.6适应行业发展趋势问题

医学出版服务于整个医疗卫生和健康产业,也服务于医学教育行业,数字出版发展必须适应所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趋势。近年来,随着科技与教育、科技与出版的日益融合,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慕课)蓬勃发展,网络公开课由于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重组、促进教育公平、提升学术共享与知识创新、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普及等突出优点得到了政府部门、广大院校、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和积极推动,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s)和翻转课堂正在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将对整个教育模式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人卫社将适应和服务于这种教育模式的变革,研究推动组建中国医学教育慕课联盟,搭建高质量慕课平台,以加强大规模医学网络公开课的组织领导、实施规划、编辑出版、推广使用等工作。

数字自助出版在中国的前景 篇6

[关键词]自助出版;数字出版;出版流程;中小型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荣,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

[基金项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课题“当前社会条件下数字出版的双重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自助出版(Self-Publishing)是指作品不经过出版机构,利用社会资源自行编辑、印刷、发行图书的出版模式。自助出版者绕过了经纪人、出版社等垄断壁垒,直接同图书设计师以及印刷商、发行商打交道。相比传统的出版模式,自助出版需要较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并且存在更大的市场风险,但可以获得作品的全部盈余收入,并可以把握作品更多的控制权,因此自助出版在西方国家对作者颇具吸引力。而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具备的经济优势,促进了西方发达国家自助出版的进一步繁荣。

一、数字自助出版在西方国家发展现状

1. 优势突出,数字自助出版风靡西方出版界

自助出版在西方发生、发展由来已久。以美国为例,许多著名作家或者社会名人如马克·吐温、理查德·尼克松都曾进行过自助出版。自助出版的常销书如《你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的》曾22次修订出版,发行500万册,为作者赚取了巨额版税。数字技术是自助出版发展的催化剂,据美国出版业调查机构R. R. Bowker估计,得益于数字出版技术,美国自助出版的图书由2006年的51237种激增到2010年的133036种,增长了160% [1]。

数字自助出版解构了传统的出版流程。传统出版的流程为:作者→出版社(编辑、印刷)→书店(发行)→读者。而数字自助出版的流程为:作者→技术商/平台商→读者。相较传统的出版模式,数字自助出版具备突出的三大优势:一是缩短出版周期。这得益于数字技术和自助模式减少出版环节而产生的双重功效。二是降低出版成本。因为缩减了图书出版的产业链,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特别是数字技术节省了印刷和发行的成本,而这两个环节的成本构成了印刷时代自助出版者最大的成本投入。三是降低出版门槛。数字技术和自助出版模式的结合使普通人一圆出版梦。

数字自助出版的明显优势使其在西方受到热捧,其中以亚马逊的KDP系统(Kindle Direct Publishing)为典型代表。在KDP模式下,任何人都可以向亚马逊提交作品并定价,并由数字出版平台制作成电子书,直接向消费者出售这些作品,亚马逊从中抽取相应的版税。KDP出版模式不但绕过了出版社,而且绕过了发行商,由作者直接将作品销售给读者,节约了作品在流通领域的成本,极大地体现了数字出版的优势。因此,KDP自助出版作品的售价,不但大大低于传统纸质书,而且低于一般电子书,价格竞争力非常强。在该模式下,作者通常能获得70%以上的版税,远远高于传统出版的十几个点。在美国,KDP已经吸引了众多作家。在《纽约时报》发布的2011年十大年度畅销书排行榜上,KDP自助出版的作品占了两部[2]。

2.“数字+自助”模式的负效应

数字自助出版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图书质量下降和侵权抄袭现象泛滥。

(1)图书质量下降。自助出版之下,作品不经过出版机构的筛选和编辑,直接借助数字出版平台推向市场。而作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这决定了自助出版图书内容同样参差不齐。除了内容,许多自助出版图书从封面设计到排版,品质都很糟糕。这是因为KDP等数字出版平台本身只是作品的整合平台,而非作品的编辑机构,自然无法保证图书的质量。同时,因为数字自助出版的便捷性和经济性,面世的图书品种数量急剧增长。海量的图书品种加之绝大多数自助出版图书的作品都是名不经传的作者,读者根本无暇选择,真正优秀的作品要想脱颖而出非常困难。这和传统出版时代,出版社和名作品的品牌效应相得益彰形成巨大反差。

(2)抄袭痼疾加剧。在传统出版时代就令出版人头痛的抄袭和盗版现象在数字出版时代进一步加重。数字技术给抄袭和盗版提供了极大便捷,而互联网又给抄袭和盗版者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资源库。在美国著名的自助出版平台上,无论是亚马逊的KDP还是巴诺的NOOK,抄袭他人作品,然后改头换面在平台上销售的现象都在愈演愈烈。虽然平台商也采取类似高校使用的反抄袭软件,试图对内容进行原创把关(这些反抄袭软件的工作原理是将提交的文档与现有作品数据库进行比对,将高度重合的成段字符标出来),但无法对创意和构思的原创性进行判别,因此甄别效果欠佳。同时,有的作者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将自己作品的开头部分上传互联网,鼓励其他网友续写或者改变自己的作品,将其中精彩的部分作为自己的原创编辑成完整作品,在数字平台上销售。这种抄袭方式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法律上,都对反抄袭制造了难题。

二、在中国发展数字自助出版的可行性分析

1. 自助出版,当前我国出版制度的禁区

无论是传统的自助出版还是数字化自助出版,都和我国现行的出版制度相抵触。我国《出版管理条例》第2章第9条明确规定:“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应当由出版单位出版。”而出版单位的设立,除了有主管和主办机关、固定资本、工作场所和专业人员的限制,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因此,从制度的角度说,《出版管理条例》已经将个人直接进行出版活动的可能性排除了,自助出版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通过互联网进行包括出版在内的信息传播活动已经成为常态,因此,出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作为《出版管理条例》的下位法规,对于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除了重复后者对出版主体的规定,又额外规定进行互联网出版活动必须申办《互联网出版许可证》。虽然网络传播实践的发展,已经使互联网出版主体超越了原先传统出版时代仅限于国有事业单位的范围,许多社会资本也可以从事互联网出版活动。但对个人借助互联网进行出版活动,仍然没有松口,亦即从事互联网出版,只能是“法人”,而非“自然人”。

nlc202309031407

2. 盛大模式,自助出版的寄生式存在

盛大文学是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的领导者。通过收购和兼并,盛大文学掌握了国内网络原创文学90%以上的内容资源[3]。盛大文学的成功,在于其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盈利模式: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盛大旗下文学网站的公共阅读区,供网友免费阅读,当点击数达到一定标准后,盛大将该作品加“V”,开始按每千字2分~5分钱的标准收费,盛大通过预先协议与作者分享利益。由此,盛大文学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换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它不仅颠覆了传统出版业的运行模式,更是世界数字出版领域的一次创新。

首先,盛大模式是符合我国互联网出版政策的。盛大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具有互联网出版资格,盛大必须对作者上传的作品内容负责。其次,盛大模式又具备了自助出版的精神内核:降低出版成本,可以让作者的作品自由面向读者。同西方国家的自助出版模式相比,盛大也有独到之处:无论是传统自助出版,还是亚马逊的KDP数字自助出版,作者都必须有相当的前期经济付出;而盛大模式下,作者付出的成本更低,基本可以做到零成本。因为作者必须借助盛大的平台在线发表作品,我们可以将这种模式称之为寄生式自助出版。

盛大的寄生式自助出版模式下,作者付出成本低廉,适合刚入行的作者。对于成名的职业作家来说,其弊端是明显的:利润分成作者只得50%,明显低于西方自助出版70%版税的比例;作者必须转让给盛大全部的版权,缺乏自己作品的控制权;甚至在点击量的统计上,双方也会产生争执[4]。对于后者来说,更适合的是西方模式的数字自助出版:发行单行本电子书,或者POD纸质图书,自己控制全部的版权。但是如前文所述,这种典型意义的自助出版与我国的出版政策相违背。

3. 数字自助出版在我国存在的可行方式

西方模式的自助出版和我国出版政策相抵触的最关键之处,在于出版主体不是法定的出版机构,而是独立的自然人。而绕过出版机构的壁垒,又是自助出版的出发点,两者似乎天然不可调和。但如果从规范数字出版的健康成长方向和协调出版活动参与者各方利益的角度来看,两者并非完全水火不容。虽然结合的产物可能会跟西方典型意义上的自助出版存在若干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多的是其成长发展的良性改进,其理由如下:

(1)西方典型意义上的自助出版,因为完全摆脱了出版机构的编辑把关,已经出现了难以克服的顽固性问题,如上文所述的图书品质下降和抄袭成风。

(2)数字出版虽然是出版行业发展的前景,但现状是传统出版仍占行业产值的大头,即使是广义的数字出版也仅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决定了盛大在线出版——这种寄生式自助出版目前不可能被主流作者所接受。

(3)自助出版的出发点之一是节省中间成本,而某些环节的成本从现有实践来看,是不可或缺的,如编辑把关成本,这就为出版机构参与自助出版提供了理由。同时,从根本上说,西方自助出版排斥出版机构是因为利润分配问题,如果合理安排利润分配,两者完全可以做到相容共存。最重要之处在于这符合我国出版政策的要求。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在立足我国现有的出版政策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自助出版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本文提出适合中国当前条件下的数字自助出版模式:作者在完成作品初稿之后,将书稿以外包的形式交给出版机构编辑审核,合格作品由出版社给予书号,由作者提交数字出版公共平台发行数字图书(这种数字出版公共平台可以是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所设想建立的数字出版的国家级平台,也可以是社会资本建立的商务平台),或者POD印刷发行纸质版图书。

从表面看,这种模式和现有的出版模式从流程来看别无二致,但本质上该模式下作者和出版机构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法律意义上,出版机构仍然是出版主体,需要对作品的社会效益承担责任;但在经营上,作者承担主要的市场风险并收获市场回报,出版社以外包形式获得作品的编辑把关业务,并收取佣金。该模式亦不是社会资本参与出版业的现行模式(如文化公司从出版社购买书号进行出版活动)的简单延续,而是结合我国出版业实践现状和数字化发展前景,统筹出版流程各参与方利益和社会综合利益的一种理性安排。

出版业尤其是数字出版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非常容易形成市场寡头垄断。在我国,因为出版业参与上层建筑的构建,而又添加了更多行政垄断的色彩。垄断经营者会利用自己的市场支配地位,采取各种手段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支配产品价格、压迫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企业等。这些都曾在出版业特别是数字出版领域发生过。同时,可竞争性理论(Contestability Theory)又告诉我们,如果市场是开放的,垄断经营者会因为担心过高的垄断得利吸引潜在的竞争对手进入,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价格等各种市场要素维持在一个基本合理的水平上。自助出版正是这样一个可能的、维持出版市场公平环境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最佳候选者,因为它可能是每一个个体的公众,是力量无穷的汪洋大海。

[1] 文靜. 自助出版赚得更多[N].广州日报,2011-12-08.

[2] Secret Of Self-Publishing: Success [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Dec11,2011.

[3] 杨柳,徐昊. 出版业后数字化时代[J]. 数字商业时代,2012(9).

[4] 邹玲.盛大文学之步步惊心[J].中国企业家, 2011(22).

中国数字出版 篇7

本项目为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及数字图书馆太原办公基地, 建设场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范围东至规划路;西至规划路;南至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块;北至龙城大街。建设用地面积约2 hm2。建筑物东西向长约119 m, 南北向宽约93.5 m, 建筑物总高度为34.8 m。本建筑地下2层, 主要功能为汽车库、自行车库、各类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地上8层, 主要功能为办公、行政用房、数字出版及生产基地和云计算中心等。总建筑面积86 074.6 m2, 建筑类别为一类建筑,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见图1) 。

2 设计指导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本本项项目目在在方方案案设计过程中关怀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建筑物在场地四周布置, 中间形成围合的绿色生态空间, 使建筑室内外交融互通, 浑然一体, 建筑立面造型简洁新颖,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充分体现出简洁高效、挺拔有力、理性严谨的企业文化底蕴, 彰显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又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形成了合理的公共交流和活动空间, 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工作环境, 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休憩、交流的场所。

3 总平面设计

1) 建筑布局。

本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呈方形, 东西向较南北向略宽, 设计建筑呈“口”字形布置, 受航空限高限制, 建筑只能做到8层高度, 为了增加办公楼的建筑面积, 建筑平面布局原则上尽量占满用地, 同时用地内的建筑在满足规划退线及场地内部和外部交通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遵从中国传统的“金边银角”布局理念布置。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各个使用单元在投入运营后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能保证办公基地的完整性。建筑围合形成了宽敞的内庭院, 通过良好的景观布置,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建筑首层北部两栋建筑底部呈点状布置, 在场地的东西两侧及北侧就自然形成建筑的出入口, 建筑出入口和内庭院所形成的灰空间, 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很好的融为一体, 并丰富了建筑的沿街立面。场地南侧布置了一栋长条形建筑, 以使建筑获得最大的南北朝向, 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北侧两栋塔楼和南侧建筑在上部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接, 使建筑各部位可以方便联系, 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感。

2) 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

本项目建设用地北侧为龙城大街, 东西两侧为规划市政道路, 周边道路网发达便捷。建筑主体呈环状布置于用地红线范围内, 建筑外轮廓以外设置了环形机动车行车道路, 主要从东西两侧的基地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连接。建筑围合自然形成了中心庭院, 庭院中的道路和绿化平时主要作为步行空间及景观, 是员工上下班、工作休息的主要室外活动场地, 特殊情况时消防车辆亦可进入, 方便建筑内院的消防扑救。在交通组织方面, 东西两侧的出入口主要为机动车辆的出入口, 车辆通过这两个出入口到达建筑外围设置的机动车交通外环线, 然后经紧邻交通外环线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 停放于地下车库停车位, 或者将车辆停放于环线周围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地下车库的停车位主要用于内部员工停车, 地面停车位主要用于外来车辆的临时停靠。北侧的出入口主要为人行出入口, 人流可经此出入口方便到达建筑内庭院和建筑首层各自独立的出入口。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极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缓解了上下班高峰期场地的交通压力, 方便了将来的物业管理。

3) 环境景观和绿化设计。

本项目的北部两栋塔楼及南部长条形板楼在底层架空, 上部相互连通, 这种设计手法建筑围合出宽大的内院空间, 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在庭院内布置浅水水景、绿茵草地、卵石铺筑的漫步小道、高大挺拔的热带林木以及流线动感, 时尚亲切的座椅等设施, 给工作在这里的人提供一个赏心悦目、闹中取静的优美环境, 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休闲交流场所。这个具有设计感的室外庭院成为本项目的一个设计亮点, 极大提升了建筑的亲和力和建筑的品质。

4 建筑单体设计

1) 平面设计。

本建筑采用围合式的设计手法, 底层在场地的东北侧、西北侧和南侧设置了建筑, 三部分建筑之间的间隙作为内庭院与外部空间的连通口, 在上部又将这三部分建筑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通。这样不仅形成了宽敞的建筑内庭院, 而且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围的城市街道空间很好地融为一体, 两者相得益彰, 增加了建筑的开放度和亲和力。北侧两栋塔楼紧邻龙城大街, 故在首层设置办公出入口和商店、银行、快餐等服务配套设施。2层以上部分为中间核心筒, 四周大空间办公场所的布局, 办公空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隔, 两栋塔楼在6层、7层连通, 连通部分也作为办公场所使用, 每层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大面积办公区域, 满足有些企业对大面积办公场地的需求。两栋塔楼的每个核心筒配备有四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间、公用卫生间和设备间, 满足办公场所的日常使用要求和紧急情况下的消防疏散要求。南侧建筑为长条形布局, 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南向房间, 平面布局的核心筒分为四处, 平均分布于建筑北侧的中间与两边。北侧中间设置了六部客梯和两部防烟楼梯间, 两边各布置了一部消防电梯和一部防烟楼梯间。南楼在3层~7层通过大跨度钢结构与北部两栋塔楼连接, 连接部位设置了办公空间和绿化休息空间, 不仅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性, 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合理布局, 而且还缓解了因办公区过度集中布置带来的垂直交通拥挤状况。

2) 立面和造型设计。

本项目建筑的主立面朝北, 面向龙城大街, 建筑在北侧中部底层架空, 形成一个巨大开敞空间, 不仅使建筑沿街立面形成突出的视觉焦点, 同时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的街道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建筑造型采用虚实对比、大开大合的手法, 突出了建筑的整体体积感, 立面上采用玻璃幕墙与竖向石材格栅相结合, 建筑外形优雅、简洁有力, 充分体现了现代数字写字楼简洁高效的气质。竖向石材格栅不仅使建筑外形显得更加挺拔, 所产生的光影效果使建筑外墙显得更有层次, 还能有效消弱夏季太阳西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企业logo与竖向石材格栅巧妙结合的细节设计, 使建筑外观更具时代感。

5 结语

本项目通过建筑围合形成宽敞的内庭院, 不同单体之间底层架空, 上部用大跨度钢结构连通, 建筑平面分区之间既相互独立, 功能上又紧密联系, 建筑内庭院是一个巨大的开敞空间, 使得城市的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有了很好的过渡。建筑立面简洁挺拔、时尚大方, 给人印象深刻, 其必将成为太原市龙城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摘要:通过对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楼的设计指导思想、总平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该设计方案的特点和亮点, 为今后的办公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数字出版 篇8

一、编辑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梁启超写于1900年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 认为“地球上古文明国家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这是“四大文明古国”概念的早期雏形。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一般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但是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 (即梁先生所称“小亚细亚”) , 皆在战火中灰分湮灭, 漫长华夏5000年历史中, 历经战火和政权更迭, 中国的许多方面都不断发生着变化, 但是中华文明却始终延续, 所以中国是最古老的且持续存在的文明。作为文明的载体文化, 文化的载体是书籍, 负责编辑书籍的编撰官在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世袭王朝政体下, 始终承担者书写历史、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东方民族作为世袭的农耕部落聚合的社会, 较之西方游牧民族聚集的社会体系, 其生活节奏和环境的稳定性, 更有利于对书籍的编撰工作, 所有文化的传播, 公民的教育多借助于书籍实现。千百年来, 先贤学者从文、史、哲、经等传统学科入手, 对这些经典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博大精深的研究, 但从编辑学视角着墨的不多。原因无它, 因为编辑作为一项工作是古老的, 而成为一门学科则是新兴的。在《词源》中对编辑的释义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成书刊”, “编辑”一词最早出现在《魏书·李琰之传》:“前后再居史职, 无所编缉。”后在唐真卿《〈干禄字书〉序》:“不揆庸虚, 久思编辑。”和宋苏舜钦《题〈杜子美别集〉后》:“今所存者才二十卷, 又未经学者编辑, 古律错乱, 前后不伦。”也有出现。但是仅以“整理、加工, 编成”解释编辑, 不但未能涵括近代以来报纸、期刊和电子出版物出现后的编辑工作的全部意义, 也淹没了浩瀚历史长河中诸如孔子、司马迁、班固等大师的历史贡献。其中在对中国文学的传承中, 古代国人体现了三个阶段的编辑智慧: (1) 堪称编辑学“元理论”的“述而不作”与“以述为作”; (2) 展现大视野、大格局和大气度的“会通古今”; (3) 肯下硬功夫的“分类编目”。

二、传统编辑文化传承的现代意义

1、入行之初“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语出《论语·述而》, 原文是:“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窃比于我老彭。意为只是继承延续, 不创造发明。这种态度最适合于初入编辑行业的“天子骄子”们, 现今大学教育强调程序和范围, 在既定的范围内按程序选修足够的学分, 即达到毕业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教育处的产品往往千人一面, 缺乏新意。即使借助互联网等科技手段, 信息爆炸时代吸取知识、信息, 但不可否认, 我们的年轻同志所宣称掌握了大量的信息, 往往是碎片化、章节化、断面化信息的堆砌, 缺乏系统的梳理与规范。

对于行业内的新同志在明确编辑要求的基本技能后, 面对大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章, 应保持吸收、为我所用的态度。作为《论语》的作者, 孔子最早对编辑及其对象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位。编辑面对编辑对象时, 最主要的职责是“述”, 而不是“作”。正如有论者所说, “所谓‘述而不作’即尊重史实, 保持原来的文章, 不无根据地想象乱编”、“保持原作的文辞, 不随便添加己意”。年轻同志们应该有海绵的精神, 以吸取众家之长为首要任务, 暂时无需“激扬文字、挥斥方遒”。

2、谋求发展“以述为作”

当编辑的本专业知识达到相当的积累和沉淀后, 自然会基于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 按照现行规范自觉的、有目的的进行策划、选编、加工、定稿、校对等一系列行为。这是作为从业人员, 编辑初步具备了对社会文化的选择、积累和创新, 同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对编辑文稿进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塑造。

现今编辑从业者工作的平台逐步从书刊、报纸、期刊等纸质媒介转向电子媒体, 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和兴起, 使得编辑的客体和对象更加丰富和复杂, 给编辑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于是, 当今报刊、网络将编辑主体性无限放大, 编辑不叫编辑, 而是冠以“策划”、“主持”、“版主”等, 把编辑工作当成“包装”工作, 对原创性作品任意“装扮”, 以适应市场所需。还有一种现象, 正如编辑家崔道怡所言, “近年国情民风, 求名胜于务实。编辑无名, 不甘冷落, 顺应潮流, 改弦更张。对一般作者, 是‘老爷’和‘老板’, 把稿件予夺当交易筹码;对名家大腕, 是‘清客’与‘掮客’, 在精神产品商业操作中逐利求名。”由此观之, 在目前情况下, 我们的编辑是否应该稍稍回归到正常的编辑职业定位, 以“述”为“作”, 特别要对于文学家、艺术家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形象, 持尊重的态度, 不要随意改削, 弄成千人一面、时髦媚俗, 以迎合大众商业消费潮流。

3、初露峥嵘“会通古今

“会通古今”对于现代编辑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会通”仍然是成就编辑大家的必由之路。处于信息时代的出版传媒行业, 价值取向强调“精”和“杂”两个极端方向。通常对于非学术类编辑家为“行家”, 对政治类和专业技术类编辑家为“专家”。不管是要当好“行家”, 还是要做好“专家”, 都要求现代职业编辑不仅要“会通古今”, 而且还应该加上“会通中外”, 要有国际视野, 世界格局。第二, “会通”仍然是编辑优秀书刊的重要方法。改革开放之初, 一批当代编辑家编辑的几种“走向世界丛书”, 就体现了会通中西的视野, 产生了很大影响, 可以说重新开启了国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通之路。当下一些编辑游走于传统媒介与电子媒介之间, 杂取各类材料, 编辑出版了一批崭新的“边缘”出版物, 可以看成新形势下的初步的“会通”。

纵观历史, “会通”的编辑思想, 孔子开其端, 继孔子、司马迁会通编辑思想之后, 刘知己的《史通》、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章学诚的《文史通义》都闪烁着贯通古今的“会通”编辑思想, 贯穿了疏通知远的历史借鉴精神, 从而形成了我国编辑学的优良思想传统。

4、臻化大家“分类编目”

作为编辑大家, 最高境界仿佛武林高手“无招胜有招”, 手中“无剑, 以身为剑”, 不应在拘泥于文章本省, 而应着眼于“辨真伪、找缺失、分门类”。其中又以“分门类”最为见编辑的毅力和功底。通观孔子整理《尚书》、《鲁春秋》, 司马迁编撰《史记》, 清纪晓岚统编《四库全书》, 以及今天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图书分类法》, 古人和现代人给图书分类是需要大智慧和大毅力的。对出版物的分类是从大处着眼, 而编辑目录则是一件费时费力的细活。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指书名或篇名, 录则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现在我们看到的各类书目, 从汉代刘歆的《七略》到清代张之洞的《书目问答》, 包括历代宫廷藏书和私家藏书目录, 为数之众, 蔚为大观。可以想见, 如果没有古代编辑家们在分类、编目、辨伪、辑佚等方面下的硬功夫、死功夫, 我们今天面对的浩瀚典籍仍将是一盘散沙, 后来者只能“望典籍而兴叹”。我们今天面对的书刊种类更多, 数量更加浩繁, 有纸质的, 有电子的, 还有网络版的, 对其进行科学分类, 使得现代文化的精华凝聚成典籍, 传诸后世, 还有艰巨的工作要做。尽管互联网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 图书期刊分类编目获得了前人难以想象的技术支撑, 但由于市场经济大潮和文化消费主义盛行, 海量的图书期刊及其网络版难免泥沙俱下, 需要下功夫花时间去选择整理归类。现在各类《年鉴》承担了聚集和保存精华文献的责任, 但质量不尽如人意。古代编辑家对国学经典的分类编目中表现出的孜孜以求的精神, 仍然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贤们在中国文化所体现的大智慧, 使他们成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甚至藏书家。同时, 他们也应该是伟大的编辑家。从编辑学的角度来研究继承古今先贤的编辑思想、原则和方法, 对于现代编辑学的发展、现代编辑的职业定位、现代编辑方法的拓展创新、现代编辑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增强, 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敬亚平:《国学经典传承中的编辑智慧及其现代意义》,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 (3) 。

[2]崔道怡:《老编辑说编辑》, 《文艺报》, 2009-11-03。

[3]杨军:《编辑文化论略》,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3, (7) 。

中国数字出版 篇9

一、服务教育改革: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一

2010年7月29日, 《教育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勇于承担使命, 担当责任, 充分发挥教育理论刊物对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 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健康发展, 进而提升教育理论刊物的社会影响度。

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育科学》杂志主编傅维利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 改革将成为中国未来十年教育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教育科学研究将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上。教育改革涉及数量、结构和质量三个维度的变化。从当下中国教育现状来看, “增数量”的目标达成是顺畅的, 但“调结构”、“提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 一方面, 需要寄希望于国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特别是提高公用教育经费所占市、省和中央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 也是更重要的方面, 需要运用“改革”的思维方式,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在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改革”虽然已经成为中国教育运行发展的主题, 是实现“结构调整”和“质量提高”的唯一出路, 但是改革不是盲目的试验甚至“乱冲乱撞”, 改革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以往教育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 没有教育科学研究为基础的改革, 其成功概率是很低的, 而给教育发展带来的损伤概率却很高。因此, 作为教育研究成果发表主阵地的教育理论刊物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勇于承担使命、担当责任, 积极引领教育科学研究方向, 主动引导作者关注重大教育改革问题, 促成和推动相关研究, 并及时发布研究成果, 为建设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做出贡献。

与会代表还就今后一段时间内教育科学研究热点问题各抒己见。概括起来主要有:学前教育普及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负担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问题;高等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债务负担问题;职业教育强化问题;素质教育改革问题;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问题;创新人才培养问题;考试招生制度尤其是高考改革问题;现代学校制度建立问题;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问题;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教育投入保障机制问题等。分会倡议, 教育理论刊物应当积极主动地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设立专栏、编辑专刊等形式, 为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科学健康发展承担起使命, 担当起责任。

二、应对数字出版:教育理论刊物的责任之二

十余年来, 数字出版迅猛发展, 迅速完成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高速扩张。当下, 以数字出版为基础的各种学术期刊网以其特有的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强势媒体, 不仅直接影响了传统纸质教育理论期刊的发行, 而且逐渐危及教育理论刊物的生存与发展。与会代表针对如下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

问题之一:是机遇还是挑战?

有的代表认为,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是时代的必然, 数字出版是大势所趋, 网络阅读已经深入人心。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 数字出版已成必然。从这个视角分析, 数字出版是教育理论刊物发展的机遇。同时, 伴随着数字出版这一“朝阳产品”逐渐走向强势, 来自数字出版的挑战愈益彰显。其表现有:一是要求编辑部与其签订独家入网协议, 即只能加入我的期刊网, 不能再加入其他期刊网。二是要求编辑部加入数字化优先出版系统, 即在纸质版刊物尚未印刷出来前, 就已经在期刊网上率先出版了。因此, 教育理论刊物必须迎接这一挑战。

问题之二:数字出版的利与弊?

与会代表就数字出版的利与弊展开了充分讨论。有的代表认为, 数字出版之所以迅猛发展, 是因为其固有的长处, 检索便捷、浏览简单、瞬间下载、库容庞大、资料丰富、省时省力。加之, 有的学术期刊网为了吸引更多的期刊加盟, 采取了整体产品策略, 不断扩大延伸服务的范围。一是为查寻影响因子、下载量、转引率等提供便利。二是通过免费提供编辑部采编系统、学术论文不端检测系统等, 部分满足了编辑部的需要。其弊在于:一是数字出版尤其是学术期刊网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 没有自己的作者队伍, 只能依靠各刊物提供资源。没有各家刊物提供源头活水, 期刊网就成了死水一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期刊网有点“不劳而获”。二是上网下载费用相对高昂, 没有实现免费化。目前, 每页下载费用从几角钱至1元钱不等, 下载10页左右, 就等同于买一本刊物的价钱。

问题之三:是消极适应还是积极应对?

与会代表就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各抒己见。绝大多数代表赞成积极应对。概括起来其应对策略有:

一是增强法律意识。一方面, 积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重要文件。另一方面, 聘请期刊法律顾问,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完善刊物的守护职责。

二是教育理论刊物, 一方面, 可以在出版发行纸质版的同时, 重视出版发行电子版, 并以低廉的价格抢占市场。另一方面, 可以以分会为平台, 联合建立教育学术论文数据库、期刊网, 利用行业优势及各期刊编辑人员良好的专业素养, 建立更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人员浏览、检索和发表的数字平台。

三是联合起来保护知识产权。有的代表指出, 在当前的形势下, 教育理论刊物只有联合起来, 才能使双方处于平等的对话位置。学术期刊网之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数据库, 就在于其采取各个击破策略, 在学术期刊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 签署了合作协议。如今, 任何一个刊物都不可能以不合作来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借助分会这一平台, 形成合作联盟, 才有可能在分成方式、合作方式上与学术期刊网展开谈判, 争取刊物应有的权益。

四是强化作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的代表认为, 学术期刊网的发展虽然方便了作者, 但同时也直接侵害了作者的知识产权。例如, 目前已经有作者对每页几角钱至1元钱的下载费用提出质疑。教育理论刊物必须充分利用与读者紧密联系这一优势, 与作者联合起来, 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拥有真正的力量。有的代表还详细介绍了我国台湾地区教育理论刊物要求作者签署“作者授权书”的做法。

此外, 与会代表还就各自的办刊思想、发行策略、经营策略、如何打击“山寨版”等进行了交流。

中国数字出版 篇10

关键词:数字出版技术,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探析

随着我国渐渐步入信息化社会,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智能化科技纷纷上市, 从而使得我国手工、机器等形式的传统编辑出版方式受到了较大的冲击, 这就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发展, 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必须努力适应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 从而更新编辑出版的理念。

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优势

从理论上可以了解到, 数字化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模式。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编辑出版已经渐渐被智能化所取代, 从而使得编辑出版的整个工作流程都将在互联网上完成, 这就意味着编辑工作打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得作者可以随时随地的投稿, 智能编辑出版系统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受作者的投稿。

1.将审稿的效率提高。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越来越多的作者选择使用计算机去撰写文章, 而在投稿的时候, 直接选择利用网络进行投稿的方式, 不仅对作者有着极大的便利性, 对于出版社也具有很大的方便性。作者可以节省投稿的成本, 同时由于纸质稿件在快递的时候, 容易出现遗失的情况, 因此使用网络投稿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事件的发生。出版社可以有效地将审稿效率提升上去, 从而节省了对稿件的管理成本。例如:在审稿的时候避免了由于作者的字迹缭乱等因素而出现的审稿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 编辑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数据库对作者作品的信息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 从而避免对作者的劳动成果出现不公正的评判。

2.减少了编辑的环节。在传统的编辑的过程中, 往往都是作者的作品在编辑的过程中, 都是有其他审稿编辑进行加工过的, 这就意味着这些编辑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并且由于排版的工作都是由人手工完成的, 这就意味着如果排版的工作人员对于排版的工作流程不是很清楚, 就会导致在排版的过程中出现错版的情况出现。当在文字录入的过程中, 由于工作人员的失误从而导致了需要重新对稿件进行审理, 从而使得稿件的周期、质量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但是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模式下, 会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审稿的效率, 将出版社工作人员的双手解放了出来, 同时将我国图书出版行业推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

3.将编辑工作的价值充分地体现出来。随着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模式的到来, 传统的纸质出版已经被网络化组稿、改稿、校对技术所取代。这就意味着, 这种智能化的编辑工作模式, 已经将编辑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使得编辑有精力和时间进行大量的创作。同时, 互联网中的有效信息, 可以使得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好的学术评价结果, 从而有利于提高编辑对于稿件的管理效率, 为作品的后续出版提供有利的条件。从这三个方面就可以知道, 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对于传统的编辑工作而言, 无疑是具有革命性的, 有效促进了出版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先进的设备。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的过程中, 一定要具备先进的编辑设备, 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但是由于市场效益差, 或者是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 导致了对于先进数字化编辑设备的投资就出现了一定的状况。这就意味着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 缺乏先进的设备, 使得图书出版的所有工作流程仍然是需要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 这样就严重影响到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模式的有效普及。

2.缺乏数字化理念。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过程中, 部分管理者缺乏应有的数字理念, 这样使得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看到眼前的市场利润, 根本就不会主动地花费资金去引进先进的数字化设备。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只会利用雇佣的工作人员的劳动时间来提高效率, 却不重视员工的休息时间。这就意味着因为缺乏资金, 从而没有引进先进的数字化出版设备只是暂时的危害, 但是由于管理者缺乏数字化理念, 这将会阻碍我国整个编辑出版行业的长远发展。

3.数字出版业的高技能人才不足。从现代的出版前景可以看出, 我国的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 这就意味着在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发展中, 一定要引进专业的数字化人才。但是通过调查发现, 我国的许多出版社内部并没有固定的、专业的数字化人才, 只是一些短时期的兼职工作, 他们不能将出版社的效益放在首位, 这就意味着在工作的时候, 其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会大大的降低, 从而使得整个数字出版的工作效率降低, 阻碍了出版社更新技术的步伐。因此数字出版人才的缺乏, 对于整个出版社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制约作用。

4.数字出版竞争压力大。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图书文化在人们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在市场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而说明了图书文化在短时间里是不会退出我国文化市场的,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竞争的局面出现。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的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同时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实力;然而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作为刚兴起的事物, 缺乏一定的实力和完善的理念, 在应用的过程当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从而使得在与传统图书出版的竞争中会出现力不从心的局面, 这就意味着, 我国相关的部门想要使得数字出版得到发展, 就必须平衡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关系, 解决它们之间的矛盾, 从而减轻数字出版的竞争压力, 从而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

三、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数字化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大投资, 引进先进的设备。从以上可以看出, 由于资金的不足, 无法引进先进的设备, 从而导致了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无法开展。这就意味着数字化出版一定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出版社的资金投入加大, 从而购买了先进的数字化设备, 这将有效的将编辑排版的效率进一步的提高, 从而将数字出版技术有效地发展起来。与此同时, 通过市场的竞争力, 从而加强了资金的不断注入, 与此同时还必须引进投资者, 对数字化出版投入更多的资金, 使得数字化出版拥有雄厚的资金作为后盾, 这样就形成了投资、出版、市场之间的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一步的发展。

2.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数字化理念。从以上可以看出, 数字化理念对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有着促进作用, 因此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参加一些有关于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研讨会, 从而有效地提升出版社管理人员对于新事物的了解, 以及新事物的接受能力, 从而使出版社管理人员不断地更新数字化理念;与此同时, 出版社的管理人员一定要通过不断地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 来进一步地更新出版的理念, 从而紧跟时代的发展, 将数字化理念更好地运用到数字出版的工作当中去。正确地把握社会的信息, 从而不断地扩大数字化出版的空间, 提升数字化出版的市场竞争力。

3.培养专业的出版数字人才。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字化理念的形成, 从而使得数字出版技术与编辑出版工作的数字化进程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就必须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人才。国家相关的部门可以开设数字出版培训基地, 让更多的出版社工作人员去了解、学习数字化的出版理念, 以及出版方式, 从而为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化数字化人才。同时在对出版社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教育的模式, 不断跟随社会的发展进行相关的培训, 与时俱进, 这就意味着在培训的时候, 培训机构必须引进先进的国外优秀数字化专业技术和数字化出版观念, 通过不断的学习, 使得外国的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技术应用到我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出版社的工作人员在参加数字化培训的时候, 一定要加强自身的学习, 因为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学习, 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价值。

4.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合理的结合在一起。从过往的商业实例中,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合作才会共赢, 竞争会导致两败俱伤, 不利于商业的发展。同样的道理, 只有将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合理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共赢。由于传统图书出版在人们心中占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这就说明了传统图书出版不会在短时间里退出市场竞争, 因此可以将传统的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科学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这就意味着出版社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管理方法、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使出版业不断改革和发展。在传统图书出版与数字出版结合的管理理念中, 可以将数字化先进的管理理念、方式等充分地展现出来, 与传统图书出版进行结合, 完全摒弃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中存在的缺陷, 对于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进行合理的分析、改善, 从而有效地实现传统图书出版、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

四、结束语

中国数字出版 篇11

从规划到方案,从认识到落实

孙寿山在大会上作了题为《抓住机遇,凝聚力量,构建数字出版新格局》的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了近两年来我国数字出版取得的成就。根据出版科研所《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的统计,2007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超过360亿元,比2006年的200亿元增长了70.15%。到今年底,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收入规模将达到530亿元,比2006年增长149.13%,比2007年增长46.42%。除数字出版产业增速迅猛外,孙寿山还归纳了数字出版八个方面的新成就:手机出版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数字化阅读方式获得广泛普及;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加快向内容提供商转型;传统出版商加快向数字出版转型并逐步占据主动地位;电子商务和数码印刷开辟全新的营销模式;数字出版技术取得长足进步;政、产、学、研一体化的数字出版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同时孙寿山也指出在与国内出版业的内在要求相比,与国际出版业竞争的外在压力相比,我们在数字出版方面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对数字出版的认识依然有待深化,数字出版的管理模式有待完善与创新等。

最后,孙寿山对下一步数字出版的发展提出八个方面的要求。他指出全行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数字出版的认识;政府部门将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数字出版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推动数字出版的产业化;以工程、基地建设引领出版业,提升行业整体的数字化水平;传统出版业要进一步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数字出版企业及技术提供商应加大探索内容创新模式的步伐;出版集团要成为数字出版的主力军;要以数字化传播技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

在大会上,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荷兰威科集团北亚区总经理David Kelly等15位国内外出版界重量级人物进行了演讲。20日,数字出版模式及实践分论坛、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分论坛分别举行,围绕当前广为关注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问题以及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服务等问题展开研讨。在展示区,中文在线、商务印书馆、上海通力计算机有限公司等在展台进行了产品和技术展示。

出版科研所缔约三家技术提供商

出版科研所隶属新闻出版总署,是国家级出版科研机构。在此次年会上,出版科研所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与多家技术提供商结为战略合作伙伴,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

出版科研所与中文在线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具体合作内容包括将围绕数字出版领域的热点问题,开展项目研究、产业培训与咨询服务等工作,今年年底双方将联合推出《国内外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研究报告》。

在签约现场,郝振省认为,出版科研所与中文在线的这次强强联手,标志着中国数字出版高端科研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相信双方必将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探讨数字出版科研与数字出版新技术的结合,探索数字出版技术路线与赢利模式,培养数字出版人才,加速数字出版最新成果的产业化转换及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化转型。

随后,出版科研所与北京中科希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协议书》,双方战略合作的第一项内容,是共同开发基于国际开放标准的“数字内容加工平台”。

出版科研所与龙源期刊网的合作,则侧重于通过网络来了解读者的诉求和期刊阅读走势,通过数据分析来研讨不同期刊的态势以及国内外读者的阅读取向,为互联网期刊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具体合作内容包括互联网期刊调研及每年共同发布期刊网络传播TOP100排名。双方还将共同开发“全球期刊门户(网站)”。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差异比较 篇12

一、传统出版的历史渊源与优势特性

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领域里, 为区别于新兴的以磁光介质、移动媒体 (手机) 、电子网络为传播载体和途径的数字出版方式, 人们普遍将以纸张为文献载体, 通过印刷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图书、报刊出版活动称之为传统出版。

传统出版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 有两项是与传统出版活动紧密相关的, 即造纸术和印刷术。这一方面可以显见在古代, 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首先开创和繁荣了纸质出版业;另一方面, 也可以看出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直接影响力。自这两项技术诞生以来, 纸质出版物———书籍, 就成为历时最久, 影响最广的文化传播媒介。而且, 在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传统出版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从内容资源到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积累、完善、丰富过程, 并承载发挥着巨大的社会功用和影响。较之新兴的数字出版产业, 传统出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特性。

1. 传统出版物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普及优势

在人类出版活动的历史上, 纸张因其便于书写、印刷、阅读的良好性能, 而成为长久的出版介质, 纸质出版物也凭借其相应的优势担当起传承、发展、积累人类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古人传承经典的文化阅读到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各级课堂上, 纸质图书阅读行为的普及程度和根深蒂固的阅读习惯影响, 是远远高于数字出版产品的。而且, 较之数字出版产品读屏的阅读方式, 纸质图书阅读过程具有无障碍、无干扰、无消耗、无噪音, 对身体无辐射、相对保护视力的绝对优势。迄今为止, 纸质图书阅读依然是人们进行学习、思考等深度思维活动时所必须的最佳阅读方式选择。

2. 传统出版物作为文献载体留存时间长久、安全

一本纸质的图书, 只要没有经过人为的破坏或意外灾难, 在适当的环境下, 它可以被长久留存并使用, 可以成为容量可观的文化传承和记录的优选载体。而数字出版物则是以一种虚拟的状态存在, 它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电子设备才能重现内容。电子技术手段和设备的更新换代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 因此人们不可能长久地使用某一种技术手段或设备, 从而也就相应地给长久留存或使用同一种技术模式下的数字出版物设下了障碍和隐患。也许两年前买一张CD, 两年后电脑市场上已经没有了相应的CD阅读器;或者今天读者把需要的数字图书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 明天他的电脑中病毒, 就有可能导致数据坏损无法读取, 这些情况都是时有发生的。所以, 数字出版物长久留存的安全性、使用性是要低于纸质图书的。

3. 传统出版社会公信、认可度高

传统出版在长期的发展和实践过程中, 早已形成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 而且要接受国家指定的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 由专业的技术人员从事相应的工作, 因此行业自律性强, 职业道德标准高, 从而可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同作者的合作形式稳定, 有法可依;同读者的关系, 有长期积淀下来的认知基础和相应的信誉度。因此, 纸质传统出版的社会公信力高, 社会认可度好。在我国现今各种科研、教学单位系统内的评价体系中, 科研成果纸质出版依然是不能为其他出版方式所能替代的刚性标准。

二、数字出版优势

在信息处理传播进入数字化和互联网应用日益普遍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出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不可阻挡地成为出版产业中的新的生力军, 并迅速凸显出传统出版所无法具备的一些优势特性。

1. 生产周期短、成本低

较之传统出版方式的生产流程, 同样在完成出版产品内容的创作、编辑加工之后, 数字出版产品的后期复制过程要远远快于传统出版物印刷装订的生产过程, 效率优先。而且, 后期的复制过程当中只需一些固定的设备、人工和相应的技术支持即可, 成本低廉, 无固定原料消耗。

2. 发行方式便捷、快速, 无仓储、物流成本

数字出版物大多依赖业已形成的互联网实现终端销售, 充分借力于信息高速公路远程传播的优势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出版内容, 这是有固定实物形态的传统纸质出版物所无法做到的。数字出版产品内容相当于寄存在相应的网络服务平台上, 无须出版者再另辟销售渠道, 只要设定、选择好一种成熟的网上发行模式, 就不再另外产生物流成本和仓储成本, 这对于普遍拥有不良库存的传统出版发行方式, 无疑具有绝对的优势。

3. 强大的检索功能, 便于读者购买并阅读

数字出版产品大多在互联网上发行, 读者可以通过网上的搜索引擎, 及时便利地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数字出版物, 实现购买并阅读。这种凭借网络所提供给读者的即想即得的互动式的、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需要的应时性服务, 是传统出版销售渠道永远也无法做到的。虽然纸质图书也可以通过网上书店来购买, 但还是要经过一个配送的物流过程, 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 相对于读者的急迫需求, 是有一定的滞后性的。相比较而言, 数字出版的确是开创了出版者与读者可以直接对话的新时代。

三、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介质的改变和因此而带来的生产方式、发行环节以及读者购买、阅读方式的变化。在现今的历史阶段, 二者都有不可替代的特性优势, 共同组成当前多元化的出版产业。只有充分认识、挖掘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各自的特性优势及其差异性, 才能更好地促进二者的平衡发展和互动结合。

1. 传统出版应重回经典文化取向

在读者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和购买方式的新阅读时代, 读者的一些临时性的、简单的文化信息需求, 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上的在线阅读方式来解决。相对于数字出版物, 价格高昂的纸质图书就不再具有销售优势或者销售可能。相反, 读者若是需要一本长时间仔细研磨, 甚至是留传后世的图书, 那是任何一种数字出版物都不如纸质图书具有阅读和留存优势的。鉴于市场需求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传统出版应及时迅速调整自己的出版规划, 重新塑造以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的出版价值取向, 高标准定位出版领域里的学术权威性和经典内容原创性, 是传统出版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2. 数据出版应侧重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文化取向

近年来,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证明, 以工具性、实用性为主的文献信息数字出版, 以娱乐性为主的手机读物、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是数字出版发展最快的品种, 赢利趋向稳定。这说明大众想依赖于网络这样一个信息高速流动的服务平台解决的, 依然是工具性、实用性、娱乐性的需求为多, 所以, 数字出版者应该更加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 使之与市场发展的需求相同步。

参考文献

[1]郝振省主编.国际出版业发展报告 (2008版) [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2]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3]郝振省主编.2007~2008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

上一篇:模糊优化规划下一篇:覆盖件冲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