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精选9篇)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1
所谓数字出版, 就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 其主要指在线出版、电子图书出版。相对于传统图书而言, 数字出版具有信息容量大, 出版成本较低, 作者与读者终端直接对接等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在21世纪日新月异地推进, 数字出版在21世纪大行其道, 规模日渐壮大, 并对传统图书的形成了包围的趋势。2007年, 美国79%的出版社具有自己的网站并出版电子书, 电子书与传统图书的并存对峙将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在这样一个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如何坚守阵地并壮大发展呢?笔者结合自身出版业从业经验, 提出以下发展策略。
1 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
作为历史悠久的出版阅读形式, 传统图书具有数字出版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数字出版超越。因而在面临数字出版的威胁时, 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是反击成本最低, 效果最明显的方式。
这种历史优势具体表现在:传统图书具有易读性。传统图书无论从页面设计还是文字图片编排都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同时传统图书经过长期的发展, 页面光度、翻页设置、装帧形式都与读者配合得比较好, 读者可以选择舒适的姿势进行阅读, 这是电子书难以匹敌的。同时, 与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电子书相比, 传统图书因为出版成本较高, 选题较慎重, 对书本质量要求比较高, 因而具有较好的信誉度, 阅读含金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图书具有收藏价值, 这对于装帧精美或者保存有珍贵资料的图书尤其如此。而电子书为求方便快捷往往设计简单, 因为其容易复制性, 收藏价值也不高。除此以外, 传统图书出版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具有雄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这些资源将在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发挥着积极与重要的作用。传统图书在市场竞争中应当将自身的历史优势重新发掘和整合, 通过优质资源的重组在结构上达成质的飞跃, 让“组合拳”成为其竞争发展的利器。
2 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
在网络时代, 拒绝网络就等于拒绝机遇。对于传统图书而言, 在发挥自身历史优势的同时, 对网络出版持宽容、接纳并运用的态度, 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潮流, 立于不败之地。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网络对接模式。
2.1 网络公司与出版商合作型
在这种模式下, 出版商负责为网络公司提供资源, 网络公司部分或者全权代理出版商的网络出版事务, 包括传统图书到电子书的转换制作、包装推广、网上书店的建立、图书的网上营销等等。这种模式一来可以让传统图书保持本身的特色, 保证了传统图书在数字出版中的基础地位,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传统图书尽量享受数字出版带来的宣传效果和利润, 不用另起炉灶大费周章就可以分享网络营销渠道, 可谓一举两得。此模式是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参与网络出版的途径。北大方正电子公司网络事业部经营的中文电子书网公司与国内200多家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 并专门为三十多家出版社建立了电子书网上专卖店, 是比较成功的数字出版公司。这种操作模式与当下中国出版业中传统图书网络化程度较低, 对网络营销推广不熟悉的现状相适应, 因而为多数传统图书出版商采用。
2.2 网络公司与出版社组合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为:网络公司与规模较大的出版社相互合作, 共同策划和推进传统图书的宣传与营销。合作的双方可以实现部分资源共享, 通过在各自领域上的借鉴和借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模式比较成功的范例是美国在线 (AOL) 与时代华纳两家公司的合并。时代华纳具有丰富的传统媒体运作经验的成熟公司, 美国在线则是一家新兴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网络公司, 两者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潜力与资源, 受到了全球读者的普遍欢迎。在我国, 网络公司与出版社的组合显得比较特殊, 基本以一对多、多对一的模式为主, 上述这种一对一的成功例子较少。以新浪读书为例, 该频道聚集了众多网络写手连载小说, 是为一对多的运作模式, 对于反响较好的选手, 新浪与各个出版社联系推荐出版或签约, 是一对多的运作模式。通过这种网络企业与出版社的合作、组合, 双方的资源都得以有效利用, 达到了共赢的社会经济效应。
3 拓宽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
个性化小众阅读是图书消费市场的新特征, 也是未来图书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市面上网络上图书越来越多, 资讯轰炸式的图书制作已经不能迎合消费者的品味, 不同的社会阶层、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兴趣爱好逐渐分化, 交集越来越少, 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因而传统图书在选题, 组稿和发行的过程中, 拓宽挖掘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必须作为重要的策略来考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小众阅读的开掘正是传统图书相对于网络图书的优势。数字图书固然有着信息量大、种类多种多样的优势, 然而相应的劣势也较为突出:信息量浩如烟海让人无从下手;泥沙俱下的图书质量也让读者缺乏检验的耐心。这些都是制约电子书业小众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传统的图书正好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为读者度身订做最适合的读物, 从而赢得消费终端市场的拥护。
要发掘拓宽小众化阅读市场, 传统图书出版业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与读者互动, 填补消费预期空白。传统图书因为实体出版的局限性, 与读者交流与互动较难进行, 往往在读者的消费预期上留下空白,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读者与出版社之间的沟通。传统图书要打破这种消费预期的空白, 必须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增强与读者的互动。除了传统形式的作者签售会、新闻发布会之外, 出版社可以借鉴网络出版的方法, 把图书的一部分放置互联网进行免费阅读, 一方面让读者对于图书形成感性的预期欲了解, 另一方面也通过免费阅读吸引读者购买实体图书。
(2) 对读者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小众化市场的开拓意味着对读者更深入细致的分类调查以及研究。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 出版社应当优先考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意向的消费群体做个性化分析, 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出版计划。
(3) 向读者倡导个性阅读的理念, 引领读者的消费观与阅读观。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是出版社取胜的关键。一方面, 希望享受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者一般处于中高收入阶层, 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另一方面, 出版社通过内容选择、风格设定、页面设计、装帧包装等细心的全方位设计可以创造读者的消费欲望, 从而增加传统图书的市场份额。
数字出版的盛行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强化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拓宽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传统图书不但不会在竞争中消亡, 反而能在“与狼共舞”中舞出自己的特色, 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新立.创新传统图书出版[J].编辑学刊, 2008 (1) .
[2]曹欣渊.传统图书与网络的新媒体出版趋势[J].编辑学刊, 2006 (6) .
[3]石心平.电子图书:传统图书的终结者还是伴侣[J].出版参考, 2007 (18) .
[4]袁静.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5]唐舰.数字图书与传统出版:挑战·疑虑·机遇[J].编辑之友, 2007 (5) .
[6]刘秉文, 佟岩, 陈光.电子图书对传统图书的冲击和挑战.2003 (6) .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2
[关键词]谷歌图书数字出版
电子书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4-0083-04
2010年12月6日,谷歌电子书店(GoogleeBookstore)正式上线迎客。从2004年开始的“谷歌图书馆计划”(Google Library Project)到2005年推出的“谷歌图书合作商项目”(Google Partner Program),再到“谷歌电子书店”,谷歌公司推行的三大图书战略前仆后继、相辅相成,共同完成了“谷歌图书”(Google Books)对数字出版的整体布局。其实谷歌公司的使命——“整合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早已预示了谷歌与出版业结合的必然。看似高调的口号下蕴藏的是对不可限量的商业利益的清醒认识。“整合全球信息”在全球化信息时代意味着垄断与金钱。“图书”这个凝聚了人类知识的宝库必然是谷歌的重要目标。探析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服务商在数字图书领域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路径,能为观察和理解数字出版提供全新的视角。
1“谷歌图书馆计划”:资本、版权与技术共谋
2004年,谷歌推出图书馆计划,宣布在数年内扫描五所英美顶级高校图书馆的全部馆藏,纳入谷歌数据库,供谷歌用户免费检索。这个貌似与出版无太大关系的项目,日后成了谷歌杀人数字出版市场的最大筹码。谷歌因在世界各地的版权官司备受争议,但也因此赚足了知名度。褒之者认为该计划使任何书都能被需要它的读者迅速找到,从而改变了知识传播的基本图景,是划时代的进步;贬之者认为“谷歌”挑战“先授权,后使用”的基本原则,未告知版权权益人便擅自将图书全文扫描并纳入公司数据库,是赤裸裸的强盗行径。但无休止的论战和诉讼并没有阻止它的发展。截至2011年1月,谷歌图书馆计划已在40多家世界著名图书馆扫描了1500万册图书,同时宣称要在十年内将世上所有图书扫描人库。谷歌能在数年时间内赶超美国记忆计划、谷登堡计划等已实施了几十年的大工程,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谷歌公司的资本实力是“图书馆计划”成功的基础。图书数字化工程大多依靠图书馆经费或政府专项资金,少数企业的数字化项目往往因投入大、产出慢或缺乏盈利模式而举步维艰。谷歌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得到众多顶级图书馆的支持,原因是谷歌将数字化成果免费提供给合作图书馆作为其数字化馆藏。这对想要和正在进行馆藏数字化的图书馆来说是很大的诱惑。斯坦福大学图书馆馆长迈克尔·凯勒(MichaelKeller)指出:“斯坦福大学进行了多年的馆藏数字化工作,期刊相对容易,但图书方面的努力由于技术和财务原因受到很大限制,谷歌的工作帮助了我们”。而对资本雄厚的谷歌公司来说,垄断全球图书信息所能带来的收益是很划算的长期投资。
新版权策略是“谷歌”制胜的关键。谷歌已扫描的图书中80%处于版权保护期内。若谷歌沿用其他数字图书馆先授权后扫描的老路,即使花上百年也很难获得全部版权授权。而且寻找版权人和版权谈判的费用与时间成本都是巨大的。为此,谷歌反其道而行之。在预估可能的版权风险后,谷歌未经作者同意便将上千万册图书扫描入库。虽然谷歌强调其做法是合理使用(即只显示相关内容片段),其“霸道”行径还是刺痛了各国作家与出版商的神经。而此时,谷歌抛出一揽子图书版权和解协议,实际上等于让作者主动来找谷歌谈版权,从而省去了寻找和确认版权权益人及一对一版权谈判所要耗费的成本。旧版书的数字化是“从作品找作者”,这与“从作者到作品”的出版方式大相径庭。谷歌的做法是否合理姑且不论,但旧的版权原则显然已不适应以高效、便利为特征的互联网精神。各国都已开始探索新的数字版权授权方式。在这个过程中,谷歌将其他对手甩到了后面。
技术创新是“谷歌图书馆计划”成功的保障。图书扫描速度一直是阻挠图书数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当谷歌创始人得知密歇根大学图书馆按现有速度扫描所有馆藏需要一千年时,他答应学校在六年内完成。因为谷歌2003年就已研发了一种批量化图书扫描的专利技术,利用红外摄像技术探测书页的三维形态,进而对字符进行光学识别。这样既不像传统扫描破坏图书装订——因此许多图书馆愿意将珍贵的古籍加入扫描计划,也不用将每页都平铺在扫描板上,因而实现了图书扫描的批量化。
2“谷歌合作商项目”:谷歌、出版商与作者共赢
谷歌图书战略的第二步是谷歌合作商项目。该计划可让出版商和作者通过谷歌在线促销图书。只要将图书交给谷歌,就有机会让自己的书包括正文内容被全球谷歌用户搜索到。合作出版商自行决定网上能被浏览的页数(20%到100%之间),以便读者了解图书的大致内容,获得类似在书店翻阅的体验。到2010年9月,已经有超过3,5万家出版商的200万册图书参加了谷歌合作商项目。究其原因,“合作商项目”的成功源于其能给谷歌、出版商和作者带来巨大利益。
对于谷歌公司,搭建免费图书营销平台虽无直接收益,战略意义却不可小觑。首先,一个具有市场价值的图书数据库不仅要最全,而且要能包含最新的书,仅靠图书馆藏书显然无法动态更新。出版商和作者加入合作商项目常是为了宣传新书,版权人自行提交则保证了新书能第一时间出现在谷歌搜索中。其次,版权人提交的图书无版权风险,减少了版权管理成本。如果提交的是电子版,还节省了扫描加工的成本。合作商计划将谷歌图书变成开放平台,版权所有者直接参与数字内容资源库的建设,从而低成本地将图书信息转化为谷歌资源。
对于出版商,合作商计划不仅是新的营销方式,而且是发行模式的革命。图书是品种差异性极大的商品。每本书的内容和读者群各不相同。如何让每本书都被有需要的读者知晓和发现,是困扰出版商的历史难题。尽管有各种层出不穷的图书营销方式,但基本是从书商到读者单向传播。谷歌图书的全文搜索理论上可将与搜索词相关的书一网打尽。这就意味着任何书都能快捷地被需要它的读者找到,从而建立“搜索一发现一购买”的新发行模式。该模式具体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影响读者的购买决策。图书消费具有体验性,只有初步翻阅后读者才能对价值做出初判,决定是否购买。谷歌图书搜索提供的正文预览和片断摘要直接对读者的购书决策产生影响,并通过链接引导读者至网上书店完成购买。美国奥斯博瑞出版社(Osprey)加入谷歌计划的前六月销售数据显示,30%浏览该社图书的用户都点击了出版社网站,而约40%去了亚马逊网站的销售页面。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数据也表明,参加合作商计划的图书比没有参加的销售率平均高出20%。其次是促进利基市场图
书的销售。利基市场(Niche market)图书面向狭小的细分读者群,尤其是科技研究或小众爱好的书。这些书的读者总量有时并不小,但分布极为分散,难以进行有效宣传。谷歌图书能让分散的读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这些书。剑桥大学出版社营销总监认为:“谷歌使其出版社的许多专业图书以低成本的方式被广泛分布的读者找到”。第三是有助于出版商实现收益最大化。谷歌图书为合作商提供每本书的点击率并追踪流量去向。这能帮助出版商更准确地判断每本书的市场需求、加印量、加印及再版修订时间,实现收益最大化。这对“长尾效应”的图书影响尤为明显。斯普林格的销售副总裁保罗·曼宁(PaulManning)就曾透露:“斯普林格根据绝版书的点击率来判断市场需求,决定是否需要再版加印”。
对于作者,谷歌合作商项目是实现自助出版的强势平台。合作商计划不仅面向出版商,还面向作者。作者可将自助出版的书或者已收回版权的著作提交谷歌图书。谷歌只收录有国际标准书号的书。这就有别于文学网站。但在许多国家,获得书号只需支付少量管理费,所以谷歌合作商计划为自助出版者提供了绝好的平台。自助出版的劣势在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专业渠道对图书进行宣传和销售,但是加入谷歌图书搜索就可以免费提高图书知晓度,而且读者还可以通过链接进入作者博客或销售网站进行互动与购买。有的作者将全文都公开在谷歌图书中,靠图书页面中的谷歌广告就能获得不少分成。随着谷歌按需印刷和电子书销售业务逐步展开,谷歌合作商项目成为自助出版的重要增长点。
3“谷歌电子书店”:在线阅读、移动终端与按需出版共生
虽然谷歌中文图书的发展基本停滞,但就英文书而言,谷歌目前几乎无所不包。不过,图书的电子全文就在谷歌数据库中,用户为何还要购买纸本书呢?作为搜索服务商的谷歌经营电子书店,看似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从图书馆计划到合作商项目,谷歌在内容资源和商务平台建设方面步步为营,经营电子书发布平台可谓水到渠成。目前,谷歌电子书店已经陆续在美国以外地区上线,并计划于2011年下半年进入中国电子书市场。从初期经营状况来看,谷歌对数字出版整体布局的联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一是凭借内容资源占据市场优势。能让每本书被全球数十亿网民搜索发现并立即付费购买阅读,这使所有出版商都对谷歌电子书店一见倾心。“该计划已获得几乎所有美国出版商的支持。谷歌电子书店上线当天,可供图书就达300万种,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书虚拟书店。这其中既包括已无法买到的绝版图书,也包括最新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榜图书。2010年,即使是最为风光、拼杀多年的Kindle电子书店,经营的品种也不过75万种。谷歌书店一开张就凭借内容和市场优势后发制人,将亚马逊、苹果、索尼等对手抛在身后。在价格方面,谷歌相对谨慎,与其他电子书店基本持平。同时,根据出版商不同,灵活采取“代理定价”“批发定价”等多种定价模式。
二是部署多终端多平台销售模式。除提供网页版电子书外,谷歌电子书店一上市,就同步发布了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覆盖的终端包括苹果的iPhone、iPad和所有安卓(Android)系统手机等。用户可通过相应程序随时随地购买和阅读谷歌电子书。同时,谷歌电子书能兼容索尼阅读器等85种电子书阅读器。此外谷歌联手美国的“按需图书”(On Demand Books)等数家按需出版公司向用户提供授权图书的按需印刷服务。谷歌电子书还与阿里布里斯(Alibris)和鲍威尔(Powell’s Books)等网上书店合作,共同发售谷歌电子书,建立多终端多平台的电子书发售模式。谷歌还特别注重改进和提高用户在使用多终端时的阅读体验,研发了终端间“无缝切换阅读”技术。即在登录谷歌账户后,用户可以从上一次停止的页面在另一个阅读终端继续阅读同一本书。如在家中用电脑在线阅读,出门后在交通工具上使用手机或阅读器继续阅读该书,从而使阅读长篇内容的电子书更加便捷。
4谷歌经验对发展数字出版的启示
打着开发图书搜索功能的名号却在数年内占领数字出版的诸多核心环节;与主流出版商紧密结盟,对苦心经营多年的众多数字出版企业形成包抄之势,谷歌的图书战略多少有“暗渡陈仓”的味道。谷歌图书总以“后来者”的身份反超竞争对手的原因之一是谷歌的海量内容。上千万册的全文图书资源给用户带来的便捷与实用使全球亿万谷歌用户忠诚于“谷歌图书”。巨大的用户资源又进而吸引上游内容提供商和下游终端设备商加盟合作,从而实现对全行业的主导与整合。“内容为王”的理念虽未过时,却已是老生常谈。谷歌经验的意义在于,告诉我们如何在数字时代做到内容为王。
内容整合的启示:高度整合的优质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战略核心。谷歌图书的成功在于不仅建立了海量内容资源,而且对内容进行深度加工整合。图书产品极大的个体差异性是出版业的基本经济特征。传统时代的图书多处于离散状态。数字出版的特点则是内容资源高度集成。“搜索一发现一预览一购买”成为数字出版的基本商业链。谷歌通过开发图书全文搜索功能,使图书内容成为活的资源,集聚了用户。内容整合的第二步是将图书全文索引纳入谷歌门户搜索的结果中。这使原本不以找书为目的的用户也能发现与搜索词相关的图书,无疑为谷歌的数字出版平台提供了更庞大的用户基数。当前国内图书全文搜索如读秀、番薯网等,技术与内容资源姑且不论,最大的尴尬在于都是独立封闭的搜索平台,无法与互联网门户搜索结合。所以国内企业应抓住谷歌暂时淡出中国大陆的契机,促成中文图书搜索与一般门户搜索的融合。由于资本实力的限制,有效的合作方式是成熟的中文图书搜索联合国内门户搜索网站,如番薯网开始与腾讯搜搜洽谈。若双方能有效合作,则具有影响全局的战略意义。
版权策略的启示:版权制度创新是数字出版企业的历史使命。版权问题一直是数字出版公司扩充内容资源的重要羁绊。反其道而行之的版权策略是谷歌实现内容制胜的关键,为谷歌赢得时间,降低交易成本。互联网已深刻地改变了经济结构运行的基本关系,新关系重建需要新规则。版权更具有特殊性,它从来不是一种天然权利。版权因印刷技术普及而出现,伴随现代出版业的发展而确立,是各个时代出版者、盗版者、版权人与公众利益博弈的产物。出版商在版权历史变迁的各阶段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数字版权制度的完善中同样应发挥主导作用。版权制度创新不是任意践踏他人合法的权益,而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以经济效率和公众利益为考量,为发展数字出版采取新的版权策略。这个过程中虽然会有风险与纠纷,但引发的争论和司法判决正是推动版权立法的基本方式。国内许多数字出版企业如龙源期刊网等就为此做出了积极贡献。
市场整合的启示:建立高效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统一的出版平台与整合的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的
特点,但唯独内容生产不可能被垄断。出版的功能是提供独特而多样化的创意内容。这决定了内容生产者永远是多元的,可以是跨国出版集团,可以是小型专业出版商,也可以是用户和作者。作为数字出版的平台运营商,要拥有丰富而优质的资源,就要尽可能多地吸引作者与出版商。从谷歌经验可以看到,不论是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免费的数字化服务、为出版商提供免费的营销平台,还是与作者收入分成,与终端设备制造商、按需出版服务商资源互补,谷歌总是凭借自身的技术与资本优势向内容资源的拥有者和创造者提供实际利益,从而以双赢的方式多快好省地集聚内容资源。反观国内的数字出版企业,如文学网站封闭固守原创资源,导致内容单一化,用户群只限于网络文学爱好者,很难在数字出版中建立主导地位;还有些数字出版公司经营多年,也没能与掌握优质资源的传统出版商建立真正的共生关系。重要的原因是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间没有形成良性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许多企业都是从内容到终端通吃,生怕他人垄断某环节,因此进行大量无规模效应的重复建设,难以形成健康顺畅的产业链。
发展路径的启示:从技术与内容切入,逐步推进。数字出版是一个复合系统,包括了网络技术平台、内容资源平台、运营支撑平台和产品发布平台等多个层级。从本文的分析可清晰地看到谷歌图书每步战略都与不同层面的平台建设相对应。其中谷歌先进的搜索技术和市场霸主地位确定了谷歌作为数字出版网络技术平台商的优势,在此基础上推出“谷歌图书馆计划”,打造全球最庞大的数字图书内容资源平台。接下来“谷歌合作商项目”将“谷歌图书”发展成参与者最多最活跃的数字出版运营支撑平台。“谷歌电子书店”则将“谷歌图书”拓展为具有垄断地位的产品发布平台。谷歌步步为营的发展路径告诉我们,从技术和内容切入,在网络技术平台和内容资源平台的建设稳固充实之后,再循序渐进地向运营支撑平台和产品发布平台推进,是一条良性健康的发展路径。国内许多数字出版企业在运营支撑平台或产品终端上做得不错,却缺乏强大的网络技术平台或内容资源平台的支持,因此只能是叫好不叫座,难以形成规模和对产业链的主导。
总之,谷歌经验对认识我国数字出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众多启示意义。需要指出的是,数字出版的企业主体是多元的,道路也是多样的,谷歌图书只是成功模式的一种。而谷歌道路可能导致的垄断,以及进而形成的对世界文化的主导与控制,则应引起足够的警醒与批判。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3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各个领域当中。目前, 数字化出版公司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单位感受到了数字出版转型的压力, 纷纷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
发展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策略
1.坚决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图书出版将高品质的内容作为竞争核心, 数字化出版尤为如此, 更应该强调高品质内容的重要性, 而选题策划是高品质内容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技术性包括充分调研和科学市场评估、全面论证制作的可行性、分析制作成本和确定发展模式等等;艺术性是技术性的升华, 主要体现在对选题的方向、目的性、层次以及创造性的把握, 确保选题具有现实价值和美学价值。另外, 选题也要多考察市场, 根据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数字化出版方案。
2.注重培养懂数字化出版和新技术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出版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最急需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甚至是精通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是中国科技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出版强国的竞争力, 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为我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平台。
4.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
产品及服务的多种形式将是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在统一的平台上, 整合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通过PC、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 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次发布, 不断重复使用, 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利用跨平台阅读、云计算技术, 加快移动阅读产品的探索。二是要借助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平台, 全力推动电子书业务, 提供全品种同步出版的数字阅读服务。三是要整合学术领域专业优质内容, 建立科技领域专业数据库群, 提供科技内容的知识服务。四是要主动适应读者条目化、碎片化、智能化的阅读需求, 促进纸质图书与数字产品的协同编辑, 积极推动以同步出版为主的出版创新。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做到数字化出版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转变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努力运用数字时代的编辑手段, 掌握现代编辑技术。在数字化时代,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的理念应该转变, 并与时俱进, 要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以及版权意识。在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我国在国际出版界竞争的主战场。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尽早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 以适应出版数字化浪潮的到来。
2.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 适应数字化出版新形势
成功经验表明, 要发展数字化出版就必须构建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模块、专业数据库模块和信息发布板块等在内的数字化专业集成平台, 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加工和营销的全程数字化。在数字化出版中, 内容和技术决不能一分为二, 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科技专业知识, 更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专业技术, 从而更好服务于工程类科技图书的数字化出版。
3.积极积累经验, 做“专家型”编辑
任何出版都是以内容为主, 数字化出版也不例外,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以内容为主的理念。工程类科技图书或者工程类专业著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 新知识、新成果多。要保证质量, 就需要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具有更高的科技专业水平, 能与作者在工程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和对话。
4.保护好作者的数字版权, 提高数字版权意识
目前, 大多数出版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属于原作者所有, 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同时, 要积极的与作者进行真诚的沟通, 以便取得作品的数字版权。在我国, 作品的数字版权还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作为一名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 更应该为保护作者的版权尽到应有的责任。
总之, 在数字科技信息时代,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 将会得到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化出版也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适应这一潮流, 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专业数字技术知识, 并不断积累经验, 为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4
关键词:数字出版;互联网;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2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8-00-01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自由便捷地获取各种信息。人们的生活、工作、交流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下子改变了世界模样。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途徑大大地简化了、快捷了。人们通过借助各种终端产品,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获取任何信息并进行交流互动。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手段,人们可以娱乐,可以交际,可以学习,可以从事商务活动。
所以说,同工业化革命一样,信息化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又一次技术革命。如果说传统出版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那么数字出版业就是信息化时代的新产物。
图书,作为承载和传播人们智慧,思想的载体,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时间。其间,图书的形态也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的甲骨、石鼓到竹简……一直到后来纸质媒介,其形态和面貌一直也没有停止过改变。其实,今天我们的阅读载体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已经不仅仅是通过纸媒介来阅读了。PC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手段。媒体传播的载体在改变着,传播方式在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方式也在改变着。
2007年以前,全球纸质图书的销售额年增长率是10%。2008年以后只有5%。2012年出现负增长1.5%。传统出版物面临更新换代的时代。我们隐约可以看到未来的“图书”用“屏”取代“纸”将成为常态。“屏阅读”文体结构将大行其道。
资料显示,英国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2012年底已经全面停止纸质版的出版发行。《洛杉矶新闻报》已经关闭。《纽伦堡晚报》申请破产。2012年全球电子书的盈利由上一年的17%上升到25%。亚马逊电子书的发行量超过了纸质图书......
从国内同行业来看,很多传统出版单位纷纷登场数字出版舞台。时代传媒、凤凰传媒都已经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出了一系列的数字产品,实现了多终端跨平台阅读,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形成了产业规模。
从全球出版业界来看,数字化是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我们不能回避,更不能逃避。只有迎头赶上才是正道。传统出版行业如不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将会面临危机。国家在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转型这件事上也是积极地在应对。面对目前纷繁复杂多变的信息化时代,国家新闻出版总局坚信,未来的数字出版领域,传统出版企业应该成为数字出版领域的主力军,这就要彻底改变纸质出版的单一模式。我们应该立足于内容提供商和内容加工商的地位。技术上我们可以用现有的成熟的产品作为支持。
与前两年相比,许多出版单位对于数字化的认识和需求,已从被动转向主动,许多单位通过调研和走访,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普遍提高,且观念更新,思路明确,确定了较为实际的数字化转型战略目标。在具体任务上加强部署,加快推进,主动进入数字出版领域,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道路。
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提出“积极出击数字出版领域,实现出版社战略转型”的指导思想,将“数字化”战略列入“十二五”战略发展。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按照“整合资源”的原则,大力推进传统平面媒体向全媒体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集报刊、网络、手机、音视频等多种现在传播手段为一体、全媒体发展和产业集群的格局。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制定了《集团数字出版工作战略规划》,提出建立数字出版转型的总体支撑架构。引领传统出版进入全新的数字服务内容领域。云南教育出版社确立了立足自身现有资源,突出区位优势,以项目实施带动体系构建,做强以教育为主业的数字出版转型的总体思路等。
目前,我们国家数字出版领域正在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几方面:
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二五”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的25%,整体规模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数字化正成为提升我国传统出版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化阅读比率逐渐增长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和云存储技术的发展,阅读渠道日益多元化,并体验到多终端无差别的阅读。国民数字阅读率不断提高,出版业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出版细分市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我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调查阅读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50.1%。比2012年增长了9.8个百分点。
三、全媒体出版成为数字出版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数字出版呈现出由单一形态到全媒体,由产业概念到规模出版,由传统出版到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并重的的局面。
在培养用户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的全媒体出版模式逐渐成熟。全媒体出版可以综合利用资源,一部优秀的作品可以同时通过纸质书、手机、手持终端、互联网等媒体同步出版,并可以改编为影视剧、动漫、游戏作品等,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需求,实现内容资源版权价值的最大化,全媒体出版模式已成为未来出版市场的发展趋势。
四、手机阅读已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
手机阅读是移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之一,它受阅读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较小。目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均已推出手机阅读业务,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数字出版新业态,手机网民规模和手机阅读时长均不断增长。据统计,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亿,较上一年增加约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率由74.5%提升至81.0%。
综上所述,我们作为地处西部边陲的文化大省,作为有知名品牌的优秀出版企业,在数字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必须迎头而上,迎难而上。力争在未来激烈市场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块阵地。
参考文献:
[1]《数字出版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陈生明著)
[2]《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出版转型调研报告》(新闻出版总署 转型示范调研组)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5
关键词:数字出版物,数字出版,按需印刷,传统印刷
数字出版物从根本上讲是以图书内容为基础, 以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的新形势下的文化, 图书出版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 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式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 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也就是说, 数字出版涉及到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最后具体的服务模式, 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 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东西数字化, 又或者把纸质类扫描并传输到网上就叫做数字出版。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 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因此, 科技图书编辑如何将传统出版中的编辑及技术手段融入到数字出版中, 已是当务之急。
一、数字出版的概念及必要性
数字出版是指“只要使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出版的整个环节进行操作, 都属于数字出版的范畴, 其中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传统纸质的图书可以满足比较喜欢传统的阅读方式的读者需要, 然而却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比如储存空间、阅读地点和时间等。另外出于环保意识的加强, 数字图书领域正不断扩展, 以满足更多的读者需求, 数字出版物已逐步覆盖科技图书领域, 尤其是数字图书中的链接功能深受科技图书读者所喜爱, 例如通过对专业术语的链接, 读者可以了解更多的科技知识, 此外, 通过电子产品的触摸屏, 可以直观、立体地观看科技图片等等。
二、数字出版物的印刷优势及阅读优势
数字出版可实现按需印刷。“按需印刷”是一种全新的出版方式, 通过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数字印刷和网络系统, 将出版信息全部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 需要时直接印刷成书, 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 真正做到一册起印, 即需即印。传统印刷的工艺流程包括拼版、晒版、显影、擦版、烘版、装版、印刷。如果采用数字出版手段进行印刷, 便可省去拼版、晒版等流程。在图书封面的制作过程中, 数字出版也带来了很多传统出版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例如, 图书封面的印刷, 如果是按需印刷, 只需利用平面设计软件将图书封面设计好, 用彩色数码打印机按所需的印数将封面打印出来即可。因此, 数字出版不仅节约了时间, 节省了成本, 而且还缩短了地域上的空间距离, 使各地区的印刷技术及设计理念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制地进行交流, 实现瞬间利用等。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数字图书被更多的读者所接受, 它最大的优势是经济实惠和便于携带, 读者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阅读。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 (如MP4、IPOD、TOUCH、笔记本、电脑等) , 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 为数字化阅读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电子阅读的对象不仅仅是成年读者, 而是涵盖着各年龄段的读者。一本书的内容是有限的, 而利用网络则可以扩展现有内容。互联网使得内容与内容之间、读者与内容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不可割裂的关系。由此可见, 出版物的数字化是实现获利的必经之路。
三、数字出版对科技图书编辑工作的影响
数字化出版给出版业的方方面面带来关键性的变革, 作为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编辑工作也不例外。
在传统编辑流程中, 编辑工作的基本流程为信息采集、选题策划与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书刊整体设计等。作者将手稿邮寄到编辑部, 编辑部的编辑们再遴选出优秀的、合适的文章, 经过主编们审稿后再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然后通过印刷装订方式进行出版。传统的编辑加工整理是基于在纸质稿上运用校对符号进行文件的编辑及校对, 在整个校对过程, 除特殊情况外, 一般经过初校、二校、三校和核红 (亦称对红) 四个校次。而利用计算机的校对软件就可以减少工作量, 还可校对出不容易看出的知识性差错, 大大地提高了编辑、校对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图书质量。科技出版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 具有技术创新性和时效性。科枝图书中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 图形繁琐, 表格数据量多, 公式计算复杂, 因此相对于其他类的图书而言, 其编辑排版工作比较复杂, 难度较高。通过数字出版的方式, 利用计算机软件处理科技图书中的图表及公式, 不仅可以节省人力、降低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而且还可以丰富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 方便读者的阅读。■
参考文献
[1]俞向东.计算机互联网在印刷出版的应用与数字化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1]俞向东.计算机互联网在印刷出版的应用与数字化原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D].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数字环境下的学术出版[D].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6
一、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概述
《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指出, 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体收入规模达到1051.79亿元。其中:手机出版为349.8亿, 互联网期刊为7.49亿。我们就探讨手机出版和互联网期刊两种出版业态的盈利模式。
手机出版盈利模式。莫林虎、王一认为, 手机出版是指以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途径, 将著作、图画、声频、视频、符号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内容数字化, 以无线数据传输技术发送到手机移动用户终端, 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的实时传播行为。手机出版包括手机游戏、手机音乐和手机阅读三个方面内容, 其中手机游戏占了很重要的份额。
手机游戏的产业链由“运营商+游戏开发 (服务) 商+手机设备制造商+游戏客户”构成。运营商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家移动运营商, 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核心位置, 决定了手机用户、渠道、游戏开发的方向、收费及其系统的设定等。手机游戏开发商负责手机游戏产品的开发, 服务商负责将产品卖给运营商。手机设备制造商负责手机游戏平台的搭建。
中国移动手机游戏的盈利模式分为话费收费和点数收费两种模式。话费收费, 用户下载或激活游戏时, 所需费用直接从用户的手机话费中扣除, 客户端单机游戏采用这种方式, 下载不同的游戏收不同的定额费用。点数收费, 用户下载游戏客户端后使用到一定次数、某个关卡、购买某种道具时触发点数支付计费, 同一业务多次点数支付计费, 用户在使用此类业务时需先在游戏业务平台的用户账户中充值。
中国移动采取了合作运营的模式, 与游戏开发 (服务) 商, 采取收益分成、利益共享的形式, 实现了产业链的资源共享、合作双赢, 完成了手机产业链的增值业务。一般情况下, 收入的15%归运营商, 85%归游戏开发 (服务) 商。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数据部在《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中披露, 与开发 (服务) 商建立普通、半紧密和紧密, 采取的分成模式是, 中国移动提取信息服务费15%、30%、50%。
互联网期刊 (文献数据库) 的盈利模式。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和龙源期刊四个文献数据库。各数据库各有特色, 涵盖了中国的9 300多种纸质学术期刊, 占中国期刊出版总量的95%以上, 以中国知网收入份额最高, 故以中国知网为例说明。
2006年10月, 中国知网总投资达3.45亿元, 由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和同方知网 (北京) 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知识资源数据库”出版工程的重要项目———中国知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 建设并通过验收。中国知网集知识资源大规模整合出版、原创性学术文献出版、多媒体出版和专业化、个性化数字图书馆为一体的数字出版平台, 全面整合了中国90%以上的学术文献和海外重要的学术文献数据库资源。截至2009年底数据, 中国知网日访问人数256万, 年访问9.4亿人次, 年下载文献18.3亿篇, 销售收入4.56亿元。
中国知网的盈利模式。产业链由“中国知网+文献资料提供商+客户”。文献资料提供商的资料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学宝典、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和国家科技成果等。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及部分数据库为一次出版, 期刊、图书、报纸等为二次出版。数据库的形式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软件、网络课程、科学数据等多种媒体方式。中国知网的客户群体包括高校、公共图书馆、各行业的知识应用服务和个人查询服务。文献资料提供商 (各种专业的期刊社) 通过中国知网的数字技术, 逐步扩大自己的产品范围, 提高内容资源的附加值, 并在互联网环境下形成了比较好的盈利模式, 即学术研究、信息采集、适时印刷、资源集成、网上服务、产权保护等完善的产业链。
李广宇、戴铁成指出:盈利方式包括网上包库 (用户按照年限购买数据库的使用权限, 通过远程登录服务器获取数据库资料) 、镜像网站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购买数据库, 在本地安装服务器, 在局域网内使用) 流量计费 (查询者购买知网卡付费, 下载一页0.5元) 。2009年包库收入2.31亿元、镜像收入2.03亿元、流量计费收入为1 500万元。
数据库出版的关键环节是要遵守“先授权, 后使用”这一项知识产权的最根本的制度。中国知网与文献资料提供商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 采取了数字版权独家许可的使用模式, 版权使用费=按照年度 (保底) +发行版税分成的方式结算。
发行版税分成的计算。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11%分配给相应的期刊编辑部。作者著作权使用费按各刊关于加入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声明或各刊与作者的约定由各编辑部确定;中国知网按税后销售总额的3%作为作者稿酬分配给编辑部。
二、手机游戏和数据库出版的盈利模式分析
数字出版从电子书到按需出版有十几种出版业态, 突出的问题是要建立一个具有盈利能力的出版业态还要走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出版在数字出版中属于收入不断增长, 出版业态稳定的两种出版业态, 重要的原因是寻找到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具备了几个方面的条件。
1. 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看,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
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都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技术支持系统, 这个系统的突出特点是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含量、高成本。这就要求客户群体必须庞大, 才能将高额的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一个客户身上。有海量的客户作为支撑, 每一个客户分担的成本不断降低, 企业就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
2. 从产业经济学角度看,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形成了外部经济性。
手机出版和数据库出版虽然投入高、成本高, 但是都实现了增值服务和增值收入。在这一固定的技术系统上, 实现了多种增值服务, 中国移动有网络音乐、电视、手机报和广告的收入, 中国知网有互联网、局域网、光盘出版三种形式的出版, 还有广告增值收入。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形成了边际投入趋于小, 边际利润趋于大的良性发展状态。
3. 这两种盈利模式都较好地完成了产业链条的利润分成。
数字出版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利润如何在产业链上合理分配。利益分配不当, 数字出版的版权收益解决不好, 就不能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产业链。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与服务商建立了相对合理的分账制度。这一制度可以追溯和可以监督, 就得到了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方的信任。
4. 这两种盈利模式都属于自觉的盈利模式。
经济学教科书往往将盈利模式划分为自发和自觉两种形式。自发是一种本能, 就像蜜蜂建造的蜂房, 是以最少的材料获得了最大的空间, 这是一种本能。而自觉发展的盈利模式具有主体性和创造性, 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使得企业创造的盈利模式具有清晰性、针对性、相对稳定性、环境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特征。
三、关于推进数字出版盈利模式发展的思考
1. 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 解决数字出版的技术难题。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数字出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 数字出版发展面临着多重技术性难题。技术性难题之一, 是我们要不要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创建新的盈利模式。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应该搭建这样的技术平台。中国移动搭建了这个平台, 中国知网搭建了这个平台。北大方正集团搭建了这样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包括了内容生产、管制技术、信息化服务和数字化投递的主要内容。但是, 我们的中小型出版社、甚至是一些大的上市公司类型的出版集团都没有能力搭建这样的出版平台。新的盈利方式从何谈起呢?
2. 我们要创建像中国移动手机游戏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创造的那样的盈利模式, 解决数字出版的版权纠纷难题。
这是妨碍数字出版发展的一大障碍。正如谢广才指出:全媒体时代下数字出版面临的挑战, 权利复杂;授权时间多样;渠道多样, 内容格式需求多变;原始数据量大, 分析成本高。这四项既是数字出版的特征, 也是出版数字化的重要技术性难题。针对版权授予的问题, 任殿顺指出:我们的数字出版产业从来就没健康过。各个渠道的授权方式不同, 定价方式不同, 分成比例不同, 结算方式不同, 而各个渠道又互通互串, 授权给了门户, 门户想拿着资源到基地运营;授权给了基地, 基地又想发展互联网上的业务, 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混乱。我们如何解决版权问题呢?
3. 政府应搭建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数字出版的技术平台, 具有公共产品的服务性质。这个平台投资巨大、技术复杂先进, 只有由政府牵头出面才能做好这件事。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十二五”国家数字出版发展规划, 提出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出版业。而利用“云出版技术”, 在国家建立的9个数字出版基地上, 搭建数字出版技术平台, 建立区域性的数字出版联盟, 把各地区的出版社联合起来, 就可以解决中小出版社无法解决的身单力薄的问题。“云出版”技术的利用, 是加强传统出版业和科技融合的有利契机。这样, 就把握住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 为创新盈利模式, 打下基础。
4. 政府出面解决数字版权纠纷的难题。
政府在坚持“先授权, 后使用”的原则下, 征求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寻求最大公约数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千禧年数字版权法》中的“避风港规则”。这个规则是:网服务商队网民上传至网络的信息没有事先审查的义务, 原则上网站都为网民的版权侵权行为负责, 但是版权人向服务商提示网络中存在版权侵权行为后, 服务商应采取必要措施保护版权人合法权益;如果网络服务商接到版权人提示后怠于采取必要措施, 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个原则就是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我们研究一个既有利于数字出版的发展环境, 又有利于版权人的权益的办法来。所以, 中国移动和中国知网的版权办法可以借鉴, 尽管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 中国知网的产业链中存在着使用者付费过高, 而作者所得过少, 大部分的利润被中间环节的杂志社、学校和文献数据库厂商的平台获取的问题。但毕竟我们还是迈出了前进的步伐。
摘要:中国移动网络游戏和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出版, 创造了数字出版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这两种盈利模式得以发展具备了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性的发展条件。政府应该投资, 为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的发展创造条件。
关键词: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版权问题
参考文献
[1]郝振省.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496a58a680203d8ce2f2471.htm.
[2]莫林, 虎王一.手机出版产业现状及运营模式的比较分析[J].出版发行研究, 2009, (5) .
[3]柏步芳.中国3G手机游戏盈利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10.
[4]中国移动游戏基地.手机游戏培训资料[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b6b7242be1e650e52ea9969.html.
[5]郝振省.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6]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MOBILE MALL汇报材料[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38aa6b069dc5022aaea0075.html.
[7]荣忠霞.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建成并通过验收[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0/content_5185766.htm.
[8]晋雅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到中国学术期刊[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0-01-28
[9]李广宇, 戴铁成.2009—201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之中国互联网期刊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10]谢广才.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解决方案[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c1ccb6ccda38376baf1faea8.html.
[11]任殿顺.出版业必蹈唱片业覆辙[EB/OL].www.epuber.com.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 篇7
一、云计算的内涵及在中国的发展
关于云计算的定义有多种,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 (2011版) 的定义:云计算是一种IT资源的交付和使用模式, 指通过网络 (包括互联网Internet和企业内部网Intranet) 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硬件、平台、软件及服务等资源。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 其计算能力通常是由分布式的大规模集群和服务器虚拟化软件搭建。云计算的运行。云计算的服务商将云计算系统资源汇聚, 以各种租户模式为用户服务。用户通过网络进行计算能力的申请和调用, 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服务商根据用户的需求, 可以增减相应的IT资源 (包括CPU、存储、带宽和软件应用等) , 使得IT资源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 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用户可直接通过互联网或企业内部网, 访问云计算中心使用计算资源。云计算中心的服务系统设计了独特的计量方式, 用户以使用云资源的时间长短、方式和多少缴纳费用。
我们国家政府和很多行业都高度重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发[2010]32号) 指出,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9月北京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祥云工程”行动计划》确立云计算作为“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 正式启动祥云工程。北京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提出, 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云计算通用支撑平台等,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2010年7月, 上海市经信委提出培育十家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企业, 建成十个面向城市管理、产业发展、电子政务、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的云计算示范平台。
目前, 云计算在中国政府及公共事业建立了“政务云”“公共服务云”计算平台;在制造业、电信业、金融业和能源业建立了软件开发、基础资源平台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的应用。未来几年云计算将在更多领域内得到广泛运用。
二、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运用
中国数字产业发展的十年是技术创新发展的十年, 未来产业发展依然还要走技术创新的路线。一些著名的数字出版技术商已经探索云计算的应用之路。
1. 方正集团建立云计算平台。
2011年6月北大方正集团所属阿帕比公司提出了“共建云平台、同享云服务”的理念, 启动了“云出版服务平台”。在这一平台上, 出版商可以建立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系统;渠道商可以快速搭建数字资源运营平台, 及时获取正版资源并实现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目前, 一些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等出版单位, 汉王、永正图书和北发网数字内容运营商加入了这一平台。赫思佳在《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中指出:数字出版的新技术包括:全文检索、数据挖掘、语义网络等;跨资源类型 (书、报、刊、图片、多媒体) 的综合检索、内容关联;个性化出版/发行;Web 2.0技术;Ajax、标签Tag、推荐Digg、RSS、IM;跨多种平台和设备的阅读技术。这些技术与云计算结合, 不但为云计算增添了针对性极强的服务项目, 也在为技术自身的发展提升了空间。
2. 中国知网建立云计算平台。
张宏伟在《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中指出:CNKI云出版平台与业务运行模式, 首创了“云出版+云数图”独特数字出版模式,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理念, 研制的一套服务于数字出版全产业链的综合服务平台。对出版者是低门槛、高效率的集约化虚拟数字出版环境和可信发行平台。在自主出版方面, 自主经营或委托超市代理销售符合国际国内标准和需求的数字出版制品或有条件转让著作权的使用权;在发行方面, 可建自主加密与安全发行保障系统;在结算方面, 建立了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和需求调研系统。
3. 天津市建立了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
2011年建立的云计算中心就是数字出版的云服务提供商。云计算中心的设计与部署采用了集中管理、分布式服务的模式。Iaa S运营管理平台负责统一运营管理和调度, 各业务则承载在Iaa S管理的资源节点上。计算中心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专业化宽带接入、服务器托管、空间租用等业务的同时, 还向企业提供综合信息业务、资源共享、虚拟社区和多重安全等增值业务。
数字出版企业通过租赁方式使用计算中心的各类创意工具库。使用终端设备和软件, 加工高效率的数字出版产品, 实现低成本, 无视地域限制的虚拟协同代工。云计算可以实现弹性存储, 支撑难预期、复杂性高、波动性大的数字版权交易。云计算还可以完成数字产品版权的发行, 实现高智能的管道管理, 创新版权交易的多种商业模式。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出政发[2010]7号) 》的定义, 数字出版产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 (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 等。这些新的出版业态需要高性能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支撑。云计算就是建立了可以满足数字出版高数据量需求的, 这样一个自动化和自助化的高性能的平台。这也是云计算得以应用于数字出版产业的原因所在。
三、云计算应用于数字出版的突出问题
1. 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
罗昕认为, “版权保护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基于云的内容的去中央化对数字版权保护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我们即将生活在计算机存储去中央化的转型期。”王自强认为, “不管是云计算, 还是数字化, 都是技术。技术的发展没有颠覆版权的基本原则, 即创作产生权利;使用权利要经过许可, 这就是版权保护最基本的原则。技术发展并没有对版权制度的设计带来颠覆性的问题。现在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是授权渠道不够流畅, 也正因这种形势, 就需要法律能够跟上。”云计算是否侵犯了版权制度存在着争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我们说云计算机有可能侵犯版权。
2. 云计算存在着数据安全保存问题。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关键障碍之一是数据主权和数据安全问题:包括数据存储、传输安全, 数据隐私、数据主权、身份认证等问题是用户非常关心的问题, 是阻碍当前云计算应用的关键障碍之一。原因正如阿飞所说, 把数据存储在基于云计算的系统上、通过互联网来访问数据会对赋予的任何法律保护带来影响。比方说, 行业机密和律师客户方面的特权信息存储在第三方服务器上时得到的保护级别与它们存储在企业内部时得到的保护级别可能不一样。
3. 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 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的另一个关键障碍, 是中国云计算产业参与者尚未形成一套共同遵循的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具体表现在数据接口、数据迁移、数据交换、测试评价等技术方面以及SLA、云计算治理和审计、运维规范、计费标准等运营方面, 都缺少一套公认的执行规范, 不利于用户的统一认知和云服务的规模化推广。这里的深层次原因是, 我们目前还处在云产业发展的成长阶段, 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相互交叉。特别是私有云, 比如方正国际、中国知网都要建设自己的云计算系统, 画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就会形成各自的技术标准。标准不同是经济利益不同。
四、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云计算以信息转移的便捷性、运行成本的低廉性、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为数字出版的技术商、内容生产商、销售商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机会;为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双翼;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支持云计算在数字出版产业的应用。但是, 应该注意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障碍。
1. 我们应该在国家层面发展数字出版的云计算系统。
我们国家的云产业还处在起飞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关键时期, 应该把云计算和国家数字出版的重大公共建设工程结合起来。新闻总署发布的“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 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闻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具体措施是“打造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学术论文发布平台, 推动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转型, 带动原创学术文献数字出版的产业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这一举措非常必要;但是, 应用的领域还是过窄。我们还是应该以更宽的视角、更高的位置看问题, 把云计算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上升为一个整体性的政策来对待。总署会商工信部和国家科技部, 协调云计算产业推动国家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政策问题。特别是在现有的九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上, 实施相关的重大项目建设问题。以项目为载体, 重点解决数据安全的保存问题、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的统一问题。使得限制云计算运用的障碍性问题得以妥善的解决。因为只有国家级的“公有云” (也称外部云是指通过因特网动态地、灵活地以自助方式获取资源) 建设, 才符合“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 打破技术壁垒, 技术标准和运营标准互联互通后形成数字出版的公共服务体系, 使数字出版的发展得到有效的保障。
2. 我们还应该深入追踪研究大型数字出版技术服务企业的云计算建设情况。
像方正集团、中国知网都在建设自己的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他们是如何为数字出版企业包括出版社、报社和大型数字出版公司解决数据安全存储问题的?他们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他们会不会形成垄断反而妨碍了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比如中国知网的利益链条中, 就有忽视了原作者的权益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出台有利于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
3. 我们应该研究云计算对中小出版社的帮助问题。
中小型出版社在数字转型期遇见了很多困难和问题。有 (下转199页) (上接187页) 很多技术问题难以逾越, 资金问题也限制了发展。云计算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中小出版社搭桥牵线, 让云计算企业为其搭建数字出版平台, 尤其要保护其权益。在国家建设云计算数字出版系统时, 要考虑如何让中小型出版社受益, 为其寻找有效的云计算商业模式, 帮助中小型出版社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2011版[EB/OL].http://www.docin.com/p-244536052.html.
[2]共建云出版平台同享云出版服务[EB/OL].http://news.xinhuanet.com/it/2011-06/30/c_121607737.htm.
[3]赫思佳.方正Apabi全新数字出版解决方案[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5f93400102020740be1e9bb4.html.
[4]张宏伟.云出版与数字出版产业化[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8864698bd0d233d4b14e69f1.html.
[5]云计算带来数字出版的春天[EB/OL].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11/1121/A20111121940129.shtml.
[6]罗昕.云计算时代数字出版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出版发行研究, 2011, (11) :62-64.
[7]赖名芳.云计算能否撼动版权基本制度——2011中国版权年会部分发言摘编[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11-24.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战略思考 篇8
研究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战略问题, 首先要对什么是数字图书馆这个重要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人们对于数字图书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是对传统图书馆一个深刻的革命, 它不仅表现为馆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 而且它的信息传递网络化是完全超越传统馆间界线的, 并且数字图书馆要使人们对信息存贮自由化和对资源共享化, 所以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概念。因此, 数字图书馆的定义应该是:数字图书馆是信息工作者以互联网络为平台, 以通信线络为支撑, 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内容, 对有价值的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加工、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能为用户提供高速、快捷、方便的网上信息服务的开放数字资源体系。可见数字图书馆的这个定义相对于传统图书馆是一个崭新的图书馆, 它的产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和功能。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点和功能突出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信息资源数字化
产生于现今信息化社会的数字图书馆是以计算机与通讯网络为支撑的, 但它的核心和基础则是它的信息资源数字化。数字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依附于数字而存在, 没有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就没有数字图书馆, 所以, 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特征。数字图书馆所以优越于传统图书馆, 就是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资源, 同时吸收大量电子出版物和网上的大量数字信息资源, 从而使自己拥有着广阔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特点和功能, 才能适应满足当今知识经济大发展的需要。
1.2 信息传递网络化
数字化和网络化二者是不可分的。数字化是以网络化为基础的, 因为数字化是以网络化为依托的, 没有网络, 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就没有任何意义。具有大量信息资源的数字图书馆要用数字信息服务于用户, 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的, 没有网络化的这个信息高速公路, 也就不可能有所谓的"数字地球"。数字图书馆只有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跨时空、开放型、标准化、规范化的传递给用户, 才能在现今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
1.3 信息共享化
信息资源共享化是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又一个基本特点和功能, 也是以往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因为数字图书馆有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信息传递网络化作为坚实的基础, 它对用户的服务方式, 服务手段, 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服务的时效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信息共建共享化的优势, 实现图书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跨行业、跨地域、跨国界快捷无障碍的服务。
以上三点是数字图书馆最基本的特点和功能, 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根本相区别的地方。这些革命性的变革就要求我们在创建数字图书馆时必须去采取相应的战略和办法, 那么, 应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呢?
2 对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的几点认识
2.1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应注重整体性和联合性。
注重整体性是数字图书馆本身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因为数字图书馆是依网络为基础, 没有网络作为依托的数字的运行是不可能的。数字文献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它依托了计算机和通迅网络进行远距离的传输。任何脱离网络的数字文献的存贮场所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图书馆。只有网络才能把各个个体的数字图书馆连成一个整体,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献资源共享。因此,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时, 必须遵循整体性这一重要原则, 必须走联合这一条路。也就是说在信息资源建设和保存、网络技术的应用、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选择、分类和主题标引、书目数据格式的标准等等, 也都必须遵循这一整体性原则。各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应在一个大范围内全盘考虑。不能去追求"小而全、大而全"或者"条块分割"造成全文数据库重复建设的巨大浪费。这个原则在经费不足的单位尤为重要。
2.2 数字图书馆的品牌战略。
品牌对消费者来说, 就是对产品使用的印象, 对其名称、包装、历史声誉、市场影响力与公众认可程度。数字图书馆在市场运行中也必然要讲究品牌意识、品牌战略。近年来我国兴起的数字图书馆也正面临着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一是面临国内信息部门相互竞争的挑战。国内信息咨询数万家, 并且增势迅猛, 这些不断增加的信息部门, 在服务内容、方式、手段等方面, 都与数字图书馆展开了激烈地竞争;二是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比我们早, 立足点也就高于我国, 所以国外的品牌与技术对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压力。这样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一开始就面临要在竞争中去求发展, 去开拓创新, 去积极地塑造自身的形象, 提升自身实力, 去构建品牌战略, 做好品牌定位。尽管当前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评价标准和体系, 但是把品牌定位在用户广泛性上;很好地去实现信息资源的共知、共享, 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让用户在长期使用中通过比较, 得到对自己的品牌广泛的认知和肯定, 这是我们在创建数字图书馆的过程中, 所必须追求的目标和要遵循的战略原则。
2.3 数字图书馆的人才战略。
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 所以要把人才问题当作一个战略问题提出来,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 从我国图书馆人才队伍现状来看, 我国图书馆 (尤其中小型图书馆) 许多人没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的背景知识, 有的没有取得专业任职资格, 有的连大学文凭也没有, 因此, 长期以来形成的图书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不仅学历层次偏低, 专业职称偏低, 年龄又偏大。从而低水平服务人员多, 高级研究人员少, 尤其掌握现代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同时, 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不高, 待遇也偏低。然而在欧美国家的图书馆员是被列为与律师、会计师和医生相等同的地位。他们的图书馆员要获得专业资格其基本条件是要具有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硕士学位, 不然就不能从事这一工作。我国图书馆业跟不上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不仅是图书馆的设备的问题, 而最大的问题则是图书馆人才匮乏的问题, 它从根本上直接制约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其二, 数字图书馆本身向馆员提出了更高的人才要求。传统图书馆的基础是书刊文献信息资源, 而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则是数字信息资源, 它的存储介质由传统纸质转变为多媒体, 数字信息可以处理成多种媒体的信息, 如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三维体以及虚拟空间等, 这些数字信息是运用计算机操作和在网络上运行的。因此, 图书馆员要胜任这项工作, 首先必须要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信息系统的开发、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多媒体的管理等。同时, 还要掌握国际通用的英语以及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预测学、市场营销学和公共关系学等非专业知识。所以, 数字图书馆员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一个复合型人才。而这个复合型人才又不是封闭型被动型的, 又是开放型和创造型的人才,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适应迅猛发展着的数字图书馆的需要。
从以上要求可见人才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第一, 要抓紧对馆员的继续教育, 使馆员认清形势, 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 使馆员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技术、去树立新观念、去迎接新的挑战;第二, 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 推动馆员队伍的优化;第三, 聘用聚集社会上优秀高技术人才。总之, 抓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队伍这个关键问题, 才能推进数字图书馆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冈生:论图书馆组织结构创新图书馆情报工作2003 (8) .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篇9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转型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今, 数字出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战。
1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对相关内容编辑加工, 而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具备内容、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突出特点。
2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路径
2.1转变思想, 拓宽视野
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编辑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做到思想先行, 从观念的更新开始。对一些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而言, 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多已形成定势, 对于数字出版尚需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为此, 传统图书编辑应树立科技化和现代化观念, 打开和拓展视野,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及分析, 从而及时来把握数字出版的动态, 并且根据上述内容来进行自我思维以及观念的更新。毋庸置疑, 数字出版形态丰富、技术多样, 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对于国内外数字出版形式要密切关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研习数字出版的全新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新特点, 并且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形成独特的判断, 拥有清晰的数字出版思路。
2.2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数字出版的前提无疑就是技术, 而技术自然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的是对产品内容的足够了解, 作为编辑, 在数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就产品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
对于传统图书编辑, 对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掌握专业技术开发, 而是对技术的实现功能、基本原理、呈现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为后期的数字图书出版和运营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涉及到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 虽然传统图书编辑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一些常用技术、架构及基本的知识网络还是要尽可能了解, 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 编辑要对媒体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初步掌握各种媒体加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另外, 作为编辑, 必须要全面地来了解并且熟悉出版技术, 并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 从而不断来适应目前的工作。
2.3熟悉流程, 多元发展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 选题策划也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策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束缚, 注重对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方面的开发, 从而使得读者在体验上不同于以往。在策划阶段,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内容以及市场来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 进而明确面对的服务对象等在技术需求方面也要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对多媒体制作成本来做出基本分析。在编辑以及制作方面变化很大, 现在不仅局限在传统图书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方面, 还需要对图像、视频等内容来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在现代社会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的工作内容以及难度和以前相比都增大, 面对的困难以及挑战也增加了。作为过去的传统图书编辑, 如果想熟悉并且能够融入到数字出版时代之中, 必须要对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自觉适应该项工作的多元化以及高要求。
2.4积极探索, 善用营销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变化巨大, 在营销流程大幅度缩短的同时, 也进一步使得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 编辑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者, 因此其无论是对于产品内容特点的了解, 还是对作者的了解上都很熟悉, 而这一点却是专职的营销人员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具备并且掌握相关的网络营销方法, 主动来探析读者的需求, 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那些最为适合的营销手段, 只有如此营销效果才能够达到。
3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出版社带来了大的冲击以及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势, 传统的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 全面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新要求, 自觉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适应数字化趋势, 学习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 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促使自我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兰兰, 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 2012 (6) :88-89.
[2]张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新闻传播, 2015 (3) .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推荐阅读: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08-28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09-22
我国省级高校图书馆联盟的发展研究-以湖南省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为例05-16
数字图书08-12
数字图书资料10-08
数字图书馆08-14
数字图书馆管理10-19
数字图书馆研究05-09
世界数字图书馆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