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资料

2024-10-08

数字图书资料(精选12篇)

数字图书资料 篇1

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模式是基于社会发展需求, 满足人们在当代社会情境下对图书资料信息获取要求, 因此, 图书资料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数字化模式的管理, 从而使得现代图书资料管理效率达到如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充分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使图书资料管理尽可能的趋向人性化、高效化。最大化利用网络的便捷性以及及时性, 做到图书资料的“无缝隙”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去, 进而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 促进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

1 我国图书资料管理现状

尽管我国大多数地区在图书资料管理方面已经做到了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以便及时有效的向人们输送资料信息。但就目前来看, 图书资料的管理形式并不是达到理想化, 不少地区阅览室以及图书馆都处于一个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 大多数图书资料是以纸质为载体存放, 而网上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储存量远远低于纸质储存, 这不仅不便于资料信息的及时共享, 更有可能因为其他因素导致资料信息的丢失。当图书资料管理没有实现数字信息化模式时, 人们就必须从纸质书籍获取信息, 从而导致因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 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和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因此, 利用现代网络信息化的便捷与及时性对图书资料进行数字信息化管理, 最大程度上给予人们阅读的便利和迅捷, 从而满足现代社会下人们对图书资料获取的需求。

2 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的特点

2.1 图书资料载体形式多样化

传统图书资料载体大多是以纸质为主体, 这也是社会资料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但目前来看, 以纸质为资料信息载体在对其保护上有较高的要求, 因纸质的风化、残缺等导致历史资料信息的丢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失的主要因素。因此, 如今将图书资料信息的载体趋向于信息化、数字化, 使信息资料的储存达到多方式保存, 这无疑是对信息资料保存的最保险方式。图书资料的多元化储存使的资料信息储存由传统向现代化媒体形式改变, 使得图书资料信息管理模式更趋向去人们所期望的方向。

2.2 图书资料管理趋于自动化

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管理后, 则会大大降低在图书资料管理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更趋向于自动化而非人工化, 其具体表现在人们对图书资料信息知识获取的便捷性和图书资料管理的安全性。图书资料自动化管理后, 人们可实现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下随意对数字化管理下的图书资料信息进行阅览获取, 从而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现代化社会快速发展下对信息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 在传统的有纯粹的人工管理下的图书资料, 在一定程度下加大了有图书资料保存的风险性, 不少另有其心的人利用人工管理的漏洞实行对图书资料信息的非法侵入, 导致信息资源的损失。因此, 加快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管理无论对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便捷性还是图书资料信息管理的安全性老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2.3 图书资料管理标准化

当实现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后, 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图书资料管理趋于标准化, 即图书资料管理形成一个标准化体系, 而图书资料管理实现数字化建设则在于完善这个体系, 在完善这个标准化体系后, 会使图书资料的管理有了一个制度, 这个制度使得图书资料管理变得井井有条, 假设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该体制则会迅速找出这些问题并处理掉, 这也是提高现代化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3 当前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3.1 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不够标准统一

在图书资料数字化管理过程中不提倡展现个性化, 而提倡标准化、统一化。其原因在于图书资料管理是服务于所有读者, 其面对的人群也是不尽相同的, 要想以每个人的需求进行图书资料管理模式的制定则不太现实, 例如, 图书馆里的书籍检索系统, 不少图书馆的图书信息检索系统不够明朗, 操作过于繁琐, 与图书检索标准流程有着出入, 因此,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一部分人对信息资料的获取。另一方面, 图书阅读软件的多样性导致读者对下载图书阅读困难度增大。各式各样的阅读软件使得某一些书籍必须通过特定的阅读软件才能够阅读, 因此, 极大程度上阻碍了读者对信息资料获取的自由性。

3.2 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人员职业素养不高

由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普遍年龄较高, 因而在所接受的现代化科技信息量较少, 在这个信息时代, 要使其完全适应图书资料的数字化管理, 难免有些不适应, 加之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的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导致不能给予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贡献, 甚至阻碍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的脚步。

4 加强完善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

4.1 加强图书资料数据库的建设

图书资料数据库是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的核心, 其也是对图书资料管理数字化的一种表现。将传统的纸质文献转化为数字信息化, 其主要体现在将纸质文本信息输送到指定的资料信息数据库中进行编制, 使其“只进不出”, 实现无限容纳。数据库可以随时向外界提供以往存入的任何信息, 可以快速便捷的从信息海洋中准确的定位出你所要寻找的信息。

4.2 转变图书资料管理观念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观念已不能满足如今社会发展对资料信息的需求。转变管理观念, 尽可能的利用现代化技术进行高效便捷的图书资料管理, 从多种途径获取当代社会最新科研成果, 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效率, 推动图书资料管理事业。

摘要:现代社会发展中, 图书资料一直作为一个时代发展的“影像”, 而图书资料的管理模式也紧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多的融入计算机互联网中去。如今的图书资料管理更多的是趋向于信息化和数字化。这是提高如今图书资料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亦是图书资料管理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京化.如何提高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探讨[J].前沿, 2007-10-15.

[2]刘晓刚, 张红.基于开源云计算的图书资料信息系统探究[J].情报科学, 2011-06-05.

[3]刘富军.基于Delphi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情报, 2005-05-25.

[4]代秋菊.我国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 2011-01-25.

数字图书资料 篇2

张林龙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应达到的效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软件的选择。

[ 关键词] 院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

一、引言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时代, 因特网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数字化文献以其贮存空间小、能快速地进行远程传递、检索十分快捷等优点, 发展迅猛。随着数字化文献大量进入图书馆, 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必然成为当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为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在信息时代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时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成为整个数字化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我们应认清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紧迫性。之所以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紧迫任务, 是因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 具体来说: 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迎接知识经济下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缩小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差距的需要;它是建设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化革命和因特网的大发展, 带来了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巨量信息涌入因特网, 使其信息极为丰富, 也使信息查询、检索十分困难, 尤其是对于上网漫游的新手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这一重大的弊端, 清楚地表明了在因特网这种全球信息服务网络中, 急需一个管理信息资源的新模式, 所有上网的资源必须按照这个模式统一管理。这就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背景。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 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 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 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 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 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 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它涉及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全过程。它不是个别图书馆所能完成的任务, 需要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情报信息提供单位等携手共同完成。

目前,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之中, 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但一般认为,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是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前期,也称为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它包含有一些电子模拟信息和资料。90 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1995 年初, IBM 公司推出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 美国数字图书馆学会成立, 许多学者开始普遍使用数字图书馆一词。从另一层意义上讲, 数字图书馆又称为虚拟的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即在本地图书馆以外, 还有很多图书馆可被联机地访问,用户访问它

们就像访问本地图书馆一样。它也称为网上图书馆, 可供网上查询和互访。许多电子信息中心、电子杂志中心等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成员。

(二)数字图书馆应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 互连空间!或 信息空间!而不是传统图书馆所定义的一个物理“场所”。

2.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以多种媒体、多种语言为特征的。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的读者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兼有多种语言转换和编译的能力, 以帮助读者从任何国家、地区获得任何语言形式的文献资源。

3.数字图书馆具有智能化、基于全文的检索技术。读者可以用自然语言,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人工智能中学习和自适应算法以及模糊集合理论中的模糊推理, 在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查询和检索信息, 获得一致性的(连贯的)文献资源。

4.数字图书馆具备强大的信息和知识收集、传播和发布的功能。这使得图书馆从传统以图书借阅为主的单功能服务向以信息和知识检索、收集、传播发布为主的多功能服务转变;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

三、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一)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应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针对性培训长期吃“皇粮”而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图书馆陷入了经费短缺的困境,因此,人才外流、服务缺乏活力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多年来, 图书馆需要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一些图书馆成了老弱病残或犯错误人员的收容所, 因此就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图书馆是个筐, 什么人都能装”。某图书馆分来的50名图书馆专业大学生,不到半年只剩了10 人。在图书馆领域, 通向信息社会的障碍之一就是缺少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在进行自动化建设时都面临现有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某方面专业知识生疏问题。除了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解决此类问题之外, 建议文化部和有条件的省文化厅组建专家顾问组, 向各馆提供所需的有偿咨询服务。此项工作, 可纳入协作网建设之中。

根据21 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上海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建立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的图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建立开放的交互式电化教育网站, 以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培养图情专业人才, 提高图书情报队伍素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依托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教育培训中心, 与协作网内的高校系统合作, 由其优质师资授课, 全面开展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国,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起步较晚, 图书馆业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缺少经过深加工的信息产品, 信息服务整体水平很低。一个现代化图书馆非常重要的标志是其服务能力, 图书馆有各种层次的服务: 书刊保障级和书目级服务;读者辅导级服务;专题文献检索级服务;专题文献咨询和分析级服务;学科发展分析级服务。这里前二项是必须保障的基础性服务, 后三项是代表服务水平的提高性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确保基础性服务的前提下发展提高性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掌握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和书本式参考工具, 并且有良好的与学校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从事提高性的服务工作。要从事提高性服务工作, 仅仅具有文献的专业背景是不够的, 还必须加大力度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 今后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应该考虑是综合化, 由文献情报专业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专业和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组成, 形成各部分人员的知识融合, 加强在职的针对性培训, 造就一批能与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馆员, 从而提高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经费短缺、设施落后;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 开源节流, 开展有偿服务,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

当前, 由于书价的上涨以及投资的不足, 使图书馆购书经费日渐拮据, 不得不忍痛舍弃许多高价值的书刊, 动摇了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文化部图书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平均每馆年购书经费为4万元, 占图书馆总数85%的县级馆只有8000 元, 全国有1200 个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在5000 元以下, 有341所图书馆一年也进不了一本图书。辽宁省县级的10 所图书馆购书费分摊到全县人均不足一分钱。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同样也面临经费短缺问题, 应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从图书馆年经费的额度看, 图书馆坐等国家拨款的大幅度增加是不现实的。不过, 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或争取无偿赠书, 或得到企业资助的做法, 还可以开展多种特殊专项信息服务, 如商业信息服务、环境信息服务和科学技术服务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目前还完全是手工操作, 既无硬件又无软件, 十分困难。从国内情况看, 由于购书经费紧缺,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来补充我们的馆藏显得尤为重要。

四、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之所以要进行自动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两个群体的需要: 第一, 满足全校师生(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更有效利用图书馆所藏文献资源, 并通过电子通道更加方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检索、获取电子信息的需要;第二, 满足馆内工作人员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业务管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业务交流的需要。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必须达到的最终目标, 以全国图书馆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机构, 达到两个方面的资源共享: A、图书馆业务工作共享: 包括联机编目、馆藏资源、数据库建设;B、面向最终用户, 实现信息获取一体化服务: 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 可提供二次文献数据库;第二层次是查找文献所在地, 提供本地区、本省、甚至全国馆藏情况;第三层次是提供一次文献, 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合作机构随时更新的联机全文库, 或者电子期刊等,也可以是通过合作机构的馆际互借, 最终保证用户能取到所需的文献。

五、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达到如下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方便地查询和获取本馆馆藏的数字化文献(包括文字的、图像的和声音的), 并能利用所有存在于因特网上的数字化文献, 比如能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目录;能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光盘文献(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 计划, 计划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立大量文献数据库)。这将大大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

(二)使用了新一代图书馆软件以后, 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指有多校区的学校), 并能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能和其他有关图书馆进行联机编目、馆际互相传递文献、电子咨询业务等。

(三)能逐渐把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转换成数字化文献, 上网供读者利用。

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比起发达国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 从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国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根据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的特色。根据对数字图书馆三大要素的处理侧重不同, 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途径分为以下三类:A.数字化支持技术优先途径: 先进行网络建设和计算机配置, 在技术准备充足之后再利用各种数字资源开展数字化服务。这种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上网, 再建设!。我们认为技术经费充足的大型图书馆可以选此途径;B.数字化资源优先途径: 数字化支持技术需要较大投资, 如无大额资金投入, 则可先用少量资金逐步购置数字化资源, 待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后必然要求采用支持技术提供相应服务。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找米, 再做饭!。我们认为适合中型图书馆采用, 也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采用;C.数字化服务优先途径: 对既无资金进行数字化支持技术建设、又无资

金购置数字化资源的小型图书馆, 可以考虑利用邻近大中型图书馆的技术和资源条件, 先开展“代理”性质的数字化服务, 待需求形成市场规模后再按市场机制进行建设。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先上马, 再备鞍!”。我们认为适合小型图书馆采用。

当然, 以上途径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在一个实际的具体图书馆内, 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同时推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图书馆, 各种经费都较紧张, 就应当灵活地采用有关途径。有的途径是理论上可行而实际上难行, 真正实用时就应该进行适当变通。

七、软件的选择

随着传统图书馆形态逐渐向数字化图书馆形态发展, 原来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就面临着如何与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衔接的问题, 因此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新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这种新一代的系统要达到这样一些要求:

(1)在网络环境下, 系统的集成化内容, 不仅仅是以往图书馆应用功能的集成, 而应发展为根据系统承担的不同作业任务的多服务性集成。一般情况下, 包括以下几种服务集成: Web 服务;数据库检索引擎;Z39.50 服务;专用数据库传送及转换服务;不同字符集代码转换服务;可处理并发多进程应用程序。总之, 需要高度集成化, 要文档集成、数据集成、服务功能集成, 并形成模块化结构, 以便于系统维护。

(2)一个集成化系统面对当前的网络环境及资源服务环境, 一般要求它有多个开放性的对外接口,如: 面对用户查询的浏览器接口;面对系统间查询的Z39.50 接口;面对商业化光盘载体信息库的查询及数据传递转换接口;面对网络可联机获取的信息资源的访问与权限控制器接口等。

(3)在系统功能性要求方面, 除强调系统在本地局域网环境下, 涵盖图书馆基本业务流程及一些辅助性功能, 诸如统计、自我维护、日志、数据恢复外, 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自我需求设计的功能, 主要包括: 界面设计、图书馆自我管理方案设计、检索策略设计等。而更重要的是: 采用因特网网络环境下的获取资源、共享资源的各种先进新兴技术、标准和协议, 实现在因特网上的馆际公共检索、联机订购编目、馆际互借、网上信息资源咨询和检索服务、电子书刊文献采购和信息发布、联机编目上、下载及计费管理等;能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 与因特网接轨, 能与多种LAN 和WAN 兼容, 允许因特网用户访问本馆的OPAC, 提供存取其他图书馆信息的入口, 用户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访问远端数据库信息, 并可将查询结果重新格式化, 下载到本地硬盘或软盘上;多语种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如建立MARC 记录和多媒体信息的关联, 通过联机目录查询得到多媒体信息等等。

(4)要有可靠的安全性, 使用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 满足网络通讯安全的需要。显而易见, 基于微机局域网纯文字类型的文献信息系统和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已经不能适应了, 需要使用Internet/ Intranet 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以及由面向对象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宽带数字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分布式对象技术来对他们进行改造, 例如, 用浏览器/Web服务器结构(B/ S)来取代客户机/ 服务器(C/ S)结构。

目前, 我国自制的系统软件从总体来说, 离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但到了90 年代末期,若干个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问世, 显示了我国完全有研制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能力。1998 年7 月, 在教育部办学条件司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暨展览会”上, 北京大学研制的“NLIS”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MELINETS”系统, 南京大学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 深圳图书馆研制的 “ILAS-Ⅱ”系统, 还有台湾Artis 公司推出的“亚堤斯图书馆管理系统”、“康威”系统和传技公司推出的“TOTALS-Ⅱ”系统等都使用了国际上90 年代中期的最新技术, 采用了客户机/ 服务器(C/ S)模式、Web 技术、Z39.50 通讯协议等, 使这些系统更适合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

考虑系统配置要根据馆藏多少、存储内容(如是否要多媒体)、读者数量与需求、运行环境、发展目标、当前经费等因素。从长远来看, 为了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真正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 且保证该软件5年内不落后, 建议选用好一点的软件, 服务器端采用UNIX平台, 业界认为UNIX平台相对Windows NT 来说更为稳定、安全性高, 病毒攻击少, 硬件配置也适当高一点, 这样可保证有较快的运行速度, 否则随着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多, 运行速度将会大大降低。

八、结束语

数字时代下的图书出版和图书编辑 篇3

数字时代图书出版的含义

数字时代的图书产业模式和内容发生新的变化,编辑的传播理念和媒介素养受到挑战,在信息的生产模式、传播方式、传播速度、覆盖方式和应用方式等方面均产生了革命性变化,给出版社原有的编辑、出版、管理和经营模式均带来重大的影响。数字化的四大力量——增强互动、清除边界、去中心化和创造无限,促使图书出版与数字化在互动的型态下,展现了新传播时代的特征。信息的服务、媒体与读者角色的数量增长以及关系的不同等均产生了变化,显示传播典范已转移。数字出版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传统出版过程中采用数字技术,即出版流程中的各个环节采用数字化的工艺、技术和设备,但最终的产品依旧是平面的、单媒体的以纸为媒介的印刷物;第二层含义也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数字出版,是指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从编辑、制作到发行,所有信息都以数字形式储存于光、磁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必须借助计算机等数字设备来进行的一种出版形式。

数字化时代,出版业的大趋势是数字出版,尽管传统出版(纸介质出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存在,尽管目前对出版的前景与发展有犹豫者、观望者,但数字化浪潮已是势不可当。编辑的出版理念、编辑思想、工作方式、前进方向等都必须不断地加以变化与革新,否则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面临的挑战

一是运作方式转变带来的挑战。数字出版形式多样化后,相同素材通过不同载体呈现,媒体的汇流促使内容的集约化,不同媒体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初步实现无缝传播的理想,进而也迈向了“一体化多载体”的模式。在运作方式上也必然要求编辑调整角色,符合新的发展模式,才能在不同媒体之间多方协作,以适应跨媒体的出版工作,培养“多平台工作”的能力。因此,发展数字出版需要专业人员的共同参与,要求编辑人员必须是具备多方面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传播关系的变迁带来的挑战。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后,数字价值网节点创建者自由而多样,包括个人、媒体、专业领域的意见领袖、企业或组织等,传统出版为所有用户服务的定位将被弱化,信息可以从任何一个节点介入,产销者的概念将逐渐成为风潮。面对“编创换位”“编读换位”的情形,以及创作者、编辑者和读者向内容端不断靠拢,编辑活动应当具有更宽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能力。

三是全时性服务带来的挑战。面对全时性的出版服务,在海量的信息中,要求数字出版编辑必须要有更娴熟的文字能力、编辑技巧以及数字技术能力,确保迅速地过滤垃圾信息,把关信息的重点,才能去粗存精,提供读者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编辑必须要在最短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判别,将事件剪裁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不徬徨迷失在超载的信息中。因此,数字传播时代,对编辑的职能是极为挑剔而严格的。

2.面临的机遇

一是工作效率提升。编辑包括从组稿、采编、审稿到排版等所有的复杂工序,随着数字技术逐步运用到这些环节,不仅减少了工作流程,缩短出版周期,时效性增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且省去了印刷、运送等耗资巨大的环节,还可进行资料的拆解、重组和再利用,从而降低出版成本。

二是培育多元化的编辑视角。在传统的媒体中,每种媒体只能使用单一或少量的媒体元素表达媒体信息,而数字传播的信息表现则兼顾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六大元素,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使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增加了图书的现场感和冲击力。数字内容具有多样性,加上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信息量大且检索快捷等特性,强大的信息技术正在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最终培育了编辑的多元化工作视角。

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应转变理念

1.从线性到非线性

“超链接”的使用,为读者扩展了阅读的视野。编辑在运用数字技术时,要有不同于过去线性阅读的思维,借助“超链接”方式,使得网络图书的链接得到了强化,在页面接口的时代,编辑仅能靠文章所附录的“参考文献”来使读者做到阅读延伸。数字出版的呈现则是超链接的,互动程式操作,打破上下页接口的关系,读者可以从这个阅读点超链接到另一个阅读点,也可以在多处同时被“超链接”到另一个站点,而在新的页面,又可能通过不同的关键词,再度超链接到不同的网页,如此循环下去,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大为扩展。数字出版读者借助后端资料库的存取,呈现动态的资料连动关系,这就要求编辑必须具有资料库分层的概念、检索工具的能力,才能从读者的角度思考资料的层次和呈现方式。

2.从单向到互动

网络传播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让传递者和受众可以互为主体,网络在线聊天、即时工具聊天更是把网络交互性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数字出版编辑,更应该重视数字传播交互性特点,在传播去中心化后,要因势利导,善用各项互动式传播,与读者建立互动式关系。新的技术手段给编辑们带来了新的挖掘作者的方式,关注作者博客、与作者在社群网站上互动等新的交流方式目前已经是编辑们开展业务的重要方式。以某网络图书阅读网为例,其十分重视网络媒体的互动功能,上线的每部电子图书都提供论坛、评选功能,开启读者可以参与图书传播的回馈机制,其后也会有图书评价等反映读者浏览行为的信息公开发布,做为平衡编辑室观点的导览策略。新时代的编辑应该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去设想各种不同的数字环境下可能的阅读方式。

3.用多样取代单一

数字内容的素材来源广泛,除了传统纸本出版的图文内容之外,影音的融入与网络连接将是数字产品发展的重点,纸本素材延伸的数字产品与新载体的原生数字产品都会以数字汇流的形式成为产品主轴,这也才能真正符合数字出版的特性。先进数字技术可以把各种多媒体格式转换成一种格式,从而实现内容的无缝连接与整合。因此,数字图书出版编辑应给予读者全方位多维的信息,增强内容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并且因应各种载体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文本、声音(音频)、图像、影像(视频)中任意切换和编排,形成一种关联性的信息网络。

小结

针对上面的分析,无论是政府还是图书出版产业都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数字时代图书编辑工作的转变与创新。就政府机关而言,在传播典范的转移下,数字出版编辑职能已迥然不同,应鼓励理论界深化数字出版编辑职能研究,促使编辑职能知识更加丰富化,作为人才培育的参考,促进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就数字出版产业而言,在传播典范的转移下,可将这些数字出版编辑职能概念作为审视编辑数字化能力的参考,进而作为图书出版社能力认证、审查和培训的参考。 (作者单位系中国质检出版社)

关于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建设探讨 篇4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基于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已经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开始迈向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不过在我国传统的图书馆里面, 很多图书都是基于纸质媒介存贮, 虽然有的图书馆仅仅建设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 但是这个信息管理系统也仅仅针对的是纸质图书的管理, 虽然能够改变传统管理模式, 提升了一定的管理效率, 但是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图书的数字化管理, 换句话说就是图书的数字化工作没有完成, 人们的借阅活动依然需要到图书馆进行, 而不能够通过远程互联网实现电子化的借阅, 也就是说借阅过程依然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但是如果将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 那么图书借阅过程就能够实现全面的数字化, 也显然更能够体现图书馆的作用, 能够让更多的用户获益。本文研究的重点从图书资料信息化的主要特征说起, 进而分析当前图书资料数字化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完善的几点建议。从而为我国图书资料数字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二、图书资料数字化的主要特点

(一) 图书资料载体的多元化

传统的图书资料一般都是基于纸质材质, 这就要求图书馆需要一定的保存条件, 同时也需要具备更大的空间进行管理, 但是在图书资料数字化之后, 载体则变得更加丰富, 数字化可以通过光介质、磁介质进行保存, 现在更能够通过云存储的方式, 直接保存在互联网上。而且图书资料数字化还可以从传统的文字形式创新为多媒体形式, 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

(二) 图书资料管理的自动化

由于图书资料实现数字化之后, 其管理的手段和方式都要更加具有科学的属性, 同时对于数据安全有了更多的要求, 因此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大环境下, 图书资料的管理不仅仅要实现自动化, 同时还需要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在合理的使用版权范围内, 其管理系统能够满足管理人员实现对图书资料进行检索和阅览。同时读者还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要成为会员, 就能够登陆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图书馆阅读相应的图书。最后还要保证图书管理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相应的数字化图书资料以及对图书资料的安全防护。

(三) 图书资料的数字标准化

目前保存图书资料的格式有很多种, 比如PDF格式等, 这些不同的格式就是一种图书资料数据格式的标准化, 同时通过阅读软件对图书资料的权限进行设置, 比如防范用户下载到本机或者通过打印机进行打印从而在线下被恶意传播等, 因此为图书资料设定标准化的格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标准化的格式也更有利于数字图书的传播和共享。当然也能够更有利于对图书资料的安全防护。

三、当前图书数字化遭遇的问题

(一) 图书资料数字的标准不统一

由于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种类繁多, 在图书数字化过程中, 没有统一制定格式, 造成图书资料数据化格式混乱, 用户下载之后需要使用不同的应用软件打开, 这显然会给用户的阅读带来困扰, 同时在统一数据库存贮过程中, 也会因为格式的不兼容容易出现存储的缺陷, 导致相应的检索功能缺失。而且数据格式没有实现标准化对整个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会推进也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容易造成软件设计师代码编写错误, 造成软件bug很多, 这些都会给图书数字化的应用带来不良影响。

(二) 图书数据化前的思想准备工作缺失

图书资料数字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非常有条理地进行分析, 按部就班地完成。因此传统的纸质媒体进行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中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个是纸质媒体的电子化过程, 这不仅仅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人工打字, 还需要进行校对, 因为在电子化的过程中容易造成大量的错别字, 而这显然会影响对意思的正确表达, 甚至会给读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还需要建设相应的信息化系统, 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工具, 而且还是一个管理模式和理念, 因此需要对操作图书信息化系统的管理人员要做到事先培训工作, 当然相应的成本预算以及领导的积极推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由于管理人员认识不清楚, 再加上相应的人力物力不到位, 导致不少图书资料数字化的失败。

(三) 忽视对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安全

传统的纸质图书, 从安全的角度上也不是没有, 比如在古代常常出现的手抄本就算是一种明显的盗版行为, 现代盗版就变得更加简单了, 只需要将纸质图书进行扫描, 然后数字化进行排版印刷, 整个过程和成本极低。不过到了图书资料数字化之后, 盗版和安全性就变得更加直接, 用户只需要将电子化的资料拿过来就能够复制粘贴, 就能够完成盗版, 通过打印就能够形成书稿, 由此可见在图书资料数字化的过程中, 安全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更何况还有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就是病毒和黑客的攻击, 这就不仅仅是盗版这个安全问题, 甚至还会造成整个图书系统的崩溃, 可是不少图书资料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并没有采用甚至权限, 更没有加强网络安全防范, 从而导致很多数字图书馆遭遇黑客攻击而瘫痪。

四、完善图书资料数字化的几个建议

(一) 加强数据库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图书资料最终都会存贮在数据库中, 那么实际上数字化图书馆就是一种对传统的图书的一种数据库化, 通过前台的信息化管理程序对数据库进行调用和管理, 对图书资料进行上架和更新。但是目前数据库对于图书资料存贮都有一个固定格式的要求, 也就是说编写的数字化图书资料一定要统一在同一个格式下, 或者两种格式都有, 比如现在的知网图书系统, 就存在PDF格式和CAJ格式两种, 从这点上来说, 在图书资料数据化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设定相应的存贮格式标准, 从而实现对数据化资料的统一管理。

(二) 促进管理观念的更新

在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中,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和操作方式都出现了和传统纸质图书馆不一样的做法, 这容易引起管理人员的不适应, 因此作为图书管理机构, 就不仅要对领导进行相应的管理思维的培训, 更要对普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培训的内容涉及相应的操作方法、安全意识, 以及相应的管理理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图书馆管理理念的灌输, 让领导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图书资料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而推动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 因为很多工作都需要领导推动, 对于在实现数字化的过程中, 对于普通工作人员来说都是被动的接受者, 所以从本质上会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因此培训工作非常重要, 否则整个数字化的进程就很难完善。

(三) 重视数字化图书馆的安全性工作

这一点要从软件功能上实现, 从管理的角度上设定相应的权限, 确保图书信息化系统的安全稳定, 同时要重视对操作人员的电脑安全健康使用方法的培训, 防范因为黑客和病毒对数字化图书系统的攻击导致系统的瘫痪, 同时还要加强对数据库的备份工作, 这样就算是当数据库服务器出现瘫痪的问题时, 那么也可以通过备份文件进行恢复, 将损失能够降低到最低。

五、总结

图书资料数据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过程, 这是图书馆在未来发展的趋势, 也是解决当前困惑传统图书馆所面临的管理难题。不过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式下, 传统的管理观念以及对相应的操作技能的要求都会全面的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这就需要图书管理部门人员要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总结相应的方法, 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让图书资料在我国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玉民.浅析图书资料网络化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 (05)

[2]李磊.试论电子图书的扩散性[J].企业导报.2012 (14)

数字图书资料 篇5

关键词: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重要性;策略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背景下,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人们对电子书的需求。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人们对电子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有数据表明,我国对电子图书馆文献的下载量呈现出越来越高的趋势,并且各大高校对电子文献的购买经费也逐年上升。由此看来,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国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还需不断进行创新和完善。因此本文将以促进我国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为出发点,围绕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重要性及建设策略进行研究。

1建立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性

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为信息的.获取和资料的搜集提供了便利。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为人们电子书的获取提供可靠的平台,不仅使信息获取的成本得到改善,还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共享,极大程度带动了电子产业的发展。其二,促进了我国各大高校教育的发展。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建立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不断在电子出版平台购买电子文献,方便学生的查阅和学习,也为教师教学内容的准备提供了便利,因此促进了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三,为电子文献的保存和发表提供稳定的环境。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将电子文献分门别类的进行管理,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发表自己的论文和期刊。文献的查阅不仅可以通过标题、作者以及学科进行,还可以通过内容的关键词进行检索。由此看来,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

2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2.1片面化理解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

目前我国的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其对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理解较为片面是问题所在之一。部分人对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理解仅限于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这对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中有极大的偏差,电子图书馆还包括图片、音像以及文献等资料。因此,片面化的理解会使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功能不完善,不利于电子图书馆的发展。

2.2资源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党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探究 篇6

[关键词]党校;图书;资源;建设

随着数字资源利用率和数量的大幅提高,数字技术、网络飞速发展,信息的获取途径从传统纸质查阅发展为存储介质读取。党校图书馆是党校信息资源管理中心,肩负着信息咨询、教学、科研等一系列任务,集信息咨询、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术性机构。随着数字资源增长,党校图书馆有了长足发展,为党校科研、教学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数字化时代党校图书馆图书资源建设是用户的迫切要求,也是数字资源化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党校图书馆必须本着“用户至上,读者第一”和“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最大化发挥好图书资源与信息资源效果。

一、党校图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党建立、发展和壮大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特别在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党校图书馆一如既往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建设的核心。党校图书馆要做好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建设,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学科建设,收集整理政治、法律、经济等学科资源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完成党校各项工作任务,更好服务读者,党校是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承担着公务员培训和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任务。党校主体班学员都是各个领域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文化层次高,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学习阅读需求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个性特征。党校图书资源建设要突显党校特色,必须以党校培训工作为重点,形成特色优势,适应党校事业、教学、科研和图书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党校图书资源建设基本原则

党校图书馆的重要作用是建设能够代表本系统、本地区文化中先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教职工和学员更高尚精神追求的信息资源系统是开发图书资源,进行党性教育的主渠道。传统时代的模式是从纸介媒介获取信息。传统书籍一枝独秀下,图书馆是知识渊博、书籍汇集之地。传统“书”的概念产生变化,不再单一是纸质图书,还有智能书、电子书等新型书种,“书”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网络互联构成的联合体。信息时代的发展,就要求依据《数字资源的加工标准与操作规范》制作数据,文献的分类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等标准来完成。图书资源应利用本馆馆藏,采集网络信息,多途径、多渠道获取资源,历史信息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更大生机,也使新的资源因其载量丰富而具普适性,保证馆藏图书资源的专业性、权威性、新颖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中形成的红色历史资源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党的优良传统,系统整理、深度挖掘、科学收藏,充分利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党校图书馆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对广大学员读者起到教育的效果,提高和培养学员读者的审美情怀和文化修养,更加充分体现党校图书资源的教育性和系统性。

三、党校图书数字资源建设的措施

党校承担着培训县处级领导干部、高层次人才、中青年干部等为主体的领导者骨干的任务,是培训领导的主渠道、主阵地,多数学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还有一些具有研究生乃至更高的学历。是社会各方面的精英,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到党校参加培训的目的是更新观念和知识,掌握新技能,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党校图书资源建设应针对学员信息需求组织文献信息,应当对学员提供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法律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信息,让学员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新的理论成果,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党校图书资源的文献在获取上有较大的优势,收藏的地方文献有公开发表的著作、年鉴、史志、论文等,而且还有本地党政机关的通报、会议、成果汇编、统计资料、内部交流资料等,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拓宽文献收藏,对在党校学习的学员服务,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满足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检索与使用地方文献的需求。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最为经济有效的方式。由于党校系统的特殊性,在党校系统内部进行联合共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协调数字资源,共享对方资源,弥补各自馆藏资源的不足,利于数字资源的更新维护,利于有效管理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党校图书馆的馆员要热爱本职业务工作,有“为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不仅有文理兼通的才干,还要有服务的技能和参与科研的能力。在工作作风上有积极进取的意识,团结合作的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当好为学员服务的向导和智慧的舵手。不但对学员要服务好,自已也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素养,丰富文化涵养,努力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提高服务的自觉意识,数字文献要避免错误,对图书数字资源面临的问题,有解决的对策措施,努力提高数字资源信息服务的能力。近年来,党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数量增长迅速,但因内容组织化程度不高,数字资源间交叉关联程度较低,读者需要掌握不同数字资源系统的使用方法,使用不方便,影响了数字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短期班学员,等掌握了使用方法也快毕业了。通过数字资源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无缝地链接在一起,让用户感觉是在一个资源体系中操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党校图书数字资源整合仍是图书界一个较新的课题,它是随着数字资源的剧增的环境下提出来的。在党校系统发展比较快的图书馆室大都面临着数字资源整合的问题,均在积极探讨数字资源整合的主要技术与系统的开发方法,探索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

浅论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 篇7

一、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含义

(一) 数字图书馆的含义

数字图书馆是指利用具有丰富内容的多种媒体的数字化信息, 具有网络环境下多种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 为读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 这是信息时代馆际之间实施协调合作的一种形式, 由若干有着共同目标的图书馆结成网络联盟, 为共同开展服务、共同开发信息市场而实施全方位的合作的一种数字运作模式。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通过互联网联接起来的数字资源库群, 是实行分布式管理的信息和知识共享的计算机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多媒体数字化资源, 跨平台跨语种网络化存取, 计算机系统分布式管理和智能化服务。它有两大特点:一是网络化, 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递、服务实现都依赖互联网技术的高效快捷来完成;二是将馆藏资源数字化, 最终形成海量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二) 传统图书馆的含义

传统图书馆主要指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为代表的图书馆, 它是为利用而有序整合的信息资源实体形态, 是人类智慧文明和精神财富超越时空的交流场所, 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器官。它是一个物理馆藏实体, 是指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拥有丰富藏书、宏大建筑, 由图书馆员管理并提供服务的场所。同时是搜集、整理、收藏图书资料供人阅览、参考的机构, 它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 利用馆内藏书, 为一定范围的读者提供服务, 包括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文献检索服务和各种情报服务等。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物理存在性, 其存在必须要有一定的空间住址和一定的设施。藏书以纸制印刷型图书资料为主, 通过卡片目录和检索刊物来反映馆藏信息, 通过读者到馆借阅和送书上门传递信息, 图书馆整理和流通阅览以手工操作为主。

二、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及传统图书馆的不可取代性

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存取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特征, 网络用户可以自由存取网上资源, 而不受时间、条件与数量的控制, 只要是网络用户, 就可以不分国家、地区、部门和单位, 共同使用网络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尽管数字图书馆有许多优越性, 但其本身由于受到技术和社会的制约, 存在着载体的保存寿命、信息安全、信息内容保真、信息内容还原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使数字图书馆存在相当的局限性, 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图书馆而独立存在。

数字图书馆存储数字化信息的载体如光盘等寿命在20至30年, 为保证所存储信息的完整, 必须不断地拷贝, 工作十分繁琐。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方式存储的信息具有时代局限性, 不利于信息的继承, 数字化存储信息的方式, 使信息不能直接被人阅读, 必须依赖专门的软件才能将其还原。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 各种文字、图像、声音等均要转化成数字化形式并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利用, 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困难。而且数字化方式存储的信息、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与破坏, 例如计算机病毒、磁场、电磁脉冲都对数字化信息和计算机网络具有破坏性。

对图书馆来说, 一种载体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 所以应该建设多类型多载体多文种的馆藏体系。纸制文献是经过长期考验, 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载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图书馆还是以纸制文献为主,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悠久历史, 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一种载体的存在取决于社会是否需要, 纸制文献会长期存在下去, 人们在向往数字图书馆美好前景的时候, 不应忽视纸制文献的作用。随着技术进步的推动, 数字化资源将日益增多, 但数字资源并不是唯一资源, 还需要其他资源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从本质上来说, 图书馆是厚重人文积淀和先进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体。而做为实体图书馆的传统图书馆提供给人们的不只是借书还书的场地, 而且还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社会机构。

历史证明, 人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与学术成果能够长期保存到今天, 主要是传统图书馆发挥的作用, 而且人们要获取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和数据, 也离不开传统图书馆。从文献本身看, 并不是所有文献都需要通过电子化、数字化上网, 也不是所有文献都能上网, 已有的旧的文献是如此, 新的即将产生的文献也是如此。从技术环境看, 网络硬件与软件都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障碍, 人们在很长期间内不可能完全依赖网络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从社会发展看,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网络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拥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 保留传统的文献, 保留传统的图书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中国。从读者选择的文献信息服务看, 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图书馆, 从图书馆建设的现状看, 目前仍然是充满蓬勃发展的状态中。

三、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其它载体并存, 它的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不会消失;而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 它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 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 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传统图书馆馆藏和数字图书馆相比, 拥有绝对优势, 传统图书馆藏品历史悠久, 藏品种类丰富且藏品经典众多。但是传统图书馆藏品体积大, 占用空间多, 存储密度小也是不争的事实。数字图书馆可以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而且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的现象。现今纯数字图书馆收藏不经出版的“原创”图书, 是数字图书馆是一大特色, 吸引了不少青年人在线阅读或下载阅读。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服务, 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 其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 如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 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的, 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 它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 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 面向全球所有网民。它是以用户为中心, 用户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查找信息, 网络可以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带到用户的家里或办公室里, 能够同时存取许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就是借助信息资源为用户提供智能型工作, 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且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

传统图书馆是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为工作重心的;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 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 成为社会文化传播的角色;数字图书馆时代的管理员不再只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 而是成为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 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 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 不适合深度阅读。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 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 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它对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研究可以看出, 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不少, 它提供的服务不仅方便、快捷, 而且灵活多样, 可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读书资源。但事实上, 不论是纸质, 还是电子化的形式, 其实都是信息的载体。一种载体很难一下子消失, 载体的存在和消亡都必须取决于社会对它们的依赖程度和需要程度。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有需求者, 因此有各自的发展市场, 只有本着为社会、为用户服务的态度, 图书馆事业才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4 (6) .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8) .

数字图书资料 篇8

1 关于数字城市

所谓数字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数字城市可以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管理分析、决策、工作、学习与娱乐。

2 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馆的启迪

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图书馆, 目前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实际就是人们所说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2.2 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城市”中的地位

作为数字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 其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快慢, 必然会给城市数字化带来直接的影响。“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信息中心和重要信息资源库, 其重要地位将在“数字城市”的“数字化生活”中显现出来。

2.3 数字城市的发展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服务

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浩如烟海, 人们有理由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高效的信息服务, 21世纪信息增长将是“人口增长的20万倍”, 人类历史“自古希腊以来, 全球信息积累已增加了1000万倍, 在21世纪内很有可能再增加1000万倍”, 另外网上信息资源日益繁多, 目前因特网上约有8亿个网页, 其中6%为科学教育网页, 83%为商业内容的网页, 其他内容的网页占11%, 按此计算仅科学教育网站就有4800万个网, 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因此, 人们希望获取新颖全面、准确的信息, 获取的方式、方法越简单越好, 速度越快越好。可见“数字图书馆”要实现人们希望的“速度”,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智能化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新的信息组织、存储、检索、表现的形式, 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使用, 因此, 良好的用户界面将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用户信息服务的重要保证。因此, 数字图书馆用户界面的智能化、集成化, 将是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日趋成熟, 简单的信息推拉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 在信息“Pull”与“Push”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Internet及数据库等技术而形成发展的“智能信息推拉”技术, 将在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是当前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数据库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2 数据库问题

数字城市的建设近年的重点是城域网络基础建设, 这主要包括解决信息交换平台和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库。要建好数据库, 图书馆应承担起重要的作用。第一, 信息资源的统一性。第二数据库建设要体现大众实用性。第三, 加强信息资源的全文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国的文献数字化重点多集中于有资料价值和利用率较高的新文献上。国外对此也很慎重。第四、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优势, 享受资源共享, 丰富我们的数据库。这是许多国家已经走过的成功之路。

3.3 Web挖掘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核心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 除了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外, 还有大最的信息来源于Internet, 因此对Internet上信息的开采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 对于Internet上的海量数据信息, 利用现有的Web查询技术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一般情况下Web挖掘可分为内容挖掘、日志挖掘和结构挖掘。第一、内容挖掘, 内容挖掘是从文档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知识的过程, 包括对Web文本挖掘和多媒体信息挖掘。第二、日志挖掘, Web日志挖掘是对用户访问Web服务器时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信息挖掘, 从中可以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Web中的每个服务器都保留了用户的访问日志, 记录了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第三、结构挖掘, Web结构挖掘是对Web页面超链接关系、文档的内部结构、URL中的目录路径结构的挖掘。

以上几点是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数字城市的发展。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将是全球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高潮, 我们要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 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和聪明才智, 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数字城市, 为我们国家立足世界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城市的出现必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城市的特点状况出发, 分析了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书馆的启迪, 并提出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建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智能化,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

如何应用数字图书馆 篇9

所有的这些使得我们认识世界、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方式彻底得到了改变。作为我们领导干部,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成为一个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学会应用现代网络化设备,并通过高效的检索功能实现快速查找自己所需信息,成为我们每人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数字图书馆简介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图书馆形.势。它主要是以电子信息为记录载体而不是传统的纸质载体,是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获取知识的方式。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图书馆,是一个网络连接的“信息空间”。简而言之,数字图书馆就是一种拥有多种媒体内容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能为用户方便、快捷地提供信息的高水平服务机制。

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化图书馆虽然称之为“馆”,但并不是图书馆实体,它实际利用的是计算机技术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并提供多媒体资料的网上服务系统。它主要是能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存储,以便有效地发送和传递,便于读者访问和查询。另外他还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传播、发布和知识产权保护功能。用户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对多个信息源进行远程访问、搜索和查询。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大大扩充了自身的信息范围,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从而为信息密集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服务手段。它具有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共享化及服务全面、快捷、方便的特征。

3、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1)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或硬盘里,与过去的纸制资料相比占地很小。而且,传统的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原始的历史资料,很多图书馆不让外借,因此导致很多读者很难看到。数字图书馆就避免了这一问题。

(2)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在电脑网络上查阅,并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这种方式和我们上网进入百度和谷歌一样,只要你打入想要文献的关键词,点搜索就能查到相关的信息一样,而已往图书资料的查阅,都需要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繁琐而不便,还特别费时。有了数字图书馆后我们查阅就非常快只需要几秒的时间。

(3)远程传递信息十分便捷

传统的图书馆建设是有限的。传统型图书馆均以实体为主,并位置固定,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并要忍受图书馆开放的时间限制。而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我们可以在随时随地登陆网站,轻点鼠标,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

(4)同一时间信息能够共享

众所周知,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并且规定借阅时间。而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传统的限制,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而无时间限制,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目前,数字图书馆大部分在使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它是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CNKI简介

CNKI它收录了1979年至今约8200种期刊全文,并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CNKI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信息资源传播共享和增值利用为目标的国家信息化重点工程,被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重中之重”项目。CNKI工程于1995年正式立项,在政府及社会各界多方努力下,经过10年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全力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以“中国知网(www.cnki.com)”为网络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它以学术、技术、政策指导、高等科普及教育类为主,同时收录部分基础教育、大众科普、大众文化和文艺作品类刊物,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2200多万篇。

数据库分为十大专辑:理工A、理工B、理工C、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政治军事与法律、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经济与管理。十专辑下分为168个专题和近3600个子栏目。

2、CNKI的特点

(1)CNKI是全球信息量最大、最具价值的中文网站

据统计,CNKI网站的内容数量大于目前全世界所有中文网页内容的数量总和,可谓世界第一中文网。CNKI的信息内容是经过深度加工、编辑、整合、以数据库形式进行有序管理的,内容有明确的来源、出处,内容可信可靠,比如期刊杂志、报纸、博士硕士论文、会议论文、图书、专利等等。

(2)CNKI是一个互联网出版平台

专家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会把所有的知识资源放在互联网上共享,传统出版走向互联网出版已经成为必然。CNKI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首批批准的互联网出版平台,可以二次出版所有传统出版方式已经出版过的内容,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一次出版,出版形式多种多样,如此大的网络出版规模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使用方法

1、主要流程介绍

(1)登陆数据库:登陆www.cnki.net,凭机构用户登陆帐号、密码或IP自动登陆。对于学校的用户,可以在学校站点上提供的链接进入。

(2)下载安装全文浏览器(CAJVIEWER 7.0):目前CAJ浏览器已更新至7.0版本,CNKI所有文献都提供CAJ文献格式,期刊、报纸、会议论文等文献也提供PDF格式的。浏览器的下载可以在首页的右上角。

2、主要检索方法与途径介绍

(1)途径一:检索———查

(1)两种检索界面

a.跨库检索:用户可以选择多个数据库的资源进行检索,能够在同一个检索界面下完成对期刊、学位论文、报纸、会议论文、年鉴等各类型数据库的统一跨库检索。

b.单库检索:CNKI系列数据库中的任一库内检索。

(2)三种检索方式

a.初级检索: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界面,系统默认的检索方式即为初级检索方式。在初级检索中,可以使用多种功能,如:简单检索、多项单词逻辑组合检索、词频控制、最近词、词扩展。

b.高级检索: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时选择高级检索,或进入初级检索界面后切换到高级检索。提供检索项之间的逻辑关系控制,如果要提高检准率,则可以添加多个逻辑关系,进行多种的检索控制,如相关度排序、时间控制、词频控制、精确/模糊匹配等,适合于对检索方法有一定了解的用户。

c.专业检索:专业检索需要在检索文本框输入检索表达式,如“作者=xxx and题名=xxx”,该检索方法使用于对检索非常熟悉的读者。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时选择“专业检索”,或进入初级检索界面后切换到“专业检索”。

(2)途径二:导航———找

导航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多种途径以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读者即使不具备检索知识,也可以根据传统的阅读习惯,也能找到目标信息。读者通过专辑导航浏览,逐层打开每个分类目录,能够直接查看最终分类目录下的文献,可快速获得某一学科领域内的所有文献。

(3)途径三:知网节———推

聚类更多的相关文献:知网节以一篇文献作为其节点文献,知识网络的内容包括节点文献的题录摘要和相关文献链接。提供单篇文献的详细信息和扩展信息的浏览页面。它包含单篇文献的题录摘要,还是该文献各种扩展信息的入口汇集点。这些扩展信息通过概念相关、事实相关等方法揭示知识之间的关联关系,达到知识扩展的目的,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和发现,帮助实现知识获取、知识发现。

蓬勃发展的数字化图书馆已经为我们方便地获取知识、了解信息搭建了平台,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它的发展使我们查找和浏览文献变得轻而易举。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使用数字图书馆,并充分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去。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数字图书馆的有关知识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的使用方法,拟在帮助和提高读者应用数字图书馆的能力,使数字图书馆,能更好的成为读者手中的工具。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检索,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娜,张玲玲,刘倩茜.浅谈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C],第二十二届全国计算机信息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年.

[2]张丽范.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及缺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0期.

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篇10

所谓数字图书馆是指建立在内部业务高度自动化基础上, 不仅能使本地和远程用户联机存取其联机公共检索目录以查询传统图书馆藏 (非数字化和数字化的) , 而且也能使用户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外的其他电子信息资源, 信息实时更新并且高度共享的现代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是由数字化的有序化信息和信息部门等构成, 它强调数字化支持技术、数字化资源和数字服务, 本质上是一种实体性的信息机构。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建设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代数字图书馆可以称作资料中心、信息中心和研究中心, 这跟过去以藏书为目的的图书馆相比, 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二、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应该说在近现代以来发挥的越来越好, 尤其是21世纪以来,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快, 这个过程中互联网的发展给图书馆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也是一个新的挑战[1]。因此笔者认为现代数字图书馆在功能上、定位上都发生了变化, 而功能上的变化, 从读者的需求上来说, 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提供数字化的图书资料, 过去纸本的图书通过扫描、摄像等手段形成数字化即一个抽象的东西。

过去图书馆主要是借用纸本图书, 现在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提供图书的图像文件, 甚至是电子文稿, 这样可以方便用户研究。

2. 整理并提供数字化的历史文献。

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经过扫描方式的数字化处理形成电子版图书, 这样图书占用空间不大, 但信息量很大。很多宝贵的珍本或孤本, 进过数字化以后, 可以提供给众多的研究者, 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利用过去的这些文献。

3. 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快捷的数字化信息。

图书馆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 使研究者在资料信息及研究方法上得到有价值的东西, 加快学术成果及信息的交流, 我认为这也是现代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为学术研究者提供的最大的方便。

三、建设数字图书馆中存在的问题

1. 所建数据库服务质量不高。

虽然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采访、编目、流通、检索等业务自动化管理, 但仍有一些馆处于自动化集成系统的初步实用阶段。从整体上看, 尚未形成以网络化为龙头带动整个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局面, 对现有的馆藏数字化比例不高, 可提供服务的虚拟资源仍十分不足, 多数图书馆能够上网的数字化资源仍局限于馆藏书目的层面上, 并有一半以上的图书馆尚未实施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开发建设。从已经上网并提供服务自建的专题数据库使用情况来看, 除记录太少外, 多数也只能提供二次文献及简单检索服务, 很难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需求。这就表明数据库的内容有待扩大, 开发深度及检索质量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 自动化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

数字图书馆建设人员应是图书情报、学科专业人员、计算机专业人员相结合。数字图书馆建设牵涉到的方面较多, 内容的收集与筛选需图书情报人员与学科专业人员共同确定, 以保证收录内容的完整、合理、先进、使用[2]。然而现在从事图书馆相关工作中计算机、自动化专业的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所占的比例极少, 而非专业技术人员却占的比例较大。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缺乏大批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目前这种人员状况影响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发展。

3. 数字图书馆中馆藏资源的合法性问题。

现实图书馆合法取得复本, 加上国家并未规定“公共借阅权”, 因此一般不存在入藏资料的合法性问题。数字图书馆情况则不同, 将图书数字化, 行使的是版权人的复制权, 这种复制权由作者控制[3]。所以, 数字图书馆所收藏文献必须取得法律或著作权人的授权。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是网络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两个问题, 两者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过分严厉的保护著作权, 只会抑制信息的传播, 并不能给权利人带来更多的利益, 使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获取信息, 才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要求。但是给予作者和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信息网络著作权是必要的, 否则, 就打破了著作权人的创作动力。当然, 还应对这一权利进行适当的限制, 已达到社会利益和权利人个人利益的平衡。就数字图书馆而言, 它的活动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在要求信息资源共享的社会公众利益和要求著作权保护的创作者个人利益之间, 起着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目的。因此, 给予数字图书馆特殊的法律, 通过图书馆独特的传播者地位, 以保护公众获取信息的权利。

4. 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问题。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 保存文献与保存文献中的信息并不完全相同。早期, 工作人员只是将数字信息长期存取的关键归于数字媒体的保存上, 呼吁改进数字媒体的耐久性。然而, 随着数字技术变革速度的不断加快, 技术淘汰比数字媒体的形体损坏, 对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具有更大的威胁。如何维护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 是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关键所在。与传统文献一样, 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与其依附的媒体材料是不可分的, 存储媒体的损坏会导致数字信息的丢失。虽然媒体现有的寿命已超过了读写它的软硬件的技术期限, 但仍需要改进媒体的稳定性、存储能力和延长使用寿命, 以减少数字信息的丢失和降低存储费用。

四、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改进

虽然数字化建设对图书馆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实践, 但是在中国经济较发达的上海、广东等省市的高校图书馆已经率先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我们应该在汲取和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的特点科学的制定出一整套发展策略。

1. 组建异构数据的集成架构。

所谓异构数据的集成是指对已经存在的多个异构数据库, 在尽可能少地影响其本地自治性的基础上, 构造具有用户所需要的某种透明性的分布式数据库, 以支持对物理上分布的多个数据库的全局访问和数据库之间的互操作性。异构数据集成技术是将各类信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以更好地提供给人们利用的一种技术。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应用信息系统, 自建或引进了大量的数据库、资料库。数字图书馆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信息集成问题。图书馆要整合的数据库主要包括书目数据库、题录/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相关的Web网站等。这些数据库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 由不同的信息服务公司和出版社提供或由图书馆自建, 成为各具不同特性的异构数据库, 其异构特征表现为数据模型异构、数据结构异构、系统控制方式异构、计算机平台异构、通信协议异构、通信结构模式异构、操作系统异构及网络的异构[3]。为了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许多图书馆都建立了各式各样的应用系统, 也引进了大量的数据库。由于这些应用系统所基于的技术环境和针对的需求不同, 彼此之间分离独立, 互操作困难, 造成了资源浪费, 信息得不到有效利用。如果使用信息集成技术, 将不同的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统一到应用需要的全局模式上, 可以做到整合已有资源, 发挥现有信息的更大作用。因此, 设计数字图书馆的异构数据集成架构时, 应立足于对书目数据的集成, 在集成架构中加入数据仓库元素, 利用数据仓库对集成的数目数据进行统一视图的组织和管理[3];用MARC作为集成的元数据, 利用MARC对书目数据进行描述, 并在MARC基础上建立各类视图;通过图书馆分类体系和主题词表将书目数据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组织。

2. 开展信息检索与跨库检索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的信息检索, 其检索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应用, 一直对信息检索领域产生着重要影响。目前研制的中文信息检索方法或网上搜索引擎, 无论是关键字符的机械式匹配, 还是结合布尔逻辑运算提供更为复杂的查询表达方式, 多数是以关键词匹配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存在两个缺陷:一是检索结果只是在字面上符合用户的要求, 实际内容往往偏离用户的实际需要;二是用户输入的查询词稍有偏差, 检索系统就无法确定用户的真正需要, 因而无法提交正确的结果。

跨库检索系统为用户提供了从统一界面访问数字图书馆各类资源的便利。其中主要由研究模块、用户认证管理和使用跟踪模块组成。研究模块使用户可从统一的界面检索所选择的各种信息资源, 检索结果可以排序和组织, 检索界面可由用户定制, 系统可以保存检索策略、定期发送定题情报服务及E-mail发送检索结果;用户认证管理模块使系统管理员能够很方便地设置和修改用户的访问权限, 并针对不同用户调整不同的访问权限, 或设置访问特权;使用跟踪模块用来获取用户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的使用信息, 包括登录或退出检索系统的次数和时间、用户的各种输入和检索信息。

五、总结

近年来从概念分析到现实技术的研究, 各地方图书情报理论学者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做了不少深入的探讨。数字图书馆的出现, 不仅为我们带来崭新的思维理念, 而且拓展了传统图书馆的资源体系与服务模式, 使得各种信息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及社会共享,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意识到, 数字图书馆建设毕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它的发展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同时还面临着信息增长与成本效益的矛盾、知识产权纠纷的问题。而我们目前理论界在对数字图书馆现实研究上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今后的研究与探讨。我相信, 未来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将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入。

参考文献

[1]冯长根.数字时代图书馆的创新与共享[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49-51.

[2]崔慕岳.河南省数字化图书情报系统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92-137.

数字图书资料 篇11

【关键词】数字出版;数字图书馆;产业链变革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载体的不断革新,普通大众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方式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为了满足读者不断变化的现代化阅读方式的需求,传统的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加工和服务方面予以了不断的尝试,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图书馆开始诞生并且正发挥其应当发挥的作用。

1、法律法规为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产业链的变革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我国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实现各个环节步骤中的企业的都能实现共赢,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让版权保护真正的达到有法可依。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法律来保障数字出版行业积极健康的发展,因此,要想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产业链发展变革能够有序的进行,必须要在法律上对其予以严格的规范。所以要制定数字出版和数字图书馆产业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严厉打击盗版、积极地保护产业链,需要从技术标准、商业模式、版权、以及政策体制等多方面多角度将版权严格的置于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围绕着整顿数字出版以及数字图书馆产业链的发展和变革来努力,进而为维护出版市场的良好秩序而不断努力。

2、深入合作,谋求共赢。

努力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开发,切实增加盗版的难度。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的总经理刘成勇先生认为,传统的出版只是在强调“内容为王”,但是在目前的数字出版当中,公众却最极为关注技术与手段的运用。书籍内容提供商的参与度缺乏,致使内容的质量普遍不高。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对内容的宣传,尽力的做好相关舆论的引导。强大的需求是相关市场的前提基础,因此要在源头上与提供商进行技术和设备的合作,尽全力打造出一条有序的绿色的数字出版产业链。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的利益,首先要努力谋求各个环节的共赢。只有整体的数字出版的产业链能够协调有序的运作,数字出版行业才能飞速健康的发展,这样也才有相关产业链各个环节步骤中企业的利益可谈。要谋求各个环节的共赢,必须要进行深入的合作。

3、统一技术标准。

数字出版产业链另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将出版的流程大大的简化了,同时也将流通的环节缩短了,这样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从网站、图书馆、出版社等地方方便快捷的获取数字内容的资源。使出版由传统的物流向信息流的转换、由单一的单向传递转换为互动的双向传递、在侧重点上由以前的产品为主转变为现在的以产品和服务为主。上述原则体现在数字出版的产业链上,表明出版活动由传统的图书出版产业已经转换为网络服务业的一部分。要想使信息能够有效的传递与共享应当建立统一的标准,当前的数字出版领域内尚无同一的标准,例如OEB、PDG、PDF、CEB以及SEP 等等。格式不统一致使用户的使用成本额外的增加,这种情况严重的限制了数字出版行业的稳定发展。

4、创新盈利模式。

数字出版从最初的创作再到制造和流通以及消费全部都采取斩新的商业模式来进行运作,因此需要把电子商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有机的相结合,努力建立出版发行、信息要素和资源公开交易的公共平台,进而最大限度的将交易的成本予以降低,促进数字出版物在市场的流通。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尚未出现相对成熟的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当前主要是通过在线的付费阅读或者下载、广告、网上售书这三种方式作为其盈利的主要来源。信息网络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新型的产业,绝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尚且不够,此外,网上付费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也不够方便快捷,所以,长期习惯于无偿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读者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彻底的在心理上接受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数字产品。数字出版需要将之前的“物以稀为贵”的赢利模式予以打破,书籍的内容资源越丰富、越集中就会越来越好销售。而传统的出版单位所拥有的资源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所以应当和其他的IT企业以及出版社团结合作,开发并构建统一的数字化资源的出版和发行平台。网络短信和移动通信共同创建的“网络—手机”这一新型的传播方式是出版业和IT企业共同合作的典型。在这一过程之中,出版社一方面通过向移动网络提供优秀的内容资源,同时利用其巨大的信息网,为广大读者实时的提供信息和内容的服务,极大的满足了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同时获取了移动网络运营商、出版社、以及读者三方的互利共赢。纵观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的数字出版的产业链发展相对成熟,并且还将这一产业链广泛的应用到电影、游戏、电视等众多领域,除了出版书籍之外,利润的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出售书籍的内容,例如出售书的电视、电影版权,相关推销书籍的国际版权,此外还有经销和书籍内容有关的产品,例如咖啡杯、广告画、以及挂饰等等。例如,在2005年的美国的电影大片《金刚》上映之时,《金刚》的游戏也几乎在同一时段推向市场,电影和游戏这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从而大获成功。国外的出版集团将产业链延伸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总之,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之间具备坚实的合作前提以及宽广的合作空间,然而数字出版市场目前规模庞大,而且目前处于相对无序的状态,所以必须要予以引导和规范。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效率不仅取决于每个环节和步骤的效率,在更大的程度上同时也取决于各个环节之间整体的协作效率。所以在数字出版产业链变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产业链的整合。

【参考文献】

[1]金雪涛,唐娟.数字出版产业价值链与商业模式探究[J].中国出版.2011.(03).

个人数字图书馆刍议 篇12

对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理解, 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类, 可分为定制型和自建型两种。定制型观点把个人数字图书馆看成数字图馆的个性化, 认为“个人数字图书馆就是在公共信息平台上为用户开辟个人信息区, 通过智能信息推送技术, 实时、不间断地为用户提供所需的知识。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一般可由公共信息平台模块、自动定向的知识发现模块、面向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模块和显性知识的表达与结构化模块4个部分组成。”自建型观点把它看作个人图书馆 (私人藏书楼) 的数字化, 是陈光祚教授等提出的“个人数字图书馆, 是指个人为了读书治学的目的, 在自己的计算机上采用免费或基本免费的全文数据库软件, 将有关的网上信息和自创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 使其成为有组织的信息集合, 以供个人有效利用的数字图书馆。”

2 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点

2.1 数字化

个人数字图书馆, 顾名思义, 其文献存在的形式自然是以数字方式存在的, 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方式, 存在于电子存储设备上。数字化的文献相比传统介质文献, 大大节省了藏书的物理空间, 整理、检索起来也简便易行。数字化文献有几种获得途径:a.对已经存在的纸质文献进行扫描, 然后以图片形式封装在文档格式文件中, 例如pdf电子文档就是常见的一种形式。b.图书馆有现成的电子版文献, 可以直接进行拷贝复制。c.网上存在许多有价值的电子资料, 不少是免费的, 可以自由下载, 只要不用于商业目的, 个人使用是合法的。d.个人使用电脑写作的文稿, 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拍摄的照片、视频等。

2.2 个性化

个人数字图书馆相比于数字图书馆, 多了“个人”两字, 这也就是个性化的特点。它符合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要求, 同时它又是依据个人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建设而成, 是最贴近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在这里可以使人彰显个性、展示风采、交流思想、创新思维、陶冶情操、实现价值。数字图书馆的文献种类齐全, 包罗万象, 但内容属于粗放形的, 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基于机械性的匹配。而个人数字图书馆以个人为中心, 收藏的文献都是极具个性的, 比如其中收录的个人文章、照片、来往信件等, 以及本人的专业领域的研究内容, 还有出于个人兴趣爱好收集的素材等。如果某人日后成为名人或出于其他需要, 其个人图书馆的收藏都将是珍贵的一手资料。

2.3 全文化

目前, 我国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一般是提供书目数据库, 属于二次文献。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 全文数据库逐步兴起, 我国当前的一些数字图书馆也采用“外挂全文”的方式, 在书目数据库检索中提供全文的浏览或下载。“数据描述项+外挂全文”的方式较适合比较大型的全文数据库, 误检率较低, 同时系统的开销不是很大。因此它是当前比较合适的模式, 也是比较适合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模式。个人数字图书馆存储和处理的对象是一次文献, 包括文献的全文、图像和声音, 也就是说是原始文献, 方便读者和情报用户直接查阅利用。

2.4 多媒体化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个人为了工作、学习和休闲娱乐而建立的个人资料库, 因而多媒体功能是必不可少的。个人所撰写的文章、书信和收集的与工作、学习相关的文档, 生活中大小事件的纪念照片、录像等, 下载的精彩纷呈的影视剧节目等, 以及自己因感兴趣而收藏的一些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形式的资料等, 都是个人数字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如果光是文字形式的文献, 将会逊色不少。

2.5 数据库化

如果只是将收集的各种资料大致分类后保存在各级文件夹中, 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文件夹不具备数据库结构, 不能有效的检索, 而只是可供浏览题目, 对文献中除题目可含概念之外的主题无法了解掌握。特别是当下载文献越来越多时, 这种矛盾也就与日俱增。可用于建立个人数字图书馆的软件有很多, 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发维护的、并免费赠送给发展中国家的WINISIS软件。这个软件能够实现多媒体功能, 并能兼容多种文件格式, 具有强大的检索功能, 同时具有海量存储的能力, 可用其建立起个人所需的相关内容数据库。将下载文献纳入个人数字图书馆, 与其它文献 (如自产文献) 一样处理、统一检索, 是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任务.也是个人数字图书馆较之文件夹的一大优势。

2.6 实体性

个人数字图书馆不是虚拟图书馆, 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个人电脑中的多媒体资源, 一旦收集存储在计算机中, 就不会因网络连接故障及资源更新或软件变更等原因而不能查阅。数字图书馆或其他网上资源, 则受制于网络, 一旦网络连不上或链接失效就不能访问所需的资源。

2.7 简易化

个人数字图书馆是自建自用的, 大多是个人利用业余时间建立的, 一般人不具备专业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大段时间, 文献的著录尽可能简单易行。信息资源只需要大致的归类, 不需要标引、著录的标准化。不同类型、格式、编码的同主题知识信息可混合建库, 不受数据库存储格式的束缚。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支撑软件较为简单, 对所采集信息一般不要求进行预处理, 检索时以全文关键词扫描为主, 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由信息用户一人即可完成, 成本低廉。

3 构建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一般步骤

首先, 是确定选题, 即确定所要建立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主题范围。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或专业研究的方向确定本人要建立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内容, 当然, 与本人有关的一些资料如私人照片、书信等也可收集在内。

其次, 要注意选材。对于网络上存在的丰富多样的资源, 要选择权威性较高的、时效性较强的、较有收藏价值的材料, 网站浏览和搜索相结合获取资源。

最后, 保存资料方式的选择。最简单实用的方式是整个网页保存, 可保留资料的原有风格和排版方式等, 该方式选择性差些, 会留下很多不需要的内容, 如广告等。如果只需要其中的文字或图片内容, 可将网页另存为txt格式或图片另存就行了, 再作一些简单处理, 如删除无用信息, 标注说明所收藏内容等。

通过以上几个步骤, 用所选个人数字图书馆软件处理一下, 相关资料就纳入到个人数字图书馆系统中了。

参考文献

[1]陈光祚.论网络时代的个人数字图书馆[J].图书馆论坛, 2005, (6) :166-167, 169.

[2]张倩.E时代的私人书房——电子书房[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8) :36-38, 26.

上一篇:创设快乐的语文课堂下一篇:家具制造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