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精选12篇)
数字图书 篇1
摘要:在21世纪知识爆炸的时代,传统维护费用较高的纸质图书资源已经难以满足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需求。在此背景下,寻求发展维护费用低、知识更新速度快的数字图书资源显得更加重要。因此,如何建设好图书馆速度快、质量高的的数字图书资源,更好地为高校中的学生服务成为了广大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工作。通过对国内的一些著名高校图书馆的调研发现,在推广建设中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取得了一定相应的成果,但由于起步晚、高校之间经济实力差异大等因素,诸多问题也将逐渐显露出来,这对数字图书资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因此,本论文就目前数字图书资源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建设方面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提升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资源越来越得到广大人们的重视,在关注信息数量的同时还注重信息的质量和范围覆盖大小。人们获取该信息资源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图书馆,而高校图书馆建设速度更快、质量更优的数字图书资源,可以节约图书维护成本、丰富馆藏图书种类、让众多读者能加快速查询到所需资源,这对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高校学生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因此,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加强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工作对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分类和来源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的分类
高校图书馆中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类型主要包括馆藏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其中馆藏数字资源指的是图书馆中的工作人员利用一些仪器将馆中原有的纸质图书资源转存到计算机系统中,转为数字图书资源,有权限的用户即利用网络终端检索到需求的数字图书资源;而所谓的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用户利用互联网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数字资源,但是网络资源内容都应当是以前在网络中已经存在的数字资源,即为非数字化的资源。然而,以上所说的两种资源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之间有着一定的交叉相容的联系。例如将图书馆中的纸质图书资源转成为数字资源后,上传至互联网网络,一些有权限的用户就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但其本身确实数字化的,因此可以说对数字图书资源的分类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
(二)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的来源
高校图书馆中的数字资源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直接将本馆内的纸质版藏书直接转变数字资源信息,目前在众多国家中为了保护前人留下的资源均采用了此方法;二是图书馆直接购买出版商的电子资源,目前图书商家在出售纸质版图书时,会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电子资源,这对于图书馆而言不仅能够降低了成本,还能同时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三是图书馆直接购买一些网站或者数据库的使用权,读者在学校规定的网络地址范围内利用互联网技术搜寻所需的数字图书资源。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特点
(一)数字图书资源比较全面
在目前阶段,国家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非常重视,促进了国内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的发展,并且引进的数字图书资源类型也比较全面。例如在高校中学习的学生阶段,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比较多的则是期刊、标准、论文、图书等各个方面,相对于纸质版的图书资源,这些数字资源涉及的领域比较全面;不同的数字资源均有本身不同的优势所在,有些电子期刊在阐述国内优秀科研成果的同时还描述了该学科领域所处的研究位置;另外有一些期刊可以优先在网络中检索出来,相比纸质版的期刊文献更有实效性,以上优点均为学生和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全文数据库占的比例较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图书资源的广泛推广,全文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多,侧面地反映出我国学术水平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全文数据库占的比中越来越重,高校的学生和老师能够更加全面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另外,高校图书馆的检索系统得到了优化,用户可以自行获得所要查询的信息资源,减少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目前比较常用的有中国知网、万方、读秀等数据库。
(三)外文数据库引用机制较为全面
由于高校图书馆的经费较少,且中文数据库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不同的数据库之间有相互交叉的知识,故选择一些较为全面的全文数据库;另外,外文的数据库专业性较强,不同数据库之间的重复之处较低,且相对于中文数据库价格便宜。以上这两点原因导致了我国国内高校外因数据库的引用机制较为全面。
(四)地区差异显著
在推广该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实力的差异,在不同高校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经济发达的地域图书馆的数字图书资源建设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要明显优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域。通过调研显示,如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的高校引进的数据库多、覆盖面广,大约占国内全部数据库的一半以上。
三、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在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引进的数据库数量不一
通过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校图书馆从国外引进数据库的数量可以说是非常多,但是不同高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所处的省份不同,经济实力不足,难以全面引进所有数据库,还有一个方面是由于一部分高校的领导对推广数字图书建设并不重视等,使数字图书建设在不同高校开展的进程千差万别。
(二)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具有较高的重复率且资源未进行整合
数字图书资源数据库出现较高重复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数据库本身在建设过程中就存在着较高的重复率,以及很多高校在自建的数据库中往往存在有同一个学科的数据库。其中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就存在着高的重复率,在中文库中可谓经常见到,高校根据自己办学的学校特性选择相应的数据库,但是对那些综合性较强的高校来说(如吉林大学),就应当综合考虑对比哪一个数据库更加适应本学校的师生;而很多高校自建同一学科数据库时,势必要提高重复率,例如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均建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数据库,数据库之间必然会出现较高的重复率。
虽然我国高校从不同地区引进了数量众多的数据库,但针对不同的数据库有着不同的访问方式,势必增加了搜寻数字资源的难度,而如何解决同时对多个数据的检索,进行整合,这成为了数字图书资源在高校建设发展中的一大难题。
(三)高校图书馆缺少自建的数据库
目前我国已经有少量的高校开始自建数据库,但是同众多数据库相比,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寥寥无几,且能够自建数据库的高校大多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清华、北大、南京航天大学等,大部分的高校并不能达到自建数据库的要求,另外,自建的数据库大多是将图书馆中的纸质资源转化成数字图书资源,很少进行深加工,所以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单调,缺少特色,然而针对本校的数据库往往设置一定的权限,一般只能是本校的师生使用,并不能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
(四)高校图书馆缺乏对数字图书资源的宣传力度
虽然我国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的数量不断增加,且质量也不断提升,但是一些高校在购买数据库后并没有做到积极的宣传,使读者用户不知道学校拥有哪些数字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低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有些读者甚至还采取传统的通过百度等搜索的方法。
四、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建设中存在不足的解决策略
(一)明确建立数字图书资源的规划和战略
为了更好地开展该项任务的建设工作,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从整体的发展角度考虑出发设立一定的标准,在整体数字图书资源规划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进行资源建设的目标是什么、应当采取何种方法进行建设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步骤进行落实,脚踏实地地去做好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
(二)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整合数据库资源
此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避免在购买数据库时的重复资源,降低所需的经费,另外还可以加强不同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使购买的数据库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目前在国内CALIS联合采购数据库资源的机构,不仅加强了彼此高校之间的联合沟通、协调,将经费得到最大量的使用,为高校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重视高校图书馆数字图书资源数据库的自建工作
目前我国虽然从外引进了大量的数据库,且涉及的范围面较广,但数据库缺乏特色性,所花的经费也较多,如果要想引进高质量的数据库应当考虑经费的问题,因此自建属于特色的数据库就显得尤为重要,他是根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建立,更加符合本校的使用需求。另外,还能够对收集到的数字图书资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充分利用有用的资源,不照搬原始资源。
(四)加强对数字图书资源的宣传力度
1. 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主页和图书馆的主页
校园网主页每天都会得到众多师生及校外人员的访问,每日的访问量可观,而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图书馆主页,对宣传数字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广大读者在了解校内重要通知的同时能够对提倡的数字图书资源起到全面的了解。
2. 提高图书馆自身的宣传力度
各个高校图书馆根据本馆的实际情况,在引进数据库的同时对本馆内的人员进行培训技术培训,然后在平常的日常宣传工作中,通过开座谈会、定期培训、读者调查等活动,加深本校师生对数字图书资源的认识,提高其在广大师生中的知名度,以此来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结束语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扩展,数字图书资源在高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重,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论文从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图书资源的特点为出发点,对数字图书资源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着重分析,并提出了一定建议,希望能够对以后的资源建设工作提供一些帮助,提高国内数据库自身建设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苗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4:149.
[2]谭勇.高校数字图书资源建设与利用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4(04):126-128.
[3]惠光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与管理优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6):187-187.
[4]于娟.浅析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与服务[J].无线互联科技,2016(05):79-80.
[5]秦晓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
数字图书 篇2
【摘要题】实践研究
【关键词】推拉技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信息采访
推拉技术是一种新的网上信息服务技术,能够提供及时、主动的定制化服务。本文将研究如何将它应用于我们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查询服务、采编工作,使它们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同时给我们图书馆工作带来更高的效益。
1 推拉技术概述
1.1 推拉技术的概念
所谓“推”技术,是与“拉”技术相对的,就是服务器根据事先规定的设置文件,而不是根据用户实时要求,主动向浏览器递送信息的技术。“推”(Push)技术与使用浏览器查找的“拉”(Pull)信息技术不同,它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有目的性地按时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主动发送到用户的计算机中。就像是广播电台播音,“推”技术主动将最新的新闻和资料推送给客户,使用者不必上网搜索。
在“推”技术问世之前,人们往往利用浏览器在因特网上搜寻,一方面,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很多用户花费相当多时间和费用也难以“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信息发布者希望将信息及时、主动地发送到感兴趣的用户计算机中,而不是等着用户来拉取。“推”技术采用一种广播的模式,其特点是以频道“广播”方式使网上用户得到相同的信息。通常,在网络服务器上有专门的推送软件产品(如PointCast公司的PointCastNetwork),可用来制作欲推送出去的信息内容,并播送出去。在客户端则利用安装在个人电脑中的软件,来接收从网络上传来的信息,并显示出来。当有新的信息需要提交时,“推送”软件会以发送E-mail、播放一个声音、在屏幕上显示一条消息等方式通知用户。使用“推”技术,可以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及时性和效率。
网络信息中的“拉”技术是指用户有目的地在网络上主动查询信息,用户从浏览器给Web发出请求,由Web获取所需信息。随着因特网上资源的日趋丰富,面对拥有海量信息的因特网环境,为了能快速、高效地寻找到有用信息,搜索引擎应运而生。搜索引擎是通往浩瀚信息海洋的捷径,因而也有人将其称为“网络之门”。实践表明,搜索引擎是有效的网络信息拉取(查询)的辅助工具。
1.2 目前网上推拉技术的应用
推拉技术在网上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网上信息的查询,商业网站的信息发布等等很多都采用了推或者是拉的技术。现从下面两个方面做一个简单介绍。
(1)推拉技术在电子邮件服务中的应用
目前,一些网站已经运用推拉技术进行电子邮件服务,如著名的yahoo网站运用推技术管理邮件,当用户注册yahoo的邮箱后,一旦进入yahoo的主页,登录后,则会有一个提示框告诉你你的邮箱里是否有新邮件,而无需你进入邮箱。
(2)推拉技术在一些商业网站的应用
某些商业网站如“当当”网上书屋经常发一些书籍、光碟等打折广告到我们的电子邮箱里,不管你想不想接受,这些信息都会被发送过来,这就是采用了推技术的信息传播模式。同时,如果你主动去“当当”书屋搜索你所需要的书籍,“当当”将你的查询信息记录下来,根据你的兴趣爱好定期向你发送相关的书籍,或者当你此次查询的书目没有找到,“当当”会在下次有这本书的时候通知你,这都是“当当”为你提供的定制化服务。这是一种用户先“拉”网站后“推”的一种信息服务模式。
1.3 传统图书馆中的推和拉
其实,在我们传统的图书馆中也存在着“推拉”,它表现在当读者需要书籍时,会去图书馆根据书籍类别和编目进行查找或由图书管理员代查,这都是“拉”的体现,是用户主动地搜寻信息,图书馆提供的是一种被动的服务。传统图书馆中的.预约体现了推的技术,读者填写好了预约单之后,当他所需要的书回库后,图书管理员就会给他发一个通知单通知他去借书,这是图书馆向用户提供的主动服务。
2 推拉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信息推送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及时性好,应用面广,对用户没有技术上的要求;其主要缺点是:信息针对性差,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信息拉取技术的主要优点是:针对性强,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其主要缺点是:及时性差,对用户要求较高(需掌握有关的检索技术)。信息推拉技术是将信息推送与拉取两种模式结合,因而能做到取长补短,使二者优势互补。根据推、拉结合顺序及结合方式的差异,又分为以下4种不同推拉模式。
2.1 “先推后拉”式
先及时地推送最新信息(更新的动态信息),后有针对性地拉取所需的信息。这样,便于用户浏览信息变化的新情况和趋势,从而动态地选取需要深入了解的信息。图书馆将相关方面的新书及其内容简介直接送到读者的计算机,读者获取信息后,登录到该数字图书馆有针对性地搜索相关书籍。这种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数字图书馆的访问率,有利于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我国的文化建设。其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面对数字图书的挑战 篇3
书的主题主要针对Google在2004年底提出的那个令图书馆人欢欣鼓舞的宏大的数字化计划——用六年的时间,将一千五百万册,共计四十五亿页左右的印刷书籍数字化。作者让纳内称这是一本论战性的小册子,而裴程先生的译文很好地表现了作者论战性的特点,让我领略了法式的浪漫激情,感受到高卢雄鸡论战时的澎湃激情,以及彬彬有礼中的尖锐与强硬。作者时任法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但他不是图书馆学家,书中对数字图书馆设计和实施的叙述不尽全面。作者自认是“历史学者”,曾经是巴黎政治学院的教授,研究媒介史,有专著《西方媒介史》。此外,借助本书所谈论的主题——Google,还可以查到让纳内显赫的履历:曾任法国外贸部部长、法国通讯部部长、法国电台和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台长,担任过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庆祝活动总指挥。看到这些,不知道你是否会像我一样而感到惊叹,显然,他更是一个政治人物,一位部级高官。法国政界的重要人物,世界著名图书馆馆长和学有专长的历史学家这三重身份,才让我们听到了如此的响亮的“不同的声音”。撇开过于明显的政治因素和行文中的些许偏激以及面对美国文化时法国人无法自抑的傲气,你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民族文化的爱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心。
面对Google的计划,作者感到法兰西文化或是欧洲文化有被侵蚀淹没的危险。在Google计划宣布不久,他就在《世界报》上发表了题为《当Google向欧洲挑战的时候》的论文,主张建立欧洲数字图书馆,对Google的挑战作出直接的、强有力的回应。这本小册子就是在该论文的基础上完成的。
本书最初是面向法国读者的,但作者也再三强调,它的论题涉及全世界,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作者希望告诉世界,Google这一计划带给不同文化的危险和挑战,并对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捍卫各国各地区的文化提出了倡议。正如作者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说:“在此,我要对中国读者朋友重申,我们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欧洲的利益。在数字图书馆这个全新的事业中,欧洲可以和中国、印度、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等世界其他地区相互取长补短。这样的交流造福于全人类。事实上,2005年10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3届大会便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国际公约》。我相信,作者在小册子中多次对中国的读者朋友重申,愿意与中国在数字图书馆这个全新事业中合作,不仅仅是客套话。本书中文版出版发行后,让纳内于2006年10月30日来到中国参加第一届“图书馆馆长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这次演讲的主题仍然是"Google事件”、欧洲各国的反应以及建设欧洲数字图书馆的计划等。
中华文化与法兰西文化面临着相同的挑战,例如在民族语言方面,如今的汉语在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尴尬地位,比法语有过之而无不及。一个为了维护本国民族文化的法兰西人向我们提出了善意的忠告,表达了友好合作的意愿,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虽然作者在书中对Google的评价有欠公允,但他的忧虑不无道理。因为实施世界性数字资源建设,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变革,“不仅涉及知识的价值,并且也涉及伦理和公民义务的价值。”作者也并非一概反对世界范围的数字资源建设,他重申,无论是作为法国国家图书馆的负责人,还是历史学者,抑或是一个普通欧洲公民,他对数字资源建设既不感到痛苦,也不感到恼怒,只是感受到一种令人激奋的冲击。因为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梦想把千百年来积累的知识财富一览无余地向所有人敞开的夙愿似乎就要实现了。首先受惠的就是那些受各种因素限制而被剥夺了享受人类知识和文明遗产权利的群体。如果有人为互联网带来的进步而感到悲哀,那就太可笑了。概括来说,面对挑战,我们应该保持三个信念。首先是要怀着喜悦与信心来迎接这一场挑战。因为这一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消除阅读上的不平等现象。其次,在文化传播领域,任何替代品的出现都是进步,但并不会完全取代前一种形式。互联网的出现不会消灭图书,只会促进知识的传播。第三,新技术手段也能够有利于保护和巩固文化差异性。
在书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对Google的数字化计划进行了分析。例如:在“公共权力”与“私有资本”的问题上,作者认为,目前Google与图书馆的合作存在不平等因素。图书馆以保护文化遗产为使命,不能慷慨地提供数字化的原料,而Google作为公司企业,获取利润是第一原则。表面上看,Google提供数字图书服务是免费的,但这只是一个假象。因为,网上阅览给Google带来了广告盈利,它实际上在变相地出售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书籍的使用权。此外,Google期待数字阅览会给它带来更多的网民,总体上提高自己的广告价值,由此而获得的利润自然不会给所有参与者分红。如此,私营资本将变得越来越大,公共机构的比重则越来越小,公私比例的不平衡将进一步加深。作者认为,数字化资料的保存不应交给私营公司,而必须由国家来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他并不反对企业参与和来自社会不同领域的团体之间的合作,相反,他由衷地期待和支持这样的合作。但这种合作需要建立在不受经济利益干扰的合作伙伴的关系上,而公共权力机构的参与,有意识地建立调节机制,是为了培植和促进多种多样的潜在创造力。
尽管有很多人赞同作者的观点,但令他愤怒的是,在我们应更谨慎地保护文化的差异性,维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能够持续下去的时候,却还是有不少人挖苦这种担忧是“乡巴佬们的沮丧”,是不能接受“波澜壮阔的世界化热潮”。对此,作者说:“我并无指责Google搜寻器的意思,更不想追究它的意图。Google根据自己的赢利原则,依靠它的创始人非凡的天赋而运作,这无可厚非……我的目的就是要触动一下某种惰性,以便迎接一场空前未有的挑战……”
作为一名图书馆馆长,作者也谈到了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员在未来信息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作者认为,在未来,图书馆员的社会和文化职能将更广泛。这不仅有利于读者,而且也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自身的激励。随着数字资料的产生,图书馆员为书籍分门别类,引导读者寻找真知的基本职能将会起到更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和大中小学教师一道,组成一个传播知识的团体。他们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威望也会与日俱增。作为一名图书馆专业的学生,这些是我非常高兴看到的。
我们也正在面临这样一场人类社会生活的变革,我们也有像让纳内一样“去触动一下某种惰性”的使命,我们也需要有如高卢雄鸡般的激情和信念去迎接这场挑战。当Google向中国挑战,当英语向汉语挑战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正如让纳内所说,维护民族文化不仅仅是研究领域和知识分子的事,而应是所有公民的责任。
数字图书 篇4
笔者认为, 在现阶段, 也就是“后阅读时代”, 由于纸质图书本身的独特个性和优势以及人们固有的阅读习惯, 决定了纸质图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会就这样退出历史的舞台, 其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因为“后阅读时代”主要的阅读方式包括网络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微博阅读、手机阅读等, 形式多样且信息扩散迅速, 内容大多是图片与文字混合拼贴而成。“后阅读时代”的阅读主要特质为:碎片化、图片化、数字化、网络化、快餐化。可见数字图书本身存在着缺陷和不足, 它不能完全把纸质图书给替代。故此, 本文从纸质图书和数字图书的各自特点来分析两者并行共存的理由。
一、纸质图书不会消亡
(一) 理由一:纸质图书的个性和优势决定的
首先,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 图书发展是几经巨大的变革才成为今天的以纸为载体、以造纸术和刷术为依托的文字文化, 可以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纸质图书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鲜明的个性是数字图书所不能比的。
其次, 纸质图书的优势, 其有很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便于保存;便于携带, 书可以拿在手里或者放进包里。还有古籍善本书保存下来, 传藏了几百年的时间, 有很大的文献价值和收藏价值。在阅读时, 纸质图书在时间和空间上可以很随意、间断性很强, 手捧墨本体验书中世界。还可以让人与书贴得更近, 感受书中人物的情感。在普及性上, 纸质图书更有很强的优势, 只要识字就可以方便地阅读。
(二) 理由二:数字图书的不足和缺点决定的
首先, 数字图书的发展也就是从电脑、网络、互联网普及开始, 飞速成长起来, 不过十年的光景。数字图书的网络阅读是一种新的传播方式, 网络最为突出的个性特点就是快、数据大, 但这也成为它最为突出的缺点。因为快, 难以监管, 鱼龙混杂, 真伪常受质疑, 而且信息可靠性与速度成反比, 即内容越多, 阅读时间越长, 准确性就越难把握。
其次, 数字图书不足表现在, 第一, 不稳定性、数字图书在阅读时如出现了网络中断、设备故障、黑客或者计算机病毒等情况, 可能造成信息内容全部丢失, 因此, 数字图书和电子信息存贮不宜永久存档;第二, 依赖性强, 数字图书在阅读时如果没有电脑设备、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条件支持, 就无法阅读;第三, 有害健康, 长期阅读数字图书, 电子设备对人体有辐射, 对视力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和影响。尤其对儿童, 如果长时间对着手机、电脑等视力就会迅速降低;第四, 要求高, 数字图书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 要具备网络知识、设备操作技能等。
(三) 理由三:两者相比较, 纸质图书馆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
1. 首先, 纸质图书给人以便利和舒适的阅读状态。茶余饭后随时随地, 无须电源、电脑和网络, 翻开就读, 随心所欲, 没有电脑辐射。其次, 纸质图书还便于记忆, 纸质图书文献符合人的思考记忆习惯, 对此数字图书要逊色多了;最后, 因为纸质图书能继承前人知识文献, 保护著作权, 具有收藏价值。
2. 纸质图书有感官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有个不同之处就是装帧设计。纸质图书在封面图形、色彩、排版、插图等, 都是独具匠心的, 超越了信息传递任务本身, 给人一种美的艺术享受。
3. 纸质图书的研究价值。因为纸质图书本身有收藏性, 其封面、扉页、版式、作者小传、前言、序等等都能为研究者们提供线索。
综上几点, 可见, 纸质图书的丰满搭配是数字、电子类图书快餐式的营养搭配所不能比拟的。所以, 纸质图书在“后阅读时代”是不会快速消亡的。
二、数字图书与纸质图书是延伸与互补、不是替代关系
(一) 理由一:数字图书的特点和优势
首先, 数字图书的优势是快速性和海量性。一条信息在网上发布, 瞬间人们就可以在手机或者客户端上看到, 速度之快令人侧目。海量性, 数字图书信息的存储量大, 储存介质多, 而且可以多人同时在线阅读。其次, 开放性动态性, 用户可以随时阅读到世界各地的数字图书资源。动态性, 因为数字信息依托于互联网, 可以在线及时更新, 且出版、改版、再版周期短, 速度快, 新颖性强。数字图书为读者服务突出个性。再次, 节省空间, 数字图书以数字化形式存储, 一个磁盘可以储存几十万册数字图书, 只需占用一个电脑主机的位置, 节省空间增加馆藏量。最后, 形式多样性, 数字图书通过音频和视频,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阅读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二) 理由二:纸质图书的缺点和不足
首先, 纸质图书的缺点和不足体现在对保管、存放的要求高。纸质图书要求收藏的条件高, 要做到防潮、防霉、防火、防蛀等。其次, 真善本书若丢失或损毁, 一般就无法弥补, 没有数字图书可以重新下载的优点。再次, 存放空间大, 纸质图书要随时调整旧书下架, 这就增加了工作量。纸质图书在管理上要投入较多人力、物力、财力。一本书从书店到图书馆的书架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数字图书的海量、快速、多样、新颖、多元的优势特点, 可以弥补纸质图书的缺点与不足, 但是其又不完全具备纸质图书的优势特点, 因此数字图书无法取代纸质图书, 却可以与之互补。在阅读形式上, 两种图书相结合, 数字可利用自身形式的便利和快捷为纸质的检索提供技术支持, 提高读者的信息获取量。纸质图书可以做数字图书的补充, 丰富读者的阅读需求。在内容上, 数字图书的信息是海量的, 相对灵活, 修改、编辑等都有着极大的便利, 纸质图书可以通过数字图书的优势, 为其内容补充信息。
三、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并行共存
图书是我们人类文化的产物, 是传播知识的工具, 无论是纸质的还是数字的, 只是形式不同, 它们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方式, 本质上是相同的。数字图书从承载角度讲是信息的新载体, 同时, 在阅读方式方面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我们最早的图书形式有甲骨、金石、简策与帛书等, 纸张发明后, 有卷轴装、经折装、线装, 再到我们现在的普通纸质图书, 都是载体与形式的变化。而数字图书也是顺应时代发展, 在科技进步的今天, 知识与文化载体新的表现形式。数字图书的阅读也是我们现在数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数字图书不适合幼儿阅读, 但对中老年人的阅读有帮助。因为, 数字阅读要依靠电子设备, 孩子长期盯着电脑屏幕, 对眼睛伤害很大, 电子设备有辐射, 对儿童发育有影响。但是, 最新研究表明, 数字阅读在中老年人群中, 越来越受到欢迎, 尤其有人声朗读功能的电子设备受到青睐, 多样的数字阅读方式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在我们故有的传统阅读习惯中, 纸质图书所给予的阅读体验, 是数字图书不能取代的, 但这并不代表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是水火不相容的。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两者之间也不是非要二者只能取其一, 而是两者双双并行共存, 优势互补, 形成图书文献的兼容并蓄, 多样丰富, 更好地为大众服务。我们现在正处在“后阅读时代”, 未来图书发展是如何的走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内容会更加优质、先进、成熟, 同时数字图书运行方式会加以改进和完善, 读者量更会稳步增加, 数字图书的出版份额相较于纸质的会不断扩大, 在这样良性的竞争下, 将对纸质图书的出版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使其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这样在竞争中求发展, 让纸质图书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加强革新, 突出自身优势, 找准发展方向和正确定位, 与数字图书相互促进, 并行共存, 将更多更丰富、准确的信息知识提供给广大读者, 为促进图书市场的繁荣和发展, 为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晓阳.论传统图书的现代性救赎[J].出版发行研究, 2014 (2) :32-35.
[2]王旭东.浅谈图书馆纸质图书的价值[J].河套学院报, 2014 (9) :79-81.
[3]吴婷, 王跃, 徐虹, 等.纸质出版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J].科技与出版, 2015 (10) :113-115.
[4]焦琐.纸质出版作为文化传承的不可替代性[J].赤子, 2012 (8) :52.
[5]柳亿达.论数字化时代纸质媒体生存空间[J].中国报业 (下) , 2015 (05) :14-15.
数字图书馆信息的体系结构 篇5
数字图书馆信息的体系结构
数字图书馆信息体系结构的主要构件是数字对象、句柄和仓储.数字图书馆由数字对象构成,对象存储在仓储中并用句柄来标识.数字图书馆提供包括名录服务、索引服务、仓储服务和馆藏服务在内的.一组核心服务.
作 者:谢芳红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学院图书馆,湖南,湘潭,411104刊 名:管理观察英文刊名:MANAGEMENT OBSERVER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25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体系结构 数字对象 句柄 仓储
数字图书 篇6
摘 要:数字图书馆的实现以网络编程为基础,Socket是TCP/IP协议的接口,服务器和客户端利用Socket建立了多个数据传输通道,提出了TCP/IP协议下Socket并发通信的过程和方法,从而实现数据的并发传输。中图分类号:G25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79-03
1 Socket的概念
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叫做传输控制/网际协议,又叫网络通讯协议,这个协议是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 TCP/IP是用于计算机通信的一组协议,我们通常称它为TCP/IP协议族,TCP/IP为网络的应用服务互联和共享提供了有效的手段,Socket接口是TCP/IP网络的API,Socket接口定义了许多函数或例程,程序员可以用它们来开发TCP/IP网络上的应用程序。应用程序通常通过“套接字”向网络发出请求或者应答网络请求,Internet网络的编程必须使用Socket接口。是通信的基石,是支持TCP/IP网络通讯协议的基本操作单元,所谓Socket通常也称作“套接字”,可以将套接字看作不同主机间进程进行双向通信的端点,它构成了整个网络的编程界面(如图1)。
从用户的角度来看套接字是通信端点的抽象概念,它为用户提供了发送和接受数据的机制,Socket用于描述IP地址和端口,是一个通信链的句柄。应用程序通常通过“套接字”向网络发出请求或者应答网络请求。其中应用程序告诉Socket执行什么任务,Socket将这些命令翻译成TCP/IP协议的通信语言,再通过和TCP/IP进行交流,最后由TCP/IP协议将其传送到网络进行网络通信。
2 数字图书馆通信原理
作为网络上公认的通信标准,TCP/IP协议成为网络编程实现网络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定义TCP通信协议,并创建Socket套接字,利用该套接字建议一套可靠的、基于面向连接的通信接口,客户端和服务器在该连接上传输数据,客户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监听来自客户的请求,并作出响应服务。
Socket接口是TCP/IP网络的API,Socket接口定义了许多的函数和例程。目前,网络上绝大多数的通信采用的都是服务器/客户端(Server/Client)机制,一般情况下,在服务器端,当有一个客户端连接请求到来时,服务器与客户端建立连接,然后服务器端一个进程专门处理与客户端的通信,子进程为客户提供服务,主进程继续监听其他的客户进程。服务器掌握每个客户的Socket,并能够分辨来自不同客户机的数据,它根据Socket分别对不同的客户机做出不同的响应。从而对多个客户端并发进行通信。服务器/客户端利用Socket数据传输流程(如图2)。
3 数字图书馆通信原理
3.1 数字图书馆实现函数
3.1.1 Socket()函数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Socket()用来建立一个Socket数据结构分配存储空间,通知系统建立一通信端口。参数domain指定使用何种的地址类型,目前仅支持PF_INET(TCP/IP协议族)格式。
3.1.2 Bind()函数
Int bind(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my_addr, int addrlen)。Bind()用来设置给参数sockfd的socket一个名称。此名称由参数my_addr指向包含有本机IP地址和端口号等信息的指针,当创建了一个Socket以后,套接字数据结构中有一个默认的IP地址和默认的端口号。一个服务程序必须调用bind函数将Socket与本机IP地址和一个特定端口相关联,随后可以在该端口监听服务请求。
3.1.3 Listen()函数
Int listen(int s, int backlog)。Listen()用来等待参数s的socket连线。参数backlog指定服务器端同时能处理的最大客户端连接要求,如果连接数目达此上限则,client端将收到ECONNREFUSED的错误。Listen()并未开始接收连线,只是设置socket为listen模式,真正接收客户端连线的是accept()。
3.1.4 Recv()/ Send()函数
Int recv( SOCKET s,char FAR buf,int len,int flags)。Int send( SOCKET s,const char FAR buf,int len,int flags )。不论是客户还是服务器应用程序,都用recv/Send函数从TCP连接的另一端接收/发送数据。第一个参数指定接收端套接字描述符;第二个参数指明一个缓冲区,该缓冲区用来存放Recv/Send函数接收/发送到的数据;第三个参数指明buf缓冲区的长度。
3.1.5 Connect()函数
Int connec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int addrlen)。Sockfd是socket函数返回的socket描述符;serv_addr是包含远端主机IP地址和端口号的指针;Connect函数启动和远程主机的直接连接,Socket执行体选择一个未被占用的端口,并通知你的程序数据什么时候到达打断口。
3.1.6 Closesocket()函数
Closesocket(SOCKET sockid)。在完成数据传输任务后,需要调用Closesocket()来关闭连接和释放Socket结束本次通话。
3.2 SOCKET实现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端通信步骤
(1)声明一个套接字类型的变量,需要在该变量定义中服务器IP地址和通信端口并指明协议类型。
(2)服务器端通过端口监听进入等待客户端连接的状态。
(3)如果收到连接,则从对方连接请求中获取对方的IP地址和通信端口,并向对方发送连接成功的应答信号,服务完成后,终止该进程与客户的通信链路。
(4)端口继续监听服务请求,等待另一用户。
3.3 在客户端利用基于TCP/IP和SOCKET通信步骤
(1)声明一个套接字类型的变量,需要在该变量定义中提供客户端IP地址和通信端口并指明协议类型。
(2)向远程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SOCKET数据结构提供了一个网络连接的五中信息,分别是通信协议、本地协议地址、本地主机端口、远端主机地址和远端协议端口。
(3)如果连接成功,会收到对方的应答信号,以后的通信就可以通过通信通道进行请求,结束后关闭通道并终止连接。
参考文献:
[1] 顾韵华,周淑琴等.DELPHI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 Andrew S.Tanenbaum,熊桂喜译.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周天明,汪文勇.TCP/IP网络原理与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 何进.基于Socket的TCP/IP网络通讯模式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1,(8).
[5] 雷斌、杨建华.Visual C++6.0网络编程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
[6]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 黄超.Windows网络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数字图书时代,要警惕科技陷阱 篇7
那么什么是科技陷阱呢?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献安全管理埋下的隐患, 它是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过份依赖而产生的。科技陷阱的形成, 有着极其复杂的因素, 一般来说, 它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人为的因素, 它是某些人出于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通过科技手段, 利用某种程序, 来攻击计算机网络, 造成计算机网络瘫患, 使计算机网络数据缺失, 从而形成的科技陷阱。尽管人们对这种人为的原因加以控制, 采取了许多加密措施, 但那些网络黑客们仍能找到网络漏洞进行攻击, 它们的手段也曾出不穷。而客观原因, 则是由于科技进步, 新旧设备间没有很好的衔接, 造成互不兼容。以及设备性能、质量等原因形成的陷阱。无论是哪种原因形成的陷阱, 都会使人类智慧成果, 造成永久损失。这些人类智慧成果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 一旦损失将无法弥补。
那么, 科技陷阱都有哪些类型呢?
1 技术进步型科技陷阱。
它是由技术进步所造成的动作连惯性的错误。是新设备与旧设备之间所形成的落差, 新设备与旧设备之间互不兼容, 出现的解读格式的差异, 当旧设备被新设备所取代时, 利用旧设备所录入文献, 就会失去支持阅读的设备。因此, 那些文献就会因为没有阅读器而成为死档文献。这就和老式的唱片一样, 有唱片却找不到老式的唱片机。现在由于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3.5软盘也几乎被淘汰了。而将来3.5软盘中的文献就和老式唱片是一样的命运了。而变成弃之可惜, 食之无味的鸡肋了。
2 由技术竞争而产生的科技陷阱。
当今是经济社会, 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 开发商对自己所开发的项目都采取着严格的保密措施。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 形成了技术壁垒。彼此都对对方的开发状态并不知情, 因此, 出现了对同一产品开发, 采取了不同的开发路径, 所以, 品商上市后, 它们采用了不同制式的解读方式, 使两者解读方式互不兼容, 虽然都是新设备, 但是彼此之间并不能阅读相互的文献。而形成各自的用户群。当一个企业在竞争中失败, 而被淘汰出局后, 它所生产的设备所支持的阅读格式, 也相应的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一设备所对应的文献, 就成了失去支持阅读设备的死档。前一段时间有新闻报导, 日本两家企业都生产DVD, 一家是靠低廉的价格占领市场份额, 另一家则靠先进的技术占领市场, 在激烈竞争中, 最后是先进技术迎得了市场, 而靠价格取胜的宣告了失败, 它们两家所生产的设备解读方式完全不同, 它们的产品互不兼容, 宣告失败方随后宣布, 对使用该设备用户提供十年维护。十年后恐怕再想阅读这些文献就十分艰难了。
3 设备的意外失灵变成的科技陷阱。
电子图书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图书有着本质的差别, 它是一种附着在电子产品、光盘、磁盘等特殊媒体上的出版物。它和我们传统印刷版本完全不一样。我们以纸为媒介的出版物, 在使用过程中, 有可能出现缺篇少页现象, 除自然灾害外, 很少能出现使其中的文献一下根绝, 而电子出版物则不然, 一旦它的载体出了问题, 那将会使其中的文献全部丧失, 这一点我是深受其害。在这以前, 我非常信赖计算机, 把凭生所写的千余首诗和一部科幻小说手搞全部整理到电脑中存贮, 结果没到半年, 由于病毒攻击使硬盘损坏, 结果所有诗稿和小说手稿全部化为乌有。损失惨重。后来别人告诉我要用外存, 我听了朋友劝告, 再写东西时, 就把它存进U盘。开始我还欣喜若狂, 以为这回万无一失了, 可是不久, 我的U盘也给我上演了一幕黑色闹剧, 再也打不开了。所以, 后写的一点诗稿, 也被科技陷阱封杀了。不仅是以现代高科材料我载体的出版物会意会失灵。就是传统图书借阅使用的现化科技设备也一样会失灵, 从而造成管理混乱。现在图书馆基本实现在计算机管理, 图书错阅完全利用条码扫描, 实现流通管理流程。而条码扫描仪撒谎时, 就会造成管理混乱。我们图书馆的扫描仪就出现过类似的现象, 在对借书证和图书条码扫描时, 它会发出正常的报警信号, 可是扫描完的数据却没有传达到计算机中。因为图书馆每天借阅量很大, 在借阅过程中谁也没发现这一问题, 到了下班时突然发现扫描撒谎, 结果一天借出的书不知是谁借的, 还回来的书也不知是谁还。给管理带来很大麻烦。
4 网站关闭形成的科技陷阱。
现在我们的数字图书馆, 与传统图书馆和虚拟图书馆还有着差别:a.它的载体形式是数字资源。b.它的服务是通过网络实现。c.它是采用特殊的技术手段完成的。而现在的网站的运行, 大多都是商业运营模式, 基本上都是以经济利益为中心, 因此经济效益是经营者的首选, 在商品社会经营者的经营策略不同, 它的经营成果也不同, 各网站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带有商业性质。所以经营状况也不尽相同, 在网络上, 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关门的网站, 也每天都能看到新建的网站。它们和现实生活中商场一样, 也经常有一些更换门庭的现象。当该网站关闭时, 内里的文献信息, 自然也被关闭掉了。造成了文献信息的缺失。改换门庭的网站, 由于内存文献信息量特别大, 搬家时会遗漏二三级网页上的东西, 使其被关闭掉。造成文献的丢失。我在月光船网站工作时, 就出现了这类事情, 到现在我在月光船网站的文集中的文章还被关闭着。只剩下了一个个标题苦涩地扔在那里。
5 电脑病毒攻击造成中心服务器损坏, 使网络瘫患。
由于前四种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没有主观上的故意, 所以一旦造成危害也是局部小范围的。而病毒陷阱则不然, 它基本上是由人的主观因素形成的陷阱, 它是一少部人或某些个组织, 出于某种个人目的考虑, 或某个组织出于集团利益考虑精心编织的陷阱。这种陷阱的危害性也最大, 有时范围也更广些。严重时会造成整个网络的瘫患。有时会造成大面积网站数据集中丢失。从而使部份不可再生的人类智力成果消失。我们现在信息全部是通过层层加密传递, 然而, 再严密的组织过程也有漏洞。尤其, 密码学的出现, 使得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密码有相关人员, 这些人一旦成为网络黑客, 将对整个网络构成致命的威协。如果真是这样数字图书馆也不会幸免于难的。
6 文献信息的剧增, 使有用信息迅速沉淀, 而被快速剔旧, 或无法查找。
当今是科技日新月异, 知识暴炸的社会, 文献信息几乎呈裂变态势增长。据有关资料显示, 网络信息平均每四十天就会剔旧一次, 网络信息流量每七十天就会翻一翻。信息更新周转期明显缩短, 大量的新信息覆盖了以往的信息。利用搜索引擎有时也无法查找到沉淀在底层的全部信息。大家细心的话会发现我这篇文章在第二段中, 引用了日本两家生产DVD的企业时, 并没有发现这两家企业的名字, 原因就是当时我看到过这条新闻, 然而, 我没有记住这两家企业的名字, 当我在写论文时, 反复查找也没有找到相关信息。这就是信息迅速沉淀和及时剔旧导致的查找障碍。还有在2003年其间自己曾写过一首自己认为很得意的诗<感悟>, 发在网上。2007年时朋友问我要时, 我还在网上给他们下载过。可是2008年无论如何也找不见了, 原因何在?就是因为大量信息的出现, 使其积压到底层, 或被剔旧了, 从而无法再找寻了。
我们知道科技在带来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同时, 也会同时带进一些负面东西, 那么, 如何规避科技陷阱呢?我想应该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加强防犯意识, 充分做好思想准备, 其二, 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科技陷阱做好相应的预案, 从心理上和技术上做好充分准备, 做到有备无患。其三, 要从手段上, 采取相应的措施, 防犯于未然。使我们的数字图书馆能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摘要:在我们为图书事业迅猛发展而振奋的同时, 也要冷静的看到科技背后的陷阱, 防止使人类文明一夜间化为乌有, 到时就会追悔莫及了。
数字图书 篇8
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方式进行存储和传递数字资源。近几年来, 数字图书的发展十分迅速。它可以降低成本, 有效快速地传递, 能进行网络检索, 提高效率, 但有效地保护拥有者的版权, 仍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利用新提出的一种数字水印进行数字图书版权的有效保护。所谓数字水印是利用人类感觉器官的不敏感性 (感觉冗余) , 以及数字图书本身存在的冗余 (数据特性冗余) , 将信息隐匿于一个宿主图书中, 不被察觉或不易被注意到, 而且不影响宿主图书的感觉效果和使用价值。主要步骤:首先对原始数字图书中的数字图像作二维小波分解, 分解出高频边缘等细节信息, 接着对以低频信息为主的小波逼近子图作的分块, 对每块分别作二维DCT变换。然后利用模糊聚类确定为信息待隐藏的块。图书拥有者可检测图书中是否含有版权信息, 若没有, 则为盗版。本文的算法有效地保证了版权信息的保密性和稳健性。
2 版权信息的隐藏和检测
提取图象块的4个特征参数, 进行模糊聚类, 把图象块分成两类, 一类适合嵌入数字水印, 有较强的不可见性和鲁棒性, 水印信息更隐蔽, 不易觉察;另一类不适合嵌入数字水印。对原始图象的每个8*8块选择下面4个特征值来进行模糊聚类。 (1) 亮度信息值, 即图象块的灰度均值, 代表图象块的亮度; (2) 纹理信息值, 即灰度的方差, 决定图象块的文理; (3) 对比度信息值, 即灰度之间的最大距离, 表现为图象块的对比度。; (4) 熵信息值, 即信息论中的熵计算公式, 用于对图象块的不确定性进行度量。这四个特征的值越大表明在分块处的亮度越高、纹理越复杂, 越适合嵌入版权信息。版权信息隐藏的过程如下:首先, 原始图像作需要的二维离散小波变换分解成一个低频子图和多个高频子图, 对低频子图再进行的分块, 然后对每块进行二维离散余弦变换, 利用模糊聚类选择适合嵌入版权信息的块。利用混沌映射产生混沌序列。将版权信息调制到混沌序列中, 形成混沌调制信息序列。通过将调制有版权信息的混沌序列自适应地嵌入选定的块中。版权信息的拥有方可利用隐藏了信息的图像进行信息检测, 以鉴别真伪。隐藏版权信息的检测基于解调和相关性技术。其过程与隐藏的过程相反:对原始图像和隐含版权信息的图像同时作相应的二维离散小波变换, 对子图进行的分块, 再对每块进行二维DCT变换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信息隐藏的位置, 提取对应DCT系数, 再根据嵌入算法进行反向操作即可得到版权信息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实验中用1000个混沌序列, 序列长度为100。并把第500个序列作为版权信息调制序列嵌入到图像中, 即。含版权信息图像质量的好还用峰值信噪比进行评判。从结果可以得知, 运用该方案时, 含版权信息的图像的客观质量很好, 其峰值信噪比达到了41.4391, 从主观视觉效果上评价, 信息隐藏图像和原始图像非常一致。用肉眼看是没有区别的, 自相关检测峰值清晰可见 (ρ (500) =9.2736) , 本算法可以清晰地检测出信息的存在。然后通过解调即可得到版权信息, 从而达到版权保护的作用。加入了高斯噪声后的图像, 检测响应巨大, 能有效检测版权信息。可以看到, 虽然图像已严重降质 (PSNR=14.0711) , 但仍然能检测出信息 (ρ (500) =5.2763) 。
当信息隐藏图像被切割掉几何面积50%后的图像。虽然此时信息隐藏图像已受到严重损坏, 但是仍能清晰地检测出是否存在版权信息 (ρ (500) =6.1947) 。实验发现, 只要切割的面积不大于50%, 检测响应都高于判决门限, 版权信息能被可靠地检测出来。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 本文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地检测被嵌入的版权水印信息, 在数字图书的传递中, 能很好地确保拥有者的版权。
摘要:本文针对当今数字图书馆中对版权保护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利用混沌和模糊聚类的版权保护方法, 将数字版权信息隐藏在经过离散余弦变换和模糊聚类处理后的数字资源的图像中, 则可有效保护图书版权。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该算法隐藏的版权信息具有较强的稳健性, 很好地保护了拥有者的版权。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保护,数字水印,模糊聚类
参考文献
[1]关新平, 范正平, 陈彩莲, 华长春.混沌控制及其在保密通信中的应用.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2]Tang Shifu, Ma Hong, SongEnbin, Su Liyun.An adaptive blind scheme for readable watermark based on AL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gnal pro-cessing proceedings2006, 1:2982-2986.
[3]Su Liyun, Ma Hong, Tang Shifu.Adaptive image digital watermarking with DCT and FCM.WUJNS2006, 11 (6) :1657-1660.
[4]苏理云, 马洪, 唐世福.基于分形调制阵列的数字水印算法.四川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1 (4) :704-707.
谈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 篇9
1.1 信息集成服务的概念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网络环境的开放性, 动态性, 使得信息资源种类不断增加, 更新速度加快。面对海量的数据, 用户要求获得更加方便, 快捷, 准时的信息服务。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 图书馆从关注单个应用和单个资源的建设逐渐走向集成的角度考虑架构层面和整体服务摸式的问题;于此同时, 数字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从“以系统为中心”逐步转向“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模式转变, 服务方式从传统手工服务, 自动化服务, 逐步向数字化, 集成化服务的方向发展。信息集成服务已成为图书馆界关注的焦点, 并成为新一代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性内容之一。信息集成服务是建立在网络化, 数字化的虚拟环境下, 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 整合了资源技术, 组织, 服务等诸要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 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信息集成服务是一个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概念, 是对信息资源, 系统资源, 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融合的过程, 是分布式服务的飞跃。
1.2 信息集成服务的内容
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建设中涉及多种数据资源、多种应用系统和多种信息服务的集成。从根本上讲集成是围绕着信息、系统、流程、人员来展开的。
1.2.1 资源集成
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资源的集成是信息资源建设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以纸本为主,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将大大增加数字化、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比重, 图书馆正逐步从“拥有”信息资源向“集成”信息资源的方向转变, 并逐步实现本地馆藏与异地馆藏、虚拟馆藏之间的信息集成, 实现传统纸本馆藏与电子资源、网络资源的集成, 实现不同介质和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集成。在资源集成的集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对这些资源重新进行组织与加工, 建立统一的系统平台,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获取途径。
1.2.2 系统集成
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是在技术集成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因此, 系统集成又包括技术的集成和系统本身的集成两方面的内容。技术集成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存储等系统支撑技术的集成同时还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交换、信息检索、信息发布、信息推送等应用技术的集成。系统本身的集成则是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起来, 通过自动化协作方式来共享和利用信息资源。
1.2.3 服务集成
过去图书馆的服务主要是以提供文献借阅为主的单一式服务, 随着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普及应用, 图书馆相继提供了馆藏目录检索、预约、网上续借、主页发布等信息服务内容。在数字图书馆时代, 逐步从过去用户对文献的简单索取, 过渡到更好地帮助用户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并向着“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服务模式发展.服务集成将应用系统的连同性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通过将图书馆内外不同人员和异构系统间的业务流程重构和自动化, 并实施监控, 使图书馆具备了改变服务方式的能力。
1.2.4 人员集成
人的因素在信息集成服务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资源集成、系统集成还是服务集成, 都要靠优秀的人才来完成。因此, 人员集成就显得极为重要。人员集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人员结构和人员自身素质的集成。二是用户交互。数字图书馆需要多种类型的人才, 不仅需要图书情报专业的人才, 还需要研究型和技术型的人才。通过多种知识背景人才的有效结合, 才能有效地发挥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的功能。在个人素质培养方面, 要不断拓宽个人自身的知识领域, 从原先单一的服务技能向综合性服务能力转变, 为信息服务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用户交互方面, 要在跨应用系统和设备方面创建统一、交互式的用户体验, 为用户提供统一的可定制的用户界面, 并与多个应用与服务系统相互集成, 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友好、更高效的信息服务[2]。
1.3 信息集成服务的功能
信息集成服务的最终目的是向用户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 以推动用户当前事业的发展。信息集成服务作为一种新模式, 其服务的宗旨和目的是不会变的。用户需求是信息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 信息集成服务就是为特定的信息找到特定的用户, 使信息发挥最大的作用, 同时也为特定的用户找到特定的信息, 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信息集成服务作为一种崭新的服务模式, 其服务总效益要远大于集成前的信息服务分效益的算术之和。其新功能具体体现在如下三方面:
a.用户负担最小化。这种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可以使用户在获取所需信息时付出的时间和费用最小化。
b.信息获取方式简易性。网上信息服务集成化的发展使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准确、及时, 这不仅吸引了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积极使用, 而且个人以及各类经济实体也争相上网, 因为他们深知“谁先获得了信息, 谁就占得了先机”。
c.信息的高质量。通过信息集成服务, 用户可以直接找到满足需求的针对性的、个性化的、精品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一定要面向用户、面向任务, 有明确的目标或主题。数字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的目的就是对具有差异性、分布性、管理自治性的数字信息资源、技术、人员、机构与服务功能进行集成, 实现对分散的数字图书馆资源系统的有效控制, 使用户得到动态的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面向问题的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信息服务, 从而构建数字图书馆面向用户的高效能、综合化的信息集成服务体系。
2 构建国家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
信息系统的集成与整合一直以来是我国信息服务机构的追求目标, 中国图书馆、情报分会多年的年会主题都与资源联合、服务创新有关。集成服务是一种理想高效的信息共享、资源开发方式, 是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它可以实现分布、异构资源的整合, 使用户获得动态的、时间和空间上一致的面向主体的“一站式”的信息集成服务。目前网络参考咨询、个性化信息服务正在成为集成信息服务的主要模式。如何在中国图书馆联合机构的组建、协调与组织下, 实现整个国家图书馆系统信息资源、信息专家、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的集成, 结合中国文献信息系统实际, 构建一个NAL式联合共享与集成服务网络体系, 成为我国馆研究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国外的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系统相对于国内系统而言在技术等方面都比较成熟, 服务功能也比较丰富, 如国外采用的My Library系统, 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用户有效组织个性化信息, 以减少“信息超载”问题。它允许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定制图书馆信息资源与服务, 同时以用户注册信息、用户访问行为跟踪等方式构建用户模型, 并根据该模型利用推送技术将图书馆内的资源推荐给用户。最终建立一个属于用户的图书馆个人信息环境。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从国外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信息集成服务系统中学习和开发出适应于我国信息集成服务的系统, 以便向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满足用户的需求。
3 结论
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与图书情报机构携手, 在信息集成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上进行完善和提高, 通过在图书馆内部构建矩阵式服务模式, 构建基于网络的服务模式的结合下增强服务之间的可集成能力, 并在信息服务系统、集成期刊目录系统、跨库检索系统的建设与改造中来提高信息的服务质量。事实上, 数字图书馆集成化服务建设还包括很多其他内容, 如知识库的完善及推理能力的提升, 多个原文传递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 统一检索入口的建立, 统一认证及单点登录的实现等, 只有全面解决这些问题, 集成化服务才能取得最佳效果。才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专业、更加便捷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曾丽军, 王文清.CALLS信息集成服务模式的构建和应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5 (5) :73-83.
[2]向建军.数字图书馆集成式信息化服务研究[J].科技资讯, 2007 (15) :43.
[3]赵连明.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信息集成服务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2004 (7) :1-30.
[4]中小型数字图书馆联盟主页[EB/OL].http://www.fllib.org.cn, , 2007, 6.
数字图书 篇10
关键词:开源软件,数字图书馆,应用
“开放源码”一词来源于1997年Palo Alto召开的一个所谓“纯粹程序员”参与的战略研讨会。与此同时, 引起了国外图书馆界的关注, 展开了开放源码软件 (开源软件) 在图书馆应用的研究。在国外图书馆界研究与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众多支持图书馆多个领域的开源软件。在我国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开源软件的应用实践。广义的开源软件包括开放源代码和开放内容等, 是开放精神的体现, 尤其是在图书馆2.0时代, 对于图书馆2.0常包括开放应用程序接口、开放资源内容和开放标准规范, 如wiki, blog等这些开源软件对于数字图书馆服务融合和资源整合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开源软件在图书馆中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深入, 在数字图书馆中主要应用逐渐形成以下几个方面。
1 系统开发
1.1 LAMP开源服务器组合
开源软件技术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开源软件的研究工作进入到了相对成熟的系统研究阶段。在此之前的研究工作比较零散, 相关信息大多发布在开发者的网页上, 参考价值不大。目前, 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开源软件DSpace、Fedora、EPrints及Greenstone等已建立了各自的开源联盟。
1.2 数字图书馆建设平台
Green Stone数字图书馆软件开源图书馆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平台应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 国外主要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厂商不断将这些相关技术纳入其产品体系, 营造了许多新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功能和新的业务增长点。这些主要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代表了将来的发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 技术创新, 跨平台浏览器, Firefox开放源码等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种类繁多, 每个开源软件各具特色。从开发和应用的角度来讲, 尤其重要的是对各主要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的比较分析研究。只有通过系统的比较分析, 人们才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主要数字图书馆开源软件的特点及其适用的范围, 从而合理地选择适合各自图书馆实际需求的开源软件进行开发和扩展。
2 资源建设
2.1 开源机构仓储, 强调用户参与
DSpace系统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和HP实验室合作开发的构建数字知识库系统的开源软件, 其功能和服务设计很大程度上遵循了OAIS参考模型, 集信息采集、描述、存储、保藏、发布利用等多种功能和服务于一体, 为大学和研究机构长期存储且有效利用其科研产出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基于DSpace系统建立数字知识库, 各个学术机构就能集中保存其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及智慧结晶, 并开放给其他学者参考使用, 机构间也可通过合作的方式, 交流彼此的典藏作品, 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学术传播方式。
F e d or a:和同类的仓储系统 (D S pa c e、Eprints等) 相比, Fedora有层次清晰、组织严密的体系结构。Fedora的基本理念是:数字仓储管理数字对象, 但不用了解数字对象的内容。具体的说, 数字仓储保存各种类型的数据, 但它对某些特殊格式的内在结构则不必了解用户对格式和表示之间的转换需求都在仓储外层实现。因此, 数字对象的存储形态与其被发布或表示给用户的形态很可能是不同的。Fedora数字仓储的交互通过RAP仓储访问协议实现, 数字对象本身的版权和许可等管理信息也需要通过RAP的安全管理机制进行管理。
E-P r i n t: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开发, 在2001年发布, 开放源代码。到2004年3月V2.3版本发布时, 已经由120个存档项目使用这个软件, 网址:www.eprints.org。
D a i t s s:佛罗里达图书馆自动化中心 (Florida Center for Library Automation, FCLA) 于2007年5月14日发布了基于GPL标准的DAITSS (Dark Archive in the Sunshine State) 资源档案库。DAITSS是由FCLA开发的, 用于佛罗里达州的数字资源保存, 服务于佛罗里达州的各公立大学图书馆 (h t t p://w w w.f c l a.e d u/d i g i t a l A r c h i v e) 。DAITSS实现了保存策略的标准化, 并且向前兼容支持的文件格式。目前支持的文件格式约为10种, 包括JFIF (JPEG) 、JEG2000、TIFF、WAVE、XML、Quicktime、AVI和PDF等。DAITSS设计时严格遵守OAIS参考模型的要求, 没有提供公共用户接口, 但可以作为其他系统 (如数字图书馆系统和公共机构资源库) 的备份。
2.2 馆内知识库建设, 构建知识网格系统
W i k 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 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维护, 每个人都以发表自己的意见, 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 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Wiki系统属于一种人类知识网格系统, 人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 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 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 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 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 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 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人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目前WIKi开源软件, 不同的环境相应有不同WIKI工具, 基于PHP的有Wakka Wiki、Pm Wiki、media Wiki等;基于Pert的有Oddmuse、Cmic Wiki等;基于ASP的有Open Wiki、JASSWiki等;基于JSP的Jsp Wiki、Very Quick Wiki等;基于Python的有Moin Moin、Mo2bi Wiki等。利用基于Wiki的开源软件Wiki建立社区中成员之间的交流的网络平台, 开发特色空间, 采用知识地图方法提高Wiki系统的易用性, 增强Wiki系统的数据安全保护能力。
2.3 内容管理系统CM S
通过Durpal等内容管理系统、门户网站对数字资源整合中采用的Open URL链接, 以及Google提供的众多的API接口来提出实现不同的解决方案, 如Pligg是一个W e b 2.0内容管理系统 (C M S) , 与现存的CMS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让你的访问者们自己决定网站的内容并提供让他们建立一个交流圈功能。
3 参考咨询
参考咨询是数字图书馆应用的重要窗口, 是直接面向读者的平台, 实时咨询系统的出现, 大大减轻了图书馆的人力成本。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成熟的实时咨询系统, 例如Virtual、Reference Desk、24/7reference、Virtual Reference Toolkit、Question Point等, 但这些系统都是商业软件, 如果购买, 开销很大。现在很多图书馆的经费都非常紧张, 有限的经费要用于购买新的图书和维护计算机系统的运行, 一般都无法购买这些商业软件。开源软件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免费获取。因此, 利用开源软件成为许多图书馆的首选。事实上, 国外许多图书馆的一种常见做法就是利用开源软件降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 在国内, 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也开始使用开源软件, 这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利用公关博客, 利用Tr ac kb ac k加强沟通, 如RA KI M软件, 它是一款开源的实时参考咨询软件, 通过配置可以实现网页推送、咨询文本数据库记录、联合咨询等, 安装好的利用RAKIM建立参考咨询系统。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1) 网页推送:咨询员可以把有关的页面直接推送给读者。 (2) 咨询文本数据库记录:咨询员和读者的实时咨询内容会被记录在数据库中, 以备检索, 同时也可以将这个咨询脚本发送到读者指定的邮箱里。 (3) 联合咨询:咨询员可以通过该功能将读者的提问转发给其他咨询员, 通过协作来完成对读者提问的解答。读者如果有问题要咨询, 首先进入咨询页面, 简单填写好姓名、电子邮箱和所咨询的问题等信息后点击登录, 提交咨询。如果没有咨询员在线, 系统会提示没有咨询员在线, 建议用表单咨询进行提问。如果有咨询员在线, 咨询员会看到读者提交的请求, 点击读者姓名为读者提供咨询服务。这个实时参考系统在没有给图书馆增加开销的前提下为读者提供实时参考咨询服务, 大大方便了读者。图书馆可以通过修改源代码使界面更加美观, 同步性更好, 还可以实现更多的功能,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 数字图书馆应用开源软件应注意的问题
4.1 注重多种开源软件的结合
由于各种与数字图书馆相关的开源软件各有优缺点, 因此在一些数字图书馆的构建中采用了把多种开源软件结合起来使用的方法。通过各种兼容的组件形成一个个彼此有关联的模块可以实现很多个性化的服务。图书馆按比例出资组建一个基金, 并形成开源社区, 共同维护开源软件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开发, 如条件允许可形成产品出售给其他图书馆, 以营利维系基金发展运行。
4.2 多利用图书馆间的协作
开放源码的过程不仅促进了软件的加速发展, 开放源码模式使图书馆开发者易于公开的协作。在制定好项目计划后, 开源软件支持在不同时间、地域、有志于研究同一项目的图书馆通过网络集结到一起共同讨论、共同研究, 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开发, 修改程序。由于大量图书馆技术人员的参与和使用开源软件, 有助于完成软件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测试, 在各级技术人员的层层推敲, 评价, 使软件一次次得到改良和进一步完善, 促进软件的成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图书馆管理与软件性能更优越, 最终提高服务水平, 使用户更满意。
通过协作形成一个图书馆开源软件应用的联盟。单个图书馆的技术力量不强, 但一定数量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则可以形成技术联盟, 解决单个图书馆技术匮乏难题。在此情况下, 可以直接从开源社区获取开源软件, 并根据需要自主进行二次开发, 形成特色图书馆。它可依托于某个图书馆或图书馆协会, 负责开源软件应用的组织, 协调, 管理, 监督等工作, 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保证软件本地化版本的及时推出并推广应用。其次开源软件在国内应用少, 也是没有相应的平台。我们可以模仿国外建立开源社区, 为开源软件的发展提供使用、交流、协同的开发平台, 使国内图书馆共同参与开源软件的系统建设。同时注意与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开源社区协同发展, 平等使用。
同时, 也可以和开源企业合作, 利用其提供的开源产品, 接受其服务支持。也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与上述开源模式的一种或几种企业协作, 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
4.3 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理论上讲, 开源软件会得到所有开发和使用者的审查, 发现并修订他们的安全漏洞的时间会很快安全性优于商业软件。但根据对安全漏洞的统计分析, 开源软件并不比封闭的软件少。首先, 软件源码开放后, 软件系统的安全漏洞会更轻易地被发现;其次, 公开源代码, 等于公开了软件的全部机理, 这就为密码破解, 密钥非法获取打开了方便之门;再次一个流行软件的源码被广泛散播后, 必然被多个后继作者开发出多个分支, 难免会有人在自己开发的分支中加入后门;最后, 开源软件的检查机制难以严格执行。开源软件在安全方面存在的这些缺陷, 令国内图书馆在使用开源软件过程中无法避免安全问题的发生。但仅凭图书馆自身技术力量很难迅速对安全漏洞进行修正的。
总之, 数字图书馆建设经费短缺, 采用开源软件可以节省大量经费。但技术人才的缺乏, 安全问题的隐忧, 迫使图书馆建设在采用开源软件时必须小心谨慎。基于此,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寻求一种适合的模式才能既节省经费, 又解决技术人才问题。
参考文献
[1]白海燕, 姜波.基于开源软件构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组织体系[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 (4) .
[2]王政军, 金玉玲, 任永功.基于开源软件构建OPAC检索机的研究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3) .
[3]钱国富, 涂颖哲.基于开源软件的图书馆2.0建设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7 (5) .
[4]徐忻.利用开源软件实现基于SSL VPN的图书馆远程访问[J].现代情报, 2009 (4) .
[5]唐兆琦, 郑巧英, 基于开源软件DSpace构建学位论文提交与发布系统[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12) .
[6]奉国和.基于开源软件的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 2008 (9) .
[7]阮莉萍.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开源软件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9 (1) .
[8]郭文丽, 李书宁, 张晓林.国外数字图书馆系统开源软件研究趋势[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7 (3) .
[9]俞小怡, 金玉玲, 常艳.机构知识库开源软件Dspace的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情报, 2009 (6) .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篇1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信息安全 防护策略
一、相关概念
(一)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是指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使信息服务不中断。也可以说,所谓信息安全,一般是指在信息采集、存储、处理、传播和运用过程中,信息的自由性、秘密性、完整性、共享性等都能得到良好保护的一种状态。
(二)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就是具有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能为用户提供集成化的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满足用户深层次的信息需求的服务机构,它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进入高级发展阶段的新的形态。所以,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是指其各系统不因偶然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丢失,确保信息资源的自由性、秘密性、完整性、准确性、共享性,为读者提供正常的检索和查阅服务。
二、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机房是各类信息的中枢,放置有各类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防火墙、UPS 不间断电源、机房空调、除湿机等重要设备,机房设计与施工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机房内整个信息系统是否能稳定可靠地运行,是否能保证各类信息通讯畅通无阻。所以机房环境要能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盗,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都有很高的要求,相应的就要配备机房温湿度监控系统、机房温度报警器、浸水报警器、通风系统等来保障机房的安全。因而机房环境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二)硬件问题
数字图书馆各类服务器、磁盘阵列、交换机、防火墙、UPS 不间断电源、空调、除湿机等设备都是7×24小时运行,工作负荷过大,其使用寿命缩短,容易造成硬件故障,导致部分设备损坏,或者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导致的设备损坏等。如常见的有磁盘、电源等。
(三)软件问题
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各种应用软件。这些软件在研发过程中,由于编程语言的局限性,设计时结构体系本身的缺陷,开发人员能力所限及疏忽等原因,这些软件本身就存在许多安全漏洞。黑客就可以利用这些漏洞,绕过安全机制,进行网络攻击,破坏和窃取数据资料,甚至破坏整个系统,导致数据丢失和系统瘫痪。
(四)人为问题
目前,国内数字图书馆系统管理员大多数都是高校毕业后就到图书馆工作,没有受过系统、科学的实战技术和安全管理培训,专业技术不精,缺乏专业的信息安全素养,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操作失误,面对各种复杂的安全问题常常束手无策,对安全防范容易疏忽等。
其次,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严格、细致、有效的安全管理规定,重技术,轻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安全管理滞后于技术发展,导致事故频繁发生。
(五)病毒及黑客问题
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具有破坏性、复制性、隐蔽性和传染性。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数字技术,为网上成千上万的用户共享,用户可远程访问、获得所需的珍贵资料。因此,也为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黑客攻击活动日益猖獗,数字化图书馆的开放式、共享性及网络化环境,加上软件自身存在的安全漏洞,系统管理员的疏于防范等,成为黑客屡屡攻击得手的原因。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防护策略
(一)制定严格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的建设过程中,技术与制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技术是一种硬手段,是基础;制度是一种规范性的软手段,是保障。
制定严格、细致、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行为,健全信息安全监督审查机制,对工作人员进行常态化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制度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管理制度不流于形式,信息安全监督审查落到实处。
(二)良好的机房环境
机房的建设要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实施,机房应铺设抗静电活动地板,地板支架要接地,预留排水口。必须满足计算机等各种微机电子设备和工作人员对温度、湿度、洁净度、电磁场强度、噪音干扰、防水、防火、防震、防雷、防盗、防漏和接地等的要求。要配齐供配电系统、浸水报警器、应急照明、UPS不间断电源系统、空调系统、新风换气系统、气体式灭火器、消防报警系统、防盗报警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
(三)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指的是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专用网与公共网之间构造的一个由软件和硬件设备组合而成的保护屏障。它能实现内网与外网、内网与内网之间风险的隔离,从而限制了局部重点或敏感网络安全问题对全局网络造成的影响,是抵御黑客入侵和防止未授权访问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入侵檢测或流量分析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网络或系统中的不同关键点收集信息,分析信息,主动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发出警报或采取防御措施。入侵检测系统是防火墙的重要补充,是积极主动的安全防御防御技术,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
(五)数据加密及身份认证技术
数据加密就是对需要保护的信息经过加密钥匙(Encryption key)及加密函数转换,实现信息隐藏,从而起到保护信息安全。常采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身份认证就是对网络中各种应用的相关权限进行鉴别,阻止非法用户访问系统。
(六)数据备份技术
数据备份是容灾的基础,是为防止无法预料的结果导致数据丢失,而将全部或部分数据集合从应用主机的硬盘或阵列复制到其它的存储介质的过程。数据备份包括系统和数据备份,常见的备份策略有: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分备份。按操作方式又可分为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图书馆应按照数据的价值划分类别,对不同类别的数据进行不同等级的备份。
四、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是其向读者提供稳定、持续服务的重要保证,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种病毒泛滥,网络攻击常态化等。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提升自身技术水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保障机制,才能为读者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郝玉洁.信息安全概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2.
[2]孟朝辉.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湘潭大学,管理学院,2003.
[3]薛静锋.入侵检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6.
数字图书 篇12
1 当代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中,图书借阅主要采用的是开设场馆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在目前的社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一方面是现在社会追求高效率,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普遍加快,图书馆场馆借阅这种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阅读越来越依靠新媒体,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管理非常有必要。数字化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图书管理而言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性,首先,表现在这种管理方式既节省了读者大量的借阅时间,又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显著的减少。其次,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上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借阅者和图书馆双方的工作效率。最后,在图书馆当中会存在一些古籍,社会大众对古籍的借阅会影响到古籍的保存,但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阅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图书馆所藏古籍的查阅,这对于图书馆最大价值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对当代图书管理的价值
(1)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新媒体对当代图书管理的价值体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促进图书管理理念的更新。在图书管理方面,理念的更新可以进一步地改进图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传统的图书管理理念中,对图书的管理只是对图书的分类、编排以及对图书借阅信息的记录,这样的管理理念对于发挥图书馆的巨大社会价值意义不大。就图书馆而言,所藏书籍学科门类齐全,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被传统模式的管理理念所限制,这种社会公用无法得到发挥。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积极地转变管理理念,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图书馆总的书籍进行不定期的宣传和介绍,通过这样的宣传方式,使得图书馆中书籍的影响被逐渐地扩散出去,从而吸引阅读者进行借阅,进而发挥书籍的积极社会功用。
(2)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新媒体技术对现代图书管理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促进图书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就是人员管理,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的分类、编排和存放,实现对图书的有效有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借阅比较多,很容易出现混乱。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对图书编码的统一划分和管理,通过统一的划分编排,实现对图书馆图书序列的网络化信息储存,这样在图书管理中可以时刻地利用网络信息对图书的位置、借阅情况进行查询和搜索,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而且在图书编码的科学性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图书管理上,简便、易操作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3)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新媒体技术对于图书管理最后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现就是可以促进图书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大小决定着其价值的大小。在过去的图书管理模式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而且加之相对比较低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对于图书管理的服务所进行的思考比较少,这就导致在图书管理中难免存在服务上的漏洞。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高效地完成了图书管理工作,将任务繁重的图书管理人员从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工作量的减少促使工作人员在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加强,并且服务质量越来越高,这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图书管理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1)通过技术革新完善服务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下具有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技术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且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现在的社会以服务为主,而图书馆的根本功能就是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行服务,也就是图书馆的发展宗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致性,所以在图书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必须做好服务方向的发展,而服务方向的发展,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支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新媒体技术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图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人员的重心向优质服务的提供上转变,这种变化倾向对于完善图书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就是图书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管理技术的提高,以此来完成服务质量的优化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2)促进数字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大主要趋势,在未来的图书管理当中,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对于促进图书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可以使得图书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充分的听取读者的建议,对图书馆的书籍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图书馆图书功能性的发挥和多样性的发展。另外,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图书管理模式可以发生转变:首先是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工作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工作中的流程化和标准化。其次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开展,可以清晰地发现图书的借阅情况,通过对借阅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读者的喜好,从而进行图书结构性的调整。
(3)明确读者喜好并形成良性循环。明确读者喜好,形成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循环也是未来图书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使得图书馆在书籍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大大地增加,通过网络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明确地判断出读者的喜好,根据读者的喜好进行图书馆资源的补充,这样,图书管理和读者阅读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读者的阅读喜好促进图书馆的资料更新,而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更新,读者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对于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公用作用非常有帮助。
4 结论
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图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促进图书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使得图书管理在效率上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实现图书馆的现代社会价值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认识,改变观念,科学的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变革。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变迁来适应社会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变迁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对于图书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文章从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入手,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图书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吟凰.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图书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9):296.
[2]滕玉蓉.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图书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2015(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