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2024-07-05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精选11篇)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1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 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 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 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 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 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 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数字图书馆 (Digital Library DL) , 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 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 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目前, 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

一、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 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 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 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 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 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 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 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 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 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 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 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 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 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发布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 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发布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 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 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三、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 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 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 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 数据储存和管理, 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各种载体的数字化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 (包括地图) , 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 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 将这些资料数字化。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 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 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 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 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 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关键技术问题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 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 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 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 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加快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在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中, 既要着手于当前, 又要着眼于未来, 统筹兼顾、合理规划。要加强领导对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意识, 多渠道筹措资金, 加大软、硬设施的投入。确保自动化、网络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 逐步具备数字图书馆所需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改变服务观念, 提高图书馆诚信度知识经济时代, 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特征是“快、广、深”。数字图书馆对用户的服务具体体现在信息的快捷、准确、新颖、广泛和丰富上。传统的、单向的、呆板的、被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将被现代的、互动的、声情并茂的、主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所取代。只有当公众对图书馆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时, 其诚信度就达到了较高水平, 数字图书馆的各项功能才得以充分发挥。所以, 服务和诚信度是衡量服务体系和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也是数字图书馆环境文化的必备理念。

人才培养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 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各种不同的方式引进人才, 培养人才, 并从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科学地建立有层次、阶梯形的人才发展模式。与此同时, 在具有人才潜力的基础上, 和相关机构协同合作, 加强数字图书馆各层面的研究, 并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中以人为中心的研究、以内容和收藏为中心的研究、以系统为中心的研究、以技术为中心的研究等作为重点, 使数字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 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 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并通过Internet传送到世界各地,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 篇2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发展历程 数字图书馆优点及面临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的处理、存储、查询、利用等有了新的要求,尤其是网络技术、数字存储和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它是下一代互联网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互联网上信息分散、无序的现状,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正在不断完善中的新鲜事物。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有高价值的图像、文本、语音、音响、影像、影视、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其它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进行有效、经济地传播、接收,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

2 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历程

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电脑的迅速普及,internet的疯狂膨胀,信息也随之铺天盖地的涌来。而作为信息的聚集地——图书馆,也开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加快高等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各高校也必须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7年7月开始到现在十几年时间,经过国家“863计划”“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的实施,以及文化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研发,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已建成了CNKI中国知网、中国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图书馆,部分重点院校已经完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推广建设提供了经验。

当前,我国几个主要的数字图书馆概括如下:

2.1 CNKI中国知网 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在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的密切配合和清华大学的直接领导下,采用自主开发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技术,建成了世界上全文信息量规模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及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为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提供最丰富的知识信息资源和最有效的知识传播与数字化学习平台。

2.2 超星数字图书馆 超星数字图书馆是目前世界最大的中文在线数字图书馆,提供大量的电子图书资源阅读,其中包括文学、经济、计算机等五十余大类,数十万册电子图书,300万篇论文,全文总量4亿余页,数据总量30000GB,大量免费电子图书,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并且每天仍在不断的增加与更新。而通过这一系列的努力,我们现在看到了数字图书馆越来越多的优点,也体味着数字图书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越来越多的便利。

2.3 中国期刊网 中国学术期刊网是中国学术期刊协会的官方网站,拥有CN刊号的正规期刊会员1200多家,是中文学术期刊联合征稿平台。期刊网所有的数字出版平台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它提供了学科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平台由个人数字图书馆、机构数字图书馆、数字化学习平台等组成。采用有偿服务的方式,为人们提供资料和大量的信息。

2.4 中国数字图书馆 它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数字图书馆,充分依托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宏富馆藏资源,借助遍布全国的知识组织与服务网络,这是以国家巨额财政投入建立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为基础,利用公司在技术和运营方面的经验和领先优势,为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商业机构、社会公众提供专业、系统、主动的技术支持和数字内容服务而建立起来的数字图书馆。

3 数字图书馆的优点

3.1 同一信息可多人同时使用 一本“书”通过服务器可以同时借给多个人查阅,在数字图书馆则可以突破这一限制,众所周知,以前都是一本书一次只可以借给一个人使用,这样做就大大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

3.2 远程迅速传递信息 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传统图书馆读者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去图书馆的路上,图书馆的建设是有限的,传统型图书馆位置固定。读者只要登陆网站,轻点鼠标就可以完成,这种便捷是以往的图书馆所不能比拟的,读者可以在几秒钟内看到自己想要查阅的信息,即使和图书馆所在地相隔千山万水也都无所谓。

3.3 信息查阅检索方便 以往图书资料的查阅,繁琐而不便。而现代图书馆读者通过检索一些关键词,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相关信息。不需要再经过检索、找书库、按检索号寻找图书等多道工序,现在数字图书馆大多配备有电脑查阅系统。

3.4 信息储存空间小、不易损坏 以往图书馆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就是资料多次查阅后就会磨损,现在一般储存在电脑光盘里,与过去的纸质资料相比占地很小,数字图书馆是把信息以数字化形式加以储存。一些原始的比较珍贵的资料,现在数字图书馆也可以看到。这样方便了作者的查阅。

4 数字图书馆面临的问题(技术层)

4.1 数字图书馆技术层上的问题

①灵活端到端管理(可管理性)。图书馆数据中心,必须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方案来实现对所有元素的统一,它涉及到从客户端、网络、服务器到应用系统一系列复杂的体系,能够在一点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控制管理工作,实现管理方式和一致的管理手段的統一。②数据的安全性。为实现针对目标的安全性控制,实施不同的安全管理控制等级,针对不同数据的安全性要求,数据中心涉及到图书馆复杂的全局业务模式。③海量数据存储容量(可扩展性)。必须能够根据用户对存储容量的需求随意的扩展,数据中心必须能够支付用户任意的数据容量的要求,它是图书馆数据存储处理的集中场合。④高可靠性(连续可用性)。图书馆数据中心的高可靠性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每天24小时提供不间断服务,能每周7天,永不停顿地运行。

以上几点是做数字图书馆必需要保证的最基本的几个方面,如果这几个方面都不能很好的做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许只是“空中楼阁”。

4.2 解决技术层上的问题需面对的问题

①资金问题。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资金的运作,像电子图书的采购、数据库的引入、相关的硬件设备的购买等等,都离不开资金的介入。高可靠性、海量数据存储容量都是在有充足的资金条件下才能保证的。而图书馆是一个服务部门,不带有任何营利性质,所以如何处理好资金链问题和图书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成了现在大部分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难题!②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大学图书馆的馆藏中有大量混乱的、迅速增长的数字化资源,如电子书刊、自建数据库、引文索引、数字化文本和图像、数字化照片以及声音和视频文档。按逻辑关系将这些资源集成并以方便使用的方式系统地管理这些资源便成为关键。图书馆非常希望能够将丰富的印本资源、数字资源以及那些授权的、免费的Web资源集成在一个数据仓库中,并且通过一个统一的界面来检索这些资源。而这也正是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③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员队伍,数字图书馆无法正常运转,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人员必须具有较强的捕捉、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要融合信息技术专家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要融合图书馆情报领域的专业知识。他们除了能从互联网数字图书馆上为用户提供所需信息外,还要分门别类的加以归纳,使之成为本馆虚拟馆藏的一部分,使人在眼花缭乱的知识海洋中筛选出对用户有用的信息,为保证数字图书馆不断地完善,图书馆必须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知识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数字图书馆专业人员队伍主流,因特网将成为本馆虚拟馆藏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晓波.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主要内涵,中国科技信息,2007-

12-15.

[2]穆疆萍.试论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7-11-15.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3

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时代背景

21世纪是信息化普遍的时代,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信息化社会其必将成为文献获取的数据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传播和电子出版物的越来越受欢迎,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建设将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这也使得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将成为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断定, 由网络信息和数字化支持下的数字图书馆将成为以后人们学习新知识、拓宽视野的新途径。

二、数字图书馆的认知和应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数字和视频传输技术的越来越成熟, 人们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完成的存储、查询及引用等疑难问题将会迎刃而解。当然, 这一切都需要先把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问题落实好。我们知道, 数字图书馆涉及驱动多媒体海量数字信息组织与互联网应用问题各方面研究的技术领域。换句话说, 就是图书馆的一切图文都可以用数字化的方法来体现, 包括公共查询、以及相关的编目、联机采购;建成后的数字图书馆可以检索各种相关信息, 像电子图书、报刊、影像视频以及和多媒体有关的资料等;另外, 数字图书馆还可以使用电脑软件来管理图书、报刊的借阅服务。总之, 数字化图书馆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利用网络无限大的空间, 给读者和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图文信息资料。

三、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以电脑和云服务为载体, 可以提供给使用者比传统图书馆更快捷、全面、便利的服务, 因此, 它从源头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各类资源的方法, 这就比传统图书馆具备了更明显以及突出的优势。

我们知道, 传统图书馆拥有的材料主要是各种纸质文献, 而数字图书馆对存储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图书馆自身的含义已被拓宽, 它不仅能储存磁盘、光盘、扫描件等不同格式的信息, 而且还能保存包括图文、书目、音视频等不同的信息类型, 这就使其不必受地理空间的影响, 收藏的各种信息资料范围也将变得无限大。传统图书馆中经常用到的一些管理手段, 如借阅、修书、整理及盘点书刊等, 将会在数字图书馆时代消失或者说被替代。此外, 数字图书馆还能提醒图书管理员及时处理图书破损、遗失、逾期不还等问题。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数字图书馆的检索方式似乎更科学和规范化。因为数字图书馆是通过数据库界面的搜索引擎, 来引导读者和客户寻找或搜索自己想要的信息资源, 并能快速地打开和进行阅读、浏览, 大大地缩短了读者和客户阅读以外的时间, 提高了他们的阅读量和效率。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数字图书馆更能实现资源共享, 使各种散乱的图书信息资源集中化, 便于读者和客户浏览。由于网络和电脑等先进信息工具的介入, 使得数字图书馆不再有传统意义上的阅读空间, 读者和客户利用计算机网络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图文信息。在阅读中, 他们可以随时保存或下载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料, 满足了他们对各种图书信息资源和科学知识的需求。

四、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是一项大型高新技术项目, 具有跨部门、行业甚至是跨世纪的意义, 并能带动相关的文化和信息产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在网络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将关联到各大行业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产生。笔者以为,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

1) 数字图书馆属于虚拟与现实的结合体, 磁盘存储器可以存储大量的数字化信息, 并通过电脑进入互联网形成一个信息和数字化系统。就这点而言, 数字图书馆相对传统图书馆没有了地域限制, 更适合于建设在任何地方。

2) 在数字图书馆储存的海量信息资源中, 除了可以上书架的报刊资料外, 还可以囊括经过网络化、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 如文档、视音频资料和应用软件等。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满足读者和客户对各种文化知识和信息的需求。

3) 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以中文为载体来收藏各种图书资料, 这对改变当前网络上中文资源缺乏的状况和提高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等起到重大作用。同时, 笔者以为数字图书馆还是宣传、保护和传承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佳途径。因为, 图书管理员可以将所有珍贵的文献资料经过数字化技术处理后, 上传到网络空间里, 便于广大民族文化爱好者的阅读和欣赏。

4) 因为读者和客户可以通过数字化系统直接进入到图书馆网页, 可以随意浏览、查看、下载各种相关知识, 因此数字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完全取决于电脑软件设计好坏、图书馆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读者和客户回馈的速度和质量等。

5) 数字图书馆借网络技术和无限的信息资源, 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读者和客户, 而传统图书馆因受地理位置和读者对象的限制, 只能为少数群体服务。

五、结束语

尽管现在支持云图书馆建设的云计算及云服务还不够成熟, 但是其有关技术及工具还在处于持续完善的过程中。云服务并非属于绝对的服务, 其无法广泛应用于所有业务环节中, 仅仅能够被应用于特定的业务。在图书馆领域, 应该对云服务相关的技术应用价值及基本特点给予充分的了解与认识, 合理的在图书馆界应用云服务, 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实际服务水平。要客观、理性的辨认云服务的实际价值与应用特点, 从而在充分利用云服务的基础上, 获得高效、优质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及服务, 促进图书馆界乃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叶红.数字图书馆云计算安全架构及其管理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 2010.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4

浅议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意义与方法

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作为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

作 者:蔺芳 葛龙英  作者单位:蔺芳(哈尔滨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葛龙英(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黑龙江史志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HIZHI 年,卷(期): “”(7) 分类号:G27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5

摘 要: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数字资源建设是最基础的工作。随着著作权法的日益完善,著作权问题日益突显。本文从数字资源建设的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与著作权相关的问题并探讨了规避侵权风险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4-0073-03

1 引言

所谓“信息手段革命”,是指数字技术所引发的信息传输手段的革命性汇流。信息传输手段的真实含义在于内容,数字技术拆除了各种传媒之间的传统壁垒,使之成为统一载体的同时,也极大的刺激了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引发了内容革命以及资源整合浪潮。于是,作为信息时代网络内容的一种主要的和有效的组织形式,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

网络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在发展之初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给图书馆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带来了威胁。网络环境下信息的存储、传播和利用等都与传统信息截然不同,知识产权的无行性更加明显,地域性更加淡化,时间性和专有性也受到了冲击。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形式由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向数字资源建设转变。图书馆既要通过购买、交换、赠与和网上下载等方式迸行馆藏建设,也要自己制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对一些资料要采用数字转换加工技术。如何行使版权保护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另外,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高密度集成的技术体系,必须在其构建之初就融入版权保护的技木要素。因此,数宇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必须要考虑与著作权相关的问题。

2 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建设的法律环境

传统著作权理论的基础是出版,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分别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予以表达和固定。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使著作权人无法像以往那样对作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导致了著作权限制与反限制的冲突。在2001年10月27日之前,我国施行的著作权法是1991年6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在这部法令实施的10年间,国内外有许多新情况出现,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飞速发展,国际著作权领域也发生新的变化,导致了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都要求对著作权法进行修订。2001年10月27日起,我国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利国著作权法修正案》。

2.1 使复制权具有随技术演进而不断扩展的特性,明确了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向公众提供作品属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为新技术条件下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这就意味着图书数字化行使的是版权人的复制权,而这种复制权由作者控制。所以,数字图书馆收藏文献必须取得法律或著作权人的授权。

2.2 增加了关于汇编内容及其选择或者编排方式独创性的规定。具有智力创作型的数据库会受到法律的保护,适应了数据库保护的要求,使其能够成为针对数据库保护的规定。但是,该法案并没有规定有关数据库的合理使用方面的条款。因此,数字图书馆在制作数据库时,要注意搞清楚哪些资料是自己拥有著作权的,哪些是他人拥有著作权的。在使用他人拥有著作权的资料时,要保持非营利性质,才能避免侵权问题。

2.3 加强了著作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补充了原著作权法所欠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救助方面的内容,强化了执法手段。这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由于数字图书馆是传递信息的纽带,在保护自已的智力独创性作品时,也要注意使用他入作品时所涉及的著作权问题。

3 面临的有关著作权问题及解决方案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信息处理工作的载体对象、服务方式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高速的通信网络是数字图书馆存在的基础,其对内的业务组织和对外的业务服务都以网络为载体。网络环境下产生的版权问题,将直接关系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其在版权法中的地位与责任。

3.1 文献数字化

数字化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作品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码信息。数字化使作品的复制变得更为简单,传输的范周更为广泛,侵权问题也更容易发生。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将传统介质的文献数字化。从著作权法修正案第22条关于图书馆合理使用的规定看,允许出于展示和保存的目的对馆藏作品进行有限的复制。由此可见,非营利性图书馆对自己所收藏作品的数字化,是在新技术条件下对作品的新型展示和保存所必须的。只要坚持不涉及数字作品的发行和商业性传播,而且将数字作品的传播控制在一定范围,即进行馆际传播和馆内传播,不属于向公众传播,就不会侵犯著作权人的网络传播权。现实中,数字化对作品的正常利用和影响著作权人的利益的问题,往往出现在对数字化复制品的再次复制、大范围传播和商业性使用等环节上,尤其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大量复制会严重影响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但是,数字图书馆并不是要建立一个局限于单个或几个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库,而是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的集成,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就是要优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存储结构,使网络成为虚拟的、在访问层有统一组织结构的信息集合。针对目前著作权法修正案中只允许图书馆复制本馆收藏作品的规定,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结成共同体的方法规避侵权风险。共同体中的成员馆根据各自的馆藏情况,将馆藏中有价值的作品数字化,借助于有限的网络进行传播,以馆际互借的形式提供服务。由于利用网络进行馆际互借不属于公众传播,图书馆就可以在不违背著作权法规定的前提下,利用网络传播实现一定范用内的资源共享。虽然这一做法离数字图书馆的最终设想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在著作权保护日益严格的条件下,图书馆共同体还是起到一定作用:降低电子资源的购买费用,提供联合目录的存取和基于图书馆馆藏的互借;解决其他资源共享需要解决的问题。

3.2 数据库

所谓数据库是指根据特定目的,按照一定规律而整理汇集起来的存放在计算机存储设备的大量信息的有机集合。数据库主要分为指南性数据库和源数据库。数据库的发展对于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加速社会信息化进程起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信息采集主体来源于丧失版权或版权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的图书,采集对象一般是唐诗宋词、古籍文献等。但是数字图书馆仅有这些资源信息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没有新的高质量的作品或其它信息资源的加入,这将使其失去发展前景和意义。因此信息资源采集需要在不断加入新的高质量的作品同时还应辅之以对网上资源和电子出版物的采集。但是,对信息资源的采集必将涉及到众多拥有版权的、以多种载体形式发行的作品,这些都可能引起知识产权问题。随着中国数字图书馆网、超星数字图书馆的相继开通并服务于社会,数据库的利用将越来越广泛,由此而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就不可避免。

在制作源数据库时,涉及的版权问题比较突出。数字图书馆应当明确所选择的资料和相应的著作权解决办法。图书馆要知道选择的资料哪些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哪些是进入公共领域的。在制作多媒体数据库时,必须解决文字、图象资料和音响资料数字化的著作权许可问题。对于为著作权投资较大的数据库,在制成后要加强保护措施。

3.3 网络资源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32.6%的被调查者经常查阅网上电子书籍,38.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网上的电于图书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方面还是有着很大的空间。但是,对于数字图书馆网上资源的扩充来说,版权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由于技术因素,使用网络资源的主要形式是利用计算机及相关设备下载、浏览、制作镜像或打印,以上几种使用形式都属于对作品的复制行为,所以会引发一系列著作权问题。1998年4月,世纪互联公司因未取得王蒙等作家授权,将他们的小说上载到网上供用户下载而遭王蒙等六作家起诉。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作品的著作权人有权决定其作品是否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传播使用,被告未经许可将原告的作品在网上传播,侵害了原告对其作品享有的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从而判被告承担侵权责任。

图书馆应当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也是著作权人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桥梁。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共享服务是有原则的、在一定限制条件下的。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应属合理使用范围,用户可以自由浏览和使用。对于来自商业目的的服务则应采取法定许可原则适当收费,支付相应的版税。对于网络共享服务的责任问题,不仅要重视终端用户方面的版权保护,而且要注意网络供应商及服务商的共同侵权责任。

4 图书馆应开展的工作

4.1 在馆员和用户中普及著作权知识

每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的问世,都会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特网就是这样一种科技成果。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工具,因特网正迅速普及并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冲击,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同时也向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信息用户对有关的法律不够了解,很可能导致侵权行为的发生,甚至图书馆为此承担连带责任。所以,有必要在图书馆员和用户中普及著作权知识。图书馆员所掌握的著作权知识对保证图书馆提供信息的合法化至关重要。图书馆员不仅要自己了解相关法律,还要向用户宣传普及著作权法的相关知识。

4.2 参与著作权法的修订

如何解决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问题,无论对数字图书馆还是网络内容提供商,在我国都是一项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一项法律的结果是使大多数人进入违法的行列,不能被广大公众认可,那么这项法律也就形同虚设。现行的著作权法己不适应网络的发展,国际条约和司法解释的规定也不完备,应该根据网络著作权的特点,设计行之有效的保护规则。鉴于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和在信息传播的特殊地位,图书馆界在著作权法修订中要积极争取对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及一些豁免权利,以利于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空间、范围以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条件下,如何平衡作品的创作者、出版者、传播者和利用者之间的权利与利益,是目前我国修订完善版权法的一个重要内容。图书馆界应该积极参与到著作权法的修订过程,为自己的公益服务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能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4.3 依法支付著作权使用费用

著作权的发展日趋完善,对利用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作品支付著作权使用费已在所难免。因此,图书馆的防范意识也越来越强,依法支付著作权使用费是避免侵权的最直接的办法。对超出合理使用范围的信息的收集与利用可考虑图书馆支付一部分版权费用,读者支付一部分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如访问权限、数字水印等)对具有版权保护信息的使用加以限制,以利于在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深层次服务工作的开展。

4.4 争取多方面的、多形式的合作与支持

数字图书馆工程本身就是一项跨部门的浩大工程,保护其信息资源的建设有赖多方面的合作、支持。因此,图书馆应当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为其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协调知识产权,平衡著作权人、使用权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是数字图书馆亟待解诀的问题,它需要图书馆学界和法律界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制定出符合我国现状的数字版权法。

参考文献:

[1] 徐文伯,饶戈平.信息数字化与法律——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2] 肖燕.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与数字图书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 徐岚.论数字图书馆及其相关的法律问题[J].情报杂志,2004,(7).

[4] 吴永臻.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版权问题[J].情报科学,2001,(8).

[5] 刘志刚.中外著作权法数据库版权保护进展及图书馆的应对措施[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3).

[6] 邓均平,陈敬全.中美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比较分析[J].图书情报,2002,(2).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6

1 图书馆科学管理与数字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是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性是它的重要属性。图书馆工作在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下, 不断向前发展。当代高新技术以可挡的趋势进入图书馆领域, 传统图书馆面临极大的挑战, 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不但要从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目实现科学管理, 而且还要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2 图书馆科学管理的创新化与人本化

2.1 图书馆管理“创新华”

创新是人类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行为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随着知识经经济时代的来临高, 将不可避免地从根本目动摇各类组织的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 现代图书馆的管理也概莫能外以往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的设计, 常常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不犯错误为出发点, 有着过多的约束。这种过细过严的规则, 通常会窒息那些最初很难识别的新生事物的萌芽, 致使图书馆管理僵化, 抑制了首创精神。管理创新是深化图书馆改革的内在需求。新世纪是一个不断变勒的时代,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 图书馆运行的外部环境已发生并将还要发生巨大的变化。与此相适应, 图书馆管理的内涵要求、发展目标、工作方法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图书馆原有的一套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新的运行特点, 图书馆要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场弃, 通过改革创新, 建立起一套崭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2 图书馆管理“人本化”

图书馆现代化必须依赖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两者相互作用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两者之间人的管理能力占主导地位。所以, 我们要重视本要管理。图书馆的人本管理也就是把“人”作为管理的核心。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通过人实现管理目标, 取得管理成效过程。所以图书馆的“人本化”管理要从人、团队、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优化角度, 着眼于图书馆的价值观倾向及其变化与行为方式的状态及变化的相关性, 努力营造适合于本馆发展目标的价值观体系使其充分发挥整合、感召、凝聚、规范、激励作用。图书馆的“人体化”管理要求管理者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 关注并指导每一位职工树立全方位的服务思想, 将图书馆所追求的目标与个人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 带动全体馆员为实现图书馆现代化而共同努力奋斗。

3 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人本管理关系

3.1 人本管理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数字化图书馆的人本管理理应运而生, 它和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强调建立以先进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管理。具体: (1) 突出人的核心作用。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图书馆首先应挖掘和发挥馆员的智慧, 把馆员头脑中的知识作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2) 突出信息技术的作用。信息技术是管理工具, 信息基础设施的进行信息传播和知识流动必要的技术手段。图书馆只有在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含量的情况下方能有效地实施管理; (3) 突出知识信息的集成管理。知识信息的集成管理旨在以知识为基础, 以创新为动力, 以实现社会责任为条件, 以整体化聚变放大为手段, 兼容各种管理手段和方法, 在集成对象互动中共同得益、协同推进。在数字化方式下, 图书馆迫切要求统一使用图书馆所拥有各种资源简化流程, 优化组织体系, 强调“人”是诸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 实现人与技术相互结合的措施, 这就把人本管理摆在了首要位置。

3.2 实现图书馆数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

既然人本管理对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如此重要, 那么怎样进行人本管理就成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焦点问题。人本管理不仅表现为重视和调动馆员的积极性, 还表现在为馆员谋利益等深层次要求上。实现数字化过程目的人本管理, 要求全方位深入地贯彻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和要求。首先建设与数字化建设配套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文化是在图书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为全体馆员所认同和遵守的具有一定行为规范性的价值观体系。而要建设这种新文化, 图书馆需要加强数字化工作的宣传, 需要不断总结和推广数字化的成功经验, 需要采取相应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措施, 需要推动建立新的行为准则, 需要推动和不断加强馆员培训, 推动全体馆员素质的提升等。

改善馆员激励, 也是图书馆数字化过程中的人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传统的管理由于受观念、工作方式、工作流程、技术条件等局限, 制约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真正实现。在网络经济时代, 一方面, 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及由此带来的创新, 使人在提高服务水平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重要;另一方面, 由于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的自主性、个性化、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激励。这些都促使我们在管理中把对人的关注、人的个性和能力的释放、人的积极性的调动推到中心位置, 所以以实施数字化管理时, 在图书馆内形成一个“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必须得到空前的强化。

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等医专学校,建设意义,建设对策

数字图书馆项目最早由美国国家研究创新组织于1988年正式提出, 结果二十多年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学院校数字图书馆则是医学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并提供利用的主要机构。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转向主动为读者及用户提供医学信息、进行医学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及医学研究向医疗实践转化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本文对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和对策进行了探讨, 并据此论述了如何改进我校建立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的评估方法。

一、我校数字图书馆基本特点

虽然是普通的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但在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应具备了构建数字图书馆的基本功能, 如学生的出入、图书的借还, 应实现网络的全覆盖和用户的自主管理。但是我校图书室, 目前还是手工检索, 纸质目录, 没有电子设备。随着近几年学校人数不断的增加, 纸质图书已经开始无法满足全校师生, 从实际需求出发, 我馆在近几年提出了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对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补充同时, 也不断关注数据库的发展动向, 以满足校内师生不同需求。

由于我校已得到省政府初审通过确定建立成为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所以要怎样建设和运行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数字图书馆是势在必行。为此, 我校提出要构建紧跟时代步伐的数字图书馆, 具体计划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大力引进《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 停订印刷版的目录型、摘要型刊物;引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减少对连续出版物印刷型载体的复本等。同时由于我校是高等医学专科学校, 所以在采购数据库中应结合我校的学科特点和学校师生的要求, 使医学专业的大分科、细分科的医学信息资源专指性更强。

二、高等医专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一) 可以有效利用数字图书馆高效快速的信息服务

与传统图书馆相比较, 数字图书馆所提供信息服务具有搜寻信息方便、更新信息快、快速, 信息搜寻成本低等优点。通过建设高等医专学校数字图书馆, 可以快速、便捷、及时的搜索使用图书馆内的医学专业图书信息, 降低搜寻成本。在数字图书馆服务环境下, 智能化和自动化信息检索方式, 使得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使用信息搜寻工具, 可以从海量存储的医学文献信息中, 便捷、快速地获取其所要检索的信息, 信息检索的成本也因此大大降低。

(二) 建设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自动化发展过程中, 图书馆数字化是其高级阶段, 数字图书馆是有组织的、开放的、无限的信息资源库大系统, 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远程和本地用户可以进行一致性访问医专学校数字图书馆系统内的信息资源, 最终得到自身需要的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不会受时空的限制, 不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只要有因特网和电脑, 就可以真正共享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读者的范围也因图书馆的数字化得到扩展, 不像传统图书馆受地理位置的限制。且数字化图书馆使得用户不受时空的限制, 在数字图水管系统中自由检索。

(三) 有助于提高图书文献信息内容的更新速度

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区别于传统图书馆, 数字化服务是其显著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更好的使用。不同于传统图书馆, 高速的网络为联合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了便捷、个性和直观的服务。图书文献信息在网络时代下, 得到极速传播和膨胀, 各学科间不断交叉、综合和分化、渗透。图书文献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图书馆因数字化的服务而使其所提供的文献图书信息量大增, 数字图书馆通过借助网络使得知识的更新组合速度不但加快。数字化的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方面优势明显, 重复购置信息资源问题得到解决, 利用最少的购置经费得到最大的效益, 再创造知识资源的能力也会因此得到加强, 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

三、高等医专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 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投入水平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进一步促使各校加大采购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力度, 在馆藏资源中, 数字资源逐渐成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数字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 读者的文献资料需求可以得到极大的满足, 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当期绝大部分的数字资源是通过购买资源的网络使用权来实现其使用权,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要连续采购才能得到保障。所以, 必须合理的提高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投入水平。但是要基于“最适用原则”, 控制采购成本, 提高已采购数据库的使用效益。

(二) 加强医学院校间数字资源服务协作

医学院校图书馆在利用整体优势的基础上, 加强校际间的协作, 优化校际间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 优势互补, 有效提高彼此间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水平。在引进数字资源时, 可以采取图书馆联合采购的方式, 使采购的信息资源所用成本最小但得到效益最大, 提高校际间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共享共建, 充分满足各校学生对图书资料信息的需求。此外, 对那些已经拥有一定数字资源的校图书馆, 可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馆际互借以及文献传递。

(三) 严格遵循数字图书馆建设原则

首先是实用性:针对学校的数字图书馆管理规划, 处理好数字图书馆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关系, 既不因循守旧, 墨守成规, 也不过分强调技术的先进性。其次是整体性:数字图书馆系统关系到学校图书馆管理的方方面面, 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在建设数字图书馆时, 要考虑学校各个层面对数字图书馆系统的需求。最后是扩展性: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是一次性的、一成不变的, 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调整的, 要具有灵活的可扩充性。

(四) 医学专科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要具有医学特色

首先, 要实现现有各类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 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 将数字资源做大。其次, 高等医学专科学校由于资金有限并有其自身的医学专业学科特点, 应针对其侧重的学科专业进行广度和深度建设, 建设有医专学校特色的数字图书馆。再次, 可引进国外的数据库, 扩大数字资源的范围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

四、总结

高等医学专科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关键在于全校师生员工的理念和认识水平, 信息化彻底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能否使数字图书馆发挥出应有的效率, 取决于全校师生的决心和毅力。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 不是单纯的硬件和软件建设, 是人和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 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笑梅.浅析无形载体的电子资源采购[J].兰台世界, 2010, (6) :9-10.

[2]黄秋月.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管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9 (4) :15.

[3]郑燕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12, (1) :39-42.

数字图书馆建设问题探析 篇8

一、建设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数字化图书馆担负着信息资源数字化、馆藏资源数字化、文献传递多样化、管理资源的数字化和技术资源的集成化的重任。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 改变图书馆信息资源保存、管理、传播、使用的传统方式和手段, 克服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和共享的弊病, 为知识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营造一个汲取文化信息的良好环境。 (2) 借助网络技术与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 带动相关产业, 特别是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通过知识的有效传播, 最终关联到各行各业, 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 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 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 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 通过Internet传送到世界各地, 扩大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 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 有利于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方式的转变, 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和有效的服务。 (6) 读者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 快速获取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数字图书馆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 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 并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提供。作为一个开放式的软硬件的集成平台, 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 数字图书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信息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 (2) 数字图书馆将依托由高速宽带网构筑的因特网, 以高速度、大容量、高保真的计算机和网络系统, 将世界各国的图书馆和无数台计算机联为一体。信息传递的网络化带来了信息服务的跨时空、信息利用的开放化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3) 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数字图书馆既能通过网络交换各自的数字化馆藏信息和电子出版物, 也能使分散在各地的用户方便地利用分散于不同储存单位的信息资源。不仅体现出跨地区、跨行业的资源无限的特征, 还体现出跨地区、跨国界的资源共建的协作化和与资源共享的便捷性, 实现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4) 数字图书馆不仅提供原始文献, 还提供更深层次的信息服务, 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重组, 形成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 或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 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 (5) 网络环境下以各种文献为载体的知识信息, 都可以方便地转化为数字形式, 并在全球范围传输。任何一位拥有个人电脑的用户, 都可以十分方便地享用在数字图书馆中分布式地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图书馆创造了一个奇特的信息空间, 用户对馆藏的利用将不在受地理位置的限制。 (6)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 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能将文献信息管理全过程从传统的手工操作或半自动化状态完全过渡到自动化、智能化状态。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1. 关键技术问题。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 信息技术的集成起着关键作用。具体来说, 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内容检索技术、信息抽取技术等, 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 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 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2. 建设标准问题。

当前国内数字图书馆建设标准不统一, 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沟通、相互应用, 资源无法共享, 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因此, 应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使用国际标准, 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 便遵循着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道路发展。

3. 资源建设问题。

数字图书馆建设应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 针对本馆实际情况, 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 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馆际间互借和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

4. 利用效率问题。

目前, 虽然网民数量不断增长, 但普通网民对数字图书馆的运用却非常有限。我国对数字图书馆建设已有了相当的投入, 也已取得较大进展, 但数字图书馆利用率并不理想。因此, 转变读者在图书馆使用方面的观念很关键, 使其除了利用传统图书馆外, 也要将数字图书馆纳入使用, 进而增强数字图书馆的利用效率, 使其发挥应有作用。

5. 人才培养问题。

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是数字图书馆正常运转的保证。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及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 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 提高人才素质, 使其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娄建石.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探析 篇9

1 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所谓数字图书馆,就是对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语言、音响、影像、影视和科学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从其定义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4个特点。

1)信息存储空间小、信息量大而且不容易损坏。由于大量的资料存储于光盘、磁盘、磁带等存储介质上,与传统的以纸为介质的图书资料相比,其存储的空间大大减少。而且不同于文史资料,经过计算机和相关设备数字化处理后,便于保存而且不容易损坏。

2)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图书馆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来管理大量的机读数据,并通过网络迅速传播,大大提高了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3)信息远程传递快捷、方便。数字图书馆可以利用互联网迅速传递信息,读者只需登录网站,输入检索关键词,就可以在几秒钟内准确地查阅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4)全球信息资料共享化。通过服务器、网络可以提供多个人查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使用效率及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性[1]。

2 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手工信息检索,而是希望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图书馆的馆藏书目,获取所需信息。同时,电子书籍、电子出版物的增加已使传统的存储方式不再适应新的需求,也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弥补纸质文献的不足,构建多种载体的综合信息资源保障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2]。

3 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数字资源贫乏

虽然高校建设的数据库数量不少,但权威性高、容量大的数据库屈指可数。数据库在类型上比较单一,书目数据库居多,其他全文型、多媒体数据库偏少。从综合方面来看,文献资料的数字化程度较低,数字图书馆的规模有限,可供在线服务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不足,而且绝大多数图书馆自建的数据库以书目型为主,文摘型和全文型很少。

3.2 信息资源共建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都是分散建立的,其标准不一。而标准化又涉及到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文本编码、知识产权保护、开放系统互联及网络协议等方面。由于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缺少统一的技术标准,存在各高校自主选择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混乱现象,致使用户检索界面、检索专业词汇和整个管理系统等方面差异增大,而且大量的数字库和电子出版物结构本身的无法兼容,使得高校图书馆各系统之间难以沟通和相互应用。

3.3 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整体协调

数字图书馆是由无数个信息单元组成的,因此,建设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图书馆能够独立实现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需要全国范围内各高校、新闻出版单位、档案馆、博物馆等部门和单位的共同参与。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高校数字图书馆宏观规划,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大多各自为政、相对分散、各自建设,把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放在了次要位置,缺乏政府权威部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整体协调[3]。

3.4 数字图书馆建设缺乏高素质人才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对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掌握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光盘技术、网络信息资源利用和管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然而,我国高校图书馆界特别缺少这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使得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4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策

4.1 加大数字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

针对高校数字化信息资源相对不足的状况,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有重点、有计划地补充完善。同时,高校图书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应有自己的馆藏特色。把具有本校特色的馆藏、珍贵文献数字化后形成自己的特色数据库,并引进、利用网上其他信息资源,特别是具有高价值的学术数据库,搜索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馆藏,加大数字信息资源量。

4.2 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标准化研究

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前提和根本保障。国家应组织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尽快制订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统一标准,各高校图书信息机构应按照国内外有关标准和规范开发自己的信息资源,建设有自己馆藏特色的数据库。目前,无论是元数据标准、网上查询,还是对象库的开发,国际上都有不同的标准,其中有的已成为国际标准。在考虑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还应考虑我国信息资源的特征,集中图书情报界、信息产业界、知识产权界等多方力量进行共同研究制定统一标准[4]。

4.3 统筹规划以达到共建共享

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大文化工程,必须由政府出面来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可以在全国建立一个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领导小组,并在各地区或省市设立协调小组,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和约束机制来督促、干预、协调各地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各高校应建立不同层次的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开发和建设内部和外部资源。这样,才能使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达到统筹规划、共建共享,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4.4 调整馆员知识结构

注重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知识结构的调整,既要引进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又要引进掌握先进的自动化、网络化技术和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必须系统地组织馆员进行业务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和进修,使馆员具备综合素质,在知识结构上符合服务性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性的文献信息的分析、筛选、重组、整序的基本能力,而且要具备对信息的鉴别、信息价值的确定能力。

摘要:分析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探讨了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我国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管理,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彭建波.美术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30-32.

[2]黄健,沙永群.自主创新促进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建设[J].林区教学,2007(6):110-111.

[3]李建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战略思考[J].前沿,2005(4):198-200.

浅析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策略 篇10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28-01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是指对有价值的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像、声音、视频、数据等)进行收集、加工、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存取服务的机构。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点

传统图书馆具有固定馆舍,馆藏对象主要是印刷型纸质资源,读者要借阅、查询资料,都必须到图书馆来。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不仅仅是印刷本,它还包括具有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这为节省存储空间、改进组织方式、及时更新维护、提高检索效率等奠定了基础。

其次,数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一个地域内的各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了联合体,并将各种类型的信息按照统一的标准加以存储、管理,并通过简易的使用方式提供给读者,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远程跨库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提高了资源共享度。

最后,数字图书馆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能够通过网络及时发布、传播各种信息,并向读者提供多语言兼容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三、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

(一)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

1.加强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基础。针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立足本校的教学、学习和科研的需要,结合本馆的馆藏特色和优势,制定发展目标,逐步加强数字图书馆的技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建立特色文献书目数据库、专业特色数据库、教研成果数据库等,并将特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水平。

2.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

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息资源共享。为了适应高校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秉承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宗旨,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馆的馆藏特色和人才优势,联合成一个分布式的参考咨询网络系统,以实现知识信息共享、服务共享和专家共享,共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参考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网络服务水平。

(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真正实现高校数字图书馆职能的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素质。对于高校数字图书馆来说,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首先应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因为数字图书馆与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密切相关,图书馆员只有具备熟练地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才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目标信息;其次,作为专业信息的提供者,图书馆员应精通某些专业的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预测能力,这样才能为某一特定专业的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再次,图书馆员要拥有较强的信息分析能力,在搜索信息时,能够深层次地挖掘信息的有效价值,并对其进行鉴别、归纳和总结,提出合理建议,开展咨询服务;最后,图书馆员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因此,高校数字图书馆应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和工作职责,大力引进图书情报、计算机、英语等专业人才,同时,加大在职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力度,合理搭配现有人才资源,团结协作,从而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效能。

(三)软硬件设备建设。

在硬件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以保证硬件设备的先进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拓展性。一要合理配置服务器设备。高校在购置服务器时,要尽量购置相同品牌的服务器,以方便管理和维护,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考虑到服务器的兼容性和可拓展性;二要注重存储设备建设。配置的网络存储设备要既能满足基本的数据存储、备份和共享,又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三要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图书馆内网络建设应采用先进且比较成熟的网络产品(如三级交换模式),设备选型、施工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进行,以符合日后网络拓展的要求。

在软件方面,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购买现成的数字图书馆系统还是自行开发。数字图书馆系统一般包括门户网站系统、资源数字化加工系统、信息资源检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馆际互借与原文传递系统、参考咨询系统等。对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实力的高校来说,图书馆可以委托学校的科研人员,按照用户和本馆自身业务的要求,设计开发出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系统软件;而一些科研实力较弱的高校,则可以走访其他高校图书馆已有的系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招投标等形式购买现成的符合本馆要求的软件系统。

(四)服务模式建设。

1.信息查询服务。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是一种全方位的“智能化”服务,它根据用户需要,凭借多种检索工具和方式来搜集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整理、重组和转化,通过基于标准Web浏览器的信息资源检索系统,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源检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入馆指南、电子资源、图书馆动态、读者互动以及网络导航等。

2.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服务是用户与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沟通的桥梁。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就是在传统咨询服务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回答用户提问的知识服务机制。它是一种以本馆为主,多馆联合,具有实际服务能力的分布式、合作式参考咨询服务。联合虚拟参考咨询的建设不仅能使本馆的文献信息服务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还可以为区域范围内高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保障。通过联合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充分发挥各馆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更好地解答用户提出的特殊检索要求,提供更优质的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等服务。

3.用户培训服务。

由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服务系统与用户所掌握的先进技术之间存在着差距,因此,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在给用户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存在着如何利用先进信息网络环境的问题。那么,高校图书馆需要对用户进行培训,向用户介绍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数字信息的检索功能,数字信息源的组织利用方法和信息分析判断方法等。

参考文献:

[1]金蕾.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8

[2]陈庆梅.高校个人数字图书馆的构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4

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研究 篇11

1.1 高校教学环境的新的变化

20世纪90年随着大型数据库的应用, 图书馆进入数字图书馆阶段。随着云计算, 智能移动设备的应用, MOOC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平台的应用, 图书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物联网技术, 尤其RFID的应用使图书馆的自助借阅, 还书, 图书的准确定位, 盘点, 精确排架得到较好的实现, 提高了图书馆的相关效率, 例如, 可以实现10本书的同时自助同时借还。

2004年12月, Google宣布与哈佛、斯坦福等大学图书馆合作, 开展大规模数字化项目。2005年, 其正式决定推出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 从而标准数字图书馆的开始[1]。现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实现了电子期刊, 电子图书和各种音像制品, 各种在线服务等数字资源建设。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有政府投资, 企业投资, 还有Goolge公司这种方式。Google公司先进的扫描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实体图书的数字化, 促进了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当然主要带来出版商和作者的版权纠纷的问题[1]。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较快, 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数字化程度不高, 检索繁琐等不足, 服务种类少、质量欠佳。

1.2 高校图书馆新技术环境下的新发展变化

传统图书馆的资源更新速度慢, 服务方式不开放, 服务质量欠佳。安卓系统和Iphone手机快速迅速普及繁荣了手机终端, 出现了手机终端的移动阅读群体。

泛在图书馆的提出大大促进图书馆建设的模式, 泛在图书馆是在信息技术下, 借助网络平台提高开放和多样化的服务, 无处不在地提供便利的服务,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人平等的学习环境的构建, 并且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 能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

2 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建设

2.1 数字图书馆硬件建设

数字资源信息量大, 尤其是多媒体数字要求服务器有高的存取速度和极好的稳定性, 通信链路的数据比特率要求较高, 要求存储设备有海量存储容量, 网络设备的安全性能和应用相应的网络安全策略。好的硬件设备, 网络平台是数字图书馆得到优良服务的保障。在服务器建设方面, 随着图书馆信息交换量的增加, 服务器数量也在增大, 这时会增加工作成本, 而服务器虚拟化 (S e r v e r Virtualization) 通过在一个物理机上虚拟几个虚拟机, 从而能得到提高硬件效率, 减少服务器数量的目的[2]。

4G技术采用正交频分复用技术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更高的网络传输速率, 基于4G技术的图书馆能实现高清视频点播, 流媒体观看, 实现图书馆业务的移动数字化, 基于4G计算设计组建图书馆能极大的扩展现代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内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的应用使图书馆在流通、借阅、图书馆定位、智能馆舍的建设得以实现。

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 这些使建设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成为共识;数字技术, 网络技术的应用, 数字资源的数字化, 网络化使图书馆馆际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2.2 图书馆的自助设施

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最基本的功能包括:借阅、馆内阅读、信息咨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自助服务都得到开展, 如自助借还机、自助打印, 复印, 扫描机、自助缴罚款机等服务上。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图书馆建设普遍存在着投入经费不足, 但另一方面有限资源未得到合理运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美国的图书馆学家Martin认为未来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将会是知识服务的集合。

3 数字图书馆的软件建设

3.1 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数字资源的数量、质量和优良的运行环境是数字图书馆软件建设的重中之重, 同时数字资源也存在资源不足或者覆盖面不全现象。不断提高馆藏资源, 全面提高图书馆资源管理水平, 为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提高便利的优秀资源为高校发展服务。购置本地镜像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和扩展馆际资源共享是建设数字资源的有效途径。在建设数字资源坚持系统性, 科学性, 实用性的原则, 同时也要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用户对资源合理利用, 让用户需求的资源及时准确地获得, 最好使用最小的搜寻成本, 最及时最准确地获得数字资源, 在快和准上做工作。在此基础上, 还能按用户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媒体的信息, 提供该知点的知识结构、知识构建方面的信息, 以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抓好文献传递服务工作, 因为它是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补充, 能一定程度上节约购置文献的经费, 是满足读者个性服务的便捷手段。此外, 数字资源的标准统一问题和数字资源的版权问题是建设数字资源、数字图书馆的瓶颈。数字图书馆是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情报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向着自动化, 集成化方向发展。

3.2 数字图书馆服务建设

数字图书馆服务应当是以用户为中心,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图书馆的宣传工作方面, 以用户为中心, 提高馆员作为服务者身份的再认识,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工作, 促进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泛在网络环境下, 现代图书馆正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人本化和现代化。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它渐渐成为图书馆服务中一种最高要求的服务, 它远不是简单的咨询服务、书目检索服务所能及, 它更重要的是完成综合性信息的检索、知识检索的服务等深层次的服务。它们在技术层面上可以借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中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来实现。

4 数字图书馆的展望

一站式知识发现系统、基于知识发现的新型图书馆将为解决“信息丰富, 知识贫乏”的问题而发展着, 并将成为图书馆的研究和应用热点;而图书馆联盟将是长久建设方向和宏伟目标。而智慧图书馆将是数字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

摘要: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图书情报信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呈现强的生命力。本文探讨了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相关问题, 重点探讨了新的网络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自助设施、服务器、网络平台等硬件建设, 资源建设、服务建设等软件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介绍了4G技术、物联网技术、RFID技术的应用。最后并对未来图书馆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周青建.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的发展及影响[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 34 (9) :87-90.

上一篇:重点监测下一篇:潮州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