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数字图书馆

2024-05-13

机构数字图书馆(共9篇)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1

数字图书馆在信息使用的过程中, 往往因为版权问题, 而使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机构知识库是一种开放式的信息存储机制, 对于促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传播、共享、保存以及组织等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同时有利于弥补当前版权制度所存在的缺陷, 从而提高数字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一、机构知识库概述

机构知识库起源于美国, 可以说是美国数字图书馆管理领域中一项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 美国目前已经设立的机构知识库有300余个, 欧洲机构知识库的数量有600余个, 其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且机构知识库之间的联系程度越加紧密。

机构知识库在我国起步较晚, 无论是数量, 还是规模, 都无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多数机构知识库仍处在试验阶段。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 机构知识库可以定义为是一种具有搜集、存储学术机构及其成员的知识资源, 并具备数字信息检索, 以及为全球范围内的网络用户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的数据信息库。从性质上来看, 机构知识库可以说是现代数字图书馆的核心组织, 因此可以适用于任何一个学术性机构的数字信息管理工作。其对于扩大信息资源的研究、存取, 以及增强学术机构对学术工作的控制, 提高学术机构的竞争能力, 并且减少期刊对于学术资源的垄断, 提升学术机构在经济方面的自救力, 以及加强与其他学术机构和其他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系,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构知识库可以说是数字图书馆的核心, 如果没有机构知识库这种形式, 那么数字图书馆也就不可能存在, 机构知识库的意义在于, 它提供了一种新型的资源管理模式, 它是一种对现有信息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共享的管理机制, 因此其在制度成本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 此外, 机构知识库是对现有著作权法律保护制度的一种创新, 有利于完善现有的著作权法律体制, 从而更好地保护信息资源, 传播信息资源, 因而具有十分显著的信息使用效率的优化作用。

二、机构知识库的制度优势分析

机构知识库是一种基于开放式存储理念的数据库形式,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比传统数据库信息管理更为高效的制度优势, 其制度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更为低廉的制度成本。所谓制度成本是指某一制度在界定、设计、组织以及运作过程中所需的实际费用。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 机构知识库的制度成本, 远远低于传统图书管理模式, 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 机构知识库作为一种学术交流机制, 其有利于学术资源的开放式共享, 并且其行为可以纳入到当前的著作权保护法律体系之中, 在一定程度上, 降低了立法成本。其次, 机构知识库无需专门建立具体的管理机构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 其运作完全可以由数字图书馆负责完成, 因此管理成本更低。此外, 机构知识库所设定的信息资源提交程序, 更为简便, 更有利信息资源实际拥有人的操作, 而作为管理人员, 只需要对所提交的信息进行元数据字段处理, 便可完成机构知识库数据的更新, 因此机构知识库的维护成本更低。在当前数字化技术日益发达的条件下, 机构知识库的备份更为方便, 复制机构知识库也更为便捷, 相对于其他著作权保护机制而言, 机构知识库更有利于长期保存数字信息, 其所具有的开放性与互操作性, 能够在更为低廉的成本基础上, 实现机构知识库的更新与维护。

2.更为显著的制度收益。创立数字图书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信息资源的保存与传播, 机构知识库这种信息管理机制, 不仅有利于降低整个制度成本, 同时可以实现制度效益的最大化。信息资源的效益源自于传播和共享, 人类的创新活动, 从本质上而言, 是建立在信息资源基础之上的, 因此信息志愿的保存与共享, 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发展。但是, 由于受到当前著作权机制的制约, 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因而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其价值。同时, 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外部因素, 对于信息资源的传播与共享, 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传统信息管理模式, 已经不再适合数字化时代的信息管理, 也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机构知识库作为一个开放式系统, 它可以从整体上整合现有的学术资源, 并且将这些资源与机构外的成员共享。同时, 也可以吸纳机构外的成员所提供的信息资源, 这样不仅化简了信息资源的交流程序, 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出版滞后而导致的信息失效, 从而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 在最大限度上推动学术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的交流传播与共享。

三、机构知识库对著作权法律的完善作用

毋庸置疑, 机构知识库在信息资源管理上具有制度成本与制度效益上的优势,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 机构知识库对于数字图书馆信息使用效率的优化, 体现在其能够有效弥补当前著作权法律体系的不足, 具体而言, 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平衡公众需求与著作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长期以来, 公众对于知识的需求, 以及著作权对知识的保护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公众希望以低廉的价格获取信息, 另一方面信息资源牵涉到各种商业利益, 但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有必要平衡双方的利益冲突, 而机构知识库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缓解矛盾, 促进信息资源流动的积极作用。从我国目前的法律条件来看, 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来界定机构知识库这种信息资源管理模式, 也就意味着机构知识库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管理主体。此外, 出版商也未必会全力支持机构知识库这种模式, 因此其在我国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尤其是在规范性与系统性方面。但是如果能在著作权法律层面上, 尽快加强立法, 想必在不久的将来, 其将会发挥出更为巨大的作用。笔者认为, 在平衡双方利益方面, 可一方面应当鼓励著作权人将已经出版的作品提交给机构知识库, 并且在保证向其他用户开放使用的基础上, 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并且可以考虑适当补偿著作权益人的相关损失。另一方面, 政府及相关科研机构, 可以在政策与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著作权人将现有的科研成果尽快存入到机构知识库中, 使其能够为全社会所共享。

2.增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互联网时代, 信息资源的产生与传播已经不再依赖于传统的出版, 网络信息资源的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信息资源, 但是对其保护的力度却远远不够。从现行的《著作权法》来看, 对于未经著作权人的许可的保存行为是不加以支持的, 但是由于网络具有很强的虚拟性, 信息处于不稳定状态, 如果因为无法及时联系到著作权人, 而导致信息的灭失, 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而在西方国家, 图书馆或是档案馆已经具备了主动保存此类信息的特权。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八款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是保存版本的需要, 有权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但是, 从实际情况来看, 这些机构一方面不具有资金条件, 另一方面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因此保存现状不容乐观。因此, 《著作权法》应该在这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应该加强机构知识库的法律保障机制, 让数字图书馆获得保存网络信息资源的权限, 此外机构知识库是一种非营利性的信息管理机制, 因此对于所收录的数字资源, 应该给予机构知识库一定的编辑管理权, 从而使其符合机构知识库的管理规范, 便于信息资源的使用。

3.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使用效率。目前, 信息资源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著作权法》的限制, 图书馆或是其他机构所保存的网络信息资源, 往往只能够通过印刷出版后, 才能够向用户提供。图书馆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却无法传播的话, 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并且会增加大量的管理成本, 而机构知识库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这也是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核心步骤。

作为公共数字图书馆, 其本身是具有公益性质的, 因此在法律上, 可以给予其更多的授权, 在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或是授权后, 可以将其作品制作成数字资源, 在图书馆的网络中传播和共享。或是采用开放式存取, 创作共享等模式, 促进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作为高校图书馆, 或是学术机构图书馆, 则有权将自己的馆藏资料进行数字化, 并且在学校, 或是学术机构内部的网络中传播, 但是应该注意技术保护, 以免发生大规模的侵权行为。此外, 学校与学校之间, 学术机构与学术机构之间, 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 应该加强机构知识库之间的信息共享, 从而丰富知识库的资源储备, 更好地为读者、学生以及教师服务, 但是应该注重对著作权人权益的尊重、保护, 不能够过度地扩张机构知识库的权利, 从而对著作权人造成损害。

机构知识库的出现与发展, 表明了在当前环境下, 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巨大需求, 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图书馆的主要形式, 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而机构知识库的建立, 可以说是数字图书馆建立的关键。加强信息使用效率, 才是创建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所在。

摘要:机构知识库是当前数字图书馆信息建设领域中的热点课题, 建立机构知识库, 对于解决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版权问题, 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数字信息的使用效率, 优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管理工作。

关键词:机构知识库,数字图书馆,信息,效率,优化

参考文献

[1]张新鹤.我国开放存取 (OA) 资源建设政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16) .

[2]程慧荣.2007年以来国外机构存储库研究进展[J].图书馆建设, 2009 (4) .

[3]王婷.国际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合作机制分析[J].图书馆建设, 2009 (3) .

[4]杨思洛.机构知识库的长期保存问题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08 (2) .

[5]韩珂.科研机构对机构知识仓储认知和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 (3) .

[6]张晓林.机构知识库的政策、功能和支撑机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1) .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2

填写前请认真阅读用户责任书

用户基本信息:

*申请单位中文名称:

*纳税人代码(用户管理代码):

*单位性质: □企业 *企业营业执照注册号:□事业 *事业单位登记证注册号:□社会团体 *社会团体登记证注册号:□国家机关□人民团体 □其它*组织机构代码证号:□□□□□□□□-□

*国税登记证号:(如无可不填)

*地税登记证号:

*单位邮政地址:

*电话:*邮政编码:□□□□□□ *单位注册所在地:国省(市)*法人代表:

办理(联系)人信息

*姓名:*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身份证号:□□□□□□□□□□□□□□□□□□

申请单位在此郑重声明:表内所填内容完全属实,已阅读并承诺遵守《陕西省数字证书认证中心用户责任书》(简称责任书),据此接受颁发的数字证书。

申请人签名:申请单位盖章处 日期:年月日

用户须知:

 带有“*”的为必填项。如不填写完整则无法使用证书的增值功能。

 本申请表一式三份。

 企业须提交 “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一份(加盖公章)。

 事业单位须交 “事业单位登记证(副本)”复印件一份(加盖公章)。

 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须提交本机关、团体有关负责人签发的有效函件复印件一份。 社会团体须提交“社会团体登记证(副本)”复印件一份。

 其他单位提交上级主管部门或具有法人资格的挂靠单位签发的有关证明文件复印件

一份(加盖公章)。

 所有单位都须提交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复印件一份(加盖公章)。

 办理人须提交身份证复印件一份。

 用户必须保证所填内容属实;在正式申请证书前请仔细阅读“责任书”,一旦递交申

请和经用户同意并签名的责任书则视作承认并遵守责任书中的各项规定,如违反规定,用户将承担相关责任。

证书的有效期为年,自证书签发之日起计算,请在证书失效期前20日内提出证书更新申请。

以下由证书受理点填写

经 办 人:

教辅出版机构的数字化转型 篇3

数字出版大势所趋,在线教育水到渠成

出版参考:肖董事长,首先祝贺“全品学堂”正式上线,全品文教取得新成就,其次也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全品文教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您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

肖忠远:全品文教是一家以传统中小学教辅为主体的机构,成立于1992年,致力于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内容供应商和服务者,全品文教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学实际情况,开创了基础教育“进课堂”教辅图书第一品牌,首次提出行业内“进课堂教辅标准”,打造了一整套优质的“进课堂”教辅用书,共1300种。同时,全品文教营销网络也已遍布全国,目前年图书发行量已突破5000万册,用户超过1500万。

全品文教现有员工400余人,均为专科以上学历,硕士研究生及本科学历的员工数占50%以上,其中图书编辑200余人,几乎全部从事过中小学一线教学工作。全品总办公面积近6000平方米,图书仓储面积2万余平方米。

近年来,全品文教积极推动传统教育出版战略转型升级,并确立K12在线教育为未来战略发展方向。

出版参考:全品文教为什么会选择在线教育作为转型方向?

肖忠远:我们有这样的认知,所谓教育类出版商的数字出版,其实就是在线教育。全品文教是中小学教辅内容的出版机构,互联网时代,我们产品必须要升级换代,我们一升级换代就必然要进入在线教育这个池塘了。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十几年前,当我还在做考试书店的时候,经常在报纸上打各种各样考试用书的广告,那时候中国有一个知名的书店,叫“席殊书屋”,我们两家经常争报纸的广告版面,有次他们做了个广告,请一些中国知名的特级教师讲课,课程做成录像带,他们的广告词是:把中国最好的老师请到家里来!十几年以后,我有时候就自嘲,我们还是在干“把中国最好的老师请到家里来”这个事,只是,我们的载体变了,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流媒体、视频云服务等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也就是说,时代变了,技术变了,我们必须改变我们传播信息的方式。

仅有认识还不够,我们还得行动,寻找拓展方向。通过市场调研发现,我们可以通过在线教育的手段向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方向来拓展,中小学课外辅导培训每年有1000亿元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在线教育是中小学教辅出版机构拓展市场空间的必须。

传统出版业实际上是一个很小的行业,那么我们这个行业有多小呢?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整个传统出版业,一年也就700多亿码洋,加上各种书商及盗版没有统计在列的,充其量也就是1000亿码洋。这也就是一个红中华牌香烟的年销售收入。如果中国整个传统图书出版业只有一家出版商,他的平均批发折扣超不过五折,也就是只能做到500亿销售收入。所以,我说传统出版业很小,而且还受到各种新媒体的蚕食,怎么办?我们必须要进行市场空间的拓展,创新我们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就是在线教育。

教辅图书出版机构是K12在线教育最好的竞争主体之一

出版参考:2013年被行业内称为在线教育元年,2014年各大互联网巨头也都把目光投向了在线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辅出版机构,您对目前的在线教育市场有什么样的看法?

肖忠远:在信息化爆炸式发展的趋势下,在线教育越来越突显出优势。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在线教育经历了传统网校、培训机构转战线上、互联网公司涉足在线教育三个阶段。但之前一些在线教育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总体来说,目前的在线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

1.市场细分程度高,专业化程度极高。不仅是以教师、学生、家长进行分类,更以研究教师、学生、学校、家长个体及其深层关系为课题,探索的深度和广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教育的视野范围和深度,而且从更高的人性、自由、个性程度进行审视和设计。

2.竞争主体来源广泛。新东方、学而思等传统培训巨头来势汹涌;图书出版商虎视眈眈;互联网等跨界人才蜂拥而至,企图颠覆传统教育的野心昭然若揭;教育渠道向内容延伸,跑马圈地;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巨头来者不善,体制内机构蠢蠢欲动。

3.产品种类繁多、形式丰富多彩。产品不仅有题库、智能测试、直播、点播、答疑等产品类型,而且产品的设计上,通过技术的开发应用,互动、图像识别、大数据、智能推送等元素在产品中广泛应用;奖励、游戏化、社区等学习机制的引入,使得产品的形态超越了我们对学习产品的认识形态和层次。人性挖掘、个性化需求、追求自由主张等产品观念已经让教育市场变得更为复杂和有趣。

4.营销思想和方法发生巨大的变化。地推、网络营销、SEM、O2O、免费、SNS(社区化)、使用场景、Local、流量转化、续费率、三端发力、搜索、体验等在在线教育营销上都被极致地使用。尤其是有互联网公司背景的跨界人才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的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体现在免费、流量、入口、用户等目标上。

我们认为,唯有感知与深入时代,才能前进!

出版参考:在同类在线教育产品中,全品学堂有哪些优势?

肖中远:全品文教的关注点在基础教育,所以我们的主攻方向也锁定在了K12在线教育领域。宏观来看,目前的K12在线教育的竞争主体,大致可能分为六大类。第一大类竞争主体:各类公立学校及教委,譬如北京数字学校。第二大类竞争主体:来自互联网界的,所谓技术派,譬如猿题库、作业帮。第三大类竞争主体:传统线下辅导机构,譬如新东方网校、学而思网校。第四大类竞争主体:教育相关行业的一些公司,譬如全通教育、科大讯飞。第五大类竞争主体:教辅出版机构,譬如全品文教。第六大类竞争主体:其他,他们与教育不相干,如新华网、网龙公司。

nlc202309040108

其实每一类竞争主体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我们认为,中小学教辅图书出版机构,将会成为K12在线教育最好的竞争主体之一。全品文教做K12在线教育有五大优势:内容优势、渠道优势、业务优势、品牌优势,以及技术整合优势,也称“四优一整”。

我们认为:在线教育一定是以内容为王的,在线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全品学堂是全品文教集团旗下的北京乐衡全品教育科技公司精心打造的中小学数字化学习一体化解决方案,含一大平台、五大产品与服务——点播课、直播课、动漫教室、问吧、搜题宝等,应用于PC端和移动端,实现了“问一问、讲一讲、练一练”的学习全过程闭环管理。在点播课视频课程的制作过程,我们使用了跨界融合影视摄制理念、流程和方法,使课程微型化、形式多元化、教研剧本化、教学表演化、课件交互化、摄制影视化。目前已有5700节精品课程与学生见面了。而全品问吧则是全品学堂的一款移动端产品,在产品中,我们围绕“问答”和“社区”两条主线,开创全方位立体化答疑形式,一对一真人视频答疑收费,其他形式则免费。而且,全品点播课程已全部整合入全品问吧App产品中,学生可自主购买学习,系统也会根据学生提问情况进行智能推送。

“五五逻辑”追寻全品梦

出版参考:全品学堂在线教育业务的盈利模式是怎么样的?

肖忠远:目前,在线教育都是在探索期,盈利模式相对处于尝试期,需要根据市场进行摸索。全品学堂的微课程是课外辅导课,主要通过内容运营,销售课程,获取收益。如:我们通过线下渠道销售全品学堂的课程;入驻第三方平台,如腾讯课堂、淘宝同学、百度传课等,进行课程销售;与第三方进行合作,进行内容资源的运营等。

出版参考:近两年有个词汇非常热门,叫“互联网思维”,作为向数字化转型的传统教辅机构,您对此有什么样的理解与认识?

肖忠远:互联网思维是在数字化新技术的推动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作为传统企业,我们更需要认真学习并在发展过程中尝试运用互联网思维。事实上,全品文教也正是利用互联网思维原创了一整套“五五逻辑”体系。

平台“五化”:实用化是基础、智能化是追求、社区化是支柱、移动化是趋势、游戏化是关键。

五大产品及服务:全品点播课、全品直播课、全品搜题宝、全品问吧、全品动漫教室。

用户“五性”:权威性、经济性、便捷性、趣味性、针对性。

营销“五度”:长度、宽度、力度、速度、温度。

解决教育的五大问题:教育均衡、全面发展、学以致用、寓教于乐、因材施教。

总体来说,我们平台“五化”、五大产品和服务,通过营销的“五度”这个渠道,传递到用户,最后,解决教育的五大问题。

在线教育是一场时代的革命,在线教育是一个伟大的事业,我也始终相信,技术终将改变教育。我们未来的梦想就是:全品要做大教育,全品要做大全品!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 篇4

一、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本概念

目前为止, 在进行机构知识库定义的过程中, 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机构知识库的作用来看, 其主要作用就是为“机构知识库的的使用者”提供服务, 该服务在使用的过程中, 使用数字化产品来进行数据信息的传输。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 进行对于数学领域的各种数据资料的存储、索引、长期保存及相应的脱出处理, 是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杰出产物。

虽然还没有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明确定义, 但其依托单位是互联网平台, 所获取的知识都是数字化表现形式, 都是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存储,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传输形式有更高的储存效率, 也有更高的信息传输速度。在这样的背景下, 可以形成对机构知识库的概括性认知。

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

1. 机构知识库构建主体的多样性。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特点分析过程中, 首先要对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主体、机构知识库的基本组成单元进行分析。在机构知识库实际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建立和运行的主体都是以机构为基本结构单元。具体来说, 机构知识库的主体既可以是一个大学的图书馆系统, 也可以是研究所的内部档案存储部门。当然, 机构知识库也可以是一种虚拟的物体, 例如, 本文介绍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就是一种电信的虚拟联合数据库。

2. 机构知识库载体的可操作性。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环境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依托于先进的互联网平台, 通过对于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使用, 可以实现机构知识库的高效管理。截至目前为止, 所使用的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都是通过web优化设计所实现。与此同时, 在进行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使用过程中, 还要意识到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传输性能, 可以通过对OAI协议的合理规划使用, 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操作效果的提升。

3. 机构知识库知识资源的学术性。

顾名思义,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中心部分就在于机构知识库之中所存储的丰富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资源丰富性的具体展示。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 机构知识库存储的核心内容是围绕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产生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所蕴含的数据资源都具有学术性特点, 也有很多机构知识库也只包括相应的学术类期刊, 只会收录一些学术性很强的数据资源, 这也是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学术性特点的具体展示。

三、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作用和意义

第一,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机构的作用看来, 通过对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机构库提供一种高效、综合性强的应用方案,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可以利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将机构涉及到的所有内容进行整合规划设计, 并对这些数据资源进行展示, 有效提升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表现力, 为提升机构知识库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提供可能。

第二, 从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对资源提供者的作用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将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发表内容进行整合性规划设计, 在这样的背景下, 相应的数据资源的传播和长期保存就具有了更高的可能, 这也为资源的数据传输和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为促进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作用的提升和数据资源作用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第三, 对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者来看, 通过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使用, 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获取自己需要的数据资源的有效途径, 是方便资源获取的一种有效途径, 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结语

在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使用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机构知识库数据资源的获取和传播途径, 并对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的基础性内涵进行分析研究, 充分数字学术环境中机构知识库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颖洁.国外机构知识库运行模式分析[J].当代图书馆, 2008 (4) .

[2]徐速.机构知识库[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8 (1) .

数字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研究略述 篇5

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又称机构存储、机构库、机构仓储以及机构典藏等,是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得到国内外众多学术机构的认同和采用。而且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和相关软件的出现,已经有相当多的科研机构和高校图书馆建设了自己的IR。在数字学术环境中,IR作为一种资源存储形式和服务方式,在推动机构知识成果积累、学术交流体系变革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IR概述

1.1 IR的定义

2002年,学术出版与学术资源联盟SPARC的高级顾问Raym Crow在《The case for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a SPARC position paper》一文中将IR定义为获取和保存一个或多个大学智力产出的数字化集合[1]。网络信息联盟CNI的执行理事Clifford A.Lynch在《Institutional Rep ositories:Essential Infrastructure for Scholarship in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将大学中的机构知识库描述为“大学为其员工提供的一套服务,用于管理和传播大学的各个部门及其成员创作的数字化产品”[2]。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张智雄认为“机构仓储是一系列收集、组织、存储、管理机构内的科学数据、研究成果和其他资料,实现机构领域内数字内容和资产的保存和管理、访问、平等使用和共享的一系列机制和服务”[3]。柯平综合各家之言,提出IR是利用网络及相关技术,依附于特定机构而建立的数字化学术数据库,它收集、整理并长期保存该机构及其社区成员所产生的学术成果,并将这些资源进行规范、分类、标引后,按照开放标准与相应的互操作协议,允许机构及其社区内外的成员通过互联网来免费地获取使用[4]。这一观点比较全面,基本为业界认可。

1.2 IR的特征

尽管不同机构、学者对IR下的定义不完全相同,但概括起来IR应该包括以下几个特征:(1)构建的主体是机构,这与基于学科和专题的数据库存在着本质的区别;(2)内容大部分都是学术性的知识资源,如预印本、学位论文、工作报告、多媒体数据、会议论文、教学资料、实验结果等;(3)机构库中的知识资源是动态增加并长期保存的;(4)开放性和互操作性,机构库既要保证与其它机构库之间的互操作,还需保证将其中绝大部分内容向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用户开放[5]。苏建华从IR的概念和功能可以看出,IR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系统[6],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1)特定性。大部分IR以其建立的机构命名,主要收录的是该机构的科研成果,也有由几个机构联合建立或由国家牵头建立的;(2)永久性。被IR收入的资源将长期保存,不管标准和收入范围如何改变,都不能撤消;(3)开放性。IR系统支持各种系统互操作协议,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一个开放的学术信息获取途径;(4)学术性。收入的是学术机构的科研成果,可以反映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学术质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见IR具有机构性、网络性、学术性、累积性、永久性、互操作性与开放性等核心特征[7]。

1.3 IR的作用与意义

Mary R.Barton和Margaret M.Waters发表的《Creating a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LEADIRS Workbook》一文中列出了IR的用途:学术交流、存储学习资料和课件、电子出版、研究文献集的管理、长期保存数字化资料、通过展示学术研究提升大学的声望、提高图书馆在学校机构中的地位、知识管理、研究评估、鼓励学术研究的开放式存取、收藏数字化文献集等[8]。李广建等则在《IR:现状、体系结构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总结了IR的八大主要功能:(1)数字资源的提交和收集功能;(2)数字资源的描述功能;(3)基于工作流的资源审核与发布功能;(4)索引功能;(5)检索功能;(6)互操作功能;(7)管理功能;(8)存储和保存功能[9]。而常唯分3类对象,研究了IR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作用与意义:(1)对机构而言:机构库为系统完整地保存机构生产的知识产品提供了场所,实现了对机构成果的完整展示,有助于机构树立品牌,提高其显示度和声誉;(2)对资源生产者而言:机构库提供了对各种资源的数字化发表、传播和长期保存的功能,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平台,提高了资源的显示度和影响力,也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学术地位;(3)对用户而言:机构库为当前的现实用户提供了利用网络存取机构所有学术资源的途径。同时,为未来的潜在用户提供了详尽的历史资料[10]。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2年11月,DSpace正式面世,在2002年“第六界欧洲数字图书馆先进技术”研讨会上,Mac Kenzie Smith做了《DSpace:来自MIT图书馆和惠普实验室的机构知识库》的学术报告,详细介绍了DSpace的构建原理、运行情况及在开放学术交流和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拉开了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建设机构知识库的序幕。王颖洁从概述性研究、项目研究、软件研究三方面对国外有关IR论述的33篇文献进行了综述,将国外IR研究的文献类型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概述性的研究,这类文章主要是对IR的兴起背景、存在问题、实施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类属于具体项目介绍,是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IR建设项目,如FAIR、DAEDALUS、SHERPA、e Prints UK等进行介绍与总结报告;第三类是对IR实施中所采用的各种软件,如ARNO、CDSware、Dspace、Eprints、Fedora、My Co Re等进行介绍和比较的[11]。从国外机构知识库的研究项目及发表论文看,当前国外IR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IR软件平台的构建上[12]。

国内最早关于IR研究的报道出自《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年第5期吴建中教授撰写的《图书馆vs机构库———图书馆战略发展的再思考》一文。吴建中深入全面地向我国图书馆界介绍了IR的发展概况,并对图书馆在新形势下的技术发展路线和角色定位进行了探讨[13]。我国对IR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较高。付昕通过国内外机构知识库研究比较分析,目前我国IR研究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向:(1)概论型。这一类文献主要是总体性介绍IR,包括起源、在国外的发展历程、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应用、发展方向等;(2)交叉型。这一类文献是讨论其他事物或方法在IR中的应用,或者IR在其他方面的具体应用;(3)技术实现及应用型。这一类文献等同于国外的实证型研究,一般就IR中某一个问题,从技术上阐述其实现的方法步骤以及如何在实践中的应用等[14]。第一种研究类型的内容较多,各个学者所阐述内容大致相同;第二种类型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指导意义不大;第三种类型的研究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这也是该课题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IR最核心、最具发展潜力和最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去研究的内容。另外,2007年度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将《机构库应用研究》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指南,表明我国IR研究将转入应用研究阶段。

3 IR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IR已经成为当前变革传统学术交流体系,推动知识交流与传播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机构与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IR建设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美国学者Michael Day把IR发展中的问题归结为应用上和文化上两大方面,涉及IR建设中的版权归属、质量控制、长期保存、学科文化差异性、期刊在现有交流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15]。美国学者Raym Crow把IR实施和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结为4大类:组织、管理与文化问题;内容获取与保存政策的制定问题;各院系及师生的参与度问题;技术与基础构造问题[1]。

我国学者郭少有认为IR建设过程中会遇到服务模式选择问题、法律问题、内容建设问题、资金问题等[16]。其中服务模式有面向资源获取者的服务模式和面向资源提供者的服务模式;知识产权问题包括机构库软件本身的产权问题和研究成果的产权问题;内容建设主要是资源类型的选择和内容的质量控制。韩珂、祝忠明在分析机构仓储实例的基础上,归纳出在机构仓储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影响机构仓储持续发展的包括社群参与、质量控制、经费、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5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并分别对各个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和对策[17]。而薛青林学者从总体上阐述了国内IR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理论研究较多,实际应用较少;机构知识库规模较小,文献类型单一,全文获取程度较低;资金来源渠道较单一,后续资金不足;版权问题并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以及标准化及资源共享方面的问题[18]。

4 IR与数字信息环境中其他构成要素的关系

4.1 IR与开放获取的关系

《布达佩斯开放获取计划》给予了开放获取完整定义:可以免费在公共网上得到,允许读者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检索或者链接文章的全文,可以制作索引,把它们作为软件数据库,或者为了其他合法的目的使用而不存在资金、法律、技术障碍。对复制与传播的唯一约束就是,应确保作者有权利控制他们成果的完整性并使成果得到认可与引用[19]。郭淑艳在硕士论文《基于开放获取的机构知识库的研究》中,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开放获取的两种主要实现模式———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仓储库,而IR又是开放仓储库的主要实现形式之一[20]。也就是说,IR是实现开放获取的一个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开放获取还包括开放获取期刊、学科库、预印本、个人网页等多种实现途径。同时,开放获取也不是IR的唯一目标,IR还提供非开放获取方式的服务。

开放获取通过网络实现,它强调“任何用户免费使用”这一基本原则。IR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尽可能全面、详实地保存机构学术活动的成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学术产出的流失,为相关的及未来的学术活动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参考和借鉴,不仅仅是对以往成果,还包括以往学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过程的借鉴。在实践中,部分IR资源都是以分级分类方式管理的,按照不同的内容对不同级别或类型的用户开放。因此,除开放获取的一部分资源外,IR中还有一部分资源必须经过授权,才能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利用。

4.2 IR与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1997年对数字图书馆的定义:“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不仅是一个有着信息管理工具的数字收藏的等价词,数字图书馆更是一个环境,它将收藏、服务和人带到一起以支持数据、信息乃至知识的全部流程,包括从创造、传播、使用到保存的全过程”。数字资源环境和数字服务环境是构成这种数字环境的两个基本方面,而IR是这种数字环境中资源存储和服务提供的重要方式之一。常唯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的机构知识库探析》一文中,从5个方面认识了两者之间的关系:(1)两者目标相同,都是为了在尽可能长的时间维度和尽可能广的空间维度上最大化地活化和利用资源;(2)两者均以数字化资源作为管理的对象;(3)两者都通过对资源的长期保存实现现实用户和未来用户对资源的重复和永久性利用;(4)两者依靠相同的技术作为支撑,包括数据的捕获、组织、存储、检索、长期保存等技术;(5)两者的人员构成重叠,即IR的开发者与维护者通常是数字图书馆的研发者[10]。

大学的学术产出和教学成果是大学的重要资源,大学和高校图书馆对保存学术资源、传播学术成果应当负起责任。IR的存储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专业图书馆存储的内容还更全面、丰富,不仅保存研究人员的原创著作,还记录研究人员的研究过程,如一些实验数据和试验报告,而这些图书馆一般是不予保存的。因此,IR应该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一个补充。数字图书馆系统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与传统图书馆信息检索技术相融合的结晶,是下一代Internet上具有高度组织的超大规模文献资源库群。近年来高校图书馆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更关注数字环境下对高校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学术资源进行发布、保存、交流和提供利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将成为IR的主要创建力量。

5 结束语

IR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一种新的资源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在开放存取运动蓬勃发展,e-Science、e-Research、e-Learning等数字化科研环境、教学环境相继出现的时代,它开拓了图书馆发展的新空间,提供了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视角,为高校图书馆以后发展数字图书馆提供了创新的启示。

摘要: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是伴随着开放获取运动出现的一个新概念,是数字学术环境中的一种资源存储形式和服务方式。综合国内外学者对IR的知识含义、特征、作用与意义的概述,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IR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与开放获取和数字图书馆的关系。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6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在过去的2012年中,互联网中出现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安全事件,包括Mac电脑中出现复杂恶意软件、针对网络设备的大规模攻击、Adobe的证书被盗以及Gauss恶意软件攻击等。黑客的袭击无处不在。

最近,恶意软件的专业研究人员又揭露了一个新的欺诈手段:恶意软件隐藏在合法的数字证书后面,借此屏蔽在线网络的攻击。

恶意软件藏于数字证书中

互联网安全供应商Malwarebytes发现了一个新的木马变种。该变种木马能链接到巴西的一家虚构公司,而且这家公司已经依法注册了。Malwarebytes的一位高级研究员杰罗姆·塞古拉(Jerome Segura)最近在他的博客中发表了有关这个恶意软件的信息和看法,他认为,这家巴西公司建立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可认证的数字证书,并在其中植入恶意软件。从10月到12月,塞古拉在该公司的数字证书中就发现了5个相同的恶意软件的变种。

塞古拉表示,他曾在一周时间里发现了19个隐藏在数字证书中的恶意软件。

使用数字证书来伪装和隐藏恶意软件并非最近才出现的:黑客们多年来一直试图将恶意软件代码以合法文件的身份隐藏在假证书中。

2012年,Adobe的数字证书代码签名基础设施就曾受到攻击。Adobe的数字证书被安全地存放在HSM中,HSM是一个特殊的加密装置,这加大了黑客的攻击难度。尽管如此,攻击者仍然成功侵入服务器并执行了签发数字证书的请求。据分析,攻击者至少建立了两个恶意软件数字证书,并且通过有效的Adobe认证,Adobe是后来才发现这一情况的。而在7月,黑客们从安全公司Bit9偷走了代码签名证书,并用到包含恶意软件签名的非法文件中。这样一来,这些非法文件看起来似乎是来自Bit9公司,而受Bit9公司保护的网络内竟然出现了由Bit9签发电子证书的恶意软件。

现在那些充满恶意的攻击者们已经进一步改善了他们的方法,塞古拉表示,现在黑客们想要获取有效的恶意软件身份验证,不是通过非法侵入代码签名服务器,更多的还是通过建立公司来获取。

“这意味着通过一个已经签署了真正证书的恶意软件,黑客就能光明正大地侵入基础设施。”塞古拉解释说。

数字证书能够使文件生效。如果恶意软件隐藏在一个已经验证过的文件中,并且这个文件依附在一个邮件里,那么垃圾邮件过滤器是不会给它打上标记的,即是说系统会将它当做安全邮件处理而不是隔离。一旦这个暗藏病毒的文件被打开,使用邮件的用户就会被连接到一个服务器上,这个服务器会偷偷将木马下载到用户的电脑。以上就是由Malwarebytes发现的巴西木马的特征。

这种类型的攻击经常被用在鱼叉式网络钓鱼(spear-phishing)活动中。对攻击者来说,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比较容易找出或者猜测出目标公司正在运行的是什么类型的杀毒软件,然后就可以开发出一个不被检测出来的恶意软件。

巴西木马的威胁

在巴西,塞古拉发现数字证书被颁发给一个叫做“巴斯特纸业有限公司”的虚拟公司。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这个经过巴斯特纸业认证的恶意软件是以pdf发票的形式出现的。当被发现的时候,它已经连接到了一个专注于文件共享服务的云存储公司的子域中,而这个公司还没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器已经被恶意软件寄宿。

全球反网络钓鱼工作组(APWG)同样注意到这个新情况。保罗·弗格森(Paul Ferguson)是一家负责IID威胁情报的网络安全公司的副总裁,同时也是APWG的成员之一。他表示,频繁发动的恶意攻击给子域造成了更大的威胁,而相对于非法入侵网站,攻击者更喜欢闯入Web服务器的主机域,因为通过主机域,他们能够一次性感染成百上千个网站。

安全课

“即使文件被签名和验证过,也已经不能确保它就是安全的。”塞古拉解释道,“所有这些证书颁发机构都在做的事情是寻找业务和追求注册量,只要企业看上去是合法的,他们就会授予证书。”

在出现虚假巴西公司的情况后,Malwarebytes通知了颁发证书的权威机构DigiCert,同时还告诉egnyte公司它子域文件的主机已经被攻破。针对这种情况,塞古拉认为证书颁发机构的反应需要在短期内变得更加敏捷和积极。

“在业界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证书颁发机构的行动并不迅速,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更多的是销售证书,而不会拒绝公司的申请。实际上他们在颁发合法文件的时候,应该对这些公司的背景做更深入的调查。因为一旦这些假冒公司注册成功,他们就得到可以隐藏恶意软件的合法证书,这样一来安全程序和安全公司就更加难以检测到恶意软件了。”塞古拉感叹道。

建议

最后,塞古拉认为,公司在处理各种网络钓鱼活动的时候,都应该遵循一个简单但有效的方法:假如收到邮件,为避免被恶意软件攻击,即使那是认识的人发给你的,在没有做好全面安全检查之前请不要随意打开附件。

其他有效的方法,包括:认真检查文件扩展名,考虑到多个文件扩展名,如document, pdf, xls, exe等。对没见过的文件图标持怀疑态度,有时候一些图标你并不认识,它可能看起来像一个word文档或pd文件,但这不意味着它是安全的,它们往往是携带病毒的恶意软件。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7

1 关于数字城市

所谓数字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数字城市可以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管理分析、决策、工作、学习与娱乐。

2 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馆的启迪

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图书馆, 目前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实际就是人们所说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2.2 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城市”中的地位

作为数字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 其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快慢, 必然会给城市数字化带来直接的影响。“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信息中心和重要信息资源库, 其重要地位将在“数字城市”的“数字化生活”中显现出来。

2.3 数字城市的发展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服务

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浩如烟海, 人们有理由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高效的信息服务, 21世纪信息增长将是“人口增长的20万倍”, 人类历史“自古希腊以来, 全球信息积累已增加了1000万倍, 在21世纪内很有可能再增加1000万倍”, 另外网上信息资源日益繁多, 目前因特网上约有8亿个网页, 其中6%为科学教育网页, 83%为商业内容的网页, 其他内容的网页占11%, 按此计算仅科学教育网站就有4800万个网, 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因此, 人们希望获取新颖全面、准确的信息, 获取的方式、方法越简单越好, 速度越快越好。可见“数字图书馆”要实现人们希望的“速度”,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智能化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新的信息组织、存储、检索、表现的形式, 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使用, 因此, 良好的用户界面将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用户信息服务的重要保证。因此, 数字图书馆用户界面的智能化、集成化, 将是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日趋成熟, 简单的信息推拉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 在信息“Pull”与“Push”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Internet及数据库等技术而形成发展的“智能信息推拉”技术, 将在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是当前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数据库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2 数据库问题

数字城市的建设近年的重点是城域网络基础建设, 这主要包括解决信息交换平台和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库。要建好数据库, 图书馆应承担起重要的作用。第一, 信息资源的统一性。第二数据库建设要体现大众实用性。第三, 加强信息资源的全文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国的文献数字化重点多集中于有资料价值和利用率较高的新文献上。国外对此也很慎重。第四、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优势, 享受资源共享, 丰富我们的数据库。这是许多国家已经走过的成功之路。

3.3 Web挖掘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核心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 除了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外, 还有大最的信息来源于Internet, 因此对Internet上信息的开采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 对于Internet上的海量数据信息, 利用现有的Web查询技术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一般情况下Web挖掘可分为内容挖掘、日志挖掘和结构挖掘。第一、内容挖掘, 内容挖掘是从文档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知识的过程, 包括对Web文本挖掘和多媒体信息挖掘。第二、日志挖掘, Web日志挖掘是对用户访问Web服务器时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信息挖掘, 从中可以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Web中的每个服务器都保留了用户的访问日志, 记录了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第三、结构挖掘, Web结构挖掘是对Web页面超链接关系、文档的内部结构、URL中的目录路径结构的挖掘。

以上几点是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数字城市的发展。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将是全球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高潮, 我们要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 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和聪明才智, 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数字城市, 为我们国家立足世界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城市的出现必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城市的特点状况出发, 分析了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书馆的启迪, 并提出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建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智能化,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8

关键词:机构内生资源,高校图书馆,服务变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网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因特网成为全球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设施。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环境给高等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重大变革———教学和学习环境从物理环境 (课堂教学) 向虚拟环境 (网络教学) 延伸, 与此同时, 还引发了图书馆服务从传统服务向虚拟服务的扩展。图书馆局域网的建立, 各类型的图书馆都纷纷在网络上发布本馆主页, 将馆藏资源上网, 也不断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文献媒体的多样化,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文献服务的电子化, 文献检索的网络化, 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发展特征 (1) 。

1. 机构内生资源的定义及相关实践

机构内生资源是指机构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 以及机构成员所创造的知识和文献等。它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两大主要部分, 还包括机构成员的隐性知识、手稿、第一手研究资料、日记、照片等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资源。

目前高校的机构内生资源主要包括: (1) 网络课程资源 (教师制作的课件、讲义、教学计划、案例、素材、作业习题及讲解、视听资料等) ; (2) 教职工和学生发表的正式出版物; (3) 教职工申报的课题项目、成果及第一手的调研资料; (4) 历届学生的毕业论文等。其中第一部分资源是在传统的物理教学环境下积累的资源。而后面三种资源则是机构成员为获得学术及社会地位、职称、学位和良好的外部评价而创造的资源。

图书馆一直以来将自身的角色定义为机构的知识资产保管者、信息资源处理者。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体系建设、读者服务、组织结构和管理都主要是围绕着外购资源展开的, 机构内生资源还没有完全进入图书馆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而恰恰正是这部分资源, 已经成为能够高度彰显高校学术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宝贵资产。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开始着手建设和管理机构内生资源, 高校师生也逐渐关注并要求获取这部分资源。

上表中, 大多数的内生资源是在图书馆资源体系下, 这标志着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开始涉及对机构内生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2. 机构内生资源兴起背景下的图书馆

图书馆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某些因素的桎梏, 包括经费匮乏、人才队伍流失和机构中地位的边缘化等。机构内生资源的兴起为图书馆带来了改善现状的契机。

2.1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图书馆经费匮乏的现状

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数据库的采购是图书馆最主要的经费支出。据Blackwell期刊价格指数显示, 在1990年到2000年期间, 社会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期刊的价格涨幅高达185.9%, 而科技和医学领域的学术期刊涨幅则分别高达178.3%和184.3% (2)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 高校图书馆订购的国际期刊, 2005年与2001年相比价格涨幅为38.15% (3) 。图书馆对外部资源的采购支出在逐年增加, 因此将内生资源纳入资源体系, 将使图书馆减少重复资源的采购, 甚至代替部分外购资源, 帮助图书馆缓解经费压力。

2.2 丰富了图书馆的特色馆藏

机构内生资源反映了机构的研究热点和优势研究领域, 反映了机构学术研究历史的沿革, 是对机构内杰出人才智慧的采撷, 代表了机构学术研究的最大特色, 内生资源是对本馆特色馆藏的有力补充。

2.3 帮助树立以知识共享为主导理念的组织文化

除了一部分知识作为公共物品被全人类共享之外, 还有许多知识孤立地存在于个体的头脑当中, 知识共享就是鼓励这些个体将头脑中的知识外化, 并通过特定组织的加工和存储, 最大程度上传播这些知识。机构内生资源的建设正是这样一个过程, 凡是参与到这项工作中的人员会不自觉地继承知识共享的理念, 从而促进以知识共享为主导的组织文化的建设。

2.4 扩大用户队伍

机构内生资源的建设将使越来越多的校内用户甚至校外用户从中受益, 用户不再受时间、空间、系别、选课人数等因素的限制, 实现自主学习;用户可以借鉴观摩同行、师辈的研究成果, 避免走弯路和重复研究。机构内生资源可以吸引迫切需要这部分资源的用户成为图书馆的忠实用户和支持者。

2.5 提高图书馆在机构中的地位

由图书馆来承担机构内生资源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如果工作出色, 协调得当, 不仅会获得读者的认同, 还会进一步获得高校领导层的重视, 从而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 图书馆在机构中作为资源管理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和加强, 各项基础设施和职工的薪酬待遇得到改善和提高, 资源种类和数量进一步丰富。

机构内生资源的兴起也给图书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固有的“顽疾”所带来的制约也更加突出。

2.6 图书馆的人才结构

图书馆的人才结构目前以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为主, 机构内生资源的建设与管理需要高素质的谈判与沟通人才做好部门协调工作, 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来建设机构资源库, 需要各学科门类的人才提供学科导航和参考咨询服务, 需要图书馆专业人才构建更符合内生资源发展需求的结构和服务。引进高素质人才, 特别是通用型的跨学科人才是图书馆人才结构转变的正确方向。

2.7 技术力量的欠缺

对内生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涉及多用户系统的开发、P2P技术、WAP技术、客户端环境、分布式环境的构建、与现有数据库系统的无缝链接等技术难关。图书馆可以选择购买现成的系统平台, 但无疑这只能暂时解决问题, 只有靠引进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开发自身技术潜力, 才能一劳永逸的解决技术难题。

2.8 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

目前高校内生资源是由各职能部门分工管理的。网络课程由教务处负责, 科研立项与成果的管理划归给了科研处, 而图书馆负责学位论文系统和机构文库的建设。图书馆相对于行政部门更具备资源管理的优势:它保存着高校大多数的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有标准的文献加工方法;相对于教务处和科研处, 读者更习惯于去图书馆查找资源。与教务处和科研处进行沟通和协调, 同时做好内部各部门的协调与合理分工将是图书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3. 从服务变革到角色转变

在将机构内生资源纳入资源体系后, 传统的图书馆部门与服务都面临着变革与再造, 一些新的工作与服务将围绕内生资源展开, 图书馆的角色亦需要重新定位。

3.1 服务工作方面的变革

文献收集工作, 要开展各类内生资源的征收、征缴、搜集工作。其中征收工作带有强制性, 主要针对必须提供给图书馆的学位论文资源;征集工作强调自愿性, 通过宣传与鼓励措施向高校成员征集专著、论文、课题立项、研究数据、日记、信件、手稿、照片、视听资料等各类资源;搜集工作针对的是通过广泛征集而没有获得的资源, 馆员可以通过新闻、报纸、档案、校史资料、会议、文件、回忆录等资源来搜集这部分资源。

文献编目分类工作, 根据对象的不同, 不再只是依据传统的中图法进行分类, 在一定情况下, 还可以根据对象的不同, 将作者代码、单位代码、学科代码、年份等款目按照所需组合成分类号。并依照作者要求, 设定保密等级。编目人员不再只是按图索骥, 还需要发挥主观创造性, 制定出能描述各类资源不同特征的标引方法。

文献流通工作, 基于目前内生资源载体的多样化, 搭建系统平台和建设数据库是实现这部分资源流通的主要手段, 最终趋势是要实现内生资源与其它馆藏资源在同一平台上的无缝对接和一致性检索, 这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人工借阅服务, 流通工作需要为此做出变革。

读者培训工作, 不仅要告诉读者如何检索、获取校内资源, 在使用中还要注重对作者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源共享的最大障碍就是知识产权频受侵害, 要使读者意识到唯有人人尊重知识产权, 机构资源的共享机制和理念才能长期存在下去, 最大程度地实现有这方面需求的读者权益。

技术支持工作, 可谓是图书馆参与内生资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图书馆技术部门主要负责网页、工作平台、数据库和硬件的升级与维护, 内生资源建设需要技术部门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软件及系统的开发利用上来。目前流行的TPI系统存在界面单一, 不能与用户实现互动, 检索方式单一等弊端, 而Dspace, Fedora, Eprints等软件则弥补了TPI系统在描述内生资源方面的不足。技术部门可以依据资源特征开发或引进最适合的平台, 以便更好地揭示各类文献的特征。

3.2 图书馆角色的转变

从资源的保管者到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图书馆不再只是被动地从出版商和数据库商那里购买资源, 而是积极主动地根据用户需求开展部门间的合作, 开发建设机构资源, 这也标志着图书馆学术科研力量的增强。

从传统的教辅部门到学术与科研交流的中心。机构仓储使得机构内的知识转移成为可能, 将个人知识转化为集体知识, 发挥了知识的最大效用, 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共享的平台, 用户可以借助于这个平台获得机构内其他用户的论文、专著、经验与成果、课件资源以供借鉴和学习, 还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布自己的相关资源。图书馆为机构搭建了正式的、可循环的学术与科研信息交流系统。

从机构的信息中心到机构的学习中心和研究中心。图书馆将按照用户需求逐步整合机构内部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 用户在图书馆的在线资源支持下利用网络课程系统学习课程, 并可享受图书馆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读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机构的研究资源, 了解机构内各学科研究的沿革与变迁, 寻找研究的切入点和热点。

图书馆早在公元前3000年在古巴比伦王国神庙诞生之日起, 就承担了长久保存、记录和共享知识的使命。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曾经学者云集, 古希腊文学家泽诺多托斯, 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和诗人埃拉托色尼, 古希腊文献学家亚里斯塔克等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哲学家埃奈西德穆, 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等睿智圣贤也均在此讲学或求学, 使图书馆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和冲击之后, 图书馆的使命从没有改变, 可是曾经的学术地位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是国内外图书馆学界同仁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 图书馆从事的诸如机构内生资源仓储建设这类的有益实践, 无疑将会促进图书馆学术地位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张天俊.网络学习与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情报探索, 2001, (12) .

[2]李武.开放存取期刊[J].出版经济, 2005, (1) .

机构数字图书馆 篇9

一、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相同点

1. 服务模式相同。

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一种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 其服务模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提供智能的、主动的、个性化的终极信息服务, 支持信息用户灵活、自助、自主地处理信息、提炼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进而增进用户利益, 超越用户期望。

2. 工作原理相同。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和图书信息进行数字化, 或采集数字化的档案、图书信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传播, 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 以求加强资源共享, 扩大资源总量, 形成规模效益, 最大限度利用档案、图书信息资源。

3. 建设目标具有相似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都是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以便将分散于不同载体、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相互连接,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资源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 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4. 应用技术具有相关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是可以通用的, 如大量并发查询、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图像分类、网络安全、智能检索、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转换、视频点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可见,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是可以相互借鉴参照的。

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差距

1. 数字档案馆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2003年8月21日, 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在青岛启用。其后, 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其他地区的档案馆也纷纷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目标。但事实上大部分档案馆仍处于档案馆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阶段以及本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阶段, 还没有实现档案馆馆际间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平台中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我国数字档案馆发展缓慢, 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有管理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原因。2011年,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提出建立和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 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 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1997年7月,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 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 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其后, 各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陆续展开。2011年,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 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1.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改善服务工作。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编制多层次、多类型利于查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于开放的档案, 尽量取消查阅利用的身份认证, 使任何人不管有无需求, 都可以随时查阅利用;加大开放档案的力度, 正确认识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及时审查调整直至解除期满档案的密级, 开放一切应开放的档案。

2. 丰富数字档案信息, 改善档案信息结构。

加大丰富档案馆藏的力度, 把触角伸到反映社会整体层面, 把利用率较高的公证、婚姻、学历、奖惩等内容的档案, 反映社会变迁的城区改造、城市风貌、社会风情的档案,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档案接收进馆, 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拉近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公众的距离。

3. 改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建成数字档案馆, 改变以政务档案为主要馆藏的局面, 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改变牢固的档案保密传统,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 我们需要思考档案在信息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定位,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定位。能够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能够转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平台使档案信息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娜.袁田.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档案学通讯, 2010.2

上一篇:团队自主学习下一篇:古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