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评价

2024-05-13

数字图书馆评价(精选12篇)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1

1引言

数字资源的出现和使用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馆藏建设。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根本宗旨, 而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测评则是对这一宗旨的定量评价。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满意度是指读者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的种类、载体、途径、方式以及服务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其满意程度可以用读者接受服务的可感知效果与其对服务的期望值的比值来表示[1]。

2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指数模型

通过调查研究,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普遍存在以下两个特点: 1 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模式有待完善; 2 数据库数量少,多以中文为主,外文为辅。 本文借鉴图书馆学领域用户满意度测评的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调查天津市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依据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的原则,提出模型的潜在变量,根据实际调查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再提出模型满意度测评中的可测变量,采用德尔菲专家意见法, 设计出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经过反复征询,确定出适合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满意度测评的潜变量和可测变量, 并构建出这些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逻辑模型假设。

根据调查分析和意见征询, 本文总结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潜在变量间因果关系逻辑模型,如图1 所示。

该模型以用户满意为核心,共有10 个变量,包括7 个前因变量(电子资源、图书馆网站、学科导航、文献传递、感知质量、用户期望和感知价值)、3 个结果变量(用户满意、用户抱怨和用户忠诚)和13 种因果关系。

结构模型中的潜在变量是通过可测变量来度量的[2]。 本文选取的可测变量是通过专家调查法和实际调查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汇总得到的。

3模型实证分析

3.1 数据分析

本文选取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 抽样调查的总体是全院师生。 数据收集采用现场采访、问卷调查、电话调查、邮件调查法等定性的方法收集评价结果。 数据调查历时1 个月,共发放了300 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00 份,问卷有效率达到100%,该样本容量完全满足测评方法的要求。

3.2 模型分析

本文使用Amos17.0 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与构建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评价指数模型进行拟合, 输出因果关系路径。

分析发现, 在各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路径上都计算出了路径系数值,从中可以看出:

(1)用户期望和用户满意之间的路径系数仅为0.128(弱相关),这一点说明学院图书馆与读者的交互性还有待提高,大多数读者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没有形成使用习惯,未对自身的期望值进行理性调整。

(2) 在影响用户满意的其他两个潜在变量中, 感知质量影响较大(0.479),感知价值较小(0.383)。 说明感知质量的提高能带来较好的用户满意度; 同时说明学院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为读者提供的可使用数据库数量有限,相对于图书馆所提供的纸质文献,数字资源对读者的学习、科研工作的帮助幅度还有待提高。

(3) 用户满意对用户抱怨(0.322) 和用户忠诚(0.423) 的影响相对是比较大的。 用户抱怨是读者使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之后,经过整体的感知评价得到的结果。 用户满意度越高,说明读者对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信赖程度就越强。 这表明读者的满意会提升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同时会增进对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的信任度。

(4) 从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模型参数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对于感知质量影响的5 个可测变量的路径系数, 对图书馆用户感知质量得分影响较大的是电子资源服务(0.538)和图书馆网站(0.426),说明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中,主要是通过图书馆网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模式查找所需资源, 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数据库检索平台辅助学习和科研工作。

4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质量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发现读者感知质量的提升依赖于图书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图书馆应做好以下工作:1 加强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对于图书馆数据库的建设应该给予大力支持,结合学院学科特色,以专业建设为重点,购买与自建数据库并举,以丰富馆藏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实现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协调发展。 2 提高读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在校学生,因此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完善数字资源服务模式。 个性化、集成化的服务模式可以使高职院校将原本需要购买才能实现的功能通过集成信息技术实现免费获取、加工、重组,从而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为读者提供无缝对接的优质服务。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2

3.1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由信息拥有、信息检索、信息揭示、信息组织、信息加工与信息利用6方面指标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实体馆藏评价指标

附图

3.2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

虚拟馆藏评价指标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要素: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链接级与代理级)网络数据库的数量和种类;

・能实现远程访问的免费数据资源;

・网络信息资源的分类组织;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设备配备及布局;

・允许上网远程查询专业数据库的人员范围;

・网络开通的时间;

・网络的带宽与速率;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3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数字出版;关系;困境

【作者单位】徐解英,浙江绍兴图书馆。

一、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现状

1.数字出版方面。由于网络与个人电子设备的普及,数字阅读在21世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哪里有网络,哪里有手机,哪里就可能有数字阅读。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出版传播的重要途径,它使读者接触、了解到更多数字出版物。表1是我国网民数字阅读相关统计数据。

表1 我国网民数字阅读相关数据统计表

截止调查

时间 调查名称 阅读 较上年增长率 备注

2013年6月 我国上网人数 5.91亿人 2% 网络化占有率44.1%

2013年6月 阅读网络文学人数 2.48亿人 6.4% —

2013年6月 手机阅读 0.774亿人 3.6% —

2012年6月 人均电子书 2.35本 65.5% —

2012—2013年 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 1935.49亿元 40.47% —

2014年 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 58% 0.2% 2014

2014年 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 58.1% 8% —

2014年 各媒介综合阅读 78.6% 1.9% —

2014年 阅读新闻网民 74.8% — —

2014年 成年国民日均手机阅读 超半小时 — 首次

2014年 成年国民月均手机阅读花费 1.37元 — 较2013年有所下降

2014年 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 50%以上 — —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网民数字化阅读接受程度越来越高,而且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人均电子书拥有率与数字出版业整体收入来看,发展速度惊人,分别高达65.5%和40.47%。

2.数字图书馆方面。2000年 4月18日,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首家数字图书馆责任公司,隶属中国国家图书馆,服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完整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专注于数字资源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数字版权管理、数字化加工、专业信息提供、电子政务及电子商务服务、数字内容整体解决方案及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提供、数字图书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等。该图书馆汇集了84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并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这标志着我国数字图书馆正式诞生。2005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其目标是建成世界最大中文数字化图书馆;2011年年底,国家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总量已达561.3TB,电子书超过180万册。2010年,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谈到数字出版时指出:到“十二五”规划末,我国数字出版总产值力争达到新闻出版总产值的25%。目前,我国18个省级图书馆与133个地级市图书馆实现了数字资源共享。

二、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关系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两者联系密切又相互依存,两者要想在移动互联时代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联合起来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

1.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都是文化知识信息资源的集中营,它们不但把传统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出版传播,而且还能把很多优秀的古典书籍以数字化的形式长期储存起来。同时,它们还能对大量数字信息资源进行再加工,不仅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起到巨大作用,还对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推动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2.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客户都是读者,读者就是它们服务的对象,它们提供的文献信息资源只有被读者认可、接受,才有生存的价值,才能长久地发展。不管是图书馆提供的信息资源,还是数字出版机构生产的信息资源,都要与读者所需要信息对称,都是信息资源利用的过程。数字图书馆使用信息化资源过程,对数字出版机构来说是有益的,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来传播数字出版机构的信息资源,同时读者在数字出版机构购买信息资源阅读后,觉得好还可以向数字图书馆推荐。

3.两者对高新技术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均是在数字化、信息化与网络化不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服务机构。因此,它们在信息资源建设、安全保护、维护过程中,会使用到很多高新技术。比如数字化技术、数据技术、分类检索技术及传输技术等。但是,由于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提供的服务模式不一样,它们使用技术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比如信息资源保护与生产技术在数字出版机构那里得到较高的重视,标准化技术则更被数字图书馆看重。

4.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数字出版机构对数字图书馆来说相当重要,它通过出版数字刊物把数字图书馆的重要功能表现出来。数字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信息资源服务绝大部分是来自数字出版机构出版的刊物。由于学界对数字图书馆自建的数字化资源认可程度较低,有的达不到标准,无法满足学术型读者的需求。倘若不能大量更新数字出版机构的数字出版物,作为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保障,则数字图书馆将没有办法正常运作,很难立足与发展。对数字出版机构来说,数字图书馆是它的最大用户,同时还是出版机构进行数字资源、产品展示与宣传的平台。从目前数字化情况来看,数字图书馆比数字化出版机构发展得快。从产业链方面来分析,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是流与源、使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出版机构出版物的使用者,也是沟通出版机构与读者的纽带。总之,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数字出版机构强有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同时,数字出版机构依赖数字图书馆这一广阔的平台推广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两者关系非常密切,而且相互依存。

三、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合作困境

由于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服务性质不一样,数字出版机构属于商业机构,而数字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因此,它们相互合作时会产生一些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1.竞争市场混乱。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及手机用户大量增加,读者的阅读方式与购买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因此,我国产生了巨大的电子图书市场。当前,我国许多传统出版机构既出版纸质图书又出版电子书,图书馆也在大刀阔斧改革,购买了大量数据库,向数字化方面迈进。但当当、亚马逊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在销售电子书时,还销售纸质图书。为了抢占市场,它们把电子书价格压得很低,甚至出现价格垄断等现象,对数字图书出版市场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

2.没有统一的标准。由于我国的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起步较晚,再加上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项目发展初期投入主要在硬件和软件技术等方面,对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馆统一标准的建设不够重视,且缺少标准化建设相关的法律制度,致使各个标准不能统一。直到近年来,我国一些从事数字出版的机构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才制定自己的标准与规范,且各自为政,很难做到标准共享。这些情况给读者与数字图书馆均带来不良影响,因为统一的标准既是数字出版机构与数字图书馆合作的前提,又是读者共享信息资源的关键。

3.侵权现象严重。当前,我国侵权、盗版的不良现象非常严重,不但损害了产权人的利益,而且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市场信誉。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容易复制、传播等特征,导致数字出版物版权更容易被侵犯。随着数字出版的推进,国家对数字化产业越来越重视, 数字化技术水平也越来越高,数字出版机构与著作人的版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制度将日益完善。

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各有优势与不足,两者要发挥各自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加强合作达到共赢目的,为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出版机构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1]http://tech.sina.com.cn/t/2015-04-22/doc-iavxeafs5996307.shtml.

[2]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N]. 人民日报,2013-4-19.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4

关键词:数字资源采购,评价指标,高职院校

近年来, 高职院校注重图书馆建设, 数字资源采购资金逐年增加。同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数字资源涌现在人们面前, 数字资源种类不断增加。为确保采购的数字资源能够满足读者需求, 适合本馆馆藏资源建设, 需要我们在数字资源采购中根据用户需求、信息源内容和质量、采购成本、后期服务等因素进行综合比较。建立合理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价指标,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确保数字资源采购的科学性、经济性、高效性, 减少采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确保数字资源购买最优化。

1 评价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评估指标要以教学科研保障为基础, 指标可获取性和易用性强, 能普遍适用于不同高职院校、不同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采购评估。

1.2 可行性原则

评估指标要适合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 指标要简单明确无异议, 易于掌握和执行, 避免有争议的评定标准出现在指标中。

1.3 定量化原则

量化指标要力求科学性, 将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资源权威性、可用性指标、成本核算及用户需求、满意度等指标作为定量化关键数据, 全面反映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使用状况、前景及存在问题。

1.4 保障性原则

不同类型高校及不同专业间用户对数字资源学科、类型和软硬件环境需求不同, 通过对数字资源服务提供商的检索服务、咨询服务、培训服务水平指标进行量化, 得出数字资源用户满意度数值。不同等级用户满意度指数不同, 所有用户最终加权总值能全面客观、毫无遗漏地反映评价目标综合保障能力。评估指标对于比较数字资源的学术质量有实质性效果, 其评估结果能对高职院校数字资源采购起到量化参考作用。

2 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的建立

我们在参考国内外数字资源评价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高职学院图书馆的实际, 从数字资源的内容、数字资源的性能、采购成本、数字资源的服务四个方面, 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1 数字资源的内容

(1) 数据量。主要指数字资源的数量, 品种数, 如文章的篇数, 电子图书的种数, 视频的集数。 (2) 学科相关性。即数字资源覆盖的学科范围。 (3) 收录时间。数字资源收录的时间范围, 数据更新时间等。 (4) 资源的传播媒体。即数字资源的媒体形式, 如文本, 图片, 声音, 视频等。 (5) 数据来源。主要考虑数据的可性度与权威性。

2.2 数字资源的性能

(1) 系统性能。即数字资源系统使用过程中系统响应的时间, 包括检索晌应时间, 结果显示时间, 图片下载时间, 视频播放缓冲时间等。主要考察系统使用的流畅性。 (2) 内容表达。即系统的内容资源的输出类型、排序方式、是否适合读者的使用习惯;资源导航的种类和数量, 科学分类是否框架清晰, 相关资源之间是否有超链接。 (3) 检索性能。即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检索途径、检索方法, 是否有统一的检索界面。 (4) 系统稳定性。系统不间断持续运行能力。包括平均无故障时间以及数据的安全性。 (5) 系统的并发数。即系统支持同时访问数据资源的客户数量, 支持并发数越多, 能同时使用数据资源的读者就越多。 (6) 辅助功能。系统能否支持用户管理、权限管理, 后台管理, 检索次数、全文下载次数等统计功能。

2.3 成本

(1) 数据资源成本。即用于购买数据资源费用。 (2) 利用成本。包括数据库次均服务成本及人均服务成本等。 (3) 维护成本。包括系统的后期技术维护成本、系统升级成本、系统管理人员培训成本。 (4) 硬件成本。主要包括服务器, 存储设备成本。

2.4 服务

(1) 数据更新。包括资源更新的频次及形式。 (2) 技术支持。是否有用户培训, 帮助用户和系统管理员尽快熟悉系统;是否提供电话, 远程在线等方式解决使用中的问题;故障响应时间, 系统运行出现故障后恢复服务能力的平均时长。是否提供上门服务等。 (3) 帮助文档。系统是否有完善的帮助系统、使用指南等。 (4) 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是否支持与其它系统的集成, 并能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 (5) 用户满意度。通过抽样调查来获取数据, 主要包括用户需求满足率, 用户对数字资源服务的满意度等。

3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数字资源评价指标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单纯地应用定性或定量分析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层次分析法 (简称AHP) 就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针对多层次、多目标规划复杂决策问题的有效决策方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 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 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 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其显著优点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克服了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 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简洁性和实用性。

运用层次分析法的四个步骤: (1) 在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 将有关的各个因素按照不同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若干层次,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同一层的诸因素从属于上一层的因素或对上层因素有影响, 同时又支配下一层的因素或受到下层因素的作用。 (2) 分析评价系统中各因素 (指标) 间的关系, 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 (3) 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 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4) 计算各层次对于系统的总排序权重, 并进行排序。最后, 得到各方案对于总目标的总排序。

在采购数字资源时, 我们就可按照先期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 然后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 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判断标准可采用了1-9标度法,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录入, 分析判断, 可得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的权重。在采购过程中, 可由相关人员对数字资源的各指标进行打分, 然后乘以指标权重, 从而得出该项指标最后得分。最后根据得分对要采购的数字资源进行排序, 做出最佳的采购决策。

4 结束语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库采购工作中, 建立概念统一、结构合理、布局恰当的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分析, 能够对数字资源做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评价, 确保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科学性、经济性、高效性。

参考文献

[1]马晓亭.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情报, 2010 (10) :92-94

[2]耿鹏武海东.军队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研究[J].兰台世界下半月, 2010 (12) :69-70

[3]闫乐林亓莱滨冯希叶.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 2009 (9) :97-101

[4]秦晓珠徐达.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采购的原则与实践[J].现代情报, 2007 (12) :117-118

数字图书馆 篇5

张林龙

[ 摘 要] 本文阐述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分析了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应达到的效果,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软件的选择。

[ 关键词] 院校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图书馆建设;图书馆

一、引言

当今时代已进入信息时代, 因特网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各个角落, 数字化文献以其贮存空间小、能快速地进行远程传递、检索十分快捷等优点, 发展迅猛。随着数字化文献大量进入图书馆, 图书馆向数字化发展必然成为当代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为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在信息时代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 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向更高层次发展, 同时也使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成为整个数字化社会的有效组成部分,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必须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我们应认清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紧迫性。之所以把数字图书馆建设作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工作的紧迫任务, 是因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下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客观需求, 具体来说: 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迎接知识经济下信息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它是我国高校图书馆缩小与国外数字图书馆发展水平差距的需要;它是建设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需要。

二、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一)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化革命和因特网的大发展, 带来了经济、贸易、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各个层面。巨量信息涌入因特网, 使其信息极为丰富, 也使信息查询、检索十分困难, 尤其是对于上网漫游的新手更是如此。这主要是由于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很大程度上处于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大大影响了信息利用的效率。这一重大的弊端, 清楚地表明了在因特网这种全球信息服务网络中, 急需一个管理信息资源的新模式, 所有上网的资源必须按照这个模式统一管理。这就是提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背景。

数字图书馆建设是以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为基础, 以数字化的各种信息为底层, 以分布式海量资源库群为支撑, 以智能检索技术为手段, 以电子商务为管理方式, 以宽带高速网络为传输通道, 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它涉及数字信息资源的生产、加工、存储、检索、传递、保护、利用、归档、剔除等全过程。它不是个别图书馆所能完成的任务, 需要全国范围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档案馆和情报信息提供单位等携手共同完成。

目前, 数字图书馆正处于发展之中, 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还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但一般认为, 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是下一代因特网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 它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因特网上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是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数字图书馆的前期,也称为电子图书馆(Electronic library), 它包含有一些电子模拟信息和资料。90 年代以来, 随着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高密度存储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1995 年初, IBM 公司推出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 美国数字图书馆学会成立, 许多学者开始普遍使用数字图书馆一词。从另一层意义上讲, 数字图书馆又称为虚拟的图书馆(Virtual library), 即在本地图书馆以外, 还有很多图书馆可被联机地访问,用户访问它

们就像访问本地图书馆一样。它也称为网上图书馆, 可供网上查询和互访。许多电子信息中心、电子杂志中心等也将成为数字图书馆的重要成员。

(二)数字图书馆应具有以下特征

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由网络连接的 互连空间!或 信息空间!而不是传统图书馆所定义的一个物理“场所”。

2.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以多种媒体、多种语言为特征的。为了适应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言的读者的需要, 数字图书馆兼有多种语言转换和编译的能力, 以帮助读者从任何国家、地区获得任何语言形式的文献资源。

3.数字图书馆具有智能化、基于全文的检索技术。读者可以用自然语言, 通过人机交互利用人工智能中学习和自适应算法以及模糊集合理论中的模糊推理, 在异构的分布式数据库中查询和检索信息, 获得一致性的(连贯的)文献资源。

4.数字图书馆具备强大的信息和知识收集、传播和发布的功能。这使得图书馆从传统以图书借阅为主的单功能服务向以信息和知识检索、收集、传播发布为主的多功能服务转变;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式”服务。

三、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的现状和出路

(一)缺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应引进复合型人才,加强针对性培训长期吃“皇粮”而自身“造血”功能不强的图书馆陷入了经费短缺的困境,因此,人才外流、服务缺乏活力的问题也相伴而生。多年来, 图书馆需要的人进不来, 无用的人出不去, 一些图书馆成了老弱病残或犯错误人员的收容所, 因此就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图书馆是个筐, 什么人都能装”。某图书馆分来的50名图书馆专业大学生,不到半年只剩了10 人。在图书馆领域, 通向信息社会的障碍之一就是缺少训练有素的信息专业人员。

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我国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在进行自动化建设时都面临现有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某方面专业知识生疏问题。除了通过自学、培训等途径解决此类问题之外, 建议文化部和有条件的省文化厅组建专家顾问组, 向各馆提供所需的有偿咨询服务。此项工作, 可纳入协作网建设之中。

根据21 世纪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上海地区经济建设的需要, 建立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科技高速发展需要的图情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 建立开放的交互式电化教育网站, 以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 培养图情专业人才, 提高图书情报队伍素质。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依托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教育培训中心, 与协作网内的高校系统合作, 由其优质师资授课, 全面开展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我国, 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起步较晚, 图书馆业务人员整体水平不高, 缺少经过深加工的信息产品, 信息服务整体水平很低。一个现代化图书馆非常重要的标志是其服务能力, 图书馆有各种层次的服务: 书刊保障级和书目级服务;读者辅导级服务;专题文献检索级服务;专题文献咨询和分析级服务;学科发展分析级服务。这里前二项是必须保障的基础性服务, 后三项是代表服务水平的提高性服务。高校图书馆应该在确保基础性服务的前提下发展提高性服务。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同时掌握利用现代信息资源和书本式参考工具, 并且有良好的与学校发展方向相适应的专业背景的高素质的工作人员来从事提高性的服务工作。要从事提高性服务工作, 仅仅具有文献的专业背景是不够的, 还必须加大力度补充相关的专业知识, 今后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应该考虑是综合化, 由文献情报专业背景、现代信息技术专业和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组成, 形成各部分人员的知识融合, 加强在职的针对性培训, 造就一批能与现代化图书馆建设相适应的图书馆馆员, 从而提高现代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经费短缺、设施落后;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 开源节流, 开展有偿服务,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

当前, 由于书价的上涨以及投资的不足, 使图书馆购书经费日渐拮据, 不得不忍痛舍弃许多高价值的书刊, 动摇了图书馆的物质基础。文化部图书司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 全国平均每馆年购书经费为4万元, 占图书馆总数85%的县级馆只有8000 元, 全国有1200 个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在5000 元以下, 有341所图书馆一年也进不了一本图书。辽宁省县级的10 所图书馆购书费分摊到全县人均不足一分钱。

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同样也面临经费短缺问题, 应加大技术与资金的投入。从图书馆年经费的额度看, 图书馆坐等国家拨款的大幅度增加是不现实的。不过, 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或争取无偿赠书, 或得到企业资助的做法, 还可以开展多种特殊专项信息服务, 如商业信息服务、环境信息服务和科学技术服务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目前还完全是手工操作, 既无硬件又无软件, 十分困难。从国内情况看, 由于购书经费紧缺, 选用因特网上的免费资源来补充我们的馆藏显得尤为重要。

四、数字图书馆的最终目标

我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之所以要进行自动化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两个群体的需要: 第一, 满足全校师生(特别是教学科研人员)更有效利用图书馆所藏文献资源, 并通过电子通道更加方便、及时、全面、准确地检索、获取电子信息的需要;第二, 满足馆内工作人员更加方便、有效地进行业务管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和业务交流的需要。全国性的数字图书馆必须达到的最终目标, 以全国图书馆相互合作为基础的机构, 达到两个方面的资源共享: A、图书馆业务工作共享: 包括联机编目、馆藏资源、数据库建设;B、面向最终用户, 实现信息获取一体化服务: 共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 可提供二次文献数据库;第二层次是查找文献所在地, 提供本地区、本省、甚至全国馆藏情况;第三层次是提供一次文献, 提供的方式可以是合作机构随时更新的联机全文库, 或者电子期刊等,也可以是通过合作机构的馆际互借, 最终保证用户能取到所需的文献。

五、高等职业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完成后达到如下效果

(一)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能方便地查询和获取本馆馆藏的数字化文献(包括文字的、图像的和声音的), 并能利用所有存在于因特网上的数字化文献, 比如能查询美国国会图书馆的目录;能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光盘文献(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 计划, 计划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建立大量文献数据库)。这将大大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师生获取信息的条件和能力。

(二)使用了新一代图书馆软件以后, 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指有多校区的学校), 并能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水平, 能和其他有关图书馆进行联机编目、馆际互相传递文献、电子咨询业务等。

(三)能逐渐把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有特色的馆藏文献转换成数字化文献, 上网供读者利用。

六、数字图书馆的建设途径

比起发达国家, 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起步较晚, 从规模和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国建设数字图书馆应根据中国国情, 具有中国的特色。根据对数字图书馆三大要素的处理侧重不同, 可以将数字图书馆建设途径分为以下三类:A.数字化支持技术优先途径: 先进行网络建设和计算机配置, 在技术准备充足之后再利用各种数字资源开展数字化服务。这种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上网, 再建设!。我们认为技术经费充足的大型图书馆可以选此途径;B.数字化资源优先途径: 数字化支持技术需要较大投资, 如无大额资金投入, 则可先用少量资金逐步购置数字化资源, 待资源形成一定规模后必然要求采用支持技术提供相应服务。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 先找米, 再做饭!。我们认为适合中型图书馆采用, 也适合高等职业院校图书馆采用;C.数字化服务优先途径: 对既无资金进行数字化支持技术建设、又无资

金购置数字化资源的小型图书馆, 可以考虑利用邻近大中型图书馆的技术和资源条件, 先开展“代理”性质的数字化服务, 待需求形成市场规模后再按市场机制进行建设。这一途径可以形象地称为“先上马, 再备鞍!”。我们认为适合小型图书馆采用。

当然, 以上途径的区分只是相对而言, 在一个实际的具体图书馆内, 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途径同时推进。尤其是对于中小型图书馆, 各种经费都较紧张, 就应当灵活地采用有关途径。有的途径是理论上可行而实际上难行, 真正实用时就应该进行适当变通。

七、软件的选择

随着传统图书馆形态逐渐向数字化图书馆形态发展, 原来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就面临着如何与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衔接的问题, 因此数字化图书馆需要新一代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这种新一代的系统要达到这样一些要求:

(1)在网络环境下, 系统的集成化内容, 不仅仅是以往图书馆应用功能的集成, 而应发展为根据系统承担的不同作业任务的多服务性集成。一般情况下, 包括以下几种服务集成: Web 服务;数据库检索引擎;Z39.50 服务;专用数据库传送及转换服务;不同字符集代码转换服务;可处理并发多进程应用程序。总之, 需要高度集成化, 要文档集成、数据集成、服务功能集成, 并形成模块化结构, 以便于系统维护。

(2)一个集成化系统面对当前的网络环境及资源服务环境, 一般要求它有多个开放性的对外接口,如: 面对用户查询的浏览器接口;面对系统间查询的Z39.50 接口;面对商业化光盘载体信息库的查询及数据传递转换接口;面对网络可联机获取的信息资源的访问与权限控制器接口等。

(3)在系统功能性要求方面, 除强调系统在本地局域网环境下, 涵盖图书馆基本业务流程及一些辅助性功能, 诸如统计、自我维护、日志、数据恢复外, 还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自我需求设计的功能, 主要包括: 界面设计、图书馆自我管理方案设计、检索策略设计等。而更重要的是: 采用因特网网络环境下的获取资源、共享资源的各种先进新兴技术、标准和协议, 实现在因特网上的馆际公共检索、联机订购编目、馆际互借、网上信息资源咨询和检索服务、电子书刊文献采购和信息发布、联机编目上、下载及计费管理等;能跨越地理位置的限制, 与因特网接轨, 能与多种LAN 和WAN 兼容, 允许因特网用户访问本馆的OPAC, 提供存取其他图书馆信息的入口, 用户通过局域网或因特网访问远端数据库信息, 并可将查询结果重新格式化, 下载到本地硬盘或软盘上;多语种选择;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如建立MARC 记录和多媒体信息的关联, 通过联机目录查询得到多媒体信息等等。

(4)要有可靠的安全性, 使用网络安全防火墙技术和加密技术, 满足网络通讯安全的需要。显而易见, 基于微机局域网纯文字类型的文献信息系统和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已经不能适应了, 需要使用Internet/ Intranet 网络技术、面向对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 以及由面向对象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宽带数字通讯技术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分布式对象技术来对他们进行改造, 例如, 用浏览器/Web服务器结构(B/ S)来取代客户机/ 服务器(C/ S)结构。

目前, 我国自制的系统软件从总体来说, 离数字图书馆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但到了90 年代末期,若干个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问世, 显示了我国完全有研制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能力。1998 年7 月, 在教育部办学条件司和有关单位联合举办的“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暨展览会”上, 北京大学研制的“NLIS”系统, 北京邮电大学研制的“MELINETS”系统, 南京大学主持开发的“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 深圳图书馆研制的 “ILAS-Ⅱ”系统, 还有台湾Artis 公司推出的“亚堤斯图书馆管理系统”、“康威”系统和传技公司推出的“TOTALS-Ⅱ”系统等都使用了国际上90 年代中期的最新技术, 采用了客户机/ 服务器(C/ S)模式、Web 技术、Z39.50 通讯协议等, 使这些系统更适合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管理。

考虑系统配置要根据馆藏多少、存储内容(如是否要多媒体)、读者数量与需求、运行环境、发展目标、当前经费等因素。从长远来看, 为了保证网络正常运行, 真正实现多校区联网服务, 且保证该软件5年内不落后, 建议选用好一点的软件, 服务器端采用UNIX平台, 业界认为UNIX平台相对Windows NT 来说更为稳定、安全性高, 病毒攻击少, 硬件配置也适当高一点, 这样可保证有较快的运行速度, 否则随着数据库的数量不断增多, 运行速度将会大大降低。

八、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管理浅析 篇6

关键字:数字图书馆;传统图书馆;区别;管理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对图书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原本以图书、报纸为主体的传播平台有了革命性的创新,衍生出多种新的传播知识的方式,如网上图书馆、网络期刊室等等。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创造了所需的技术手段和设施,推动和促进图书馆数字化。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具有许多优势。但人们在对数字图书馆寄予厚望的同时,数字图书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加强数字图书馆的管理,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呢?

一、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就是指利用互联网或其他网络为其馆藏品和服务作为主要渠道,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母体,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是传统图书馆的分支、组成部分。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服务方式不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为读者服务,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面向全球所有网民。2.馆藏结构不同。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藏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经典众多,但藏品体积大,占用空间多,存储密度小。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不限于印刷体,存储的载体有光盘、录音带和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3.阅读方式不同。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电子式阅读,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但容易产生疲劳,不适合深度阅读。传统阅读为纸质阅读,比起数字媒介阅读,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适合深度阅读。4.图书馆管理员工作的任务不同。传统图书馆管理员主要任务是对文献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传播。而数字图书馆管理员不再是被动的信息资源管理者,而是利用文献信息的导航员,是信息采集者、管理和传播者。

二、数字图书馆的管理策略

虽说数字化图书馆存在许多优势,但它也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进程。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局限性,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从而促进其发展呢?

1.统一技术标准。中国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库是分散建设的,为了达到全社会的共享并避免重复建设,必须有一个国家认可、大家共同执行的技术标准。如互联网上的信息虽然丰富多样,百度、新浪、雅虎等都为读者查找信息资源提供了搜索引擎,但是搜索到的信息网址分散,类型繁多,链接时十分繁琐,而且随机找到的信息质量多数不高,信息的随机变化性很大。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技术问题可归纳为信息资源建设、存储与压缩、分类、索引和检索、安全性、用户界面等技术挑战。然而急需解决的且最关键的是统一技术标准。这就要求中国数字图书馆发展战略组搞好示范试点工程,通过全文检索、信息的动态发布、个性化信息服务将数据库中的信息发布出来,从实际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组织虚拟资源,建立特色的虚拟馆藏,力争在信息社会继续保持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中心的主导地位,为广大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2.保护知识产权,规范法律意识。信息数字化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为用户获取及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但也造成了对数字信息资源产权保护的困难。因为计算机网络使信息浏览能以极快的速度跨越地域的限制,面向无限多的用户。版权人对信息使用和扩散的控制能力大大减弱,对信息所有者产生了利益威胁,如王蒙、韩寒等著名作家纷纷状告网站侵权,中华文化信息网在建设中,都遇到相关的版权问题。

3.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六大要素之一。这就要求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准则。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4.实现管理机制的创新。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管理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观念,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对图书馆实行高效、科学的管理。手工作业的业务模式不能适应自动化发展的需要,因而图书馆必须构建新的运作方式,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有效建设。

首先,管理人员应要实现思维创新和体制创新,健全机制、明确分工、完善流程,采用先进的设备和管理手段,保证其正常、良好地运转,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其次,要把面向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当作中心工作去抓,突破传统的线型业务流程和以资源结构划分的封闭组织体系,重组业务模式,从而使图书馆的各种活动能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

参考文献 :

[1]李冠强.数字图书馆管理理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3]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7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现状

自从20世纪末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以来,关于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已近20个年头,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网络的发展,多媒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中国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信息资源是信息时代一种特殊的资源,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展示,通过对本馆、本区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统计分析,对读者的需求进行科学的分配调度,为读者提供合理的检索结果,进而提供个性化服务。2003年,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根据指标目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虽然全球各类学者对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评价做了很多研究,但总体上来说,对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人就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尤其对于非营利性、学科专业性强、管理体制、人员任用、经费等特点没有给与应有的重视。

二、高校数字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资源轻用户体验

在数字网络化时代,高校图书馆质量建设不再以馆藏典籍数量的多少来评价,而是以用户的满意度。一些高校图书馆在订购期刊时,存在盲目订购电子期刊情况,对一些传统期刊中使用率较高的核心期刊或重要的学术性期刊进行停订,而改订电子期刊。由于电子期刊的特殊性,出版者可以随时增删其内容,甚至停刊,使得其内容具有不稳定性,并难以控制,还有一些高校在订刊时,没有考虑期刊的使用率,在这种情况下,典藏价值很难最大化,用户体验也不会高。

2、重技术轻管理

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管理来支撑。很多高校图书馆比较重视硬件资源的配备、图书馆系统的性能是否优良、相关技术标准是否达标,却忽视了管理层面对高校图书馆综合性能的影响。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知识中心,不仅包括对知识的管理,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各种资源的管理,这些广泛的涉及就促使我们要重视管理。

3、评估指标定型化,评估过程感性化

高校图书馆馆藏包括传统书籍、报刊和数字资源,职能是为师生提供信息。我们评价应该包含管理、资源、人员、服务质量等进行评价,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体系以定型化为主,定量化指标较少,当然这跟定量化指标难以确定同样的比较环境和单位,可能造成事实上的不可比性有关。另外,评估人员自身的喜好,以及自身对评估对象学科了解的程度不同也影响评估。

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评价指标模型及分析

区别于一般图书馆,根据高校图书馆运作的特殊性,我们应该从管理因素、资源建设、服务质量和人员情况四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进行评价。

1、管理因素

高校图书馆管理内容应包括馆内日常行政管理、服务管理和财政管理等几个方面。管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组织活动,这种活动将分散的资源如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组合起来,形成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的物质和社会双重结构的过程。一般高校图书馆管理流程中,包含采访、编目、典藏、流通、阅览、参考咨询等,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复杂性要求其日常行政管理和财政管理要科学规范,另外,由于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师生,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提高服务质量。

2、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是基础,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要完善网络资源设备等硬件设施,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访问量较大,因此服务器性能配置也应该较高,相应的系统管理软件要完善,阅览中心是查阅资料的场所,相应的设施如书架等要配备齐全,此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的工具等也应配备;另一方面要在优化图书馆门户网站、信息平台等基础建设;最后,加大资金和人员投入,以更好的建设图书馆,优化资源的利用率。

3、服务质量

数字图书馆运行的目的是提供信息资源服务,服务是否良好,表现在数字资源平台开发的建设的技术水平、用户信息查询、馆藏书籍的借阅、管理等方面。用户进行信息查询时,网络服务平台是否稳定,高效,安全性能是否好,用户的反馈是否得到重视,员工的工作态度是否热情,这些都是决定服务质量的因素,要推动图书馆更好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服务质量的提高。

4、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8

关键词:图书馆学,图书馆服务,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对比研究,数字图书馆

图书馆是人类社会知识财富的聚集地, 它具有传递科学情报、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思想教育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职能, 它的办馆宗旨是“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服务质量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办馆水平[1]。因此, 如何制定出合理、科学和有效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来评价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从而来指导图书馆的工作是当前图书馆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

1920年, 图书馆领域的关键人物John Cotton Dana提到“所有公共机构都应该为他们的花费做出反馈, 而且这种反馈应当是积极的、明确的、可视的和可衡量的。公共资助的机构应当为它的投资者做些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能够被清晰地描述和彻底的评估”。早在20世纪60年代, 国外图书馆界的学者就开始了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探索, 并撰写了很多重要专著。80年代, 一些学者将市场营销学中的服务质量评价理念引入到图书馆学的研究, 使有关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研究推向了一个小高潮。随后, 各国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真正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际应用研究。但是,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图书馆的特征, 因此, 传统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对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加以修正, 以适应现代图书馆的发展需要。介绍了各个时期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 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最后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设想。

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

1.1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早期研究

图书馆早期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馆藏资源、馆藏大小、馆藏历史等方面, 根据统计的各种业务数据, 例如:藏书量、馆舍面积、经费、人力、借阅量等, 来衡量图书馆的服务质量[2]。在这一时期, 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兰开斯特出版的《图书馆服务的评量与评估》与《图书馆评估》, 在这两部著作中, 作者将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 使得评价标准逐步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他明确指出了图书馆的服务应从目录利用、参考服务、文献检索、藏书、文献提供能力、技术服务和自动化等方面来衡量。《图书馆效用:一种系统方法》是另一部重要的著作, 作者摩斯首次将数学模型运用到图书馆的评价中, 将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从“定性化”推向“定量化”[3]。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期

20世纪80年代, 源于营销学中服务市场的一些评价模式引起了图书馆学者们的关注, 这些评价模式随后被应用到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中。1988年, 美国服务市场营销专家Parasuraman A等人根据“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率先提出了SERVQUAL评价模式, 他们认为服务质量取决于用户感受到的服务水平与用户期望的水平之间的差值[4,5]。SERVQUAL通过一种面向用户的问卷调查方式, 将服务质量归结为5个属性, 通过利用22个指标对这5个属性进行评价, 来确定服务质量的高低, 这5个属性分别是: (1) 可靠性, 即独立和准确完成承诺服务的能力; (2) 响应性, 即愿意帮助顾客并提供快捷服务; (3) 保证性, 即工作人员的知识、礼仪以及激起信任和信心的能力; (4) 移情性, 即关心、注意顾客, 并提供个别服务; (5) 有形性, 即物理设备、公共设施以及员工的外在形象。在调查问卷中, 用户的选项不是简单的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 而是要求用户对每一个问题给出3个值:期望值、实际感受值和最低可容忍值。通过这3个数值来进行评分, 评分按1~9级的标准测度, 1表示最低级, 9表示最高级。

随后, 加拿大学者Francoise Hebert将SERVQUAL用于评价公共图书馆的馆际互借业务, 美国学者Danuta A. Nitecki也将SERVQUAL工具对高校图书馆的馆际互借、文献保存、参考咨询等服务质量进行了评估。这些早期的研究发现, SERVQUAL基本上适用于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可以对传统的图书馆评估方法形成很好的补充。但是在随后的研究中, 人们发现若要把SERVQUAL很好地应用于图书馆领域还需要经过大范围内的测试, 它的指标也需要相应地进行一系列调整。从1997年开始, 很多学者对SERVQUAL在图书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虽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样, 但都表明, 最初的SERVQUAL需要经过一定的修正才能更可靠、更有效地评价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1.3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广泛应用期

随着对SERVQUAL可靠性及有效性研究的深入, 20世纪90年代末, 一些研究机构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工作, 主要研究的重点是对原有的SERVQUAL进行修正, 目的在于形成能够被不同图书馆采用的实用型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体系[6]。在这些研究中, 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研究型图书馆联合会 (ARL) 根据图书馆的特点, 融合SERVQUAL的质量方面和在用户调查中发现的质量方面而发起的“LibQUAL + TM”评级体系。从1999年开始到2004年, LibQUAL + TM经过了5个阶段的实验, 参与实验的各类图书馆400余所, 在经过综合分析大量调查结果的基础上, 发现在它的第4轮实验中形成的, 由22个指标3个质量方面构成的体系对图书馆服务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这3个方面分别是:服务影响、信息控制、图书馆环境[7,8], 见表1。

目前, LibQUAL + TM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广泛应用于全球很多国家的各类图书馆。我国学者不仅将美国对LibQUAL + TM的研究成果及时介绍到国内, 还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 例如, 将多层次模糊数学模型应用在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9]。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根据实际情况在对LibQUAL + TM修正后各自进行服务质量的调查[10,11]。

1.4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电子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然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评价模式在评价数字资源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如何评价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引起了国际图书馆界专家的高度关注。以英、美为主的国家和一些国际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项目和成果有:1998~2000年, 由欧洲委员会资助的“图书馆电子服务的绩效评价和管理质量的绩效指标体系, EQUINOX Project”项目;2000~2001年, ARL开发的统计和测度计划中的子项目“电子图书馆评价项目, ARL E-Metrics”, 目的是研发电子信息资源及服务的统计指标和评估指标;2002年的“在线网络电子资源使用统计, COUNTER”是一项国际性的由欧美图书馆组织、出版商和中间商参与开发并互相遵守的在线电子资源统计标准;2003年, 由国际标准化组织资助研究并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数据标准, ISO2789”[12,13,14]。

相对于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研究还很少。由于实践不足, 每种评价模式都有优缺点, 尚需进一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最终使对数字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全面和完善。

2 各个时期评价模式的对比研究

图书馆在特定时期不同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各有其优缺点。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早期的研究偏向于图书馆的投入资源, 在一定程度上, 这种方法可以客观的评价图书馆服务情况, 因为绝大多数的评价指标值都来自于日常工作中的统计数据, 不受图书馆员与用户的主观因素影响。但是这些方法在关注图书馆到底能为读者提供什么层次的资源时, 却忽略了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 图书馆对用户的影响, 用户在体验服务后对图书馆的感受。因此, 造成的缺点是不能很好帮助图书管理者有效地判断服务的不足和今后工作中改进的方向;其次, 这个时期的研究多偏重于图书馆服务评价的概念、目的、意义等理论性的研究, 研究多为个人学术观点, 并没有形成体系。

SERVQUAL的模式出现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工具, 它与之前的测量工具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但可以获得用户对实际服务过程中的评价, 还可以了解到用户对服务的期望值, 从而得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与用户期望之间的差距, 为进一步改善图书馆的服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 由于SERVQUAL最初是针对商业领域的服务质量评价, 在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评价时, 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表现在SERVQUAL的5个维度和22个指标未能全面反映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更多的研究证实可靠性和响应性方面之间存在着交叉, 而保证性、响应性和移情性这3个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重合[15,16,17]。

随着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研究, 出现了一些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都较强的研究成果, 其中之一的LibQUAL + TM在许多国家和各类型图书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LibQUAL + TM较之前的SERVQUAL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首先它延续了SERVQUAL以用户感知为基础的评价模式, 重点强调了图书馆这一特殊领域的服务特点, 即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能力, 力求更全科学、客观的评价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其结果还可以在不同图书馆之间做横向比较, 寻找差距, 真正体现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办馆思想。然而, LibQUAL + TM在用户能否准确打分、测评指标体系权重的设置、测评层面与测评问题的设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质疑[18], 有待进一步改善。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转型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数字资源使用及服务的评估。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以实用性强的项目、应用程序、系统、统计指标和测量指标为主, 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基础, 进一步强调服务成效和服务品质。该阶段的研究以研究项目为主, 实施研究的主体多元化, 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图书馆协会和中间商的资助。因为对数字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估处于起步阶段, 尚未形成固定的体系, 难免存在局限性和不足。所以, 在开展评价时可以考虑分析数字馆藏整体服务、单项服务或单项服务的某个方面的用户满意度、分析不同用户群体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针对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发展与要求, 提出了3个必要的研究方面。

3.1 评价模式的系统性研究

大量国外研究经验表明, 系统性研究是建立科学有效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的必要条件。在设计和制定评估指标项目时, 应以大量的统计、测算、研究和实践为基础, 兼顾图书馆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使评价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图书馆的全貌。对调研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应遵循可靠、全面、有效的原则。同时, 应扩大评价模式的应用范围, 不断总结经验, 使评价模式不断趋向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

3.2 评价模式的可比性研究

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应具有可比性, 而不是仅仅限于某个图书馆或者某几个图书馆单独的评估活动。可比性的优势体现在, 从馆与馆之间的比较, 找出存在的差距;借鉴先进的思想与经验, 增进馆际间的互相了解与学习。但是由于图书馆之间无论从规模还是性质功能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很难在同一尺度上进行比较。因此, 区分不同的层次以便在同一水平下进行比较是评价模式可比性的保障。

3.3 评价模式的导向性研究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9

一、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相同点

1. 服务模式相同。

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一种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 其服务模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提供智能的、主动的、个性化的终极信息服务, 支持信息用户灵活、自助、自主地处理信息、提炼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进而增进用户利益, 超越用户期望。

2. 工作原理相同。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和图书信息进行数字化, 或采集数字化的档案、图书信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传播, 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 以求加强资源共享, 扩大资源总量, 形成规模效益, 最大限度利用档案、图书信息资源。

3. 建设目标具有相似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都是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以便将分散于不同载体、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相互连接,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资源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 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4. 应用技术具有相关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是可以通用的, 如大量并发查询、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图像分类、网络安全、智能检索、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转换、视频点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可见,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是可以相互借鉴参照的。

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差距

1. 数字档案馆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2003年8月21日, 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在青岛启用。其后, 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其他地区的档案馆也纷纷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目标。但事实上大部分档案馆仍处于档案馆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阶段以及本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阶段, 还没有实现档案馆馆际间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平台中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我国数字档案馆发展缓慢, 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有管理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原因。2011年,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提出建立和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 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 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1997年7月,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 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 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其后, 各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陆续展开。2011年,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 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1.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改善服务工作。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编制多层次、多类型利于查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于开放的档案, 尽量取消查阅利用的身份认证, 使任何人不管有无需求, 都可以随时查阅利用;加大开放档案的力度, 正确认识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及时审查调整直至解除期满档案的密级, 开放一切应开放的档案。

2. 丰富数字档案信息, 改善档案信息结构。

加大丰富档案馆藏的力度, 把触角伸到反映社会整体层面, 把利用率较高的公证、婚姻、学历、奖惩等内容的档案, 反映社会变迁的城区改造、城市风貌、社会风情的档案,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档案接收进馆, 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拉近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公众的距离。

3. 改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建成数字档案馆, 改变以政务档案为主要馆藏的局面, 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改变牢固的档案保密传统,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 我们需要思考档案在信息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定位,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定位。能够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能够转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平台使档案信息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娜.袁田.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档案学通讯, 2010.2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10

1 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资源现状

1.1 传统教育服务资源

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对应的传统图书馆, 其馆藏信息资源的载体以纸质文献为主。而且可以预计纸质馆藏并不会因数字资源的大发展而快速消亡。因为图书馆不仅仅是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其同时也是文明载体传承的储藏中心。在教学科研过程中, 还有相当一部分教育资源是以纸质文献的形式存在。在数字资源的数字化对象范围尚未覆盖人类全部文化作品的时候, 纸质文献的存在价值及其在教育教学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可以肯定传统教育服务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巨大作用。

1.2 数字教育服务资源

随着信息资源传播方式的改变, 新的信息资源传播媒介和载体也在逐步加入并改变着现代教育模式。技术的发展为大容量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基本条件。越来越多的文献信息被数字化, 成为如今高校图书馆教育服务资源的重要内容。图书馆购买数字资源的比例和资金比重逐年升高。数字资源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广。对高校图书馆而言, 数字资源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信息资源。

在纸质文献之外, 现代高校图书馆所购买的数字资源存储量越来越多, 涵盖的学科面越来越广。但是数据库数量的增加并不直接等于更好的服务质量, 数字教育和数字科研对信息资源有着明确、细致的针对性要求。只有弄清楚其要求的内容, 并努力使图书馆的服务达到其标准, 才能使高校图书馆成功应对数字教育、数字科研的需求。

2 设计数字教育、数字科研环境下的教育服务资源

2.1 数字资源的优点

2.1.1 传播迅速

随着数字教育的兴起、网络技术的进步,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存储和传播的应用越来越广。远程课堂、同步教学成为现实。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化有了新的实现方式。

科研意在创新, 意在抢先。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和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同时性的增强, 同样科研成果出现的比例也会增加。而同样的科研成果唯有抢先发布者能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等, 也是决定科研人员前途的关键。因此, 在信息通过网络数字化传播的现代社会, 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是数字科研不可或缺的必然要求。

2.1.2 节约时间、经费

纸质教材的更新速度无疑是不能和数字化的课件相比拟的。在知识系统更新相对较慢的基础理论课程之外, 还有大量应用类、科技工程类的课程。这些课程其知识更新速度快, 如果严重依赖纸质教材, 不仅无法及时跟上知识的更新换代, 也会造成纸质资源等物质浪费, 加重用户购买纸质教材等的经济负担。相反, 引入数字化课件, 教育者不仅可以及时传授最新的信息、知识, 费用也仅仅是廉价的存储器和播放设备, 大大降低对纸质资源等物质资源的浪费, 符合绿色、环保的社会发展要求。

在科研成果发布方面, 传统的期刊发表周期漫长, 而且现在待发表论文众多, 无法充分使科研成果及时正式发布。而利用网络的预印本等方式的形成和推广, 为科研成果的及时发布提供了良好有效的快速平台。即使成果得以快速发布, 又使同行等关注者能快速了解自己科研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方向。

2.3 设计教育服务资源

针对数字教育、数字科研以上两个特点, 高校图书馆若想从容应对, 满足高校教育、科研的信息资源需求, 在购买著名的大型数字资源的同时, 高校图书馆也需根据所属高校的教育、科研优势及重点学科领域, 结合教师和学生的信息需求, 设计打造相对应的教育服务资源。

在采购高校重点学科、专业所需数据库等数字资源的基础上, 高校图书馆应发挥自身多年服务教学、科研积累的资源优势, 进行数据挖掘, 加强专业性更强的自有数据库的建设。依托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的需求研究, 挖掘馆藏资源, 设计针对性强、易获取、传递便捷的数字服务资源, 强化准确及时的信息推送, 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扩大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教育、科研中的信息提供、知识挖掘方面的影响力。使高校图书馆更快地适应数字环境下教育、教学、科研方式的发展和转变。

3 机构改革

要适应社会、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变革, 一成不变的组织已经不复存在。“流动”的组织, 不仅指能适应服务地域范围扩大迅速产生分支的组织, 也指能快速适应新思维、新思想迅速调整组织结构的组织。

面对数字教育、数字科研对教育服务资源的需求, 高校图书馆不仅仅要做好基础性的资源建设任务, 也要准备好并且实施好自身组织机构的变革。大致有三方面:

3.1 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一致

没有一成不变的组织, 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这个过程中, 高校的发展促使对高校信息服务机构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要满足高校发展的信息需求, 高校图书馆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 而机构改革的首要条件是与高校整体发展战略保持一致。

3.2 与信息技术中心发展一致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服务中心, 但不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中心, 相应的信息技术中心是技术服务中心, 而非高校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中心。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 两者是不能互相取代的现代高校必不可少的服务中心。目前两者的彻底融合虽有试验, 但尚未形成能够大规模推广普及的模式。因而在信息技术渗透入学习、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当代, 高校图书馆若想顺利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在数字教育、数字科研方面的完美服务, 在进行机构变革的时候, 必须使自身发展保持与信息技术中心发展一致。

3.3 强化信息服务者和信息利用技能传授者的能力和地位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服务中心。在此功能定位下, 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者的角色是与生俱来的。但随着人类知识的累积以及信息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 读者或者信息用户要想高效的学习, 在进行信息搜集之前, 接受由专业的图书馆馆员为读者和用户进行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以及信息素养等能力的培训已经迫在眉睫。

图书馆界一方面在研究各类信息资源的搜集、选择、评价和利用, 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为用户、为E-learning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和信息服务;另一方面, 也在向用户传授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的技能, 提高信息素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而适应E-learning环境, 成为高效的学习者[3]。可以肯定, 作为信息检索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一类的课程将不仅仅限于选修课进行的课堂。越来越多的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培训之类的紧需培训将更多的由图书馆员承担。图书馆员的角色不再限于单方面的信息服务, 图书馆员需要走上信息培训的前台。因此, 从业的图书馆馆员对自身的认知需要超越传统思维的限定, 要将自身定位于信息服务者和信息利用技能传授者。高校图书馆的从业馆员就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提高。在明确职业定位的前提下, 完善从业技能。只有能力完备的从业人员队伍, 才能迎接高校图书馆面对的挑战。

因此, 强化图书馆馆员关于信息服务者和信息利用技能传授者能力和地位的认知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

4 结语

在传统网络和移动网络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 新形式的信息服务模式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信息, 因此无论如何改头换面, 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甚至现在的移动图书馆, 都是信息资源储存和服务的集大成者, 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高校这个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园地里, 高校图书馆要以更丰富的信息资源作支撑, 以更专业、更先进的图书馆馆员队伍为高校的教育、科研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

高校图书馆若想在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代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 必须从资源储备和人才队伍两方面成功应对数字教育、数字科研的挑战。综上所述, 高校图书馆不仅要建设高质量的适应数字化传播的信息服务资源, 还要在保持与高校的整体发展战略一致、与信息技术中心的发展同步以及满足环境变化对图书馆馆员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自身的机构改革, 适应新形势的信息需求, 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不断强化自身新型、综合型信息中心的地位。在激烈的信息服务市场中, 既要谋生存, 更要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连分.30年来国外大学信息服务机构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09, (9) :86-8.

浅析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 篇11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高校 信息 建设

0 引言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高校图书馆凭借雄厚的科研力量成为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的生力军。高校图书馆处在从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过渡的发展阶段,正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促成了数字图书馆的产生,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公共信息中心和枢纽,数字化将是图书馆的最终发展方向。

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关于数字图书馆的概念,目前国内外有多种说法。例如,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对各种信息进行搜集、组织、加工、保存和管理,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横向跨库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有人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有纸质图书馆外观的感觉,将图书馆资料数字化并被存储起来,能在网络化的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存取,能通过复杂和一体化的自动控制系统为用户提供先进的自动化服务的图书馆形态。这些说法都从一定的角度反映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但每一种解释都不能囊括数字图书馆的全部内涵。笔者以为,“数字图书馆”是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化信息的集合体,是计算机化、网络化的图书馆系统或信息系统。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是下一代Internet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它将从根本上改变Internet信息分散、不便使用的现状。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的信息来源和组成部分,但数字图书馆不能仅仅理解为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

2 数字图书馆的功能和特点

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较,数字图书馆具有其独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特点及其功能,正是众多传统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方向。

2.1 信息资源数字化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因为数字图书馆的其他特点都是建立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因为数字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各类传统介质的文献进行压缩处理并转化为数字信息,这种数字化的信息又是多媒体的,人们可以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影像来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2.2 信息传递网络化 在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数字图书馆需要通过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来实现。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图书馆网络化进程在不断加快从图书馆自动化发展到图书馆网络化,从早期的书目信息网络发展到馆际互借、联机合作编目、合作参考咨询网络,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发展使信息交流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使信息与知识更大范围地传播。数字图书馆信息传递网络化的特点也同时给数字图书馆带来了跨时空、开放型、标准化、规范化的特征。

2.3 信息利用的共享化 数字图书馆在实现了信息资源数字化和传递网络化之后,必然会提出一个信息利用的共享化问题虽然以往图书馆在理论与实践上也提倡资源的共建共享,但信息利用共享化作为数字图书馆的一大特点,其共享化的广度与深度是以往图书馆所无法相比的。

3 建设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

数字图书馆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高新技术于一体,改变了传统文献资源的存储方式,实现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检索、浏览,拓展了文献信息服务的领域。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需求:

3.1 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社会活动的基础之一,其发展是图书馆所处信息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也是数字图书馆得以实现的重要推动因素。

3.2 因特网的迅速推广与普及,给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现实的网络环境和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而电子书籍、电子出版物的增多使传统的存储组织方式已不再适应新的需求,为了解决资源与存储共享和发展,我们需要新的技术来描述馆藏的服务。

3.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手工信息检索,而希望通过网络直接检索图书馆的馆藏,获取所需的信息。此外,图书馆其他网上业务的展开,也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持。

4 对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4.1 作为图书馆各项工作中最活跃的、起决定因素的图书馆员,必须及时补充、更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以适应日新月异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复合型人才。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或面对面的读者服务及咨询,而是利用新的技术设备为用户提供新的服务。馆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计算机操作,电子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熟悉各种检索软件工作,如机读目录、多媒体光盘、国际联机检索终端等。除此之外,图书馆员还应具备对繁多的网络资源进行组织、筛选的能力,能对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展。同时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扩大和国际接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面对外来的丰富资源,如果不能阅读和理解,就失去了交流的能力,那么就更谈不上如何为读者提供信息了。所以,作为信息交流中介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外语水平,才能在网络环境下熟练利用外语进行信息的检索、交流、传递。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除了负责各自担负的特定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外,还要围绕着网络的建设、维护、利用,对部分新的设想进行试验性研究、对用户进行宣传、推广工作等,越来越多的信息源和各种新的信息检索手段无疑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管理不再是传统的手工借阅、手工加工、手工检索柜台式服务,而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以计算机检索服务为主体的电子阅览室、数字化图书馆、远程服务等等。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知识,从而达到提高素质,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业务能力。

4.2 加强电子资源的建设 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虽然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仍是现阶段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数字化信息资源已成为馆藏资源激增的主体,包括各种电子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高校数字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因此它所收藏的电子资源在学科特点、学术价值和专业范围方面都有特定的要求。各高校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中目前普遍采用联盟采购的方式来购买国内外著名数据库,在体现特色馆藏和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建设各种自建数据库,围绕自己的重点学科建立学科信息门户,开发与重组网络信息资源。

4.3 加强合作,推进图书馆建设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但以高校图书馆现有的人力、才力和物力,独立发展数字图书馆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是进行多方面合作。我国为加速国民经济发展和强化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了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型项目。其中,中国数字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电子文献信息中心,收藏了中英文大型数据库70个、全文电子期刊8000余种、多媒体光盘4 000余张,内容覆盖各个学科领域,它可以面向国内外用户提供本地检索、委托查询、课题查询、定题咨询等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签约加入这些组织,通过合作方式来节约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资。

4.4 做好读者培训工作 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资源,不少读者,特别是对于刚入校不久的新学生,由于不熟悉馆藏和缺乏相关的网络知识及计算机知识,很难迅速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这种情况势必会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效能,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也是莫大的浪费。改善这种状况的一种有效途径就是图书馆积极主动地开展用户培训工作。图书馆应在了解读者情况及其需求的基础上,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他们介绍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有关信息获取途径和方法的知识和经验,也可将这些知识随时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使读者通过培训和学习,不仅能够利用传统方法获取文献资源,而且可以熟练利用数据库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

参考文献:

[1]方建平.数字化是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发展方向[J].图书与情报.2003(1).

[2]杨文静.数字化:传统与现代化的困境与抉择[N].山西经济日报.2005.7.8.

[3]梁奋东.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馆藏发展及其政策初探[J].图书馆.2006(3).

[4]高庆殿.关于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5]连萍萍.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01(2).

[6]卢共平.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J].图书馆建设.2006(4).

[7]吴新年,董积生.论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00(3).

数字图书馆评价 篇12

在知识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共享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如数字图书馆的建立,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标志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图书馆的建立是对传统图书馆在资料的存储、检索、查阅、信息的传播等方面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它突破了时空限制、大大节省了成本、最大限度的方便的客户。但就当前我国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现状来看, 尚远远没有实现与信息化时代要求相匹配的水平。如随着时尚传媒的快速发展, 手机、电脑等这些客户终端尚无法随意进出某图书馆索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而新的信息发布和图书出版也很难实现和传统媒体同步的效果。信息的时效性还有待改进。这不是纯技术上的问题, 实际上存在三大瓶颈因素: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建设标准;二是利益分配问题;三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三个问题尤其是后两个问题互为表里, 彼此制约, 而最终导致难以实现方便有效及时快捷的信息共享局面。笔者拟对此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二、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我国数据库走向市场始于1993年, 标志性事件就是“万方数据公司”宣告成立, 而1997年“中国实验型数字图书馆”被列入国家重点科技项目之后, 则是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次年, 文化部和国图启动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 标志着这项工作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开发了国际先进的搜索引擎, 利用163、169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把300万页, 约计5000多种文献向网上客户开放, 月均访问量超过了200万人次。

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我国数字图书馆取得了可喜的成就。馆藏资源实现了数字化, 且部分馆藏资源向社会开放。但在发展过程中, 也存在很多问题, 其中我们称之为瓶颈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导致资源浪费

首先, 由于标准不统一、不规范导致各传统图书馆各自为战, 选择适合自己的软硬件设备设施, 从而使得各图书馆数字资源不能兼容。系统之间不能很好的衔接, 相互应答。资源无法共享, 造成大量的人财物资源的浪费。如同样一本图书, 各图书馆各自扫描各自的, 不能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

2、利益分配难以有效协调

即便是有了统一的标准和统一的管理协调组织, 但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协作进行依然无法展开。

首先, 馆藏资源的充实与图书作者的利益不能很好的衔接, 这个问题体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上。

其次, 各图书馆之间不能加强合作的深层次原因还在于图书馆的产权体制问题。无论是政府 (市) 图书馆或是各大学图书馆, 基本属于事业或公益性的财产, 以事业或公益性的指导思想去管理。没有把图书馆和这些主体分开, 进入市场。因为协作或与著作者之间的利益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关系, 而各图书馆的协调和信息资源统一部署却带有事业或计划的色彩, 这就产生了矛盾。简而言之, 各图书馆缺乏相互协调统一操作资源共享的积极性, 缺乏面对市场的动力和压力。

3、“知识产权”保护困难

首先, 著作者与图书馆的关系问题, 就是著作的授权使用范围与图书馆的付酬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法律中存在死角。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1966年发布的《著作权条约》中规定:在版权保护期内的作品, 上网传播必须经由著作权人授权, 否则即为侵权, 但我国的著作权法对此并没有明确规定。

其次,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严格的著作权保护可以充分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受侵害, 从而激发著作权人更高的创作热情, 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共享与信息的交流、科学知识的普及等等。因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各国在立法方面给予了折中。这就是所谓的“合理使用原则”。

所谓“合理使用原则”就是指在一定情况下, 法律允许其他人使用著作权人的作品而不必征求著作权人同意, 也不必向其支付报酬的原则。但是这个原则尚有一个基本的前提, 就是在使用中必须要指明作者的姓名、作品的名称, 就是基于作者人身权利不是能转让的。同时也还强调不能侵害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这一原则, 在各国版权费中都在不同程度的实施。

总之, 图书馆要尽量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氛围, 把握好尺度, 遵循“合理使用”限定的范围和权限。

三、解决数字信息共享“瓶颈”的基本策略

首先, 从观念入手,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要摒弃传统图书馆建设的观念和思路。从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信息共享理念出发,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面向市场。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把馆藏资源当做商品去开发去经营, 而不是把资源放在存储器上就像放在实体的大楼中一样, “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的管理理念。要让这些信息与图书主动去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其次, 要尽快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设立具有权威性的管理组织机构, 进行全面的统一的规划和部署。防止重复建设、防止资源浪费。对软硬件设施实行统一的标准, 统一规划和采购, 要首先能够在各大实体图书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 互通有无的工作与经营机制。然后逐渐扩展到社会,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要协调好各图书馆的利益分配关系。

第三, 尊重知识产权,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立法与执法的力度。协调好知识的保护与知识传播之间的关系。完善“合理使用”原则。在著作权人的利益得到最大保护的前提下, 尽可能的保障社会受众对知识与科技的借鉴与使用。

第四, 综合运用P2P技术、群集技术、3G技术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成果, 打造方便快捷的用户检阅平台, 真正体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共享与跨越时空的优势。把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成为信息化时代的桥头堡, 以服务于当代社会。

摘要:当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依然存在标准不统一、管理不规范、以及利益分配与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解放思想、更新理念, 放弃传统图书馆建设思路, 以信息共享为出发点,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搞市场化经营, 才能真正实现数字信息共享的目的, 为信息化时代服务。

关键词:信息共享,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

参考文献

[1]王平媛:《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挑战》, 《图书馆建设》, 2011 (02) 。

上一篇:趣味性设计下一篇:网络时代的草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