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2024-11-26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精选12篇)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世纪。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的浪潮, 使人类开始步入“数字时代”。“数字城市”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标志, 已在中国的大地上拉开了帷幕, 并已经出现了很强的发展势头。作为数字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图书馆如何发挥它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如何适应“数字城市”的特点, 是我们今天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研究的重点课题。

1 关于数字城市

所谓数字城市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 将城市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 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以及城市生产与生活。数字城市可以使人们在三维虚拟环境中进行管理分析、决策、工作、学习与娱乐。

2 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馆的启迪

2.1 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图书馆, 目前没有一个明确、完整的定义, 数字图书馆实际就是人们所说的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无墙图书馆。

2.2 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城市”中的地位

作为数字城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图书馆, 其文献数字化的进程快慢, 必然会给城市数字化带来直接的影响。“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信息中心和重要信息资源库, 其重要地位将在“数字城市”的“数字化生活”中显现出来。

2.3 数字城市的发展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服务

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浩如烟海, 人们有理由要求“数字图书馆”提供高速、高效的信息服务, 21世纪信息增长将是“人口增长的20万倍”, 人类历史“自古希腊以来, 全球信息积累已增加了1000万倍, 在21世纪内很有可能再增加1000万倍”, 另外网上信息资源日益繁多, 目前因特网上约有8亿个网页, 其中6%为科学教育网页, 83%为商业内容的网页, 其他内容的网页占11%, 按此计算仅科学教育网站就有4800万个网, 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因此, 人们希望获取新颖全面、准确的信息, 获取的方式、方法越简单越好, 速度越快越好。可见“数字图书馆”要实现人们希望的“速度”,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智能化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新的信息组织、存储、检索、表现的形式, 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最终目的是提供给用户使用, 因此, 良好的用户界面将是数字图书馆提供用户信息服务的重要保证。因此, 数字图书馆用户界面的智能化、集成化, 将是提高数字图书馆服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随着数字图书馆技术的日趋成熟, 简单的信息推拉服务已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 因此, 在信息“Pull”与“Push”技术相互结合的基础上再融入人工智能、知识发现、Internet及数据库等技术而形成发展的“智能信息推拉”技术, 将在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这项技术是当前Internet/Extranet/Intranet、数据库系统及其他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2 数据库问题

数字城市的建设近年的重点是城域网络基础建设, 这主要包括解决信息交换平台和建立健全数字信息库。要建好数据库, 图书馆应承担起重要的作用。第一, 信息资源的统一性。第二数据库建设要体现大众实用性。第三, 加强信息资源的全文数据库建设。目前我国的文献数字化重点多集中于有资料价值和利用率较高的新文献上。国外对此也很慎重。第四、在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的优势, 享受资源共享, 丰富我们的数据库。这是许多国家已经走过的成功之路。

3.3 Web挖掘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核心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 除了馆藏的数字化资源外, 还有大最的信息来源于Internet, 因此对Internet上信息的开采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目前, 对于Internet上的海量数据信息, 利用现有的Web查询技术并不能满足用户的应用需求。

一般情况下Web挖掘可分为内容挖掘、日志挖掘和结构挖掘。第一、内容挖掘, 内容挖掘是从文档内容或其描述中抽取知识的过程, 包括对Web文本挖掘和多媒体信息挖掘。第二、日志挖掘, Web日志挖掘是对用户访问Web服务器时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信息挖掘, 从中可以得出用户的访问模式和访问兴趣。Web中的每个服务器都保留了用户的访问日志, 记录了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 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第三、结构挖掘, Web结构挖掘是对Web页面超链接关系、文档的内部结构、URL中的目录路径结构的挖掘。

以上几点是数字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利于数字城市的发展。

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将是全球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的高潮, 我们要抓住历史赋予我们的机遇和责任, 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发挥资源优势和聪明才智, 建设好中国特色的数字城市, 为我们国家立足世界之林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 数字城市的出现必将对数字图书馆建设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从数字城市的特点状况出发, 分析了数字城市的发展对数字图书书馆的启迪, 并提出了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数字图书馆建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城市,智能化,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1]赖明等.数字城市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2]徐乃焕.论数字城市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建设, 2001 (4) :85-87.

[3]吕磊.数据库与数字化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3. (6) :65-66.[3]吕磊.数据库与数字化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3. (6) :65-66.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2

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影响

本文简述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对于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所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在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妥善保护知识产权的对策.

作 者:蒋玲 作者单位:乐山师范学院,四川,乐山,614004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年,卷(期):“”(16)分类号:C289关键词:知识产权 保护 高校 数字图书馆 影响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3

一、数字出版的特征

(一)数字出版方式多媒体

传统出版物是指报纸、期刊、图书等纸质出版物。这种纸介质出版物以记载文字、图表和图片这类静止的的信息,传统媒体形式则是将报纸、书刊、电视、广播采用平面化、模拟技术传播,相对而言,传统媒体功能相对独立。数字多媒体功能则可将传播内容诉诸感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就是说在感知上可以“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从而达到“多维化”目标。也就是说数字出版方式是以声音、图像、视频、文字、音乐等多媒体形式记载和传递的动态信息。如CD-ROM歌片既可视演唱者,又可以翻看歌词,选择原唱卡拉OK等多种形式;CD-ROM动物电子出版图集,不仅能介绍所收录的动物习性、原产地、分布情况、资源特征,同时还能显示所收录动物的声像资料。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形象、生动,愈来愈符合人类的认知习惯。有资料显示,目前,电子图书的总量、电子图书的读者总数量以及电子图书市场的销售总收入增长异常迅猛,随着出版活动所依赖的载体发生显著的变化,纸质图书的内容数据化、图像化以及网络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新潮而便捷的阅读手段。

(二)数字出版存储海量

我们知道,普通纸质期刊、报纸出版时信息承载量是有限的,期刊要受篇数、字数限制、报纸要受版面限制,一经排版,不能随意增减内容,如作内容调整或增加就会给印刷、排版、和发行带来诸多问题。而线性传播的广播、电视其内容设置通常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时间甚至要精确到秒,所能呈现的内容也就很有限。数字出版则是数字出版物发布的信息,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便捷地存储于磁盘光盘或网络空间,数字出版就存储而言是海量的,与传统出版相比内容是无限量的。

(三)数字出版传播交互式

数字时代大数据环境下,人人都可以写故事,故事产生数据,数据变为资源,资源推动出版模式往“大众化”进发,不难理解,大众的思维创意总是超出一群固定的人的想法,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故事出发,在大数据的背景下,让自己的知识与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这也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通过各种分析工具,大数据技术可以将个人用户产生的分散的碎片化信息组织在一起,从而让每个故事更为精准和立体,并且都能成为优秀的出版资源。同时,读者不再仅仅是读者,作者也不再仅仅是作者,双方角色得到自由切换、两方的界限也被打通,能够更好地实现互动交流和互动出版,数字出版的这种即时的互动,很大程度促进了思想、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为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数字出版流程简效率高

传统出版流程一般经过编辑、送审、印刷和发行,具体环节较复杂,通常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出版周期偏长。数字出版则是网内网外互联运转,同时相关步骤同步并列进行,由于在数字出版中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图书出版的编辑效率大大提高。

(五)数字出版高度满足个性化需求

数字出版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可以精准到按需出版,这与传统出版的经济模式运行有很大的不同。除此之外,按需出版还有其他许多传统出版模式不具有的特色,就是它的包括包容性、及时性、定制性等等特性在内的综合优势。首先,按需出版也是在大数据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出版方式,它是一种网络出版,在网络出版的数据库中,留有着让任何一家传统出版社都望其项背的图书品种,这就是按需出版所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包容性。其次,按需出版具有的及时性这一优点,使得出版社不再被“最低印数”所限制,于是许多客户即时印刷的要求便得以满足。正因如此,部分按需出版公司甚至提出了“即日出版”的口号,并且用按需印刷技术印制几百页的图书,完成整个过程仅需以分钟计时的时间。最后,定制性是按需出版不得不提的最大特色,所谓定制性,是指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图书内容的字体、排版等工作,都可以针对客户来进行个性化的设计,进行“私人定制”。

二、数字出版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数字出版加速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步伐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文献资源建设要深化对全球文献信息资源的掌握,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并且努力获取重要的网上文献信息资源的使用权,推动文献资源的共享。但是由于不可避免的原因,网络上的文献资源目前仍然是处于无序状态的,所以文献资源建设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根据广大读者的需求以及建设文献资源所要达成的的目标和所要坚持的原则等,来对被精心挑选出来的网络资源进行分类、标引、检索、采集等等工作。同时,还要组织下载有关文献信息,使网上流动的部分信息能够得到固定,来使得文献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补充和丰富。

(二)数字出版使图书馆资源建设更加有序化

除了以上所说,对文献资源进行必要的综合处理,深度加工和重新组合也是十分重要的。这能够使网络上爆炸式的信息资源转化成有序的、便于吸收的知识,并且由此组建成各种不同专题的数据库,使得网络资源融入馆藏。跟踪网络信息的变化是非常必要的,正是这一步使得文献资源能够始终保持最新,更加“与时俱进”。做到了定期对数据库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网络资源和馆藏资源就能够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更加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优势,最后,由于资源的互补性,各具特色的馆藏资源还会源源不断地向网上输送在自已有所发展的同时“反哺”网络资源,促进网上资源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这样,我国的文献资源建设便会像许多国外的成功案例那样,在建设中加强各系统图书馆的分工协调,使得馆藏特色化建设更加普遍和完善,以适应信息时代各级各类图书馆的要求。

(三)数字出版促使图书馆资源建设结构更趋科学

众所周知,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对文献的保存,因此保存本制度广泛存在于各地的大小图书馆当中。随着出版模式的变化,有部分学者对保存本制度仍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过疑问。尽管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站出来直接否定这项制度的继续存在,但是仍然有学者强调,“保存本仍然要向读者提供利用!”这是有道理的,部分图书馆也积极响应,将保存本书库面向读者开放,比如以地下图书馆的形式,将“保存本”的余热最大化。但是这也是有相应的条件的,条件是“保存本”不外借,只提供在图书馆内阅读。这时候,另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按需出版”的优越性便可以显现出来了。

由于按需出版能够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图书馆里珍贵的绝版书等进行补充,丰富馆藏,所以,曾经被放下了的“保存本”制度的存废问题又被学术界提及。如今,部分有先见之明的图书馆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措施,或者直接撤销了“保存本”书库的做法,而是选择将保存本“搬上台面”,重新流通起来;也有图书馆选择开放保存本书库,让读者直接进入阅读。当然,对于“保存本”制度的存废问题,仍有学者认为不同类型和规格的图书馆,需要进行理智深刻的思考。对于国家级图书馆和地方省级图书馆来说,不管今后按需出版发展的多好,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仍然应该坚持“保存本”制度,以使地方的和国家的珍贵历史书籍和史籍资料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但对于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图书馆等来说,图书资源的不足是缺憾,所以保存本制度应当取消,依靠按需出版模式来进行馆藏的补充。

(四)数字出版使得图书馆需求采访成为现实

虽然文献资源建设需要满足绝大部分人的需求,但是在“小众”读者面前,也应该树立较好的角色意识。如今,数字化出版模式以及按需出版的出版模式,给了“小众”读者最好的满足。在这之前,我们虽然知道传统的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里包含了对这一精神的要求,但是由于图书馆在传统的文献需求采访方法下,只是列出表来让读者在图书馆的范围限定下进行选择,读者是被动的,不积极的,于是造成了文献资源难以更好地被补充。即使图书馆通过答卷、面谈等等形式了解其需求,也是针对既有图书订购目录的,在成品的情况下进行“不得不选的选择”,这样,看似主动的读者需求调查活动,它在实质上却是被动的,并不能充分体现读者的个人意见。文献资源建设应该注意到,对“主流顾客”的服务固然重要,可是也不能忽视那些“小众读者”的需求。

在按需出版模式下,图书馆对读者需求的收集能力,远远超过传统的问卷填答方式。同时,收集到的顾客需求,也不仅局限于图书的学科与专业内容,更有各个群体的读者在关于书本的排版、字体上的个人意见,让读者来做“编辑”的主人,以达到更好地出版效果。举个例子,有些老年读者的视力不太好,他们更愿意选择较大号字体排版,而许多年轻读者则会有更多追求个性和时尚的意见建议。如果这些意见得以实现,文献资源建设将会更加人性化,面向读者,面向大众。

在新型的按需出版模式下,图书馆购买图书不再需要“一次买够”,正因为按需出版的优势,使得图书馆可以略微保守地进行购买,从而提高单本图书的总利用率,达到效益的最大化。不仅如此,因为科学采购而节省下的一笔费用,还可以被利用到购买其他必要的文献资料。不仅如此,按需出版的方式,可以使得图书馆藏中缺乏的重点图书得到补充,也可以从受众的需求出发,补充更加面向大众、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书籍,从而使整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管理和建设趋向绿色和科学化、有序化,更加符合绿色生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晶.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出版经营模式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5潘淑春.国家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系统分析与设计[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

[2]李丽雅.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出版经营的模式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

[3]王丹丹.数字时代专业图书出版的发展路径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3).

[4]吴钢.国家信息资源保存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

[5]牛奉高.数字文献资源高维聚合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14.

[6]赵丹阳.数字环境下科技文献信息开发利用与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

[7]范丽莉.我国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04.

[8]贾国柱.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7.

[9]谭伟.数字时代国内图书出版模式的转变[J].新媒体研究,2015,11.

[10]高辉,沈佳.数字时代基于020的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出版,2015(13).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4

一、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相同点

1. 服务模式相同。

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都是一种基于用户信息活动的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系统, 其服务模式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 针对不同需求的用户群体提供智能的、主动的、个性化的终极信息服务, 支持信息用户灵活、自助、自主地处理信息、提炼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最终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 进而增进用户利益, 超越用户期望。

2. 工作原理相同。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都是应用计算机、通讯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档案和图书信息进行数字化, 或采集数字化的档案、图书信息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系统, 通过网络传播, 实现信息共享, 形成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 以求加强资源共享, 扩大资源总量, 形成规模效益, 最大限度利用档案、图书信息资源。

3. 建设目标具有相似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目标都是在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成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 以便将分散于不同载体、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通过网络相互连接, 充分发挥数字信息资源辐射面广、传播速度快、资源广泛共享等特点, 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4. 应用技术具有相关性。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在许多关键技术上是可以通用的, 如大量并发查询、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海量数据存储、图像分类、网络安全、智能检索、人工语言向自然语言转换、视频点播、虚拟现实技术等。可见, 数字档案馆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许多技术研究成果是可以相互借鉴参照的。

二、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差距

1. 数字档案馆发展现状。

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且发展缓慢。2003年8月21日, 国内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在青岛启用。其后, 上海、深圳等发达地区开始实施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其他地区的档案馆也纷纷提出了建设数字档案馆的目标。但事实上大部分档案馆仍处于档案馆的业务自动化管理建设阶段以及本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阶段, 还没有实现档案馆馆际间的数字化建设和网络平台中的档案馆数字化建设。我国数字档案馆发展缓慢, 既有技术方面的原因, 也有管理和服务理念等方面的原因。2011年,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加快数字档案馆及电子文件 (档案) 备份中心建设, 完成国家数字档案馆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对电子档案进行安全有效的管理”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提出建立和完善数字档案信息发布利用系统, 加快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电子文件接收、重要数字信息采集等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实施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工程项目, 打造“一站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 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2. 数字图书馆发展现状。

在我国正式提出数字图书馆概念并导致后来大规模研发工作的是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 数字图书馆成为该会议的一个讨论专题。1997年7月, “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由文化部向国家计委立项, 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6家公共图书馆参与, 该项目的实施是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 其后, 各种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陆续展开。2011年, 文化部、财政部共同推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 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 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

三、数字图书馆建设对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启示

1.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改善服务工作。

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编制多层次、多类型利于查找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检索工具;对于开放的档案, 尽量取消查阅利用的身份认证, 使任何人不管有无需求, 都可以随时查阅利用;加大开放档案的力度, 正确认识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 及时审查调整直至解除期满档案的密级, 开放一切应开放的档案。

2. 丰富数字档案信息, 改善档案信息结构。

加大丰富档案馆藏的力度, 把触角伸到反映社会整体层面, 把利用率较高的公证、婚姻、学历、奖惩等内容的档案, 反映社会变迁的城区改造、城市风貌、社会风情的档案, 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人物的档案接收进馆, 并进行数字化处理, 拉近档案与社会、档案与公众的距离。

3. 改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建成数字档案馆, 改变以政务档案为主要馆藏的局面, 实现档案信息共享, 改变牢固的档案保密传统, 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 我们需要思考档案在信息中处于什么位置,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定位, 如何给数字档案馆的工作定位。能够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就能够转变档案信息利用的“弱势”地位, 通过数字档案馆的平台使档案信息生动起来。

参考文献

[1].蔡娜.袁田.基于知识管理的数字档案馆与数字图书馆比较研究及启示.档案学通讯, 2010.2

新编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概述 篇5

白莉蓉

内容提要 本文概述了天津图书馆新编古籍善本书目的编制经过与特点,重点介绍了该书目的收录范围,类目设置及著录内容等。

关键词 图书馆 善本编目

1978 年为实现周恩来总理“尽快把全国古籍善本书目编出来”的遗愿,在文化部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始了全国古籍善本书的普查和编目工作。天津图书馆也以此为契机,在经历了1978 至1989 十余年的基础整理工作后,于1993 年5 月正式着手新的馆藏善本书目的编制工作。又越十寒暑,如今一部全新的《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终将杀青,且即将出版问世。作为有幸自始至终参加此项工作的一员,面对经五校其稿而最终完成的正式样稿,心中无限感慨。显然,如果没有本馆老一辈古籍编目工作者前期所做的长期的大量的艰苦细致的整理、著录及文献的选择工作,也就不可能使后面编目工作顺利进行。因此,这部全新的馆藏古籍善本书目是集本馆几代古籍编目工作者艰辛努力的成果,是新老同仁心血的结晶。

天津图书馆自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成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馆藏古籍图书的收藏不断丰富,由此也曾产生过多部综合性或专题古籍图书目录、馆藏善本书目等,这些书目纪录了天津馆古籍藏书的历史,也为后来古籍编目工作奠定了基础。在这些书目中较为重要的当属建馆后所编的第一部古籍图书目录,即《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和1961年编制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两部目录。

《天津直隶图书馆书目》编纂于1913 年,由当时的直隶提学使、中国著名藏书家、校勘家傅增湘嘱该馆编目人员嘉兴籍学者谭新嘉抄录编目,后由韩梯云等继之。该书目当为天津图书馆古籍图书目录之滥觞,集馆藏所有古籍于此,并无善本与普通书之分。全书共分三十二卷,收书12557 种,基本采用四库分类,并参阅古越藏书楼及其他各家书目体例略加变通,经部分四类,史部十七类,子部十三类,集部五类,类目清晰,条例分明,著录内容大抵为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稽核项等。傅氏对该目极为赞赏,有云:“虽不能企七阁四库之美备,以例夫新编之江宁图书馆书目,固已南北遥相辉映矣。”

但限于当时的认识或标准,该书目在著录内容上略显简单,有些书版本项只著录某某斋刻本或某某堂刻本,而无具体刻书年代。但对明代以前的刻本著录则较为详细,这或许是在当时的标准下,对善本古籍与普通书著录上的区别所在。再是,该书目将所有丛书均按另种著录,将其分散于各类之中,也略显零散。然而,尽管如此,这部目录多年来无论在图书馆自身的工作中,还是为读者服务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善本书目》1961 年编,这是自直隶图书馆成立以来直到此次编纂新的馆藏善本书目之前所编制的唯一的一部馆藏古籍善本书目。该目收录了1960 年以前入藏的善本书2554 部,按经、史、子、集、丛五部排列,著录内容虽仍为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等项,但明显地看出,该书目无论对著者或版本的考订上都是极为详慎的。多年来,该书目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众多专家学者以此为治学之津梁,在引导读者按图索骥,进行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天津图书馆还根据历年古籍藏书的不断递增,而编制了多部专题目录,如1955年编制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方志目录》,1980 年重新编制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方志目录》收录1911年以前刊印或抄写的地方志书3686 部,较之前者增加了近七百部。又1962年编制的馆藏《明清小说目录》,以及1981年编制的《馆藏活字本书目》等。这些书目都为后来的古籍图书的整理及编目工作奠定了基础。

正是由于有上述多部馆藏古籍图书目录为基础,加之《全国古籍善本书目》 的编纂,对古籍善本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制定出新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及分类表,使得此次编纂的这部新的《天津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做到有据可依。

因此,这部新的馆藏善本书目,是在“遵循国家标准、突出馆藏特色、尽可能多地向读者提供原书信息”的理念下进行的,从而使这部目录得以顺利编纂,现籍此作一介绍:

1、根据馆藏特点,确定收录范围

此次馆藏善本书目的编制,遵照古籍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及艺术代表性的原则,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制定的收录范围、著录条例及分类表,结合本馆藏书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新的标准,以为编目之依据。

天津图书馆共收藏古籍线装书五万余部,其中善本古籍八千余部,经过几次筛选、精校缜勘,在已编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2367 部善本的基础上,又适当扩大收录范围,将那些接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收录标准而下一格的馆级善本纳入其中,如对明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含丛书零种以及残书存卷在全书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予收录;清代乾隆以前的稿本、刻本、抄本,乾隆朝的精刻精抄本,乾隆以后、辛亥革命前具有一定学术资料价值的稿本及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或反映特殊印刷工艺的,如多色套印本、泥、铜活字本、木活字本中流传较少者,均予收录。此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文献、津人著述、书札、墨迹等,辛亥革命前名人批校题跋者亦均属收入之列。因此这部新编的馆藏善本书目共收録馆藏古籍善本书4822 种,5335 部,较1961 年编制的《天津市人民图书馆藏善本书目》的2554 种多出近一倍。

这部目录不仅收录了天津图书馆收藏的宋元明代的珍贵藏品、孤本秘籍,同时也注重反映馆藏特点,如地方志的收藏是天津图书馆藏书中的一大特色,共藏有原刻方志三千六百余部,其中明版方志53 种,清版方志二千四百余种,且有多部孤本或稀见本。在这些藏品中被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者383 种。此次在编制馆藏善本书目中对这部分藏书进行了重新整理,依据《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联目》)的著录,发现有相当部分清代乾隆以前纂修或刻印的方志,就目前的流传情况,在国内传本也只不过十部左右,甚至不足十部,当不算很多,应该补充到馆藏善本书目中来,还有部分虽刊刻较晚或属续修者,但因初修志或初刻本已流传极少,故也将其收入其中。如:(康熙)马邑县志五卷(山西),该志有明万历三十六年初修本,但原刻只中国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一家藏,南京图书馆藏有胶卷,而清代康熙四十四年再修本,原刻本只4 家收藏,然天津图书馆所藏的嘉庆二十四年重刻康熙本,也只两家收藏(天津、山西两馆)故将其收入目录。(乾隆)天镇县志八卷(道光)天镇志续录一卷,道光刻本,该志流传最早的本子为乾隆四年刻本,只国图、科学院图书馆两家藏,此乾隆十九年刻、道光重印本,据《联目》著录也只天津、台湾两家藏,科学院藏一胶卷,因此虽为道光重印本,但流传甚少。(嘉庆)范县志四卷(河南),清嘉庆十四年刻本,此志有明嘉靖十四年初修本,原刻只一家收藏,另有两家藏有胶卷,清康熙三十一年修本原刻本只两家藏,此嘉庆十四年修本也只有3 家收藏,类似这样的情况均予收入目录。

此外,还有极个别的残本方志,因原刻本几为孤帙,故即使本馆存卷极少,也将其收入。如(康熙)和顺县志五卷,清康熙十四年刻本,此本为初修志,据《联目》载,只国图一家藏,上图藏一胶卷,本馆只残存一卷,仍收入目。(顺治)高平县志十卷,有清顺治十五年刻本,国图一家藏,本馆藏康熙五年补刻本卷3 至6,虽为残卷,但原刻本极为稀少,也当收入目录。因此,此次方志的补充量相对来说要多一些,共收入七百部左右,约占馆藏方志的五分之一弱。

明清人诗文集也是馆藏的一大特色,不仅数量多,在藏品的质量上也占优势,此次收入这部目录的明清人诗文集中,孤本、稀见本等就有百余种之多,如:明正统间姚绶手抄本《斗南老人诗》,明成化刻本《熊勿轩先生文集》,明嘉靖刻明岳正撰《类博稿》,明正德刻明李士贞撰《白州诗集》,明嘉靖刻明黄玺撰《东园遗稿》,明隆庆刻明郑若庸撰《北游漫稿》,明刻明凌湛初撰《申椒馆敝帚集》,明末刻明朱执撰《臂余杂集》,明崇祯刻明尹耕撰《朔埜山人集》,明徐渭稿本《天池杂稿》等,清乾隆刻清叶应震撰《叶梧叟先生集》,清师竹斋抄本《俞渐川集》,清抄本杨玠《清溪文稿诗稿》等。此外,对流传较少的清人诗文集也着意收入,因此该目录共收录明清人诗文集924 种,1007 部。占该目录收书总数的近五分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收录的活字印本书籍中,除收入馆藏极为珍贵的铜、泥、木活字印本书,如康熙间吹藜阁铜活字本《文苑英华律赋选》、雍正间铜活字印《古今图书集成》零种,侯官林氏福田书海铜活字印《音论》、《诗本音》,清道光十二年吴郡李瑶用泥活字摆印的《校补金石例》四种,道光二十四年安徽径县翟金生泥活字印《仙屏书屋初集》、《修业堂初集》等,还有一部于近年新发现的清雍正、乾隆间活字泥版印本《精定纲鉴二十一史通俗演义》,这是一部以特殊工艺印制的书籍,更为珍贵的是该书中详细记载了关于印刷此书所采取的制字、制版及印刷的详细方法,并附有印刷工具的使用说明,是极为难得的古代印刷史资料。(详见本人拙文《清吕抚活字泥版印书工艺》、《清吕抚活字泥版印书工艺与泥活字印书工艺之比较》)。而这部传本甚希且极为独特的活字泥版印本书籍,又为天津图书馆的藏书增加了亮点。

再是明清宝卷的收录,天津图书馆共藏有明代至民国间刻印的宝卷一百二十余种二百余部,其中多为明代及清初刻本,如:明万历十四年刻《销释归依弘扬觉愿中华妙道玄懊真经》,明刻本《销释大乘宝卷》、《销释显性宝卷》、《佛说弘扬慈悲明心救苦宝忏》,清初刻本《销释般若心经宝卷》《大藏般若通明宝卷》、《苦经悟道卷句解》,《正信除疑无修证自在宝卷句解》、《破斜显证钥匙卷句解》等,均为《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所未收。这些藏品就天津地区的收藏来说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版本质量上也都是屈指可数的,因此该目录共收录馆藏明清宝卷65 种,这些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明清历史、民间宗教及民俗学等都有着特殊的价值。

此外注意收录辛亥革命前后有重要史料价值及学术资料价值的稿本、抄本等。如康有为手稿《大同书》、《礼运注》、《论语注》、《孟子微》、《康有为诗稿》;梁启超手稿《番禹梁文忠公日记真迹》;天津籍学者王襄手稿《王纶阁先生稿本汇录》等。

2、根据馆藏特点,适当调整类目

宋代学者郑樵在其所著《通志校雠略》中,曾阐明他对目录分类的观点,指出“类列既分,学术即明,以起先后本末具在”,意在“通过分类来体现学术的先后本末,源流沿袭,使百家九流各有条理。”(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因此古籍图书分类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提供一部具有科学分类体系,能够反映学术源流,且条分缕析,层次分明的藏书目录,以为读者治学之门径。

因此这部新的馆藏善本书目,基本遵循《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以下简称《中善目》)所确定的分类表,将所收之书按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体系分类编排,同时参考前人经验对其中个别类目的隶类做了适当调整,如对《中善目》中子部小说类的调整,《中善目》小说类将古代笔记小说与通俗小说合而为一,下设“笔记、短篇、长篇”三类,“笔记”之下又分“杂事、异闻、琐语、谐谑”四个小类,“长篇”之下设“讲史、人情、神怪”三个小类。这种设类自然有它的道理,可以说是兼通古今的一种过渡方法。然我馆的这部善本书目则是在参考《四库全书总目》等其他书目的基础上,仍在子部设小说家类,下设“杂事、异闻、琐语、谐谑”四个小类,将通俗小说于集部设小说类,下设“短篇、长篇”二个小类,以为这样类属更为明了。再是集部别级类,《中善目》将各朝代别集直接列入二位类,如:集部楚辞类后即为“汉魏六朝别集、唐五代别集、宋别集”等。而《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则突出“别集类”,使之与“总集类”并行。即在楚辞类后设“别集类”,以下再按各朝别集分之。我们以为这样的类属更为合理,因此,在此目录中,集部仍将“别集类”列为二位类,下再列各朝别集为三位类。

在这次编目中,还根据本馆藏书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类目的设置略作变通。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无藏书者不设类,根据本馆藏书情况,此次编目中有个别类收书空缺,因此采取不设类的原则,如史部政书类下,《中善目》设有“科举、公牍、杂录”等三级类目,因该书目未收此类藏书,故不设类。同属此类情况者还有:史部目录类下“汇编”类,金石类下“玉类”,子部医家类下“史传”,术数类下“杂术”,谱录类下“丛编、鸟兽虫鱼”,集部曲类下“诸宫调、曲目”类,均属未收书之类,故在类表中均不设类。(2)藏书较少者采用暗分明不分的原则,如:经部春秋类下,《中善目》设“汇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春秋总义”三级类目,四书类下设“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三级类目,均因收书较少而只反映到二级类目,上述小类采取暗分明不分的原则。又如:史部纪事本末类下的“通代、断代”三级类,地理类山水志下的“山志、水志”四级类,地理类专志类下的“古迹、宫殿、寺观、祠庙”等,政书类邦计类下的“赋役全书、钱谷、税务”等四级类目,也同样只反映到上一级类目。

3、增加著录内容,扩大信息量

馆藏善本目录的编制,意在揭示馆藏,指导读者按图索骥,同时也更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向读者提供更多的原书信息,使利用者择优索取,或为同行之间在古籍版本鉴定方面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因此该目录除对每书的基本内容,如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的著录做到力求准确之外,还增加了对一书行款、版式、刻书牌记、封面中所涉及的刻书年代、藏版地、刻工、以及藏书印章的内容和形制的著录。这些虽然只是古籍版本鉴定中的部分内容,但它是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依据。

目前所见到的图书馆的古籍藏书目录,从编纂体例来说,大多是属于简易目录的模式,因此它所涉及的内容就不可能像提要目录或书志那样详细,且面面俱到,多数目录还只是以著录书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这些基本内容。这样的简单著录对鉴定古籍版本是极不方便的,尤其是人们赖以参考的联合目录,更有这样的问题。如《中善目》集部楚辞类,著有“楚辞集注八卷辩证二卷后语六卷”,此书共著有4部元刻本,4部明刻本,由于没有行款、版式等内容的揭示,使读者无法区分该书的版本系统。又:唐五代别集类中,“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十二卷”也著有5部明刻本,如果作为参编单位之外的一个图书馆也藏有与之相同的一部书,借助此目录则无法判定自家藏书当属哪个版本系统。这样的情况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

刻书牌记、封面中所涉及的刻板年、藏版地以及刻工、藏书印章等更是鉴定版本的重要依据,对此前人总结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但这些内容在近年出版的各图书馆古籍图书目录中则少有反映,除《山东图书馆藏海源阁书目》著有行款、书口、鱼尾、封面刊刻年、藏版地、牌记、藏书印章等内容,再是《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除上述内容外,个别书还有简言提要,是简易目录中著录内容比较详细的一部书目。其余,如《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首都图书馆善本书目》、《浙江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等,都只是增加了行款的著录。因此我馆这部新编的馆藏善本书目,刻意将一书的行款、版式、牌记、封面、书口、有无刻工、藏书印章等,作为著录的一个重要内容,意在扩大目录的信息量,使读者见目如见书,也为其他藏书单位鉴定版本提供了依据。

当然,该书目还有很多疏漏之处,如日本、朝鲜两国所刻中国古籍中的善本未能收录。还有些咨询不够详瞻,如:刻工的著录应将其姓名列举一、二,或许对使用者更为方便。如此这些,还祈来者修正之。

[参考文献]

[1]刘尚恒.四库全书总目分类辩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0,(1).[2]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0.[3]天津市图书馆志编委会.天津市图书馆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12.[作者简介] 白莉蓉(1955,5-),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专科毕业,副研究馆员,天津图书馆,天津 300191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6

关键词:数字化图书馆;医院;学术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5-0079-0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工作和学习的环境逐步改善。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医院的现代化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作为增强医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的医院图书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其原有的封闭式运作和服务模式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现实需求。如何开展医院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合,在满足广大医务人员现实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图书馆对医院学术建设的促进作用,成为摆在医院决策者和行业管理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数字化图书馆与医院学术建设

1.1 数字化图书馆

数字化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形式文献的图书馆。它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就医院而言,一方面,传统的医院图书馆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信息量大、更新周期短、传递速度快及专业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广大医务工作者在承担繁重医疗任务的同时,较难获得外出学习和参加培训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应运而生。

通常情况下,医院数字化图书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

①对原有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转化,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初始阶段;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新的数字化信息资源,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阶段;③将前两者进行科学有效的重组整合,形成新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系统,这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最高阶段。

1.2 医院学术建设

由于医院提供的疾病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等服务具有技术性强、专业特色突出、知识面宽等特点。因此,除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外,医院还承担着学术建设、理论研究及科研教学等职能。为推进医疗、教学、科研的全面发展,医院还会成立相应的学术委员会,以加强学术管理工作,提高业务建设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医院的学术建设不仅可以增强医务工作者理论研究的水平和能力,还可以加快专业学科的建设,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良好的学术建设还可以活跃学术氛围,传递学术信息,促进学术交流,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

1.3 数字化图书馆与医院学术建设的关系

数字化图书馆与医院学术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数字化图书馆将促进医院学科建设的发展。医院学术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医、教、研的全面发展,而数字化图书馆则是促进医、教、研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数字化图书馆将成为医院学术建设的手段和方法,它将极大程度促进医院学术建设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术建设又将反作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①学术建设是刺激医院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的内生动力,学术建设的缺失将导致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缺失;②医院的学术建设也包括医院图书馆的学术建设,这也将为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2 数字化图书馆对医院学术建设促进作用的具体表现

①数字化图书馆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学习效率,便于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建设中。数字化图书馆的首要任务是对传统图书馆的传统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转化,便于医务人员对相关学科领域和医学研究内容的查询,避免陷入繁杂的工作事物当中。从而节约了医务人员的时间,有助于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当中。另外,数字化图书馆还突破了传统图书馆只在工作时间开放的限制,医务人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登录数字化图书馆进行学术研究。从空间的角度来说,数字化图书馆使医务工作者对医学资源的利用不再受空间的限制,只要数字图书馆可以延伸到的地方,医务工作者都可以利用其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

②数字化图书馆还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对中外文学术期刊和著作收藏不全的问题。传统图书馆资料收藏不全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因为时间,二是因为地域,三是因为价格。多重因素的叠加使传统图书馆难以及时收藏相关学术研究,甚至出现收藏不能的情况。数字化图书馆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医务人员可以藉此接触到医学的前沿研究,可以将国内外医学研究的新理论、新进展、新经验与自己的医学实践相结合,甚至可以实现与相关领域学科带头人的良性互动。这都避免了学术建设过程中医务人员的盲目性和重复性,提高了医疗、教学、科研的水平。另外,医务人员还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随时实现资源的共享,这也有利于学术建设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③数字化图书馆还对学科优势的构建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医院的职能是救死扶伤,但具体到医院个体而言,每个医院的学科优势是不尽相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鲜明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就对医院优势的巩固和劣势的打破具有重要作用。通常情况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包括引进成熟数据库和自建特色数据库两项内容。一方面,医院可以集中力量加强本院优势学科的建设,以自建特色数据库为主要方法和途径,加强医务人员的理论研究和业务技能,从而巩固本院本学科在医疗领域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医院也可以以医学数据库建设为契机,加强业务短板的建设,弥补学科建设的不足,促进所属学科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3 进一步发挥数字化对学术建设重要作用的方法和

途径

①要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尤其要提高图书管理员为医院学术建设服务的意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学术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但如何充分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作用则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图书管理员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尤其是服务意识,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主动为医务人员的查找和利用提供便利条件,为医院的学术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②要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作用,充分利用网上医学信息资源。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是基础,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能力是前提,但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开展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才是关键。如,由于学术论文发表途径等原因,许多重要的医学文件并不能发表在中文期刊上。此时,有针对性地利用收费或免费的网络信息就成为掌握医学前沿知识的关键。再如,在引进成熟的数字化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自行收集、组织、开发有本医院特色的数据库。

③要培养医务人员,积极将学术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医院不同于其他大专院校的特点在于其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医务人员在利用数字化图书馆获得一定学术建设成就的同时,还要积极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术成果的转化率,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字化图书馆的作用,发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对医院学术建设的重要性。

4 结 语

现阶段,医院对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设普遍滞后,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医院学术建设的贡献也明显不足。而医院能否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除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精湛的医疗人员外,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也应作为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现代化医院整体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医院应以建立先进的数字化图书馆为契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永春,李勇.对医院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1,(3).

[2] 赵剑,田国政.浅议医院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5).

对数字图书馆的几点认识 篇7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人才素质

21世纪是信息的社会, 随着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 信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逐步完善, 作为社会信息中心的传统图书馆也将面临着巨大的冲击, 以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加工、存储、管理与运输为主要特点的数字图书馆是当前国际上飞速发展的高效信息组织加工与应用体系。

一、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关于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有关专家是这样描述的:“运用数字电子技术, 通过计算机网络, 使人数众多而又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能够方便地利用大量和分散在不同贮存处的电子物品的全部内容。”从以上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本质特征。首先, 数字化资源。数字图书馆可以说是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区, 大量的数字化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其次, 网络化存储。数字图书馆依赖于计算机网络而存在, 它的各项业务主张和服务方式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再次, 分布式管理, 它意味着全球数字图书馆遵循统一的访问协议之后, 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查询或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 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文献信息利用理念, 使人类获取文献的环境和条件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

目前, 世界各国均将数字图书馆作为继传统图书馆向自动化和网络化发展之后的又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我国政府为加速国民经济发展, 稳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 对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图书馆体系提供了全面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始终把建设数字化信息体系——数字图书馆放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位置。

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容

1. 数字图书馆联合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

虽然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比之传统图书馆有了极大地发展, 但要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 仅靠单个各自为阵的图书馆是很难做到的。图书馆之间的联合既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又可以节省大量经费, 避免重复购买。国外数字图书馆的联合要早于我国, 现在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 我国的图书馆联合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很多国外数字图书馆采用无缝连接的技术, 将所有成员馆的馆藏都统一到一个界面, 使得所有成员馆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界面, 检索、利用、共享信息资源。例如, 总部设在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 (U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bana-Campaign) 的“校际合作委员会虚拟电子图书馆 (Te committee on Istitutional Coperation Vrtual Eectronic Lbrary, 简称CIC VEL) 是由美国中西部10所大学共12个数字图书馆联合组成的。它采用OCLC的Site Search技术, 可以允许所有用户在一个统一的Web Z互联网界面上对6000多万册藏书和“伊利网网上图书馆文献目录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ILLINET Online Catlog&Related Database) 进行检索并将检索结果直接打印或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电脑终端上。

2. 指导式的信息查询

数字图书馆既然拥有大量的数字信息资源, 就应尽可能的提供给用户, 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信息需求。所以, 数字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内容就是为用户提供实用的查询工具和查询途径, 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咨询。目前, 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查询形式有以下几种:

(1) 搜索引擎

目前国外数字图书使用较多的搜索引擎是OCLC的Site Search Web Z, 它不仅提供针对本馆馆藏检索的本地搜索引擎, 还可以与许多图书馆的在线书目和数据库交互操作, 提供简单、一体化的信息访问。它允许用户同时检索和浏览多个数据库, 得到合并的结果, 并提出重复记录、提供词汇表帮助用户找出最好的检索词。

(2) 指导式的馆藏检索

数字图书馆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指南, 帮助用户快速地找到要找的文献和信息资源。很多数字图书馆在自己的主页上专门开辟了馆藏查找指南, 采用主题分类 (taxonomy) 的方法, 将馆藏信息资源分门别类, 利于用户查找。如guide (指南) 、pathfinder (信息地图) 、collection finder (馆藏指南) 等等。

(3) 对用户的检索培训

数字图书馆对于用户检索知识的培训主要通过网上设立培训教程来实现。图书馆可以在这一栏目上, 向用户介绍馆藏及相关信息资源的检索使用方法并提供模拟检索教程, 还为用户提供该图书馆的最新动态、新增的馆藏和服务等信息。在培训教材中, 还可以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 通过生动、形象有演示, 使得用户在互动的过程中轻松掌握检索的技能。

三、数字图书馆环境中馆员的服务方式

十几年前, 当我们谈起数字图书馆时觉得那还是一个遥远的神话。现在,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它越来越快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给传统图书馆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使传统图书馆在政策、人才、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知识产权等方面, 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给传统图书馆员的服务方式、方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被动的, 馆员与读者直接接触

在传统图书馆时代, 书刊文献载体以印刷型为主, 馆内作业以手工操作为主, 馆藏目录以书本式和卡片式为主, 对馆藏文献的利用以手工检索和馆内利用为主, 图书馆员和读者时时碰面, 频繁接触。没有馆员, 图书馆就无法正常开馆, 读者就不能很好地利用图书馆。“读者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读者”是我们至高无上的服务宗旨。馆员必须尽可能满足读者各种合理的要求, 尽力解答读者在图书馆遇到的各种问题。馆员的服务必须以读者为基础, 在这个时代, 馆员对读者的各种服务都是建立在简单的“借借还还”基础之上的, 也是被动的。而对馆员的被动服务, 读者也早已习以为常, 因为几百年来一直这样。

2. 数字图书馆时代, 读者对馆员的依赖性减少, 馆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在数字图书馆时代, 网络环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好利用本馆信息、他馆信息、本国信息和他国信息的更为方便的网络信息环境。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不再依赖馆员的协助, 而是依赖于计算机网络, 读者和图书馆员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者的关系从近距离疏远化, 从被动走向主动, 从表面走向深层。馆员不再是读者与图书馆接触的中介, 读者与馆员的接触不再频繁, 读者在图书馆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络, 通过点菜单式的操作, 通过检索途径, 直接在屏幕上解决, 很少再需要馆员的介入。一部分读者甚至不再进入图书馆, 而是在馆外通过联网计算机, 在不与馆员碰面的情况下远程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这并不是意味着读者不再需要图书馆员, 也不是图书馆不再需要图书馆员, 而是馆员对读者的服务由直接转为间接, 由幕前转到幕后。转入幕后的馆员并不是没有工作可做, 他们将利用高新技术, 如CD——ROM技术, 压缩编码技术、二进制编码技术等多媒体技术, 对传统馆藏进行处理, 并且改造现有的数据库使其能包括照片、图像、图书资料、录音制品等资料, 从而提供图、文、声情并茂的全文多媒体数据库供读者查询, 馆员的服务更加深层化。

四、数字图书馆对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 读者对馆员的依赖性越来越小, 甚至不再需要馆员, 但这并不意味着图书馆不再需要馆员, 而是新环境对馆员提出了新要求。

1. 馆员必须克服心理压力, 积极调整心理状态

数字图书馆是大量新技术集成化应用的现代图书馆。完全陌生的网络知识, 网络对英语水平的要求, 大量的新载体、新技术、新软件、新文献以及新有服务方式……面对这些新的领域和读者新的要求, 对已经习惯传统手工操作服务的图书馆员自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会使馆员在一段时间以内不适应。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 图书馆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每一位馆员都在有被飞速发展的形势所淘汰的危机感。面对危机, 我们只有从自身出发、克服心理压力, 改变这种不适应的状态, 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各种变化。

2. 数字图书馆对馆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数字化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员来说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这个新事物的发展中, 图书馆员将肩负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扮演更加高级的角色。这就要注馆员的知识和能力必须更新和提高, 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发生一个质的飞跃。一方面, 馆员要项固已经掌握的图书馆业务知识, 另一方面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力争使自己成为集图书情报、外语、计算机技术和学科专业知识基础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在数字化环境中, 扮演好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组织者和传播者, 信息检索利用的导航者和教育者的角色。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是有利于图书馆向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随着数字图书馆的不断发展, 其馆藏信息资源的数量将越来越庞大, 形式将更加多样, 图书馆也将开发出更新的服务内容。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数字图书馆才会在竞争中求得生存、求得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更达:数字图书馆模式探讨.图书馆建设, 2002 (2)

长尾理论对数字图书馆的启示 篇8

一、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

1. 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也称帕累托原则, 它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列度·帕累托 (Vilfredo Pareto) 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的观察而得出的, 后来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 (Joseph.M.Juran) 把它概括为“二八定律”并将其拓展到经济社会生活中。“二八定律”作为一种经济学上的统计规律, 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20%的客户占据了80%的市场。二是20%的品牌或产品占据了80%的市场。“二八定律”它强调了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 此定律告诉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用于最见成效的地方。

2. 长尾理论。

长尾理论是网络时代兴起的一种新理论, 由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 其基本原理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 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冷门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就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该作者安德森认为, 随着网络传播和零售的兴起, 我们正进入一个丰饶的世界, 我们社会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 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 (主流产品和市场) 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小众产品。网络时代是关注“长尾”、发挥“长尾”效益的时代, 并将繁荣长尾市场的秘诀概括为:一是提供所有产品。二是帮我找到它。

3. 长尾理论与二八定律共生。

有人认为“长尾理论”颠覆了传统的“二八定律”, 是对传统的“二八定律”的彻底叛逆, 实质上, “长尾理论”是建立在丰饶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长尾理论只是借助互联网等新技术扩展了赢利途径, 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二八定律”的补充。简单地说, “二八定律”强调“以小博大”抓“核心”, “长尾理论”则重视挖掘细小需求聚沙成塔的价值贡献, 他们各自都可以导出清晰的市场策略, 各有各的应用价值。

二、长尾理论对图书馆的启示

图书馆中的“二八定律”最早由美国人特鲁斯威尔 (R.W.True s we l1) 提出, 他经过大量的统计分析后发现, 图书馆全部馆藏中大约有20%是常用书, 能满足读者80%的需求, 其余不常用的馆藏只能满足读者20%的需求[1]95。长期以来图书馆一直遵循图书馆的“二八定律”, 将主要的精力用在满足80%读者需求上。长尾理论的到来为网络环境中的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与思路, 使图书馆在关注大多数读者需求的同时, 也要关注无数个小众读者的需求, 做到“头尾兼顾”, 为图书馆提供了进一步拓展服务的空间。为图书馆今后在馆藏资源的配置上、在信息的导航及个性服务方面都带来了新的启示, 正如Michael等人所说:“如果图书馆能够了解长尾理论, 将能服务更多的读者”[2]11将使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1. 加快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建设, 尽可能地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图书馆要想为读者提供“无限的选择”, 就应树立大系统理念, 提高文献资源共享的认识, 积极加入本系统、本地区乃至全国的图书馆联盟。通过联盟馆的总体资源优势, 为读者提供“无限的选择”。目前全国性的联盟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 (CALIS)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区域性联盟如上海图书馆联盟 (SLC) 、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工程 (BAL IS) 等。

在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中应将图书馆作为整个联盟中的一个节点, 在资源配置上避免那种“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 建立大系统观念, 联盟中的各成员馆应统筹规划本联盟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收藏的范围和重点, 根据需要可联合采购数据库, 既能节约经费、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又能使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合理的布局。在特色库建设上, 通过整体规划使不同类型的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分别对本馆特色资源进行标准化、规范化建库, 即各成员馆必须执行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统一的著录规则、以保证数据录入的标准化、规范化, 为统一检索提供了条件。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重复建设,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目前互联网上开放存取的学术成果越来越多, 联盟馆应及时搜索、挖掘网络上开放存取的学术资源, 建立开放存取资源地址导航来丰富馆藏。总之, 通过多种方式最终使联盟馆统一购买的资源、各成员馆所建设的不同类型的特色资源以及整合的网络资源聚集起来形成整个联盟更为强大的数字资源, 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2. 建立统一的资源导航系统, 优化检索功能, 与Google等合作, 使用户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的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联盟仅有大量的信息资源聚合是不够的, 还应建立统一的检索系统, 将联盟内各个成员馆购买的数据库、自建的特色数据库以及整合的网络资源集成一体, 实现各种异构数字资源的跨库检索, 使用户以最少的检索步骤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

目前图书馆的检索系统缺乏易用性, 较为繁琐。人的本性喜欢简单, 因而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Google来查找资料、获取信息。图书馆可借鉴Google搜索引擎的技术与理念, 在支持多种语言检索、错别字纠正、汉字智能繁简自动转换、自动使用“And”进行查询等方面来改进我们的检索功能。使图书馆的检索界面变得更加简洁、检索功能更加易用。使专业人员通过专业检索即使用运算符号构建一些检索表达式来达到更精准的检索, 找到所需的资料。即使没用过图书馆检索系统、不具有检索技能的用户通过输入关键词也能找到所需的信息。

目前, Google、百度以其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 已成为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首选。2006年5月23日, 百度与北京大学图书馆签订了独家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该协议, 北大图书馆将图书编目数据授权给百度, 使用户可以通过百度检索北大图书馆的馆藏书目[3]49。2006年5月,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启动将本馆数字馆藏链接到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 的项目。用户可在Wikipe dia页面输入关键词或短语进行检索, 当检索到该馆电子馆藏的匹配信息时, Wikipedia的外部链接就会链到电子馆藏网页中, 使用户通过Wikipedia, 也能搜索到该馆的馆藏信息, 扩展了资源利用广度, 该馆使用Urchin的web分析软件统计得出, 自将馆藏信息增加到Wikipedia后, 使用图书馆馆藏信息点击率由2005年10月的69, 265次上升到2006年9月的108, 216次, 馆藏信息的利用率明显上升[4]53。正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张晓林教授所言:“我们希望读者能够通过各种渠道使用我们的资源。要尽可能地为读者提供方便。”[5]75

3. 开展个性服务, 满足用户的个性需求。

追求个性缘由每个人的不同需求, 长尾理论的到来预示着我们将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图书馆应主动迎合长尾, 积极地运用以Blog、RSS、Wiki等最新的Web2.0信息服务技术, 在网络环境下积极地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要。

My libra ry就是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典型代表, 它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可操作的、个性化的收集组织数字资源的一个门户, 此系统允许用户选择定制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并自己进行资源的组织以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它不但可以整合图书馆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 可同时对多种异构资源进行并发检索, 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学术信息环境和服务, 如读者可以创建自己的资源列表, 建立个人的电子书架、保存检索历史等, 还能够跟踪用户行为,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 按照读者定制的选题, 实现基于知识的推送。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此外, 图书馆还可运用Blog、Wiki等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如设立信息咨询博客为读者提供个性信息咨询服务, 书目导读博客向读者介绍、推荐新书。设立书评掘客通过用户评论和投票, 选出用户喜欢的热门书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服务, 来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

长尾理论的到来, 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理念, 使图书馆在满足大多数读者需求的情况下, 通过为用户提供无限的选择, 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途径, 开展个性服务, 来聚集无数小众读者的需求, 构筑了一条图书馆读者的长尾, 使图书馆能够首尾兼顾以服务更多的读者, 在信息服务方面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益, 这就是长尾理论对数字图书馆所带来的启示。

摘要:本文在介绍长尾理论的原理、意义、与二八定律的关系基础上, 论述了长尾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念, 对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信息获取方式及服务所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长尾理论,二八定律,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1]张丽宁.基于“长尾理论”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J].图书馆论坛, 2008 (1) .

[2]宓永迪.长尾理论在图书馆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7 (5) .

[3]李淑芬.图书馆OPAC与图书搜索引擎的功能比较[J].图书馆建设, 2008 (6) .

[4]向菁.Wiki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J].图书馆杂志, 2008 (7) .

浅谈数字图书馆对著作版权的保护 篇9

一、数字图书馆对著作版权的使用

1.著作版权的合理使用。数字图书馆较之传统的图书馆, 优点之一就是实现了资源存储的数字化和信息查询的高速化。而数字图书馆在对馆内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将原有的纸质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转化为数字图书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 图书馆工作人员虽然改变了作品的存在形态, 但作品的实质内容并未改变, 所以, 著作权毫无疑问是属于原作者的,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只是对著作进行了合理的使用。除此之外, 图书馆工作人员为了对著作进行数字化处理而进行的复制行为也是属于版权的合理使用范畴。但有的工作者为了节约工作时间, 而将数字图书馆内的文章复制打印存于办公室中, 以免到图书馆去检阅上述文章, 这种行为不以研究为目的, 不属于合理使用范畴。美国的Texaco案件纠纷便是由此引发。所以, 数字图书馆在对著作版权使用过程中应该切实地按照相关法律开展工作, 并时刻将自己的工作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尽可能地减少对作者著作版权利益的损害。

2.著作版权的授权使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覆盖面之广都让人惊讶, 所以, 一旦著作被非法使用其后果也不可预料, 而为了减少这一风险, 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必定会对著作版权的使用进行相关的设定。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图书馆对馆内著作的著作权可做授权使用处理, 而这一环节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和作者进行授权沟通。如果图书馆是以服务大众为目的, 那么其馆内的大量信息都是以免费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 即使数字图书馆对此进行了不允许下载、打印, 只提供页面浏览的处理, 也不可避免地会给作者或者是相关的出版商造成巨大的损失, 所以, 为了维护作者的利益, 数字图书馆在将作品上传至网页上之前就应该和作者进行商量, 取得作者的授权的许可, 并按规定付给作者相应的酬劳, 这样就消除了侵权的嫌疑。如果数字图书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 那么图书馆工作人员更应该按照商业的运营方式向用户收取费用, 更为重要的是, 必须取得作者的授权许可, 否则就会被视为侵权。

3.著作版权的法定许可使用。根据部分数字图书馆性质的特殊性, 《著作权法》为此制定了法定许可使用的规定, 以规范数字图书馆对著作权的保护。例如, 各大高校的数字图书馆很多都是为了给师生提供学习的平台, 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所以, 这类的图书馆在对信息处理时就会相应地做法定许可使用处理, 即规定该馆内的资源只限于图书馆内部或是校园内师生使用, 同时使用方式只提供在线阅读, 不可自由下载等。数字图书馆的这一行为便是法定许可使用限制, 其对维护版权所有者、出版商的合法权益和图书馆自身的名誉都具有明显的作用, 同时也促进了知识的传播, 为在校师生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对版权的使用方式多样, 但只要馆内工作人员认真执行自己的权利, 合理合法地使用著作版权, 对降低侵权概率的发生也就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新《著作权法》的颁布, 数字图书馆在对著作版权进行保护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数字图书馆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

为了更好地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新《著作权法》首次提出了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一概念。所谓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指数字图书馆以网络的形式为公众提供作品, 满足公众的阅读需求。而这种权利的保护也是针对于数字图书馆在进行网络信息处理时产生的众多侵权问题提出的。众所周知, 数字图书馆中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杂志等的传播都要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 而网络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复制频率高等特点, 这就使得作品一旦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了网络空间就很难受到控制。而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出于数字图书馆本身的独特性。传统的图书馆主要以纸质稿件为主, 公众借阅必须得到图书馆的同意, 而数字图书馆的网络传播方式使得原有的借阅方式不复存在, 工作人员可以对进入数字图书馆内的读者阅读进行控制, 但一旦读者脱离了图书馆页面而将信息大肆传播就很难加以控制了, 所以, 现行的新《著作权法》提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对数字图书馆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为了与时俱进, 更是为了完善我国数字图书馆的经营模式, 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数字图书馆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都要认真探讨、积极钻研, 为数字图书馆著作权的保护出谋划策。

三、著作权的保护措施

1.完善《著作权法》的版权使用制度。首先, 《著作权法》应该在法律条文中对图书馆和读者的合理使用权限进行明确区分与规定。而数字图书馆作为传播信息、管理电子文档的重要平台, 应该具有比其他用户更多的合理使用权限, 而不是一味地按照原先的规则主义行事。为了更好地满足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合理使用制度应该与国际接轨, 在保留我国制度的封闭式立法模式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的开放管理模式, 以便实现优劣互补。而为了达到这一效果, 我国在对数字图书馆进行完善时可以吸收《尼泊尔公约》中的“三步检验法” (合理使用就特定情形而定, 不得与作品的正常使用冲突, 不得不合理损害版权人的合法利益) , 来完善我国数字图书馆对著作权合理使用的判断原则。除此之外, 数字图书馆还应继续保留着封闭式立法思想, 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来列举相关的合理使用形式, 开放式的管理和封闭式的立法模式相结合, 对维护著作版权具有显著的效果。其次, 《著作权法》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数字图书馆的法定许可添加到法律条文中去, 以便形成共识, 方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操作运行。而一旦图书馆的法定许可得到了法律的认同甚至是成为了法律条文, 数字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就要按规定处理, 向版权所有者提供相应的报酬, 维护版权人的利益, 同时也因此来打破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版权滥用和版权垄断等不合理现象。除此之外, 数字图书馆还要严格执行WTO电子版权规则, 在授权环境下展开工作, 未经授权绝不任意修改或删除他人著作。而《著作权法》也应该据此制订相关的授权事宜, 以便更好地指导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工作。

2.构筑网络信息传播新格局。数字图书馆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检索, 但数字图书馆在开展信息导航工作的同时忽视了对著作版权的保护, 因此引起了不少的版权纠纷。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数字图书馆可以对外国图书馆的先进管理理念进行借鉴, 比如向美国国会图书馆学习, 将数字图书馆内的书籍文献分为已过版权保护期和仍在版权保护期内两部分, 然后在此基础上, 将已过版权保护期的作品上传至网页上供公众享用, 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而至于那些仍在版权保护期内的作品, 数字图书馆可以在经作者允许之后上传至网页供读者阅读。如果一时还未取得作者的允许, 但又为了作品的有效地传播, 数字图书馆管理人员可将相关的书目、简介放在网页上供读者阅览, 让读者得知有这一作品的存在。而读者要想进一步了解相关作品就必须获得作者的授权并支付相应的费用才能享用。如此一来,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有价值的资料, 而作者也可以借网络平台来宣传自己的作品, 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样, 双方都可以接受, 而这种网络信息传播格局的构建正是居于此目的。同时, 为了加强版权保护的有力进行, 数字图书馆还应该建立原生态的数字资源交流平台, 以方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如数字图书馆可以据此开办专门的电子期刊, 并创建网络互动平台, 而这一平台的使用者便是读者和作者, 数字图书馆在其间只是一个中介, 连接双方, 为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创造机会, 这样一来便可大大减少版权侵害问题的发生。

3.提高数字图书馆版权自我保护能力。数字图书馆自身也要加强自我保护能力, 从内部优化管理, 为版权维护作出自己的贡献。所以, 数字图书馆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管理人员、著作权人以及读者的版权保护意识的灌输, 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向公众传授相关的版权知识, 同时通过各种版权保护活动的开展来教育公众, 让公众知法、懂法、用法, 从而共同维护著作版权, 为图书馆减少没必要的纠纷。更为重要的是, 数字图书馆还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质量, 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来健全版权管理制度, 优化版权监督机制, 为馆内的作品提供一系列的版权保护技术支持, 以此来实现著作权的多角度保护, 为数字图书馆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从而推进我国图书馆事业走向世界。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对著作权的保护仍存在很多问题, 但只要我们坚持探索、敢于学习, 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仍然十分光明。

摘要:数字图书馆具有信息存储量大、信息传播快等优点, 但其发展也给书籍的著作版权造成了威胁。本节就数字图书馆对著作版权的使用形式、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保护等问题展开阐述, 以期寻找著作版权保护之策。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版权使用,版权保护

参考文献

[1]王月琴.数字图书馆条件下著作权人的版权保护问题[J].福建省图书馆, 2005.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10

1 文献资源方面的整合

传统实体图书馆特点是拥有大量的信息资源, 数字化图书馆特点是存取方便, 因此, 可以将两者有效整合, 形成大量拥有资源+随时存取资源的模式。各个科研单位可以根据学科规划、专业设置、学科重点等方面, 通过图书馆的资源系统实现在文献资源方面的合理配置。应该说, 再大的图书馆受人员配置、经费支持、馆舍场地等方面的限制都不可能做到收藏所有的文献资料。所以, 图书馆可以根据学科规划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集中力量构建本馆的核心书刊, 同时, 读者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借助于图书馆系统和互联网实现在资源方面的满足。在构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中, 由于信息传送的成本远低于文献收藏的成本, 因此, 将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既能够将分散的资源以电子的形式集中起来供读者使用, 同时也保留纸质图书馆供读者实体阅读, 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有效互补。文献资源方面的整合使大量的信息资源与特色的数据库合理的衔接, 形成了强有力的学术资源体系。

2 信息组织技术的整合

想要构建图书馆网络的组织和检索方式离不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传统的文献组织形式主要是分类法或主题法, 这样的文献组织形式是基于文献的内容, 在查全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但是用户在查找文献的时候耗时大。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数字图书馆在引擎搜索方面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省时省力, 并且网络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之中。因此, 图书馆应该加强自身在网络化、自动化、数字化方面的建设, 实现传统实体资源库检索与特色的数字资源库检索的有效整合。

信息组织技术的整合主要是指:一是图书管理员要将传统图书馆的信息组织方面的巨大优势逐渐的渗入到信息技术之中, 参与到电子数据的制作中, 并与其它人员一同开发高效率数据资源管理系统;二是图书馆员应吸收借鉴新技术和新理念, 并运用到传统图书馆资源之中, 达到传统方式和新技术两者之间的合理互补, 建立高效、实用型的搜索引擎和导航系统, 便于读者检索、阅读到国内外不同专业的数据资源信息。

3 读者服务的整合

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就是读者之一, 服务至上。当今在传统服务于现代技术有机融合后, 坚持图书馆的宗旨与新时期的服务理念, 开创了读者服务的新局面, 这种新局面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也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跟踪服务、课题查新、科研立项、定位服务等, 通过网上咨询与在线解答, 实现一对多的服务, 节约时间, 且服务及时。网络管理与读者服务理念结合时, 往往因为网络资源体系标准不同, 所以用户在使用时常遇见不同系统的资源需要反复登陆, 频繁认证的事项, 这就让用户叫苦不堪, 浪费了用户的时间, 因此, 图书馆需要对不同的平台进行整合, 为读者服务, 尽可能的让读者一次性认证更多的、不同系统的数据库, 从而达到无缝隙衔接, 更好的方便读者的目的。

4 业务组织结构的整合

现代图书馆的工作中心已经由文献加工转为信息服务, 读者的需求仍然是图书馆最高的服务宗旨。传统型的图书馆主要讲文献加工和储藏为中心, 阅览和外借为主要功能的业务组织结构形式。而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的中心不是收藏, 而是储存更多的信息资源, 因此, 信息技术和虚拟馆藏就成为了数字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面对这些复合型的工作需求, 图书馆对自身业务组织进行调整、整合、分工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信息技术部门着重负责图书馆网络维护以及资源数据方面的更新;传统采编部门在负责文献采编时还应该注重购买一些商业数据库和加工整理网上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加工部门负责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在上网之后才能够变成真正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才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随时随地的存取, 那些没有上网的文献不能够真正的称之为资源, 所以信息加工部门的职责非常重要。只有图书馆整合自身的业务组织结构, 每个部门鼎力合作, 充分利用网络环境, 让图书馆的资源变成特色化的复合型图书馆, 才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提供检索信息资源。

5 读者教育的整合

每位读者需要加强信息化方面的教育, 提升利用信息的素质能力。传统的图书馆和网络环境下的两者读者教育是互相促进, 互相补充的。面对信息网络数字环境的极大冲击, 传统的读者教育需要同网络环境教育相结合, 无论是内容方式还是方法手段方面都需要充分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此外, 担任施教工作的检索馆员, 需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并根据文献建设部门的整理与组织信息来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所在, 解决图书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与技术这两大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 图书馆网络中心应利用得天独厚的计算机技术和设备, 运用资源开发利用和分析检索方面的特长, 来有效实施网络环境之下的读者教育的整合工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推广, 在读者教育逐渐向专业化与正规化方向转变之后, 才能够实现最终的资源共享。应该说, 读者教育内容是传统手工和计算机网络两者共同检索的有机结合体, 这样既让读者教育从传统图书馆中获得了必备的分类、主题以及文献知识, 又在网络信息之中获得了各种检索引擎的知识技能及使用规则, 有效的实现了资源整合。

总之, 所谓的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整合并不是让两者各自的功能简单的叠加在一起, 而是让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功能的整合, 使他们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不能够一味的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一面, 所以图书馆应该不断的适应来自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整合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各自的优势, 实现实体信息资源和虚拟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 从而充分的发挥复合型图书馆的实用功能。同时, 图书馆的每位馆员应该发挥各自的才能, 努力的为每位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使图书馆成为科研教育的文献信息中心。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 图书馆的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传统的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相互统合、相互共存, 已经发展成为复合式的图书馆。传统和数字图书馆的整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图书馆的最大功效。本文从文献信息资源、读者服务、业务组织机构和读者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传统与数字图书馆两者的资源整合。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文献信息资源,读者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大叶.浅谈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的转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10) .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11

关键词:高校;数字图书馆;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数字图书馆”这一新概念、新模式应运而生,并被视为二十一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而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中对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建设是一个值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的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与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意义

1.数字图书馆的意义。“数字图书馆”一词由英文Digital Library翻译而来,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它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 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的一个大型信息系统。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图书馆从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出发,突出重点,加大力度,全面推进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实施;均广泛开展了数字图书馆建设,在资源、技术、标准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已经初步形成了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体系。

2.媒体文化素养的意义。媒体文化是在多种环境背景下访问(使用)、理解并进行通信的能力。更高的要求是,从认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上升为批判思维能力,包括问询中肯的问题,分析评价所得到的信息。例如,一个有媒体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应该能使用浏览导航找到自己需要的文章信息;他可以认识到,编目作者是尽可能的使应用者更为方便的查阅信息;他还可以用电子邮件与编目作者交换意见,以更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职能。

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是一个学术研究热点,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将媒体文化素养看作建设先进信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予高度重视。欧洲国家非常重视这个问题,认为必须使自己的人民具有使用及参与新媒体环境的能力,成为积极行动的有批判能力的公民,而其关键在于媒体文化在欧洲的普及。为了能抓住信息与通信技术提供的社会机遇应将推进媒体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提到信息时代国际竞争力的高度,将其当作整个信息领域的一个战略性、综合性目标。

二、高校数字图书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图书馆建设各异。从数字图书馆概念的提出到现在我国各高校图书馆纷纷投身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行列,时间短暂缺乏统一的规划与协调。用户检索界面、检索语言和管理系统等寸在较大差异,各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连通、应用。

2.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文献资源的格式转换数字化作品的复制、下载、盗版等变得更加容易。

3.经费不足。由于图书、刊物价格大幅度暴涨,以致许多馆往往连每年的纸质文献购置、业务培训、科研、奖励等各项基本经费都难以维持,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更是举步维艰。

4、高素质人员缺乏。

三、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要素

网络时代,是知识经济、科技经济繁荣吕盛的时代;是资源虚拟化,馆藏数字化,传递快捷化的时代网络时代,数字化大学图书馆要想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必需围绕数字化图书馆特色,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机遇,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1.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文化素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有使用现代媒体工具的知识和技能。就像你拥有一部很好的照相机后能不能拍到好照片并把这些照片尽快发到想要的地方去。其次是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分析和善于利用的辩证思维能力。第三是人际沟通、、社会交往中的法理与伦理道德修养。

2.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形成。数字化图书馆的建立使每一个用户更便捷的获得了信息,拥有了通过数字图书馆直接采集信息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巨大能量;同时,数字化图书馆在保存、阅读等方面不及传统图书,且受到网络条件的制约和信息技术的严重挑战。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不能同步提高每一个大学生的公众责任感,使大学生意识在各个范围大幅度提升,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发生有害集体、有损读者利益的恶行。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对于信息与通信技术注入资源较多,但对于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建设以及社会交往沟通中法理和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引导还需要大力加强。

四、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数字化图书馆中的意义

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入馆教育、电子信息的使用规范教育,可规范大学生的借阅行为,使他们在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高校数字图书馆,并充分地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让每位同学都能顺利地度过大学生活,走向社会。大学生媒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可以大提升数字化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与管理者交换意见,促进信息资源的更新及有效性;还可以减少技术方面的差错及使用故障。

参考文献:

[1]康琴.再谈大学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3).

[2]连爱青.论高校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2).

对数字图书馆的概述 篇12

国内外数字资源发展现状

1数字资源利用率呈上升趋势

高校图书馆印本资源的利用率持续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随着数字资源的快速发展与涌现, 使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 极大地满足了师生对文献资源的检索需求。以中国知网为例, 2012年全国独立学院使用率同比增长在30%以上, 可见, 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在大幅度提高。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服务手段、服务模式、经费及人员等都需要图书馆在今后的工作中勇于实践, 积极探索, 不断改进。

2数据库重复建设问题

高校图书馆在购买数字资源时存在重复购买的现象, 由于馆际间相互合作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如中国知网、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发现系统等数据资源几乎是每个图书馆必备的数据库品种,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不利于高校图书馆未来长远发展。

3数字资源平台整合问题

国内拥有众多数字资源系统平台, 但是存在采用各自不同的数据标准、不同的检索平台、数据库之间的内容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用户需要熟悉不同的数字资源检索界面和检索系统, 并分析与去重来自不同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因此, 图书馆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一框式数字资源检索平台, 更好地解决数字资源平台整合问题, 实现跨库检索, 满足读者多元化的检索需求。

4国外数字资源发展现状

国外大学图书馆的电子化趋势体现明显, 许多院校图书馆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等不断加大数字资源建设比重, 已逐步建成无纸化图书馆。

利用数字资源丰富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1完善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理念

在信息社会环境下,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 图书馆不仅可以提供本馆所拥有的印本文献信息与多种数字资源, 也可提供网络上的免费资源, 因此, 需要图书馆不断加大数字资源的投入力度, 在印本文献信息资源与数字资源体系构建比例协调的基础上, 对互联网中的免费资源, 如:免费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课程课件、数据库等进行整序进而提供读者使用, 从而扩大图书馆的馆藏范围, 便于读者加以利用。

2合理配比文献资源建设经费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不断深入, 数字资源在馆藏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 2010-2012年全国497所高校图书馆馆均电子资源购置费从151万元增涨至187万元, 呈上升趋势。以国内6所知名高校为例, 2012年电子资源购置费同比增长率分别为清华大学25%、南京大学19%、复旦大学15%、中山大学14%、武汉大学10%、上海交通大学3%, 说明了高校图书馆对电子文献资源的重视, 数字化程度日益提高。

3协调馆藏文献资源结构比例

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发展, 必将取代印本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体系中的主导优势, 如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占到60%,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占到75%。数字资源与印本资源的协调发展成为研究课题。

依托数字资源创新图书馆服务模式

1最大限度扩展数字资源使用范围

目前图书馆数字资源只能在校园网环境下使用, 而在校园网外往往不能够直接访问。为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使用途径, 图书馆应积极研究解决办法, 开发校外资源访问平台, 将馆藏数字资源的使用延伸至校园网外。

2积极推进图书馆联盟的建设

目前图书馆联盟体系构建尚不成熟, 资源共建共享成效并不理想, 在数字资源重复建设问题日益严重的趋势下, 需要图书馆界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程度, 从而达到图书馆服务效能的最大化。

3整合数字资源建立统一的检索平台

图书馆需整合不同数据库厂商检索平台, 建立统一的一框式检索平台, 实现跨库检索, 为读者提供无缝链接的数据库互联服务与数字资源检索服务, 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开展个性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应以资源为基础, 实现资源与服务的逐渐集成, 深入开展现场服务、教学支持、在线服务与研究支持。有效地解决图书馆服务能力有限, 而读者需求无限的矛盾, 实现图书馆的5A梦想。

上一篇:计算机毕业总结论文下一篇: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