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2024-09-22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共8篇)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篇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专门数据库无人建立, 如何避开竞争, 独辟蹊径, 将是一条解决现实利益与社会公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 将图书馆内部的档案、资料、图书等内容进行数字化的管理与利用势在必行。馆藏建设是图书馆运行的前提条件, 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未来图书馆发展模式的数字图书馆, 其馆藏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领域。数字图书馆中的馆藏不仅包括本地的各种电子出版物和数据库, 而且还包括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只要是能够通过因特网而获取和使用的一切信息都可称之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馆藏建设就是图书馆根据本馆的任务和读者需求, 系统地规划、建立和发展馆藏体系全过程。

1 数字图书馆馆藏和宏观思路

我国数字资源存取技术一直处于试验阶段, 缺乏相关的可被广泛接受的标准, 这就使数字资源的生产者、提供者、维护者各自为政, 各自根据自己的需要, 随意采用各种系统与技术, 其结果必然导致数字资源在以后存取中面临多种困难。数字图书馆作为数字资源保存、传播与利用中心, 其数字馆藏的长期存取是关系到人类文化与知识传播、继承的大事。针对我国数字图书馆数字馆藏长期存取技术的现状, 尽快制订数字馆藏长期可靠存取的通用技术标准与组织管理协议, 以尽量减少数字馆藏在新旧平台间转换的难度, 降低数字馆藏长期存取的组织管理难度, 已成为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许多国家已意识到标准的缺乏是数字资源长期存取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 针对数字馆藏长期存取标准问题的研究已在近年成为国际热点。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1998年就联合众多图书馆制订了国家数字馆藏基础设施及存取计划, 为全球数字化资源的长期存取提供了政策、标准与技术上的指导。荷兰国家图书馆在2002~2005年的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到数字资源长期存取问题。澳大利亚更是制订了包括“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数字化资源保存战略”、“数字资源保存的元数据”、“保存澳大利亚电子出版物的物理形式———选择指南”等系列规范与标准。我国也在2002年6月由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开放式电子图书出版物结构1.0》, 该标准为电子图书的内容表述提供了规范, 从而成为我国第一个有关数字图书馆内容的国家标准。该标准的出台无疑为我国数字资源的标准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建立数字资源制作者样本呈缴国家集中保存制度, 是实现数字资源长期存取的关键。在传统图书馆中, 文献的拥有权和保存权是统一的, 大多数国家的版权法都允许图书馆进行“为保存馆藏需要而进行的复制”, 加上传统介质的稳定性, 可确保馆藏的长期保存。而数字馆藏的制作者与发行商出于保护版权的需要, 往往采取加密等多种保护措施发行数字作品, 数字图书馆因而往往无法行使永久保存的功能。因此, 建立国家数字资源保存基地, 以法律形式固定数字资源制作出版机构免费呈缴数字资源产品样本的义务和责任, 以确保数字资源在国家控制下的长期保存, 是确保国家文化遗产长期存取的必要措施, 也是监督、检查出版者数字作品制作技术的标准性和长期存取技术的规范性的需要。当然, 国家数字资源保存基地应对呈缴样本的复制与流通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 以确保版权人的合法权益。

2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复选与剔除

馆藏复选与剔除是指根据文献老化和新陈代谢的规律, 对馆藏的信息作多次的选择, 剔除或提存那些过时无用或已经残损的信息, 使馆藏文献更为精悍实用。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文献信息虽然具有存储密度高、节省存储空间的优点, 但也不是无限增长的, 它也存在着信息更新和版本更替的问题。在数字图书馆的剔旧工作中, 可采取以下标准:a.内容标准。即通过检查、比较和评估, 将那些内容过时、观点错误、复本过多的信息更换或移入保存本数据库。b.外形标准。对那些因格式不兼容、版本过低或文件破碎而无法使用的信息资料进行更替或升级。c.时限标准。是按信息产生的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是否继续提供使用。例如:90%以上的读者需要的是近20年的信息资料, 超过20年的信息可考虑移送保存本数据库, 当读者有特定要求时, 再提供专项服务。d.使用标准。这是借鉴传统图书馆的“趋势外推法”的原理, 如果一条信息过去几年一直无人点击阅览, 那么可推断今后也不会有人使用。当然为了保存人类文化知识, 在剔除这类信息时, 也要做好版本保存工作。

3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组织和管理

馆藏组织是图书馆和其他情报机构将收集的信息根据其内容、性质、特点、形式、读者需要以及存储条件进行系统的规划和组织, 以便保管和利用的工作。数字图书馆由于信息存储方式的不同, 决定了其在物理结构上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但数字图书馆为了本身有效的管理和方便读者的高效利用, 在逻辑结构上还是要精心组织和编排的。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组织方法可采用:a.分类法和主题法。这是传统文献组织法在数字图书馆中的新的应用, 也是人们最为熟悉和易于接受的。在分类法中可按学科、主题、地域、时限、语种等形式, 在主题法中则按著者、关键词、文摘、出版社、引文等事项。b.搜索引擎的应用。即是将一些成功的搜索技术应用于本地以及馆际一切有链接的数据库, 并建立相应的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揭示信息更深层次的特点和提高检索效率。例如:华南师大的数字图书馆捆绑了中文雅虎、百度、常青藤、搜索客等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管理是由其馆藏形式和载体决定的。具体包括:a.版本管理。也就是尽量提供最新版本和最新内容的信息, 这项管理可与馆藏剔除一起进行。b.知识产权管理。这是与传统图书馆一样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那些共享的信息资源, 在转载或链接时一定要注明作者和出处。c.系统维护。就是对数字图书馆的软硬件进行管理和维护, 以保持其正常的工作状态, 并要做好突发情况的应急措施, 如购置备用服务器和发电设备等。d.数据的长期保护。这是摆在数字图书馆面前的突出的问题, 目前除了备份以外还没有理想的技术和方法。虽然国外尝试了仿真、迁移等技术,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这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4 数字图书馆的藏书协调共享

藏书协调共享是在信息收集和收藏方面的馆际协调分工, 是馆藏规划中必须考虑的内容, 它使各馆的馆藏变成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信息资源, 又能以国家和地区所藏丰富来支持各图书馆, 以扩大资源的利用范围。数字图书馆是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上的数据库集合。它的运行模式和传输特点决定了其离开了协调共享就无法生存。数字图书馆规划所要求的数据库的独特性、针对性等标准正是其协调共享的具体体现。不进行协调共享, 关起门来搞各自的数字图书馆只能是内容严重重复、资源大量浪费、服务毫无特色, 信息保障体系更是无从谈起。

建立数字图书馆要注重区域性、行业性和互补性。其关键是要协调好经济利益, 不能看到某个项目市场广阔, 大家一哄而上, 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应该看到还有许多专门数据库无人建立, 如何避开竞争, 独辟蹊径, 将是一条解决现实利益与社会公益矛盾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卫.数字参考服务, 发展与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 (4) .

[2]刘绿茵.基于知识网络的虚拟参考咨询[J].图书情报工作, 2004 (1) .

[3]吴志荣.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 2000 (3) .

[4]谭兆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技术与问题[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0 (1) .

[5]吴志荣.论数字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 2000 (3) .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篇2

关键词:文献资源建设 少数民族文献 西部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027-04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ublic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document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ollection policy making,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inority nationality literatur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torage and archives application should be highly cooperated with long-term and medium-term policy design by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y administrator,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ocu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sive reading resources 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c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library is labeled by the medium of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aption of current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l resource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the library in Northwest China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规划馆藏发展、合理安排经费的基本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符合读者需求的适当的馆藏[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馆藏发展政策也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不同而各有不同。迈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文献出版形式日趋多元,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深入人心和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无论是载体形态还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都有着不同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新变化。据此,各个图书馆都根据自身的馆藏发展目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从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来看,特色化与协调性是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协调性是指图书馆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图书馆间的分工合作,特色化则是对单个图书馆入藏文献主题的有意限制,以使其藏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本馆读者的真正需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献资源,为西部各级各类图书馆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少数民族文献数量繁杂,类型多样,各图书馆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又各有不同,造成在这一类型文献资源在馆藏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错位。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在分析西部图书馆地域文化传承和文献资源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基于特色馆藏构建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馆藏沿革

地域文化因素在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目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代居住在西部地区,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目前全国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共有地市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77个,其中74个在西部;县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698个,其中637个在西部[2]。截止201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5亿人,其中少数民族881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6%[3]。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西部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与西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表现明显,一些图书馆自建馆之日起,就将民族文献的收藏纳入馆藏范畴,积极采访搜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馆藏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体系。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是中国藏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资料版本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有馆藏210万册(件),包含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文、锡伯文等文献,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文献及新疆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4]。西藏图书馆虽然1996年才建成开放,但馆藏藏文古籍达1.8万余函、12万余册,其中善本有1.5万余册[5]。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以民族学和藏学文献为特色馆藏,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个特色资源数据库。一些省市级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民族院校图书馆还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研究、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基地。

nlc202309040715

2 少数民族文献传承的社会环境分析

作为记录、传播其知识的载体,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对推进各民族的相互认知、民族文化研究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社会影响力,探寻图书馆在民族文献传承中的作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事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1 出版状况

目前,我国有38家民族出版机构,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共出版23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按照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大致有四种:综合性出版社,如民族出版社,是我国少数民族读物的权威出版机构;高校附属出版社,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专门领域出版社,如中国藏学出版社;民族文字版教材出版社,如蒙古教育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7593种,4925万册;期刊207种,850万册;报纸82种,19846万份,出版数量比2009年降低11%[3]。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版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名列前茅,分别达2691、1578种,中央级出版社中,民族出版社一支独秀,共出版992种[3]。

简单地以出版物的绝对数量看,其数量与民族人口的比例不相协调。相关数字显示,我国2011年出版图书已达36.95万种77亿多册[2]。对比之下,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出版物的出版总量偏少,普及率低,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有限。据调查,在近几年出版的民族类图书中,教材的比例超过50%,其余的大多为整理和抢救民族文化类图书,普及科学技术的图书和日常生活实用类图书都十分稀少[6]。民族图书产出与受众需求脱节,出版成本高、发行少,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2.2 存藏与利用状况

2011年,我们曾对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文献情况的进行过调研,内容涵盖收藏情况、提供读者利用情况、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文献整理出版(含二、三次文献)情况等诸多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回收问卷数量少,不足以支持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从反馈的部分信息和现有公开资料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其它市县一级图书馆的收藏都较为有限。

多年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利用,提高社会认知度,一些图书馆、文献研发机构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推广民族文献。如《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委会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2000年5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黔东南民族师专图书馆编制的《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目录》、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张海惠等编纂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等,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多的图书馆则是通过建立机读目录和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早期成果如四川省高校图工委建立的《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研制开发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新疆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民文书目数据库》(多语种检索),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制完成的《羌族文献信息数据库》等等。目前的应用则以专业的民族文献图书馆管理系统下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为主。据2010年7月15日内蒙古大学主办的“蒙古文文献管理系统”馆长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大学自2001年即开始蒙文数字化尝试,已完成馆藏1.6万种,7万册普通蒙文图书的数据录制工作,建成了蒙古文图书全文数据库、蒙古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甘珠尔经数据库等。其研发的“耶里巴”蒙文图书管理系统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赤峰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党校图书馆、鄂尔多斯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成功应用,其开发并建设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是蒙古学信息资源整合库,是目前最大的蒙古学学科信息门户网。

3 基于传承与利用的特色化馆藏发展政策

分析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发行与利用现状,不难看出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状况:一方面是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生存,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文献传承与利用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地域等其它的社会因素之外,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无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相关馆藏有限、所提供的服务呈点状特征、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等。作为图书馆的四大传统职能之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是其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而少数民族文献因其使用人群有限,受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承更为不易。西部地区各级图书馆有责任在当前馆藏发展政策的调整中,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意义,以特色化馆藏体系建设为目标,安排合理的经费与人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采集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扩大受益群体。

3.1 短期目标

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要引起西部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其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就短期目标而言,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首先,是要确定少数民族文献收集的范围、种类、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如对少数民族文献范围的界定,学术界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需在馆藏采选方针中予以明确;同时,还需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准确定位,集中优势,对重点特色资源尽可能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并通过特色馆藏的联合建设来消除文献重复和短缺并存的状况,使文献资源的布局更趋合理。其次,应列入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对少数民族文献的采购分配一定的购书经费比例,形成制度化采购模式。在经费的使用上,应考虑文种、载体形态的合理配置。同时,制定带有鼓励性质的捐赠与交换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特色化馆藏建设。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保各类民族文献能够被指定的图书馆(一般为省级图书馆)所收藏。第三,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成立少数民族文献部,开办少数民族文献专题阅览室,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和研究者利用馆藏。 3.2 中长期发展规划

nlc202309040715

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馆藏发展政策的延伸和深化,事关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与弘扬,包括文献宣传、文献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要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考虑到当前民族文献出版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当前民族交流中出现的新局面,恪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避免某一具体时期中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1)推动民族文献的网格化资源建设,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平台。民族文献对于及时宣传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图书馆丰厚的民族文献馆藏则可为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最好的素材。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读书会、演讲比赛、征文、讲座、展览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最佳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因此,一旦将民族文献确定为馆藏组成部分,系统性、连续性都要成为基本要求而以一贯之。

面上来说,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是发挥西部地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期间不仅要解决好由于数字鸿沟、语言文字障碍而造成的信息不平衡等问题,更需要通过一个网格化的服务体系来提供完备的实用信息和学习条件。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通外联的服务网络,并利用专业知识指导阅读,提供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阅读服务。这个服务网络的建立,要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与服务能力,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考虑到老、中、青、幼等各个阶段对象,要与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尤其是要结合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阅读活动模式,积极参与网络阅读指导工作,正确引导网络阅读,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公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资源提供保障性的服务支持。因此,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要素是对个体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协调,是个体图书馆馆藏政策和区域文献保障的有效统一。

(2)制定少数民族文献保护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的开发利用。此项工作,既是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补充完善,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存量巨大,除图书馆之外,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宗教寺院、私人机构都有珍贵文献存世。如藏文古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寺院及档案部门存有4.6万多函,甘肃省甘南州拉卜楞寺藏经卷6万多部,青海省塔尔寺除《甘珠尔》、《丹珠尔》外,另有藏文古籍3 341函,编为2.55万多条书目;敦煌莫高窟则出土有数量不菲的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献,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专文另述);此外,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古籍也非常丰富。汉文古籍中也保留大量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献,总数约在7 000种左右。据记载,保留下来的民族古籍有30个文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文字文献共有26个文种10多万册件[7]。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一样,这些存世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献,亦需要通过实施由各级文化部门牵头的惠民文化工程,藉行政手段,举全社会之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献保护措施,为传承后世和社会公众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3)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馆藏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其特殊性, 无论是采访编目,还是推广利用,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少数民族口碑文献、历史文献,都必须由懂得少数民族语文的专业人员去搜集、编目、整理。馆藏少数民族古籍的研究开发,必须由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背景且少数民族语言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员去收集、整理和研究。而此类专业人员在图书馆内还十分缺乏。因此,西部图书馆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培养计划,形成区域范围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的社会教育中心,还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同时,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倡导文化多样性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献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非常符合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民生环境日趋改善的大背景下,强化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建立学习型、阅读型社会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蔡筱青.法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及其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2010,(12):84-87.

[2]中国统计年鉴(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3]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1)[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7].http://www.xjlib.org/index.html.

[5]西藏自治区图书馆概况[EB/OL].[2013-12-20].http://www.tibetlib.com/.

[6]中国出版年鉴(2012)[Z].北京:中国出版年鉴社,2012.

[7]包和平.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古籍资源数字化建设探讨[J]. 图书馆建设,2003,(4):28-29.

作者简介:陈军(1969-),男,甘肃省图书馆研究馆员;党燕妮(1970-),女,博士,甘肃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陈萍(1966-),女,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探析 篇3

1 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构成及其发展特点

数字时代由于数字化技术对信息资源的影响, 图书馆的馆藏已经突破了传统文献资源范畴, 扩展、延伸为一个内容更为丰富、形式多样的新型图书馆馆藏体系。作为数字时代的图书馆馆藏, 既包括图书馆实际拥有物权的实体馆藏, 又包括在使用中不发生物权转移, 图书馆只具有使用权的虚拟馆藏。图书馆实体馆藏包括以纸为介质的印刷型文献、影象资料、缩微胶片和特色馆藏资源等实体资源。图书馆虚拟馆藏则包括图书馆购买或试用的各类数据库、电子出版物、通过使用许可的数据库资源、通过合作建设共享的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等资源。即图书馆本馆的实体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内的资源以及网上免费资源等虚拟资源, 共同构成了数字时代图书馆可供服务的资源基础。

从目前来看,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给图书馆带来了勃勃生机, 但并未使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印刷型出版物仍以其独特的魅力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由于数字时代赋予图书馆的一个独特优势, 是可以不通过物权转移, 只通过协议或授权服务便可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 其相对于传统文献所支撑的传统信息服务手段, 具有服务性、经济性、满足率等方面的优势, 使各图书馆都更加重视对虚拟馆藏的建设。因此从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发展来看,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从文献资源的分布看, 不仅有本馆实体型文献信息资源, 而且有异地虚拟型信息资源; (二) 从载体形式上看,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三) 从馆藏文献的构成比例看, 虚拟的电子文献在馆藏中所占比例逐步增加; (四) 从馆藏形式的特点来看,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是一个整体.是不可分隔、密切相关的两个组成部分。可见, 数字时代对于图书馆来说,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的建设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图书馆应不断探索寻求两种馆藏的最佳结合点。

2 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原则

2.1“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原则。

馆藏建设的目的是利用, 在当今时代衡量图书馆办馆水平的标准已不再是馆藏文献量的多少和图书馆建筑规模大小, 而是其满足读者信息需求的能力。读者需求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也是馆藏建设不容忽视的先决条件。图书馆要建设好馆藏只有树立“以人为本, 读者第一”的原则, 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选择何种信息资源作为图书馆馆藏, 为读者选好信息资源, 提高图书馆馆藏质量, 并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否则图书馆馆藏资源只能束之高阁, 并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2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为了建设高质量的具有价值的馆藏, 图书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地规划和设计馆藏的发展方向, 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与任务, 发现、识别、评价、选择信息资源, 并将其融入图书馆的馆藏中, 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适用的馆藏体系。研究分析五至十年间馆藏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 有了发展的目标, 才能根据总体目标做出建设的整体规划, 以进一步确定馆藏建设的重点、先后次序、各种资源的比例结构, 并制定各个项目的计划方案。如果没有系统、完整的长远规划, 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就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2.3 成本效益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必须要优化配置经费。为了充分实现图书馆的职能, 发挥馆藏文献的利用价值, 必须优化文献资源的配置。图书馆的服务以馆藏资源为保证, 而文献购置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馆藏资源的类型和结构, 决定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率的高低。在总的文献购置经费一定的情况下, 要合理分配实体馆藏与虚拟馆藏、核心馆藏与一般馆藏的经费比例, 同时根据各种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整经费比例, 向利用率高的资源倾斜, 使其能够有机结合、取长补短, 达到经费的最优配置, 实现各种载体文献资源的优势互补, 形成有机的馆藏体系。

标准化原则。图书馆必须结合数字时代信息环境的变化, 调整馆藏建设原则。标准化是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特别应遵循的原则。标准化是数字资源赖以生存的基础, 它直接影响到信息资源库的制作质量和服务效果。标准化是实现文献资源共享网络化和自动化的基础, 是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不同资源共享的必备条件。在数字资源建设中, 必须严格遵守标准化原则, 遵循一套标准的解决方案, 软件的标准要侧重兼容和规范化, 确保国际标准和各行业系统的兼容, 确保用户界面、数据格式、数据库建设规划、信息交换协议等的统一, 实现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达到分布建设, 网络存取, 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1]

共建共享原则。数字时代文献资源数量激增, 文献资源价格飞涨, 各个图书馆都面临经费有限的问题,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文献资料收藏全, 对一定地域或一定领域的多个馆来说, 馆与馆之间协作进行资源建设, 达到资源、设备的充分共享, 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 有效地避免重复建设, 更进一步可以联合起来共建数字图书馆, 协调建立数字资源并上网, 弥补各自馆藏资源的不足。而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则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技术条件, 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馆藏建设的主要方向和有效的方式。因此, 加强各馆之间的共建共享是图书馆馆藏建设的重要原则。

3 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措施

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并重发展。在数字时代,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由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两部分组成。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资源保障.为用户提供一个传统印刷环境和现代数字环境有效整合的空间, 必须实施虚实资源的“和谐共建”策略。由于网络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 使“获取”在馆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因为电子文献解决了图书馆复本少、拒借率高、购书经费紧张、藏书空间不足等矛盾, 而由于纸质文献阅读的方便性和保存的持久性, 加之人们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使纸质文献必然会长期存在。可以断言, 即便是将来全国性乃至全球性数字图书馆建成, 纸质文献也不会消失。因此, 图书馆在馆藏建设中, 要认真处理好“拥有”和“获取”的度, 坚持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并重发展, 突出特色, 合理补充, 形成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相互依存, 相互补充的科学馆藏体系。

建设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馆藏特色是一个图书馆在馆藏建设方面有别于其他馆而形成的独立特色。图书馆的生存空间只有依靠特色才能得到拓展, 没有特色馆藏就没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因此, 图书馆应根据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本地区的特点和本馆性质、任务与读者需求, 围绕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加强特色馆藏建设, 重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收集, 建设具有本馆特色的馆藏体系并保证其系统性、完整性、新颖性和权威性,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独具一格”。

努力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在数字时代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已发生了巨大变革, 衡量图书馆馆藏建设水平的高低, 已不再视其馆藏文献的多寡, 而要视其提供各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满足读者各种需求的能力。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必须要有一支与之相适应的人才队伍作保证, 在新的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馆员除了应具备传统文献的采集、整理、加工、存贮、开发等方面的知识外, 还应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 尤其要有网络基础知识, 具有整理加工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 较高的英语阅读水平。因此, 图书馆应努力提高图书馆人员的素质, 通过多途径加紧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和提高, 有计划、分层次地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历水平。

重视馆藏评估, 促进优化馆藏。图书馆定期对馆藏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估是图书馆馆藏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图书馆对馆藏自我检查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分析和评价馆藏的整体状况及其功能, 研究馆藏文献的借阅情况、检查所购文献的质量与使用状况, 评估馆藏是否达到馆藏政策所规定的级别和预定目标, 是否能充分满足读者的需求, 从而找出馆藏的势和不足之处, 为馆藏建设提供事实依据, 使馆藏得到进一步优化。如今, 各种数据库规模大、价格高。因此相对于传统文献更要重视对其评估。不能仅凭其收录的全文期刊数量看其作用和价值, 而要详细考察该数据库信息来源情况, 收录的期刊不同学科所与比例, 核心期和一般期刊的比例;同时还要考虑数据库的运行平台是否有并发用户限制、访问模式如何、检索界面和检索方式如何, 以及系统稳定性和后续服务等综合因素。

全面整合多个异构平台。可以通过主页上的链接点反映全部资源, 进一步要实现异构系统的整合, 解决因各馆自建、引进和虚拟的数据库来源不同、标准不平台各异、检索方法不统一而带来的利用不便捷。因从系统整合的理念出发, 既要考虑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还要考虑分布式建设的处于异构平台的数字型资源的整合。不仅要把纸质传统文献目录回溯为机读目录, 还要对馆藏数字化资源进行编目, 改变数据库中电子文献游离于馆藏目录控制之外的状况, 使其与印刷型馆藏融为一体, 实现在0PAC上以一个统一的用户界面全面揭示实体和虚拟馆藏资源, 实现资源的无缝存取。[2]

总之, 数字时代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已发生了巨大变革, 衡量图书馆馆藏建设水平的高低, 已不再视其馆藏文献的多寡, 而要视其提供各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满足读者各种需求的能力。图书馆只有审时度势, 因馆制宜, 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才能不断提高馆藏建设水平, 提升服务能力,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求, 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构成及其发展特点, 提出图书馆馆藏建设原则, 并对如何建设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数字时代,图书馆,馆藏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寿.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馆藏建设策略及原则[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7) .

[2]何丹青.图书馆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的“和谐共建”策略[J].情报杂志, 2008 (1) .

[3]岳春杰.论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保障[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0 (6) .

[4]李红琴.信息时代数字图书馆馆藏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现代情报, 2006 (10) .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篇4

一、高校图书档案管理的现状

1. 图书档案涉及的范围、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

目前, 高校图书档案是以文本档案为主, 并有部分电子数据档案, 随着图书管理工作的快速发展, 图书档案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 大量的图书资源均需要归档, 且档案形式繁多, 有纸质图书、数字图书、课件、音像、影像等, 每年归档数量达数十万卷, 日趋增长的图书档案数量与存放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方式与图书管理工作对相关信息需求的矛盾逐渐显现。

2. 图书档案的利用频率和数量日趋增长。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快速发展, 与图书有关的业务, 特别是数字化图书资源, 其利用率日趋增长, 据高校各年度图书档案利用情况统计数据表明, 前来咨询、查询、调阅、下载数字图书档案的人次、卷次逐年增加, 复制图书、期刊等数字化档案资料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3. 图书档案应用的范围和覆盖面不断扩大。

长期以来, 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是服务于高校的学生和教职工, 以及为高校相关部门的科研服务等,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图书管理工作的范围也不断延伸, 图书档案的利用范围和覆盖面也不断扩大。特别是近年来, 图书档案资源不仅为本校学生和教职工服务, 也逐渐向其他高校学生提供服务, 甚至延伸到相邻社区, 更多的为社会以及家庭个人服务, 如我校的“学习在线”, 主要面向社区的广大人群提供必要的学习等信息档案资源。

二、当前图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 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力度,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推进图书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但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对图书档案信息的需求, 依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理念, 难以满足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重存档、轻利用”图书档案管理理念依然根深蒂固, 部分领导的图书档案管理意识薄弱, 认为图书档案管理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 而且占用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往往忽视图书档案管理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尤其是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不但需要硬件、软件的投入, 还需要专业人才和资金的投入。因此, 摈弃“重存档、轻利用”的档案管理理念, 重视图书档案的社会价值和作用, 才能转变观念, 推动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2. 建设管理资金不足, 导致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等基础设施欠缺。

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定的建设管理资金, 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包括符合要求的建筑设施、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配套的软件资源等。目前高校图书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设施因经费问题差距较大, 软件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相对滞后, 尤其是图书档案管理软件不能满足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目前的一些管理软件仅仅是对纸质图书档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 忽略了图书档案归档过程的自动化以及系统管理数据的共享等功能, 这些因素都给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带来了一定困难;基础设施的不配套以及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图书档案管理信息化需求。因此, 高校图书部门应改变观念, 加大对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购置相应的高性能服务器和计算机终端设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图书档案信息化管理软件, 充分利用图书档案资源信息为高校师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3. 图书档案开发利用率不高。

多年来, 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在工作中建立了大量的图书档案资料, 除了本校师生的需求外, 社会人群对图书档案信息的需求也急剧增加, 但高校图书管理部门普遍存在“重藏轻用”的现象, 很重视图书档案归档立卷工作, 造成图书档案长期存放不动, 变成了“死档案”, 实际工作中也不注重图书档案的开发利用, 缺乏“死档案”变“活档案”的主动服务意识。档案的价值就在于充分利用, 我们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目标也在于利用,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图书档案的信息资源, 为社会大众服务、经济发展服务, 那么图书档案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4. 图书档案的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图书档案的管理面广、量大, 涉及到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具有系统性和专业性, 图书档案工作人员不仅要具有一定的图书管理知识还应具备档案专业技术知识, 以及相应的计算机和网络管理能力, 掌握数字化信息的存储、检索技术, 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网络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但是, 高校现有的图书档案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与师生对图书档案资源信息化的需求不相适应, 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干部和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更是缺乏, 这些因素制约了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发展。

三、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

高校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对学校的资源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快捷、方便、高效地利用图书档案为师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尤为紧迫, 新形势下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社会条件下图书档案的管理要求, 图书档案的快速更新、资源共享、快捷检索等管理方式, 都要求我们改变图书档案管理模式,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实现。

高校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应根据各地区高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图书管理的实际需要, 坚持以下原则。

1. 标准规范原则。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这是实现图书档案服务自动化和信息共享网络化的前提。图书档案数量、种类繁多,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数字化资源的数据存储标准和规范问题,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以及《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的颁布实施, 为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从技术和管理层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如:它规定纸质档案采用黑白模式扫描的图像文件, 一般采用TIFF (G4) 格式存储、采用彩色模式扫描的图像文件, 一般采用JPEG格式存储提供网络查询的扫描图像, 也可存储为CEB、PDF或其他格式等。除图像存储格式外, 扫描的色彩模式、分辨率以及数据库模式等, 图书档案的数字化标准和规范应贯穿于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如案卷目录的标引格式标准、著录项目标准、目录与图像的链接技术以及网络传输、共享模式标准等, 从而规范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确保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全面提升图书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2. 开放共享原则。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的目标之一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给需要的师生, 使图书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实现共享, 以满足师生和社会对图书档案利用的需求。树立服务意识, 充分利用图书档案的完整性、长效性, 为师生服务、为高校的科研服务;在图书档案数字化过程中, 做好图书档案的梳理、鉴别工作, 除需要保密的档案外, 能够对师生和社会开放的档案做好解密、降密工作, 对形成的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及时上传到相关网站并适时更新, 真正做到向师生和社会开放, 通过局域网, 实现省校和市校、县校甚至是乡镇成教中心的图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在门户网站建立方便快捷的查询、下载系统, 方便师生和社会公众足不出户查询、复制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等。

3. 安全可靠原则。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基础工作, 大量的数字图书信息资料如果泄密或灭失、毁损, 则可能对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到档案资料的保密要求, 而且要考虑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一是硬件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 如建设符合标准的、规范的图书档案存储建筑和设施、购置高性能且能满足需要的服务器以及网络终端设备、数据信息传输、存储设备等;二是相关软件的安全可靠, 根据高校图书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 购置或者开发相应的软件管理系统;三是数字化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 如档案信息资源的自动备份管理、网络安全环境、操作人员权限授予和远程访问、图书档案信息保密级别、数据库之间的链接和数据交换等安全防范体系, 从而建立健全相关的安全可靠性控制机制, 保证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安全可靠运行, 满足师生和社会的各种需要。

4. 成本效益原则。

数字化建设使得图书档案信息的收集、归档、存储和查询变得更加高效、方便和快捷, 这是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对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和建设的趋势, 而且需要投入相应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成本效益的原则, 既要保证数字化建设成功运行, 该投入的资金要有保障, 也要考虑到建设成本, 统筹规划, 避免浪费, 做到经济适用、满足需要;在兼顾成本的同时, 坚持效益优先, 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师生学习、研究的需要, 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服务, 体现图书档案的存在价值, 在保障图书档案满足管理、需要和社会需求, 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的基础上, 兼顾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经济效益和成本, 实现效益最大化。

5. 协调统一原则。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图书管理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形成了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数量巨大的图书档案, 涉及到各职能部门以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数字化建设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调配、硬件设备的采购、软件系统的开发、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等;省校图书管理部门与市、县校图书管理部门相关资源的整合, 如图书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的相互链接、转换, 实现图书信息共享使用。因此, 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应统一领导, 建立相应的宏观调控机制和管理协调机制, 各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做到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积极参与数字化建设, 全面提升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水平。

四、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索

数字化和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已难以适应图书管理工作, 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和应用, 彻底改变了图书档案管理模式, 极大地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效率, 因此, 必须多角度、全方位考虑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工作。

1. 加强制度建设, 规范档案管理。

制定相应的图书档案管理制度, 如图书档案的立卷管理、归档管理、安全保密管理、查询调阅、存储备份、鉴定销毁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图书档案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如图书档案人员岗位职责、考核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量化考核指标等;规范图书档案流程管理, 从图书初始信息获取、上报、审批、纸质档案的归档;与此同时, 档案的数字化信息的导入、网上审批流转、归档同步进行, 以提高工作效率, 规范档案管理。

2. 明确数字化建设目标, 统筹安排数字化档案进程。

高校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提供数字化图书档案信息为师生和社会实践服务, 长期以来形成的图书档案如何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 需要从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需要的角度对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进行投入产出效益分析, 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首先, 对经过甄别、鉴定的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濒危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二是对需要永久保存的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三是对利用、咨询频率较高的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四是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珍贵的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 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工作, 加快实现数字化建设目标。

3. 树立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 发挥图书档案的使用价值。

传统的图书档案管理是“重保管、轻利用”, 图书档案信息处于被动利用状态, 咨询、利用率不高, 实现图书档案数字化信息管理后, 从根本上改变了档案信息的利用方式, 社会公众利用图书档案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图书档案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应适应数字化管理的需要, 改变服务意识和观念, 从被动服务变为主动服务;根据不同用户的特点, 开发用户需求导向的数字信息资源, 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图书档案资源信息以及网络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筛选、整合在线推送到用户终端;对图书档案进行科学化管理, 整合不同类型、不同载体的数字化资源, 为实现图书的优化配置提供信息依据, 提高图书档案利用率和使用价值。

4. 建立风险安全控制机制。

图书档案的数字化建设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相关人员的调配以及网络数字化资源的保障, 在此过程中, 因政策、人员变动、资金安排等因素, 会产生一定的风险, 如:组织管理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的变动导致软件系统开发的中断;资金预算不足或超支导致相关硬件购置不能如期举行;涉密的图书档案资源在数字化信息转换过程中的泄密风险;图书档案数字化资源在查询下载、网络共享和在线传播等可能产生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等。因此, 必须分别建立安全风险控制机制, 如协调财务、政府采购、技术保障等部门共同论证项目资金预算, 保障数字化建设的持续性运行;通过确定相关协议、合同、购买版权资源等, 控制知识产权风险。为了保障图书档案资源网络信息安全, 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管理控制措施, 如权限管理, 对管理人员和访问用户, 根据不同级别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和访问权限, 从而在后台和前端降低图书档案资源信息安全风险, 此外, 结合身份证识别技术和信息加密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 实现对网络安全风险的控制。

五、结语

在信息社会条件下, 图书档案已经步入信息网络化、存储数字化和服务自动化时代。但是, 高校图书管理部门在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 往往各自为政, 从局部管理需求出发进行数字化建设, 忽略了图书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以及数字化的网络共享、开放便捷等特征以及网络风险、安全因素等, 因此, 各地图书管理部门应根据图书的总体规划以及各地图书管理的实际情况和需要, 统筹兼顾, 快捷高效地实现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中.战略思考—图书馆管理的10个热门话题[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21.

[2]钟伯英.论图书档案为社会经济服务的重要性[J].南方论刊, 2013, (3) .

[3]丁恩多.我国数字档案馆研究综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5, (21) .

[4]陈瑞萍.土地档案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J].科技传播, 2012, (3) .

[5]赵春兰.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几点认识[J].黑龙江档案, 2013, (1) .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篇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Internet的广泛应用,网络成为继传统信息传递工具后的新兴的信息传递渠道,它集成了以往各种信息沟通渠道的优势,以最快速, 最高效、最准确、最智能、最大容量、最无障碍的特点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数字资源成为继传统纸质资源后全新的资源形式,它借助网络平台,将无限容量的信息和资源传递给广大的用户和读者并为他们的决策和研究提供服务和帮助。数字资源能够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准确、及时地获取任何他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因此数字图书馆资源已经成为图书馆极端重要的一个资源库,很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甚至比纸质资源还丰富。

在这种背景下,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高度重视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利用, 并利用数字和网络为用户更好地提供各项服务,从而跨越式的提升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价值。研究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现状,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西北地区各民族院校间取长补短,并提出建设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性、指导性建议。

本文通过对比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现状的论述,找出数字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应当以特色文献资源建设为主。希望能够在民族院校特色馆藏资源的理论建设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馆藏资源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的界定

1、对于西北地区而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这儿指的西北地区是狭义的,指的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四个地方。

2、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本文中西北地区民族院校以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及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数字图书馆为例,对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现状进行论述。

三、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现状

1、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拥有百兆主干计算机网络、20余台服务器、84TB海量存储、26个数据库,建成了专用信息传递网络平台。电子文献基本涵盖了学校的各个专业, 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1]

西北民族大学拥有的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超星名师讲坛,中华医学会数字化期刊,CCTR公共数字资源(素材)库,经典移动图书馆等21种;拥有的外文数据库有金图国际外文电子图书数据库(远程),Springer SLCC电子期刊数据库,ACS e-Journals, CPCI-S原名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等11种;拥有的自建数据库有甘肃特有民族研究数据库,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库,随书光盘数据库,民族研究文献题录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文古籍文献目录共6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e线图情全文数据库,就业数字图书馆,“凤凰视频”资源库等29种。

2、青海大学图书馆已经实现文献管理自动化,采用大连博菲特公司的《文献管理集成系统6.0(增强版)》,该系统具有流通管理、采访、编目、典藏、公共咨询、阅览室管理等模块,均已在图书馆利用,运行情况良好。技术部在现有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ASP.NET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一期公共书目查询系统WEB应用系统环境,可在互联网上应用。配合学校发展要求,在柴达木化工资源开发应用,黄河水电资源梯度开发、高寒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高寒农作物、有色金属资源开发等方面,提供文献保障,并以此逐步形成全省学科信息资源中心。[2]

青海大学拥有的中文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知网(CNKI总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银符考试试题库B12,中国高等学教学资源网,中文发现等23个数据库资源;拥有的外文数据库有Springer Link电子期刊,ACM美国计算机协会数字图书馆,AGRIS数据库等20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物竞化学品数据库,Computing Reviews数据库,中国大百科全书,Bio One数据库等36种。

3、宁夏大学图书馆在1999年引进了深圳大学的SUL- CMIS图书管理系统,在完成普通中英文图书和期刊回溯建库工作的基础上,实行了全馆全面开架服务以及藏、阅、借一体化计算机流通管理体系。2008年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更新为江苏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图书采编和流通借阅工作。图书馆在各校区建立了电子阅览室,向读者提供网络、光盘等电子信息的检索和咨询服务。宁夏大学图书馆重视文献资源共享和交流工作,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开展了文献传递/ 馆际互借等业务活动。2009年,我馆通过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传递文献数量位居西北五省(区)高校馆第一、全国高校馆第七。[3]

宁夏大学的常用数据库资源有Apabi工具书,万方视频(CALIS宁夏中心共享),Apabi年鉴等16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Press Display新闻报纸,Springer电子书英文数据库, Elsevier等16种;自建数据库有

宁夏生物制药工程文献数据库,馆藏古籍、善本目录, 西夏文化数据库,宁夏科技产出数据库,西夏文化题录数据库,西北地区大学网站罗列数据库资源列表6种。

4、新疆大学图书馆2002年底,开始了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学校投资900万元,更新了自动化管理设备和网络设施。并且购置了部分电子信息资源,目前已有13种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资讯行、Pro Quest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OCLC First Search基本组数据库,以及Elesiver、Kluwer、Springer和ACS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还有方正、超星、书生电子图书,总存储量达7TB。图书馆自建的馆藏汉文、民文以及部分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数据量已达18.6万余条。目前正着手建“ 新疆大学学位论文数据库”、“ 馆藏报刊书目数据库”和“ 馆藏新疆地方文献书目及全文数据库”。[4]

新疆大学现拥有中文数据库资源有北大法宝在线数据库(中英文对照),汉斯开源学术期刊(Hans Publishers),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1989年至今),中国资讯行等17种;外文数据库有ACS (美国化学学会) 电子期刊数据库(NSTL),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 (NSTL资助),ESA美国生态学会网络期刊,OALib (开放存取图书馆) 等42种;电子书资源有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视听大全(美国备忘录),有声读库(英文万卷书)等14种;试用数据库资源有圣马信息国外数据库,zb MATH数学文摘数据库,全球案例发现系统(GCDS)等30种;自建数据库资源有新疆大学地方特色数据库,新疆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库,《新疆大学学报》索引数据库3种;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专利之星- 专利检索系统(CPRS)2种中外专利文献数据库。

5、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从2008年底引进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所有纸质文献回溯建库,实行全开架藏、借、阅一体自动化管理。先后购进了电子型文献60万种(册),另有CNKI(中国知网)8个数据库,9个专辑,140个专题;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北大法意网;读秀学术搜索;百链云图书馆;超星学术视频;万方数据库(试用);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新东方在线口语互动平台;新理念外语网络教学平台。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现有特色馆室分别为安多藏文典籍室与河洮岷地方文献室。这两室作为图书馆的镇馆之宝,不仅建筑独特(如图1安多藏文典籍室一角,图2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一角),而且藏书较为丰富。在安多藏文典籍室中藏有佛教经典文献丛书大藏经、藏族著名学者及大师的文集及著作,还有一些综合性文献,包括佛经、敦煌藏文文献、因明历算学、藏医医学等。在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中存在甘南州七县一市的县志,市志,地方志等。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从藏传佛教资源中心处免费注册到藏文文献数据库,内容丰富,有佛教、历史、著作、专题、地方志等方面的文献计16000余卷。

图1 安多藏文典籍室一角

图2 河洮岷地方文献室一角

四、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的思考

从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现状可以看出,在现有资源建设中,普通资源普遍偏多,而与本地区, 本地域相关文献资源普遍较少,自建数据库资源更少。随着国家对少数地区的扶持,民族地区院校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民族地区院校图书馆,应当紧抓时代机遇,跟紧西部大开发步伐,发展壮大自己。就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资源建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调整现有采购方案,实行民族地区图书馆联合采购方案

民族地区院校图书馆对当地文献起着收藏、保护、和宣传的作用。因些民族地区与当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联合采购是十分有意义的。图书馆在文献采购时,把重点放在本馆读者利用率高且本馆重点需要的核心、重要馆藏,以及本馆的特藏方面。当地图书馆要把在某一阶段采购的地方特色文献书目单与当地成员馆先进行沟通,然后制定计划采购方案,进行联合采购,像一些地方性(当地民族性强) 的文献,动员地方力量,进行上门收购。形成“分工收购,特色收藏”的原则。

2、对特色馆藏资源优先数字化,实行西北地区图书馆之间资源共享

对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通过有计划、分步骤地优先将这些最具有特色资源深度加工,使之转化为可以被计算机识别、存取并能进行网络传输利用的当地数字化特色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网络为不同地区用户提供查询,为网上用户提供最原始的、且具有本地乡土特色、民族风情、地域特色的文献信息服务,使图书馆封闭式服务变成为主动的开放式的服务,从而提高了信息服务效益。

通过馆藏特色资源数字化后,各馆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这样不但可以加强馆际合作交流,而且可实现共建共享。 西北地区高校之间可以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另外成立一个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建立特色资源共建共离标准,加强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宏观调控,加强数字化技术指导,联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信息资源库,提高图书馆信息化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避免网上信息资源重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使各馆上网资源各有特色,互不重复,这样,不但可以节约经费,而且能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现象, 从而实现西北地区高校间网上资源共建共享。[5]

3、在特色资源建设中,西北地区各省区县有各自不同的优势与特点

在西北各地区中,新疆、宁夏、青海三地地广人稀,但少数民族聚集较多。新疆现居住有47个民族,宁夏有43个民族,青海有35个民族。这三地的地域文献、少数民族文献特色鲜明,是建立西北地区特色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6]。因些在西北地区特色资源建设过程中,抓大带小, 由多馆分工共同组建,滚动发展。先从条件好的大馆抓起,采取重点示范、滚动发展的方式进行。每个馆负责自己所在馆地区地域的特色资源进行数据库建设,然后进行资源整合。[7]

4、西北地区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意义

可以节省开支,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的职能是建立一个海量的存储系统及西北地区特色资源数字化加工基地,只要是网络覆盖的用户都可通过网络从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获取所需的资源,这就给西北地区各地的民族院校图书馆节省了存储的费用,本地图书馆可以依靠网络,将当地的一些粗加工的资源上传给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再由中心相关人员细加工后提供给用户查阅。对于民族院校图书馆账务部门而言,只需要对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的存储系统及设备进行相应的投入,这样就可以节省大笔资金,突出各馆的特色藏书体系,发挥各自的长处,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8]对于民族地区图书馆来说,人员配备跟不上,并且就现在来看,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求也不高,所有特色信息资源的建设都由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相关的技术人员完成,而在地区图书馆只是提供部分终端给用户使用,这样,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掌握计算机的简单维护和使用知识即可,其它相关技术问题都可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或者直接由西北地区资源共建共享中心人员进行远程遥控操作即可。

五、结束语

西北地区民族院校特色信息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国内对西部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大,西北地区各民族院校特色文献信息资源的服务需求量与日俱增,因些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前景无限美好,潜力巨大。[9]我们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不断增强开发西北地区民族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利用意识,加大开发利用的力度,把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建设和开发利用作为西部大开发中文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内容,进行统一规划,科学统筹。只有这样,才能彰显西北地区地方特色方献资源的巨大潜在价值和功能,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和特有价值。

摘要:本文对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数字图书馆的现状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指出在西北地区民族院校普遍存在普通数字资源过剩,而地方性特色文献数字资源偏少的情况,最后指出在西北地区特色文献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及相应建设策略。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篇6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不容忽视。图书馆特色馆藏的建设和利用是独立学院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校发展、辅助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基础。特色馆藏是指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它是按某一专题(地域、人物、时间、事件、机构、学科等)、某一特殊原因而专门收藏的文献资料集合,并辅以相关研究资料,这些文献资料在一个图书馆中具有其独特性。高校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的必要性有以下三点:①有利于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及整体学科的发展;②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及读者满意度;③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及缓解经费紧张的局面。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一员,也应注重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本文以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概况及数字化研究。

1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概况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成立于2005年,由于学校的规划及扩展,于2006年把聊城的百年老校——聊城师范及聊城教育学院并入东昌学院。因此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继承了一批古籍图书,有2 000余册,数量较大。东昌学院图书馆为了好好保护及利用这批古籍图书决定建设特藏书库,从此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开始了特色馆藏建设。

1.1 古籍特色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认真整理统计古籍图书共339部,有2 367册,涵盖经史子集丛五大部,其中明清善本146种,有1 345册;民国版图书193种,有1 022册。为了好好保存这些古籍图书,图书馆投资近万元,量书定做六合套及线装书书签和摘要卡片。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随后又与省图书馆联系开展了古籍编目工作,参与了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并把古籍的书目、书影送交省图书馆和国家古籍服务平台,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的古籍还被选入了《山东省珍贵古籍名录》。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被省文化厅评为“古籍保护先进单位”。图书馆收集古籍工作还在进行,近两年又收到赠送的古籍图书两册,继续扩充古籍藏书量。

1.2 地方特色

为了凸显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特色,图书馆主动联系各市县区政协文史部门,收集地方文史资料。先已收藏《聊城文史资料》《临清文史》《阳谷文史资料》《冠县文献大全》等,共计有500余册,基本包含了聊城地区八个县市的绝大部分资料。为了更详细体现地方特色,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专门收集了聊城地区的地方报纸资料,收集到了《聊城日报》《聊城晚报》的合订本80多册,从创刊开始至今的《今日开发区》和《临清日报》的全部合订本及《阳谷日报》《高唐日报》等多年的合订本。这些报纸都十分具有地方特色,是地方发展变化的实时记录,为研究地方城市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

1.3 文化特色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特别收藏了聊城籍作家的作品以及聊城的文化人描写本地身边故事的作品集,建立了本地作家专架,其中包括袁春光的《落雪乡村》《悠悠路情》《春华秋实》等,朱希江的诗集作品《朱希江诗选》,还有《水韵雅风三人行》《渔樵联话》《运河谜谣》等200余作品集。聊城是山东省的文化旅游名城,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专门收藏了有关聊城旅游文化的书籍。如《光岳楼》《聊城揽胜》《东昌古今备览》《聊城旅游故事》等70余册图书。这些书籍都十分有地方文化特色,给广大师生们了解聊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4 历史特色

聊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历史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如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国画大师李苦禅、著名学者傅斯年、抗日名将张自忠、领导干部孔繁森、国学大师季羡林等。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建立了名人书架,收藏了名人著作及有关名人的作品。如《傅斯年全集》《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论文集》《傅斯年传》《季羡林全集》《牛棚杂忆》《季羡林传》等。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收藏了聊城历史悠久的私人藏书阁——海源阁的相关资料,如《海源阁研究资料》《海源阁研究论集》等相关书籍、刊物。基于聊城的红色革命老区特色,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特别设立了红色文献专区。收藏了《鲁西北革命史》《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资料选》《范筑先将军传》《张自忠将军传》等百余册图书。

经过几年的时间,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及学院领导的共同努力,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的馆藏特色已基本成型,且在学院小有人气,是师生们的文化乐园,也是图书馆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2 特色馆藏数字化(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

2.1 建设数据库的必要性

在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图书馆中的资源数字化是图书馆工作的主流趋势。数字化资源有着利于保存、交流、使用等非常多的优点。为了更好地把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利用起来,实现建设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数字图书馆,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决定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对于学院的师生来说,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帮助老师们更方便、快捷的查找资料,帮助同学们提高信息检索及使用电子资源的能力,通过一些多媒体文件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学习特色资源。对于地方而言,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可以使范围更广的读者方便快捷的了解聊城地区的文化资源情况,并且具有对外宣传文化资源、吸收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扩大名特产品销路和以文化资源带动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在文化建设、抢救失传濒危文化资源方面,提供保存和保护作用。不仅实现了学校和地方文化的双向互动及资源共享,还推动了学校及地方共同发展。

2.2 特色资源数据库建设纲要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目前着手建设两个数据库,一是古籍文献数据库,二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古籍文献数据库首先要把图书馆收藏的两千多册古籍以图像形式保存,即用扫描仪等设备将古籍文献的内容以图像形式录入到光盘,然后进行分类保存。其次是要把图书馆收藏的古籍文献中比较有研究价值或珍贵的文献内容进行手工录入。手工录入的方法就是将古籍的全文以键盘输入计算机,使之数字化,古籍内容经过标引及系统处理,录入的文字皆可检索、统计,且贮存空间较小,检索速度也快。但是手工录入工作量大,对理解古汉语能力要求较高,现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仅有一位老师能胜任此工作,所以,以此方式录入的古籍要相对少些。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计划建设的第二个数据库是地方文献数据库。地方文献数据库设有四个数字资源平台:第一个是聊城地方文献,包括地方文史资料、地方志及地方报纸;第二个是文化作品,主要包括有关聊城的文学书籍及聊城现当代文化人的作品;第三个是旅游文献资料,主要包括聊城名胜古迹文献资料及有关旅游的多媒体资料即图片、音频、视频等;第四个是海源阁研究资料,主要包括有关海源阁的文献及研究海源阁的相关论文资料。

为了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还计划建设有关师生的两个特色数据库,分别是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库及学生优秀作品库。教师优秀科研成果库主要是收集东昌学院教师的优秀论文及专利、专著等;学生作品库主要是收集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成果、优秀论文等。建设这两个数据库可以满足师生们多方面的需求,整合了东昌学院师生的各种成果,整合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动力,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独创性,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及收藏价值。

3 结语

独立学院的发展依托于地方发展,独立学院图书馆也依托于地域文化,依据自身优势丰富其特色馆藏资源,构建完整的文献资源体系并使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推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图书馆往数字化资源共享方向发展。特色馆藏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满足了学院师生的教学及科研的需求,还促进的聊城地方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帮助了地方文化的宣传,促进了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玉翠.浅谈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6).

[2]陈梅梅.论高校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0(8).

[3]邢先良.独立学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探索[J].兰台世界,2014(20).

[4]李希明,陈美芳,张勇.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新思考[J].情报杂志,2002(5).

浅析馆藏文献数字化发展 篇7

一、馆藏文献数字化及其意义

所谓馆藏文献数字化一是指通过购买电子文献, 下载网络资源等方式获取数字化文献信息, 增强馆藏文献数字化程度;二是指在图书馆内部将非数字化馆藏文献数字化。一般来说,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 既可以很好地保存传统文献, 又能使被数字化的文献成为其他馆的虚拟馆藏, 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既可以丰富虚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又能促进整个社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体来说, 它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利于保护馆藏文献。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降低原件丢失和损失的风险。古老的文献、照片都可以转换成数字化文献, 避免读者直接使用原件, 以减少或避免原件丢失的机率, 同时也可以扩大原始文献的利用范围。此外, 馆藏文献数字化还可以对已经受到损伤的原始文献起一定的修复和补偿作用, 还可以解决纸张脆化或变质文献的保护问题。

(二) 利于提高文献的利用率。

馆藏文献数字化在可以满足用户对文献的多种需求的同时, 还可以通过在线陈列, 充分地向读者介绍馆藏, 使读者充分地了解馆藏, 以提高馆藏的利用率。

(三) 利于开展研究。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 可以产生较原件可靠而功能性更强的数字资料, 所以它有利于开展文献或科学研究, 从而扩大科学研究范围。例如:对手稿字迹的鉴别, 对图画、照片的放大浏览等等。

(四) 利于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馆藏文献数字化可以提高图书馆的科学管理水平, 为读者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首先, 数字化文献可以支持传统图书馆的多种需求, 为开展特色服务创造条件;第二, 图书馆既能用较低的费用和风险对馆藏文献进行拷贝, 也可以有效地开展馆际互借等活动;第三,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 可以节省图书馆的存储空间, 也有利于书刊的科学化管理和维护。

(五) 利于开展有偿服务, 提高图书馆的经济效益。

馆藏文献数字化后, 可以刻录到光盘上自用或商业发行, 或制作成网络版放在服务器上共远程检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系统, 便于在线有偿服务与订购, 这样可以增加图书馆的经济收入, 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还有利于开发馆藏资源, 产生出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信息产品。综上所述, 尽管馆藏文献数字化只是现有图书馆馆藏形式的一种转换, 但它却涉及信息管理、信息保存、信息服务和信息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作为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馆藏文献数字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馆藏文献数字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重复建设问题。如前所述数字化文献的最大特点是有利于资源共享。所以数字化建设中的重复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图书馆一方面要根据本馆信息资源建设的目标、馆藏特色和用户需要进行馆藏文献数字化建设。因为不可能把馆藏所有文献数字化。另一方面, 图书馆还要考虑其他图书馆、特别是成员馆的馆藏数字化进展情况, 考虑全国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和建设状况, 使本馆馆藏文献的数字化有利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国际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成为整个文献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所以, 要特别注意把那些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符合本馆用户需要的、急需保护的“特色馆藏”作为重点, 并有计划地进行数字化, 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库。这样才能优化馆藏结构, 提高馆藏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 提高社会文献资源的保障水平和开发利用程度。

(二) 标准化问题。

馆藏文献数字化涉及文献信息描述、组织和检索等多个方面, 要实现资源共享, 就必须统一标准, 加强兼容性, 尽可能实现数字化中的标准化。

(三) 馆员素质问题。

馆藏文献的数字化也给馆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图书馆工作者已不是仅限于对传统纸张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管理等工作, 而是将会面临更多的信息载体和信息服务方式, 将要学会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总之, 现代的图书馆工作者应当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 是信息系统的设计者, 也是信息用户的导航者。

(四) 图书馆工作者应积极引导读者正确阅读。

在数字化文献信息日益增长, 人们对数字化文献信息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特别是青少年的印刷品阅读质量和数量每况愈下的趋势下, 图书馆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成为书本阅读的导师和顾问, 而不仅仅是我们所强调的网络信息导航者和信息技术掌握者。图书馆员应该首先认识到书本阅读, 特别是印刷品的经典著作阅读永远是人类思维、品格、精神、审美、成长进步的阶梯, 永远是人类精神财富来源的不可替代者。信息技术固然为人类的信息保存、处理、传递和利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它永远不能代替书本阅读。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文献信息数字化为信息保存、传播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但同时数字化文献在文献保存价值和阅读利用方面存在的局限也不容忽视。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 篇8

关键词:馆藏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策略

一、馆藏数字化的建设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普及, 人们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信息数字化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其中在信息资源的搜集和使用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与20世纪人们更习惯于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杂志以获取信息的方式不同, 21世纪, 人们更多地开始使用电脑、手机等互联网设备检索、阅读信息, 在这种形势下, 图书馆的馆藏建设开始突破传统文献资源建设的范畴, 逐步向现代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建设转变。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形式多元化, 包括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转制, 直接购买电子出版物, 与各大数据库商进行合作并购买相应的数字资源等。与传统纸质馆藏资源相比, 数字化馆藏具有十分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1) 体积小但容量大, 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介质甚至直接存储在服务器终端, 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的海量信息往往只占据可忽略不计的实际空间, 为图书馆节省了大量的展位空间。 (2) 高度的可共享性。相对于传统纸质馆藏的一次 (一本) 只供一人使用的“独占性”, 数字化馆藏可以同时提供给多位读者, 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3) 检索的便捷性。基于网络技术的数字馆藏资源可以利用关键词迅速地在海量信息中进行精准检索, 这是其区别于传统馆藏的最大优势。由此可见, 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建设不仅是顺应时代的需求, 也是为自身的更好发展开拓新的方向。

二、馆藏数字化对学术期刊的机遇

借由馆藏数字化建设的东风, 学术期刊的馆藏结构也由以往的有限采购, 向全面订购数据库发展。由于经费、展位空间因素限制, 图书馆对学术期刊的传统收录范围有限, 多以权威期刊、行业期刊采购为主, 一些影响力较小的刊物往往不列入采购名单, 无法被读者获知使用, 导致其社会影响力愈加低下, 难有建树。而在馆藏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 采购数据库并供读者使用所占的图书馆实际空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购置经费比较传统印刷刊物也相对低廉, 因此图书馆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有针对性地扩大采购范围, 这样一来普通学术期刊的数字发行量可以得到明显的增加, 数字发行量的增加意味着传播效率的确实提升。读者在利用数据库检索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时, 只需要设置具体的关键词, 数据库会根据匹配程度对检索信息进行智能排序, 而刊载刊物的影响力往往并不作为检索排序的最主要参考因素。因此, 只要是读者最需要的信息, 即便是再普通的刊物, 也有机会在搜索页面里“名列前茅”, 权威刊物、行业刊物、综合刊物的传播机率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均衡, 这无疑给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

从传统视角看来, 学术期刊的健康有效发展应以内容为王为主导方向, 以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争夺学术界的话语权, 从而在有限的受众范围内树立口碑, 形成权威。而在馆藏资源数字化的背景下, 要实现学术期刊的有效发展, 不仅要注重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构建, 更要顺应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特色, 构建具有高学术品质、独具特色、能够提供数据服务的现代化学术期刊, 因此, 在馆藏资源数据化建设的大背景下, 在掌握学术质量的大前提下, 学术期刊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住时代机遇, 实现有效传播。

(一) 关注研究热点, 提高检索概率

学术期刊在组稿过程中, 应时刻关注行业内的研究热点、焦点, 以及在基础理论中极具研究价值的长久性议题, 并侧重在这些方面的稿件选择。因为学术热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是学科领域、行业内或短期内集中研究、或持久探讨的话题, 刊载这些方面的论文, 在网络数据库上, 会持续地收到读者的搜索, 从而提高个刊的检索率、下载率和使用率, 获得关注度, 提高刊物的影响力。

例如, 《现代传播》杂志自2012年起, 设立了“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栏目, 追踪报道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发表推介相关研究成果, 并形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优先刊发、择优刊发”的机制。除此专栏外, 各个栏目之间还开通协作协同的良性互动模式, 截至2015年6月, 专栏共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共80篇, 其他栏目刊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及进展动态的学术综述共计84篇, 传播效果显著。

安阳师范学院主办的《殷都学刊》, 充分关注并以“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商周法律文化研究新视野学术研讨会”为契机, 于2015年第1期组织策划“先秦法律思想研究”专题, 集中刊发5篇特约著名专家稿件, 在殷商文化研究领域取得较好的反映。

(二) 设立特色栏目, 提升学界影响力

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中综合性期刊仍然占有较大的比例, 为了在各个领域占据一定的话语权, “全、散、浅”一直是综合性期刊的弊病之一, 而特色化建设虽然是综合性期刊长期争取的方向, 但学科领域过于狭窄或者冷门带来的关注度下降则阻碍了特色化建设的脚步。数字化背景下, 冷门和热门学科的检索使用难得地站在了同一公平的起跑线上, 这也使得学术期刊获得了放心大胆走特色化之路的勇气和契机。

例如, 《广西民族研究》在已有的“民族理论政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壮学研究”等特色栏目的基础上, 围绕民族工作需要, 又开设“民族教育研究”“侗族研究”等新栏目。《武汉大学学报》自2013年起开设“低碳经济研究”特色栏目, 重点关注中国碳市场运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全球气候政策与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 力图成为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的重要阵地。《天府新论》杂志在2015年拟定了综合性、特色化、专题突破的发展方向, 打破了以学科为栏目的固有模式, 全面创办了“专题”“专栏”“综合性栏目”。《殷都学刊》创办多年的“殷商文化研究”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

(三) 注重编辑继续教育, 培养数字出版人才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不仅给学术期刊提供了机遇, 也对学术编辑提出了挑战。在数字时代, 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树立起信息意识, 主动进行数字化信息的生产制作, 而不是单单依靠着数据库商的二次制作。只有编辑具有数字化的能力, 才能真正实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 实现期刊与馆藏机构 (传播机构) 的直线交流, 从而扩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要培养数字化的出版人才, 就要注重对编辑进行继续教育。目前我国针对学术期刊编辑网络数字化技能的培训及研讨会比较普遍, 编辑应多多参与, 力争掌握基础的网络操作技能, 能够对稿件进行独立编排, 能够熟练操作网络交流软件 (如微博、微信等) 。

(四) 创设多种网络平台, 全面实现数字化

目前学术期刊的馆藏建设情况, 大部分仍然基于网络数据库商提供的平台, 这种存储检索方式虽然集成性较强, 但是提供的内容形式单一 (仅为论文检索并全文下载) , 不具备信息的扩展功能, 也无法实现读者、作者和编者三方的即时交流互动, 而在我们提及应注重培养编辑的数字出版能力的基础上, 学术期刊无疑应该突破单一的数字传播模式, 在编辑部能力可及的基础上, 创设多种网络出版平台, 从而全面实现期刊的数字化, 以此提升期刊的社会影响力。

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形式多种多样, 除了最初的官方网站构建外, 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等公众互动关注模式也在一些期刊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 《人口与经济》杂志开通了微信公众号, 实时发送期刊最新资讯, 推送最新论文篇目, 提供过刊信息查询, 并开通Email Alert邮件推送服务, 采用一对一推送方式, 向读者定时发送每期网刊目次, 以便读者及时了解期刊的最新动向。《中国工业经济》升级官方网站, 首次实现数字版早于纸质版发行, 增强线上传播的时效性, 网站还特别增加英文子网站, 便于国外学者查阅最新论文, 加快推进国内最新科研成果的国际化传播。目前大部分的图书馆 (馆藏机构) 都十分重视手机APP功能, 并向读者推荐直接关注学术出版机构, 因此, 加强学术期刊的自媒体建设, 对于扩大期刊的口碑具有直接的推动力。

除此之外, 学术期刊还可以直接生产可介质化的信息资源 (如光盘) , 直接提供馆藏机构, 这样期刊可以脱离数据库商的平台, 更直观地向读者进行期刊展示, 这种方式目前涉及较少, 但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四、结语

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学术期刊在新时代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学术期刊应顺势而为, 树立数字传播意识, 强化人才培养, 有效利用信息数字化带来的各种优势, 坚持高质量的学术品质, 提供更快捷方便的学术服务, 从而实现学术期刊的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慕萌.高校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全面应用与建设策略的思考[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2) .

[2]杨春兰, 李文竹.学术论文数字发布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J].中国出版, 2015 (3) .

[3]胡晓强, 李勇, 王军.数字化阅读方式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影响[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8) .

[4]巴红静, 刘艳.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编辑能力研究[J].大连海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6) .

上一篇:电视生存移动网络下一篇:数据库资源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