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2024-09-22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精选5篇)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篇1

狭义上,移动电视是指在公共汽车等可移动物体内通过电视终端,移动地收看电视节目的一种技术或应用。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日益竞争不断融合的传媒市场,作为电视行业变革的产物———移动电视,我们不能只将它看作是电视移动化的表面层次,更应该深刻地意识到移动电视的发展,必将成为电视传媒行业在未来多媒体运营服务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优势。移动电视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电视传媒,它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可以在任何安装了接收装置的巴士、轨道交通等移动载体中收看到清晰的移动电视画面[1]。那么,在多媒体竞合的氛围中,如何在夹缝中生存、发展,是移动电视需要认真思索探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移动电视针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移动人群。其受众主要集中在移动的交通工具上(如公交车、地铁、出租车等),这部分人群可以说是传统电视传媒覆盖的盲区,但却是传统电视传播对象的延伸,据《2009-2010年中国车载移动电视产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自2002年10月上海首先正式开播车载移动电视后,北京于2004年5月也正式开播了车载移动电视。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南京等许多城市在公交车上播放移动电视,这种数字化的传媒方式,使市民们在乘车出行时可以收看实时的丰富精彩的电视节目,既能使城市出行变得轻松愉悦又满足了受众接受社会方方面面信息的需求,让随时随地看电视成为了一种现实。

2发挥特长、注重编辑

移动电视在技术、运营上的突破以及业务上的迅速发展,拓展了传统电视,其方便、移动、快捷、伴随等特点也使其在当今传媒竞争中占据了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全国各城市移动数字电视屏幕的覆盖率越来越高,如何发挥特长,在形式和内容上苦下功夫,抓住观众的眼球,则是移动电视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注重时段和人群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对节目的需求是不同的。所以在节目的编排制作中,可以根据不同时段播放适合不同时段受众观看的节目,有目的的根据受众群体、具体的目标受众指向,安排不同的节目和广告,使每一时段都成为广告的黄金时段。一些城市在对移动电视受众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一半以上的人对新闻类节目感兴趣,针对受众群体对新闻信息需求大的特点,在移动电视中,新闻可编排多档全天滚动播出,以满足乘客及时获取时政新闻的要求。

2.短小精悍,贴近生活

与传统电视的受众不同,移动电视具有受众群体短暂接受和分散性、流动性强的特点,所以节目的内容编排和制作应具有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特点。这里重点强调移动电视的节目编排一定要短小精悍,每档节目的时长最好在3~5min,最长不应该超过10min,这样有利于受众在等车或者乘车的短暂时间内观看到比较完整的节目,了解到最新的时事动态。

3.调高“频”率,滚动播放

这里我们所说的调高“频”率,就是要增加重复播出的次数,对于国内或地方重大新闻事件、重大活动的信息发布,应做到逢整点播出,每天在规定的整点或相应时段反复滚动播出,以保证受众的有效收看。对于新闻资讯、生活小常识、时尚动态、天气资讯等常态信息,要分时段固定多次重复播出,这样长期坚持有助于节目和受众之间形成“收视约定”,形成比较固定的收视习惯。

4.同步直播,速递信息

移动电视的视频内容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传统电视媒体,在硬新闻的播出中,全国许多主要城市的移动电视通过同步直播中央电视台的早间版新闻、《新闻30分》、《新闻联播》来拓展新闻信息渠道,让市民在出行的途中也能随时随地了解到时事政治、新闻资讯。长春移动电视除了同步播出中央台新闻外,还将省内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如《新一天》、《守望都市》、《吉林新闻联播》重新编排分成若干个小版块,在不同的时段及时播出,将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受众。对于全国性的重大事件、活动,移动电视更是可以彰显其快速传播的优势,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在这期间,遍布全国的公交电视网络在第一时间加入到地震灾区抢险、救援的直播新闻报道中。由此可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重大事件、活动的报道,发挥移动电视的即时性信息传播优势,移动电视的媒体影响力和大众关注度就会得到更有效地提升。

3提升质量、创造品牌

“电视传播是一个双向性的信息过程,它是通过视听者的视听行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来完成的。电视内容是人类生活动态系统的反馈信息,而视听者的信息反馈还会对电视播出者产生影响,对电视节目起到微观调节作用”[2]。虽然说移动电视有着和传统电视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强迫收看”的特性,但作为移动媒体,“内容为王”永远是至胜的法宝。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移动电视作为宣传媒体,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承担起正面宣传的社会职能。舆论的引导,要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众事务为导向传递给受众所需要的东西、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激励人们乐观上进。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在重大问题、敏感问题、热点问题上把好关、把好度,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提升党和政府及传媒的公信力。

2.寻求定位走品牌路线

“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是传媒始终不变的追求,可以说节目质量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作为新兴的移动电视媒体,首先对节目的设置和编排一定要有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力创自己的品牌。比如,长春移动电视就播出了“微笑服务”“古典音乐”“东北二人转”等独特内容的节目,深受市民喜爱。其次要充分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整合资源,精心打造,要把频道定位、节目编排、策划与播出的各个环节都统一于一个主体目标,要真正地做到“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

3.提高数字技术,保证信号稳定

公交移动电视采用先进数字传输技术,实现了高画质、高音质、多频道、高性能,给受众全新的视听感受,这是优于传统电视之处。无线传输是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数字设备接收的方法进行数字节目的播放与接收的一种现代化系统。作为比较新兴的移动技术,其本身还不够成熟。遇到楼群、高架桥等建筑物阻挡,移动电视在公交车行驶中会出现黑屏和信号中断的现象,另外传播环境嘈杂,信道不通畅,信号不稳定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播效果。所以技术瓶颈的突破和改进,保证较高的收视效果,是目前移动电视发展的当务之急。

总之,在多媒体竞合时代,无论是传统的电视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还是数字移动媒体,任何一种形式的传媒都有其存在并得以发展的独特之处。移动电视只要能够在拥有高清新技术、灵活的传播方式、庞大的移动受视群体等优势的前提下,不断地完善技术、创新思维,“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就一定会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摘要:本文简述了在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日益竞争不断融合的传媒市场,移动电视如何才能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自身区别于传统媒体的“移动”优势,提升质量打造精品,开创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生存之路。

关键词:移动电视,数字技术,品牌化,互动性

参考文献

[1]福建移动电视网

[2]刑虹文.电视与社会——电视社会学引论.学林出版社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篇2

由此可见,每当一种新兴媒体崛起的时候,它在以自己的方式争夺生存空间的同时,必然会对传统媒体的固有地位和既成格局带来革命性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响实质上促使不同媒体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形成一种媒介重新定位、市场重新分割、彼此兼容并包、共同创新发展的良性“媒介生态”。可以说在挑战和压力面前,重要的不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而是“开放还是固守”问题,看谁能始终占得属于自己的媒介竞争制高点和媒介经营增长点。加拿大未来学家理查德・沃泽尔指出:40年来,电视“一直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心灵,然而,现在它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计算机的挑战”。说到底媒介间的竞争是视听率、公信力、广告额的综合较量,而其核心是对最大多数受众及最有价值受众的培育和争取。在资讯被因特网“一网打尽”、越来越多的人对因特网“一网情深”的形势下,电视与网络的受众争夺战逐渐露出冰山一角。特别是在城市中,广告主看重的一批高素质、高购买力的目标受众成为网络访问者,电视的收视结构、观众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中兴于80年代的中国电视也许还能将强势传媒的繁荣保持若干时日,但在因特网蚕食观众、分流广告的必然趋势下,电视的革命性应变已然箭在弦上。

三、网络时代的电视生存

如前所述,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广泛性和多适用性使人们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参与感、自由感和更多的主动选择权,在这种竞争强势导入媒介环境之后,电视虽不至于“门前冷落”,但也确实无法回避日益强大的因特网的上升势头和传播作用。于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优势“借船出海”也好,自办电视媒体网站“中流击水”也罢,电视在网络时代的生存方式、应变方式、创新方式已然今非昔比。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篇3

毋庸置疑,我们已经置身于一个由新媒体领衔,传统媒体前后相争而形成的崭新的信息传受时空当中。其中,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为新媒体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所谓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务。根据权威机构统计,截至2014年4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8.4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除此之外,如果把各种平板电脑、移动电视等移动新媒体形式的使用量都算在其中,则更加印证了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全民时代的事实。然而,在全民齐掀新媒体狂潮的同时,传统媒体几乎来不及发声便已被抢去了风头,尤其是传统媒体中相较而言资源占有少、内容呈现小众化等处于弱势地位的地域性媒体,更是陷入了发展几近停滞的贫瘠境地。但是,这些处于弱势地位的传统媒体及其呈现的内容并未因此而消亡,存在即合理,就发展而言,归根结底还是适者生存的问题。因此,本文仅就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方言类电视节目的生存发展问题作一探讨。

二、方言类电视节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现状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电视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立足本地化、走地域性特色的地面频道、方言类节目来说,更是遭遇了重重冲击。

(一)受众对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关注度明显下降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之处,正在于其打破劝服式传播过程而将信息选择权归于受众。因此,新媒体逐步瓜分电视媒体原有的受众市场是必然的趋势。根据CSM媒介研究提供的数据(图一)可见,除了个别年份由于重点赛事和大事件等题材节目播出而稍有反弹外,人均收视分钟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尤其是2010年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以后,电视受众流失的程度也逐年加剧。与此同时,各种新媒体运作终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层出不穷,更是将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等新媒体优势与移动性嫁接起来,把传受的自由度发挥到了极致。以新一代年轻人为代表的受众获取信息和娱乐等需求均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全社会阶层和各年龄段的普及中得以实现,电视节目尤其是小众化的方言类电视节目更是丝毫不占有利地位。不少方言类电视节目因此走入了发展的瓶颈,甚至已是穷途末路,如重庆电视台的《都市万花筒》、梧州电视台的《百姓无小事》等因为收视群体持续流失而遭停播的栏目,均能体现出方言类电视节目当前所面临的这一困局。

(数据来源:CSM 媒介研究)

(二)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地域局限性突出

作为以方言为基础而创作的电视节目,方言类电视节目以本地区域为目标市场,把当地观众作为主要定位,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达形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呈现是其应有之义。然而,不少电视节目在加上了“方言类”这个定语之后,就像是给自己筑起了一道墙,在保护自身的同时,也将方言区以外的受众群体隔绝开来。在制播等环节上也表现出了不自信几近自暴自弃的现象,颇有孤芳自赏的讽刺意味。首先,方言受众的锐减,是节目地域局限性的根本。拿福州电视台方言节目《攀讲》来说,虽然节目经过7年多的沉淀,家喻户晓;但是,福州有人口700多万,本地方言人口却只有300多万,再受到家庭环境、教育环境、方言人才环境的影响,方言受众少之又少,更何况能开机看电视的人群。其次,方言节目传播的局限性。方言节目的传播靠的是谁?是全体采编播人员;可是方言的发音与普通话发言截然不同,方言主持人大多不可能受过正规播音主持专业培训,必然导致节目的形象传播者业务能力、文化水平、风格内涵不能得到受众的认可;而优秀的电视节目制作者(编导、摄像)由于语言的障碍,未必会加入方言节目的采编过程中来;因此,电视节目的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但方言作为“一方之言”,要在非本地放异彩、领风骚似乎不太现实,一旦与当地的环境、语境等相脱离,便如耗尽能源而难以生存。即便是搭上了新媒体平台的顺风车,“鸡同鸭讲”的窘境也着实是制约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的一大难题。同时,在受众选择自主性前所未有增强的移动互联网中, 语言理解障碍更是方言类电视节目失去观众的一大原因。

(三)方言类电视节目出现品位低俗的苗头

方言类节目自身的定位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很大程度的亲民性以及接地气的节目基调。绝大部分方言类电视节目均以平民化和低视角来表达对小人物、老百姓的普通生活的观照,因此,节目中包含了大量与本地民情风俗相匹配的俗称、 俚语。然而,不少粗话、“俗”语也打着擦边球渗入到节目当中去,如四川方言中的“哈巴儿”(傻子)、“死翘翘”(去世)等词, 粤语节目中常听到的“佢老母”(他妈的)、“屌”(坏、衰)等等。 无可否认,这些词汇可以在恰如其分地增加节目表现张力和生动趣味之余,更利于彰显其本土特色以及受众形成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可是,借方言之手制造噱头,只会使节目的整体品位流于低俗,如果这些低俗的方言词汇不加以节制地多用滥用,乃至让当地观众习以为常到分辨不出其庸俗消极的意味,对青少年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不言而喻。纵观原因,不外有三:1.方言受众本身的文化层次不高。只有最粗俗的市井语言,才能得到这部分受众的认同感;2.方言受众数量的局限性,导致方言节目从业人员剑走偏锋,挖空心思搏得眼球,在节目内涵上必然会有所牺牲;3.方言节目传播者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此外,如果新媒体加入到方言类节目的传播行列之中,作为当今最为开放的传媒形式,其必将在互动之中引起良莠不齐的受众群体的各式反响。如此,方言类节目的低俗化苗头更是找到了蹿升之机。

三、方言类电视节目存在的优势

方言类电视节目作为地域文化呈现的载体,担负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历史使命。同时,作为电视节目分众化与窄播化策略的产物,其诞生契合了受众对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的诉求。所谓有需求就有供给,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存在必然有着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因此,发掘其优势,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因地制宜地创造出顺应其发展规律的制作与传播环境,方能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博弈之中见招拆招。

(一)节目内容具有权威性、专业性、主流化

电视媒体在久远的发展历史进程中业已形成了较高的公信力,尤其是在中国,电视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艰巨的宣传使命,在制作与播出具有主流性内容上几乎占据垄断地位。因此,我国的电视媒体在资源占有程度、信息获取渠道、制播水平等方面均有着天然的优势。另外,电视节目在采、编、播等创作环节中均有相应的把关人进行审查与监控,在形成了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积淀成了较为坚实的品牌形象。拿福州电视台《攀讲》系列节目2013年主要节目版块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全年《攀讲》系列节目在央视索福瑞数市网数据中,晚间时段收视率和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其节目由方言教学节目 《攀讲学堂》、方言情景剧 《攀讲故事会》、方言电视剧节目《攀讲》剧场、方言综艺节目《十邑春晚》 等版块组成,这些节目无一不是福州方言的首创,而且制作严谨,专家解读,内容丰富,深得广大受众好评。反观新媒体,其创作与投放的宽大自由度决定了其传播内容具有较为浓重的个人色彩,网络世界的非实名制特点也决定了其虚幻性必将在不同程度上消解其公信力,尤其是对于移动新媒体终端里短小精悍、出处不明、来源广泛的各色信息,更是缺乏真实性的认证,乃至被大多数人称为“快餐信息”,并以一笑而置之。 因此,方言类电视节目依托电视这一传统媒体为传播平台,其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和主流化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服务意识较为突出

当前的传媒经济,其实质就是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吸引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关注是各大媒体不遗余力追寻的最终目标。同时,注意力经济也是服务型经济,媒体传播内容成为商品,受众成为消费者,满足受众的需求成为媒体提供一切服务的风向标。电视媒体走的分众化路线实质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需求的受众,方言类电视节目则是在分众化策略下根据区域受众群体而细分的又一节目类型。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可见,节目内容本地化表达是为了在文化、心理等层面上迎合区域受众对接收信息便利性的需求。同时,利用方言对内容进行诠释的方式,决定了传播内容的通俗性与亲民性,因此,方言类节目中大部分均带有浓厚的服务性乃至公益性,如福州电视台的《攀讲》、杭州西湖明珠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湖南经济电视台的《越策越开心》等等,均是以大量的当地民生话题为切入点,触及观众所想,延伸观众所知, 把服务从电视里面扩展到观众跟前。

(三)接受门槛低决定受众范围广

方言类节目的播出平台主要是当地电视媒体,因此, 观众只需要打开电视机或按下遥控器即可收看到节目,在接受上并不存在门槛儿。相较而言,接收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新媒体终端上传播的内容首先需要掌握该终端的使用方法,加之其兴起和发展的时间较短,目前只能满足新一代年轻人或者达到一定知识层面的人使用。可以说,尚且不会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人很多,但是不会用遥控器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因此,观众接受方言类电视节目的低门槛,决定了其拥有数量更多、层次更广的收视群体。然而,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这是一大优势,可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电视节目来说,这却存在着忽视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危险。如何在稳定传统媒体观众的同时争取更多的新媒体受众也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方言类电视节目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方言类电视节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安身立命之道

综合以上内容来看,方言类电视节目有着其不可取代的优势,尤其是在特定的区域里已经不仅仅是可供消费的媒介产品,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的身份而生存。但是,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并不是孤立演化的过程,在强调内因的绝对主宰下,也不可偏废对外因的相对重视。诚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其现实的局限性也不可否认。目前,对新媒体平台的认识尚且处于概念层面居多, 同时,对新媒体平台寄予的厚望却又局限在借用传统媒体内容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新媒体自身对内容的开发并未完全发育到自产自销的层面,这也就带来了传播内容跟不上新晋平台的步调、供给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等。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不仅催化了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同时也为媒体自身的变革与更新提供了契机。正视新旧媒体的相对优势,以竞合为发展理念,才是方言类电视节目处身移动互联网时代中的生存之道。

(一)以“渠道先行”借势移动新媒体东风

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需要通过一定渠道传达给受众,方能实现其价值。电视媒体过于封闭的线性传播模式已然难以在充满表达个性、解放自我诉求的社会中驾驭受众。要想获得生存席位,接受群体颇为小众化的方言类电视节目更要把握准传播的“抵达”方式,首先落实渠道问题。

当前,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把握方言类节目的传播渠道问题,实则新旧媒体融合的问题。传统媒体主打内容制作与发行,新媒体主攻内容传播与送达,因此,同一节目内容可以成为多种媒体承载的对象进行多渠道传播。如福建电视台的脱口秀节目《郁莉开讲》,除了依托电视综合频道为主要播出平台以外,还根据节目本身“说”多于“看”的特点,将视听二者分离,并重点突出听觉内容,借助移动新媒体终端的视听类App,如喜马拉雅听书软件等进行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平台的线上点播,开拓了又一条适应移动化联网时代的传播渠道。电视节目通过方言来传达信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要通过听觉效果来赢得观众,因此,把方言类节目加工成为纯听觉类节目,在另外的平台进行再播出也不失为拓宽渠道的好方法。

同样是借助App,福建电视台的另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 《第一帮帮团》更是把多渠道传播、高互动参与等新媒体时代特征发挥到极致。除了在智能终端上进行节目直播或回放外,该节目的专属App还提供了拍摄、上传、剪辑等功能,受众们可以把身边存在的社会真善美,又或是即时现场发生的社会突发事件拍摄下来,软件会第一时间把素材传到节目制作中心,为节目提供热点线索和选题内容。除此之外,微信、 微博、移动电视等平台的强大功能同样可以借为所用,使得方言类节目的传播渠道更为立体、丰富。

另外,拓宽传播渠道也是解决方言类电视节目利用率不高的一大方法。媒介融合实现了不同形态的媒体间资源共享,不同媒体形态对同一媒体内容的播出,使其适应媒体本身的传播与表现方式,同时也是对该媒体内容的一次改造与再创作。如此,既使媒体内容的价值获得最大化实现,也把媒体的产品收益链进行了延伸。

(二)以“内容为王”固守权威发布的阵地

渠道先行的策略固然重要,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台再广、渠道再多而无实质内容,也只能沦为空壳。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选择和淘汰仅仅在于受众手指在屏幕上轻轻一划,因此,“内容为王”同样是新媒体时代里节目创作的关键所在。

首先,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创作要立足于本地特色,这也是方言表达形式在节目中存在的必要。方言类节目赢得观众的核心在于其契合本土受众的心理需求,因而这类节目在选题、定位乃至包装上都要紧扣当地的文化特征,创作者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方言的魅力,表达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的内容,从而让观众更为顺利地解读熟悉的语境下所传达的信息。

其次,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创作要把握精品化路线。电视内容创作处在相对封闭的线性时空之中,远不及新媒体的个性化和自由度。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封闭的老体制与框架约束下,电视媒体对创作内容的选择上有着较为严谨审慎的态度,相较于新媒体时空中充斥着海量信息的状态而言,这无疑是天然的优势。因此,从传播内容的质量与品位来看,电视媒体的发展空间较为广阔。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创作要牢牢坚守住打造精品的天然阵地,集中优势兵力发展观赏性与艺术性、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节目内容,才能在良莠不齐的信息爆炸时代中鹤立鸡群,也才能维护电视媒体独有的威望和公信力。

再次,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创作要坚持高品位。节目好看与否并不是靠哗众取宠与制造噱头来决定的,“内容为王”并不意味着内容选择的准入门槛儿为零。方言类电视节目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陷入了发展的停滞窘境,究其原因,大部分是由于选材局限、格调低下、媚俗无节制等。如不少方言节目打着当地俗语、俚语等旗号打擦边球,在节目中大肆使用粗话等不雅语言,过分渲染语境、制造话题。然而,此等不文雅词句完全可以由该地区方言的正当表达方式所替换,甚至有本地观众认为使用不雅的语句还不如使用正常文雅的表述方式来得直接、自然、易懂。可见,如此剑走偏锋的方式是不益于方言类电视节目发展的,适得其反,在降低节目品位的同时,也会招致观众流失的后果。方言类电视节目内容的创作要坚持对 “俗”的把握,要通俗而不低俗,赢取高收视不以牺牲节目品位为代价,更不能因此而透支媒体公信力而并不自知。

(三)以“兼容并包”拓展方言节目受众群

方言类电视节目固然是分众策略下电视媒体求生存的产物,但是内容分众并不意味着影响分流,尤其是借用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时代,成功的电视节目其影响力是全方位各阶层式的影响。因此,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不能片面理解为“为会说当地方言的观众服务”,而是要“为兼容更多的受众群体而服务”。

如福州电视台的《攀讲》栏目,作为福州首档方言杂志型栏目,其创办之初设定的受众群体为青年观众。随着栏目的不断发展,《攀讲》对节目内容进行了延伸,推出了一系列的子栏目,如《攀讲电影》、《福州话我最霸》、《攀讲网事》、《攀讲学堂》、《攀讲故事会》等等,这些节目的内容涵盖了观众日常生活的各方各面,以方言叙述的方式串起了林林总总的热点时事、民生要闻、生活贴士等,当地的男女老少均可以在节目中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另外,《攀讲》还抓住传播福州文化的契机,以文化认同为受众接受的基础,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方式把节目送达到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同胞的眼前,其影响力之广泛、接受程度之深入不言而喻。

为了进一步扩大节目影响力,争取更大的收视份额,《攀讲》除了坚守住本地受众群体这块阵地外,还打起了外来人的“主意”。如《攀讲学堂》以教授福州话为主要内容,针对外来观众,提供一些日常使用频率较高、交际实用性较强、学习难度较低的福州话语句,以节目主持人现场教学的方式吸引外来福州人的注意。同时,针对外来受众群体流动性大以及节目时长短且观众接入性强的特点,《攀讲学堂》在福州各大公交移动电视等移动新媒体进行了投放。《攀讲学堂》还抢占先机登录移动互联网,配合福州公交覆盖wifi信号的优势, 为流动观众提供点播服务,影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

最后,方言类电视节目要赢得更多观众、扩大影响,尤其是对于外来观众和移动新媒体用户,主要是要令他们看懂节目、顺利地接受信息。因此,需要在表现形式上多下功夫,如针对外地观众可以加字幕,对难懂生僻的方言表述方式进行画面辅助性解释。针对移动新媒体用户可以运用插图、文字乃至特效等内容在相对较短的时长里扩大信息量,满足受众的需求。

五、结语

方言类电视节目的诞生是分众化策略实施的必然,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受众寻求本地文化认同以及对地方文化进行本土表达的诉求,因而其存在更是必然。面对新媒体的异军突起,方言类电视节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如何看待这种冲击,决定了其面临的是挑战或是机遇。适者生存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媒体之间的竞争,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之下, 方言类电视节目要审视规律,正视挑战,重视机遇,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之中要精于择善而从,在对大环境的适应当中要善于顺势而为。同时,方言类电视节目自身也要加强自信,方言并不是限制自身发展或是自我保护的一堵墙,相反,在电视媒体所不能企及的受众领域,借势移动互联网均能到达,方言担当起一面特色化旗帜的身份,方言类电视节目恰是扩大当地知名度、增加自身影响力的一道桥。

参考文献

[1].刘艳.方言电视节目的“利”与“弊”[J].新闻爱好者,2008(1).

[2] .白琳.电视方言节目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2.

[3] .黄杰.我国方言类电视节目传播生命力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1.

[4] .赵宏明.我国方言类电视节目生存和发展的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4.

[5] .周静.“真实的力量,民间的智慧”——方言节目的文化语言学思考[J].新闻知识,2011(10).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篇4

长期以来, 广播电视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 网络媒体以其自身的优点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5亿, 约有60%以上的人认为网络是自己获取信息的首选, 这导致广播电视的受众不断减少, 威胁到了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事实上, 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体相比, 本身也有着网络难以企及的优点, 对于广播电视人而言, 善加利用这些优点就可以让广播电视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下获得新的发展。

1 网络给广播电视造成的冲击

网络媒体的方兴未艾对于广播电视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网络媒体带给广播电视最大的冲击就是造成了广播电视的听众以及观众的不断流失, 而听众以及观众是广播电视生存以及发展的基础所在, 没有了受众, 广播电视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广播电视受众数量不断走低, 而人均用来收听广播以及观看电视的时间更是呈现出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分析网络媒体之所以能够给广播电视造成巨大的冲击, 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网络本身具有广播电视本身所不具备的优点。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是广播电视难以企及的, 在信息社会, 速度本身就意味着成功, 很多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事件都是网络首先报道, 然后才是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的跟进。网络本身所具有的互动性也是广播电视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 在网络领域, 每一个网民可以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 而广播电视却缺少与受众的互动, 受众的参与性因此受到了打击。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以外, 网络的综合性也是广播电视所不具备的, 网络集合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内容于一身, 而广播电视则很难做到这一点。综上所述, 网络对于广播电视的冲击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对于广播电视而言, 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转变自身的劣势是其生存与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

2广播电视应对网络冲击的不足

广播电视行业在应对网络的冲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这进一步的危及到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在经营体制方面依然是政府主导的模式, 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舆论宣传的喉舌, 一方面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 另外一个方面也不存在生存危机, 毕竟有政府的资助。所以广播电视人对于网络的冲击在观念层面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总是认为网络媒体难登大雅之堂, 观念层面的重视不足导致受众的流失速度加剧。

其次, 网络建设滞后, 广播电视本身具有不可选择性, 不可停留性等特点, 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的受众而言, 要想回顾广播电视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网络则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但是目前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机构对于网络建设存在不力的情况, 这导致网络的优点没有办法被运用, 影响到了广播电视的发展。

最后, 就是在相关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方面存在不足, 在各家广播电视机构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 人才瓶颈成为了制约广播电视难以抵挡网络媒体冲击的又一因素, 受制于管理体制, 目前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这进一步加剧了其发展危机, 尤其是在网络人才领域, 广播电视机构更是极度匮乏, 这也制约了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

3广播电视生存与发展路径思考

面对网络的冲击, 广播电视要想获得生存与发展, 必须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进行开拓创新, 从而探索出一条持续发展的路径,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加以推进。

第一, 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广播电视与网络相比, 其优势在于权威性、官方性、便捷性等, 这些优点都是网络所不具备的。目前网络信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 这是网络的一个巨大缺点, 人们往往会在莫衷一是的网络新闻信息中不知所措。这种缺点给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 广播电视人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权威性以及官方性来对新闻事件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 从而有效的引领社会舆论走势。

第二, 应构建网络平台, 对于网络的优势, 广播电视也应正确加以认识, 通过构建网络平台来实现广播电视与网络平台的立体化融合, 这样可以将网络的优点吸纳进来, 从而有效的弥补广播电视自身的缺点。网络平台建设与传统广播电视的有效结合对于广播电视而言是两条腿走路, 这可以有效的将二者的优点加以融合, 实现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网络平台的建设能够存储大量的资料, 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同时还能够对往期的资料进行查询。与此同时, 在网络平台的构建中尤其应注意互动平台的构建, 通过开通互

电视剧作为我国最大众化的精神文化消费品, 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 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电视剧产业逐渐实现了生产规模化、产品商品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以及生产主体社会化, 电视剧是我国电视产业化程度最高的领域。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在广播电视领域也开始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 高科技的应用给电视剧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电视剧产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所以这就需要电视剧行业不断加强宏观调控, 制定科学的电视剧产业政策, 以促进电视剧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1目前我国电视剧产业在提升竞争

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电视剧产业链开发不足, 产业总体规模有限

目前来讲, 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产业链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电视剧行业的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赢利方式相对单一, 而且海外发行工作不到位。不少作品在历史性与当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很多的电视剧并不是文化出口, 而只是一种地理位置上的出口, 表现在出口后的电视剧受众一般还只是汉字文化圈内的外国人。而且当前我国电视剧产业利益分配不够合理。普通工作人员收入低, 而著名演员要价高, 制作方独家承担过高的风险;电台收入微薄等, 这些问题都不利于我国电视剧的顺利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另外我国电视行业处于产业经营的初级阶段, 产业规模有限。目前我国电视剧已经初步实现了产业化, 形成了产业链, 但是其发展只是处于初级阶段, 还很不充分, 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总体产业规模有限、大量的作品亏损或压库等现象。

1.2 电视剧的质量不高, 原创能力不足

目前来看, 我国的电视剧产品数量

论提高我国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策略

文丨闫雯晶

摘要:电视剧在人民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的电视剧产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电视剧产业竞争力展开论述, 主要介绍了我国电视剧产业在竞争力提升方面存在的问题, 接着提出了关于提升电视剧产业竞争力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电视剧;竞争力;影视;发展

动平台来加强受众的联系, 对于受众反映的问题做到及时的反馈, 这样才能提升受众的参与性与忠诚度。

第三, 加大节目的创新力度, 网络虽然在信息的时效性方面存在优势, 但是其调查往往停留在表面, 深度层面尚有不足。广播电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秀人才储备以及资源优势来进行深入采访、后续报道, 这样就能够实现新闻的差异化, 凭借高质量的新闻节目吸引到更多的观众。在具体节目的创新中, 广播电视应立足于受众的收视心理, 通过调查受众的收视偏好来有针对性的开发新节目, 当然广播电视在节目的创新中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而是应坚持自己的社会责任, 不能为了过于迎合受众偏好而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抛弃。

第四, 加大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人才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所在, 作为最重要的资源, 无论是节目的创新也好, 还是网络平台的搭建也好, 都离不开人才。针对目前广播电视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人才瓶颈, 广播电视机构应尽快改变人才管理模式, 通过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力度来为生存与发展夯实人才基础。在人才引进方面, 广播电视机构应“不拘一格降人才”, 通过引进具有良好创新能力以及胜任力的优秀人才来为自身的发展进行人才的储备。在培养方面, 应加大培训力度, 让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的更新知识, 确保其专业素养能够给本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步步紧逼, 广播电视的生存发展空间受到了极大的挤占, 面对严酷的市场竞争环境, 广播电视机构必须要进行变革、创新, 通过改变自身存在的不足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本文认为网络背景下广播电视的生存发展之路关键在走传统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相融合之路, 通过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来实现广播电视新时代的新跨越。

摘要: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 网络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的群众获取信息的首要方式, 这对于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冲击。面对网络媒体的冲击, 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改变目前广播电视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正在成为广播电视人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网络媒体给广播电视造成的巨大冲击, 分析了目前广播电视应对网络冲击中存在的不足, 并对于未来广播电视的生存发展路径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网络媒体,广播电视,生存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徐芳洁.网络时代的电视生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2) .

[2]李心源.网络时代的电视生存[J].现代传播, 2000 (4) .

[3]秦志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与网络的舆论竞争[J].当代传播, 2010 (6) .

[4]石强.城市电视台网络化的发展[J].科学之友, 2008 (36) .

电视生存移动网络 篇5

关键词:基层电视台,网络传媒,网络传媒的冲击

基层电视台是我国基层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久以来, 基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中央台、卫视台与省市地面电视台的限制。而在今天, 网络媒体的兴起更让基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雪上加霜。

网络媒体的崛起大大影响到了传统媒体的生存与发展。根据Editor and Publisher的报告, 自网络媒体兴起以来, 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网络新闻的用户对传统媒体失去了兴趣, 电视的收视率下降了三分之一, 广播的收听率下降了四分之一, 报纸的购买人群数量下降了五分之一。从年龄结构上网络媒体也占尽优势。订阅报纸与收听广播的大多是中老年人, 收看电视节目的受众年龄结构也偏大, 而年轻一代的受众则大多青睐于网络媒体。

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媒体对传统的平面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冲击有多大。作为基层电视台, 本来就在与传统媒体中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网络的冲击更使得基层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面对网络媒体的强烈冲击, 基层电视台若能更加关注自己的定位、积极创作特色型栏目、提升自己的栏目制作水平并对网络媒体进行积极借鉴, 必定可以闯出一片天空, 寻求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

首先, 基层电视台应该关注自身的定位问题。长期以来, 基层电视台都处于竞争链的弱势, 对自身定位问题认识不足, 对自己的服务范围也不很明确, 经常与省市级台相竞争, 而忽视了自己的客观实力, 而达不到理想的成绩。我们知道, 中央台与卫视辐射范围是全国, 省市地面电视台的辐射是本省本市, 网络媒体的辐射范围更是达到全世界, 而基层电视台的辐射范围则为较有限的本市县。相比以上媒体, 基层电视台的服务面显然要小得多。辐射范围小就意味着更加有针对性, 这就是优势。网络传媒信息量确实大, 但具体针对某一市县的内容却并不多, 针对性也很弱。而各个市县的覆盖范围小, 民风环境较为单一, 生活方式也比较容易把握。基层电视台应抓住这一地理优势, 明确自己为本市县服务的职责, 专心定位于本地, 把握本地的受众口味, 努力制作出本地人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我台2009年开办的《百姓生活》民生类栏目, 立足铜山, 以“关注社会生活、讲述身边故事、演绎乡土传奇、展现人生百态”为节目宗旨。2011年、2012年分别获得徐州市广播电视优秀、名牌栏目称号。在获得本地群众满意的同时, 也增强了我台与网络传媒的竞争力。

其次, 基层电视台应积极提升栏目特色。缺乏栏目特色是中国各级电视台大多面临的问题。对于基层电视台, 长期以来总有盲目向大台学习的习惯, 而经常忽略自身条件与受众因素。结果就是基层电视台栏目不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吸引力不足。我们知道,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文化, 每一个市县都有值得本地人民自豪的文化遗产。基层电视台盲目向大台学习倒不如根植于自己当地的特色文化遗产, 多创办与当地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特色节目, 打造一批特色浓郁的精品品牌栏目。网络是大众文化的代表, 缺乏的就是文化独特性。铜山古称大彭氏国, 有5000年的文化积淀, 徐州还是全国书法名城。1999年改版的《大彭采风》栏目定位地方文化, 围绕民风民俗、历史文化、民间传说、文化艺术等方面展示铜山乃至徐州及周边地区的历史遗存、风土人情, 多年来深受观众的喜爱。2000年、2004年及2007年栏目连续三年荣获“徐州市名优栏目”称号。如今《大彭采风》已经成为当地人及外地人了解铜山的一个窗口。

第三, 基层电视台应积极提升栏目制作水准。现代社会, 电视媒体发展水平日新月异, 观众的眼光也日益挑剔, 不优秀的栏目是没有办法吸引受众目光的。因此, 许多媒体学习借鉴西方电视台优秀栏目, 使得电视业制作水准更上一层楼。比如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都是成功的代表。作为基层电视台, 也应具有这样一种借鉴精神。向各大媒体的优秀栏目制作理念、制作方式进行借鉴学习, 更新栏目制作水平, 赢得更多观众的认可。

最后, 基层电视台也应吸收借鉴网络媒体的优秀之处。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时效性、信息大量性和参与性。基层电视台应在这三方面积极提升自己。由于服务范围较小, 基层电视台可以加强记者到达事发地点的速度, 更快地完成一次新闻活动, 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同时应为受众提供大量群众密切关注的本地信息, 比如物价、交通、求职就学等方面, 尽可能为受众提供大量实用的信息;基层电视台也应积极开设服务热线, 增加与受众的反馈频率, 以提升受众的媒体参与水平。对网络媒体的积极借鉴, 也是提升基层电视台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晶石.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电视台收视率[J].中国西部科技, 2009, (32) .40-55.

[2]刘惠.如何做好基层电视台新闻工作的探索[J].中国传媒科技, 2012, (2) .59.

[3]康晓明.论网络传媒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冲击[J].新闻传播, 2009, (9) .127-128.

上一篇:防火排烟系统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