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精选11篇)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1
中国工程类科技出版数字化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出版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各个领域当中。目前, 数字化出版公司已经逐步超越了传统的出版单位, 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单位感受到了数字出版转型的压力, 纷纷加快了数字转型的步伐。
发展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的策略
1.坚决将质量放在第一位
传统的图书出版将高品质的内容作为竞争核心, 数字化出版尤为如此, 更应该强调高品质内容的重要性, 而选题策划是高品质内容的关键所在, 要做到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技术性包括充分调研和科学市场评估、全面论证制作的可行性、分析制作成本和确定发展模式等等;艺术性是技术性的升华, 主要体现在对选题的方向、目的性、层次以及创造性的把握, 确保选题具有现实价值和美学价值。另外, 选题也要多考察市场, 根据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来制定合理的数字化出版方案。
2.注重培养懂数字化出版和新技术以及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数字化出版在各个方面都不同于传统出版, 对人才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目前最急需的是对传统出版流程和数字技术以及经营管理都比较熟悉甚至是精通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人才。
3.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建立统一的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是中国科技出版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从现实情况来看, 我国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在其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增强出版强国的竞争力, 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平台和数据库, 为我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个可供实践的平台。
4.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
产品及服务的多种形式将是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数字化发展的重点。在统一的平台上, 整合如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通过PC、平板电脑、手机等终端, 实现内容一次制作多次发布, 不断重复使用, 为读者提供多种形式的产品及服务。要做到这点, 一是要时刻关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利用跨平台阅读、云计算技术, 加快移动阅读产品的探索。二是要借助全球电子商务网站平台, 全力推动电子书业务, 提供全品种同步出版的数字阅读服务。三是要整合学术领域专业优质内容, 建立科技领域专业数据库群, 提供科技内容的知识服务。四是要主动适应读者条目化、碎片化、智能化的阅读需求, 促进纸质图书与数字产品的协同编辑, 积极推动以同步出版为主的出版创新。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做到数字化出版转型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转变观念, 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名专业编辑必须要摒弃传统的观念和工作方式, 努力运用数字时代的编辑手段, 掌握现代编辑技术。在数字化时代,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的理念应该转变, 并与时俱进, 要具有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品牌意识以及版权意识。在不久的将来,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我国在国际出版界竞争的主战场。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尽早转变思想观念, 树立数字化出版理念, 以适应出版数字化浪潮的到来。
2.学习和掌握数字技术, 适应数字化出版新形势
成功经验表明, 要发展数字化出版就必须构建包括信息收集整理模块、专业数据库模块和信息发布板块等在内的数字化专业集成平台, 实现内容采集、编辑、制作、加工和营销的全程数字化。在数字化出版中, 内容和技术决不能一分为二, 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科技专业知识, 更要掌握数字出版的相关专业技术, 从而更好服务于工程类科技图书的数字化出版。
3.积极积累经验, 做“专家型”编辑
任何出版都是以内容为主, 数字化出版也不例外, 而且要进一步加强以内容为主的理念。工程类科技图书或者工程类专业著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专业性强, 新知识、新成果多。要保证质量, 就需要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不仅要具备编辑的基本技能, 而且要具有更高的科技专业水平, 能与作者在工程专业领域进行深入具体的交流和对话。
4.保护好作者的数字版权, 提高数字版权意识
目前, 大多数出版物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是属于原作者所有, 所以, 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同时, 要积极的与作者进行真诚的沟通, 以便取得作品的数字版权。在我国, 作品的数字版权还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 作为一名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 更应该为保护作者的版权尽到应有的责任。
总之, 在数字科技信息时代, 数字化出版将成为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主要发展方向, 将会得到政策的保障和扶持, 数字化出版也将呈现一片光明的发展前景。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要适应这一潮流, 积极转变观念, 学习专业数字技术知识, 并不断积累经验, 为中国工程类科技图书出版的数字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出版业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出版方式——数字出版。数字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与传统纸质出版并存的出版形态。本文从分析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我国工程类科技图书的数字出版策略, 并着重强调了作为一名工程类科技图书编辑在数字化方面应该做的主要工作。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2
陆 丹 出版发行研究
多媒体印刷读物(Multimedia Print Reader,英文简称MPR)技术的发明在我国出版史上具有历史意义,它把先进的数字技术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结合,有效地解除了人们阅读图书所遇到的语言文字障碍,让纸质图书“开口说话”,创造性地实现了纸质图书的有声听读,从2008年至今的三年,MPR出版物在我国快速发展,2010年4月1日我国颁布了MPR出版物国家标准,而国际标准已由新闻出版总署与国家标准委联合成立的专项工作组开始申报。MPR图书集声音、文字、图像为一体的特点,使它特别适合教育类和少儿类图书市场的需要。笔者认为少儿图书是MPR图书最具市场潜力的品种。
一、MPR少儿图书出版现状
根据“MPR读书网”()①的信息显示,目前已经出版的MPR图书共有401种,其中少儿读物有256种,占到了总数的一半以上。但是相比纸质少儿图书,这个数量还很少,也反映出MPR图书在传统少儿图书向数字图书市场转型的道路上还有很大的待开发空间。笔者统计了该网上已经出版的少儿读物,并根据出版社来源将这256种图书进行了分析:
一是选题内容结构单调。MPR图书主要集中于少儿文学、少儿卡通、古典启蒙、低幼启蒙这几种,而常见的少儿科普、少儿艺术和游戏益智比较缺乏。②
二是同质化倾向明显。同一选题版本众多的弊端在MPR图书出版中依然存在。中外儿歌、中外经典童话故事的出版呈现出“换汤不换药”的现象。这样的内容选题,使得MPR少儿读物虽然具有了有声有形的多媒体读物优势,但是技术上的优势不能弥补现有MPR少儿读物内容上的贫乏和缺乏创新。
三是尚未脱离纸质图书固有模式。目前的MPR少儿图书在形式设计上,还停留在对纸质图书进行真人分角色的“声音演绎”阶段,除了MPR阅读器自身的科技属性外,MPR少儿图书本身还未展现出多媒体书籍的优势。
四是价格高。目前MPR图书的价格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纸质出版物,一个是MPR阅读设备。MPR图书纸质版的价格和传统少儿图书没有区别,但是购买MPR阅读设备需要一笔不算小的投入,现有的MPR阅读器最便宜的也要590元。所以MPR图书的价格,特别是MPR阅读器的价格对于大多数国民来说还是很贵的。
五是销售网点少。笔者对MPR读书网中介绍的销售网点进行了统计,目前深圳天朗公司经营的MPR图书共有销售网点29个,其中一半集中在广东省,从图书销售地区上看极不均衡,这可能和MPR技术本身属于深圳天朗公司发明的有关系,但是作为一项图书科技成果,在北京、上海这样的文化科技产业发达地区市场销售点还是空白,说明这项图书科技的推广工作还亟待完善。
二、MPR少儿图书发展策略思考
今年5月举办的第七届“文博会”发布了MPR数字出版新成果,不仅包括纸质印刷的MPR出版物,还包括脱离纸质载体或不作纸质印刷的MPR电子出版物。读者只要使用MPR识读器点触图书,图书不仅能够开口说话,播放音频文件,还可以在电视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终端上看到与之关联的影像内容。不仅是纸质的图书可以植入MPR编码,MPR编码同样可以植入到电子文档中,将MPR电子文档与音、视频等文件结合,实现图文、音频、影像等不同形态的阅读内容在同一电子载体上关联呈现;同时将MPR电子文档和与之相关的音、视频文件传至网络平台,实现各种手持移动电子终端对内容的通用关联呈现。[1]基于这样的技术优势,MPR少儿图书未来可以纸质媒介、网络媒介和手机等掌中媒介为载体,让家长和少儿读者自主和个性化地选取纸质文本、电子文档和音频、视频内容,进行全媒体阅读联想,享受同步呈现的复合阅读乐趣。那么如何利用这样的技术优势呢?笔者认为在MPR少儿图书发展策略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展现MPR少儿图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首先,在图书选题内容上,要结合MPR少儿图书的固有特点来进行组稿,研究如何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少儿图书上。例如童趣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MPR图书《飞鸟集》,内容选取了泰戈尔的著名散文诗《飞鸟集》中的50篇,由成年女声朗诵了书中的诗歌。笔者认为这本书的内容选题对于少儿来说理解难度有些大,吸引力不够,缺乏少儿图书生动活泼的特点。这种经典诗歌选题内容的图书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看是否适合做成MPR图书的形式,如果是充满童趣和幽默的儿歌,可以用MPR形式出版,如果是类似《飞鸟集》这样提高诗歌修养的内容,纸质版基本就可以实现效果了。
再如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的《金牌宝宝第一书:世界国旗》向小朋友们展示了世界上190个国家的国旗和首都,其纸质书印刷画面色彩鲜艳,文字简明扼要,非常适合儿童阅读,但是其MPR图书的形式是:成年女声和男声分别介绍各国的首都名称。其实介绍各国国旗知识的重点应该在于对国旗色彩和图案形状象征意义的说明,这本MPR图书的声音部分如果改成对国旗色彩和形状意义的解释和分析,其阅读传播效果就会比单一的首都介绍好得多。
其次,在装帧设计上,可以跳出纸质图书形式的束缚,结合MPR全媒体的优势,设计出更适合少儿阅读的新图书形式,多借鉴一下儿童玩具和网络游戏的设计创意,让少儿在阅读MPR图书的过程中能够体验游戏的快乐,以及互动参与的快乐。例如云南出版集团公司的MPR图书《金牌宝宝第一书:儿童安全宝典》的选题很好,书中以对话故事的形式帮助幼儿熟悉生活中各种安全题目,做好防范、远离危险。笔者认为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设计成游戏内容,让幼儿参与,比如遇到抢劫该怎么办,可以设计几种选择让幼儿去体会,而且每种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游戏结果,由此让小朋友在游戏中认知,在玩的过程中锻炼生活能力。
2.多渠道营销和政府扶植推广相结合前文分析过现有的MPR图书在销售方面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的问题,目前MPR图书在华南地区销售点比较多,这还远远不够,应该积极开拓北京、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除
了传统的教育书店和购书中心外,还应该关注学校及幼儿园、早教和亲子教育的场所、临近学校及幼儿园旁边的商铺等销售地点。
另外,MPR少儿图书网络销售还可以适当增加游戏和体验功能,吸引一些当地没有销售点的远程客户购买。目前MPR少儿图书的价格对于普通国民来说并不便宜,特别是MPR阅读器的价格多在数百元以上,对于众多家庭来说还是消费较高的。
少儿图书承载着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功能,MPR少儿图书文字、声音、视频合一的特性,可以改善少儿教育水平在我国地区间不平衡的现状,例如少儿的语言教育问题,贫困边远地区的教师可能在语言发音方面不够标准,MPR少儿图书中的标注化发声能够使这些少儿获得和经济发达地区孩子们相同水平的教育示范。因此,政府应该积极投入到对MPR少儿图书的推广中去,可以依托现有的类似“红孩子书屋”这样的公益图书推广活动,用政府资助的形式,让农村的少儿也可以分享高科技创新成果。
3.培养专业的复合型MPR少儿图书创作队伍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和策略的实际运用,最终还是要依靠专业的MPR少儿图书创作队伍来实现,除了传统的少儿图书出版过程中应有的儿童教育、儿童心理学、儿童文学创作者,MPR少儿图书创作队伍还应该有儿童游戏设计专业人员、视频和音频效果设计人员的加入。只有多方面创作队伍的共同配合,才能实现MPR少儿图书从选题内容、装帧设计到全媒体效果的有效整合。
注释
①MPR读书网是深圳天朗公司MPR项目之一,是MPR成果进入出版与阅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实践条件,是实施语音阅读和语言学习的运行平台。作为MPR出版物语音文件的资料库,它将囊括全世界所有MPR出版物的声音文件,从而成为连接出版单位与读者的枢纽。
②根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划分标准,少儿图书可以分为少儿文学、少儿文艺、少儿科普、古典启蒙、低幼启蒙、少儿卡通、游戏益智、少儿思想教育和其他(包括少儿英语、卡片挂图)9种类型。
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探究 篇3
【关键词】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著作权保护;盈利模式
【作者单位】王哲,群众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出版业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对于专业图书出版来说,数字化出版将如何开展,如何深化、如何盈利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专业图书出版数字化转型为视角,对专业图书的数字化出版进行探究。
一、专业图书出版
专业图书出版,顾名思义就是将专业化的书稿经过编辑加工等一系列出版流程,最终印制成图书的出版活动。专业图书的出版与其他图书的出版活动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笔者要专门提出专业图书出版的问题进行讨论呢?
首先,专业图书出版是图书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上的图书种类繁多,有少儿类图书、教材教辅类图书、科技类图书,还有励志类、生活类图书等。市场需求不同,图书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类图书,它的读者对象相对固定,读者范围不是很大,图书内容基本限定在某一领域,它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专业图书”。每个行业都有属于自身行业独有的、排他的特点,这种属性被人们称为“专业”。“专业领域”“专家”都是源自“专业”,“专业图书”也是为“专业”服务的。就因为“专业”,所以专业图书的出版只能由“专业”的出版机构才可以完成。从市场规律的角度来说,专业图书的出版应该是在市场竞争下市场细分的结果,但我国的专业出版机构在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进行了细分,其在市场经济时代具有了先天的优势,体现在专业内容划分清晰、专业编辑队伍健全、专业作者资源丰富、专业发行渠道成熟等。
其次,在数字时代,专业图书出版也面临与其他图书出版同样的问题。如今,互联网、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使信息的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纸质图书出版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纸质图书原有的信息载体、信息存储、信息检索、信息传递、信息整合等功能几乎全部能由数字媒体所替代,只剩源于读者本身的阅读习惯和图书艺术化、个性化的外观还暂时无法被替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纸质图书的出版路径一定会发生改变,至于如何改变尚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从目前出版业的发展来看,出版路径发生了改变,即加大数字化出版的比重,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提高出版机构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策划能力、编辑工作能力、编辑人员的专业素养等)。既然是图书出版,无论是专业图书还是其他类型图书,都要遵循出版规律,都要接受挑战。
再次,传统专业图书出版自身面临的问题。专业图书自身同样面临数字化的挑战,甚至可以说这个挑战更为严峻。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专业图书的读者群体不大、范围较小,专业化信息的量不是很大。如果读者已经从其他渠道,如互联网上获取了相关信息,那么他就不会再通过购买纸质图书获取同样的信息。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信息占据了一个载体,如互联网,那么其他的载体,如图书就会被读者放弃,而互联网这个载体的传播功能如此强大,谁会是它的对手呢?
另外,专业领域往往有各自传播交流的平台,如网站、专业的电子刊物,这些平台已经将数字化做得很好,信息的处理非常系统,读者只要上网查询,专业问题基本都能解决。那么纸质图书与其相比劣势显而易见,如纸质图书信息量不如网站、检索项目有限、无法及时更新内容、视界不够友好等。
二、数字化出版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登载在互联网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多人同时在线浏览、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数字化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8类:学术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图书,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教育读物,网络音乐,网络音响出版物,网络动漫。
2011年5月19日,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在教育出版数字化交流讲座开班仪式致辞时强调,中国出版界要迅速行动起来,掌握数字化时代的主动权,跟上世界的数字化潮流。
时隔几年,我国的数字出版有什么样的发展呢?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继续高歌猛进,政策进一步利好,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得到了自上而下的推动;产业规模明显攀升,收入规模已达2540.35亿元,同比增长31.25%,数字人才、特色资源得到进一步关注;推广渠道更加多元,移动互联、在线教育已经与出版水乳交融。
2015年 5月14日,在深圳举办的第十一届文博会2015数字出版高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孙寿山在报告中指出,据统计,移动互联网用户如今已达8.83亿,为数字出版提供了更多空间。2014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接触率达到58.1%,比2013年提高8个百分点,这也是数字化阅读首次超过纸质图书阅读率。目前,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已提升至国家战略,传统出版要将内容优势发挥出来,数字出版也要注重内容优化。
以上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我国的出版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大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也有“不往前走就是倒退”的危机。那么,专业图书出版如何跟上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从世界范围看,当前专业出版、大众出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已经日益清晰并逐步完善。比如美国在2011年就已经有20%的大众出版采用数字化发行,而我国专业出版的数字化商业模式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三、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相关问题探讨
从数字化出版的定义来看,数字化出版的主体可以是机构,也可以是自然人,本文的讨论仅从出版机构的角度来进行。
1.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要因“人”而异
作为专业图书的出版机构,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采取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专业出版机构各具特色,除了专业不同,在管理、投资、人力资源、渠道资源、技术等方面,各机构也存在差异。例如,数字化转型初期需要一定的投资,而且投资还要达到一定规模,如果没有专项投资,转型的速度则会放慢;在渠道方面,如果专业系统内原先就存在网络系统,那么数字化后机构的发行渠道自然就会畅通;在技术方面,如果出版机构本身就是从事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内容出版,那么其数字化转型的人力成本就会降低。因此,专业图书出版机构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前,应该综合评价自身的优势劣势,低成本高效益地完成转型,不要盲目跟风。
nlc202309030054
2.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
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关系,是转型期人们头脑中的疑问。它们之间的关系归结起来就两个,一是取代,二是并存。从整体出版角度来看,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应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并存的,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笔者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数字化图书出版一定会取代传统图书出版。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信息的传播载体并非离不开纸介质。图书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大多数功能,数字媒介都可以完成,除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图书本身的艺术性、外观装帧等。专业图书不存在艺术性及外观装帧等需求,因此,也不需要纸介质。至于阅读习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大多会偏向数字产品,从现在随处可见的“低头族”现象就可以预见。
二是专业信息的及时更新、传播方式的方便快捷等需求也要求其借助数字媒介进行数字化出版。随着信息、知识、科技的发展,专业领域的开发、拓展速度也将加快,信息量增大,知识更新加速,专业人士必须要及时消化吸收新的信息才能跟上节奏。同时,快速的更新也需要传播方式的变化,便于人们方便快捷地获取这些信息,而数字媒介是最好的选择。
三是投入产出的需求。许多作者提供的书稿基本上是电子版的,传统出版将其转化于纸质介质上,消耗了大量纸张,在印制过程中还有印刷耗材的消耗,既不环保,也不节约,还延长了出版时间。而数字化出版则不需要纸张及印刷材料的使用,可以说完全是绿色环保,不仅减少了出版环节,还缩短了出版时间。数字化出版在转型初期投入大,但进入正常轨道后,其出版环节的运营成本要低于传统的出版环节。
3.著作权保护问题
笔者认为,数字化出版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著作权保护问题。在纸介质时代,由于复制相对困难,查处相对容易,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还是可以预期的。但在互联网时代、移动数字时代,侵权者要想复制文稿易如反掌,而且侵权者的ID可以非实名,加上接收的终端天南海北,侵权者往往不知道自己已经违法。这些现象使著作权的保护十分困难,成为数字化出版巨大的障碍。有些出版机构由于无法逾越这个障碍,便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停滞不前。著作权保护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今后数字化出版正常发展。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数字化出版著作权保护方面的相关问题。明确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侵权认定、处罚条例等,大力宣传著作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
其次,疏通著作权交流的渠道。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使著作权在网络中有明确的提示,哪些内容是开放的,哪些信息是受保护的一目了然。
再次,提高著作权保护的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保护著作权,限制来访者随意复制、随意传播,就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措施。例如,可以通过密钥、身份认证等技术来保护。
总之,作为与数字化出版相伴相行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极为重要,对它的重视程度应该不亚于数字化转型本身,因为它对数字化出版的影响是战略层面的,应该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
4.专业图书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的问题
伴随着数字化的转型,数字化出版的盈利模式也是各出版机构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而且成熟的盈利模式呢?截至目前,笔者相信还没有。那么不妨在这里探讨一下,在数字化出版的过程中哪些环节具有盈利的可能。
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其出版模式发生了变化。传统出版是产业链式的,从图书策划到读者购买图书,中间经过一系列的产业部门,涉及出版社、排版公司、印务公司、营销公司、物流公司、纸张公司等;而数字出版是平台模式,数字出版平台是一个大的数据库,出版机构负责不断往数据库中添加信息,消费者作为终端用户,直接从数据库中寻找需要的内容,不需要纸张、物流、印刷,只需要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一部移动互联的手机即可。
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内容为王”是出版机构存在的前提。从源头上说,内容策划是出版的第一环节,在这个环节上著作权交易可能产生盈利。如前所述,数字出版是一个平台、一个数据库,出版机构策划出选题,从作者手中获得著作权,这项著作权在平台中与其他著作权一起,形成一个著作权产品市场,个人或机构可以像逛超市一样从中购买所需产品,进行著作权的交易。对于专业出版来说,这个著作权交易市场更为适合,就像实体市场一样,有各种专业化的市场,有专门卖衣服的、卖电脑的等。如果专业化的著作权交易形成规模,那么专业作者还可以为自己的著作权主动寻找平台,这样,出版机构又可以收取一项管理的佣金。
在产品的输出环节,出版机构也可以盈利。数字平台是一个数据库,其中的产品可以任意组合、拆分,可以把若干小的内容整合成一个大的产品,也可以把一个大的产品拆分成若干细小的产品。比如,把一本书的章节拆分,每一章都可以出售,或者按消费者的要求,把不同书的不同章节整合在一起打包出售。
在营销环节,更是理所当然要盈利的。出版机构可以根据读者需求将数据平台上的部分图书做成纸质书,以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只不过这不是批量印刷,而是个性化服务,其收取的是服务的价格;也可以通过APP带动一系列相关内容的营销;还可以通过连载、下载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等等。
总之,数字化出版盈利模式多种多样,跟传统出版大相径庭,需要出版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边前进一边探索。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4
一、实现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与传统出版产业相比, 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更为迅速,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的营销方式进行了转变,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出版业向数字化模式的发展, 数字出版也将是出版业最主要的生存方式。为了提出实现数字出版转型后的突出选题策划方案, 需要先对数字时代的特征进行分析。
1.出版媒介实现融合, 传播方式逐渐多样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 电子、传媒、出版等行业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 消费者利用越来越多的无线终端来实现多样化服务的获取, 不同的媒介实现了大融合。互联网通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更多的人传播信息, 多种通信工具被研发出来, 视频、文字等媒体资源实现了融合[1]。
在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强烈冲击下, 传统的纸质出版实现了蜕变, 在分析时代特征后, 突破出版业的限制, 不断开拓新的发展阵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媒介形态的同时, 探索新的经营方式, 构建多元化的出版格局, 实现不同媒体类型之间的跨越, 将更多的内容面向网络出版和电子终端出版。不同的出版媒介进行融合后, 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 不同出版资源的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实现了对不同媒体市场的全面覆盖, 消费者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消费者全体也发生转变。出版社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 通过对数字技术的应用, 实现了出版资源的立体化传播, 将纸质书籍与互联网、光盘等捆绑起来, 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 面向手机和网络进行宣传, 降低了不同媒体分别运作的投入, 出版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 出版物的附加值得到提升。
2.消费者阅读方式逐渐转变
图书的选题策划需要依据读者的需求进行, 当前出版市场的主要客户是80后和90后, 这些人的文化需求和阅读习惯逐渐变化, 这一代读者在快速的社会步伐下, 倾向于内容轻松的出版物,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娱乐和消遣, 信息的获取逐渐向“浏览式”过渡, 碎片化的阅读方式逐渐突出。
年轻一代的读者逐渐将网络和手机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逐渐抛弃传统的纸质信息, 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 这种趋势将继续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手机网民逐渐增多, 因此出版业的潜在读者也逐渐曾多。读者阅读习惯的转变使得出版行业必须对选题策划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适应时代发展和出版环境的变化[2]。
二、图书选题策划方案
1.融合媒介形式, 实现资源共享
在媒介实现融合的背景下, 大量的信息逐渐向共享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出版社必须建立科学的采编流程, 以出版编辑为中心, 打破不同传播媒介的界限, 实现媒体终端的整合, 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重复开发优势出版资源, 不断探索新的媒体传播手段, 不断丰富媒介形态, 在不同的出版媒介之间进行转换, 提高不同资源的出版效益。结合纸质出版物的调查结果, 将反应最好的选题向手机图书、网络图书发展, 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本依据, 发展新的产品形态, 保证图书在不同的媒介转换过程中换发全新的活力。
2.跨媒体策划
编辑选题的过程中, 需要充分考虑图文音画的传播, 将多媒体的编辑手段应用进来, 实现新时代下的跨媒体策划。在国家定制相应的数字出版产业政策后, 多数出版社紧跟时代的步伐, 向数字出版转型, 不断发展符合出版业务。在这种行业发展状况下, 出版社必须成为手机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主体。出版编辑在惊醒选题策划时, 根据手机和网络媒体的相关特点, 充分考虑媒体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 满足不同资源载体的整合需求[3]。
3.将源头策划转向全程策划
在图书出版市场的竞争中, 出版社更加重视全程策划的观念。虽然出版编辑的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 但对图书的选题策划必须贯穿于整个图书出版过程。图书选题策划具有较强的动态性, 它与市场调研、选题设计、效益预算、售后服务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选题策划并不是孤立的, 在图书的出版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以选题为中心。编辑需要根据选题的进展, 结合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 对相关选题决策进行调整, 在宣传、出版、反馈的多个环节中贯彻选题思想, 提高选题策划的效益。
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保证选题策划的便利有效, 编辑可以利用网络和移动设备做好市场的调研工作和预测工作, 把握独特的视角, 需要编辑具有很强的市场洞察力和敏感性。
4.突出选题特色
数字出版时代, 选题策划需要有一定的品牌效应, 选题也应突出特色。出版社应当利用各种媒介的优势, 加强品牌与读者的接触, 不断发挥选题策划的优势, 将单纯的选题策划逐渐延伸到出版方向, 发挥网络产品和手机读物的相关选题优势, 为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形式的跨媒体互动平台, 不断丰富出版物的表现形式, 保证将选题的内涵的特有的文化优势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强化品牌影响力的同时, 加强读者对品牌的忠诚度, 方便日后在更广阔的平台与空间发挥竞争优势。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 传统的出版方式逐渐向数字出版方式过渡。在新形势下, 出版社的重点任务是优化选题策略, 丰富出版内容分, 提高出版效益,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出版社就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消费者和市场, 通过对读者和市场特征的分析, 完善图书选题规划。
摘要:随着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数字出版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是出版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将大大丰富传统出版物的内容, 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之后, 时代背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本文结合数字转型后的时代特征, 分析了数字时代下图书选题策划的方案。
关键词:数字出版,转型,选题策划
参考文献
[1]刘寒娥.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选题策划的全媒体攻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 2011, 32 (3) :130.
[2]林利红.数字时代图书选题的深度开发[J].科技与出版, 2011, 1 (366) :25.
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探讨 篇5
【关键词】信息时代;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
【作者单位】陆静一,江苏理工学院。
一、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出版社图书档案管理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将传统纸质、录像带等存储介质,通过虚拟的网络形式进行存储、传递和资源共享的管理方式,其形成的电子信息方便查阅、存储。数字化管理在推动出版社图书档案管理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图书档案数字化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和数据库存储功能实现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图书档案管理,形成有效的复制、查询、检索、传输、存储,为有相关需求的人员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程序烦琐、信息资料存档数量受限、查找检索费时等问题,提高了图书档案的管理效率。
2.提高出版社图书再版效率
排版软片是为图书再版而留存的资料,能够有效地缩短图书再版的周期。但是排版软片需要定期清理以减少库存空间压力,出版社会定期根据市场需求量对部分无价值的软片进行报废销毁,这给图书档案管理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而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无须做报废处理,存储空间小,易于同步备份,节约人力、财力,能够有效地提高出版社图书再版效率,提高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市场竞争力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传统出版社参与到数字化图书档案的管理工作中。虽然图书档案数字化的初始建立工作量很大,但是图书数据库的不断建立、完善,为图书查询、检索、出版、销售提供了更多的便捷,使得图书档案管理方式更加科学、规范、实效,提高了出版社的市场核心竞争力。
4.图书档案能够长久留存
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不利于长期存档,图书档案原件经常被查询使用,纸质容易变黄、变皱或受到污损,不利于维持原状,保存期限有限。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出版社的图书档案能够长久留存,保管方式更加安全可靠,用户可以通过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快速查询所需资料,无须查找纸质原件。
二、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子档案的保存形式被广泛普及,但庞大的电子信息数据库资源在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识仍然不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许多出版社将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共同保存,这样看似有了双重的图书档案保障,但却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错误做法。档案管理人员对图书档案数字化系统的使用还不熟练,在图书档案信息检索时没能很好地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导致工作变得烦琐,通过网络形式传递的信息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影响了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薄弱
当前,部分出版社只注重图书的销量,关注能够给出版社带来大量经济效益的部门,而图书档案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出版社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因此无法建立起科学、合理、高效的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3.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与其他系统不兼容
出版社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不兼容,使得两个系统的数据信息很难准确转换,这给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原始数据信息收集、录入、归档等工作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其不仅增加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增加了图书档案管理的运营成本,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4.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的安全隐患
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虽然具有便捷、存储空间小等优势,但需要借助互联网来实现,而互联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直接影响了图书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图书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盗版图书的存在直接影响正版书籍的销售,图书被盗取的现象难以控制,出版社极其关心图书数字化档案的安全。
5.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匮乏
图书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对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全方位的发展能力。但大部分出版社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素质,专业知识陈旧,难以适应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发展。
三、完善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对策
出版社要正确认识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加强数字化管理建设,完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减少数据不兼容问题,做好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的安全性防范工作,不断提升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主动适应市场形势的更新变化,保证出版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增强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意识
出版社要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必须加强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数字化管理意识,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彻底打破传统陈旧观念的束缚,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减少共同管理纸质档案和数字化档案产生的资源浪费。图书档案管理人员要深入了解数字信息档案的分类、存储、检索的特点,利用好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降低人力、物力资源成本,充分发挥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2.加强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
nlc202309030709
加强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具体包括图书信息数据库建设、档案数字化网络建设等。出版社应加大对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好整体规划,不断规范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程序,为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配置必备的软硬件设备,提高出版社整体经济效益。出版社图书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出版社要不断地完善数据库信息,丰富数据库内容,加快图书档案数字化网络的建设,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组建数字化网络系统,实现图书信息资源共享,为图书档案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条件。
3.完善图书档案管理系统,减少数据不兼容问题
建立多功能开放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同时包括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和其他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数据库共享系统,借助特定的数据接口和外部网络链接实现信息转换,从而提高图书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4.加强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的安全性
网络的存在必然会对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信息安全产生威胁,为了保障图书档案信息的安全,出版社要做好档案信息的保密和杀毒工作,实行规范的图书档案管理制度和运用科学的技术,延长存储时间,提高信息存储质量,定期清查丢失的图书档案,及时追查相关责任人,做好图书档案的保密工作。对档案管理软件进行权限设置、密码设置、杀毒设置及多层结构关卡设置,定期对软件进行数据信息拷贝、系统维护、升级改造,杜绝不法人员非法访问、篡改、盗取图书信息等现象的发生,有效建立图书档案信息安全的保障体系。
5.培养高素质的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才
信息化的发展对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社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定期对他们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培养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让他们能熟练地使用图书管理软件,有效地对图书电子档案进行管理。同时,要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学术论坛研讨会,与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宝贵经验,共同学习、进步,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
图书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型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很强的分析判断能力,熟悉网络市场环境的规律和趋势,能根据图书市场及出版行业的发展状况,有预见性地判断未来图书出版行业的整体发展趋势,并及时、合理地对图书档案管理战略进行调整,提高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效率。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新已经逐渐影响出版社图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从而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集中化,能更好地服务于图书档案的使用者,降低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图书档案管理的效率。
[1]陆红.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并存时期出版社图书档案数字化管理工作探讨[J].城建档案,2014(6).
[2]张鉴远.全媒体时代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困境与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15(10).
[3]宋家明.高校馆藏图书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4(7).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的发展策略 篇6
1 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
作为历史悠久的出版阅读形式, 传统图书具有数字出版业无法比拟的优势, 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被数字出版超越。因而在面临数字出版的威胁时, 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是反击成本最低, 效果最明显的方式。
这种历史优势具体表现在:传统图书具有易读性。传统图书无论从页面设计还是文字图片编排都比较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亲切感。同时传统图书经过长期的发展, 页面光度、翻页设置、装帧形式都与读者配合得比较好, 读者可以选择舒适的姿势进行阅读, 这是电子书难以匹敌的。同时, 与互联网上良莠不齐的电子书相比, 传统图书因为出版成本较高, 选题较慎重, 对书本质量要求比较高, 因而具有较好的信誉度, 阅读含金量较高。值得一提的是, 传统图书具有收藏价值, 这对于装帧精美或者保存有珍贵资料的图书尤其如此。而电子书为求方便快捷往往设计简单, 因为其容易复制性, 收藏价值也不高。除此以外, 传统图书出版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具有雄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 这些资源将在图书市场的竞争中发挥着积极与重要的作用。传统图书在市场竞争中应当将自身的历史优势重新发掘和整合, 通过优质资源的重组在结构上达成质的飞跃, 让“组合拳”成为其竞争发展的利器。
2 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
在网络时代, 拒绝网络就等于拒绝机遇。对于传统图书而言, 在发挥自身历史优势的同时, 对网络出版持宽容、接纳并运用的态度, 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跟上潮流, 立于不败之地。在具体实践中,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网络对接模式。
2.1 网络公司与出版商合作型
在这种模式下, 出版商负责为网络公司提供资源, 网络公司部分或者全权代理出版商的网络出版事务, 包括传统图书到电子书的转换制作、包装推广、网上书店的建立、图书的网上营销等等。这种模式一来可以让传统图书保持本身的特色, 保证了传统图书在数字出版中的基础地位,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传统图书尽量享受数字出版带来的宣传效果和利润, 不用另起炉灶大费周章就可以分享网络营销渠道, 可谓一举两得。此模式是国内大多数出版社参与网络出版的途径。北大方正电子公司网络事业部经营的中文电子书网公司与国内200多家出版社签订了合作协议, 并专门为三十多家出版社建立了电子书网上专卖店, 是比较成功的数字出版公司。这种操作模式与当下中国出版业中传统图书网络化程度较低, 对网络营销推广不熟悉的现状相适应, 因而为多数传统图书出版商采用。
2.2 网络公司与出版社组合型
这种模式的主要内容为:网络公司与规模较大的出版社相互合作, 共同策划和推进传统图书的宣传与营销。合作的双方可以实现部分资源共享, 通过在各自领域上的借鉴和借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种模式比较成功的范例是美国在线 (AOL) 与时代华纳两家公司的合并。时代华纳具有丰富的传统媒体运作经验的成熟公司, 美国在线则是一家新兴的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网络公司, 两者的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双方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的潜力与资源, 受到了全球读者的普遍欢迎。在我国, 网络公司与出版社的组合显得比较特殊, 基本以一对多、多对一的模式为主, 上述这种一对一的成功例子较少。以新浪读书为例, 该频道聚集了众多网络写手连载小说, 是为一对多的运作模式, 对于反响较好的选手, 新浪与各个出版社联系推荐出版或签约, 是一对多的运作模式。通过这种网络企业与出版社的合作、组合, 双方的资源都得以有效利用, 达到了共赢的社会经济效应。
3 拓宽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
个性化小众阅读是图书消费市场的新特征, 也是未来图书业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市面上网络上图书越来越多, 资讯轰炸式的图书制作已经不能迎合消费者的品味, 不同的社会阶层、团体以及个人之间的兴趣爱好逐渐分化, 交集越来越少, 个性化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因而传统图书在选题, 组稿和发行的过程中, 拓宽挖掘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必须作为重要的策略来考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小众阅读的开掘正是传统图书相对于网络图书的优势。数字图书固然有着信息量大、种类多种多样的优势, 然而相应的劣势也较为突出:信息量浩如烟海让人无从下手;泥沙俱下的图书质量也让读者缺乏检验的耐心。这些都是制约电子书业小众化发展的瓶颈因素。传统的图书正好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为读者度身订做最适合的读物, 从而赢得消费终端市场的拥护。
要发掘拓宽小众化阅读市场, 传统图书出版业务必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与读者互动, 填补消费预期空白。传统图书因为实体出版的局限性, 与读者交流与互动较难进行, 往往在读者的消费预期上留下空白,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读者与出版社之间的沟通。传统图书要打破这种消费预期的空白, 必须在出版发行的过程中增强与读者的互动。除了传统形式的作者签售会、新闻发布会之外, 出版社可以借鉴网络出版的方法, 把图书的一部分放置互联网进行免费阅读, 一方面让读者对于图书形成感性的预期欲了解, 另一方面也通过免费阅读吸引读者购买实体图书。
(2) 对读者进行细致的分类分析。小众化市场的开拓意味着对读者更深入细致的分类调查以及研究。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 出版社应当优先考虑具有购买能力、购买意向的消费群体做个性化分析, 并以此制定相应的出版计划。
(3) 向读者倡导个性阅读的理念, 引领读者的消费观与阅读观。在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 为读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是出版社取胜的关键。一方面, 希望享受个性化服务的消费者一般处于中高收入阶层, 具有较强的购买力, 另一方面, 出版社通过内容选择、风格设定、页面设计、装帧包装等细心的全方位设计可以创造读者的消费欲望, 从而增加传统图书的市场份额。
数字出版的盛行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强化强化传统图书的历史优势;建构新型网络对接模式;拓宽个性化小众阅读的市场空间;传统图书不但不会在竞争中消亡, 反而能在“与狼共舞”中舞出自己的特色, 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参考文献
[1]李新立.创新传统图书出版[J].编辑学刊, 2008 (1) .
[2]曹欣渊.传统图书与网络的新媒体出版趋势[J].编辑学刊, 2006 (6) .
[3]石心平.电子图书:传统图书的终结者还是伴侣[J].出版参考, 2007 (18) .
[4]袁静.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西昌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2) .
[5]唐舰.数字图书与传统出版:挑战·疑虑·机遇[J].编辑之友, 2007 (5) .
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 篇7
关键词:数字出版,图书编辑,转型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具有其无法比拟和超越的优势, 数字出版对于出版企业的升级改造和技术革新有着重要意义。如今, 数字出版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传统出版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传统图书编辑也开始面临各种全新的要求以及挑战。
1数字出版概述
数字出版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数字技术来对相关内容编辑加工, 而后通过网络进行传播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 具备内容、管理过程以及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的突出特点。
2数字出版时代传统图书编辑的转型路径
2.1转变思想, 拓宽视野
数字出版时代, 传统图书编辑要想有所突破, 必须做到思想先行, 从观念的更新开始。对一些长期从事图书出版的编辑而言, 其思维模式和工作习惯大多已形成定势, 对于数字出版尚需接受和适应的过程。
为此, 传统图书编辑应树立科技化和现代化观念, 打开和拓展视野, 在数字化大背景下对出版产业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进一步的思索以及分析, 从而及时来把握数字出版的动态, 并且根据上述内容来进行自我思维以及观念的更新。毋庸置疑, 数字出版形态丰富、技术多样, 作为编辑必须要不断学习, 对于国内外数字出版形式要密切关注, 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研习数字出版的全新运营模式, 在此基础上还要了解数字出版技术的新特点, 并且进行分析和研究, 从而形成独特的判断, 拥有清晰的数字出版思路。
2.2深入了解, 积极参与
数字出版的前提无疑就是技术, 而技术自然是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操作, 但是技术人员缺乏的是对产品内容的足够了解, 作为编辑, 在数字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就产品在呈现形式和功能等不同的方面与技术人员沟通。
对于传统图书编辑, 对于数字出版技术的学习并不是一定要去掌握专业技术开发, 而是对技术的实现功能、基本原理、呈现效果等有一定了解, 为后期的数字图书出版和运营维护奠定良好的基础。 数字出版涉及到软硬件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等不同的领域, 虽然传统图书编辑不能面面俱到, 但是对于一些常用技术、架构及基本的知识网络还是要尽可能了解, 并能灵活运用到工作中去, 不断拓展和深化。与此同时, 编辑要对媒体加工技术有所了解, 初步掌握各种媒体加工软件的使用方法。 另外, 作为编辑, 必须要全面地来了解并且熟悉出版技术, 并且要亲自参与其中, 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主动, 从而不断来适应目前的工作。
2.3熟悉流程, 多元发展
较之于传统出版, 数字出版在表现形式上有了较大突破, 选题策划也更为丰富。这就要求编辑在项目策划中打破传统的单一媒体束缚, 注重对内容的多元化和深度化方面的开发, 从而使得读者在体验上不同于以往。在策划阶段, 作为一名编辑, 必须要根据相关的内容以及市场来进行认真全面地分析, 进而明确面对的服务对象等在技术需求方面也要进一步明确, 与此同时还要对多媒体制作成本来做出基本分析。在编辑以及制作方面变化很大, 现在不仅局限在传统图书文字以及图片的编辑方面, 还需要对图像、视频等内容来进行进一步地深加工。
在现代社会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的工作内容以及难度和以前相比都增大, 面对的困难以及挑战也增加了。作为过去的传统图书编辑, 如果想熟悉并且能够融入到数字出版时代之中, 必须要对该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艰巨性有一个充分认识, 自觉适应该项工作的多元化以及高要求。
2.4积极探索, 善用营销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营销模式进行比较变化巨大, 在营销流程大幅度缩短的同时, 也进一步使得编辑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拉近, 编辑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了体现。
在数字出版时代, 编辑作为数字出版产品的策划者, 因此其无论是对于产品内容特点的了解, 还是对作者的了解上都很熟悉, 而这一点却是专职的营销人员根本无法比拟的。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必须要具备并且掌握相关的网络营销方法, 主动来探析读者的需求, 需要根据产品的不同以及对象的不同来选择那些最为适合的营销手段, 只有如此营销效果才能够达到。
3结束语
科技的发展对出版社带来了大的冲击以及挑战, 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数字出版的发展大势, 传统的图书编辑必须在思想和行动上有所转变, 全面认识到数字出版的新要求, 自觉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适应数字化趋势, 学习运用网络营销手段来提升营销效果, 不断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从而促使自我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成为数字出版时代的复合型编辑人才。
参考文献
[1]夏兰兰, 王莹.浅谈传统编辑生存在数字出版时代[J].辽宁经济, 2012 (6) :88-89.
[2]张婉.传统出版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的挑战[J].新闻传播, 2015 (3) .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8
一、图书“自出版”的历史及定义
早期的“自出版”图书是被视作失败作者不得已的选择, 究其根源可追溯到出版业发展的早期, 当时的很多出版商, 其本身就是作家, 由这些作家写作的作品因其具备的平台优势得以快速出版, 通过这种方式很多作家的作品得以发表。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 图书“自出版”的现象已经变得相当普遍, 通过这一省时省力的出版新方式进行出版的作品不断增多, 诞生了一批优秀作品, 比如《黑夜的影子》、《爱丽丝梦游仙境》、《金手铐》等等。
图书“自出版”发展至今日, 其与传统的作家自选“自出版”方式已经发生了本质区别, 当前很多作家已经把“自出版”作为自己著作发表的首选方式。2009年, 电子图书的销售量首次超越了纸质图书, 表明网民在线阅读已经成为主流, 作者群体优先选择在线出版, 能够为作品的纸质出版造势和积累粉丝基础。图书“自出版”依靠网络这一载体和庞大的线上读者群, 正发展为无法阻挡的潮流。
“自出版”是指图书或者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参与的情况下由作者进行出版的新兴出版过程, 包括图书的装帧设计、体例、价格、发行、市场营销和公关等工作, 作者本人即可完成自出版的部分或者全部工作。
二、国内流行的“自出版”模式
作为数字出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自出版”的整个出版过程节点终将实现全面数字化, 这是互联网时代互动参与的网络特点使然。归纳言之, 国内的图书“自出版”可概括为两个阶段:自发阶段和借鉴国际的自觉试水阶段。自发阶段的雏形源于中国特有的“网络文学”这一自发文学出版形式, 它可以类似传统文学, 也可以是博文、贴吧论坛帖子等非传统文学。借鉴国际的自觉试水阶段起源于2011年9月1日“中外自出版”论坛的举办, 随后京东商城网站、豆瓣网和起点中文网等开始了中国“自出版”的自觉实践, 发展至今已经取得部分成果。
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京东定制自营“自出版”
京东出版业务的核心在于网络运营商依托自身图书业务的大数据积累, 分析读者的购买欲望及兴趣点, 采取向作家定制并与出版社合作的方式, 完成图书出版行为。京东图书从2014年宣布正式涉足“自出版”以来, 已经联手多家出版社布局贯穿上下游产业链的图书业务, 目前推出了《麦迪在路上》、《不赦》、《大卫·贝克汉姆》等20多种“自出版”图书。
京东依靠强大的销售能力, 结合平台积累的顾客数据资源, 致力于推出迎合读者需求的“自出版”图书, 这一做法赢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称赞。此外, 京东在图书“自出版”的发展过程中, 看重篇幅短, 字数2~3万字左右, 可读性强、娱乐性强的短作品, 便于读者几十分钟即可读完。
2. 以出版长篇作品为特色的起点中文网“自出版”模式
凭借平台长期积累起来的读者数量和长篇创作传统等优势, 起点中文网力求延续一贯的长篇风格, 将长篇创作延伸至“自出版”领域, 如:《邪气凛然》, 《光之子》, 《善良的死神》等图书。因为是长篇作品, 作者付出的劳动远大于短作品, 所以起点中文网在利润分成方面与作者3:7分成, 平台上所有长篇“自出版”作品采用2.99元的定价模式。
鉴于平台读者群体的构成情况, 起点中文网将“自出版”图书的题材类型定位为玄幻奇幻、武侠仙侠、都市青春、历史军事、游戏竞技等等, 便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年轻读者阅读。而在图书内容的选择方面, 起点中文网也将伦理、言情甚至黑道题材的内容作为首选, 以迎合读者的阅读喜好。
3. 豆瓣网的电子版权销售模式
豆瓣网依靠平台上“阅读”与“读书”两个板块来吸引广大的线上读者群体, 运营模式类似于亚马逊的KDP模式, 平台接受作者投稿, 编辑审核通过后, 投稿作品即可以电子形式进行发表, 读者可免费试读部分内容, 而后决定是否付费阅读。图书利润的分成方面, 类似于起点中文网, 平台与作者3:7分成, 每月固定结算, 平台提供“精确的、实时更新的销售明细”, 作者可适时进行查看。
豆瓣“自出版”图书的优势在于豆瓣网的文艺青年社交网络聚集特色, 这确保了平台推出的文学作品有可观的阅读率和线上线下的推广效果。豆瓣阅读Web版支持受众匿名试读书, 并支持文本批注和读者互动批注及评论, 为广大读者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
4. 自媒体与“自出版”的结合式出版模式
微信被誉为当下自媒体的最佳代表, 其凭借信息传播的私密性和自由度而区别于微博。依托微信这一自媒体平台而实现图书出版的行为, 包括微信上的视频发布, 皆可列入“自出版”行为的范畴。自媒体不等于自出版, 但在图书营销、影视推广及娱乐明星产业链打造等相关领域, 二者实现了无缝对接, 起到了互相推广的作用。目前, 这种“自出版”模式处于初探阶段, 没有形成规模且未来走势不明朗, 但是其作为一种尝试对于“自出版”业态的演变做了内容上的补充。
5. 传统出版机构的“自出版”尝试
这类出版机构往往是运用自身独有的内容优势来开展“自出版”业务, 在线图书“自出版”可以拓展这类企业的出版业务, 比如时代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自出版”社交平台“时光流影”, 即是将网络“自出版”与人际社交相结合;学林出版社立足自身特点, 吸引自费选题及通过其它途径集资出版优质选题, 按需印刷, 维持市场供求平衡。传统出版机构运用网络平台, 提升自身水准的系列探索行为值得赞许, 这些行为极具行业发展价值。
三、当下“自出版”面临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1. 面临的问题
(1) 图书“自出版”同质化现象严重
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存在大量低质的“自出版”作品。电子版图书的复制粘贴尤为简单, 造成“自出版”作品在内容上严重同质化, 低端高度饱和, 高端缺口甚大。二是产品结构不合理。表现为网络出版平台提供的原创性“自出版”作品供给严重不足, 相同类型的网络数据库产品重复建设, 造成资金投入大量浪费和“自出版”图书的产品结构严重失衡。三是质量控制。经营“自出版”业务的平台或机构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图书质量审核标准和规范, 只有笼统的“经过编辑审核通过”方可进行出版这类表达, 没有成熟的可供采用的质量控制机制存在, 必然造成“自出版”图书低劣内容层出不穷。
(2) 读者付费购买图书电子版权的习惯没有养成
长久以来, 中国读者习惯了在线免费获取各类电子书, “自出版”作品设置的系列收费标准和进行的相关阅读限制, 遭到不少读者的反感, 致使中国“自出版”市场短期内很难出现“井喷”现象。此外, 电子书往往被看作是快餐, 虽廉价却不被重视。各大“自出版”经营平台缺乏秩序和管理的情况, 造成作家凭借一己力量维权困难, 一定程度上打消了部分作者创作“自出版”图书的积极性。
(3) 中国“多面手”作家少
网络在线出版的门槛较低, 作者经过在线平台的资格认证后, 所创作的作品经过编辑审核通过后即可进行出版, 没有了第三方机构的参与和干涉, 整个出版流程变得简单, 出版时间大大缩短。电子出版物虽无纸香、无墨色, 但需要排版设计, 而具备写作、排版、装帧、发行这些能力于一身的作家数量很少, 形成了中国当前电子书封面设计普遍缺乏艺术价值的现象。
(4) 传统机构尚未全面参与图书“自出版”业务
从整个国家传统出版业界来看, 尽管已有部分机构进行了“自出版”业务的尝试, 但成效微乎其微。传统出版机构作为老牌图书出版发行单位, 在图书出版领域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非各大民营网络出版企业能比, 因而图书“自出版”市场格局的拓展少不了传统出版机构的参与。中国的传统出版机构在涉足“自出版”方面尚显拘谨, 缺乏大胆探索和介入尝试的勇气。
2. 解决之道
(1) 及时制定或修订相关法规, 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美国被誉为是全世界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最为严密的国家之一, 细观其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方面的政策和法规, 不仅全面、系统, 而且因势而变, 如1997年通过的《反电子盗版法》、1998年通过的《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等等。中国在保护数字知识产权方面则要逊色很多, 究其根源在于:一是图书“自出版”在我国出现时间较短, 相关的配套政策及法律法规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善。二是网民的线上付费阅读习惯没有养成, 造成盗版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出版产业的发展, 我国政府应当因势利导, 加快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出台, 为图书“自出版”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它山攻错”式的发展战略。西方的图书“自出版”发展较早, 某些出版机构已经拥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运营战略, 对此我们应该兼容并包, 结合国情去粗取精, 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 以求为我国的图书“自出版”打开市场, 打开繁荣的局面。西方先进的出版技术, 我国应当积极引进;新型的出版模式, 我国应当积极予以研究和借鉴。如此, 我国的图书“自出版”才能迎来新的局面, 与世界接轨, 参与国际竞争。
(3) 培育网民付费习惯, 摸索拓展优质的盈利方式。一方面, 从制度和技术层面加强电子出版物的知识产权保护, 呼吁提倡用户在线付费阅读, 培育国民付费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 网络运营商应当不断创新盈利渠道, 放远眼光, 以“借鉴+研究”的方式不断摸索开发网民易于接受的收费标准。
(4) 鼓励提倡传统出版机构涉足“自出版”领域。中国传统出版机构长期形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等各方面的优势和经验, 决定了“自出版”这一新型出版业态的未来发展离不开传统出版机构的介入和支持。重新介入“自出版”这一图书出版新领域, 对于传统出版机构而言, 也是其摆脱困境, 打开新的市场局面的机遇, 因而传统出版机构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姿态看待“自出版”, 全面介入在线图书“自出版”领域。
总结
图书“自出版”在我国尽管出现的时间较短, 但巨大的网民基数, 使得这一出版新业态的发展前景尤为可观。当前市场上虽流行很多“自出版”模式, 但各自都存在很多问题, 传统出版机构的“旁观人”姿态, 也使得“自出版”的发展困难重重。只有政府、网络运营商、传统出版机构和读者的多方参与及合作, 图书“自出版”才会真正地打开繁荣局面。
摘要:图书“自出版”这一新生的出版发行业态, 对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提出了挑战。本文力图梳理出当前的图书“自出版”模式, 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些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性对策。
关键词:自出版,出版模式,解决之道
参考文献
[1]刘锦宏.网络科技出版模式研究[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03)
[2]张波.论自出版模式的演变及其发展[J].编辑之友, 2015, 07:22-26
[3]刘文欣.中国网络自出版现象考察[J].编辑学刊, 2013, 05:17-22.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9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应用, 无限地拓展了出版行业的视野。数字出版对传统的图书编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使传统的图书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的地位与职能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出版流程中的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设计等环节, 在数字出版中作为一部分融入到了数字化技术当中, 编辑在数字出版领域中, 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与定位也都有了新的调整。
数字技术是整个数字出版流程中的主要力量, 但是仅仅靠数字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与内容信息相结合, 由编辑来策划与主导。数字技术只有与编辑有机结合, 才能呈现出人们需要的数字信息、内容信息, 才能完成所谓的数字出版物。而作为编辑, 就必须要从传统出版方式中转型, 成为掌握多种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编辑。
1 更新理念, 思维创新, 进行角色转换与定位
数字出版的出现就决定了出版行业的改革, 任何改革都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编辑作为出版行业的核心人物, 需要更新传统的出版理念, 要有足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 进行角色的转换与定位, 要积极地尝试新事物, 运用新的工作方法, 做出能够满足读者和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 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基础包括内容可复用、服务可定制、作品多形态。从思维层面上来讲, 编辑需要跳出原有的平面思考方式, 改为新媒体时代的立体化思考模式。打破传统的封面设计、开本尺寸、字数版式等因素, 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既符合时代需求, 又风格多样化的数字文化产品。比如, 深度挖掘相关学科知识、增加内容主题的检索功能、做好内容链接与推广等方面, 实现传统出版行业不容易实现的功能。对于刚接触数字技术的图书编辑来说, 要克服对新技术的距离感, 在选题策划与编校过程中, 积极地考虑如何将纸质图书流程与新媒体技术的平台有效融合。
2 了解、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复合型编辑
数字出版的兴起对编辑提出了更新能力的要求, 谁能在数字出版浪潮中抢占先机, 谁就能在激烈的出版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数字时代, 一名合格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处理能力、综合编辑能力, 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及其发展态势, 了解各种技术手段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 了解网络营销并积极参与, 了解不同的阅读平台及呈现方式, 如手机出版、网络出版、电子阅读器等, 了解数据库的特点, 了解复合出版。数字出版涉及面较广泛, 编辑要积极地学习, 逐步培养自己的多种能力, 增强对数字出版内容的敏感性, 寻找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 将编辑的价值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各种能力的融合反映了数字时代对编辑的更高要求, 这就需要图书编辑既要懂得传统出版, 又要熟悉、掌握数字出版的新技能, 做新时代的复合型编辑。
3 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数字出版在对传统出版冲击的同时, 也给传统出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都是以一定的内容资源为出版核心, 需要对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与加工, 借助某种特定的媒介进行传播, 传统纸质出版与新兴数字出版是相通的, 二者的相互借鉴、竞争和融合, 将促进出版产业不断升级。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 一定要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 利用好编辑自身的资源优势, 实现自然的转型。
首先, 任何时代, 出版物的核心都是“内容为王”。数字出版时代, 尽管以数字技术为主导, 但数字产品的核心仍然是内容。图书编辑通向数字出版的一张最可靠的“王牌”, 就是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 包括编辑背后作者和人脉资源的积累。其次, 出版行业经过多年发展,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运作流程。进入数字出版时代, 将是无纸化、零印刷、零库存, 尽管出版方式及技术方面与传统出版行业有很大不同, 但是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市场营销这一流程的方向上还是大体一致的。让图书编辑一下子掌握新的数字出版技术不太现实, 对于与数字技术相关的内容, 编辑要克服畏惧和排斥心理, 要同技术人员沟通配合好, 在数字出版的制作与推广过程中全程参与。第三, 编辑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修养与编辑技巧, 对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信息进行筛选, 对内容质量严格把关, 内容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数字出版过程中的编校环节不仅不可或缺, 而且更加重要, 因为数字出版的信息来源更复杂, 内容更丰富, 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这对编辑的基本功要求就更高, 编辑应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把握内容的专业性和经典性。
4 做好出版资源整合, 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 个人有可能取代传统出版单位成为出版的主体, 优秀的作者作品纷纷涌现, 编辑收集出版素材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这需要编辑人员跳出原有的固定区域, 摆脱来料加工的窠臼, 运用互联网思维,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作者队伍, 调动各种出版资源。数字出版时代, 更加丰富的内容和资源都需要编辑凭借职业素养做好整合, 提高整体的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和营销推广全流程数字化。
5 提升选题、组稿的效率
传播速度快, 覆盖面广, 是数字时代的一大特点。传统的出版行业中, 一本图书从选题策划到出版发行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 而数字出版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 缩短了出版的周期, 传统的出版方式显然已经落后了。面对新的形势, 编辑要能够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面前, 时刻关注新发展、新变化, 善于利用网络进行选题策划, 迅速捕捉社会热点, 与读者互动, 了解读者需求, 从而提升选题策划的效率和组稿的反应速度。
6 结论
纵观整个出版行业, 数字出版以其方便、快捷、经济、传播面广等诸多优势迅猛地发展。编辑要及时转变观念, 进行思维的创新, 向数字出版的先行者学习, 汲取他们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运营方式, 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理念、编辑能力, 拓宽编辑思路, 否则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与要求。可以说, 编辑是走在数字出版前沿的实践者与使用者, 更是出版改革的领导者。编辑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紧跟数字出版的发展步伐, 把握产业动态, 了解数字出版技术、制作流程, 提高网络营销策划能力, 实现从单一的编辑角色向新时期复合型编辑角色的转型, 一专多能, 时刻走在出版行业的前列, 这是时代赋予编辑的挑战, 也是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晨, 汪立亮.数字时代编辑出版的数字化转型[J].出版广角, 2014.
[2]岳萍.数字时代出版编辑转型与创新[J].中国报业, 2015.
[3]张蕴.数字时代, 编辑如何发力[J].出版参考, 2011.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10
[关键词]传播美学;艺术出版;市场价值;艺术类图书
[作者单位] 蒋鑫,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伴随着现代传媒的深刻影响与信息技术的巨大变革,图书市场需要一种更实用的出版策略与创作模式,依赖图像与艺术传播获取画面中的文化形象,或是利用精美装帧、独特装订和电脑技术获取大众的接受已成为事实。
当前我国开设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多达数千所,招生人数每年数十万,艺术类专业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从业人数和市场需求迅速增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出版了大量的艺术类图书,类型包括教材、学术著作和实用图书三个层面,内容涉及设计基础、设计理论、设计表现、感悟人生、视觉传达以及动漫设计。然而,与其他学科领域一样,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艺术类图书的出版市场也遭受电子图书的巨大冲击。如何提升出版图书的竞争力,已成为艺术类图书出版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从艺术类图书的设计理念及选题定位,艺术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装订技法,以及艺术类图书的印刷技术和材料选择三个方面分析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出版的应对策略。
一、艺术类图书出版的市场价值构成体系
商品的市场价值是指商品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由商品本身、消费者、市场环境、信息等因素决定[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开发市场,艺术类图书应顺从时代发展的潮流,从选题定位、装帧表现和印刷质量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其市场价值。
首先,学术价值的实现越来越依赖于市场价值的验证。大众传媒的介入加剧了艺术审美生产过程的审美社会化,艺术类图书的传播直接依赖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学术价值指的是艺术出版在整个教学和科研中的学术地位,它需要大众的消费和市场的接受。实际上,为了实现市场经济价值,我国高校在国家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正确指导思想下,结合当地的市场需求,改革设计教育模式,创新设计教育理念,深化艺术类图书市场的发展。
其次,市场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市场环境为基础。现阶段,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师生的激增推动了图书出版市场的扩大,加之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的提升,促使国人对文化精神追求成为有效需求,艺术类图书的市场价值也随之不断攀升。同时,各级出版社对艺术类图书出版的极力推广和大力宣传,使得人们可以更多地了解专业理论技法、发展方向、国际潮流等知识。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信息传播的日趋便捷,人们的学习过程不断缩短,对图书的需求不断扩大,图书出版市场应当提供一个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便于其良性发展。
最后,消费者的需求决定艺术类图书出版的走向及市场价值。消费者从读书过程中得到了关于艺术类专业的满足,这和斯坦勒·琼斯提出的“极限效用”理论相一致。这种满足表现在消费者对艺术类图书产生好感和偏爱,即消费者从作品中所获得的效用越高,作品拥有的消费者就越多,市场价值就越高。同时,图书出版的“效用”就是艺术带来的“精神享受”,这种效用会成为经济价值。
二、数字化背景下艺术类图书的出版策略
1.通过设计理念与选题定位拉动艺术类图书市场细分
随着时代发展,思维创新也发生了变化,艺术类图书的设计理念也产生新的变化:从早期单一的设计版式、封面、字体、封底和扉页等局部图像元素,发展为图书整体视觉形象设计,不仅涉及版式构图、文字编排、扉页设计、插图制作等内容,而且涵盖从图书策划开始的一系列活动流程和设计方向。这一系列设计规划是基于图书类别、消费群体特征、教育程度和意识倾向等分析而产生的。这就要求设计者既要遵循传播美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理解图书的内容含义;既要熟悉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又要注意人性化设计和出版价格,避免千篇一律、一成不变。设计者一定要从消费群体入手,细分市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对于受众面广,选择率高,在市场销量上表现良好的图书,如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和专业技法等教材,一方面可从内容选择、学习方法、教学测验等方面突出艺术教育的特点;另一方面针对艺术专业的特点,提供电子版课件、案例、图片和网站等在线学习等内容来吸引读者,提高教材的使用率。如此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科研要求,方便学校采购和师生购买。
第二,普及型较弱的专著类艺术图书,如艺术理论、美学史论和美学文集等虽然目标群体清晰,但理论性较强,适用范围相对较小,主要用于高校教师、科研人员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创作,因此出版发行量较少,市场销量表现一般。在新的设计理念下,学术专著也逐渐走下神坛,越来越平民化、通俗化。例如,被誉为国内经典的原创园林艺术著作——《外国造园艺术》,不仅是对建筑设计和园林艺术感兴趣的读者的必备参考书,而且也是游客参观外国园林的旅游指南。作者将城市、建筑、园林和艺术与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相结合,并采用朴实的语言进行阐述和表达,可谓是一部史料翔实、文笔优美、图文并茂的优秀经典学术专著。
第三,在艺术专业领域,学术译著的出版尤为重要。但是,译著属于长销图书,前期投入巨大,适合有一定经济实力、业内资源丰富的大型出版社出版。同时考虑以教材销售的收益作经济保障,多渠道吸收优秀的译者和高层次的读者。《美国室内设计通用教材(上、下)》和《室内设计哲学》就是两部出版的典范,其选题符合时代的要求,运作也充分体现了经济与艺术的结合。
2.通过装帧设计和装订技法提升艺术类图书的市场品位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 篇11
本项目为中国知网数字出版及数字图书馆太原办公基地, 建设场地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范围东至规划路;西至规划路;南至山西虹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块;北至龙城大街。建设用地面积约2 hm2。建筑物东西向长约119 m, 南北向宽约93.5 m, 建筑物总高度为34.8 m。本建筑地下2层, 主要功能为汽车库、自行车库、各类设备用房和人防工程;地上8层, 主要功能为办公、行政用房、数字出版及生产基地和云计算中心等。总建筑面积86 074.6 m2, 建筑类别为一类建筑, 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见图1) 。
2 设计指导思想
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 本本项项目目在在方方案案设计过程中关怀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建筑物在场地四周布置, 中间形成围合的绿色生态空间, 使建筑室内外交融互通, 浑然一体, 建筑立面造型简洁新颖, 具有很强的时代感, 充分体现出简洁高效、挺拔有力、理性严谨的企业文化底蕴, 彰显务实求真、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 又与周边环境有机协调。整个建筑平面布局合理, 功能分区明确, 形成了合理的公共交流和活动空间, 营造出优美宜人的工作环境, 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休憩、交流的场所。
3 总平面设计
1) 建筑布局。
本项目建设用地基本呈方形, 东西向较南北向略宽, 设计建筑呈“口”字形布置, 受航空限高限制, 建筑只能做到8层高度, 为了增加办公楼的建筑面积, 建筑平面布局原则上尽量占满用地, 同时用地内的建筑在满足规划退线及场地内部和外部交通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 遵从中国传统的“金边银角”布局理念布置。这种布局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各个使用单元在投入运营后的相对独立性, 同时又能保证办公基地的完整性。建筑围合形成了宽敞的内庭院, 通过良好的景观布置,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场所。建筑首层北部两栋建筑底部呈点状布置, 在场地的东西两侧及北侧就自然形成建筑的出入口, 建筑出入口和内庭院所形成的灰空间, 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很好的融为一体, 并丰富了建筑的沿街立面。场地南侧布置了一栋长条形建筑, 以使建筑获得最大的南北朝向, 有利于建筑的采光、通风。北侧两栋塔楼和南侧建筑在上部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接, 使建筑各部位可以方便联系, 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感。
2) 道路规划和交通组织。
本项目建设用地北侧为龙城大街, 东西两侧为规划市政道路, 周边道路网发达便捷。建筑主体呈环状布置于用地红线范围内, 建筑外轮廓以外设置了环形机动车行车道路, 主要从东西两侧的基地出入口与市政道路连接。建筑围合自然形成了中心庭院, 庭院中的道路和绿化平时主要作为步行空间及景观, 是员工上下班、工作休息的主要室外活动场地, 特殊情况时消防车辆亦可进入, 方便建筑内院的消防扑救。在交通组织方面, 东西两侧的出入口主要为机动车辆的出入口, 车辆通过这两个出入口到达建筑外围设置的机动车交通外环线, 然后经紧邻交通外环线的地下车库出入口进入地下车库, 停放于地下车库停车位, 或者将车辆停放于环线周围的地面机动车停车位。地下车库的停车位主要用于内部员工停车, 地面停车位主要用于外来车辆的临时停靠。北侧的出入口主要为人行出入口, 人流可经此出入口方便到达建筑内庭院和建筑首层各自独立的出入口。这种交通组织方式极好地解决了人车分流的问题, 缓解了上下班高峰期场地的交通压力, 方便了将来的物业管理。
3) 环境景观和绿化设计。
本项目的北部两栋塔楼及南部长条形板楼在底层架空, 上部相互连通, 这种设计手法建筑围合出宽大的内院空间, 为景观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在庭院内布置浅水水景、绿茵草地、卵石铺筑的漫步小道、高大挺拔的热带林木以及流线动感, 时尚亲切的座椅等设施, 给工作在这里的人提供一个赏心悦目、闹中取静的优美环境, 形成一个轻松愉悦的休闲交流场所。这个具有设计感的室外庭院成为本项目的一个设计亮点, 极大提升了建筑的亲和力和建筑的品质。
4 建筑单体设计
1) 平面设计。
本建筑采用围合式的设计手法, 底层在场地的东北侧、西北侧和南侧设置了建筑, 三部分建筑之间的间隙作为内庭院与外部空间的连通口, 在上部又将这三部分建筑通过大跨度钢结构连通。这样不仅形成了宽敞的建筑内庭院, 而且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围的城市街道空间很好地融为一体, 两者相得益彰, 增加了建筑的开放度和亲和力。北侧两栋塔楼紧邻龙城大街, 故在首层设置办公出入口和商店、银行、快餐等服务配套设施。2层以上部分为中间核心筒, 四周大空间办公场所的布局, 办公空间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分隔, 两栋塔楼在6层、7层连通, 连通部分也作为办公场所使用, 每层可形成一个独立的大面积办公区域, 满足有些企业对大面积办公场地的需求。两栋塔楼的每个核心筒配备有四部电梯、两部防烟楼梯间、公用卫生间和设备间, 满足办公场所的日常使用要求和紧急情况下的消防疏散要求。南侧建筑为长条形布局, 以获得最大限度的南向房间, 平面布局的核心筒分为四处, 平均分布于建筑北侧的中间与两边。北侧中间设置了六部客梯和两部防烟楼梯间, 两边各布置了一部消防电梯和一部防烟楼梯间。南楼在3层~7层通过大跨度钢结构与北部两栋塔楼连接, 连接部位设置了办公空间和绿化休息空间, 不仅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性, 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的合理布局, 而且还缓解了因办公区过度集中布置带来的垂直交通拥挤状况。
2) 立面和造型设计。
本项目建筑的主立面朝北, 面向龙城大街, 建筑在北侧中部底层架空, 形成一个巨大开敞空间, 不仅使建筑沿街立面形成突出的视觉焦点, 同时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城市的街道空间有机融为一体。建筑造型采用虚实对比、大开大合的手法, 突出了建筑的整体体积感, 立面上采用玻璃幕墙与竖向石材格栅相结合, 建筑外形优雅、简洁有力, 充分体现了现代数字写字楼简洁高效的气质。竖向石材格栅不仅使建筑外形显得更加挺拔, 所产生的光影效果使建筑外墙显得更有层次, 还能有效消弱夏季太阳西晒对室内环境的影响。企业logo与竖向石材格栅巧妙结合的细节设计, 使建筑外观更具时代感。
5 结语
本项目通过建筑围合形成宽敞的内庭院, 不同单体之间底层架空, 上部用大跨度钢结构连通, 建筑平面分区之间既相互独立, 功能上又紧密联系, 建筑内庭院是一个巨大的开敞空间, 使得城市的街道空间与建筑内部空间有了很好的过渡。建筑立面简洁挺拔、时尚大方, 给人印象深刻, 其必将成为太原市龙城大街上的标志性建筑。
摘要:通过对中国知网数字出版与数字图书楼的设计指导思想、总平面设计、建筑单体设计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阐述了该设计方案的特点和亮点, 为今后的办公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音乐图书出版数字化】推荐阅读:
图书数字出版发展思考08-31
音乐院校图书馆10-14
构建跨区域的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07-24
图书编辑出版10-20
图书出版行业10-20
国内图书出版05-15
图书出版市场05-26
图书出版结构06-04
图书出版营销策略09-19
图书出版社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