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通用10篇)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1
20世纪80年代, 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大容量的计算机光盘的应用, 形成了电子出版物市场, CD-ROM (普通只读光盘) 开始进入市场。90年代后期, 多媒体CD-ROM的出版势头有所减弱, 而随着支持移动阅读的电子设备的不断改进, 加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迎来了数字出版的新时代。数字出版是印刷技术的一次新的革命, 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各科技期刊编辑部的互联网在线投稿系统, 在线审稿系统、期刊网站以及科技期刊与中国知网和维普网建立的互联网数据库, 就是数字化出版在科技期刊的具体体现[1~2]。
1 数字化出版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目前数字化出版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 数字化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提供者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编辑和数字化制作, 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 供多人同时在线, 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
主要是指两个方面: (1) 出版产品的数字化。 (2) 出版过程的数字化。无论从哪个方面说, 科技期刊都必须大量地依靠电子计算机或者互联网。对传统的编辑工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1.1 编辑过程的数字化
传统的编辑学稿件都是纸质稿件, 浪费纸张, 投稿通过信件, 等待时间长, 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编辑部通过网络组稿、征稿,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和异地传输稿件的时间。传统的编辑学审稿过程繁琐, 而且在编辑审稿的过程中, 稿件容易丢失, 工作效率低。数字化出版时代, 稿件也要送审, 但可以通过互联网传输, 快速、准确, 专家的审搞意见可以通过互联网传递给编辑部, 编辑人员可以通过邮件与作者联系改稿, 节省了时间, 使编辑工作更加高效。
1.2 出版过程的数字化
传统的印刷技术是铅字印刷, 需要人力手工排版, 数字化时代只要把电子文稿的内容通过互联网发送到印刷厂, 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排版印刷, 减少了差错率, 提高了工作效率, 节省了时间。传统的编辑工作, 校对工作是通过人工进行的, 目前有校对软件, 通过软件, 计算机可以进行一校、二校、三校。编辑人员科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稿件的政策性、科学性、技术性、知识性的“把关”方面, 从而提高稿件的质量。
1.3 传播范围更广
过去科技期刊的必须通过纸质主体进行传播, 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可以与中国知网、清华同方、维普结合共同建立数据库, 在互联网上发行期刊。目前, 有很多科技期刊编辑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 通过网络平台可以组稿, 征稿、接受作者投稿、审稿, 收集作者基本信息、与读者互动。
随着科技期刊的网站的建立, 期刊的网络版传播得更广。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检索到科技期刊的内容, 扩大了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过去科技期刊的发行量有限, 发行到海外更难, 现在借助互联网, 科技期刊飘扬过海, 轻而易举。
2 数字化出版对编辑人员的要求
数字化出版物在出版行业的越来越占具着重要的位置, 编辑人员的作用在数字化出版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编辑人员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对纸介出版物编辑工作的基本要求, 同样适用于数字出版环境下的编辑人员。数字化出版物与纸介出版物对编辑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是数字化出版物与纸介出版物相比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又导致对相应的编辑人员有一些较独特的要求。目前, 很多人认为目前编辑人员的工作仍然只是简单的文字性的工作。实际上数字出版对编辑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求编辑人员不仅要学习编辑知识, 社交能力, 管理能力, 还要学习数字化出版的软件知识, 掌握互联网的基础知识, 提高审稿和编辑的速度。目前, 数字出版产业化急需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对传统出版领域相关知识较为熟悉, 更要求其熟悉数字出版及其流程, 掌握数字出版的基本特征, 熟练运用数字出版技能并善于数字经营管理。需要编辑人员做好以下工作。[3]
2.1 做好网站规划和整体设计工作
科技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 必须到相关部门在办理申请联网的有关手续后, 才能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通过互联网, 可设立编辑部的自己的投稿系统、审稿系统以及自己的商务平台。
网站规划设计要考虑互联网出版物业务领域、业务定位以及读者对象和业务模式例如可增加主题词的搜索功能, 读者的阅评功能。
2.2 建立组稿、征稿系统
建立完善的作者库、专家库, 可以在网络上通过输入作者姓名、单位、研究方向、职务、职称, 查询合适的学者、专家, 通过网络上传组稿内容。作者写完稿件后, 立即通过互联网传输到编辑部, 等待稿件的编辑、出版。例如在北京的编辑部可以通过网上向国外的专家约稿, 国外的专家通过互联网上传输的编辑部对稿件的具体要求, 例如内容要求, 版式要求, 语言文字要求, 写好稿件, 通过互联网传输回编辑部, 等待审稿、编辑。
2.3 审核发稿环节
数字化出版系统审稿环节仍然不可忽视, 必须经过筛选稿件, 初审和复审和终审, 对审稿中发现的问题要一一修改。复审和终审中如果还有修改之处, 责任编辑要积极的安排修改。在终审合格后, 责任编辑才能安排出版。数字化出版提倡对出版资料做相应的备份, 以保证互联网的安全运行。
2.4 建立一套编辑出版工作系统
建立数字出版条件下的编辑系统, 用于工作人员对作品进行处理。这套系统与网站之间的联系应该是单方面的, 也就是说编辑部除编辑人员之外的人看不到该系统, 编辑部编辑人员的相互访问也应该设立一定的权限级别, 上一级的权限可以完全访问下一级的权限级别, 下一级的对上级的访问权限受到限制, 这样才能使编辑业务顺利、安全、有序的进行。
2.5 读者反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数字化出版物出版后, 读者可以通过电子信息、邮件、以及微博或微信在互联网上与编辑人员交流、探讨、研究, 即可以以“读者论坛”的形式发表, 也可以以“读者评论”的形式发表。编辑人员要花大量的时间与读者沟通, 这需要有专人负责。读者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对数字化出版物发表意见、提建议, 编辑部编辑人员应加强管理, 密切关注。
2.6 积极采用数字著作权保护技术
为实行数字化出版物的著作权保护, 加密手段的应用, 是网站建设时期就应该考虑的问题。
应用现代化的手段, 以及网站的系统软硬件的特点, 以及考虑数字化出版物的著作权问题, 对哪些出版内容进行著作权保护, 是编辑人员在策划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只有保护好数字化出版物的著作权, 才能保证数字化出版市场的正常秩序。
2.7 信息网络安全保护体系的构建
数字化出版单位应注重对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研究和开发, 增强网络的安全防护能力, 例如应用最新的有效杀毒软件对互联网上的病毒进行有效的查杀, 禁止计算机病毒在互联网上传播。数字化出版单位还应该建立一些管理制度, 对编辑部的内部文件, 未经许可, 禁止任何人上传到互联网上。对网络服务器的管理要具体落实到个人, 严格控制。此外还要建立对网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准备好应急方案。一但发现网站运行不正常的情况, 立即采取应对措施, 以保障信息网络安全。
3 培养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应对措施
目前, 能否为我国的数字出版培养出复合型的人才, 对我国的出版教育的编辑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4]
3.1 学好法律法规
编辑法律规范由涉及编辑工作的一系列法律、法令、条例、标准等有关条款规定构成, 具有明显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特点。作为精神生产活动, 编辑工作应严格遵守《宪法》及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三审稿件制度, 保守党和国家秘密;要充分尊重并保护作者的著作权, 准确把握对他人作品的合理使用。遵守编辑法律规范, 关键在于编辑人员树立自觉、牢固的法律意识, 学习并掌握足够的法律知识。
3.2 编辑要有策划能力
培养具有创新、管理数字化出版物能力复合型人才。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涉及到社会、科学、文教领域的各个方面, 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若要顺应时代, 就要求编辑人员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学习排版、印刷知识, 还要提高期刊的内容质量, 在栏目、封面、版式上要有创新意识。
3.3 编辑要有网络意识
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是对传统出版行业的革新和发展, 数字化出版工作提高了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地位和素质, 目前编辑人员知识老化, 需要更新, 这就需要编辑人员要掌握编辑知识, 还要学习数字化时代的新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具有管理数字化出版物的能力。还必须掌握互联网技术手段, 多媒体制作技术, 画图软件, 文字、图象、音频、视频技术, 通晓网络管理和发布网页的技术, 能够组织互联网的读者论坛, 编读往来, 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管理能力。通过网络可以快速查找和处理稿件信息, 使数字化出版这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的编辑学结合起来。[5,6]
4 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数字出版时代, 科技期刊编辑人员一定要跟紧形势, 在学习研究编辑学知识的基础上, 还要努力学习新的互联网知识, 具备创新和管理数字化出版物的能力。积极适应时代要求,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我们欣喜的看到已经有很多编辑人员在数字出版到来的时代, 掌握了新的技术, 具有创新精神, 建立了自己的数字化出版的网站系统, 并积极维护, 管理, 扩大了期刊的读者, 降低了科技期刊的运营成本。相信未来, 科技期刊不仅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科技期刊还能在保护产权的同时, 使读者、编辑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阅读沟通, 改变运营模式, 从单一的资源提供者变成资源服务者。
摘要:随着数字出版产业化的发展, 编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数字化时代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和传播范围的影响, 数字化出版对编辑人员的知识和素质提出了具体的更高要求, 以及当今科技期刊编辑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数字化出版物能力复合型人才方面的应对措施。未来, 科技期刊不仅能提供有价值的内容, 还能在保护产权的同时, 使读者、编辑能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阅读沟通, 改变运营模式, 从单一的资源提供者变成资源服务者。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长风, 刘玉成.科技期刊出版业改革与发展问题的研究[C]//首届科技出版发展论坛论文集, 2004.
[2]柳晓丽.新时期编辑的创新意识[J].学会, 2005 (8) .
[3]王栾生.出版数字化之我见[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0) .
[4]肖爱生.出版数字化背景下的编辑能力提升[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1 (6) .
[5]胡慧俐.稿件管理系统设计开发经验谈[J].科技与出版, 2003 (2) .
[6]李玲, 贡洪殿.谈谈网上选择审稿人[J].科技与出版, 2000 (6) .
期刊数字出版路径 篇2
转变管理思路,推进期刊数字化建设
与纸质期刊相比,数字化、网络化科技期刊具有信息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泛、各方便于互动等优点,因而是对期刊整个编辑业务流程、编排格式体例、出版传播方式的一种革命性的整合和再造;它模糊了编辑、印刷、出版之间的界限,淡化了“刊”与“期”的概念,改变着期刊的信息采集,内容编排、形式表达、媒体组合、信息链接等方式,在数字化,网络化处理中把刊载内容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功能,为编辑工作的创造性思维、期刊样式的精致化设计、读者定制的个性化需求等提供了广阔空间。
期刊是一种出版形态,从表面上看,传统期刊和数字期刊的区别就是载体的不同,前者是纸,后者是计算机、网络等新兴阅读终端。从深层次上讲,传统期刊与数字期刊的区别更多地体现在各自的内在机制上:传统期刊拥有正式刊号,拥有主管主办单位,拥有事业或企业法人身份,政府对其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办法和管理思路;数字期刊则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它的生产者、发布者可以是期刊社,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企业,对于数字期刊还没有形成十分明确的、专门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办法。这种深层次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新兴传播技术给新闻出版行政管理工作带来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转变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水平,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要求。首先,管理工作仍将立足传统期刊,把推动传统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的重点。其次,进一步加强对数字期刊市场的研究,促进数字期刊和传统期刊实现行业整合,推动期刊业的发展和繁荣。第三,把数字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品,加强对数字期刊的产品管理和产业引导,努力发挥其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总之,出版管理层应将推动传统期刊实现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实施数字出版基础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来推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推进期刊数字化体制机制的创新
目前,国内期刊出版机构多挂靠在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经济实体,经营分散、规模小,市场定位比较复杂。借助大型数据库上网,将资源集成起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优势,而期刊编辑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无法彰显。
期刊要适应市场,就需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探索:立足于不同地区和行业的特点,明确办刊宗旨和准确定位,差异化经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大力融资,联合办刊,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之路;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加强版权代理、合作研发、咨询推介等项目,形成战略联盟,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增加市场份额,扩大产业规模,走集约化道路,加强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真正实现科技期刊市场化、产业化发展,将科技期刊纳入到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之中,从而获得人才、信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产、学、研相结合,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科技期刊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提高编审人员素质。适应数字化潮流
期刊业是知识密集的智力型产业,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比较网络媒体和其他新兴媒体,传统期刊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源优势。通过多年的工作和积累,期刊社有着经验丰富的专业采编队伍。然而,随着数字化潮流的冲击,对期刊的编审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数字化转型,要求编辑人员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方面能力,具有熟练完成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文件的能力,网页的设计制作能力,熟悉网络发布与管理知识,能够组织网络互动,如受众调查,论坛管理等。
改革传统编辑出版模式,引入数字化编辑出版系统
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信息化潮流。只有革新传统的编辑出版方式,构造信息化、网络化的出版系统才能最大化地实现作为信息承载者的职能。
由于数字编辑出版系统功能各异,需要各期刊出版单位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合的系统,完成期刊编辑出版流程的数字化转型。
在合理的商业模式和技术标准的规范下,以市场为主导,利用读者的广泛参与和资源共享,开放式办刊,从而实现网刊互动,将信息内容进行深加工、再整合,实现二次、三次销售,释放出数字化期刊出版产业的巨大生产力。
推行国际化的技术标准
网络数字化期刊建设,是为了推进中国期刊的国际化进程,为此,数字化的发展就必须遵循一系列国际化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采用国际通用文字是期刊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世界各主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大多是英文期刊,逐步增加英文期刊以丰富期刊英文信息量,上网期刊同时用HTML和PDF进行编排,以便于国际科技情报机构的检索和收录。
引进一些论文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规范化管理,建立质量监测体系,严格审稿制度,以保证论文的价值和质量。
期刊论文编排规范化和标准化。标准化的最重要内容是认真执行量和单位的国际标准。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学科间、地域与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量和计量单位的标准化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国际单位制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
增强版权意识,培育安全信用机制,为我国期刊走向国际化奠定坚实的学术法制及伦理基础。
规范数据核查。助推期刊数字化发展
关于数字化期刊的网络核查问题成为了一个焦点。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认为,我国的网络广告市场潜力很大,它是另一个需要开发的广告市场。如此庞大的产业,迫切需要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选择在网络出版物上投放广告或选择合作伙伴,他们对准确、可靠的网络发行数据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是,我国网络广告市场急速膨胀与相应数据认证体系不健全之间存在矛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80%以上的中小网站和网络出版单位,都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客户端点击率、广告到达率、频次、广告占用时间等数据,这是阻碍我国网络广告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网络秩序的不断完善和规范,数字出版物的数据核查工作已经被提上了日程,另外,规范的数据核查也必然会助推期刊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3
医学期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出版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第二医学信息的更新具有时效性, 需要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医学期刊的受众群体具有特殊性, 主要为医药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 这些群体通常教育程度较高, 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能更好地满足医学期刊专业性、时效性要求, 另一方面医学期刊用户的高教育程度也推动了期刊的数字化进程。
1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形式
期刊的数字出版形式多样, 包括光盘出版、建设网站、加入数据库、微博出版、手机出版等。目前国内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形式为网站出版和数据库出版。
1.1 网站出版
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2011年国内741种学术类期刊中有544种期刊自建了网站, 其中239种为医学类期刊[2]。这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及信息发布;将期刊内容数字化并在网络出版;使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期刊在线办公;为作者提供检索、链接等服务及其他扩展功能[2]。期刊网站通过网络对期刊进行宣传, 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从投稿、审稿、编辑校对、期刊出版等整个过程无纸化操作, 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 缩短了期刊发表周期, 方便快捷;网站的服务平台以及如博客、论坛等扩展功能则促进了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
1.2 数据库出版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依托专业数据库进行出版。目前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数据库主要有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些期刊数据库免费为期刊开通了网页模板, 期刊则可在数据库中自行修改期刊的信息。数据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数据库的维护和开发, 期刊只需将每期杂志邮寄给数据库。此外, 数据库检索途径多样, 不仅能通过数据库进行库内检索, 还能通过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推动了期刊的传播。
2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数字化方式单一
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还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以PDF等格式在网上发布, 且为不影响纸质期刊的销售发行, 网络出版常常滞后, 其内容也缺乏深度加工, 很少有期刊能利用数字出版的平台, 开发出适合网络媒体发行的产品, 真正实现数字化期刊出版的。
2.2 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虽多, 但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 内容无法及时更新, 完全流于形式。网站功能也非常有限, 缺乏个性化服务, 互动性不强, 作者、读者大多只能利用网站检索站内文章进行阅读, 或查询稿件的进程, 对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也无法进行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2.3 资源共享性弱
虽然作者可以通过医学期刊的网站阅读论文并进行全文下载, 但是门户网站的影响力有限, 大多作者还是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而为了赢利, 数据库上论文的下载都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共享。
2.4 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化出版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网络的便捷使得期刊论文的传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导致了重复发表、剽窃、擅自转载等各种版权问题。而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法采取相应措施, 给作者、期刊都带来了损失。
3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3.1 与新技术、新媒体相融合, 创新出版模式
数字化出版不是纸质期刊出版后的电子出版, 而是要将数字出版手段运用于期刊出版之前。2010年10月中国知网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目前国内已有1123种期刊加入了这个数字平台[3]。单篇文章的优先出版极大地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除了门户网站和数据库,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医学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3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手机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新生力量。手机出版具有多媒体性,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交互性强, 受众信息精确等特点, 是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服务、增值服务等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出版方式;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4]。微博是快捷的沟通平台, 期刊可借助微博平台进行组稿、约稿, 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 同时微博还可为期刊发布即时信息的途径。据统计, 截止2012年2月。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5];医学期刊还可开设博客空间作为门户网站的补充, 发布最前沿的医学信息, 转载优秀的医学论文, 同时还可以开发增值服务功能, 促进学术交流以及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此外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访问通道, 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访问二维码中存储的网址, 便可直接查看全文。
3.2 重视个性化服务, 完善门户网站的建设
门户网站是期刊的一张名片。医学期刊网站的建设一方面需及时更新信息, 丰富网站的内容, 增强期刊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根据期刊的特色、风格设计编排网站, 以突出期刊的特色, 增强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期刊的网站是编辑与作者、读者及专家交流、沟通的平台, 期刊可建立留言版块或论坛, 增强网站的互动性, 通过反馈信息更好的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 从而针对性的对期刊进行调整。此外期刊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如根据会员订阅的专题、检索等情况, 定期将最新资源推送到用户邮箱;检索历史保存服务;提供云存储空间;提供站内交友平台等[6]。
信息检索是网站的一项重要功能。除了提供站内文章的检索, 期刊网站可建立参考文献链接, 自动关联至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也可利用搜索引擎从引文数据库中自动加载论文的引文数据[7]。此外, 与其他专业网站建立链接, 能扩展网站的信息量, 方便作者了解专业领域最前沿信息的动态。
3.3 发展OA期刊, 促进资源共享
开放获取 (OA) 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出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用户通过公共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或者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 唯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8]。OA期刊采取版面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 通过门户网站的网络平台或加入OA数据库, 免费开放全文, 以供用户阅读、下载。目前, 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知识库[9]。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科协所属1050种科技期刊中共有308种OA期刊[10]。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共享, 提高了论文的点击率, 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为期刊争取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有利于期刊的发展。
3.4 建立版权保护机制, 保护知识产权
与所有期刊一样, 版权问题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出版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著作权法规定, 医学期刊为汇编作品, 出版者只享有半独立的著作权以及独立的版式设计权[11]。当医学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时, 必须做好版权保护工作, 先与论文作者签订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使用或转让书面合同, 取得所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严格遵守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 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版权。而国家上层也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 以保障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合法权益。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4
[关键词] 数字出版 传统纸质期刊 新模式 现实探索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58-03
1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比较优势
数字出版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业态,它是出版业与I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出版思想、操作流程、经营策略、实现目标等方面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出版都有较大超越,其在内容的选择、产品的生产、产品的最终形态以及用户的消费、阅读方式等方面均呈现数字化特征,传播方式则呈现无线网络、有线网络电子信息化。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数字出版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相较于单一的传统纸质出版模式有着明显优势。
1.1 能产生数字出版的“长尾效应”
“长尾”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连线》杂志的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2004年10月发表的一篇文章,用来描述亚马逊公司、奈飞公司(Netflix)和Real.com/Rhapsody等诸多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生活中大量不流行商品组成的群体称作“长尾”。决定销售是否具备“长尾”的关键供给因素是库存和销售成本要低。“长尾效应”的核心就是赚很少的钱,但是要赚很多人的钱。
传统纸质期刊的销售主要集中在出版过程的前端——“现刊”阶段,通过预订和现售,短时间内获得绝大部分的收益,“现刊”之后的“过刊”不再产生收益,甚至成为累赘。数字出版的出现,变原来纸版刊期的“刊”为“篇”储存在数据库中,“过刊”中的优质美文在形式上得以固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发挥“长尾”效应。“过刊”内容的“尾部”价值累积,可以超越“现刊”阅读量,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2 可降低纸质期刊的发行成本
传统纸质期刊的发行量与其成本常常是成正比的,即随着发行量的增大,印制、物流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当读者拥有传统纸质期刊达到一定数量时,再增加消费量会趋缓,边际效用递减。如通过一定手段继续增加消费量,则会适得其反,边际效用递减进一步凸现。另外,纸质期刊的消费群体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即使加大发行,营销更难,与读者接触面更窄。在当今“互联网+”这个信息化时代,网络以其方便、快捷、低碳环保的传播技术手段,海量的存储信息方式,给传统纸质期刊的发展带来读者流失、发行量下降、广告经营收入滑坡等强烈冲击。传统纸质期刊经由网络传播,数字化复制与传输几乎不耗费时间与材质,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必须支付纸张、印刷、运输及采编等成本,数字出版运作成本非常低廉。可以打破传统纸质期刊旬月、半月、双月等固定周期,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传播信息和随时更新信息,只要互联网能到达的地方,数字化期刊就可以到达,读者可以随点随读。数字化期刊与纸质期刊获得同样信息量,耗费更少,而阅读人群明显增大。
1.3 提高读者参与度和增强互动性
纸质期刊依托网络,可以以博客或推特等形式开设空间,方便投稿、荐稿、评论,可以围绕某一观点或某个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在内容上,横向打破类别壁垒,有效融合不同类别的期刊;纵向打破时间界,实现上期与下期的融合。根据读者的兴趣与需求,划分出纵横交错的纸质期刊矩阵。纸质期刊的有形矩阵和内容的无形,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阅读圈子”。“阅读圈子”中的读者容易在虚拟的网络“圈子”中相互交流、获得认同,由阅读某一篇文章延伸到更多文章,从而增进对纸质期刊某类文章的契合度。
虽然数字化出版是传统纸质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由于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它的潜在比较优势尚未真正显现出来,迄今为止其市场份额并不大。
2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
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传统期刊信息传播的周期比较长、传播途径也较少、传播面相对较窄,对于人们想要方便、快捷地获取各类信息的需求无法满足,其出版经营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单一的纸质形态期刊产品进行生产、经营,形成一条“作者端—出版端—读者端—广告端”的价值链,盈利模式也较为简单、透明。
而数字化纸质期刊出版则往往难以由传统意义上的纸质期刊出版单独承担,它需要多方参与,商业模式在目前环境下也还模糊不清,大批量用户的在线阅读如获得纸质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用户的下载许可、付费、所传播内容的版权保护和用户身份确认等诸多现实问题则亟待解决。
就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数字化期刊借助无线移动网络,将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数字化纸质期刊出版(即期刊App模式)比较可行,无线移动网络拥有清晰的用户身份、较标准的收费环境和稳定的消费者以及有效的数字化版权保护。当前,手持数字阅读器已普及到一定程度,纸质期刊就能够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出版、多次售卖的累积性效应,将数字技术变革真正转化为其经济利益。
2.1 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的融合模式探索
如上所述,我国纸质期刊数字化的内容提供商和平台之间的合作方式目前正在摸索之中,其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作为传统纸质期刊的经营者,不得不考虑纸质期刊的生产、营销,怎样妥善应对数字出版以及如何增强纸质期刊的发展活力等诸多问题。
当然,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传统纸质期刊因其传统,发展早已稳定成熟,不仅拥有政府的支持、鼓励,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正式出版刊号,而且有自身的管理经营理念和严谨的规章制度。而数字纸质期刊则是一种互联网技术环境下的新兴通讯信息产品,管理的规章制度尚不完整,管理机构尚在构建,这就对当前“互联网+”数字化环境下纸质期刊经营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nlc202309051337
我们当前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也是一个媒体融合的时代。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都必须确定数字化出版的战略定位,数字化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前,纸质期刊利用数字化手段仅仅在产品层次进行融合,还没有进入商业运营层面的融合。在当前期刊产品融合形式下,同一条期刊产业链上的利益是分割的。而商业运营模式是建立在商业价值利益链基础之上,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要想建立可持续的商业运营模式,需要有效的受版权保护的收费机制。在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每个利益链条上各个主体都应有一种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才能保证期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但当前我国期刊数字出版产业对传统期刊内容基本上采用的是“免费的午餐”式的商业模式,利益链条断了之后如何分配利益是数字化纸质期刊寻找商业模式的关键所在。
2.2 当前数字出版环境制约着数字出版模式的现实探索
当前,制约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品牌建设落后,行业缺乏龙头;二是集中度较低,主流数字产品吸引力不够,优质内容较少,产品开发不足;三是数字出版尚未开发合适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付费服务推广还需要时间;四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版权保护不力,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1]。
在上述诸多问题中,一直备受业界关注的是数字版权问题,它也被认为是数字出版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自从2001年《著作法权》中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以来,在线传播、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读器、手机阅读、电子交易平台等领域先后产生了诸多数字版权纠纷问题[2]。
综上所述,传统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在宏观上还面临一些现实难题。市场准入门槛的设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出版内容的有效监管、政府的政策引导等诸多方面还较薄弱;数字出版的版权维权困难,侵权盗版、非法出版等获利大,违法违规成本低;缺乏技术工作者与内容工作者的有机结合,这些都成为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的绊脚石。
3 我国期刊纸质和数字双重出版模式的具体运作难点
纸质期刊数字出版新模式的现实探索,还需解决纸质期刊双重出版模式的具体运作难点。
3.1 传统纸媒介读者和网络读者的相对分离
虽然说纸质期刊数字化出版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但如何使纸质期刊的纸版读者和网络读者进行融合则是它最大的现实难点。网络读者相对年轻,其文化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几乎是和网络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早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主动寻找并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数字流媒体、手持智能终端等是适应这些追赶时尚、趋新求异的新兴读者阅读需求的良好的网络平台。而对规模较小、营销渠道有限的刊物而言,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维护并拓展读者队伍,充分利用时代赋予的机会,积极拓展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发展空间。
3.2 网络利用形式相对单一
传统纸质期刊对于网络的利用远不能只是通过数字出版吸引网络读者,还要在网络的利用形式上增加多样性。比如加盟纸质期刊数字网等网络平台,开办个性鲜明、独具特色的期刊网站,在一些较大的知名门户网站开设虚拟社区,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反馈、利用等。以普通网页、电子文本、语音版、原貌版等多种版本,发布内容,征稿组稿,宣传征订,征求意见,联系读者、作者,进行广告合作等。
3.3 网络阅读量难以认证
传统纸质期刊通过营销,核算出销售数量和销售金额,销售数量计算出阅读量,通过阅读量来衡量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又决定广告收入。但在目前的数字阅读环境下,数字纸质期刊通过网络获得的销售额和广告收入与其阅读量、社会效益不尽一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内容的数量和质量以什么方式认证,谁来认证,认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怎样,谁来发布等,导致数字纸质期刊的网络影响力没有客观评价,期刊的社会影响力难以与经济效益相匹配。在美国,纸质期刊的网络发行量将正式计入纸质期刊有效发行量之中。如能实现,未来的纸质期刊网络发行量认证体系将得到极大完善。将读者在网络平台上付费阅读纸质期刊的情况和进行内容点击浏览而未付费情况结合起来,这样做既体现了以“付费”为核心的“发行”理念,又符合网络特殊环境特点,对纸质期刊地位的提高、广告经营与其他增值服务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总之,为了增强传统纸质期刊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纸质期刊必须与“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相契合,实现与电子传播技术的高效融合、对接,创新纸质期刊数字化传播新模式。出版产业的电子化、数字化,是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必由之路。可以预见,数字化出版模式是传统纸质期刊一个新的发展路径,也终将是未来的必然趋势。
注 释
[1]数字出版产业:繁荣背后有隐忧[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09-22
[2]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现状探讨分析[EB/OL].[2014-09-10].http://www.chinairn.com/2012-09-24
(收稿日期:2015-03-16)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5
1 短期内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人类的出版活动一直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升级与转型, 纸质出版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一直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 为学术信息交流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6]。现在众多优秀的学术期刊都有漫长的纸质出版历史, 在学界和出版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并且因纸质期刊相对于数字期刊的有形性, 使得我国基本上仍然以纸质期刊作为学术成果评价的最终权威, 这成为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存在的主要价值和市场所在。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不是为了学术评价, 纸质期刊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作者发表论文的一个纪念品, 其对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荡然无存。然而, 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仍没有大的突破, 还处在广泛讨论的阶段, 这为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提供了体制保护, 但这种庇护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尤其在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数字化的今天, 若不再进行制度改革, 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优秀论文的外流将进一步加剧[7,8]。
既然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仍需时日, 那么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就必须有所作为和发展。数字出版伴随着信息革命应运而生, 因其高效、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势已经撼动了纸质出版模式, 从长期来看必然取代纸质出版, 但目前由于制度保护, 发展受到抑制。现阶段的纸质出版实际上已经是高度数字化了, 从创作、采编、印刷、上网入库整个流程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协调好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短期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不可能替代纸质出版的地位, 纸质出版也不能阻止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扩张, 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唯一出路和选择。纸质期刊除学术论文外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可进一步发挥纸质期刊的优势, 发展个性化出版;数字出版需要从出版标准、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好取代纸质出版的储备, 为学术期刊向无纸化出版过渡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准备。目前数字出版标准、利益划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和凝结共识。因此, 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版应进一步融合发展[9], 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破局做好准备。
2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 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光速传播, 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 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不同于文学作品等具有反复品读的价值, 纸质学术期刊随着读库文化的形成其价值逐渐减小, 大多是为了学术成果鉴定和评价, 其存在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 而非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的根本目的。数字媒介的传播速度使纸媒望其项背, 必须改变落后的出版理念, 明确数字正式出版为主, 印刷出版为辅的新型出版逻辑, 彻底颠覆目前数字出版仅仅是印刷版再次数字化的现状。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 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 这样才可以站在学术最前沿, 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 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 也使得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而且必然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 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 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也使得学术期刊的信息供给无法有效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数字出版成为唯一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路径, 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数字出版最终将替代纸质出版
全球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 直接决定了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命运和前景, 是一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互博弈的过程。学术期刊必须回归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根本目的, 而不是迎合学术评价制度, 更不能无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习惯。信息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术期刊出版也不例外, 必须坚持内容为核心,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尽可能提升学术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出版取代的是出版模式和载体, 纸质出版必须顺应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 积极进入数字出版领域, 迎接学术期刊无纸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摘要: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短期内融合发展, 以纸质出版为主和最终权威, 以数字出版为辅;中期以数字出版为主, 纸质出版为辅, 纸质出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减低;远期数字出版完全替代纸质出版, 进入真正的无纸化出版阶段,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和出版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关系
参考文献
[1]岳岭.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科技与出版, 2013 (7) :86-89.
[2]王福军, 冷怀明.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编辑之友, 2011 (3) :60-63.
[3]丁媛媛, 翁洁敏.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43-245.
[4]张春军, 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 2011 (8) :75-76.
[5]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 2012 (6) :18-20.
[6]张成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效应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7) :14-18.
[7]张彤, 刘英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刍议[J].今传媒, 2011 (11) :105-106.
[8]陈宪民.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联动发展机制的构建[J].出版广角, 2013 (14) :29-31.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6
科技变化日新月异,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的编辑出版也日益现代化和科技化。数字化出版已由概念转变为现实, 渐渐融入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技期刊编辑素质及其提升途径进行了探析。
数字出版是指在传统的纸质媒体之外运用其他媒介作为载体, 把图像、文字等内容呈现出来的出版形式。从专业性来看, 数字出版的概念是建立在传统的纸质出版内容和媒介基础之上, 结合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 融合而成的一种新兴复合出版形式。
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要求
随着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不断发展, 编辑出版技术手段已经有了很大改进, 包括稿件采编平台管理系统、计算机校对软件、期刊排版软件、文献上网共享技术、数据安全技术、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等。在这个数字化出版时代, 这些高科技手段是编辑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所必须具有的。数字出版给编辑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展示平台, 要求编辑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
1. 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的素质
数字出版技术的两大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 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大规模快速处理和管理文稿数据的能力, 熟悉数字出版的各项流程。在数字出版的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除了需要处理大量的文稿数据外, 还需要拥有科技信息的传播和出版管理方面的相关技能知识。传统的出版技术已不能适应数字化出版发展的需要, 因此熟练掌握数字出版技术是编辑必备的素质。
2. 信息素质
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信息内容已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期刊作为引领科研方向、凝聚科技力量、汇集创新成果的前沿阵地, 对编辑人员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才能发现、识别、加工、利用、创新、管理新信息, 才能充分展现科技期刊的核心价值、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 才能在数字出版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和竞争优势。
3.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素质
出版业的快速发展, 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娴熟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现在的数字化出版越来越倚重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个平台, 各种编辑信息的处理都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撑, 所以, 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的基本技能。
数字化出版趋势下
科技期刊编辑素质提升的途径
1.不断学习, 优化知识结构
不论是年轻的、资深的编辑, 还是专家型、杂家型编辑, 都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利用一切机会和条件, 积极主动地吸纳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理论的精髓, 丰富、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增强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以适应时代和办刊的需要。如果停止学习, 就会使编辑在自己的编辑岗位上停滞不前, 不利于期刊社的发展, 也不能拓展人文视野, 不能放眼多学科专业, 不能追踪前沿性成果, 不能挖掘深层次理论的精粹, 就会限制思维的宽度, 难以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 不能很好地推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
2. 转变观念, 强化主体意识
在数字化出版驱使下, 科技期刊编辑要学会主动转变出版编辑观念, 紧跟数字出版的潮流, 不受传统出版观念的束缚, 不断强化自身的主体意识。在接受新事物的基础上, 要学会吸收其精华, 有所创新, 不要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之上。不能产生对数字出版等新技术的抵触心理, 要善于把新技术为我所用。
在这些过程中, 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能够按照规范化的编辑程序、方法进行工作, 而且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工作经验、社会生活感悟、思想感情等来创造性地进行编辑工作, 以具体的编辑实践潜移默化地推动数字出版素质的提高。
3. 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数字出版技术
创新意识是数字信息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而信息时代便捷、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快捷方便的信息加工和创造的方式也为学习的创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 在学习中要增强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敢于打破陈规陋习, 能够不为传统思想及习惯所束缚, 敢于标新立异, 大胆提出新的概念、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 发明新的产品和新的技术, 在新的技术的基础上能有所突破。虽然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不能仅仅局限如此, 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在数字出版上走的更远。
结语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7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和学术交流环境日益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掌握科技期刊概念及其数字出版平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加强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趋势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各科技期刊单位需要开展的关键工作。
二、科技期刊及其主要特征
对科技期刊进行分析可知,其是一种专门负责发表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杂志,其发行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出版内容、出版方式和出版周期等。科技期刊的特征主要包括连续性、时效性、创新性和复杂性,其中,连续性即出版的连续性,要求科技期刊能够定期出版,且出版内容对某一学科或研究课题的发展过程予以充分反映;时效性要求文章的内容应求新、求好、求快,即在确保期刊质量的基础上,提高期刊出版速度;创新性即期刊的内容应有所创新,应介绍某一学科或课题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新观点和新工艺等;复杂性则主要体现在科技期刊的插图、公示和符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排版难度。[1]
三、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基本功能
当前学术环境开放程度日益扩大,科学期刊平台也愈加重视其自身的服务,其希望通过期刊平台内容的相互关联,实现对既有知识水平的提升和新知识的挖掘。在此形势下,科技期刊出版平台不再是只为用户提供单一论文、报告的平台,而发展成为具有较强知识综合性与集成性的社区服务平台。具体来说,科技平台应以内容为基础,不断强化客户服务与体验的信息导航及传播社区。相应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应具备以下几方面功能:具有本领域知识导航、传播、共享功能;为学科内相关人员间的交流与互动提供良好的平台环境;为学科内部间与不同学科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支撑;以多媒体(文字、数据、图像)的形式对学科内外的知识内容予以揭示。
四、新形势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
(一)语义增强
对语意增强进行分析可知,其通过对所标记的内容进行识别与链接来增加相关概念附加值,并以结构化的分类标准实现对相关概念进行组织的一类语义技术。随着社会各生产生活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各领域对科技期刊中语义要求的不断提升,语意增强势必会成为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2]语意增强能够从以下几方面促进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一方面,语意增强能够为科技期刊提供更加智能的内容,其在数字出版平台中应用的最大优势便是提高平台的检索与挖掘能力,进而形成对新知识与新领域探索的支持;另一方面,对于出版商而言,其能够利用语意增强来实现内部编辑与出版流程的优化。比如实现对标记的自动编辑和对同行评审专家的自动推荐等。
(二)开放应用程序接口
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在未来的另一发展趋势为开放API,即应用程序接口。对包括科技期刊在内的全部期刊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分析可知,其价值主要以平台本身的交互操作性为依托,包括支撑对多项内容来源进行整合的支持、对共享数据和用户获取即时信息的支持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据存储、挖掘等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API的应用也会进一步降低出版商对新产品与新服务开发的周期,在提高平台内部流程管理工作便利性的同时,实现对不同设备的有效支撑。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阐述的API开放是指应用程序接口本身与相关规则为开放的,并不是指网络中所呈现内容的免费性。就现阶段而言,世界范围内已有率先实现对API开放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
(三)数据管理的应用
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科研工具共同发展的新形势下,科学数据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变化趋势,科学数据的激增使得数据管理与科研方式的变革成为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最常见的数据管理方式为,以数字出版平台本身为依托,实现对用户科研数据的管理,从而促使平台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由此,可将数据管理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影响总结以下几方面:第一,在科学的数据管理工作支撑下,科研工作者愈加希望获取科技期刊中的数据资料,并希望数字出版平台能够形成对既有数据的深入挖掘,即实现期刊价值的提升;第二,迫切需要建立科技期刊文章与相关科研数据库间的双向链接,实现二者的优势互补;第三,数据逐渐成为出版物的主流单元,即科技期刊的出版以高效的数据管理为依托,将类科研项目的数据进行集中归类,形成对出版物内容科学性的有效支撑。就现阶段而言,引入数据管理技术的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仍然较少,其中以IOP Science平台的标签云服务和RSC平台的Utopia Documents应用最为典型。IOP Science平台通过添加标签云服务,使用户对自身的兴趣内容进行添加标签并将自身标签予以保存,进而实现对自身兴趣内容的管理与追踪;RSC平台主要依靠Utopia Documents实现对资源的整合与管理。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科技期刊及其主要特征进行说明,并对数字出版平台的基本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形势下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作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与相关数据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将呈现出语意增强、开放API与引入数据管理等发展趋势。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发展趋势的研究,从而为实现平台优化、丰富平台功能和提升平台价值提供可靠保障。
摘要:现阶段,科技期刊出版单位愈加认识到其平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纷纷与对口技术公司进行合作从而构建期刊出版平台。基于此,本文则通过对科技期刊及其主要特征进行阐述和分析,在结合计算机信息发展这一新形势下及数字出版平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数据管理
参考文献
[1]汪新红,彭绍明.数字出版平台及其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02(12):204-213.
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 篇8
在我国9000多种期刊中, 学术期刊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影响大、效益高。目前学术期刊的印数一般在1000份至2000份之间徘徊, 除了一些学术影响大、社会地位高的如中国社科院及社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 (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学评论》等) 发行量较大外, 有一半以上的刊物发行量在几百份左右, 订户多为图书馆、资料室等单位订户, 个人订户极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学术性网站及大型数据库已经成为大型图书馆订购的对象, 一些小型图书馆、资料室也出现了联合订购数据库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不仅很难增加, 而且将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可想而知。
经济拮据、办刊经费紧张致使人才流失、编辑知识老化、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术期刊面对困境, 不顾刊物质量大量扩版以收取版面费, 为学术界日益增长的学术泡沫起到助推作用。而千刊一面、风格老套、板式陈旧、内容空泛则成为学术期刊的痼疾。近年来,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 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资、加强学术期刊国际间的交流、苦练内功、提高刊物质量, 走出体制束缚的制约, 实现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但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甚微。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字出版“打破时空局限, 发布时间瞬息性、储藏空间无限、学术研讨互动性强、运营成本低廉”的特征使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的飞跃式发展, 实现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与结合是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及评价
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 发展速度很快, 但令人遗憾的是, 人们在肯定期刊数字化重要性的同时, 却没有付诸太多的实际行动, 或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期刊数字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由学术期刊主办单位自办具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期刊
由于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资金及人力有限, 以及对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类网站一般内容简单匮乏且更新速度慢或基本上不更新, 如笔者近期上某著名大学学报的网站, 其内容都还是2006年的。网站内容主要是期刊介绍、编辑部简介、投稿须知、近期刊物的目次等。也有部分办的相对较好的学术期刊网站提供过刊的部分内容查询, 如《出版科学》、《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可以下载到全文;也有些网站可以查询到稿件的处理情况等, 如《科技管理研究》隔一段时间会在网站上挂出退稿及用稿的情况。但总体而言, 学术期刊网站所起的作用多是期刊的宣传窗口, 缺乏个性化服务。其实除此之外, 学术期刊还可通过自办的网站实现编辑部及编辑流程的网络化管理与自动化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规范生产流程, 使稿件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 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 拉近作者、编者、审稿专家的距离, 使期刊获得良好的声誉而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认识不足都没能很好的开展这方面工作。
2.2 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权威数据库机构建立的综合性期刊网站
近年来, 我国集中式、大规模的学术期刊上网工作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一些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内容涉及数理科学、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和法律、教育和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等。到目前为止, 中国期刊网收录7626种, 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收录5058种,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9000余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期刊网在网上的各种数据库中查找资料, 对数字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 通过纸介质期刊查寻资料的情形已经大大减少。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 2006年我国互联网的期刊收入达到5亿元。
2.3 除以上两种主要形式外, 也有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
例如, 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网络版《中国药剂学杂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版等, 2006 年,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也开始了网络版 (预印本) 的运作, 使出版周期提前了3~6个月, 大大缩短了论文出版周期, 使作者能够及时行使其作品的“首发权”, 广大读者也能更快地获取北京大学最新的科研信息。这些仅在网络上出版的学术期刊虽然已创办几年了, 在创办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解决了许多问题, 但是仍存在着影响期刊持续发展的因素, 需要主管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2.4 评价
这三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各有利弊, 严格来讲, 前两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而是印刷版的重复, 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期刊通过加入网络数据库的方式上网虽然节省了自建网站的成本, 但因数据库厂商需要对编辑部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而使得网络版期刊时效性降低, 每期期刊全文上网都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数字出版即时发表的优势荡然无存。有学者对期刊的到馆时间与权威性期刊网站最新一期进行比较, 发现“万方数字化期刊”的期平均时滞为2.9个月, “中国期刊网”为3.6个月, “维普全文数据库”为4.1个月。这说明其作用更多的表现在:扩大期刊文献的传播范围、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便于读者检索,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 缩短出版时滞, 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等问题。
对于后一种形式的数字出版, 由于它只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 与传统期刊相比没有正式刊号, 而且人们目前在观念上对其并没有真正认可, 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在评聘职称、核算工作量等进行学术评价时不予认可, 因而发展前途并不是很明朗。
3 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对策选择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好, 但真正占据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统治地位的却并非传统期刊社, 而是三家科技公司——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重庆维普,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出版机构, 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 或者认为, 将内容提供给这些技术发展商就万事大吉, 不需要再谋求其它发展。安于现状, 缺乏长远办刊的思想和创新思想, 是妨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1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问题、初期的资金投入问题、人才的聘用与培养问题、解决网络收费等技术问题等等。目前,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 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 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将这种做法引入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之中。此外, 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学术期刊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依靠期刊自发进行数字化有一定难度, 因此, 希望政府部门从期刊社的实际情况出发, 致力于有利于期刊社发展的建设。
3.2 实现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
作为网络媒体, 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广、阅读率高, 同时互动性、参与性强, 能够随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 比如哪篇文章好, 哪篇文章的下载率高, 编辑能做到一目了然。而且网络出版缩短了出版时滞, 为科研论文的快速发表创造了条件, 但目前人们对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还存在一个认知过程, 如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作者还是倾向于在纸质期刊上发表论文, 认为只有发表在纸质刊物上才能算作是科研成果, 而不看重发表在网上的文章,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学术机构在职称评定、计算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时都不认可这类成果。因此笔者认为, 新闻出版总署应在条件成熟时, 在适当的时间发文公布一批网上出版学术期刊, 使其由纸介读物转变为网上出版物, 并且文件应明确规定这些刊物的学术评价标准等同于纸介读物, 如此将极大的改善目前这种情况, 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教师以及研究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选择地在印刷版或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假如全国数千家学术期刊都能实现网上出版, 每年仅节省的纸张就很可观。
3.3 学术期刊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
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 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读者所关心和需要的。用户登录期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资料, 了解期刊的内容, 因此, 期刊的全文上网是大势所趋, 但毋庸置疑的是, 期刊全文上网必将对纸质版的发行产生冲击。要处理好这一矛盾, 期刊社网站的建设就应掌握好分寸, 从期刊的客观实际出发, 把两者的比例调整到最佳, 如一些期刊将适合于网络传播的部分从刊物中选出放在网上,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并引导其购买纸质版进行深入阅读。
3.4 学术期刊应积极规划网站建设, 投资网络出版
吸引力是网站的生命源泉, 网站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更新, 需要个性鲜明的招牌栏目来支撑, 需要给网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需要与读者产生交互、产生共鸣。网站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书原封不动地放在网上就万事大吉, 而要按照网络的特性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加工, 加上相关知识链接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从而使期刊增值。在网站建好之后还要不断的进行更新与维护, 上传新内容, 让读者了解学术期刊的新动向, 同时还要及时回应读者。
摘要: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学术期刊以自办网站、加入权威数据库、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等方式涉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期刊社也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网站
参考文献
[1]王会.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最终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05-29 (11) .
[2]汤菲.论学报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4) :43-46.
[3]汤菲.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 2006 (3) :55-58.
[4]蒋海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思索[J].出版广角, 2007 (7) :17-18.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9
关键词:云出版;中小期刊社;数字化
2011年是我国“云出版”时代开启之年,各大知名数字出版技术提供商相继开辟了云出版综合服务平台,数字出版飘在“云端”,“云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主题词。①“云出版”利用云计算技术,让出版者可以弥合自身的技术短板环节,专注于自身所长,这为解决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一、中小期刊社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境
从近几年出版业数字化的实践来看,大型出版社数字化建设发展良好,而部分出版社尤其是中小期刊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缺乏技术支持、设施不完善,在这场数字化的浪潮中被边缘化。
1.数字出版选择单一
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②根据这一概念界定,比较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可见数字化被简单化处理。囿于财力、技术和人力等客观条件限制,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进程局限于做两件事:建立以采编平台为主要功能的门户网站、将期刊内容电子化打包出售。
2.数字出版赢利模式缺失
由于原有的办刊体制机制的束缚,中小期刊社在传统出版领域赢利能力弱,数字出版为它们的发展提供了转机,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带来的出版业态变革来得过快,大部分期刊社还未找到有效的盈利途径和模式。
据《2010~2011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统计显示,2010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值达到1?051.79亿元,而互联网期刊只占整个数字出版产值的0.7%。③这说明,期刊的数字出版还没有形成规模。对中小期刊社来说,其数字出版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只是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将纸质期刊数字化,如打包出售给技术商。开展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光盘、移动阅读、手机和游戏等出版业态的期刊社寥寥无几。
另外,数字出版自身内容与技术结合的特质,决定了数字出版离不开技术的支持,技术提供商在产业链中一直占据主动地位,而内容创造者、内容提供商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少相应的话语权与主导权。各大出版集团凭借强大的资金、技术优势已先后建立起自己的内容平台,但是中小期刊社由于不能自主管理数字出版流程,又没有门户网站锁住的庞大受众资源,结果只能依附技术提供商,处于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弱势地位。
二、“云出版”给中小期刊社数字化带来转机
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成勇指出,“云出版”就是自由路径,包含:出版内容云、出版技术云、出版渠道云和出版服务云。“云出版”是应对新形势期刊改革和市场需求的有益探索,它较好地解决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为期刊社转变经营方式、做大做强期刊产业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正如方正阿帕比董事长方中华所说,“云出版与此前的内容平台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企业自有的平台,而后者是一个公共平台,让产业链中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一些服务,包括作者、出版商、渠道发行商以及读者,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享受服务。”
2010年中国知网推出的“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就是“云出版”的雏形,每个期刊社都可以借助中国知网的云出版平台,进行市场分析、需求分析、产品定位、选题策划、征稿约稿、产品设计、审稿编辑、数据加工、多渠道出版发布、互动交流、产品定价、征订发行、电子商务等运作,形成基于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的一系列新的数字出版业态。2011年4月21日,国内首个提供云出版服务的平台——方正阿帕比“云出版服务平台”正式推出。这是一个面向出版商和渠道商的共享资源的在线数字出版综合服务平台。出版商可通过该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自主授权渠道、自主选择商业模式、安全发行和透明结算;渠道商可通过该正版资源并为读者提供多终端、跨媒体阅读服务。
中小期刊社的数字化从这朵飘来的“云”获得了转机。第一,它弥补了中小期刊社的技术短板。“云出版”通过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各期刊社数字出版全流程的自主经营,使期刊数字化内容的编辑、出版、经营与平台、物流、渠道建设可以全面对接,弥补了中小期刊社的技术短板,使期刊社获得了主导数字出版内容和经营的地位,与平台运营商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期刊产业。第二,提高了期刊社与受众的互动性。“一切的流程通过云出版服务平台进行,渠道的销售数据随时反映在平台上,出版单位可以随时掌握,甚至连读者的查询、点击、购买等行为,出版单位也可以通过云出版平台了解掌握。”④ “云出版”让期刊社可以动态掌握客户资源从而策划组织编辑,出版自己的特色产品。第三,真正实现了数字化出版的“内容为王”。这里的“内容为王”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生产优质产品,还指优质内容资源的占有和整合,即谁对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约整合能力,数字出版内容将由高度结构化的数据服务组成,且数量庞大,更新及时,内容优质。
三、“云出版”时代中小期刊社的发展探析
中小期刊社须在认清自身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优劣势基础上,借力“云出版”这一新型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以优质、标准化的内容生产为核心,深度挖掘期刊资源,开发期刊的多种产品形态,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赢得稳定的不断增长的市场占有率。
1.以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九月网对电子书用户的消费行为做的一项调查,发现电子书用户的习惯其实并没有偏离阅读实质,内容才是消费者决定阅读的关键,阅读终端其实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主要焦点。“云出版”时代对内容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内容生产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中小期刊社发展的根本所在。
(1)提供优质内容
中小期刊社作为内容提供商,应该以内容生产为本,提供优质内容,避免同质化现象。以目前的高校学报为例,大多是大而全,成了各个专业的大杂烩,无论在内容、编辑、发行以及传播方式上,都呈现出同质化的现象,缺少特色、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⑤,这是不利于期刊可持续发展的。这些期刊社应结合办刊单位强势专业和所在区域的地域特色做好期刊定位,以开设“特色栏目”等形式引导期刊特色化建设。现在一些大众化期刊就做得很好,注意细分市场,满足特定欲求和兴趣的受众,以其特色化的优质内容固化自己的受众群体。如国外汽车杂志市场早已细分出了《越野车》《跑车》《老爷车》《汽车检测》《汽车零部件》《汽车修理》等多种细分汽车杂志。
另外,在注重期刊整体内容优化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细节的处理,创新编辑手段。比如《现代出版》编辑注重期刊补白工作,将以往容易忽略的文末空白空间充分利用,刊载一些出版知识、出版史话等小文章。恰恰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编辑小手法赢得了受众,体现了期刊对读者进行人性化关怀的操作,立体化地展现了期刊的优质内容。
(2)实现标准化生产
期刊标准化是期刊质量高低的重要要素之一,标准质量和内容质量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优质的内容也需要规范的形式来表现,否则,将影响受众对期刊的直接感知,不利于优质期刊内容的完整展现。“云出版”将碎片化的资源进行整合,而这一整合过程也是对资源的规范化、集合化处理,这意味着标准化生产对于数字化出版十分重要。但当前大多数期刊的内容标准化工作仍然做得不够。如果严格按照目前通用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检查,几乎所有期刊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合规范的情况,这些违背编排规范的现象包括封面标示不全、目次表标示错误、摘要和关键词撰写不正确,以及参考文献标注不合规范等。这就要求期刊编辑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期刊的标准化,其次加强对编辑规范知识的学习,再次在基本期刊编校流程的基础上增加规范化通稿环节,只有从思想、人力和制度上全面加强,才能真正实现标准化生产,从形式上提升期刊内容质量。
2.通过不同的产品形态让期刊内容产生长尾效应
根据长尾效应理论,市场需求曲线的头部集中了大多数流行的需求,需求曲线的尾部分布的是个性化的、零散的、少量的非流行需求,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将所有非流行的需求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流行市场还大的市场。只要渠道足够大,非主流的、需求量小的市场需求也能够和主流的、需求量大的市场需求相匹敌⑥。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为长尾期刊销售提供了无限的市场空间。因此,期刊社对于纸质期刊的数字化不能简单处理,而应借力“云出版”服务平台提供的技术支撑,将适合数字化的期刊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形成新的产品形式。当一个内容以多形态或者全媒体的方式出现之后,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3.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服务
正如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宏伟所说,“云已经超越了技术的层面,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模式。基于云的理念,一切皆为服务的理念。”这里的“服务”理念就是对受众需求的个性化服务。信息社会具有后现代阅读的特点,即以受众为导向,为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数字出版的最终目标。中小期刊社能否及时了解受众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如受众的地域分布、阅读习惯、文章喜好等,通过期刊的自身调整将受众的注意力转化为用户的黏性,是期刊社应该考虑的关键问题。而这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支撑,“云出版”使中小期刊社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首先它提供了受众分析的数据来源。由于完整的专业数字出版云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载体、不同形式的发布平台,这种开放式的“云出版”服务使期刊社可以直接了解受众对期刊产品的感知,关注业界热点,获取市场动态信息。中小期刊社可以根据自身的市场占有率不大的实际情况,在注重大市场竞争的同时,通过典型用户的示范和引导,开拓中小市场,开展对中小市场需求的调研和营销活动,创建面向中小机构用户的个性化出版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
其次它提供了个性化服务的渠道。正如中国出版集团数字传媒公司总经理刘成勇所说,可以借助数字出版平台,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不同内容,电子书、电子期刊等不同形态,Web、手机、阅读器、按需印刷等不同渠道,门户、商务、互动等不同功能,形成委托管理、自主管理或拥有个性化自主品牌门户的运营模式,面向终端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
四、结语
“云出版”对于期刊界还是个新概念,它使自由路径出版成为可能,为期刊业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激发出更大的活力,相信飘在“云端”的期刊界将赢得数字出版的美好未来。
(作者系《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编辑,安徽大学经济学硕士)
注释:
① 李淼,廖小珊.“云出版”,看上去很美[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11-09-15.
② 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http://www.gapp.gov.cn/cms/html/21/508/201009/702978.html, 2010-09-15.
③④ 郝振省.2010~2011年中国数字出版年度报告(摘要)[J]. 出版参考,2011(21).
⑤ 刘跃平.论高校学报从同质化竞争向品牌化经营的转向[J]. 华东经济管理,2008(3).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 篇10
一、营销数字化转型的意义
在阐述意义之前, 我们先谈3个数字。
1、60%。在2014年某中央企业系统各单位的“职工书屋”书面调研中, 关于该企业员工购书途径调查方面, 38%的人还选择去新华书店等实体店购书, 44%的人直接在网上购书, 16%的人先去实体店看, 看完以后再回到网上购书, 有2%的人选择其他途径。至少有60%的企业员工已选择网络购书。
2、100%。随着地面店销售下滑的现实, 部分新华书店网络销售已经超过了地面店销售。四川文轩网店近几年都是以100%的速度在增长, 2014年的任务是8个亿, 2015年指标是14个亿, 2015年双“十一”当天销量达到1个亿。在物流配送上, 他们也专门为电子商务设立了物流基地, 不仅在成都, 在北京, 2014年7月份还在无锡建立了仓库。
3、13万种。据统计, 美国Amazon其销量的一半来自该网站排名13万名以外的图书。这就是“长尾效应”, 意思就是只要储存空间和流通渠道足够大, 那些貌似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 它们所能占据的市场份额, 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领的市场份额相匹敌, 甚至更大。“长尾效应”的根本就是强调“个性化”, “客户力量”和“小利润大市场”。
目前传统渠道新华书店、专业发行站店店面有限, 尤其是新华书店地面店科技专柜面积不断压缩, 架位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 无法充分展示产品, 造成很多图书根本没有机会上架。所以, 对于小众的、不被所谓主流市场看好的专业科技图书, 必须要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大, 最起码使得生产出来的所有品种都有机会展示出来, 争取一切可能的机会与读者接触, 通过它产生更多的“长尾”。因此, 科技出版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及网络渠道以图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营销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基于这样的背景, 各科技出版社近年重点加强了营销平台数字化的布局工作, 目前各科技出版社的数字化营销大致分为三个层次:
1、渠道业务:即与电商企业的合作业务。其中直接合作的网站有当当、京东、亚马逊等;间接合作的有文轩、博库、北发网等新华系网站以及一些民营电商, 他们主要是从二级市场进货。
2、B2C业务:即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科技出版社自身的自营网站, 以及在天猫、当当、京东等网站开设的旗舰店、品牌店。
3、支撑和辅助系统:主要为开展电商业务提供工具。主要包括有移动互联平台、微店、微信公众号, 有些科技出版社还开发了数据中心、经销商管理系统等。
目前, 各科技出版社的电商布局基本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该现状存在着严重的隐忧和不足:
一是渠道业务。当当网全年销售虽呈增长趋势, 京东网增长迅猛, 亚马逊由于转向第三方平台因为自营部分的销售有所下降。而且此类合作, 出版社只是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末端, 仅为供货商身份, 面对强大的寡头电商, 出版社议价能力极低, 利润逐渐被侵蚀, 更关键的是无法掌握客户数据!包括年龄、职业、学历层次、通讯联系方式、消费的时间、地点、买了多少钱的书、用什么样的方式支付等等, 这些都是极其重要的销售信息。掌握不了这些信息, 客户数据库以及所谓的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就无从谈起, 更无法完成主动定向推送信息。所以, 当务之急是必须建设自己的平台, 要建能拿到用户数据、主动作为的、流量足够大的平台。
二是B2C业务, 就科技出版社目前实力而言, 经验缺乏, 流量低, 知名度低, 品牌辨识度低, 规模小, 靠自身内生式积累, 发展速度明显满足不了需求, 还没有能真正发挥平台作用的“种子”。
三、营销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目前, 科技出版社在地面店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 唯有网络渠道的全力突破才能找到出路, 要做好营销数字化转型可有以下四条路径:
1、第一个转型:渠道转型, 即渠道从以往以地面为主的扁平化渠道向加入网络渠道的立体化渠道转型
渠道的转型包含两个层面, 一是电商渠道建设, 就是把现有的电商渠道做实、做大、做强, 使其在能够提高在销售份额中的比重。目前电商渠道还是传统渠道的补充, 未来要逐步成为“支柱性”渠道, 成为渠道中的常规力量和中坚力量。二是传统渠道的转型, 就是用数字化的工具和平台对传统渠道进行引导和改造。
经过调研, 建议以天猫供销平台为蓝本, 自行开发分销平台。该平台是对现有渠道供销模式的彻底整合, 利用线上业务关系进行再造, 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集约化管理并产生最大效益。通俗的讲, 就是让许许多多的商家帮我们在天猫上开店铺、卖产品, 且受我统一的、高效的调配管理。
首先是以现有天猫的出版社旗舰店为基础进行升级, 搭建出版社天猫供销平台或自行开发分销平台;第二步, 分批邀请专业发行站、店和外部电商, 建立天猫店、淘宝店, 并申请成为平台分销商;第三步、统一发布图书信息, 规定每本书的供货折扣季分销商零售价格上下限;各分销商下载图书信息到各自店铺进行展示展销;第四步, 读者下单后, 订单由各分销商转至供销平台, 统一发货。第五步, 供销平台自动根据分销商的的采购价格将买家所付款项自动分别支付给供应商及分销商。
搭建这个平台, 直接目的就是可带动专业图书发行站、店转型, 解决他们目前经营中遇到的瓶颈, 以低成本、高效率进入线上市场。同时, 对科技出版社的好处显而易见:
(1) 提升渠道管理效率。将专业图书发行站、店定位为在线分销商, 形成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客户的闭环生态。供销平台可视化运营、数据化运营、以及增强型渠道管理工具可有效实现渠道商品共建, 避免网络销售折扣乱象, 控制退货进度。
(2) 统一产品形象, 统一进销管理, 提高营销的整体性。
(3) 有效打击盗版。发行站、店集中供货、销售, 数据清晰准确, 压缩盗版在渠道中存在空间。
(4) 可方便高效的引入其他优质电商资源, 是个开放的、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平台。
2、第二个转型:重心转型, 即从以渠道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型
以客户为中心, 一是因为这是数字化营销和传统营销的主要区别, 传统营销更重视渠道;二是数字化产品的产生、销售、成长、必须植根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
个别科技出版社开发的“职工书屋”系统, 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体现。该系统的目标客户群首先是所在行业客户, 身份多重合一, 既是读者、又是作者, 细分市场, 做深做透。必须把出版社先天的最优资源禀赋——行业资源做透, 利用好。
该系统可部署在企业内网, 有三条功能主线:一是对企业所有已建和新建的实体职工书屋的在线管理;二是为所有企业员工提供一个统一的数字阅读平台;三是为企业职工文化提升, 开展多样的文化服务活动。
以“职工书屋”为抓手, 辅以“掌上书屋”、微信平台以及天猫等平台数据, 可初步打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数据通道。
3、第三个转型:定位转型, 即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提供综合文化服务转型
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是从单纯提供产品到提供多元化、一站式服务转变, 由此可带来更大的用户黏度和更高的收益率。因此, 科技出版社电商平台的构建, 从一开始, 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产品售卖, 而是搭建发掘用户需求、提供服务的桥梁。
以职工书屋系统为例, 它不仅是营销平台, 更是沟通平台, 互动平台, 展示平台、活动平台;不仅提供本版书, 还有外版书 (包括前述O2O) ;不仅提供图书, 还有其他文化产品;不仅提供产品, 还有活动, 包括培训, 展览, 比赛, 视频, 音频等服务, 提供系统且有效的阅读解决方案。
4、第四个转型:平台转型, 即从发散的点状发展向一体化平台转型
【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推荐阅读: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08-01
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制度08-19
互联网下的期刊出版发展形势论文08-11
期刊出版工作05-29
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06-23
期刊网络出版市场分析05-26
应重视培养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工匠精神07-05
精品科技期刊06-27
专业科技期刊11-13
期刊数字化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