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出版工作

2024-05-29

期刊出版工作(通用12篇)

期刊出版工作 篇1

一、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时刻地改变着。人们已经进入了网络数字化的时代, 数字出版物等新兴的出版方式, 为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是图书馆建设的基石。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更应该与时俱进。重视和重点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数字期刊服务, 适应现代化大学建设的要求。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校园图书信息资源。走出一条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道路。

二、传统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弊端

(一) 资源过度浪费, 流程繁琐。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建设都是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来建设的。因此占用面积充裕。而纸质期刊大多数是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进行排放。由于期刊的更新频率远高于非期刊类书籍, 为了方便师生的借阅, 期刊管理员就得及时将更新的期刊分门别类的放置于不同的书架上, 无疑给期刊管理工作增添了工作量, 不利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期刊大多数具有时效性, 特别是资讯类、娱乐类杂志更新速度比较快 , 而购买传统的纸质出版期刊, 耗费大量的经费, 并且期刊的更新也不够及时。纸质过期期刊的放置及处理问题, 在增加期刊管理工作量的同时, 也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二) 期刊种类及数量不足, 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在我国的图书馆管理中, 长期存在着“重书轻刊”的观念。据相关部门统计, 大多数高校的可借阅书籍中期刊只占百分之十五以下。导致高校图书馆的期刊不管是在种类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 由于购买的期刊数量有限不能同时满足大量师生的同时借阅, 以至于出现学生需要排队等着借阅自己感兴趣的期刊。“重书轻刊”的观念以及购书经费的限制, 导致部分借阅量较少的期刊被图书馆取消订购, 限制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的时代, 传统的期刊管理工作并不能适应大学生与日俱增的信息需。

(三) 纸质期刊的破损、不便收藏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在订阅期刊时都会留出样本进行收藏, 由于期刊的出版周期短, 导致期刊的收藏工作量大, 占用空间、浪费人力和财力;期刊具有信息量大, 数据更新及时, 因此在短时间会有多人借阅。在借阅的过程中, 由于人为的原因致使期刊的破损, 或则丢失, 从而影响其他读者的借阅, 也给期刊的整理工作带来不便。

三、数字出版的现状及优势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网络及智能电子产品的发展和普及, 改变人们沟通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为了适应读者的需求, 数字出版已经悄然潜入人们的生活。数字出版是指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 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 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易手段的出版和发行方式。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 已经由2006年的213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540.35亿元, 七年时间产业规模已经扩大了十倍之多。数字出版不仅在产值规模上蓬勃发展, 数字出版的产业结构也已经形成内容提供、平台建设到终端服务的完整链条;数字出版相对于纸质出版具有很多的优点:

(一) 成本低。数字出版主要是利用二进制技术对期刊进行数字化编辑、复制印刷, 然后经电子产品 (智能手机、电脑、平板) 以电子书的形式进行推广, 实现了全程无纸化, 节约资源的同时降低了成本。数字出版的低成本也是数字出版得以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传播便利。覆盖面广泛, 便于携带。我国的网民规模已达6.18亿, 数字出版通过结合网络及电子产品使得期刊可以迅速的传播到世界各地, 无论是偏远山区还是遥远的国外都能享受数字出版带来的阅读便利。又因为数字出版的不需要纸质作为媒介, 便于人们携带, 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都能储存上万部期刊, 并且能及时更新, 随时随地都能阅读。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 而数字出版正好可以满足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可以利用上厕所的时间, 坐地铁的时间等琐碎时间进行阅读, 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 信息丰富, 查找简单。以数字出版为依托, 通过与互联网合作进行手机期刊阅读APP的推广, 使得读者只要在APP中输入自己想要阅读的期刊, 就可以轻松的获得想要阅读的期刊。方便查阅期刊的同时还解决了学生排队借阅期刊的问题。

四、数字出版对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影响

数字出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里主要讨论对与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所收藏和发行的期刊大多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范畴, 因此受数字出版的影响比较明显, 而期刊的管理工作也应与时俱进。

基于数字出版的电子期刊主要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用于印刷纸质期刊的电子原版, 当部分图书短时间内不再出版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购买这中电子期刊, 并且这种电子期刊便于借阅者的翻阅, 不需要进行重新的电子排版, 轻松解决纸质期刊购买困难的问题;第二种是利用光盘作为存储的电子期刊, 一般重要的学术及数据类期刊采用着这种类型。因为这种类型的电子期刊对于原作者的版权是一种保护, 期刊内容不易被盗取, 从而只能通过正规途径购买正规的电子期刊。采购该种电子期刊时只需要购买刻有该电子期刊的光盘即可, 而学生借阅时也只需借阅该光盘。第三种就是基于网络进行存储的电子期刊, 该类期刊便于学生随时随地的借阅, 学生无需为借阅期刊而专门跑去图书馆, 学生只需通过网络在验证身份的前提下, 进行下载阅读。就好像为学生在网络中建造了一座图书馆。

(一) 对于图书馆期刊购买的影响。考虑数字出版的低成本, 期刊的采购应该侧重于订阅电子期刊。对于学校开设专业相关或学生普遍感兴趣的期刊在订阅电子期刊的同时也应订购适量的纸质书刊。伴随着互联网及电子产品的进一步普及, 数字出版必将成为主流出版方式, 大量电子期刊的购买对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将是里程碑式的。电子期刊的订阅流程也及其简单, 采购人员无需再来回奔波, 搬运期刊, 减轻了采购人员的工作量。数字出版的准确性也使得期刊的订购工作极少出现重订或者漏订的现象。电子期刊丰富的信息量也使得订购工作可以高效的完成, 使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更加完备。

(二) 对于图书馆藏书数量的影响。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图书馆的电子期刊的馆藏数量也已经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图书馆规格的重要指标。在保证纸质期刊馆藏数量的同时, 还应提升电子期刊的馆藏数量, 紧跟数字化时代的步伐;很多已经暂停出版的期刊, 缺乏纸质期刊, 而电子期刊恰好弥补了这一缺点, 使得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一些珍贵的, 无法复制的期刊, 通过数字出版, 将其转化成电子书成为特色虚拟期刊借阅资源。从而丰富高校图书馆珍贵期刊的馆藏类别。

(三) 数字出版对于图书馆馆藏形式的丰富。数字出版的形式更加丰富, 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出版的文字, 图片等一维或二维的展现。在电子期刊中也可以有音频、视频的展现, 三维的视频图书可以更加丰富。特别是对于开设影视等相关专业的高校, 该高校的图书馆通过购买具有视频资源的电子期刊。数字出版中的音频形式对于盲人或则是音乐类专业的学生有更大的帮助。例如, 对于那些失明的学子想要阅读可又没有盲文的期刊, 就可以通过音频来“看”电子期刊。在曲谱的中插入音频, 音乐类学子可以在看着曲谱听着音频, 从而更好的掌握曲谱。

(四) 对于期刊的收藏及管理工作的影响。随着高校图书馆电子期刊订阅量的增大, 期刊的收藏及管理工作也应做出改变;例如电子期刊的存储及维护工作。电子期刊的缺点在于存储设备一旦损坏就有可能导致全部电子期刊的丢失。因此对于收藏的电子期刊应做好备份, 以防丢失。对于部分建校年限较短, 纸质期刊的收藏量不足的问题。电子期刊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弥补。电子期刊还能促进不同高校图书馆之间进行馆藏的共享, 在促进各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相互发展的同时, 还能通过其他高校的馆藏资源来弥补本校缺少或不足的期刊资源。进而能够丰富师生的参考资料的数量, 促进本校该学科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五) 对于期刊管理人员的影响。数字出版对于期刊管理人员的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应对现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电子信息类的技能培训, 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使得管理人员熟知电子期刊的存储及管理工作, 以便于师生对电子期刊的借阅。同时也应转变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 应该借助于现代化的电子产品, 实现管理方式的“电子化”。还应引进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 丰富图书管理团队的专业技能, 以便于解决电子期刊的日常维护工作, 以及对于电子期刊怎样下载和打印的相关知识的讲解。例如, 将一些电子期刊中的图片或则视频进行下载, 使得学生不再图书馆也能享有提前下载好的图书馆资源。全面提升期刊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 打造一支与数字化, 信息化接轨的现代化图书馆管理团队。做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 促进学校的发展。

五、结语

数字出版的蓬勃发展, 也给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结合数字出版及电子期刊的优势, 全面提升高校期刊工作的业务水平, 对于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摒弃传统高校期刊管理工作中的弊病。引进和加强新型的数字化的期刊管理工作, 为图书馆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通过阅读期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当下的主流, 而传统的出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网络、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 数字出版的优势也逐渐显现, 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随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对于高校图书馆的期刊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的高校图书馆所收藏和发行的期刊属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范畴, 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应当与时俱进, 转变观念, 提升服务水平, 接受并充分利用数字出版, 把图书馆期刊工作做好, 为广大学子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数字出版,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

参考文献

[1]沈月静.从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特点谈期刊订购工作中的若干问题[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7) .

[2]程莲娟, 寿叶丽, 丁夷.数字出版时代图书馆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2) .

[3]胡艳荣.论网络发展对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的影响[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6) .

[4]周正芸.关于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的若干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04) .

[5]李海燕, 章柳云.纸质期刊与电子期刊的较量——兼论纸质期刊在网络环境下的生存趋势[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08 (10) .

期刊出版工作 篇2

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1、什么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是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出版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

优先数字出版的特点是出版时间快,出版方式灵活,发行范围广。优先数字出版节省了等待期刊版面时间、排版印刷时间、邮发邮寄时间、图书馆编目上架时间,作品一般可以提前半年与读者见面。优先数字出版既可以出版经编辑定稿的稿件,也可以出版编辑部决定录用但尚未编辑定稿的稿件;既可以以期为单位出版,也可以以篇为单位出版。优先数字出版的稿件可以被广大读者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多种途径订阅、检索、下载,也可以由出版者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主动向读者推荐、推送。

目前,国际上许多著名学术期刊都出版了优先数字出版期刊,如Nature创办了“AOP”(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Science创办了“Express”, Springer创办了“Online First”, Elsevier创办了“In Press”。

2、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a)符合国家推进知识创新的战略需要

提高全社会创新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可以预见,按篇优先出版文献的传播速度和交流空间将比当前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相当于在期刊上发表的科学成果的传播速度和交流空间提高几倍到几十倍。缩短知识传播周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按篇优先出版对于促进国家知识创新的具有重要意义。

b)期刊出版业态创新的需要

新闻出版总署指出,加快数字出版转型是实现新闻出版业转型跨越的必由之路。对于期刊业来说,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可能是各期刊由传统出版直接转向数字出版的更为革命的方式,并且是各期刊自主经营的模式:各期刊编辑部可以根据刊物特点,自主决定文稿的编辑出版模式(如录用稿、单篇定稿、整期定稿)、网刊版式、出版时间、发行方式、营销模式、经营策略等,“中国知网”主要做好平台服务。

c)期刊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经营模式 增加文献价值,提高期刊经营效益。第一时间的研究情报的价值相当高,研究机构和研究者希望以最快速度获取所需的科技情报,并愿意为此付出较高的代价。按篇优先出版从速度和服务上都将大大提高内容的情报价值和经济价值(外国人为获取一条情报,往往花几千美元),这既切合了研究者的迫切需要,又提高了期刊经营的效益。

吸引海外优秀稿件,提高期刊国际竞争力。

从期刊竞争的角度看,按篇出版可能有效提高刊物的选稿竞稿能力。它不仅可吸引国内优秀稿件,而且可借此吸引国际优秀稿件。国外有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有数量可观的华人学者,他们除了写英文稿,而且有必要用中文写稿(如历史考古等),华人学者也愿意用中文写稿。设想我们的期刊能够每天、甚至每时、每分钟快速发表论文成果,通过中国知

网海外平台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手中,这对作者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这无疑是国内期刊面向国际竞争的有效途径。

开拓未来更大的空间,面向手机用户定向推送。

对接手机出版,实现科技情报定向发送。根据手机幅面小、容量小的特点,作者或编者对按篇出版的论文,可编辑短小精悍的科技/学术文摘,通过中国知网平台,按需定向定时向读者推送,并自主设计营销策略,引导读者阅读期刊全文内容。这种方式不仅可能获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青睐,而且可极大拓展了期刊的发行空间,甚至引导全民消费。

d)作者需要尽快发表成果,争取成果首发权

据统计,SCI收录的我国作者的论文中,约80%是在国外发表的。撇开期刊语种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谈,国内杂志刊出周期过长不能不说是国内作者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外期刊的重要因素。

作者的成果需要尽快发表,缩短出版周期,争取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和知识产权。国际上普遍认为科研成果的首发权是以发表时间为准。论文出版时滞长会造成科研成果不能得到及时发表,造成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被别人抢先注册(科学研究中的发现和发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一些专业性学术成果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几天、几个月后就可能成为“过去时”,失去刊发意义。

研究成果按篇出版的优势在于更加彻底地解决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的问题,使作者的成果首创权和知识产权得到更可靠的保证。

e)研究者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取第一手文献资料,抢占科学发现制高点和竞争主动权;同时,读者从阅读整本期刊逐渐转向按需阅读单篇文献

现代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对获取研究情报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谁能第一时间获取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情报,谁就可能抢占科学发现的制高点,夺取竞争的主动权,这就迫切要求成果发表的速度大大加快。中国的研究者在与世界科学家和学者相切磋、抢前后的过程中,更需要中国期刊文献的发表速度赶上国际水平,甚至快于国际同行。

同时,读者的网络阅读需求逐渐从阅读整本期刊转向按需阅读单篇文献(其实,检索工具正是将单篇文献整合汇编而出版的),这也要求期刊出版方式逐渐转向按篇出版、按需订阅。

3、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如何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

要将自己的学术文献实行优先数字出版,期刊文献作者应向期刊编辑部和“中国知网”授权,签署“‘中国知网’优先出版授权书”;期刊编辑部应向“中国知网”授权,双方订立“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合作协议”。优先数字出版文献作者的稿费由期刊统一支付。

4、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出版方式是什么?

优先数字出版期刊的名称与印刷版期刊相同,其编辑单位是期刊编辑部,出版单位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知网”出版网站的主办单位)。

a)单篇录用稿出版

单篇录用稿是指期刊编辑部正式录用但未编辑定稿并将在印刷版刊登的单篇稿件。单篇录用稿出版是指将录用稿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录用稿发布后由“中国知网”自动

赋予出版日期和网址,永久保存出版记录,期刊编辑部和“中国知网”联合向作者开具录用稿出版证明。

b)单篇定稿出版

单篇定稿出版是指在“中国知网”出版发布期刊编辑部按其印刷版稿件录用、编辑、排版规范定稿的文献。单篇定稿出版的文献须有期刊编辑部指定的与印刷版相应的出版年份和卷期号,并在文献首页页脚编排“数字出版日期”和“数字出版网址”。

c)整刊定稿出版

三大技术引领期刊出版 篇3

如今,我国网民上网总时长已超过10亿小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来势汹汹,以用户为核心,达到网络的全方位覆盖、业务的全方位提供、终端的全形态呈现,已经成为摆在期刊界面前的最大,也是必须要完成的挑战。

10亿小时背后的巨大变革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增至4.2亿,其中,移动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群体就接近3亿。正是这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巨大人群基数,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接近天文数字的市场总量——据权威调查机构调查,我国4.2亿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总和超过10亿个小时。

面对这个充满无限潜力的市场,数字内容产业、电子商务呈现了爆炸式增长,其中,增长最为迅猛的就是由网上出版物、手机报刊、电子书等新终端组成的“移动阅读”。这种现象也被称之为媒体移动化趋势。

事实上,这种趋势之所以出现,是与消费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最大的特征即是:网上阅读、手机阅读的时间日渐增加,随之而来的则是传统纸质书、期刊和报刊的阅读时间相应下降。此外,阅读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期刊领域的数字巨变

面对上述变化,期刊领域如何针对当今用户阅读需求和习惯进行有效迎合?如何准确把握用户需求?答案是:只有终端多元化、内容载体多元化、发布渠道多元化这三大应对措施,相互配合、相互辅助才能够丰富且满足当今用户的阅读需求。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面向多渠道发布、多终端呈现、融合多种媒体形态的数字一体化内容采编和信息服务平台呢?笔者认为,这一平台的建设主要包括:一是数字内容协同创作平台建设,这将是平台的基础构架;二是全媒体内容管理及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建设,这是平台的核心;三是布局数字内容发行运营服务平台,这是平台的关键,同时,出版商也可通过与内容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等多方面合作,建立适应数字化战略的新的运营及营销方式。

当然,数字出版平台不仅是一个技术型平台,更重要的是这一平台的建立,还将涵盖涉及内容全媒体采集加工,内容协同编纂的数字内容协同创作生产平台,全媒体内容管理平台,实现同步出版纸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的数字内容动态出版平台以及数字内容发行运营平台等多个运营平台,这将是推动整个期刊领域步入信息化、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推动期刊转型为信息服务提供商

事实上,当数字化出版平台改变期刊领域的同时,期刊领域的所有产业也都将受惠于这一数字技术与平台。如2010年方正推出的期刊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就能够帮助期刊领域利用数字化技术,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吸引用户,为其提供独特的品牌体验,在消费者所能接触的任何传播平台上进行传播,满足当下读者的多元化需求。这就是全新的数字化出版平台带给期刊领域的最大利益。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看,这一系列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出版及运营模式,更多的则是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创造新的核心价值——提供内容的集成,让期刊领域向“专业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

三大技术与产业链融合之捷径

除了数字化出版平台之外,还有三大技术或将影响整个期刊领域的发展。一是云计算,二是三网融合,三是3G技术。

首先是云计算。作为一种集资源加工、数字内容生产、数字内容分享分销、电子商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式云出版服务平台,其生产平台托管服务将会成为越来越多的出版商的选择;而随着出版业集团化搭建统一数字出版平台,云计算驱动私有云服务也将成为为各书、报、刊提供数字内容产品加工生成工具及运营服务的平台。

二是三网融合。随着三网融合的传播渠道不断延伸,过去十年的技术平台主要基于互联网,而三网融合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融合的新业务模式出现。

三是3G技术在拓展终端的应用,会大大影响出版变革技术的发展趋势,然而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的变革。

在当今的数字时代,产业链相关环节融合与合作,将是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捷径,技术提供商的技术支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内容运营能力。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今天,出版商与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必须,也会必然变得更为紧密、更为深入。

期刊出版工作 篇4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和新兴科技的快速发展, 网络、多媒体技术已经快速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网购、团购、打车软件、理财软件等网络资源的普遍使用已经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这都标志着人类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

1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随着人们科技水平的不断攀升, 一大批关于期刊编辑出版的信息技术已经涌现出来, 期刊网站出现以后, 期刊编辑人员与作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等沟通工具, 消除空间的差距, 实现零距离的及时交流, 而且作者通过建立自己的主页, 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共享, 自己联系网络出版商, 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编辑人员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的重要性。一些文字处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出现, 将传统期刊编辑工作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人们通过这些管理系统可以快速准确的实现稿件内容的编辑、分类和管理,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期刊编辑工作依赖编辑文字功底的现状, 实现了期刊编辑工作质的跨越。电子期刊的出现充分的考虑了客户需求信息, 改变了传统供给为主的发行模式, 满足了客户的多元化需求, 提高了服务质量, 降低了传统期刊出版过程中的大部分成本。企业资源计划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是在物料需求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 MRP)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全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集成了生产计划模块、营销模块、人力资源模块、财务成本模块以及物料追踪模块等全面的管理功能模块[1]。基于ERP系统这样全面的集成功能, 人们将ERP应用到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 从编辑、排版校对、印制到生产进度的控制, 再到成本核算、销售数据分析, 实现了期刊编辑出版整体过程的数据集成共享, 同时保证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 ERP还实现了出版单位从上游供应商到企业自身再到下游客户群体的整体信息资源共享, 更好的了解了客户需求信息, 控制了出版进度, 大大提高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效率。

2 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特点

2.1 投稿方式效率低下

传统投稿主要以手写稿、纸质稿和磁盘作为投稿载体, 投稿周期一般在5-10天, 主要通过平邮、挂号、以及快递等方式邮寄送达, 特殊状况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延迟, 甚至出现意外丢失现象, 浪费了大量时间, 严重影响投稿质量和出版时间的控制[2]。

2.2 稿件管理工作繁杂易出错

传统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 稿件管理首先通过工作人员手工编号对来稿进行登记处理, 对于稿件的送审、修改、状态的随时更新以及查询都是以纸质稿件为媒介实现的, 操作过程繁冗复杂, 其中某一环节出现时滞问题, 都会导致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效率低下易出错, 无形中加重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2.3 期刊出版和发行效率高, 成本难降低

传统稿件出版主要通过图书、报纸和期刊杂志等方式印刷出版, 出版内容与纸张一体化结合, 不可分离, 信息存储量有限, 查询编辑效率较低, 成本较高;传统的期刊发行方式主要通过邮政部门, 发行过程需要装载书籍, 邮寄等流程, 编辑出版工作量较大, 发行费用较高。

综合来看, 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以纸质材料为载体, 承载内容有限且占据空间较大, 不易于查询和管理, 时间成本和费用成本较高, 工作量较大, 不能很好的满足信息时代人们个性化的需求。

3 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应用与影响

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出版方面的不断应用, 给期刊编辑出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变革, 从期刊信息的采集方式、信息的载体、信息归纳整理等方面都对期刊编辑出版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甚至编辑角色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 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赋予新的时代特征。

3.1 信息技术在信息采集方面的应用与影响

信息是期刊编辑工作的数据基础, 信息的快速收集整理, 是编辑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也是后续出版工作开始的第一步。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期刊编辑信息的采集方式也有了更多科技力量的支撑, 随着条形码、二维码的普及,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 从RFID技术的信息扫描终端到今天智能手机“扫一扫”功能的普及, 各种扫描识别技术也不断推向市场并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应用, 可以在短时间内搜集整理到国内外各种刊物和学者信息动态, 同时为选题确立准确方向, 大大减少了信息采集的时间成本, 同时降低了信息采集的费用成本,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信息采集环节的效率。

另外, 数据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期刊信息采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数据挖掘主要通过人工智能、统计聚类分析等技术途径, 对数据进行高度智能化、自动化的归纳整理, 推理出其中潜在的知识信息, 为选题和未来期刊编辑发展定位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料数据库。

3.2 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方面的应用与影响

首先, 期刊的编辑环节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最核心的一步, 也是决定期刊质量的关键环节[3]。在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 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编辑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编辑工作的专业层次, 也就决定了出版期刊的整体质量。在信息化时代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 编辑环节主要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 由信息技术对编辑加工的逻辑关系进行控制, 计算机程序编程语言的选择、程序员的逻辑思维和编程水平决定了编辑加工的质量水平。如专业应用于稿件编辑加工的内容管理系统 (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 CMS) , 将稿件的板式设计和内容分开存储, 当有读者请求访问时, 不同数据源汇聚形成个性化的期刊内容, 充分利用了计算机程序的逻辑思维, 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读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4]。

其次,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期刊编辑工作性质产生了很大变化, 信息时代背景下, 必须重新考虑期刊编辑工作的角色定位。信息技术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期刊编辑工作的繁琐与时滞问题, 编辑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迅速获得海量稿件信息, 同时还可以运用筛选软件短时间内高效的获得理想稿件, 从这样的角度来看, 编辑工作已经被赋予了灵活创新的新特征。运用计算机实现编辑工作的过程, 在一定程度上, 程序已经代替了编辑人员, 但编辑工作所蕴含的育人、管理思想, 则是计算机程序所替代不了的, 这种人机编辑主要职能之间的角色融合, 又赋予了编辑工作计算机操作的新职能。

3.3 信息技术在期刊出版发行方面的应用与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 期刊出版在传统纸质版本基础上, 还可以出版电子版本期刊。教育网最常用的CNKI互联网出版平台, 已经为读者查阅、参考学术论文提供了非常全面和专业的信息库, 而且还提供其他国内外学术论文数据库的信息链接, 读者支付一定费用即可在任何接入互联网的地方, 接入CNKI网络出版平台, 通过在线阅读或下载存储的方式快速、便捷的查阅到自己想要的论文资料, 还可以批量订阅, 效率高、成本低、轻松快捷。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几乎渗入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所有环节, 而且还在不断深入结合, 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信息采集终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信息采集的效率;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基本上为期刊编辑人员实现了数字化办公, 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编辑人员的工作时间, 同时可以为编辑人员提供接触先进编辑知识的学习平台, 掌握更多的现代科学编辑方法, 从期刊编辑出版的角度学习更多信息技术,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不断熟悉适应信息技术时代的网络编辑出版工作;各大学术论文期刊数据库的建立, 为电子出版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平台, 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电子期刊出版的发展。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短时间内的飞速发展, 对传统期刊编辑产生了一些潜在的隐患问题, 信息技术时代的期刊编辑出版必然离不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支撑, 那么网络维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计算机硬件、软件故障, 服务器硬件的损坏或者系统感染病毒, 系统升级因故障中断等, 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损坏对于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 而现在的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大多不能具备相当专业的信息技术水平, 对于突发的计算机安全故障不能及时应对, 这就要求期刊编辑部门得配备专业的服务器管理维护团队, 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成本, 同时也影响了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运作效率。

4 结语

本文首先阐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分析了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方面的应用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互联网到现在的信息管理系统, 信息技术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对期刊编辑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其次, 论述了传统期刊编辑出版的总体特征, 指出了传统期刊编辑工作一些方面的不足, 主要体现在工作繁冗杂乱, 效率低下和费用成本高等方面。最后, 对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方面的应用从选题、编辑到出版发行三个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总结, 提出了信息技术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产生的几方面积极影响, 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 但总的影响还是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期刊编辑工作的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深入结合, 为满足人们个性化多元化的工作生活需求, 大量信息管理软件不断涌现, 对传统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在综合论述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从期刊选题、编辑和出版三个主要环节分析讨论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与变革, 并指出了未来信息技术在期刊编辑出版工作方面应用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为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信息技术,期刊编辑,出版,变革

参考文献

[1]马兰, 赵新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期刊创新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 2006, 18 (3) :161-163.

[2]杨怀玫.网络应用对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3 (2) :174-176.

[3]王胜, 魏强.互联网对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促进作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3 (3) :164-165.

互联网下的期刊出版发展形势论文 篇5

二、互联网支撑下的创新驱动

目前,学术期刊的出版模式由于在公办经费驱动下并没有太多地考虑经费规划和开支收入比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学校或者期刊组织方只负责收集论文、审批和发表,而并不会考虑发表之后能不能取得足够的回报,很多学校的校报正处于这种模式之下,而我国大量的低质学术期刊也就是这么诞生的。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期刊的形式和成本上有了本质上的改变,那么就应当让学术期刊圈子进入半市场化的模式,不能都处于一个公办模式下。笔者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应当将所有的期刊进行整合,每期将会发布什么内容,每年的量化考核指标做到公开透明,对那些只发低质量的文章帮人凑资历的期刊应当坚决抵制。每份期刊都应当是我国科研圈子里有价值的一份子,应该具备一群忠实的读者。另外,以前购买论文的方式是给人看了摘要之后就需要购买全文,而全文的价格非常昂贵,这是因为几个大库都只跟校方图书馆进行大批量包年交易,他们并不重视个人对于专业论文的需求,这是不对的。新媒体时代下,大家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在增长,个人对于学术期刊的需求绝对不可以被忽视,我国正是因为学术圈子只在自己的小领域内玩,封闭不对外沟通才导致了一些领域仍然被西方远远拉开距离。

三、组织结构与内容的重塑

(1)组织结构的重塑“互联网+”模式的引入不应该只是改变一些模式和行为方式,想要互联网真正地对学术期刊圈子带来革新,那么应当从组织结构上就去适应互联网模式。以下是笔者认为应该从组织结构上作出的几点改变.第一,学术期刊的出版倾向于数字化,原本以纸质印刷刊物为主的部门应该进行全面修改,数字化出版应当成为主要的出版活动,并要吸纳大量新媒体人才来加强自己数字化信息业务对外的吸引力。第二,除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外,只靠自己一家很难成为一个流量趋势,论文期刊的发表和出版也是一样的,一般来说,读者很难靠一本期刊就能获取自己需要的全部内容,所以同类期刊之间应该进行深度合作整合,打造成这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化平台,读者在需要查询资料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平台,那么人流量都吸引过来了。之后各家期刊在一个平台内进行公平竞争,这样就可以相互促进激励,那么我国的学术期刊的质量就会越来越好。第三,期刊在同一个平台上之后就不能自家只管自家事了,在平台内的期刊都需要服从统一的管理,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最后做成一个领域的专业性集团,成为独角兽型的产业带头者。(2)学术期刊内容的解构和重塑“互联网+”背景下学术期刊的出版不仅要重视学术论文内容的质量,还要重视内容产品形态以及内容的增值服务,纸质学术期刊成了副产品,网络化、移动化正被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所重视和接受。同时学术期刊的纸质内容也要不断的向网络产品状态转变,比如:对书中内容解析形成不同的元素,对其进行标注,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元数据实施内容重塑,形成一个智能的信息咨询数据库。

四、结语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刍议 篇6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可以有效保障学术成果的首发权,大幅缩短出版时滞,促进学术信息及时传播和交流,提高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科学研究的效率,成为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发展的潮流方向,已经被《Nature》《Science》等国际知名期刊和爱思维尔、施普林格等国际学术期刊出版巨头所采用。然而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起步较晚,发展极其缓慢,阻力重重,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有的以纸质学术期刊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学术评级制度。

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被界定为预出版,其与最终印刷版在版面格式、文献标识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在内容上也有出入,这主要是出版单位人力资源不足等因素,致使优先数字出版往往并未彻底完成编校工作。因此,学术评价机构对其是否等同于正式出版存在争议,大多不被认可。学术期刊作为我国整体改革和发展浪潮中的一分子,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出版模式和适应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大环境,已经成为摆在整个学术期刊出版界面前的难题,必须寻求突破。设法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这也是唯一符合我国学术评价体系的路径,至少是推进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阻力最小的可行选择。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受出版标准、出版平台、人力资源、评价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要明确和协调好数字出版与纸质印刷版的主辅关系。一旦优先数字出版等同于正式出版,作者、科研单位随即对其产生很高的认同度,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市场问题,有市场即可大有作为,开辟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新局面。

笔者下文采用“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一词将这一新的出版理念与目前的“优先数字出版”区别开来,针对“优先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学术期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提供参考。

一、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概况

大学学报是高校软实力的表现,我国985所高校大学学报代表了当下学术期刊的较高水平,为此笔者以CNKI优先数字出版平台的数据统计了2013年985高校102种大学学报(中文期刊)优先数字出版论文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未加入优先数字出版的共44种(占43.14%),加入优先数字出版平台但优先数字出版0篇论文的共30种( 占29.41%),实际开展优先数字出版的仅为28种(仅占27.45%)。统计结果充分说明,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的目标还很远。优先出版还停留在宣传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术期刊仅仅是打上“优先数字出版”的标签,用于期刊自我宣传,形同虚设。大多学术期刊未进行优先数字出版实践,新型出版模式没能受到足够重视,发展非常缓慢。我国大多学术期刊并未意识到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任务是信息服务功能,而不是为了迎合现有的唯纸质期刊是权威的学术评价制度,学术期刊应该将信息服务功能放在重要位置,以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和高效率的传播能力作为出版能力和提升竞争力的主要依托。

二、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由之路

学术期刊出版的根本目的是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纸质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为学术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快速传播,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传统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已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这样才能站在学术最前沿,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间滞后,学术信息的时效性被大打折扣,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也使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而且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成为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可行路径。

现阶段优先数字出版无法等同于正式出版,这是优先数字出版无法大力推广和被高度认可的根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使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并与最终的印刷期刊完全一致,这样才能被学术评估机构充分认可,作者也会积极支持优先数字出版,进而真正实现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即不是将纸质期刊制作成数字期刊,而是将数字期刊根据需要制作成纸质期刊,从而构建一种全新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真正的数字出版必须是以数字出版为主,纸质印刷出版为辅,必须厘清二者在新时期的主从关系,不能再抱着“纸质印刷期刊是最终权威”的错误理念。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都标注“优先出版”,等印刷版出版后再替换为正式出版物的电子版,这实质是纸质期刊的数字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这样势必会造成重复劳动,并且会出现数据替换不及时和引文混乱等情况,给读者阅读和比较造成困难。将优先数字出版打造成正式出版,是提高我国学术期刊出版能力的重要标志,是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由之路。

三、将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打造为正式出版需要解决的问题

1.构建与印刷版衔接的数字出版标准

纸质学术期刊有着严格的出版标准和引文格式,但数字出版却尚未出台相关标准。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保证其内容、页面版式、卷期、页码等文献标志和最终印刷版完全一致,这就要求构建和印刷版完美衔接的数字出版标准。中国知网要求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必须完成95%的编校工作,说明优先数字出版论文距离较高质量的正式出版仅一步之遥,剩余编校工作量已经很少,说明其无法等同于正式出版的因素不在编校加工而在出版标准。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学术论文编校完成,内容不再修改,二是文献标志信息和印刷版完全一致。目前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多采用数字对象标志符DOI标志,等印刷版出版后再将优先数字出版的数字文件替换,这使得优先数字出版的文献无法被直接引用,且往往与最终版本有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将数字期刊和印刷期刊出版标准融合起来,建立新的期刊出版标准体系。可以尝试打破固定页码,无须补白和转页,印刷版期刊的栏目和页码设置根据优先数字正式出版论文的实际情况合理切分和动态变更,可以采用年、卷、页码标注形式,和现有文献著录格式有效地衔接起来。

2.协调好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纸质印刷个性化出版之间的关系

以大型数据库为平台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注重的是单篇学术论文的实时发布,而期刊自身的众多特质只能通过印刷版体现出来,必须两者兼顾,构建数字出版与纸质印刷协调发展的新型出版体系,不可片面过分强调数字出版的优势而贬低传统出版的价值。从期刊的发展历史来看,纸质印刷可以说是学术期刊的天然属性,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沉淀,在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文化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和受到广泛关注,短期内不会因数字出版而退出历史舞台。在新型出版模式下,印刷版期刊作为数字期刊的再加工,可以进一步发展个性化出版。纸质学术期刊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仍然可以采用高度自由的个性化设计,唯一不变的是学术论文的版面、标志和内容,要实现变与不变的有机结合,协调好数字出版和个性化印刷出版之间的关系。印刷版期刊因其有形特质不仅会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还将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期刊的权威性和品牌效应密切相关。纸质期刊的发展可以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关注度,有助于公众对与之对应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产生认同,从而促进数字出版的发展。

在信息时代,必须明确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印刷版的先后、主次和从属关系。学术期刊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先于纸质印刷版,而印刷版是以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为基础,进一步通过创意设计加工成具有个性特征和有形载体的出版物,两者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3.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

出版平台长期以来是制约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关键环节之一, 很多学术期刊通过自建网站实现在线采编,也可以将其出版的学术论文在线发布,但大多没有检索功能,且因我国学术期刊高度分散的国情,致使读者无法便捷获取所需的大量学术信息,无法适应已经形成的学术信息获取习惯。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必须建立在大型数据库的平台之上,而不是仅仅在采编系统的网站显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服务读者的出版理念,使学术信息获得更广泛传播,同时可以借助数据库服务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节约出版成本,提高出版效率。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通过数据库的预留接口,自主灵活地开展出版工作,这可以避免数据库企业因人手不足而导致的出版滞后,从而消除等待上传的时间,在最短时间内将编校完成的稿件入库发布。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可在数据库和自建网站同时进行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使期刊学术论文出版的源与数据库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

4.改变观念

学术期刊在信息时代的激烈竞争中能否胜出,不仅取决于其出版论文的学术水平,还与期刊的出版效率和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国际知名期刊均是靠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高效率的出版能力和高水平的服务意识赢得读者和作者的信任,占据学术期刊竞争的制高点。然而我国大多学术期刊却仍然故步自封,没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学术期刊变革之中,究其原因是落后的出版观念。学术评价机构以纸质学术期刊作为最终权威的评价观念是阻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使得作者大多只关注能否被印刷版出版和被知名数据库收录,对优先数字正式出版心存疑虑。学术期刊出版者无法制定学术评价规则,但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影响和引导新型学术评价体制的建立,与其被动等待何不自我创新,更何况这是国际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大多学术期刊编辑因传统思想作祟,竞争意识淡薄,对新型出版模式没有正确认识,导致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举步维艰,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出版者善于学习新的出版理论和了解国际出版动态,摒弃陈腐观念,而不是固守传统出版模式,早日实现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印刷出版的完美结合。

5.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对于学术期刊来讲,广义的人力资源包括作者、审者和编者。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不仅追求出版效率,也高度重视出版质量。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作者、高效率的审稿专家,尤其是一支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队伍,这也是高效出版的人力资源保证。学术论文从投稿到出版主要包括收稿、审稿、编校、在线发布或印刷出版环节,多环节导致论文发表时滞。要提高出版效率和缩短出版时滞,必须在这些环节上下功夫,尽力压缩每个环节的耗时并使其紧密衔接起来,归根到底还是人力资源建设问题。现在大多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在线采编系统,收稿和审稿效率大幅提高,但因工作繁忙和社会兼职较多等因素,审稿专家未能及时审回稿件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部多和他们沟通,尤其注重邀请青年学者加入,建立高效稳定、新老接替和可持续发展的审稿专家库,进一步提高审稿效率。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出版单位应该和主管部门增加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重视人才引进和技能培训,组建一支能够满足新型出版模式要求的编辑队伍。

四、结语

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仍然处在起步阶段,需要摒弃落后的出版观念和学术评价制度,充分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数据库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构建信息时代学术期刊出版新模式;亟须出台与纸质印刷期刊相适应且符合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文化的优先数字正式出版标准,破解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之间的技术壁垒,为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提供制度保障;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应该协调好优先数字正式出版与纸质印刷个性化出版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学术期刊应该大幅提升服务作者和读者的能力,加强编辑队伍和审稿专家库建设,以吸引优秀作者投稿和为优先数字出版成为正式出版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 岳岭. 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 科技与出版,2013(7):86-89.

[2] 王福军,冷怀明. 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 编辑之友,2011(3):60-63.

[3] 丁媛媛,翁洁敏. 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 243-245.

[4] 张春军,董凯. 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 科技与出版,2011(8): 75-76.

[5] 李江,伍军红. 论文发表时滞与优先数字出版[J]. 编辑学报,2011(4): 357-359.

[6] 徐铭瞳. 论我国学术期刊优先出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J]. 编辑之友,2013 (3): 42-45.

[7] 周桂莲,杨智全,华千勇,等. 农业科技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现状与问题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001): 155-158.

[8] 孔艳,颜帅. 学术期刊距离优先数字出版有多远[J]. 科技与出版,2013 (2): 72-75.

[9] 吕赛英, 王维朗, 张苹, 等. 学术期刊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问题及对策[J]. 编辑学报,2012(1): 74-76.

[10] 陈华,巩倩.医学期刊文献优先数字出版模式[J].中国出版,2010 (20):69-71.

期刊出版工作 篇7

1 短期内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

人类的出版活动一直在技术的推动下不断演进、升级与转型, 纸质出版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一直是学术期刊出版的主要形式, 为学术信息交流和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6]。现在众多优秀的学术期刊都有漫长的纸质出版历史, 在学界和出版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并且因纸质期刊相对于数字期刊的有形性, 使得我国基本上仍然以纸质期刊作为学术成果评价的最终权威, 这成为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存在的主要价值和市场所在。一定意义上说, 如果不是为了学术评价, 纸质期刊存在的价值仅仅是作者发表论文的一个纪念品, 其对学术信息传播和交流的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荡然无存。然而, 学术评价制度的改革目前仍没有大的突破, 还处在广泛讨论的阶段, 这为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提供了体制保护, 但这种庇护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尤其在学术期刊出版国际化、数字化的今天, 若不再进行制度改革, 我国的学术期刊出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优秀论文的外流将进一步加剧[7,8]。

既然学术评价制度改革仍需时日, 那么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就必须有所作为和发展。数字出版伴随着信息革命应运而生, 因其高效、快速、环保、低成本等优势已经撼动了纸质出版模式, 从长期来看必然取代纸质出版, 但目前由于制度保护, 发展受到抑制。现阶段的纸质出版实际上已经是高度数字化了, 从创作、采编、印刷、上网入库整个流程都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撑, 如何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协调好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关系成为摆在出版单位面前的重要课题。短期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不可能替代纸质出版的地位, 纸质出版也不能阻止数字出版的发展和扩张, 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唯一出路和选择。纸质期刊除学术论文外的封面、目录、广告页等可进一步发挥纸质期刊的优势, 发展个性化出版;数字出版需要从出版标准、制度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好取代纸质出版的储备, 为学术期刊向无纸化出版过渡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准备。目前数字出版标准、利益划分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和凝结共识。因此, 现阶段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版应进一步融合发展[9], 为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破局做好准备。

2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的必由之路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情报最高效的渠道, 数字网络可以实现全球学术信息的实时发布和光速传播, 这是纸质学术期刊无法做到的。学术期刊纸质出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高速运转的科研体系, 数字出版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必然选择。学术期刊不同于文学作品等具有反复品读的价值, 纸质学术期刊随着读库文化的形成其价值逐渐减小, 大多是为了学术成果鉴定和评价, 其存在意义很大程度上是现有学术评价制度的内在要求, 而非是为了传播学术信息的根本目的。数字媒介的传播速度使纸媒望其项背, 必须改变落后的出版理念, 明确数字正式出版为主, 印刷出版为辅的新型出版逻辑, 彻底颠覆目前数字出版仅仅是印刷版再次数字化的现状。

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总是时刻关注全球最新的科研动态, 期望及时获得最新学术信息, 这样才可以站在学术最前沿, 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 但目前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时滞过长, 学术信息的时效性大打折扣, 不仅不利于作者首发权的确定, 也使得读者无法及时了解行业动态。严重的出版滞后必然有损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 而且必然影响到科研人员的创新竞争能力, 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对我国学术创新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论文发表周期过长也是造成大量优秀学术论文外流的原因之一, 严重制约我国学术期刊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提高, 也使得学术期刊的信息供给无法有效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数字出版成为唯一可以解决这一矛盾的可行路径, 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3 数字出版最终将替代纸质出版

全球学术期刊出版模式正在经历一次巨大变革, 直接决定了学术期刊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的命运和前景, 是一场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相互博弈的过程。学术期刊必须回归信息传播和交流的根本目的, 而不是迎合学术评价制度, 更不能无视先进的数字出版技术和科研人员获取学术信息的习惯。信息革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学术期刊出版也不例外, 必须坚持内容为核心, 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尽可能提升学术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出版取代的是出版模式和载体, 纸质出版必须顺应出版技术的发展趋势, 积极进入数字出版领域, 迎接学术期刊无纸化出版时代的到来。

摘要:学术期刊纸质出版与数字出版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博弈关系, 短期内融合发展, 以纸质出版为主和最终权威, 以数字出版为辅;中期以数字出版为主, 纸质出版为辅, 纸质出版的关注度和影响力逐渐减低;远期数字出版完全替代纸质出版, 进入真正的无纸化出版阶段, 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出版文化和出版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纸质出版,关系

参考文献

[1]岳岭.高校科技期刊不积极采用优先数字出版模式的4个原因及5项应对措施[J].科技与出版, 2013 (7) :86-89.

[2]王福军, 冷怀明.高校学报数字化在线优先出版研究[J].编辑之友, 2011 (3) :60-63.

[3]丁媛媛, 翁洁敏.国内医学科技期刊在线优先出版状况调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 (2) :243-245.

[4]张春军, 董凯.科技期刊应重视优先数字出版[J].科技与出版, 2011 (8) :75-76.

[5]李长青.传统出版&数字出版:变与不变[J].出版广角, 2012 (6) :18-20.

[6]张成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协同效应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7) :14-18.

[7]张彤, 刘英佳.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刍议[J].今传媒, 2011 (11) :105-106.

[8]陈宪民.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间联动发展机制的构建[J].出版广角, 2013 (14) :29-31.

医学期刊的数字出版 篇8

医学期刊是科技期刊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出版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医学期刊登载内容专业性强;第二医学信息的更新具有时效性, 需要信息的及时更新;第三医学期刊的受众群体具有特殊性, 主要为医药研究者和医务工作者, 这些群体通常教育程度较高, 能更好地适应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数字化出版能更好地满足医学期刊专业性、时效性要求, 另一方面医学期刊用户的高教育程度也推动了期刊的数字化进程。

1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形式

期刊的数字出版形式多样, 包括光盘出版、建设网站、加入数据库、微博出版、手机出版等。目前国内医学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形式为网站出版和数据库出版。

1.1 网站出版

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2011年国内741种学术类期刊中有544种期刊自建了网站, 其中239种为医学类期刊[2]。这些网站的内容和功能主要包括:期刊介绍及信息发布;将期刊内容数字化并在网络出版;使用在线采编系统实现期刊在线办公;为作者提供检索、链接等服务及其他扩展功能[2]。期刊网站通过网络对期刊进行宣传, 提高了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线采编系统的使用实现了从投稿、审稿、编辑校对、期刊出版等整个过程无纸化操作, 提高了稿件处理效率, 缩短了期刊发表周期, 方便快捷;网站的服务平台以及如博客、论坛等扩展功能则促进了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

1.2 数据库出版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另一种主要形式就是依托专业数据库进行出版。目前国内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数据库主要有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的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以及重庆维普资讯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些期刊数据库免费为期刊开通了网页模板, 期刊则可在数据库中自行修改期刊的信息。数据库配备专业人员负责数据库的维护和开发, 期刊只需将每期杂志邮寄给数据库。此外, 数据库检索途径多样, 不仅能通过数据库进行库内检索, 还能通过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 推动了期刊的传播。

2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学期刊数字出版发展迅速,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2.1 数字化方式单一

国内大部分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方式还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数字化后以PDF等格式在网上发布, 且为不影响纸质期刊的销售发行, 网络出版常常滞后, 其内容也缺乏深度加工, 很少有期刊能利用数字出版的平台, 开发出适合网络媒体发行的产品, 真正实现数字化期刊出版的。

2.2 网站建设不完善

国内医学期刊自建网站虽多, 但不少网站疏于管理和维护, 内容无法及时更新, 完全流于形式。网站功能也非常有限, 缺乏个性化服务, 互动性不强, 作者、读者大多只能利用网站检索站内文章进行阅读, 或查询稿件的进程, 对信息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也无法进行实时交流和信息反馈。

2.3 资源共享性弱

虽然作者可以通过医学期刊的网站阅读论文并进行全文下载, 但是门户网站的影响力有限, 大多作者还是通过数据库平台进行检索。而为了赢利, 数据库上论文的下载都需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共享。

2.4 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我国关于数字化出版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网络的便捷使得期刊论文的传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 导致了重复发表、剽窃、擅自转载等各种版权问题。而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 无法采取相应措施, 给作者、期刊都带来了损失。

3 医学期刊数字出版的对策及建议

3.1 与新技术、新媒体相融合, 创新出版模式

数字化出版不是纸质期刊出版后的电子出版, 而是要将数字出版手段运用于期刊出版之前。2010年10月中国知网正式启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 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期刊的内容。目前国内已有1123种期刊加入了这个数字平台[3]。单篇文章的优先出版极大地缩短了论文的发表周期, 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除了门户网站和数据库, 互联网的发展也为医学期刊数字出版提供了多种模式选择。3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 使得手机出版成为出版业的新生力量。手机出版具有多媒体性, 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交互性强, 受众信息精确等特点, 是将传统出版、数字出版服务、增值服务等相结合的新型数字出版方式;CNNIC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 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 网民中微博使用率为45.5%[4]。微博是快捷的沟通平台, 期刊可借助微博平台进行组稿、约稿, 与读者、作者以及审稿者进行及时的互动交流, 同时微博还可为期刊发布即时信息的途径。据统计, 截止2012年2月。在新浪微博上开通官方微博的期刊已经达到1500多家[5];医学期刊还可开设博客空间作为门户网站的补充, 发布最前沿的医学信息, 转载优秀的医学论文, 同时还可以开发增值服务功能, 促进学术交流以及编辑、作者、读者间的交流;此外手机二维码的应用能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访问通道, 读者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 访问二维码中存储的网址, 便可直接查看全文。

3.2 重视个性化服务, 完善门户网站的建设

门户网站是期刊的一张名片。医学期刊网站的建设一方面需及时更新信息, 丰富网站的内容, 增强期刊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要根据期刊的特色、风格设计编排网站, 以突出期刊的特色, 增强期刊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期刊的网站是编辑与作者、读者及专家交流、沟通的平台, 期刊可建立留言版块或论坛, 增强网站的互动性, 通过反馈信息更好的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 从而针对性的对期刊进行调整。此外期刊可根据用户的需求推出个性化的服务, 如根据会员订阅的专题、检索等情况, 定期将最新资源推送到用户邮箱;检索历史保存服务;提供云存储空间;提供站内交友平台等[6]。

信息检索是网站的一项重要功能。除了提供站内文章的检索, 期刊网站可建立参考文献链接, 自动关联至相应的数据库, 同时也可利用搜索引擎从引文数据库中自动加载论文的引文数据[7]。此外, 与其他专业网站建立链接, 能扩展网站的信息量, 方便作者了解专业领域最前沿信息的动态。

3.3 发展OA期刊, 促进资源共享

开放获取 (OA) 是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出版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 用户通过公共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或者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 唯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8]。OA期刊采取版面付费、读者免费的方式, 通过门户网站的网络平台或加入OA数据库, 免费开放全文, 以供用户阅读、下载。目前, 我国已有5个开放存取知识库[9]。程维红等调查表明, 截至2011年6月中国科协所属1050种科技期刊中共有308种OA期刊[10]。这种模式促进了资源的共享, 提高了论文的点击率, 同时扩大了期刊的影响, 为期刊争取了更多的读者和作者, 有利于期刊的发展。

3.4 建立版权保护机制, 保护知识产权

与所有期刊一样, 版权问题是医学期刊在数字出版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著作权法规定, 医学期刊为汇编作品, 出版者只享有半独立的著作权以及独立的版式设计权[11]。当医学期刊进行数字化出版时, 必须做好版权保护工作, 先与论文作者签订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许可使用或转让书面合同, 取得所有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严格遵守先授权后传播的原则, 合理合法地使用数字版权。而国家上层也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评估标准及行业规范的建设, 以保障数字化期刊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合法权益。

全球重要生态学会出版期刊介绍 篇9

1 美国生态学会出版刊物

美国生态学会出版多种刊物, 主要有Ecology, Ecological Monographu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以及学会通讯、生态学热点 (Issue in Ecology) 等多种杂志。其中Ecology和Ecological Monographs最著名, 是生态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刊物, 前者刊登各生态学分支研究论文和综述、报告等, 后者刊登生态学中新的观点、评述等, 详细介绍如下。

Ecology中文名《生态学》 (ISSN为0012-9658) , 于1920年创刊, 本刊发表生态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与综合性论文, 尤其那些关注发展生态学新概念、检验生态学理论的论文。网站免费提供创刊以来所有文章的目次和摘要, 1997年至今的所有文章的全文。已经实现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 每年发刊12期, 2007年影响因子为4.822, 160生态学类SCI期刊排名第7, 被引频次为38155, 排名第1。http://esapubs.org/esapubs/journals/ecology.htm

Ecological Monographs中文名《生态学专论》 (ISSN 0012-9615) , 创刊于1931年, 季刊, 主要发表篇幅较长的、综合性、多层面的研究论文。大多数论文由Ecology编委会成员处理, 应用性文章由Ecological Applications编委会成员处理。网站免费提供创刊以来的所有的文章目次和摘要, 1997年以来的全文, 实行OA出版。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8.117, 在160种生态学类S C I期刊中排名第5。http://www.esajournals.org/loi/emon

Ecological Application中文名《生态学应用》 (ISSN 1051-0761) , 创刊于1991年, 每年发表8期。本期刊发表结合生态学和其相关及应用的有关概念的研究和讨论文章, 特别是那些讨论了生态概念对环境问题解决、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应用基础科学原理。网站免费提供1991年以来所有文章的目次和摘要, 免费提供1997年至今的所有文章的全文, 实行OA出版。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571,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9位。http://esapubs.org/esapubs/journals/applications.htm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简写FRONT ECOL ENVIRON (ISSN1540-9295) , 中文名《生态学与环境前沿》, 创刊于2003年, 每年出版10期。本期刊主要刊登生态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综述文章和高影响的研究通信, 为工作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生态学者和科学家提供了及时的、高质量的生态学文章。本刊报道国际问题、跨学科或多国努力、新技术、老问题的新处理方法及生态科学的实际应用。网站免费提供2003年第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269,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3位。http://www.esajournals.org/loi/fron。

2 英国生态学会出版刊物

英国生态学会出版的正式刊物有4种, 即Journal of Ecology,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和Functional Ecology, 其中Journal of Ecology影响最大, 是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刊物之一, 它以植物生态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主, 表明英国在植物生态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也是著名的刊物, 以发表动物生态研究论文为主。

Journal of Ecology中文名《生态学杂志》 (ISSN0022-0477)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13年, 刊载有关植物 (包括藻类) 生态学、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等生态学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和评论。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86卷至今的内容目录、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422,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2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8509661/toc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中文名《动物生态学杂志》 (ISSN 0021-8790)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32年, 主要刊登动物生态学理论、实验于分析及其相关方法学的研究论文和简讯等。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67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74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8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60113/home

Functional Ecology中文名《功能生态学》 (ISSN 0269-8463)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87年, 主要刊登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物物理学和群落生态学、生物功能基因、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评论文章。网站免费提供1997年第1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15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3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87963/toc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中文名《应用生态学杂志》,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64年, 主要刊登应用生态学概念、理论、模型和方法相结合对生物资源的管理方面的论文、简讯和技术方法。鼓励利用应用生态学问题区验证和完善生态学理论。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35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220,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4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72213/toc

3 国际生态学会

国际生态学会 (出版的刊物有“生态学-Oikologia”和“生态学和进化进展-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每年各出版4期, 前者主要刊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后者主要报道生态学和进化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热点, 以及国际会议动态等。学会秘书处还不定期出版学会通讯 (Bulletin) 和消息 (Newsletters) 。

Oecologia中文名《生态学》 (ISSN0029-8549) , 每年16期, 每卷4期。创刊于1968年, 主要刊登国际上感兴趣的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侧重于评论。网站免费提供1968年第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2.973,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8位。http://springer.lib.tsinghua.edu.cn/content/100458/

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中文名《生态学与进化趋势》 (ISSN0169-5347) , 每年出版12期, 1986年创刊。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0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 1986第1卷至今所有文章的摘要。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4.79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位。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695347

4 中国生态学会出版的刊物

中国生态学会有《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研究》和《生态学杂志》, 以及学会通讯等。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创刊于1981年, 月刊。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观、区域、化学、污染、经济、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网站可以免费提供1981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837,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位[1]。http://www.ecologica.cn/ch/index.aspx

《应用生态学报》 (ISSN1001-9332) 创刊于1990年, 月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 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4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498,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3位[1]。http://www.cjae.net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创刊于1982年, 月刊。主要刊登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尤其鼓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来稿。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4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393,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位[2]。http://www.cje.net.cn

《林业研究》 (英文,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ISSN 1007-662X) 创刊于1990年, 季刊。主要刊登森林经营、林木育种、造林、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生物科学、木材科学、木材加工工艺、森林采运技术等方面的原始论文。同时, 也刊登研究综述、研究简报、会议消息、书评方面的稿件。http://jfr.nefu.edu.cn

5 结语

除了上面介绍的学会外, 国际上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态学会, 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生态学会, 他们都为各国和世界的生态学发展和全球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作用。从以上期刊的介绍可以看出, 我国生态学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生态学科研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每年均能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另外, 我国的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期刊太分散[3], 必须改变办刊思想, 进行集团化经营才能改变现状[4]。

参考文献

[1]任海, 李志安.变化世界中基于生态学的恢复——2007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和美国生态学会年会简介[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2]潘云涛, 马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3]莫京.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环境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 2007 (1) .

关于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思考 篇10

在我国9000多种期刊中, 学术期刊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影响大、效益高。目前学术期刊的印数一般在1000份至2000份之间徘徊, 除了一些学术影响大、社会地位高的如中国社科院及社科院各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 (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哲学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文学评论》等) 发行量较大外, 有一半以上的刊物发行量在几百份左右, 订户多为图书馆、资料室等单位订户, 个人订户极少。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学术性网站及大型数据库已经成为大型图书馆订购的对象, 一些小型图书馆、资料室也出现了联合订购数据库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 学术期刊的发行量不仅很难增加, 而且将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学术期刊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何可想而知。

经济拮据、办刊经费紧张致使人才流失、编辑知识老化、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术期刊面对困境, 不顾刊物质量大量扩版以收取版面费, 为学术界日益增长的学术泡沫起到助推作用。而千刊一面、风格老套、板式陈旧、内容空泛则成为学术期刊的痼疾。近年来,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 应加大对学术期刊的投资、加强学术期刊国际间的交流、苦练内功、提高刊物质量, 走出体制束缚的制约, 实现学术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但这些措施实施的效果甚微。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数字出版“打破时空局限, 发布时间瞬息性、储藏空间无限、学术研讨互动性强、运营成本低廉”的特征使传统期刊的出版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学术期刊的飞跃式发展, 实现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互动与结合是学术期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现状分析及评价

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起步, 发展速度很快, 但令人遗憾的是, 人们在肯定期刊数字化重要性的同时, 却没有付诸太多的实际行动, 或不知道该从何做起, 期刊数字化更多的是停留在概念和口号上。目前我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 由学术期刊主办单位自办具有自主版权的专业网站期刊

由于大多数期刊编辑部的资金及人力有限, 以及对网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类网站一般内容简单匮乏且更新速度慢或基本上不更新, 如笔者近期上某著名大学学报的网站, 其内容都还是2006年的。网站内容主要是期刊介绍、编辑部简介、投稿须知、近期刊物的目次等。也有部分办的相对较好的学术期刊网站提供过刊的部分内容查询, 如《出版科学》、《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的网站上可以下载到全文;也有些网站可以查询到稿件的处理情况等, 如《科技管理研究》隔一段时间会在网站上挂出退稿及用稿的情况。但总体而言, 学术期刊网站所起的作用多是期刊的宣传窗口, 缺乏个性化服务。其实除此之外, 学术期刊还可通过自办的网站实现编辑部及编辑流程的网络化管理与自动化管理, 从根本上提高期刊的生产和管理水平、规范生产流程, 使稿件管理自动化和网络化, 缩短稿件的处理周期, 拉近作者、编者、审稿专家的距离, 使期刊获得良好的声誉而进入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认识不足都没能很好的开展这方面工作。

2.2 由学术期刊提供内容, 权威数据库机构建立的综合性期刊网站

近年来, 我国集中式、大规模的学术期刊上网工作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国内比较大的一些数据库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国研网数据库、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这些数据库内容涉及数理科学、化学化工、能源与材料、工业技术、农业医药卫生、文史哲、经济、政治和法律、教育和社会科学、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等等。到目前为止, 中国期刊网收录7626种, 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收录5058种,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9000余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目前更多的是通过各种期刊网在网上的各种数据库中查找资料, 对数字资源的依赖日益加深, 通过纸介质期刊查寻资料的情形已经大大减少。据新闻出版总署的统计, 2006年我国互联网的期刊收入达到5亿元。

2.3 除以上两种主要形式外, 也有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尝试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发行

例如, 沈阳药科大学主办的网络版《中国药剂学杂志》、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网络版等, 2006 年,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也开始了网络版 (预印本) 的运作, 使出版周期提前了3~6个月, 大大缩短了论文出版周期, 使作者能够及时行使其作品的“首发权”, 广大读者也能更快地获取北京大学最新的科研信息。这些仅在网络上出版的学术期刊虽然已创办几年了, 在创办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解决了许多问题, 但是仍存在着影响期刊持续发展的因素, 需要主管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

2.4 评价

这三种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方式各有利弊, 严格来讲, 前两种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而是印刷版的重复, 是印刷期刊通过网络提供服务的一种形式。期刊通过加入网络数据库的方式上网虽然节省了自建网站的成本, 但因数据库厂商需要对编辑部提供的原始数据进行加工而使得网络版期刊时效性降低, 每期期刊全文上网都有一定的时间延迟, 数字出版即时发表的优势荡然无存。有学者对期刊的到馆时间与权威性期刊网站最新一期进行比较, 发现“万方数字化期刊”的期平均时滞为2.9个月, “中国期刊网”为3.6个月, “维普全文数据库”为4.1个月。这说明其作用更多的表现在:扩大期刊文献的传播范围、提高文献利用率和便于读者检索,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 缩短出版时滞, 推动期刊国际化进程等问题。

对于后一种形式的数字出版, 由于它只是一种网络或通讯信息产品, 与传统期刊相比没有正式刊号, 而且人们目前在观念上对其并没有真正认可, 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在评聘职称、核算工作量等进行学术评价时不予认可, 因而发展前途并不是很明朗。

3 促进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发展的对策选择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好, 但真正占据网络期刊出版平台统治地位的却并非传统期刊社, 而是三家科技公司——清华同方、北大方正、重庆维普, 作为内容提供商的传统出版机构, 大多仍处于观望状态, 或者认为, 将内容提供给这些技术发展商就万事大吉, 不需要再谋求其它发展。安于现状, 缺乏长远办刊的思想和创新思想, 是妨碍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3.1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如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问题、初期的资金投入问题、人才的聘用与培养问题、解决网络收费等技术问题等等。目前, 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成立了数字报业实验室, 既解决了重复建设盲目投入问题, 又为报业数字化建设起到了引领作用。建议将这种做法引入到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建设之中。此外, 数字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投入, 而学术期刊的经济实力普遍较弱, 依靠期刊自发进行数字化有一定难度, 因此, 希望政府部门从期刊社的实际情况出发, 致力于有利于期刊社发展的建设。

3.2 实现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

作为网络媒体, 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广、阅读率高, 同时互动性、参与性强, 能够随时掌握读者的阅读倾向, 比如哪篇文章好, 哪篇文章的下载率高, 编辑能做到一目了然。而且网络出版缩短了出版时滞, 为科研论文的快速发表创造了条件, 但目前人们对学术期刊的网上出版还存在一个认知过程, 如大多数学术期刊的作者还是倾向于在纸质期刊上发表论文, 认为只有发表在纸质刊物上才能算作是科研成果, 而不看重发表在网上的文章, 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学术机构在职称评定、计算科研工作量的完成时都不认可这类成果。因此笔者认为, 新闻出版总署应在条件成熟时, 在适当的时间发文公布一批网上出版学术期刊, 使其由纸介读物转变为网上出版物, 并且文件应明确规定这些刊物的学术评价标准等同于纸介读物, 如此将极大的改善目前这种情况, 广大的科研工作者、教师以及研究生都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有选择地在印刷版或网络版上发表文章。假如全国数千家学术期刊都能实现网上出版, 每年仅节省的纸张就很可观。

3.3 学术期刊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正确处理好纸质版与网络版的比例关系

随着网络空间的拓展, 网站所提供的内容必须是读者所关心和需要的。用户登录期刊网的主要目的是查找资料, 了解期刊的内容, 因此, 期刊的全文上网是大势所趋, 但毋庸置疑的是, 期刊全文上网必将对纸质版的发行产生冲击。要处理好这一矛盾, 期刊社网站的建设就应掌握好分寸, 从期刊的客观实际出发, 把两者的比例调整到最佳, 如一些期刊将适合于网络传播的部分从刊物中选出放在网上, 以吸引读者的注意与兴趣, 并引导其购买纸质版进行深入阅读。

3.4 学术期刊应积极规划网站建设, 投资网络出版

吸引力是网站的生命源泉, 网站需要不断地创新与更新, 需要个性鲜明的招牌栏目来支撑, 需要给网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需要与读者产生交互、产生共鸣。网站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 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书原封不动地放在网上就万事大吉, 而要按照网络的特性对期刊内容进行深加工, 加上相关知识链接和背景知识的介绍, 从而使期刊增值。在网站建好之后还要不断的进行更新与维护, 上传新内容, 让读者了解学术期刊的新动向, 同时还要及时回应读者。

摘要: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与网络时代的到来, 为学术期刊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目前学术期刊以自办网站、加入权威数据库、实现学术期刊的网络发行等方式涉及数字出版。学术期刊在实现数字出版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政府部门要及时进行规划引导, 给予政策支持, 期刊社也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关键词:数字出版,学术期刊,数据库,期刊网站

参考文献

[1]王会.网络出版是学术期刊最终选择[N].中国新闻出版报, 2007-05-29 (11) .

[2]汤菲.论学报出版资源优化配置的路径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7 (4) :43-46.

[3]汤菲.论网络出版与传统出版的互动[J].出版科学, 2006 (3) :55-58.

[4]蒋海鸥.传统出版社:数字出版的困境与思索[J].出版广角, 2007 (7) :17-18.

期刊专有出版权论略 篇11

【关键词】期刊;专有出版权;版权

【作者单位】葛声波,成都师范学院政治学院。

专有出版权是版权的延伸,由于许多版权的权利人通常不具备出版主体资格,所以往往将专有出版权授予具备出版资质的出版者行使,以达到出版作品的目的。版权是期刊经营的战略资源,专有出版权因为具有排他性、独占性和专断性等特征,成为期刊出版者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未有对出版者权、专有出版权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加之对图书出版者与期刊出版者就专有出版权的问题做了区别规定,使得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期刊出版者是否享有专有出版权”“期刊出版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是法定还是约定”“期刊专有使用权和专有出版权的关系怎样”等问题争论不休,不仅对期刊出版者的版权管理实践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成为期刊出版者利益被忽视与容易受到侵犯的重要原因。

一、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主体资格

1985年,文化部在《图书、期刊版权保护试行条例》(以下简称《试行条例》)第13条第4款规定,出版者对此前已经出版或者已经接受的作品享有五年的专有出版权。虽然该条款未明确“出版者”是图书出版者还是期刊出版者,但是由于《试行条例》的《实施细则》第8条第4款专门规定“期刊对在本刊上首次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年的专有出版权”,所以应指图书出版者。无论是图书出版者还是期刊出版者,在《试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框架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都是法定的,尽管专有出版权的含义并不清晰。然而,这项规定随着1990年《著作权法》的实施有了较大变化。

1990年,《著作权法》第30条第1款规定:“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约定期间内享有专有出版权。”有学者据此认为,专有出版权是法定授权,只要权利人与图书出版者达成出版事宜并签订合同,图书出版者就当然地取得专有出版权。或者说,权利人将专有出版权授予图书出版者是没有选择余地的,图书出版者取得专有出版权是基于法律规定,而不是基于和权利人之间的合同约定[1] 。但是,《著作权法》并未如《实施细则》那样赋予期刊出版者专有出版权。于是,学术界就出现了“专有出版权只是图书出版者享有,而报社、期刊社虽然同样为出版者,却不享有专有出版权”的观点[2] 。支持依据包括:期刊出版周期短,传播时效性强,盗版的可能性不大,赋予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没有必要。其二,按照“报刊转载法定许可”的规定,既然期刊登载的作品在未附带禁用声明的前提下,能够被转载、摘编,那么就否定了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可能性。

虽然图书出版与期刊出版的特点和受到侵权威胁的程度不同,但与权利人的关系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而且都面临市场竞争。在专有出版权的问题上对图书出版者给予特殊照顾,而将期刊出版者抛弃于一边,有失公允。有学者认为,期刊出版者不是没有专有出版权,现行《著作权法》第33条第2款规定的从作者投稿之日起到收到期刊出版者采用通知的“30日”就是期刊出版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期限。这种观点无法律根据,而且即便“30日”可以作为期刊专有出版权的期限,对期刊出版者利益的保护也无意义。其一,从作者收到期刊出版者通知到期刊出版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很长),待期刊出版时该期限已过。其二,“30日”的专有出版权期限太短,期刊出版者据此行使和主张权利只能是“画饼充饥”。其三,“30日”的专有出版权还会随着期刊出版后的法定许可转载、摘编而失效。

好在《著作权法》在肯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同时,没有对期刊出版者“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予以明确否定,这既为后续立法预留了空间,也给期刊出版者通过相应方式获得专有出版权暗藏了有利条件。反过来推论,期刊出版者可以成为专有出版权的享有与行使主体。《〈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赋予了图书出版者与期刊出版者同等的法律地位,一方面第55条规定图书出版者“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另一方面在第48条第2款规定“报刊社对其刊登的作品根据作者的授权享有专有出版权”。这项规定是对不同学术观点的正面回应,是现行《著作权法》早就隐藏的“期刊出版者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规制措施的显性化,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二、期刊出版者获取专有出版权的途径

版权法上的权利因一定的行为而产生,就权利的原始取得而言,版权因作品的创作而取得,与版权相关的权益因传播作品而产生[2] 。作者是专有出版权的原始主体无疑,但只有将这种权利转交给出版者行使才能实现其发表作品的目的,于是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认为,期刊专有出版权是基于出版活动的权利。特别是我国《著作权法》将专有出版权置于“出版、表演、录音录像、播放”的范畴,似乎使这种观点有了佐证。但是,期刊出版者对专有出版权的享有并不是因为其开展了出版活动。1991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41条规定,由权利人承担出版经费的图书,图书出版者不享有专有出版权。出版活动和出版经费是否由权利人承担无关,所以出版活动不是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理由。这种推论适用于期刊出版者,因为就出版业务本身而言,期刊出版与图书出版无实质性不同。

按照1985年文化部《实施细则》第8条第4款的规定,只要是在本期刊“首次”刊登的作品,期刊出版者就享有一年的专有出版权,这种权利不因权利人的授权而享有,也不因权利人的否定而灭失。为了保护期刊出版者享有的这种法定权利,《实施细则》第8条第4款还将“禁止权”赋予了期刊出版者,而不是作者,规定未经期刊出版者(而非作者)同意,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摘编、选编、改编作品。然而,期刊出版者享有的法定的专有出版权在《著作权法》实施后就荡然无存了。

nlc202309081856

有学者认为,虽然现行《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期刊出版者可以享有专有出版权,但是《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规定实际上已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因为,该条款规定,期刊出版者无须与权利人签订书面合同就可以获得专有使用权,而“专有使用权”的范围大于“专有出版权”,“专有出版权”只是“专有使用权”的一种。这种观点的缺陷在于作者向期刊投稿,只是希望就其作品的出版与期刊出版者达成合意,这种合意通常认为只是作者将其发行权、复制权、汇编权授予了期刊出版者,不涉及其他权利,也不表明期刊出版者获得了对这些权利的专有行使权。在作者未明示的前提下,不能认为作者在投稿的同时就将专有出版权自然授予了期刊出版者。

经常看到期刊出版者以声明、稿约等形式声称自己对专有出版权的享有。比如,有的期刊在稿约中规定:凡在本刊发表的作品,本刊享有2年的专有出版权。还有的期刊社声明指出,文章自发表之日起,专有出版权归期刊社所有。对此做法,有学者认为,声明、稿约并非期刊出版者想直接获得专有出版权,而是一份标准合同,期刊出版者通过这一合同向不特定的第三人──作者要约。当作者承诺──在看到声明后将作品寄给期刊出版者,这一标准合同才成立,期刊出版者即通过这一出版合同取得了一定期间内该作品的专有出版权,这是符合法律规范的[3] 。还有学者对期刊出版者以声明、稿约获取专有出版权的做法大加赞赏,认为是期刊出版者获得专有出版权的简便方法,可操作性较强,值得推广。

早在1991年《著作权法》实施之初,国家版权局就在《关于报刊社声明对所发表的作品享有专有出版权的意见》中明确表示:“报刊社发表作品,仅获得非专有出版权,只有著作权人有权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和授权刊登此类声明。”[4] 这是因为,出版合同属于双务合同,声明、稿约只是要约邀请,而非要约,作者向期刊投稿并不是对声明、稿约内容的承诺,更不能认为是作者在知悉了声明、稿约的具体内容后做出的意思表示。期刊出版者希冀通过声明、稿约来获得专有出版权,并对作者和作品使用者产生约束力是无效的。有的期刊出版者在声明、稿约中称“已经获得了权利人的授权”,但是如果没有加注规范化标记,仅靠声明、稿约,作者与其他作品使用者是难以判断授权是否有效的。期刊出版者通过声明、稿约主张专有出版权只对自己享有全部版权的法人作品,或者享有除署名权之外的所有版权的特殊职务作品具有法律效力。

进一步分析,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下图书出版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也并非有的学者认为的属于法定授权。1990年《著作权法》第30条关于图书出版者专有出版权的规定用了“合同约定期间”与“合同约定期满”的表述。2001年《著作权法》第30条与现行《著作权法》第31条都规定,图书出版者“按照合同约定”享有的专有出版权受法律保护。可见,专有出版权的享有不仅与合同有关,而且是一种合同授权,不是法定授权。《〈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48条第2款规定,报刊社对其刊登的作品“根据作者的授权”享有专有出版权,第54条第4款又规定“报刊社与著作权人签订专有出版合同……”,这明确指出了对大多数期刊出版者来说获得专有出版权的唯一途径是“与作者约定”。如果期刊出版者和作者没有约定专有出版权的授予与行使问题,期刊出版者获得的只是非专有出版权,而非专有出版权。

那么如何理解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3条关于报刊出版者取得专有使用权无须书面合同授权的规定呢?这种规定是考虑到报刊出版作品数量较大、来稿周期不规则和出版周期短,通过合同约定专有出版权具有操作困难而做出的,表明法律不鼓励报刊出版者取得专有出版权[5] 。但是,这项规定的确造成了人们对期刊出版者取得专有出版权不需要合同授权的误解。如果立法不明确规定期刊出版者必须通过合同约定享有专有出版权,那么就剥夺了权利人的专有出版权,期刊出版者享有的权利也处于不确定状态。作者向期刊投稿可以不签订合同,但不应当认定专有出版权一并授予了期刊出版者。

三、期刊出版者对专有出版权的行使与保护

专有出版权作为一项与版权有关的权利,包含了“专用权”和“禁止权”两层内涵,“专用权”是对于获得授权的出版者而言的,“禁用权”则是对于其他出版者或者作品利用者来讲的,“禁用权”的边界会略大于“专用权”的边界[6] 。期刊出版者拥有专有出版权意义重大:其一,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之后,这项权利就从版权中脱离,权利人自己不得在约定期限内的同一地域以同种文字出版本作品,并且不得再许可其他出版者行使专有出版权。其二,在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期间,其他出版者(包括图书出版者、报刊出版者等)不得在同一地域以同种文字出版本作品。其三,在专有出版权存续期间,期刊出版者享有独立的诉权,包括对违反合同约定的“一稿多发”,非经授权的转载、摘编,以及图书非经授权的结集出版期刊文章等行为的指控。期刊出版者与权利人约定专有出版权对权利人利益的保护也是非常有利的。比如,期刊出版者在获得专有出版权后就可以代理权利人身份行使禁止权,代收并向权利人支付转载、摘编的报酬,并以期刊出版者的名义依法维权,为权利人挽回损失等。

期刊出版者与作者就专有出版权的约定应该具体、清晰、明确,避免约定不明、含糊其辞。其一,享有权利的期限。按照《〈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4款的规定,期刊出版者如果与权利人约定不明,那么只能享有一年的专有出版权。其二,地域与版本。现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8条和《〈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55条规定,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图书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指“享有在合同有效期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这项规定同样适用于期刊出版者,合同应就专有出版权的适用地域、文字、版本等问题做出具体约定,但是对于一篇文章的原稿、修改稿如何认定,或许比对图书原版、修订版的鉴别要困难得多。其三,权利涉及范围。无论是现行《著作权法》及其配套法规,还是《〈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都未对专有出版权的权利范围做出规定,一般认为期刊出版者的专有出版权主要包括复制权、发行权和汇编权。期刊出版者不仅要与权利人就上述权利约定明确,而且在约定不明的情况下,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获得了专有出版权之外的其他权利。

nlc202309081856

期刊出版者在获得专有出版权后,应在期刊或者文章的相应位置加注版权标记,宣示权利。加注版权标记是国际期刊出版的普遍做法,也是许多国家的版权法和相关国际版权公约的要求。比如按照美国《版权法》的规定,如果作品加注了版权标记,侵权者就不能主张善意侵权,无法逃避侵权责任。《世界版权公约》第3条第1款规定:“……经作者或者版权所有者授权出版的作品的所有各册,自首次出版之日起,要标注?的符号,并注明版权所有者姓名、首次出版年份等,其标注的方式与位置应使人注意到版权的要求。”对于期刊出版者来说,加注版权标记是易于实施的简便的利益保护方式,本身包含“请勿侵权”的警告。我国期刊加注版权标记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取得权利人授权后发布版权声明。《〈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送审稿)》第48条第2款规定:“报刊社对其刊登的作品根据作者的授权享有专有出版权,并在其出版的报刊显著位置做出不得转载或者刊登声明的,其他报刊不得转载或者刊登。”二是按照《世界版权公约》的要求加注标记?。如果期刊出版者对期刊中的所有文章都获得了专有出版权,只在版权页的显著位置发布声明或者加注版权标记就可以了,如果只是对期刊中的部分文章取得了专有出版权,那么就要在对应文章第一页的显著位置发布声明或者加注版权标记。

期刊出版者要按照与权利人的约定行使专有出版权,不得在合同之外超地域、超期限、超文种地使用相关权利。对于侵犯专有出版权的行为,期刊出版者应积极维权。权利人将作品的专有出版权已经许可给一家期刊出版者后再许可给另一家出版者,或者其他报刊出版者未经授权转载、摘编,或者图书出版者未经授权选择期刊文章后结集出版,以及未经授权对期刊整体或者部分文章进行数字化销售,都构成对期刊专有出版权的侵犯。《著作权法》第48条第2款明确规定,侵犯图书专有出版权者,将承担民事、行政,甚至是刑事责任。随着《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的尘埃落定,期刊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的主体资格将得到明确,对侵犯期刊专有出版权的处罚规定也将颁布实施,从而为期刊出版者维护权益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参考文献

[1] 曾敬.分析我国图书专有出版权[J] .现代法学,1992(6):20-21.

[2] 董炳和.略论专有出版权[J] .知识产权,1999(1):31-32.

[3] 马健.论专有出版权[J] .北方论丛,2000(6):59-62.

[4] 马建平.一稿多投正当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权利规制[J] .现代出版,2012(5):18-21.

[5] 詹启智. 一稿多发现象:基于作品本质特征的研究[J] .学术界,2013(2):109-121.

[6] 谢甄珂.汇编作品专有出版权问题研究[J] .科技与法律,2011(2):44-48.

期刊数字化出版发展问题探讨 篇12

关键词:期刊,数字化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编辑出版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生产生活领域, 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例如在学术研究方面, 科研工作者绝大多数都是从网络上下载相关信息, 很少是从纸质期刊获取。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 要求到2020年, 传统的出版单位基本上完成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出版成为摆在期刊编辑出版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1 期刊数字化出版的重要性

首先, 期刊数字化出版是新技术发展的需要。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 正成为当今发展最快、普及最广、渗透力量最强的高新技术。信息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发展, 推动社会信息化。只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与预测, 为期刊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近年来, 由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出版技术更新很快, 电子出版物的发展、普及与应用, 改变了期刊出版的特点和功能, 期刊数字化出版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也是编辑工作改革的需要。传统期刊编辑出版流程单向封闭, 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将其转变为一种交互性强、双向或多向的信息流通方式。期刊利用稿件采编系统可实现网络化管理, 从收稿、审稿、编辑加工, 到出版发行均在网络上实施, 缩短了出版周期, 提高了出版效率, 这是传统出版方式无法企及的。而且, 作者通过网络投稿、修稿, 专家网上审稿, 均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编辑可以在网上和专家进行交流, 并将修改意见快速反馈给作者, 实现了编辑、作者与审稿专家的互动交流, 提高了编辑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外, 期刊数字化出版为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期刊因其信息存储量大、更新及时、传播速度快、检索方便、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 扩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围,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避免了科研人员因重复研究导致的精力与财力的浪费。同时, 数字化出版还有利于完善审稿专家库, 实现各个期刊相关审稿专家共享。

2 期刊数字化出版对编辑出版人员提出的要求

2.1 切实转变观念, 重视发展数字出版技术

传统期刊出版形式单一, 所有环节都是建立在纸质媒介的基础上。而数字化出版是一种复合的网络结构, 从选题策划、组稿、收稿、编辑加工、校对、发稿到付印都需要一套全新的工作模式。因此编辑出版人员要一改传统出版模式, 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法。其次, 由于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的网络传输特点, 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具备与网络时代相符的多元思维, 并将其融进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去。

2.2 积极掌握多种数字化出版新技术

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工作需要编辑出版人员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能较好地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制作技术, 将其整合到实际编辑出版工作中去, 提高稿件处理效率, 提升期刊的编校质量和管理水平。将多媒体技术融进编辑工作中可以吸引读者, 有效扩大读者群。运用网络技术可方便快捷地与作者、专家交流, 提高编辑效率和质量。因此, 期刊编辑出版人员不但要掌握好业务知识, 更要掌握多项计算机新技术。

2.3 确保期刊编辑出版质量

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过程中, 编辑出版人员不能专注于数字化工作, 而忽略期刊的质量。编辑工作的实质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利用与加工, 无论是传统出版形式还是数字化出版, 只是获取的方式和表现的形式不同罢了。出版内容始终是期刊的灵魂所在。所以在数字化出版改革过程中, 千万不要走入误区, 只注重如何数字化, 忽略对期刊内容的重视, 这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无论是电子书、手机阅读器, 还是在线阅读、多媒体阅读, 都需要强大的内容支撑。用户的需求是多维度、全方位的。数字化期刊作为一种载体, 必须要考虑如何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 才能做优做强内容资源。

2.4 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计算机网络信息传播范围广, 传播速度快, 因此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就需要编辑出版人员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敏锐的学术洞察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 严把政治观, 防止一切危害人类、社会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编辑人员只有不断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在数字化出版过程中创造更多的优秀作品。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数字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 当今世界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期刊数字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但是国内期刊数字化出版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比如数字化手段较单一、网络版权的保护制度和网络出版体制有待完善、数字化规范标准尚未形成等, 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编辑出版人员应该认识到数字化出版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 确保期刊出版向数字化方向顺利转型。

参考文献

[1]李晶.我国期刊数字化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 2010.

[2]曾广翘.数字化出版形式下传统科技期刊的出路与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12) .

上一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朗读下一篇:经济型餐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