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指标(共7篇)
期刊指标 篇1
近日,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情报方法研究中心公布了2009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自1987年以来一直承担着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量和影响的统计分析工作, 每年定期公布中国科技论文发表趋势和状况。
该统计报告包括我国发表的国际论文数量、国际论文被引用情况、国内发表论文数量、国内论文被引用情况、我国各学科领域论文分布和影响、我国各地区论文分布和影响、我国重要机构论文分布和影响、我国国际合著论文情况、我国高影响科技论文情况和我国科技期刊有关指标的统计分析。
该报告中, 《消防科学与技术》的影响因子为0.434, 在环境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类期刊的34种期刊中列第28位, 在核心版的全部1868种期刊中列第710位。
王万钢 供稿
very similar. The spread of fire achieved by simulation or experiment were similar before 250 s. The collapse of paper box after 250 s made the fire spread in simulation a little later than in experiment. The cigarette could hardly ignite the whole storehouse if the goods been set rightly.
期刊指标 篇2
一、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基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6—2009年版(统计年限为2005—2008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数据,以收录的41种“国际医学”系列期刊作为统计期刊,分别对其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分别计算每一年相应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并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相应年的指标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某一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经统计,《国际护理学杂志》4年中的总被引频次均位于本系列榜首,分别为1677、2118、2750、3357,相对较高且稳定,说明该期刊总体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受学者型作者和读者的关注程度较高,学术交流亦较为广泛。
2006-2008年版中本系列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均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分别为11、43、87;《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在这3年中均较之略高。2009年版中总被引频次最低的期刊是《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总被引频次为113次;而《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较之略高,为116次。表明这两种期刊对目前医学研究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也可能与其专业面窄且同其他学科交叉少有一定关系。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质量并不均衡。
由表1可见,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所占比例数较大,其中总被引频次<500的期刊数逐年减少,500≤总被引频次<1000的期刊数变化不大。2006-2008年版均未出现总被引频次≥3000的期刊,到2009年版仅有1种。由表1可以看出,该系列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一般来说,创刊时间长、出版周期短、载文量较大的期刊,更容易获得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值。
(二)影响因子
期刊的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文章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次数除以该期刊前两年发表文章的总数所得到的比例。影响因子是目前公认衡量期刊,尤其是同类期刊影响力大小的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一般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作用也越大。
统计显示,2006~2008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期刊均为《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其影响因子分别为1.177、1.304、0.980。
2009年版中影响因子值最高的是《国际护理学杂志》,为0.888;《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次之,为0.797。
以上统计表明,4年中这两种杂志的学术质量及学术影响力相对较高,影响因子较稳定。
4年中影响因子最低的期刊分别为《国际移植与血液净化杂志》(2006年版,0.066)、《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年版,0.132)、《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年版,0.162)和《国际生物制品学杂志》(2009版,0.169)。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其本身学术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可能受所报道学科性质的影响,导致与综合性期刊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2显示,影响因子<0.3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减少,由2007年版的31.7%减少到2009年版的14.6%;0.3≤影响因子如,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从2007~2009年版逐年增加,每一年比其前一年均增加10%左右。这与从2006年初开始“国外医学”系列陆续更名改版为“国际医学”系列,其办刊宗旨及内容也随之进行了相应调整有一定关系。0.5≤影响因子<0.7的期刊数所占比例也逐年略有增加,由2006年版的13.5%增加到2009年版的22.0%。但0.7≤影响因子<1和影响因子≥1的期刊数有波动,甚至2008年版和2009年版中为0。另外,0.3≤影响因子<0.5的期刊数所占比例最大,2006-2009年版中分别为43.3%、36.5%、46.3%和56.1%;其次为影响因子<0.3组,期刊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9.7%、31.7%、22.0%和14.6%。总之,该系列中半数以上期刊的影响因子<0.5,表明该系列中学术影响力较高的优秀期刊为数不多,期刊整体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说明该系列期刊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
(三)指标平均值对比及分析
“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指标平均值是指该系列中全部统计期刊相应指标的平均值;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指标平均值是通过统计《中国期刊引证报告》的“期刊学科分类表”中医药卫生类的17个学科领域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后,再分别计算相应平均值而得到的。
由表3可见,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平均总被引频次逐年升高,但均在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总被引频次平均线以下,说明该系列期刊总体被使用和被重视程度还不够高。2006-2008年版该系列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逐年小幅上升,2009年版虽略有下降,但整体没有明显变化。而这项指标略低于医药卫生类期刊的平均水平,这与“国际医学”系列以刊登综述为主、论著为辅有关。同时也表明,该系列期刊所刊论文创新性与影响力相对不够高。
总之,4年中“国际医学”系列期刊的这两项指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相应年医药卫生类期刊两项指标的平均水平。表明“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具有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对策建议
为使“国际医学”系列期刊尽早赶超全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整体水平,笔者结合在《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工作的实际,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打造优势栏目,扩大版面,不断提高期刊影响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更名为《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后,在过去单一的综述、译文、文摘“三合一”固定栏目的基础上,又增添了论著、述评、讲座、海外专递等新设栏目,特别是从2008年下半年增设了“国际期刊连线”栏目,刊登Radiology和EuropeanRadiology论著摘要的中文译文,自原文出版到刊登最短间隔1个月,大大缩短了发表时滞,同时,每期的刊载量也从72页增加到104页,这一栏目一经推出,便受到国内广大专业人员的欢迎,提高了该刊的影响。
(二)积极发现优秀作者,约组优质稿件,提高载文质量
为确保论著的质量,在充分发挥编委作用的同时,还应实时跟踪本刊优秀作者及中华放射学会各学组骨干的学术动向,及时搜集其论文发表情况以及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情况,主动约稿。编辑部还应积极参加全国性专业会议,去捕捉、感受前沿的专业信息,发现研究热点,主动联系并约稿。同时,定期向国内外放射学界的知名专家约组述评、专题讲座及海外专递等稿件,使每期刊物都有新视点,以吸引更多的读者。
(三)强化规范意识,严格执行标准,提高专业素质
期刊指标 篇3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期刊引用分析研究的重要检索评价工具。选用的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些期刊是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2]中分别收录了1946、1998、1998、1994种和1989种期刊的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核心他引率等指标,其中,地理类核心期刊14、16、16、17和20种。
本文选取了《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收录的我国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文献计量指标,分析了我国地理类核心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地理类期刊办刊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地理类期刊4项指标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值对比
由表1可知,地理类期刊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均大于全部收录期刊的总平均,发展速度较快。2012年和2013年地理类期刊的核心他引率低于全部收录期刊的总平均值,说明地理类期刊这两年被其他刊引用次数减少,自引率有所增加;2009—2011年核心他引率与全部收录期刊基本一致。
二、2009—2013年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指标分析
(一)核心总被引频次
核心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由下页表2可知,2009—2011年有1种期刊的核心总被引频次<50,总被引频次>1001的地理类期刊数在不断增加,由2009年的7种增加到2013年的12种。说明5年来地理类期刊不断进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核心影响因子
核心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表示评价前2年期刊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由表3可知,2009年、2010年和2013年影响因子<0.100的地理类期刊为0,2011—2012年只有一种期刊影响因子<0.100,2009—2013年始终是影响因子>1.001的期刊所占的百分数最大,分别为35.7%、31.3%、31.3%、52.9%和50%。
(三)核心即年指标
核心即年指标是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即年指标越高,期刊所获得的反响速率越快。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由表4可知,即年指标>0.101的地理类期刊数占主导优势,2009年为35.7%、2010年为25%、20012年为47.1%、2013年为55%,仅仅只有2011年略低为18.8%,可以说这5年间地理类期刊的反应速度不断在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在提升。
(四)核心总被引频次居前5位的期刊
从表5可以看出,5年中总被引频次居前5位的地理类期刊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经济地理》、《地理科学进展》、《中国沙漠》和《冰川冻土》8个刊,《地理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居首位,且每年都在增加,从2009年的4522次增加到2013年的5867次,核心他引率也是最高的。
(五)核心影响因子居前5位的期刊
从表6可以看出,2009—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居前5位的期刊有《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干旱区地理》、《地理科学进展》、《冰川冻土》、《中国沙漠》和《湿地科学》,这8个刊的核心影响因子均>1.001。《地理学报》的核心影响因子最高,始终保持在2.00以上,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最高为2.534,2009年最低为2.236。
三、小结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年中收录的1989种核心期刊,全部收录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180次、核心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0.523、核心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0.072;地理类核心期刊的总被引频次的平均值为1692次、核心影响因子的平均值为1.08、核心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0.14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地理类期刊在我国科学界影响力的总体水平高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水平。
虽然,地理类期刊总体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高于全部收录期刊的平均值,但是,地理类部分期刊的他引率偏低。2012年排在前5位的地理类期刊有3种期刊的他引率不足0.8,有部分期刊可能存在自引率较高而导致他引率偏低的情况,自引率有可能影响到期刊影响因子的客观真实性[3]。如果不存在或较少统计误差的话,总被引频次指标则更能客观真实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4],片面追求高的计量学评价指标,不利于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地理类期刊编辑部应重视自身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并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坚持自己的报道宗旨,旗帜鲜明地走特色之路,才能使自己的期刊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9—2013年地理类核心期刊的被引用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结果表明:地理类期刊核心总被引频次、核心影响因子、核心即年指标均大于全部收录期刊的总平均,地理类期刊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地理类部分期刊的他引率偏低。地理类期刊编辑部应重视自身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并致力于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坚持自己的报道宗旨,旗帜鲜明地走特色之路,才能使自己的期刊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理类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学术影响力,分析
参考文献
[1]潘魏伟.2001~2006年9种大气科学核心期刊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433-438.
[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2014.
[3]莫京,任胜利.国内外科技期刊的期刊自引对比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5):655-657.
期刊指标 篇4
关键词:被引量;引文分析;期刊评价
标注引用是基于研究者认为某文献对其研究产生的影响重要到需要说明的程度,这说明被引用本质上仅表示该文献对其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足够影响,而受影响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直接说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水平高低。一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也有可能从来不被人引用或引用很少。一篇对于业界非常有影响力和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其贡献并不能完全通过学界的引用来表现。此外,受影响的研究者个体之间学术研究和文献接受水平、每次引用行为受被引用文献影响的程度都会有差异,所受到的影响在性质上也有介绍研究起源、提供研究证据、说明类似成果、引用他人观点仅为批判等显著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的程度很显然都是无法定量甚至定性比较的。
许多研究者对于把被引量用作文献或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但被引的确是一种同行之间在学术质量方面的肯定,而且这种肯定也和学术质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①以往对期刊的学术贡献主要依靠同行评议,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手续繁琐、人情往来等弊病,科研管理工作强烈需要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相比之下引文分析法尽管并不完善,但在目前各类期刊评价方法中却最具科学性,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引文分析虽然仍旧是基于同行评议,但统计被引量和被引率却成为一种定量意义上的考评方式。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被引指标的统计简易性、大样本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世界上最著名的SCI、SSCI、A&HCI等学术评价系统和国内多家学术评价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被引指标。
被引量指标是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评价中最简单直接的使用方式,是从历史回溯的角度表征了被评价期刊在学术研究脉络中的地位和在科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被引量指标包括总被引频次、5年被引频次、他引总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被引刊数等。总被引频次又称被引总次数,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发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5年被引频次是总被引频次的简单化统计,指被评价期刊在被统计年的前5年所刊发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他引总频次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发的全部论文被除该刊之外的其他统计源在统计当年引用的总次数,主要为了消除自引对引文分析的负面影响。篇均被引频次是总被引频次与载文总量(或可引用文献总量)之比,主要为了消除载文量大的期刊具有的先天优势。被引刊数是指统计当年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量,用来评价被评价期刊的影响范围和受关注度。被引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刊物的学术水平、载文量、所属学科、受关注度、可获得性、非正常引用和统计源等。
一、刊物的学术水平
刊物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所刊发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在本学术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理论上推测会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从而引发相关研究者的注意和引用。这也是被引指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依据所在。虽然不能简单说学术水平高的论文必然会被引用或被引量大,但同等情况下学术水平高的论文的被引量一般会高于低水平学术论文。ISI曾就被引频次与同行评议的相关性做过深入研究,为排除获奖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的影响,从1961年版的SCI统计中对1962、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的获奖科学家所发表论文的被引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奖者的篇均被引频次为2.9,而本领域的篇均被引频次为1.57。1961~1975年间250位被引频次最高的科学家中,有42人获得诺贝尔奖,有151人至少被选入一个国家的科学院,其他人也都以不同形式获得了学术奖励上的承认。②
根据论文所刊发期刊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可以非常简便地评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层级。虽然是明显的以学术期刊评价代替论文评价,把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推卸到期刊编辑部的审稿编辑手中,但这种“以刊论文”现象依然被广泛运用于科研绩效、职称申报、论文评奖等许多领域。各类期刊评价体系每次评出的期刊类别由于会直接引发刊发论文的被评价效果,从而导致作者群投稿热情发生直接变化。多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在理论上会引发刊物被引量的上升,而被引量的优异表现又会使期刊获得在评价效果上的进步,如进入核心期刊或提高在同类期刊中的排名。学术声誉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而期刊评价是反映期刊的学术声誉的主要途径。位列“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不仅对读者有号召力,从而提高被引用的可能,也会由此吸引到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稿源,从而为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这样看来,能够多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与刊物被引量的提高是互为因果关系。不断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会使刊物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反之则会恶性循环。当然这种变化一般不会立刻显现,会有一段时间的反应滞后。是否“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是刊物学术水平发展的显著分水岭。跌出几家最受重视的评价体系的“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序列是任何一家期刊的“噩梦”,再次返回可能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序列内的刊物一般都“稿满为患”,拥有大量优质稿源;而序列外的刊物则“门庭冷落”,甚至有的学者以论文被发表在序列外刊物上为耻。期刊评价引发的读者投稿效应客观上的确大大影响了学术期刊的整体利用效果,大量学术水平中等的论文徘徊在能否发表在目的刊物的边缘,也为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创造了灰色空间。
二、刊物载文量
刊物的载文量与刊物的被引量呈理论上呈正相关关系,载文量越大,刊物被引用的可能性也就必然会增加。当然增加载文量的被引有效程度还需要被引率的考察,被引率的使用的确可以消除载文量对被引量的影响,但过分看重被引率也会引发刊物靠片面减少载文量来提高刊物的排名,从而降低学术期刊整体的利用率。因此,各评价体系普遍采用被引量和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被引率指标一起参与评价。
nlc202309030704
三、刊物所属学科
不同的学科由于自身属性、发展阶段、研究特点等不同,其研究者人数、发表文献量、引用习惯等会有显著差别,论文和期刊的被引量缺乏可比性。根据中国知网(2013年3月17日)统计数据来比较同样发表于2003年的单篇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从跨大学科门类来看,“自动化技术”类为2,855次,“农业基础科学”为392次,“出版”类为69次;就“哲学与人文科学”门类中看,“中国语言文学”为924次,“心理学”为490次,“哲学”为24次。比较各学科中最高篇均被引频次的学术期刊统计量,从跨大学科门类来看,“自动化技术”类中《软件学报》为39.6,“农业基础科学”类中的《植物生态学报》为23.4,“出版”类中《知识产权》为7.29;就“哲学与人文科学”门类中看,“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中国翻译》为24.4,“心理学”类中的《心理学报》为17.1,“哲学”类中的《哲学研究》为7.15。
四、刊物的受关注度
受关注度高的刊物当然会更容易吸引研究者阅读和引用,刊物的受关注度得益于刊物在同类学术刊物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期刊评价体系中的级别和名次、刊物主办单位良好学术声誉的延伸、刊物专业性特点鲜明等因素。比如在受关注程度比较上,各学科的核心刊物普遍高于普通刊物,名牌大学学报普遍高于一般大学学报。经常刊发争议性论文或倡导学术论争的刊物也会受到研究者格外的关注。
期刊受关注度还可以通过期刊的发行量、流通量、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国外论文数、Web下载量等指标来考察,受关注高的学术刊物其读者数量多、传播领域广、影响范围大,存在于读者群体中的大量潜在作者为刊物增加被引量和获得优质稿源创造了基础条件。
五、刊物的可获得性
由于科学论文的海量发表和研究时效的局限,研究者就一个选题进行穷尽式的论文研读越来越难以实现,发表在容易获得阅读的期刊上的论文也就容易被引用。纸质版期刊可以通过向相关学术机构、目标读者有针对性地推送和向潜在作者免费赠阅等来提高被阅读的程度。目前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获得研究资料的主要途径,期刊被多家网络文献数据库收录或自身建有发布期刊内容的网站,都会极大地方便读者获取内容。有些学术期刊着眼于发行收入,不愿意发行网络版或只与一家网络数据库签订独家网络发行协议,在网络上滞后发布以保证纸质版的订阅等,这对刊物的可获得性来说其实是不利的。
六、非正常引用
研究者引用文献行为的复杂性使引用量的统计数字不能做到绝对可靠,这也是被引量作为期刊评价指标最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真实、正确地列举引用文献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养、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但在列举引用文献时也有很大的主观性,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影响而出现标注偏差。还有一些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故意为之的非正常引用,对于建立在文献引用之上的引文索引、科学管理、科学史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等下一步进程带来负面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期刊评价的干扰。非正常引用根据行为发出者和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作者主观故意所致。作者在研究中吸收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不标注出来。有的是因为论文本身就是抄袭而成,不愿意列出以掩人耳目;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术观点的独创性程度,不愿意让读者知道相近观点或受启发文献;有的是对他人观点理解不深,唯恐由于引用而被人看出自己的研究有缺陷。还有的作者为装点门面故意滥引大量对研究内容意义不大的文献,或者句句标明出处,引用文献连篇累牍,以显示自己学术研究基础的丰富和知识的渊博,这其中尤以对名家、名刊文献和外文文献的故意引用最为常见。③
研究者基于个人前期研究成果而进行的连续性研究,或者必须引用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才能说明新观点,这样的自我引用是必须的、正当的。但也有的研究者为抬高自己的身份过度自引,以此扩大个人的学术影响、标榜个人学术贡献。过度自引一方面让人不齿,另一方面也会让作者对正常的自引心生胆怯,为避免非议而减少或不去正常自引。
作者写作草率所致。有的作者个人论文写作态度草率,引用文献标注错误或引用不规范,导致无法计入引用量。有的作者工作偷懒,不愿意耗费时间查证原作而随意转引。荷兰研究者就曾发现一次错误引用竟被重复多次错误转引。④有的作者是由于个人疏忽漏引了文献,或是想不起来原文献、为图省事就不去标注引用。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已经是基础常识,没有必要再去列出。⑤
编辑部或审稿人的诱使所致。期刊编辑部为了提高刊物的引用量,诱使作者添加对本刊物的引用或者优先选择引用本刊物的稿件,这也会引发作者为了刊发稿件而主动引用目标刊物刊发的论文。考虑到过多的自引会对他引总频次和他引率产生负面影响,几家刊物甚至会结成互引联盟,诱导作者引用约定刊物刊发的论文,这种不正当的互引非常有隐蔽性,很难看得出来。
编辑部工作态度所致。编辑部对作者的非正常引用负有失察之责,但由于查证引用文献是一个相当艰巨的工作,很多编辑部只能听之任之。有的刊物不重视对引用文献的校对,也会产生引用错误。有的刊物不在版面上标示刊名、出版年、期数等信息,容易引起网络阅读者或复印件阅读者的误引。有的编辑部为了节省版面,不分主次删减注释和参考文献,也会带来引用统计的偏差。
七、统计源
不同的期刊文献数据库由于各自选用的期刊统计源数量有差别,以及在统计工作中对可引用文献的规定和对有争议引用的处理方式不同,同一家期刊在不同数据库统计中的被引量数值也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对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位次产生大的影响。究竟是基于大样本统计源的统计还是精心选择的小样本统计源统计更能表明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学术界对此还没有形成定论。
(赵均,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副主编、编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09YJC87003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对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CUC10A04)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美]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 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②[美]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 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③常思敏. 参考文献引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J]. 出版科学. 2007, 15(5):23-25.
④ H. F. Moed and M. Vriensv. Possible Inaccuracies Occurring in Cit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9,15(2):95-117.
⑤苏广利、许新军.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2):15-17.
期刊指标 篇5
关键词:学术期刊,《甘肃社会科学》,资料分析,指标评价
我国学术期刊的评价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 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新形势下利用数据库资料评价期刊, 对期刊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 我国有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方位收集期刊数据资料, 如清华同方、万方数据和维普等, 并通过这些数据资料对期刊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指标分析显示我国学术期刊的地位和质量, 通过对比明确期刊自身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同时能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期刊自身质量的办法和措施。这是现阶段区别于传统办刊的一大特色, 对学术期刊的发展非常有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
下面, 以《甘肃社会科学》为例, 通过对学术期刊数据资料的分析评估来了解期刊办刊质量。本文利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提供的《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信息检索报告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2003~2007年《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数据来源[1], 采用定量评价指标分析办法, 对其二次文献转摘量、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总引比、被引半衰期、即年指标与Web即年指标、基金论文比进行分析。通过分析, 可以以点带面, 为今后进一步办好期刊, 尤其是办好综合类学术期刊, 提高期刊质量提供参考。
1 期刊评价指标分析
1.1 二次文献转摘量分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检索途径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24个专题 (包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摘卡14种) , 《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 (文科学报概览) 》《光明日报》《经济研究参考·经济学文摘》《报刊文摘》《教育文摘周报》等12种文摘报刊, 共130多条检索信息途径。所提供的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各年度转摘量见表1[2]。
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转摘量分别为:52、53、57、59、85, 呈现逐年上升态势, 说明《甘肃社会科学》对学科热点和学术走向的关注度在逐年提高。转摘率分别是:18.91%、15.06%、14.69%、14.75%、19.95%, 中间3年有所下降, 这与《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以来的改、扩版有一定关系。改、扩版大幅提高了载文量, 虽然转摘总篇数逐年上升, 但转摘率存在徘徊现象。比如, 2004年从第5期起由192页扩为256页后, 载文量由2003年的275篇增加为2004年的352篇, 转摘率明显下降。2006年第5期起再改为A4开本, 每版字数又有所增加。2次改、扩版, 容量从每期47万字增至60万字, 增幅为27.66%, 载文量从2003年的275篇增加到2007年的426篇左右, 增幅为54.91%, 对转载率有不小的影响。2007年转摘量有较大幅度增加, 转摘率达到了一个新高, 这与2006年以后注重发稿质量及长稿发表有很大关系。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组约刊载了较多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且厚重的文章, 提升了期刊的影响力。
1.2 影响因子分析
影响因子 (IF2) , 是指期刊前2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2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 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分别是:0.170 5、0.224 0、0.330 0、0.380 0、0.503 0, 呈显著上升趋势, 年增幅分别为31.38%、47.32%、15.15%、32.37%。影响因子连年增长, 说明《甘肃社会科学》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增大, 期刊质量在逐年提升。与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和社会科学专业类学术期刊相比, 大多数综合类学术期刊由于其“综合”特性, 期刊影响因子无法明显提升, 大多在1以下。
还有一个5年影响因子 (IF5) , 即期刊前5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5年内发表论文的总数。作为2年影响因子的重要补充和参考, 它主要反映期刊在较长时期的学术影响力, 它对期刊质量稳定性的评价比影响因子 (IF2) 更为灵敏。2004~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IF5为:0.160 0、0.282 0、0.328 0、0.394 0, 这与较长时段内注重办刊质量, 刊载较新信息文章有关。
1.3 总被引频次分析
总被引频次, 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登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反映该期刊总体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学术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期刊载文的被引篇数越多, 被引次数越高, 则期刊的学术质量越高, 学术影响力越大。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总被引频次分别是:164、231、463、621、847, 年增幅分别为:40.85%、100.43%、34.13%、36.39%, 5年间增长了5.16倍。总被引频次的增加是《甘肃社会科学》近年来办刊质量提升的具体体现。近年来, 《甘肃社会科学》不断探索特色化办刊路子, 创办“学者访谈”“本刊特稿”等栏目, 实行开放式办刊, 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就学科热点、难点、前沿问题组织专题或主持栏目, 打造品牌栏目, 目前社会学、文学、法学等栏目影响力日益凸显。组约优秀文章、创办特色优势栏目是《甘肃社会科学》被引频次显著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即年指标与Web即年指标分析
即年指标, 是指期刊所载论文发表的当年被引数量与发文数量之比。即年指标体现了期刊被引用的速度, 可以衡量该期刊对本学科热点问题的关注程度, 是否处于前沿, 是否被学界和读者及时关注。《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的即年指标分别为:0.021 8、0.023 0、0.036 0、0.068 0、0.073 0, 呈逐年上升态势, 说明所载论文在选题、研究方向的前沿性与新颖度上有所提高。
还有一个Web即年指标, 即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出版并被全文下载的总篇次与该期刊当年出版并上网的文献总数之比, 它主要反映上网期刊的即年扩散速率, 是研究期刊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效率的一个新指标。《甘肃社会科学》2004~2007年Web即年指标分别为:27.3、29.1、64.5、58.3, 逐年上升, 说明刊载文章的网络扩散度在加快。2006和2007年增速较前2年明显, 除了与所载论文的质量提高有关外, 还与编辑部改变拖期现象, 按时出刊, 及时上传网络有关。
1.5 他引总引比分析
他引总引比是期刊的总被引频次中, 被其他期刊引用次数所占比例。《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他引总引比为:0.914 6、0.970 0、0.940 0、0.980 0、0.980 0, 说明由影响因子反映的《甘肃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主要是他刊引用的贡献。目前, CSSCI来源期刊的自引率现象非常严重, 通过对2004~2006年期刊自引率的统计发现, 自引率达到25.00%以上的期刊在100种以上[4], 这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情况。《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和2007年的自引率仅为2.00%, 大量引用文献来自他引, 说明所载文章论据充分, 期刊的信息量和含金量加大。
1.6 被引期刊数和被引半衰期分析
被引期刊数是测度期刊影响范围的一种指标, 也是测度期刊扩散状况的一种指标。《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被引期刊数为325种、2006年为408种、2007年为525种, 增幅较为显著, 说明期刊的学术影响范围在逐年扩大。
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速率的一种指标,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作者利用文献的新颖度。一般来说, 学科发展越快, 该学科期刊的半衰期越短。但对于一个学科内部而言, 期刊被引半衰期越长, 说明该期刊越有长期的学术价值。期刊半衰期通常不能用来单独作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影响的指标[4]。《甘肃社会科学》的被引半衰期分别为:2.9、2.8、3.1、3.0、3.0, 总体保持在一个平稳的状态, 这与综合类社会科学期刊的性质有关。
1.7 基金论文比分析
基金论文比, 是指期刊所刊载的论文中基金资助论文所占比例。一般情况下, 基金资助项目多为学界所关注的学科热点和前沿研究课题, 或者是国家、地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期刊刊载基金论文的比例越高, 应该说该期刊的整体质量就相对较高, 影响也相对较大。2004~2006年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基金论文比平均为16.11%[4]。2004年和2005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基金论文比均为11.00%, 2006年为16.00%, 2007年为23.00%, 说明所载论文的学术质量和应用价值有所提高,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
2 应当引起重视的几个问题
从期刊定量评价的各个指标分析来看, 《甘肃社会科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2.1 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年指标偏低
《甘肃社会科学》2003~2007年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虽逐年上升, 但横向比较形势并不容乐观。与全国综合类社科名刊 (包括高校学报) 来比较, 这些指标还比较低, 有的还未达到平均值, 也就是说指标分值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如:2003~2007年《甘肃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 (IF2) 分别是0.170 5、0.224 0、0.330 0、0.380 0、0.503 0, 而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是0.290 3、0.347 0、0.387 0、0.494 0、0.547 0, 仅2007年超过了平均值;总被引频次《甘肃社会科学》分别为:164、231、463、621、847, 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平均值为:263、331、418、591、746, 其中2005年、2006年和2007年超过了平均水平;即年指标《甘肃社会科学》分别为:0.021 8、0.023 0、0.036 0、0.068 0、0.073 0, 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平均值为:0.063 6、0.052 0、0.082 0、0.080 0、0.085 0, 均未超过平均值。《甘肃社会科学》在全国社科院综合类社科期刊中的排名分别为:2003年38家期刊中排21位, 2004年39家期刊中排19位, 2005年41家期刊中排12位, 2006年42家期刊中排15位, 2007年42家期刊中排14位。位置大多处中等偏上, 但3项指标却低于均值, 可见与排名靠前的期刊还是有一定差距。
2.2 学术含量指标有所忽视
学术指标包括期刊载文中的学术含量指标 (例如:引文数量、基金论文、作者广度等) 、学术成果的引用指标 (期刊所刊载论文被其他学术成果的引用情况) 、重要的二次文献全文转载的数量 (如《新华文摘》《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 、网络期刊文献的即年下载率[5]等。这些以量化指标可以反映期刊的学术含量、社会影响以及期刊的学术规范和质量, 以往我们较多关注了后3个指标, 对学术含量指标重视较少, 学术期刊质量受到了一定影响。今后在组稿、约稿、选稿时应当考虑论文的学术含量指标。
综合性期刊学术含量指标为一级指标, 占0.15的权重, 主要包括: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作者地区分布、基金论文占有比例、论文的机构标注比例、本机构论文比。
期刊篇均引用文献数 (期刊所有论文的引用文献数量之和除以该期刊所刊载的论文数量) 是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考察整个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 可以分析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深度。据CSSCI的统计, 2006年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篇均引文量已达到9.01篇, 无引文文章为18.60%[5]。《甘肃社会科学》目前的篇均引文量还低于全国2006年的水平。
期刊作者地区分布, 是指期刊所载论文作者的地区分布。期刊论文作者地区分布越广, 该刊越能较全面地反映该学科领域研究状况。《甘肃社会科学》中有些省份或地区的文章过于集中, 今后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论文的机构标注比例, 是指期刊中标有作者机构的论文占该期刊全部论文的比例。这一指标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学术期刊的规范程度。《甘肃社会科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 作者机构标注率达100.00%。本机构论文比这个比例越大则越说明该刊对作者的发散程度不够, 对作者产生的影响范围较小。《甘肃社会科学》在这一指标上要优于全国高校学报。
3 结论与建议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 在学术期刊面临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我国学术期刊都存在一个求生存、谋发展的问题, 这就要求办刊人时刻关注期刊的发展动态和趋势, 尤其关注对期刊的评价, 经常对期刊的评价指标进行测度, 对自己创办的期刊进行估量和论证, 并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 及时找出不利于期刊发展的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积累办刊经验, 梳理期刊发展轨迹, 制定和调整期刊编辑方针, 这对于办好学术期刊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办刊人 (包括主编和编辑人员) , 应当树立正确的办刊观念, 要有创新精神, 用创新思想指导编辑活动, 注重编辑过程中的各个细节, 在组稿、约稿、选题上下大功夫, 不仅使评价指标得到相对提升, 还要获得学术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我们认为, 认定一个期刊质量的高低, 仅靠评价数据是不够的。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1) 期刊评价在定量评价和专家评价基础上, 可增加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因为我们发现一些文章没有被转载和引用, 但学界关注程度比较高, 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因此, 读者评价应该是期刊评价的重要环节, 虽然存在数据资料统计工作量比较大的问题, 但可通过建立读者数据库来解决。此外, 还可利用设置编读往来收集数据。
(2) 期刊评价有比没有好, 多了比少了好。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应用期刊的单位, 如大学、研究部门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有问题, 对如何认定期刊, 尤其是论文本身的质量, 没有经过具体研究和审定, 单纯追求期刊评价体系的结果, 使其走入应用误区。对核心期刊评价和核心期刊本身没有多少评价, 这是因为它们的指标在不断更新改进, 但还存在应用不当的问题。
(3) 建议全国办1~3种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专业性刊物, 及时、集中刊发相关重要研究成果和评价结果, 可能对期刊的评价和学术期刊质量的提升有一定促进作用。目前, 全国社科评价研究方面的文章不少, 但多发表在各综合类学刊或情报信息图书、期刊上, 过于分散, 查找困难, 不利于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 清华大学图书馆,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信息检索报告[R].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03.
[3]苏新宁, 邹志仁.从CSSCI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 2008, (2) :231~238.
[4]邓三鸿, 金莹.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的学科对比—基于CSSCI的分析[J].东岳论丛, 2008, (1) :43~50.
期刊指标 篇6
1 材料与方法
以《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09—2013年版)连续5年收录的《淡水渔业》、《渔业科学进展》、《海洋渔业》、《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和《南方水产科学》6种水产渔业类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8,9,10,11,12],对上述期刊2008—2012年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即年指标、H指数、来源文献量、平均引文数、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等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 15.0软件中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总被引频次
总被引频次是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客观评价该期刊被使用和受重视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8]。一般来说,创刊时间越长,出版周期越短,载文量较大的期刊较易获得更高的总被引频次[13]。如表1所示,2008—2012年,《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淡水渔业》和《渔业科学进展》4种期刊各年的总被引频次均高于当年总被引频次学科均值,并且也高于当年统计源期刊均值;《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2种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低于当年学科均值及当年统计源期刊均值。《水产学报》总被引频次年均值显著高于其他期刊,位于第一,《中国水产科学》位于第二,《淡水渔业》和《渔业科学进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并列第三。2008—2012年,6种渔水产渔业类科技期刊总被引频次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南方水产科学增加的幅度最大,2012年总被引频次是2008年的4.16倍。由此可见,各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差异显著,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趋势。《水产学报》和《中国水产科学》在水产学科领域仍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学科交流中具有较高地位,又有很多作者更倾向投稿于这种知名度高、影响力大的品牌期刊,从而使这些期刊的来源文献量与总被引频次方面形成了马太效应,优势越来越明显[14]。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2 他引率
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期刊的他引率高,说明期刊影响力大[1,8]。从统计数据看,2008—2012年,每种期刊的他引率较平稳。《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和《淡水渔业》的年均他引率均在0.90以上,明显高于《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的年均他引率。2008—2012年,他引率学科均值与统计源均值基本保持一致,但6种期刊均值却低于学科均值。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3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是指该期刊前2年发表论文的被引次数占前2年论文总量的比例,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1]。表2显示,2008-2012年,6种期刊影响因子年变化呈波动趋势,但均在2010年出现了最高点,这可能是由于十一五后期,大量科技成果涌现,从而也出现大量文献被引用情况。《渔业科学进展》、《南方水产科学》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南方水产科学》增长的幅度较大。《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和《淡水渔业》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淡水渔业》下降幅度最大,《海洋渔业》变化较为平稳。2008-2011年,《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影响因子均大于其他期刊,但在2011年与其他期刊的差距明显缩小,2012年,《南方水产科学》影响因子为1.411,位居第一,《海洋渔业》和《水产学报》均为1.215,位居第二;《中国水产科学》为1.199,位居第三,《渔业科学进展》为1.058,排名第四;淡水渔业为0.672,排名第五。由此可见,《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2种期刊近几年发展较为乐观,影响因子升高较快,《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的影响力正受到其他期刊挑战。
2008-2012年,6种水产渔业类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均远远高于当年统计源期刊总平均值,并呈螺旋式增长趋势。2008-2012年,6种期刊影响因子的年均值0.978-1.459,其中《中国水产科学》位居第一,《水产学报》位居第二,但两者间差异不显著;《南方水产科学》排名第三,《海洋渔业》排名第四,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4 即年指标
即年指标是指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8]。如表2所示,2008-2012年,《水产学报》即年指标稳居第一,但年均值与《中国水产科学》、《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淡水渔业》和《渔业科学进展》的即年指标明显低于其他期刊。2008-2012年,6种期刊即年指标平均值均远远高于当年统计源期刊总平均值 ,是当年统 计源期刊 总平均值 的1.66-2.13倍。2008-2012年,各刊的即年指标平均值差异显著,甚至出现俩极分化的趋势。《水产学报》即年指标平均值是《淡水渔业》的3.57倍(0.157/0.044),是《渔业科学进展》的2.18倍(0.157/0.072)。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5 H 指数
H指数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的论文中,至少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低于h次,反映科技期刊的学术价值[8,15]。如表5所示,2008-2012年,6种期刊的H指数差异明显,《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的H指数年均值显著高于其他期刊,《淡水渔业》、《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的H指数年均值较低,《渔业科学进展》居中。2008-2012年,6种水产渔业类期刊H指数平均值为6.50-7.67,其中《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2种期刊H指数均远远大于6种期刊的H指数平均值。说明《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2种期刊在水产渔业科技期刊中学术价值较强,其他期刊稍显逊色。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6 来源文献量
来源文献量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它们是统计期刊引用数据的来源[8]。如表6所示,2008-2012年,除《水产学报》外,《中国水产科学》、《海洋渔业》来源文献量呈现螺旋式增长趋势,其他期刊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其中《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来源文献量明显高于其他期刊。2008-2012年,从6种期刊来源文献量年平均值来看,《水产学报》来源文献量年平均值为最高,《中国水产科学》次之,《海洋渔业》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水产学报》自2010年由双月刊变为月刊后刊载量大量 增加 ,超过了《中国 水产科学》刊 载量。2008-2012年,6种水产渔业期刊来源文献量平均值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均远远小于当年统计源期刊总平均值,约是当年统计源期刊总平均值1/3。高于来源文献量期刊均值的期刊有《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和《淡水渔业》,《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最高,笔者认为是马太效应形成的结果,与总被引频次相同。近几年我国水产科学研究虽取到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其他科学研究领域相比,仍存在一定距离。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7 平均引文数
平均引文数指来源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8]。作为科技论文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参考文献既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又能使读者根据这些参考文献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和检索文献提供方便[1]。表7所示,2008-2012年,6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均值与学科平均值一致,总体均呈现增长趋势,均高于当年统计源期刊平均引文数。同时也可看出,《淡水渔业》和《渔业科学进展》各年的平均引文数始终低于6种期刊平均引文数均值,《南方水产科学》平均引文数2010年前远远低于6种期刊均值,而在2010之后后迅速升高,到2012年已超过6种期刊均值。整体看,水产渔业类期刊的著者与编辑部在引用参考文献方面的重视程度比以往有所提高,论文著者对以往研究成果借鉴和吸收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但不同期刊间平均引文数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论文著者对以往研究成果借鉴和吸收能力不同,各期刊编辑部对引用参考文献重视程度不同,其中《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编辑部对引用参考文献的重视程度较高。所以从总体水平看,水产渔业类期刊在引用已有研究成果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要重视引文数量和质量与论文质量之间关系,从而主动、鼓励地正确引导和规范作者来提高引文的质量和数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8 学科影响指标
学科影响指标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学科内全部期刊总数的比例[8],它反映了期刊在学科内的影响力,也反映了期刊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关联性[16]。由表8可看出,2008-2012年,《水产学报》和《淡水渔业》2种期刊各年的学科影响指标均高于其他期刊,说明所在学科中引用该刊的期刊数较多、影响力仍较大、与学科内其他期刊的关联性较高。从每种期刊学科影响指标年均值看,《水产学报》年平均值为0.82,位居第一,《淡水渔业》平均值为0.81,位居第二,《南方水产科学》最低为0.65;但也可看出,各期刊的年平均值差距在逐渐缩小。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9 学科扩散指标
学科扩散指标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8]。从学科延伸角度分析,学科扩散指标越高,在统计源期刊中被引用范围越 广 ,其影响力 就越大[17]。由统计 数据看 ,2008-2012年,《南方水产科学》和《海洋渔业》2种期刊学科扩散指标整体呈现增长的趋势,而其他期刊各年波动较大。2008-2012年,《中国水产科学》和《水产学报》学科扩散指标均在11以上,明显高于其他期刊。2008-2012年,不同期刊间学科扩散指标年均值差异明显,《水产学报》学科扩散指标年平均值为13.23,排名第一,《中国水产科学》为11.99,排名第二,《淡水渔业》和《渔业科学进展》分别为9.44和9.46,并列第三。说明《中国水产科学》、《水产学报》在统计源期刊中被引用范围较广,被认为是对其他学科影响力较大的期刊。6种水产渔业类期刊与自身相比,对其他学科总影响力在逐年提高。
*同一列中具有不同上标的数值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期刊指标 篇7
关键词:期刊评价体系,学术不端,互引指数,他引总引比
如何对科技期刊进行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 是我国期刊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社会影响、学术地位、规范化、评审机制、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等多种角度对此进行了大量探讨, 并建立了相应的统计指标, 有关管理部门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等也主要依据这些指标对期刊进行评估。但是, 这些指标难以从客观上拉开同一学科领域期刊之间的距离, 最终, 以影响因子、引文频次、基金论文比等统计指标为核心形成的数据排名实际上成为期刊评价中最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的前提, 从而受到期刊编辑部更多的关注, 但也由此导致了很多负面作用的产生, 近年来, 期刊人为干预数据的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 范围逐渐扩大, 引起了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期刊界专家的关注[1,2]。
为了进一步遏止负面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这两大期刊数据发布体系近年来相继增加了诸如他引率、他引总引比、他引影响因子、互引指数等指标, 借以反映期刊在统计数据方面的舞弊行为。《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CNKI) 于2011年新增加了一项指标“互引指数”, 自从这一指标推出之后, 作者连续两年通过这一数据的提示, 对一些同行业中数据有疑点的期刊进行了相应的追踪和比较, 发现了一些有规律性的问题。本文即在此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分析, 提出问题, 并就如何更加科学、公正和规范化地评价和管理科技期刊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1 互引指数与他引总引比对期刊自引行为的提示
“互引指数”这一系数是指某刊的被引集中度与该刊所属学科的平均被引集中度之比, 用于分析某期刊被引期刊分布广度的合理性。其中, 期刊被引集中度是指:将统计年引用某期刊的期刊按引用该刊的次数由大到小排列累加该期刊被引次数, 累加被引次数至该刊被引总次数的50%所对应的期刊数[3]。具体表现在数据上:互引指数越低的期刊, 说明对该刊的引文频次做出主要贡献的期刊范围越窄, 当这个指数的比例缩小超过一定的客观限度, 便提示有人为操控的背景存在。
作者对2012年CNKI所统计的医药行业期刊, 包括药学、中医学与中药学两个学科, 分别进行了考察, 发现:互引指数的比例达不到期刊基数一半的, 在两个学科期刊中均约占21%;超过期刊基数的一半、但比例偏低的边缘性期刊, 在药学期刊中约占10%, 在中医中药学科期刊中则接近20%。综合而言, 即30%~40%的期刊其数据是值得推敲的。
在此提示下, 作者分别又关注了相关期刊的他引总引比, 发现一些有规律性的线索:上述互引指数低或者偏低的期刊, 普遍伴生着他引总引比和他引影响因子等相关的数据同时偏低的现象, 绝大部分都在0.85以下, 甚至在0.6~0.7, 明显低于互引指数正常的期刊 (他引总引比均在0.9以上) 。这一系列相关指数同时出现问题, 基本可以判断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为干预和不良运作。
同时, 还可以看到两个学科的期刊还呈现出一些共同性或差异性: (1) 在两个学科期刊中的共有现象是:越是影响因子排名靠前的期刊, 互引指数比例达不到期刊基数一半的现象越呈现集中分布, 他引总引比也明显偏低; (2) 在中医学与中药学期刊中出现的特殊现象是:呈现出明显的两端集中分布, 即影响因子排名相对较高的期刊和排名较低的期刊均以较大的集中度, 明显出现了互引指数偏低的状况。但是, 其中影响因子高的期刊绝大部分伴生着他引总引比偏低的情况;而影响因子低的期刊他引总引比却与其正好相反, 绝大部分期刊的他引总引比数值接近甚至等于1.00。
作者归纳上述现象, 认为可以作如下结论或解释: (1) 期刊中存在着较大范围的不良数据运作现象; (2) 排名处于学科前端、品牌度较高的期刊介入不良运作的范围相对较大、较为集中, 首先可以理解为:处于前端的期刊竞争压力较大;亦可以解释为:介入不良运作的期刊从中切实得到了推高期刊排名和品牌效应的好处; (3) 处于学科末端、影响因子排名较低的期刊所呈现的互引指数偏低, 他引总引比却偏高的现象, 一般可以解释为是一种正常现象, 说明这样的期刊基础薄弱, 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影响力还不够高, 作者群体不够稳定, 引用该刊文献的期刊也很少。
以我国科技期刊的统计指标规律而言, 如果他引总引比稍低于0.9, 但互引指数和他引影响因子是在客观值范围内, 可以解释为属于正常运作, 说明该刊在学科内的品牌度较高, 高引用、高下载率的作者群体比较稳定;还有一种情况, 往往出现在一些学科面很窄、期刊数量很少的背景下, 会出现互引指数偏低而他引总引比正常的情况, 但是在作者所调查的这两个学科中这样的期刊是很少见的, 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 该如何解释上述调查数据所显示出的结果, 即:在我国的科技期刊中, 排名相对靠前、品牌度较高的期刊更热衷于介入不良运作呢?事实上, 这类期刊往往存在着较多的发展机会, 可以争取获得国家或有关主管部门的评奖、基金项目等, 所以争取排名靠前的动力和竞争压力远远大于处于学科末端的期刊, 因此介入不端行为的主观愿望也更加迫切。统计数据表明, 相当数量的品牌度较高的期刊在他引总引比下降超过0.9, 0.8甚至更低的同时, 互引指数也明显降低。如果再进一步追踪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他引影响因子, 往往也会发现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正常落差一般在10%左右, 但是一些优秀品牌的期刊甚至超过30%。这些证据足以说明这些期刊已经越过了正常运作的界限。
需要强调的是, 作者在对近3年的调查中发现, 很多期刊与学术不端行为相关的一系列数据指标逐年变化的幅度非常大, 出现非正常运作的期刊越来越多, 其影响因子和引文频次排名上升呈现强势甚至呈现跳跃式的上升;同时还可以看到其中的某些学科领域期刊, 或者彼此之间形成互动的期刊呈现出数据指标共同上升的现象;而数据在正常值的期刊明显呈现排名下滑趋势。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也切身体会到了这种越来越强烈的期刊不正当竞争的压力, 目睹越来越多的优秀品牌的期刊主动或者被迫介入非正常的运作和竞争, 波及范围越来越大, 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这种现象值得有关上级管理部门和期刊界深思。
2 结合其他辅助数据进一步分析期刊自引和互引行为
通过互引指数和他引总引比等指标首先可以有效地揭示期刊自引的行为, 其后, 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期刊项下“引用期刊排名”和“被引期刊排名”两项数据作进一步查证, 从而更加有效、更加全面地揭示出期刊不良运作的程度。
作者分别在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科选择了几本排名居前, 但互引指数、他引总引比和他引影响因子等数据明显出现不良偏差的期刊进行了分析, 发现上述刊物均拥有共同的规律:其影响因子和引文频次在所在学科中均居于领先的位置;他引总引比明显低于同行业期刊;他引影响因子与其影响因子这两者之间具有相当大的差距, 落差的幅度明显超过同行业期刊;最后, 互引指数以一个极低的、非正常的数值再次提示该刊均呈现数据不合理分布, 意即该刊其被引用频次中50%的贡献仅仅分别来自于范围极小的若干家期刊的贡献, 具有明显的人为操控的痕迹。
随后, 就上述数据提示结果, 结合CNKI期刊统计结果中的“引用期刊排名”和“被引期刊排名”两项数值进一步查证, 分别取该刊所在学科排名前20位的期刊进行统计, 并与该刊比较分析。结果发现, 其文献自引量远远超过同行业内其他期刊, 而互引指数之所以呈现如此低的数值, 是由于其50%引用频次的贡献事实上绝大部分来自于该刊自身。不仅如此, 由于所涉期刊的文献量和引用频次往往基数较大, 操作的空间也相对较大, 因而对该刊的数据和排名上升推进的力度十分强势, 由此可见, 期刊文献自引的贡献力度之大不可小视[4,5]。
但是还远不仅如此, 目前期刊界公知的是, 人为操控期刊数据的行为并不仅仅停留在自引的层面上。对于期刊数据的人为操控实际上往往是一种系列性的操作, 有可能涉及自引、期刊结盟互动进行互引、甚至删除对竞争性期刊数据等多个层面[6]。至于后者, 这种破坏性删除的操作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数据或证据可以揭示, 但是结合期刊发表文献量、自引率, 以及对影响因子和他引影响因子、总引比、互引指数等多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 便很容易发现端倪。
在上述数据提示下, 进一步查证所涉期刊近年来的数字进展轨迹, 并将该刊引用文献的期刊进行排名比较, 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线索: (1) 如果把相关的数据按照时间年限纵向排列, 可以明显看出一个期刊采取人为干预的起点和发展轨迹; (2) 将互为竞争态势的期刊之间横向排列, 则可以明显看出:有哪些期刊形成互动、对数据进行了何种程度的干预、集中引用该刊文献的对应期刊、互动期刊之间互引的彼此贡献程度, 等等;同时还能够看出竞争目标所指向的期刊的数据逐年跌势。分析比较的结果令人汗颜, 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快速、高效的运作, 足以解释何以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品牌度的期刊以迫切的心情介入不良运作, 而那些独自坚守诚信底线的期刊所面临的是业绩的逐年失守, 其承受的种种压力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职业道德或心理层面所能够承受的限度。
3 对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过度依赖统计数据的弊端分析
我国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主要是以影响因子和引文频次、基金论文比等期刊统计数据作为衡量指标, 同时, 这些数据还成为期刊在各类奖项及基金项目的评选、入选统计源期刊等过程中主要参考的标准, 其对期刊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近年来期刊对数据排名的追逐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相当多的期刊人为操控数据的痕迹十分明显, 尤其是期刊自引和期刊之间的互引, 已是期刊界众所周知的暗箱操作现象。有些期刊是把功夫用在提高期刊质量和文章水平上面, 真正靠实力进行品牌和影响力的开拓, 为期刊的影响因子、引文频次等指标的逐年良性上升绞尽脑汁、付出巨大;而有些期刊则投机取巧, 把精力用在文章发表前后篡改引文, 靠人为操作自引、期刊之间结盟互引等手段, 甚至对竞争对手采取破坏性压制, 从而达到提高数据和统计排名、实现竞争取胜的目的。这样的期刊竞争只能称之为是恶性竞争, 是不平等竞争。
作者所在期刊《中国中药杂志》是一本在行业内各项数据和综合实力较强的行业代表性期刊, 由于从管理机制上推行了一整套编辑部和编委会的量化考核制度, 所以, 对期刊发表文献之后产生的各类数据反馈十分重视, 如文章的下载频次、引用频次等, 并且直接作为编辑年终绩效考核的打分依据, 并与年终奖金挂钩;同时, 相关数据也是本刊历届编委会换届改选的专家主要衡量和入选标准;此外, 这些数据还成为本刊对于学科热点、热点科学家以及专题组稿等进行判断和追踪的主要依据。为了保证这些数据的客观性、真实性、可参照性, 本刊始终坚持不进行人为的干预, 比如让作者或者编辑搞文献自引。但是, 近年来作者发现, 随着越来越多的同类期刊介入学术不端行为, 甚至发展成为集团化运作乃至常年累积性运作, 相当数量的期刊数据越来越经不起引起质疑, 已经明显呈现介入不良行为的倾向和证据。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 期刊之间不平等竞争、不良竞争的严酷现实, 对于始终继续坚守诚信底线的《中国中药杂志》来说, 不仅形成了极大的心理挑战, 而且已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实质代价。
从本文所进行的调查中还可以看到, 有些形成竞争的同类期刊实际上处于同一个主管或主办单位, 但是, 这些期刊管理部门对于这种几乎没有限度和顾忌的手足相残, 均缺乏有效的遏止和管理措施。同样, 纵观其他学会乃至整个国内科技期刊界, 如此大面积的、甚至是集中体现在一些高排名的学术期刊中持续多年投入大量的精力和人力致力于人为提高数据, 也已是不争的、被期刊行业所默认的事实, 这一事实早已颠覆了我国传统的期刊评价体系的客观参照意义, 期刊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4 对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分析和发展建议
近年来, 对于我国科技界和期刊界共同存在并形成一定相互牵制关系的有关学术不端问题, 有诸多专家纷纷撰文对此进行了剖析[6,7], 引起了广泛关注。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知网等各有关数据发布单位和期刊界专家们的不懈努力下, 相继出台的他引率、他引影响因子、互引指数、他引影响因子等一系列高透明度的、具有可参照性的、科学性的参考指标对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的揭示正在逐步完善。
作者在从事科技期刊编辑与管理工作近30年中, 最近几年所感受到的期刊之间的竞争压力可谓空前, 学术不端行为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反而不断扩大着影响范围, 呈愈演愈烈之势。本文中通过互引指数的提示, 结合他引总引比、他引影响因子等相关的客观数据, 列举了本刊所在行业领域中的典型范例, 并指出在我国科技期刊中还存在着更多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据此, 作者强烈呼吁:期刊界的学术不端行为应该引起有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尽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制约, 而对已经形成不良影响的期刊应予采取相应的措施, 消除影响。否则, 这种不良的竞争手段将会导致并逐年迅速地拉大期刊间不正常的数字差异化, 导致更多的期刊被迫加入数据造假的行列, 毁掉中国科技期刊的信誉。更加严重的后果是必将导致作为权威性参考依据的我国期刊评价体系彻底失去客观性、科学性和公正性, 同时也丧失期刊界和学术界对评价体系的信任。同时, 作者还建议:上级有关期刊管理部门应尽快在期刊评价体系中导入他引影响因子等体现真实性、客观性的有关指标, 并且加大其权重力度, 必要时应对出现严重不良数据、并在上述系列指标中多重体现的期刊采取严厉的惩戒措施, 以尽快遏制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继续发展、范围扩大。同时, 应结合我国的科技期刊体制改革, 引入包含有市场化因素的、体现期刊发展实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 将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正确导向、引入到更加关注市场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轨道中去。
参考文献
[1]潘云涛, 武夷山.中国科技期刊的诚信之路[EB/OL].2012-01-08[2013-06-16].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402198.html
[2]张泽青.2012:中国期刊现象观察[J].编辑之友, 2013;1:35-38
[3]杜文涛.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 (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 [M].北京:《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2012;研制说明
[4]王晔, 李兰欣, 杜宁.浅谈国内科技期刊的自引问题[J].编辑学报, 2010;2 (S2) :149-150
[5]刘雪立, 方红玲, 周志新等.我国自引率不同的科技期刊文献计量学特征的对照研究[J].编辑学报, 2011;23 (1) :8-11
[6]董建军.人为因素对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评价指标的影响[J].编辑学报, 2008;20 (4) :365-366
[6]朱大明.他引或自引:关键是学术诚信[J].科技导报, 2008;26 (16)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