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特点

2024-10-18

期刊特点(共4篇)

期刊特点 篇1

一、国内主流的期刊采编系统的特点

目前发展发展较为成熟的主要有玛格泰克 (Magtech) 稿件远程处理系统、勤云稿件处理系统、“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三才期刊采编系统等。此外, 目前还有北京方州爱普科技公司开发推出的“网刊通V3106期刊采编系统”、博科思网络技术 (北京) 公司开发的“期刊采编OA平台”等等。

(一) 玛格泰克稿件远程处理系统Journalx 2.0

Journalx 2.0系统从2000年开始开发, 是目前国内较为完善, 功能较为全面的采编系统, 截至2013年, 采用该系统的期刊已有1600多本。Journalx 2.0系统采用国际标准的J2EE架构, 采用HTML5页面代码标准, 安全性高, 兼容性好, 能够在Safari浏览器、IOS和Android等平台兼容使用;Journalx 2.0系统具有大量的自定义功能, 能够根据编辑部的特点和要求实现功能的调整和定制;此外, Journalx2.0系统与北方方正飞翔排版系统、国外Cross Ref数据库、刊管理和发布。

(二) 勤云稿件处理系统

勤云系统从2002年开始研发, 2013年期刊用户已超过800家。系统采用了云计算和Ajax的无刷新技术架构, 实现了期刊与集群平台之间的互通, 大幅提升了数据的加载速度以及系统的更新速度;勤云系统也提供智能推荐参考文献, 智能推荐审稿人, 自动查找对比文献, 文献不端检测, 自动注册DOI, 自动控制自引互引等功能。勤云系统的特色在于采用了分布式云计算网络期刊集群平台和期刊垂直搜索引擎, 自己开发了参考文献校对系统。

(三) “腾云”期刊协同采编系统

腾云系统也称“中国知网”采编发系统, 由同方光盘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知网) 研发。由于其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享数据、深度整合, 依托于中国知网的自身优势, 发展潜力巨大, 到2013年已有超过600家期刊用户。腾云系统具有完整的采编系统功能, 还开发了配套的期刊出版门户系统。其特色在于与中国知网的AMLC文献不端检测系统, 中国知网的优先出版平台进行了无缝链接。[1]基于中国知网庞大的数据库, 腾云系统还提供了最为全面的CNKI精准专家遴选系统以及作者约稿管理系统。

二、国际主流期刊在线采编系统的特点

世界前4大学术出版商Elsevier、Springer、Wiley-Blackwell、Taylor&Francis中, Elsevier开发了自己的在线采编系统Elsevier Editorial System (EES) , 其他出版商下属的期刊大多采用了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公司的在线稿件处理系统Scholar One Manuscripts (SOM) 。[2]SOM是国际一流的基于Web投稿和同行评审工作解决方案, 从1990年开始推向市场, 在全球有365多家学术出版社 (学会) 用户和4500多家的期刊用户;EES也是基于网页的在线投审稿处理系统, 也有超过1900多家期刊使用;此外还有波兰Bentus Web Technologies公司开发的国际通用自动投审稿平台Editorial Manager System, 目前在119多个国家使用, 期刊社可以基于此平台, 开发适合自己特点的系统。

国际主流期刊稿件在线处理系统一般也包含作者中心, 审稿人中心, 编辑中心, 发行中心4个主要模块, 但各个模块的结构和界面大多从使用者习惯的角度进行了优化, 在人性化角度做得较好;为避免作者的姓名重复, 国际主流期刊采编系统在注册时一般需要提交ORCID (开放研究者与贡献者身份) 注册信息, 采用国际通用的作者学术身份证大大方便了作者在不同期刊和系统中的注册;作为业界领先的投稿和同行评审平台, Scholar One不仅提供快速稳定的Web服务, 还根据期刊出版经验, 提供了灵活、丰富和卓越的电子邮件、信函及客户服务;EES系统还具有期刊文章的转让功能, 如果文章更适合也使用EES系统的其他期刊, 文章可直接转投。由于国际主流稿件系统大多与出版社合作, 所以与引用链接系统Cross Ref, 反剽窃检测系统Cross Check、i Thenticate, 数据发布平台Springer、Elsevier、EBSCO、SCI、EI、Pub Med/Med Line、Bio One, 支付平台Pay Pal等都具有较好的接口。

三、国内期刊采编系统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内采编系统近些年发展迅速, 功能和稳定性不断完善, 与国际主流采编系统相比较, 还存在不少的改进空间。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学术标准和规范有待完善

目前国内也推出了如中国科学家在线i Author、中国引文数据库、Doi注册平台等相关平台和规范, 各采编系统应尽量采用通用和规范的标准和平台, 方便作者投稿和数据库发布学术研究成果。

(二) 系统兼容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

根据编辑部及作者的使用反馈, 由于操作系统、IE内核版本等的差异, 在某些功能上, 国内主流采编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兼容性问题, 给作者、专家和编辑带来不便。

(三) 系统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快

目前, 国内大多数采编系统都支持免费升级, 但由于此项工作为免费服务工作, 后期的更新速度和维护效率通常不高, 此外有些系统的升级又只局限在同版本内的免费升级, 造成版本更新严重落后。

参考文献

[1]吕娟.刍议中国知网期刊采编系统的应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8 (2) :40-41.

[2]黄娟, 吴民淑.《中国药理学报》使用Scholar One Manuscripts在线投稿审稿系统的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1, 22 (1) :93-95.

期刊特点 篇2

自从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革,从遥控器时代迈进了鼠标时代,又从鼠标时代迈向了智能手机时代,继而也冲击着工作方式的改变,应运而生的电子出版、数字出版、跨媒体出版、大数据融合出版,各种新名词正不断进行撞击我们的思维,眼花t乱,应接不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现今,又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提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概念。

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1.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

6月23日,享有盛名的科技杂志《计算机世界》(ComputerWorld)宣布停刊,告别全球读者,正式从各地报刊亭中消失了,整刊随后完全转型为电子出版形式,由纸质刊物变成了网络刊物。这本创刊47年以来的杂志虽然心有不舍,但依旧做出了历史的重大抉择。当然,刊物本身的行业特点也是促成转变的因素。杂志总编Scot表示,印刷版的《计算机世界》停刊,并不意味着读者数量会减少,刊物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受到影响,编辑部坚持以内容为王,通过电子出版和期刊网站仍然会为读者呈现最新的内容。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特别关注》社长朱玉祥却认为:纸质版杂志将一直坚守,任何电子、网络、服务平台的其他传播手段都代替不了纸媒体,因为纸媒体创造着丰厚的利润,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其纸媒体销售全年利润可达到500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网络渠道每年几十万到几百万利润。朱玉祥强调,纸质媒体将是现代多元传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出版方式势在必行,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搜索便捷,传输快捷,环保低碳等显著优势,代表了出版业的未来和方向;但另一方面,纸质媒体的传统优势也依然存在,纸质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媒体不具有的收藏价值、礼品等原始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长顺教授认为①:全媒体是指利用传统的出版印刷、报刊报纸、电影电视媒介的基础上,以数字出版为介质,构建新的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内容平台,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多媒体滚动内容,从而实现不同媒体内容渠道的融合来探索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1.2全媒体出版的特征

1.2.1多元化形式

结合注释①的观点,可以认为全媒体出版的概念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跨媒体出版逐步衍生而来的[1],其核心思想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手机等各种传播工具与手段来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多元的出版形态。

1.2.2互补性原则

全媒体之所以为“全”,是因为它并不排除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将其作为“全”的重要部分。不同媒体间的互相补充,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是全媒体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全媒体决不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间的翻版,而是全方位的融合;以追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朱玉祥还形象地用了一个比喻:归元寺等庙里的和尚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文字出现以前的口头传播,随着各种传播形式的发展,他们也许运用了印刷、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方式,但这种口头传播形式至今依然流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使归元寺香火不绝,延绵千年。

2全媒体时代期刊传播的特征变化

2.1期刊传播载体多元化发展

科技期刊,传统纸质载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除前述《计算机世界》宣布完全停止发行纸质版之外,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刊物停止印刷纸质媒体。而是根据全媒体传播的特征,采取纸质版与网络版(电子版)同时出版,并以合作的方式将其网络版权授予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网络数字技术供应商,有些期刊编辑部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平台,发布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与读者、作者互动,为纸质媒体的出版提前宣传造势,提高了阅读点击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向全媒体出版迈进。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资源,数据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现今提出的大数据出版概念,出版界将其归纳为4个“V”,即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其含义是指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庞大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海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实时处理[2]。特别多的科技论文信息量大、数据多。如果说前我们对数据的处理还仅限于系列数据的图表之中,那么现在我们生活在用0和1描述的各类数据世界中,要尽量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来表现科技论文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学会面对包含各种文字、数字、图形、符号、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海量数据,正确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进行编辑和处理。

2.2期刊传播性质特征多元化发展

传统纸质媒体传播是单一的线性传播,传播渠道单一,受众群体有限。我只有购买了某本期刊,才能接收到期刊中的内容信息,并且传播者与信息获取者之间毫无联系,不能及时沟通,其读者往往就成为了“被传播者”。而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读者利用QQ平台、E-mail、微信等网络手段与编辑和作者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的互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网络还具有超强的识别与记忆能力,信息一旦发布后被下载、复制就无法删除了,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让记忆成为了常态,遗忘变成了例外”;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发布个性化很强,人人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为编辑。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发布者,编辑为唯一的信息发布执行者已成为历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位叫史黛西施耐德的女孩梦想大学后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可是当她毕业后,她的梦想被打碎了。她在大学期间学业非常优秀,各方面都很出色,也去应聘了她心仪的教师工作。就在她期待录取通知时候,学校明确告诉她,她被取消了当一名教师的资格。原因是多年以前,她曾经将自己扮成海盗、双手握剑的性感照片放在Myspace她的个人主页上,并取名为“海盗剑客”,只是搞怪而已、私下展示一下自己的另一面。然而在史黛西曾经实习过的那所大学里,某位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上报给校方,因此,史黛西被取消了录取资格,理由是网上这张照片不符合教师职业的形象,学生可能会因模仿教师的海盗恐怖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当史黛西向学校承诺想将这照片从网上删除的时候,可是为时已晚,她个人的主页早已被编辑到引擎编录,而照片已被网络编辑存档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却被互联网永远地存储了[3]。可见,期刊传播的性质由单一的线性传播发展为多方的互动传播;由固定的信息发布发展为自由的个性化的信息发布;由局限区域的受众群体发展为不确定的受众群体。

2.3期刊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媒体传播中受众往往变成被传播者,你发布什么信息,我就接收什么信息。期刊在哪个行业渠道发行,受众就是哪个行业的从业者,其他人是很难获得期刊中发布的信息。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期刊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读者与作者、编辑形成多元角色互换,读者来自不同行业的更加广泛的区域,受众群体更多;同时读者也可以转变为作者,作者也可以转变为读者,成为新的信息接收者;编辑也是如此,作者可以直接在网上与编辑沟通修改文章,读者也可以直接将发现的问题向作者或编辑反馈,这种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更新的速度。正是由于期刊传播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期刊编辑,就应该与时俱进,提高网络出版的素养,迎接全媒体出版带来的挑战。

3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

3.1掌握网络出版技能,成为全媒体编辑

传统的编辑角色[1]:通过审稿、编辑加工对他人作品选择性的出版发行,编辑将自己所喜好或提倡的价值观也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得以宣传扩散,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可以说,从孔子时代编辑的角色就是如此。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孔子在《诗经》《春秋》编篡实践中,完善并确立了自己的编辑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使得古代的优秀诗歌、史实古籍和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全媒体出版的编辑角色是多样化的,其职能是将不同载体综合运用,把编辑好的优先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发布在不同载体上,而且还要使各媒体全方位的融合,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媒体的受众对象,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成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媒体的出版特点。这就要求编辑全面掌握各种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全媒体编辑的角色定位按功能可以划分为:策划型编辑、加工型编辑、导演型编辑;编辑加工也可划分为: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手机互动编辑等。总之要依托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编辑行为,更加注意期刊产品后期维护与更新,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编辑行为,做一个合格的全媒体编辑[4]。

3.2坚守编辑事业,履行职业操守,做好把关人

尽管新媒体冲击对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让编辑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作为期刊编辑,决不能头脑发热,浮躁不安舍弃编辑的那份坚定执着、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特别是科技期刊,其内容权威与学术严谨是期刊生存的根本,不管以何种媒体方式出版,其内容质量是不可动摇的。如理论的先进,技术的创新,图表的精细,数据的准确,是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不管以何种媒体出版,都是编辑要坚守的原则。如使用地图时应注意在涉及领土、国界线和国名标示等一系列重大敏感问题时,编辑处理时必须慎之又慎,要与权威正式出版的地图册反复核对,有时甚至需要手工描摹。又如在数据统计表格中,一个小数点的前移与后移,一个“0”的多与少都会造成重大的失误。由此看来全媒体下的编辑人仍然要坚守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要做好“守门人”和把关人。

3.3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全媒体出版的理论研究

期刊特点 篇3

[关键词] 英文期刊 出版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4-0036-03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意识形态的冲突更多地体现为文化实力的较量。要成为文化强国,让世界真实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价值观,提高文化软实力是一项重要发展战略,是有效传递中国文化价值的市场化途径。从国家层面来说,文化“走出去”的意义更为深远,是我国对外宣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话语权和国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方式。图书、期刊作为传统的文化载体和沟通桥梁,是世界各国了解和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

近年来,我国对外翻译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2012》显示,1980—2009年的30年间,翻译成不同外语语种出版的中国图书累计9763种[1]。但是,由于我国出版业的市场化特征和国际化程度低,与引进图书相比,对外翻译出版的图书仍存在巨大差距,仅2002年我国引进图书版权就达到10235种[2]。国外多家出版集团都在国内设有办事处或子分公司,并与国内出版集团合作,如施普林格(Springer)、麦格劳-希尔(The McGraw-Hill)、约翰·威利公司(John Wiley & Sons)、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arson)及下属的朗文(Longman)等。

与对外翻译出版的图书相比,我国的英文期刊数量更少。截至2011年,在8281种SCI-E收录的科技期刊中,中国只有148种[3],仅占1.78%。虽然这仅代表部分英文科技期刊,但是其他类型的英文期刊数量也不多。作为定期出版的出版物,期刊具有传播知识、文化推介的作用,对我国文化“走出去”也有战略贡献。因为大部分国际化期刊翻译出版的目标语言为英文,本文重点论述中国英文期刊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建议供英文期刊出版单位参考和交流。

1 我国现有英文期刊的特点

1.1 期刊数量少,以学术期刊为主

我国现有的英文期刊主要是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的具有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的期刊。近年来,我国对新期刊申请的审批较为严格,因此现有英文期刊主要是以各类学报为主体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中部分入选了工程索引(EI)或者科学引文索引(SCI),但国际发行量很小。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4年共有A、B、C、D类项目125种入选期刊[4],几乎全部为学术期刊。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学术期刊代表了我国最高的学术研究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及最先进的技术研发成果,是国际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平台。从期刊的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来讲,期刊的质量水平远高于收益,因此长期受到支持。第二,国内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后,非学术类英文期刊需要自负盈亏,国外读者数量少,发行英文杂志收益甚微,因此非学术类英文期刊的国际化水平更低。

1.2 办刊方式以自办为主

英文期刊办刊方式目前有两种:自主办刊和合作办刊。由于我国新闻出版相关规定的限制,我国大部分英文期刊的办刊方式为自主办刊,自主或合作发行。国内出版社出版具有英文ISSN刊号和国内出版CN刊号的英文期刊,利用自有的编辑团队编辑出版,内容由出版社编辑审核,通过邮局、高校图书馆和数据库、零售方式发行。其中部分具有ISSN刊号或者入选索引的学术期刊会选择国外期刊发行机构或数据库合作,发行英文版期刊。

随着我国出版市场放开,国外出版公司进入我国后多采取与国内出版社合作的方式,而国内出版社为了扩大国际市场,也愿意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出于这种双赢目的,部分英文期刊采取了合作办刊方式。合作办刊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国内出版社负责内容编辑等出版环节,国外出版公司负责海外销售渠道和宣传推广。例如由教育部发起、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德国施普林格出版公司海外发行的Frontiers系列英文期刊出版项目;德国弗戈媒体集团与机械工业出版社合资组建的弗戈工业媒体出版的《现代制造》等期刊。另外一种即国内企业与国外出版社合作,利用国外出版社的资源,直接申请英文ISSN刊号,由国外出版社负责刊物出版的全部工作,包括文章校对、排版设计、印刷、发行和推广等,国内企业出资并负责内容审核。其主要优势是申请刊号容易,刊物出版方便,出版社直接出版英文刊物,期刊内容便于读者阅读,不存在语言翻译问题,而且发行和推广更容易,容易被国外读者接受。例如神华集团出版的《基石》杂志(ISSN 2327-1043),作为宣传煤炭行业价值和贡献、介绍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战略、获取全球资讯和最新动向的中英文期刊,创刊两年来,在国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增加,文章的被引频次和浏览次数都高于一般英文刊物。但这种办刊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国外出版社的人工成本要远高于国内,因此出版费用较高。

2 期刊国际化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有英文期刊在出版发行过程中面临诸如文化差异、翻译、效益、期刊编辑素质、发行等问题,须引起国内出版社和企业的思考。

2.1 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英文期刊出版最突出的问题,包括思维和行文差异。中西方文化从思想认识到思维方式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文化和地域性限制,中国出版的期刊缺乏被其他国家读者理解的文化背景。例如,《基石》准备刊登的一张位于海边的先进燃煤电厂图片曾引发合作的国外出版社的“讨伐”。图片中的电厂采用先进的脱硫脱硝等污染物控制技术,污染物排放量接近燃气电厂;电厂坐落于海岸内几公里处;图片中蓝天白云映衬,附近海水湛蓝清澈。从中国人的文化习惯看,图片中的电厂表现出的内在含义是电厂技术先进,对周边大气和海水环境污染较小,反映了中国国内先进燃煤电厂的特性。但是国外合作方却坚持不让用这张图片,理由是从外国读者的角度,这样一座建在海边的电厂肯定会污染海水和大气等人类生存环境,会引发抗议等问题。

nlc202309051337

此外,行文差异使中文文章的论述结构和习惯很难被国外读者理解。这一点在科技期刊中尤为明显。国外作者的行文方式相对比较随意,文章的逻辑结构不强。中国作者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则有严格的逻辑结构,行文方式具有共通性。这是国内期刊在严格的格式和行文要求下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由此带来的问题就是,这些国内作者撰写的文章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按照英文的要求进行调整。然而,翻译多重视意义表达,在行文方式方面难以达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的要求。

2.2 翻译质量较低

目标语言翻译质量不高是我国期刊国际化面临的普遍问题。通常国内的翻译人员和英文期刊的编辑都难以同时保证专业知识和语言翻译两种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翻译水平大幅提高,但高水平的翻译人员仍然缺乏,很难将中西方文化完美对接,文章翻译质量仍然较低。同时,因为大部分外国人对中国的文化基因缺少认知,因此翻译后文章即便保证了较高的水准,外国读者也很难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角度理解文章内容。此外,中国科技期刊刊载的论文,语言注重统一和连贯性,概念明确,推理严密,专业性强,翻译后的文章却难以保证严谨性和准确性,会造成外国读者的理解偏差。

2.3 英文期刊经济效益较差

我国大部分期刊由出版社经营。出版社转企后,经济效益成为重要考核指标,大部分期刊需要自负盈亏。对大部分科技英文期刊(主要是学术期刊)来说,版面费和发行收入虽然稳定,但来源单一而且经济效益很低。

出版英文期刊的费用包括编委会的专家费、翻译费、编辑人工成本、设计排版费、发行费、印刷费等,从现有英文期刊国际化的情况看,成本远超过收入。因此科技期刊在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要求下,几乎没有动力出版英文版期刊。投稿作者也不愿意自己翻译文章或者核对翻译。因此出版英文期刊基本上是只亏不赚。

2.4 英文期刊编辑素质难以满足国际化要求

英文期刊对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从事英文编辑工作的编辑人员一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技英语教育,或者专业知识较高、英文能力不足,或者英文水平高、但专业知之不深。在英文期刊编、审、校环节中极易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英文期刊在词语构建、语言表达、英语行文逻辑和词语使用上存在问题[5]。

2.5 发行数量小

英文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期刊发行数量小。出版发行收入是期刊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国内,期刊发行渠道健全,订阅期刊的高校、单位较多,因此期刊发行数量比较稳定。而英文期刊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着国外发行渠道小、邮寄发行成本高、发行渠道建设成本高、读者群分散、订阅数量少等问题,实际发行数量非常少。这不仅难以提高英文期刊的知名度,而且增加了发行成本。因此,英文期刊很少将发行作为重要工作开展。

3 我国期刊国际化的思路

期刊国际化是提高我国文化实力的战略选择之一。英文期刊,尤其是科技英文期刊,是我国了解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国内科研成果、实现国际交流和学习的重要平台。因此,提高我国英文期刊尤其是科技英文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势在必行。鉴于期刊国际化存在以上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文献,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建议和思路。

3.1 提高编辑水平

编辑是英文期刊出版所有环节的核心要素。期刊编辑通常有较高编辑技能,能够准确编辑、审核和校对中文文章,遵守国内新闻出版的有关规定。但是由于英文并非母语,所以对英文的语法和行文规范等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首先提高编辑的科技英语使用能力和英文语法水平,掌握英文期刊出版规范。可以参考国外EI、SCI期刊的要求,不断整理和总结英文期刊的编辑规范,作为编辑常识。其次,强化质量意识,出版高水平英文刊物。第三,不断增加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和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第四,提高英语交流和使用能力,增进与国外作者的沟通和理解,减少重复沟通,提高效率。

此外,编辑人员必须提高对互联网和电脑的应用能力。英文期刊编辑工作的各个环节,如约稿、投稿、编审校等都要逐步实现国际化,因此,编辑应该能够熟练使用电脑和互联网,构建“作者—翻译—审稿—编辑—读者”综合性互联网络,提高与作者、审稿专家、编委会成员、读者、翻译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效率。同时,为降低出版成本、提高发行量,适应期刊数字化出版形势,在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上发行数字版也将是英文期刊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为此,编辑也需要提高网络和电脑操作能力,以缩短编辑出版周期,提高发行和传播效率。

3.2 选用高水平的翻译团队

英文期刊的编辑人员数量有限,因此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翻译文章。英文期刊的翻译工作是一项复杂严谨的再创造脑力工作,要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满足政治性要求,具备较高的科技水平,文字表达准确通顺,这对翻译团队的要求非常高。一般的英文期刊,包括科技英文期刊,都有限定的科学技术领域,因此,要选用具有科技专业知识背景、通晓语言翻译的专业翻译团队。对翻译后的文章施行审校责任制度,即翻译后必须交由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专家进行翻译审核,之后再由其他翻译人员对翻译内容进行校对,以保证翻译质量。

3.3 建立编审专家团队

英文期刊必须建立由国际专家组成的编委会和审稿团队。编委会成员必须实现全球化,由英文期刊专业领域中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行业专家组成,这有利于提高英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编委会成员应该协助英文期刊向国外同行专家约稿、组稿,参与期刊的战略制订,制订期刊的编辑计划等。国际化的审稿团队能够提高英文期刊的翻译水平和质量,处理翻译后文章的行文问题,并解决主要的文化差异问题。

3.4 增强对英文期刊的扶持力度

由于英文期刊效益相对较差,因此,建议采取补贴和扶持方式增加对英文期刊的投入。首先,建议英文期刊申报“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其次,与企业合作办刊。这是一种双赢策略:英文期刊可以获得企业的资金扶持,提高国际化水平和质量;企业可以在期刊国际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增加英文期刊之间的合作,建设编辑、出版、发行、经营的协作平台,解决海外发行困难问题,共享国外的编辑、编委和审稿专家,压缩英文期刊的经营成本。

4 结 语

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力争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高水平交流平台,促进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英文期刊迎来了最佳的发展时机。英文期刊,尤其是科技英文期刊,应主动响应,评估期刊现状和问题,积极调整和改革,推进期刊的国际化水平,以期创办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尽快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顶级科技期刊群,使我国一批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注 释

[1]中国翻译协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文化对外翻译出版发展报告2012[EB/OL].[2015-03-08].http://www.tac-online.org.cn/ch/tran/2012-12/06/content_5562133.htm

[2]杨盈园.我国图书版权引进的主要种类及渠道[J].科技与出版,2005(2)

[3]付晓霞,李贵存,石朝云,等.SCI-E收录中国期刊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14(5)

[4]关于开展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2014年度项目绩效考评工作的通知[OL].[2015-03-08].http://www.cast.org.

cn/n35081/n35488/16107105.html

[5]陈银洲.在科技英文编辑中应注意中英文的差异[J].编辑学报,2009,21(4):320-321

(收稿日期:2015-03-10)

期刊特点 篇4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等新领域, 中国更是以极快的发展速度紧跟其他发达国家。计算机网络, 从一开始的引入研究, 到后来的自主研发, 再到如今全社会普及, 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它作为大众信息传媒的新工具和载体, 也为出版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变革, 在这样的网络变革环境下, 期刊编辑工作者只有积极的面对, 合理的利用网络资源和技术, 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要适应网络大环境, 要先了解期刊编辑工作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有什么样的新特点, 才能进一步找到应对思路。

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工作的新特点

网络作为大众信息传播的一个工具和载体, 具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给编辑出版领域带来了重大变革, 也同时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和帮助, 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作为出版领域之一, 也面对着网络信息媒体的影响, 需要面对它, 了解它, 合理的利用它的便利和资源, 使期刊编辑工作更有效的开展。充分的了解它, 就要先看到在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工作的新特点。我们主要从信息的来源、信息传递方式、沟通方式和受众人群、信息存储等方面来分析。

1.信息来源更广、更快 (快捷性)

选题是期刊编辑工作者的第一环节, 这个过程需要很多的资料作为参考, 比如:学术动向、相关政策规定、时代热点、受众的心理需求等, 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询和调查, 但是传统的资料一般不具有时效性, 不能第一时间的呈现在编辑面前。网络环境下, 情况有了很多改变, 编辑者可以通过网络即时的进行信息搜索, 通过网上新闻、电子图书馆等进行专项调配, 不仅能够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所需要的资料, 还可以更直观的看到所选题目前的研究现状以及受众的反响, 及时的确定或者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 做出更符合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的, 有价值的项目和内容。

2.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 更加快捷便利 (即时性)

在过去的传统出版界, 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邮递或者派送的方式, 传递速度慢, 还容易出现破损、雨淋、丢失等危险。网络时代不同, 它可以实现零距离、瞬间传递, 现在网络计算机多是采用电子稿件, 写好后直接发送到相关人员的邮箱, 或者直接在线传递, 速度快, 安全便利, 减少了传递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并确保信息稿件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

3.沟通便利, 利于相关意见的沟通交流 (互动性)

编辑与作者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有效, 比如:作者写好了文章可以直接通过腾讯QQ或者MSN等在线交流信息平台直接联系编辑, 不需要预约时间, 预约地点, 就可以完成信息的传递和回访, 还可以通过信息在线平台, 及时的交流意见, 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和需要修改的地方, 反馈及时;如果文章在通过编辑修改后, 得到了相关的专业人士或者专家的指点、点评, 给出了意见, 可以快捷的传达给作者, 使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有效信息, 迅速的做出自己的决定和想法, 中间不需要太多的时间间隔, 避免被遗漏掉。

4.网络打破时间、空间限制, 受众群体增加 (开放性)

网络运行机制的开放性导致了网络交流的开放性, 它打破了以往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 读者可以自由地搜索各种信息资源, 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观点的人都可以找到符合自己审美要求的资源, 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自由的信息平台。学术期刊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一种传播媒体, 其传统受众群体相对较少, 但在网络环境下受众通过计算机、手机上搜索和阅读软件就可以浏览信息, 交流信息, 在线阅读和批量下载都很方便, 使原本一些没有阅读期刊杂志条件的人群也有了阅读和下载条件, 受众群体相对于信息闭塞时期人数明显增加。

5.内容表现形式多样, 形象直观 (综合性)

网络信息除了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外, 还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各种形式来展现, 为期刊出版物带来了新的生机, 改变了以往的单调性, 让读者在视觉、听觉的双重冲击下, 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受到广泛的关注。

6.信息繁杂, 需要从中选择、排除 (复杂性)

每个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网络在带来便利的同时自然也有它自身的缺陷, 比如:网络信息繁多, 输入关键字会有大量的相关信息出现, 需要读者从中做出选择, 读者选择的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主观性或客观误导, 或者是受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会出现信息的错失。

7.信息存储方便, 但亦可能带来风险 (两面性)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可以转变成数字代码进行存储, 便于携带, 有利于保存, 减少了大量的纸张浪费和存储空间。但是, 有利亦有弊, 信息在网络化管理下依然存在着风险, 可能会出现信息欺诈行为, 比如:虚假的期刊、盗版的学术论文等;有时还会出现盗取信息的情况, 比如, 通过技术手段盗取他人的网络资源, 据为己有;还会诱导人们的懒惰、投机取巧心理, 比如:很多的年轻人不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写文章, 老师布置的论文或者研究专题, 在网络上通过下载、粘贴、复制等各种手段拼凑组合, 严重影响自身的全面发展。

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工作的新思路

上面已经分析了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以及具有的特点, 下面就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研究, 探讨如何面对这种挑战, 找出网络环境下编辑工作的新思路。

1.合理的进行期刊定位, 找准自己的办刊方向

网络是一个多元化的平台, 大批量的信息和资源都可以存在这里, 但是, 期刊编辑工作者不要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要合理的为自己的期刊进行方向规划, 遵循着自己定制的方向, 不断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优势, 加强自己刊物的品牌价值, 保持自己的形象, 创新期刊的内容, 提高期刊内容的质量, 在新的形势下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并且, 确保这条风格道路具有前沿性, 沿着这条路走, 发展空间更大, 未来的蓝图更加美好。换句话来讲, 这个定位的过程要找出自己最擅长的方向, 还要确保这个方向是符合时代和受众要求的, 与时俱进的, 在这个领域里, 具有自己的亮点存在, 有别人无法超越的优势。

2.增强编辑的策划意识, 构建学术网络平台, 树立品牌形象

期刊的编辑人员头脑要保持开放, 能够及时的接受新事物, 并有效的利用新事物。面对广大的网络环境, 期刊编辑人员要增强自己的策划水平和意识, 积极创新, 搭建学术化的网络平台, 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调查和信息搜集, 进行目标市场的分析, 根据分析做出详细的规划和部署, 做好之后, 及时的与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 做出调整和更改, 确保了其科学性、合理性、可实施性之后, 就可以按照这个总的规划部署进行详细的内容策划, 包括:选题、发展特色、作者群体、广告推广、信息宣传平台等。通过良好的质量和宣传, 创造出品牌优势, 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 逐步搭建起自己的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塑造出广大受众喜爱的品牌形象。

3.与时俱进, 创新工作理念、观念和管理机制, 融入新环境

期刊编辑,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才是合理的, 期刊本身就该具有前沿性, 及时的反映时代, 甚至带动社会的发展潮流。要走到时代的前沿, 编辑工作者需要及时的进行观念的转变和革新, 主动的接受和筛选信息, 抢占先机, 从信息源、信息传播、信息输出和接收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做出率先创新, 尤其是内容的创新, “人无我有, 人有我新”, 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比别人的新, 比别人的好,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期刊的管理机制也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转变, 网络背景下可以通过网络计算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的管理, 比如:日常部门管理、期刊发行统计管理、作者和专家的公关管理、稿件的统计分类归档管理、文献编排管理、期刊检索管理等, 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规章制度的传递、召开网络会议、进行网络资源共享、网络监督管理和工作成果的量化分析等。

4.加强编辑人员的能力培养, 适应网络化工作环境

网络具有很强大的优势, 可以为编辑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 因此, 相关的编辑人员都要尽量的多学习计算机操纵和应用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 比如:可以对编辑人员进行办公软件的培训, 熟练掌握word、excel等软件的使用, 尤其是编辑中最常用到的输入、排版、更改、批注、统计、分类管理等, 还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搜索引擎, 正确的传输或者存储信息和文件, 最好还具有一定的美工技术, 可以对期刊网站进行适当的修饰、美化, 使其简洁大方。

编辑部要有专业的设备维护保养人员, 确保编辑人员的计算机能够快速健康的工作, 防治出现死机或者系统瘫痪, 影响到工作质量和进度。这些人员除了定期的进行设备检查和修复外, 还可以经常对计算机使用者进行相关维护工作的培训, 使他们具备日常使用中简单维护的能力。

5.创建信息交流平台, 听取受众的意见和看法

信息网络的优势是能够及时有效的反映信息, 期刊编辑要面向的是受众, 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 就要听取别人的评价和意见, 为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方向。因此, 可以建立一个在线交流平台, 及时的和读者进行交流, 留下他们的宝贵意见, 并及时对各网站和平台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整理, 将与期刊相关的言论和评价进行归类分析, 看到大众的需求方向;还可以公布相关人员的QQ、MSN、邮箱等, 使得编辑、作者、读者、管理人员等有一个沟通的渠道, 及时、有效的进行交流、沟通、信息传输。

结语

上一篇:游离植皮下一篇:战略提升与变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