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期刊

2024-05-09

传统期刊(精选9篇)

传统期刊 篇1

一、期刊的种类和特点

从期刊的发行载体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传统的印刷型期刊、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它们各有各的特点, 在短期内都将同时存在。

1.1传统的印刷型期刊

印刷型期刊的优点有三:首先, 印刷型期刊是历史悠久, 符合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 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其次, 上了年纪的老教师, 由于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没有像年轻教师和学生那样得心应手, 也有些教师喜好收藏实物等原因, 他们往往喜欢查阅印刷型期刊。第三, 由于印刷型期刊携带方便也成为人们喜欢的理由。印刷型期刊的缺点是图书馆对同种期刊的采购数量非常有限, 因而不可能同时面对很多读者, 资源共享性较差。

1.2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

电子型期刊是以数字形式将信息储存在光、磁等介质上并通过计算机使用的出版物。电子型期刊因其传递速度快、资源共享性好、检索方便快捷、同类期刊有时可以链接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广大读者特别是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喜爱。电子型期刊的出现是建立在电子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一次出版业的革命。

网络型期刊是以可以远程访问的计算机文档格式出版、具有明确卷期标志的连续出版物。这类期刊具有信息量大、获取快、更新快等特点。网络型期刊是在电子型期刊基础上出版业的又一次飞跃。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但这些优点的充分发挥还有赖于我们的读者和期刊管理员对计算机和网络的熟练应用。

二、传统期刊与电子、网络期刊的比较

电子、网络期刊虽然有诸多优势, 但也有缺陷, 要完全取代传统期刊是不可能的。二者应该并且只能是融合对接、互为补充的关系。

首先, 从质量方面看。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相比, 虽然有海量信息和时效性优势, 但由于网络管理尚待完善, 缺乏严格的审稿、定稿、编审制度, 编辑人员在收到稿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其上网发行, 缺乏有效的审查和质量控制, 论文的质量往往得不到可靠的保证。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内容良莠不齐, 量大但不精。这是网络期刊目前致命的缺陷。因为网络期刊与传统期刊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同为期刊, “内容为王”的基本原则是相同的。无论在什么时代, 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 优质的内容资源永远是期刊社的核心竞争力。而传统期刊所载论文大都是千挑百选出的精华, 由于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大部分都特色鲜明、定位准确、制作严谨、品质卓越, 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和优质内容的整合能力。

其次, 从阅读方面看。数百年来, 人们一直与纸质文献相伴, 并形成了一些获取、阅读文献的方法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习惯。纸质期刊有其本身的优点, 如携带方便、可随时随地反复阅读, 阅读时可圈点评论, 也可折上一页或夹一书签, 以便下次阅读时能很快找到等。[1]而网络期刊在阅读时则必须通过计算机等设备, 不能做标记, 在阅读的专注性、连贯性、完整性、舒适性、方便性、随意性、读效率、不受地域限制、不受阅读方式约束等方面远远不如传统期刊和其他传统出版物。同时, 长时间地盯着计算机屏幕对视力也有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 面对完全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的网络期刊的出版、发行、管理和使用方式, 一些读者在心理上还难以完全接受和适应。

最后, 从内容传播来说, 目前国内大部分期刊都要受制于邮局的发行网络, 自办发行的成本也是居高不下。[2]电子期刊不受刊号限制, 也无需纸张和印刷费用, 它通过专门的P2P平台进行下载订阅, 冲破纸质期刊的发行局限准确, 经济地将刊物传递到读者手中, 运营成本相对低廉, 大多数是免费下载或在线阅读, 还能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以备后用。

三、高校图书馆如何协调发展传统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

要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期刊管理工作肯定要走信息化、网络化道路。但是, 说到底期刊管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 如果为了搞形象不顾读者的实际需要, 不顾学校的财力过快过多地发展电子、网络期刊, 既浪费时间资源又不一定能提高服务质量。优化馆藏期刊资源结构, 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的期刊资源建设应坚持纸质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并重的方针。

第一, 要有针对性。

图书馆应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科研方向和专家学者的意见, 以及期刊的利用率, 来确定本馆期刊资源结构的大框架, 确保有关学科核心期刊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对一些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期刊, 则要削减纸质期刊的订购, 通过网络期刊资源进行补充, 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期刊资源建设经费短缺的矛盾, 而且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利用率, 并能满足不同用户对期刊信息资源的需求。要发挥网络电子期刊共享的优势, 合理分配订购数量和种类, 避免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

第二, 要逐步改变图书馆藏刊结构。

电子期刊的比重将要加大, 期刊电子化是对馆藏纸质期刊的完善和补充。要有计划地调整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的收藏比例, 并充分考虑效益性原则, 提高原始文献的保障率。但是, 要注意成本和效益对比分析原则, 应订购价格比纸质期刊低的电子期刊, 除非在收录范围、实效性、检索功能、存档、更新、共享方面比纸质期刊有明显的优势才可考虑订购价格比纸质期刊高的电子期刊。

第三, 要进行二次开发馆藏期刊资源, 提供有特色的电子期刊资源。

首先, 要建立馆藏期刊数据库、专业期刊数据库、最新专题等二三次数据库。其次, 对特色纸质期刊进行深度开发, 建立特色期刊数据库。最后, 要充分利用整合网上信息, 适度引进全文数据库和连接免费的网络系统, 将免费的电子期刊作为馆藏信息资源, 编入本馆的馆藏目录, 方便读者使用。

第四, 要积极探索新的服务模式, 提高服务水平, 使纸质期刊和电子、网络期刊得到充分的利用。

图书馆引以为荣的将不再是入藏期刊量的多少, 而是便捷、准确获取电子、网络期刊资源的能力。[3]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中, 图书馆可编制各种导航工具指导读者获取相关的电子期刊资源;图书馆员工在电子期刊的发展中扮演导读者, 图书馆也可成为电子期刊的出版单位。电子期刊的收藏和利用, 使得图书馆更着眼于信息服务、参考咨询与教育功能。

第五, 整合现有资源, 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期刊机读目录数据库, 做好检索与咨询服务既是期刊管理的本分也是必然趋势。随着学科分类的变化, 期刊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不同学科发生交叉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一方面管理员的专业化程度不可能很高, 人工检索不但速度慢而且错误率高, 有时题目一字之差而内容却截然不同。[4]另一方面读者对检索工作不熟练, 想自己动手却常常无能为力。有些图书馆也建立了目录数据库和检索系统但却有些缺陷, 比如检索途径单一或者只有管理员来做检索。我们可以建立一种检索途径多样化的读者自助检索系统。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只有传统期刊是肯定满足不同读者要求的。电子型期刊和网络型期刊的出现给期刊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同时也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高校图书馆应及时调整馆藏期刊的建设思路, 以学校发展、教学改革和科研提高为导向, 根据院系及专业和学科的设置加大电子文献采购的力度, 加快电子型期刊的建设步伐。同时图书馆还必须引进和培训人才, 更好地宣传并帮助读者熟练利用电子型期刊。一所高校的馆藏是有限的, 通过期刊网可以最大限度地补充馆藏的不足。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 特别是与同类高校以及知名综合性大学的合作与交流;二是管理员要转变观念, 主动为相关读者提供信息;三是加强学习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 提高采编及检索水平。适应不同读者需求, 兼顾传统与现代期刊, 把现代技术手段嫁接到传统期刊上, 使传统期刊更容易检索和流通, 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 同时加快建设现代期刊, 这样全方位立体式的发展一定会在做好服务的同时给期刊管理本身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印东.谈谈网络期刊的特点及与传统期刊的融合对接[J].长江论坛.2007 (6) :82

[2]苏萍.浅谈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如何借势[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 (5) :77

[3]杨靖, 杨双琪.浅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电子期刊与纸质期刊的协调发展[J].河北科技图苑[J].2009 (9) :74-75

[4]陈波.高校图书馆传统期刊与现代期刊管理浅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4) :83

传统期刊 篇2

数字出版的发展状况

数字出版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等高科技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物,其主要包括多媒体出版、电子图书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等多种形式。2014年,我国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增长33.4%,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出版物发行,跃居行业第二。互联网出版和手机出版已成为当下影响最为广泛和发展最为迅速的数字出版产业。

1.互联网出版发展迅猛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出版技术的成熟,互联网出版已经成为数字出版产业中影响力最大、成长最快、应用水平最高的主流媒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规定,互联网出版是指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将自己原创或者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登载在互联网上或者通过互联网发送到用户端,供公众浏览、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在线传播行为。其作品主要包括:一是已经正式出版的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等出版内容或者在其他媒体上公开发表的作品;二是经过编辑加工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作品。互联网出版物主要分为学术期刊、网络期刊、网络游戏出版物、网络文学读物、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类型,其中,学术期刊在互联网出版物中占有很大比例。

长期以来,大部分学术期刊由于发行量小、查阅不便,导致无法扩大社会影响。互联网出版以其开放性、快捷性、低成本等特点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术期刊仅仅局限于将已实现纸质出版的刊物的影印版上传到互联网上,而真正像其他面向市场的营利性期刊那样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办电子刊物的少之又少。

2.手机出版异军突起

手机出版是指手机出版者使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表现形态,将自己创作或他人创作的作品经过选择和编辑加工制作成数字化出版物,通过无线网络、有线网络或内嵌在手机载体上,供用户利用手机或类似的移动终端阅读、使用或者下载的传播行为。近年来4G移动业务的逐渐成熟,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进一步快速融合,为移动在线阅读提供了支撑,手机出版成为了继图书、期刊、报纸、互联网出版之后的又一新兴出版形态。

手机出版除了具有互联网出版的优点外,还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一是便携性。手机出版物的便携性来自于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随身携带的手机,人们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随性阅读,从而免去了以前阅读时不得不携带图书、杂志的不便。

二是海量读者。我国手机用户已达74738.4万户,以手机为终端的无线接入网民数已达到1.92亿人,其中青年人占绝大多数。庞大的用户读者群使手机出版商机无限。

三是交互性。手机阅读摆脱了单向的阅读方式,手机读者不仅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发表阅读评论或者与其他在线用户交流,还可以将自己认为的好文章推荐、发送给朋友。手机用户还可以参与写作,利用手机和无线网络,创作者可以一边写作一边将文章快速发送到互联网上,并且可以随时上网查找资料或与读者互动。

四是高容量存储性。传统藏书方式不利于读者查阅,而且由于受到经费和空间的限制,读者不可能全部拥有自己喜欢的作品。然而,手机阅读使读者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作品存储于存储卡或者网络服务器上,通过输入关键字便可以调阅喜欢的作品,使手机成为移动的图书库。

正是手机阅读的这些特点,使手机出版成为出版业发展的新方向。然而目前,手机出版的主要范围仍集中在新闻时事、网络文学、时尚杂志方面,传统期刊尚未真正涉足手机出版领域。

传统期刊在数字出版背景下的发展现状

面对席卷而来的数字化浪潮,相对而言,我国传统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反应滞后。目前,期刊出版社还停留在完全依靠大型网络出版运营商上,出版者本身缺乏数字出版的意识。科技期刊由于作者和读者对象主要为大中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学生等,相对单一、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造成学术期刊在新技术的实践方面很难突破。

数字出版应该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以及阅读消费的数字化。而目前大多数传统期刊虽然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资讯实现了已出版物的在线出版,以供读者下载和打印,但在审稿、编辑校对、印刷、发行等环节还停留在传统的编辑出版模式上,数字出版也没有改变传统期刊出版的模式。另外,大多数传统期刊编辑还未适应数字出版的要求。

传统期刊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要求编辑不但应具有传统的编辑校对能力,还必需具备与时俱进的出版理念、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鉴于目前传统期刊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滞后问题,传统期刊编辑应该把握数字出版的时代脉搏,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适应新时代出版的要求。

1.提高信息意识

期刊编辑应学会收集信息、检索信息、甄别信息、组织信息、评价信息和分享信息,应主动了解整个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让传统期刊赶上出版行业的发展步伐,而且身处互联网时代,期刊编辑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例如,通过网络,期刊编辑不但可以及时了解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状况和科技的领军人物,通过Email等方式与作者直接进行联系,向其约稿或者邀请其成为审稿人,还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时收集读者的反馈信息,了解读者所需所想,以便更快、更准确地调整期刊定位,使期刊更具核心竞争力。

2.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数字出版对期刊编辑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刊编辑在加强自身基本的编校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与数字出版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

3.建设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互动平台

现在很多期刊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做为电脑端的接口。网站应该实现在线阅读、读者互动、广告投放等基本功能,并努力提高客户黏度,培养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简单方便地阅读期刊。

传统期刊 篇3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发展形势

传统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主要以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为主, 对于新媒体的接入他们的反映不尽相同, 这和年龄层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偏大的科研人员接受新媒体的速度慢, 更倾向于使用纸质出版物。而年龄偏低的研究人员易接受新兴媒体, 并且在获取资源、查阅资料方面更得心应手, 但是很少有人完全放弃纸质出版物。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 但电子终端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更加容易使使用者疲劳。由于电子设备大小和形状的限制, 快速跳跃阅览时也稍显逊色。传统学术期刊从产生之初, 一直以纸质刊物作为其传播的载体。面对近些年来新媒体的发展, 传统学术期刊明显应对不足。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发展相辅相成, 目前并不会因为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完全取代传统媒体。但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新媒体及时、迅速的特点使读者能够在最短时间接收信息, 传统学术期刊即使是月刊, 甚至是旬刊都不能与之匹敌。新媒体大量抢夺读者群, 传统学术期刊如不能及时应对, 将流失大量读者。与此同时, 对于传统学术期刊而言, 由于期刊数字化出版对编辑人员、期刊发行人员等的要求与传统期刊不同, 传统期刊社原有的优势难以发挥, 人才需求更加紧迫。虽然传统学术期刊作者群和读者群相对固定, 新媒体的冲击比起受众庞大的其他媒体要小一些, 但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若不重视, 必然难以避免逐渐衰落的境况。为此, 传统学术期刊社要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学习知识、升级系统。这些都是对传统学术期刊社的考验。

虽然新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接入新媒体有很多困难和挑战。但是近些年来, 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时代给传统学术期刊带来的发展和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 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点。

受众方面。利于读者和作者进行信息快速查询。为读者与编辑、作者与编辑之间搭建更好的沟通桥梁, 实时了解读者和作者的意见建议,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对于作者, 可以更方便地了解刊物, 进行投稿。对于读者, 它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 使读者接收信息的速度优于发行纸质刊物后再进行阅读。信息数字化后也利于大量快速浏览, 而且阅读不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阅读更加自由化。

传统学术期刊社方面。新媒体存储空间大, 无论在人、物的消耗上还是技术方面上, 电子文档的保管都比纸质刊物保管更加容易。也由于较少占用空间, 并可以方便地进行复制和传播, 缩短了刊物出版发行的周期。同时也节约了邮寄刊物所耗经费, 降低了刊物运行成本。新媒体接入后, 内容更加丰富, 插入图片甚至是视频, 使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 更重要的是在大数据时代,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了解读者和作者点击、阅读等情况, 根据统计结果, 精确规划出纸质刊物印刷量。还可以建立读者库和作者库, 对其地域、阅读情况等进行分析, 了解专业学术发展走势, 这对于以学术讨论为阵地的学术期刊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发展途径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的不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战争, 而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合作共赢的机遇。传统学术期刊由于受众固定、专业性强, 相对于受众较多的大众类的报刊而言, 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随着互联网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逐渐增强, 当新媒体大浪来临的时候, 都要卷入其中, 谁也不能例外。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称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8.8%。面对互联网如此高的普及率, 传统学术期刊不能被动向前走, 而要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不断探索传统学术期刊发展之路。

传统学术期刊要在新媒体时代发展, 可积极探索网络出版、在线优先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运营模式。尤其重要的还有, 要开放多种传播渠道。目前, 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滞后于其他传统媒体。虽然开放存取的传播模式为大多数期刊所用, 但是很多传统学术期刊只有中国知网等平台上的全文数字化期刊, 而且待读者读到也是在纸质刊物出版几个月后。截至2015年6月,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较2014年12月增加3679万人 (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从纸质媒介到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设备在大众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看, 传统学术期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探索:

(1) 网站。传统学术期刊一直以来依靠纸质媒体作为载体, 很多期刊社还没有自己的网站。传统学术期刊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积极建立自己的网站, 通过官方网站平台, 实现多功能集为一体, 使网站成为编读往来的重要渠道和编辑工作的阵地, 为读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进而宣传杂志社, 扩大影响力。创建网站最重要的是功能的实现, 这方面可以外包给专业人员进行开发和维护。期刊杂志社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站运行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式, 逐步完善网站功能。同时要有所创新, 尤其要做到反馈式更新, 通过点击了解用户所需, 如果只是照搬纸质期刊的内容, 则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2) app。2014年6月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手机阅读。针对智能终端设备开发的app是快速接入新媒体的捷径。《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等期刊已经开始尝试app平台的建设。如果能培养固定的受众, 增加受众与app平台的黏合度, 则对学术期刊社的发展极为有利。但是事实上传统学术期刊受众较少, 特别是对一些地方性、专业性强的学术期刊, app开发难度高, 所需资金、人员较多, 难以持续维护。而且, 相对于即时通讯软件来说, 传统学术期刊app所占内存大, 功能单一, 用户往往不愿下载或在终端设备中持续使用, 所以持续运行难度偏大。

(3) 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依托互联网在智能终端使用的通讯软件, 除了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即时通讯功能, 还开发了微信公众平台, 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了沟通与管理的平台。微信公众平台有服务号、订阅号和企业号三种, 提供的服务不同。虽然推广微信平台难度也不低, 但是微信公众平台经营所需资金、投入人力都较少, 相比app开发还是有一定优势的。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产品创新方面不断发展, 传统学术期刊也应该利用微信推送精准、个性化服务、开放传播等优势, 更新用户体验, 将传统学术期刊与新媒体更好地结合。和网站类似, 很多传统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发送的都是纸质刊物的原文, 这样运营效果并不是很好, 新媒体的优势并没有充分发挥。期刊社应该在运营深度和用户体验上继续探索, 增加原创性内容, 利用自身的影响和专业优势等资源, 做有特色的微信平台, 将学术融入生活中, 建立一个有感情的、积极的、有使用价值的公众平台。文章宜短不宜长, 过长的文字会让人有厌烦感;适当增加图片、视频的发送次数, 使说理部分更生动, 叙述部分更直观;或可建立社区, 形成“小型学术圈”, 增加评论和问答功能, 加强双向互动, 加强用户对公众平台的依赖度。要做学术问题的集散地, 做有专业性、地域性的有特色的思想交流的平台。

互联网通过PC和智能手机等为终端的智能设备为传统学术期刊提供了多种信息传播渠道, 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并接受了“掌上生活”, 传统学术期刊要利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契机, 在不失本心、坚守学术传统的同时, 利用新媒体的优势, 积极进行期刊数字化变革。具体来说, 传统学术期刊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走上与新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

(1) 保证稿件质量。对于传统学术期刊而言, 内容是核心, 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体现在其登载的内容上。纸质期刊在发展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依然有自己的位置和忠实的读者, 不仅是因为纸质刊物符合人们习惯的阅读方式, 更是因为纸质刊物审稿严格, 编排谨慎。优质的稿件是传统学术期刊发展的基础。所以在新媒体时代, 依然要发挥纸质媒体的优势, 结合新媒体特点, 促进传统学术期刊良好发展。

(2) 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新媒体的接入不等同于期刊数字化, 期刊数字化发展也不能仅仅与产品形态数字化划等号。只有生产、管理等其他重要环节也能够数字化转型, 积极开拓与数字化出版相适应的管理模式, 才能使新媒体的接入更加便利。例如, 采编系统的应用。可以在期刊网站上设置采编系统, 实行网上采编, 这样既可以方便作者, 又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把投稿、审稿、编辑、校稿一体化, 都在网站上完成, 采编系统已经被很多期刊采用。需要数字化转型的不仅是刊前和编辑过程中, 同样需要转型的还有期刊管理、发行等重要环节。这方面需要更多的探讨。

(3) 规范网络出版。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接入给著作权保护带来了诸多问题, 涉及著作权问题的数字出版方式很多, 如出版物网络传播、网络原创、手持阅读终端等。传统学术期刊新媒体接入一定要重视版权问题。《著作权法》2001年第一次修订增加了网络传播权, 相关的法律规定还有2006年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2007年我国加入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 只有出版者获得作者的相关权利, 才可以自己或授权他人通过网络传播作品。由于著作权问题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 在传统学术期刊接入新媒体的过程中所遇的一些问题还无法很好解决。目前通行的做法是和作者签协议, 规定杂志社和作者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

(4) 提高编辑素质。无论是在传统纸质期刊主导时代, 还是在新媒体时代, 编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编辑工作是期刊的核心。编辑自身依然要履行好编辑岗位职责, 遵守编辑职业道德。新媒体时代不仅需要大量的学科精英, 还需要很多懂管理、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为此, 编辑部要为编辑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 杂志社也应注重与其他传统学术期刊的沟通。经常性的交流有助于吸取他刊先进经验, 调整新媒体内部运营方式。新媒体时代, 创新是期刊良好运行的灵魂。编辑应积极转变固化观念, 增加创新意识, 创建品牌栏目, 打造精品期刊。

总之, 传统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应该迎接挑战, 积极转型升级, 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创新, 增强竞争力和自身实力, 才能保证更好地发展。

摘要: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媒体以其便于获取、传递迅速、节约成本等特点独占鳌头, 迅猛发展。传统学术期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讨论新媒体对传统学术期刊的影响, 借以分析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学术期刊,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ac.gov.cn/2015-07/23/c_1116018119.htm.

[2]中国期刊年鉴 (2014年卷) [M].北京: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报告 (2014) [DB/OL].http://zt.cast.org.cn/n435777/n435799/n1105056/n1108914/n15508388/15509206.html.

[4]武晓耕.我国科技期刊改革中的“路径依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5 (5) .

[5]晁晓筠.传统学术期刊数字化面临的著作权问题[J].编辑之友, 2002 (4) .

传统期刊 篇4

【关键词】新媒体;期刊;网络;阅读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形态的出现,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发展迅猛,使得包括期刊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巨大冲击,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以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更是融合了内容、渠道、营销和运营等多系统层面的竞争。例如曾经拥有全球最大销量的期刊《读者文摘》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恶化,年轻人阅读习惯和休闲方式的改变,使其销量不断下滑最终在美国申请破产保护。面对新媒体的挤压,期刊等传统媒体如何借助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的平台实现期刊的延伸式发展?如何加强其与新媒体力量的融合?这些问题已成为当下期刊运营者考虑的重要课题。

一、内容:借力网络、增强互动

网络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其庞大的信息量、传播信息的即时性、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的多媒体特性等优势,都使其迅速受到读者的亲睐,从而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但仔细分析却会发现,网络媒体与期刊在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形态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网络媒体虽然信息丰富,但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没有重心,从而导致许多垃圾信息的侵入,对有效阅读造成巨大障碍;同时,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很多信息没有正规出处甚至缺少把关,使得网络上充斥着一些不实信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与之对比,而期刊传播的信息则经过整合、去粗取精、加之深入的分析报道,呈现给读者的往往是详实可靠、脉络清晰、有理有据的内容。同时,由于期刊内容的编辑流程严格,保证了较高的内容质量,公信力高,期刊在内容产生方面的优势,使其在新媒体竞争环境下仍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道。如何让期刊内容更能抓住读者,同时在内容精彩方面又能发挥自身优势?很重要的一点,期刊出版者们一定要学会“借力”网络。

首先在内容选题上,网络可成为期刊采编们获取选题的一个重要渠道。由于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与舆论聚集作用,新闻事件往往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首先引发关注,并逐渐演变成热点话题。因此,期刊采编可利用网络了解大众关注什么,想了解什么。使其在期刊选题方面更有针对性,并力求精选来提高内容的品质。

其次是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可利用新媒体获取更多的反馈信息。特别是利用微博、微信发布速度更快,互动性更强的特点,许多期刊迅速注册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这样,期刊一方面有利于参与到这种新媒体传播中来,另一方面则利用新媒体互动性强的特点,加强与读者互动,进一步丰富期刊的内容,增强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如《Vista看天下》,开辟了“微博评说”栏目刊登与微博粉丝的互动信息,这些都表明期刊与新媒体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实现延伸式发展。

二、经营:寻求多元化盈利模式

现今期刊的主要收入来源多依靠广告,因此期刊在保持广告收入的前提下,还应积极拓展多元经营,改善期刊业分散、规模小、实力单薄的困境,这样期刊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资金链,实现期刊的可持续和延伸发展。

首先是付费阅读,移动阅读的崛起要求期刊创新盈利模式,数字杂志阅读服务商的运营经验告诉我们,读者只要能更便捷更便宜地获取自己感到有价值的信息,他们就乐于付费。其次移动广告也有望成为期刊未来主要盈利模式。而且移动广告将结合数字媒体的特质,具有多元素、互动性的特征。第三还可在其内容平台上寻求多样化的盈利模式。

三、发行:以新媒体为目标,关注新型阅读方式

虽然期刊业越来越多地面临来自互联网、手机报等媒体的压力,但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使得期刊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各类移动互联终端的发展,手机与移动互联终端的广泛应用,成为移动互联网走入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推手。移动互联的发展也催生了移动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的普及。

移动阅读对于传统期刊发行量的带动最为明显。首先,期刊与数字杂志阅读服务商或移动终端提供商合作发掘潜在读者。其次,移动阅读使得期刊的读者群超越了地域的限制,读者可在全球范围内阅读。第三,移动阅读携带方便,读者群广泛,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可以预测的是移动阅读将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这对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来为了获取更多的读者,期刊必须保证自身的数字版本,便于阅读和下载,更需要期刊从业者细心研究读者的需求与习惯,这样才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无论是借助移动互联网实现内容、发行,销售模式的创新,还是借助新媒体实现期刊品质、品牌提升,在与新媒体融合中,只要用心去做去发展,传统期刊终将找到适合自身延伸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谢彦菊,黄晓峰.新媒体下传统期刊的创新发展[J】.技术创新与管理,2015(6).591-593

[2]吴德志.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传统期刊与期刊版本的发展[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2(4).94-96

[3]曹疆.走向整合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J].发展战略,2012(6).66-68

传统期刊 篇5

一、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所要面临的挑战

(一) 媒体融合时代的盈利来源具有多种渠道

在媒体融合时代, 传媒领域的费用承担是处于多元化的状态, 与报纸的传播媒介相仿, 新媒体的实际盈利来源有很多, 主要的渠道有购买出版物的广大客户, 以及信息需求的所有个体等。然而, 一些网络平台会创造出一些快捷的购买途径和渠道, 让需求者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而能够正常地进行刊物的购买, 但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才能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也是新媒体下的盈利渠道之一。在整个刊物购买过程之中, 只有个别的购买者会受到地域的限制而失去整个购买的时机。由此可知, 相比之前的传统期刊销售盈利渠道而言, 对于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创造出各式各样的盈利渠道, 才是有效的盈利来源, 才能够促进新媒体的更好发展。

(二)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边际成本会大大降低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边际成本会大大降低, 相比之前的传统媒体, 更具有低成本的传播费用, 同时能够有效提高整体的传送速度, 无论是从最开始的传输, 还是内容的执回和相关的逻辑审查、流程审核等。另外, 对于期刊的信息内容来说, 都无法真正地做到完美无缺, 倘若真要做到完美无缺, 那么将会增加整个边际收益。在理性化的思考之后, 也要考虑到实际的利润空间以及刊登的效果等。由此可知, 只有利用新媒体才能够提供相关的大量信息要素, 同时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这样才能够更加吸引客户的关注以及满足客户的要求。在这样平民化的发展情况之下, 才可以更好地调动参与者的积极性以更好地发展新媒体。

(三)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期刊编辑工作会更加高效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期刊编辑工作会更加高效, 因为在媒体融合时代要求的就是高效率以及高速度。在传统期刊出版中, 稿件是需要进行寄发的, 这样严重影响到工作效率, 然而, 媒体融合时代下的期刊工作却能够实现更加快速的高效率目标。在媒体融合时代, 只需要一部手机进行编辑工作, 就能够及时地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 在媒体融合时代中选题要具有时效性, 密切的关注题材类型以及与作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这样更加容易及时地掌握好信息。由此可知, 相比传统的期刊工作, 在媒体融合时代中, 期刊工作能够进行高效化的作业, 很好地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实现高效的期刊作业。

二、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路径思考

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工作需要具备高效化作业, 同时保障信息的安全性, 以及创新合作的平台, 所以在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路径思考过程中, 就要改进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方式。

(一) 期刊编辑以内容为主

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工作环境之中, 期刊最主要的发展核心力量就是内容, 只有有效地引领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内容的市场性, 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现代化的期刊编辑工作发展。满足市场化的需求, 其实就是满足所有读者和观众的需求, 以及启发者的需求, 让所有的读者和观众都能够真正地参与建设期刊创作中来[2]。

(1) 做好媒体融合时代的内容提供商, 把期刊的内容做成产品的式样, 来吸引更多的客户和带给客户们更多的服务, 这也是整个期刊在发展过程中必要经历的趋势和发展阶段, 对于整个新媒体的利用更要做好最前端的准备工作。由此可知, 在媒体融合时代, 有效地引领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内容的市场性是很重要的举措, 也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阶段。

(2) 做好媒体融合时代的品牌特色, 先要做好精准的刊物定位, 做好适当的选题策划, 进行特色的栏目设置等, 这样可以很好地让读者关注刊物和报道。只有做好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内容, 才能够真正提高整体的刊物质量, 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关注刊物, 让整个期刊更加市场化。同时,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能够提高期刊读者的整体满意率。

(3) 媒体融合时代的个性化服务, 就是对所有的期刊读者和观众进行社会问卷调查, 将不同的读者分化到不同的层次中, 掌握好不同层次读者的主要需求, 这样才能够更加方便地安排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遴选、重点的宣传, 以及栏目的分布等。与此同时, 针对不同的专业期刊, 读者有很多的类型, 面对一些小众的需求, 要进行编辑内容的详细斟酌。只有做到这些, 在新媒体的环境之中, 期刊才能保证最主要的特征也就是差异性的存在, 不然就会存在同质化现象。

(二) 强化期刊编辑人员的“互联网+”意识

在媒体融合时代, 需要强化期刊编辑人员的“互联网+”意识, 因为促进期刊变革的真正动力只有编辑, 编辑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市场中一定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读者意识、责任意识、精品意识, 以及创新意识等。与此同时, 编辑也要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另外, 编辑更要明白一些重要的社会性的影响作用, 例如:人们的阅读习惯会严重受到新媒介的影响等, 在理解之后, 不仅仅要能够在出版各环节对一些数字化的运作方式、理念, 以及核心的技术等有了解, 也要了解数据库中的相关应用、信息的相关处理、多媒体的有关制作, 以及电子的主要排版等, 更要对数据库的主要技术、相关挖掘技术, 以及搜索引擎的相关技术进行熟练地掌握[3]。期刊编辑每天过目的稿子是很多的, 这就要求编辑们除了有良好的专业能力之外, 也要有一定的观点判断能力, 对阅读的信息可靠性进行判断, 对观点进行审核等, 更要严格地掌握整个现代化市场的需求, 理解现代观众最关注的信息, 并且能够对内容所存在的潜在价值进行判断。由此可知, 要有效地改造期刊编辑方式中编辑队伍的专业性, 善于借助网络的各种工具进行编辑创作, 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更好地应用外界资源, 强化其自身的“互联网+”意识, 创新期刊编辑的思路。

(三) 创新编辑技术的内在流程

在媒体融合时代, 创新编辑技术的内在流程, 可以提高整体的编辑质量。在媒体融合时代中, 社会对期刊编辑要求越来越严格, 对期刊编辑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期刊编辑在具有广泛分析信息能力之外, 也要具备一些应对多样化媒介操作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 还要具备一定的在媒体传播中管理跨越媒介的管理和策划的能力等[4]。所以, 采用新媒体技术进行传统流程的改造, 常见的就是在信息化的技术条件之中, 根据传统编辑方式进行很多方面的融合, 甚至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帮助之下进行编辑相关信息的提炼和筛选, 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整体的编辑工作效率。同时, 在采用信息化的技术进行传统流程的改造基础之上, 也需要信息技术相关的部门进行应用程序的有关规范化、系统化, 以及改造等。一方面, 在媒体融合时代更好地协调管理信息化部门和其他部门, 根据当前的状况来看, 大部分的信息化部门只是负责信息的改造, 然而其他的一些部门却是依附于信息化部门开展工作, 这样部门之间工作整体协调度就不是很完善。由此可知, 只有在媒体融合时代更好地协调管理信息化部门和其他部门, 才能够促进现代化的期刊编辑工作发展[5]。另一方面, 利用新媒体的环境建设网络的安全性能, 这与传统编辑工作不同的是现在很多编辑的作品都会在相关的数据库中进行存储, 倘若存储的数据库被破坏, 就会导致整个编辑作品丢失, 这样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 也是无法估算的[6]。由此可知, 只有加强整个期刊编辑部门的安全性能, 才能够让知识产权得到真正的有效保障。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媒体融合时代, 传统期刊的改革以及创新是一次重要的挑战和发展, 也是发展过程中必要经历的路程, 应在对整个传统期刊发展的状态以及媒体融合时代对期刊的要求进行深入了解之后, 制定出一套实施有效的符合市场化发展的策略。同时, 在媒体融合时代中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以及优势, 有效地在期刊编辑过程中以内容为主, 强化期刊编辑人员的“互联网+”意识, 以及有效地创新编辑技术的内在流程, 才能够真正地应对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变化, 也只有正面地去应对新媒体环境对传统期刊造成的影响和挑战的机遇, 才能够真正地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越来越好。

摘要:对于传统的期刊来说, 在媒体融合时代所要面临的全新压力以及竞争越来越大, 传统的期刊编辑工作也慢慢地进行了服务转变, 成为综合性的多样化服务。与此同时, 对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也有着全新的要求, 需要期刊具有高效性、融合性以及安全性等。另外, 整个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工作方向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重点就是要提高专业高度, 借助媒体融合时代的新作用, 加强市场的整体运作效果。基于此, 探析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所要面临的挑战, 以及对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的路径思考。

关键词:媒体融合时代,传统期刊,“互联网+”路径

参考文献

[1]庞亮.关于我国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3) :37-38.

[2]甄真.媒体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转型[J].科技传播, 2015 (2) :238-239.

[3]章淑贞.融合时代期刊编辑的跨媒体能力[J].青年记者, 2015 (15) :79-80.

[4]喻国明.“互联网+”逻辑下传媒发展的进路与关键[J].声屏世界·广告人, 2015 (8) :40.

[5]张风华.媒体融合时代科技期刊的发展探索[J].新媒体研究, 2015 (5) :58-59.

传统期刊 篇6

新中国成立后, 科普期刊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 全国各个地方都纷纷创建了科普期刊, 这是我国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第一次高潮。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华大地, 科学技术日益得到重视, 这也促进了我国科普期刊事业的发展, 是我国科普期刊发展过程中第二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后, 我国的科普工作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与此同时, 科普期刊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期刊的种类和数量乃至质量等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科普期刊的种类虽然越来越多, 但结构却不够均衡,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是实用技术类的科普期刊发展较快, 却很少有综合类科普期刊;二是一些专业科普期刊的种类增长很快, 如医学类、保健类等, 但很少有关于基础科学知识的科普期刊。科普期刊的发行量之所以降低, 主要有以下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消费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 而大多数科普期刊在创作上仍然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 这与读者的需求是不相符合的;同时, 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发展, 读者的注意力也有所转移,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对期刊的冲击就更大了。

二、我国纸媒科普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传统科普期刊主要是纸媒时代的刊物, 它主要是以传统的排版、编辑、印刷等方式开展工作的。本文论述的传统科普期刊主要针对大众科技类、生活类以及专业类三种。

1.科技类科普期刊。这类期刊的内容不会局限在某一个领域, 它涵盖的内容综合性较强。这一类期刊能够为读者提供各种科学知识, 从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 题材非常广泛。一般来讲, 阅读大众科技类科普期刊的受众都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编者在编写时只要能够把科学道理或者科学现象等解析清楚, 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 就可以吸引大量受众。

2.生活类科普期刊。这类科普期刊的内容相对来讲专业性并不强, 也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生活类科普期刊距离读者的生活最近, 以向读者多介绍一些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理念以及先进的科技成果等作为办刊宗旨。在各种科普期刊中, 这类期刊是最受欢迎的, 市场效果也比较好。

3.专业类科普期刊。这类科普期刊在发展中相对要困难一些, 因为这类期刊的内容专业性很强, 在选材时必须根据专业领域范围来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形下, 若是该刊物的行业具有优势, 且有一定的产业背景的话, 即使并不是社会大众关注的专业, 只要有行业支持, 收益也是不错的。但是如果该刊物代表的行业或产业还不够成熟, 缺乏行业支持, 再加上专业性过强, 这样是很难得到读者的支持和喜爱的。总之, 专业类科普期刊在经营发展中面临比较大的困难。

三、新媒体时代传统期刊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科普期刊是科学知识普及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具有持续时间长、便于查阅和保存、传阅范围广而且可信度高等优点。但随着新媒体的爆发, 纸质科普期刊的现状令人担忧。

(一) 网络时代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 读者群日益流失

阅读是人类历史悠久的活动之一, 人们能通过图文的阅读, 加以沟通并吸收、传承知识, 累积经验。然而, 网络时代的到来渐渐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信息量大、不受时空限制是网络的最大特点。在网络的世界中, 人们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手机、平板电脑、数字电视、电子期刊等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科技信息。一些网站、论坛等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美国时代公司调查显示, 现在大部分人都热衷于网络, 读书报杂志的人在逐渐减少。在新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成为必然, 对科普期刊的发展势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二) 网络化转型出现瓶颈, 期刊内容参差不齐

在网络时代信息量巨大且传播迅速。同时, 传统媒体是面向大众型的, 而现代的媒体受众则趋向于窄众化。现代社会, 在因特网中信息流动实现了“点对点”, 电视频道的划分也越来越专业化, 其他媒体的受众也大多是针对特定受众群的, 这也就是说, 媒体的受众对象越来越细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黄芝晓曾经提出, 期刊发展必须紧随时代要求, 应该办出期刊的个性来。

在当今社会, 期刊如果依然是涵盖各方面的内容, 那么这样的期刊是很难吸引受众的。人们在选择期刊时更加理性, 他们更喜欢具有个性的期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 “一刊多面”和“千刊一面”是难以立足的。我国很多传统的科普期刊, 大多片面地追求内容的丰富性与广泛性, 杂志内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这样就很难进行栏目转型, 自然也就无法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受众流失自然就不可避免了。

四、新媒体时代期刊转型的主要对策

(一) 以读者为中心, 转变编辑思路

新媒体对科普期刊的发展有着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纸质科普期刊的发行量逐年下降, 而数字版的用户却高速发展, 用户访问杂志网站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据相关人士预测, 未来社会中数字杂志的业务将会飞速发展, 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会超过35%, 这一速度是传统平面业务无法相比的。所以, 科普期刊应该特别重视新媒体业务。实际上对科普期刊业来讲, 新媒体的发展既是一种挑战, 同时也是一个机遇。传统科普期刊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打破陈规, 解放思想。科普期刊应该有紧迫感, 转变自己的思想意识, 重视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 大力促进新媒体的发展, 以期能够和国外优秀科普期刊同步发展。

新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把客户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 这一点是传统科普期刊应该学习的。很多传统科普期刊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读者意识, 他们习惯上都把读者定位为自己的受众。传统科普期刊之所以这样来定位用户, 原因就是认为科普期刊的功能就是输出文化, 而不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可是, 新媒体就不一样, 新媒体总是想方设法来满足用户的要求, 尽最大可能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与体验。所以, 传统科普期刊业应该把读者转化为用户, 并努力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

(二) 媒体联动, 多媒体混合经营

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 科普期刊一定要对自身的价值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例如, 如今有很多杂志读者都比较喜欢浏览科普网站, 但网络本身存在很多弊端, 网络能够迅速地为读者提供海量信息, 可是这些信息的含金量参差不齐, 很多科技爱好者花费大量时间浏览信息却找不到重点, 这就又为杂志吸引读者创造了契机。科普杂志若是能够改变这一情况, 无疑会吸引大量读者。一方面, 科普杂志要为读者提供权威的科技信息;另一方面, 还可以为广大的网民提供“信息导航”服务, 这样就能够吸引大量网民阅读科普期刊。尼葛洛庞蒂就曾经说过,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关于信息的信息, 它的价值要远远超过信息的本身”。

(三) 技术升级, 建立数据库营销模式

新媒体的发展分流了大量的科普期刊读者, 不过科普期刊还是具有一定的固定读者, 此时我们就可以采取数据库营销方式。所谓数据库营销, 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直接销售数据库, 二是利用掌握的数据库来进行产品销售。通过数据库营销手段, 能够让科普期刊掌握读者的信息, 从而准确地来定位目标受众, 这样科普期刊就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与需求来对科普期刊的内容以及风格等进行定位, 这样就能够使读者的忠诚度增加, 从而增加销量。新媒体业务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数据库的发展与完善。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以及内容等都比科普期刊具有更大的优势, 因此新媒体在用户上占有量要更多。科普期刊业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 及时而深入地掌握用户信息, 多与用户进行互动。例如, 科普期刊可以建立虚拟社区来收集用户信息, 科普期刊还可以对用户的留言、帖子等进行分析, 来了解用户的消费需求、交际圈等, 然后再根据这些信息来建立数据库, 从而能够按需投放。此外, 还可以通过电子杂志来建立数据库。

五、结语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数字化技术下科普期刊的发展, 如何利用网络数字化技术推动科普期刊的转型, 使其运用新媒体技术提升自身传播的影响力则需重视起来。为此, 对传统科普期刊而言, 应立足信息化技术手段, 探索传统期刊发展新模式, 运用新技术等手段加大传统期刊的改革。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网络信息化对期刊出版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对传统期刊而言, 不仅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同时也对其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的机遇。为此, 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做好传统期刊的转型进行分析论述, 最后就传统期刊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转型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科普期刊,新媒体,数字化,转型

参考文献

[1]曹轲.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以《南方都市报》的实践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8) .

[2]李秦, 褚晶晶.浅谈新媒体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出国与就业 (就业版) , 2011 (13) .

[3]覃晓燕.科学传播中传媒责任审视[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0 (4) .

[4]吴娟.科学传播的新探索——科学松鼠会[J].新闻传播, 2010 (4) .

传统期刊 篇7

1 网络媒体的优势

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纸质期刊在实效性、互动性、直观性、信息量及成本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传统纸质期刊均有固定刊期, 其中尤以月刊或双月刊居多。而网络媒体具有方便、快捷的发布手段, 几乎没有出版周期, 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实时传播信息和随时更新信息。尤其现在日趋走红的"微博"正以惊人的速度使“每日新闻”变成“每秒新闻”。

对于传统纸质期刊的信息内容, 读者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互动性较差。而网络媒体则有强大的信息储存和检索能力, 超文本链接更是网络媒体特有的技术手段, 能将相关事件的背景资料、发展趋势和看法等最大范围地扩展、传播。受众可以对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关注的内容, 自由浏览、选择。同时网络媒体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工具, 使受众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发表见解, 发布自己的信息, 受众与媒体的互动性不断加强。

网络媒体几乎具备了当今已有传媒的所有表现形式, 是目前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传媒, 它融人文字、图片、影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元素, 向世界各地发布信息, 同时收集世界各地的信息。真正实现了无国界、多元文化并行传播, 相较于传统纸质期刊必须支付纸张、印刷、运输及采编等成本, 网络媒体的运营成本近乎是零, 终端只需一台电脑, 架好网站、准备好内容, 就可以迎接众多的网民以及随之而来的广告收益了。

2 传统纸质期刊在内容选择方面的误区

在网络媒体不断主流化的今天, 传统纸质期刊面临的最大问题其实还是自身在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误区, 主要有以下三点。

时下很多纸质期刊流行“复制粘贴”型的写作方法, 转载网络上传播的内容, 这显然不能发挥纸质期刊内容的特点, 也显示不了纸质期刊的文字优势, 反而会危及纸质期刊的舆论主导地位。

目前部分弱势纸质期刊在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之下, 已经到了生存的艰难时刻, 还在一味追求信息量的大而全, 进行扩版和增加出版周期, 加大成本, 结果只能更快停刊。

不注意内容同质性过大的问题, 盲目对一些所谓能够带来轰动效应的事件跟风炒作, 使读者感到所阅读的内容与从网络媒体等渠道获得的没有太大差别, 没必要非购买纸质期刊, 导致读者数量减少。

3 内容是传统纸质期刊生存和竞争的法宝

纸质期刊与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内容的竞争。因此, 选择特别是占有优势内容资源, 对相关资源进行配置、加工和整合, 形成内容竞争力对纸质期刊的发展来说至为关键。纸质期刊除了要避免上述内容选择方面的误区, 还应根据自己主办媒体的目的来确定刊发的内容。把最符合读者取向要求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出版规划, 形成纸质期刊的版块划分、栏目设置等, 并以恰当的体裁、结构和语言文字, 合理、美观的版面形式体现出来。针对网络媒体的竞争优势, 传统纸质期刊应趋利避害, 找出自己长期形成的内容特色, 做相应的拓展和丰富。下面对纸质期刊可以进一步强化和挖掘的内容进行归类分析。

3.1 内容的权威性

作为媒体, 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期刊, 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体, 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但由于目前针对网络媒体还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 海量信息、批量转载, 受众选择信息的自由性与随意性, 以及难以确定最初的信息发布者等, 都导致网络信息失真, 结果擅自转载、侵犯版权、虚假消息、网络垃圾等问题成了网络媒体的先天不足。而与此相反, 传统纸质期刊的信息传播一直受政府严格管理和监控, 拥有完善的组织机构、成熟的信息采集与发布体系、相对固定和训练有素的专业采编、发行队伍, 信息的采写、编排、印刷都有严格的章程, 如有人故意造假, 会被迅速查实, 找出当事人和肇事环节, 因此传统纸质期刊刊载的信息常给人以权威、可靠、真实的感觉。内容权威性成为传统纸质期刊与网络媒体展开竞争的最大利器, 纸质期刊应充分利用这一点, 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 引导社会主流舆论导向。

3.2 内容的深度

在网络时代, 读者要从庞杂无尽的信息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具体信息, 会非常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传统纸质期刊的采编人员可以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分析解读能力, 筛除大量垃圾信息, 找出真正对目标读者有用的东西。这项筛选工作可以为读者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 尤其可以吸引舍得花钱买信息的高端读者。由此不难看出, 传统纸质期刊不应一味地与网络媒体拼抢“第一时间”播报信息, 在这方面即使不断扩版, 也不一定具有优势。相反如果能利用不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 以充裕的时间进一步挖掘内容的深度, 从而体现出在全面掌握事实和调查后所具有的客观性, 就可以吸引一大批需要深层次阅读的读者。尽管这时纸质期刊缺少了第一时间迅速反应的优势, 但却强调和凸显了自身对内容的综合能力和深度研究能力, 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在有限的版面内, 舍弃的肯定是一般的资讯, 呈现给读者的必定是最精要、最深刻的内容。

3.3 内容的公信力

数千年来人们习惯了依赖文字进行思辨, 而传统纸质期刊的根本优势也在于文字的力量, 人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还原和思考文字中包含的信息。虽然现在网络上不乏写作高手, 但纸质期刊与网络媒体一较高下的根本还是文字, 国内比较著名的一些纸质期刊, 无一例外都是在文字的运用方面独具匠心。纸质期刊的“文字”不可涂抹、不可更改、便于留存、可质证、方便读者再度思考, 是公信力的重要源泉, 因此纸质期刊应在文字上下工夫, 以优美的文字吸引更多读者。纸质期刊的编辑一般都比较严谨和负责任, 有时会为出现的错别字刊登更正启示, 这进一步体现了期刊的公信力。网络时代, 读者的阅读欣赏方式发生了变化, 短小精练的文字流行, 纸质期刊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借鉴网络媒体的语言表现形式, 活泼而丰富, 但切忌过分娱乐化。不管如何, 纸质期刊还是应以严肃而理性的观点和积极的文化取向争取读者, 彰显期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3.4 内容的原创性和专业化

作者的需求是传统纸质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量数据表明,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作者对传统纸质期刊的需求仍然会维持相当长的时期, 专家学者们需要依靠传统学术期刊来发表科研成果、获取信息, 并作为他们引用文献的来源。就我国国情来说, 目前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以及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仍然要以在传统纸质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定个人学术成果和职称的依据, 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者, 更是会把他们的科研成果首先投向有影响力的传统纸质期刊, 如核心期刊, 这些期刊无疑成为作者展示自己学术能力的大舞台。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纸质期刊能够给予著作权人即作者充分尊重 (肯定会给作者署名, 有的还有作者简介) , 并提供给作者经济利益。而网络媒体尚不能给予作者发表论文, 评定成果、晋升职称等所带来的一系列好处, 因此这类传统纸质期刊依靠这些专业的、作者原创的内容, 能够满足相应人群的需求, 有一定生存空间。

3.5 内容的区域化

我国地域辽阔, 信息技术发展在我国表现为地区间发展的极不平衡, 特别是在经济落后地区, 这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技术升级十分缓慢, 人们对网络媒体的接受和普及还有难度, 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正是这一现实决定了传统纸质期刊还会为读者接受并长期存在。另外, 网络媒体通常关注热点、焦点问题, 而很少会对一个区域长时间关注, 这是由于区域所包含的信息量庞杂, 要运用网络了解区域, 检索会十分复杂。而生活在固定区域内的人虽然会被一些热点事件吸引, 但更多的还是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会留心本区域内实用的资讯。从区域信息入手, 对地方事件进行筛选、归类, 使纸质期刊成为贴近地方生活的指南和读本, 奉献给读者, 这种独有的关注区域内容的地方性期刊会很有市场。

3.6 内容形式方便阅读

虽然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2 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 达到28.9%, 但是相对于我国十几亿的总人口来说, 这个数字仍然不算大。由于受计算机、互联网等条件限制, 年龄偏大、对计算机操作陌生, 忙碌奔波的工薪一族, 以及因视力或身体原因不适宜使用电脑的人员, 都有理由成为纸质期刊的常规读者。可以了解和针对这部分读者的需求, 充分借助纸质期刊便于携带, 易于保存, 随时随地方便阅读的特点, 在内容上体现出对这类人群生活的贴近和人文关怀, 同时在内容的表现形式, 如版式、插图、字体等方面, 充分考虑给他们带去便利, 并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留住读者。

4 结语

面对网络媒体的竞争, 传统纸质期刊的生存法则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以内容赢得更多读者,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和作者的需求。从战略上说就是“扬长避短”, 做足“权威”、“独家”内容, 重视“深度”、“专业”、“区域化”内容, 提高内容公信力、原创性、针对性, 方便读者阅读。努力发掘自身内容优势, 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素材, 这样也就无惧网络媒体的挑战。

摘要: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 对传统纸质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形成强烈冲击。对此, 本文在分析网络媒体的竞争优势以及传统纸质期刊在自身内容选择方面存在的误区的基础上, 探寻出适合纸质期刊深入开发的内容优势资源, 并根据特点逐一分析, 从而使纸质期刊能以独一无二的内容赢得读者和作者, 增强内容核心竞争力, 获得生存空间, 持续发展。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纸质期刊,内容,竞争

参考文献

[1]李静然, 魏丽惠.学术期刊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编辑之友, 2009 (4) :36~43.

[2]阎斌.传统纸媒如何应对新媒体之强势冲击[J].湖南社会科学, 2009 (6) :224~225.

[3]张秀丽.多媒体强势发展下的纸媒体优势[J].科学之友, 2009 (8) :157~158.

传统期刊 篇8

一、移动阅读市场的发展

移动阅读应用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主流需求之一, 近年来无论从用户规模、产业规模、参与厂商数量, 还是资本市场的投入, 均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

2009年以来, 各类厂商纷纷高调进入数字阅读市场, 使其一度成为互联网应用领域中最受企业和投行看好的领域之一。三大运营商基于数字阅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也表明了其进军数字阅读市场的决心;而较具竞争实力且掌握丰富内容资源的互联网数字阅读厂商, 如盛大、新浪、腾讯等厂商也开始深度拓展数字阅读市场, 力图基于原有的内容资源抢占移动阅读的先机;电子商务网站投身图书领域, 一度是2012年最火热的行业话题之一, Kindle进入中国, 将引入国际的运作模式, 会促使市场更加规范;多数传统出版单位都已经着手开展数字出版业务转型, 大家已经逐步脱离了观望、思考、讨论的阶段, 进入了实践操作。

经过几年来各类厂商的耕耘, 移动阅读市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产业链结构已基本成熟, 盈利模式基本清晰, 用户的付费习惯也在逐渐养成。2009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 中国大约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使用互联网、手机等各类数字媒介进行阅读, 边走边读的现象将更为常见。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掏出PSP抓住时间地点的每一个隙缝“移动阅读”, 网络小说的读者之众已出乎想象外。但仍然存在着诸多变数, 如传统出版社对移动阅读的态度转变、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传统服务提供商向产业链上游的渗透等。

二、《文苑》杂志的移动阅读探索之路

自2009年起, 《文苑》杂志就针对移动阅读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

2009年11月, 《文苑》系列刊在苹果网上商店APP Store上线, 在更进一步技术手段的支持下, 《文苑》杂志内容经加工后, 苹果用户可以在线付费下载, 通过移动终端阅读。

2010年, 通过与第三方合作, 《文苑》进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阅读基地, 大部分移动终端均可搜索下载《文苑》系列刊。近日,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移动阅读基地2014年TOP100排行榜发布, 笔者所在报刊社《文苑》《经典美文》《感悟》三刊均榜上有名, 其中, 《文苑》获中国联通基地龙源TOP100的第17名、《经典美文》获中国联通基地国内阅读TOP100期刊的第87名、《感悟》获中国电信基地龙源TOP100的第73名和中国联通基地龙源TOP100的第80名。

自2013年起, 《文苑》开始申请登录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经一系列的资质审核, 2014年6月, 《文苑》手机杂志正式入驻移动阅读基地。

同时, 依托《文苑》品牌的全新电子杂志正在试刊调整阶段, 该杂志以安卓和苹果平台的客户端下载、付费阅读为主要发行途径, 在借力纸媒资源的基础上, 实现内容生产和运营模式与纸媒形态的完全脱离。

概括《文苑》杂志几年来的移动阅读尝试, 除自建APP外, 有移动互联网阅读、移动终端阅读和针对移动用户打造全新数字期刊三种途径。总体来说, 经营效果、阅读收益均不理想。以2014年为例, 《文苑》数字版全年36期, 各移动平台收入累计尚不足10万元, 与投入相比相去甚远。与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合作的《文苑》刚刚进入结算期, 其效益如何尚不得而知, 即便效益可观, 其主体仍是依托移动庞大的客户群和运营平台而产生的经济效益, 不是移动阅读本身产生的利润。

三、传统出版单位从事移动阅读业务的问题分析

在《文苑》几年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 结合移动阅读的现状和技术、市场分析, 笔者认为, 传统出版单位从事移动阅读业务应立足以下几点:

1. 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冲突的本质在于阅读情景的改变。

对于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冲突, 不管是屏幕还是纸张, 人们阅读的场所并没有太大变化。阅读介质的改变没有带来场所的改变, 改变的只是在不同场所占用阅读的时间比例和阅读方式。以往, 人们一般在书房、图书馆阅读, 现在, 可能是厕所、公交、电梯、床上;以往, 人们有耐心看完一部数百页的小说, 现在, 浮躁的现代信息化生活让人只能扫描式阅读, 发现真正的价值时, 才会仔细品味。

阅读情景的改变都是由技术驱动的, 智能电子设备+互联网是改变阅读情景的两个关键。因此, 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体的发展, 应在内容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加快传统纸质与新兴屏幕阅读的融合, 才有市场空间。

2. 移动阅读业务要有互联网思维, 在这一点上没有选择的余地。

用传统出版思维去做移动阅读不可取, 思维方式需转换。简单地说, 既然人们的阅读情景已经改变, 如果媒体依然坚持原有的那一套传播方式, 那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人们已经从固定时间阅读变成随时随地阅读, 移动阅读的趋势是不可挡的。所以, 对于媒体来说, 不改变就意味着死亡。互联网思维是指在 (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在传统行业面临信息时代技术冲击普遍转型的大趋势下, 出版行业已经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升级和媒体融合之路, 投身移动阅读业务, 互联网思维必不可少。

3. 无论是移动阅读还是纸质阅读, 媒体的根本价值——传播没有变化。

媒体的价值在于传播, 纸张只是一种手段, 这种手段不是天然存在的, 是人类制造出来的, 它必然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而进化。既然技术可以改变商业, 为何技术不能改变价值的传播方式?而不管传播方式如何改变, 媒体的目的和价值体现都是不变的——传播。从这个角度来看, 媒体要利用各种方式来传播并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 移动阅读是最重要的工作, 不是去追求技术手段的先进, 不是去挖掘营销渠道的创新, 而是做好媒体该做的事情, 那就是做好核心内容, 做符合媒体传播规律和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媒体的根本目的是传播价值。不管是在纸张上, 还是在屏幕上;也不管在媒体自身的客户端, 还是在一个平台客户端。媒体必须本着这个目的来做, 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四、移动阅读产业发展趋势

具体来说, 目前移动阅读产业发展有以下趋势:

1. 多屏全网跨平台趋势明显。

数字阅读目前正向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扩展;每个用户使用的平台也逐渐多元化, 包括Windows、Android、i OS等。用户对多屏同源、同步的阅读需求日趋增强。多数厂商为了适应用户的此类需求, 纷纷推出了阅读云服务, 使用户可以用同一账户, 在多终端、不同平台、不同网络中无缝切换。

2. 移动阅读正在以渠道为王的市场向内容为王过渡。

目前市场仍然是以渠道为王的市场, 除运营商外, 阅读APP市场排名前三的均是拥有强大的渠道资源, i Reader具有终端预装渠道优势, QQ阅读依靠腾讯庞大的用户基础, 91熊猫看书凭借91助手应用商店进行推广。但是, 以内容为导向的厂商正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 如塔读文学着重培养签约作者, 份额持续增长;云中书城依靠盛大文学强大的内容资源背景, 份额也稳中有升;多看凭借其精品内容的理念, 赢得用户的青睐;腾讯在扩大阅读用户规模的同时, 通过与吴文辉创立的创世中文合作, 加强原创内容的建设。未来移动阅读市场将进入内容为王的时代。

3. 阅读服务提供商逐步向上游渗透, 全产业链运营趋势明显。

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逐渐意识到版权资源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在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开始组织自己的版权资源, 签约并培养自有作者, 打造独家内容, 向产业链上游渗透。传统上游内容提供商为了巩固自身市场地位, 更加重视对作者、编辑的培养, 以聚拢人才, 提高内容的质量与数量。

随着上游出版社涉足移动阅读服务, 移动阅读服务提供商培养自有网络原创作家, 产业链各环节的厂商, 均有厂商正在向全业产业链运营方向发展, 旨在打造数字图书资源的生产、集成、运营、销售、服务闭环体系, 并建立电子书+纸质书+版权增值服务全业务线, 使自身发展成为全产业链内容运营商。

4. 用户付费意愿提高, 付费方式多元化趋势。

随着用户付费意识逐渐增强, 政府加大对版权的保护力度, 付费用户将越来越多, 移动阅读领域的支付环节也将成为厂商关注的焦点。而随着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 用户的付费形式向多元化发展:网银支付、第三方支付等方式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而通过运营商通道付费的比例将被削弱。

摘要:在移动互联网大发展的今天, 作为传统阅读领域内容的所有者, 传统的出版单位也一直在对移动阅读领域进行探索, 希望通过内容垄断来占据市场优势。所有人都看到了移动阅读巨大的需求和市场, 但是, 技术商的内容同质化、更新难, 内容所有者入行门槛高、投入大, 渠道掌握的程度偏低。作为综合文摘期刊, 《文苑》杂志近年来在移动阅读方面展开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传统出版,期刊,移动阅读,《文苑》

参考文献

[1]宋迪, 芮益芳, 韩志国.2010 in传媒[N].中国传媒科技, 2010-12-15.

[2]叶檀.大数据必将重塑传统产业[J].创业家, 2014 (7) .

传统期刊 篇9

期刊反映了科研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新水平, 对科研、教学有着直接而又重要的影响, 它能使科研人员、教学人员全面、迅速地了解、掌握、运用国内外最新先进科学技术, 因而直接影响到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 而图书馆情报信息的主要来源于期刊, 因此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管理好坏显得尤其重要。

期刊工作通常是以一年为一个周期, 周而复始, 每个环节紧紧相扣, 环环相连, 不能脱节, 期刊工作的每个细节都必须合理、有序、规范。期刊工作包括采购、验收签到、著录、装订、入藏、书目与咨询。其工作流程则为:采购→验收签到→著录→装订→过刊加工验收→过刊入藏。

1 川北医学院期刊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馆的期刊管理属于分离管理模式, 期刊的采购、著录、新区期刊签到、期刊清缺、过刊装订、加工、入藏归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 只有新区设有文献资源建设部。老区期刊签到、阅览、下架归读者工作部的期刊阅览室负责。新老校区都设有期刊阅览室。

2 目前我馆期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订购问题

期刊采访是期刊工作的重要环节, 必须遵循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经济性等原则, 合理开展, 依据本校的的性质、任务、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与用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期刊订购, 在具体的订购工作中, 要坚持读者需求与馆藏特色并重、普及性与学术性并重的原则。文献资源建设部不在读者第一线, 不能通过听取、征询期刊阅览部的意见, 及时了解期刊的流通和利用情况, 期刊订购难免存在凭经验办事的主观盲目性。刊名、责任者、出版地、出版周期等发生变更使采购人员容易造成漏订和误订[1], 由此而产生馆藏期刊不完整, 不连续, 从而降低了馆藏质量。

2.2 期刊的著录问题

著录是期刊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期刊订购、现刊签到及过刊入藏记录都是在原始编目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对期刊全貌的揭示。

由于期刊的种种变化, 使期刊著录变得非常复杂、繁琐, 因为任何变化都需要在MARC记录相应的字段上反映出来。期刊著录不能象图书著录一样一次完成, 它除了对期刊到馆时的实体形态进行客观描述外, 还需不断地补充它以后出现的变化, 即期刊的各著录项也需要跟随期刊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补充和更新信息的描述。如期刊更名, 都要建立一条新的记录, 且要在新旧两条记录中用4字段进行连接[2]。它关系到我们对期刊的上架, 排架、下架装订处理等等, 这项工作目前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 老区期刊签到人员发现期刊信息变化信息, 需要及时告知文献资源建设部期刊管理人员, 并且需要把相应刊送到新区, 而文献资源建设部期刊管理人员再根据刊的信息进行著录, 这过程相当繁琐, 比较费时费力, 需要期刊阅览室与文献资源建设部紧密配合, 而本馆的期刊管理人员更换频繁, 知识水平有限或责任心不够, 造成在期刊著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如:期刊信息著录不完整, 刊名变化著录未揭示或揭示不标准, 停刊的著录未揭示, 合刊的著录未揭示等。

2.3 签到问题

现刊签到是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既能为采购提供查询储存数据, 又能为读者了解图书馆期刊目录提供准确的信息, 从而提高现刊的利用率, 同时也为过刊下架装订做好前期准备。现刊签到工作并不复杂, 只要求如实记录现刊到馆的数量即可, 但由于现刊的一些信息发生变化会影响现刊签到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 主要是刊名的变化, 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时地增改书目数据库, 便于期刊借阅室的工作人员及时地掌握正确的数据, 以便后续工作的正常开展。分编的正误, 如:把改名期刊作为新刊重新分类, 使不同刊名的同种期刊出现一刊多号, 在书库中出现在不同的书架上, 从而影响期刊的利用。

新区期刊签到后, 读者工作部还要进行手工验收, 造成了重复劳动, 或者读者工作部工作人员根本未验收, 直接上架, 造成交接手续不完整, 工作脱节。由于牵涉图书馆的两个部门, 容易出现期刊丢失责任划分等问题。

2.4 阅览室管理问题

而读者工作部期刊管理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当年新增刊、删减刊情况, 阅览室排架出现脱节现象。

如果期刊刊名、邮发代号等变化, 读者工作部期刊管理人员不知情, 阅览室排架出现混乱现象。读者找不到刊的现象时有发生。

2.5 期刊清缺问题

期刊清缺工作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 清缺流程是先电脑清缺, 根据订购种类、、份数、期刊刊频等进行筛选, 最后核对现刊架, 对漏签、误签的核实。最终清缺清单发商家, 由于文献资源建设部办公地点在新区, 因此新区期刊清缺工作就好开展, 老区核对现刊架问题就需要文献资源建设部期刊工作人员新老校区来回跑, 费时费力。

2.6 装订、验收入藏问题

我馆期刊装订工作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 期刊大部分装订、验收入藏工作在老校区, 每年下半年文献资源建设部需要派至少三个工作人员进行装订、验收入藏工作, 一方面文献资源建设部本来人手紧张, 外派工作人员无法同时兼顾图书方面工作, 另一方面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人在新校区, 无从了解期刊装订、入藏进展情况, 往往装订、期刊验收入藏工作持续到期末, 一旦统计期刊人员的工作量, 期刊工作人员总有这样那样的诸多理由, 并且到最后, 期刊入藏工作还是未结束, 还有很多收尾工作, 比如, 缺刊的, 补不齐的, 暂时不能装订的等。

2.7 维护问题

目前, 由于人手紧张, 期刊管理处于应付日常工作的状态, 期刊维护工作基本未进行。

3 期刊工作建议

3.1 选择合适的期刊管理模式

1) 期刊管理模式历年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一条龙”管理模式, 指由期刊管理部门单独完成期刊管理的的所有工作, 包括期刊的采购、验收、著录、签到、阅览、装订、入藏等全部业务。“一条龙”管理模式, 使期刊工作自成系统, 避免期刊工作各环节间的脱节, 以及各部门间出现的一些相互推诿、制约和扯皮现象。有利于前后各道工序的检查与协调;有利于收藏, 有利于统一;有利于培训熟练的工作人员;有利于研究连续出版物工作的规律。”只有在“一条龙管理”模式下, 期刊自动化各业务环节才能得到有效地协调。其“一条龙”管理模式具有其自成系统的优越性, 但也有图书馆人员安排、设备配备等方面问题[3]。

2) 另一种是期刊“分离式”管理模式, 即期刊工作的各个环节划分不同部门负责, 此模式有其局限性, 但在图书馆的应用中, 占有较大比例, 说明其具有较大的现实性和实用性。笔者认为, 只要工作环节划分合理, 在期刊订购和期刊利用方面, 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与合作, 形成工作制度, 也能做好期刊工作[3]。

3.2 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需要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 也是报刊管理工作的目的和归宿

本馆期刊工作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只有不断改革和创新, 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本馆可以根据本馆的具体情况, 选择合理的期刊管理模式, 革新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部分, 提高期刊工作效率与质量。本着本馆人员结构、期刊管理现状、新老校区期刊规模提出期刊的采访、著录、签到、期刊清缺、装订、验收入藏、维护等问题的建议。

3.2.1 期刊采购、报账、对外联系、预定数据的修改、财产账的打印整理管理、统计等工作仍然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负责

3.2.2 现刊清缺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新老校区现刊签到工作无法同步进行, 直接导致缺刊统计不准确, 影响催缺补缺工作。建议:两校区清缺工作分开进行, 同时也方便各自校区缺刊的查架。核对后的缺刊清单可由文献资源建设部对外发出。

3.2.3 期刊过刊装订入藏问题

新老校区过刊装订全部由采编负责, 后期加工入藏新老校区分别由文献资源建设部、读者工作部负责。

3.2.4 建议胶装方式一年一装

常态化清装入藏存在以下问题:

1) 常态化清装需要随时安排人装订、加工, 并且胶装机热机需要一段时间;

2) 常态化清装后, 在架的现刊期数不整齐, 对读者来说所有期刊期卷都不一样, 查阅需要查系统信息;

3) 现刊进入过刊库后, 利用率将可能降低。

4) 期刊维护问题

此项工作由签到工作人员负责, 因为在日常签到中会逐渐发现系统中已有记录存在的各种不足, 各个字段及子字段因数据在首次编目时可能不完整而未录入或者被忽略, 在已有字段、子字段信息的基础上应逐渐完善修改。如作品语种101字段, 有的馆建库时只做了子字段@a正文语种, 而忽略了子字段@d提要或文摘语种和子字段@e目次页语种;又如国际标准刊号 (ISSN) 过去许多期刊都没有, 现在绝大多数期刊已有, 就应在后续日常工作中逐步补做011字段的@a。另外如统一刊号、邮发代号也可能发生改变, 这样在后续期刊工作中就必须对相应记录做出正确的修改。此外, 建库时由于不知道期刊沿革而未做款目连接的, 当得到有关信息后应予以补充, 以使目录信息更加完整正确。

4 结束语

期刊管理没有统一的模式, 根据各馆的馆情, 寻找适合本馆的期刊管理模式, 期刊管理工作是逐步摸索、逐步完善的过程, 但其的最终共同目标是把期刊工作做得更好, 提供最新最前沿的信息, 得到读者的认可。

摘要:由于本馆期刊管理弊端日渐显露, 笔者从本馆的馆情出发, 提出期刊的采访、著录、签到、期刊清缺、装订、验收入藏、维护等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纸质期刊,期刊管理,思考

参考文献

[1]杨瑛.中文期刊更名对图书馆期刊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6:52-54+63.

[2]刘炼红.湖南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之思考[J].图书馆, 2010, 03:133-134.

【传统期刊】推荐阅读:

水利期刊05-09

专业期刊05-26

期刊06-08

期刊指标07-01

期刊选题07-04

期刊质量07-06

期刊办刊08-02

科学期刊08-07

科研期刊08-16

期刊特色09-04

上一篇:节目制作平台下一篇:初等数学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