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期刊

2024-08-16

科研期刊(精选8篇)

科研期刊 篇1

学术期刊是以传播科研信息, 推广各领域研究成果, 服务科研为特征的专业性期刊。刊载的文章内容应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 其读者主要是各领域理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教师等。担负着提供科研理论、展示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争鸣、促进学术科学繁荣的学术期刊, 需要由一个科研型的编辑群体来支撑。因此, 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对期刊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的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期刊的学术质量, 如何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成为广大学术期刊编辑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是胜任工作的前提

科研的发展必须依托学术期刊的理论引领、经验总结、成果推介, 如果没有这个阵地和平台, 科研也不可能得到普及和提高。学术期刊具有特殊性, 不仅要遵循期刊的出版规律, 还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正是因为学术期刊与科研密不可分, 也决定了期刊编辑与科研的密切关系。面对反映各种复杂的科学现象的众多稿件, 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备一定的学术理论深度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才能在选题、组稿、编辑加工等整个的编辑过程中, 准确把握学术教学的动态和发展趋势, 把握学术教学中的热点与难点, 编辑加工出优质稿件。

二、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科研能力

1.具有对科研信息的敏锐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应该具有敏锐的科研触角, 能够洞察学术改革的方向, 及时掌握科学发展的趋势, 善于对各领域科技改革和科研工作者的科研实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唯有如此, 才能及时发现具有前瞻性的课题并加以跟踪报道, 才能及时推出最新的科研成果, 才不会流失有价值的稿件。学术期刊编辑的科研敏锐能力还表现在对来稿的价值判断上。有的来稿虽然条理不够清晰或者逻辑不够严谨, 但其中有代表学术发展方向的新理念、新做法, 具有科研敏锐能力的编辑会判断出这些来稿的潜在价值, 并加以整理、提升和编发, 使之成为优质稿件。

2.具有对科研选题的策划能力

期刊的选题策划, 是期刊编辑在综合分析刊物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读者需求及作者资源等因素的基础上, 采取的体现编辑主体性的传播方案。选题策划是提高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 选题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一般有影响的学术期刊, 总是以一些名牌栏目为依托, 对学术前沿能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反应。作为学术期刊, 在选题的内容上, 要根据当前科研改革的最新动态策划选题, 注意在新的学科领域和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寻找新的选题, 形成刊物的特色。比如, 基础学术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几十年来形成的固有的学术模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成为教学纲要, 新的评价体系将逐步取代原有的考试评价系统。面对这一形势, 为顺应市场需求, 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就应该围绕课改谋篇布局。目前, 有的期刊刊登的文章在选题上原创性不足, 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从论文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上看, 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不强。因此, 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想胜任编辑工作, 应该把握学科发展趋势, 对相关领域的发展状态予以主动、积极的关注, 走出消极被动的“等米下锅”状况, 迅速及时地提出有价值的选题来, 并对选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做出客观的估计。

3.具有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

科研成果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基础研究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指对科研本质、功能、规律等提出新发现、新学说、新观点、新概念和新方法, 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应用研究成果是基础研究成果在科研实践的延伸, 它运用基础研究成果对具体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或学术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解决现实存在的某些问题, 深化和完善基础理论, 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提出具体的行为方案应用的目标。 开发研究成果是运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 为解决科技改革和科技发展中的问题而创造性提出或制定的可操作方案、计划或对策建议。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是指期刊编辑根据本刊的要求和相关规定, 对文稿所论述问题的性质、撰写的质量、文章的逻辑结构、引用资料、可能的社会反响等, 进行全面的审查, 做出客观公正的初审。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 也是编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审稿时, 编辑首先要把好思想政治关。其次是把好学术水平关, 即编辑要审查论文的论点是否正确、论证是否可靠、内容是否具有创新性等。最后是把好文字和规范关。 一般来说, 期刊强调的是编辑的编辑加工能力。但学术期刊除要求编辑具备基本的编辑加工能力外, 还要具备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 否则难免会造成某些有价值的稿件由于判断失误而被打入冷宫。学术期刊的编辑应该对科技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能够对科研成果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具有对作者的指导能力

编辑在工作中常会遇到一些稿件, 其内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但由于作者缺乏写作经验, 在表述上、体式规范上都存在瑕疵, 离发表还有相当的距离。这就要求编辑通过自己的加工或者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指导, 将稿件中有价值的部分加以提炼和改进, 使之达到发表的要求。期刊编辑这种根据作者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方式和研究结论等给予全面考虑, 给作者以较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建议和指导, 不仅是期刊编辑扶持科研新人的责任所在, 也是期刊编辑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体现。

5.具有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期刊编辑应具有良好的文字功底, 能编会写。如果编辑不能写文章, 就不是一个称职的编辑。学术期刊的编辑要想获得编辑的权威, 获得对稿件的发言权, 首先要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 用科研成果来证明自己的科研能力, 使作者尊重自己的学术发言权。如果学术期刊编辑不具备独立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又如何去指导作者修改科研论文, 如何对作者的稿件进行观点提炼、文字修饰及编辑加工呢?

三、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

1.提高科研理论水平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必要前提

较强的科研能力是以深厚的学术理论功底为依托的。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雄厚的理论根基, 才能对科研理论研究的稿件进行审编, 对科研课题中的理论依据作出判断, 审视其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期刊编辑应定期参加系统的培训学习, 还可以通过自身长期的自学, 掌握系统的理论, 尤其是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研究方法, 使自己的科学理念与时代发展同步, 与科技改革相符。学术期刊编辑不但要学习基础的科学理论、普通心理学等专业书籍, 还要随时了解最新的科技改革理论, 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2.直接参与科研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

学术期刊编辑要想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最有效的途径是直接参与科研, 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术期刊编辑具有了科研能力, 才会明晰研究成果产生的过程和成果质量, 才会从成果形成的角度提炼出成果价值。

3.关注学术科研和教学实践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学术期刊编辑要增强对科技的感性认识, 通过具体实践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要深入实际, 关注学术教学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关注科技改革的动态, 关注科研的发展方向等等。通过实地考察、调查采访、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了解科研改革过程中的典型经验、典型人物, 总结科研实践中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始终使自己处于科研改革的前沿。

4.加强与专家、学者和一线学术工作者的沟通与合作是提升科研能力的坚强后盾

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要加强与专家、学者的沟通。专家、学者在学术研究中对学术问题有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 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 能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科技事业的飞速发展为学术期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为适应学术的改革和发展, 学术期刊必须集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要达到这一目的, 学术期刊编辑务必要朝着科研型的方向发展, 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振江.编辑素质:学术期刊发展的重要保证.[J]理论与现代化, 2007 (4) .

[2]周望舒, 张凤.加强期刊编辑队伍素质建设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7 (1) :117-118.

[3]韩建军.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研究[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

[4]张碧原.试论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6) .

科研期刊 篇2

科研成果统计结果:

200年科研项目(5项)均为中医临床范围

1、研究成果占全院床位数的比例为5%(/100);

2、研究成果占在册医师的比例为4.76%(5/105);

3、研究成果占在册护士的比例为7.57%(5/66);

4、研究成果占在册药师的比例为35.57%(5/14);

5、研究成果占在册专职科研人员的比例为100%(5/5)。统计结果分析:

第一项指标说明我院本年度科研成果床位使用为5张床;

第二项指标说明我院医师本年度除承担临床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9人。

第三项指标说明我院护士本年度除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9人。

第四项指标说明我院药师本年度除完成临床工作以外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98人。

注:前二、三、四项指标的平均比例为15.9%说明我院全院临床人员年内投入科学研究的人数为41.19人占全院临床总人数(285)的15.96%,该项研究床位年内使用数为5张

第五项指标说明我院专职研究人员年内均投入科学研究工作。

科研期刊 篇3

1 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为职工利用知识资源创造条件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 新型载体的产生, 必然引起传统的管理模式、工作重心、服务手段等方面的变化, 对图书、期刊管理专业人员除要求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外, 同时还要求有广搏扎实的基础知识, 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及相关的网络知识, 做到将其熟练地应用于图书、期刊管理工作。

2 加强图书、期刊管理主要环节工作, 满足职工的需要

2.1 做好收集工作

图书、期刊的收集质量与开发利用密切相关, 所以图书、期刊管理采购工作者应从读者和单位性质的需要出发, 深入到读者当中去, 虚心向科研人员征求意见, 并倾听反馈信息, 了解他们的需求, 确定图书、期刊的采购书目, 用有限的经费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对核心期刊要保持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对装订、分类、编目、借阅等各个工作环节, 也要根据工作性质和任务的需要, 合理地安排, 尽职尽责地发掘书库资源。

2.2 做好图书、期刊的剔旧工作

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对一些陈旧过时、长期无人问津的图书、期刊应及时剔除, 以免占架、串架等, 从而造成管理方面的困难以及人力、时间和空间浪费的影响工作效率, 给读者查找需要的资料增加了难度, 影响图书的有效利用。

2.3 开展预约借阅服务

当读者所需要的图书、期刊已被别人借走, 或者因装订、分编等原因一时借不到时, 应请读者在预约登记册上登记, 写明自己所需要的期刊。一旦期刊回库, 迅速通知这位读者前来借阅。这样不仅可避免科研人员浪费时间, 而且还可以了解读者的需要, 使图书、期刊的订阅范围更加贴近读者, 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 提供多样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发展图书、期刊的知识作用

3.1 做好新书导读服务项目

将新购买的图书的名称、前言、主要内容、目录等内容进行宣传报道, 使读者能对本书有个大概的了解。将期刊中各种核心期刊的学科性质、现状、发展趋势及最新期刊文献的目次汇编、题录、期刊论文的文摘、提要、论文内容与主题的分类主题索引和关键词、目录等, 定期向读者宣传报道, 使读者对本期刊有个总体的印象和了解, 以便更好地选择利用。还应根据本馆的性质、任务及读者的需要,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对期刊文献进行深层次加工, 编制期刊分类目录、刊名目录、著者目录以及馆藏核心期刊篇名目录、文章内容提要、主题目录等各种不同职能的馆藏期刊目录, 这些目录可以从不同角度向读者准确全面地揭示馆藏期刊的内容, 便于读者了解馆藏, 以便提高期刊文献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3.2 针对交叉学科以及读者特点, 提供多样化服务

服务是图书室的使命, 是书刊管理人员的工作宗旨, 所以读者各种层次的信息需求都值得尊重, 而且应该得到满足。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交叉学科有着不同需求, 因此图书、期刊的订购、选择提供变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应加强各种宣传报导、期刊介绍;不断完善主题目录, 将交叉学科的期刊从研究方向、反映内容、理论、应用等方面细化。期刊的分类, 以利于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目的的读者有针对性地利用期刊, 使期刊服务由低级的服务向高层次服务方向转化。

3.3 以人为本, 全力为读者服务

改变以往只注重服务方式而不注意服务效果的做法, 不断调整服务方法, 密切配合新形势下的需求。图书管理人员应该深入到科研和生产实践中去, 选择服务课题, 主动与读者取得联系, 围绕服务的课题, 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搜集文献资料, 提供编制的专题文摘、索引等参考资料, 辅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尽心尽力地为读者服务。读者是图书室生存的前提, 是图书室发展的直接动力, 图书室只有通过读者的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只有以人为本, 做好读者服务工作才是科研图书工作的重点, 但是目前的读者服务工作仍不尽如人意, 长期形成的重藏轻用的思想抑制了人们的行动。

3.4 实行计算机管理, 提高工作效率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 可以使书刊的采购、编目和流通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又能把书刊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操作中解放出来, 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投入到较高层次的服务性工作。同时, 电子计算机的高速、准确的文献检索, 可以提高文献的传递速度, 加快期刊文献的周转。目前应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订购、编目和检索等,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期刊资源的开发, 可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 向读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网上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图书室应用现代科技的技术手段, 改进自身的服务方式, 把单纯的收藏变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 由单一的提供借阅服务向主动承担信息采集、检索、提供文献等任务转变, 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要求。

4 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增强学习氛围

设立书、刊阅览室集学习为一体的多功能房间, 是提高单位藏书、期刊利用率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使书、期刊流通方式上一个新台阶。在开架阅览室里, 不仅要有宽敞的空间、明亮的光线、舒适的桌椅, 还要有期刊种类齐全、利用价值高的各类期刊文献, 使之成为读者学习最理想的场所, 激发读者的学习兴趣。当科研人员研究的课题遇到困难时, 还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期刊, 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这样既方便读者, 又可减少期刊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

5 加强科研单位图书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各个科学研究单位藏书建设都有其独特性, 在信息时代, 如果能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合作, 不仅能扩大本单位职工知识的需求面, 而且也能满足其他兄弟单位对书、期刊的需求, 这样不仅最新信息得到了交流, 而且还丰富了科研人员的视野。图书室之间的合作及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

摘要: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提高科研单位图书、期刊利用率的建议, 以期为科研单位图书、期刊的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单位,图书,期刊,利用率

参考文献

[1]王琨.浅谈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1) :106.

科研期刊 篇4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我国学术科技期刊作者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1. 调查问卷设计

本调查围绕着“科技期刊作者对编辑科研能力的需求”为中心,参考相关文献[1-2]的构思理念,混合选用单选题、多选题与打分题的题型,于问卷网上自行设计、编制“科技期刊作者对编辑科研能力的需求”调查问卷,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 调查方法

运用统计调查中抽样问卷调查方法,选用便利抽样的方式,遵循:⑴最佳效果原则;⑵现问卷甄别、数据处理相呼应的原则;⑶用户认可的原则。于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3月9日采取网络发布、现场调查与信件访谈这3种方式发放调查问卷。一次性按要求完成所有题目者为有效答卷。网络发布和信件访谈由作者自行上问卷网填写,现场调查的有效问卷由笔者一并于计算机输入合并统计。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选用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确切概率法及秩和检验分析相应的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0份,回收462份,回收率92.4%,有效问卷328份,有效率为71.0%,即本调查的有效回收率为65.6%。平均答题时长为3分。其中选用计算机回答的有198份,移动设备的有130份;选用Chromei浏览器回答的有142份,Safari浏览器回答的有86分;IE浏览器回答的有62份;Firefox浏览器回答的有9份,还有29份选用作答的浏览器为未知;选用操作系统的为Windows的有198份,Android的有99份,i OS的有31份。

(一)科技期刊作者的一般信息

本次调查的328名作者中男184名,女144名;年龄小于30岁76名,30~40岁172名;40~50岁65名;50岁以上15名;学生34名,初级44名,中级117名,副高104名,正高29名。

(二)科技期刊作者的科研情况

本次调查作者中有264名(80.5%)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其中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为国家级的有63名,省级的有102名,市级的有164名,校级或院级的有91名。其中有180名(54.9%)的科研课题获得了资助,3千元以下有14名;3~5千元有14名,5千至1万元有40名;1~10万元有54名;而10万元以上有58名。

(三)科技期刊作者对科技期刊编辑科研属性的认知

本次调查的作者有205名(62.5%)认同科技期刊编辑为科研人员之一,37名(11.3%)持否定意见,86名(26.2%)表示不清楚。有255名(77.8%)作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科研能力,有14(4.3%)名认为不需要,有59(18.0%)名表示不清楚。认可编辑需具备科研能力的作者中,有201名(78.8%)认为要有科研逻辑;194名(76.1%)认为应有前沿知识的获得能力;106名(41.6%)认为应有实际科研技能;75名(29.4%)为参与课题申请。有260(79.3%)名作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对其论文的出版产生影响,59名(18.0%)表示不清楚有无影响,9(2.7%)名表示无影响。本调查显示大多数科技期刊作者认同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属性及对编辑的科研能力有需求。

认为有影响的260名作者中有210名(80.8%)认为是“更好地与审稿专家及作者沟通”,205名(78.9%)认为是“更好理解作者的思路与科研目的”,161名(61.9%)认为是“选择适且评审专家”,126名(48.5%)认为可“缩短评审时间”。有307名(93.6%)作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宜参加科研工作,其中187名(60.9%)认为是成果整理,158名(51.5%)认为是课题设计,148名(48.2%)认为是开题论证,92名(30.0%)认为是科研实施。科技期刊作者认为科技期刊编辑应侧重学科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0.05,P(Hc)<0.01],详见表2。

例(%)

(四)作者的职称与其对编辑科研能力认同的关联

作者的职称越高,其对科技期刊编辑具备科研能力的认同率亦越高。正高级别的作者其对科技期刊编辑具备科研能力的认同率较学生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8,P<0.01),详见表3。

例(%)

(五)作者的科研状态与其对编辑科研能力需求的关系

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的作者对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科研能力的认同率较没有参与或主持科研课题作者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765,P<0.05),详见表4。

例(%)

(六)作者科研课题获得的资助与其对编辑科研能力需求的关联

参与或主持的科研课题所获资助金额小于3千元的作者对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科研能力的认同率较资助金额为3~5千元的低(P=0.0329),且亦低于5千至1万元、1~10万元和10万元以上的(x2值分别为12.054,8.504和18.291,均P<0.05),详见表5。

三、讨论与建议

稿件质量是期刊的命脉和核心。科技期刊稿件质量的高低不但反映了作者水平,还体现了期刊编辑的学术眼光、对创新性的敏感度和编发能力。本调查结果显示随着编辑工作内容层次的提升,作者对编辑科研能力的要求是递增的。编发科研成果需要了解和熟悉科研,因而良好的科研能力已成为现代科技期刊编辑高质量完成编校工作的重要保证。科技期刊编辑只有重视科研,逐步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才可跟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为作者服务,保证科技期刊的长足发展。

(一)科技期刊编辑要重视科研

我国科研决策者、管理者、科技期刊编辑和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素质是我国科研质量和科技实力的重要保证[3]。科学发展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军奋进,科技期刊编辑学与相关学科是的相互渗透、融合、借鉴与扶持,其发展必是与相关学科协同共进的[4]。因而科技期刊编辑掌握学术动态,不仅因具备信息检索的优势,还因其工作是站在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前沿的需要[5]。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探寻期刊发展新的突破口亟需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而编辑工作中对论文的鉴审和评价是则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保证[6-7],因为科技期刊编辑只有具备科研素质,才可以用专业的眼光选择优秀的论文;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学术能力及从事科研工作经历,才能更好地开展编校工作[8],而为编辑创造参与学术研究的环境和条件是提升编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9]。科技期刊能否可持续发展,并在市场竞争中出奇制胜,靠的是质量,而科技期刊质量控制的中心工作就是提高学术水平,编辑的科研能力则是确保期刊学术水平、提升本期刊的竞争力关键[10]。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重视科研,将科研视为编校工作的延续与深化。

(二)科技期刊编辑要逐步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

我国科技期刊界编辑的学术要求是:1.具本刊相关学科学士以上学位;2.具有一定的编辑出版业务知识和文字加工能力。而国外则是在该专业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和社会地位,在专业造诣上颇深且正在从事科研工作的科学家兼职做科技期刊编辑[11]。科技期刊编辑如果没有全面掌握期刊所涉及的专业研究前沿和发展动态,只能被动地接受自由投稿,就无法进行有创意的专题策划,无法胜任学术导向作用,难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12]。科协发学字〔2015〕83号中指出要“支持和鼓励期刊编辑深入科研一线,走向实验室和学术会场,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的转变”[13]。笔者以为,在我国科技期刊界,我国的科学编辑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并不是要求每个编辑都需要去当科学家[14],而是在实现科学编辑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参加相关学科的科研学术活动,参与科研人员应具备的能力训练而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科研逻辑思维,并将编辑业务与科研学术活动相结合,以提高对稿件的科学性及创新性方面的鉴别能力为目的。

四、结语

科研期刊 篇5

当今体育运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依靠科学研究所提供的先进理论、方法和技术来指导运动实践,推动其飞速发展。要提高我国武术散打的整体水平,必须注入大量科技含量,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把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及发展趋势。文献是科研人员研究成果客观记录的载体,通过对武术散打运动科研文献数量变化和内容分布的分析,可以从文献角度较为客观地了解和评估武术散打运动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对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近7年来的武术散打理论科研成果的统计与分析,旨在揭示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建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我国武术散打运动科研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2000-2006年7年间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名称中含有“散打”和“散手”的科研论文共计155篇。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对收集的论文资料进行整理。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到的体育类核心期刊中155篇散打科研论文按年份分布、内容分布情况、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及科研人员情况进行分类,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2.3 逻辑分析法

对最后的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和客观的评价。

2.2.4 专家访谈法

采访专家及同行,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散打科研论文数量统计

武术科研成果刊发量从表1就可以看出,我国武术科研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数量稳中有升,尤其是近三年来,相对增长速度比较快。这说明有越来越多的散打工作者、教师、教练员、散打爱好者的积极参与和辛勤耕耘,为武术散打事业的发展、推广做出了贡献。这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一、国家对武术散打的大力宣传,使研究者重视散打理论这个薄弱环节;二、高校职称的评定,刺激了广大教师在科研方面投人很大的精力;三、很多期刊,如《体育文化导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等由原来的双月刊或季刊改为了月刊,这样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刊发量。

3.2 散打科研论文涉及内容分析

3.2.1 注重比赛分析和训练研究

(分别占统计总数的18.1%和20.6%)

比赛分析研究是散打科研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它在散打运动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研究的对象均为高水平的比赛,为总结散打技战术的发展规律,形成比赛策略和指导散打运动训练实践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大多停留在对客观事实的描述上,缺乏深层次的理性分析,难于准确把握散打运动的内在规律,在研究中造成人云亦云,缺乏创新。

3.2.2 跨学科交叉研究日趋增多

从表2的统计结果分析来看,我国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在内容上主要呈现下几方面的特征。

多学科的引入,丰富和充实了散打专业理论,促进了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从表2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整个研究方向不仅仅是针对训练竞赛的一个视角,而是在以教学训练竞赛研究为基础的情况下,加大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力度,研究内容涉及到生理生化(14.2)、心理学(5.2%)、运动损伤(3.9%)、规则裁判(7.7%)等诸多方面,但对市场开发、选材、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待于广大散打研究人员去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3.3 散打科研方法统计

从表4中可以看出仅用一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有58篇,占总量的37.4%;用两种研究方法的43篇,占总数的27.7%;用三种研究方法的36篇山总数的23.2%;用四种研究方法的13篇山总数的8.4%;用四种以上研究方法的5篇占总数的3.2%。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见表3,统计显示:散打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七种,其中70.3%的论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40.6%的论文采用了调查法;39.4%的论文采用统计学方法。这表明散打运动科学研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是一个特点,也是一种发展趋势。从统计上看,近年来,运用仪器测试、计算机辅助、数码技术的论文越来越多,而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来研究,使得散打的理论研究从过去的定性研究,转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使得大批体育科研工作者能够在较高的层次上运用多种方法和高科技手段进行专业研究和专业反思。同时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70%的文章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成果已经成了一个较大规模的文献信息网络平台,为散打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基础。

3.4 散打科研论文作者分析

在统计的155篇论文中,标明第一作者职称的有147篇,共有第一作者126人,其中助教11人,占8.7%,发表论文11篇;讲师57人,占45.2%,发表论文59篇;副教授35人,占27.8%,发表论文53篇;教授3人,占2.4%,发表论文4篇;在其他的20人中,第一作者职称标明高级和一级教练的只有两个。从中不难反映出我国武术散打研究队伍职称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均衡态势;“教授(小)———副高和中级职称(大)———高级和一级教练(小)”,同时也折射出我国武术散打理论与实际训练相脱节的原因。综合上述对比说明,具有副高和中级职称的作者是武术散打研究领域的主力军,拥有专业技术高深造诣的教授、高职称的散打教练相当稀少,因此,要想改变和提高今后武术散打科研论文的格局、学术质量及应用价值,就必须实行人员整合、优势互补,把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不均衡结构打破,实现三者协同发展。

从武术科研论文作者的职称、学历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从职称看,散打科研的主力军主要来自于高校,为副教授和讲师,而这部分人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一45岁这个年龄阶段;从学历看,大部分是本科毕业,硕士、博士研究生数量呈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一是正教授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且年龄较大,大多已经离开了工作岗位。二是副教授和讲师大多年富力强,且需要向更高一级职称冲击。三是科研论文的作者学历结够升高,职称结构下降,随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成立,高学历的科研人员在逐年增加,形成了合理的科研梯队,也预示着散打科研会有一个良好的前景。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1)2000———2006年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共发表武术散打论文155篇,研究内容较广,包括比赛分析、生理生化、训练理论与方法、规则裁判、心理学、运动损伤、市场、选材、运动队管理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对提高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总体而言,7年来散打科学论文的刊发量呈平稳上升的发展趋势,论文的数量较多,研究方法上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方面有所发展,但是论文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论文研究的内容呈现不平衡性,对比赛分析、运动训练、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科学选材、市场、裁判员、场地器材设备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教练员、女子散打等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4)现在我国的武术散打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体院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而教练员的文章较少,造成理论实践相脱节,对散打事业的发展起不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4.2 建议

(1)在宏观研究的指导下,对散打运动的生理、生化等微观指标的研究有所突破。在研究中只重视微观水平的研究是不够的,必须在宏观研究的指导下开展深入的微观研究,然后再将微观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整体水平上研究散打运动,加强生物科学对散打技术发展的指导和应用。

(2)加大对散打科研作者的科学思维教育和创新思维教育,运用高科技条件下的科研方法手段,使散打科学研究更趋系统化、科学化、前沿性。

(3)加强对散打运动产业化、市场化、选材、教练员和女子散打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探讨散打与传统文化、武术套路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散打发展的影响。

(4)基础理论研究的薄弱是制约散打运动发展的瓶颈,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论研究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要面向运动实践,科研队伍与运动队应该相结合,投入到训练实践中,深入认识散打运动的制胜规律,避免经验式的总结。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国内2000~2006年间的13种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中有关散打方面的科研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着重对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作者学历、刊发数量进行了归类和整合,并对其现状、共性特点及不足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今后武术散打科研论文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上,朝着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散打,体育类核心期刊,科研论文,现状

参考文献

[1]薛欣.1995——2004年武术科研的现状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2]白永正.近年来武术学科研究内容的分析与评价[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3]郭美等.1997——2002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科学研究状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4]任挽斓.对我国竟技体操科研状况的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4(6).

科研期刊 篇6

一、教师教育研究理念的误区与期刊资料的随意套用

长期以来,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 人们一厢情愿地提倡“提升理论水平”, 如有人在论述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相关问题时, 这样界定教育科研:“教育科研是指以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 以教育领域中发生的现象和问题为对象, 以探索教育规律为目的, 以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为重要价值取向的一种创造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1]显然, 这样的要求对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来说是不切实际的。教师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却一般并没有掌握“科学理论和科学的方法论”, 他们的研究多半也不能“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所以, 这样的价值取向只能导致教师“用相互趋同、彼此接近的教育概念、教育口号想象自己的教学行为”。[2]这反映在教育论文的写作上, 就是刻意为自己的教育实践生搬硬套上一种理论。具体而言, 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加一顶热门理论的帽子。如前些年,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 多元智能理论成为一个热点, 是各种教育期刊经常出现的热门话题, 于是有的教师在写论文时总爱把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 可是又缺乏对这一理论内涵的正确理解, 如此往往牛头不对马嘴, 甚至闹出笑话。如有一教师写一篇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 把让学生观看演示实验的视频冠之以开发学生的空间视觉智能, 把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冠之以开发身体运动智能, 如此种种, 令人啼笑皆非。二是照抄他人论文的框架, 且仅把他人论文中的例子换掉, 就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教育期刊的编辑, 笔者在大量的来稿中发现, 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因为教育科研的评价要求教师提升理论水平, 教师也以为只有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论文才能被承认、被发表, 而自己又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所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借用”别人已经发表的论文作一些浅层次的修改。这样的教育科研是低效的, 甚至是无效的, 它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期刊而言都是资源的浪费。

其实, 近年来, 中小学教师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已经发生了转移。受实际条件的限制, 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是不可能一样的。由此, 教育专家开始倡导行动研究, 提倡“让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为了解决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问题, 对自己的工作进行研究”。[3]教师只要对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究, 只要研究对解决自己的问题有帮助, 那么研究就是有价值的, 甚至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教育故事”叙述出来, 也应该被承认是一种研究。所以, 教师完全没有必要生搬硬套理论或套用他人论文的理论框架。当然, 在现阶段而言, 要真正贯彻这样的教育研究价值取向, 还需要教育研究评价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中小学教师期刊办刊理念的进一步突破。但毋庸置疑的是, 这样的转变是大势所趋, 少数理论素养较高的教师能在自己的研究中有理论的提升是值得赞赏的, 但是对大多数教师而言, 则没有必要作这样的要求。

二、网络 (数据库) 资源的良莠不齐与期刊资料的盲目采用

以往, 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总是感叹从事教育研究时缺乏资料。有一项关于“语文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困难”的调查显示, “缺乏资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4]但是,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各种期刊数据库的出现, 中小学教师获取资料变得相对容易。以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 该数据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收录了国内9100多种重要期刊1994年至今 (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 刊发的论文。而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2009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数据, 我国当年共出版的期刊总数为9851种。这就是说, 该库收录了占总数92%以上的国内期刊, 其中包括中小学教师期刊。以中等教育为例, 截至2011年8月16日, 该库收录的有关中等教育的期刊文章就有31万多篇。所以, 我们可以说, 在网络条件下, 中小学教师还是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取丰富的期刊资料的, 加上数据库良好的检索功能, 教师在这些资料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变得甚为快捷。

但是, 在海量的资料面前, 如果不懂得辨别优劣而盲目采用, 并不能有助于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品位。以往, 教师主要通过自己订阅或图书馆查阅的途径获得期刊资料, 而无论哪种途径获得的资料, 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其内容的质量相对可以得到保证。而当前, 不用讳言, 我国期刊内容的总体质量并不高, 其中也不乏品位极低纯粹靠收取版面费为生的期刊。同时, 一些期刊数据库在创办之初, 为了扩大文献总量而放低了收录的标准, 从而也导致了数据库资料的良莠不齐。从大量的中小学教师来稿中, 笔者发现, 有的作者引用期刊资料时不加辨别, 无视所引论文自身的质量以及刊载这篇论文的期刊的品位, 只要论文中的只言片语对自己有用就先用了再说, 有时甚至有意识地断章取义。可以说, 论文写作中采用这样的期刊资料非但不能给论文增色, 反而会降低论文的说服力。

那么, 我们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应该采用怎样的期刊资料呢?一般来说, 我们可选用业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资料, 同时谨慎使用其他期刊资料。而对于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或对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 则最好采用业内认可度较高的期刊中的论文观点, 或专家、学者写的论文中的观点。

三、期刊版本信息的复杂与期刊资料的不规范引用

引用他人的资料就要注明出处, 这既是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表现, 又是提高论文的说服力和可信度的需要。但是, 一直以来, 中小学教师在论文写作中引用他人资料时不够规范的问题比较严重。就期刊而言, 如果要引用其文章的材料、观点, 须注明出处, 包括文章的作者、题目, 期刊的名称、刊期等, 有的还要注明该篇文章所在的页码。虽然中小学教师的论文中往往会忽略这些内容或提供的信息不全面、不准确, 但作为常识, 这本没什么可说的。只是近年来, 中小学教育期刊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由于中小学教育涉及小学、初中、高中, 且学科众多。为了自身的发展, 近些年众多中小学教育期刊开始细分读者市场。可是由于我国对期刊资源的限制非常严格, 期刊社很难申请到新的刊号, 于是大家只能在原有期刊上衍生出不同的版本:有的分为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 有的分为语文版、数学版、英语版, 有的分为教师版、学生版, 有的分为上旬版、中旬版、下旬版, 有的分为A版、B版、C版;还有的组合使用, 如小学版对应A、初中版对应B、高中版对应C等;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有的期刊原来的刊名中就含有“中学版”“小学版”等字样, 这样再一细分, 情况就更复杂了。凡此种种, 造成了中小学教育期刊版本信息的复杂与混乱。所以, 在论文写作引用期刊资料的时候, 我们尤其要注意标明论文出自哪本期刊哪个版本的哪一期, 否则就会出现版本信息标注的混乱甚至错误的情况。

参考文献

[1]褚远辉, 辉进宇.教育理论素养的提升——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主体性条件之一[J].云南教育, 2005 (10) .

[2]刘良华.教师如何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6 (7) .

[3]方龙云.“研究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辨析——行动研究的视角[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6 (2下) .

科研期刊 篇7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1999年—2006年期间我国13种体育核心期刊(《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体育与科学》、《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所刊登的网球科技论文60 篇为研究对象。因有些期刊中查找关键词或主题无显示,本次仅以显示统计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000年确定的《体育文史》也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但查找没有与网球相关文章,因此不做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获取1999—2006年期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共22位专家教授就有关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时间区间、研究内容、属性的分类等多种指标的选取问题进行访谈。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进行分析归纳,找出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基本特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成果概况

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是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个方面情况。1999—2006年8年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共60篇。平均每年7.5 篇。从表1中可知,论文数量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呈高低起伏不断前进的曲线变化。这也充分说明了:事物发展总是不断曲折前进的这一哲学原理。两个高峰期出现在2000年和2005年,分别发表核心网球文章9篇和19篇。之所以产生这两个高峰期,前者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各个高校的体育场馆(网球场)等物质资源优化,使得2000年左右我国普通院校相继开设网球课,对此高等学校专家和学者们结合实践加强教学方面的研究,从而产生第一个高峰期。后者主要在于《2001—2010年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实施,以及后来李婷和孙甜甜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历史性的夺金,使得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集中在竞技方面特别是女子双打方面的研究。从表2中可知,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的期刊分布很不平衡。发表最多前四位是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四所体院共占科研论文总量的68.33%。而总体来说,相比较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2001年—2005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15239篇而网球只有35篇),网球所发表文章可以说微不足道。

2.2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总体内容情况

2000—2006年8年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主要研究集中在:网球比赛、技术分析、运动心理、网球教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社会学及其它共9个方面。(见表3)

2.3 科技成果分析与讨论

2.3.1 竞技方面分析研究

从表3和表4 可以看出,在网球比赛方面的核心论文研究占比例最大,而1999—2006年8年间发表网球核心论文集中表现在2005年和2006年,占51.67 %。在分析中还发现,双打研究占8篇而女子双打研究有6篇。其中5篇来自刘青主持的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研究项目“提高我国网球女子竞技水平的研究与应用”,从他们发表科研论文中不难发现,我国女子双打应重点解决:发球不单追求力量,更注重旋转、落点;接发球主动意识加强;技术向全面发展;“双上网”打法为主;进攻意识明确。男子双打方面有2篇,它们来自唐小林主持的国家体育总局研究项目“国家网球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综合攻关研究”,从内容中得出:我国男子网球双打选手与国外男子网球优秀选手在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发球双上网及破网能力、前四拍主动进攻能力等的差距。男子单打方面有1篇,陶志翔等人写的关于从上海网球大师杯赛看世界男子网坛发展趋势,预示了低线型打法和技术向精细、全面的方向发展是未来男子单打网坛打法的主流和发展方向。这些都为2004年李婷和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上首次夺得奥运女子双打金牌;2006年郑洁和晏紫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首次在“四大公开赛”的两大公开赛中夺冠;2008年北京奥运会科研攻关以及为中国网球科研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功不可没。同样实践也证明关于国家体育总局网球奥运攻关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即以“女双为突破口,在以女双促女单,女单促男双,男双促男单”。

2.3.2 技术方面分析研究

网球单个技术主要包括:发球技术、接发球技术、正反手击球技术、高压球技术、截击球技术、放小球技术等。从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总体内容情况看,涉及发球技术文章(3篇)、正手击球技术(2篇)、接发球技术(1篇)、双手反手击球技术(1篇)。科研论文成果说明与网球各项技术学习中,发球技术最难学、正反手技术在实践中运用最多相吻合。可以说这些文章是正反手击球技术,发球及接发球技术最新颖、最前沿的网球理论知识。如李庆有,对网球接发球研究,非常详细对接发球握拍、接发球站位、接发球技术、接发球战术、接发球的训练进行阐述;陶志翔,对网球发球体系的探讨中,不仅仅从网球单个技术动作进行分析,而更重要的是把网球发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立了网球的发球体系由:技术层、战术层、心理层、体能层四个方面组成。再就是严波涛的对网球发球动作和技术模式研究和王凯军的对双手反拍3种抽球的技术分析与训练研究,找出适合我国不同的网球选手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不同技术方式。但在研究成果中还没有发现一篇关于高压球技术、放小球技术、截击球技术等技术研究,原因可能在于这些技术研究难度过大,而普通业余爱好者又很少用到这些技术;其次,就是技术的研究只是集中在单个技术的研究,很少把网球运动技术系统六个方面(单个技术、组合技术、身体技术、心理技术、社会技术和场地器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究。

2.3.3 教学方面分析研究

我国高等体育院校是培养体育师资的摇篮,因此搞好网球教学的研究可以提高网球教学质量,培养一批合格的体育教师,为我国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做出贡献。从科研成果的分析研究来看,从2001年开始,网球教学方面的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的重视。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国人对健身、娱乐及其他许多方面的需求和网球运动本身的功能特点所决定。研究内容涉及到网球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等。这些研究对网球教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如陈勇、李皿的,对非体育专业高校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它们分别是增加网球场地的数量;开展课余网球活动;加强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立足科研;改进网球教学方法、教学目的、网球教材上分析研究。张洁的,对高校网球课构建多样化教学内容体系的探讨,从课程任务上、课程内容上、课程考核上分析研究。毕红星的,对评价高校网球课教学质量从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三项指标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上分析研究。

2.3.4 其它方面分析研究

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主要集中在竞技方面、技术分析、网球教学。这三方面研究占网球核心科研论文的56.67%,而另43.33%科研论文表现在:运动心理、网球训练、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社会学等其它方面研究,在这些科研论文的研究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网球训练、社会学、运动心理方面研究重视程度和研究进展明显处于领先地位,而在网球运动的生理生化、场地器材方面研究显得较为薄弱。总体来说:广大从事网球工作者运用新的体育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的体育模式,主张在更高层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运用多学科的视角,来认识体育的功能和潜能。从而使网球的研究领域得以扩大,网球竞赛水平与教学训练也得以提升。未来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将成为多学科、多方法的综合研究。

3 结论

1.1999—2006年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相比较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载文章总量可以说微不足道,且在发表的地域、时间、研究方向上有很大差别。

2.竞技方面的研究中重复和类似现象较多,集中表现在分析说明技术上平均每盘的失误。就科研成果来源,绝大部分出自以刘青、陈正、陶志翔、唐小林等少数人身上。

3.技术研究中忽视高压球、截击球、放小球等不常使用技术的研究。而其它技术研究也集中表现在单一技术研究,没有把网球技术作为一个单个技术、组合技术、身体技术、心理技术、社会技术和场地器材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研究。

4.在研究分析中还发现论文作者年龄大都在30岁至50岁之间,职称大都在副高、讲师。这些说明中青年学者精力充沛,富有知识性,探索性,易出成果。这也符合科研队伍职称和学位的特点。

摘要:分析了自1992年第1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确定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13种到2006年期间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所有网球运动科研论文,从中发现:自1992年到1999年,我国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自1999年后网球运动科研论文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1999年开始通过专家访谈法、文献法、数理统计法对1999—2006年间我国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运动科研论文进行分类分项统计处理,并针对数据的分布以及其间的关系分析我国网球运动研究的发展现状及一些规律特征。

关键词:体育类核心期刊,网球,科研论文,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红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近5年的基本特征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75-78.

[2]卢石,刘文娟,白洁.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研制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6):19-23.

[3]赖炳森.1993-2000年我国网球科研状况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3(1):80-82.

科研期刊 篇8

1 2002~2013 年度乒乓球科研论文发表情况

经过统计,12年间乒乓球类共发表论文433篇,平均36篇/年,但是各年度论文数量波动较大,其中2005~2010年呈上升趋势,其中2005年乒乓球论文发表量为24篇,随后5年呈上升趋势,在12年中2010年中论文数量的高峰为46篇,但幅度不大.从整个12年可以看出我国乒乓球科研现状表现出研究的无序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

从表1看出,自2002年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的乒乓球论文量最多,12年中共发表了67篇,占总篇数的15.5%,其次《沈阳体育大学学报》发表论文52篇,占到总数的12%,而排在最后的是《体育与科学》发表乒乓球论文数量为2篇,只占到0.5%。由此可见,《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及其他各体育学院学报是我国乒乓球运动科研理论宣传的主要阵地.而《体育与科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学报》,论文发表量较少,只有2篇和11篇,仅占0.5%和2.5%。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乒乓球文献发表的不均衡性。

2 2002~2013 年度乒乓球科研论文作者数量情况

如图1所示,12年来199篇论文为单一作者占论文总数的46%.随着作者人数的增加,论文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论文作者人数署名最多的有11人。433篇论文中合撰论文占234篇,合撰率为54%,论文合撰率较高。统计发现,乒乓球运动训练、运动生理、社会学等方面的论文合撰率较高,而乒乓球史、乒乓球规则与裁判法等方面的论文合撰率较低。综上所述,我国乒乓球科研工作者合撰率相对以前有所提高。科研人员合作意识加强。

3 2002~2013 年度乒乓球科研论文第一作者职称情况

通过图2可以看出,在统计的433篇论文中教授职称33篇,占7.6%;副教授职称187篇,占43.2%;讲师138篇,占31.9%;助教职称20篇,占4.6%;教练员等其他人员为55篇,占12.7%。说明乒乓球科研的主力军主要是副高和讲师。其中原因:(1)正教授职称人员总体人数较少且年龄偏大,许多已经离开了工作第一线。(2)副教授职称人员较多,而且大多数年富力强,科研能力较强,并且需要向更高的职称进军。(3)讲师职称人员占有较大比例,主要在学校担任教学实践工作时间较多,而且有向较高职称拼搏的目标。(4)教练员作为奋战在第一线,虽然人数较少,但是对乒乓球运动技战术的前沿接触较多,拥有带高水平队的实践经验,完成的科研具有较好的说服力。调查中,在校研究生加入核心期刊的发表数量有所加大,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学生有科学研究的兴趣。不断的积累经念,为将来更高质量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 2002~2013 年期刊乒乓球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通过表2可以看出,12年来乒乓球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有关乒乓球技术和战术分析与理论、生理心理力学与交叉学科、高校教学理论与方法、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比赛分析、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其中技术和战术分析与理论排在第一,共有94,占总量的21.7%。紧随其后的就是生理、心理、力学与交叉学科;高校教学理论与方法,分别达到了73和62,分别占到了16.9%和14.3%。但是,对于运动员的选材和场地、器材的开发与研究却最少,仅有6篇,占1.4%。究其主要原因:(1)乒乓球作为国球在中国很有基础,是高校学生较喜爱的选修课,高校乒乓球的发展促进了在乒乓球方面的科研研究。(2)近几年来,我国乒乓球市场繁荣,各类比赛多,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很好的调研环境。对于运动竞技比赛分析方面的论文自然就有所提高。(3)我国运动员在三大乒乓球赛事中取得的好成绩,也对乒乓球地研究起到促进作用。

5 结论

第一,2002~2013年,我国乒乓球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阶段性特点,2010年达到最高峰。研究发现有重大比赛的当年或相近几年,科研论文数量明显增多。这说明,我国研究者对比赛的关注程度比较高,获取信息比较及时,获取渠道比较畅通。

第二,科研论文的平均合撰程度在不断提高,表明研究者的集体合作意识在不断加强。建议进一步建立相互协作的运行机制,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共同攻克重点课题,全面深入地进行相关领域研究,使我国乒乓球科研水平更上新台阶。

第三,统计的科研论文中第一作者职称以副教授与讲师为主,两者占到75.1%。一线教练员科研论文比例也较少,仅为12.7%。教授职称的老师应该加强高质量科研的研究,组教职称青年教师应该多参与核心刊物论文的发表。

第四,研究内容方面,乒乓球科研论文多围绕高校教学理论与方法、技术和战术分析与理论、训练理论与方法、生理心理力学与交叉学科、竞技比赛分析、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但是对于运动员的选材和场地、器材的开发与研究却很少,建议科研工作者加大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教育,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

上一篇:护士临床能力下一篇: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