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通用12篇)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 篇1
摘要:总结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现状, 探讨了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方法, 问题设计要合理, 问题提出的时机要适当,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 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适当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解答问题思路多样化, 问题答案灵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艺术,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和深入,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学生思维培养, 重视语文知识的实践和创新, 是文科知识的重要工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提问艺术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精彩的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能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学方法, 这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反馈的基本方式, 在实践运用中被证明是有效的方式方法。然而, 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提问的问题过于模糊, 趋于形式化, 二是提问后, 学生没有思考时间, 三是学生没有兴趣参与思考问题, 四是教师对没有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充分的点评, 五是师生缺乏感情交流, 学生不愿主动思考提问。
二、有关提高语文课堂提问艺术的方法
1. 意义。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提问效果如何, 几乎可以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而问题的设计又决定了提问的效果, 因此, 要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师提问艺术的关键, 就是要精心设计准备课堂提问。设计的问题要按照新课标要求, 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所有的问题必须精心设计和合理的安排, 才能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要求。
2. 问题设计要合理。首先, 问题设计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必须研究课程目标, 结合教材内容, 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做好问题设计, 本着启发学生自主思维的原则, 问题内容要详细、准确、目的性强。其次,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有不尽相同, 因此, 每个人需要的问题必定不同, 教师就要适应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精心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还有就是适度, 包括问题的数量和难度都要适度,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宜设计过多的问题, 否则提问太多, 时间有限, 师生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几个问题即可, 就是始终盯紧教学目标来进行, 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度, 过难或者过易, 都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总之, 教师要把每个学生做为主体, 因材施教, 合理设计问题。
3. 问题提出的时机要适当。教师在课堂提问时, 首先一定要依据教学情况, 随着教学环节的展开, 把握时机有序地提出问题, 问题情境尽可能贴近实践生活, 把抽象的知识与生动的实践联系起来, 通过问题设置悬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学生进行思考。教师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关键词, 可以用重音读出, 使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重点, 问题描述用词要准确, 句子要通顺, 提问时要有次序性, 不能一下子提出几个问题, 以防学生思维混乱。
4. 提问的形式要多样化。同一个问题, 如果采用不同的说法, 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提问方式,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文体的说明方法, 又让学生在期待中自主学习,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保持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提升语文教学的吸引力。作为教师, 首先要充分了解各种方式的使用和效果, 也把各种方式结合起来恰当使用, 增加提问的良好效果。一是设问, 教师提出问题后, 短暂停留后, 自己加以回答。二是追问, 提出问题后, 通过总结学生的回答, 一步步追问下去, 直到得到正确回答为止。三是逆问,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来提问, 提出假设, 启发学生拓展逆向思维。另外,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尚、知识水平有限, 不要使用深奥难理解的问题。
5. 小学生的特点之一, 就是喜欢游戏。适当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创设生活中趣味性的情境, 通过提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有启发性的问题, 生活化能使问题具有趣味性, 结合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 加深学生对课文和重点词句的理解。把学生引入到游戏化的情境之中, 给学生主动提出质疑的机会, 能极大激发起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提出不同的思维和见解, 培养积极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
6. 风趣幽默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陌生感, 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兴奋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教师在提问时, 如果使自己的语言具有幽默感, 能运用夸张、新奇、具有时代感的语言进行提问, 就会让普通的问题充满趣味性, 也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进行思考, 更主动的去思考问题、积极回答提问, 并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 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7. 问题答案灵活, 是指教师提问后, 给出问题答案的表现方式可以灵活多样, 如朗诵、音乐、书写、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都可以, 将各种活动方式引进语文课堂,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全身心地参与进来,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8. 解答问题思路多样化, 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肯定是不一样的, 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只要能够有理有据来回答, 哪怕有些奇思妙想, 也应该给予鼓励。答案不是固定, 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 实现对问题的多元解读, 有利于创新思维, 这是当今教育所提倡的。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是一门综合艺术, 提问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精心设计的提问, 能够启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创新型人才。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 篇2
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桥梁。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十分注重课堂提问技巧。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问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提问,能加强互动性,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同时教育专家与学者指出:“语文教学并非是教师教会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习时是否主动、积极思考,是否能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且提问时是否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散发性思维,是否能掌握基础知识。”因此,语文教师要采用多样性的课堂提问方式,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有效学习与掌握知识。
一、抓住学生兴趣点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所在,并充分抓住学生心理特点,依据教材提纲开展恰当的、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在进行课堂提问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生动、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力,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教师设置问题为:“本文只是一篇普通的说明文,但为什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应先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并进行分组讨论,小组交流后,推举小组代表进行发言,教师将学生们零散的答案进行归纳总结,同学生们共同交流看法,逐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进而得出准确答案。如此富有趣味的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实现高效性教学。
二、抓住学生好奇心
优秀教师教学中时刻关注学生好奇心,并抓住学生好奇心,加以引导。结合多年实践教学经验,课堂提问中,学生因好奇所提出的问题,再被教师认可后,会主动、积极地开展实验与探索。因此课堂教学提问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好奇心,加大课堂悬念教学比例,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与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1]。例如对《六月,我们看海去》的教学,这篇作品是潘洗尘的处女座,也是成名作,通过作品的学习能看到作者及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前一些学生提问:《六月,我们看海去》中“六月”是季节吗?还是代表什么?学生们对题目中“六月”充满好奇心。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并加以引导,向学生讲解。“六月”,有的人把六月比作青春,把青春比作诗歌。本文作者到底是把“六月”比作青春,还是“六月”单纯的就是一个季节,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文章,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展现。
三、教师应注重提问方式,讲究提问艺术性
教师应重视提问技巧,讲究提问的艺术性。课堂提问时要强调问题的高深度,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由浅入深,合理把握提问难易度,开拓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设定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同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提问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加以分析探究,强化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应熟练掌握课堂提问技巧,以便于灵活提问,增进师生沟通、交流及互动,实现教学目标[2]。教师采用的课堂提问方法主要如下:①诱导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遇到问题及时提问,使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②开放提问。此类提问方法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学生第一遍阅读《金岳霖先生》后,教师提问:金先生的有趣表现在哪些方面?学习课文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你认为有趣的人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样看待金先生的有“趣”的?教??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差异性,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特点与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提问方法,并充分发挥提问作用,为学生提供开放性平台,让学生自由地提问,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四、尊重主体,强调差异化
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这样学生才会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发言,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提问作用,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核心,教师发挥指导与引领作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3]。同时教师还要分析学生整体语文学习水平,兼顾每一位学生,以实现学生间公平、公正竞争,促进语文教学的总体推进。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对精彩的答案向全体学生展示,发挥示范作用,以带动所有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结语
素质教育倡导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而课堂提问教学法的灵活应用,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依照语文教学素材、学生学习能力等,构建多样化的课堂提问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艺术 篇3
【关键词】必要性 ; 原则 ;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129-02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种被经常使用的方法。多年来广大语文教师对如何提问这个问题进行了广泛有益的探讨,这些研究指导了提问的实践,推动了提问设计的发展。今天就语文教师课堂上的提问艺术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必要性
“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活动的服务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其次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这里给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很合理的,中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需要一个很好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习。况且中学生普遍存在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就是比较优秀的学生也存在着思维的懒惰,所以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想开小差现象的出现;激活课堂教学氛围,达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教师的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普遍性与代表性
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水平不同,个性差别也很大。教师设计提问时要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目标,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师生互动课堂教学方式。但这种师生互动,大多数时间成了“乱动”或“不动”。针对此类情况,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定非自愿者来回答问题,留心沉默寡言的同学、不爱思考同学的非语言性暗示,鼓励学生间相互启发,使大多数同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考虑提问普遍性的前提下,还要考虑示范性,既面向全体学生,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感,为部分优秀的学生设计思维水平较高的题目,给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精彩的答题能产生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能促进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2.层次性与量力性
对于提问的设计,要遵循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组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阶梯式扩展的序。按照这样一个序,教师能节时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且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能够视不同情况,做出灵活的变动,可以重点突破,从重点问题入手,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有的课文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结构严密有序的组合体,因此可以按课文本身的序来构思提问。如《愚公移山》,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移的什么山?谁移山?为什么要移山?对移山有几种不同的态度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设计提问,使前一个问题成为后一个问题的铺垫,环环相扣,学生很好接受。
3.计划性与灵活性
教师的提问要有计划性,绝不能信口设问。每堂课都应当围绕教学的目标,扣紧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出一个个准确、鲜明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具有连贯性与层递性,每堂课的问题,都有明确的目的,完整的结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的方法要灵活,不拘一格。
4.和谐性
和谐性,是保证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情感的和谐非常重要,教师提问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切不可生硬、牵强或模棱两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敢于大膽答题;教师要以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趋同性,以消除师生间的隔阂,使学生乐于回答问题;教师要尊重学生,认真听取他们的回答,允许学生有插话的机会,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而且对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给予肯定,和谐性很好的课堂教学,可以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师课堂提问的方法
1.抓住关键提问突破法
能否抓住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突破,决定了教师这堂课教学成功与否。教师要抓住一个关键问题打开一个决口,让知识的水流奔涌而出,以提升学生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要能真正地吃透教材,才能找到关键问题的所在,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心了吗?》一文,可以这样提问:“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三个中国人含义有何不同?”这样一问就能提挈全篇,回答了它,也就懂得了论敌偷换概念、蓄意诬蔑的卑劣伎俩和全文脉络及写法。
2.化整为零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大了难以回答,这时要化整为零,提出一个个的小问题,然后各个突破。如《在山的那边》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较难理解,可以这样设计提问:诗第一部分中山指什么,海指什么?第二部分里的山和海和前面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指的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这种方法在那些特别复杂的问题中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3.循序渐进提问法
教师在进行提问时,有些问题不可一步到位,就如登山一样,要拾阶而上,于峰顶领略无限风光。如在做《故乡的红叶》这篇课外阅读时,可以这样提问:写了有关红叶的哪些事?突出了红叶的哪些特点?红叶象征了什么?赞美红叶蕴含着什么样的深意?步步提高、逐步推进设计提问,这样必然达到一种很好的提问效果。
四、结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可以让教学目标明确,发挥他的导向作用,提问是一门艺术,小的方面说是服务于教学,大的方面说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手段。只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提问的各个环节处理方法的当,学生积极作答,配合教师的教学,再将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讨论科学地结合,课堂教学定会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晶.社会调查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潘庆玉著:《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2001年版。
[4]《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在课堂教学中, 提问是学生开启思维之门的起点, 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 那么, 怎样问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呢?
一、课堂提问的方式应当是灵活多变的
1. 悬念的方式
应用此方式, 能使学生的思维处在“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比如, 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的内容时, 通过课件展示以前罗布泊的繁华景象, 并呈现出现在罗布泊的荒漠般的景象, 由此形成强烈对比, 为什么罗布泊会发生这么巨大的变化?学生本来就具有好奇心, 带着这样的悬念去看书, 具有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悬念心理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特定的知识对象上来, 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2. 诱导的方式
应用此方式, 所提的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层层深入, 并能产生灵活运用的效果。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 通过诱导的方式来提问:假如现在你是导游, 让你介绍故宫博物院, 你会怎么介绍?学生必然会说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介绍。接着提问:课文《故宫博物院》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来介绍的?可见, 利用诱导方式进行提问, 可以使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探求知识之间的前因后果和必然联系, 因势利导, 水到渠成, 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
3. 比较的方式
运用此方式, 可以使一些知识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掌握和理解知识点, 方便有效,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列夫·托尔斯泰》中, 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绘 (托翁其貌不扬) , 对比托尔斯泰伟大的文学成就、人格魅力和思想境界, 提问:作者为何要如此煞有介事地描绘托尔斯泰的外貌?借用比较方式的提问, 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变换学生的思维角度, 通过比较, 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可以有新的发现, 对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作用。
4. 辨析的方式
运用此方式, 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所提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 让学生思维处在模棱两可的状态, 容易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比如, 人教版初中语文的一篇课文《敬畏自然》, 该文章主要内容是讲现代人过度开发自然, 不懂得敬畏自然, 因而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受这篇文章的影响, 学生自然会觉得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是不对的。在此时, 呈现出著名学者何祚庥的这一席话:“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 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 该防御要防御, 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 但并不意味着要敬, 要畏。”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哪种观点更正确?这两种好像截然不同的观点, 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困惑。通过这样辨析方式的提问, 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
提问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除此之外, 还有讨论、假设、反问、设置情境、故弄玄虚等多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多, 不古板, 学生更易于接受, 课堂气氛活跃, 就容易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课堂提问的内容应当是紧扣教材和学生的, “对症下问”
1. 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也应当是我们发问的出发点, 提问不能漫无边际, 毫无重点。提问应该设计和穿插在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点上, 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 具有思考价值。课堂提问切忌过杂, 过杂、过于琐碎的课堂提问,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引向知识的细枝末节, 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甚至会造成课堂教学程序的紊乱。因此, 提问必须紧扣文章的重、难点, 不能丢了西瓜, 抓了芝麻。提问, 必须在知识的重、难点上多做文章。
2. 把握教材的难易度, 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难度过大, 学生的思维不知从何开始, 使他们产生莫名其妙的感觉, 犹如“雾里看花, 水中望月”, 容易泄气, 造成“冷场”;难度过小, 平铺直叙的提问, 学生感到缺乏挑战性、枯燥无味, 不容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 由表及里, 由易到难, 步步推进, 稳扎稳打地进行提问, 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应把握好分寸, 让学生的思维处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状态。因此, 提问应根据教学规律, 循序渐进, 难度较大的题目要变化角度, 化难为易;简单易懂的题目要增设条件, 人为设置思维障碍。
3. 善于给教材补充新内容
语文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根本原则, 才能保证其生命力和说服力, 答案要点多元化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 教师的提问设计应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立足课本但不能受课本的限制。在讲授有关社会热点的问题时, 仅仅拘泥于书本, 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相反, 及时应用新闻媒体上的人物举例、说明、发问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吸引力。通过提问, 适时补充教材, 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我们的社会和生活, 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打破学生只读书本、思维狭隘的局面,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需要教师细心琢磨, 精心设计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5
浅析中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四川省美姑县大桥初级中学 黄发祥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教育素养。本文结合多年语文教学实践,探索优化课堂提问的措施。
【关键词】课堂提问 培养学生 教师 教学艺术
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是学生能够主动思考、踊跃交流,积极参与教学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实现个体的发展。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其作用在于开启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美国教学法专家特林・ 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地设计问题,正确地运用提问方法,就能了解学生知识的层次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促使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地学习,让师生不断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中,使课堂呈现出一种轻松活跃的气氛,使教学获得成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评价学生、检查学生、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等。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出发点是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二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标,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对课堂所提的问题,教师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质量和数量。如,在教《孔乙己》一文时,我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又如,教《故乡》怎样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这个特殊人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称“我”为“老爷”,而杨二嫂称“我”为“贵人”,他们二人对我的感情是否一样?这样的提问设计只有通观全文才能作出全面的回答,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抓住契机提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趣味性”问题,使学生急于去解决,形成思维训练。如,《死海不死》一课,开篇就可提问学生: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语文教学论文 )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再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这样的提问,更能激发学生思维,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三、科学合理地设计提问的深度和难度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合理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一般来说,应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来设计问题,通过提问达到检测和复习的双重目的。课堂提问应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把握设问的难度,问题太难学生无法找到解答问题的切入点,问题太简单无须动脑筋思考,将达不到激发思维、引起积极思考的目的。一般说来,一个提问如果班上半数的学生经过思索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被接受。
四、创设开放性课堂,给学生发挥的空间
由于当前师生本身固有的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在已有的知识中信手拈来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必须改变“台上教师、台下学生”的课堂形式,创建一种开放的课堂结构即课堂鼓励学生自由组合,大胆讨论,上台陈述。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更要高屋建瓴,敢于率先打破传统,走出思维定势,以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进一步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让他们能“仰而弥坚”,越坚,钻得越起劲,“钻而弥深”,越深,就越锲而不舍,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
五、问题设计要有创新性
“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假如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学生们各抒已见后,教师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学生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两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七、要给全体学生同等的回答问题机会
课堂教学中,回答问题的机会应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以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一个学期下来,全班每个同学答题的机会应大体相当。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参加课堂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所提问题在难度上可以特别设计,让他们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能够圆满回答问题,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对于平时沉默寡言、不太发言的学生应重点照顾,给予更多的答题机会,使其得到锻炼和提高。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篇6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人们对孔子教学方法的称赞。当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认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而且要善导。如何“导”呢?他认为:“一要问,二要指点。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不得,即为讲明之。”可见,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这就要求教师按教学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设计不同思路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或教师的点拨引导,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一、无疑处激疑。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处于无疑的境地。若我们从浅处深问,在无疑处激疑,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陈奂生上城》开头一句“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初读似乎一览无余:介绍了人物(陈奂生)。时间(今日)和事件(上城)。但细究“悠悠”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可据此进行发问:你对“悠悠”一词如何理解?明确:①“悠悠”是心理描写,表现陈奂生物质生活改善后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②“悠悠”是神态描写。因时间尚早,陈奂生不急于赶路,写出了陈奂生走路不紧不慢、从容不迫的神态。③用语诙谐,为全文定下幽默效果的感情基调。因此,如从对“悠悠”一词的理解处激起,则效果不同。
二、发被性诱导。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提问时,可故意设置障碍。学生虽不能及时回答,但可令其有所发现。如学完《项链》后可这样提问:你更喜欢舞会前的玛蒂尔德还是10年后的玛蒂尔德?你认为丢失项链对玛蒂尔德是悲剧还是喜剧?你觉得玛蒂尔德与简,爱在性格内涵和对待命运的态度上有可比之处吗?玛蒂尔德对你认识生活有启发吗?这样就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散,可打破定式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层层设问,步步深入。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逐步引导,以期收到各个击破的效果。如《药》结尾处夏四奶奶上坟时,作者运用了“踌躇”“羞愧”“硬着头皮”几个词语。很多学生对此不能理解。对此教师可作如下引导:①夏四奶奶为什么会感到“羞愧”?明确:因为有华大妈在身边。②为什么华大妈不“羞愧”而夏四奶奶“羞愧”?明确:华大妈的儿子华小栓埋在路右边“穷人的丛冢”里,儿子属生病正常死亡,理所当然;而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埋在路的左边,是“违法”被处死的死刑犯,当妈的自然觉得脸上无光。感到“羞愧”。③夏四奶奶的“羞愧”举动说明了什么?明确:革命者夏瑜为革命献身,连母亲都不理解,何况其他群众。这就深刻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四、迂回设问。退中求进。有些问题涉及历史背景较复杂,让学生正面回答,效果不佳。若采用迂回设问的办法,则可达到退中隶进的目的。如《药》一文中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出现的“花环”,学生不易理解,因为它涉及历史背景。教师可作如下提问:①联系课文看,花环是什么人放置的?明确:革命同志。②花环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明确:有同志者在。③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花环?明确:表明革命者(夏瑜)的牺牲并不寂寞。回答至此,似乎问题已经迎刃而解,其实不然。还要设置问题④坟上不出现“花环”行吗?按说是可以的,这与“革命者的悲哀”这一主题是暗合的。花环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文化主将不主张“消极”,要求作品在暴露不足的同时要显出“亮色”(希望)。鲁迅先生在瑜儿的坟上“平添上一个花环”,是为了让读者看到“亮色”。这样迂回设问,才能把前因后果、历史背景说清楚。
五、创设矛盾,激起波澜。针对某些特殊的问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因此,若能在提问中直接引起对立意见,则其激疑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在分析《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时,可作如下提问:①结合课文,分析概括出玛蒂尔德具有哪些性格特点?明确:爱慕虚荣、诚实守信。②玛蒂尔德集爱慕虚荣与诚实守信于一身,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人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玛蒂尔德的性格变化有一明显的界线,丢失项链前她确实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妇女;丢失项链后,为偿还债务,玛蒂尔德“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变成了一个诚实、勇敢、吃苦的劳动妇女。这样,通过激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并解决它,就教会了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
总之,善教者,必善问。讲究课堂提问艺术是每个优秀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但是,在具体运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问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提问的目的在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极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7
一、启发式提问,引导思维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提问需要讲究一定的启发性,即在传授知识与信息时,不直接告知学生们现成答案或结果,而是通过提问或谈话方式,带领他们逐步探寻,自主发掘结论,提高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提问通常包括如下内容:1课堂提问应能调动学生求知欲,使其主动思索,积极答问;2教师提问应基于同学们独立思索上,以问题开启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3倘若学生难以完整说出问题答案或无法明确说清结论时,教师可巧妙的运用启发性的话语或问题,逐步引导,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如教学《春》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选出自己感觉最美最喜欢的画面,并突出喜欢的词句及其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于是学生认真阅读,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喜欢画面与语句。1有的学生认为“春花图”这句话写得好:“野花遍地是,杂样儿,……还眨呀眨的。”它描写了百花盛开之景。教师启发:此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通过这些手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花儿怎样的特点?生:拟人与比喻手法,给人调皮、可爱的感觉。继续诱导:是否可用文中的一个字加以概括。生:“闹”。师:嗯,这里的闹含有“喧闹”与“热闹”之意,写出了春天百花争艳斗艳,多姿多彩之景。2有的学生喜欢春草图,觉得这句写得好:“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绿绿的。”让人觉得小草有很旺盛的生命力。提问启发:为何说“偷偷地”?生:这是作者不知不觉间才发现的。……这样,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再通过启发式提问,诱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深层涵义。
二、递进式提问,层层深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自身能力有限,认知水平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提问需要讲究梯度,进行递进式提问,即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将一些有难度较大或比较深奥的问题,巧妙的分解成若干小问题或问题串,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学生思维引向纵深发展,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得到”,发掘问题本质,认识教师的整个思维过程,把握思考方法。如在新知导入、新知探究、总结归纳等环节,教师可运用递进式问题,适当地降低思考难度,促使学生积极思索,层层递进,逐步解决小问题,进而突破“大”问题。
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联系前后文思考,产生情感共鸣,更好地梳理文章结构,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情感,感受父子深情,教师可设计问题串,逐步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深入思索与探究,发掘事物本质。比如1为什么作者偏重背影描写,并且将平凡的背影写得如此感人?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看法。2倘若删去祖母的亡故、父亲丢职、徐州相会等叙述,只留描写背影的这些文字,表达效果是否一样? (不一样,这是背影描写前的铺垫,渲染悲凉气氛,也初点出作者对父亲的同情以及父亲对“我”劝慰、爱护与体贴) 3如果将最后一段删去,对本文是否有影响?等等。这样,通过层层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由表及里,思微知著,深切体会父子深情。
另外,还有开放式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教师需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独特的阅读理解、感受以及体验,营造民主、开放、活跃的学习氛围,而并非以教参解读或者教师个人观点来束缚学生思维。所以,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提出一些开放式问题,不追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结合原有经验与知识进行多角度思索,提出不同的看法、独创性解决方法,打破封闭式提问,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让学生敢于大胆猜想与质疑。此外,还有比较式、反问式、举例式、因果联系式等提问方法,需因实际而定。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8
一.把握好设疑的度
教师的提问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 要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力戒“疑而不难”或“疑过于难”。那种“是不是”、“对不对”的设疑, 学生一看书本就能找到现成答案, 这是不能达到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的。反之, 设疑过于复杂, 深奥, 学生又会闻疑却步, 无所适从。长此下去, 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欲速则不达”。所以, 我们设疑提问首先要把握好设疑的度, 做到难易适中, 切合学生实际, 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找到答案, “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
二.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教学离不开设疑问难, 而设问的时机选择直接关系着启发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实际, 恰到好处地设置疑点, 巧妙地提出疑问, 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启迪学生思维, 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那么, 在何处设问呢?
1.开讲新课时,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置疑问, 就能较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兴趣, 用提问的方式来开设一堂课的“虎头”。引导学生去发现矛盾, 找到多种对冲突的新的阐释空间。这与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一致的。
2.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是在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处。《荷塘月色》为例, 看见一位同学分心了, 我就突然提问他说:“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故意把“田田”写为“甜甜”) , 这荷叶的味道是“甜甜”的吗?那位同学因为没有看课文就冲口而出答道:不是。同学们哄地笑了。可我忍住笑继续问道:朱自清把荷叶的味道都搞错了, 那算什么名人名篇。我们不学他了, 好吗?那同学一看书才知道自己错了, 羞得满脸通红。同学们都望着他笑, 一看同学们来精神了我笑着话题一转问道:没错, 这“田田”写的是形状不是味道, 可大家往下看这一段有写味道的吗?大家很快就找到了, 是“清香”。因势利导, 挖掘幽默, 巧设疑问, 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兴趣, 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是在结束新课时设疑。在一堂课结束之时, 教师往往需要对所学内容作一个总结、强调, 在此时既可用设疑提问巩固新课, 又可精心设置悬念, 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去解开疑底, 为下一节课创设条件, 起到一个良好的画龙点晴的作用, 有助于形成一堂课的有效的“豹尾”。
三.把握好提问的实效
教师不能为提问而提问, 应注重提问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否则会白白地占用了讲课的时间, 降低了课堂的利用率。要使提问达到预期目的, 除了精心准备外, 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三忌。
一忌不留余地, 突然发问。提问应留有思考时间, 不能让学生毫无心理准备。一般来讲提问前教师应有语言或行为上的表示。然后再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后, 应留有思考的时间, 比如说学生举手后再指定一人回答。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产生紧张情绪, 又可避免未被提问的学生袖手旁观, 不去积极思考, 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忌废话太多, 离题太远。教师合适提问, 应语言简炼, 表达清晰, 不应该反复解释。甚至由一句话使教师联想到其它问题, 然后滔滔不绝, 这样不会使学生本来已经集中的注意力又被教师引开了。这样的话会让学生抓不住重点, 思维偏离主题。
三忌对学生进行惩罚性提问。受错误思想支配, 少数教师把课堂提问当作处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当有学生违反纪律, 作业马虎或上课开小差时, 教师就通过提一些难题来刁难学生, 造成学生当众难堪, 以达到教育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这种方法不但教育不了学生, 还会伤害学生自尊心, 破坏师生感情, 长此以往, 会使学生害怕提问, 对这门课越来越失去信心。因此, 切忌以提问来惩罚学生, 而应力求建立平等, 民主的师生关系, 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一、中其“标”, 有的放矢
打靶要瞄准靶心才不至于放空箭, 设问也应如此。 课堂教学的靶心就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 我之意见, 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 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 即于此处提出问题, 令学生思之, 思之不得, 则为讲明之。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重点、学生的难点来提问。一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往往会成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 跳板”, 而这个问题就要求直中靶心。
如在执教《 阿长与〈 山海经〉》 一文时, 理解欲扬先抑手法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 课后习题中也涉及到:作者先写“ 讨厌”“ 憎恶”阿长, 但在结尾却说“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 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情?面对这个问题, 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一时没了头绪。 这时,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 1) 作者为什么讨厌阿长? 生答:因为她有很多缺点 ( 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成“ 大”字姿势……) ( 2) 作者为何又怀念阿长? 生答: 因为她疼爱、关心我。 这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时我接着问: 阿长身上存在的这些缺点影响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吗? 学生恍然大悟, 欲扬先抑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求其“法”, 管中窥豹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成功的课堂问题设计, 往往能“ 四两拨千斤”, 通过“ 一斑”而引出“ 全豹”。 这里的“ 一斑”可以看作是整堂课的精华, 是最具营养, 最有嚼头的。 抓住这一点进行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提高学习兴趣, 是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的有效方法, 提问时切不可忽视。
如教学《 五柳先生传》 一文, 我对“ 性嗜酒, 家贫不能常得。 ”一句设问:既然家贫, 为何不戒酒或者少喝一些呢? 问题提出后学生反响强烈, 有的说:“ 这表现了五柳先生豪爽、率真的性格。 ”有的说:“ 五柳先生是‘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 ’”这时我提示学生结合陶渊明的身世背景来思考, 经过讨论, 学生最终达成共识———陶渊明是因不满现实而借酒销愁。 这个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率真洒脱并不是陶渊明的全部, 他们了解了“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掩映下的另一个陶渊明, 一个更为真实的陶渊明。 同时, 也掌握了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思考方法。
三、探其“疑”, 平中出奇
朱熹说过:“ 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是学生读书, 往往一读而过, 不留印象, 究其原因则是不会“ 生疑”, 因而领略不到文章的“ 妙处” 理解课文就不深, “ 长进”自然也就不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 生疑”、“ 质疑”、“ 释疑”,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在阅读教学中, 当学生初读课文后似乎没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问题, “ 平中见奇, 一石激起千层浪。 ”
比如《 孔乙己》 一文中有一句话:“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对于这句话, 学生很可能一掠而过, 不去领会其内在深意。 对此可以提问学生: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 根据何在?“ 大约”和“ 的确”是否矛盾? 学生经过琢磨, 讨论, 就能进一步明白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透其“表”, 化深为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 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如小说《 范进中举》 一文在解决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 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 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 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 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 可以化难为易。
教育有法, 教无定法, 教贵得法, 学无止境, 教也无止境, 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就能把握课堂提问这门艺术, 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新的光彩和魅力, 就能启开一扇扇心灵的门扉, 让无比绚烂的知识阳光装满年青一代的心坎。
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启发性,创造性思维
朱熹曾说:“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巧妙的提问正是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 是沟通师生教与学的桥梁, 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提问得法, 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 始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让学生动脑去思考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 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 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在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 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 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 但课后问起学生有哪些收获, 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 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成的答案, 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教师的责任应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 开启学生的心扉, 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如教学《三顾茅庐》教师提出问题:刘备是堂堂的一国之君, 而诸葛亮当时只不过是一山野村夫, 然而, 刘备却三番两次、屈尊降贵地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邀他出山。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 教师的提问会使学生产生悬疑, 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 学生去主动地寻求答案。
二、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 吸引学生注意力
坡度, 就是提问设计时,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 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 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 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 先其易者, 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 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工夫, 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 个个有答问的条件, 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说:“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 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 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 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 过了一个高峰, 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 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 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三、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 高质量的提问, 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 什么时候提问, 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对那些需要想一想也应该想一想便可求得答案的地方, 就宜用提问, 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 就不应该提问。有一个流传已久的笑话, 讲的是一位老师在“文革”后期上公开课, 讲授毛泽东同志的诗词《七律·送瘟神》, 他为了使课堂活跃, 加强师生双边互动, 便采用了提问的方式。老师:“同学们, 春风杨柳多少条?”学生:“万千条!”老师:“对!那么六亿神州怎么尧呢?”学生:“尽舜尧!”听课者啼笑皆非。这位教师提问过于简单, 不该设问处设了问。
四、采取合适的提问方式, 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些语文教师提问时, 如前所述, 只是想到通过提问把自己要讲授的内容灌输给学生, 设计一连串简单的问题, 一步一步地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这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提问时应采用合适的方法。如使用情景法, 借助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通过音乐、图画, 把作者在课文中描绘的情景展示出来, 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再努力展示潜伏在学生意识深处的情境, 以达到“心心相印”的效果。要上好一节语文课, 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 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 从整篇课文、整个单元来谋划, 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 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 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 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 学生的实际水平, 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 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 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地问, 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这样的提问处理, 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课堂; 问题设计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023-001
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中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跟着教师的思路发展。因此,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学生能否积极主动探究问题,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如何设计问题和怎样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一、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善于用问题抓住学生、吸引学生,设问要有技巧,要能抓住学生的三心:“好奇心”、“好胜心”、“责任心”。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学生的思维自然会紧紧地围绕着老师,从而引导学生培养起学习的责任心。问题设计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必须遵循教学原则,不得背离学生的实际能力,更不能背离科学去凭主观臆造,随意发挥,信口发问,满堂问或无目的问都不利于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提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因此,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真正做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空
提问的目的是启迪学生思维,因此,设问应注意启发性,要创设“愤”、“悱”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其产生巨大的学习内驱力,并做到“因材施教”。
3.“一个都不能少”
教师施教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在提问时应该兼顾到每一个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较难的问题要求优秀学生回答,中等问题由一般学生回答,这样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不至于出现尴尬或冷场的局面。
4.“一刻都不放松”
即思维流程环环相扣,要让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在教《祝福》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把课文浏览一遍,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是一个善良的人”、有的说“是一个老实、安分守己的人”,还有的说“是一个呆板、麻木的人”,甚至有同学说“是一个让人烦厌的人”,答案很多,我对同学们的回答都做了肯定。接着,我加重语气,郑重的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哄的笑了起来,“老师,你这个问题提过了”。我笑着说:“真的问过了吗?注意我的语气,没有任何不同吗?”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之中,进一步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在同学们发言之后,我再次郑重其事的对大家说:“请注意听好我的第三个问题,要注意我提问的语气。”同学们哄的又笑了,纷纷说:“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我笑了,通过一个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时刻处于紧张的思考之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挖掘、对人物的理解、对主题的认识,课堂氛围自然也搞活了。
二、提问艺术的思路
恰当地选用提问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既要掌握问的主动权,又要掌握问的艺术,充分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一要掌握问的时机,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去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二要注意变换问的角度,善于“曲问”,故设迂回,以激发兴趣,开拓思路。
1.开门见山法
这种直截了当的提问法在于检查学生基础知识,加强记忆,了解预习的情况,同时也可充分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课文《赤壁赋》时,可提问:以前我们学过苏轼的哪些作品?同学们能背一背吗?唐宋八大家是指哪八大家?通过提问,教师能快速地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和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很自然地进入课文角色。
2.情境启示法
语文教学重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在教学中注重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调动学生丰富的内心情愫,创设新的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启示其思维,使其投人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为什么史铁生自从无意中进了地坛之后,“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设问:假若你们是“史铁生”,会有怎样地感受?这样使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置身于当时的情境,在心理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就不难理解作者那种复杂的心情了。
3.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教学中有不少难点,需分步骤才能解答清楚。这时提问应由浅入深,逐步引导,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从现象到本质昭然揭示。例如,我在讲授鲁迅的《祝福》一文时,设置了系列问题:课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怎样理解?为什么这样写?和全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联系?这样提问可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表象本质层层理清,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对比区别、求异设问法
即将相类似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认识理解。例如,我在讲授《阿房宫赋》一文时,设置问题:《阿房宫赋》与《六国论》都以分析国家灭亡原因为题材,两篇文章的论点是否也相同呢?这样一问,就使学生在对比中弄清了两篇文章论述国家灭亡的不同原因,达到触类旁通解疑析理的目标,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提问要讲究艺术 篇12
一、抓住要点,有效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我常采取“提出问题———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的教学方式。所提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来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点燃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时,我利用该文独特的教育内涵以及鲜明的语言写作特点提出了一个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那就是在文章中作者写到马克思的去世时,并没有用到人体机能死亡时所出现的症状,例如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等,而是说这个人停止了思想。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都感到很有兴趣,都想知道作者这样表述的目的。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我便向他们提示作者在语言中所表述的情感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索。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对于马克思这样一个伟大的人来说,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离世,要想更加突出他的形象,用“停止思想”更为准确。
再如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诗人描绘了一幅仙人盛会的画面,可为什么不把自己融入美景呢?”一个学生答道:“诗人这样写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学生若有所思,我趁机接过话茬:“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就是所谓‘残缺美’吧。”学生很兴奋:“对!对!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个学生也说:“我感觉诗人李白也很欣赏这幅画,他担心自己入画会惊动了神仙,破坏美丽。”“是。就如冬天的早晨,你推门一看,发现满地是洁白无瑕的白雪,你不忍心用双脚去破坏它,是吗?”学生豁然开朗,兴趣盎然。
二、巧选角度,激发疑问
学习语文,大胆质疑尤为重要。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备课中所设置的问题要避免一般化和观念化,还要注意问题不要落入模式,不要总是在文章的一些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上提问,要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兴趣,锻炼其能力的问题,形式要新颖,角度要独特,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在积极的思维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我在教《晏子使楚》一课时,首先创设了一个情境,问学生:假如你是出使楚国的晏子,面临楚王在厅堂上的侮辱,你的感觉如何?你将如何加以反驳?学生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不甘受辱的出色使者。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晏子的印象。我在讲《苏州园林》一文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从课文内容看,苏州园林的设计复杂,有现代气息,但缺少典雅、淡秀。作者是从游览者的角度写的,能不能从园林的四季来变化来写?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问。
三、掌握技巧,巧妙提问
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材,内容丰富,选材更具有人文性、科学性,更具有人本主义理念,它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教师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地提问,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这就需要教师力求避免所提的问题太直太露,而要做到直题曲问,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的热情。如教林嗣环的《口技》,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文章以准确、生动的笔触描述各种声音,再现了口技艺术家的精彩表演和高超技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谈谈文章是如何来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做出答案:作者以道具的简单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听众反应来衬托口技人技艺的高超,以动景来衬托夜晚的安静环境。再如讲柏杨先生的杂文《借书不还,天打雷劈》一文,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结合课文,说说作者是如何采用歪理成串,歪理歪推的写法,使文章充满了谐谑之趣的。学生可以结合课文举例回答:“偷书属于雅贼,打一锤已经该诅咒啦,至于借而不还,理就比天都大,你摆着还不是摆着,俺拿来进德修业,以便救国救民,你不送慰劳金已差劲啦,还有脸讨呀。”这可以说是把歪理说到了极端。把占人之书为己推成有理,这是第一层歪理;上升到“进德修业,救国救民”就更歪了。教师巧妙的提问,既能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语文课堂教师提问艺术】推荐阅读:
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08-08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08-25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07-07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技巧论文10-06
高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的研究10-18
语文课堂的提问05-23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置07-17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05-28
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06-21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