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通用11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1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教师在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够为教学指明方向,有艺术性的提问,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做到“授人以渔”。苏格拉底曾说过:“不是凭借教授予知识,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刺激对方朝他的希望方向,通过自身的思考,亲自去发现真理。”在低段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能有效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一、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教学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时,我问:“孩子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了,心情怎么样?老师可知道有个地方的风景特别美,你们想知道是哪里吗?”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齐声道:“想!”我相机出示了黄山,并请孩子们在地图上找到黄山的地理位置。谁又能准确地说说黄山的具体位置呢?学生纷纷举手:“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我又问:“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呢?”学生不由自主地在书中找答案:“那里的景色秀丽神奇。”我抓住“神奇”继续问道:“黄山的什么最神奇?它们都是怎么样的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向课文看去,都在搜寻着老师想得到的答案。就这样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孩子们已将课文大致内容已经了解,时间也悄然逝去,不知不觉已到了下课时间,孩子们还意犹未尽。
二、有效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还未掌握到好的学习方法,理解教材的重难点还有相当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提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注意和理解教材的重难点。我在执教统编教材二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时,对于“懂得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这个问题,作为二年级学生实在太难以理解。我便不断追问:“为什么要下山挑粮?”“挑粮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从‘每次、争着’可看出什么?”“从‘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晚上还……’你体会到什么?”“大家为什么藏了那根扁担呢?”在此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你问我答、你讲述我补充,朱德的高大形象逐渐呈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低段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三结合原则
(一)切实注重课堂提问的儿童化与趣味性
浅显明了,情感丰富的儿童化提问语言更具启发性和鼓励性,让儿童更容易接受,让儿童更爱学,更会学,学得更快,更全面,更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的提问有助于烘托课堂气氛,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编口诀、猜谜语、唱歌谣、讲故事、读儿歌等采取摹态拟声、夸张等方式让教学语言充满童趣。
(二)有效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准确把握时机,恰如其分的提问能加强学生对课文的记忆,锻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师要提高对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相机处置技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能让学生更快地把握教学内容。
(三)准确驾驭课堂提问的不变性和可变性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的不变性是指遵从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所提的问题,要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切中要害,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启发思维。可变性是指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改变和超出预设的情况,以及学生在思考和回答的不固定性。语文教学课堂是生成性的,随时都有变化的可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要学会变,随教学实际改变策略与方式方法。同时,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提问,独立思考,特别是鼓励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见解,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在低段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中心小学校
杨英
电话:***)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2
一、语文课堂提问现状
很多人认为语文学科缺乏逻辑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注意语文学科的逻辑性,导致语文课堂枯燥乏味,问题与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要不就是问题简简单单只是停留在表层,问同学们一些譬如“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要不就是问的问题高深莫测,让学生不知所云。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就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每个老师都应该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二、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定义
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使学生实现获取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提高语文素养、训练逻辑思维等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探索正确答案时学生的接受度与效率。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上着实下一番功夫,而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是有效性。
三、如何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1)提问要从学生已有水平出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问学生合适的问题。何为合适的问题呢?如果上课的时候讲个问题就问大家:是不是,或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毫无价值。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难度,不能和学生已有的水平在同一条线上,必须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桃子,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比如在《四个太阳》这篇课文提问时,可以这样问:“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它是怎么邀请的?”这样就能引发大家更多地思考。
(2)分层次提问,照顾所有学生。提问的时候要关注所有的学生,提问简单的问题可以多让后进生回答,这样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基础知识,让他们尽快达到中等水平。提出复杂的问题或者有难度的问题,要多提问中等及中等偏上的学生,这样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不断给他们更难的问题,他们就能更加积极向上,不断地挑战自我,从而达到更高的水平。
(3)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在课堂提问时应该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学习时渐入佳境,慢慢学会知识。比如在学习《秋天的雨》时,讲到“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时,我们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效果,首先问学生,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问把什么比作什么,扇走了什么,表现了黄黄的叶子有什么作用,循循诱导,让学生体会比喻的妙用。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性
新课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动力,提供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提高授课效果。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只顾数量,不顾质量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发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只追求了课堂上的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只追求了问题的数量,没有顾及问题的质量和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往往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老师问,学生答
多数的课堂提问中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提问。这样的课堂只能称为教学的单向交流,不能构成师生的双向交流。原因就是教师还没有完成从主体地位到主导地位的转变,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教师控制问题答案
在课堂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就回答了;或是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中途打断,自己接着完成回答;或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而大声训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受打击,以后也会因为怕老师的批评而不再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4.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很多老师在提问时带有随意性。没有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他们会因答不对而有挫败感。所以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缺少恰当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没有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如果我们以“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这样的启发性策略,学生会受到鼓励而积极的思考。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1.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精心设计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开放性、挑战性和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没有思考价值,学生能直接对答如流的问题不问,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问。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针对教学的疑难点提问。“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课文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2.引導学生质疑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不只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促进思考,发展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
3.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思考。
4.及时给予评价
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学生回答正确时,首先要用“你回答得非常好!”之类的赞赏话语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或有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这样使回答好的同学受到鼓励和肯定,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回答欠缺的同学答案得到及时的补充、修改而完善。总之,评价时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总之,在设计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瑾.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0(9).
[2]蒋婷汝.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
06―0045―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如何发挥好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有效性提问能助推教学目标实现
有效性提问,顾名思义就是教师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提问。这种有效性提问,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通过精心设置相关的语文教学问题,能够更加准确和高质量地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要充分结合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推动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问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促进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1.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启迪学生智慧思维。在进行小学语文课本知识的学习时,必须要紧扣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只有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关键词句,才能真正使课堂教学具有“牵一词而动全文”的引领作用。而关键词句,主要是指对于全文的学习具有核心地位的中心词句,或是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和章节。因此,教师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提问,需要直击要害,紧紧抓住对全文学习具有关键性作用的词句,使学生明确文章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全文,感受全文,使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比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在进行《回自己祖国去》一文的教学时,“斩钉截铁”在文中就具有十分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属于关键的词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斩钉截铁”为突破口,启发学生思考: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在华罗庚的行为中是如何体现“斩钉截铁”这一态度的?为什么华罗庚会表现出“斩钉截铁”的态度?这种“斩钉截铁”的态度表达了华罗庚的一种什么情感?通过对这样富有层次的递进问题的设置,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也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内容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2.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鼓励质疑和提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教师来讲,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而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学习敢于质疑和提问,包括质疑老师和同学,也包括对书本知识和传统理论的质疑等等。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对学生的问题和质疑进行认真倾听和梳理,并使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捞铁牛》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质疑和提问。之后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梳理与归纳:铁牛是什么样的?它究竟有什么?拥淖饔茫课?什么要去捞铁牛?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将铁牛以最快的速度捞起来?能不能不捞?学生的种种问题实际上已经抓住了该课内容的核心与关键,这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探究。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探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这不仅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能在争辩与合作中激发共鸣,碰撞智慧。如,在进行小学语文《和氏献璧》文章的学习时,在“卞和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哭得血都流出来”的时候,教师可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已经有了两次失败的献璧经历,为什么还要去进行第三次献璧?不去不行吗?这样做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卞和献璧原因的思考,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卞和忠心耿耿而不被君王认可的锥心之痛。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不断的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有力提升教学效率。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5
肥乡县辛安镇中心学校霍永涛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而言,它应该能够引起学生适度的焦虑、紧张、困惑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飞跃。有效提问体现了师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双边的全方位交流过程。课堂有效提问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乐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更清晰的、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能一下就能听懂,回答问题具有可能性。
2.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受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验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这样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全面地、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针对性提问,特别是要考虑到提问的各个层次、各个水平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时间;对中间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问要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提问的机会,耐心引导;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6
后柳小学 鲁小兰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起点,提问要注重科学性、注重有效性、注重评价性,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 注重基础 科学性 有效性 评价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问题设计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从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易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笼统,要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奥,无法把握,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科学性
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体现出发问者运用已懂的知识,从某个特定或新颖的角度上思考对象,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的设计特别注意科学性,切忌盲目。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探究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他的幻想是那样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再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批画,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大约三分钟以后,学生陆续举手。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的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角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美好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的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 是这样想的:小女孩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落下来了,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要到上帝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以上的问题紧扣课文的主题,旨在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不多,但是具有科学性,克服了“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要求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情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吗?生: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飘渺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吃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我感受到了时间瞬间消失,来去匆匆。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人的灵性,工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没等老师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共同得出答案。这才是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一堂课。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评价性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有效的评价,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环节,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语段。学生开始读书、画句子,并交流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生:我认为园子给了他自由。他在园子里,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就采倭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觉,多自由啊!另一生说:他是自由的,甚至瞎胡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他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拔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的给他讲什么是谷穗。他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理解的很透彻,感受到了她的自由。加油!继续提问: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园子给了他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艳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他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是的,鸟像在天上闲逛时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他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他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你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和文本进行了对话,看来大家走进了课文。师;谁来读读这篇课文?要读出自由,快乐,温馨的情感来,还要配上动作。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立刻兴奋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读。”全班同学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而我则是给予信任和鼓励:“老师相信你会做到的,那就认真的读吧。”
于是,这个学生像模像样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会心的一笑:“你的朗读和表演精彩极了。
语文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篇7
一、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有价值
“问”的有价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符合教学内容,不能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让学生思考,也不能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就带有暗示性的问题或者学生完全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这种只求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 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现问题、巧妙地提问、要能在无疑之处见有疑。总之,有效提问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准确
有效提问要准确一方面要紧扣教学目标,要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要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此课堂提问必须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一定会导致思维停滞不前和课堂的冷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我们不妨做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学《故乡》一课时关于最后一段的处理:“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比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之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括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什么联系吗?(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意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三、课堂有效提问就要问的灵活
“灵活”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 明问与暗问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老师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之意,愚公还没有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岁了: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老师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笑了走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字与“遗”字之意迎刃而解了。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魔棒,通过它便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要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话: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已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过关于孔乙己的确死了的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 达到了“减头绪,立主脑脱离窠臼”的目的。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四、课堂有效提问就要抓住适当时机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做出适当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却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解疑,如果时机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时机不当,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反而适得其反。
五、课堂有效提问要有发散性
有效提问就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如果教师的提问不具开放性,那么这样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发散性的问题, 可以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的交汇,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地设计一些发散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或者能引起学生争论的问题等等, 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又给学生的思维创作留下了充分的空间,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或大胆地质疑, 然后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迈进。从而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有效提问的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提高。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实际出发,随机应变,做一个优秀的提问者,努力成为善问的教师,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善思,善问,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课堂教学发展到今天,不管从模式上还是空间上都进行了一些积极的革新,但课堂提问却常常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问题不明确、提问方法不当、提问时机不恰当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8
第一、明确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要有目的性。课堂上,我们设计问题,其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刺激学生急于想了解课文的内容,引起其学习动机,进而使其对课文感兴趣。
2.激发学生思考,便于下一个教学环节的进行。
3.考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程度。关于一个课题的内容,在授课之后,学生是否理解清楚,教师可发出问题,考察学生究竟掌握了多少,藉以反馈,促其进步。
4.唤起注意,重振精神。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若看到有学生的注意未能集中于学习方面,这时可用问题唤起其注意,使之重振精神,进行学习。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自己设计的每个问题做精心的、充分的准备工作,并且要明确提问的目的,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比如有的教师这样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如何回答?可以说答案有无数个,课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任意说一个都可以。但学生无从下手,竟难以回答,结果导致冷场。其实,执教者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做人道理的,完全可以这样问:“同学们,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呢?”如果是课前导入性的提问就更要精心设计。开篇的问题提的好,可以起到纲举目张、势如破竹的作用。
第二、为课堂提问做好充分的准备
1.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语文课上多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课堂上敢于“放野马”,力争使每堂语文课都具有极强的趣味性、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图画、幻灯、录像、演讲、辩论、朗诵、表演、社会调查等形式来丰富课堂,激活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敢问善问。比如我善于朗诵,所以课堂上课内课外的东西,尽量声情并茂地朗诵,我的学生受到感染,也是如此,多朗诵,多思考,多展示。
2.创设问题情境
其实,语文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生成不是突然的、毫无理由的,而是需要教师的拨动与点燃。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风格、时代特点等因素,故意制造一个个让学生误解、反问、追问、假设的机会,创设一些问题可能产生的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和见解。如在赏析古诗句“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时,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教师不直接问学生这句诗好在哪里,而是问句中“但”字有何作用,句中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此基础上作一点铺垫引导,讲一讲以前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常用“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一根针掉下来都能听见。”的句子来表现教室的安静,学生很快就能调动起自己的思维,得出答案。
这样的问题既能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产生一个又一个令老师惊讶与欣喜的高质量个性化的问题。
3.适当“留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摒弃满堂灌、满堂问、让学生手忙脚乱、不假思索地“忙碌、热闹”状况,多为学生的思维清理一些障碍,埋下一些可能引发学生提问的“导火索”,留给学生适当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激起学生更多的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其产生新的疑问,探得更多奥秘。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提问气氛
1.放下教师的架子,增进与学生的情感与友谊。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游戏,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等打消学生对教师的惧怕和隔阂心理,建立真诚信任、平等友好的良好师生关系,使学生有话就说、实话实说。
2.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坚决反对斥责、讥讽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尊重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打破沙锅问到底,乐意听到学生的不同意见,对学生那些奇异、独特甚至不可思议的想法不简单粗暴地予以否定,而是及时地给予表扬和扶植。
3.教师要放弃课堂话语霸权,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语文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行为,并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走入“正题”,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求答案。
第四、灵活控制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要故意难倒学生,令其出丑来处罚学生。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来提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助其尽快答题成功,从而获得胜利的喜悦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比如,对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提问知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对知识量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提问些浅显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对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可提论述性的分析题;对反映迟钝腼腆少语的和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则要问一些答案简短容易表达的问题。遇到回答问题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控制问题的难度,帮助其尽早走上答题之路。倘若问题容量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茫茫然不知从何答起,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补充和调整,使问题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9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陈琳
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学习能力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
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四、提问要照顾群体,关注个体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这句话并不真正被许多人理解,甚至不少人对这一观点不屑一顾。但,我们能从侧面找出不少实例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上课无心听讲,经常开小差,怎么也纠正不了。”“××上课总爱说话,自己学不了,还影响别人。”“××真蠢,刚刚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做起作业来又不会了。”„„类似这样的抱怨,常能听到。其实,当这些老师在埋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原因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在课堂中,我会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射到学困生的身上,我会为他们设置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设思维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动口、动手的机会。
在每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当我们在为一堂课进行整体规划时,也要注重针对个体的设计,尤其是学困生。可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困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老师在实施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特殊个体,为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刘丹丹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10
一、利用要素组合,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听、看、讲、想、做、动、静”七种要素的不同组合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是有效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以上七种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可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看”这个要素进行学习时,学习效率仅为20%;而“听”“看”“讲”“想”四种要素相结合时,学习效率可以提升到50%,因此,授课教师如果充分利用七种要素的排列组合,将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而学生的学习也能达到最佳状态。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时,可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通过学习和思考,了解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有关情况,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播放录像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将“想”“做”“看”“动”等多个要素组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能力得到锻炼,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的发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团队合作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总是以个人学习为主,只有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问题时,才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样的学习方式将每个学生孤立起来,不利于同学与同学、同学与教师之间的思想交流,也很难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有效教育的学习组织形式中,则特别强调小组合作与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尤其是小组学习方式被看作是学习方式的最关键因素。所谓小组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学习单位,一般为2到6人,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背景下,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关注、互相倾听,共同完成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而团队合作则是在小组模式上发展起来的更高级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有效教育的合作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各方面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古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教学思路,请学生上台扮演教师的角色讲解课文,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文章,而每个小组又可以根据组内成员各自的兴趣和能力,负责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上台进行讲解,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撰写演讲稿等。这样,则把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则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加强技能训练,提升教师素质
教师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掌舵人。教学中,拥有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有效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有效教育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有着众多创新之处,如备课方式、课堂模式、评价方式等,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当加强有计划的技能训练。有效教育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包括有效教育的备课方式、教学课型方式、项目评价方式等,教师只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可以按照学科组为单位进行基本技能的模拟课程训练,由一名教师授课,其他教师扮演学生配合技能练习,在训练结束之后互相交流心得体会。教师每次结束教学活动之后,应当主动总结本次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将实践和反思结合起来,这些对于提高有效教育的技能操作熟练程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更新评价理念,创新评价方式
2013年6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将教育评价的重点从原来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教育的评价方式,突破了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理念,丰富了教学评价标准,主要包括经典性评价、项目性评价、学科性评价、流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五种评价方式,几乎覆盖了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是一个极为丰富的综合性评价体系。语文课程评价体系可以综合有效教育评价方式中的部分内容,摆脱传统的知识性评价方式。例如,在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包含了知识性、个性、创造性、互动性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就与传统评价方式中的知识性评价不同。与传统评价方式相比,有效教育经典性课程评价中的知识性评价仅仅是其六个评价指标中的一个,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还要参考教师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否积极与学生互动等。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设计上,不能仅仅把讲授文字知识作为授课的唯一目的,还应当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掌握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 篇11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即问,其为惑也就解矣”,“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等名言说明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提问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贯穿一节课的始终,一节课往往从教师复习提问旧知识开始,到提问巩固新知识结束。恰当的提问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教学中对提问总结为“六性”——“目的性”“开放性”“鲜活性”“高效性”“彻底性”“攻坚性”。
1、目的性
课堂提问要有目的性,尽量避免那些表面性提问,比如学生能一目了然看出、自己能看得懂的历史时间、历史事件、人物,教师就不用再去费时间一一提问。因为这样的提问表面看,课堂活跃了,其实学生的收效甚微。再有就是那些习惯性的提问,问一个问题学生会不会?是不是?这样的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无效环节,形同口头禅,问多了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反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搜索有价值的和课本内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能挖掘问题,会设置疑问。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教师要围绕着本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设疑。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很自然的突破了课本的重难点,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讲述中解决了教学中的棘手问题。
2、开放性
课堂提问要避免走马观花,问题要避免太死板,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问题的答案不是课本中现成的,而是经过思考和讨论后得出的,这样对于理解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有作用。这样的提问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创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有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数学观。
3、鲜活性
作为现阶段的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问题要有广泛性,眼睛不能光盯着优秀学生,更要注意那些中等生、特长生甚至是差生,要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课程中来,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又要有普遍性,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同时又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活动中得到较好的表现。
4、高效性
要将重要问题重点对待,把课堂提问改为课堂听写,把问题抛给每一位学生。一节45分钟的课堂,课堂提问只几分钟时间,提问的也只是极少数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成了漏网之鱼,面对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课堂提问改为课堂听写,这样就把问题抛给了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了掌握问题的效率。
5、彻底性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经常谈到一个现象,讲了多少遍的问题考试时还是出现错误。在这里教师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以为自己讲完了讲明白了,讲透彻了,学生就理所当然地会了,其实学生对知识还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还需要将教师讲的知识消化为自己所有。因此对于重点讲解的问题,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巩固,从而为自己所有。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普遍现象:这次出现的错误下一次还会出现,教师觉得你这次出错了改正了,就应该记住不会再出现错误了。同样的教师在这里犯了一个经验性的错误,学生出错的地方本身就是他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需要巩固、加强记忆才行。
6、攻坚性
通过对学生们做题情况的分析,发现一个通病,不论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做题目时,往往只做会做的题目,不会的问题则一闪而过,这样就起不到任何检测的目的,你能够做上的题目本来就已经会了,再做一遍也没多大意思?而不会的问题还是照样不会。针对这一情况,我做了以下规定:学生做题的时候,已经学会的问题可以不再做,不会的问题要认真思考作答,这样才真正起到了反馈作用。
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回答问题出错率较低,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及建议:
(1)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灵活掌握问题的各个环节,从而更好地调控课堂,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对各个小组长要多加鼓励、赞扬,调动学生的热情,让每位小组长切身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3)做好阶段性总结反思,对于效果明显的方法措施,要积极加以推广。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现状研究09-01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07-18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07-13
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07-13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注意的三个方面教育论文09-04
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与初探07-25
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10-24
听小学语文有效课堂心得07-01
小学语文怎样开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11-02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