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共9篇)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1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对话”展示了课堂的灵性,反映了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它产生于师本之间、生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体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推进的。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相关概念
对话教学是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的课堂模式,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可以说,有效的对话能创造精彩的课堂。从概念上讲,对话教学是指教学中师生间展开的平等性对话活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在对话教学中,课堂成为情感碰撞、智慧交流、能力提升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场所。对话教学实现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提问,师生通过口头问答的形式与学生实现互动交流,进而点拨难点、启迪思维、推理新知、巩固旧知。
二、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话教学实施中,如果知识的设计不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不能正常发挥,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新意、无层次、为提问而提问,让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1.问题预设脱离实际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对话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未能关注全体,在对后进生和优生的问题设置上没有分层体系。有的教师在课堂对话教学中往往存在偏激设问,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几率很高,成绩较差的学生参与较少,所以问题设置在简易度上无层次体现。比如,对《九寨沟》一课的学习,有些教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啊?
生:《九寨沟》。
师:九寨沟在什么地方?美不美啊?学了九寨沟的什么内容?
生:九寨沟的地理位置以及优美景色。
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就存在诸多问题,脱离课堂实际,层次性太差,问题没有思考价值,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2.对话中教师监管太多
小学语文课堂上,基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有些教师就越俎代庖,在课前预习环节就已经将学习内容完全限制住,使学生不得不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来完成,以此为线索主导知识的学习。从学生实践过程看,似乎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了实践活动,经历了动手实践、探索求知的过程,可是实际上,探究活动中的每一步教师都规定得太死,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监管之下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方法虽然也能够达到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但是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缺失,创新性思维难以培养出来。
3.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在小学中段语文课堂上,学生敢于思考、勇于求异的行为受到鼓励。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抛弃了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与识记,而只是一味地要求学生去与老师互动,并以此作为评价反馈的标准。这样,课堂上的各种观点、想法就会层出不穷,每个学生都会受到鼓舞,但实质上,这是一种浮躁之风,基础的浅薄必然会导致知识大厦的倾覆。
三、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让对话贴近学生实际
对话教学的开展必须立足于本课的目标而展开,否则就会陷入“无本之木”的尴尬境地。对话教学的目标具有“贴近学生实际、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在备课之前首先就要深入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尽可能地避免学生感到太容易或答不出的两个极端,让提问更符合学生学习实际。比如,笔者曾经听了这样一节课,讲的是《秋天》,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下面说说你们想变成什么?
生:我想变成图画上的小鸟。
师:那你给自己写两句诗吧。(该生拿笔写)
生:我想做野菊花。
师:XXX是怎么写你的呢?
生:野菊花香了羊肠小路。
师:我们去羊肠小路走一走,嗅一嗅那芳香的气息。
生:(做“嗅”的动作)好香呀!
师:这个“香”用得真好,你能换个字写一写吗?
生:野菊花“美”了羊肠小路。
师:大家都赞扬野菊花,想想野菊花怎么样了呢?
生:骄傲了,自豪了。
师:写成一句诗。
生:野菊花在羊肠小路上骄傲着。
这种对话设计引起了学生的思维共鸣,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2.教师放手构建开放的课堂对话
教学对话离不开课堂,离不开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情境。如果缺乏相应教学情境,教师应该努力去营造这种情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就提到要想办法让学生看到、体会到他们不明白的知识,让学生去质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灵活地运用创设和利用各种问题情境。
3.?有效对话设计促进师生互动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精心挑选的材料,由于学生自己没有办法完全消化和构建,必须依靠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师的问题提出是构建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学生学习做好铺垫。教师的问题必须建立在精心设计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学生才可以得到更多。这样设计问题使教材重点得到了突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为达到教学高效化,教师应关注学生思维的差异性,当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与问题的预设相违背时,教师灵活应对,努力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2
关键词:教学对话理论,对话型语文教学,倾听权,言说权
传统的语文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窒息创造性思维。原因在于, 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 主导及权威作用, 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及“倾听”和“言说”权。同时, 教育的应试化, 使语文课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考试的标准化, 忽视了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力的培养。
近年来,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 使教师的角色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向师生互动型转变。与此相适应,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意味着语文课必须突破“课堂中心, 教材中心, 教师中心”的窠臼,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课程形态。这种对话模式的课堂教学正趋于完善, 它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的问答模式。而是应用“感受性阅读”命题中的“教学对话理论”形成的有着丰富内涵的课堂教学的一种文化。即“对话型”课堂教学文化。
一、“教学对话理论”
“对话理论”即“教学对话理论”, 它的含义是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对话过程。“教学对话理论”, 根生与课程与教学研究, 是解释学在教育领域,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沿用, 与主体性教学, 合作教学以及建构主义理论, 批判教育学, 后现代课程观也有直接的关联。
当前在语文教学界所提到的“教学对话理论”, 实际是维护学生的“倾听”权和”言说”权的一个新命题。因为传统的教学中, 源于教育应试性及教材的标准化, 学生几乎没有自由阐述, 自主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在教师的主导地位下学生的阅读行为就是重复, 模仿他人的阅读, 学生失去了自我, 丧失了自我的话语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和学生话语权的不平等, 使他们不能言说, 不能行使自己的话语权。
而“教学对话理论”的提出, 就是要扭转以上这种局面, 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极端弱化的弊端。方智范先生认为“对话理论”其实是“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独特感受, 学生的倾听全和话语权是教学对话理论的内核与精髓, 也是建构对话型课堂教学的关键所在。
二、对话型语文课堂教学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师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
钟启泉先生认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公里。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
苏联著名教学论家卡特金曾说:“教离不开学, 学离开教就会从教学论关系系统中消失, 退出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理论中, 教学被认作是一种认识过程, 强调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而语文课程更侧重于学习策略中的识字策略, 阅读策略, 写作策略, 问题解决策略, 记忆策略等。
钟启泉先生认为:“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这是当然的公里。失去了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将教学作为社会过程来理解, 则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 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现象。在某种程度上,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从这个意义以上说, 如果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对话交流的过程, 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 那么主体的价值就会更好的得以彰显。因为“通过对话, 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 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 学生在被教的同时, 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在这个过程中, ‘特权式’讨论已不再奏效……这里没有谁教谁, 也没有自己教自己, 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地教。”也就是说, 只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平等的教与学, 还学生以倾听权和话语权, 才能真正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 从而它体现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动, 双向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学双双方发挥主体性作用, 并真正成为课程实践的参与者与建构者。
“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 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就知识, 文化, 技能, 对话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作为拥有各自不同语言文化和沟通文化的前代与后代, 作为成人与未成人、作为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个人, 在沟通与沟通关系中进行心灵的碰撞, 从而提供了“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乃至“相互发现”的契机。这种文化是显示的交互主体性关系的一种表现。这与《标准》里所提倡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相违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摧毁这种“灌输式教育”的“反对话文化”, 弱化教材的权威性和教师的中心地位, 追求一种主体间的平等交流的对话语境。这种教学理念期待着师生真正达到“面对面、心与心”的交流, 期待他们以具有“个性”的“整体的人”介入交流和对话之中, 期待他们有自己的感触和领悟。教学对话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 既不是教师的强势话语, 也不是学生的群堂雀噪, 而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因此, “师生对话”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是一种课程建构方式, 更是弥漫、充盈于人的生活之中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是一种文化。我们期待这种文化的更加完善。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 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 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如何激活原本凝固的语文文字?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师生对话, 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由师生共同参与, 共同创造的过程。建构学生的听说信心, 创新思维及自由表达模式。但是课堂教学过程, 尤其是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它包括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文本, 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那么这个过程, 是需要以上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的。同时对话交流的进程也是渐进的, 动态的, 生成的。“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 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相得益彰, 作为主体的师生, 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 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态度, 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成自己的思想。此时师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非平衡状态, 信息交流由传统的师生问答式转变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立体网络式。对话是语文课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但凡思想与思想的撞击, 情感与情感的交流, 知识与知识的链接, 都是通过对话达成的。对话的效果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课程价值的实现。”
所以, 要实现对话型语文教学, 教师必须完成理念, 角色的转换及能力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 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 提升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增加文化积淀, 提升学生品位;注重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 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由单向的传授者转换为互动的合作者。为学生的“倾听”和“言说”创造一个民主, 平等, 和谐, 自由, 健康的环境。
参考文献
[1][美]L·克丽斯蒂安一史密斯主编, 侯定凯译, 《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美]L·克丽斯蒂安一史密斯主编, 侯定凯译, 《教科书政治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2]倪文锦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5月第一版
[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二版[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第二版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对话教学;小学语文;初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表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趋势,它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不仅限于文字的理解和运用,更是从语言积累、语感培养、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影响孩子。
一、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含义
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是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以对话的形式,在倾听、言说、读写的过程中,掌握学习语文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积累语言知识和语言经验,培养一定的语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语言能力。
二、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因此希望通过对话教学提升语文能力的塑造培养,就必须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遵循以下原则:
1.民主对话
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既是说话者,又是倾听者,师生构成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的民主对话。应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使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方面进入触动人心的心灵对话,从而通过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2.引导感悟
语文的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它不可能被灌输传授,只能在感悟中接受。因此教师应根据文本为对话提供话题或创设情境,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感知文本、钻研文本,加强朗读、品词析句,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情感,感受形象,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注重实践
语文的实践性很强,它的形成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因此,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应把语文课拓展到课外去,拓展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在大量的、丰富的实践中习得运用语文知识,不断提高对语言的整体把握水平,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4.平等并重
对话教学不应只对那些对答如流的好学生,而应平等对待每一个不同潜质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既有积极性又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要克服教育中追求整齐划一的弊端,认识到学生的个人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对话氛围和条件,从而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在提问叫答上,则避免重复,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机会。
三、课堂对话教学的操作策略
既然是对话教学,言语对话的形式是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但这并不是判断对话教学的唯一标准。现就课堂中构建对话型的阅读教学语言提出几点策略。
1.巧妙设计话题
选择有价值、易展开的话题作为对话的主题,应是值得研究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例如,教学《去年的树》一课时,围绕“鸟—树”这对好朋友的对话,让学生进入角色,加强朗读指导,巧妙地把握话题,进行学生和文字、同学、老师的多元交流。
2.对话与读书相辅相成
在对话出现问题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课文,在读课文时再穿插有趣的话题。可以边对话边读书,边思考边交流。例如,教学三年级上册《花钟》这篇课文时,可提前准备些五彩斑斓的花的图片,课上首先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花,用一句话说出喜欢的原因或鲜花的特点;接着教师再诵读课本中的词汇语句,吸引学生跟读。通过将灵活的对话和课本知识相结合,吸引学生,引导学生,使课堂对话发挥更大的效能。
3.创设对话情境
情境也是滋生对话的土壤,如果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故事情境,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在教学时常可编排一些课本剧,让学生饰演文中的某一角色,从朗读或表演中体会各人物的不同的性格和品质。
4.多元互动评价
评价过程即是一个对话交流、多方参与的过程。对话教学评价改变了传统评价中评价主体单一的形式,主张使更多的人成为评价主体。因此,教学的学生、教师,所有参与者都是评价主体,都参与到评价中来。通过多元互动评价,实现信息的分享、心灵的对接、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
对话教学倡导民主平等、交往合作、意义生成、开放创新等,它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精神。只要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将理论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能展现出对话教学在教学应用中的魅力和成效。
参考文献:
黄志成,王俊.弗莱雷的“对话式教学”述评.全球教育展望,2001(1).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4
201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谷俊华
【摘要】本文从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优化预设,留出“空白”让学生对话;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过程三点来探讨一下对话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对话 互动 文本
语文课堂文化主要体现为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课堂文化的重建必须在智慧理念层次的上,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留有时间让学生亲历体验,阅读感悟,又要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感受和体悟释放出来,在交流中碰撞、反思,矫正先期阅读的感与知,让生生、师生间心灵对话、情感交流,让课堂洋益着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
一、创设情境,在平等互动中对话
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皆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相推动。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我们应带着一颗童心进入课堂,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用幽默为课堂速写为无限春光。教师应摒弃师道尊严,抛开功利色彩,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自由交流,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①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让民主、平等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课堂生活。
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练习4》中口语交际“学会道歉”这一内容时,我的教学设计以创设情境为主,因为活动和富有情节的教学会使低年级学生更感兴趣。为使教学更有亲和力,学生很感兴趣。我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进行现场采访:“我有个好朋友叫红红,星期天帮妈妈干家务时不小心把妈妈心爱的花瓶打碎了,你们说该怎么办?”“红红是不小心打碎花瓶的,向妈妈道个歉,妈妈不会生气 的。”“妈妈都喜欢诚实的孩子,如果你不说,妈妈才会生气呢!”我故意问:“可这是红红妈妈心爱的花瓶啊,肯定会生气的。”“可以这样跟妈妈说。‘我做错了一件事情。知道您会生气,可还是要告诉您,因为我想做诚实的孩子。”“果这样做了妈妈还生气,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妈妈!”瞧多机灵的孩子啊!接着我又进行角色转换,扮演不愿意向妈妈道歉的孩子。这时的学生俨然成了老师,用各种道理进行说服。在妙趣横生⑦的情境教学⑤中,在师生互动的真情对话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锻炼,情感认识有了提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了讨论,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教师有了一个开放的心态,帮会有交流的局面,才能实现 互动生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放飞思想,进行真情“对话”,获得心灵的沟通。
二、优化预设,留出“空白” 让学生对话
语文课堂应该像其他艺术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即营造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体意识在课堂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显示现,从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是说,有“空白”,才有吸引力。这里的空白,不应该仅仅是教材中空间上的空白,还应该指时间上、情感上的空白,唯有多一些空白,不要将课堂填得很满,才能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才会出现个性化思想和精彩的对话,也才能激起学生智慧和情感的火花。
以《灰椋鸟》的教学为例,下课前最后的10分钟里,教师给同学们看了一段作者徐秀娟勇救丹顶鹤、以身殉职的动画。凄美的画面、感人的叙述和动情的歌唱,深深地打动了课堂上的每一个人。比时,学生的心中一定涌动着一种 ②③情,有不吐不快之感。我是这样设计:
看到这儿,我知道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话想对林场工人说,想对徐秀娟姐姐说,想对鸟儿们说,想对大家说„„那么,就请拿起笔来,写下你心中的感言,吏可以是一首小诗。让我们的心声,在我们的笔尖倾诉,在我们的笔下流淌„„
在这里,内容的空白,情感的空白,时间的空白,都让学生可以充分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最后的3-4分钟里,交流所写的内容。在这一环节里,我们看到了学生们智慧与情感的迸发:有写给徐秀娟在姐姐的——您用年轻的生命告诉我,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他们。没有对动物的爱,哪会有课文中那生动优美的语句?谢谢您!有写给林场工人的——你用辛勤的劳动,为鸟儿们营造了安乐、幸福的家园,你们是无私的,我敬佩你们!更有这样的诗句——你,为了救掉入沼泽的受伤的丹顶鹤,献上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时,你并没有考虑个人的利益,因为你爱鸟„„
课堂教学中留空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交流,与文本、与作者、与课文的主人翁⑧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交流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
三、静心阅读,重视生本“对话” 过程
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学生、教师关于文本的对话等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如前文所述,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为前提,以每一个学生个体为对话的中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个体与文本直接的、自然的、亲密的接触。为此,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上,强调学
④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特性,让每一个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潜心会文,体验感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主动积极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
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自由活动的状态,不受任何束缚。语文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在充满了深厚人文关怀⑥的亲密、和谐、围炉般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只是一个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学生表达意见的倾听者、欣赏者与引领者,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是真体验、真感受。教师不试图去控制这种对话,学生不需要看老师的眼色行事,教师要真诚地面对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以最大的热忱和耐心去感受其内涵,以最大的宽容和信赖对待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师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值得珍视。打破了教师课堂专断造成的局面,学生就能从各种束缚中解放出来,也才能最大限度地从文本中汲取智慧,学生的智慧、灵感、才华也才能充分地得以发挥。
总之,对话是阅读教学在新课程指导下的全新理念,让我们的师生学会对话,善于对话,乐于对话,在心灵的对话中享受学习享受阅读。
注释
①对同一个对象,人们理解的视界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断生成的。理解者对对象理解的视界同历史上已有的视界相接触,形成了两个视界的交融为一,达到“视界融合”。
②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指的是说话者在说出某个话语或句子时所做的假设,即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它是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③指空着、未填满或未被利用的部分 ④两个或更多的人用语言交谈
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灵活、有效地创造具体、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保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疲劳程度,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与过程,另一方面能够缩短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经验,接受能力之间的距离,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准确、快捷地感知、理解、运用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⑥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⑦形容人的谈吐、诗文等充满了美妙的意趣或洋溢着美妙的意趣。
⑧主人翁我们用的最多的是主人翁意识,其实主人翁为一成语,意思是当家作主的人。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享受对话教学》孙建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9年10月1日 2.《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李吉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 3.《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年6月 4.《爱弥尔》 卢梭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
5.《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透视 》 方斐卿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年3月 6.《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沈龙明 中国出版社 2006年4月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5
郭 燕
【摘要】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潮流,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泸州市英才外国语学校在“精致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师生提出了以“精讲练能”为核心的“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即“精心自学、精妙导入、精彩展练、精要测试和精准评价”。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练能教学模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表明: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鼓舞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
五精课堂
教学模式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改革的主要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久而久之,教师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学生成了被动学习的观众。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难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收益不大。
怎样有效克服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是新课改的重点。为此,我们学校在日常教学中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练能、合作探究的积极性。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基本上形成了“精讲练能”为核心的“五精课堂”教学模式,并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喜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五精课堂高效教学的效力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做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究。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展开初步探究。
一、“五精课堂”教学模式的概念
“五精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导、练、测、评”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
“五精课堂”的环节可以分为三环五步。
(一)精心自学,培养学生养成课前自学预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一环节是提出自学目标,第二环节是精心安排自学,包括自学,对学,小组合作学习,第三环节是检查自学情况。(二)精妙导入,时间大约两分钟左右,第一环节是创设情景,第二环节是巧妙点拨,第三环节是激趣引入。(三)精彩展练,时间大约是三十分钟,第一环节是同桌交流,第二环节是小组讨论,第三环节是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四)精要测试,时间大约是五分钟,第一环节是根据本课学习内容,提出测试要求,给予简单的测试题目。第二环节是学生独立完成测试内容,第三环节是师生进行解答,评议。(五)精准评价,时间大约是三分钟,第一环节是学生自评,第二环节是生生互评,第三环节是师生共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五精课堂”的实施
(一)精心自学,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我对学生提出的自学要求如下:
1、预习时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并注音,不会读的字词查字典。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图文结合感受课文大意。
3、思考本课讲了什么,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课前有意引导学生反思“自学三步,我做到了吗?”,强化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精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常采用的新课导入方式如下:
1、故事情境导入法。故事情境导入法是指用讲故事或者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形式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者熟悉的生活场景为引导,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这也符合小学语文教材寓理于事的编写特点。
2、视频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是指运用简短的视频带领学生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过度,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集中起来进行学习。实践证明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导入方法。
3、图片导入发。图片导入法是指运用与课堂教学关系密切的图片来导入新课教学的方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结合生活场景联想图片描述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教学。
4、歌曲导入法。歌曲导入法是指选用相应歌曲,营造亲切愉快的氛围进行新课导入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展练练能。
新课改提倡至少将课堂三分之二的时间还给学生。“精彩展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在这个重要环节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间轮流上台汇报学习成果,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通过学生轮流当小老师或者小主持人的方式带动小组课堂展练的开展,教师只是站在一旁维持秩序并作适时适当的点拨。
为了适应学生好动,爱表演,好表现,表现力强的特点,在课堂中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情景剧表演、打辩论赛、做游戏、看图说话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练,引导学生玩出道理,学会文明的言行。
(四)精要测试,内化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我征对学生展练环节中的重难点选取测试题型,提出测试要求,引导学生内化新知,学以致用,感受所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小学语文课程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的课堂测试方式是看图说理。运用图片营造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看法,畅所欲言。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与实际,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理,懂理。(五)精准评价,相互学习。
运用课堂最后约三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征对自己本课的行为表现和知识掌握程度展开自主评价;征对同学间的表现进行生生互评,以达到团结互学,共同进步的目的;征对本课师生各自的表现情况以及相互的看法,师生共同交流改进教学的建议,实现师生共评,共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五精课堂”高效教学模式的提出只是我们课改教学中的一个向导,具体该怎样操作才能正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师生角色大转变„„这些都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征对现实情况做进一步的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篇6
一对话教学既要立足于文本, 又要适当超越文本
对话的话题是从文本中来的, 对话不能抛离文本主题、文本价值, 随意发挥, 无限衍义。在对话教学中, 对话话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老师的言语是可以预设的, 但学生思维的阀门打开以后, 很可能出现偏离轨道的现象。随意性生成话题, 游离于主题之外, 就使课堂教学变得低效甚至无效。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及时“拨乱反正”, 使学生的话题思路沿着文本价值的方向发展。
超越文本, 与立足于文本并不矛盾。阅读教学中, 学生一方面受文本的客观制约, 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的接受文本的内容, 而是自觉参与对文本内容的补充和再创造。完全束缚于文本的对话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泥潭, 不能生成师生、生生、师本、生本之间的探究性解读, 所以对话要超越文本。如教学《理想的风筝》, 对于刘老师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 孩子们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有所感悟, 但不深刻。适时插入作者苏叔阳与癌症作斗争的一段图文并茂的资料, 话题拓展到与作者的对话看似离题, 其实等于把刘老师的形象通过他的学生苏叔阳展示了出来, 使学生对文本的认识更深刻。
二对话教学需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要确定教师的主导地位
请看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 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 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生:因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生: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 得罪了汉武帝, 入狱受了酷刑。
生:他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师: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他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 史书还没有写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 就比鸿毛还轻。
师:出示句子“人总是要死的, 有的重于泰山, 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指什么?
生:为人类做出贡献而牺牲。
生:壮烈地死, 成为一名英雄。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这个信念是什么?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 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
生:司马迁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奋”两字, 放弃了很多睡眠时间一直写书到三更半夜。
生:飘雪的冬季, 司马迁的手被冻僵了, 他就哈一口气, 继续开始编写。
生:白天, 他坐在草堆铺成的席上, 靠窗外透进的几丝光亮照着写书, 夜晚点着桌上的油灯写书。身旁堆了一叠竹简, 送来的饭菜放在一旁, 几乎没有吃过, 水偶尔喝一些。
师:读了这段文字, 我们看到了一个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司马迁。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可以读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表现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各方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领悟。 (1)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片段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马迁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之二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教师的提问没有给学生设置障碍、束缚, 没有预设标准答案, 而是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 解读文本, 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 这就是教师的引导作用。 (2)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片段中, 学生对司马迁的想法、做法, 都是自己主动进入文本后获得的。在想象课文空白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节”, 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来说话, 他们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三有效对话需激活学生思维,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有效对话要捍卫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如果只是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然后展开对话, 那么其实还是让学生围绕着老师转。如果一个话题能引发学生质疑问难, 那将是极其有效的。比如吉春亚老师执教的《纪昌学射》, 当感到学生对纪昌的做法 (躺在织布机下练眼力) 有异议时, 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而是设置话题“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 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 一下子打开了学生质疑的思路, 学生在话题引导下, 刨根问底, 不留疑问。请看教学片段:
师:纪昌的做法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出示纪昌的画像) 假如我们把纪昌请到现场, 你有什么疑惑请教他?
(下转第88页) (上接第86页)
生:纪昌, 你干吗这样做呀?
生:老师也没看见你练习, 你干吗听他的话呀?生:纪昌, 你这样练习太累了。
生:练一会儿就可以了, 你干吗要练两年呢?
师:纪昌没有回答, 再读读纪昌的做法, 我们一定能从他的内心世界中感受到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出示:纪昌心想。于是一回家就练习起来)
生:纪昌心想:老师说的一定没错, 我得照老师说的去做, 回家就练习。在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练眼力是最好的, 坚持练习一定没有错!
生:做学生的一定虚心听从老师的教导, 我的老师这么有本事, 我一定听他的教导。
生:要学就要好好学, 认真听从老师的教导, 不要想着偷懒, 否则是无法取得好成绩。
生:老师说的练眼力可能指的就是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 我得好好练习。
生:老师说的有道理, 我以后要射的东西绝不是静止的, 所以, 练习的目标也不能是静止不动的, 来回穿梭的梭子最好。
生:要真正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一点也不犹豫, 一刻也不耽误。
生:做事情没有恒心是不行的, 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练两年。 (根据学生的理解适当板书:虚心、苦练基本功、毅力、决心)
师:这就是纪昌, 他拥有的是虚心、恒心、决心, 所以听从老师的正确教导, 苦练基本功。我们读出他的虚心、决心来。
“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能够设置话题让学生质疑问难, 再由学生来解难答惑, 他们的思考是积极的、主动的。
有效的语文课堂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 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你的课堂类型属于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 而在于学生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 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知识, 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不在于教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 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地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孩子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学内容, 而在于他是否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和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把语文学习当做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体验、一种经历, 那么语文课堂不应只是往木桶里注水的过程, 而应是不断向外流淌创造之泉的过程。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理想的、有效的, 是立足长远的, 更是令人向往的。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话教学;主要问题;解决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采用了“对话教学”的模式。然而,对话教学虽然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却并未起到预期的效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话偏向形式化,没有达到具体的效果
现阶段,许多小学教师都开展了对话教学。然而,在这些对话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只注重形式的问题。教师每次发起对话,所有学生都做出一致的回应,并不能实现对话教学所重视的交互式课堂。这种“对话教学”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形式,不能达到真正的对话教学所提倡的高效课堂。
2.仅注重师生对话,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把对话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增加了一些师生互动的模块。实际上,对话教学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与课本之间的交流等内容。缺乏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使学生得不到来自同层次人群的认同感,自信下降,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3.对话不具有针对性,学生没有代入感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面对所有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是将全体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种做法不能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同时,学生感受不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与重视。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应当注重每个学生的想法,不能将学生整体化,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
二、改善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方法
1.修改对话内容,实现真正的沟通
为了实现有效的课堂对话,使学生感受到对话教学真正的魅力,教师应当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对话进行内容上的改变。对话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因此,修改后的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和反馈,以实现有效沟通。
例如,在《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中,课堂结尾部分,教师可与学生进行如下对话。教师:“同学们,这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煮熟的种子不能发芽;做事不能想当然……”教师:“同学们,老师讲得明白吗?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吗?”学生:(没有)。通过具体的提问与积极的反馈,让学生学习到完整而准确的知识。同时,教师可以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反馈,便于教师对接下来的课程进行细节上的调整,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体验。
2.增加对话对象,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
教师作为成年人,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往往与小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学生的想法。此外,部分小学生性格内向,有了问题也不愿主动向老师提问,导致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越积越多,给后期的学习造成困难。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环节,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同时互相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减轻教师的负担。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家庭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令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花木兰是谁?”“怎么才能发送一封电子邮件?”等。这些问题解答起来费时费力,可能会消耗大量课堂时间。这时,如果在课堂中插入一段自由讨论时间,解决一些学生无法解答的小问题,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3.改变对话形式,带动全体学生
为了使小学语文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与课堂的强烈联系,教师应改变目前采用的对话形式,使对话更加详细具体。对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教师应提出不同难度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融入课堂讨论中去。恰当的对话形式,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带动落后生,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例如,在四年级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的提问。第一个问题可以是有关课文内容总结的,如“这封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第二个问题更加深入一点,如“小作者写这封信有什么目的?”使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第三个问题使学生发散思维,如“假如你是加利先生,你会怎么回复?”转变思考角度,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具体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对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结合上文谈到的几点改善方法和小学教学的现状,广大小学教师应抓紧时间,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整改。完善的对话教学,一定会使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丁小建.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对话实施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2]周兴国.对话教学:有待进一步澄清的几个问题:对当前对话教学理论研究的审视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0(7).
[3]马学良,范德生.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
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现状及反思 篇8
吴江市松陵镇第三中心小学 吴建中
我们所谈的“对话”是指教学对话。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学对话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感觉的过程。现代对话理论也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人与之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这种对话和交流是双向的、互动的、互为依存条件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许多新的理念正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对话也正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对话理念进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就是要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对话的进行。课堂教学对话的进行需要我们对它有深刻的把握和理解。
现在,广大教师已把教学对话引入到新课程改革实践活动中。“对话”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学,“对话”已经融入了课堂实践。其形式多样、方法灵活,但收效各异。通过“对话”的现象来看本质,也不禁令人担忧。
有些老师为了实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们把大量的时间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的对话有了,或书声琅琅、或议论纷纷;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有的高声争辩、有的轻声讨论、然而更多的则是默默无语;学生的行为开放了,有的站着、有的坐着、有的侧身、有的转身。教师呢?则在一旁静观其变,似乎只是充当了课堂交流的“召集人”或是“旁听者”。对该引导的不引导,该点拨的不点拨,任凭学生自由的发挥。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弱化甚至取消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把教学过程变为纯粹的学生“自学”或是“自议”。这实质上是教师放弃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责任。
还有些教师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念”为理由,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明显错误也不加以纠正。在学生交流资料或是汇报收获时教师始终不置可否,也不加以引导,造成学生漫无边际的交流、汇报。此时的教师仅是充当了学生自由对话的“嘉宾”。无论学生读书汇报的情况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殊不知,在赞扬声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越来越远离文本的意图。
也不排除有的教师以教材为“圣经”,以教参为“典范”,追求课堂教学结构的严谨,追求教学过程的流畅,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每个环节都按预先设计好的步骤逐个阐述讲解。整堂课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教师喋喋不休的谈话,忽略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对话。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没有激情。这类对话形式,实质上是教师没有转换角色。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正确看待学生,他们既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知识的建构者,更是学习的真正参与者和对话者。再有,学生只是粗略地读了一遍题目,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还谈不上与文本对话。此时,教师急于组织学生对话,学生也只能肤浅地说说,草率了事。这种没有深入文本的紧迫性对话,无形中限制了,甚至是隔断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只让学生停留在师生之间表面上的简单对话。如此的教学实践,怎谈得上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对话应如何进行?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钟启泉《对话与文本: 教学规范的转型》)首先,师生间的对话应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接受的信息最多,学习效率最高,对于小学生而言,也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如果在教学中,创设一个平等、合作、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或看法能得到老师的认可、肯定。无论是对的或错的都能得到被老师接纳的感觉,这样,有助于学生在一个安全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课堂师生对话也就如小溪流水般自然、顺畅。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只能通过学生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在这种平等对话的课堂中,学生的情感得以宣泄,教师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课堂俨然发展成了求真的殿堂,生命成长的摇篮。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因此,要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其次,教学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如我听了一年级《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打出一组量词训练: “一()蚂蚁,一()甲虫。”孩子们的小手高举如林,应答如流。“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时候,突然出现了一种“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听到这,孩子们哄堂大笑。笑声中“标新立异”的六岁男孩子面红耳赤,胖乎乎的小手直搔后脑勺。“嘘„„”年轻的王老师将右手食指放在嘴唇。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好孩子!能说说理由吗?”王老师眼含情,嘴含笑,轻抚小男孩的面颊。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 “‘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里不都是这么说的吗?” “没错!”王老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 “诗人也这么说的。”接着,王老师神采飞扬地为大家背了一首诗,一首非常有趣的诗。是60多岁的香港诗人西西写的,名字叫《可不可以说》: “可不可以说/一枚白菜 一块鸡蛋 一只葱 一个胡椒粉?/„„”“孩子们,你们说可不可以?”孩子们听了又是哄堂大笑。那笑犹如一朵朵灿烂的花,开在每个人的脸上,开到每个人的心里。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者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是注意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没有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在“教学相长”的情景中切磋技艺,在相互信赖的氛围中启迪心智,闪烁着一种流动生成的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对话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在上《台湾的蝴蝶谷》这课前,我想:蝴蝶谷是美丽迷人的,可对学生来说又是陌生的,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过。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方法不少。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蝴蝶谷的迷人景象来加深感受;可以通过词句来进一步理解;还可以教师补充课外的音像图片资料,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这些方法都运用,显然在教学时间上不允许。后来想到,既然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学,那何不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呢?我决定试一试。我引导学生归纳出了平时运用的五种学习方法:读读议议、想想画画、赏析词句、质疑解疑、寻找资料,并告诉他们:“你们可以自由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来学习《台湾的蝴蝶谷》。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这一堂课你们还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节或几节来学习。”接着,我指导学生跑组,按相同的兴趣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临时推选出的组长带领下学习。这一下,教室里热闹了起来。学生对学习的投入程度,出乎我的意料。他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埋头作画,有的圈圈划划,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既有个人代表小组交流的,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有读、听、议、问、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于是我布置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通过上网、翻阅课外书、请教别人等多种途径去搜集有关台湾的蝴蝶谷的各种资料,第二天交流,以此作为这堂课的补充和延伸,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再有,教学对话应注重时机和切入点。课堂对话要捕捉良机、错过良机就会影响对话的效果。课堂对话的良机和切入点的选择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确定,一般来讲,应针对以下几点进行适时的对话:
1.针对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2.要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对话。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语文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都是的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3.针对易混淆的问题或概念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4.针对开放性的内容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最后,教学对话应以细心解读文本为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有效对话,是学生在教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师生深入理解,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对了。在课堂上,我鼓励孩子不轻信文本,敢于质疑文本,这不是吹毛求疵,而是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追求。渐渐地,孩子有了这样的意识,只要书上或习题中出现错误或不够严谨的地方,总能被他们发现。在执教苏教版第五册《蒲公英》时,引导学生评价三颗蒲公英种子对待太阳公公教导的不同态度,大多语文生认为听太阳公公的话很重要,要是文章中那两粒蒲公英种子肯听太阳公公的话,不飞往沙漠和湖泊,就不会被枯死、淹死了。学生的回答似乎与教师的设想一拍即合,教师随即引导学生要像尊记太阳公公教导的第三颗蒲公英种子那样,做听话的好孩子。于是思想教育似乎水到渠成。殊不知,一学生认为飞往沙漠和湖泊的两颗种子挺了不起,它们没有完全听太阳公公的话,而是坚持去恶劣的地方闯一闯,这种勇敢的举动也应值得肯定,只是没能认清自己的力量太微弱,所以落得个可怜的下场„„课文阅读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文本的理解呈现出个性化思考。师生之间对话的桥梁应该是文本,而文本也是一个话题,一个对话的对象。要使教育活动中对话能更充分,更深刻,那么教师就应对文本做出多种理解,引领学生正确认识文本,从而使“对话”呈现出多元化。
当然,在课堂教学对话中,我们教师还应注重倾听。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因此,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学会认真倾听(不管是响亮的、理直气壮的、还是轻微的、胆怯的),而且要在听的过程中辨析、判断有价值的信息,剔除干扰信息,使所有学生都能从中有所收益,获得与自身语文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提高。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篇9
●
史汉祥
基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精神,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实践了“对话”,但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对话交流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对话游离文本,缺少互动,缺乏感悟。那么阅读教学究竟如何才能获得一种更为活泼和深入的对话,成为一种高质量的对话呢?
一、明确目标,不盲目
教师首先要明确文本是课堂主渠道中最需要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确定好教学目标。只有这样,在引导学生交流时才不会迷失方向,游离文本。如果一味盲目地去关注生成,就会致使研究的内容偏离文本的重点和难点,走入对话教学的误区。
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太阳》一课时,有一名学生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太阳离我们这么远,表面温度又那么高,人们是怎么测出来的?”问题一提出来,立即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共鸣。这个问题的确很难,就连教师备课也没想到。教师随即抓住这一全班学生都感到困惑的生成点引导学生展开研究。学生有的进行小组合作,有的查阅自带的工具书。自学过后,又进行了小组讨论,结果20分钟过去了,也没有讨论出结果来。
其实,这样的疑难问题,与文章的主旨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可以放在课后查阅资料来解决。而像本案例中,在这样的问题上大做文章,不仅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还会影响学生对“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可谓一举多“失”。正如新课标强调的那样:“„„要防止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可见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目标,做到不盲目地被学生牵着鼻子走。
二、注重引导,不排斥
在对话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平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话,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引导的职责。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并不排斥阅读中的思维的求同。
一位教师在上《乌鸦喝水》一课时,设计了下面一组对话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师:请小朋友帮乌鸦想一想,还有哪些好办法可以喝水? 生:可以去找一根吸管,这样很快就能喝到水了。师:你真聪明。
生:乌鸦可以把瓶子里的水倒到盆子里,这样就能喝到水了。师:你真会动脑筋。那大家说这只乌鸦是只怎样的乌鸦呢? 生:这只乌鸦很聪明。
生:这只乌鸦不聪明,它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叼进瓶子里,要很长时间才能喝到水,把水倒进盆子里喝多快呀!
师:哦,你比乌鸦聪明。
生:乌鸦很笨,叼小石子多累呀,找根吸管吸不是更轻松吗?
可见,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敏锐地判断学生对话的质量与价值,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才能保证对话的有效性。
三、加强自悟,不浮躁
阅读教学中有效、生动的对话,是学生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是进行积极、有效对话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学生只有读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会越丰富。反之,如果只是粗粗地读一两遍课文,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教师就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其对话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下去,还会使学生养成读书心浮气躁、囫囵吞枣的不良学习习惯。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读多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音韵产生立体的感受,将自己的灵魂钻进文本与作者的灵魂融为一体,才能使对话成为一口泉眼,不断涌出鲜活的水。
四、积极调整,不固守
在现实的课堂中,当我们拿着课前精心预设的教学方案与现实对话时,学生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跳出我们课前预设的规范化的框架,给我们以毫无准备的意外。此时,面对意外,就需要教师不固守预设,积极调整教学行为,尊重学情,顺学而导,力求在对话中生成“对话”。
一次,钱梦龙老师在执教《少年闰土》一课时,一名学生突然提问:“跳鱼有几只脚?”这个问题可算“刁钻古怪”,即使特级教师备课再精细,课前预设再周密,也无法解答。况且这一问题与理解课文内容并无多大联系,完全可以采取“冷处理”。可钱老师却敏锐巧妙地利用此问题,积极调整教学程序,通过常识、引导、提升,充分开发其教学价值,为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钱老师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有一个人知道,那就是闰土,他怎么知道的?”学生立即联系课文,联系自己农村生活经验大胆猜想闰土的生活、见识等,从而更好地理解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也更好地领悟了课文的主旨。上述案例中,钱老师巧妙地为学生“点拨导航”,使“风平浪静”的课堂不时掀起学生层层思维的狂澜,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五、珍视多元,不独裁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繁琐分析来代替”,“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真正的对话应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在对话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阅读体验,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交流。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经验解读的结果,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陶行知先生曾倡导过“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这六大解放的核心是解放学生的大脑,在我们阅读教学中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态度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家之言”、“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其次,教师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师生间就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心灵上的对话。
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在学生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个性化的创造潜能,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
(史汉祥
【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11-27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07-13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初探08-30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策略07-22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09-23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初探07-0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11-18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09-14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方式初探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06-20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初探 刘梅梅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