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精选8篇)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 篇1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实验报告
一、选题背景
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中,教育应该成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2001年秋,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县全面启动,这标志着义务教育在适应时代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全新的人才培育模式进入了关键时期。
2002年九月,我校作为新郑市第一批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承担起《在新课程实施中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一实验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根据学生入学前对汉语拼音及一些简单的汉字己经有所学习和了解这一实际情况,我决定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这一实验课题。
二、课题的实质、特征及实验目的
“尝试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所谓尝试教学,就是不再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尝试练习或合作学习去初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尝试练习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尝试教学理论的明显特征是: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它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坚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先尝试,先练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亲身的体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会与人沟通。
三、实验课题的理论依据
1、哲学基础。
辩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尝试教学法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正唯物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尝试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解题实践。根据儿童认识过程的特殊性,教师应认识到前期实践的作用远远大于后期实践。尝试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论基础。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
3、人本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强调:学习是发挥人的能力、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以这一观念指导教学,可以使学生愉快地、创造性地学习。
四、实验内容
1、学会学习,主动获取知识。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它要求我们改变过去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尝试教学理论则恰好与这种理念相吻合,它突破了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在尝试实践中学会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
尝试教学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全新挑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是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再这样的师生关系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很难得到较好的发挥。尝试教学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额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师生能平等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3、团结合作的互助精神。
尝试教学要求个体与个体合作,个体与群体合作。在团结合作中学生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在信息交流中学生又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渠道。例如教学课文中的生字:每一课都有一部分生字大多数学生运用以前的识字方法即可不教自会,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不会,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我则很少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生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五、实验过程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我们都知道,没有全新的教材,是不会有全新的教法的;然而有了全新的教材,也不一定会有全新的教法。关键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做支撑,再好的教材教起来也会穿新鞋走老路。由此可见,深刻领会此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对于贯彻落实好新课程至关重要。
为此,我和本组的另外两位教师于去年暑期先后多次到市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及郑州市金水区参加语文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通过听专家们的讲座,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思考,对于新的课程标准,对于新的教材,有了一种崭新的认识。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断通过上网、查阅报刊杂志等途径积极搜集、学习有关新课改方面的资料,并积极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的课改座谈会、课改研讨课等活动,与兄弟学校交流、探讨实验过程中的得失,进一步领会课改精神,彻底转变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二)大胆实践,探索教学新策略。拿到实验教材,我和本组两位老师及学校领导一起对全册教材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分析和讨论中我们感觉到新课程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教学策略等方面都作出相应的调整,强调要组织学生自主尝试与探索,希望做到“一切真理都要由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新课程让学生取代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人。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在深入领会课改精神和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我开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尝试教学策略研究”的探索。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在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教学等方面摸索出了“自主尝试”、“合作尝试”、“迁移内化”、“激励成功”等教学策略,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1、自主尝试
在“汉语拼音”教学过程中,我改变了过去那种“先讲解,后练习”、“先教后学”的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尝试的新刺激,这一做法非常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保持。另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各种因素中,兴趣占了重要的位置。人的尝试行为是受自己的意识支配的,只有当学生产生尝试的愿望,并决定把愿望付诸行动时,这种愿望才能形成一种激励、鞭策自己的力量,促使学生产生尝试的行动。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在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字母的形,编出了“右下半圆b b b,右上半圆 p p p,两个门 m m m,一根拐仗fff ”这一顺口溜后,再学习第4课“d t n l”,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编顺口溜识记字母的音和形。当时我班一个叫乔郑彪的小朋友略加思索,就脱口而出:“左下半圆d d d,一个门洞n n n”。小朋友们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情不自禁地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在他的带动下,相继有小朋友说出了“像个伞把t t t”,“模特表演t t t”,“一根小棒l l l”,“一根筷子111”,“小丑顶棍111”等顺口溜。对于同一字母编出的多个顺口溜,我则告诉小朋友:“你喜欢哪一种说法就说哪一种。”自从这节课 后。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学习拼音的兴趣越来越高,每天回到家里总是主动地向父母汇报自己学了什么,动脑筋编了什么,然后就自觉地翻看自学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并自己琢磨着该怎样记住它。
2、合作尝试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合作尝试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另外,使用合作尝试还能优势互补。毋庸质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教师如果能合理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积极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去充实群体,运用群体的优势去发展个体,就能达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优势互补,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在教学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音节时,我就非常注重利用个体的差异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如:在教学拼读复韵母及鼻韵母音节时,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准确拼读,我就采用同桌、前后位或小组内互读互教的方式让学生尝试着合作学习。后面的识字教学同样如此,我从来不在课堂上详尽地讲解字的音、形、义,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积极动脑识记生字。这样,既省时又高效,还使 学生学会了与人沟通,而学生因为在合作学习时有当“小老师”的机会,学习的积极性特别高涨,回家后的自学也更加主动。
3、迁移内化。
迁移就是将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应用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尝试理论认为:新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全新的,而是七分熟,三分生。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就经常根据这一理论,指导学生用熟的知识来化解生的知识,为知识的迁移铺平前进的道路。如学完声母zh ch sh r后,紧接着就要教学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由于学生在学习上一课时已经知道整体认读音节zi ci si就是在声母z c s的后面分别加了一个单韵母组成的,而且读音相同,发音时只需比声母稍微长一点、亮一点即可。故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一经出示,无须我教,就有一大部分学生直呼其音,而且非常准确,这就是知识的横向迁移。
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还运用了纵向迁移和内外迁移等多种迁移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4、激励成功。
民主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保证,是学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要大量开发创造,大量开发人脑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
为了激励学生尝试成功,我作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尝试:(1)计好尝试题。设计尝试题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要充分估计到学生尝试的障碍,让学生“跳一跳,摘得着”,由前一个尝试成功的喜悦来激励下一个尝试的欲望。如在教学完下册第13课《鲜花和星星》后,让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我就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阶梯式的尝试题:①课文为什么要把“鲜花”和“星星”放在一起来写?②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③你还知道哪些事物有类似于“鲜花”和“星星”的相同点,请你模仿课文写一首小诗,看谁能成为咱们一一班的小诗人?就这样一步一步层层深入,学生不觉得难写,也乐意写,很快就写出了一些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诗歌。如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最喜欢,小河里的鱼儿,一条,一条,又一条,真比树上的绿叶还多。到了晚上,鱼儿睡了,我数着树上的绿叶,一片,一片,又一片,真比小河里的鱼儿还多。”还有张博文小朋友的《大枣和菊花》、陈啸小朋友的《鸽子和汽车》都反映出了孩子自己观察到的事物的共同之处。事后,我把这三个孩子的稚嫩之作寄往《新郑日报》,每想到三个孩子的作品竟然全都刊登了出来,尤其是闫炜光小朋友的《鱼儿和绿叶》深受编辑喜爱,小诗旁边居然加了篇幅相当长的编者寄语。
(2)在学生遇到障碍时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成功。如在教学上册第6课《东方明珠》中“五光十色”一词时,一学生说:“五光十色是光和色。”我问大家:“仅仅是光和色吗?”又一学生站起来说:“五光十色是有五到十种光和色”我随即说:“小朋友回忆一下郑风苑里的彩灯,发出来的光都有哪些颜色?”学生纷纷举手发言:郑风苑里的彩灯有大红的,有玫瑰红的,有橙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绿色的……此时,我趁热打铁,问:“现在能告诉我,‘五光十色’到底有几种光和色吗?”说五到十种光和色的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五光十色就是说光和色很多很多。”又有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补充说:“五光十色就是说上海广播电视塔的灯发出来的光有好多种颜色,非常好看。”我想,像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的知识,学生肯定会终生难忘的。
六、实验体会
在一年多的实验过程中,有使用教材遇到的困惑,有缺少资料的苦恼,但更多的还是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回顾实验历程,有太多的体会涌上心头,将其概括如下:
1、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改变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课堂上我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讲者,我和学生是朋友,师生间没有了距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提出 异议,指出我的不足,我则欣然接受并真诚地向学生表示感谢。教学过程成了一个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往合作学习的过程,课堂上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学生充满了自信。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中”,积极思考,敢于大胆发问,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驳别人的意见,敢于相互争论,在相互交流中表现自我,交换思考所得,体验独立思考的乐趣,产生主动探索、思考、讨论、解决问题的求知欲望。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长机遇。新课程使所有的人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虽然我也困惑过,但我年轻,有活力,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我将继续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力争把课堂变为开放、民主、和谐的课堂,让探索在新课程中放飞,让学生在放飞中成长。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 篇2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是主体,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为此, 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简单来说, 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寄托的美感。因此, 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 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形象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 文中说“班长一下就举起了磨盘大的石头”, 班长的力气来源于哪里? (2) 能否将文章的标题《狼牙山五壮士》改为《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 (3) 阅读文章之后, 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悲壮, 弘扬中华战士的民族精神, 从而促使学生感受人物美感, 体会五壮士的崇高品质。
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 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 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 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 所以内容简单易懂, 学生也非常喜欢阅读,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首先,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线索探究学习:巨人外出后, 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回来后, 禁止孩子玩耍时, 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训斥孩子, 让孩子离开后, 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最后, 巨人拆掉了围墙, 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线索进行阅读学习, 一方面为学生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向, 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 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引入多媒体技术, 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单, 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知识的接受, 有70%是来自于视觉系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 能够配合听觉、视觉、触觉共同实施教学, 则可以大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形象化的学科, 而电教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 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多变, 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 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 降低知识的难度,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 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 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鸡、小鸭、小狗、小鹿等小动物在雪地上行走之后留下的脚印, 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 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化印象, 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完善教学评价方式, 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结合既定教学目标, 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害怕提问题的学生, 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可以使用诸如:“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的评语来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 增强他们自我引导与反思的能力。还可以使用“你提的这个问题, 是你思维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表现”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尊重, 对于那些提问题的水平相对高的学生, 要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关注;对提问水平低的学生, 则侧重于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其次, 我们的评价要到位, 问题解决要及时, 不然会造成教学效果降低。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能会对学生所提问题无法及时解答, 以“等一会儿解决”“下节课继续讨论”等评价一带而过, 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因为到了过一会儿或下节课的时候学生认知的兴奋期早就过去, 再进行问题解答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总之, 新课程改革如一沐春风, 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生机与活力, 作为语文教师, 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
摘要:新课改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发展, 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 才能满足新课改的发展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 对课改背景下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尝试与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10) .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站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立足于新课标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获得知识与能力,最终实现语文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的认识和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转化为其内部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为此,我们要积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在文本中所寄托的美感。因此,教师应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人物形象的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文中说“班长一下就举起了磨盘大的石头”,班长的力气来源于哪里?(2)能否将文章的标题《狼牙山五壮士》改为《狼牙山五战士》?为什么?(3)阅读文章之后,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五壮士的英勇悲壮,弘扬中华战士的民族精神,从而促使学生感受人物美感,体会五壮士的崇高品质。
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所以内容简单易懂,学生也非常喜欢阅读,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以下线索探究学习:巨人外出后,孩子们在花园中玩耍时,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回来后,禁止孩子玩耍时,花园是什么样子?当巨人训斥孩子,让孩子离开后,花园又变成了什么样子?最后,巨人拆掉了围墙,花园变成了什么样子?要求学生按照这一线索进行阅读学习,一方面为学生指明了自主学习的方向,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烦琐为简单,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研究表明:“人们对外界知识的接受,有70%是来自于视觉系统。”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配合听觉、视觉、触觉共同实施教学,则可以大幅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语文是一门具有很强形象化的学科,而电教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再加上多媒体手段的灵活多变,可以不断丰富学生的视听感受,将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降低知识的难度,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幅提升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用多媒体屏幕呈现小鸡、小鸭、小狗、小鹿等小动物在雪地上行走之后留下的脚印,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动物的不同脚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立体化印象,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完善教学评价方式,保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教师应结合既定教学目标,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要鼓励和引导那些害怕提问题的学生,消除他们的恐惧感。可以使用诸如:“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你是怎么想出来的呢?”的评语来了解学生思考的方式,增强他们自我引导与反思的能力。还可以使用“你提的这个问题,是你思维水平获得极大提高的表现”来肯定学生的进步。我们教师首先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尊重,对于那些提问题的水平相对高的学生,要对问题的质量进行关注;对提问水平低的学生,则侧重于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进行鼓励。其次,我们的评价要到位,问题解决要及时,不然会造成教学效果降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能会对学生所提问题无法及时解答,以“等一会儿解决”“下节课继续讨论”等评价一带而过,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到了过一会儿或下节课的时候学生认知的兴奋期早就过去,再进行问题解答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总之,新课程改革如一沐春风,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生机与活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2]齐艳.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5).
小学语文体验性教学的尝试与思考 篇4
摘要:基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以及儿童阶段心理发育特点,在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性教学十分重要。这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外部的、可测量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转向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复杂的品格提升与生命体验。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推进体验式阅读教学,从偏重语文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变到引领学生自主性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理解上来,能够促使学生以自身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体验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10B-0055-03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一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最近,国家关于基础教育阶段“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的提出,使这个争议画上了句号:人文性先于工具性,因为教育的原点是“人”。教育的任务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健康的人格,然后才是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淡化外部的、可测量的、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巧训练,转向内在的、难以测量的、复杂的品格提升与生命体验。语文教学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启发学生心智、陶冶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品格,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可见,生命体验是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教育,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的基本路径。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着力推进体验式阅读教学。从偏重语文文本的概念化分析,转变到引领学生自主性体验和个性化、创造性理解上来,促使学生以自身的体验自主建构知识。经过三年多的探索,逐渐形成“积极引领生成与丰富体验――总结概括升华体验――文创实践迁移体验”的课堂范式。本文以两位教师(李老师和夏老师)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水》的教学为例,阐述笔者对体验式语文教学的理解。
一、积极引领,丰富体验
阅读教学的“体验”,是指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阅读文本过程中,将课文语言所表达的知识和经验,与自己已经拥有的感觉、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形象、感受和领悟,把学生的生活体验融入文本阅读过程中。让学生与自己的已有生活体验与课文比对、体悟,与作者感同身受,生成与丰富人生体验。
李老师课堂情景:缺水之苦。
师:缺水的生活舒服吗?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生:不舒服,可以用“苦”字概括。
师: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3-4小节,看看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了村民们缺水之苦?
生1: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整天的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了的感觉。
生2: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挂到了母亲的眼前。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读了这两句话,普通话发音很准确,很好。对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一点点理解,比如,他们对“风干”和“晒干”这两个词都加重了语气。但是,老师感觉,他们对于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还没有真正体味出来。只有真正体悟到作者的感情后,才能在朗读的过程中,用适当的音调较为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至于什么样的音调是准确的,没有一定的标准,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那么,我们首先看看这两位同学朗读的过程中强调的“风干”和“晒干”这两个词。什么是风干?
生1:风干就是利用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水分沥干。
师:刚才这位同学表达得很准确。那么,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东西被风干?
生2:葡萄干、牛肉干、咸鱼、香肠、风干鸡等。
师:很好。那么,被风干的东西有什么特点呢?
生3:摸上去很硬,吃起来没有水分,嚼起来费劲。
生4:看上去皱巴巴的。
师:如果人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身体有哪些表现?
生1:嗓子说话沙哑,嘴唇干裂。
生2:皮?w粗糙,紧巴巴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形象贴切,说明同学们观察生活很细致。请刚才那两位同学根据你的理解,带着感情再把那两句话读一遍,好吗?
(两位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师:大家说,他们比原来的朗读是否更具感染力了?
生:好多了!
师:通过朗读,你现在对作者的生存环境有何感受?
生1:缺水的日子是很痛苦的。
生2:水是这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3:我们这里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用水。
语文体验性阅读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教学片段中,老师采取了三个步骤:初读―品读―诵读。初读: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初读时只是觉得“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即学生在初读时,最多只能把握其基本内容和情感基调,不能全面细致地领会文本内涵。要想让学生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体验出发,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与创造性诠释。比如,为了让学生深刻体悟“风干”的感觉,引导学生描述 “风干”: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你的嘴巴尝出了什么?你的喉咙与手感觉到了什么?为了引导学生体味“痛快”的感觉,让学生到前面表演“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张大嘴巴”,进行角色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诵读。所谓诵读,是指将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视觉与听觉符号。诵读要求学生调动起眼、耳、口、心、脑等器官,揣摩词语的内涵,体味文字的内在意蕴,把作者的情感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该激昂处激昂,该委婉处委婉,所谓“因声求气”,实现与学生、作者心灵感通的教学愿景。
二、总结概括,升华体验
体验性阅读学习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模糊体验,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整体感知;第二层,具体体验,要求学生对课文结构,文学特征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第三层,升华体验,要求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文章融合一体;第四层,体验运用,就是把所学知识内化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并能融会贯通地加以运用。
由于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往往是浅层的、零碎的。课文作者则对生活进行了提炼,对生活经验的传达,上升到了一个较高的层面。他们对体验的描述往往是系统的、深层的。比如,在上述课堂情境中,师生关于“风干”一词的问答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风干的理解,每位学生只能答一两个词或句子。一位学生只能够答出看到的,另一位同学只能够答出吃到嘴里的感觉,他们对“风干”的体验是零碎的。在老师启发前,没有一位同学回答“人有被风干的感觉”是怎样的,即没用“心”系统体验。学生的答案,显现出其体验的表面性与片面性,而且缺乏想象,缺乏精神层面的思考。因此,老师要注意将学生的生活体验与作者的体验相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生活表象下所蕴含的深刻,有效地将作者的语用经验转化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将知识概念化、系统化,实现体验的升华。另外一位夏老师在文本学习完之后,呈现了这样的教学情境:
师: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好吗?
生:不好。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笔墨描述了故乡关于“水”的苦和乐呢?
生1:水是很珍贵的,教育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2:我们生活变好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
生3:教育我们应该苦中作乐。
生4:故乡虽然很苦,但那里留给了作者深刻的童年记忆。
师:大家说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你认为,哪一个说法更符合作者的写作初衷?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老师个人认为,这篇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不是教育大家节约用水,要有爱心。作者最想表达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因为,每一个人的童年都是他一生最深刻的记忆,童年的生活体验是他珍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教师引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凭借自己的直觉、情感、灵性,体味、感受、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在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再认识、再发现。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作者的写作技巧,引领学生的感受与体悟作者的生活体验的表达方式,由体验升华出语用能力。
三、文创实践,迁移体验
学生通过循序渐进的阅读学习,能够比较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在意蕴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迁移应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夏老师考虑到城市长大的孩子没有农村生活体验,设计了另外一个话题:你有特别饥饿的经历吗?你有特别困倦的经历吗?请描述这种体验。下面为学生的习作:特别饥饿的经历。
放学回家后,我像根木头般呆呆地站在门前。不好,忘带钥匙了!家里有人吗?伸手按了门铃,没人来开门。我不甘心,又按了?状危?结果还是没人来帮我开门。怎么办?爸爸还没回来,去幼儿园接弟弟的爷爷奶奶肯定又在外面玩,可是我好饿啊!我们家吃饭晚,所以我现在很饿,很想回家吃点东西。左看右看,没有办法,只好在家门口坐下来,摸着瘪下去的肚子,感到有些郁闷。“咕噜噜――”肚子的抗议不断传来,我感觉眼前已有金星冒出,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绕着我打转。我本来就容易饿,出现这种情况不奇怪。此时的我,看见那一层一层的楼梯,都恨不得它们能变成香喷喷的巨型“黄金砖”面包吞下去。背着书包的我似乎连再次站起来都困难,干脆就贴着门,闭上眼睛,脑袋里想象食物的样子,以此来“画饼充饥”。就这样,我坐了近半小时,忍受了半小时的煎熬,爷爷奶奶带着弟弟才回来。我迅速冲进家里,连书包都来不及放下,就打开冰箱,拿了一个面包往嘴里塞。奶奶不住地嘟囔,等我给你热热再吃,别拉肚子喽!我根本来不及应答,三下五除二,几口就把一大块面包吞进肚子里,好好吃哟!
在习作中,学生展开想象,在内化课文体验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所学的经验成果延伸到生活中,通过语用经验的延伸,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这是技能内化的桥梁。教师依照技能形成的规律,设计一些形式新颖、操作简便的语用练习,供学生在生活中操练,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每个学生对作品都有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我们应该尊重孩子们个性化的体验,引导他们真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 篇5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正值丹桂飘香的金秋时节,我们相聚在如画的沚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次教育界的盛会。我是咸保中心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天我是怀着一颗朝圣的心来参加交流的,愿意聆听大家的高论,求取真经!
我交流的题目是《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尝试与思考》,恐难入方家法眼,抛砖引玉,重在参与。下面就谈一点自己在平时教学中一点尝试与思考:
大家都知道,要想提高语文成绩,关键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可是怎样才能做到这两点呢?我觉得,从阅读中学习方法,将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于作文,将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可以相得益彰。
现在考试,阅读和作文的比重越来越大,各方面的文章看了很多,大多用不上,特别是高年级语文,时间紧任务重,我常想:有没有一种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读写能力,又能从容应对考试的好办法呢?实践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段”的训练,提升读写能力。
我们的学生作文写不好,关键在于中年级“段的训练”没有做实,表现出来的症状有三种:重点段落语句不连贯,不具体,不生动。试想一下,中年级是承上启下的枢纽,连写段都不会,又怎能写好整篇的作文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文先要“有法”,逐步过渡到“无法”阶段的自由表达。
中年级侧重“段的构成”,讲究构段的方法。学习段中分层,其中我们学到了几种分层方法:如“总——分——总”等结构方法,以中年级课文为例,通过《瑞雪》这篇课文,同学们学会了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方法,学习了《三味书屋》,学生们学会了按空间方位顺序记叙事物的方法,学习了《文具盒》,学生们懂得了怎样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的顺序组段,此外,我们还学到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等分层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围绕总起句写话。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让学生体会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可以参照《李时珍》、《海底世界》等课文。为什么同学们害怕做阅读题,这就是制约他们发展的瓶颈。
我们高年级学生写一篇文章,常常抓不住重点段,该详写的部分写不具体,容易记成流水账,病因在哪里呢?就在读段写段的训练上,他不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这是致命的!我们可以把一段话看成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分层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段,这样以小博大,阅读一篇文章也就有了基础,我想:这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也应该是教材编排的意图所在。
阅读和写作,我们不能孤立的看待它们,其实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大道至简,简单的事情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于我们老师,要高屋建瓴,洞若观火,抓住关键点不放,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平时要常练笔,以不变应万变,不能临渴掘井。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
刚才讲的是重视基础,发现文章段落构成的内在规律,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这是语文的工具性,而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内化语言,升华情感,受到熏陶,则是语文的人文性,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人文情怀,怎样在读和写中落到实处呢?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孩子们体会文章的重点语句,这就好比看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不光要看他说什么,还要看他为什么这样说,目的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有时候目的很明显,直接写在文章的结尾部分,这在写法上叫“卒章显志”,篇末点明主旨。还有的作者把自己的目的隐藏起来,需要我们细心的去体会,我们现在听老师上课,不要听别的,就是要看他如何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把文章中隐藏的意思探究明白,情感怎样逐步加深,得到升华的。有的老师的公开课上得充满美感,在关键语句上反复的`读,引导学生体会,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因为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内化语言,重走作者的感情升华之路,我们常说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探讨这些呢?因为借助阅读教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作者是怎样把情感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的?这正是我们作文中的精、气、神所在!
课文是作文的范本,我们写作文,就是要学着作者的样子,把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步一步表达出来。这是语文的最高境界!倘若学生们真能将课文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作文当中,我们还会害怕考试吗?这就叫“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至于如何选材,怎样具体的指导?如何写鼓励性的评语?老师们见仁见智,但是有一条关键不能忽略,那就是站在孩子们的角度,选他们经历过的、感兴趣的、能激起心中情感共鸣的内容来写,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就不再一一展开赘述了!
下面谈一谈引导小学生诗歌创作的一点做法和体会:
上学年学校安排我六年级语文的教学任务,课本有一个单元是专门讲诗歌的,我对诗歌内心里有一种偏爱,就有一种引导学生创作诗歌的冲动。也不知道是祸是福,有没有超出课程标准的范围,我想,让学生增长一点见闻总是不错的,在还没有接触“诗海拾贝,与诗同行”这个单元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修辞方法,带领学生感受课本之外的诗歌中的美,这种美是形象的、直观的、潜移默化的,记得我介绍的第一首是汪国真的描写萤火虫的诗:是妈妈曾经挂着的耳坠,是孩子们手中提着的灯笼,闪闪忽忽地围绕左右,伴我细读四月的和风。孩子们诵读这首诗,感受到比喻带来的语言魅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汪国真的《春的请柬》、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叶佳修的《外婆的澎湖湾》、余光中的《乡愁》、李叔同的《送别》等都被学生熟读成诵。看看时机快要成熟了,我开始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新诗,探讨如何利用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形象,交给学生如何給诗歌的结构搭个架子,只要第一节的架子搭好了,下面几节一般结构相同,给人一唱三叹之感,感情逐步加深,就像余光中的《乡愁》一样,刚开始学生有畏难情绪,我给学生做示范,虽然很粗糙,但是却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热情,说真的,我也没指望学生们能创作出来,就是带他们玩玩,没想到学生们的创造力还真是了不起,新诗居然真像那么回事,此时,再进入《诗海拾贝、与诗同行》这个诗歌单元,学生们表现出惊人的热情,创作了许多小诗,我把这些小诗编在自己的QQ日志里,给我们学校的老师们看看,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中心学校许德贵校长和沈启东校长很重视,专门给这些小诗编了一本诗集,名字叫《放飞童年的梦想》,这更激发了学生对诗的热爱!
下面谈一点识字和写字方面的思考与尝试:
要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必须彰显汉字的自身魅力,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在识字方法上,我的思考是: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有别于其他的语言文字,我们可以结合汉字本身的构字原理,将汉字的形象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当开动脑筋,帮助学生在感知层面建立起意义联想的通道。减少小学生机械抄写,我记得有的学生老是将“神”字的偏旁写错,多写一点,将“示”字旁写成“衣”字旁,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我想了一下,告诉学生:其实这和古人祈祷活动有关,古人利用占卜、祭祀等方法,希望得到鬼神的启示,所以“神”字是“示”字旁而不是“衣”字旁。这样,学生不仅会写“神”字,而且“幸福”的“福”字,“祭祀”的“祀”,“祈祷”等带有同样偏旁的字也不会再错,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意义联想,学生通过写字而联想到画面,由一个字而想到一串字,将孤立的、分散的汉字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识字效率。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语文是形象的艺术并不为过,如果我们能从这一点得到启示,更进一步挖掘“六书”的构字规律,则我们的教学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由字而词,更能准确的理解词的本义,进而比喻义而引申义。将字词教学有机结合,这种字词本源教学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敏锐地感知文字中蕴藏的文化气息,从而将语文学活!
电脑的普及,成功地使我们“自废武功”,放眼望去,能够写一笔好字的学生寥寥无几,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向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不会写字的“人才”,这不能不说是汉语教学的一大悲哀!当今世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越来越有自信的走向世界,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指导学生写一笔好字,意义十分深远!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六年级许多学生作业难以辨认的现实,我坚持以自己的规范书写来影响学生,逐步培养学生认真、严谨地书写态度,在具体操作上,面对常用汉字几千个,想都练好是不可能的,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结构的规律,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字,重点练习,将不容易写好的特殊笔画,专门找出例字来练习,如:“传”字中的“竖折撇”,等。
有人做过统计,使用频率最高的汉字有41个,将这些字练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还从古人的结字方法中寻找灵感,通过一年的练习,我们六年级班在期末测试卷中展示出来的写字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交口称赞
教师节刚刚过去,而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才刚刚开始,“从严律己为师表,恭谨效民育后昆”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幸福与辛劳同在,动力与压力并存。借此机会,我要把热情的赞美送给所有的老师们,你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没有你们披星戴月痴心不改爱校如家,怎么能有莘莘学子壮志凌云北大清华?
没有你们言传身教严父慈母婆婆妈妈,怎么能有考场之上下笔千言催人泪下?
没有你们精心呵护匠心独运汗如雨下,怎么能有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芍药牡丹?
没有你们蜡炬春蚕心力交瘁早生华发,怎么能有雏凤万里龙腾华夏梦圆中华?
“桐花万里关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教育战线上年轻教师越来越多,我仿佛看到了芜湖县小学语文教育的辉煌明天!
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尝试 篇6
探究性实验是指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这种实验一般都具有试探的性质,因此也称之为试验。探究性实验以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教学目标,它不仅关注“正确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并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实验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和探究的基础上,准确地获得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事实和现象,随之利用这些现象和数据,进行思维加工并得出科学结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有机化合物知识等在探究性实验中,教师对实验程序不作详细指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方案和步骤。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资料或上网等途径,筛选其中有用的信息,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假设);制订计划(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合理的、详细的实验探究计划,并就猜想和假设设计出实验的方案,教师检查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收集、记录实验数据);解释与结论(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实验前的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再对结论进行分析,进行小组或班级讨论,讨论收集的数据和对数据进行的解释,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实验的建议);反思与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或通过与他人讨论,对实验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发现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活动);表达与交流(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和结果,让各个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互相促进,进一步完善整个计划)。
当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被激发时,才最有创造力,教师要善于挖掘科学课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无疑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探究为核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如何在科学课中搞好探究性实验教学?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探究性实验课的模式不唯一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教无定法之”说,凡是能够很好的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学生学起来轻松易懂的教学方法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大胆地去尝试去探索,不断更新和完善自
己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实验探究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它自己的特点:
探究活动的地点不唯一。比如很多的探究实验内容可以在课堂上完成比如关于《风的形成》的一些小实验,气流问题实验器材简单已取得,用纸条等就可以,在课堂上可以完成。比如《关于气象的问题探究》一般需要在操场上进行。像《探究水的沸腾规律》一般需要在实验室进行。《小草和大树》问题的探究可以在田野里进行„„这样的不同的探究活动场所,给老师们组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我们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等。
探究活动的时间不固定。有的探究活动需要一节课,有的需要几节课完成如《生豆芽》和《做酸奶》的探究实验活动,需要一天以上的时间。探究“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我在讲台上铺了一张大纸,堆了一堆潮湿的土壤,和一堆很干燥的土壤,结果上午堆的,到了下午同学们吃了午饭回来上学,都惊奇地发现,蚯蚓们不约而同地钻到了潮湿的土壤里去,结论便不言而明了。那就是说连课余时间也要用上。探究《蛇卵的孵化》至少要60多天的时间。所以,这需要学生们和老师们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
探究活动的内容有更多的延展性。探究某一个问题时候,有的学生呢捎带着探究了需要其他教材以外的知识。不一定在课堂上完成,在时间上也不是一节课或者几节课一定能够完成探究活动。每当学生们有了兴趣探究课本以外的知识,我都鼓励他们大胆去研究,当然有的时候时间上不是很允许。(延展实例)
由于探究实验与课堂教学的诸多不同而且探究的的课题多种多样样,决定了探究实验课的模式多种多样。很难拘泥于一种模式。
二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充当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全面考虑学生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他们所处的具体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发现他们在认识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便给予必要的指导或矫正,并及时回答一些问题,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学生动手能力,交流协作的能力各有不同,班级里不乏有不合群的孩子。他们大多学习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有的自卑,有的自暴自弃。这样的学生一般全靠兴趣而参与探究活动。一旦失去了兴趣,就没有了持之以恒的决心把探究活动进行下去。所以教师还要肩负着把游离于小组之外的成员“拉进”小组中。
2、学生实验过程中需同一小组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自主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间内在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分享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果每小组都由个别学生
完成,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时间会明显不足,这样就造成45分钟内无法完成任务,因此学生实验过程,是教学生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的一次很好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提高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3、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或问题解决的策略出现多样化时,需要小组合作与交流。课堂上需要学生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在探索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可采取小组间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开讨论,或与老师进行交流,教师适当时给予指导。例如: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所长,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或先独立思考再合作讨论,达到开阔每个人思路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合作内容的选择,例如:辨析概念性问题的合作;发现知识性规律的合作;优化解决问题策略的合作。这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取对物理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和发挥。
4、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够全面,需要小组合作,让小组成员充分发表意见,对现象进行分析,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意见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得到正确答案,扩展思维空间,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独立探究与合作的精神,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5.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我的班级里都是4人一个小组。其中有一名组长。不要小看了组长,组长的号召力探究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的质量。分组时候,多让一些积极向上的孩子当组长。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探究的起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教师要营造好良好的探究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
2、提供探究材料。感知材料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而在物质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材料和时间,保证其活动的可能性。与此同时,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实验用具,以此来激发探究和创造欲望。
3、指导探究方法。探究,是指学生运用以有的知识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发现规律的过程。但是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
在讲三年级科学上册《蚯蚓》一课时,采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用“差异法”引导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研究蚯蚓喜爱的环境,使科学探究训练,方法训练与知识情感的培养有机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人人观察,人人动手,独立设计实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验证蚯蚓生活的环境。在研究之前,让学生做出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首先把准备好的蚯蚓放在垫有白纸的钳子解剖盘内,借助我们感官看到蚯蚓的外形是圆筒形,一环一环的,还有一个大环,头离大环较近的一端,颜色是棕红色,有的地方较浅。用湿手沿蚯蚓腹面触摸,有粗糙感,指导学生说出这是刚毛。用放大镜观察蚯蚓前端,背面、腹面、辩认口、肛门、环节、体节,提醒学生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就是蚯蚓长,蚯蚓长度是4厘米,然后把蚯蚓放在平滑的玻璃的上和粗糙的纸上,发现光滑玻璃上蚯蚓不能向前移动,把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能缓缓的向前运动。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蚯蚓依靠环肌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体表刚毛的配合进行运动。那么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大胆猜想,利用“差异法”引导学生实验。
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的实践尝试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点面结合
一、立足课堂, 抓好听说教学规范化训练的点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各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主要是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听和说中展开进行的。据观察研究, 课堂活动中听说占70%之多。因此, 学校听说训练要抓好课内40分钟, 向40分钟要质量、要效益。通过课堂的规范化训练,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掌握听说技巧, 强化听说自觉意识, 为在课外更广阔的生活中、各类复杂的语境中展开听说实践提供标本式范例。
1.周密安排, 上好专门的听说训练课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教材编排, 考虑学生实际, 制订训练计划, 明确目标, 加强指导。坚决克服一些学校的那种无章可循、无序可依、盲目随意的、少乱差的听说训练状态。训练中订立层层目标, 既有长计划, 又有短安排。做到精心考虑, 精密设计, 精细安排, 合理组织好每次的训练内容、程序。教师一方面作好宏观调控, 不大包大办, 同时又作好微观指导, 在听说活动中给予必要的启发、指导、协调。教师首先吃透教材, 合理科学地使用教材, 对教材进行定向、定度、定序的处理。定向要求教师在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内容编排体例及训练点的横纵联系和规律后, 了解每次训练教材与前后左右训练教材的联系, 认识每次训练的个性差异及在整个训练结构中的地位, 然后明确教学目标, 使整个活动有的放矢, 实现科学定向;定度要求对照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 使教材难易程度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 成为跳一跳可以摘得到的果子。深者浅之, 浅者深之, 难易合度, 深浅适宜, 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定序就是要求把教材化整为零, 分解成几个有机联系的训练点块, 逐个解决。点块之间横纵交织, 环环相扣, 教学中步步为营, 依序训练, 以实现听说训练程序的最优化。
2.创设氛围, 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听说训练
语文课中无论阅读课、写作课、复习课、综合课等, 师生的听与说始终是教与学的主要途径。同时阅读讨论与写作又是与听说训练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上要求师生时刻树立听说训练意识, 把听说训练融入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一问一答中。在教师的讲授、提问、启发、评价过程中, 有意识的贯穿渗透, 身先垂范, 并严格要求学生在听讲、回答问题、讨论、朗诵、复述中有意识的进行听说训练, 教师及时予以反馈矫正。这样使语文课堂成为一个规范的、标准的练习听话、说话的语场。在这样长期的潜移默化中, 培养学生语感, 养成良好的听说个性习惯。叶圣陶说:“如果造成一个环境, 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便, 都把说话当一回话, 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 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 将会事半功倍……而造成这样的环境, 教师 (课堂) 的示范和熏陶作用极为重要。”
二、深入生活, 铺开课外听说实践的大网面
这里说的课外, 指语文课以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包括课间、其他学科课、学生在校的一日生活, 更主要是指学生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这是学生语言应用的最广阔天地, 它不受时空限制, 形式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选择性强, 是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永恒的旋转大舞台。课内的听说训练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但受时空限制, 一学期仅十来节课。大量的听说实践是在课外, 在课外五彩缤纷的生活所形成的各种各类的语场中。课内导法——学得知识、理论, 习得技巧、方法。通过课外实践, 加以反复强化巩固, 养成习惯, 形式技能。如果说课内训练是个点, 那么课外训练是张大网面。课外训练是课内训练的补充扩展和延伸, 课内训练的最终训练目的也还是在课外, 在于学生能在各种生活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进行口语交际。
因此, 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内训练之所得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当中, 循环往复的磨砺、熏陶, 加强自觉意识, 发挥自觉训练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坚持下来, 在各种不同生活语场的熏染下, 自然而然、日久天长, 定会显示出奇效。叶圣陶说:“本来说话是平时应用的事情, 现在不在平时练习, 却在某一星期的某一时间内练习, 颇含有滑稽的意味了。”叶老还说:“若是出于故意或偶然, 就是像煞有介事的示范, 效力是很微细的;若是出于自然且恒常, 则不论消极或积极方面, 都有重大影响。浸染诚是不可抗的势力啊。”叶老诚然是在告诉我们, 听话、说话本来是生活自身的事情, 是自自然然的事情, 听与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要在说话中学说话, 在生活中学说话, 生活才是学习语言的源泉, 学习语言必须到生活的大染缸中浸染。但是生活中“天然”的应用型听话说话, 常常是放任自流、不加控制的, 缺乏自我认识、自我反省, 优点得不到彰扬, 缺点得不到修正。而通过课内的标本式训练, 便能增强自我感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能力。
此外, 还可结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定期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听说训练活动, 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口说文训练、试讲课文、辩论会、故事会、诗文朗诵会、主题演讲会、主题语文班会、课本剧表演、模拟主持人、小记者采访、答记者问、模拟法庭、社会调查、名言互赠活动、热点新闻评述、绕口令等。并结合节日联欢、国旗下讲话和学校一些重大活动, 见机相时地进行听说训练。每次活动我们都精心设计、周密考虑、充分准备, 尽最大努力发掘活动本身蕴含的听说训练资源。活动中, 学生积极踊跃, 兴趣颇高, 效果非常好。
三、结语
课内外训练相结合, 既弥补了课内听说实践呆板单调、欠充分的不足, 又可避免生活语言盲目失控的不自觉状态, 缩短了教室听说与现实生活中实际听说的距离, 构建起了生活化、立体化的全方位训练结构。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M].叶圣陶教育文集 (第二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农村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尝试 篇8
一、教学目标分层制订
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在备课时,笔者认真钻研《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设定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并鼓励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笔者会要求他们掌握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如学习字词、朗读课文等;对于中等生,笔者为他们设定的教学目标是学会阅读,體会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作者的情感;对于优等生,笔者要求他们开阔阅读视野,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如笔者为《梅花魂》第二课时制订的教学目标就是:第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能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第三,能理解“梅花魂”中“魂”的含义;第四,能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其中,第一个和第二个是教学大纲的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该达到的,第三个目标是中等生和优等生必须达到的,第四个目标是最高层次的目标,要求部分优等生达到。
二、学习方法分类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优等生,笔者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于中等生,笔者采用半“扶”半“放”的策略,适当点拨之后,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分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对于学困生,笔者以“扶”为主,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上课时,笔者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各种机会,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爬天都峰》最后一段时,笔者设计的思考提纲是:①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②理解“汲取”的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③你从爸爸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显而易见,这三个问题的难度是呈阶梯状的,是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而设计的。在提问时,笔者就会分层实施,问题①是针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问题②是针对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问题③是针对学习能力比较好的学生。这样的分层提问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做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
三、诊断评价因人而异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诊断评价十分重要,恰当的评价能使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教师不能使用同一根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更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自信心。
如对于学困生,笔者以表扬和鼓励为主,并会稍微降低评价标准,寻找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中等生,笔者会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指出他们不足的地方,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产生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对于优等生,笔者会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谦虚、严谨、努力拼搏。
四、作业布置可供选择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如果做无差异的作业,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如果说课堂教学给了学生一对翅膀,那么精心设计的分层作业就是给了他们一片可以翱翔的天空。因此,作业也要体现出层次性,难易有别,让低、中、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宽松的作业氛围中积极地参与学习。
在平时的作业设计中,笔者经常采用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的递进设计。对于学困生,笔者着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对于中等生,笔者则更注重他们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对于优等生,在完成基本题型之后,笔者还要求他们探索、思考拓展题。这样的分层作业,充分激发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实验初探 小学语文学科′尝试教学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尝试教学法05-23
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策略初探07-01
语文教学策略的尝试10-23
小学语文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初探 刘梅梅11-17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05-17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05-2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初探07-13
学科教学下小学语文10-27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合初探11-18
中学语文古诗教学尝试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