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2024-06-04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篇1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 但是, 教师的教学效果却存在很大的差别。同一个学生对不同的教师的教学, 反映出了不同的学习状况, 这不能不让我们深思。从根本上说, 是因为每个教师有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导致了教学策略的差异性。好的教学策略能适应学生, 被学生接受, 不好的教学策略就适得其反。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以往的学习多是以课堂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喋喋不休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在台下忙于听讲、记笔记, 学习比较被动, 缺乏参与、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给了学生课堂参与发言的机会,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发挥了主体地位。教师布置学习的任务, 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让大家进行讨论学习, 这是区别于学生个体学习的集体学习方式。

1. 小组合作学习分工要合理。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从中有所收获, 养成与他人共同相处, 共同处理问题的好习惯。教师如果不作任何安排, 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 那他们会七嘴八舌, 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 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提高。如我担任四年级语文课时, 我将班上40名学生分成8组, 让小组每个成员都根据各自的特长作了分工, 明确职责, 各负其责, 这样就会做到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相互评价、相互监督。

2.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萧伯纳曾说过:“你给我一个苹果, 我给你一个苹果, 那么每个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给我一种思想, 我也给你一种思想, 那么我们都得到两种思想。”合作学习的真正含义正是指多种思想的碰撞, 思想之间的沟通和包容, 反映了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强的人, 这就需要教师要从小教育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让学生从小树立团队精神, 具备合作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要倾听别人的发言, 看到他人的优点。对不同意见一起探讨, 取长补短, 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 向优秀的同学学习。

二、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如何实施和加强小学德育教育和管理, 是目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大背景下, 德育任务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用抽象的说教, 学生听不懂, 要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中, 结合语文教材, 相机教育。进行德育的重点, 一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如在讲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邱少云、黄继光的课文时, 学生被他们不怕牺牲、顾全大局, 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的大无畏精神所感动。二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和坚定信念紧密联系。三是大力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例如, 可以通过《我不能失信》等课文进行诚信的教育;通过《爬天都峰》等课文进行意志性格的教育, 四是教师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情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品德教育, 在课后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就会对学生健康道德风貌的培养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成为学生的镜子。

三、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1. 要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语文学科是以语言教育和言语训练为主, 但它又不是一般的工具, 人们凭借它思维, 运用它交际, 依靠它传播文化, 利用它建设精神文明与民族文化。特点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 是以事物区别另一事物的根本点。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 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共鸣, 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和特点, 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 要适应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的需要。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非常丰富, 可谓“纵横八万里, 上下五千年”。从文体上说, 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就记叙文来说, 还可分为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四种。这样,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等。此外, 小学语文教学的每节课都要体现总的教学要求和具体的教学要求, 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 若脱离了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就失去了服务的针对性。

3. 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和素质发展。

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是我们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的因素。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 思维的形象性较强, 理解能力弱, 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应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 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 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 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 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 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 优化课堂教学, 让学生乐学、会学。

4. 要考虑教师的水平与特长。

一般说来, 教师往往使用那些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 年轻教师宁肯多些时间去采用讲读法, 而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 他就越能找出最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 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

总之, 在教师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下, 学生的学习才有效率。因此, 教师教学策略的制定要合乎教育规律,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采取多元化的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习的能力, 倡导合作、实践、探究的学习方式。

【责编张景贤】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篇2

“学以致用”是我国自古以来对做学问的看法,也是做学问的最终目的。对于抒情散文,不光教会学生有感情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要训练学生会写抒情散文。当然,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达到名家的程度,那是不可能的。对于小学生的作文,尤其是记叙文,最好能够做到散文化、抒情化。即使学生一下子达不到要求,教师起码也要告诉他们这是个发展方向。这样,学生的作文就能做到,或者是基本做到“我笔写我心”,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27-01

口头为语,书而为文,作文作为学生书而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不仅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学方法及策略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写作水平。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方法。

一、作文命题生活化、科学化

所谓作文命题生活化、科学化,是指教师在进行作文拟题时,要使命题充分体现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机制和写作需求,要使小学生能够驾驭。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作文课程,语文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作文辅导。小学生通常会在规定时间内毫无心理准备地就被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更有甚者,教师会要求学生在期末专门抽时间背诵作文书籍的优秀作文,用以应付作文考试,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和语文成绩。久而久之,语文作文教学就变成了一种教学形式,变成了学生的心理包袱,在小学生的潜在意识中,己经将作文从语文学科中孤立出来,变成和语文平等、对立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对学生作文写作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们要在止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语文作文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借助教材的讲解和学校、班级组织的一些基木活动以及学生的课间游戏活动等,比如在学校或班级组织春游的时候,或者降雪之后,学生们即兴玩耍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学生余兴未尽的时候,因势利导,启发小学生将勃勃兴致和兴奋之情用文字表达出来。因为这些活动是每一位学生亲身经历的,是学生的现实生活,所以,这些命题也是小学生能够驾驭的,因为是真心实感,因为是“我手写我口”,所以,学生的作文自然是精彩的、优秀的,不会雷同和做作,不会将作文当做一种任务和累赘。

二、教师要推荐学生阅读书目,使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综合学科。语文的综合性既体现在语文中无论从主题、年代、国籍,还是选材的语高和文体、题材等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体现在语文中的阅读、作文、基础知识等互为影响和补充。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基础,写作是目的,两者之间密不可分,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写作前,必须要多积累一些好词、好句、好段,这样在写作时,就可以不费吹灰而信手拈来。多读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读书有益,既是读者思想中的一次旅行,又能怡情、博彩、长才。所以,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多推荐学生阅读一些书籍、名著导读等,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阅读习惯。

语文教师在推荐学生阅读书目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阅读水平,既要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又要贴近小学生的心理机制。除了基本的古诗推荐和故事书、经典童话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国内外名高名著,挑选学生适合阅读的书目。诸如像《少年维特之烦恼》等一些外国名著等,教师就要先把几种译本和出版社拿来比较,找到质量优良的一种推荐学生,而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沉思录》等偏理性、重哲理的文字,因为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有限,尽管名气很大,但我们也不提倡学生拿来阅读的。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的习惯和能力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需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犹如雕塑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让学生写最喜爱的水果时,我让学生对水果进行看看、闻闻、尝尝等活动。写自然物时,就带学生出校门,与自然界进行亲密地接触。写社会现象时,让学生用细心的眼光观看,用发现的角度学会思考。止如福楼拜所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地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如写《我是环保小卫士》一文时,就让学生首先了解什么是环保?环保有哪些重要性?环保可以怎样做?我怎样为环保出一份力?然后,让学生成立环保小组,如有的是收集废旧电池小组,有的是保护绿化小组,有的是节约水源小组,有的是减少噪音污染小组……学生首先是从我做起,以自己促他人,然后,出谋划策动员家人及周围的邻居甚至小区的居民和学校的校友,一起来支持这项活动,参与这项活动。最后,在大家持之以恒的努力下,环保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也是学生事后所津津乐道的。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篇4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于提高孩子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口语交际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 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清楚地表达出来, 同时又能表达得得体。是否具有较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是衡量学生能否终身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 语文教师应创设情境, 营造民主、平和、温馨的口语交际氛围, 让学生愿意说, 大胆说, 爱说。

一、创设交际情境,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 语言的交流就是思想的碰撞与结合。常言道:“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交换之后仍是每人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交换之后是每人有两种思想。”因此, 从小学开始抓好口语交际,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将来的综合发展将有重要作用。口语交际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需要入手, 在具体的语言情境实践中逐步进行培养。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每个单元均设置了“口语交际专题训练”, 这些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但是若教师仅限于每个单元中的专题训练, 则难免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上, 也违背了人与人交流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规律。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创设交际情境, 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

1. 尝试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 是指在让学生对课文有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述说。这种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和以不同的角色再现课文情境, 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 扮演导游介绍。

通过扮演导游对旅游景区进行介绍, 是一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造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 诸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课文《我多想去看看》、二年级下册的《北京亮起来了》、三年级上册的《爬天都峰》、四年级上册的《观潮》等, 在通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形式多样的朗读之后, 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所搜集的资料, 站在导游的角度尝试对这些风景进行介绍。小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较为丰富, 他们能把景色介绍得活灵活现, 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朗读训练, 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思路、思维方式、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决定了学生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样的阅读感受既包括了对课文的认同和共鸣, 也包括了对课文的质疑和反思。”由此可见, 小学语文教师应提倡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阅读, 培养学生多元化阅读思维。而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式。通过朗读, 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普通话, 培养语感。在朗读中,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多种感官的调动, 包括眼、耳、嘴、手等多种感官, 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 使学生在理解中增强语感, 在练习中提高语感。此外, 教师应加强朗读指导和训练, 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口表达出作者的话, 并达到琅琅上口直至背诵的程度, 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好每一个生字的音、形、义等, 正如“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

三、“解放”作文, 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写作

作文, 是“情之所至, 有感而发”, 需要作者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心, “我手写我心”, 包括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解放”作文, 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写作, 还作文以自由、轻松。在形式上, 不再强调作文必须成篇成幅, 只要求学生愿意动笔, 乐于作文, 放手让学生作文。作文的结果可以是小片段, 甚至是几个词语的串联, 也未尝不可。在内容上, 可以尝试让学生适当放开手脚, 做到“有感而发”, 而不是一再让学生作文要明确中心思想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将“人”与“文”有效地统一起来。此外, 作文是“心之声”, “解放”作文, 激励学生以各种形式写作, 还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作文的内心世界, 对学生的作文问题做到“对症下药”。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 篇5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一种笔画。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儿歌内容,激发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老师这儿有个拼音:jiā,谁来拼一拼?

2、看老师写“家”,同时认识“”(弯钩)

3、学生在台上写一个,再指名书空。

4、给“家”找个朋友;学生扩词练习。

5、小朋友喜欢自己的家吗?这是个“小家”,我们还有个“大家”呢!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歌“家”,你就会明白了。(板书:小、大)读课题。

二、朗读:

1、让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儿歌,好吗?出示多媒体动画的课文朗读。

2、你们想读吗?轻轻打开课本大声拼一拼读一读,要求;读准每个字音,遇到不会的向同桌或前后的小朋友请教一下。学生自由朗读。

3、想读得有进步的请再读一遍。

4、觉得自己有进步的请举手,想有更大进步的再读一遍,特别把自己读得最棒的一句练一练。

5、现在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的请举手。(读书就应这样,多练才行呀!)谁来读读你最棒的一句给老师和同学听听。

(1)指名读,让小朋友评。

(2)指名读,让小朋友跟他比,老师评。

(3)读得最好的小朋友跟老师比,小朋友评。

6、谁试着把整首儿歌读一读。

7、听老师读读看,配乐并做适当的动作。

8、同桌自由练习,要求展开想象,加上适当的动作。

9、指名读。

10、学生齐练:配乐、做动作,可站着也可坐着,能背最好。

三、理解:

1、读了这么多遍,知道这首儿歌都写了谁的家呀?学生回答老师出示词卡。(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我们)

2、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

说话练习: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家。

3、老师这儿有一些词卡,谁能帮他们找到自己的家?指名两个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4、你们能把他们的家画下来吗?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画一画。

5、读读你画的一句儿歌,再说说你的画。老师再把画贴在黑板上相对应的地方。

6、谁来读读这句话?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大声地齐说一遍,要感到很自豪。

(3)引导:祖国的风景很美丽,像个美丽的大花园。我们小朋友就像祖国大花园里的花朵。我们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是我们小朋友的大家。

(4)跟老师有感情地读这句话,再背一遍。

7、我们每个人要爱自己的小家,更要爱祖国这个大家。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想一想,你还知道谁是谁的家?说话练习:是的家。(回答好的小朋友到讲台前)

9、把小朋友说的儿歌有顺序地连起来,就编成了一首完整的儿歌了。我们来试试看。讲台前的学生试连,加上动作,配上音乐。

(附儿歌:大地是石油的家,草原是牛羊的家,高山是绿树的家,大海是轮船的家,天空是云朵的家,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

四、总结:

1、小朋友不仅学会了一首儿歌,还能自己学编儿歌表演节目了,真了不起!给自己一个热烈的掌声。

2、课后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互相合作,画一画,再编一编儿歌。老师帮小朋友到我们的校刊《星空周刊》上去投稿。

3、下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生字词。

五、附板书:

蓝天白云(学生的画)

树林小鸟()

小河鱼儿家()

泥土种子()

祖国我们()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2

【设计理念】

激发学生表达欲望,注重表达的条理性,并将口语交际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设计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尽量多的留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会说,发展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教学设计,选择了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父母的爱》。这次“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学生就课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发表对“父母的爱”的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联系生活,讲述生活中与文中三个小故事类似的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简单明了,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类似情形,不但为学生“口语交际”有感而发提供了情感的感触点,而且为学生联系生活讲故事开拓了思路。本次“口语交际”内容“父母的爱”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且仍然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近,而且课本中也提供了可感的材料,学生是有话可说的,但是学生要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挖掘父母对爱的典型事例较为不容易。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可能无法关注细节,进行细致描述,容易说大话空话;也较难从各个角度回忆,讲述故事,发表看法。因此,针对五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可让他们课前参与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与父母交谈,为口语交际做好铺垫。本次活动意在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刻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在“口语交际”进行中,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教师要注意从口语表达、交际态度等方面加以指导,还要加强对学生倾听习惯和能力的指导。以达到本次口语交际的目标要求。

【教学准备】

1、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场景剧表演用的父亲、母亲、孩子的头饰等物

品。

2、邀请家长进课堂,准备好交流的媒体资料(提前录制好本班学生父母对孩子教育的视频如:最想对孩子说的话及对孩子的期望等视频录像资料、书信、贺卡等)对学生课前要保密。意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表达欲,从而更加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情感。

【前置性作业】

课前分小组搜集自己或他人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小故事,也可以读读关于“父母的爱”为主题的作文或其他文学作品为本次口语交际打下基础。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事例,小组内排演生活场景剧,在课堂交流表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写相结合的训练。

【教学手段】:

口语交际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的兴趣和欲望。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际,在双方互动交流中进行听说写结合的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与环境的互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家长与孩子合作等加强学习的合作性。在互动合作中,通过学生的综合评价、自我评价,让其体会成功的愉悦,增强自信心。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田忌赛马》教学设计与反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12自然段,从中领会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学习按一定顺序写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孙膑献计中,领会到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机、课件、纸马。

教学流程: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揭示学习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田忌赛马的经过。

⑵从田忌赛马这件事中得到一些启发。

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积累一些词语。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1、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⑴有谁知道本文写了田忌几次赛马?每次赛了几场?

(两次,每次三场。)

⑵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总结:1~2自然段写第一次赛马;13~17自然段写第二次赛马。)

2、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⑴出示学习要求:

①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______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接着用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最后用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由于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⑵学生自学。

⑶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②一生上台讲述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述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出示问题1: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2、顺势设问:

(出示问题2: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四、学习“孙膑献计”部分

1、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出示问题3:孙膑为什么能想出这个好主意?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按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语气。

比较:夸耀——夸奖。

2、四人小组练读——指名四人读——评价——全班齐读。

3、小结:谁连起来说一说“为什么孙膑能想出这个好主意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总结,积累

1、总结全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田忌赛马》。这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与齐威王赛马,初赛失败,孙膑献计,再赛转败为胜的故事。

2、田忌赛马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①善于观察②善于思考③知己知彼④从全局出发,不怕牺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难,不灰心⑥骄兵必败……)

反思:两次赛马中间的对话部分是教学的重点。田忌、孙膑、齐威王不同的神态、表情、语气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对于这样对话多的段落,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分角色读,也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等。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立即有同学在小组里主动要求扮演田忌、孙膑、齐威王。无论是在分角色朗读,还是在表演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独立,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平等对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主动领略和体会语言文字。学生在体会语言文字中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实现用人物的神态、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情感及性格特点,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孙膑的足智多谋。

课上到这里,为了尊重学生个人阅读的体验,让学生自由释放各自阅读体验,我说:“在田忌、孙膑、齐威王三个人中,你最喜欢谁?”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再一次热闹起来。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不做统一结论,只是引导同学们共同认识:竞赛双方都要注意策略,策略高低是胜败的关键。

在课上我设计了:还是原来的马,田忌如果要调换马的出场顺序,还会有哪些方式?结果又会怎样?学生很兴奋,又摆弄起学具马来,课堂学习得到延伸。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谈谈读完这个故事的收获,做到了“语思融合,文道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内容5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父母的爱

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如涓涓细流,父母的爱如夏日浓荫!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可不同的爱却给孩子成长带来了不同

的结果。我想,大家一定有兴趣和老师一起聊一聊“父母的爱”这个话题!出示课件(板书: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以亲切的语言激发学生交际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讨论交流,调动学生参与交流的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父母的爱

场景表演,表现父母的爱

1、展示:选择最有自信的小组,展示课前排演的生活场景剧。教师请出小演员,将准备好的头饰帮他们戴好,进入“父母的爱”生活故事表演环节。

2、评议:学生从不同角度交流评议,如语言、动作、神态、内容等,大胆发表看法。

3、小结:同学们真棒啊!能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演绎成这么精彩的表演。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呵护真的很多。来,咱们一起看看课文中的小朋友,他们的父母是怎样关爱孩子的呢?

(设计意图:真切的场景表演,演绎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父爱和母爱,既打动在座的家长,又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

三、阅读故事,评说父母的爱

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提供的三个小故事,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一个故事阅读交流,选择同一个故事的同学编为同一个小组。

1、分小组读故事,理解内容。

2、小组内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3、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学生发言示例:

小组一:刘明明的妈妈太过溺爱孩子,刘明明什么都不会做,做事丢三落四,我们小组觉得这种母爱虽也是爱,但对孩子成长造成障碍。

故事中的妈妈应该让孩子学会自立。(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二:冯刚的爸爸也太严厉了,考不好就挨训,冯刚都不敢考试了,爱孩子,就应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他,而不仅仅是训斥。负负责,这种爱是挺不负责任的。(同组成员补充)

小组三:李路杰有位好爸爸,他懂得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结果李路杰在尝试中取得了成功,这会使他在以后的成长中更有信心。(同组成员补充)

(设计意图: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关键,分组交流为更多的孩子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我让孩子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自主组合小组,让全班学生充分“动口参与”,实现“口语交际”。)

四、结合实际,说说父母的爱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搜集的资料,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父爱或母爱?

1、小采访活动:同学们生活中一定有很多类似课文中的事,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你的同学,了解了解好吗?同学之间自由进行,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通过采访,为自己的发言找到依据。

2、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互相说说生活中的小事,然后踊跃发言,参加全班交流。

3、在同学们交流发言的时候,老师既要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又要逐一梳理问题,比较集中的围绕主题展开交流,适时补充,发表见解,提供拓展阅读材料,再次让学生感知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小记者采访活动”的情境,采用访谈的形式调动学生多方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情感与兴趣,巧妙引导学生置身“访谈”之中,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训练中来。)

五、亲情沟通,交流美好的爱

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也都爱自己的父母。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有的也来到了我们学习的现场,让我们敞开心扉,做一次爱的表白吧!

1、学生:心里话说给爸爸妈妈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一定有感恩,也或许会有渴求,那就走到父母跟前,把你想对父母说的话大胆的、用最富有爱的语言说出来吧!

2、家长:告诉孩子你会怎样关爱他们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们爱的心声一定打动了你们,相信你们一定明白了正确的爱是孩子走向成功人生的有力支撑。那就放下家长、长辈的架子,走近您的孩子,和孩子做一次心与心的沟通吧!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爱的交流,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其中,获得了爱的体验,让课堂达到的不仅仅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有父母和孩子的互动。口语

交际取得更大的的实效性。)

六、教师总结,布置习作练习

师总结:是的,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要学会与父母沟通,消除代沟;又要学会理解、体贴父母,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今天相互理解爱的每一个人!

作业:请同学们将今天的爱写下来,写好后读给父母听。题目自拟。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6

关键词:词语教学 内蕴 体悟 素养

词语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一个词语就是一个精彩的世界。很多文本中看似简单的词语,置于一定故事情境中则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元素,流淌着动人的情韵。学生缺少了对词语内蕴的准确体悟,就无法形成对语言的准确感知。

一、在悉心品味中深入词语意境

(一)设置情境,感受词语精彩

所谓情境唤醒,就是教师通过自身语言、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教学手段将词语所在情境开掘出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真正感受词语,借以唤醒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让学生主动体悟意境效果,从而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词语的内蕴,提升语言的品析效果。

例如,在《秋天》这首童诗中,作者王宜振以“井井有条”一词形容庄稼成熟时的情景。为了引领学生体悟“井井有条”这一词语的表达效果,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一组秋天庄稼和果实成熟时候的图片,让学生细致观察田野绚丽多姿、错落有致的优美画面。很多学生茅塞顿开:庄稼和果实成熟之后的田野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好像被柔美的秋风梳理过一样。所谓“井井有条”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借助联想,体验词语之美

在词语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联想意识,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在头脑中形成词语所描述的画面,将僵硬的语言符号转化为灵动活泼的画面。在这样的联想转化过程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孤零零的词语,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面,一个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了。

著名作家老舍在描写草原景色时,曾经运用了“翠色欲流”“流入云际”来展现草原的绿色。学生在阅读之后提出了疑问:绿色怎么会流动呢?还流到了天边?于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如下想象:整个草原都被绿色覆盖,一阵微风吹来,这些草便随风摆动,如同波浪一般,逐层涌向远方,一直到与天际相连接的地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想象着,表达着,“翠色欲流”“流入云际”的美妙动感逐渐浮现在学生的面前,词语表达的意境之美也深深地镌刻在学生的意识之中。

(三)依托揣摩,丰富词语意蕴

词语有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如果仅仅凭借理解感知,学生只能获取词语的表层含义,很多极具价值的意蕴则隐藏在文本世界中而不被发掘。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对词语进行全方位揣摩体悟,达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例如,冯骥才的名篇《珍珠鸟》一文中,以“探”字展现小珍珠鸟天真活泼的特性,是对其动态描写的精彩一笔。但仅从其动作出发,还不足以让学生感知小珍珠鸟的可爱之处。于是教师引领学生琢磨小珍珠“探”时的动作、神态,之后进行角色体验,揣摩小珍珠鸟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感知,丰富学生对“探”字内蕴的体悟,感受到这一简单的文字背后的妙处。

二、从细致斟酌中洞察人文情怀

(一)对比辨析,感受人物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倘若没有了对比,就没有了涵泳,没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有效鉴赏。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在语言运用方面更是规范、精准,是学生辨析品味、提升语言智慧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抽换、对调等方式,为学生辨析对比词语提供平台,感受文本语言表达的精妙所在。

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中,林肯在赞美自己父亲修鞋时说:“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文中的“艺术”一词可谓别有深意。按照常理来说,不就是修鞋而已么,为什么林肯不用“技术”一词而用“艺术”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辨析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艺术”一词,可以看出在林肯心目中做鞋子并不是低人一等的职业,体现了林肯对自己父亲的爱戴与尊重,更有对父亲职业的敬重。正是选用了“技术”一词作为辨析的参照,学生才能在对比中感受到“艺术”一词的妙处,“艺术”二字使林肯的人格魅力跃然纸上。

(二)解释追问,感受人物品性

学生受自身认知能力和经验储备的限制,在感知词语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无法对文本语言产生内在的敏感,继而无法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可以通过解释追问的方式,为词语的解读搭建思维的桥梁,在拓展学生思维认知角度的基础上,降低理解难度,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品悟词语的效果。

例如,在《钱学森》一文中,钱学森说:“祖国是很穷……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在讲到这一课时,很多学生都会忽略“应当”一词。这个词语看似简朴平淡,其实蕴含深意,需要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深入体悟。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感知“应当”的原本含义,即“必须如此”,之后围绕这个含义追问学生:作为中华儿女,为什么“必须如此”?你从这个词语中感受到什么?正是教师解释词义与相机追问的双重作用,帮助学生于平淡中悟深刻,感受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强烈责任心,以及炎黄子孙的拳拳爱国之心。

(三)拓展补充,走进人物内心

教材中很多文本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缺乏相应的铺垫,因此难以快速达成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文本语言的核心处、关键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补充,丰富文本的内涵,强化深切的体验与感受,丰富学生对语言内容的领悟与思考。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展现了内心的“孤独”,诗中分别处于三四句中的“孤”“独”两字就是诗眼。要想让小学生真正体悟诗人的这种情感,仅凭诗歌自身短短的20个汉字是很难领悟到的。因此,教师为学生补充了以下的背景资料:柳宗元致力于国家制度的改革,却遭到奸臣的陷害,被贬到永州,内心蓄积了“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的苦闷与悲愤。这些背景资料消除了学生自身的认知与诗歌意境之间的隔阂,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

三、于深度语用中拓展词语外延

(一)广泛链接,补充多维含义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蕴,这在人类语言文化体系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掌握词语的多重含义,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情境下甄别其内在意蕴,并能在具体情境中分别加以运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可以拓展延伸词语的内在含义,将之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感受其表达的内在含义,从而获取较好的感知效果。

例如《水上飞机》,文中出现了“究竟”一词,这个词语具有多重含义,而在这篇课文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很快便能理解“问个清楚,问个明白”的含义。解决了文本中的含义,很多教师就认为对于这个词语的教学可以告一段落了。显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收获非常有限。笔者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究竟”进行自由造句,渗透“究竟”这个词语的其他含义与用法。整个过程既有基于文本对词语内蕴的感知体悟,也有基于生活运用的其他拓展延伸,使得学生对词语的感知与运用同时进行,一举两得。

(二)重设情境,丰富词语内蕴

如《山谷的谜底》一文中“适当地弯曲”,这个短语是感受文本主题的重要基础。这里的“弯曲”究竟为何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等典型故事,开掘出“弯曲”蕴含着能屈能伸、君子之交不拘小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深度含义,学生对于语句含义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收集整合与文本词语相联系的信息资源,重新设置了课堂的认知情境,让学生在类比拓展中丰富了对词语感知的意蕴体系,使文本语言的意蕴更加真实可感。总之,语文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在文本语言的精华处驻足品鉴,潜心揣摩;在反复体验中熏陶情感,锤炼语言,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删繁就简、柳暗花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点滴谈[J].湖南教育,2002(6).

[2]戴益华.字理,让字义理解情趣盎然[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6).(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实验小学)

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篇7

一、小学语文词语教学发展历程

词语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是随着相关教学指导文件等的说明而逐渐体现和变化的。最早出现的《改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初步意见》提出了词语教学的概念,而且将其与识字、写字和阅读等重要语言学习能力放在了同等位置;之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中将词语教学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更加重视词语在文章中的运用,这也预示着后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直至《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出台,词语教学被视为阅读理解的基础手段。在这之后的几十年中,近义词、反义词等词语辨析成为词语教学的重点;2001年,教育部制订并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文件中虽未将词语教学列为单独的教学内容,但是其仍被安排在阅读教学中,与之前的词语教学相比,更加注重词语和语境的结合,避免了单独进行词语教学的不足。

二、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情况不是很理想,在教师思想认识和教学实践中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教师思想认识上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一点而言,这无疑与课程标准具有很大关系。因为课程标准中并未明确提出词语教学的具体要求,而且语文教材中也缺乏相应的词语学习部分,因此,教师并未认识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者是对词语教学无从下手,导致小学生的词语积累量和理解程度都有所不足。上述提及词语教学常被视为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因此,若语文教师过分重视阅读教学则会忽略词语教学;同时,从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其词语教学策略也有待改善,如,教师的语文教学会出现过分重视脱离语境的现象,而且有些教师将词语教学视为学生自主通过字典等手段预习课本生字、生词,因此,缺乏有效指导,而没有对词语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挖掘,鉴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高,这样会大大降低词语教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小学生即使知道了一些词语的含义却根本不会使用,这也失去了词语教学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

(一)从生活和学习资源中学习,增加词语积累量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现、学习和积累词语,如,教材和练习题都是良好的学习来源,而且词语是人类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因此,词语教学应和实际生活相联系,如,教学“鸟语花香”这一词,可以带学生去野外、山林里感受一下春天的景象,把自己体验到的表达出来,如,树上鸟儿在欢快地鸣叫,山坡上、花园里朵朵的花儿在竞相开放,散发着浓浓的香气。词语的意思豁然明朗,既让学生理解了词义,又锻炼了语言,更易于学生接受。

(二)指导学生培养和提升词语理解和运用能力

有了足够的词语积累量,还应该指导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能够用简单词语组成生动的句子,再由句子组成完整的段落,这也是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做铺垫。

1. 巧妙利用课堂教学环境

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以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师生交流中提升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透过生活加强词语教学

词语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生活: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尽可能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和感受理解词语,这样可以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思维模块,容易使学生形成学习期待,轻松地理解词语意思,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就更加贴切,对词语的意思就更加明白。

3. 通过删换、比较提升学生的词语学习能力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词语意思,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教师可以采取删字、换字的方式引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学生在对两个词语比较揣摩的过程中训练了思维的敏锐性、严密性、发散性,感受文本用词造句的精准,同时真切地感受文章遣词。

词语在语言学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运用词语能大大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阶段和途径,因此,教师应对词语教学给予一定重视并积极探索提高词语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谭克强.浅谈小学语文的词语教学[J].教育界,2014(23):79.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策略 篇8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种由于机体需要而产生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如果造成认识结构不平衡的信息输入, 就可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拼音教学讲究口形的微妙变化, 读音准确与否跟口形有着直接关系。一年级的孩子天性好奇、好动, 乐于模仿新鲜事物, 教学中, 如果让他们充分地动起来,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 在拼音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手舞足蹈”、大胆模仿、大声发音。例如, 我在教学六个单韵母时就利用儿歌加手势再加上夸张的口形展开教学。“嘴巴张大a、a、a, 嘴巴圆圆o、o、o, 小嘴咧开e、e、e, 一支蜡烛i、i、i, 树上乌鸦u、u、u, 水里小鱼ü、ü、ü。”学生跟着我一边念儿歌, 一边认真地观察我的口形, 还模仿我用夸张的口形大声发音, 于是这六个单韵母就这样轻轻松松学会了。b、d、p、q, 是学生最难区分的声母, 运用手势或身体拼音操就能变难为易。此外, 我还鼓励学生自制拼音卡片、用不同颜色的笔书写声韵母、给字母涂颜色等方法促使学生灵活记忆汉语拼音。在孩子心里拼音符号不再枯燥, 变成了一个个自己动手制作的美丽符号, 也在这种过程中牢牢记住了这些不同形状的字母。

二、启发学生合理想象, 建立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

拼音的学习和运用是在口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 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将拼音放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 让它与生活联系起来,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例如, 在教学声母“a”时, 出示“阿姨”的图片, 让学生联系生活, “阿姨”的阿就是“ā”, 学会了a的第一声。而“á”可以创设情景来学习, 教师故意说话很小声, 引导学生因听不清产生疑问:“啊!老师你讲的是什么?”这样a的第二声就轻松地掌握了。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以让学生说句子的方式, 将“ǎ”“à”的正确发音掌握。

联系生活时, 我们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想象, 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的想象力丰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将拼音符号想象为生活中的具体事物, 用他们喜欢的、熟悉的方式来记忆拼音字母的形状, 让单调的拼音字母在学生眼里活起来。

三、遵循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 引导学生在参与实践中获得新知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所以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应注意给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知。例如, 在教学“aieiui”时, 教学生在复韵母上标调号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时,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口诀, 学生往往记不牢, 只有让他们反复地运用体会才能真正掌握这一知识难点。所以, 教学中我大胆让孩子们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究, 让他们亲自感受学习经历, 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 从而乐学、愿学, 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虽然猜想过程中有很多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 但是猜想的理由都是他们自己探究的结果, 是他们思维过程的真实反映, 我用了这样的探究形式教学复韵母的标调规则, 深深地印在了学生脑海里, 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根据孩子“无意识记”特点展开教学, 逐步培养“有意识记”

1.优化教学环境

针对一年级刚进校, 对周围的一切都很新鲜、有趣的特点, 我在教室的布置上特设了“拼音乐园”, 当孩子用他的眼睛对这个既新鲜又陌生的环境进行观察时, 不知不觉就“无意识记”了拼音, 巩固了拼音, 增强了孩子对字母和音节的学习和记忆。

2.利用图画, 练习说话, 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记忆材料是视觉加工为主, 要记住什么主要以“看”来完成。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孩子这个特点来增强他们学习的效率, 如课本上画面鲜艳的彩图对孩子很有吸引力, 不仅能帮助孩子读准音节, 而且提供了围绕音节训练说话的具体材料。

另外,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利用简笔画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增强记忆力, 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e、yue时, 我在黑板上画上一棵美丽的椰树, 又在椰树的斜上方画上一轮圆月, 然后将分别写有ye、yue的卡片拿在手上, 让孩子们区分, 这一下子引起了孩子感情上的共鸣, 激起了孩子强烈的好奇心, 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能够很快地准确认知, 辨别记忆。

3.借助游戏活动进行拼音的复习教学

幼儿记忆的范围和记忆保持的时间, 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扩大和延长的。一年级的孩子一堂课上能学会一首儿歌或一个故事, 但如果不复习很快就会忘记。所以, 教学拼音我们就要注重复习, 将孩子的短期“无意识记”变成“有意识记”, 最后长久地储存在大脑里。玩, 是孩子的天性, 在玩中学、学中玩, 无疑是教学汉语拼音最有效的途径。在复习阶段, 我和孩子们常做《我做你说》的游戏, 我用口形夸张地做出声母、韵母或拼读音节但不发出声, 孩子看了说出我所演示的声母、韵母或音节。这样的游戏不仅对拼音进行了有效的复习, 促使孩子“无意识记”向“有意识记”发展, 还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默契,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4.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汉语拼音教学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教学时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制作音节卡等剪贴图片, 引导学生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帮助正音, 还引导学生阅读注音的儿童读物, 在班级中开展朗读比赛、拼读比赛、讲故事比赛, 鼓励学习拼音打字等, 将儿童的无意识记逐渐向有意识记发展,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掌握汉语拼音的知识和技能。

汉语拼音是抽象的符号, 对于五六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枯燥难以学习的, 但只要我们应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就能让拼音教学变得有效、实效、高效。

摘要: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但汉语拼音教学枯燥乏味, 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 意志力薄弱, 自控能力差, 学习就更要讲究方法。教学时我们只有根据儿童心理特征, 采取相应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将拼音教学变得有效、实效、高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篇9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有效性

阅读是我们一个人获取知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每个人的小学生涯中,总会有一段时光是在跟着老师阅读的日子里度过的,走在小学的校园里,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稚嫩声音在读着一些琅琅上口而又耳熟能详的文章或者诗句。因此,为了为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从开始接触学习时就注重阅读教学,并且在现有的阅读教学方式中寻求创新,多发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五彩斑斓的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收获快乐。

1. 现阶段语文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倡导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在教育这一块上,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推进,而小学教育则是人们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一个开端,而阅读则成为一个人学习甚至是在以后的人生发展中都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一项能力。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他以后的学习生涯就难以继续开展;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那么他就失去了许多自主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能力,甚至对自己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一定的阻碍。而现在因为大多数人都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是之前的教学模式是注重分析文章结构,提取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等。这样老师的突然放手和学生们学习的突然脱节,造成了理想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差距。我们不得不承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确实可以让同学们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得他们的思维在没有被禁锢束缚之前就有了发散的机会,使得孩子们的创造能力,抽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但是这样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也存在有一定的不足,例如,在没有老师过多的参与和引导下,学生们受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使得完成课堂任务有了一定的难度,也造成了阅读教育教学水平低下,在无形中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负担。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自己的自主能力,但是老师的参与变少,则有可能导致老师的专业素养降低,不利于教育事业整体的发展。

1.1 创造阅读情境,提高同学们自主阅读的兴趣

同学们不愿意对自己不了解的文章去了解,去阅读,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对生僻的字不认识和没有一种想要阅读的欲望。而要让学生们能够自主地去阅读,自己去发现阅读的美好,一方面是要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增加他们的语文知识面,能够尽可能多的认识字以此减少阅读的障碍,第二就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阅读情境,让学生们自己陶醉在这种情境里面,激发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就可以让同学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我们以课文《春天的手》为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们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春天百花齐发,小河潺潺流淌的,各种鸟语花香,森林茂密的视频并且配上优美的轻音乐,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给同学们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再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请同学们踊跃发言,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寻找春天的美好的氛围,那么再进行《春天的手》这篇文章的教学时,同学们对于课文内容里“大地一片新绿”,“枝头传来小鸟的欢叫”这些内容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了。

1.2 注重语言的积累,学会融会贯通

我们前面说过,同学们平时不注重积累知识,导致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认识词或者不理解意思,这样就会产生一些阅读障碍。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不在于你死记硬背了多少名人金句,也不在于走马观花过多少书籍,而在于你实际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对语感的把握。如果我们只注重理论上的解释,那么我们看到的只是语言文学魅力中的冰山一角,而且我们也失去了见证整片海洋风景的机会。我们要注重这样一种阅读教学的弊端从而调整方法,让学生不仅要会背诵,更是要理解,并且能够建立起独立的完整的语言体系。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篇文章时,老师可以先给同学们播放《丑小鸭》的动画片,结束之后让同学们来充当配音演员,再用录音机播放范读课文,通过对字词句的把握,同学们能够在口语化的配音中找到语感,从而正确把握文章情境。让孩子们融入到文章中去,融入到语言文字中去。最后老师再朗读一遍,并且要求同学们在听读的过程中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读完之后可以给大家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同学们通过利用拼音和与同桌互读的方式读准字音,这样可以锻炼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的能力。最后再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可以通过自由度、男女生比赛读。可小组轮流读的方式来感知语言的魅力。

1.3 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帮助他们发散思维

小学生作为思维和年龄都不成熟的一个群体,他们正处于思维能力活跃,想象力丰富的阶段。而他们对于一些文章理解的角度和方面更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而他们的难能可贵也在于他们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在我们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读文章一定是要从第一个字第一段落开始读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比较愿意从文章的开头或者是结尾开始读。作为老师,在学生不是故意捣乱,违反纪律的情况下,那你不能限制他们的想法。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所以在面对同一件事物时,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小女孩通过火柴看到了许许多多平时她想象不到,更触摸不到的东西,这些是她在最困苦时最愿意得到的东西。同学们在阅读时会想到自己在擦亮火柴的时候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呢?这时同学们一定会有自己的答案,很可能会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这时候,老师对于同学的想象也要给予认同,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焕发活力。

2. 总结

小学阅读教学是我们学习语文教育的基础,我们只有不断地丰富阅读教学方式,同时用丰富而又通俗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同学们在平时多多思考和探索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学习方式,才能让学生们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伴随自己一生的利器。

参考文献

[1]李婷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小学,2014(1):185-185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更新,发展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根据教学需要,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但是不能离开一个字, 那就是“活”。现代教学不再是课堂灌溉、不再是教师的主舞台, 而是师生的双边互动, 更倾向于教师为学生服务。教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特色, 顾及班里每一个学生的感受, 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具体来说, 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一、课堂中教学语言的准确运用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将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扩充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要准确掌握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因为小学生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 不能给他们带来错误的认知, 影响他们以后的学习。除此以外, 教师还要能深刻、精准地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 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教学《落花生》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为学生讲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别名, 不要把“落”字理解成为动词, 不要未经查证与核实就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种花生”, 造成错误性的理论。

另外, 还要注意语句的正确使用。如“对于这个同学的看法, 有的学生非常不同意, 而我认为是对的”这句话的理解, 就有两种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对前边同学的看法认为是对的, 还是对后边学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认为是对的呢?这就是一种歧义句, 但是小学生还学不到语法这一块知识, 如果教师表达的模棱两可,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很困难。

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务必要准确地运用语言, 说出的语句是帮助学生理解事物的, 而不是给学生造成困惑或是错误的学习。此外, 教师教学过程中也要抓住重点, 突显精华,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无限的知识, 真正达到以简驾繁、以少胜多的境界。

二、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内容繁多, 可以说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 从古今到中外无所不有。所以, 课本中有很多内容对年纪尚小的学生来说还是陌生且难以理解的。这个时候就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学习这些奇妙的知识。多媒体教学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能形象生动地传输、再现知识的原理和物体原型, 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知识, 从而加快学生学习和记忆的速度。同时, 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更精准地把握学习重点、难点。这就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

小学生年龄较小, 在学习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 对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难度, 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这个限制, 它能将抽象的课文语言转化为直观的动画, 将知识具体化,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 有几个动词的排列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有这样一段话:“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迎上去看, 看见乌龟妈妈追上去, 看见青蛙游过去”, 这句话当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学生既不知道这些词的表现形式, 也不知道该如果使用, 这时候我就运用了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把小蝌蚪寻找妈妈的整个过程制作成了flash动画, 重点强调了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 这样一来学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对的游过去, 追上去就是从目标后方赶上, 游过去就是从周围游到目标物体身边。他们看完了这个动画, 这三个动词的表现形式就会留在脑海里, 从而为学生的语言表达的精准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供参与机会, 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 发挥好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就要让学生参与到互动教学中来, 给他们提供独立的活动场所, 使每个学生在学到知识之后还能再传播出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还以《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为例, 教学中我把全班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 让组员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来进行表演。这样, 学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时再分享给其他同学。这个环节既有竞赛意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需要注意的是, 新课程改革虽然倡导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但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重要了。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经小组讨论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 教师就要适时地参与到探讨中来, 给出积极的建议。

四、课外的发现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会热爱生活, 让学生从现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 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中, 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我曾经给学生布置一项课外作业, 要求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仔细观察路上的路标、商店牌匾, 记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 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就问家长, 如果你发现哪家的牌匾写了错别字, 老师会有奖励。

留这个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两点。首先, 这个做法可以上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 用心发现并记录周围的日常生活, 从中感悟生活的多姿多次;其次, 这样学生能在日常学习文字字形、理解词语的运用, 要比课堂中枯燥的听、说、读、写有趣得多。

五、结语

教师是带领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引导师, 要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提供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 并精心呵护每一位探索知识的萌芽, 让其茁壮成长,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探索文学的意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宫瑞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语文学刊, 2013 (5) .

[2]陈燕红.浅析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时代教育, 2015 (9) .

[3]牛琴.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课外语文, 2015 (18) .

[4]马庆艳.小学语文课堂如何精彩呈现[J].内蒙古教育, 2015 (24) .

[5]付大平, 杨春容.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创新策略浅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1 (4) .

小学语文小组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教学;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并选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合作学习小组的组长,这样的教学适合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适合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进行把握以及掌控,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教师的关注。

一、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调动全班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小学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被广泛地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教学过程中。但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还要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如何配合才能让整个小组作为一个团队,使语文成绩获得整体的提高。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每组以4~6人为宜。如在6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在刚接班的时候首先就要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以每一组都具备好、中、差3个层次的学生为标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教师不仅要指导小组长在每一次学习任务公布后调动每一个组员的积极性,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组间的竞争以及组内之间的竞争。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被调动起来,语文的学习能力才会逐步得到提升。

二、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置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表扬,还要针对学生回答的程度以及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为小组加分。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不仅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还能为小组争得荣誉,就会更好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5课《艾滋病小斗士》的教学中,要紧扣本单元“无私的奉献”这一主题,让学生了解南非黑人儿童恩科西身患艾滋病,但他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与他一样的艾滋病病人的动人故事,让学生感知到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描写具体,用词准确生动,融科学知识、语言积累、思想启迪于一体的写作特点。在课堂伊始,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哪一个小组的课文朗读比较好,就可以在小组评价中为这一小组加上1分,同时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法”“启发提问法”“点拨法”“扣读导悟法”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而在理解“恩科西被称为艾滋病小斗士的原因”这个难点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比赛发言,提升每个小组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采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每一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确定自己在合作小组中的学习地位,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但是根据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不相同的特点,教师要采取不同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组内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清教师的口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从多媒体展示的问题中更好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够让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还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思路更加清晰,教师采用多媒体展示每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更好地将思维集中在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上。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2课《桂花雨》的教学中,针对4年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能够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内容,让学生体会作者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师基本采用全放的方式,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适当进行点拨,让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快乐,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而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进程适时出示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读懂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

总之,在小学语文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让每一个小组的组内同学都能够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当中,最后教师要强化小组评价,充分开展组内的竞争以及组间的竞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運用能力。

参考文献:

李武平.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四条途径[J].甘肃教育,2010(14).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策略初探 篇12

一、趣味性的课堂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提高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被吸引,使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要学习的知识有探究的欲望。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来进行设计,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1.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导入

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很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来进行课堂导入的设计,使学生在被吸引的同时想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了动物变色龙的一组图片,学生立刻被吸引,非常专注地进行了观看。接下来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文内容探究中:变色龙为了更好地生存,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进行颜色变化。那么课文中的变色龙是什么样子的呢?通过自然的过渡,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地进入了语文学习和探究中。

2. 利用情境进行课堂导入

学生在探究语文课文内容时,由于和作者生活的年代有一定差距,这就使学生不能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课文中蕴含的深意。为了使学生能深刻地体会语文知识,提高他们探究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让学生直观地进行感受,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时,教师可以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让学生欣赏,,在优美的乐曲中,学生好像听到了淙淙的流水上,感受到了泉水的清凉和甘甜,,让他们具有身临奇境的感觉。接着让学生进入到课文内容的探究中,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掌握课文的深层内涵。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来进行精心设计。课堂导入除了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外,更重要地是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使学生充满兴趣地语文知识的探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师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就需要在课堂上积极地进行师生互动,使学生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使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获得发展。

1. 创设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 , 促进师生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学生从被动学习的角色转变成了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新的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使他们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的想法,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教学。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能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并针对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练习。在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消除了对教师的畏惧,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能大胆地提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分析,使问题得到解决。

2. 利用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 实现师生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学重点内容进行提问,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掌握课文的重难点,使他们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巧妙的方法来进行提问,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他们进入高效的学习状态。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如果是你的话,会不会和文中的人一样帮助禾苗生长?应该怎么办?让学生通过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深刻理解:要遵从事物生长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 组 织语文学习活动 , 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小学生活泼好动,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让他们动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他们的有效提高。如果教师一味地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久而久之便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实际特点,巧妙地将活动元素引入课堂中,从而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互动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开展体验性、竞赛性、展示性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对于一些表演性较强的课文,可以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为了演好课本剧,会认真研读课文,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课本剧表演中,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此外,还可以开展朗诵比赛、演讲、辩论会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上一篇:社团建设的意义下一篇:协同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