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通用11篇)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1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江苏省溧阳市后六小学彭云
创新,一个新的时代精神。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因此,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了当今的首要位置。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发展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从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特点出发,将创造性的培养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及教学目标,我们不妨尝试以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知识是创新的基石:讲授――接受式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主要是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学生掌握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但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并不像传统教学模式所说的那样是被动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倍尔认为,在有意义学习中学生并不是将现成知识简单地“登记”,学生必须具备适当的知识,以使学生进行新旧联系。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学生在接受式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地弄清已有的.知识,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体系中去。当学生不能进行新旧联系时,他就会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新知识进行调整,用适合其个人知识经验的学习方式重新表达或理解新知识,使旧知识成为接受新知识的基础。
由于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彻底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中将新知识原封不动地注入到学生这个“容器”里去,而采之以少而精地讲授,使教学具有启迪学生思考,开动学生“思维机器”效果。
二、从模仿到创新:示范――模仿式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重视学生的创新,不是不要模仿,而是要扩大模仿领域,为创造积累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学会从“仿”到“创”,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认真做好示范。学习技能一开始就要求教师做好示范,提供好的“模型”,使学生的技能与积极的思维活动相联系。
(2)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掌握技能靠练,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抓住适当时机多为学生创造练习的机会,如鼓励自告奋勇者将自己的习作朗读给大家听,或每个小组在相互交流基础上,派出写得最好的学生上台朗读作品,让其他同学记下好词好句,选出好的作为模仿的样本。
学生是教学的“被组织者”,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以下方法:(1)有目的地模仿。有无明确的练习与要求是掌握技能的先决条件。练习是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简单的重复并不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形成练习的内部诱因,有无目的的模仿是能否体现创新的标志,因此学生必须带着目的进行模仿。(2)掌握练习的方法。学生应在每次练习之后,检查自己的练习成效,保留优点,克服不足之处,善于吸取他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有助于巩固和提高已获得的技能,提高练习的质量。
三、导学是创新的中介:指导――自学式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传统教学仅有“教法”而无“学法”,学生惯于记住教师或书本上的现成的结论而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要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必须从学生的“学”上着手进行改革,把以讲为主变为以学为主。然而,教学中没有单单教懂教会的,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通过致力于“导”,可以使学生达到“自学求得,自求得之”的教学效果。
教师是指导者,在教学中应注重:(1)预习指导。预习能为上课做好准备,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主动地位。对预习的指导,首先,要求教师提出预习要求,让学生明确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及时把握预习情况,对预习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预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2)学法指导。它包括教给阅读方法、指导思考问题的思路和指导学生记笔记。良好的阅读:方法有助于深刻地理解课文,鼓励学生多思考、学生的思维水平、知识水平、学习动机,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在教学中应:(1)学会读书时首先应细心体会、深思熟虑,不能读书不求甚解。其次要善于读书,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再次要积累掌握知识的方法,为创新打造坚实的基础。(2)积累学习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形成了这样的学习方法: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练习。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自己的学习特点。因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还必须积累具有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是创新的必经之路:提问――讨论式
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形成师生交往的核心。在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问题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出发,提出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启迪、引导学生思考,就能使学生形成思考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促进学生达到培养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
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应:(1)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并非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只有那些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成为讨论的主题。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设计问题。(2)创造性地运用提问技巧。首先应善问,在提问中,可以运用“为什么” “你有什么看法” “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关键词,不要提对讨论有暗示性的问题,也不要提含糊不清的问题。(3)从旁指导。提供信息。(4)延迟评价。由于创造力本来依赖于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的结合,评价是不可废除的,但至少要推迟在讨论之后进行。
学生是讨论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这样学习:(1)具备讨论的心态。(2)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时组员发言的频率越多,收获也越大。因此,在讨论中,需要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和投入。讨论时,要充分利用已学的知识,随心所欲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要迅速而正确地从记忆中检索出讨论所需的知识;要旁征博引,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断开拓自己的思路。学生要围绕问题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地创新。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2
一、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环境,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
要想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要要有一个相对自由和宽松的外部环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学生, 对学生一视同仁, 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和信任,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敢于表达自己看法和进行创造的学生要给予精神或者物质奖励。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实际上是可以多种多样的, 可以是模拟表演也可以是朗诵比赛, 可采取电教手段也可以通过绘画展示, 这些方式不仅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本的内容, 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创新性的进行角色的互换, 让学生体验老师的角色, 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能够很好的营造课堂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习也会更主动, 也更加愿意进行提问。如在学习了《草船借箭》之后, 一些学生会向老师提问, 这些箭应该是诸葛亮通过计策从曹操那里骗来的, 那为什么不叫做“草船骗箭”?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就引发了学生的广泛讨论, 有的学生认为借比骗要好听, 另一些学生则认为这些箭最后要通过打仗“还”给操作, 所以才用的是借。这种形式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很好的开阔, 同时也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由此可见, 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情感
兴趣对于小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想很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的教学过程中, 就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组织一场“新型玻璃自我介绍会”, 让每个学生搜集一种自己喜欢的新型玻璃的材料上台发言, 进行互相交流。这样就可以将一节枯燥、抽样的说明文转化为了解科学知识的讨论,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的有兴趣, 学习的效果也会好很多。这种稍微改动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调动, 参与讨论的过程也使得学生的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最后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想象一种新型玻璃, 这样就可以将课文进一步的进行延伸, 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也会进一步提升。这样的语文课程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使得课堂的教学氛围更加的活跃, 也能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所学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才可以活学活用, 也才可以对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设计语文教学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大胆放手开展实践操作, 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收集、阅读、比较、整理、制作、设计、竞赛以及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实践活动, 学生会更加清楚的了解到实践内容的价值, 学生学习语文的责任感和兴趣也会大大的提升。同时在解决问题和战胜困难的过程中, 学生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有能够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好语文知识的信心,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小结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创新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创造型的人才则必须要有创新能力, 而小学语文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优势。激烈的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不仅对学生自身是一笔重要的财富,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本文主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 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思路和方法, 希望能够为其他老师的语文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 (15) .
[2]邱萍.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科学 (小学教师) .2010 (03) .
[3]付兴超.以读促悟, 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J].现代阅读 (教育版) .2012 (05) .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3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育;儿童;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教育的重点就是解答儿童心中的疑惑并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兴趣。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小学教育儿童化、自动化、个性化和艺术化的特点,小学语文教育要形成本学科的教学特色,不仅保证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也要保证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高创新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人们的词汇,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实用性、人文性、连贯性和外显性这几个方面。
首先小学语文的基础性主要表现的对汉字、拼音、词汇、语法、作文和朗读、背诵、说话的基本能力的要求上。也就是说通过小学教育,小学生能够达到这些目标。在汉字的学习中,小学生能够知道汉字笔画名称、汉字的笔顺、间架结构和高频部首,通过六年小学语文教育,生活中常用的字要熟练掌握,同时熟练运用铅笔、钢笔书写,有的地域要求学生还要掌握毛笔的书写。在拼音的学习中,要学会所有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读音。在语法的学习中,明确区分名词、形容词、代词、数词以及动词、量词、副词和连词等词类的特点。对于词汇的学习来说,小学生一定要掌握由常用字构成的8000个常用词语。通过作文的学习,小学生能够区分简单的作文类型,如记叙文、小议论文、应用文和诗等基本形式;并且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程度较高的文章;标点的运用正确合理,书写规范。
小学语文学科的其他特点重点介绍一下人文性和实用性。语文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语文课文多体现人类美好的感情。比如一年级课本选取的骆宾王的《咏鹅》。这首诗非常的简单: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虽然只有简短的两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白鹅于水中嬉戏的场景,画面优美,诗词简短但朗朗上口。通过这首诗,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提高。我国古诗词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小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主要表现在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听话能力、观察能力、解读能力、创新能力。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近几年教育界探讨的重要话题。素质教育的推行让学生获得最大的解放,教学模式也是越来越多样,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是合理安排课堂时间,一定要确保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思考反应的时间。由于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经验不足,所以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一定要给他们留出反应和思考的时间。以小学三年级上册中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一首表达思乡情怀古诗。小学生可能很少能够理解这种思念家乡却不得归的心理,同时对诗中出现的事物接触很少,比如说“茱萸”。为了让学生得到最为直观的感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把基本的知识点讲解清楚外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反应。
二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小学生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很多疑问,在小学语文教育重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增强创新意识。以语文教育中的多音字为例,我国汉字博大精深,很多汉字不仅有一个读音,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同一个字有不同的读音呢。这时候要引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疑惑再进行详细的知识点的讲解。比如“系”,在词语系鞋带中它的读音是“ji”而在词语联系中它的读音为“xi”很多学生再发现这种情况后会产生疑惑,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学生进行讲解,并且鼓励学生总结另外的多音字。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多音字这个知识点,也学会了举一反三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三是综合使用音乐,美术和话剧等其他教学手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不能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多以静态教学为主,这不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音乐和美术等应用到语文教育中,可以有效调高课堂效率。举例来说,小学语文中有《桂林山水》一文。这一篇课文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小学生喜爱故事性强课文,学这种类型的课文小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可以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够与之相配的音乐,然后进行配乐朗诵。另外,在掌握了整篇文章之后,老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象画出来,并进行点评。
四是从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课外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比如说学习完《青山处处埋忠骨》之后,一般会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比赛的形式和比赛用服装以及比赛的评分标准完全可有由学生来制定。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了保证学生成为创新性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刻不容缓。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色,在创新能力培养中要不断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雷翠琴.浅谈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教育(行政版).2011(Z2)
[2]刘艳华,张兴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06)
[3]王东凤.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8)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4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发展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尤其是小学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要求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敢于创新和超越,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我以为语文课堂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和顿悟能力,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一、诱导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它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过程。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大胆求异,重现新事物,获得新感悟和新知识。
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正中见反,异中求新,给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之感。如在作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描奇,探新,写出新的时代气息,写出新人新风尚。使文章内容不落俗套,不老调重弹。对这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面两方面去争辩。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了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善美的火花。
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从各个方面以分析探讨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思维结果和一种思维方式。任何发明创造,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创新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字多组词,一词多造句,句式的转换,扩词训练,扩句子训练,一题多做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示学生的本能。
三、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主体性教学,即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质疑等实践探索活动,从而发现问题潜在的神奇奥妙,领略其中的真谛。
教学中我们要“以学导致”,建立生动活泼互助的自主性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变“一言堂”为“群言堂”。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中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而教师是组织者、激励者、协同者。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当少说,少讲,把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群体互助学习。其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化,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述、交流、评价,使课堂教学成为活动的教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探索的过程,萌发创新意识,人人参与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新型人才。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5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强化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这样才能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最高目标。当前如何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小学语文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播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结合课文教学,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源于思,动脑思考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大凡创造者,无不从发问开始。你对前人敬若神明,人云亦云,创造就失去了孕育和生存的土壤。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质疑,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积极参与,开动脑筋,自己构思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的培养。例如课文教学讲述《两只小狮子》一课时,学生对林中之王的狮子产生怀疑,纷纷举手发言。其中有个学生问老师:“老虎是兽中之王,老虎怕不怕狮子?”一会儿,他又问:“鳄鱼怕不怕狮子?小鸟怕不怕狮子?”老师面带微笑:“我想是怕。”学
生分辨说:“我想不怕,狮子只有在陆地上生活,鳄鱼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狮子要是到岸边喝水,遇到了鳄鱼,肯定打不赢鳄鱼。”又过一会儿,他再一次举手发言:“老师,我想到,小鸟怕狮子,小鸟落到地上吃东西时,很可能被狮子逮住吃掉。”这堂课,在老师创设的民主、平等、自主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创新激情得到了激发。
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但无论改什么,目的还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模式的确定上更应体现出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视,确立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张和人格的自我实现,这就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挑战。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以发现、探索、创造的空间,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使命。
爱因斯坦曾表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不懈地将学生能力的获得、拓展、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鼓励他们创新、创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求知的欲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狠抓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素质
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①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力求思维的独特性;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③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④使学生形成独特的知识结构;⑤培养学生活跃的灵感。
三、教学民主化是打开创新之门的“钥匙”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点是不可忽视的,即教学要有民主精神,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主导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学习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培养。因此,我们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做到学有所思,读有所得,思有所创,在教学中经常做到民主、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反驳、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教师要满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创新。这样,民主化、科学化就像语文教学的双翼,他能载着我们从必然王国逐渐飞向自由王国。可见,营造一种民族、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是多么的重要。教师由领导者变成了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由教变成了导,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6
按照多元智能理论,作业的目的是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有效的作业设计有助于扩大学生学习的内容领域,发展他们的智力潜能。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与特定活动相关联的,对小学生而言,作业是与创新能力相关的重要活动。因此,本文认为,优化小学作业设计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对小学作业设计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的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确立和稳固。
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呢?这便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小学作业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作业设计成品化,作业练习一刀切,作业练习以应试为导向。
1.作业设计成品化。市场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练习册、习题集等成了老师们直接现成的选择,老师们倾向于不加思考地将这些资料作为作业,少有老师结合自己的体会、贴近学生生活地去设计和布置作业,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作业感到乏味甚至“毫无知觉”,使他们难以产生联想、难以积极思考,当然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
2.作业练习一刀切。每个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爱好等方面是呈现出差异性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学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可能学习优秀的会认为很简单而草草了事,成绩欠佳的则会认为太难了,自己不会做而产生恐惧、抵制等情绪。所以,对所有的同学搞“一刀切”,不因人而异地设计作业,是难以让不同的学生都产生兴趣的,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创新的原动力。
3作业以应试为导向。期中考试考什么?期末考什么?毕业会考考什么?当这些成为老师们所唯一关注的话题的时候,一切都会围着考试转圈了,在作业设计上就表现为:布置大量的习题,强调重点知识点,强调标准的解题步骤和标准的答案。
那么,鼓励不同角度的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以及结合生活解题这些呼吁也就被撇在一边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日复一日的习题中逐渐枯萎了。
二、优化作业设计以培养创新能力
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为了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本文认为有不同的作业设计模式可以借鉴。老师可以有比例地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验乐趣、丰富知识、增强运用和创新能力。1.操作型作业。操作型作业是指以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动手能力为目的的作业类型。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地方可以运用此类作业。例如,讲授到《巨人的花园》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尝试将文字所描述的画面绘画出来,或者让学生自由形象巨人的花园是什么样子的,并让学生们相互合作,分成小组,最后将他们的绘画贴出来,以起到自我评价的作用。这样的作业,显然可以增强学生大胆想象的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基础性作用。
2.观察性作业。这类作业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他们自由描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想法,并组织讨论,让学生们在讨论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比如,学完《神奇的张家界》后,有条件的可以带领学生到张家界(或者学校附近的山地景观)实地观察,让他们观察、感受并思考这些景观神奇在什么地方,并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神奇的景色。这样,他们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景色”了,而是亲身观察到的,并加入了思考和探索,也就是说他们学到了新的东西或者在尝试接触新的东西,而这不就是创新么?
3.调查型作业。调查是增加学生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比如,可以带领学生们到乡村,让他们看哪些植物是知道名字的、哪些是没有见过的、这样,他们的思维就活跃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无形之中创新的素质也就积累起来,持之以恒,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就不再是空谈。
优化小学作业设计关系到教学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真心希望老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们结合实际进行创新尤其是作业设计上的优化,逐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满怀信心积极行动起来。
参考文献
[1]顾少志在作业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09,5(2):686-687。
[2]唐瑞军小学作业设计与练习的时效性研究.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南京,2006:3-5。
[3]束素芳充分发挥作业设计的导向作用.江苏教育报[N],2011,11,18(003)。
[4]高爽谈小学科学教学错误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J],2010,10(2):676。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策略 篇7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良好的兴趣、爱好能激发人们积极去感知、想象和创造, 从而取得创造性成果。在教学中, 我注意引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 我让学生先听《好汉歌》, 然后想象《水浒传》中众多梁山泊好汉, 并提问:“同学们最喜欢哪一位好汉?”一石激起千层浪, 同学们纷纷道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 这时, 教师因势利导, 进入课文的教学。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 主动性、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萌发了。古人云:“知之必好之, 好之必求之, 求之必得之。”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 是创造的原动力,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至此方是长进。”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疑———释疑———质疑中对讲授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 以期师生共同探讨, 进而增长知识, 开拓思路, 培养创新精神。如指导学生分析《愚公移山》中愚公形象时, 我让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愚公是一个愚而又笨的“傻子”, 高山挡道, 绕山开道或者干脆搬家就可以了, 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为什么要去挖山呢, 而且还让自己的子子孙孙去吃苦头?有的认为, 愚公实不愚, 他不仅不呆, 而且还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经过讨论, 学生不但对愚公这个人物有了深刻认识, 而且也领悟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道理。懂得了如何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分析形象。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要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独出心裁, 不拘于“标准答案”的权威。同时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 从而让学生去怀疑、去超越、去创新, 进行创造性学习, 形成创造习惯、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
三、启发想象, 培养其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 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发挥创造的潜能, 做到既敢想, 又敢说、敢做, 从而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
课堂上教师应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促使学生围绕既定的教育目标, 对学习课题作多角度、多层次的见解。如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后, 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 他们会怎样?让学生这样学习, 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或启发学生转换角度推想情节内容;或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情节、结局推想未来情节。如教学《孔乙己》的最后一段:“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是活着还是死了呢?假设他还活着, 那生活会怎样呢?这样做, 不仅能引导学生对课文更深入地钻研, 而且能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创造。
四、注重开发非智力因素, 培养其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除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外, 还必须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 语文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可以发挥教材的作用, 点燃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8
一、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推波助澜
由于儿童知识少,阅历浅,面对生活,面对世界,他们常常带着种种“问号”来探索个究竟。正如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曾说:“问号是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遇事就问个为什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仅要保护学生的质疑,还要充分地开掘他们“质疑”的空间,进而培养他们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习惯,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笔者在执教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有学生突然问:“老师,李白写这首诗时是不是年龄很大啦?不然香炉峰怎么会升腾起紫烟?”笔者为解释这问题当堂课做了一个三棱镜以及滴水折射的实验。当学生发现太阳光被折射出七色光后都兴奋不已。笔者启示:“你们知道水蒸气吗?”学生回答:“比滴水还要小的小水球。”笔者顺水推舟:“是啊,由于庐山瀑布很大,再加上太阳的热量,在庐山的上空必将产大量的水蒸气。通过太阳光的折射,美丽的七色彩虹就出现了。”学生们不由惊呼:“噢!原来如此!”笔者趁热打铁:“那时,李白正好就站在紫色位置上,如果站在红色位置上,这首诗又会变成是……”课堂学习气氛一下子沸腾起来。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敢”创新的精神
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往往产生于思维的碰撞,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学会敢于挑战。
1.向学生挑战,特别是向好学生挑战。如在教《恐龙》时,突然有学生问:“这么多的恐龙怎么就灭绝了呢?”包括班长在内的许多学生都认为是为了争夺食物而自相残杀。笔者故意“挑拨离间”,“除了这种说法,是不是就没有第二种说法了呢?”而后,一位学生拿着《未来科学家》站起来说:“班长的观点是其一,还有其二,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这一下,课堂一下子炸开了锅。
2.向老师挑战。在一堂作文课上,笔者指导学生描写一篇《游狼山》,要求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的写下来。然而有位学生偏偏写像苍蝇乱飞的垃圾,像老鼠乱窜的小商贩。我怒斥:“离题!”他竟然回答:“老师,这正是我所看到的,也正是这些东西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狼山的美景,难道不是吗?长期下去狼山的胜景令人担忧!”我觉得很有道理,便因势利导:“狼山是美丽的,如果让你去管理,怎么管理?把想法写在作文里吧!”是啊,客观事物是多面性的,何必苛求同一性呢!
三、在课堂上,给学生预留创新的时空
1.教学环节要抓大放小,为创新提供时间
在教学设计时,要放弃那些繁琐浅表性的教学环节,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学生主动创新的时空。应该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突出教学主线,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畅的思维,才能激发创新思维灵动的火花。例如教学《槐乡五月》,根据文中槐乡美中蕴含槐花美、人美、人的心灵更美的特点,着重安排三个教学环节:一是找出文中描写槐花美、人外表美的句子;二是紧扣关键词句理解心灵美,懂得心灵美,朗诵心灵美;三是揭示人美的标尺,即人美等于外表美加上心灵美。通过简洁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能使用大部分时间来读、想、悟课文的美。
2.优化解答距结构,激发创新意识,为创新提供空间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其目的是开拓学生的思维。从问题到解决这一段过程,在教育心理学上称解答距。在教育心理学上把解答距一般分为:微解答距,即一看即答;短解答距,即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回答;长解答距,需要学生综合有关知识来解答;新解答距,要求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解决问题。有些老师喜欢用一些微解答距、短解答距类问题来创造一些如异口同声的从表面来看教学场面,可谓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但从实质来看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意识被压得无影无踪,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是教学中的“赤潮现象”,这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开发。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设计时,应精炼化微、短解答距的提问,多设计一些长、新解答距的提问,这样给学生留足学习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尝试新办法,通过启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运动中不断地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恐龙》中问题设计:(微解答距)霸王龙的外貌特征是什么?(短解答距)描写霸王龙外貌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长解答距)恐龙如此高大威猛,为什么到最后都灭绝了呢?(新解答距)保护环境很重要,如果有一天你妈妈随手乱丢垃圾,你该怎么教育呢?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9
青山乡中心小学
高秀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是一句饱含对历史深沉的审视,对现实冷静的洞察,对未来辩证的思索的至理名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它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而民族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潜能的开发,基础在教育,关键在教育。它是一项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学校教育与非学校教育相衔接、相沟通才能完成的任务,但是这项任务的奠基工程无疑落在基础教育上。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涵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动力源,没有创新意识就没有创新。创新意识主要是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批判精神等因素组成,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多质疑,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如在教《蓝树叶》一课时,我们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问一问学生见过的树叶有什么颜色,当学生回答树叶有“红”、“黄”、“绿”几种颜色后,板书课题:蓝树叶。在“蓝”字下加一个着重号“.”,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兴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的,拥有创新能力的人必然要有质疑精神。我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周,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正是这种怀疑和挑战的精神财富,导致了伟大的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如在教学《春晓》一课,在自学的基础上,要求设问质疑,把不理解的字词或疑问提出来,这时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经过归纳,学生提出两个很有价值的问题:(1)“春眠不觉晓”,说明睡得很香,那么究竟是早上睡得香,还是晚上睡得香呢?(2)“花落知多少’’,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老师让大家都谈谈自己的看法,并且要从课文中找出充分的理由,有效提高了质疑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创新能力与人的个性品质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创新个性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增强、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众多人格特性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独立性和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语文学科的综合功能,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如此重要,那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首先,丰富学生表象,积累想象素材。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其次,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当学生领会了课文的寓意后,从一个新的角度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顿时,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青蛙跳出了井口,看到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很大,知道自己是错了,小鸟说的是对的。”有的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真美,高高的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我们要对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给予赞扬,并建议他们把刚才想的写成一段话念给大家听,他们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创造性思维就是应用独特的,新颖的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根据小学教学实际,主要培养以下四种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针对一件事提出几种不问的处理办法,可以训练发散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乌鸦嘴里的肉被狐狸骗走了,它接下去会怎样做呢?每个学生至少要替乌鸦想出两种做法。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想出—了许多办法,大家的思维都得到了训练。
2、发展逆向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逆向思维由于朝着与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问题,因而它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理解和答案。在语文教学中,将教材里的因果系颠倒,引导学生由果溯因,进行逆向思维,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思维的深刻性得到培养和训练。例如,在学生理解了《草船借箭》的内容后,让学生想一想:诸葛亮果真在三天之内造出了十万支箭,以后周瑜对他的态度会不会改变呢?这样,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可以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形象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实物、板书、幻灯、挂图、放录像、电脑等直观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训练形象思维的有效手段。同时,学生在看中观察力也得到了增强。例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在一个杯子里装了少半杯水,把盛了水的杯子放在讲桌上,让一个个子不高的学生把手伸进杯子试一试,够不到水,老师让他们把桌上的小石子放进杯里一些,水位升高了,这个同学再把手伸进杯子,水没过了他的手指。通过这一演示,学生们很容易地理解了乌鸦是多么聪明,同时形象思维得到发展。
4、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直觉思维直接性,快速性的特点,使它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题直接猜测课文内容,是训练直觉思维,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做法。在教学《达尔文和小松鼠》时,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要求学生马上猜测文章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凭直觉做出猜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手口小松鼠交朋友的事:有的说,这篇课文讲的是达尔文饲养小松鼠的事;还有的说„„教师不马上对学生的猜测内容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来了解内容。
创新是新世纪教育的神圣使命,当创新理论与教学实践像蓝天与白云那样和谐,像水乳那样交融之时,就是创新教育成功之日!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语文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吧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小学语文工作者,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造的萌芽。
教师与学生平等、和谐的地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气氛会更宽松,也就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师生共同思考研究的合作中,学生主动地探求知识,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三、善教善放,引导学生创新。
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问题产生疑问时,往往急于了解其中的答案,这时教师能采用的最便捷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学生佩服,同时让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但这样只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思想。若教师为了让学生“创新”,不管不问,听之任之,放任自由,那么就容易使学生形成真正的“胡思乱想”,达不到真正的创新,同时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教导学生,同时也必须学会如何放手让孩子们自主学习,放飞他们自己的想象。我们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探索知识的方法,然后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方式更灵活,让学生在探索中实现质疑的飞跃,以求创新精神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掌握足够的知识,以促进学生能够着手发现、认清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次发现。我们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合作学习,在他们遇到困难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而且能够渐渐养成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知识的习惯。
事实证明,从教导学生创新,到放手让学生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重要方式。
四、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把语文教学与现实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同样我们也应该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联系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成规的训练。而所有的训练,都必须与现实实际联系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在现实的训练中,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让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在赞扬声中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10
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目前我国把“科教兴国”作为强国策略,“十六大”更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上议程,号召人们自主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科学技术的重视。于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会自主探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本课题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旨在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摸索出一条新路来。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帮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很多学生的发明创造归功于老师或家长,学生自己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自主探究能力不强的怪现象。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对创新实践教育的研究很多,涉及很多领域与学科,而且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值得借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对自主创新实践的探索还远没有结束。它将随着人们深一步的研究更加细致、完善。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我们通过图书馆查阅及互联网搜索发现,同类课题对于国外来说研究很早也很多,对于国内来说也有相关研究。这会给本课题提供信息支持。同时我们也发现,虽然对自主创新研究的项目很多,但更多的是依托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利用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由一个活动真正地培养起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头脑的学生,还有待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理论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的理论、毛泽东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教育部关于自主学习、创新实践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此外还有以下理论: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按照社会和人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它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育层面宽,从封闭性向开放性教育发展,并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能
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3、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在1987年第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这个概念应用在教育领域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既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个人发展,又能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地发展,以保持全面的长久的发展能力,保证其在适应当时社会的同时也为适应未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对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更主要的是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课题的实施原则
1、普遍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对这一
原则,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社会学层面来看,普遍性原则既是社会公正、教育公平的体现,又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所决定的;从心理学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蕴藏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潜在创新能力。从这两个层面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层次性
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
标、内容、方法和途径。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
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
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5、活动性原则
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
操作、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究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6、激励性原则
即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孩子的创新往往源于兴趣、爱好,源于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我们要支持孩子的求新、求异、质疑和问难,鼓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进行新的探索,而不是置之不理或横加干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含已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光明路小学是一所省级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连年获得科技工作先进单位。
具有研究该课题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课题组的科研力量强。学校对科技工作非常重视,在人员、经费、时
间、设备上给予有力保证。学校每学期都会派遣科技辅导员参加培训,每周都会召开科技工作会议。课题组内教师科研能力都比较强,主持人完成《小学五年级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与研究》课题研究,朱秀梅校长完成《体育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
2、设备保障:学校已于2003年9月建起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每个办公室一台,多媒体设备先进,这些硬件设施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校有较完善的科技活动室,科技活动器材完备。
3、我校科技活动目前已取得不错成绩。连年获得区级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每学期都会有数十人分别在各类比赛中获奖。而且科技辅导员连年获得优秀科技优秀教师、优秀辅导教师称号。
4、组织保证: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该课题的研究,校长朱秀梅同志亲自管理领导。课题
组成员认识统一,明确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高,他们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5、人员保障:
主要参加人员有主持人邓洪丽,大队、科技辅导员,小学一级教师,专
科学历;成员:朱秀梅,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张若愚,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党蕾,德育主任,小学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6、时间保证:
课题组每周一次小型活动(可与业务学习结合),每月一次专题研讨,每学期一次阶段总结活动。学校教导处将对课题的研究情况随时跟踪调查,及时掌握研究情况。课题2009年结题,研究时间充分。
7、经费保证:
我校是多年的科技传统学校,拥有生、光、电的现代化教育场所。无论
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的条件和要求。本课题作为学校重点课题,学校将保证本课题活动经费到位。
综上所述,本课题组已经具有研究与系统总结本课题的可能,同时上级
部门和学校也高度重视本课题的研究,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保证。
七、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面向全体同学,重点在三年级实验。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
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
八、研究的内容
1、课题界定
本课题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课题,其价值在于整和课内外知
识,以科技活动为依托通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热爱思考,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学精神,培养深厚的集体主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2、具体内容
以课外科技活动为突破口,在参与活动中着重在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探
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法。重点解决在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家长“包办代替”,老师的“出谋划策”起主导作用的怪现象。真正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3、研究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方面找出恰当的方式与方
法。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九、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活动前、中、后言语和行为的变
化,并且根据观察的结果判断学生的思想变化。
调查法:谈话、问卷、个案研究等科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实验效果,以便于经验总结。
个案跟踪法:树立典型,重点追踪观察。为试验班每个学生建立档案,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经验总结分析法: 通过平时活动中的观察、调查谈话等及时总结如何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经验
谈话法:与个体或是全体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创新点,学会掌握创新的方法,树立活动可促进学习,更能让学生学会做人道理。
实验法:从三年纪随机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并取另一个班为对比班。进行实验。
十、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6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课题开题会议。准备材料,学习相关理论,提高理论修养,完成课题研究的各项物质准备
(2)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8月——2009年6月):课题组组织相关的培训、交流、研讨活动,实验研究;
(3)总结评估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1月):总结与结题阶段,验收实验研究成果。
十一、课题组成员
主持人:邓洪丽负责统筹规划课题实施
课题组成员: 朱秀梅、张若愚、党蕾
十二、实验的预期成果
阶段成果:
1、研究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实物
2、科技活动方案、阶段汇报档案、橱窗
3、科技活动实施记录、图片档案
4、研究报告
5、反映研究成果展示的证书、论文等
十三、参考资料
教育实践网
依托课外科技活动
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策略研究
研究方案
邓洪丽
光明路小学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的灵感。可以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激发和爱护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语文课而言,广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种积累,一种沉淀,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必急于求成,而要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设法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上。如经常在课堂上抽取几分钟推荐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小小说,趣味阅读等,有时候讲到要紧处,故意戛然而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直到学生不满足于每天如此短暂的几分钟才告诉他们,老师讲的内容都在哪些书上,这就驱使他们主动参与,利用课余时间,一“读”为快,走出语文课本,迈入真正的文学世界。这样,读书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
其次,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新观念,树立学生自信的意识,努力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由地“呼吸”。学生任何一点富有创新的见解、观念、设想、意图、方法、做法和思路都要鼓励其表达出来,哪怕听着觉得出格、荒诞甚至可笑,也绝不允许嘲笑、讥讽和挖苦,不然,许多创新热情很可能会因为遭受打击而活力不在。作为一名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学生的“胡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能毁灭一个天才。”当教师不理解或者不重视学生的创造性行为时,学生就会与教师处于一种“隔阂”状态。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隐其学,则疾其师。”因此,要保护好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及学生的兴趣,就要多鼓励他们去发现,鼓励他们去创新。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帮助他们实现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
在传统的观念中,模仿与抄袭是画等号的。其实不然,模仿是由知识的吸收积累转化为能力的必由之路,人类总是通过模仿的渠道继承祖先的知识与技能的。语文学习是在儿童牙牙学语时起步的,语文能力是在课内外大量的经常的模仿中形成的。无论是教材中的范文,还是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以及课外阅读、观看、交谈,都不可避免地为学生表情达意示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教师和学生会作旧体诗或填词,起初都在于模仿。需特别指出的是,模仿是作文能力、朗诵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不要忽视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但是模仿不是目的,只是创新的一个过程,一种途径。在语文学习的指导过程中,要向学生揭示从模仿到创新的规律,始于模仿,又不止于模仿。在模仿过程中要逐渐增加创新的因素,逐步达到综合吸收,融会贯通,独立创造的境界。
三、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最终必须落实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从创造性思维训练入手。创造性思维从它们内在因素来看,是一种综合性思维。在训练中要全面抓好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等训练。只有这些思维训练抓落实了,创造性思维训练才有基础和前提,否则,创造性思维就是空中楼阁。这些思维训练要结合课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如记叙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侧重形象思维的训练;议论文、说明文的教学,可侧重抽象思维的训练;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中,可伺机进行灵感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在以上多种思维的训练中,可重点进行扩散(求异创新)思维的训练。扩散思维能突破现有知识圈的能力,或克服固定性的功能障碍,由已知信息产生新的信息,使学生得到新的认识或新的看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系统扩散思维训练,就会形成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逻辑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良好的品质。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其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好坏。”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就会有不竭的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河南省遂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探讨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推荐阅读: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10-16
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的探讨11-02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08-25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7-30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9-14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06-30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19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策略探讨论文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