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2篇)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民族的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部把“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振兴计划》的主要目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成为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热门话题。那么,什么是创新?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创新,我们要把创新的范围看得广一点,不要看得太神秘。”由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独立支配的学习,便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有了自主性,才会主动学习,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维的活跃,潜能的发挥,才说得上有创造。一个学生缺乏自主性,习惯于依赖老师指令被动学习,是不可能有创新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呢?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尊重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护,会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受教师,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便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发表各种见解,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解答或组织讨论。对自己没把握回答的问题,敢说不知道。极力避免简单的指责和训斥。与此同时,教师应打破那?师言堂的格局“。牵着学生的鼻子往”标准答案“里钻,更不能硬灌。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和帮助。其次,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叶老这段话道出了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学习指导与自主学习的密切联系。学生只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起来才会轻松愉快,学生自主学习才有了保障。
二.鼓励学生质疑驳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是勤于动脑,善于思考的表现。质疑驳问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动力,它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提倡驳问,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不迷信教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师应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疑,敢问,敢驳,发挥他们的创新潜力。当然,学生质疑驳问的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形成过程。这要靠老师多方指导。因此,应该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教师的问题应少于学生的问题,允许学生大胆假设,允许不同的假设并存,不强求同一结论。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随时提出问题,对老师或课本中的看法有异议的可大胆提出。比如从题目上,课文的语句内容,表现中心上,标点符号的运用上等多方面质疑。一旦学生能随时提出问题,或提?quot;标新立异”的见解,那么学生的质疑,驳问能力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也提高了。
意识先行了,途径必须开阔;操作得法了,效果必须明显。创新能力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只有意识不断先行,操作不断得以优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不断提高,国民的创新素质才能不断增强,振兴民族的伟业才能完成。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网友来稿)]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一、培养青少年一代的创新能力, 应从中小学开始
要培养中小学学生从小就树立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使他们懂得当前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在本世纪中和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希望在青少年。如果青少年既敢于创新, 又善于创新, 四化建设的步伐就会加快, 预定的目标就会如期实现。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重大变革和社会进步, 无一不是科技发展的结果, 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把人类的文明大大向前推进, 瓦特发明蒸气机, 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工业革命。从而使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 使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到一个重要里程碑, 使世界的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飞跃。19世纪的欧洲, 诞生了电力革命。从而使人类电气化逐渐代替了机械化。在20世纪中叶出现的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空间技术, 使生产工具由自动化到智能化, 使世界经济进入了空间的“黄金时代”,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了第一生产力,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因。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虽然通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和科技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要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代, 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必须使青少年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要使他们从小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这样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就可以培养起来。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是基地, 教师是关键
江泽民同志指出:“工作要有新思路, 改革要有新突破, 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培养一代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少年, 作为育人基地的学校, 工作就要有新思路, 就必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如果没有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 那培养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就是纸上谈兵。其次, 作为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更新思维, 要敢于从满堂灌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 要处理好一桶水与一碗水之间的关系, 而且还要常满常新, 要不断加强学习, 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 用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 如电脑的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处理和传递等。若老师是固步自封, 因循守旧, 没有新举措;如果老搞题海战术, 标准答案, 让学生死记条条、背答案, 应付考试, 那学生只能背着书本走, 还能谈什么创新呢?因此, 作为21世纪的教师不仅要有宽广厚实的知识功底, 而且要有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技能, 这就要求教师要高屋建瓴。同时, 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敢于改革创新, 善于用新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来启迪学生, 开发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第三, 作为教师要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带头人。常言道:“师高弟子强”。教师是课堂上的演员, 如果常年的老角色, 老唱腔, 那就是戏跳三次无人看了。作为教师, 如政治课教师对某一问题要敢于提出新观点、新见解, 在指导学生运用对某一知识原理时不要受教师思路或书本上答案所束缚, 只要观点正确, 逻辑严密, 表达清楚就行了, 思路可是顺向型, 也可是逆向型, 还可以是假设型。就象说树上有10只鸟, 问打掉1只还有几只。传统的答案是还有9只, 有的学生说一只也没有了, 因为打鸟时所有的鸟都被吓跑了;另有学生说仍有10只, 因为打掉的是小鸟, 这时鸟妈妈正从远处飞回来了, 不仍还有10只吗?又如一小姐拿100元钱买5元钱的东西, 店主说送她50元的货物, 结果店主补给小姐45元钱, 小姐拿着钱就走了, 请问, 这是怎么回事?有的同学答, 这是经商奥妙。如果缺乏此类知识, 将会出现扯皮或闹笑话。故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思维能力, 要做创新思维的带头人。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在青少年一代
“青少年朝气蓬勃, 思维敏捷, 敢为人先, 缺少陈旧观念, 最具创造活力。只有提高青年一代的创造能力, 才能提高国家的创造能力。”青年一代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黄金时代”, 由于中学生具有以上特点, 教师就应该紧紧地抓住学生的这一年龄优势, 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培养。从古到今, 凡是事业有成就的, 无不是在青少年时期就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 如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鲁迅三改志愿, 高斯的数学速算等等。中学生智力发展处于最佳时期, 他们敢想、敢说、敢干, 只要能正确引导, 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
(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能使学生面对现实, 面对未来和面对挫折和失败。只要有不畏劳苦, 敢于攀登, 不怕摔倒的人, 才会成为成功者。如诺贝尔发明炸药是九死一生, 爱迪生发明电灯, 是采用了若干种材料, 陈景润解数学难题多次受“四人帮”打击迫害等。如果怕吃苦, 怕失败或懒得动手动脑, 那创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2) 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具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要有振兴中华的大志大勇, 这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就需要教师培养。
(3) 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 必须要扎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不能忽视的是要教会学生牢固的知识功底, 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才谈得上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否则将会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
(4) 要广泛接触社会, 要与大自然交朋友, 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 要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积累素材, 同时要热爱大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丰姿, 如祖国的名川大山、名胜古迹、古今建筑以及鸟语花香、高山石林中千姿百态的各种形象, 栩栩如生的仙人抬轿, 仙女赏月, 惟妙惟肖的雄鹰展翅等来诱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向艺人、名人学习, 如根雕、石刻、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等。通过这些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启发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其次, 要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空余时间收看电视和阅读报刊, 增加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
(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手, 善于动脑的好习惯, 创新能力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发明创造或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 如在素质活动课中学生设计出多功能的垃圾箱, 对垃圾的分类处理, 变废为宝。又如数学中的一题多解, 政治课中的新观点等都叫创新, 也就摒弃不符合规律已经过时了的观念、观点和做法, 提出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或看法就叫创新, 具有创造事物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无论哪一门学科都有创新文章可作。同样是在一素质活动课上, 一学生设计出山水、园林、桥梁、溶洞为一体的旅游景点, 令人流连忘返, 另一学生设计出土家吊脚楼中的自动开关门灯。还有一学生想到保护森林, 提出设计不用烤火的保暖鞋, 即时停电, 静时自动开电的蓄电保暖设想, 也有的雕刻出逼真的鸟鱼形象。以上说明只要教师能正确引导,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改变过去授课中“传递——接授”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差异,我采取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精心选取合适的讨论话题和交流方式,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中浪费学习时间,最终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在讨论时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形式化;在交流时引导学生善于倾听他人的发言,随时随地捕捉个别学生的创新见解,并将讨论引向课外,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
在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双向的活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的重要环节,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这篇课文你准备怎样读”、“学习这篇课文你还想知道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交流学习情况、展示学习思路的过程中,去独立思考、独立发现。
另外,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活动,想象力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认识能力,是一种强大的创造力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力,这样就会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教学《画风》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让你来画风,你会用什么办法来画风呢?”这个问题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头脑浮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有的说:“树上的叶子被风吹落了。”有的说:“花儿在风的吹拂下正对着我点头微笑。”有的说:“风吹的小树乱摆。”有的说……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学生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在转换角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的不同,对学生的吸引力就不同,我在教学中有以下几点做法。
1师生间的角色转换。这种方法是教师创造某种设问,让学生解决。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参入学习过程中,也让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问题的同时增添了探索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转换。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让他范读。如果某个学生学习方法好,就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任命他当小老师帮助其他同学学习。如果谁理解课文最深刻,就请他去讲演。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凝聚着作者的灵感、激情、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如,教学《司马光》一课,我在最后面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司马光,你还能想出什么好办法救出小朋友?”这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挖掘了他们的创新潜质。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更要引导学生善于提问。
一、贯彻教学“无错原则”,使学生敢问
现象 课堂上,老师煞费苦心,循循善诱:“对于这处描写,你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举手者寥寥无几,许多学生或不够自信,或不够大方,勇于质疑问难成了优秀学生的专利。
思考 课堂上学生的质疑问难打破了一直以来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教师最希望这些问题能一箭中靶心,这种期待让许多学生丧失了课堂提问的勇气。教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负担,贯彻教学的“无错原则”,要将重点放在弄清出错的原因和如何纠正错误上,要让每个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
二、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让学生乐问
现象 教师正在教授第十一册中的《小抄写员》,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教师故作不解状:“我们也经常受到责备,但老师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微微停顿后,学生纷纷举手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思考 教学中要恰当地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征,充分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对敢于、乐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
三、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问题升值
现象 课上,学生自主提问,可学生的质疑五花八门,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小到标点,大到文章结构的分析,林林总总无数的问题混杂一起,课堂成了问题解答。
思考 首先,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对问题进行整合,哪些问题可以翻查工具书自行解决,哪些问题的确不明白,再把它记下来。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再次,教师不是笼统地让学生漫无目的地提问,而是要把握时机,积极指导学生质疑探究。可以对课题质疑,可以在阅读理解中质疑,可以在教学后质疑。
四、注重问题释疑,让“问”有所得
现象语文课堂,《仓颉造字》正激发着学生的浓厚兴趣,突然一学生指着插图发问:“老师,仓颉怎么有四只眼睛?”我的直觉成了我口中肯定的回答:“这是印刷上的失误,应该是两只眼睛的。”有一次,我无意中在资料上看到,仓颉是人和神结合降生的,长有四眼,我深感汗颜……
思考教师由于经验丰富,涉猎广泛,有时回答学生问题时,往往会十分“圆润”“妥帖”地将学生的疑虑化解,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学生出于对教师的崇拜,在这类似是而非的回答面前,便终止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究,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就胎死腹中。因此教师为不让“问题”止于自己,既要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又要坦率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决不掩饰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失察甚至无知,采取平等、诚实、开放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一起成长。
浅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1.1 不具备创新意识。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都是与课本紧密相关的,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思路和方法清楚明白,学生只是根据课本的内容去编写代码就可以了,没有遇到实际问题的实际操作,这样也就没办法开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如果给出的是实际的问题,那么学生就独立地考虑问题的实质,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既学会了把知识灵活运用在现实情况中,又能在实际的过程中领悟到新的知识和方法。
1.2 缺乏相互合作的意识。一般来说,传统的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验命题范围小,学生依靠自己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完成,没有给学生之间通过沟通和交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没有让学生学会怎么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任务,因此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非常不利。
1.3 无法进行综合编程。在现在一般教学的传统模式中,课堂的理论教学占了大部分,大概是百分之七十,而注重能力培养的实践课大概只占了其中的百分之三十。课堂教学以课本教材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抽象而枯燥的知识点,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学习的部分,内容简单,形式又单一,因此很容易导致学生进行综合编程的能力难提高的局面。
1.4 管理模式存在问题,专业书籍不够全面。对于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实践课程,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问题,一般只是把实践课作为考查的课程。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内容则多数不够科学不够全面。在现在的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没有一套科学全面又适合教学的教科书,再加上技能训练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更加的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1.5 老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相关课程的任课老师没有足够地重视,多数觉得技能课是作为考查的,没有像其他考试形式的课程那样认真对待,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没必要过于严格,致使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另外就是学生自己本身也不够重视,除了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外,认为技能课很简单,自己只要稍微花点时间就能学会,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去练习
2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策略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的思维不局限于书本和理论内容,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和对计算机领域的了解,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积极提出自己新的思想和观点。
2.1 明确教学目标和主体。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要充分的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增加课上的师生以及生生互动,在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下完成教学任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为第一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进步。明确了教学目标和主体使得学生在接受教学内容中能够保持一种积极、求知欲强、思维发散性强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状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乐于主动接受知识,创新能力不断的得到提高。
2.2 利用计算机领域的特点,进行开放式教学。基于网络的信息时代,对当今高校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更新的要求,提出了高校实验教学的新的理念:即以人为本,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利用计算机领域教学的特点,建立各自的基于网络的开放实验教学共享平台,让学生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条件下,灵活多样的选择、获得实验资源,并自行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具有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强调学生是实验的主体,并且强调实验独立设课,改变同一个模式培养学生,根据学生个性、特长组织实验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和潜力。
2.3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每一节课前给学生布置本课时要完成的任务,用完成这个任务作为动力,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4 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能力的培养:争强好胜,使学生乐于参加竞赛性的活动。因此,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好恰当的契机,组织一次汉字录入竞赛,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2.5 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必须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 高校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正是一种让学生把握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掌握高效有用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实践性教学,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高校计算机课程从各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到各专业的计算机专业课,无不体现着实践与创新,无不铬着信息社会的印记,所以,对于高校的所有学生来说,高校计算机课程是高校学生通往信息社会的钥匙、桥梁,而本课程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 结论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步是必然的。但创新又是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又靠教育。因此,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关键。受传统教育影响,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着注重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的现象,因此,许多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就这一问题,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名人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根据学生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大胆想象,智力冒险是合理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独创性人才。
1、使学生具有永久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创新活动,也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
什么说秦始皇这个皇帝功过兼半?为什么阿基米德说给他一个支点,他就能翘起地球?为什么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慈禧太后为什么不抵抗外来侵略?”……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学生有了这样的问题后,教师不能只简单的肯定和否定,而要抓住契机,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激发他们永久的创新欲望。
2、在创新方面,让学生具有坚强意志
历史证明,创造必然会遭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的勇气和胆魄,需要创新者的坚强信念和顽强意志。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从历史中看,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从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这些鲜明的、具体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极大益处。
二、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指的是一种逆向性的创造思维。其特征是用不同于常规的角度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而得出全新形式的思维成果。现行的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展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
朱清时院士在总结创新能力提高的技巧的时候称,出色的科学家之所以能源源不断地有新成就,在于他们有从不枯竭的兴趣,并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知觉,最后聚精会神地去研究它。由此看来,新发明新发现和发明家的思维习惯和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
四、要鼓励学生多发现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造的动力。任何知识的取得,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有同学创造性的提出了:①秦始皇陵规模的宏大可否想到耗费人力物力的巨繁,并与秦的苛政联系起来?②栩栩如生的兵马俑可否想到当时雕刻技艺的高超水平?教师抓住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于是课
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了起来。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大胆回答,敢于实践,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总之,创造并不是神秘的,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件任重而道远的的任务,但它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振兴民族科技和发展民族经济起着重大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担负建设中国和谐社会重任的必然要求。
作者简介:刘善飞,35岁,小学一级教师。1999年9月参加工作,2006年主管德育工作,现担任渔户寨小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
通讯地址:唐山市迁西县渔户寨乡中心小学
邮编:064304
浅谈对中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 篇7
对于“语文”, 叶圣陶先生为其作过精辟、科学的解释, 他说:“彼时国人之意, 以为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文本于语, 不可偏指, 故合言之 (称为‘语文’) 。”张志公先生也说:“这个语文, 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口头谓之语, 在书面则谓之文, 合起来称语文。”可见, 要学好语文, 口头语言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普通教育阶段, 语文这门功课应当教学生在口头和书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实际、切合日常应用的语言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学中只注重了对“文”的学习和训练, 对“语”却大大忽视了。或者说只看重了书面语, 却轻视了口头语。只有把“语”和“文”结合起来, 才称得上是完整和完美的语文教学活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镜头:某同学正在回答问题, 当说完前两句时, 后面的内容就含糊其词、语无伦次。有个别同学回答时, 表达能力很强, 既准确又简练。这说明口语是多么地重要!所以, 在日常教学中, 要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1 坚持课堂上师生对话
老师提问题, 学生做回答。这可能是课堂上最常见的师生对话模式了, 也最能表现出一个学生口语能力的高低。有的同学不管是日常家话, 还是严肃论题, 都能十分流利地表达, 令老师刮目相看, 令其他同学羡慕不已、只恨自己笨嘴拙舌。当然这样的学生为数不多, 大部分同学是辞不达意, 上下句不够顺溜, 也有个别同学象挤牙膏一样, 半天哼不出一句话来。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应该帮助他们, 首先要让他们有说话的勇气, 大部分同学可能是由于紧张造成的, 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多提问, 多交谈;其次, 学生即使答错了问题, 老师也千万不能责备, 要善意的去引导、纠正, 否则, 课堂教学就成了老师的“一言堂”、“独角戏”了。
2 加强口语与写作的结合
为了跟写作结合起来, 我利用写作课同时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如:写作前的指导和写作课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作文主题、谈论所选题材以及行文构思, 都是锻炼学生口语能力的好机会。写作课上最有效的口语训练当是口头作文, 通过口头作文, 可以帮助学生做到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有文采地进行口头表达。此外, 写作课上的讲评, 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可选择一些优秀习作和有毛病的文章念给学生听, 让他们比较优劣, 发现文章的优缺点, 再由学生口头发表意见, 进行评议、修改。这样, 学生的口语能力将会不断提高。有时候我也会采取这样的措施, 就是让学生分组互改, 每位学生从所批改的作文中挑出一篇最好的进行精改评批, 然后推荐作者在作文讲评课时上台宣读习作, 再由批改者作点评, 接着由全班讨论, 最后由教师总评。这样的方法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和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3 经常结合时政主题组织辩论会
每当看到电视上那些侃侃而谈的雄辩人才, 我们真是自愧不如, 然而, 这种能力也是长期锻炼出来的,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也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战国时代各国门人所豢养的说客, 无不是靠三寸不烂之舌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据说, 苏秦一开始是个穷光蛋, 连自己的家人也瞧不起他, 后来, 经悬梁刺股, 发奋苦读, 而练就了他的雄辩才能。然后游说列国, 身挂六国相印而一举成名。古代尚且如此, 那么作为新世纪新时代的学生, 这种能力更是不可或缺。所以定期定时地组织辩论会, 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能力、思维能力, 又大大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在一定程度上, 激发了学生想去表达的热情和愿望。辩论结束后, 教师进行总评时, 既要肯定正反方的优点, 又要指出不足之处, 并加以纠正和改进。同时每个发言的学生也会自我反省, 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 就是一种口语能力的进步。
4 定期组织座谈会, 总结阶段性学习成果
利用班会的宝贵时间, 组织学生座谈, 会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又解决了班级里存在的问题。在座谈之前, 老师要提出要求, 每位同学必须发言, 不管同学发言的时间长短、精彩不精彩, 大家都须鼓掌。掌声会给胆大的学生以激情, 而给胆小的学生则送去了信心。由于这种方式营造了轻松、活泼、愉快的氛围, 所以同学们发言积极热烈。如果是性格内向的同学发言, 老师可以跟他开个玩笑, 舒缓一下心情, 这样效果会更好。在座谈会上, 同学们畅所欲言, 无所不谈, 气氛愉快而又自由。当然这种活动不是无纪律无秩序的, 而是在老师的监督下、班长的带动下进行。经过多次的座谈, 同学们的口语能力会逐渐提高。平时不爱说话的同学, 性格内向的同学, 慢慢地变了。他们开始与同学们接触, 也开始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在课堂上还自信地举起了手, 回答老师的问题。座谈不仅仅限于班会, 在课堂上, 也可以适当地进行几次。一方面缓解学习上的压力, 另一方面锻炼了同学们的口语能力、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增进了彼此的情感, 可谓一举三得, 何乐而不为呢?
口语教学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放开让学生去说, 让他们大胆地去说, 哪怕说错了, 也没关系。总要比闭口不言禁若寒蝉强得多。只要坚持下去, 那么学生的口语能力会越来越强。学生的口才好了, 随之答题、作文的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口语教学是一项古老而又崭新的事业。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活泼、规范、有序地对中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势在必行,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当解放思想、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去努力开辟这一新的教育和科研领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中学语文教材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2】张志公.张志公文集【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1.1
浅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篇8
经验。
一、提倡阅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对学生不但要求“学会”,而且要求“会学”,现在的学是为了将来的“自学”。在教学中必须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关键的问题,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中,要把“参加”“质量总和”“反应前”“反应后”作为重点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定律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无论是否有老师,学生都能通过自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提问解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化学学习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可行的措施有:(1)让学生描述一下演示实验中的重点现象;(2)实验时让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实验步骤、注意事项,也可以预测实验的现象,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结论;(3)在习题讲解、试卷讲评过程中让学生讲解原因;对试卷中做错的题进行分析出错的原因及如何正确解析等。学生具备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在今后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能充分表达出学生的所思所想。
三、讨论、争论、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地位,采用学生讨论的方法,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例如,讲到《原子的结构》这一节时,提出问题“原子是一个实心的球体吗?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带电吗?”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这样学生在讨论时,就会有争论,在争论时,他必须寻找让人信服的理由,才能说服对方,他就会动脑子,看课本,分析、歸纳。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有效克服讲授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中的弊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四、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在教学中,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时,提出质疑“难道只能用实验室的仪器才能制取氧气吗?生活中没有替代品吗?”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作实验的装置。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强调自己的作品要与众不同,但要符合实验要求。通过收集学生的作品,发现形式多种多样。试管有的是用学生爱吃的棒棒冰管代替的,有的是钢笔、油笔的笔管,有的是葡萄糖酸钙的瓶子,有的是塑料扫帚的扫帚把等等。当一件件作品摆在你的面前时,你不得不惊叹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只要教师给学生足够的创造空间,就能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总之,教师的教学要有所突破,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而化学教学与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认真动脑,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一个不断创新的人。教师具备了这些能力以后,在教学中就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创新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92年最新提出的。他给创新下的定义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形式包括五种: 引进一个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每一种形式都包括创新的内容。创新在内容上包括新概念、新观点、新设想、新理论,或者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等。创新的含义,一是指前所未有的,即狭义的创新;二是引入新的领域产生新的效益也叫创新。包括运用原有理论揭示新现象、新事物;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等等。而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上面所述的新事物的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对现有教育传统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其根本目标应该是通过学生接受创新,创新素质最终溶入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民族素质的显著特征。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创新情感、创新人格的塑造,是创新活动的动力与保障系统,起到促进和调控作用。(2)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的掌握,是创新活动的操作系统,起到核心作用。(3)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创新活动的工具,起到基础作用。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属性和任务之一。高等教育无论是从属性还是从承担的任务来讲,都应该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也是办学的主攻方向。但是,由于受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影响,现行的教育体制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培养中个性发展和创造发明的因素。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而人才的科学研究素质和创新能力则主要靠高等教育阶段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是获取知识的关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增长率加快知识的陈旧周期不断缩短,知识转化的速度猛增。在这种情形下,知识的接受变得不再有以往那么重要,而对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的重要性愈发彰显。学生最需要掌握的是那些包涉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并非是靠言语所能“传授”的,它只能通过学生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而获得,要有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因为,创新能力是获得知识的必备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就很难把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得到的只能是书本上的知识,更谈不上灵活地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社会竞争力的保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
等教育职能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学习也开始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并将成为个人生存、竞争、发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社会的这种认知价值观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问题。如果高校能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他们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将为他们在未来走上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以及国外教育机构的介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集团进入中国市场,这些跨国企业集团需要大量高层次的本地人才,现在的大学生教育主要是统一的、单向的、被动的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国外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手段先进,科研经费充足,学术研究自由度较大,这些将导致我国优秀教师和学生资源的流失,严重威胁我国高校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高校必须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
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观念导致正确的行动。因此,培养创新能力应先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观念应该做到:(1)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创新的伟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认识到每个人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做出有所作为的创新,进而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2)正确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进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创新性学习模式及观念。(3)培养创新人格。即重点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问题意识”。自信是人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坚强的自信心带来顽强的毅力,可以使人们藐视困难和失败,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使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是那些涉及面广、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和技能。“问题”是学生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问题”的深化和解决。因此,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使潜在的、静态的问题意识转化为现在的、动态的问题意识。自由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等做法,注重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性课堂学习氛围。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专长,显示个性,并将个性中优良的部分加以鲜明化,不压抑个性,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设置学习目标和创新取向。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营造
一个有利于创新精神形成的整体优化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允许各学术思想的充分讨论,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活跃学术空气,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一个思想活跃、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崇尚创新局面对鼓励创新和创新实践有决定性作用。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进教学创新,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要有一支适应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应对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业上严格要求,并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进行知识更新,把最新的学科前沿的知识介绍给学生。在保证学生获得大量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提问,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敢于挑战权威,以不同的思路考虑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互动的学习氛围。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创新。这就需要做到,(1)转变教育观念,即“实现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向学生是知识的能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向驾驶式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教师观的转变;实现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学会学习、情感和社会交往技能和谐发展的教学观的转变”。(2)采用创造性教学法。所谓创造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创造活动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运用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来吸收已有文化成果,探索某些未知问题所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3)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即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将文字、图形,甚至声音、动画等表达知识的媒体结合起来,既可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的教学效果
3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发展交叉学科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世界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因此,要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必须对学科专业的设置进行深入研究,调整不合理的学科专业,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使学生通过交叉学科做出突破性的有创新的成果。学生们一旦学习了不同学科的理论,掌握了不同学科的实验方法,就会自然地进行交叉思维、跳跃式思维,创造的灵感由此而生,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创新点,攻克一个个难题。为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应设立开放型实验室,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且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教师可针对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之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
4.健全适应创新教育的管理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支持创新的教育管理机制来维系和支撑。学校应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并与学生研究方向、课题需要相结合,允许跨专业选课。发表学术
论文可以锻炼大学生科学研究、写作能力,应鼓励学生积极撰写学术论文。同时,创新还体现在知识的创新运用,即把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到生产生活中, 或运用原有方法解决新问题,从而产生新的效益。
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应该做到:(1)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2)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手段。彻底改变以考试为中心,以知识掌握程度为基础的教学制度,探讨考试制度改革,实行多样的选拔制度,多元的评价标准,在评价中要体现知识是基础、创新是目标的指导思想,评价重心要向创新能力倾斜。(3)坚持正面激励。现代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就总体而言,对大学生的正面激励远远优于负面批评,正面激励有事半功倍之效。应善于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允许并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真正做到畅所欲言。
四、结 语
总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国家创新教育的实现,关系到全球化高层次人才竞争战略。尽管改变传统的高等教育还有许多困难,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们不懈的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改革大学生教育,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创新教育为一体,就能使大学生在未来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真正成为具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职业发展教育
论文题目: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班级:金融F0805
姓名:周磊
学号:200846910918
授课教师:何文高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知识的创新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也许有人说,创新是科学家的事,与小学生无关,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小学生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重视其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在小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
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营造一种个性得以自由发展的宽松氛围,乃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例如:教学这道应用题“丽丽家有18只母鸡,六月份下了450个蛋,比五月份多下了36个。这两个月一共下了多少个蛋?”通过分析,不难看出题中的18是多余的条件。若根据此题的要求,学生很容易解答,但这样就显得很平淡。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解答完毕后,再提出问题:如果要使18成为有用条件,题目问题应该怎样改?随着这一问,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整个课堂气氛顿时活了起来,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及答案:
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18=25(个)
五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36)÷18=23(个)
五、六月份平均每只鸡下几个蛋?
(450+450-36)÷18=48(个)
这样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知识得到深化和提高,并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主动质疑是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的关键。
著名教育家费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古今中外许多事例都早已证明,只有善于思考、敢于发问,才会有学业的进步,事业的成功,发明创造的出现。要激发学生内存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地探求新知,促使其完成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我认为,就必须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从而形成“学生问,师生答”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聪明才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疑”是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将课文中不懂的,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以待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解决。引导学生质疑,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促使其发问,让他们在“思”和“问”的兴奋状态中进行学习。由于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他们提出问题范围较广,内容较杂,往往缺乏典型性。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建立一种“提问”气氛。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能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了条件,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
比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诸如以下许多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这样,学生一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胆发言,抒发心声是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重点。
现实生活中,面对同一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同样一个道理,对于同一个问题常常有许多种解决办法。更何况有人说过“人的创造力就是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扩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呵护学生的自由想象,唤醒学
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的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就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四、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新的知识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你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
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组织了学生动手“分一分”采用了小组学习的形式,把全班分成3人、4人、5人等人数不等的小组,每组都分给40个小正方形,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有不同的分法。同学们兴趣很高,有时每次每人5个,有时每次每人3个。3人一组的同学,最后剩下一个,大家讨论怎么办?能不能再往下分?使学生初步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随后,在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纸上的小花。有的组是50朵,有的组是60朵。学生在表示分掉的花时,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我发现有一个组他们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而是直接写上每人12朵。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意思,他们的代表自豪地说:我们要想平均分给5个人,这些花正好排了5行,所以每人分得一行就是12朵。这正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表现。在这次学习中,学生不仅理解了除法的意义,学会了平均分,还积累了除法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把学生摆在了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了条件。
浅谈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 篇11
一、利用教材,创设情境
当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新取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自我教育已逐渐被确立为当代教育的中心或主题。现在语文课本的选文,不管是哪种版本,在反映客观的同时都强烈地体现自我。其中包括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和创造新的自我。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他们乐于接受在感性的基础上悟出的道理。“情必依于理,理得然后情真”,我们应利用这一点,改变那直白的、空洞的说教,利用文本,加强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让学生眼中有形,心中有情,在感受形象和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激励能力,进而形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笔者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利用文中鲁达与郑屠一善一恶的鲜明对比,引导学生向善,并能在日后生活中自觉地摒弃不良言行。为了更好地联系实际,教育学生,笔者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讨论:鲁达的做法令人称快,那么,在今天的法制社会,鲁达的做法可不可取呢?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遇到问题要通过正常法律途径解决,不能冲动,要善于控制自我,更不能触犯法律。这就在自我激励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目标。
二、课外拓展,潜移默化
新课柡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时,应充分利用这丰富的资源。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很多卓有成效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于早年的古诗文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由此可见,古诗文的诵读对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着不可轻估的作用。古诗文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首先要通过反复诵读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才能领悟诗文的理。这是学生在不断的激励自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中完成的,这一目标如能顺利达成,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古诗文的诵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带头背,带头欣赏。课余,举办各种有趣的活动:诗文接龙游戏、古诗鉴赏、古诗之新解、我唱古诗(为古诗词配乐)等活动。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锻炼了他们的意志。
除了古诗文,还应推荐各种美文给学生阅读、欣赏,让他们在感情的调节和启发中阅读美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追求真理的情感并能在实践中运用。
三、自我反思,作文实践
随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产生了自我认识的浓厚兴趣,主动性提高了,但学生的自我评价因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不够客观、准确。现行课本的选材比较贴进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与作品中人物的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例如《伟人细胞》,我设计了这样几个讨论题:你对贾里的伟人计划以及他在日记中的自我评价有什么看法?贾里的哪些作法你同意?其中哪些事情你也曾经做过?当时你是怎样想的?你现在怎样评价你过去的那些做法?你想知道同学眼中的你吗?老师和家长如何评价你呢?通过与作品中的人物比较,联系实际,学生正确认识了自己,知道了自身的优缺点,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了基础。
青少年处于心理成长期,他们想独立,却又不成熟,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语文教师应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可以让学生写随笔,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与家长或老师交流,解除心中的疑惑。平时的作文训练,也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他们说心中的话,说想说的话。有一次,我给学生看了一个《苹果树的故事》,它借助苹果树与一个小男孩相处的情节,歌颂了母爱、父爱。悠扬的音乐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现场写作没有一位学生无话可说,很多学生还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样的写作,学生有话说,他们也爱写,质量也就提高了。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反思自己,反思过程中认识自己,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从而激励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指导学生养成随时记下自己思想的习惯,既培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还提高了他们思考的能力,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浅谈对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 篇12
一、坚持用英语教学
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用英语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用英语教学有利于向学生提供大量说英语的示范,便于学生口头模仿,有利于激发学生说英语的欲望,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从一开始就要多说英语,用英语组织教学。一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也听不懂,教师就可以借助实物、图片、模型,配以手势、动作、表情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说下去,只要教师坚持说英语,学生就会逐渐提高听的能力,不懂的句子渐渐听懂了,不熟悉的话语渐渐听熟悉了,不清楚的词语渐渐听清楚了。听力理解提高了,开口说就有了依据和保证。没有足够听的实践是不可能开口说的,所以关键是教师一定要坚持说英语,使用英语教学。
二、课前 5 分钟的口语训练,促进学生口语的提高
每天学生轮流值日,从而获得均等的机会训练口语,时间2 ~ 3分钟, 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可以是每日报告、有趣的经历、故事讲解、与同学之间的对话等等。在值日生说完之后,必须给下面的学生提两个问题让他们回答,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也要给该生一个口语分数,并且记录在册。这是巩固知识和形成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得到锻炼,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培养了自信心,给每一个学生展示口语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加强口语实践
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环境。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操练口语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倡导学生课后多读、多说、多唱、多使用英语是很有必要的,活动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多种多样。
( 一) 英语演讲、朗读、讲故事
( 二) 英语歌曲、戏剧表演、小品表演
( 三) 开辟类似英语角的英语课外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活泼,内容广泛,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说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水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操作语言的自豪感; 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加强实践,培养他们丰富的语感。
四、重视课文的模仿和背诵
口语训练中,课文的模仿朗读和背诵尤其重要。我们很多的教师口语不是很标准,因而跟读课文磁带是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发音的有效手段。背诵课文能帮助学生在脑子里储存词汇和习惯用语,形成快捷的语流和语感,从而打好坚实的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基础,这个过程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它更是发展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的保证。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英语能力的形成必须首先有语言材料的大量有效输入和积累作为基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每天抽查学生的背书情况,并就其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给一个档次,记录下来,每个月给予公布和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同时我们要抓住这个有利契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安排模拟训练内容与教材结合
在英语教材中,很多单元安排有模拟训练,其中不乏单句训练,对话练习等,这些都为学生进行口头练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结合教材内容安排,每次上完课后,我都为学生创设类似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句型和表达法,两人、三人或四人一组以不同方式进行口头表达训练,并鼓励学生进行表演。在学习了SBLA lesson 5的对话课后,我让学生以到图书馆看书或者借书为情景,两人一组编一则新的对话,说明到图书馆看书或者结束的“Dos and Dont’s. ”在学习了SBLA lesson 29的对话之后,我要求学生以“看见一个农夫被蛇咬伤”的情景编一段对话,这样的情境设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而且为下一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我们要想方设法营造宽松的语言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大胆、主动的发表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在不同的口语训练形式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实现知识从不会—学会—会用的转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会成功的乐趣。课堂上的口语训练形式是多样的: 按人数可以分为单人的、双人的、小组的,按形式可以分为对话、表演、说唱、讨论、辩论、口头作文、演讲、看录像等等。丰富多变的课堂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刺激他们用英语表达思想的愿望,从而达到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目的。
七、口语训练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开展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口语训练也不例外。因此,口语训练的内容和形式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 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活动中去。教师的任务则在于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比如选择训练内容、训练方式、提示训练要领,保证多数学生能参与活动并确有收获。
由于口语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设计难度不等的训练活动。教师还要善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加以利用,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克服胆怯的心理,能够大胆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了。
八、定期进行英语口试
在单元、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口语测试,势必对学生形成或多或少的压力。正是这种压力,对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在思想上与实践上对英语口试加以重视。
总之,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练习活动,让学生有开口的实践机会,并通过训练不断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彻底杜绝哑巴英语的现象,以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推动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多数情况下是有声的。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以口头和书面形式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英语口语交际日渐重要。
【浅谈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浅谈对小学低年级班干部的培养07-05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05-31
浅谈对小学英语高段对话教学的几点思考05-20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09-20
浅谈对物流的认识07-25
浅谈对教育的理解08-24
浅谈对安全的认识11-08
浅谈对宪法的认识11-09
浅谈对教育的看法11-22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