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2024-12-18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精选9篇)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篇1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宗教问题也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当代中国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宗教人士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在宪法、法律和和政策的范围内活动.积极投入到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为祖国建设、民族繁荣做出贡献.

作 者:刘宏 作者单位:吐鲁番市委党校,新疆,吐鲁番,838000刊 名:昌吉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JI UNIVERSITY年,卷(期):“”(2)分类号:B91关键词:宗教 宗教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 宗教政策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篇2

(一) 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特征

中国古代舞蹈的形式, 从原始公社时期就已经出现, 那个时期的舞蹈被称为上古巫乐, 其舞蹈形态的特征就是巫舞一体的混沌, 它的来源是“拔其穗”的体态、“两袖舞”的动态和“事无形”的价值取向。到了奴隶社会时期, 出现了周代的礼乐, 这一时期的舞蹈形态就有了等级教化的功能, 每个社会阶层相对应的“舞佾”就是最好的例证。之后汉代出现了细腰长袖形态朴美的女乐, 这种女乐舞蹈在魏晋时期发展到了鼎盛, 唐代宴乐的千歌万舞, 宋元明清的成熟凝练和民间歌舞的繁盛, 直到最后戏曲舞蹈成为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终结形态——“戏曲者, 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二) 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特征的成因

从“拔其穗”的体态我们不难看出, 中国舞蹈的起点就是农耕文化所孕育的, 上古巫乐的舞蹈有着极强的功利性, 舞蹈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而周代礼乐的出现跟奴隶主阶级对乐舞的享乐追求有直接联系, 奴隶乐舞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历史必然, 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古代舞蹈逐渐脱离了原始的功利性, 而开始步入“表演性”领域。在封建社会上升时期的汉代舞蹈, 通过纵向继承和横向吸收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 汉舞不仅继承了春秋战国舞蹈的轻盈之美, 还充分继承了“楚舞”的风格。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加之与周边邻国广泛来往, 文化发展空前繁荣, 这也就有力的促进了唐代舞蹈的辉煌。唐代的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不仅影响了宋代的宫廷“队舞”和民间“舞队”, 而且歌舞戏、参军戏对宋元以后的戏曲艺术都有深远的影响。舞蹈从宋代开始逐渐脱离了单纯的表演形式, 开始在各场次中穿插念白、对话、歌唱, 舞蹈在走向程式规范、追求细节的同时, 逐渐向综合形式过渡, 奠定了戏曲的基础。从历史发展来看封建社会的没落使宫廷舞蹈处于逐渐衰落阶段, 民间舞蹈在向地方戏过渡, 戏曲的成熟取代了舞蹈曾经独占的表演艺术舞台。

二、中国古代舞蹈形态秉承的历史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舞蹈不同的时期的形态都或多或少的对戏曲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戏曲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不仅借助于舞蹈, 而且使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之所以称戏曲艺术是中国古典舞的终结形态, 也正是因为它融合了中国古代舞蹈从上古巫乐到宫廷舞蹈再到民间歌舞表演形式的精华, 并能集中体现我们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的舞蹈形态。

“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从戏曲舞蹈运动方式来看, 包含着“欲左先右”“圆弧轨迹”的运行, 并且还包含有“反复其道”“极则复反”的宇宙时空运行规律。比如:“拉山膀”“云手”“圆场步”等一系列的画圆动势。这样的动作形态正好与道家的“阴阳转化”不谋而合。可以说戏曲舞蹈的动作是糅合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而来的, 这种“圆流周转”的运动时空观是戏曲艺术沉积的历史文化精神之一。

“得意忘形”的人体审美观。由于这种独有的“圆”的运动方式是寄附于人体之上的, 在戏曲舞蹈形态中还会沉积我们民族的人体审美观。中国古典舞在历史演进的过程中通过对人体的限制来体现“行云流水”的审美意象。所谓“得意忘形”, 是不注重人的外观体态而重人的内在品行, 这就与西方崇尚自然美、爱好人体艺术的思想有着本质的差异。然而这种对文化审美的限制也导致了在服饰上对人体的限制, 演变到最后则成为了对女性身心有极度破坏的“缠足”。

三、中国古代舞蹈表演形式对当今古典舞发展的利与弊

中国古代舞蹈在从民间向宫廷和古典发展的过程中, 始终没有把歌舞乐完全的分离, 而是更好的吸收了这一经典的结合方式, 有了更高层次的观赏价值。不仅是中国, 亚洲舞蹈的表演形式也在发展中趋向于三位一体的传承, 如中国的戏曲, 日本的歌舞伎, 朝鲜宫廷的“唐乐呈才”。从古到今“歌舞”两个字从来分不开, 人们不管是在节庆活动时, 表达爱情时, 表达丰收的喜悦时, 还是在祭祀、仪式活动中, 都会出现舞者边跳边唱的场景, 不少活动中舞者还会拿着民族乐器, 边奏边舞蹈, 或是众人在旁边边唱边奏乐, 舞者在中央舞蹈, 这样充分调动了群众的情绪, 让每个人把自己的喜悦和情感宣泄出来, 自娱性强。在中国古典舞蹈音乐向戏曲转化的过程中, 这种歌舞乐三者结合的表演形式被逐渐认可和确定下来, 京剧和各地的地方戏曲也被当做一种完整的艺术形式被后人传承和表演着。

与中国对比, 在同一时空发展的西方艺术则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起初的芭蕾舞只能是在歌剧和一场表演的席间休息时段表演, 后来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艺术。舞蹈和歌曲表演也完全的被分开。我们不能说那种艺术形式更胜一筹, 但是对比芭蕾的继承我们不得不承认, 中国人对经典的戏曲文化了解的太少, 继承下来的传统剧目也太少。相比西方人对芭蕾的热衷程度, 我们对戏曲的热衷就远不如人。虽然歌舞乐的结合, 让我们的艺术发展到了一个高度统一的局面, 可是明清前的很多经典古代舞蹈并没有被我们继承和发展, 这也许就是文化高度结合的一个弊端。然而, 芭蕾艺术在众多艺术家的努力之下, 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表演, 我们不会看到芭蕾舞者在舞台上又唱又跳, 他们表达情绪的方式只有肢体语言。

中西对比来看, 并不能简单的说那种形式更胜一筹, 可以肯定的是单一的表演形式和完全歌舞乐的结合都不能满足我们对于古典舞蹈继承和发展的需要。西方的艺术家们也在反思自己的艺术发展之路, 在很多人厌倦了芭蕾的单调后, 他们也在向歌舞乐结合的形式努力, 比如新型的艺术形式——音乐剧。而中国的艺术家同样也该反思, 我们的优秀传统艺术不仅是各种戏曲表演, 还有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宫廷燕舞, 宋代的纯舞等, 既然在戏曲之前有如此多优秀的古典舞蹈, 我们就应该学习和继承它, 而担此重任的中国古典舞系在这条路上还需要走的更远。

四、当代中国古典舞建构的反思

建国以来, 北京舞蹈学院建立了自己的中国古典舞领域, 开始发展当代的中国古典舞。但是由于多年的战乱局面, 艺术文化已经被长期的忽视而发展缓慢, 所以在建国初期, 中国的舞蹈事业刚刚起步,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也几乎是大多借鉴了戏曲的动作语汇, 而学生的训练体系也只是选择芭蕾的教学方法, 并没有很大的突破。直到80年代“身韵”课的创建和施行才逐渐改善了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和创作, 然而这并没有从根本改变已形成的芭蕾训练体系和风格化古典舞的矛盾关系。直至现在, 中国古典舞系仍旧存在这样的矛盾。

就现在的古典舞而言, 借鉴戏曲舞蹈的精髓是无可厚非的, 毕竟戏曲舞蹈是从中国古代舞蹈发展而来, 并且秉承着中国古典的历史文化精神和审美意向。然而上面也说过,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导致了两者的审美感受截然不同, 既然如此用芭蕾集训作为古典舞系学生的基本训练体系当然不太合适, 这也就是当代古典舞功能与风格的冲突。特定的训练体系对应特定的身体功能, 这样才能使这个学科逐渐完善。从编创角度讲, 目前很多古典舞的作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古典舞, 这也就使很多舞蹈在参赛或者演出时难以定义舞蹈类别, 既然这样, 与其“挂羊头卖狗肉”还不如直接改变方向叫“中国现当代舞”。其实,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没有什么不好, 西方现代舞给中国的舞蹈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东西方的融合也是多元文化的产物, “中国舞蹈”有这样的创新一定程度上是有利的, 然而在这个创新下面我们仍然不能丢掉的是“中国古代舞蹈”的这块牌子。

近几年汉唐体系的建立可以说是古典舞的一大发展, 汉唐舞蹈具有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的相当代表性, 发展汉唐舞也能体现出古典舞系建构的多元探索, 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孙颖老师的不懈努力。提到孙颖老师就不得不提《踏歌》《楚腰》等经典舞蹈, 这些舞蹈的背后是多少年的潜心研究所造就的, 然而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如此的“十年磨一剑”, 现代社会的“短、平、快”让很多学者心浮气躁, 这也就是我们担心, 前人在恢复古典舞经典的同时, 一些人又开始破坏它。

纵观这次桃李杯舞蹈比赛, 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感受。我觉得现在的节目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仅仅穿上古典的服饰, 再套上个赋有诗意的名字就是古典舞了吗?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 人们都很难静心潜修的去研究和学习一下东西, 所以作品中出除了“炫技”之外, 没有什么推敲的价值。如果是炫技, 舞蹈又如何能及艺术体操呢。文化内涵、历史背景、情感表达、艺术价值, 这些都是舞蹈区别于体操的重要因素。因此, 从舞蹈本体入手, 深挖、细磨, 最后完成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有学习意义和观赏意义的剧作。

五、结语

浅谈对中国漆画的认识 篇3

一、漆画的产生

中国漆画作为独立的画种,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作为装饰纹样依附于漆器的“漆画”,却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但作为中国的漆画,只能是说中国屏风了。

20世纪上半叶,国际的漆艺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漆画的诞生也起着催化作用。

20世纪初的欧洲在包豪斯艺术和工艺相结合的思想倡导下,又在日本和中国漆艺的直接影响下而兴起了漆艺运动,产生了英国的艾琳•格瑞(EileenGray)、法国的让•杜囊(Jean Dunand)等杰出的漆艺家。让•杜囊的成就更为突出,他一生留下了家具、屏风、首饰以及瓶瓶罐罐等上千件漆艺作品。他为“诺曼底”号轮船以《捕海豹》、《狩猎》、《摘葡萄的时候》、《掷标枪的人》等为题材的漆壁画,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其《夫人像》更是纯粹的独幅漆画。

1.法国的漆艺对中国的影响

法国的漆艺运动对于中国的影响,在雷圭元先生身上可以表现出来。雷先生1929年留学法国期间,曾勤工俭学于仿制中国古代漆器的作坊,由此,他对中国古代的髹漆技法有所了解,1931年回国后,在杭州国立艺专任教期间,著有《工艺美术技法讲话》,其中就有漆艺的内容。他还创作了《泉边》等漆画作品。

2.日本漆艺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的现代漆艺对中国的影响不可低估。20世纪20~30年代李芝卿先生和沈福文先生先后到过日本,学习了日本的莳绘、变涂等技法。他们的作品,如沈先生的《金鱼盘》、《太阳盘》中的彩绘、罩漆、研磨技法,以及李先生的《百幅漆艺技法样板》,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技法基础。此外,沈先生还创作了《研磨彩绘敦煌壁画屏》、《堆漆鲤鱼画屏》等富有启示性的漆画作品。

3.越南漆画影响了中国现代漆画的创作风格

法国也好,日本也好,虽然开拓了漆艺的现代生活空间,也出现了有绘画倾向的平面作品,但还没有突破装饰艺术的范畴,没有产生以漆画为绘画的观念。越南磨漆画的诞生,开创了漆画的先河。

越南也是一个富有漆艺传统的国家。由于一些油画家的参与,“一些画家在老艺人的协作下,实行革新,变它为一种独特艺术,能够体现其他体裁所不能表达的意境……竹丛随风摇曳,碧波粼粼的池塘中的村庄倒影,红霞满天或金光辉煌的日落黄昏,青苔覆盖的墙垣环绕的寺庙,金鱼在水中泅游……”使越南漆画的语言和表现力在艺术上又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越南的磨漆画,逐渐发展为越南的“国画”,在国内外影响愈来愈大。1962年,越南磨漆画到我国北京、上海展出,给中国画家与广大观众以全新的感受:漆画可以表现传统的、程式化的山水花鸟图案,而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漆画不再仅限于黑、红、金的材料色彩,而且也可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

越南磨漆画的来华展出,不仅使中国人看到了耳目一新的漆画作品,还给中国人送来了漆画也可以发展成为“绘画”的崭新观念,于是大大刺激了漆艺故乡的中国人。著名美术家林风眠先生高度赞扬了越南磨漆画的成就,他说:“越南的许多艺术家,深入到工艺美术领域,使绘画与工艺相结合,创作出光辉的漆画。这些宝贵的经验,我们应当很好地学习……我们在漆的制作中,有丰富、传统的方法,我们的许多艺术家应当注意到和工艺美术相结合的问题。我想油画家和漆的关系更为接近。”

中国有许多的画家去越南学习漆画艺术。从此,中国的漆艺家、画家也有了“漆画是绘画”的自觉意识,开始了中国现代漆画的艰苦探索。

二、漆画的分类

首先,来看看目前主要的几类漆画(包含漆器)或带漆画味道的“漆画”:有地道的漆画、商业漆画、带漆味的装饰画、带漆艺的工艺品(包括行销用的礼品、产品包装)、伪漆画等等。

1.地道的漆画——从传统漆艺脱胎而来的纯漆画艺术,其所用材料及涉及的工艺,全部一脉承袭而来,原汁原味,地道正统。

2.商业漆画——宾馆酒店、公共场合之漆壁画、挂画,像行画般批量生产出来的“漆画”(只是从一般性而言,也有大型的漆壁画是完全用传统工艺及材料)。

3.带漆味的装饰画、工艺品(包括行销用的礼品、产品包装)、伪漆画等等——严格来说,这些属于产品,只能说是产品,这类作品有个典型的特征,那就是只带有漆的一点影子,一般表现为其外表涂漆来装饰或伪装,且往往只有最后一道工序沾点漆的边,且往往还是化工漆之流。这类产品极具代表性的,比如先以水粉、油画、丙稀颜料绘制,最后罩一层化学漆。

三、中国漆画的流派

1.北京

以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为中心,由老一辈艺术家庞薰琹、雷圭元、张光宇、张仃诸先生的倡导和扶植。为做壁画材料的研究,乔十光先生于1962年被派到福州拜师学艺。尔后,漆画便纳入壁画和装饰绘画的课程,1989年设立漆艺专业。北京的漆画家,大多是绘画出身,漆画之外,尚作油画、国画等,他们多年来做着强化漆画绘画性的努力,在材料和技法上则注重传统的继承。

2.福建

福州是中国主要的漆器产地,以脱胎漆器著称。福建漆画是从福州工艺美术学校的学生和漆艺家手中发展起来的。作者阵容较大,技术力量也比较雄厚。代表画家有:王和举,作品《盐场》多次获奖;吴川,作品注重黑白的表现,洗练概括,还有唐明修和陈立德等。

福建漆画富有传统技巧,善于发挥天然漆的优势,制作精良,在全国美展中屡屡获奖。

3.重庆

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这是中国漆艺界老前辈沈福文先生经营多年的地方。早期的代表作者杨富明、萧连恒,他们都是很好的画家,前者长于花鸟,后者长于水粉。陈恩深,努力探讨合成漆的运用,其作品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

4.江西

江西漆画以运用合成漆(聚氨酯)为特色。代表作者为陈圣谋、龚声、尹呈忠等。他们把传统漆艺的技巧嵌、罩、刻、磨……用于合成漆,同时又有许多新的发现和创造。江西的作者大多毕业于艺术院校,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艺术修养,注重作品意境的表达。

5.广州

以广州美术学院为中心,代表作者蔡克振,20世纪60年代初留学越南,在河内美术学院专攻磨漆画。他原是一位油画家,长期从事漆画教学,曾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大型漆壁画。

6.南京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中心。由于两任院长保彬和冯健亲的倡导,也设立了漆艺专业,因此漆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涌现了一批青年作者:李永清、王琥、李树、张承志等。南京师范大学的吴可人也是富有潜力的青年漆画家。南京漆画一方面来自扬州漆器的影响,一方面也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影响。

浅谈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 篇4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本文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三个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同时通过CNNIC2013年1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内容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针对我国互联网的现状和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最后,说明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网络安全、网上行为、中文资源不足,网络滥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就部分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字:中国互联网、历程、现状、趋势、存在问题

浅谈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86年6月至1993年3月,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Terminal)1990 : X.25(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1993.3 : Leased Line(DECnet)(Email Only)

2、第二阶段为1994年4月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3、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1、手机网民位列第一地位稳,网购和团购稳步发展增速快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

2、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增幅明显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3、家庭接入网络比例超九成,手机微博用户近三分之二

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个人上网设备持有比例的提升和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是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

4、网购和团购保持高增长率,手机端商务应用迅速扩张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在网民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快速的增长势头。团购领域数据显示,我国团购用户数为8327万,使用率提升2.2%达到14.8%,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

在网络营销受到重视、网民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商家纷纷打破单一经营模式,在传统渠道外开拓网络渠道,以寻求销售的新增长点。传统商家对网络渠道的应用不断深入,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正在加速融合。

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也在迅速扩张。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相比2011年增长了6.6%,用户量是2011年的2.36倍;此外,手机团购、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均有所提升,这三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

三、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趋势:

1、电视、计算机和其他消费家电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通信领域技术的融合,使传统通信领域的游戏规则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们国家已经由原来以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状态演变成几家大运营商在网络运营方面共同竞争的状态,在信息服务方面有多家信息服务提供运营商在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产业间融合的趋势正逐步加快,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产业融合使整个消费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争夺非常集中的焦点,如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和数码产品等。

2、中国网通集团收购了环球亚洲电讯的整体网络,中国运营商不仅仅在国内提供电信服务,也在立足于面向未来,逐步开始向全球提供电信服务和网络接入服务。

1)从信息技术来讲,全球的IT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化,一个是由于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再一个就是近些年中国工人的水平和整个IT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作为全球IT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正逐步地确立起来。

2)从IT业市场来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市场,吸引全世界的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技术的研发机构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地区。新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如大家普遍使用的闪存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迅速应用起来。又比如QQ,QQ实际上是广东电信的一个课题组研究的一个小项目——即时通信,现早已经突破了5个亿的收入,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3、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当中,中国信息产业保持比较理性和稳健的步伐,使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全球动荡的情况下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在全球IT产业陷入冰河期的时候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开始从谷底走出来,进入一个春天。中国设备制造商在全球IT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抓住时机,现在在互联网的高、中、低端设备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很好的基础和地位。IPv4的网络仅仅是中国电信在国内的带宽总量就超过了2500G。在2005、2006年之后,IPv4网络建设的速度也开始放缓,IPv6逐步发展起来。几大运营商,包括教育网、科技网等都已经参与到IPv6实验网的建设当中去。IPv6将会成为国内互联网的主流,但IPv4也不会退出市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种制式都会保留。因为在网络设备上,IP v4、IPv6双栈路由器已经非常普遍,高端路由器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使用IPv6不会影响IPv4业务的开展。

四、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黑客攻击行为、网上盗窃、网上欺诈、网络病毒这些问题非常多。网络运营商的经营已经形成了大家比较固定的观念,比较有保障。但信息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这会影响他们长期的发展和服务的提供。网上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还比较多。

现已开通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开通了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中心网站。网站开通之后,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响应,我们及时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汇报了情况,十几个部委联合采取了对于网上不良信息尤其色情网站色情信息的治理。这适应了社会公众和网民的需要,也是社会共同的呼声。协会对反垃圾邮件也开展了工作,包括推动政府立法、组织技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中文信息资源还存在很大不足

曾经,某家公司做过广告——“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第一大语言”,而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即使每年翻倍,到2007年也没达到目标。我们希望国内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不论是从网上信息阵地的占领、为下一代青少年服务、提供网络业务等诸多角度来讲,现在必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网络科普联盟组织的青少年健康网络行活动中介绍的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等这类网上应用。将来要加大投入,加大在这方面的开发,一方面要通过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制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成长中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提供有益的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这样互联网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网上行为 网上行为也要逐步地进行规范。美国这种网上自由、无管理、无法律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深入全球的,大家曾认为互联网上的任何行为就不应该受到任何规范,不应该有管理。现在出现的问题使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确实需要对网上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网上行为同样应该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同样应该受现实社会规则的约束,网上出现的网络滥用行为是利用了网上的优良特质,从业者、行业组织、政府都需要采取行动。现已有很多企业书面明确表示他们自愿参与和遵守服务规范,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用户数已经占到了国内电子邮件注册用户数的80%以上,这件事情还要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电子邮件服务规范是一个起步,我们还会在互联网上的其它各个方面逐步规范服务,让互联网用户相信网上提供的服务是可以信赖的,使互联网不再是家长的敌人。在网络变得可信和让人放心之后,家长和老师才能放心让孩子自由地在网上冲浪。

4、网络滥用

试析当代中国宗教的几个基本问题 篇5

试析当代中国宗教的几个基本问题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宗教的性质和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解放后,我国的宗教已经摆脱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控制和利用成为政府联系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同时,我国的宗教也努力与社会相适应、成为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指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开展宗教活动.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宗教将长期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切实搞好民族和宗教工作以便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

作 者:孔庆峒 作者单位:青岛市社会科学院,青岛,266003刊 名:东方论坛英文刊名:ORIENTAL FORUM年,卷(期):“”(4)分类号:B9关键词:宗教 宗教政策 宗教信仰 民族

浅谈对ERP的认识 篇6

根据锻炼安排,从本周开始我将在管控部展开锻炼学习。本周一报道后,我向管控财务部张金峰经理汇报了前一阶段在仓储部、贸易部锻炼的总体情况、心得体会以及产生的疑问并听取了领导的工作安排,同时制定了在管控部的锻炼学习计划。

公司目前正在使用的ERP,横向来看,它包括了客户资质审查、可行性报告的审批、各类合同的申请与审批、收款、付款、结款、还款的管理以及各类文件的查询等功能;从纵向来看,它包括了从粮贸部到各经营部、平台直至各个利润点的所有层级。每笔业务从开始到结束,从可行性报告的提交直至合同的关闭都会涉及到ERP,在每笔业务的各个环节中,ERP都在被频繁的使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粮贸部各级管控人员除了会要熟练操作、使用ERP还应充分了解ERP系统的产生、历史、当前ERP系统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它在促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ERP 的概念及其历史必然性

ERP 是英文 Enterprise Resourse Planning 的缩写,翻译为企业资源规划。是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平台来实现应用功能,为企业管理层及一线操作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机制的信息化管理平台。ERP是一个核心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以获得客户订单,完成加工和交付的最后付款的顾客。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效益与成败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能否充分地开发和有效的利用信息资源。但是,在一个企业中存在着财务、顾客资料、采购情况等众多信息,有效地收集、整理、归纳和提炼所需要的信息,将高质量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决策者,不是依靠一个人或一个简单的系统可以完成的。因此,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自然就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和控制的重要内容。于是,作为迎接挑战、作为竞争工具的 ERP 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当今,ERP建设不仅是自身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需要。

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引入 ERP,可以在管理方面导入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对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有力的帮助。

因此,企业需要有一个像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样的全面信息化的、具有先进管理技术的信息系统来解决他们在信息管理方面的问题,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ERP在国内出现的背景

中国企业通过辛勤工作,锐意进取,抓住历史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除了加强内部的实力,也要将目光辐射到世界这个大舞台上来,继续学习发达国家企业的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如果要顺应历史潮流,走向世界市场,必然的趋势就是实施企业资源计划。中国企业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因素就是 ERP。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的有效管理已成为日益迫切的事情,可以说,企业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须认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仅靠价格,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只有横下一条心——通过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才能逐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ERP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复制西方 ERP 是不可行的,因为发展背景和文化存在差异。ERP在中国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创期:这个阶段几乎跨越了整个 80 年代,其应用范围仅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当时应用程序的效果是有限的。

第二个阶段是成长阶段:这一阶段大约是 1990 至 1996 年,其主要特点是 MRP-II/ERP的应用和推广,在中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成熟阶段:从 1997 年开始直至今天,其主要特点是引入了 ERP,并逐渐成为主角,应用范围也扩展到二,三产业,并一直被探索和不断实践,应用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进入成熟阶段的 ERP 应用。

中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日益复杂,上升和下降的企业的命运在未来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成熟阶段,中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参与到 ERP的使用中来并成为技术和管理推手,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从 ERP 的生产看,我国已有了多家 ERP 厂商,例如台湾的普扬、汉康、天心,香港的盛创、佛氏,大陆的北京利玛、用友、金蝶等等。从 ERP 的使用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上千家企业购买或使用了 ERP 软件,一些企业应用的效果也比较好,如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

ERP 在中国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认识到: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时代,对资源的全面管理和应用必须要应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有活力和竞争力。

四、ERP在我国企业推广使用的必然性

目前,我国企业引入 ERP 已很必要,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和业务高速的增长,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ERP 在本质上是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思想于一身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各个管理体系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发展。

2.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中国企业的管理及信息化水平是最薄弱的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当务之急。当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在于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是以流程制代替科层制,使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与各级员工、员工与客户可以很好的沟通和交流。ERP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可以尽快改变我国企业传统管理的落后局面,提高管理效率,让企业在竞争中获胜。

3.企业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变革和创新,ERP 正是迎合了这一特征。著名 ERP 专家金达仁先生曾说过,ERP系统运用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生存与发展,并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程度地使企业全员接受新经济、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培训教育。

4.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加入 WTO 以后,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趋势下,快速成长是中国企业的典型特征。但是,企业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就目前我国的企业来说,无论是哪个行业,企业内部管理都可能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销售订单却没有办法如期交货;不能及时供应生产所需要的原料,但某些材料却在仓库里大量囤积;由于产品积压导致资金周转很慢等等。在激烈的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面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深深感到传统管理方式和落后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那么,能否找到一个有效的办法来解决呢?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企业信息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企业信息化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销售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决策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等诸多方面内容。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全新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以达到不断提高生制的改革和提高企业现有管理水平及业务流程。

通过实施 ERP,可以强化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生存发展的商业链,体现企业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减少大量中间成本。可以说,ERP 是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改变传统管理思想的需要。

五、ERP在推广使用过程中呈现出的优点

ERP在企业中推广使用过程中,其优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合理配臵和利用资源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已由过去的成本和差异化的竞争转向为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企业只有认真审视自身的内部资源和外部的可利用资源,确定其能力和资源的程度,才能在动态多变的竞争环境中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而 ERP 结合了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信息技术,可以使企业资源更合理有效的配臵。另外,ERP 核心管理思想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这样,企业不仅合理地管理了企业内部的资源,还有利于利用供应链上的企业外部资源,大大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

2.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务流程

企业要不断创新就需要随时根据竞争的环境调整策略,并时刻审查业务流程以确保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企业应用 ERP 的目的在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个最终目的就必然要求企业能够借助于 ERP 在企业中的实施应用,不断地优化它的业务流程,使整个经营活动更加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企业资源计划与业务流程重组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实施项目包括业务流程重组过程。另一方面,企业资源计划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为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ERP 的应用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信息共享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管理决策水平。由于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对整体资源的综合考虑,它对控制生产成本、减少财务坏帐、呆帐金额等方面不一定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有可能为了降低库存,增加财务风险。应用 ERP 有利于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同时,ERP 的管理思想是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即企业外部资源被集成进来,使企业外部信息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所处的环境有充分的把握,这将有利于提高企业领导的管理决策水平。

其次,ERP 将企业内大量日常性、重复性的工作进行程序化和规范化后,交给计算机来完成,这将有利于企业决策者从烦琐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真正发挥管理者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另外,企业管理的实时性得到了加强。ERP 的应用可使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快在计算机中得到反映,可以及时提醒工作人员去解决问题,减少企业因生产问题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总之,ERP 的成功应用将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应。

六、ERP在使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企业实施 ERP 并不只是购买软硬件的简单问题,而是本身业务流程重新改造重建的过程,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牵涉面广、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风险的大型系统工程。程序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实施 ERP 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恰当选择实施 ERP 项目的时机

企业实施 ERP 时机问题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成败,因为,企业在体制、管理、观念、人员素质、资金预算等方面缺乏准备或准备不充分都会成为实施 ERP 的阻力。只有在 ERP 实施所需的条件者具备的条件下才能有计划、按进度进行。

2.谨慎选择 ERP 软件

不同的 ERP 供应商所提供的软件在功能、性能、产品价格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企业在准备上 ERP 项目前一定要做好可行性研究,首先搞清自己的需求,谨慎的选择将要使用的软件。

3.企业一把手要把好关

企业实施 ERP 是对企业整体流程的改进和提高,实施的过程必然遇到巨大的阻力,没有“一把手”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4.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并作好人员培训工作

ERP 项目的实施与每一个员工的工作都息息相关,要想取得项目的成功就必须让每一个相关的员工参与进来。同时,为了提高每一个相关员工的能力水平使之达到 ERP 的要求,必须对员工进行全面的培训。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 篇7

在水墨画中水和墨是组成画的两个因素,画者及观者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用笔上,而忽视水墨表现的重要性,这也是许多画者之所以只是画者而不能成为艺术家的主要原因。水墨画中对水的运用有极高的要求,可以说掌握了墨中水的变化就掌握了水墨画。曾经有一个知名的画家也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说墨是水墨画的骨肉,那么水就是水墨画的灵血,墨是稳重的,水是灵动的,没有水墨变幻的画就失去了生命。”正是有了血在骨肉间的流淌才使画有了生命,有了生机和活力。只有将水的运用玩弄于股掌之中,才能将画面之意表达到极致,即所谓“水到”渠成。

水是有灵性的物体,有很强的灵活性。水与墨的结合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如山水画中,山体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意境,南方山水湿气较重,所以用润墨较多,而北方山水则相反。这主要取决于运墨之法,谈墨法离不开水。既是水墨,当以墨为体,以水为用。“墨分五彩”,讲的是墨有焦、浓、重、淡、轻,又有枯、干、渴、润、湿的用墨用水程度和轻重的区分。用水就成了关键,在中国画领域,对水的运用问题一直是困扰艺术家的主要问题。在古代中国,一些美术家已经对于运墨有较深入的思考。并且得出了结论:“墨太枯则无气韵,墨太润则无文理,凡六法之妙,当于运墨先后求之”。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说明水墨中水的运用关系到对于艺术作品从意韵到技巧的全部要求。水用到恰如其分,画面的意境就会跟随而来。

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中国画讲究“意”的表达,艺术家们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深远的影响。影响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世界观。从而就使绘画作品具有了不同的意境。儒家思想主张“中和”之美,即追求和谐和圆满,表现在作品中就是要求画面形神兼备,意境悠远。道家思想提倡“自然”之美,就是自然而然之意,不刻意做作,追求水到渠成的境界。西方绘画追求的是三维空间感。注重色彩.透视.光影变化等因素。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作品必须具有深远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南朝谢赫在其著作《画品》中首要提到“气韵生动”。这就是一种意得显现。“意造境生”,有意就有镜,镜有实境与虚境之分,实境指自然客观存在的山川草木等自然物象。虚境指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提炼加工以后,表现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心中之境,从这角度看。虚境形成了画面的意境。意境是借助可视化的客观画面传达出来的,艺术家带着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主观感情在创作组织画面的时候就离不开对水和墨的运用。前面已经提到水墨之法,一是“活”,落笔爽利,讲究墨色滋润自然;二是“鲜”,墨色要灵秀焕发、清新可人;三是“变幻”,虚实结合,变化多样。这三个方法其实都是在讲对于水的运用,水用到妙处才能使墨产生最佳的效果。“水到”画自然就能“渠成”。

所以,用水之道才是水墨画的首要。想要读懂一幅水墨画既要了解它的外表,又要看到他的灵魂,这灵魂是艺术家的切身体会,读懂水墨就读懂了什么是生,读懂意就读懂了什么是活,水墨画本身就是艺术家生活的缩影,是艺术家本身的微雕,其中包含了艺术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理想和个人情感。正是每个艺术家拥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才有不同的用水之道,所以才使每个艺术家的画都不同,才会有中国绘画史上一页页的辉煌。

摘要:“如果说墨是水墨画的骨肉, 那么水就是水墨画的灵血, 墨是稳重的, 水是灵动的, 没有水墨变幻的画就失去了生命。”正是有了血在骨肉间的流淌才使画有了生命, 有了生机和活力。只有将水的运用玩弄于股掌之中, 才能将画面之意表达到极致, 即所谓“水到”渠成。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 篇8

在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宗教信仰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着与过去相比怎样的影响?调查的难度超乎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刘仲宇教授是这个调查项目的主要撰稿人,梳理过相关的全部数据。他说:“宗教信仰仍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社会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和回避的。”

对于这个差不多是近几十年来首次正面涉足宗教信仰这一敏感领域的社会调查,年近半百的童世骏教授、几十位知名学者以及数百名一线调查员,明知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困难事,却仍然投入

宗教需要在增长

对大多数人来说,宗教信仰很神秘。而以此类推,拥有宗教信仰的人似乎也很神秘。周恩来总理曾说过,“中国的宗教徒有几千万,如果加上在家里信教而不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多有一亿了。”

而现在的情况呢?

童世骏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根据课题组在2005年暑期实施的调查,在年龄为16周岁以上的中国人里,具有宗教信仰的人数为31.4%。如果按照目前的人口比例来推算,中国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口约3亿。这一数字大大高于以往常说的“约一亿多人信教”。

课题组不光调查了“量”,还考据了“质”。从调查结果来看,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的信众占到总数的67.4%,占到了绝对多数,信仰世界上其他宗教的占6%。也就是说,信仰宗教者中,信仰经过合法登记并且有全国性合法组织的五大宗教的是绝大多数,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宗教徒的主体,

调查还求证了中国存在着一种非常“特殊”的宗教徒。他们信奉“民间俗神”和信仰“祖先保佑”,其人数高达26.6%。这恐怕是中国宗教独一无二的现象,学术界将之归为民间信仰,也是中国传统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中信仰宗教者绝对数量以及在人口中比例的增长,说明宗教本身在民众精神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有所增高。同时,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形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复苏的阶段。到了20世纪末,中国宗教的复苏转到正常的发展。当时便有人断言:宗教的发展已是一个事实。到这时起,可以说,人们的宗教需要开始得到越来越正常的表述。”刘仲宇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刘教授还特别指出,在进入本世纪后,宗教的发展似乎有加速的趋势。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中国传统佛教、道教的发展,和民间信仰的重新登台。就在我们的调查中,这几方面加起来达到信教总数的66.1%,如果放到总人口中,大约达到2亿多人。” 再有就是20多年来发展最快的基督教。在进入本世纪后的发展速度仍不减,很快从不足1000万迅速达到1030万。

“这还是教会宣布的数字,而实际上它的数量更多。据我们课题组的调查,在样本中选择信仰宗教的人中,信仰基督教的有12%,依此推算,中国的基督徒当有4000万人以上。”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有一段经典表述:“一切宗教都只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的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问题是,这种外部力量是什么?它又怎样形成了这50年来中国宗教徒数量的成倍增长?这种对宗教的需要又说明了什么?

刘仲宇教授的另一个身份,是上海宗教学会的副会长。对这些问题,他先做了这样一番说明:宗教的社会根源之一,就是生产力的落后,人们对于天灾人祸的抵御能力差,因而产生对于不可捉摸的命运和超自然对象的崇拜。

“当前我国的生产力状况有没有足以达到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地步呢?恐怕谁都会做出否定的回答。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水平的状态,将长期对于民众的宗教需要起作用。”

调查数据也显示,虽然那些往往被定性为封建迷信的“治病”、“消除灾祸”、“保佑顺利”已经不占信教原因的最重要地位,但加起来,仍有28%的信教者将之列为信教原因。

“实际上,许多经济的根源,经常是以人们没有意识到的方式在起着作用的。比如,现今大量的烦恼、浮躁、紧张等社会心理,常常成为通向宗教的心理原因。而它们背后还是与当代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生存压力大、生活保障程度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刘教授特别强调,尤其我国农村生产力还相当落后,靠天吃饭的情形远未改变,因此,在农村,崇拜神明祈祷他们帮助度过天灾的传统信仰,保留得更多。

“我们在江西、湖北等地考察时,发现久违了的龙王庙、虫王殿有不少的新建、新塑。”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生产力不发达,就等于贫穷,贫穷才产生宗教。只要人们富了,就会降低对宗教的热情这种逻辑,坦白说,很幼稚。”刘教授说。

“生产力的不发达固然会导致贫穷,

新婚夫妇在基督教礼拜堂里举行仪式但贫穷在更大程度上却是社会制度的产物,而且即使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度,社会上仍会有贫穷群体存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调查结果也证明,当代中国人在富起来的同时,对宗教的需要并没有消除,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沿海先富起来的地方,也是宗教恢复和发展较快的地方。

信眾趋向年轻化

对于信众数量的激增,也许有人会将它与“老龄化社会”联想起来。毕竟,在大多数人印象中,宗教信徒的形象通常都是些退休后,无所事事的老公公老婆婆。

这种“联想”有一定的道理。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在1996年或此前,60岁以上老年人是上海信徒的主体,其中有些是因病信教,而其中也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摆脱孤独的生活和心理”。

这些老人往往在退休之后,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精神空虚,为了排忧解闷,寻求社会交往,得到关心和理解,他们参加教会的礼拜读经活动,并经常自发聚在一起作祷告、以填补精神空虚和孤独感。个别老人在信教之后,还会对年轻时所作的错事加以忏悔,按教义认真检点自己的言行,表现出对死后的企盼。

“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宗教活动,直到上世纪的最后10年,信教的群众都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这一现象,主要由历史原因所造成。从50年代起,政治运动不断,一些宗教界有近30年的时间没有授徒,所以一开始恢复宗教活动,教职人员中老人占了绝对多数,在宗教场所的管理,宗教事务的开展等方面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更不用说宗教文化的研究了。而在一般信众中,开始时也只是老信众起劲,这部分老信众,有不少是所谓‘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刘教授分析。

但课题组认为,当代中国人宗教需要的产生,信仰选择的动机形成,还有

一定的心理根源。其中,老龄化社会到来是其中一点,可与信徒数量激增并非是直接的关联。因为通过三年的调研,有一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即现在中国宗教信众已逐步趋于年轻化。

从年龄与宗教信仰的交互分析中可以看出,16至39岁的信众共889人,占全部信教样本人数1435人的62%,而55岁以上的则只有137人,占总数的9.6%。如果依照习惯将女性退休年龄55岁以上的算作老年人,那么40岁以下的青年和中年人在信众中的比例大大高于老年人;如果按照60岁以上才算老人的算法,就只有82人,占5.7%,差距则更大。这种情形,与人们以前印象中信教群众中老年人多的结论颇为不同。

而即便是在中老年信徒中,让刘教授感到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到了上世纪最后的10年,中年教徒的比例突然有所增加,這部分人原来从50年代开始接受的是无神论的教育,却开始信了以前在课堂上或观念中受到斥责的宗教。这在当时其实就已经引起注意。”

但不管怎样,当前信众的年轻化已是事实。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的宗教正有一代年轻人源源不断地为之输送信徒。宗教的存在仍然会是长远的。而从个人层面看,则现今的年轻人中,虽然他们正在使用的,是前人无法想象的科技产品,但对于宗教的兴趣却日益增强。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宗教也似乎已渐渐显露其在未来的影响力。

而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刘教授认为,中国半个多世纪来的剧烈变化,让人们失去原有传统的同时,不得不面对道德水准的滑坡,人情的淡漠,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随着巨大经济冲击力而来的西方文化,手足无措。这些情况都不断促使人们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这类回忆,在精英层,便是所谓的文化自觉,在一般的民众那儿,就常常是一种情感的归依,一种风俗的重现。简而言之,这几年来在中国的各个阶层,都以不同的形式显示出了回归传统的心态。这种回归,表现在宗教领域,便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佛、道两教的发展势头日益高涨。而除了回归传统心态外,这种高涨,似平还有着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在背后发挥着作用。比如说对于被破坏得太多的传统道德的向往、怀念的倾向……这些都是宗教在当今社会里还能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型信仰“接财神”

观察全国各地寺庙宫观的发展情况,是刘仲宇教授长期的工作内容之一。在以往针对上海的一项调查中,以上海城隍庙为例,这里每年正月烧香人数的增长十分明显。而据庙里提供的材料,2000年后,初一进香的人数逐年增长,且其速率也有提升之势。2001年为9127人,2002年12767人,2003年17808人,2004年18206人,2005年18905人,2006年则达26811人。增幅最大的是2006年,比上一年增了41%强。

这些香客未必都是真正的信徒。那么,越来越多的人都跑到庙里烧香又是为了什么呢?刘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便是一个当代宗教信仰对于中国人的实际生活究竟起了些什么具体作用的问题。

从课题组的相关调查情况来看,最多的信教原因是“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占回答总数的24.1%,“精神充实,心境安宁”,占总数的20.3%,“宗教文化感人”的占4.9%,这三项原因,都相信入教之后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有直接的好处,三者之和达到49.3%,几乎占了一半。足见当代信众的信教,有明确的精神追求。

在其余的信教原因中,有的调查对象介于种种原因没有直接地讲出精神需求,但基本上还是与疏解生活中的困难以及由之导致的心理失衡有关。比如为了“消除灾祸”、“保佑顺利”和“为了治病”的合起来有28.5%,也占有不少的比例。

“毫无疑问,宗教在当代人的精神追求、情感安顿上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刘教授说,“当前社会心理,具有某种紧张,并非秘密。许多人,尤其是从事高风险工作的,以及工作极为紧张的如许多大公司的白领等,常流露出太累、太烦的感受,便是表现。这种紧张,很大程度上是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般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安全感下降有关。”

刘教授所说的“突发事件”,放到历史中看,是指“突发事件”造成的心理恐慌,是人们跑到宗教场所要求解脱、消除、缓解的重要缘由。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突发事件的冲击,有时是自己完全无法规避的无妄之灾。受到惊吓的人们常常形成难以抑制的恐惧、焦躁、抑郁,对生活丧失信心,有时甚至会发生一时的精神疾病。这时的人们,常会到各种宗教中寻找安慰。这种安慰,当然只是心理上的,但却对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在这种场合,宗教客观上起着替信众消除恐惧、重新恢复信心的作用。”

但除了惯常需求之外,课题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当代中国人对宗教信仰功能的需求有了一种“新型”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如今兴旺于中国各地的“接财神”现象。

由刘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无论是北京白云观,还是重庆新辟的宫观,不分南北东西,几乎都可以看到热烈的“接财神”活动,有的甚至近乎狂热。

在许多卖神像为主的工艺品商店里,最好卖的通常是三种神像,观世音、关圣帝君、财神爷。

财神在传统宗教中神仙谱系的座次和地位,着实不算高。清代民间最盛的三位神圣是关帝、吕洞宾和观世音。但如今,刘教授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惊奇地看到了双龛的神座,上面同时端坐着观音和财神,足见其在民众心中的位置。

“民众是按自己的理解来安排神灵们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凡是与自己切身相关的,难免多烧几炷香。而香火越旺,在信众中的地位也便暗暗提高。将财神爷放到与观音并列的位置,正是民间心态的表达方式:财神对现今的生活太重要了,与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已经—般无二了。”

刘教授认为,财神的升格,背后的缘由是整个社会对财富追求的神圣化。更明确地说,就是接财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民间的重要风俗,也成了宫观里的重要宗教活动,以及为信众提供宗教服务的重要方式。

“从传统宗教看,财神实际上是道教的神仙。但现在佛教界,也纷纷‘造’出了自己的财神。我一个朋友告诉我,有次在出租车上居然看到一个‘接财神’的广告,凑近细看,原来是普陀山打的广告。”

接财神的兴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宗教膜拜,而是人们对金钱追求公开化、合法化的表现了。更是弥漫在整个社会上那种急于脱贫、急于发财心理的最准确表现。而这种社会心理也已强大到可以转变宗教的某些形式和内容,虽然在学术上,或在政治需求上,仍可解释为这不过是一种宗教与民俗的互动活动罢了,但在当代中国宗教本身产生了一些新型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把‘财神’放进庙里,可能是在未来回过头来,研究当代中国宗教的一个

重要切入点。影响是好是坏,现在很难做出结论。”刘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有神无神重和谐

坦率来说,中国长期以来都有着对宗教的贬抑心态。1992年,中共中央19号文件的发布,才使得人们对于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功能,有了正确的认识。

正如文件所说的那样:“从总的来看,宗教在当代社会里,起的正面作用是主要的,因为当代的宗教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着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爱国爱教的道路,而绝大多数信众对于宗教的皈依原因,也是主要从向善、行善、扬善的角度。”

而从课题组收集的资料来看,信众选择信教原因,如前面所引过的,主要还是精神与文化的追求。宗教本身,其實是一种价值资源,遏恶扬善是目前大多数宗教的基本倾向。

所以,当中国共产党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时,各宗教都抱着积极响应的态度,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各宗教纷纷响应。

刘教授认为值得注意的是,各种宗教场所,各种宗教,为满足信众的宗教需要提供了条件,让大约3亿多人健康、有序地过好宗教生活,这个过程本身是社会安定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中国宗教对于社会和谐所做的贡献。

“因为这些人的精神有了寄托,心境安宁,而且还或多或少地从各自信仰中汲取了道德戒条,遵守着最基本的一些行为规范,大大增加了抵制社会上不良文化污染的能力。因为有信仰,才有希望,有追求,无论其追求的动力如何,向善的一面,远离恶行的一面,总是主要的。这样也大大减少了产生矛盾并且直接冲击社会的机会。”

刘教授回忆,15年前,他给华东神学院、上海道学院上课时,就曾多次谈过,“我尊重那些真正有信仰的人,在当代社会里,最可怕的是什么信仰也没有,因为这样的人,要么没有任何生活的追求,要么就是没有任何约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后面这种人,可能会给社会和百姓造成直接的破坏。”

“现在看来,当时的这些想法,还是站得住脚的。”刘教授对此十分感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宗教本身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因素,加以正确引导,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与和谐发展提供助力,但也有其消极的负面影响,在特定的时间里,会成为某些人的精神枷锁,而如果被别有用心者所利用,会对社会稳定产生破坏。

在调查中,不信教的、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的,占样本总人数的15%不到。

(感谢“当代中国精神生活调查”课题研究组独家提供数据和资料)

当代中国人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节选)

如图1所示,有1435人有宗教信仰,选择宗教类型的次数是2284,说明有些人不止一个宗教信仰。在所有的宗教信仰中,信仰佛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33.1%和全部个案数52.7%;其次是“祖先保佑”。信仰天主教的最少,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6.1%和9.7%。这里很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信仰佛教以外,中国人信仰最多的是祖先保佑。说明中国人信仰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动机,我们又提供了两个相同性问题,即信仰宗教的原因和不信教的原因是什么?

图2调查显示,在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1361人对信仰宗教的原因做了2552次选择。其中“告知做人道理,与人为善”信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24.1%和45.1%。除了“其他”外,被访者选择最少的原因是“治病”,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4.4%和8.3%。从这些回答来看,我们发现中国人的宗教信仰非常现实,除了第二点被认为是比较符合信仰宗教的基本原因之外,我们发现其每个选择都是来源于比较世俗的判断。另外,被访者提到的其他宗教信仰的原因包括:祖辈传统;民族习惯;偶尔的精神寄托;因为有孩子;总得信点什么,否则人没了约束。

图3显示,在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中,有3134人对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做了4943次选择。其中由于“没兴趣”不信教的最多,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20.4%和31.4%。除了“其他”外,被访者选择最少的原因是“易受他人操纵”,分别占全部回答次数和全部个案数的5.0%和7.7%。从这组数据来看,对于不信教的内容与前面信教的内容方面呈反向对应状态,人们不信教的原因也表现了非常世俗的一面,例如,回答这对“不能解决现实问题”的回答就很清楚地显示了这个视角。另外,还有很多被访者提出了自己不信教的很具体原因(参见表4)。

图5显示了被访者对信教的人与不信教的人的心态差异的评价。在3447个有效样本中,认为“心态没什么差别”的最多,占43.2%;其次是“好一些”,占27.5%认为“好多了”的最少,占7.5%。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被访者对是否信仰宗教的比较宏观的看法。在大多数人看来,信仰宗教对个体人的心境并没有显著影响。也就是说在大多数人看来信仰宗教可能并不是基于寄托心灵这一根本原因,而是如前述的一些比较现实的原因。但是,为了进一步认清真正信仰宗教和不信的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分别提供了这两类人群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状况作如下的总结:

第一,从调查的总体状况来看,中国人信仰宗教的大约占全体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说明信仰宗教的人数相对较少。

第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更多是比较基于现实主义的。来源于宗教自身寄托心灵的思考较少。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篇9

论文题目: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所在院校: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13检测一班 姓名: 王正通 学号:G1340136 任课老师: 张萌 提交日期:2014.5.12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我们在院报告厅接触了《美术鉴赏》这门课,虽然是大课,虽然有很多人在一起上课,但是,我还是觉得美术鉴赏确实挺有意思的。美术本生就是高雅的艺术,我们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接触美术,了解艺术。所以我想就我知道的和我理解的以及我课外掌握的,来谈谈美术以及美术鉴赏。一.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在鉴赏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讲的的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的画面。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共鸣的作用。

美术是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它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塑造形体是美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美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而塑造形体就是为了很好的表现各种事物的外部形态,是画面达到一种更好的直观效果。这就是美术这一艺术门类的巨大优势,使人们从视觉上获得更好的享受.二.对美术鉴赏的认识(部分查阅网络资料)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

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1)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2)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3)感悟式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三.美术鉴赏对大学生的意义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并且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等………………(1)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信、自爱、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如我最喜欢的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他把集市上等地方的同一时间不同的小细节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对各色人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3)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教学大纲下一篇:花港观鱼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