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通用11篇)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1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红枫湖镇中八第一小学:李忠奎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进行跨时空教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与传统的学校面授教育不同的教育形式和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它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并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它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应该是“自学、自悟、自立”的工具。教育部韦珏副部长对现代远程教育做过这样的表述:“教学方式由原来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这是一种更加开放、灵活、被普遍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人们预计,随着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逐步实施,未来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包括企业里的知识管理结构,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现代远程教育将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的主要手段。”因而,现代远程教育的理念与传统教育思想有着本质区别: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传授知识;而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现代师生观认为,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但应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传统人才观认为,学校培养的应是知识型、模仿型的人才;而现代人才观认为,学校培养的应是智能型、创造型人才。总而言之,现代远程教育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观,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理论出发,实施教学改革。根据我市现状,1
绝大部分中小学校分布在农村,由于受地域、交通信息、师资等方面的制约,直接影响了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公平教育,让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必须加快农村学校远程教育技术的进程。
近几年来,实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情况如何呢?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指导教学工作的调查了解中,深感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利用远教资源、促进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工作现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者不会有太大的学习压力,轻松学习,娱乐学习。这是因为远程教学表现形式多样化:有游戏教学,娱乐教学以及丰富多采的视听觉的艺术感受。使学生真正放松身心又有吸引力在知识的学习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师控制手段和方法更加科学化,在教学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了现代科学技术。
3、现代远程教育弥补了农村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现状。
4、利用远程教育进行教学,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低劣的状况。
5、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丰富了教师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但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改革的新的工程,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和完善,不断的探索和创新。
当前,怎样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应用远程教育优质资源,促进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
1、加强经费投入,保障学校教师利用优质资源顺利发展,同时加强学校项目自评工作,查漏补缺,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推进学校对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增加投入,拓
2宽思路,多渠道筹措经费是发展此项目的后勤保障。
2、稳定远程教育的管理人员,教师要加强全面培训。学校在配备专(兼)职人员时,要考虑其政治素质和 思想素质,既要考虑其熟悉业务,掌握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又要考虑其稳定性,同时教师要加强自身培训,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积极参加上级业务部门及学校组织的此项业务培训,刻苦钻研该项目的应用知识,平时注重资源记载、收集,备教学之用。从而促进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重视教学软件的编目,合理利用远远教资源软件,加强资源的整合性。资源教学软件是提高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对购入、自制、收集整理的教学软件一定要及时进行编目,做到心中有数,并方便教学使用和交流,建议教师将资源软件分科、分册、分课进行编目,做到自已有教学该册的软件编目,这样便于自己在备课,设计课堂结构及时把整理的下载教学资源一并写入教案和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国家在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大大地缩短了地区间,城乡间的差别,因此,我们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应抓住这次难得的机遇,努力搞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作。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2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需加强硬件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一门高投入高损耗课, 它的开展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作后盾。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微机室的现状是:计算机数量不多, 大多数学校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的问题, 而在乡镇以下的许多小学校几乎没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针对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 必须调动政府、教育内部、社会等多方面力量, 采取“引资修建、借鸡下蛋”等办法上设备, 加强硬件建设, 保证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农村中小学专业教师不足, 是制约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又一难题, 多数教师自身专业水平不高, 对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教育观念缺乏了解。加上大部分农村中学只具备一两名信息技术教师, 由于受到学校人力资源的限制, 这些教师一方面要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负责课件制作, 硬件维护, 打印材料等。以至信息技术教师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教学工作的研究上。因此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领导部门要加强对在职中小学教师定期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 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三、端正学生认识, 转变学习观念。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学生是既好奇又充满求知欲的。然而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和认识都来源于乡间的几个小网吧, 在那里计算机被赋予唯一的功能就是游戏。所以, 在学生的印象里计算机就是一架高级的“游戏机”。以至使好多学生对信息课不重视, 觉得学不学都没所谓, 把它当作休闲课、玩耍课。因此要真正发挥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价值, 首先要端正学生的思想认识, 教师要从多方面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内容。拉近学生与信息技术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信息技术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四、尝试有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教学
1、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要抓好基础操作的巩固
由于农村中小学生接触计算机机会很少, 因此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要抓好学生基础操作的巩固, 将之扎牢, 为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每课时的前几分钟要对学生前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复习检查。这样不仅加强了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重视程度。
2、提高学生兴趣、营造宽松氛围, 培养合作精神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 老师应抓住这一切入点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 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一种神秘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及个性因素的差异, 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相差较大, 而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有时间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辅导。因此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合作表现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肯定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参与合作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用的是“小专家制”, 将学生分为几组, 组长是水平较高, 接受速度快, 热心帮助同学的人即“小专家”, 职责是辅导本组同学, 确保每位同学都有获帮助的机会, 。每位同学都掌握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对组长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适当增加一些课外辅导。经过实践表明, 分组教学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有利于优秀生的培养, 并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在信息技术教材中, 有些内容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合理的调整教学内容, 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 教材中是有关奥运的内容。但就农村的孩子而言, 他们对奥运的认识和理解远不如对家乡深刻。与其生硬的照搬奥运, 不如就将内容调整为介绍家乡。这样学生们不仅拥有了更多的诸如主题、文字、图片等选材空间, 而且在制作过程中更能给学生更大的发挥和创作的空间, 而这种内容选择的本身也是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以上是我在从教过程中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认识和见解, 当然要想全面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还需要从根本上加强人们对该教学的重视程度, 为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创造良好氛围。
摘要:信息技术课现以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 但由于该课程在农村起步较晚和自身在各方面发展上的滞后, 其教学效果远远落后于城乡。笔者从现阶段农村信息技术教学开展情况入手, 浅谈几点认识和见解。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信息技术教学”》, 凌雪梅
[2]、《初级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会》, 《51课件》
浅谈对农村小学体育课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课;教学;不足;因素
学校体育课同语文、数学等其他学科一样,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农村小学的体育课既是学校的一个短板问题,也是上课教师的一个难题。怎样上好体育课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影响农村小学体育课的因素有很多,有学校的因素,教师的因素,家长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等。
一、学校的因素
安全是目前学校摆在最前面的一条高压线,体育课以活动为主。由于农村小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上体育课的要求,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体育课的要求实施,那么在上课过程中就会出现学生的擦伤等问题。学生家长会找教师的麻烦,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一定的影响,导致有些体育课教师在教室里上课,不敢让学生在外面活动,体育课不敢有一定强度的锻炼,从而阻碍农村体育课的发展。
二、教师的因素
1、现在农村的家长、老师对体育课的重视不够,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认为小学生学好了语文、数学就行。教师们把全部精力放在了文化知识上了,导致了从思想上不重视体育课。有些学校的体育课就形同虚设,有一部分体育课被主课老师占用,有些体育课上的时候也形成了“放羊式”教学,基本上是“立正、稍息、解散”的局面,从而阻碍农村体育课的发展。
2、农村学校因为班级不多,体育专业的老师缺乏,体育课基本上是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教师自身对体育知识的缺乏,体育教师的培训较少,还有器材场地的限制,使体育课的质量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3、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一些学校领导思想上没有更新观念,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玩,农村学校的孩子在家里进行了劳动就行,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认为学生学好了语文、数学,学校的任务就完成,这也是农村学校体育课无法达到要求的原因。
三、学生的因素
目前,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对体育课不重视。家长认为自己的小孩要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语文、数学上,不能因为体育课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促使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让体育课成为了一种形式,使农村学校体育课的质量无法有打幅度的提升。
针对这些因素,我觉得农村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转化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广大家长的思想尤为重要
1、学校领导一定要更新观念,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重,加大体育设施上面的投入。加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的建设,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树立榜样,典型,创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
2、广大的农村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思想境界,提高文化素养,从各个学科体系中吸取自己所需的东西,融化到体育工作的实践中去,使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不断地创新和提高。
3、广大学生家长应加强自身的认识,配合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告诉孩子锻炼好身体,上好体育课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激发学生热爱运动的兴趣。
农村体育教学工作的成功开展非一日之功。我们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清楚认识到,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工作还不够扎实。一定要努力去工作,立足农村,把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竭暁光.解析小学体育课的改进措施[J].神州,2013
[2]牛昌盛.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现状与思考[J].西北职教,2012
[3]赵军.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5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4
本次研修班传递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就是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与普通孩一起实行融合教育。参加研修的有三分之二的学员来自普通学校和普通职业技术学校,研修班通过对特殊教育理念和发展的陈述以及对当前形式的解读,让每一个学员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了解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必要性。
广州市少年宫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活动机构,秉承“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宗旨,一直关注特殊儿童的公益教育事业,2006年成立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便倡导融合教育,并于2012年开展融合教育课程,在少年宫内大的融合教育环境内招收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同班,2013年在北京、广州多地举办融合教育展览和研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3年9月本人也开始尝试融合班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设置普通儿童和特殊儿童融合的班级,并设计相应融合课程。对融合教育也在初步的探索阶段。通过本次的学习个人了解到融合教育更多的内容。以下将结合学习和实践谈谈我对融合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近十几年来,回归主流成为特殊教育的主要趋势,提倡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有共同相处、学习、互动的机会,并强调每个学生应有相等的学习权利和公平的教育机会。随班就读工作作为一种全纳教育的安置模式也在国内得到大力的推广和发展。近年来更进而提出了「融合」(inclusion)或「完全融合」(full inclusion)的理念,不再将特殊学生分离教育,强调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学习。融合教育不只是单纯地指某种特教安置形式和策略,而是一种促进正常儿童和特殊儿童共同发展的教育思想。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融合教育于1990年在美国最先提出,在1994萨罗曼卡宣言强调融合教育精神如下:
(一)融合与参与是人类尊严与乐趣的要素;
(二)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
(三)应该根据个人需求去调整学习上的差异;
(四)普通学校应该体认及因应 1
学生的多元需求。融合教育目前已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目前较有成的国家有:加拿大、美国、西欧诸国、纽西兰、澳洲,日本也逐渐在推广中。
融合教育的信念乃基于:所有的学生有权在他们所居住的地区接受免费的公共教育,即使对于障碍儿童。学校首先要想到的就是容纳他们于普通班接受指导;其次学校和孩子的父母合作订定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EP可能包含其他相关的服务,便提供适当的机会使孩子能达成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基本上融合教育乃采取一元的教育系统,教育的对象是班级内所有具特殊需求的学生,而由普通教师、特殊教师及相关专业人员协同合作,分担责任,共同完成教学工作,其要点为:
(一)让特殊儿童就读普通班;
(二)提供融合教育之普通班或学校足够且适宜的支援;
(三)需针对特殊学生提出个别化教育计划;
(四)让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均蒙其利。
融合教育之内涵为强调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相似性,主张在相同环境中提供特殊方法、透过转介服务、合作咨询与教学,同侪指导,部分参与,以最少限制的教育环境,使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能有最大的互动,又能使双方获益,让特殊学生尽早接触自然且真实的环境,普通学生养成接纳身心障碍学生的观念,以达到人性化的结合。
所以融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将特殊学生放在普通班级中,而是要经过缜密的计划,配合足够的支援系统,并能统合各项资源方得竟其功。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怎么样从他们的共同发展性和差异性着手,研究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融合教育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教师在教师方面绝不可孤军奋战,应更懂得寻求支援与协助,以使所有学生都能适性的学习,所以针对融合教育的实施,要针对教学方法,课程的调整以及个别化教育计划(IEP)的落实才能将融合教育理念落实。
一、教学方法的改变:(一)合作学习
融合教育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解决问题,达成关系。合作学习包含五个基本因素: 1.积极的相互依赖;
2.面对面的口语沟通(或其他的沟通方式);
3.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不同的、个别的、能计划的工作,或完成团体的共同任务;
4.学生要利用积极正向的一些人际技巧或是小组技巧。此时老师就要负责监控学生小组讨论之进行及小组互动的情形;
5.在小组中能自我评鉴并了解整个小组运作是否具功能性,小组的目标是否达成。
(二)适应性教学法
1.教学法植基于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被正确的评量过,提供的材料及指示步骤都可让每个学生依自己的能力来学习;
2.阶段性的评量强调给学生反馈以帮助成长;
3.学生在评量个别能力,计划学习活动及评鉴自己专长上负有责任; 4.替代活动或其他可选择的材料都是必备的,以提供学生更大选择自由;
5.学生有选择自己的教育目标、表现及活动的权利。
二、课程上的调整
为了让特殊学生能参与一般学生学习,在课程的安排上,融合班在相关课程上也需作一些特殊安排:(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
此即指同一课程领域内确认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并可在同一课或同一活动中一起教他们。具体而言,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在普通教育实施时可将课程内容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等六大领域。(二)课程的重叠
课程的重叠其实是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的一种变化,当个别的教育目标在团体教育活进行中,必须从不同的课程领域中产生时,就出现了课程的重叠现象。多重水平的课程选择是在同一课程中选取不同水平的课程材料,而课程的重叠则是在不同的课程中选取性质相近或相关的材料,这在学科技能上尤其适用。
(三)结构化的社会接触
由国外的研究发现,在教室中安排结构化的情境,并鼓励普通生和特殊生正向的互动,指导他们互动的技巧、社交技巧,结果双方不管在社会接受度或学业成就上都有进步。(四)人力资源合作
在融合教育课程的设计中,学生、同学、教师、家庭、专业助理、管理人员、相关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等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通力合作,才能保证课程的成功开展。
三、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个别化教育(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简称IEP)是植根在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基础上,变以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为以学生为中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的教育。根据融合教育的理念,每一个儿童都需要特殊教育,需要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融合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实现教育的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个别化教育计划需求更显的十分重要。
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在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制定培养目标;分为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等,制定后需要贯彻执行。在融合班制定个别教育计划,不仅要考虑到学生个人发发展,也需要考虑到整个融合班的具体环境。实施个别化教育,有利于教师全面去观察和发现学生的长处,并给以有效的支持。
综上所述,教师若能针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整,善加运用学生合作学习的力量,按照个别教育计划提供有步骤的支持,可以使融合班的学生够得到更适合的教育,这样会让更多有身心障碍的儿童能够从融合教育中受益。
参考资料:
1、徐丽杰.美国应对融合教育的有关教学模式[J].绥化学院学报,2012,8,31-33
浅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认识 篇5
浅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认识
文/邱武奎
摘 要:微时代已悄然而至,逐渐地改变并微化了阅读以及学习方式的习惯。在微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程是一种符合认知负荷理论的新型教学模式,并逐步整合到各种学科实际教学当中去。对微课概念的演变及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整合微课之后的一些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可改善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信息技术
一、微课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然而,微课程是什么?它有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等一系列的疑问,为此本文将先对微课程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和简单的总结。
1.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所提出的60秒钟的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L)。,微课这个名词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一分钟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并且给出了较新的富有讨论性的微课程概念。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又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2.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微课程的发展起源于电化教育,早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幻灯、无声电影、录音、电视和录像等,并且有一段狂热时期使用这些媒体技术制作了一大批以T为存储单位具有教学性差、视频质量差、效率低等显着缺点的教学电视节目。这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电视教材不能进入课堂。
在我国,首次关注并提出微课程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他在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他的最新版的关于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出现了几位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觉诠释他们对微课的理解:华师的焦建利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微课及其应用》,该文给出的微课定义比较具体清晰,其目标是以讲解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达到学习要求,组织表现形式的核心特点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播放;南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对微课的理解是使学习者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通过载体流媒体形式展示简短、完整的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某个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
3.微课的特点
通过对有关专家对微课的诠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CLT)理解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认真分析和整理,可以发现微课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时间短暂性,()一段教学微课程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符合心理学上有关人的注意力规律。
(2)目的明确性,仅就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学内容精简。
(3)呈现形式多样性,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采用不同媒体来呈现,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4)共享性,精心制作好的教学微课程可以多人重复学习使用。
(5)资源占有率少及重复性,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容量一般只占几十兆左右,视频支持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多样不受限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1.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
(2)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3)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在一起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的话,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较好地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规范了,各省纷纷以各自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出台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文件,比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课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
(2)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3)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
(4)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
(5)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拍摄效果差。
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胡铁生老师曾提出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6+1”来解释: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教育资源的手段。尤其是对融合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节约时间,对某些简单的操作不重复教学,从而改善或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01.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6
一、管理是德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同智力教育相区别的是,德育注重的不全是知识体系的灌输与引导、它以向受教育者灌输和建立是非善恶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为最终目的、对人直接进行从意识、观念、信仰到举止行为的双重作用和约束。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德育体系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观念层面,主要包括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基本理论;二是制度层面.包括有关的德育政策、德育法规等:三是操作层面.包括德育的方式方法.实现途径和德育管理、这里的管理,包括管理目标、手段、主体,客体等;四是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设施设备、经费等。在四个层面中,现念层面是根本。决定德育的方向和性质,同时为其他层面提供理论支撑;制度层面是规范;操作层面是基础;物质层面是保证。四个层面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功能各异,共同构成德育体系、可以看出,管理这一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规范,不但不被排斥于德育之外。而且构成了德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实践证明,管理对于促进德育、提高德育效果有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用一种新的、更全面的观点来看待和评价管理。这里说的管理.指的是德育工作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教育,主要指以思想政治工作为主要方式的德育过程,一般说来、管理和教育是德育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教育以管埋为手段、管埋则以强制性的形式来实现教育目的,既不能把管理作用绝对化、也不能视管理为可有可无:从管理活动与教育活动的深层次剖面上做进一步的发掘.二者都包含计划、组织、控制等功能、都以规范对象的行为为最终目的,这是二者功能相同的一面比较起来,管理除包涵一定社会的法律、道德规范和管理双方主现意志等.还包涵同社会生产力、管理环境、人的相互协作关系等相关的方面、这是由其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因此.在职能和涵盖面上,管理具有比教育更宽泛的内容。随着系统学、管理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研究的不断深人,对管理的多方面的作用正愈来愈为人们所了解,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也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教育形式、教育手段呈现出多样化趋势.重理论灌输而轻能力培养和重共性塑造而轻个性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日益受到挑战。管理的介人将成为未来教育模式和教育体制的一大特征。管理通过组织过程中各要素间合理充分的配置来规范管理对象的言行和思维定势,实现管理目的、以此起到德育的效果,客观上使管理具有了德育效应公那种把管理同教育相舒裂,进而否定管理重要作用的观念和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是会贻误德育的:
二、构建以策质教育为相导的粗育管理棋式
管理有机融人德育体系,实践中需要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制约和教育方式。
1.在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
从管理的运作机制看、首先要在管理实现方式上,由直接管理为主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教育受前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特别是受传统封建思想中.‘修身、养性’等教条的负面影响.重共性而不重个性培养卜教育呈现出封闭、集中的特点。这种教育形式反映到德育工作上、过多地强调说教,不重视管理.没有认真研究管理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的方式方法显得集中、呆板,基本上采取以行政指令为主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大的摧动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社会结合的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不再通过政府指令性计创直接进行调控,而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利益杠杆来实现,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同样要在“竞争”‘“择优”的法则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或惟长官意志: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在管埋上,管理的内容、手段、实现方式等要素需要结合外部环境的改变进行新的调整。管理目标的提出和实现、不能依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而必须着眼于管埋主体和客体的内在联系,科学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将管理纳人教育的全过程统筹考虑。要打破层级制的界限.把管理目标分解为相互连接的行为约束机制,通过诸如风险、利益驭动来促使被管理者自觉接受管理,从而实现管理目的,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起作用的主要方式:
确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德育管理模式、实践中需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忽视受教育者在情感、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搞“一刀切”的片面和绝对做法,没有把管理对象的差异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中反映出来,管理的层次和多祥性无从体现;二是违背管理的自身规律,对管理目标可能产生的约束作用缺乏准确的估价。制定不切实际的管理约束机制.总目标与子目标间没有必然联系,使管理名存实亡,造成管理失控。
2.在管理意识上.由被动型管理向主动型管理将变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管理活动,由于受考试这根指挥棒的影响,管理的一切活动均以应试为中心,以高分为最终目的,使得管理成为简单的强制约束,丧失了其引导、教育、塑造的丰富内涵。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德育管理.没有把管理当做一种有效和必须的德育手段,管理成了游离于教育之外的可有可无的形式,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一种应付、应急式的被动型管理。这种状况的出现,同传统教育缺乏管理必要性的认识和不重视德育管理有直接关系。管理就其本质来讲,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管理就是教育。教育捅盖管理则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确立主动型的德育管理模式,就是在充分汲取应试教育中被动、机械管理的教训基础之上。将管理这一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引入德育体系,使管理成为德育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这是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传统德育体系过于倚重说教式教育,并否认和排斥管理,特别在极“左.”路线的时代更是如此。这种情况。说到底是对管理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没有管理的主动参与是不可想像的,这是建立主动型管理模式的认识基础。其次.管理要主动参与德育体系。素质教育条件下德育较之于传统德育,其目标,标准、汤盖面均包括了崭新的内容。完成这样的教育过程,要求管理在指导思想利方式方法上做出全新的调整。管理的着眼点着力点不能仅仅局限于对人和物的机械管理,而必须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意识,真正发挥管理在提高育人质量方面的促进和保证作用。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教育的摒弃: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可以预见。管理在德育中的地位将会越来越显著,教育和管理作为两种基本方式必将更加有力地推动德育迈向新水平。
另外,管理在德育体系中的主动介入和有机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德育的可操作性提供了新的途径。管理在德育中发挥作用,要通过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使得德育在目标、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面有了清晰可鉴的标准。使量化评价成为可能,为德育体系走向完善和规范化开辟了新的思路。
3.在管理形式上,由分嵌型、无序型管理向整体型、系统型管理转变
管理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上所述,管理意识不到位.管理手段简单创
一、缺乏全局观念的指导思想。必然使管理处于无序和分散的状态,制约管理作用的有效发挥。因此,从系统和全局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整体系统型管理体系在德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树立科学的管理观,精心设计管理指标和体系,使管理有机融人德育的全过程,是德育管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7
一、信息技术教育需要创新
学习计算机知识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在不断应用中可以掌握和巩固学习的内容, 在应用中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在学习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后, 学生要把它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把计算机变成自己学习和工作的工具。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互联网在将来会成为社会的主流, 并且已经越来越深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信息社会更需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超强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的个性化人才。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知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 大力发展中小学生利用信息创新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信息时代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而且要有学会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时代需要教育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注重计算机基本功训练
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基本功的训练, 学生只有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才有可能熟练地运用鼠标进行计算机操作。因此, 在学生刚接触计算机时, 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中的小游戏和打字练习进行键位练习、指法练习等。在指导低年级学生做键盘指法练习时, 教师要求学生会读英文字母, 能准确区分它的大小写, 认识各个键的排列位置, 熟悉常用功能键的基本用法, 要求学生注意打字的准确率, 通过正规练习, 让学生熟练指法练习, 以便为其正确、熟练、快速地操作电脑打好基础。
三、采用比较形象教学
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 因此, 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特征, 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性也比较大。在计算机课上, 有些学生很容易掌握教师所授的内容, 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 要掌握其学习内容还比较困难, 这就给教师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讲课内容太浅了, 基础好的学生就感觉没意思;而讲深一点, 基础差的学生就不能接受, 感觉这一堂课没意思。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 教师可主要采取分组教学的学习方式, 以好帮差、以优帮弱。
五、信息技术课需要合理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所授课程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学去探究。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教师创设一些和新知识有关的问题情境, 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悬念”, 让学生带着好奇去学习,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因素,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不同的情境, 这样讲授新课学生便很容易接受。这种授课方法, 不仅能更好地引出所授内容的教学目标, 而且能使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
六、注重分类指导, 适当发展个性
在信息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人智力水平及性格特点的不同,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有所不同。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加强学生的分类指导,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能积极地去学习、主动地去探索,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不断的提高。对于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 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发挥想象力,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实践, 要求他们在动手操作中不骄不躁、认真细致, 鼓励他们创新;对于那些在学习上感到基础薄弱的学生, 教师要视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单独辅导, 或适当降低标准,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或多加督促, 给予更多鼓励, 引导他们树立信心,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
七、利用网络优化学习环境
在信息时代, 人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网络环境下,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网络上向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自己查阅有用资料, 还能提供学生可以选择的学习方法、学习资源、检测练习, 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组织、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在不同环境内解决实际问题。教师通过网上专题讨论, 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单独或小组讨论的机会, 每个学生可以在富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8
关键词:角色互动;民主平等;自由灵活;积极创新
在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且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通过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体会,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观点的协调认识。
一、角色互动,教师是学生的贴心朋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尊重、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些表述都表明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观,教师角色要由学生品德培养中的“复制者”转变为“生产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二者只有在平等交往的前提下,才能彻底改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还孩子们一个纯真。师生之间互教互学,更加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真正走近学生,真正教人以生命智慧,给人以健康心灵的教化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学生的良好谋士
1.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合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条件。在教学中,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蹲下身子看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看成共同探究学习中普通的一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生才能如此真实,如此自信地展示自己。
2.珍视学生的独特见解,共创学生的创新品质
教育是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因此,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且欢迎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信心的目的。
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只有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才能在情境中去学习,在活动中去感受,在学习中总结方法,在充满兴趣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在乐中学,在学中乐,把课堂打造成一个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乐园。
浅谈对法律的认识 篇9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统治者制定给被统治者的规定规章。
今天,法律以各种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依照法律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方式被称为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 法律是一系列的规则,通常需要经由一套制度来落实。但在不同的地方,法律体系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阐述人们的法律权利与义务。其中一种区分的方式便是分为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种。有些国家则会以他们的宗教法条为其法律的基础。
在古汉语中,“法”和“律”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含义也不同,以后发展为同义,更合称为“法律”。虽然自秦汉以来,法和律可解为同义,但其含义仍是有区别的。一般地说,法的范围较广,通常指整个制度,比如宋代王安石变法,清代戊戌变法中的法就不仅限于刑法;而律则是指具体的行为规范,尤指刑律。
而把法和律连用作为独立的合成词,却是在清末民初时由日本输入。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法学的传入,汉语中的法律一词的含义又有所发展,逐渐成为法学的专用术语。在法学理论和现代汉语中,法律既可以指法律的整体,即广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法律也可以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即狭义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等。虽然法律一词已成为法学专用术语,但是在汉语中,法和律的含义却不仅限于此。法还可以作方法、方式、法术等解,律还可以用于纪律、规律等。
我爸是警察,所以我从小就有接触法律。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是我第一次系统的接受法律知识。“法律”这个词我并不陌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非常有威信力的,并且当今医患关系紧张,懂得法律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今天,作为一个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初学者,我所了解的法律还是较为肤浅的。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因而谁违背它,必然受到相应的制裁。马克思主义法的定义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法律的分类十分复杂,然而要想真正的了解法律,追其本源,我们就不能不了解一下法学的历史。西方法学起始于古希腊,当时丰富多彩的政治学、伦理学、文学、美学作品涉及一系列法理学问题,如法与权力,理性的关系,法与人、神、自然的关系,法与利益、正义„„这些法学史上最初被提出的问题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在这些问题上的论述,对西方法学一直有着深刻的影响。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是古代西方世界法律制度发展的顶峰,《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后的西方法学和法律制度的发展都有重大影响。在中国历史传统上,法律对于中国人而言,几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事实。法律是“帝王之具”、“驭民之器”,法律无一例外的为当权者的命令。相对于西方来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国家的长期以来施行的是“人治”而非“法治”。然而现在随着中国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建设法治社会思想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了解法学知识,相信随着我国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法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民法,民法是。。。。。民法与公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民法是规范社会生活的重要法律,是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民法乃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
下面有这样一个民法案例。2012年,陈某在丈夫去世后经人介绍与寡妇李某结婚,但他们的婚事一直遭到陈某儿子小陈的反对。2013年,陈某患上非常严重的精神病,并久治无效,产生巨大医疗费用,生病期间一直由周李某悉心照料。2013年11月,小陈突然提出要担任父亲的监护人,保管父亲的所有财产,并要以其父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与李某离婚。1.陈某的财产应该由谁来保管? 2.小陈提起的诉讼,法院是否应予以受理? 我国<民法通则>第17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
事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员担任监护人:(1)配偶;(2)父母;(3)成年子女;(4)其他近亲属;(5)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上述法定监护人的顺序也是法定的,通常前一顺序的监护人能够监护的,后一顺序的就不应担任监护人,这是为了保护监护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本案中,李某是陈某的配偶,是第一顺序的监护人,而且完全有监护能力,所以陈某的财产应由李某来保管,作为第三顺序的小陈无权要求监护。此外,监护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被监护人的利益,不是为了监护人的利益。此案中李某对陈某照顾得很好,小陈没有任何变更监护的理由。2.李某与陈某之间的合法婚姻关系,非由当事人本人结束,任何人不得干涉。小陈既然不是陈某的监护人,当然无权以陈某的名义提起离婚诉讼,法院也不应受理。这样的案例只是民法中的九牛一毛,用法律来处理看似复杂的民事关系,我认为是相对公正而有效的。
法律本身已经做出了较为公正的规定,那么如何执行法律就需要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严格执法。具体行使国家行政管理权或者司法权的国家机构的国家工作人员,不论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应当受到法律的规范,在依法办事方面以身作则。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行使权利时必须受到法律制度的约束和监督,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而不应把治理的对象仅限于民。在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决不允许存在任何“特殊公民”。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把
依法治理当成这为变幻的工具。这些都是以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是这些不争的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我爸是李刚”这句话已经成为今年网络上的流行语,我们在茶余饭后闲谈的同时,不禁要思考当今社会还有多少个“李启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扪心自问:在自己心中,法律究竟是什么?如果法律只是“防君子”的墙上剑,如果允许“警察局长来了也不管用”的特殊公民逍遥法律之外,那么,依法治国就会成为空谈。
历史经验表明,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驰则国乱国衰。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法律不是可以由人随意解释的,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意志是至高无上的。作为法律人所面临的就是,用自己独特的一种思考,用自己对人类历史的一种观察、理解,来构想一种更加合理的制度以对人性恶的地方进行防范,如此才有可能进行一个良好的司法。而每个公民都自觉地遵守维护法律,并严惩那些无视法律尊严的人和事。当法律根植于民众心目中,依法治国之路便会更加辽阔!
法律不是吓唬麻雀的稻草人,它应该是维护国家秩序、保护公民权益的尚方宝剑,不管是什么组织、什么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任何违反法律、践踏法律的行为,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必须得到法律的严惩。只有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法律才有严肃性、权威性可言。普法之难,难就难在有法必依、依法办事上。法律法规的制定颁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执行这项法律的路更长、更艰巨。
当今社会,广大的青少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淡薄等原因,既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控制自己、约束自己;又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导致利益受损和违法犯罪现象等发生,因而青少年学习法律常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另外,据有关统计,近几年来,公安机关查获得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每年均超过15万人,全国性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已占到犯罪总人数的14%左右。且有上升趋势,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也逐渐趋向低龄化,在他们心目中形成“什么法不法?我就是法!”的观念。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青少年大力宣扬法律知识的原因了。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我们喜欢追求自由,展现自我。然而,追求自由固然重要,但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自由不是恣意妄行,也不是为所欲为,而是相对的、受制约的。法,作为人类选择、接受、沿袭下来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规则,自产生之日起便与人们获取或丧失自由息息相关。对于法和自由的关系,先哲们有过许多至理名言。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说过:“为了得到自由,我们才是法律的臣仆。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大师孟德斯鸠进一步指出:”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
法律基础课是党中央确定的高等学校的“两课”课程之一,是大学生的共同课、必修课。学习法律基础课,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这对于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对于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也是作为合格大学生的起码条件。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素质和自觉性尤为重要。随着我国教育立法的完善,依法治学、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是必然趋势。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课,掌握基本法律常识,从理论上弄清楚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的内在联系,明了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主义民主意识、公民意识,自觉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并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社会上的各种丑恶现象、不良风气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这显然有利于大学生较好地完成学业,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合格公民;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有利于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秩序的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步。
学习法律基础课,是完善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的需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然要求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都必须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各项建设事业、对外交往,都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新世纪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必须学习和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尽快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的本领。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也是未来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来源,不学法、不懂法,没有相应的法律知识,将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篇10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 篇11
【关键词】高师舞蹈 舞蹈教育 学生
高师舞蹈专业教育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因此,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符合高师培育目标的舞蹈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一、培养学生教学能力,提高全面素质
教学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教师在传授知识和转化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巧表现能力,还要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不仅要具备组织能力、编创能力,还要具备提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示范能力。舞蹈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的主导下,离不开口传身授的的示范模仿式教学方法,教师将知识经验的积累、智能、技术、情感及世界观表现在教学内容上,以人体示范的行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形象及形象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从而达到体现动作、表现情感、获取知识的目的。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综合活动能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舞蹈知识技能和经验,解决与中小学音乐教育密切联系的综合性问题,加深对“舞与唱”、“舞与乐”、“舞与悦”等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这种综合活动,使新的动作表现在舞蹈动作意识中并占据主要地位。在教学中通过吸收音乐、美术、戏剧等艺术思维模式的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帮助学生对偶然的变化动作的感知和控制能力,激发学生改变使用规则动作的冲动,避免机械地使用舞蹈动作知识,并把一些出乎意料的可能性动作和组合加入课堂教学和文艺节目编排中,从而实现学与教的转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理论教学是高等教学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多种舞蹈的学习,可以全面提高舞蹈自身的表现能力,丰富舞蹈语汇,广泛积累素材,熟悉各类舞蹈的风格特点,而通过舞蹈理论的学习,才能使学生宏观的把握较为全面的舞蹈知识,把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对舞蹈本质的认识和理解,为今后的舞蹈表演教学和编创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多年来,高师音乐专业舞蹈教育的舞蹈理论、专业技能、教与学的转变,都是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的。在实习中,学生组织教学的能力虽然得到了锻炼,但在讲台教学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未能得到解决。从教学跟踪调查结果分析,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断奶过度期太长,且不能结合基础教育的特点而科学的运用舞蹈教育手段。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从入校开始,除了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全面素质的提高和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
二、师生共舞,舞动我们的课堂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主修方向的学生水平起点普遍偏低,多数学生由于兴奋或抑郁的扩散,没有形成较好的舞蹈技能,跳舞时表现出全身僵硬,造成整体不协调,动作不优美。他们除了自身学习上的心理障碍外,还存在环境的问题。舞蹈教学要着眼于“松、通、意、情”这四个方面。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松”字上下功夫,“松”就是要求学生在跳舞时要有舒畅的心情,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上好舞蹈课的前提。教师通过一些难度较小、旋律优美、蕴情丰富的舞蹈作品对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内心感觉”,即培养学生能够具体认识与感受的并不复杂的训练状态与良好的心理状态相结合,形成强烈的跳舞欲望。在课堂上教师要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和纠正学生在练习中所产生的任何问题,对学生的能力作出恰当的评价,并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
就目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舞蹈现状看,普遍没有建立和健全适合高师实际和高等培育目标的的舞蹈教学体系,许多是不切和学生实际地照搬专业舞蹈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作为“容器”进行“填鸭式”单向灌输,学生没有产生共鸣和激发兴趣的基础,糊里糊涂地死背和机械式地训练,很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混学,使学生主动性能不能得到积极发挥,影响了舞蹈课堂教学的成效。舞蹈是一種对客观生活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的创造性的审美活动、舞蹈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理所当然是一项艺术的创造性活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否积极发挥,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在舞蹈课堂训练中应把培养、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贯彻始终,有了这项内容,学生就有可能在课堂训练中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意识也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诱发出来,进而获得进行实际创造的能力。
注重学以致用,完善课程设置。舞蹈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即占有空间又占有时间。素来有“可视的音乐”和“活动的雕塑”之美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现代音响手段,这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如通过看录象观摩学习优秀的舞蹈节目,使学生在享受艺术美的同时,对舞蹈作品肢体动作的造型、流动的队伍及舞蹈演员的表情变化、风格韵味和技术动作等有直接的把握,还可以通过摄影录象的手段,把课堂教学、考试过程、舞蹈比赛和学生自己创编表演的舞蹈节目(组合)录制下来再进行播放,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判,发现不足,找出差距,提高训练和学习效果。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教育,提高理论修养。高师音乐专业舞蹈主修方向主要以培养从事大、中、小学舞蹈师资为主要对象,它要求舞蹈师资具备表、导、教之综合能力,即要精通各中舞蹈技能,又要具备深厚的舞蹈文化知识。目前,重技术技巧,轻理论文化素养是高师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对从事舞蹈专业的人称之为“小脑巨人”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高等师范院校除了在专业上对学生严格要求,精益求精外,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理论修养,给社会培养出更优秀的舞蹈教师。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06-03
浅谈对物流的认识07-25
浅谈对安全的认识11-08
浅谈对宪法的认识11-09
浅谈对安全工作的认识08-01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08-27
浅谈对招商引资的认识08-31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12-18
浅谈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07-08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