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精选10篇)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篇1
浅谈对学校安全管理的认识
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它是办学的底线,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今天,抓好学校校园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硖口驿镇中心小学一直将安全管理工作列为各项工作之首,举全校之力,确保校园安全。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连续几年来实现了学校安全责任事故为零的记录,创建了市级平安校园称号,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赞誉和群众的好评。在抓好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具体做法和体会是:
一、常抓不懈,立足日常教育
1、思想重视,制度完善。
学校安全工作组织机构,制度健全、责任明确,每学期学校都成立了安全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具体负责安全管理工作,其他班子成员和班主任任组员,层层负责,责任落实到人。学校每学期还与各年级、各部室负责人签订好《学校安全责任书》,实行领导挂组员,做到不定期检查和随时抽查相结合,并建立了安全考核奖惩细则,将安全管理工作与教师业绩考核紧密挂钩,并坚决执行“一票否决制”。这样,让人人都增强了“一岗双责”意识,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而构建了点面结合、人人参与、整体联动的长效机制,保证了学校安全工作扎扎实实的开
展。
2、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学校以少先队活动为主要阵地,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展开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一是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收看安全教育录像片,如:《开学第一课》等,举办宣传画展,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深刻体会生命的美好脆弱;二是邀请司法所交警队人员到校做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提高学生自觉遵守交规的意识;三是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题,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教育目标明确的班队活动,如“礼让十秒钟,安全上下楼”的主题班会,进一步促进操队、路队的规范化。
二、多方联动,立足合力教育
教育学生点多面广,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学校把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建立了学校以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队伍,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大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如开学初学校排查安全隐患时发现:校门口通道狭窄,又紧贴公路、街面,学生集中放学时较拥挤,但占道的停放车辆较多,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针对这一现象,学校积极协同各部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由驻本区域交警大队进行长期监管,另外在校门口公路上装置
减速带,避免车辆高速行驶,从而使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抓好学校安全管理,是一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预见性,往往发生于瞬间,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必须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居安思危,这样才能真正将安全防患措施落实到位,才能真正保证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硖口驿镇中心小学刘官兴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篇2
对会计文化的认识离不开对文化的认识, 《韦氏新大学词典》 对文化的概念是:“文化是包括思想、言谈、行动和人工制品在内的人类行为的综合形式, 并依存于人们学习知识和向世世代代传授的能力”。
我国学者梁漱溟在 《中国文化要义》中对文化的概念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即通常所说的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 而广义文化是指经济、政治等。
学者张汝伦对中外文化研究后认为, 文化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全部生活方式; (2) 思想、 感情信仰的方式; (3) 个人从别的群体中获得的社会遗产; (4) 积累起来的学习 (5) 伦理道德、 价值标准; (6) 历史积淀; (7) 行为方式; (8) 社会组织、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等。
劳秦汉在《会计文化学概论》中认为, 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发端于1985 年6 月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会计与文化专题研究会, 而国内其他学者一般认为关于会计文化的研究开始于198年美国会计学会举办的会计文化研讨会。 国内学者刘开瑞于20 世纪90 年代第一次在他的研究论文 《会计文化初探》中提出了“会计文化”的概念。目前对会计文化的研究, 通过CNKI检索, 至2012 年11 月底, 以会计文化为主题的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已有600 多篇, 而在2005 年以前不到90篇。会计文化的热度很高, 但会计文化体系构建仍在探讨当中。
二、 会计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 同样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也有多种, 不同的学者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概括国内会计学者关于会计文化的界定, 主要有:
刘开瑞 (1990) 概括了会计文化的组成部分, 认为会计文化是社会文化对会计影响渗透的结果, 它由三部分组成: (1) 会计物质文化, 即会计的产品、形象等, 如会计报表、会计人员形象等; (2) 会计制度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维方式, 行为的准则; (3) 会计精神文化, 即会计人员的思想、价值观和信仰等。 把源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 并结合会计本身特点, 适应会计需要而形成的会计文化, 重新灌输到每一个会计人员, 用来统一他们的行为, 就能创造出一种非正式的、约定俗成的组织规范, 使组织成员在相互作用下, 发生同化, 最终取得会计管理的良好效益。
毛伯林 (1993) 给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 作为人类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 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从长期中外会计实践中创造形成的, 为会计人员所共同享有, 它具有引导、凝聚、激励、约束会计群体, 体现民族特色, 从而增进会计活力, 推进会计管理现代化进程的会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的功能。
于玉林 (1994) 对会计文化的表述是 “会计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有关会计的物质和精神的背景文化及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会计文化既是一种理论, 又是一种实践。 ”
易玄 (1997) 将会计文化定义为“会计文化应该是一种社会组织文化, 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的内涵: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文化体系; 它是一个多层面、多元的文化体系;它是一个社会学、自然学、 经济学等相融合的边缘文化体系它是具有历史性、国际性、规范性、综合性的社会组织文化体系。 ”
黄东光 (2001) 提出:“所谓会计文化, 即是为促进社会经济、社会人员等方面全面发展, 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特色的物质环境、知识系统、价值体系管理制度、教育方式等的总和。 ”
殷勤凡 (2005) 认为:“会计文化是在会计主管倡导下形成的并为全体会计员工共同认可、信奉、实践和传承的精神财富的集合, 由核心层的共同会计价值观和显现观的诚信、独立、客观、公正、谨慎、保密六个要素共同构成, 为会计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
张云 (2009) 对会计文化的理解为:“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 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 狭义的会计文化仅指会计的精神文化。 ”
劳秦汉 (2010) 将会计文化表述为人类社会会计领域所专有的历史凝结成的会计存在方式, 是会计人的本质活动的对象化, 即所从事的会计活动的自由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并能促进社会经济、 人类历史与会计人自身进步发展的超自然的创造性成果。
三、 会计文化的特征
由于会计文化是会计领域所专有的, 是会计人的创造活动和成果, 没有会计人的会计活动, 就没有会计文化, 没有会计文化, 就没有会计领域的形成, 因而会计文化的形态表现有多种, 表现形式也各异, 但不同的表现形式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这些共同的特点反映和体现出来的就是会计文化的基本特征, 可以概括如下:
(一) 动态性。 文化是一种积累起来的学问, 会计文化同样如此, 后期的会计文化是在前期的会计文化成果的学习、 吸收和改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的, 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 对会计文化对其所在环境有利的一面得到保存和巩固, 而对不利或阻碍会计发展的文化则加以选择与淘汰。 会计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变化, 持续更新和延伸, 是个动态的过程。
(二) 统一性。 会计活动的运行是以会计法规制度、 会计伦理道德为标准的, 具有统一性, 会计人也习惯性形成了遵守会计法规、会计道德的要求。试想如果会计人员在处理公司会计业务时不遵循会计规范, 各行一套, 那么不仅给会计工作带来了混乱, 造成资源分配不平衡和浪费, 而且还会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危害社会, 就此而言, 统一的规章制度是会计文化中必要的组成部分。
(三) 广泛性。 从会计文化的定义可以看出, 会计文化涉及范围之广, 现代会计文化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会计研究的领域, 拓展到哲学、文学、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领域, 把会计人员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道德观念、社会心理都纳入会计文化研究的范围中。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 会计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与之相随的会计文化也会随之延展, 会计文化将更为广泛。
(四) 差异性。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在漫长的会计活动实践中形成的, 会计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与经济、政治是紧密相连的, 不同的社会经济对应着不同的会计活动, 自然会形成不同的会计文化, 因而不同的国家会计文化也存在着很多不同, 纵然会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也不能改变会计文化的这种差异性。 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地域会计文化也有着细微的区别, 因为会计的规章制度只针对特定的企业, 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环境的差别上, 可以说会计文化的差异性是由政治经济以及制度环境所引起的。
(五) 群体性。 会计文化是以会计人的群体形式实现的, 不是个体性的表现, 会计的内容很广泛, 却不能将某一会计文化内容归为一个具体的个人所特有,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群体的某种共同意识和行为活动。由此可见, 一种被认为是会计文化的习惯、 行为等必须得到会计人群体的共同认可并共享时, 才能成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使得会计人对已经认同的这种意识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这就使得会计人不知不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这种群体文化。
纵览会计文化研究的成果, 会计文化特征除了以上概括的五条以外, 还有诸如竞争性、国际性、规范性、创造性、时代性、自由性、连续性、民族性等特征。
四、 会计文化的功能
会计文化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总体表现在于促进会计人员的成长发展和协调社会的良好运行。在会计实践中, 会计文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约束功能。 正是由于会计文化的具有约束会计人的行为, 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没有约束功能, 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便失去了意义, 会计工作也不能有序展开因此会计文化的这种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它体现在会计实践的各个方面。会计文化的约束功能只要是通过会计规章制度发挥作用的, 会计人员必须遵守会计相关法规, 必须执行相关制度如在我国由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依次自上而下形成企业会计准则的三个层次, 共同构成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 (2006) , 具有法律效力, 在全国范围内 (港、澳、台除外强制执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这种会计制度文化的作用是为了使会计行为更加规范合理, 提高了可比性最终也促进了整个会计系统的高效运行。
(二) 导向功能。 会计文化规定了会计行为的价值取向, 会计目标以及会计的规章体系, 通过对会计文化的价值观念、 价值规范和制度规范对会计人员产生强大的号召力, 在会计文化的影响下, 使会计工作朝着有利于企业的方向发展。 会计文化的导向功能具体体现在会计组织通过对会计文化核心的共同价值观选出的带有代表性的先进成员榜样的力量, 使得会计个体逐渐认同这种共同价值观, 并以此为标准来调节自身的行为, 其次会计文化中的制度文化硬性规定了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行为, 也反映了共同价值观的要求, 会计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将这种硬性规定导向为主动顺应, 发挥出会计的积极作用, 促进生产和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 进而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为社会服务。
(三) 激励功能。 运用会计文化能够影响和改变会计人员在实践中对企业目标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从而使会计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千方百计地在法律范围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将人类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 而该层次又包括以下需求: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 公正度、 接受现实能力。 会计文化也是将会计人员的自我实现作为最终目标, 在实现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人的价值。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会激发会计人员为会计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促成良好氛围的形成。 充分发挥会计文化的激励功能, 会使会计组织能更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 凝聚功能。 会计文化的共同价值观使得会计人在实践活动中在心理素质、思维习惯、价值追求、行为规范上大致相同, 由此产生一种对会计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此基础上容易产生一种强烈的凝聚力, 会计人员在日常的会计管理过程中也耳濡目染, 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会计人员这种共同的价值准则、最终把每个会计个体融合到整个组织中来, 协力同心, 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 使会计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巨大的整体效应。
除以上主要功能以外, 会计文化还具有辐射功能、 拓展功能、 调适功能、表率功能、应变功能等。
众所周知,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会计文化作为会计职业的文化, 具有文化的普遍性和自身的特殊性, 国内学术界对会计文化的研究已有二十多年了, 研究会计文化是建立会计文化体系的重要环节, 通过会计文化体系的建立能够切实引导会计人的正确行为, 从而有效合理配置社会资源。 Z
参考文献
[1] .龙云飞.简论会计文化[J].工业技术经济, 2001, (1) .
[2] .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财经, 2005, (5) .
[3]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9, (9) .
浅谈对现代医院文化的认识 篇3
关键词文化 内涵 核心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医院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就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
1医院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1)医院文化的精髓。医院文化除了环境色彩、标识等表象以外,最根本的是医院制度和医院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集合。医院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的,是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属浅层次的文化;而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则是人们自觉的、内在的,对医院制度可起到补漏的作用,属深层次的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2)医院文化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医院文化,其内涵各有侧重。医院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形象;从员工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个人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为人心态、目标取向等;从病人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团队协作以及诊疗活动的成本效益;从供应商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被卖商品的有效利用开发,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和医院的诚信度。
从整体而言,医院文化是医院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医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包括良好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从个体而言,是每个员工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就是以实现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表现为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文明和谐的行为规范。
(3)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行为观念的基础,只有弄明白办医院为了什么、在医院工作为了什么等问题后,才能确立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付诸于言行,解决医院如何运行、如何为患者服务、如何对待员工、员工之间如何相处等问题。
2 医院文化的体现
医院是经营服务的场所,医院文化体现在经营理念和医院精神等方面。现代医院应坚持的经营理念是:人本理念、服务理念、诚信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执行力理念。
(1)人本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奠基石。医务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是本,我们为病人而存在和工作,而不是病人为我们而存在;病人的病与人之间,人是本,而非疾病为本,治病是为了救人,不能治病不治人;医疗设备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是本,再好的设备是由人造出来的,而且靠人来使用操作;医院经营发展与员工之间,员工是本,所做的决策要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要合乎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决策的实施要依靠广大员工,经营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制度与人之间,人是本,制度是人制定的,是用来要求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两者之中更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2)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关键路径。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员工;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员工和病人;所有员工的最终顾客是病人,以顾客为中心,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常会获得双赢。
(3) 诚信理念是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的标志,是实现良好经营的根本。诚则信、信则立、立则进、进则胜。
(4)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盲目贪大求全,不摆花架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探索适合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进入不顾成本效益,规模越办越大;不顾基础,口号越喊越响;不突出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设置越来越全的经营误区。
(5)执行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好的决策、制度、理念只有在严格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其作用和成果,若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并导致管理失信,丧失医院文化的导向、推动和凝聚作用。
医院精神是一定时期倡导的,在经营发展中不断灌输、激励员工学习工作的行为标准,外人摸不到,但从员工的言行中是可感可见的。
3医院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医院文化是经持之以恒的反复倡导、改进、充实、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重复的行动形成习惯,重复的习惯形成文化。医院文化形成和传播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是医院文化的创始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医院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综合展示者,通过员工的言行影响顾客并延伸到社会。
4影响医院文化建设的因素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提高群体意识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医院精神是灵魂,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制度建设是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突破口,塑造良好的形象是立足点,培育主人翁意识是最佳境界。
医院文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领导层的感染力,管理层的推动力及员工的配合、执行和创新。
浅谈对茶文化的感悟及认识 篇4
姓名: 学号: 班级:
浅谈对茶的感悟及认识
一、摘要
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茶不仅种类多,而且功效全。品茶,可以品出茶以外的更深层次的哲思和心灵的宁静。将茶思作为现在忙忙碌碌生活节奏的一个调节剂,其实也是不错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收获什么样的人生。
二、关键词
品茶,功效,养生
三、正文
在古代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叶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的物品。古往今来,饮茶已进入大埔的婚丧喜庆等礼仪中,如婚礼中有一道“敬茶”的大礼,也是很讲究的;中国人自古就有好客风气,客来敬茶,以茶联谊,以茶代酒屡见不鲜,不论那方亲友来访,总是以先请人饮茶为上礼,真可谓到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的程度;在传统节日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如每年中秋节晚上,皓月东升,家家户户在门前摆上香茶、月饼、果品之类叫“接月华”,拜完之后,大家围坐在桌前饮茶、吃月饼等赏月,合家同乐。由此可以看出茶叶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中,并且扮演者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并将成为21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余个国家种茶,寻根溯源,世界各国最初所饮的茶叶,引种的茶种,以及饮茶方法、栽培技术、加工工艺、茶事礼俗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中国传播去的。中国是茶的发祥地,被誉为“茶的祖国”。
1、茶的种类
茶的种类多种多样,绿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黄茶,花茶,黑茶,白茶。在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出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作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些茶叶分属各个品种,都是茶中之极品。在制茶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制成各类色,香,味,形品质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青茶。茶叶的好坏主要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鉴别。不同的茶类,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色,香,味,形的标准。另外在平时,我们要学会科学贮茶,避免茶叶含水量多,严禁茶叶与异味接触,防止茶叶挤压。
2.、茶的功效
茶叶有益于人体健康。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具有营养和保健作用的化学成分。主要营养素有: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糖类,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而茶叶的药理作用主要由其所含的黄嘌呤衍化物(咖啡因及茶碱)所产生;另外尚含大量鞣酸,故有收敛、抑菌及维生素P样作用。它们对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循环系统都有很好的疗效。同时茶叶还有利尿及抑菌作用。经常适当饮用茶水,将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饮茶有降低血脂,减肥健美的功能。茶叶中的茶多酚能抑制或阻断多种致癌成分,如:维生素C,维生素E,脂多糖,硒和锌等。茶叶的对人体的功效,随着医学科技进步,也是逐步发展的。茶还可以作为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成的药物,可作为支气管炎和感冒时的发药和增进呼吸作用的药物,可预防痛风和消除人体中有害的盐类及毒素的积累,治疗瘰病,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还可作为人体铜、铁的元素的来源,可治疗因食品中长期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症。
3、中国的茶历史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 篇5
这种中小学校长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制度,引发了种种诟病。其中,学校“官本位”氛围严重被认为是最为严重的情况之一。很多校长的级别比教育主管部门的官员还要高,教育主管部门怎么能指导学校呢?行政级别倒挂现象,造成政府与学校关系尴尬。
其次,这也加剧了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高级别的校长肯定不愿意去不同级别的学校交流任职。此外,校长每年都要参加几十场与教育无关的会议,大量的会议占用了治理学校的精力和时间。
“去行政化”呼声持续多年,全国多地都对小学校长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其中,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成为了部分地方探索中小学去行政化的主要途径。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系列的改革设想,并于次年开始在静安、卢湾两区先行试点。将校长分为五级十二等,即特级校长、一级校长(分二等)、二级校长(分四等)、三级校长(分四等)、四级校长(分二等),2001年扩大至所有普通中小学,2007年开始进一步推行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
1999年,北京市西城区以及山东省潍坊市下属的高密市也开始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其中,潍坊市在2004年底于全市全面推行。
此后,广东省广州市、中山市,辽宁省沈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等地也陆续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试点。
职级制是让校长的级别和学校没有挂钩,是去行政化的一个环节,更侧重的是中小学校长的专业化。其中关键一环,就是打破校长终身制的铁饭碗。
目前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去行政化改革其实是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式上实行了职级制,但实际上还是套用行政级别来管理,学校还是没有办学自主权。“真正的去行政化校长应该公选,由选拔委员会选拔,考核应该由学生和老师来考核。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师自主权和学生选择权”,目前校长的选拔、培养、使用、评价等环节,仍封闭地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手中。真正的去行政化,就要把学校交给教育人去办。去行政化的关键是管办分离,但是现在政府部门既是主办者,又是管理者,又是评价者,这是导致学校行政化的根源。
浅谈对安全的认识 篇6
在安全生产月里,安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标识着安全的色彩,对于安全工作,我们有很多种理解和行动,但是在日常实践工作中,不时的出现不安全的声音,如何抓好安全让人们变得更加理性和勇于创新的信念,因为我们需要安全的护航,所以浅谈一下对安全的认识。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企业的兴亡,成在安全,败在事故。安全是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如何抓好安全,使安全工作处于“受控和在控”状态,在人的行为复杂多变的今天,单靠监督与被监督的传统管理模式,不可能达到目的。因此,应从“以人为本”的基点出发强调安全;从积蓄浓郁的安全文化底蕴、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出发来强调安全。
浅谈对当涂群众文化的认识和定位 篇7
一、要从当涂县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当涂县所处的江东地区就是指安徽省的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的沿江江南一带。作为江东核心地区的当涂县, 蕴含着吴文化的温文儒雅, 也含有越文化的激越高亢。综观几千年的当涂历史, 这儿不仅本地文人辈出, 而且外地名贤云集。历史上本土就出过陶谦、唐固、耿询、周兴嗣、郭祥正、徐文靖等名人;另有外地名贤项羽、周瑜、温峤、谢朓、孟浩然等留下足迹, 更有一代诗仙李白终老于斯, 大词人李之仪归葬于此。同时, 由于当涂地区几千年间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产生了在历史上很具影响的姑孰画派、当涂布贴画、当涂民歌等民间艺术或艺术流派, 还有松塘采茶灯、湖阳打《水浒》、塘南高跷灯、丹阳河东狮子王等等百余种形式各异, 各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和民间艺术形式。
这些在当涂大地上形成的民间艺术或艺术流派, 随着她们的不断完善, 成为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文化奇葩, 提高和影响着当涂这一地区人们的思想品格、审美情趣、文化涵养等诸多方面, 也影响着这一地区的经济生活。由此可见, 建设当涂群众文化, 必须从当涂地区历史文化的深度上来加以认识和定位, 考虑当涂地区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其发展变化过程, 从中借鉴历史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 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着力打造以历史文化为依托的民族文化品牌。充分利用李白文化资源、周兴嗣文化资源、李之仪文化资源、萧云从文化资源等, 打好这些历史文化品牌, 为今天服务, 为未来服务。
二、要从当涂县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文化离不开经济, 文化为经济服务, 我们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就必须结合当涂县的经济发展程度来加以思考。
虽然因行政区划的问题, 芜湖、马鞍山两市被排除出“长三角”范围。但因长期的历史缘由和无法割裂的地理关系, 江东地区一直自觉或不自觉地和“长三角”地区保持着紧密关系, 尤其是南京一小时都市圈的建设更拉紧了“长三角”地区和江东地区的关系。所以在“长三角”改革开放进程中, 经济建设经历三次发展浪潮, 作为江东地区的马鞍山市和芜湖市其经济建设也是快步发展, 高速前进。尤其是中央实施“中部崛起”, 安徽推行“东向发展”战略以来, 马鞍山、芜湖两市一马当先, 充当“东化特色的中心, 乡镇, 使这一艺术与民间活动相结合。
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所说,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 一切归于沉寂之时, 唯有文化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 它不仅是一个民族自己认定的历史凭证, 也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 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向发展”桥头堡、排头兵, 迎接沿海地区资金的梯度转移, 努力和“长三角”地区进行无缝对接, 江东地区呈现出一派全面开发、开放的大好局面。地处江东核心地区的当涂县, 进入新世纪以来, 高举“工业强县”的大旗, 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迈出了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创下了一个个辉煌的佳绩。近年间, 千百家知名企业落户当涂, 民营经济百花齐放。20世纪80年代, 随着改革步伐的起步, 群众文化打破解放以来文化馆 (站) 一贯的老格局, 掀起了一轮建设农村文化中心的热潮, 无论在文化硬件建设和文化活动方式、文艺创作上都呈现出一派生机, 当涂县出现了诸多群众文化领域的文化中心样板。20世纪90年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 当涂县的群众文化向社会化拓展, 走出文化馆 (站) , 走向社会, 文化产业初具雏形, 市场运作、文化产业意识不断增强, 给群众文化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步入稳步发展的轨道。进入新世纪以后, 群众文化进入理性化发展阶段, 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群众求知求智程度的提升, 不断拓展新空间、新领域, 逐步趋于完善, 并将面广量大的基层文化列入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从这一客观事实出发, 我们在建设当涂群众文化时, 必须要考虑从当涂县的经济发展程度出发, 从人们现已达到的生活程度来思考、规划、建设当涂地区的群众文化。
三、要从当涂县全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上来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
随着现代群众文化概念内涵的延伸和外延的拓展, 现代社会的群众文化其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新的内容, 结合了新的元素, 尤其是现代城市理念的融入极为明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我们在认识和定位当涂群众文化的时候, 不能不着眼于城市化建设程度来加以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 江东地区的南京、马鞍山、芜湖等金融、旅游、港口、轻工业、商贸市场特色的渐趋凸现, 随着不断的做大、做强, 城乡差加紧在缩短, 工人农民的比例在缩减。并且随着户口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 逐步抹平了城乡之间的差异。近年来, 当涂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县城建成面积在不断拓展, 实现了“跳出护城河, 形成新格局, 拉开大框架, 建设新城区”的既定拓展目标。与此同时, 全县范围内一批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当涂县城城市化, 乡镇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大幅提升。尤其是随着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大幅度上升, 全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的提高。并且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推进了全县城市化的进程, 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们开始向求知、求美、求新、求乐的方面追求。这一趋势, 给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事情很清楚, 我们的客体在变, 服务对象在变, 我们的群众文化主体也必须从形式和内容等各个方面有新的变化。只有这样, 我们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满足不同群体、不同爱好的需求, 才能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群众文化。
综上所述, 要认识和定位一个地区的群众文化, 其中要考虑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是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与否、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与否、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快与否, 都是必须思考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认识和定位好当涂群众文化, 绘制出当涂县的一幅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体现与时俱进精神的群众文化蓝图, 并为之而开展工作, 而努力奋斗。
浅谈对“自主课堂”的认识 篇8
【关键词】 教育 自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6-023-01
0
“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开始自主课堂的前提。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
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因此,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
教学十几年,经历了最开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到现在提出的自主课堂模式,教学理念变得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发展,每每听到一节自主课堂的公开课,或是自己尝试自主课堂教学,都能深深体会到她的魅力,都有一种把这种教学模式深入研究的冲动。
今年这一学年我有幸来到了一所新的学校,在这里,每位老师都专心于教学的研究,整个校园都沉浸在自主课堂的实践与探索的过程之中,“自主课堂,教学相长”,通过这一学年的听课,探讨与实践,对自主课堂我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的特殊认识活动过程,是教与学辨证统一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客体的,二者所处的地位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施“责任与自主”课堂教学,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教师由“主角”变为“导演”、由幕前走向幕后,学生则由旁观变为参与,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建构学生的学习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培养其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自主意识和自强意识,让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即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即独立人格,就是要承认自我,相信自我,尊重自我独立存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资格。这实际上,也就是要确立现代教学主体意识,其核心是树立一种现代科学的“学生观”,树立一种新型的以建构学生主体为核心的主体教育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是灌输式,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改输灌式为讨论式、问题式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教学过程是一个自己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组织和学生的自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自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己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是模式探讨的核心;认真钻研教材是模式探讨的根本;灵活运用模式才能使模式富有生命力。
在我们学校,备课组特别的对试卷讲评课进行了研究,我觉得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也充分体现课堂的自主性:首先试卷发下去后给三到五分钟时间学生自己独立订正,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组内交流,组长带领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组内学习,然后就是由学生提出应讲题目,由会的学生进行讲解,再由老师讲解学生不会讲解的,最后老师总结试卷上出现的问题,该注意的地方,用到的思路方法,学生最后进行整理。
教师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简明揭示学习目标后,指导学生经过独立自学发现疑难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讲明自学要求,指导自学方法,并基本掌握不同层次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和梳理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疑难问题,让学生教学生,所谓的“兵教兵”,就是建立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把两个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两个中等生和两个学困生之间,组成学习小组。各组员按自己的水平承担相应的工作。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学会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及教师启发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充分注意到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讲解,创设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接着进行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点拨和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既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习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通过促进自主学习,形成合作学习、互动学习,探究学习的风气。
要上一堂真正的自主教学的数学课,教师的备课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正确处理重难点,选的例题要有充分的代表性,练习题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与发展。哪些地方是老师该讲的,哪些地方又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分工明确,同时要灵活处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掌握出现的各种问题,始终以学生的探索,总结归纳为主。
自主课堂,教学相长,无论是从学生的今后的发展,还是从教师的长期发展,都非常有必要!
[ 参 考 文 献 ]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篇9
论文题目: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所在院校: 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 13检测一班 姓名: 王正通 学号:G1340136 任课老师: 张萌 提交日期:2014.5.12
浅谈对美术鉴赏的认识
我们在院报告厅接触了《美术鉴赏》这门课,虽然是大课,虽然有很多人在一起上课,但是,我还是觉得美术鉴赏确实挺有意思的。美术本生就是高雅的艺术,我们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这门课,让我们更深层次的接触美术,了解艺术。所以我想就我知道的和我理解的以及我课外掌握的,来谈谈美术以及美术鉴赏。一.对美术的认识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它能引起人们视觉观照的空间形式;其次,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展现一个静止状态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进而触发人们二次创造特定的情感情绪。在鉴赏课堂上常会出现教师讲的的滔滔不绝。而学生无动于衷的画面。这是由于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情感共鸣的作用。
美术是具体存在于空间,而且能够感知的一种形状或形态.它是一种存在的物体在人们的视觉中有很多中认定中物体的产生.它存在于人的心里或思想里的一种感知物体或事态.但它不会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的东西.塑造形体是美术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美术的主要功能就是刻画事物的外部形态,而塑造形体就是为了很好的表现各种事物的外部形态,是画面达到一种更好的直观效果。这就是美术这一艺术门类的巨大优势,使人们从视觉上获得更好的享受.二.对美术鉴赏的认识(部分查阅网络资料)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
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欣赏一般局限于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感性认识方面。而鉴赏是运用视觉感知以及其他器官的综合作用、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一种比较深刻的认识。
(1)比较式鉴赏
比较式鉴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每件作品的特色。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但在比较式鉴赏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美术作品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作品之间并不存在谁好谁坏的问题,仅仅是表现方式和风格上的不同而已。比较的内容主要是形式方面的,但根据这些形式方面的差异也可以引导我们去寻找原因,这就需要涉及一些社会的因素了。至于具体对比哪些内容,还需要依靠感觉的指引,所以比较的方法其实是几种鉴赏方式的综合运用。
(2)社会学鉴赏:
应该意识到美术这种文化现象不是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是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这些因素不是单靠表面的观察就能完全了解的,所以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在于探究、追问,了解作品的主题,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并要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积累一定的知识才能有很好的把握。(3)感悟式鉴赏:
感悟式鉴赏所要求的主要是从观看者自身的经验出发,充满想象力和激情地去欣赏美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可以任由思维驰骋而不受限制。这种鉴赏方式比较适合于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因为这类作品所追求的不是客观地记录形象,而是通过主观化的形象处理来表达艺术家的情感。
三.美术鉴赏对大学生的意义
美术鉴赏课走进大学校园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大学生,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美术鉴赏的最终意义,就在于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并且提升了大学生的自我修养。等………………(1)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修养。
美术鉴赏有益于大学生灵魂的雕铸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信、自爱、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大学生美术鉴赏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大学生灵魂雕铸和人格完善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通过鉴赏美术作品,可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如我最喜欢的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他把集市上等地方的同一时间不同的小细节画的淋漓尽致。其中对各色人的生动描绘已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就是在这种鉴赏活动中,是美术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种种与他人产生共鸣的经历与感受,能够以一种艺术的眼光和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并获得一种全新的洞察力。
(3)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要,提高和培养审美能力 在美术鉴赏课上,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术作品,就会逐渐具有和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了。这里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问题而是如何发展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提高学生对美术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浅谈对创新方法的认识 篇10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于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关键字:创新方法 现状 技术及应用 想法与建议
1引言
随着人类步入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社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国家间综合实力的竞争已经演变成国家创新系统问的竞争。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指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涵盖两个方面:自然科学知识的新发现、技术工艺的创新。在现代社会,大学、科学工程研究等研究机构是基础科学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而企业是应用工程技术、工艺技术创新的基本主体。
创新方法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总称。它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内生增长的一项重要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最先进的自主创新方法,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优先权。如何借鉴前人的科技创新经验方法,并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要求,从方法上支撑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是关系到能否掌握创新工作重要问题。
2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的现状
2.1我国创新现状及问题
(1)科学思维培育不够。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目前应试式的教育体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科研活动创新思维不足,自主创新研究成果少;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较少;多数学科发展滞后,属于世界领先的学科很少;中国申请人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PCT专利申请只占总量的0.96%。
(2)科技界关于科学方法的意识薄弱,科研活动中,忽视研究方法的规范性、创新性;对科学方法的研究不够,仅限于对国际科学方法的跟踪、了解,缺乏对前沿方法的前瞻性研究;科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严重脱节。
(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仪器设备匮乏。“十五”期间,国家主体科技计划用于“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的经费只有0.85亿元,仅占三大科技计划经费的千分之二和科学仪器购置经费的1%;科学仪器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距,高档科学仪器基本处于空白,中档科学仪器、国产设备稳定性和重现性不高,软件配套性较差,占有率小。
(4)创新政策环境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及同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投入水平还不高。在发达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科技发展的经费中有40%用于支持科学方法和科学仪器。在我国,国家主体科技计划对这方面研究项目的支持几乎为零。
(5)评价方法有待改进。科研院所对科研人员研究能力的评价标准不全面,忽视了一些基础性或方法上的重要问题。以诺贝尔奖为例,诺贝尔奖有1/3是通过科学发现、理论推导得奖;有1/3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方法思路上的创新得奖;还有1/3是通过科学仪器、科学手段、科学工具上的创新得奖。而在我们的科技布局上,更多瞄准了第一个1/3,把后两个1/3基本忽略了。
2.2国外创新方法的现状
(1)瑞典:高研发投入和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瑞典是全球公认的创新型国家。瑞典国家创新体系整合了政府产业发展署、大学和企业三大主体的创新资源和研发实力,其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企业出众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公共研发体系,对从学术界到产业界的技术转移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瑞士:全民创新的社会氛围和政府的全力支持仅有700万人口的中欧小国瑞士,在创新动力、知识创造、创新与企业精神、创新应用、知识产权等五个方面的指数均超过美国、日本以及欧盟绝大多数国家。
(3)芬兰:极为完善的创新中介服务网络芬兰是第一个从国家创新体系的高度,对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进行规划的国家。早在上世纪90年代,芬兰就将企业、知识和技能的创造者(大学和研究机构)、负责支持和指导RTDI(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为创新融资的服务机构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4)日本:成效显著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依靠自主创新增强产业竞争力早已成为日本全社会的共识。日本以高度中央集权化的管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为特色,建立起政府同“产学合作”积极互动的国家创新体系,其知识产权战略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5)美国:最为成熟和完备的国家创新体系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是国家创新系统发育最为完善且运行较为和谐的典型国家。美国富有创新的文化传统,适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治体制,各种规范的法规、科技政策的保证,研发和教育的高投人,以及能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独自创新的社会环境系统,使美国成为一个创新型科技强国,并形成了当今世界最为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
3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
(1)头脑风暴法与综摄法应用范围。
从头脑风暴法的内涵及原则可以看出,这种方法旨在为人们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它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人们相互启发,提出大量的创新性设想,从而获得问
题的解决方案。但是由于其时间成本较高,并且其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议召集者的引导,所以该法不太适合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主要针对那些需要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并且需要获得与此有关的大量设想的特殊问题。
综摄法的实质是把表面上看起来不同而实际上有关联的事物综合起来,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将整个思维过程分为了两个阶段:使大家对陌生的事物熟悉起来、使大家对熟悉的事物陌生起来,类比贯穿了整个过程。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依靠原来的知识来认识陌生的事物,该阶段的任务是详细地分析、了解问题;第二阶段是对原本熟悉的事物进行新的认识,该阶段的任务是在熟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2)形态分析法与信息交合法应用范围
形态分析法通过对系统的全面分析,提取出构成系统的主要因素,再将各要素所对应的若干形态进行相互组合,从而获得大量的创新设想,然后逐个分析这些设想的可行性,从中筛选出适宜的方案实施。但是如果形态组合的方案过多,在筛选方案阶段所面临的工作量庞大,所以在构成系统各要素的形态组合方案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形态分析法比较有效。
通过对信息交合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该法的特点是从事物的两个方面信息来构造信息场。虽然信息交合法只能在一个二维的信息空间中寻求创新的设想,但是我们在针对一个目标问题进行创新的时候,如果多次重复使用这种方法,同样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思考如何创新,由于信息交合法强调从事物的功能、特性等方面来探寻创新性设想,所以这种方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3)“5W2H”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属性列举法应用范围
在面对创新问题的时候,在5W2H的提示下会从7个方面来进行分析:Why、What、Where、When、Who、How、How much 这种方法的特点就是首先帮助人们找出问题,再针对问题部署其具体的实施步骤,并且将所要耗费的成本纳入考虑范围中。由于5W2H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和使用,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管理、广告营销策划等领域。
根据奥斯本检核表法的9大问题中所列项目逐一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具有条理性,系统性、周密性等特征,以表格的形式、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导人们全面思考问题,让人们在创新过程中有一个可以依循的航标。从其问题的内容来看,都与具体的产品有关,并有助于对已有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故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属性列举法引导人们从事物的不同属性来思考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如果列举的属性发生了遗漏,会导致分析、思考不全面,有可能与最佳的创新方案失之交臂,所以在分析的时候要紧紧围绕目标对象,尽可能详尽地将其属性列举出来。此外,由于该方法进行创新的时候是针对具体事物的属性进行分析,所以属性列举法较适用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
(4)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应用范围
TRIZ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将这些通用的方法和原理抽象为40个创新原理,并且提供了预测的工具,来帮助人们预测技术系统的进化趋势,从而把握发展的方向。其TRIZ是建立在普遍性原理之上的,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创新问题,而是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并指明问题解决的方向,TRIZ的原理和工具不局限于特定的应用领域。
(5)中山正和法应用范围
该模型将人的大脑机能分为五个不同层次:S→O层、I→O层、I.S层、W.S层、W.R层。通过对该法的运用流程分析,可以看出中山正和法善于从杂乱的问题中找出事物之间显性和隐性存在的关联,有利于理清思路,提出明确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法较适合在创新活动中出现的那些看似模糊而且牵涉面较广的问题。
(6)六顶思考帽法应用范围
目前,六顶思考帽法已被美国、英国、加拿大等50多个国家设置为教学课程,同时也被许多全球著名的企业所采用。使用六顶思考帽法可以帮助人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客观全面地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创新的效率。
(7)公理化设计法应用范围
公理化设计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独立性公理和信息公理来指导整个设计过程。独立性公理要求在设计的时候要保持单个功能的独立性,这样可以保证在对某一功能对应的设计进行调整时,不会影响其他的功能。信息公理则与TRIZ最优理想解的思路一致。此外该法的整个设计过程是自顶向下展开的,通过相邻两个域之间的多级交叉映射,对4个域中的设计内容进行逐层分解、细化,得到各个域的层次结构,从而将抽象的用户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细节。以往的设计大多是基于设计人员个人所具备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从而使设计的成败和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设计人员的个人因素。而公理化设计方法使得设计问题可以按照程式化的步骤进行,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成功率和质量,适用于创新过程中的任何设计问题。
4本人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与建议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创新的根本之源。创新方法是以创新思维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活动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总结、提炼而得到的创新的一些机理、技巧和方法。长期以来,我国对创新方法的研究,在认识上排不到位置,在工作上得不到重视,在投入上没有下大气力,致使我们的创新方法研究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创新思维得不到有效的培育和引导,大量的科技活动摆脱不了跟踪模仿的老路,高精尖科学仪器设备严重依赖进口。应该说,创新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我国赶超国际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短板,更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软肋。
根据本学期《创新设计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提出我对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1)要明确创新方法研究工作的定位。创新方法研究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因此,要根据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工具三个层面研究工作的不同特点,明确地纳入到整个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当中,纳入到区域科技工作考评指标体系中去。
(2)以项目为引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开展创新方法的研究。首先是在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类别设置上,要注重对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研究与创新的重点支持,形成一个创新方法研究的稳固平台和基础。其次是在安排其他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时,要对创新方法的研究指标提出具体的要求。
(3)以科学评价为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在开展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在研究中重点突出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学工具。首先是在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价中,要突出思维的创新,方法的突破,工具的创造,使其作为衡量成果价值的重要标准。其次在科技奖励上,要加大创新方法在奖励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奖励在创新方法上取得成效的科研成果。其三,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注重研究单位和企业自主研发科学仪器的创造和应用水平。
(4)从源头抓起,在培养人才机制上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研究能力的培育。在高校的学科设计上,要重点体现培养创新方法的内容;在选拔人才上,突出在创新方法上有建树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帅才的任用,使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精尖研究人才脱颖而出。
(5)以企业为主体,把创新方法作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针对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强大需求,首先是推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创新方法的引进和吸收,推进引进的先进技术创新方法与我国本土企业创新方法的融会贯通;其次是加大对先进技术通用创新方法的培训,提高企业吸收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能力和功效;其三是根据不同行业,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的技术创新方法和技巧,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方法知识库,不断探索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基础条件平台。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如何审时度势,在这场国际创新竞争中占得先机,显得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创新方法研究和应用现状,分析了创新方法的主要关键技术及应用流程和领域,最终得出了实施创新方法的想法和建议。
参考文献
【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推荐阅读:
浅谈对物流的认识07-25
浅谈对安全的认识11-08
浅谈对宪法的认识11-09
浅谈对安全工作的认识08-01
浅谈对招商引资的认识08-31
浅谈对当代中国宗教的认识12-18
浅谈对土木工程的认识(论文)07-08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08-24
浅谈对费尔巴哈伦理学的认识11-25
浅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认识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