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英译do

2024-08-27

流行词英译do(通用4篇)

流行词英译do 篇1

2010流行词英译

1.给力 gelivable “给力”堪称2010最热门词汇。如果用英文词来表达“给力”,形容词awesome,cool,exciting都是不错的选择。外国媒体在解释该词时还用了直译的giving power。中国网友则创造了其英文翻译gelivable。其实,最初在网上广泛流传的是其反义词“不给力”,网友将其译为ungelivable。

2.偷菜 vegeteal/steal crops from neighbors 偷菜,一般是指社交网站所设置的一种农场游戏。Vegeteal由vegetable和steal两个词组合而成,为中国网友自创英文词汇。3.胶囊公寓 capsule apartment 胶囊公寓源自于日本的胶囊旅馆,每个“胶囊”里面只能容纳一张单人床和小型家用电器。78岁的北京老人黄日新受其启发,建造了“胶囊公寓”。他表示建造这样的公寓不为赚钱,只为解决大学毕业生的过渡房问题。

4.富二代 the rich second generation/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 富二代即“富一代”的子女。“富一代”是指改革开放后首先富起来的一批民营企业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其生活条件优越,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5.蜗婚 living together apart “蜗婚”是指夫妻“离婚不离家”的生活状态。面对高房价的压力,选择离婚的“80后”们宁可蜗居在一处也不分道扬镳,他们自嘲为蜗婚族。“蜗婚”的英文说法living together apart来源于近几年在国外流行的living apart together(分开同居)的夫妻生活方式。6.团购 group purchase 团购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该网站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团体购买各类商品和服务的优惠券。国内的团购网站将其发扬光大,团购的内容不限于优惠券,还包括实物商品和各类特色服务等项目。7.伪娘 cross-dresser/newhalf “伪娘”通常指的是有女性美貌的正常男性。据说“伪娘”一词来源于日本,根据日语原意可译为newhalf。英文媒体的报道中基本都使用cross-dresser(异装者)来表示其含义。8.秒杀 seckilling/instant killing 网购中的“秒杀”是指卖家发布一些超低价格的商品,所有买家在同一时间到网上抢购的销售方式。由于价格低廉,商品往往一上架就被抢购一空。9.裸捐 all-out donation 裸捐指把特定范围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全球首富比尔盖茨在退休时将58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全部捐出,创造了“裸捐”之最。2010年,他和“股神”巴菲特联手,发起了一场捐赠承诺行动。

10.围观 circusee 在微博里,围观即“关注”的意思。Circusee由circus和see两个词组合而成。

流行词英译do 篇2

一、提高学习兴趣

在初高中, 英语教学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 学生通过反复操练单词、短语及句型结构逐步积累提高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进入大学后, 学生迫切希望能有自由自主的英语学习环境和各类学习资料。除了各类英语教材, 学生面对的英语学习资料琳琅满目, 诸如四六级、考研、BEC、口译、托福、雅思等, 这些材料涉及内容广泛, 题材大多相对严谨, 学生通常难以乐在其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生热衷于对新鲜事物的探索和追求。英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 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流行语英译, 让学生觉得大学英语课不仅仅是阳春白雪, 也很接地气。

在教学Book 1 Unit 6 Romance (全新版大学英语 (第二版) , 以下同) 时, 教师可以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类型男女生英译:凤凰男 (phoenix man) 、经适男 (budget husband) 、食草男 (herbivore man) 、乙男 (B man) 、贝塔男 (beta boy) 、牛奋男 (promising bull) 、girly girl (萌妹子) 、valley girl (脑残女) 、fashionista (御女) 、tomboy (女汉子) 等引入课堂, 既让学生觉得兴趣盎然, 也贴合教学内容, 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讨学习提供素材。在课堂上, 学生会感觉英语课也有其新奇有趣的一面, 从而有意识地期待下次课的惊喜。课后他们也会自发了解、收集部分流行语英译, 开阔视野, 明白英语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和老师。

二、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国内高校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历时几年编纂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 每隔几年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再次修订。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 其在2010年出版发行了最新版第二版, 这套教程1—4册32篇Section A课文中有1篇发表于1962年, 1篇1975年, 5篇1980年, 15篇1990年, 10篇2000年。由此可见, 无论专家学者如何与时俱进, 教程的编写出版发行还是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比有些许滞后。流行语英译紧跟时代发展, 恰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适当填补教材与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间隙。教师在课堂上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引入合适的流行语英译及相关知识, 无疑比等待一套更完善的教材更行之有效。广大教师处于教学的第一线, 可以随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尽可能最快速地让学生接触到最时兴、最及时的信息。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经济全球化, 生活现代化, 新的产品、服务、消费等很快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各类新的词汇纷至沓来。英语则是兼收性、包容性最强的语种之一, 很快将这些词收录进去。针对大学英语学习, 流行语英译可以扩大学生英语词汇量, 了解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独特性。例如现今人们口头常说的“土豪”一词, 很快就登上了BBC, 直接用音译法译为tuhao, 既保留了该词所表达的内涵, 也有利于该词的传播与发展, 旧词新用, 别有一番特色。教师在处理相关主题的教学内容时, 可以适当提及流行的网购方式团购 (group buying) 、秒杀 (seckill) ;与老百姓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蜗居 (dwelling narrowness;bedsitter, pigeonhole) 、吃货 (foodie;foodaholic) 、啃老族 (NEET, NEET group) 、空巢 (empty nest) 、闪婚 (flash marriage;lightening marriage) 、蚁族 (antlike graduates;tribes of ants) 、山寨 (copycat) 、自拍 (selfie) 、网民用来发表观点意见的打酱油 (get some soy sauce;pass by) 、泪奔 (tears run) 、暴走 (go ballistic, trudge) 、吐槽 (disclose one’s secret) 、菜鸟 (rookie;freshman) , 等等, 将这些生动鲜活的例子运用在课堂上, 适当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 流行语英译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熟悉、掌握英语的构词法、翻译方法和技巧等基础知识, 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实例来阐述, 学生不会觉得乏味而产生抵制厌学的心理。

三、完善学习方法

面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和信息, 经济教育全球化等挑战, 能够自主独立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鉴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 大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阵地。而作为学生接触、了解、习得外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大学英语教学责无旁贷。但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在很大程度都是语言被当做知识, 很少将语言作为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中, 教师适当地引入流行语英译,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会下意识地关注、了解, 与他人分享他们所接触倒的流行语英译以及其他感兴趣的课题。在此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进行研究:其来源出处、相关的理论背景基础知识、目前的状况和特点、发展演变的过程及特点、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和趋势等。学生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提升自己的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技巧、基本方法等。

如处理运动题材教学内容时, 教师可适时引入foulsball一词, 与学生一起探讨:foulsball其中文的意思为中国足球, 大约产生于2010年世界杯期间, 实则是对中国足球界的一种贬义描述。这个单词分解来看:“foul ball”是“界外球”的意思。而“foul”这个单词是“肮脏的, 恶劣的, 犯规的”意思。整个合起来却可以被网友们用来代指“中国足球”。2010年6月11日南非世界杯开赛, 兴奋了地球人, 也兴奋了大部分的中国人。中国人充满了欣赏和参与的热情, 但是目前中国的足球技术还无法让中国人拥有参与的热情。于是网友们开始调侃, 甚至创造了“foul ball”这样的单词。通过这样的研究探讨方式, 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碰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心中有数, 不至于茫然无措, 无从下手。术业有专攻, 闻道有先后。大学生拥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不少领域, 专家学者老师还未曾关注或关注不多, 学生经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已有所斩获。

四、拓展师生互动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里, 考试考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学生以教师为权威, 以教材为圣经, 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受到束缚, 教师的学习、教学能力也得不到提升。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师生共同分享流行语的英译, 教师可以更好地以此为契机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 做到教学相长。作为教师, 无论你智力勤奋因素如何, 所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终归是有限的。而且我国大学英语教师普遍面临超负荷的课时压力和科研压力, 在知识的更新和完善上步履艰难。通过与学生分享流行语的英译, 一方面教师教课时可以准备新的教学材料, 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用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意识感染学生;另一方面, 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协调, 从对教师的依赖中适当得到解放, 拥有更积极热情的学习心态, 能够与教师在知识的应用和交流上相互学习, 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同时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和谐师生关系, 让学生拥有适当的满足感、成就感, 更有信心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

随着科学文化知识的进步, 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 新的流行词汇层出不穷。大学生这个庞大的群体, 由于其生理、心理的独特性在流行语的创造、普及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入流行语英译, 因势利导, 可以适当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相长。

摘要:很多流行热词在运用、传播的过程中很快有了相关的英译表达方式。本文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及师生互动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将该类词汇的英译适当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 让运用、传播该类词汇主体的大学生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去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

关键词:热词,英译,大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2]李敏, 柏雪, 陈芮.浅议网络流行语的英译[J].考试周刊, 2014 (58) .

[3]刘小华.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流行语的英译[D].西北大学, 2014.

[4]刘彦仕.模因论观照下的流行热词以及英译策略解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12 (08) .

[5]吴忠齐.语境视角下流行语“山寨”的英译[J].榆林学院学报, 2010 (03) .

[6]张健.新、热词英译漫谈 (1) :炒鱿鱼[J].东方翻译, 2011 (03) .

流行词英译do 篇3

一、相对零翻译的阐释

2000年,杜争鸣教授首次提出零翻译这一概念,并且将零翻译定义为不译。但零翻译与不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过后人的研究,零翻译的定义和使用范畴渐渐明晰,罗国青在其出版的论文集《零翻译研究》中,对零翻译作出了详细的定义,而相对零翻译也在该论文集中出现。他将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宽泛意义上,从进入源语语言文化去理解译文这个角度来看,零翻译包括移植/绝对零翻译与相对零翻译/相对音译”[1]相对零翻译是针对绝对零翻译提出来的,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表现为使用音译加注,借用,直译加注等翻译策略。在绝对零翻译无法有效地传递源语文化的情况下,相对零翻译的策略能够解决翻译难题。因为通过绝对零翻译即移植处理过的译文阅读对象必须对源语有一定的了解,如汉译英过程中,直接将汉语移植到译文中,只有懂一些汉语的目的语读者才能真正理解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采取相对零翻译及相对音译的手段既能够保证源语特色,也能够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译文,从而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二、相对零翻译在2013年中国十大流行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

2013年度十大流行语是由汉语语言文字专家,从流行度,合法度,文明度三个角度出发评选出的;十大流行词分别是“中国梦,光盘,倒逼,逆袭,微xx,大V,女汉子,土豪,奇葩,点赞”[2]而各路翻译达人也对这十大流行词汇进行英译,部分英译体现了相对零翻译策略在翻译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特征词汇时的指导性作用。

音译加注,相对零翻译即相对音译的一种,它将汉字转写为汉语拼音的形式译入译文中,并在译文中加上注释,这使得目的语读者进入源语文化理解译文,符合零翻译的定义和要求。而这一翻译手段能够解决很多难以翻译的特色词。典型的汉语词英译有粽子(Zongzi, a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and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这样的翻译不仅再现了源语词,而且通过注释,目的语读者能够进入到汉语文化理解粽子究竟是什么。同样,在2013年度十大流行词英译中,也同样使用了音译加注。如“土豪”( tuhao, a nouveau rich),这一翻译既保留了源语的词汇特征,让目的语读者知道中国流行着一个词“土豪”,并且也能通过注释了解“土豪”究竟是什么。因为在英文中, “the nouveau riche is a person who has recently become rich and likes to show how rich they are in a very obvious way.”(土豪是新近富裕并且乐于大胆秀富的人)

借用,是通过借用目的语中的相关表达来翻译源语内容的手段。在目的语中如果有和源语相似的词汇,通过借用的方式,采用目的语中的类似词来翻译能使得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内容。其中“中国梦”的英译最为典型,译文是Chinese dream. 这一译文既是直译也是借用,因为在字面上两个词英语和汉语是对应的,并且在英语世界也存在着一个“美国梦”(American dream)这与“中国梦”的英译十分相似,所以这一译本能够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什么是“中国梦”。

直译加注,“直译加注中的注就是注释或注解,因为单纯的直译往往会因译本读者对译文背景知识的缺乏而使译文读者惑不得解”[3]直译加注是通过字面翻译和加上注解实现的,也能够实现目的语读者理解源语的目的。在“大V”一词的英译体现了这一策略,译文是big V (verified weibo users who have more than 500,000 followers)[4]首先直接把“大”字翻译成“big”,再直接移植字母V,但如果仅仅翻译成big V,恐怕英语读者无法知道译文究竟要表达什么,但加注中对这一流行词进行了解释,这就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大V”。另一个使用直译加注的便是“女汉子”,译文是(tough girl,manly woman)[4]这一译文也比较好,加注部分充分体现了“女汉子”本身的含义:有男人性格特征的女性。

其他几个流行词分别使用了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但如果采用相对零翻译策略中的音译加注的策略,能够更明旨达义。“倒逼”可译为 “daobi, reversed transmission of the pressure to get something done,an unconventional way to resolve problems” 而“逆袭”则可译为“nixi, counterattack under unfavorable circumstances, commonly used when Plebs[5]manage to chase after rich and gorgeous girls)通过音译加注,能够更好地传递这些流行词背后的文化,也正是采取零翻译策略目的所在。

三、结语

“流行词汇不仅体现在语言层面,而且和文化息息相关”[6]而正确翻译流行词汇,传达源语文化,相对零翻译策略是不可或缺的。本文在零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详细阐释了相对零翻译,结合2013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词,具体分析了相对零翻译的运用情况,分析得出相对零翻译在翻译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流行词汇时,相对零翻译有指导性作用。本文是对零翻译理论运用到翻译实践的又一次尝试,有益于解决翻译特色词汇时所遇到的难题,有助于实现较好地跨文化沟通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罗国青. 零翻译研究[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百度百科[E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qWpoSbkwb5JwIVml4HzUwCe4BvQV,2014-03-26.

7xStIk4UloI_y8hVuABorCvWEvG8pbFdFobXlvO9DKjNj2oSAzCkiiuK7a#3.

[3]张彦,郭霄. 零翻译理论在网络流行词翻译中的运用初探[J]. 外语交流,2012(1).

[4]普特英语听力网[EB/OL]. http://www.putclub.com/html/dailyfocus/culture/2013/1220/80337.html.2014-03-26.

[5]张娟. 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词汉英翻译——以2012年网络流行词汇为例[J].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3(2).

基于目的论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篇4

关键词 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文化负载词是某种文化中所独有的词、词组和习语。每个民族独特的发展过程、宗教信仰、生态环境、民族风情等,使不同民族的文化负载词有较大的差异,造成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困难,本文将运用目的论,为其提供解决方法。

1 文化负载词英译问题分类

1.1 由文化空缺造成的英译障碍

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文化空缺可分为词汇空缺和内涵空缺。词汇空缺是指某些文化负载词为汉语所独有,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语的现象。举例如下:有眼不识泰山。泰山是“五岳之尊”,是中国的十大名山之一。数千年来,有十二位皇帝来泰山丰禅。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泰山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语中,没有“泰山”这样的词汇。“有眼不识泰山”一译法是: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将“泰山”音译为Mount Tai,英美读者不了解中国文化,很难理解文化内涵。

1.2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英译障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有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了文化差异。

以银河和The Milky Way 为例来分析文化差异造成的英译障碍。

银河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等。“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等诗句来自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王母娘娘为了拆散牛郎和织女,用玉簪划出一条茫茫的天河,被称之为银河。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银河是水路。而The Milky Wa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故事,赫拉是众女神之神,吃了她的奶可长生不老。宙斯希望私生子赫克力斯长生不老,将其放在睡着的赫拉身边,吮吸她的乳汁。赫拉惊醒以后,猛然推开他,喷出的乳汁成了The Milky Way。

杜甫诗“差池上舟楫,窈窕入云汉”的译文中,吴钧陶的译作“aboard the boat, up into the Milky Way”,表明了银河和水的关系。这个译文会使西方读者迷惑不解。

2 基于目的论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问题的解决方法

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和方法。据此可将上文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目的归结为传播文化,因此选择异化策略和加注等翻译方法。

(1)对文化空缺造成的英译问题,其解决方法是,增加注解。

如,对“有眼不识泰山”的翻译,译文如下 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加上注解:Mount Tai is one of the greatest mountains in China. Since several thousand years ago, there have been twelve emperors touring to the mountain and making their ceremony worships there. And also with its natural beauty and magnificence, Mount Tai tak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2)对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英译障碍,为了避免译入语读者的理解偏差,也需加注。

如,吴钧陶对杜甫诗“差池上舟楫,窈窕入云汉”的翻译,“aboard the boat, up into the Milky Way”,加注,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介绍给西方读者。

其注解如下:There is a romantic love story in Chinese folktales, called legendary cowherd and weaving girl. They fell in love with each other, got married and led a happy life in the human world. But finally they were separated by the Heavenly Queen Mother. She drew a line with her jade hairpin, and the Milky Way came into being. Since then,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girl, divided by this great river, could only see each other once a year on July 7th,on the lunar calendar, on which day, all the magpies in the world would flock together to form a bridge in order that the couple could enjoy a reunion.

3 结论

将目的论应用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中,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性,对文化空缺、文化差异等问题,采取了加注法等翻译方法,对传播文化,消除译入语读者的误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1977.

[2]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J].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 Vermeer H.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M].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2000.

[4] 弥尔顿.失乐园.朱维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5]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之比较论文集(修订版).北京: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4.12.

[6] 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7] 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77.

[8] 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A].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71—285.

[9] 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翻译通讯,1984(1):27.

[11] 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12] 谢振天.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3] 陈洁.“文化过滤”与翻译批评[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

[14] 曹顺庆.比较文学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浅谈对学校文化的认识下一篇:给客户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