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英译(共3篇)
儒家经典英译 篇1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它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的言论, 尤其是总结出的丰富的治学经验, 更是传延百世。自2010年9月起, 我校在县教工委和县教育局的倡导下, 经过多方论证, 开始了《论语》文化品牌的打造之旅。几年下来, 我校的《论语》文化品牌基本成型, 确立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愤悱’课堂, 因材施教”为重点、以“朝圣”读书为亮点、以“公益·感恩”实践活动为突破口的教育发展战略, 形成了以《论语》文化为中心, 多元并举的文化格局。
一、教师品读《论语》, 内明心智
1. 通读论语全文, 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
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主要是: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等五个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所谓人本意识, 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 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忧患意识, 是指人们从忧患境遇的困扰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忧患意识亦正是他们通过对忧患境遇的深刻体验而孕育出来的弘扬人性尊严和人生价值、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特殊心态。儒家的传统是崇尚道德, 儒家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首先, 有无德行构成人们人格评价的直接依据。儒家重视教育, 但他们所论教育主要不是知识教育, 而是伦理教育, 如何做人的教育, 儒家的愿望是通过道德教化以造就志士仁人的理想人格。儒家经典大多强调力行, 孔子云:“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也”。意思是说, 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知识分子, 当有无穷责任、无穷事业, 当走向社会、服务于社会。
2. 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 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
(1) “一日三省”:需有教育教学反思心。长期以来, 教育界把“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看做是针对学生学习而言的, 其实, 在当前的形势下, 对中小学教师更有启发意义。现在许多中小学提出培养“研究型教师”, 提倡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要求把日常教学活动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 另一方面则应把这些理论和自己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思考, 研究。因此, 教学反思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或策略, 主要目的并不在于获取外在的、技术性的知识, 而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 促使教师对自我和自己专业活动直接相关的物、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发现其中的“意义”。
(2) “学无常师”:应在交往中教与学。孔子的教师素质论是全面的, 自然没有忘记怎样处理师生之间以及师师之间的关系。首先, 在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问题上, 孔子提出“当仁, 不让于师”。《论语》中记载了大量孔子师徒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教学相长的故事。学生不仅是教师发展的受益者, 也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资源。孔子的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于用孔子的话反驳孔子, 孔子也乐于接受意见, 修正自己的观点和做法。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育被看做一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活动, 主体之间只有平等相待、相互学习, 才能实现双赢。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合作学习强调学科课程间的相互整合, 尤其是综合课程的出现, 对教师之间的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合作的实施需要善于沟通的品质和能力, 需要有理智的判断和成熟的热情。
(3) “学而不厌”:要懂得“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类的生存概念”。其实, 终身教育思想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在孔子看来, 作为一个教师, 必须博古通今, 不但要了解过去, 还要知晓现实, 他称自己无非是“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而已。孔子说:“好仁不好学, 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 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 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 其蔽也狂。”教师需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对于专业教师来说, 只有人人终身学习, 才能实现其发展的连续性。
(4) “诲人不倦”:克服教师发展之职业倦怠。孔子一生能“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努力于他的教育事业,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他的学生子贡说:“学不厌, 仁也, 诲不倦, 圣也。”“诲人不倦”的精神是他对学生忠与仁的精神的表现, 是作为教师的负责精神的表现。作为一个教师, 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事业, 只有认识到自己事业的重要性, 才会积极地献身于这一事业, 工作起来才会主动积极, 发挥潜力, 想方设法做好本职工作。
二、践行孔子文化, 外化和谐
我们启动了“朝圣”读书计划。一是通过成立教师读书会, 积极引导教师认真研读《论语》, 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二是我们将每年的10月定为学校的读书节, 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 并通过开展评选“书香家庭”等活动引导家长重视读书, 认真读书。
1. 教师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
(1)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能做到多听取师傅的意见, 多用心观察身边有经验老师的言行, 多进行教学思考, 必定能帮助自身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此谓“多思、多想、多听、多看”。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设计中, 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都应该经过缜密的思考, 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设计, 问题要有明确的切入点, 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也即“谨言”。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轻轻地抚摸、一个善解人意的手势, 都会带给学生无限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同样值得谨慎考虑。为此, 我校教师把“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作为为师之道。
(2) 教师应是“仁者”与“智者”的结合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提倡“仁”与“智”, 通俗地说, 就是教师懂得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教师了解、关爱学生就应该站到学生中间来, 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这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解读学生, 关爱学生。新课程标准下我们提倡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 多鼓励孩子思考, 使每个孩子在老师的期待中、鼓励中去求知、去创新。其次, 教师在课下要做到“走近一点、蹲下一点、微笑一点”, 用心去了解、爱护学生。多参与孩子们的活动, 多和他们谈心, 听取学生的意见, 让学生评说自己, 给自己的教学提出意见, 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了解和关爱学生将是我校教师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3) 因材施教, 循循善诱。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 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 要善待学生的错误, 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 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 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以, 我校教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 扶持它、呵护它, 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2. 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1) 知礼。在开展礼仪教育过程中注重文化的熏陶。我们精心设计了“家庭礼节”、“学校礼仪”、“社会礼貌”三大主题的知礼教育宣传画, 分别悬挂在每一层楼上下楼梯的显眼位置。楼梯口也有温馨的文明礼貌提示语, 走廊里也悬挂了知礼教育图片, 耳濡目染地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礼仪文化。我们把常用的一些礼仪如:行队礼、谦让礼、抱歉礼、问候礼、鞠躬礼、祝贺礼、道别礼等编成动作, 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操”让学生每天和广播操一起做;举行“礼仪漫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手抄报比赛”等, 以此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知礼教育实效。
(2) 交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 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 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孩子们知道, 良友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 恶友佞友却会给你带来许多麻烦, 甚至引你走上邪路。通过诵读《论语》活动, 孩子们不与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少年交朋友。
(3) 孝悌。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 “孝”一直是炎黄子孙所尊崇笃行的优良美德。孝悌之道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建设打下了万古常新的基石, 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诵读《论语》活动, 孩子们充分认识到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亲人故旧、爱故乡、爱祖国的重要性, 并在日常行动中表现出来。
(4) 感恩。为了学生更有效地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以“公益·感恩”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按照年级序列和孩子的认知规律、认知水平, 实施阶梯式的德育工作。集中开展了集校本课程开发、德育活动设计、校外基地建设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构建工作。通过开展访问、演讲、主题班队会等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 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它的思想之精深, 内容之渊博, 很难一言蔽之,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研读、细读、精读。虽然, 我校的《论语》文化已见雏形, 但仅仅是冰山一角, 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论语》文化的研究力度, 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打造实验小学的《论语》文化特色品牌而不懈努力。
摘要:实施《论语》文化教育发展战略, 教师品读《论语》, 感受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学习与教师修养有关的论语名句, 注重教师的精神追求, 并努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 从而引导孩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孔子的仁义思想。
关键词:论语,文化,儒学精神,践行,仁义思想
儒家经典英译 篇2
《弟子规》是中国众多儒家经典读本之一,同其它儒家经典一起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与进步的进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入侵以及国人的错误认识,将其摒弃于历史的烟尘中将近一个世纪,直到今天,全球各国在面对生存与发展中产生的信任与道德危机,在用西方文化没办法解决和调和,才发现中国的《弟子规》等儒家经典才是根治上述的问题的一个良方时,这一失落将进一个世纪的文明古籍才重新获得人们新的认识与定位。而受到众多学习《弟子规》产生良好社会效果的个人,家庭、企业、组织等的好评,促使人们对其越发的重视,逐渐促使这一对国学大典的学习活动成为全民运动,对确保个人身心健康,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企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华文化讲究“以和为贵”,不偏不倚,尊重自然,和谐相处,和气生财;主张张驰有序,阴阳平衡,万病不生”的这一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存与发展模式(这也符合现今西方主流认识)。它是一种追求质与量平衡的文化,不会产生副作用的“中和”文化,是一种双赢互利文化,有别于西方的自私式斗争、损人利己式的单赢文化。而《弟子规》正是基于这一文化指导恩想产生的经典古籍。它强调的是主动教育同化,有效平衡中和,依规动作,有序运行,避人性之恶,扬人性之善,合理疏导,有效利用。避免激化与斗争,多“中”少“争”。让种做人行事文化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从糼年开始,从进入某个组织开始,让这种“和”与“爱“的文化有效有序引导而不是命令,自愿而不是强迫地让每一个人高尚做人,忠心做事,和谐有序生活,在平和中不断进步、调整、改进,在无为中完成有为。有效主动疏导了人性中恶的洪流,使之变成善的种子与基因,并不断生根发芽,复制,扩大影响。完全改变西方文化“斗争”式的堵的对抗的处理方式,使恶者成善,善者成圣,使人性善的一面光芒万丈,将恶的一面抑制至最小,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家庭的和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我理解《弟子规》创作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作用。
《弟子规》首先体现的是一种文化模式,其次是保证这种文化运作的为人处事的具体方式、方法,从人性的角度完成对社会活动主体人的教育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社会、企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且冲突最少,损害最小,获利最大,各方满意。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主要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或要求许多方面是相同、相进或者是推动、促进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弟子规》强调从小开始对人的教育,并且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做起。这和现代企业管理强调的“管理始于教育,终于教育”,的先进管理思想有类似的地方;和现代企业控制理论所说的“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即专业”的说法也十分类同,强调培养人,教育人以及从小处细节点滴做起,不贪大求全,近而让规矩变成习惯,习惯变成自然,自然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最终形成一种所有人共同遵守的文化契约,良好的结局自然水到渠成。
2、《弟子规》固名思义即:教育每一个子弟,每一个人做人行事的规矩、规定、方法。它是每一个人安身的立命的人生“宪法”,育好人做好事的培训程序。《弟子规》的总叙便是例证,即“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说穿了,《弟子规》即是教人做人行事,安身立命,佑保个人身心健康,谛造群体(团队)合谐,依规运作的类似于“人生指南”式的程序文件。只是和企业所谓的管程序文件不同的是它不仅仅只是硬性规定,还更多的从人性的角度更多的指导,充分挖掘发挥人性本善的正面作用,摒弃抑制人性潜在“恶”的一面,而非硬性规定,一味打压,不让翻身,争取一切可以向善,改善的“潜恶”“原恶”,为和所用,强调用爱化解,善意仁义引导,化恶为善,化害为利,而非打压消灭。所以它讲:“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事”。《弟子规》是用整套人性化的规定、方法等“硬性”规定与许多软性引导,不离不弃的教育,互爱博爱的方式完成有效育人的任务。这一点很值得完全程式化,无任何感情色彩与人性成分的硬性企业管理制度、方法、模式借鉴。人毕意是企业活动主体,是一个有感情的动物,如果我们的管理模式,方法、规章制度等完全不顾人性,则很难让员工从内心认同,自觉自愿遵守。让其刚性中适度加入人性,使其更具有切实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是现代企业管理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否则钢性太强,极易折断。这也符合现代先进企业管理上推行的“人性化管理”的要求。
3、《弟子规》强调上下有序,长糼有别,仁爱忠义,行事依矩,遵从纲常,依规生活,顺从人性与自身规律办事,博爱待人。这一点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其实就是要依照企业自身条件,依照企业发展的规律,本着人性原则办事,不搞“假大空”的东西,按照规章制度等纲常运行,遵循组织原则,尊重组织伦理,不肆意妄为。依管理程序展开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要顾左右而言他。首先让自己成为规矩的弟子,做好每个人自己份内的事。注重教育引导,不急于求成,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即依流程,依规矩办事,又要重人伦,讲人性,自重自爱,敬人爱己,自强自立的当好家长,播撒“爱”的种子,收获“和”的果实。否则你拿员工当工具,员工就拿工作当跳极,大家离心离德,何来忠孝仁义?企业发展离开有德有才忠诚执行力强的员工,谈永续经营,只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是员工不好,是企业的领导者没有当好老师,让劳资双方相互猜忌,报怨,是企业领导者管理者的行为给员工埋下“怨”的种子。因此企业即要建立人性化的科学的符合自已规律的管理制度、程序以保证企业基础运作,像《弟子规》一样引导,要求员工依章有序运作,同时更要建立让这一体系能够健康导入每一个人的心中的导入机制,这一导入机制必须以和为贵,以爱为根,以人为本,遵循种什么,得什么,忠爱对等原则,怨恨对等原则,人性自然原则。(连领导者自身都做不到的,不要要求员工,你对员工不敬不爱,员工对你不忠不义)
4、《弟子规》教育我们知与行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要结合。所以《弟子规》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已见,昧真理。”企业管理者既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调研,又要注意学习外来的先进管理方法、模式,缺一不可。不身体力行造就了许多三拍管理者,即:拍脑门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这也是许多企业引入众多管理方法、工具但却不能成功的主要原因。因为它引入时忽视了国情,厂情,不按自然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又不具备全员的忠义契约教育,没关注执行文化及人员素质的欠缺,不能在身体力行中因势利导的合理引导,利用与调整,使之顺利导入并能固化下来。这种只注重理论工具、管理模式,管理软件的引入的管理行为,最终使这些原本先进的东西贬值到一张纸的地步。反之不注重学习先进的东西,一味谈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荣,只会成为井底之蛙式的经验管理者,将企业带入死胡同。
5、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以能服人,以德服人,赢得大众认同,而非以势压人。所以《弟子规》上有讲: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及“行高者,名自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唯德学,唯才艺”等。企业领导者需有宽广的心胸,首先当好部属的老师,而非长官上级。有容人之心别人才能成己之美。不与部属争功,不与员工争利。勇于担责,德自立,心则宽,心宽则天大,领导者有多大的心胸,便有多大的舞台,有德才有得。
6、《弟子规》讲“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企业管理者,领导者必须首先讲信用,遵守各种公司规章,程序,不要自己破坏自己建立的制度,让它依照其自然规律即原则、要求运行,久之效果自现。否则负面影响是极大的。作为领导者要有人品,有德行。德行德行,有德才能行。不要“见未真,即轻言,知未的,即轻传。”道听途说,疑神疑鬼,不依规定走正常渠道,诈言妄语,用打小报告等不符合组织伦理的方法恶整、阴搞同事,下级甚至于领导,肆意破坏企业正常运行之纲常。这些作为一企业领导者必须力戒并坚决制止。无德者必无得,有德者方能得通天下,所谓仁者无敌。所以企业领导者应记取《弟子规》中“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的教导。远小人,亲贤才,建立科学识才鉴才体糸,弘扬正气,建立健全忠孝节义,仁德宽爱的企业主流文化,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相当一部分是以强制、压制为主,单纯强调消灭不符合企业要求的东西,最终必然有一部分人要受伤,更与自然人性的自然规律相冲突,无法获得全员的真心认同,其硬伤是很明显的。如制度订得过死,缺乏人性,人情,过于冷漠与死板,埋下了对抗,互不信任与友爱的种子。而《弟子规》则以中国儒家的中庸思想在尊重人性,人伦纲常的思想指引下变堵为疏,变消灭为融合,变斗争为合作,变紊乱为和谐。以博爱、宽和包容一切,以不放弃的精神教育众生。强调以柔克刚,以和为贵,爱为根,孝为基,从而结出忠、义、仁,理、智、信的高贵果实。强调的是平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活我也活。大家在和谐中达到双赢或多赢。这些都是现代企业治理所需要的,采取的方法也值得借鉴。它的核心思想强调讲人伦纲常,重人性教育,以爱为根,以和为贵。“爱责普渡众生,和则天下太平”。这一朴素、自然、古老的思想无时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也符合辩证法的逻辑。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先,德以孝为根,国家企业莫不如此。有和才有爱,有爱才有孝,有孝才有忠,有忠才有仁,仁者则天下无敌。现代企业的领导者与管理必须要吸取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益的养分,将其融入到现有的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模式及至规章程序中,并将其二者有机的融合,从无为达至有为,让现代的管理元素融入古老、朴素、自然的儒家文化的基因。在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注入我们民族特有的有益于我们发展与进步的良种基因,长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文化与实践硕果,打造有我们自己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这需要我们认真的学习,勇敢的探索。
儒家经典名言 篇3
三个人同行,一定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出他们的缺点反思自己去改正。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才能够另下属信服。
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 人也经常尊敬他。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孟子·离娄下》
不过分的偏爱自己喜欢的人,也不故意陷害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不要只听他说的,还要看他做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自然的运行是强健的,君子本着这样的精神,才能努力向上。
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儒家经典英译】推荐阅读:
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08-09
儒家文化07-14
儒家观念06-16
儒家美学07-05
儒家孝道07-10
儒家智慧11-02
儒家修身11-16
儒家文化08-15
对儒家传统的思想考古--读《先秦儒家仁学文化研究》06-06
儒家和谐思想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