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英译

2024-06-02

文化英译(精选12篇)

文化英译 篇1

1 前言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中国开始变得富裕和强大。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一方面, 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 去留学经商甚至移民国外。另一方面, 世界各地的人民走向中国, 来旅游学习经商等。因此中国的餐饮文化在受到外国文化影响的同时, 也快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因此如何翻译出地道的中式菜名, 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 引起了国内外华人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2 中式文化菜名的特点

纵览中式菜名,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大类:普通菜名和文化菜名。

一般说来普通菜名主要包含了主料、配料、刀法和烹调方式四个方面。 (刘清波, 2003) 所以根据中式菜名的命名模式和菜名的构成方法, 使得菜名的翻译有规律可循。

文化菜名的命名追求音美、形美、意美:以其谐音、同音、押韵追求音美;以其结构相称、平衡、对仗、双关和寓意追求形美;以其祝福、祈福、好彩、赞美追求意美 (文珊, 2012) 。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菜名是以人名地名或是人文、典故来命名的。

所以我们把中式文化菜名分为三类:

音美文化菜。诸如“三元及第”的“元”与“丸”, 霸王别姬 (甲鱼炖鸡块) 。地名菜, 如西湖醋鱼, 北京烤鸭等。人名菜, 像东坡肉, 麻婆豆腐。

形美文化菜。用比喻的手法, 依据形、色来喻物。芙蓉其实是蛋清, 翡翠是青菜, 白玉是豆腐, 而龙虎凤则是蛇、猫和鸡。

意美文化菜。中国人对幸福、富贵、平安、健康、和睦等的追求, 几千年来始终没变。所以在许多重要的节日和重要的场合都喜欢用说吉利话, 这也体现在宴会和节日饮食当中。比如金玉满堂 (虾仁鸡蛋汤) , 全家福 (砂锅什锦) 八宝菜等。人文典故菜, 有佛跳墙, 大救驾等。

3 中式文化菜名的英译原则

3.1 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

语言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是代表该文化主客观世界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在翻译的过程中, 一定会受到译入语语言符号系统的改造和影响。而这种改造和影响, 具有强制性, 突出的表现在中式菜名的音、形、意在译入语中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中式菜名承载着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特定的语言信息, 当译成英语的时候, 往往会产生中西文化的碰撞, 产生语言文化的障碍和冲突。照搬源语, 结果可能会违背译入语的习俗、审美心理以及意识形态, 引起外国食客的反感或者误导他们[3]。但是, 如果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 则导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淡化和消失, 在这样的情况下, 是否保留源文化面貌变得不那么重要, 而重要的是译文是否能够让食客接受, 不会产生不对称的联想甚至是厌恶感。如:麒麟鸡:Steamed Sliced Chicken with Mushrooms and Vegetables麒麟在中国是一种吉祥神兽, 有太平长寿寓意, 而在西方是金钱拜物教的图腾, 牟利者猎取的对象。富贵鸡:Steamed Chicken with Stuffing。福建名菜, 佛跳墙:Fotiaoqiang—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in Broth。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 (王冬梅, 2010)

这些中式菜名融合了动植物名称、自然景物甚至成语、典故和历史人物, 其独特的内在寓意, 外国食客看到菜名不会有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相同的反应。所以在翻译的时候就要以译入语为中心, 了解外国食客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程度, 尽可能避免因文化缺省而产生理解障碍和文化冲突。以上的例子就是把麒麟、富贵等略去不译, 而只是把菜的食材和烹调方式翻译出来, 虽然失去了原有的饮食文化信息, 但是却更适应了异域食客的消费心理。

3.2 简洁易懂原则

国外的华人餐馆中往往把属于同一类主料的菜名放在一起, 便于顾客的选择和区分。按猪肉、鱼肉、鸭肉、干贝、牛肉、羊肉、素鸡、木须、面条、小吃、汤、煲、饭等分成十几类, 每一类里有很多种烹调方式。比如豆腐就有家常豆腐、红烧豆腐和宫保豆腐等。

很多的形美文化菜如果把形状翻译出来, 显得冗长繁杂。因此翻译时不必每个字每个意思都翻译出来, 应该力求简洁易懂。例如, 龙凤琵琶豆腐:Steamed Tofu with Egg, Chicken and Shrimp。看到这道菜名, 虽然外国食客不会产生中国人脑海里所特有的龙凤琵琶的意象, 但是清楚明白的了解了这是一道什么样的菜。

其实在处理意美文化菜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 在中国过年过节团圆的时候, 中国人可能就会点上一道全家福。外国人看到Stewed Assorted Delicacies这道菜名的时候不会有祝福的意象, 而如果译成Happiness Family, 会让外国食客不清楚这是一道什么菜。

3.3 动态对等原则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 指出“从语义到语体, 在译入语中用切近的 (原文) 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个定义指出翻译的关键在于在自然的基础上选择意义与原文最接近的译文, 与读者反应最相似 (谭载喜, 2004:234)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符合四个标准:达意、传神、措辞通顺自然、读者反应相似。在具体翻译的时候至少要符合这其中的一条标准。

龙虎斗, 即蛇肉和猫肉, 如果直接翻译成Battle between dragon and tiger, 是比较形象和生动, 但外国人不一定能接受, 龙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一怪物, 能吐烟火凶残可怕, 不被西方人喜欢。所以可以直接翻译成:Stir-fried snake and cat’s meat。虽然不能传神, 但是能够达意。

猫耳朵是西北的一道风味面食。直接翻译成Cat-ear, 形式上没有问题。但是猫在西方被称作巫婆的熟友, 魔鬼的化身。所以就翻译成Cat-ear Shaped Noodle, 形象生动, 也贴近原文意思, 视为传神。

片儿川Pian Er Chuan (Noodles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 Sliced Pork, and Bamboo Shoots in Soup) 。音译加注释, 措辞自然通顺。

醉蟹如果翻译成drunk crab, 意思则变成喝醉了的螃蟹。应该翻译成wine preserved crab, 则与中国食客看到菜名的反应是一致的。

4 中式文化菜的英译策略

4.1 音译来传达文化菜的音美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汉语和研究汉语, 汉语变得越来越普及。在菜名的翻译中, 很多中式菜名被音译, 即译成汉语拼音。人名中有类似东坡肉、麻婆豆腐等等。地名如西湖醋鱼、兰州拉面、过桥米线等。物名有中国特有的小吃和特色菜品, 像油条、大饼、粽子、米粉、河粉等。这种翻译的方法丰富了英语文化, 另外又会在英语国家中转播了地道的中国饮食文化。

许多中式菜名在音译的时候, 是汉语拼音的“变译”, 顺应了外国人的口音。但是中式文化菜名的音译可以分为几种:一是音译词做修饰部分是菜名的一部分, 比如东坡肉Braised Dongpo pork。二是整个菜名都音译, 像麻婆豆腐Ma Po Tou Fu。三是变译, 炒河粉Chao Fan, 混沌Wonton等等。

4.2 直译保留文化菜的形美

按照中式文化菜的构成原则, 一般的中式菜名都可以直译成英语。一般按照主料、配料、刀法、烹调和味道五个方面择其要点进行翻译。炒杂碎, Chop suey, 北京烤鸭, Roasted Beijing duck。海外华人餐馆里常用, 已经被正式编入美国《韦伯斯特新世界大学词典》 (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 。香酥琵琶鸡腿, Spiced-steamed and deep-fried pipa-shaped crisp chicken legs (Pipa is a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美国人称琵琶鸡腿为“鼓槌鸡腿”Chicken drum stick。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 所以在翻译的时候, 把文化菜的色形象生动的翻译出来, 一定会达到传神的效果。比如翡翠虾仁, 一般译成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如果译成Emerald Shrimps (Sauté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鲜翠欲滴的虾仁, 一定会引起外国食客的食欲。

芙蓉三鲜一般译作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如果译成Three Delicacies with Cottonrose Hibiscus (Three Delicacies with Egg White) 这样就能生动的把菜的形和色翻译出来。

4.3 直译后加注解来传播文化菜的意美

如何既把文化菜名翻译成正确的英文, 又尽量原汁原味地保留菜名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又传递了中国的文化特色, 实在不容易。对于一些已经约定俗成的翻译, 可以把它们规范化, 给有需要的部门一个参考的依据。

狗不理包子, 天津特色小吃, 用汉语拼音, Goubuli baozi, 加注:Steamed buns filled with vegetables, meat or other ingredients, which, even in the hard days, dogs didn’t eat, because it was too oily。驴打滚, 北京风味小吃, 做法是年糕卷沾黄豆面, 如同驴在黄土地上打滚, 非常形象生动, 完全可以翻译成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 加注:Roll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coated with soybean flour, looks like donkey rolling on dust-ground。像意美文化菜:大丰收, 其实是一道什锦生菜沙拉, 可以用汉语拼音Dafengshou, 意译Big harvest, 再加注:Salad of assorted fresh vegetables。

5 结束语

纵观中国文化菜名的英文翻译, 无论哪一种原则, 其特点均为简单、直白、明了, 这与外国人简单直白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有关, 而中式文化菜在翻译过程中所要传达的音美、形美往往很少表达, 而意美更不复存在, 这就造成了中式文化菜名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失。所以, 在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菜时, 应遵循三步走, 第一步以音译, 直接介绍菜名;第二步意思配以食材和烹饪方法, 让其知晓菜的本质;第三步辅以典故说明, 或附图以形象表达, 或介绍这个典故强化意境, 让外国人在享受中国菜的时候对其饮食文化也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

摘要:从中式文化菜的特点出发, 提出了三条英译原则:译入语文化为中心原则、简洁易懂原则和动态对等原则。并根据文化菜的特点配合使用音译、直译和直译加注解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化菜名,译入语,动态对等,音译,直译

参考文献

[1]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52-53.

[2]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45.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第二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4:234.

[4]王冬梅.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J].海外英语, 2010 (9) :138-140.

[5]文珊.华人菜名英译的对比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 2012 (2) :48-49.

[6]杨义豪.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17) :243-245.

文化英译 篇2

汉诗英译与文化修养

文章认为,汉诗英译者须得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熟悉汉语诗歌的写作特点,了解丰富的形象比喻,掌握典故用意了解成诗的氛围和契机,更要把握好诗的时空和意境.

作 者:张艳芳 董融融 作者单位: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刊 名:长治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ZHI UNIVERSITY年,卷(期):25(3)分类号:H315.9关键词:诗歌翻译 形象比喻 积累知识 背景

文化空缺及中国菜名的英译 篇3

关键词:文化空缺;中国菜名;英译策略;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205-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52

1 . 引言

汉语中的某些事物在英译时并没有一一对应的翻译,这就是文化空缺现象。所谓文化空缺,是指一个民族所具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在另一个民族不存在。文化空缺现象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提出,他通过对比两种语言发现不同语言的语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Lado通过对比英语和俄语词汇,首次采用“词汇空缺”来描述文化空缺。自20世纪70年代,国内外学者对文化空缺做了大量研究。80年代末,俄国学者索罗金等人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空缺理论”,并将这种空缺分为主观型、交际活动型、文化空间型和话语型等四种类型的空缺。国外对于文化空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比较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西方语言的词汇,针对汉语的比较较少。国内对文化空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针对汉译英困境进行研究探索,如朱莹提出了空缺的应对策略;王永泰提出“名从主人,音译加释”的翻译原则。

在跨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外国人的极大关注,中国菜名的英译也就变得极为重要。然而现在菜名翻译多样,也不准确,容易使人误解。如四川名吃“夫妻肺片”被翻译为“Beef Shank, Tendon & Tripe”,“Sliced Beef Giblet in Spicy Sauce”或“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这几种翻译都不能准确地表达这道菜,而且主料为牛肉,并非猪肉,更有翻译为“Husband and Wifes Sliced Lung”,甚是恐怖。这些都是由文化空缺造成的,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传播,要了解语言蕴含的文化才能把文化传播工作做好。随着文化转向和文化翻译学的出现,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变,也是跨文化的传通。本文通过分析中文菜名英译的文化空缺原因,探索正确的中文菜名英译方法,促进跨文化交流。

2 . 文化空缺的原因及分类

由于中外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宗教信仰、心理状态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同,造成了中西语言文化的不同。就菜名英译而言,文化空缺可分为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材料文化和社会文化空缺。

人类与自然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这种生态文化概念也体现在菜名中,如蚂蚁上树、蝴蝶骨、羊蝎子、炸麻雀等,均不是以蚂蚁、蝴蝶、蝎子、麻雀为材料,这样的命名更加贴近大自然。有人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能成为中国人的食物,这也正体现了中国饮食的生态文化观。如茶树菇炒鹿片、馋嘴蛙、鱼腥草拌米线、酥炸山菌、木耳炒山药等大多也是来自大自然。但这也给这些菜名的英译带来了困难。西方人的食物以肉食为主,与中国食物存在很大差异。

在语言文化层面,中国菜名追求听起来优美,有些菜名仅从名字上很难知道是什么材料。如琥珀花生、水晶鹅肝、翡翠鲍脯麒麟鸡、枸杞浓汁烩凤筋、牡丹珠圆鸡、脆皮鸳鸯鸭、麻辣响螺片等体现了各道菜的特色。像琥珀花生体现了花生的色泽透亮,但在翻译的时候这些菜名只能把主料译出,其他效果难以表达。如美极掌中宝,仅从菜名很难看出它是什么,其实它是鸡脚。西方文化中食物的表达比较直接,如牛排、猪肉等。

在宗教文化层面,中国人信奉佛教,以龙为吉祥物,故中国菜名有部分是以佛、龙命名的,以取其吉祥、美好愿望之意。而西方则信奉耶稣,所以在英译时难以表达。如佛跳墙、龙凤琵琶豆腐、鱼香佛手、糊辣佛手鸡等从名称上看具有宗教特色,难以地道翻译。

从材料来讲,中国一些饮食在西方并没有,如馄饨、油条、炒面、锅贴、粽子、馒头、包子等都是中国特有的。馄饨虽与饺子相似,但也不与英语的“dumpling”对等。

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不同,很多中国饮食带有中国特色。如过桥米线、东坡肉、宫保鸡丁、大救驾等,都是有着历史典故的。在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理解背后的故事能帮助理解这道菜的由来,因此难以英译。

3 . 中国菜名英译策略

王佐良指出“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由于中国菜名英译存在着以上五种文化空缺,对于不同的菜名应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译名既要能让外国人理解接受,又要尽可能地保持中国文化内涵,可采用直译、释译法、音译、音译加直译、注释法等。

直译侧重保存原文的内容及形式。大部分中国菜名都是以烹调方法、烹调用具和食材等来命名的,这类菜名可采用词对词翻译,把其制作方法和主要原料翻译出来便可。这种翻译方法容易理解,也能保持原名的格调。如:

酥炸春卷 crispy fried spring rolls;回锅肉 twice cooked pork slices;鱼香茄子 braised eggplant;涮羊肉 instant boiled mutton;红烧鱼braised fish in brawn sauce

中国菜名贵在名字优美,采用比喻、寓意等方式命名,从菜名可传递出色香味俱全的画面,所以直译不能满足其需求,可采用释译法,将其翻译得更为直观,将菜名的主要食材和本意译出。如:

晚霞映牛舌 OX tongue in tomato sauce;翡翠虾仁 shrimp with green vegetable;宫保(爆)鸡丁 fried diced chicken in Sichuan style;红烧狮子头 braised minced pork balls with brown sauce

音译法是指源语的语音被目的语的语音相似词所替代。这种翻译方法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如Coca Cola可口可乐;sandwich三明治等。中文菜名也可以类似方法翻译,如:

饺子 Jiaozi;包子 Baozi;锅贴 Guotie;汤圆Tangyuan;油条 Youtiao

两类中国菜名能以音译加直译法进行翻译。一类是菜名中包含人名的,另一类是菜名中包含地名的。英译时采用人名、地名音译,主要食材直译的策略,既能展现菜品的出处,又能把其特色表现出来。如:

北京烤鸭 Beijing roast duck;麻婆豆腐 Mapo bean curd;东坡肉 Dongpo braised pork;湖南虾Shrimps, Hunan Style

注释法是为了对中国文化了解较少的人提供饮食背景文化知识的。一些中国菜名包含着典故,通过注释,既能让外国人了解菜品由来,又能增加他们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兴趣,也不会让人误解。如:

狗不理包子 Ignore the dog buns—The “Ignore the dog buns” was produced by Gao Guiyou in Tianjin in Qing Dynasty. Mr. Gao opened a steamed stuffed buns restaurant when he was seventeen and the steamed buns were very delicious. The name came from Mr. Gaos nickname “gouzi (dog)”and he always forgot to speak with the customers when he was busy with business, so people gave his restaurant the name “dog ignore” instead of the original one. People remembered the name after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spoke highly of it.

4 . 结语

由于中西方价值观、习俗、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文化空缺,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空缺会导致交际障碍。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语言翻译承载着重要的责任,不仅要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更要在翻译为目的语时还尽量保持源语文化特色。中国菜具有鲜明的中华特色,因此中国菜名的英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既能做到清楚明了,又要保持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要根据不同菜名类型,采取适当的中文菜名英译方式,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Pitirim A. Sorokin and Robert K. Merton. Social time: a methodological and functional analysi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37(5).

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第二版)[ M ] .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206-211.

王永泰.从“咖啡”“凉茶”看民族文化空缺的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8(21):52-54.

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M].中国翻译,1984.

浅析中国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篇4

文化负载词 (culture-loaded words) 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短语, 也可以称作文化内涵词。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词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土人情、生活方式及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 (Hornby, 2009:186) 。中国文化负载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 宗教、文化词汇

这些词汇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 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和中英语之间存在的词义空缺 (semantic zero) , 翻译这些词汇并不简单。词意空缺是指汉语词语的指称意义或蕴涵意义在英语中不存在, 造成零指称意义或零蕴涵意义 (陈宏薇, 2010:75) 。它可以细分为两类:部分词意空缺和整体词意空缺。

1. 部分词意空缺

主要指源语言隐含着独特的文化和宗教意义, 译者主要通过释义 (paraphrasing) 的方法来翻译部分词意空缺的词。比如:

四大皆空all space directions being void

倒春寒an unusually cold spell in an otherwise warm early spring

江南水乡the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红包red envelope containing money as a gift

甲骨文inscription on oracle bones

2. 整体词意空缺

整体词意空缺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译者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 只得从源语言中借词来用。在大多说情况下, 通常直接借助汉语拼音来翻译这些词。比如:

禅宗Chan Sect喇嘛Lama

乌龙oolong荔枝litchi

豆腐tofu

(二) 谚语、成语

谚语、成语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语言的精髓。它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显著的文化内涵。它们往往简介有力、效果强烈, 经常采用借代、反复、对偶等修辞手法。中国因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产生了很多谚语和成语, 它们蕴含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说和地方习俗等。因此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 要彻底、准确地理解中国的谚语和成语比较难。这也是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之一。例如:

不到黄河心不死not stop until one reaches one's goal

扇阴风, 点鬼火fan the winds of devil and spread the fires of turmoil

赔了夫人又折兵suffer a double loss instead of making again

唱对台戏put on rival show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二、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中国文化负载词包含文字、意向和内涵三层意义。译者要完全把这三层意义展现出来绝非易事。奈达指出, 所有的语言都是开放的系统, 都有成长、改变或者衰落的可能 (Nida, 2001:81) 。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以灵活处理, 既要准确翻译词的意义, 又要保持上下文的美感。下面是一些典型的翻译方法。

(一) 音译法

音译法指直接使用源语言的字母或音节来翻译 (通常用于专有名词, 地域名词或者科技术语的翻译) ,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种语言都有大量的外来词。大约在19世纪, 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就进入了英语语言。早期主要是对广东话的音译, 后来发展为对普通话的英译。因此, 很多英文就直接从普通话或粤语等其他方言借鉴过来。例如:

风水Feng Shui气功Qigong

功夫Kong Fu太极Taichi

二胡Erhu阴阳the Ying-Yang

琵琶Pipa人参Ginseng

馄饨wonton炒面Chowmein

(二)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字对字地翻译成目的语, 同时保持了源语言的结构。直译法的优点在于通过简洁的词语保留了源语言的特色, 缺点是只能让读者简单的了解词语的字面意思, 如果要了解词语背后的文化内涵, 还需要进一步地解释和演绎。例如:

八宝粥Eight-Treasure Lotus Seed Porridge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

东方之珠Pearl of the Orient

大跃进Great Leap Forward

一国两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

(三) 意译法

如果不可能或者没必要保留源语言的表达, 或者源语言很难在目的语中找到合适的同义词, 就可以采用意译法。该方法聚焦于翻译文字的内涵而不是字面意思。意译法能传达词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表达不够简洁有力, 不容易让读者印象深刻。例如:

东施效颦Dongshi, an ugly woman, 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shi, 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crude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四有to cherish lofty ideals and moral integrity, to become better educated and observe discipline

(四) 注释法

虽然音译法和直译法简洁地保留了源语言的特色, 但其只能让读者了解词语意思的皮毛, 没有深入地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这个时候, 就可以将注释法与音译法或直译法结合, 达到良好效果, 例如:

满月酒One-month-old Birthday (a special ceremony held after a baby has been one month old)

八股文eight-part essay (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known for 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l)

围魏救赵besiege Wei to rescue Zhao-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四、结语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对中国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 也有助于丰富英语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 笔者认为应该将几种翻译方法结合, 因时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翻译法。译者需要有丰富的中英文化底蕴以及熟练的语言功底才能恰如其分地翻译出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and Translating[M].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 2004.

[2]Hornby, A.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TheCommercialPress, 2009.

[3]王佐良.翻译:思考与笔译[M].外语教学研究与出版社, 1989.

[4]陈宏薇, 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外国语教育出版社, 2010.

论析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 篇5

论文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肴英译

论文摘要:饮食文化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外国朋友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也想了解每道菜名的含义、使用原料、烹饪方法等。因此,中式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英译中式菜肴,不仅仅是语言层次上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在文化层次上的进一步转换。

中式菜肴的翻译尤其要注意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许多中式菜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而且许多菜点的命名为食客添情助兴。比如,许多菜肴常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或带有民间色彩,或带有艺术性,力求雅典、美妙,富于文采,用以迎合食客们审美的食趣,寓意吉祥的祝愿。通过菜肴名称这一窗口,食客可以领略中国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领略到中国烹饪的浩瀚繁杂,博大精深。因此,翻译中式菜肴时我们需要做到“再现源语文化特征和再现源语文化信息”。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剔骨鸡(bon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切方块(cubing)、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酿(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鸡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饼(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饪中国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菜的原料结构迥然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韧;另一方面,切的形状各异,块、片、丝、条,厚薄不等,长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菜鲜美可口,保证菜的质量。中国烹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之分。用什么样的火进行烹饪取决于什么样的原料和形状的菜。以鸡为例,如果是嫩鸡并切片,就宜高温快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鲜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鸡肉就会硬而韧。如果是老鸡,只能炯或炖,若炒食,鸡肉会咬不动。

3.烹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两种。炖(stewed):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 Pork)。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 or pan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 Fish)。炒(sti;一fried):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 Egg,不译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词是“爆“(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炸(deep一fried):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软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炯(braised):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扒(stewed or braised):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烤(roast , barbecued):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Roast 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steamed):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 Fish)。灼、余(scalded):如,白灼基围虾(Scalded Shrimps),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酿、填(stuffed):如,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酉良 卿鱼(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 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 Turtle菠萝鸭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鸡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 +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 Pomfret in Oil;蚝油鸡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 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 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 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鱼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鸡Beggar’s chicken;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保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二是以传说、典故命名者,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反宾为主的做法,只让外国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浅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让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层次的内在表现放在了次位,其实这些外在表现客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内在表现你不讲,客人是无从知晓的,而这内在表现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种译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译或音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号里辅以“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不如译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还有前面讲的“大救驾”,译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六,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者及以吉祥语命名者。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凤凰展翅”、“祥龙献瑞”、“龙凤呈样”、“鸳鸯鱿鱼”、“芙蓉鸡片”、“元宝鱼翅”、“翡翠妒鱼卷”等。菜 名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以吉祥语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主要有海参、鲍鱼、鱼肚、鸡、鸭、冬菇、菜心等。在山东各地多用老年寿诞、新婚喜庆、婴儿满月、合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吉祥之意)。这类菜名还有”老少平安’。等:此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比如“凤凰玉米羹”中的“凤凰”,不译成英语意为长生鸟的“凤凰”(phoenix),而转译作其真实原料“鸡蛋”(egg),甚至于粤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转译为所谓真面目的“’鸡蛋”。如此,“凤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鸡蛋牛肉羹”中的鸡蛋在其中也无法使人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将“凤凰玉米羹”译作Phoenix(egg)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译作West Lake(egg)Beef Soup较好。还有人将“凤凰拼盘”译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还有一个“龙虎凤大烩”,人们一般将“龙虎凤”转译为三种原材料“蛇猫鸡”,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龙虎凤”,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却译作“蛇猫鸡”下三滥般的名字,所以还是译作Soup of Dragon(snake)Tiger(cat)and Phoenix(chicken)好。有人认为“一卵孵双凤”不可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应译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为什么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还有含有“芙蓉”这类美丽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鸡片”、“甜芙蓉燕窝”、“出水芙蓉鸭”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转译为其原材料“蛋白”(egg一white),不能不说是使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减魅力。有人将一芙蓉海参”译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将“鸳鸯菜汤”译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贴切,有美感,笔者认为很值得借鉴。以上谈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语命名的中菜的译法。人们通常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译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the whole family is well),而从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中菜英译的关系来看,使人们领略到更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表现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译出菜名所蕴含的祝福含义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译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还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译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译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译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白雪映红梅Red Plums Reflected White Snow(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华玉树鸡Sliced Chicken with Golden Flower(Jinhua ham)and JadeTree(greens)翡翠虾仁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Jade(peas)百花酿北菇North Mushrooms Stuffed with Flowers(mined fungus)雪积银钟White一snow on Silver Clock(stewed mushrooms staffed with fungus)雪耳余架装White一snow Ear Lady(scalded white with veil)蚂蚁上树Ants Climb Tree(bean vermicelliwith spicy meat)有人将“红烧狮子头”译为Lions Head Casserole ,“白雪蟹斗”译为Snow一white Crab in Shell也是绝好的例子。

第八,中式菜肴讲究色、香、味、形俱全,而其命名也有许多以此为据。如“灯影牛肉”取的是其形,薄如纸,明如玉磐,能在灯影下照出物象,以此得名。由于这类菜名所含的文化色彩不是特别强,所以在英译时可以灵活处理。若是可以两全其美,既可以述其形、色、味、香,又可使人对菜名明了清晰,当然很好,如前所谈的“白雪映红梅”便可以很形象地译出其色、其意境。又如“四围碟”可以很简单地译为Four Small Cold Di-shes,“酸甜黄花鱼”其味“酸甜”也很好译出来Sweet and Sour Croaker,一样的例子还有“麻辣豆腐”译作Spicy Bean Curd,“鱼香肉丝”译为Sauteed Pork Shreds Flavored with Fish Sauce。但有些既无关文化之雅,又难直译其色、其香、其味、其形的,在英语又可以由其它词代替而使人十分明了,就不必牵强去保留其文化色彩,不如意译即可。如“红烧羊肉”中之色“红”很难译,意译为Stewed Mutton就很明了;还有‘.五香牛肉”之“香”也不用直译,意译为Spiced Beef即可。“香酥鸭”译为Crisp Fried Duck。

典籍英译与文化软实力探析 篇6

关键词:典籍英译;传播;文化软实力

尽管多化元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客观现实和历史趋势,但文化霸权同样存在。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现代文化的来源和基础。在与强势文化的竞争中,向西方推介蕴藏中华民族五千年伦理道德、形态观念的典籍,具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更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他指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和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力等。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软实力也是极其重要的。

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狭义上讲主要包括哲学、史学、语言文字、法律、宗教等方面的影响力。广义上文化软实力等同于软实力。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表明我国已经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着眼点。当代社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民族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是增强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升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保障,更是综合国力强大的重要体现。文化的伟大复兴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二、典籍英译对文化软实力的影响

一种文化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增强该文化所在国家的“软实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文化典籍是文化长河中最富有生机的部分,“典籍文献的流传是读者对典籍文本不断进行阐释的合集,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聚合而成民族文化软实力。”(辛红娟,2009:50-52)。中国典籍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是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中国典籍浩如烟海,典籍的大量翻译是展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越来越频繁的中外文化交流中,世界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汉语的广泛使用及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开办,都证明了世界人民想要了解中国的愿望。在这样的形式下,典籍英译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它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方文化融合,保持中国固有文化身份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典籍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一种特殊的财富——精神财富。典籍文化只有“在国际社会广为传布并为目标国民众所普遍认同,乃至于同化对方,其文化才能成为一种软实力”(李智,2010:105—107)。如果我国优秀的典籍文化不对外传播,就谈不上别国对我国文化的了解,更不谈不上接纳,当然所谓的发挥其潜在的力量——软实力也就无从谈起。通俗来讲,文化软实力就是用我们自身的文化去影响他人的意识观念、思想、行为。而英语是当今世界最为流行、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要在世界上更好的传播蕴含中华民族精髓的典籍文化,使其“泛化”为普世文化,借助于典籍英译这一重要的手段是不可避免的。当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直非常注重通过翻译向别国输出承载其价值观念的文化产品,在扩展本国文化产业市场的同时充分展示了其文化软实力,提升了国家形象。因此,若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重视典籍翻译,通过对外宣传介绍典籍文化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典籍英译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1.典籍英译的现状

近年来,中华文化的精华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在世界各地得以传播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文化影响力还相差甚远。正如许钧教授所说:“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声音不响、被认同度不高,影响也有限,与向来以数千年文明而自豪的中国人的期望相去甚远。”(赵芸、袁莉,20l0:17-29)。我国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2004年参观中国翻译成就展时指出:“中国在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中,贸易额比为16:1,出现严重逆差。”我国著名剧作家关汉卿的作品比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多得多,而世界上知莎翁者多,知关翁者寡。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进一步地重视典籍英译工作,对外传播中国典籍文化精华,让世界更好的了解和理解中国,真正展示文化软实力,对此翻译界责无旁贷,自不待言。

2. 应对措施

为改变典籍英译现状,切实做到通过典籍英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官方与民间需共同努力,达成共识,互相配合。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此项工作,为此笔者建议:

1)壮大本国翻译队伍

壮大本国翻译队伍,培养优秀翻译人才是当下解决典籍英译所面临的窘境的重中之重。中国典籍不能靠外国人来译介,一是某些居心叵测的国外学者,有意歪曲中国文化;二是中国典籍文字的特点使得外国译者很难准确地将中国典籍文化的精髓传递给外国读者。中国典籍文字是说一指二,意在言外的文字,正如王国维对中国的诗词语言特征说过一句名言:“一切景语都是情语”。以《诗经》中的句子为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中国译者将其翻译为: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杨柳依依”译成Willows shed tear杨柳垂泪。传达了依依不舍之情,不但传递了意义,也传达了情感。而外国译者将“杨柳依依”翻译成Willows fluttering杨柳飘扬,无法做到达意,更不用说传情。

2)加强英汉本族语译者之间的合作

汉语学者对本国语言及文化的理解和运用要比外国学者更深刻,对中华典籍中的一些深层文化元素(如风俗习惯和伦理纲常)更易察觉,所以翻译过程中就会少一些理解失误、文化误读,译作会更忠实于原作,更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外国专家对外国文化及语言文字比我们了解的更透彻,翻译出来的语言更符合本国人的思维习惯。通过合作,即能保证译著的“信”和“达”,又能通过外国学者的修改润色,使译著达到“雅”的境界,从而使典籍既不失中国文化之真,又能自然地融入到目的语文化中。因此加强中外译者之间的合作对典籍翻译有着重要意义。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国家要重视典籍英译存在的问题,大力支持典籍英译工作。首先,政策上给与支持,拨出专款,作为典籍英译相关研究的基金。其次,设立专门的典籍英译管理部门,对要翻译的典籍统筹规划,有组织、有指导地对已翻译及待翻译的作品进行统计、研究,协调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翻译、出版及对外传播。最后,在注重新一代人才培养的同时,发挥老一辈翻译家的余热,高薪聘请翻译界的老前辈继续为典籍英译献力献策。

四结语

中国文化典籍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而典籍文化只有传播到他国,并对别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一定影响时才真正具有软实力,而翻译是实现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纽带和桥梁,因此要把中国典籍翻译与传播列入国家战略。中国典籍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此,应当与世界人民共同分享。然而,中国典籍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要加强翻译团队的建设,推进体制改革,完善政策,做到提高翻译质量,使优秀的中国文化丰富并影响世界文化,使世界人民了解、接纳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 辛红娟. “文化软实力”与《道德经》英译 [J].大连: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11)

[3] 李智.文化软实力与中国对外传播战略[J]. 湖南:求索2010(03)

[4] 赵芸,袁莉.著名翻译家倾谈“文化走出去”[J].上海:上海采风 2010(03)

中式菜名英译中的文化缺失 篇7

1 中餐普通菜名和西方饮食的相似文化:

西方的菜名语方朴实、直接明了, 菜名基本上反映了材料、制作方法等相关信息。如:Fish salad鱼片沙拉Sea Food soup海鲜汤Smoked Ham熏火腿等。中式的菜名中也有与其相似的表达方式, 比如“番茄炒蛋”、“蘑菇肉片”、“红烧肉”等。这类中餐普通菜名的翻译方法有以下几类:

1) 以原料命名:翻译这类菜名时, 多采用直译的方法, 将原料列出。例如:牛肉豆腐beef with bean curd紫菜虾米汤一Shrimps and red laver soup柠檬牛肉Lemon beef等。

2) 以烹饪方法命名:此类菜名多通过中餐的烹饪方法来介绍菜肴。例如:软炸里脊soft-fried pork fillet烤乳猪roast suckling pig清炖猪蹄stewed pig hoof in clean soup等。

3) 以人名、地名或地方特色命名:西方许多菜名以人名或地名命名, 例如:Italian noodle意大利面Hamburger汉堡包French Onion Soup法式洋葱汤等。中式菜肴中此类命名也很多, 例如:北京烤鸭Beijing Roast Duck蒙古烤肉Mongolian Barbecue四川牛肉Szechuan Beef等。

2 中式菜肴文化菜名的翻译

由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优久历史, 中餐菜命名往往赋予文化内涵。对于这类菜肴的翻译, 运用普通中式菜名的翻译方法无法准确表达, 例如:“翡翠虾仁”、“水晶踢膀”传达了中式菜的色彩之美, “蚂蚁上树”、“飞燕迎春”传达了意境之美等。而西餐菜的命名着眼于菜肴的用料和烹调方法, 朴素实用。西方人习惯于看到菜名就知道菜的材料和做法, 然后决定该吃些什么。比如, 菜名“红烧狮子头”如果真的译成"red burned lion head”, 这不仅会让食者不知所云, 恐怕还会觉得中国人没有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因此人们为了让中式菜肴得到正确的理解, 便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 将原有的文化菜名通过原材料、烹饪方法、口感和形状等方式表达出来。例如:

husband and wife“夫妻肺片”翻译成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red burned lion head“红烧狮子头”翻译成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live a long and happy life as South Mountain“寿比南山”翻译成Steamed chicken in pumpkin。

通过意译的方法, 翻译者详细而准确地为食者表达了中式菜肴的食料选择, 菜肴爆炒的浓香、油炸的酥脆、清蒸的清淡均可以充分显示中国菜的制作艺术。这样虽然方便了食者自主地选择菜品, 然而却丢失了中国饮食的文化。以“过桥米线”为例, 如果只是简单的把它翻译成Rice noodles, 西方人仅仅会用其和自己的名吃“意大利面”去对比, 而不知道它是一位贤慧聪颖的妻子为了自己考功名的丈夫精心制作的佳肴, 更不能体会其名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夫妻恩爱, 自然也不会明白“过桥”的由来。

3 保留中式菜名的文化内含

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理论, 指出翻译是随着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其主要任务是把一种民族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民族文化中。因此, 在中国菜名的英译过程中, 我们要处理好菜谱的这种传播文化的“信息功能”。因为西方人品尝中式菜的过程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而每一道中国菜背后都有很深厚的文化韵味, 比如“贵妃鸡’”和“麻婆豆腐”等, 如果完全直译并不能说清楚菜品的历史和典故。在准确表达菜名的同时, 不遗弃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是翻译者应该注意的问题。因此最佳的翻译方式是直译加解释的手法, 不仅可以帮助食者理解菜肴的相关材料、烹饪方法和口感, 同时通过解释讲解了一段中国文化, 让食者在品尝了中国美食的同时, 进一步了解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古老传说, 甚至是中华的美德。例如:

大救驾Da Jiu Jia pastry (baked lard pancake with kernel)

A name from a legend telling people in Anhui Province saved an emperor life with this kind of pancake.See the story on the back of the menu

为了较好地保存文化寓意, 我们可采用直译菜名然后用加注释的方法解释其包含的文化典故。由于菜单的篇幅有限, 不可能把全部的故事列于菜名之后, 但可以在注释中标出此菜为有典故的菜, 可参看印在菜单背面上的故事, 以便食者在兴趣盎然之中, 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如果可以用简短的语言介绍清楚的菜肴, 也可以直接备注在菜名后, 例如:

叫花鸡:beggar's chikcken (t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f and earth mud)

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a fire.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d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ounding it had been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4 结束语

中餐菜肴的名称浓缩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调技艺和地方特色, 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达到市场经济销量的需求, 还要保留中国饮食的文化底蕴, 使附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佳肴美食更加准确生动地展现在外国食者面前。

摘要: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不断接轨, 中国的传统美食也被受全世界的关注和热爱。而在中式菜名英译的过程中, 众多太过直白的菜名翻译没有体现出中国饮食文化所特有的文化底蕴, 造成了文化特色的缺失。

关键词:中式菜名,菜名英译,中国饮食文化,文化缺失

参考文献

[1]乔平.中餐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杨州大学烹饪学报, 2004 (2) .

[2]朱慧芬.中式菜名中语言变异的翻译[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9 (7) .

[3]董莉.从“源语文化”看中式菜肴的翻译[J].湖南商学院学报, 2002 (3) .

[4]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 2003 (4) .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研究 篇8

中国文化特色词指的是反应带有中国特色的、绝无仅有的事物、事件、或感念想法的词汇, 这些词语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存在或具有很大差别的。如何将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成英语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长期以来, 中国文化特色词翻译的英译一直困扰着许多翻译工作者, 因为中国文化特色词汇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而有些中国文化特色词虽然可以在英语中找到类似的表达, 但却不能完全体现出汉语词汇的意义, 有些即便是能找到对等语, 但其文化内涵意义又是有差异的。

2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特征

中国文化特色词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2.1 唯一性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离不开一定的文化, 不同的民族国家, 有着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进程, 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异文化所没有的事物。中国文化特色词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的载体, 其英译值得考究。比如, 对旗袍cheongsam, 二胡erhu (a two-stringed bowed instrument with a lower register than jinghu) , 宣纸xuan paper, 围棋I-go, 气功qigong, 四合院quadrangle, 贞观之治The Benign Administration of the Zhenguan Reign Period等独有事物和独有说法的翻译。

2.2 嵌入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很多中国文化特色词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翻译中涉及的意义, 有字面意义, 有字里意义包括文化内涵;有时意义在字里行间, 有时有意在言外。特别是不少习语, 是脍炙人口的措辞表达, 不但言简意赅, 而且生动形象, 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如, 东施效颦、南辕北辙、卧薪尝胆、杞人忧天等。

2.3 多义性

如果说汉英词语表达的概念完全相同, 汉英互译就会变成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译者就只需逐字逐句地做好翻译工作, 甚至可以使用机器代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汉语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往往一词多义, 可对应到英语中的几个词, 这就给译者的理解和选择带来很大的困难。例如汉语中的表职称、官衔的“副”字就有极其丰富的含义, 如“副主席”, “副县长”, “副教授”, “副主任”, “副经理”等。但在英美文化的副职概念中, 并无与汉语“副”字彻底对应的词语来囊括所有副职, 而按照不同场合和不同表达的需求, 这个字可以译为vice, deputy, associate, second等, 这就需要在翻译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4 词义空缺

即便在英语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语言, 有些中国文化特色词在西方文化中还是存在的, 然而唯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等, 在词义的宽度上是不完全一致的, 这些有大有小的不重合、不对等的部分造成词汇空缺, 导致因历史、地理、宗教、习俗、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社会礼仪等文化差异, 在英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例如, 饮食文化中的“馄饨” (wonton) 、“锅贴” (guotie) 、“粽子” (zongzi) 等中国特色食物都应选用音译法, 且若是外国人没见识过的或不了解的食品, 还要进行加注。再如, 有些中国文化特色词能在英语中找到近似的表达方式, 但却不能完整地表示出汉语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有时找到的是文化内涵意义不同的对等词语。例如, 鸳鸯 (affectionate couple) 、元宵 (sweet dump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年糕 (rice cake) 、牌坊 (memorial archway) 、天干 (Heavenly Stems) 、地支 (Earthly Branches) 等。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互相交融, 不可分割。因此, 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就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然而, 由于民族间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尽相同, 文化交流时可能就会产生文化冲突。比如, 在做汉英互译时, 前者里有些词在后者里没有对应词。所以, 处理好汉英语言间的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下面是处理汉英文化特色词翻译的几种方法。

3 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方法

中国文化特色词种类繁多, 处理的方法也多种多样, 在此笔者着重选取以下几种进行探究。

3.1 直译 (literal translating)

直译是指对应的词语在目标语文化信息的原文中, 即在满足目标规范的前提下, 虽然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改变部分的言语和文字的顺序, 但仍保持原有的内容。直译不但能够完全或基本保留原语外形, 而且能完满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能保留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较适合于翻译所涉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相同或近似的情况。从形式上看, 直译分为完全直译和部分直译, 完全直译即逐字逐句进行翻译, 可以在两种语言表达方式完全相同的情形下使用, 当然这种翻译的方法不是翻译的常态, 是翻译中两种语言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偶合使然, 因此不可以强求, 这时就需要其他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翻译时不保存表达方式, 改变词序和句子成分, 但保留原文主要词语或关键词语即部分直译, 因此, 是否是直译的关键在于原文核心词汇是否保留。单从词的角度看, 直译的优点是通过保存原文中的所有字词或者以实词为主的核心词汇保留了原文的特色, 缺点是只能翻译出其字面意思, 不能更好地传达其文化内涵。当然, 在词语翻译的方面, 在原文词语本身有明确的含义, 且译语词语具有生命力的情况下, 直译法一定是首选方法。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时采用直译法可使译文尽量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及神韵。例如:《三字经》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文房四宝 (th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黄帝 (Yellow Emperor) ;中秋节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丝绸之路 (the Silk Road) ;针灸 (针刺疗法和灸治疗法的合称)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一寸光阴一寸金 (An inch of time is an inch of gold.) 。再如, 中国成语“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看似神形兼备又契合英语谚语, 实则不然, 从宗教文化角度来说, 道教文化中的“天”与基督教文化中的“God”并不能够相对应, 要保持道教概念和再现文化特色需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3.2 直译加注法 (literal translating plus explanation)

意义的内隐性和不言自明性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某些显著差异, 有时只进行直译不能完整地表述出中国文化特色词所要传达的意思, 尤其是翻译某些特色文化产物的定义时, 需要在直译的同时对读者理解时感到困难的词语进行加注, 深入的揭示词语的文化内涵, 使不知晓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了解个中文化内涵。注释是一种解释, 是为把原文内隐的意思尽量地表达清楚。加注法主要分为三种:夹注, 脚注和尾注。中国文化特色词的翻译主要采用夹注, 如汉语成语“叶公好龙”应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 (professed love of what one actually fears false respect) , 由于中国人因其文化背景, 立刻就会想到该成语比喻装作喜爱而实际恐惧、反感某事物的人, 不需要再进行解释, 而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异邦读者则无从理解这层含义, 这时就需要加注进行含义上的补充。再如, 为方便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四书”、“五经”、“六艺”应翻译成The Four Books (The Great Learning,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The Mencius) ;the Five Classic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History, The Book of Rites, The Book of Changes,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ix Arts (propriety, music, archery, riding, writing, arithmetic) 。再如, 国学经典《红楼梦》中:

【英译文】When Hsiu-yen had followed suited and returned the rod to Tan-chun.“I’m going to fish like Chaing Tai Kung, ”he announced as he walked down the stone steps and sat down by the pool.But his reflection frightened the fish away. (Yang and Gladys Yang译) 译者为使读者了解“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这一典故的文化蕴意对“姜太公”加了脚注:Chaing Shang of the eleventh century B.C.was said to fish by the Weishui River (present Shensi) , hold a line with no hook or bait, three feet above the water, and saying at the same time, “Whoever is ordained, come and take the bait.”[1]

3.3 意译 (liberal translating)

意译就是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 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使译文流畅通顺。[2]很多情况下, 由于中英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 采用直译法有时可能晦涩难懂或拖沓累赘引起歧义, 这时就需要采用意译。例如, 烧纸这一祭奠亡灵的特殊文化习俗如果直接翻译为burn pieces of paper就失去了祭祀这一文化特征, 可译为sacrifice at one of the grave。再有夫妻肺片, 红烧狮子头等特色菜名曾被误译为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和Red burned Lion Head/Fried Lion Head (现译为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和Braised Pork Balls in Soy Sauce) 这类现象不胜枚举。再如, 成语“胸有成竹”不可译为have a bamboo in one’s breast, 而应该译为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另如, 清福 (an easy and carefree life/a life free from worries and cares) ;刑部 (the Ministry of Punishments in feudal China) ;压岁钱 (money given to children as a lunar New Year gift) ;癞子头 (a human head affected with favus/a favus-infected head) ;五湖四海 (all corners of the country) ;霸王别姬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吃不了兜着走 (to be in serious trouble) ;恭喜发财! (May you be prosperous!)

3.4 音译 (transliterating)

表达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事物或概念时使用音译法, 有助于保留汉语的表达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给读者传递最真实的信息, 享受最本源的中国文化。音译既可以避免因直译带来的文化损伤和文化误读, 又可以避免意译造成的译文冗长。中国特色词的音译是通过汉语拼音或方言发音 (拼音) , 在拉丁字母中找到相同或相近的拼写形式来实现。[3]前些年, 我国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不折腾”一词可把翻译工作者“折腾”坏了, 译界学者对此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英译文: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 (避免人为的倒退) , no dithering (不踌躇) , avoid futile actions (不做无用功) ,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 (别反复) , stop making trouble and wasting time (停止捣乱和浪费时间) , 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 (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 , 但是最后还是以“bu zheteng”这一建立在195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汉语拼音方案》基础上的音译法为准。对中国文化特色词采取“不翻之翻”, 即译音不译义, 可以把汉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恰当地再现于英语语言及文化中, 才能确保中国文化的感召力和对受众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 例如:

孔子 (孔夫子) (Confucius) ;琵琶 (the pipa) ;豆腐 (tofu) ;胡同 (hutong) ;炒面 (chowmein) ;风水 (fengshui) ;太极拳 (tai-chi chuan) ;敦煌 (Dunhuang) ;满族 (Manchu)

3.5 音译加义译 (transliterating plus semantic translating)

音译只能传达原语的音符, 并不能揭示其意义, 因此将释义与之结合翻译, 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英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时使用汉语拼音音译, 让外国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的“异国情调”, 然而有时只用音译, 可能使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难以理解, 所以需加上适当的义译, 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的识记和中国文化的传播。笔者提议, 在音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时, 在不引起误译的情况下, 不妨以音译结合义译的方法为主, 这样更有助于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例如, 《易经》可译为I Ching (a work of great antiquity which was used as a book of divination.It has two parts, one o which is an omen text giving rhymed interpretations of ordinary country omens and bearing some resemblance to peasant lore of other countries.The other part of the text is a divination manual containing formulae such as those that have been deciphered on the oracle bones and tortoise shells) 。[4]:153《黄帝内经》中对阴阳、道、神明等中国文化特色词的英译:

【原文】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黄帝内经》)

【英译文】Yin and Yang serve as the Dao (law) of the heavens and the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all things, the parents of change, the beginning of birth and death an the storehouse of Shenming. (李照国译) 该译本中还对这些中国文化特色词进行了注解:Dao means the principle or the law of nature;Shenming refers to the intrinsic power of things responsible for the movem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ings.[5]

由于中英文化存在着广泛的差异, 原文中的阴阳、道、神明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解释, 故用音译加义译的方法, 既保留了中国文化特色, 又清楚地阐释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含义。另如, 在新版《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中, 佛跳墙被译为fotiaoqiang (Steamed Abalone with Shark’s Fin and Fish Maw) 。这样不仅回避了强行使用直译造成的误译, 还免除了意译可能导致的原文化特色的尽失。再如, 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名的翻译大多需要使用音译加义译法, 来保证受众体会到“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文化:

盘古pangu (creator of the universe) ;夸父kuafu (a fabled sun-chasing giant) ;后羿Hou Yi (a legendary hero who shot down nine suns) ;伏羲Fu Xi (God of Fishery and Husbandry) ;神农Shennong (Patron of Agriculture)

4 结论

中国特色文化特色词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的印记, 是中国人心理特征和思维的表达习惯, 很多情况下, 在英语语言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译文, 因此, 需采用直译、直译加释义、意译、音译、音译加解释等方式来加以传译。无论科学与否,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 软实力的增强, 基于1958年颁布的《汉语标准拼音方案》的音译法越来越成为翻译中国特色文化词的流行手段。

参考文献

[1]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 (1) .

[2]刘兰芳.直译与意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熊欣.音译理论及音译产生的背景[J].中国科技翻译, 2014.2 (1) .

[4]田传茂, 杨先明.汉英翻译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1) .

文化语境与茶叶名称英译探究 篇9

1 中国的茶文化

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中国是最早发现茶树并利用茶叶、种植茶叶的国家。随着历史的发展, 茶由一般的药物发展成一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 这不仅仅与时代的转变有关, 还与一定时期的地域文化、人们的日常饮食喜好息息相关。

茶文化的具体发展历程如下:在三国以前是茶文化的启蒙时期, 西汉时期, 茶的产地被命名为“茶陵”, 即湖南的茶陵。晋代、南北朝茶文化开始出现萌芽, 茶不只是局限于提神解渴, 它开始成为人们精神上的饮品, 为社会所用, 人们开始逐渐以茶代酒, 还用以祭祀场合, 成为一种精神、情操的表现。茶文化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上, 还造就了精神层面上的财富。在唐朝时期, 茶文化开始形成, 其标志是780年陆羽著作《茶经》。此书从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进行了双方面阐述, 融合了儒、道、佛三教的思想, 提出了中国茶道的精神。唐朝茶文化的发展, 与禅教的兴起有着一定的联系。宋朝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宋代时期茶叶的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茶叶文化也在推动中前进。清朝, 茶文化已经普及, 人们对饮茶有了一定的讲究和说法, 茶的种类、泡茶的技艺、茶具的款式等等都日趋发展完善, 清朝茶叶出口正式成为一种行业。

2 中国茶叶名称的优美英译

2.1 中国茶叶的特色名称

一些优美的英译对照优美的词汇, 会给宣传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在运用茶叶名称的时候, 有许多技巧, 比如:多运用带自然神韵的名字, 像金坛雀舌、白毛猴、凤凰茶等带动物名字的茶叶名称, 他们饱含了人们对动物的喜爱, 而雪峰毛尖、青城雪芽、金山翠芽、天池茗毫等采用了自然界的山水取名,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除此之外, 选用带有美丽花草的词汇等作为茶叶的名称, 这些名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此紧密相连, 这样在大家饮用和欣赏茶的时候, 不再是单调的茶叶, 而是充满了灵动性, 增加了饮用者和购买者的喜爱程度, 促进茶叶的经济发展。

茶叶在名称上不仅仅是带有自然神韵的, 还有具有生活气息。在茶叶的名称中加入富有生活气息的词汇, 例如铁罗汉、铁观音、化佛茶、普陀佛茶, 这些是具有传统佛教思想的茶叶名称, 彰显了对神灵的敬重。一些带有地域特色的茶叶名称例如龙岩斜背茶、仙居碧绿、小布岩茶凸出了地域特色, 不同的地区生产的茶叶有不同的特点, 人们在听到茶叶名字的时候, 很容易联想到地域的特点,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养茶方面照样实用。一些以制茶者名字为茶叶命名的, 则体现了对制茶者的崇敬之情, 例如, 周打铁茶、文君嫩绿、国媚茶。在茶叶的名称中选用制茶者的名字, 既表达了对制茶者的纪念, 更是对制茶者思想的传承, 让人们在饮茶的同时品味不同的人生。这是一种文化力量的传承。

2.2 茶叶名称的英文对译

不同的文化语境下, 茶叶的英译是不同的。当茶叶作为一种商品,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 需要卖方在自身的交际能力下, 说服买者接受商品。这其中宣传的力度和宣传的方式是需要前期做好充分的准备, 茶叶名称是需求者对商品最直观的认识, 一个优秀的茶叶名称不仅可以吸引需求者的眼光, 而且会增加需求者对商家的好感, 从而能提升茶叶的销售量。为了达到交际过程中的共赢状态, 商家在茶叶名称的英译过程中, 要结合不同的语境, 因为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过程中, 双方缺乏共享的认知环境, 所以需求者只能通过直观的茶叶名称英译, 来接受商家的交易意图。

茶叶名称的对译, 要求简洁明练, 通俗易懂, 给需求者最直观的认识。茶叶名称的翻译分为直译和意译两大类, 其中直译就是在交际双方不存在认知环境的差异, 直接通过茶叶名称的翻译, 对交际双方传递共同的认知, 最终达到共同交易的目的。大多数的茶叶名称都采用这种英译方法。例如:茶叶通常被分为四类, 即“不发酵茶” (Nonfermented) , “后发酵茶” (Post-fermented) , “部分发酵茶” (Partially fermented) 与“全发酵茶” (Completely fermented) 。再例如:“玫瑰绣球” (Rose Bulb) “, 肉桂茶” (Cassia Tea) , 绿茶 (Green Tea) , 这些都是采用直译的方式英译的, 需求者直接通过英文的对译就能知道这款茶叶的意思, 一目了然, 当然这是基于交际双方存在着共同的认知环境, 受商家给予的信息提示, 取得最佳的关联性效果。然而有的茶叶名称在英译的过程中, 会稍微的做些改变, 已达到整体的英译效果, 比如“洞顶茶”被翻译成“Dongding Tea”“, 龙井茶”被翻译成“The Dragon Well Tea”等, 这些词汇都为了方便大家记忆, 采取了这种争取最大关联性的方式进行翻译。

意译茶叶名称的英译方式, 是由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 双方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性, 因此要在英译的过程中, 争取最大的和谐度, 让交际双方都能得到最大的利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红茶”被翻译为“Black Tea”。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 人们关注的是茶汤的颜色, 所以是“红茶”, 但是外国人注重的是茶叶的颜色———黑色。所以红茶的英文对译被翻译成了“Black Tea”, 这就是译者的变通性思维, 让中外双方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 共同认知这一事物, 都得到了满意的答案最终实现利益效果。意译就是为了更好地满足茶叶需求者的认知需要, 这种变通的方式没有对茶叶名称的英译造成影响, 反倒是促进了交际双方的共同合作交流。

3 不同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英译的策略

当茶叶成为商品远销国外市场时, 茶叶的英文对译成为宣传的重中之重。在交际过程中, 结合不同的文化语境, 对茶叶的名称进行对译, 茶叶名称的简洁、通俗、贴切, 会给需求者带来最直观的认识。文化语境是指源语与译文所依附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准确地认识语言语境, 有极强的文化环境认知能力, 了解外国消费者的认知习惯、情感行为, 这样才能适应国外的茶叶需求者, 帮助他们认识我国的茶制品和茶文化。

下面我们对不同文化语境中茶叶名称英译的策略进行探究, 首先我们可以采取精炼对译策略:在对外的宣传过程中, 尽量让英文对译文字简短, 不要重复拖拉, 言简意赅地进行英文对译会方便茶叶需求者的阅读, 更方便理解, 让英文对译一目了然。另外采取解释对译策略, 茶叶产品的生产和外销是茶叶公司的主要任务, 在对外宣传的过程中, 结合不同的文化语境, 在英译解释不够全面的情况下, 适当的进行补充, 以便茶叶需求者更好地理解。因为有的茶叶名称如果采用直译的方式, 很难让国外茶叶需求者理解, 所以适当进行解释策略, 对需求者来说有很大的必要。还有一个策略就是在对译过程中采用改译策略, 东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时候中国的一些文字翻译成英文后, 外国人根本不能理解, 因为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介于这些因素, 我们在英译的过程中, 运用简单的语句更改, 对英译文字进行润色, 使得其符合国外茶叶需求者的文化语境, 能更好帮助外国人认识我们的茶叶, 促进我国茶叶市场的销售量。

无论是运用哪一种英文对译策略,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我国的茶制品和我国的茶文化。经济全球化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了, 我们在宣传力度上也要进一步增强, 真正做到能结合不同的文化语境, 做出正确的英文对译, 这样就可以增加外国茶叶需求者对中国茶叶名称的辨识度, 同时促进我国的茶叶市场上的繁荣, 并为传承我国的茶文化也做出一份努力。

4 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茶叶已经销往世界各地, 但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给中国的茶叶市场也带来了压力, 为了提高我国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必须加强我国的茶叶市场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我国的茶文化, 让他们认可我们的茶叶市场。本文在追溯了我国的茶文化历史后, 对茶叶名称的英译进行探究, 力争打造一条让茶文化通往全世界的道路。茶叶经济贸易的发展对英译的要求有很多, 要结合不同的文化语境对茶叶名称进行英译, 传统的翻译根本达不到宣传的效果, 有深度的优秀的英文对译可以提高茶叶的知名度和了解度, 所以作为经济贸易中必不可少的宣传环节一定要打好基础, 做最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 识茶, 泡茶[M].中华书局, 2006.

[2]李萍凤.中英文化差异背景下茶叶商标翻译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J].对外经贸实务, 2014 (6) :67-69.

浅谈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篇10

1 中国红茶

1.1 中国红茶介绍

红茶的起源在中国, 最早发现的红茶在明朝时期中国的武夷山地区, 这种红茶被称为正山小种。正山小种距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是经过多道工艺精制而成的, 属于红茶中非常经典的一种。红茶的加工工艺鲜叶经萎凋→揉捻→发酵而成的, 因为其冲泡的茶汤颜色为红色所以得名为红茶。红茶属于发酵类茶, 红茶味道香甜醇厚, 深受人们的喜爱, 目前中国的红茶出口量有占我国茶叶总出口量的一半之多, 出口的国家分布范围也很广, 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红茶不仅口感好, 还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多的好处, 是一种绿色健康的饮品, 能够消炎杀菌、消除疲劳、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同时红茶还有抗肿瘤 (抗癌) 的作用, 能够强健心脏, 促进食欲, 预防一些疾病, 降低血糖和高血压, 对一些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红茶的口感以及功效深受人们喜爱, 在全世界范围内拥有众多的爱好者, 并形成了独特的红茶文化, 尤其是英国人, 对红茶尤为喜爱, 英国的下午茶多数都是红茶, 红茶由中国起源, 并向世界传播, 其影响力是非常之大的。

1.2 中国红茶种类

中国红茶的种类很多, 每种都有各自的特色以及功效, 分为小种红茶, 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三种, 其中小种红茶是最知名的品牌, 工夫红茶是由小种红茶演变而来的。工夫红茶又分为祁门红茶、滇红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等。祁门红茶, 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中的珍品, 历史悠久, 在国内外广受好评, 祁门工夫红茶的外形紧细, 香气浓厚, 色泽亮度好, 还有淡淡的兰花香。祁门工夫红茶的这些特色与其生长环境是分不开的, 祁门地区土壤肥沃, 早晚温差较大, 并且经常云雾缭绕, 日照时间比较短, 这些环境特色都非常利于茶树的生长, 这也是形成祁门红茶独特滋味的原因。滇红工夫, 出产于云南等地, 是一种大叶型的工夫茶, 外形比较肥硕, 色泽乌润, 汤色艳亮, 风味别具一格。闽红三大工夫茶都产于福建, 有坦洋、政和、白琳三种工夫红茶, 但三种红茶各具特色, 各有各的消费爱好者, 均是工夫红茶的上品, 香气浓郁, 味道醇厚, 具有很多优点和功效, 在红茶中享有盛名。这些红茶种类的特色, 都吸取了茶产地环境的优势, 不同的环境孕育了不同红茶的口感, 色泽以及营养价值, 红茶作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 是有其独特的魅力的, 不同种类的红茶拥有不同人群的消费者, 红茶成为了人们喜爱的饮品之一, 有了其独特的红茶文化。

2 中国红茶的英译

2.1 专业术语的英译

根据考证, 茶字最早出现在唐朝中期, 在西汉时期, 茶叶已经成为一种商品了, 到了唐代, 茶作为一种人们喜爱的饮品已经非常普及了。红茶指的是完全发酵的茶, 红茶中有正山小种、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等种类, 这类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些是直接音译的, 有些则需要翻译成英文。例如, 工夫红茶可以翻译为, Unshredded black tea, 碎形红茶可以翻译为shredded black tea, 工夫红茶可以翻译为gongfu black。形容红茶在水中舒展开, 可以用“Black tea leaves steeping in an uncovered gaiwan”, 很好的用英语描述了红茶冲泡的过程, 同时生动的用英语进行介绍, 让外国人更加了解茶叶的意境, 从而喜欢上中国的茶文化。

2.2 红茶产品的英译

中国的茶产品有很多种类, 茶产品的命名一般是由产地加茶的种类来构成的。中国的茶从大的方面来分可以分为绿茶、红茶以及乌龙茶等, 其中红茶是一种完全发酵的茶, 红茶冲泡之后, 茶汤呈现出红色, 所以称之为红茶, 红茶又可以分为小种红茶, 工夫红茶以及红碎茶三种, 在红茶中名贵的品种有祁红, 滇红以及英红等。在对红茶产品的翻译中应该注意, 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 tea, 切忌将红茶翻译为red tea。例如, 大红袍, 应该翻译为Dahongpao Tae或者是Wuyi Mountain Rock Tea, 祁门红茶可以翻译为Keemun Black Tea, 正山小种可以翻译为Lapsang Sauchong, 烟熏红茶可以翻译为Smoke black等。

3 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

3.1 英译背景

在对红茶的英译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 红茶应该翻译为black tea, 而不是red tea, 这是与红茶的英译背景和历史有关的。我们的祖先发明了茶, 并且在很久以前就开始将茶出口销售, 国外的人们也非常喜爱中国的茶产品, 红茶作为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自然饮品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并且是其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中国最早进行出口的茶是红茶, 当时的茶叶多由英国行使贸易权, 同时英国在中国福建等地专门设有收购茶叶的基地, 福建等地盛产红茶, 这也与后来英国人偏爱红茶并且形成的红茶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当时英国在福建地区收购的茶叶都是红茶类的茶叶武夷正山小种茶, 所以大量的武夷茶流入英国, 取代了当时的绿茶市场, 很快成为主流茶叶种类, 因为当时的武夷茶从外形看比较黑 (暗) , 所以当时被直译为“black tea”, 并且一直沿用至今。虽然后来专家学者对茶叶的分类进行了研究, 因为武夷茶冲泡后, 茶汤呈现红色, 并且按其茶叶特色, 应该归属于红茶类, 但是根据英国人的习惯, 还是将其称为“black tea”, 所以并没有对其进行修改, 而是一直对红茶用“black tea”的方式进行音译, 所有与红茶相关的产品也都用“black tea”的后缀来英译。

3.2 英译规律

根据中国红茶的英译, 我们可以发现一定的规律, 红茶的英译主要有三种形式, 首先是直接音译的方法, 由于红茶的命名一般是由红茶的产地加上红茶的类别构成的, 所以用音译的方法可以对产地的部分直接进行音译, 后面再加上红茶种类的翻译, 就组成了红茶的名称。这种方式非常方便, 但是不利于外国友人了解红茶, 外国友人只是了解了红茶的名字, 并没有了解其真正的意义, 并且音译的方法不利于人们对其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法记住红茶的名字。其次, 是根据字面的意思进行英译, 将一些可以直接进行字面意思的字或者词语进行英译, 这样的名称更加有趣, 便于人们记住这些名字, 但这种方式的英译要避免想当然的情况, 应该恰当地使用, 不能一味地为了翻译而翻译。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对应英文单词的英译, 这种英译最为恰当, 在英译的过程中直接有相对应的英文单词, 准确的传达红茶产品本身的含义, 但这类英译方式往往有局限性, 很多红茶都是中国特有的, 所以有专门对应单词的茶产品非常少, 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用前两种方法来进行英译, 但这种英译的方法在三种英译方法中需要优先考虑, 以求达到最好的英译效果, 让外国友人更加了解中国的红茶文化, 对中国的红茶文化产生兴趣, 同时也能够宣扬和发展中国的红茶文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中国的红茶文化虽然非常深奥, 在英译的过程中也有很多的阻碍, 但并不是没有解决的途径的, 首先英译人员自身要对中国的红茶文化以及红茶产品非常的了解, 并积极学习与红茶相关的专业术语, 才能在英译的过程中更加准确。在英译的过程中, 首先要将字面上的意思表达清楚, 其次再考虑对英译的语言进行优化, 在其中加入生动有趣的词语或者短语, 避免生硬的交流, 让外国友人对中国的红茶文化和红茶产品产生兴趣。力求让英译更加简单易懂, 在对红茶产品的翻译中, 要遵循其一定的规律, 按照规律进行翻译, 同时结合多种翻译的方式, 寻求最佳的翻译方式进行翻译, 准确的翻译出红茶产品的产地以及类型等基本信息, 便于进行红茶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对中国红茶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

摘要:中国的红茶品种多样, 且非常经典, 很多外国朋友也对中国的红茶很感兴趣, 但在了解的过程中却存在语言的障碍。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产品的翻译中有很多的专业用语, 若对这些专业用语的翻译不了解, 则无法将翻译流畅地进行下去, 也无法让国际友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红茶, 这对中国红茶文化以及产品的宣传和推广都是非常不利的。中国的红茶在英译的过程中, 有其特定的英译手法和文化, 需要进行特定的学习, 避免英译过程中出现错误而造成误解。本文就中国红茶的英译文化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中国红茶翻译的背景及历史由来, 为茶艺英语及从事茶文化推广及产品外销企业人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红茶,英译,文化

参考文献

[1]尹旭彪.从品茗饮茶到赋诗遣兴——试析苏轼的茶诗创作[J].文艺生活, 2012 (12) :10-11.

[2]巩志.中国红茶红遍寰宇[J].中国红茶, 2004 (4) .

[3]林思翔.君品香茗韵味长——序阮蔚蕉《诗出有茗——福建茶诗品鉴》[J].福建茶叶, 2015 (1) :55-56.

[4]何旭.好红茶须细细品[J].中国西部, 2013 (19) .

[5]赵金杰.基于文化视角的福建茶产业[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论《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意识 篇11

[关键词]《道德经》英译;文化自觉;文字翻译;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B223.1[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2.019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道德经》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哲学、宗教、政治、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德经》的现代通行版本分为《道篇》和《德篇》,共81章,虽然仅五千余字,但富含哲理,涵盖宇宙论、人生论、价值论、政治论、军事论等。《道德经》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十分广泛,其英译历经数次高潮,依然方兴未艾。《道德经》英译本数量众多、内容繁杂,有的译本由于受到特定历史阶段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的操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输出《道德经》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精神。本文拟以文化自觉理念为指导,以《道德经》英译不同阶段代表性译者及其译本为参照,探究《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历程,以期推动《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有效输出中国传统文化。

一、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概述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晚年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他认为:文化自觉是指特定文化群体对其文化生态环境要具有“自知之明”,要充分发挥认知文化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清晰认知文化的起源、发生、发展、交流等过程,明晰文化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文化自觉并不是要实行文化割据或者文化霸权,而是要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掌控文化的发展方向[1];文化自觉理念的核心思想在于不仅要对“我者”文化做到自知,也要深刻认知“他者”文化,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处理“我者”文化与“他者”文化之间的关系。

费孝通认为文化自觉的实现是一个艰巨的过程。他指出,“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他将文化自觉的历程归结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1]。“各美其美”论述的是特定文化群体对“我者”文化所持的一种欣赏心理,“美人之美”是指特定文化群体要尊重和包容“他者”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的是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要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和而不同、多元共存。文化自觉的实现需要特定文化群体深刻理解自己所处的文化生态环境,把握“我者”文化的发展态势,同时要尊重“他者”文化,尤其是要包容“他者”文化的差异性,洞悉“他者”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吸收“他者”文化的精华,促进“我者”文化的自主转型,使其适应不断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

文化自觉理念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基本准则。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拉美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已经成为必然,正确处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同一性的关系已经成为世人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人类的历史经验和当前文明的发展态势都表明文化自我中心主义会导致异质文明彼此冲突,无论西方中心主义或者东方中心主义都会产生文化交流中强势文化的霸权和弱势文化的抵抗,导致以“我者”文化的独特性殖民“他者”文化的差异性,造成异质文化相互排斥。冲突不是处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正确路径。文化自觉理念主张摈弃“唯我独美”的“自我中心主义”,消解“文明冲突论”,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样形态,包容多元文化的共存共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秉承文化自觉理念,实现多元文化的多元并存与多元互补,有利于实现世界的和谐发展。

二、《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翻译理念翻译理念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元素,而且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子,翻译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不同文明对话的深度和广度。二十世纪下半叶以后,翻译理念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和文化转向。功能对等、篇章等值、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等语言学派的翻译理念“过于关注语言的确定性,刻意寻求所谓的转换规律,而忽视了语言文化间的差异性尤其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2]。操控论、女权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化学派翻译理念,初步确立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但有的文化翻译理念过于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对原文本的客观性缺乏应有的尊重,对原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独特性缺乏应有的包容。

费孝通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文化自觉翻译理念要求译者在《道德经》英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对《道德经》具有“自知之明”。作为中国文化经典,《道德经》不仅体现了老子的思想,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它不仅思想深邃,而且具有独特的诗学特色和美学特色。因此只有深刻理解《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和文学特色,才有可能在英语世界准确传输其文化因子和文学因子。其次,文化自觉翻译理念要求《道德经》英译者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具有透彻的了解。译者只有洞悉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才能以“他者”的视野观照“我者”,更准确地领会《道德经》的内涵,理解老子之“道”,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把其等同于《圣经》等西方文化经典中的基督之“道”。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的清晰认识还有利于译者把握接受者的审美心理,以更有效的方式使《道德经》进入接受者的期待视域。最后,文化自觉翻译理念要求《道德经》英译者要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文化自大,而是建立在对“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理性把握基础上的文化自觉。一方面,《道德经》英译者要尊重“我者”文化和“他者”文化,包容《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经典的不同文化底蕴,尊重不同文化经典所蕴藏的不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交际模式;另一方面,译者需要自信地译介、宣扬《道德经》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特色,以平等对话的态度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道德经》英译者应在文化自觉翻译理念引领下,在对中西方文化“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的原则,就文化的差异性进行协商,顺应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思维模式和交流模式,着重输出《道德经》所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促进《道德经》在英语世界文化环境中旅行和飞散,以译介的路径推动中西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消解中西文化间的抵抗,避免全球文化的同质化,以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

三、《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历程

《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起源于1868年湛约翰所译《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的出版。[3]《道德经》英译经历了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开始于1868年,结束于1905年;第二次高潮开始于1934,结束于1963年;第三次高潮开始于1973年帛书《道德经》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后。笔者以文化自觉翻译理念考量《道德经》英译历次高潮中具有代表性的理雅各译本、韦利译本和韩禄伯译本,阐述不同译者对待不同文化之间对话的态度,以及对文化互动产生的影响,探究《道德经》英译的文化自觉历程。

理雅各是近代英国知名的汉学家、《道德经》英译第一次高潮中译者的代表人物,对基督教的虔诚信仰和来华传教士的身份影响着理雅各对《道德经》的翻译。以“道”的译介为例,《道德经》不同注本对“道”有不同的注解,在吴澄注本中“道”被阐释为“路”。理雅各采信并盛赞吴澄的注本,将“道”最基本的含义归结为“道路”。在理雅各看来,“道(the way)”和西方基督教经典《使徒行传》中“the Way”的字面含义是一样的,而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后者的首字母是大写的。但是,《使徒行传》中“the Way”特指耶稣所布之道,也就是说,理雅各是从上帝的视角审视老庄之“道”,用《新约》核心概念比附《道德经》之“道”,刻意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西化为基督之道。理雅各对《道德经》注本的选择及其对“道”的译介使其顺利地将“道”纳入到基督教的思想体系之中,这就容易使西方受众误以为中国宗教也信仰上帝,甚至产生《道德经》是东方的福音书、老子是上帝派到中国传播福音的使徒的错觉。面对中西文化差异,理雅各以解读老庄原意为途径,向基督徒们呈现出另一种理解 God 的方式,一种通过消解——而不是征服——他者而达至唯一性的方式。[4]理雅各把基督教教义作为审视《道德经》的标准,在其译文的引言中提出《道德经》中许多不符合基督教教义的思想内容是不正确的。在基督教与道教的对话中,理雅各将《道德经》作为辅助传教的工具,用基督教文化消解中国文化,没有凸显中国文化的特性,不利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不仅理雅各译本如此,《道德经》英译第一次高潮中的其他译本也都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该阶段,以理雅各为代表的《道德经》译者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试图以西方文化同化中国文化,没有将《道德经》蕴含的中国文化置于与西方文化平等的地位进行对话,没有能够体现文化自觉翻译理念。

第二次《道德经》英译高潮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学者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悲观情绪,促使许多西方学者反思西方文化。这就使许多西方学者有可能放下西方文化的优越感,在其他文化中寻找医治西方危机的良药。《道德经》所蕴含的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和谐相处等思想为西方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韦利的《道德经》英译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韦利指出,“原文的重要性不在于其文学性,而在于其言说的哲理,我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在细节上准确地再现原作所说”[5]。韦利致力于对《道德经》的“文字翻译”,而不是“文学翻译”,换言之,韦利译本的目的在于忠实传递文本的内容,而不是文本的语言形式。受其西方汉学家文化身份的操控,韦利的《道德经》英译不可避免地给一些中国文化术语附加了西方文化的意义。然而,与理雅各的译本相比,韦利的译本基督化色彩较为淡薄,比较精细地传达了《道德经》的内涵。韦利的译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方学者对于自身文化发展的焦虑,迎合了当时西方学者对于《道德经》哲学意义的诉求,在英语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韦利对于《道德经》的“文字翻译”加速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较为准确地向西方受众传递了《道德经》的内容。从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来解读,韦利以一种趋于平等的文化身份与中国传统文化展开对话,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中国文化的异质元素,较好地激发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互动,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共鸣,使西方学者意识到“老子思想对于消弥人类的占有冲动、缓和人类社会冲突所具有的时代性意义”[6]。与理雅各译本相比,韦利译本虽然没有能够重现《道德经》的语言美,但是较为理性和忠实地再现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自觉翻译理念。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文本《道德经》的出土再一次点燃了学术界对老子研究的热情,《道德经》译介随之又一次进入了高潮。《道德经》以散文诗体陈述哲学,意境幽深,韵味厚重,语言艺术性极强。《道德经》的诗学特色和美学特色等文学因子在该阶段受到译者的重视。韩禄伯(美国达慕斯大学教授,中国家教与思想文化研究者)对于帛本《道德经》的翻译与研究在该阶段具有重要的影响。韩禄伯的译本“力图保持原作的形美和音美,有时也根据需要,从句子的构造、行文的语气方面做出一些变化,尽量忠实于原文,文字表达凝练,可谓既信且美”[7]。如韩禄伯将“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翻译为“Disaster is that on which good fortune depends.Good fortune is that in which disasters concealed”,准确地向英语世界《道德经》接受者展示了原文的辩证之美。再如,韩禄伯将“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译为“Fierce winds dont last the whole morning;Torrential rains dont last the whole day”,让英语世界读者充分领略了原文的对偶美。在《道德经》域外传播历程中,韩禄伯以帛文本为原文本,向西方读者展示了《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韩禄伯深刻理解《道德经》的言说内容和言说方式,其译文不仅尊重《道德经》的表达内容,而且尊重其独特的表达形式,以平等协商的态度再现了《道德经》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在《道德经》海外传播的过程中保留了中国文化特性,体现了文化自觉翻译理念,实现了中国文化的高度保真,促进了中西文化间的交流和发展。

四、结语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对《道德经》英译三次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廖晶,朱献珑.论译者身份——从翻译理念的演变谈起[J].中国翻译,2005(3):16.

[3]刘静.《道德经》英译的缘起与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0.

[4]夏歆东.《道德经》译者理雅各的理解前结构探析[J].外国语文,2014(2):156.

[5]Waley,Arthur.The Way and Its Power a Study of the Tao Te Ching and Its Place in Chinese Thought[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III.

[6]辛红娟,高圣兵.追寻老子的踪迹 ——《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

文化英译 篇12

1980年, 沙博理的《水浒传》译作Outlaws of the Marsh问世。沙博理的译作忠诚准确, 深受学界和读者的亲睐。该文将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 从文化语境的角度, 探析译者构建的译本如何传达绰号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1 绰号中的文化意象

包惠南指出,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 因此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词汇、成语、典故等文化负载词反映这些观念或事物”[1]。意象就是文化负载词的一种。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固有的概念, 由意和象组成。意是指人的主观情意, 象指的是客观物象。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融合, 即情感与景物的融合, 就是意象。意象凝聚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历经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运用, 慢慢就变成了该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具有稳定独特的意义, 体现了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特性。但是, 由于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 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有的文化意象。

绰号, 亦称外号, 是指人的本名以外, 别人根据他的特征给他另起的名字, 大都含有亲昵、憎恶或开玩笑的意味[2]。绰号是人物的第二名称, 它和人名都可指称同一个人。但两者的产生方式、表达形式和感情色彩等都不同。绰号由文化内涵丰富的意象构成, 直接指出了人物的特点, 比人名更容易使人们联系到并确定其所指对象。

《水浒传》作者在给108将取绰号时, 或取材于神话传说, 或根据历史名人, 无不与人物的外貌、性格、特长和职业等紧密相关。水浒绰号中文化意象丰富, 如, 有的取自李广、吕布及关羽等历史名人, 有的含有龙、虎及豹子等动物名, 还有的源于孙悟空、哪吒及李靖等神话传说, 这些意象都表现了作者对108将的褒奖和赞美。因此, 翻译绰号时, 能否精确地译出绰号中的意象是衡量一个绰号译本好坏的关键。

2 文化语境及文化意象翻译

语言不是凭空生成的, 它产生于特定的社会历史中。可以说, 语言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文化发展和积淀的产物, 它体现了该民族悠久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内涵。简单地说,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如果脱离语境, 对语言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语言学家认为, 话语是与语境紧密联系的, 并将语境分为三类:话语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语言植根的某个民族或社会团体里人们思想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包括社会文化背景、名族风情、价值观和思维模式等。文化语境“不仅是一个层次结构, 它更是一个网络结构”[3]。这种网络结构帮助人把不同层次的文化信息串联起来, 促使人成功地理解不同民族不同领域的话语。

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活动, 翻译涉及两种语言, 也涉及到两种文化。翻译时, 原文的文化语境会随着译文表达形式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导致文化语境的重新构建。这就要求, 译者必须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准确地理解原文, 再从译文的文化语境入手, 将原文的信息再现于使目标读者容易理解的译文中。

意象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形式, 其文化内涵蕴含着民族或者社会团体固定的或特定的或传统的思想特征。翻译时, 译者应充分了解两种语言、文化和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准确地把握原文词汇的文化内涵, 通过译文精准地传达原文的意蕴, 从而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文化语境。这样, 既不会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 又能保存原有的风味。

3 沙博理绰号译本的文化语境再现

在翻译108将绰号时, 依据绰号中的意象在英语文化中是否存在相对应的意象, 沙博理运用了直译法、意译法和创造性译法三种翻译方法。

3.1 直译法

对与外貌和性格相关的绰号, 沙博理多采取直译法。因为在英语文化中, 存在与这些类型的意象相似或相对应的部分。

对秦明, 书中这样写道, “因他性格急躁, 声若雷霆, 以此人都唤做‘霹雳火’秦明”[4]。“霹雳火”由霹雳和火两个意象构成。汉语中, 霹雳是指“迅猛的雷声”[5], 反映了人物声音洪亮如雷。意象火“比喻急迫”[5], 反映了人物性格急躁。这两个意象成功地勾勒出秦明声洪若雷、性急如火的形象。

沙博理将“霹雳火”直译为“the Thunderbolt”。英语中, thunderbolt有“伴有雷声的闪电”和“比喻像闪电那样迅猛高效、有破坏力的人或事物”[6]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表现了人物声如洪钟的特点, 而第二层含义, 定能让读者感受此人如闪电一般威猛迅疾、急躁狂暴。沙博理的译本不仅译出了绰号的表面含义, 也传达出绰号蕴含的文化内涵。正是译者理解了原文的意象, 并在译本中建构出合理的文化语境, 帮助读者准确地理解了原文的内涵。

3.2 意译法

有的绰号中的意象源于汉语的民俗文化和谚语, 在英语中没有类似的表达, 因而沙博理采取了意译法, 尝试通过译语意象为读者再现原文的文化语境。

书中这样描写郑天寿, “为他生得白净俊俏, 人都号他做‘白面郎君’”[4]。显然, 郑天寿的绰号源于他的相貌俊美, 中国人以白为美, 白面是人物本身的特征, 也是人物相貌俊俏的写照。郎君是“对年轻人的尊称”[5]。沙博理将“白面郎君”意译为“the Fair-Faced Gentleman”。在西方, 人们没有以白为美的民俗观念, 故译者没有将白面译为“white face”。虽然白面是指脸蛋白净, 但译者深谙汉语文化, 意识到这只是绰号的表面含义。白面的深层含义是指面相俊俏, 因此译者将其译为“fairfaced”, 让读者感受到人物外貌俊俏。郎君也是中文特有的意象, 作者将其译作易为英文读者接受的“gentleman”。通过译文构建的文化语境, 读者领略到人物面相俊美、风度翩翩的形象。

3.3 创造性译法

对于汉语特有的意象, 译者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选取英语中文化内涵相似的意象创造性地将其翻译出来。

《水浒传》这样描述卢俊义“生于北京, 长于豪富”, “堂堂一表, 凛凛一躯, 有贵人之相, ……, 生于富贵之家, 长有豪杰之誉, ……, 力敌万人, 博古通今”[4]。卢俊义绰号“玉麒麟”。其中, 意象麒麟是传说中的瑞兽, 现实中并不存在。麒麟还“比喻英雄豪杰或是才能杰出之人”[5]。而西方文化里没有麒麟这一意象, 沙博理将麒麟创造性地译作“unicorn” (独角兽) , 表面看独角兽与麒麟没有任何关联, 但学者沈大力指出, “所谓的独角兽, 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欧洲学者将独角兽视为西方文化、西方智慧的象征, 这与中国龙文化赋予麒麟的含义是相通一致的”[7]。从这个视角看, 沙博理的译文成功地在英语文化中再现了原文意象的文化语境, 帮助读者构建了意象的文化内涵。正因为沙博理既考虑了原文的文化语境, 也考虑了译文的文化语境, 才使得他的翻译精准传神。

4 结束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实现跨语言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使得英汉民族形成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在文化交流中, 能否准确地传达民族特色的意象对译者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但意象的使用离不开文化语境, 因此若能在译文中重现原文的文化语境, 就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意象传达的文化内涵。

许钧认为,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 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交际活动”[8]。无论译文还是原文, 都不是在真空中产生的, 都要受到社会和文化的熏染。在翻译时, 译者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 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 在译语环境中实现文化语境的再现。

108将绰号中文化意象丰富。翻译绰号时, 在把握两种语言和文化体系差异的基础上, 为了准确传达原文的蕴含的文化信息, 沙博理较多地采用了归化策略, 尝试为读者构建合理的文化语境, 帮助译文读者再现绰号中文化意象的内涵。文化语境在翻译中是理解与表达的重要依据, 把握好文化语境的分析与重构, 译者就能在翻译实践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摘要:水浒108将绰号中蕴含丰富的文化意象。在翻译时, 如何传达这些意象的文化内涵是绰号翻译的关键。文章从文化语境的视角出发, 以沙博理的绰号译本为研究对象, 分析绰号中意象的翻译, 并总结出成功的意象翻译要实现原文在译文中的文化语境重构。

关键词:《水浒传》,绰号,文化意象,文化语境,翻译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3]丁毅伟.跨文化语境下的语言民族特性与翻译[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6 (6) :137-139.

[4]施耐庵, 罗贯中.水浒传 (Outlaws of the Marsh) [M].Shapiro, Sidney, 译.北京: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9.

[5]陈复华.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6]Merriam-Webster Dictionary[EB/OL].http://www.merriam-web ster.com.

[7]沈大力.独角兽与龙[C]//乐黛云, 勒·比松.独角兽与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上一篇:高校办学特色形成研究下一篇:智慧与方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