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工作(精选12篇)
英译工作 篇1
摘要:政治外宣英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西方人对中国政策方针的认识和中西方的互动交流, 其利害关系, 不言自明。故本文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 从目的论出发对其中典型的翻译现象进行解释, 尝试挖掘目的论指导外宣翻译的潜力。
关键词:目的论,目的原则,外宣翻译
一、引言
政治外宣文本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政治严肃性以及典型中国特色语言, 英译过程必然障碍重重。然而为了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多站在目标读者的角度尽可能表达足够的信息。
二、目的论
由维米尔提出的目的论重点解释了目的、连贯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处统摄地位以确保译文在目的语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要与原文在原文化和语言中传达的信息相关, 但两者并非一定要在功能上等同。这凸显出目的论优势在于允许译文因翻译目的和翻译委托而异。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 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且迎合译文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忠实原则强调原文的信息、译者对的阐释以及译者表达的信息之间必须忠实。
三、目的论视角下《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1.目的原则。从目的原则视角分析比照例文, 不难发现译者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以准确无误地将原文信息传递给目标读者。
(1) 增词译法。增词译法是为了使译文尽可能与原文信息, 效果, 功能对等而在译文中增添的非加不可的词语。
1) “三公”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四风”formalism, bureaucracy,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
例1) 中的缩略词 “三公”“四风”代表了具中国特色的典型政治用语, 若直接音译, 西方读者必然会感到云里雾里。为使目的读者准确理解原文信息, 译文中需要增加必要的解释性信息, 且因此类特殊词汇在英文中并没有确切对应词汇, 只需提供阐释性翻译即可, 该词本身不一定要译出。
(2) 抽象译法。根据冯庆华 (2010) , 抽象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为了译文的忠实与通顺我们有必要把原文中有具体意义和具体形象的单词和短语习语进行抽象化处理。
2) 让市场吃了“定心丸”, 成为经济稳中向好的关键一招。
All these efforts reassured the market and played a vital role in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比对例2) 不难发现原文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 具有铺陈渲染色彩。译者并没有生搬硬套地直译, 而是采用抽象译法弱化原文形象, 利用客观简洁的手法来取代原文渲染铺陈的手法化虚为实。译者一则充分考虑到这些比喻表达并不为与我们语言文化生活习惯迥异的西方大多数读者所熟知, 二则考虑到外宣翻译需准确无误传达原文信息的基本要求, 有力避免了原文如直译所带来的假大空之感。三, 译者还顾忌了英文行文习惯, 使译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非常具有可读性。
(3) 省词译法。省词译法是指翻译过程中尽可能地删除那些细小繁琐重复的信息。这不仅不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而且能更好地迎合目标读者的期待, 使译文更易接受和理解。
3) 国际上出现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的声音。
There was overseas speculation that China’s economy would have a “hard landing.”
4) 经济社会发展既有量的扩大, 又有质的提升。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ed both quantitatively and qualitatively.
例3) 、4) 中“……的声音”“扩大”和“提升”的意思上下文中皆有体现, 略去未译简洁明了更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
2.连贯原则。翻译政治外宣材料时, 译者需充分考虑目的语行文习惯及目标读者的需要, 尽可能使译文忠实地道、流畅自然, 无晦涩难懂的中式英文表达。
3.忠实原则。下面例5) 中, 译者严格遵循外宣翻译贴近原文的原则尽可能地忠实原文。这种高度忠实性也是由政治文本的准确性和严肃性所决定。类似例子繁多, 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
5) 稳中有为, 稳中提质, 稳中有进
We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值得一提的是例6) 综合运用了目的原则和忠实原则。原文“舌尖上的安全”套用中央电视台热播美食纪录片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A Bite of China) 新颖独特, 而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机械地套用a bite of Safety这种让人摸不到头脑的硬译, 而是为了让国外读者能够读懂并了解中国国情以达到外宣的目的, 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译出, 而bite一词的使用又尽可能地彰显了与原文的紧密联系, 在遵从目的法则的同时又考虑到忠实法则, 可见该译文的可行性以及译者做时政外宣翻译时游刃有余。
6) 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ensure that every bite of food we eat is safe
四、结语
外宣文本事关国家大事, 其翻译优劣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全球形象的塑造和与外国交流顺畅与否, 重要性不言自明。从目的论三原则对时政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价值绝不止于此, 有待学者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
参考文献
[1]卢小军.外宣翻译“译+释”策略探析[J].上海翻译, 2012 (2) :40-43.
[2]贾毓玲.从断句谈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可读性[J].中国翻译, 2014 (4) :110-112.
英译工作 篇2
Topic 1 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Section A Section A needs 1 period.Section A需用1课时。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a and 2a.本课重点活动是1a和2a。Ⅰ.Aims and demands目标要求 1.(1)Learn some ways of transportation: by bike, by subway, by bus, on foot, by plane, by car, by train, by ship, by boat(2)Learn other new words and phrases: gate, the same to, come on, go to school, Ms., grandmother, group 2.Learn adverbs of frequency: always, often, usually 3.Review the present simple tense.—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 —Yes.I do./No, I don’t.4.Talk about how to go to school.—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subway./I always come to school by bus.Ⅱ.Teaching aids 教具
录音机/交通工具的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 Ⅲ.Five-finger Teaching Plan 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5分钟)复习日常用语并呈现1a内容。1.(师生互相问好, 复习学过的问候语。)T: Good morning, everyone!Ss: Good morning, madam/sir!
T: Welcome back to school, boys and girls.Happy New Year!(教师帮助学生回答。)Ss: Happy New Year!T: We can also say, “The same to you!”(板书)Happy New Year!新年好!
The same to you!你也一样。(新年好!)2.(用事先准备好的模型、教学图片或简笔画给学生展示bike,由此导入本课重点:交通方式。如下图。)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10分钟)学习1a,完成1b。
1.(用同样的方式教学其他交通工具,并板书相关词组。)by bike, by car, on foot, by subway, by bus, by ship, by boat, by plane, by train(1)(熟读板书的词组。)(2)(用上面的简笔画和词组,让学生看1b的图片并模仿例句造句:)Example:
T: I come to school by bus.S1: I come to school by bike.S2¬: I go to school on foot.(完成1b,板书go to school。)go to school(3)(询问两名学生上学所使用的交通方式, 用usually, always和often作替换练习, 并示范汇报结果。)T: I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 S3: Yes, I do.T: S4,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 by bus? S4: No, I don’t.I usually come to school on foot.T: …
T: Good.S3 often comes to school by bike.S4 usually comes to school on foot.S5 always comes to school by bus … OK.Work in groups of three to practice like that.(板书画线部分)Do you often come to school by bike? Yes, I do./ No, I don’t.usually, always, often 2.(呈现1a并学习对交通方式的提问。)(1)(让学生听1a的录音, 回答下列问题。)(板书)(1)Where do Kangkang, Jane and Helen meet?(2)How does Helen usually come to school?(3)How does Jane always come to school? T: Now, let’s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Are you ready? Ss: Yes.T: OK, let’s begin.(播放录音。)(2)(核对答案, 提取重点句型。)T: Who can answer the first question? S1: I can.They meet at the school gate.T: Well done.What about the answer to Question 2? S2: Helen usually comes to school by subway.T: Good.Next question? S3: Jane always comes to school by bus.T: Good job.(板书画线部分。)at the school gate, come to 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5分钟)巩固1a,完成1c。
1.(再播放1a的录音,跟读并模仿语音和语调。)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2.(人机对话,即学生和录音机对话,提高学生兴趣。)T: Now, suppose you are Helen and Jane.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ke a dialog with Kangkang.Are you clear? 3.(完成1c, 让学生三人一组, 练习1a的对话。要求他们仿照1a与同伴编类似的对话。)T: Now, boys and girls, please practice 1a in groups of three and make similar dialogs with your partners.Then I will ask some groups to act them out.4.(选几组表演他们的成果。)T: Which group can act your dialog out? G1: We can.(表演对话。)T: Wonderful!Anyone else? G2: We can.(表演对话。)…
(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并适当鼓励,必要时纠正学生对话中存在的错误。)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10分钟)完成2a和2b。
1.(让学生将2a中图片与相应的短语连线。)T: Just now we talked about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Now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2a.Then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corresponding phrases.Do you understand? Ss: Yes, we do.T: Good.Let’s begin!2.(核对答案。)3.(让学生听录音, 完成2b。掌握生词Ms.和grandmother。)T: Next, we will have a listening practice.Let’s find out how people come to school or come to work.Do you understand? Ss: Yes, we do.(播放录音,并核对答案。)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15分钟)用表达交通工具的名词和频度副词进行实践调查, 完成3。
1.(使用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或简笔画, 让学生展开想象, 任意造句子, 要求用上交通工具的表达用语和频度副词。)T: Let’s look at the pictures.I’m sure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se lovely pictures.Please make sentences as you like, and don’t forget to use thes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and adverbs of freguency.Are you ready? Go!2.(让学生分组做一个关于how to come to school的调查报告并完成3。调查时,强调用“How do you usually come to school”和“I usually come to school…”句型,掌握生词group。)T: Please report your results to your classmates.S1: In our group, three students come to school by bike… S2: In our group … S3: … …
(学习汇总完成3。)3.(家庭作业。)(1)(让学生到社会上做调查,看人们都使用哪些交通工具,哪种交通工具使用多,哪种交通工具使用少,为什么?并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模仿3做一个表格。)(2)(预习Section B, 注意其中的频度副词。)Ⅳ.疑点探究
本课我们学习了介词by表示“用,靠;通过,借助于(方式、手段)”时的用法。如:by car, by plane, by ship等。
用来表示交通方式的介词还有in和on。如:in a car, on a bus等。此时交通工具前要加限定词。但on foot意为“步行;走”。foot前不需任何限定词,foot也不能用复数。(建议:教师可在总结课上或练习课上补充。)Section B Section B needs 1 period.Section B需用1课时。
The main activities are 1, 2 and 3a.本课重点活动是1, 2和3a。Ⅰ.Aims and demands 目标要求 1.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phrases: weekday, early, bird, catch, walk, ride, park, do(one’s)homework, watch TV 2.(1)Go on learning adverbs of frequency: seldom, never, sometimes(2)Review the present simple tense.I always get up at about six o’clock.Li Xiang often comes to school by bike.3.Go on learning adverbs of frequency and the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in different expressions.(1)I seldom walk to school.I never go to school by subway.(2)—How does Maria go home? —She sometimes goes home by subway./ She sometimes takes the subway home.4.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be diligent.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Ⅱ.Teaching aids 教具 录音机/图片
Ⅲ.Five-finger Teaching Plan 五指教学方案 Step 1 Review 第一步 复习(时间:8分钟)用链式发问的形式复习交通方式的表达用语及相关句型导出1,呈现并学习2。
1.(链式发问。每竖排第一个学生问其后第二个学生一个有关交通方式的问题, 第二个学生回答并接着问第三个学生……以此类推。每组2分钟时间。问题是: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Do you often go to school by bus/car…?)Example: S1: 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S2: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ike.How do you usually go to school? S3: I usually go to school by bus.Do you often go to school by car? S4: Yes, I do./No, I don’t.… 2.(根据第1环节的实际情况, 老师总结并导出对话1的语言功能目标, 为下一步过渡做铺垫。)T: Good.Now I know some of you come to school by bike, and some come to school by bus… I often come to school on foot.But sometimes I come to school by bike.I never come to school by bus.But my father always goes to work by subway.He seldom goes to work by train.3.(板书并讲解以下频度副词。)Step 2 Presentation 第二步 呈现(时间:5分钟)呈现1。
1.(通过了解学生的起床时间, 引出谚语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让学生猜测这句谚语的意思。)T: OK, boys and girls, what time do you usually get up? S1: I usually get up at half past six.S2: …
T: Yes, we should go to bed early and get up early.As the saying goes,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 Who knows th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让学生猜测,教师板书并加以讲解,并教导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应该勤奋、努力。)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2.(根据1的主要信息, 设置听力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听1的录音, 可以提高兴趣、降低难度。)T: Listen to 1 and find out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on the blackboard.(板书问题及生词。)weekday, early, bird, catch, walk, seldom, never(1)What time does Michael get up on weekdays?(2)How does Michael usually go to school?(3)Does Sally often go to school by subway?(4)Who always takes a bus to school? 3.(让学生再听一遍1的录音并核对答案。)(Keys to the questions)(1)He gets up at about six o’clock.(2)He usually goes to school on foot.(3)No, she doesn’t.(4)Sally always takes a bus to school.Step 3 Consolidation 第三步 巩固(时间:5分钟)巩固1和2的内容。
1.(放1的录音, 让学生跟读并模仿语音和语调)T: Follow the tape and pay attention to you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Ready? Go!2.(人机对话,提高学生的兴趣。)T: OK.Suppose you are Michael and Sally.Listen to the tape and make a dialog with Helen.3.(在黑板上呈现关键词, 让学生利用关键词造句。)(板书)never, seldom, sometimes, often, usually, always Example: T: never: I never go to school on foot.Step 4 Practice 第四步 练习(时间:15分钟)呈现3a的图片,呈现同义替换,完成3b和4。
1.(1)(呈现3a的图片, 通过师生互动,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巩固语言知识。)T: Look at the first picture.How does Maria go home? Ss: She goes home by subway.T: Yes, we can also say: she takes the subway home.(同样的,通过谈论第2、3、4幅图,可以得到以下几个句子。)Li Xiang comes to school by bike./Li Xiang rides a bike to school.We go to the park on foot./We walk to the park.They go to the zoo by bus./They take a bus to the zoo.(呈现同义替换,加强对交通工具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总结并板书。)by subway — take the subway by bike — ride a bike on foot — walk by bus — take a bus by car — take a car by plane — fly(2)(让学生听3a的录音并跟读,然后讲解频度副词的用法。)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ollow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usage of adverbs of frequency.2.(让学生完成3b。)T: Now,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in 3a with your partner.Example: S1: How does Maria go home? S2: She sometimes goes home by subway./She sometimes takes the subway home.3.(播放4的录音, 让学生独立完成4并核对答案。)Step 5 Project 第五步 综合探究活动(时间:12分钟)利用所学频度副词进行实践活动。
1.(1)(让学生用How often do you …的句型,调查自己的同伴或邻近的学生, 根据调查结果, 写一段话, 尽量使用频度副词。)T: Now, look at the table.Please make a survey about your partners or your neighbors using “How often do you…?” You should fill out the form with adverbs of frequency.At last, write a short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form.You can begin like this: Li Ming sometimes goes shopping …(表格如下。)Activity Name go shopping watch TV in the evening walk after supper get up early Li Ming sometimes seldom often always(2)(让几名学生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2.(弹性课堂。要求学生背一句谚语。)(板书)Proverb: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3.(班级活动。让学生完成5。在轻松活泼融洽的气氛中结束这节课。)4.(家庭作业。)(让学生用Section A和Section B中学过的重点句型写一篇五句话左右的有关自己出行方式的小短文。学生们如果有兴趣, 可以课外收集中外谚语或名人名言。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建构能力。)Ⅳ.疑点探究
英译工作 篇3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 政府工作报告 翻译方法
每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其英译也有关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功能翻译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翻译目的或译文功能。本文以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政治文本翻译提供参考。
一、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主要理论包括莱斯的文本类型论、曼特瑞的翻译行动论、弗米尔的目的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是翻译目的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包含的交际意图、目的或功能是译者决策的根源所在。莱斯认为文本类型分为三种:信息型、表情型和操作型。弗米尔的目的论的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他认为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曼特瑞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把翻译视为实现信息的跨文化、跨语言转换的复杂行为。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区分了文献翻译和工具翻译这两种翻译类型,发展了目的论。
二、《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功能和翻译目的
《政府工作报告》其主要的目的是传递信息,文本偏重于内容,按照莱斯划分的三个文本类型属于“信息性”文本。译者在翻译信息性文本时应该注意保持译文和原文在语义上的对等,在译文中尽量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翻译时应以国家利益为重,对党的对外宣传政策为宗旨,要衡量用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黄友义提出外宣翻译三贴近的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他还指出三贴近要注意两点:一时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努力跨越文化鸿沟;二是熟知外国语言习俗,防止落入文字陷阱。
三、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
1.直译。根据功能翻译理论,《政府工作报告》这种政治公文型文本以传播信息目的为主,大部分内容都可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例: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英译为:Pursuing development is like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you either forge ahead or drift downstream.“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中国的一句俗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采取直译的方法可以增进英译文的可读性、形象性。
2.意译。对于汉语中出现的体现中国特色的一些习语、俗语,应考虑到目标读者采取意译的翻译方法,目的是使英译文信息表达清晰确切,利于外国读者理解。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英译为:We need to fight hard to win the war against poverty and help lift out of poverty all rural residents falling below the current poverty line, and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in all poor counties and areas. “贫困县全部摘帽”是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表达,但如果直译,目标读者会感到困惑不解,因此,应采取意译的方法,使信息传达清晰明白,易于国外读者理解。
3.增译。对于一些用词简短的政策、措施,为了达到使国外读者与原语读者一致的效果,需要增译出其完整的意思。例:面对“三期叠加”的局面,经济工作遇到不少两难甚至多难问题。英译为:While dealing with the slowdown in economic growth, making difficult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absorbing the effects of previous economic stimulus policies.这里“三期叠加”是近年出现的经济热门词汇。翻译时需要增补其表达的完整意思,为目标读者准确的传达原文信息,利于目标读者理解。
4.省译。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些隐喻的表达和中华文化特有的词汇,英译时可以省略,以符合政治文体严肃性、权威性的文体风格,也考虑外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使译文简洁、易懂。例: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英译为: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这里“半壁江山”是一个隐喻的表达,对国内人民非常熟悉,意思清晰。但考虑到政治文体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而且英译的主要对象是国外读者,采取省译的翻译方法,即准确传达了原文意义,又不失政治文体的特点。
四、结语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需要注重翻译方法以完成翻译目的、体现翻译功能。本文从功能翻译理论视角出发,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及其英译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具体探讨政治文本中的翻译方法,希望为政治类型文本的翻译提供方法参考。
参考文献:
[1]程镇球.政治文章的翻译要讲政治[J].中国翻译.2003.(5).
[2]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
[3]张美芳.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4]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英译工作 篇4
政府工作报告是最权威的国家文件。它是国家领导人对过去一年工作的总结和对未来工作的计划安排的重要讲话,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外交等多个领域。它也是国际友人了解中国发展动态的重要文件,因此其翻译变得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进行实例分析,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帮助。
二、文献综述
功能对等理论是著名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的。该理论自问世以来对翻译界的影响深远。功能对等就是追求源语言和目的语间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来再现源语言的信息。
该理论自被提出以来,对具体的文本翻译产生了实际指导意义。自80年代传入我国之后,命运也有坎坷。起初也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接受,质疑声中提出了许多缺陷,随着人们不断地运用,发现其可取之处,谭载喜教授是将奈达翻译理论译到中国的第一人。他说,奈达翻译理论中最为知晓的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动态对等翻译观。
三、实例分析理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3.1词汇
从词汇角度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主语的省略尤为明显,但在英译中一定要将主语译出。零主语的现象在汉语中容易理解,但由于文化差异在英语中的无主语则是错误。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
We consolidated and strengthened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政府工作报告中常常出现中国特色的词汇,比如“老工伤”“十二五”等。为了能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其基本含义, 在翻译的同时要把背景知识介绍翻译出来。
“老工伤”past work-related injuries
“十二五”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period
3.2句法
从句法角度讲,译文中体现了时态的变化,如被动语态。 这在汉语中不会常用的。
例:推动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幼儿入园率。
译文:A three-year action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was carried out, and...
在译文中大量出现“we will”结构,用一般将来时体现接下来的工作部署安排。同时也有 “we must”结构,体现了今后工作的决心。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ll relevant factors,we will continue to follow…
长句的频繁使用对翻译来讲也是一件不易之事。翻译时多将其分成短句进行翻译,同时加上逻辑主语,以免产生歧义。报告中一句话在英译后,变成多个句子。
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 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把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纳入扶贫范围,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et the new poverty line at 2,300yuan,which was… This resulted in more low- income people being covered…
3.3语篇
汉语为“意和”语言,结构相对松散。长句的句子成分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成分间的结合多靠语义贯通。句型结构单一,而且多用并列短句,连接成分使用较少。而英语为“形和”语言,因此译文的结构相对紧凑。适当的时候使用分句或用连接词连接。
例: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译文:There is downward pressure on economic growth. Prices remain high. Regulation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s in a crucial stage. It is getting harder to maintain stead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Moreover, some long-term and short-term problems are interwoven; …
四、结语
在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中,译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很宽泛。而且有很多人对其研究过,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本文也从功能对等角度对报告进行分析,用实例证明观点,在研究过程尽可能将源语言的信息准确的传达。本文旨在了解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研究,与往年的报告相比也有相似之处,但在研究过程中对其不能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感到遗憾。因此希望其他研究者能弥补本文的缺陷。
摘要:随着各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因此,翻译领域在此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领导人代表中国政府做的一个权威的工作报告总结。本文将从功能对等角度对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实例分析,使译文读者能对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全面,准确的了解,同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希望给读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清明》英译赏析 篇5
蒋王盼
摘要:诗歌翻译一向是翻译中的难题,“信”、“达”、“雅”兼备的原则可说对翻译有特殊意义。唐朝杜牧的《清明》诗是一首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好诗,当代不少翻译名家都曾翻译此诗。本文将从诗歌翻译的原则出发,对《清明》诗的几个译本进行对比赏析,分析“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的译法。
关键词:清明;牧童;路上行人;酒家
Comparative Appreciation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ure Brightness
Abstract:It’s hard to deal with the translations in poem, there exist special meaning in keeping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he poem of “The Mourning Day” written by the Tumu of Tang Dynasty is an extraordinary poem circulated over time.There are lots of translators have translated this poem before.The author trie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se several versions.Key Words:Pure Brightness;Shepherd boy;Travelers;public house
一、作品简介及综述
唐朝杜牧写了一首《清明》诗,诗文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是,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是一位既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又立志报国、力挽晚唐颓废之势的有识之士,对已故40余年的一代名将郭子仪充满了敬仰之情。因此这位陕西人20多岁便出游各地,体察民情,在他途径名酒产地杏花村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妇孺皆知的题为《清明》的诗。《清明》诗中的“行人”却人在他乡,孤独凄凉,又春雨绵绵不绝,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行人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远处的一片杏花林,结句诗意悠远、清新、明快。
翻译家刘重德提出“信达切”(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closeness)的翻译标准。“信”指信于原文内容(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达”指具备原文一样的表现力(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切”;指尽可能切近原文风格(to be as close
【1】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现让我们试赏析《清明》的几种翻译版本。
二、译文的计较和赏析
由于此诗的文学价值很高,很多学者均曾翻译过此诗。此文选取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许渊冲(以下简称许译)以及吴钧陶(以下简称吴译)的三份译文略加分析。
(一)关于“清明”的翻译
首先,就目前来看,对标题“清明”的翻译,所能找到的英译文有以下十多种:The Pure Brightness Day ,The Day of Mourning for the Dead ,The Mourning Day ,All Souls’ Day ,All Souls’ Festive Day ,Clear and Bright ,Pure Brightness , the Qingming Festival ,Day of Tomb-Worship ,Spring Festival和The Late Spring Festival Day。虽说译法有如此之多,但不能说是比较理想的翻译,若用festive或festival来翻译,总觉得给别人一种喜庆的感觉,但是清明节众所周知都是一个祭奠先人的悲伤节日,这当然与本诗的意境不相符合,而许渊冲和吴钧陶在此则分别译为The Mourning Day、The Pure Brightness Day.虽对比译为festival好多了,但是这还是具有我国传统文化色彩,对付此翻译就需要做出大篇幅的解释了,然而这又不利为诗歌的翻译,文化隔阂也没有消除,对于英译文读者仍然带来阅读困难。对于杨宪益,戴乃迭的译的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也仍然突出不了清明节这特殊的悲伤的一天,不过一个Rainy则译的意化,对比别人译的All Souls’ Day 已经很好了,若译为All Souls Day,则指十一月二日“万灵节”。该节日为罗马天主教为亡灵祈祷超度的节日,这与我国上坟扫墓的清明节相比,宗教色彩太浓,在时间上也有不同,也只有在纪念死者这一点上相似,所以综合而言,这三位翻译家译的已经相当好了。
(二)关于“牧童”的翻译
一说起牧童,中国人的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副水墨画,世代流传的《清明》中“牧童遥指杏花村”,既给“断魂”的“行人”指明了方向,也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后,在历代诗人们的诗作中,不断出现牧童形象。牧童引领隐居归退的诗人们寻找精神家园,因此称为有着特定含义的文学意象。正因为这个形象所带来的各种联想,在《清明》里,带出一片生机及春意的除了“杏花村”之外,“牧童”的出现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牧童”一词的翻译也值得好好斟酌。三个译本中,杨译是shepherd boy,许译是cowherd,吴译是cowboy。
经查字典【2】,shepherd boy :牧羊孩,cowherd:放牧的,cowboy:骑马牛仔(由指美国西部骑着马看管牛群的人,代表了一种美国典型的个人主义和自由精神),对比这三种译法,很显然cowboy与《清明》诗中的牧童风马牛不相及,想必当英文读者读到此翻译时脑子里所产生的意象就是美国那种向往自由的文化精神,这与作者所构造出清明节的悲伤意象相悖,为免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笔者认为这个词并不适合用来翻译牧童。Shepherd boy虽是指牧羊,但与中国牧童相比却比较中性,没有意境氛围,也无法表达出作者要表达出的那种情感,但是也不会带来什么不符合的联想,总体而言比较合适。Cowherd的词意不差,但所指可能是青年人,甚至是中年人,则不及加上boy后的意思与原文那么贴近,总体而言杨译在这个牧童上翻译的比较好。
(三)关于“路上行人”翻译
对于“路上行人”这一词的翻译,有以下几种:“I”,“the mourner”,“the men and women”,“pedestrians”,“travelers”,这里的译文一为吴译,译文二为许译,译文五为杨译,我认为无论是用“travelers along the road”还是用“the mourner”都与此诗的意境显得有些不大关联,可以说,翻译好“路上行人欲断魂”是关系到整个语篇是否具有连贯性的关键所在,在这一点上,译文一和译文二都翻译的不够成功,然而看看吴译,他的英译文不仅在语篇的连贯性方面做的很成功,而且在意、音、形三方面同原文具有较高程度的相似。特别突出的一点是:吴译有和原诗同样的韵式,但显得自然,无因韵害义之毛病。
(四)关于“酒家”翻译
对于“酒家”一词的翻译,杨译tavern,许译wineshop,吴译public house。对于杨译,笔者认为不是很恰当,因为“tavern”一词偏古老,而且主要为“客栈”之意思,给人印象好像是在传达行人要投宿的意思,而非欲借酒消除心中的哀愁之意。许译使用“wineshop”一词比杨译要好,但吴译使用的“public house”更为确切。
三、总结
我们知道,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文学的意义,与其他体裁的外国作品之译介不一样,给中国文学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它促生了中国新诗,从诗体、语言以及内容素材等方面,赋予了中国诗歌前所未有的自由,使得中国的诗人们能够以当下的语言,写出当下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歌更具有历史感和生命力。那么,笔者也希望中国的诗歌翻译成外文,从文化交流,从艺术美感,从语言表达上也能为外国的文字文化及外国诗歌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笔者希望中国诗歌翻译能够继续探索翻译的奥秘。参考文献:
英译《李白诗选》序 篇6
迫于一些事务关系,最近才能把译稿匆匆阅读一过。但一开卷,我就得了一个不平凡的印象,就是它的新颖的风格,完全摆脱了很多译者对中国诗歌体裁与英国诗歌格调的拘泥,例如绝句必须列为四行,律诗必须列为八行,杂言句法参差错落之处也要设法作相应的凑合等等。艾黎先生干脆丢开这些,直接按照自己的特殊风格,用普通自然的口语,忠实地,委婉地,必要时曲折地把原诗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许多劳而无功的勉强牵合,并且实际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表现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色。译者在《序言》中已明确提出:只有原诗的精神和含意可以用英文表达出来,至于文字的魅力则常常是无法翻译的。这个意思我觉得颇有道理,诗歌语言之美总是和一个民族的语言特征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翻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艾黎先生的这个办法,我觉得我们的诗歌翻译者(不论译中为外或译外为中)不妨可以研究研究。
我注意到的第二点,是艾黎先生对全部选译诗篇的组织方法,即将各诗按推定的写成时间顺序排列,归入几个部分,代表李白一生的几个段落(其暂时还不能推定的篇章,则附于卷末)。这原是编辑诗人著作的正确办法。可惜我国过去李白诗集的编纂者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差。李白诗篇在当时已经是“十丧其九”(李阳冰语),历唐到宋,经过多人陆续搜集,笼统分类编次,不仅年代杂乱,并且真伪混糅,久已为人诟病,艾黎先生在《序言》提出他的意见说:不应该完全就诗篇本身来评论作者,应当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时代,地理环境和发生的事件等等。近年来已逐渐有人开始对李白诗集作编年和辨伪的工作,并且有了一些成绩,但是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艾老此译采取编年办法是很好的尝试。我还不能说其中的编年与辨伪方面都已没有问题,但那是我们自己的文学研究者们的工作,不是对外国朋友的要求了。
我所注意到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译者显然是想使他的读者能够看到一个在当时社会中和人民中活动着的李白,而不是被传说所误解了的一个超出尘世、遨游太空的“谪仙人”。在序言中,他明白指出李白的诗风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因此,我感到他选译的标准与其他某些李诗的译者也颇有相异之处。除了少数久经广泛流传的名篇之外,艾黎先生大量选译了为一般译者所不重视或重视不够的篇章,特别是一些短小的作品。例如《古风》五十九首,大都是李白继承和发扬从阮籍《咏怀》到陈子昂《感遇》这一传统的精心之作。其中有讽谕,有忧愤,有感慨,有议论,方面极多,态度极为严肃,绝无对国事民生漠不关心的虚无主义气息。译者从五十九首中选了二十来首,足见对这方面的重视。此外,不少关心国事安危,民生疾苦的作品,如《战城南》、《豫章行》、《丁都护歌》等等,还有许多赠寄酬答之作,实际都牵涉到时事与民生问题。这类作品在译本中都给予了相当地位。这点我觉得是应当赞许的。
李白的诗,有关游览、赠答乃至闲情等类题材的比重很大。译本对这些方面都给了足够的篇幅。从这些诗里,我们看到李白足迹走遍祖国各地,接触到各种各样人物。他热爱大自然,也热爱一般人民。他的性格有高傲的一面,那是对待朝廷中权贵之流的。至于在朋友中间,在一般人民中间,他却随时都流露着深挚纯真的感情。译本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介绍,如《赠汪伦》、《哭纪叟》、《宿五松山下荀媪家》等篇,就是突出的例子。
艾黎先生似乎特别重视李白的短小篇章。李白一方面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而往往高出于汉魏的原作;一方面又把六朝以来逐渐形成的五七言近体绝句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这两方面李白在唐代都是少有伦比的圣手。本书入选的,五言如《子夜吴歌》、《越女词》、《秋浦歌》等,七言如《望天门山》、《山中问答》、《早发白帝城》等篇,都是晶莹的明珠,清泠的天籁。把这些方面多介绍一点到国外去,我觉得也是适当的。
象李白这样伟大诗人的作品,在国际的交流中,一再重译,我认为不仅是可取的,并且是必要的。艾黎先生这个译本,以其种种特色,对于国际文化界,肯定是一个重要贡献。艾老在序言中说:李白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将来。等到全世界人民都走到一起来的时候,象李白这样自然爱好者的真实价值将会更得到人们的认识。艾黎先生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的热情,我们十分感谢。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表示钦佩。同时我也希望我们自己的翻译工作者们,从外国朋友的成就中,得到激励,在国际文化交流方面,把我们应当担当的一份担当起来。
一九七九年七月
英译工作 篇7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主位推进模式,语篇翻译
最早提出“主位”和“述位”概念的是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之后功能语法学派的代表人物韩礼德接受并发展了主述位理论, 并成为语篇分析最重要的理论之一。随后捷克语言学家旦尼斯在对主位结构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主位推进模式”。由此, 国内外大批语言学家开始对语篇的主位结构及其发展模式展开探讨, 并运用于文学类语篇和实用类语篇的翻译研究中。然而很少有学者将该理论运用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语篇翻译分析中。基于此, 本文试图运用主位理论及主位推进模式对《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版的语篇特点进行探究, 分析如何运用主位推进模式实现政论文语篇翻译的最大等值, 从而为语篇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注入新的活力。
一主位结构与主位推进模式
主位结构理论最早由马泰休斯在他的《功能句子观》中提出来, 根据他的实义切分法, 语句分为主位和述位, 主位是位于句首并在交际中引出话题的部分, 表达的是已知信息;述位则用来说明主位, 表达的是新的未知信息。韩礼德认为, 从句子层面看, 每个小句都有自己的主位结构, 且因为没有上下文, 小句的主位和述位是孤立的、没有发展的。但扩展到语篇层面, 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子构成的语篇中, 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述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之间会产生某种联系与变化, 进而推动整个语篇的信息流动, 这种联系与变化被称为主位推进。各句的主位结构通过各种衔接模式不断推进, 逐渐形成完整的框架结构, 最终构成意义连贯的语篇。
国内外语言学家在对语篇结构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类型。旦尼斯作为“主位推进模式”的提出者, 在继承布拉格学派传统的基础上总结出五类主位推进模式:主位同一模式, 在主位结构衔接的前后句子中, 每句的主位相同或具有派生关系, 但述位不同;述位同一模式, 每个小句的主位不同, 但述位相同;延续性推进模式, 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成为后一句的主位, 主位又引起新的述位, 如此延续下去, 形成一条从未知到已知的信息链, 交叉推进模式, 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交叉依次类推;分裂述位推进模式, 第一个句子中的述位对主位进行阐述后, 之后各句的主位均由第一句的述位派生出来。
二主位推进模式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版中的运用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典型的政论文, 有着特定的社会交流功能。报告向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过去一年内中国政府带领全体人民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对今后一年工作的设想和部署, 报告的内容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利益, 与群众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承载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同于追求华丽辞藻和优美句式的文学语篇, 报告有着独特的文体特征。报告口吻严肃, 语气坚定, 行文严谨规范, 句型结构相对单一, 善用长句、复杂句和无主句, 多用并列短语, 可谓“一逗到底”。主位推进模式是语篇语义的连接方式, 是语篇内容的基本框架, 弄清每个段落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助于了解发话者意图和组织语句的手段。通过分析《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 报告及其英译版在运用主位推进模式构建语篇的类型选择上基本一致, 其中主位同一模式和分裂述位推进模式运用得最为广泛, 这主要是因为中英文读者对政论文的语篇结构有着相似的理解, 而其他三类主位推进模式则较少出现。
1. 主位同一模式的运用
主位同一模式在报告英译版中所占比例最多, 这与政论文总分的句型结构和极具逻辑性的语言特征紧密相连。
例1, 一年来, 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 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 稳中有为, 稳中提质, 稳中有进。
Last year, We (T1) adhered to the general work guideline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R1) .We (T2) worked to maintain stable growth, make structural adjustments and carry out reform in a holistic way (R2) .We (T3) ensured that the government's macro policies are stable, micro policies are flexible and social policies meet people’s basic needs (R3) .We (T4) improved the ways of exercising macro-control and adopted measures with both short-term and long-term benefits in mind (R4) .We (T5) strove to break new ground, improve quality, and make progress while ensuring stability (R5) .
例1为主位同一模式, 源语语篇有一个相同的主位——我们, 却有5个不同的述位R1~R5, 原文通过主位一致来延展句子信息, 构建语篇框架, 语言简洁凝练, 要求具体明确, 便于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全面把握和处理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由于汉语是一种重“意合”的语言, 强调语义连贯, 因此主位“我们”只出现在了首句中, 理解时需要联系上下文。而英语是一种重“形合”的语言, 往往会重复主位, 或采用代词替代的方式来实现句子间的主位衔接。译文针对这一特点, 在采用主位同一模式的基础上补足原文省略的4个主位, 从而确保译文意义连贯、结构完整, 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由此可见, 主位同一模式中的“小句主位相同”不一定是指前后句子的主位完全一致。在此种情况下, 主位与主位之间可以通过重现、异形同指、语义重复、语义扩展等方式建立联系。
例2,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9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6%。城镇登记失业率4.1%。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突破4万亿美元, 再上新台阶。
The economy (T1) was stable and improved (R1) .Th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T2) reached 56.9 trillion yuan, an increase of 7.7%over the previous year (R2) .The rise in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T3) was kept at 2.6% (R3) .The registered urban unemployment rate (T4) was kept at 4.1% (R4) and 13.1 million urban jobs (T5) were created, an all-time high (R5) .Total imports and exports (T5) exceeded US$4 trillion, reaching a new high (R5) .
虽然例2各句的主位不完全相同, 但具有派生关系, 这也属于主位同一模式。可以看出, 源语语篇T2~T5的主位各不相同, 但都是由第一句的主位——经济派生而来, 译文同样采用了主位同一模式, 有效还原了源语语篇的信息结构, 能更好地帮助读者理解报告的语篇内涵。
2. 分裂述位推进模式的运用
分裂述位推进模式也是在报告中使用较为广泛的模式之一, 常用于一些阐释类语篇, 如政府对今后各项工作的一系列建议。
例3,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 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 节能减排任务艰巨。
We (T1) must be keenly aware of the many difficulties and problems on our road ahead (R1) .The main ones are:The foundation for sustaining steady economic growth (T2) is not yet firm (R2) , and the internal impetus driving growth (T3) needs to be increased (R3) .Risks and hidden dangers (T4) still exist in public finance and banking (R4) ;some industries (T5) are heavily burdened by excess production capacity (R5) ;and the exercise of macro-controls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Increasing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rural incomes (T6) is becoming more difficult (R6) .Air, water and soil pollution (T7) is severe in some places (R7) , and the task of conser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emissions (T8) remains arduous (R8) .
例3是李克强总理阐述中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源语语篇是一个典型的分裂述位推进模式。第一句的主述位属于第一层级, 之后各句的主位均由第一句的述位——困难和问题派生出来, 并对其展开具体说明。译文也遵循了这一模式, 可以看出, 述位R2~R8分别是对主位T1的叙述和描写, 而这7个分句构成了一个并列的主述位结构, 也体现了报告严谨的句式结构和严密的逻辑性。
例4, 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 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 “三公”经费只减不增。
They (T1) must strictly observe the following three rules (R1)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government buildings and re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existing govermnent buildings (T2) are prohibited (R2) .The total number of government employees (T3) is to be reduced (R3) .Govermnent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T4) is to be reduced (R4) .
例4是李克强总理对各级政府在三公经费上提出的要求。源语语篇的主位“约法三章”在后三句中派生开来, 形成一个分裂述位推进模式。通过对比可以发现, 译语语篇较好地保留了源语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 述位R2-R4分别对主位——“约法三章”展开了叙述、描写和说明。表现出中央政府打击地方政府铺张浪费行为的坚定决心,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译语语篇在主位推进模式的采用上与源语语篇基本一致, 主要运用了两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同一模式和分裂述位推进模式。其中主位同一模式在报告中占了很大比例, 这是由于报告的目的是为了陈述政府去年工作的成绩与不足以及对今年工作的部署, 注重客观性与严肃性。语篇通常围绕开头的一个主题展开, 其主位往往一致或具有派生关系, 而述位是不断发展的, 这能为读者提供政府在某一项工作或决策上尽可能多的信息。同时, 报告也会涵盖一些阐释类语篇, 通常是对上文某一部分的扩展, 尤其是对上文述位的叙述和说明, 这类语篇往往使用分裂述位推进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运用与结合很好地体现了源语语篇的信息结构和内涵意图, 能帮助英语母语者有层次、有条理地理解报告, 同时也为翻译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诗芳.主位推进模式与英汉语篇翻译策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2]刘富丽.英汉翻译中的主位推进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5)
英译工作 篇8
原文选自浙江省政府网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三部分,该网站只提供了2015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错译漏译的现象。之所以要选择这个材料,是因为该网站暂时没有提供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作为MTI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己参考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平行文本)翻译地方政府的工作报告。本文研究了2016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无主句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二、地方政府报告中文体风格的翻译
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一种实用文书,具有汇报、陈述的功能。政府工作报告语言比较朴实,贴近百姓生活,兼具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特征:遣词造句严谨周密,具有明显的书面语体特征;又是特定场合的领导讲话,具有一定的口语特征。在翻译时,既要注意其书面语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也要考虑到其口头传播的特征。措词不宜过于学术化,句子结构要相对简略一些,不要过于复杂冗长,并且应根据视角、语气和风格的不同,而作相应调整。
主体部分的风格。从内容来看主体部分可再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成绩和问题的回顾总结,二是对本年度工作的部署。主体部分主要起到一种陈述功能,但陈述之中,视点从下级对上级的请示转换为上级对下级的指示与指导。
主体部分很多句子呈现出无人称、少主语的特征,这在汉语实用文体中俯拾皆是。这些省略的成分不仅不会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障碍,还可收到简洁凝练的表达效果。而英语是一种形合的语言,其上下文的衔接方式和汉语不同,因此,报告翻译成英语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句子的主语并补充相应的人称代词,或者使用人称指代模糊的被动语态。可以说,明确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确定合适的主语,添加汉语中隐去的指代成分是这部分成功翻译的关键。
三、无主句的五种常见翻译策略
根据前述理论,译者不宜强行让译入语去匹配源语的主述位结构。为使译入语自然流畅,就要保留译入语的语序、重心以及表达方式等。这就意味着在保证信息完整的基础上,要调整或放弃源语的某些主述位结构。在汉语无主句的翻译上,既要保留原有的信息,还要注意英语译文自身的主述位结构特点。无主句主要有五种常见的翻译策略:补充主语、被动语态、祈使句、形式主语it以及there be句型。在翻译策略的语料库分析中,笔者发现we、be与各类助动词和情态动词搭配的频度非常高。译文在此类搭配下带有强烈的语气。由于这两个词代表着使用频度最高的翻译策略即补充主语和被动语态,所以译文较好地反映了原文的指令式语气。
1.增添主语。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很多内容是关于地方政府制定的新的政策和响应国家工作的目标,遇到这种无主句时可以采用增加主语的方法。
例1:统筹推进国家战略举措相关改革,深化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大国企、财税、金融、社保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积极创建军民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译文:We will push forward national strategic relevant reform,and deepen elements allocation marketing reforms.Intensified reform will be strengthened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SOE),fiscal-taxed,financial,social insurance as well as other key fields and sectors.We will actively build a military-civilian merger development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zone;expand the range of opening up in domestic and the outside world.
2.被动改写。将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需要突出强调的部分作为主语,达到宣传的目的。
例2.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制定实施企业减负三年行动计划,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译文:The improved market exit mechanism to promote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will be established.We will address the issue of“zombie enterprises”proactively yet prudently by using measures such as mergers,reorganizations,debt restructurings and bankruptcy liquidations.We will continued to shutdown overcapacity and regulate“low-small dispering”enterprises.Three year action plan for enterprises de-loading was formulated so a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real economy enterprises practically.
本论文通过对汉语无主句的研究,发现在无主句翻译过程中,首先应该完整地理解句意,然后再根据语言特点及上下文结构,做出相应选择。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无主句翻译策略中的两种来分析文本。无主句在汉语中具有普遍性,因此对无主句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指导实际翻译工作,可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中式英语”。在未来的研究中,还需要对无主句进行更完整的分类,更全面地解读在汉英翻译过程中碰到的无主句,以达到指导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满良.汉语无主句的英译原则[J].西安:外语教学.
《论语》英译赏析 篇9
关键词:《论语》,直译,注释,跨文化解读
一、引言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约12000字, 收集了孔子及其主要弟子的语录约500条, 分为20篇。其内容博大精深, 且又言简意赅。目前《论语》的英译本多达40多本, 在国内, 早在一百多年前辜鸿铭先生就把《论语》翻译成英文。很多国外汉学家也热衷于翻译《论语》, 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国。无论是西方译本还是国人译本, 都各有一定的特色和长处。笔者最早接触的《论语》英译本是在2000年从书店购买的由丁往道教授编译的《孔子语录一百则》。多年来仔细拜读, 并不时穿插在平时的英语翻译教学课堂中, 受益匪浅。本文将探讨丁老对《论语》中关键字词、句子以及跨文化的处理, 分析本译文的成功之处以及少数处理不当之处, 以便让读者在分析中学习翻译中国古代典籍的经验, 挖掘典籍翻译的某些规律。
二、对丁老《论语》英译的赏析
丁老对《论语》的英译力求忠实于原文, 并设法保持原文的简练的风格。笔者通过细心拜读, 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
1.对出现频率高的关键字词, 译文简洁准确
据笔者粗略统计, 《论语》中“君子”出现了100多次, “仁”出现了100多次, “礼”出现了70多次, “小人”出现了20多次, 此外, “义”“孝”“德”“学”“治”“三”等字词反复出现。对于这些出现频率高的关键字词, 是整本书采取统一翻译方法, 还是根据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呢?比如:《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君子”与“小人”相对的语录, 如“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 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等等。在多数情况下, “君子”是指那些道德标准高尚且人生态度达观的人, “小人”则正好相反, 指那些要么患得患失, 要么唯利是图的人;“君子”还可指贵族或统治者, 而“小人”指贫民或位卑者。丁老的译本将“君子”一律译成 “the gentleman”, 将“小人”一律译成“the small man ”。英语单词 “gentleman”指 “行为举止合乎高标准规范的人” (见《韦氏大学词典》) , 而英语单词“small” 包含“不重要的、微不足道的、 (出身) 卑微的、吝啬的、卑贱的”等词义。因此笔者认为丁老用“the gentleman”和 “the small man”来译《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是非常贴切的。
又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对“三”字的理解, 有人认为是“三次”, 有人认为是“三个方面”, 还有人认为是“再三”“多次”, 丁往道理解为“三次”three times。 丁老的译文:Zengzi said, “I examine myself three times daily: Have I been faithful in doing things for others? Have I been trustworthy in contacts with friends? Have I reviewed and practiced what my teacher has taught me?” 笔者认为, 虽然在古汉语中, “三”和“九”常表示虚数, 意即“多次”, 但是根据后面的内容“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便可知:“三”指的是“三个方面”或“三次”。丁老的译文尚可, 但是笔者更喜欢将“三”理解为“三个方面”three points, 即:Zengzi said, “ Every day I examine myself on these three points… ”丁老在《论语》的译文中, 对“三”字的翻译都是采用“three”, 比如: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丁译:Confucius said, “Whenever I walk with two other men, I can always find teachers in them.”) 子曰:“君子有三戒。” (丁译:Confucius said, “The gentleman should be on guard against three things.”) 举一反三。 (丁译:Inferring three corners after being shown one.) 子曰:“君子有三畏。” (丁译:Confucius said, “The gentleman fears and reveres three things.”) 子曰:“君子道者三。” (丁译:Confucius said, “The gentleman has three qualities.”) 笔者非常赞成丁老对“三”的处理方式, 因为从文本本身的角度分析, “三”都是实指, 绝非虚数。
2.译文句式简洁, 通俗易懂
《论语》内容博大精深, 且又言简意赅, 句式简单且多呈对称或排比形式, 因此, 译文在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同时, 还要设法保持原文简练的风格。在这点上, 笔者很欣赏丁老的译文。比如: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丁译:Confucius said, “Being firm, resolute, simple and reticent is close to being humane.”) 又如, 子曰:“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丁译:Confucius said, “Do not impose on others what you do not desire yourself.”) 子曰:“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丁老翻译:Confucius said, “When one sees a virtuous man, one should think of exerting oneself to be like him; when one sees someone who is not virtuous, one should examine oneself.”) 此译文不仅行文简洁, 而且还保留了原文对称句式的特点。
3.通过加注补偿策略, 实现译文与原文最大限度的等值
(1) 先用简单的字词及短语翻译, 然后通过跨文化解读增加注释。在翻译孔子“克己复礼为仁”时, 丁老将 “礼”译作the rites, 并加以注释:the rites:They were norms and regulations guiding the behavior of the nobles and relations among them, and the conducting of certain ceremonies, formulated by the founders of the Zhou Dynasty. In Confucius’ day, the rites were generally ignored, and he wanted to revive them. This saying indicates that, according to Confucius, humanity and the rites are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like content and form.又如, 子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丁老译文:Confucius said, “One should be devoted to the Way, base oneself on virtue, lean upon humanity, and take pleasure in the arts.”对于此句中的“道、德 、仁”三字, 不是第一次出现, 外国读者应该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艺”字, 恐怕就有难度了, 因此,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丁老增加了注释:“艺”指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 (the arts: the six arts , which were the rites, music, archery, coach-driving, writing and arithmetic) 。
(2) 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中文的表达特色, 再用译入语言解释。在翻译“不知礼, 无以立也”时, 丁老的译文是:He who does not understand the rites cannot find a place for himself.显然, 他非常形象生动地翻译了“立”, 但是这个译文却不一定让所有外国读者理解, 因此他增加了注释:find a place for himself: to be established in society.
(3) 保持原文简练风格, 先直译再加以注释。在翻译“子曰:‘乡愿, 德之贼也’”时, 丁老考虑到“乡愿”一词的独特中文内涵, 先译成“An ingratiating hypocrite” (Confucius said, “An ingratiating hypocrite ruins virtue”) , 再加上注释 :An ingratiating hypocrite: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Xiangyuan, which means a man who tries to ingratiate himself with everyone without caring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ight and wrong.这样既保持了原文的简练风格, 又让读者容易理解, 是真正的好译文。又如, 子曰:“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丁老译成:Confucius said, “Only in cold winter does one know that the pine and the cypress are the last to shed their leaves.”对于中国读者, 无论是原文还是丁老的英文翻译, 都是容易理解的, 但是对于外国的读者就很难把握其中的道理了, 丁老考虑到了这点, 他便增补了解释:The saying probably means that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only firm and upright people can remain unshakeable, just as pines and cypresses remain green in the cold winter.
三、笔者对部分丁老《论语》英译的建议
在所有《论语》英译本中, 笔者最欣赏丁老的英译本。也正是不断地研究丁老的英译本, 笔者从中不断得到启发, 并总结出了某些规律。对于丁老的几句译文, 笔者有点小小的建议:
在翻译“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 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时, 丁老将“好古”译为“love antiquity”, 我们知道antiquity是指一段时间, 是古老、古迹、上古等的意思, 而且根据杨伯峻的白话译文, 是“爱好古代文化”, 这里“文化”一词实指“literature”, 因为在《论语》中, 孔子有专门“on literature” 的篇章, 因此笔者认为不如将 “好古”译成“love ancient literature”更加贴切。又如:子曰:“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 仁者寿。”丁老译文:Confucius said, “The wise enjoy water,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此译文句式对称且简洁, 是很棒的译文了, 但丁老还没有把每个对称部分中的转折关系翻译出来, “知者”与“仁者”是相对的, 他们各自的特点也是相对的, 明显地具有转折关系, 而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前者属意合, 而后者属形合, 因此应在译文中加上表示转折关系的词while更为贴切, 译成:The wise enjoy water, while the humane enjoy mountains; The wise are active, while the humane are quiet; The wise are happy, while the humane live long lives.
四、结语
《论语》英译首先是在近代以来的中外交锋、冲突及同时展开的中西文化交流和冲突的背景下开始的, 它是中外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产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论语》英译还意味着中国 (东方) 文化如何与其他文明对话和融会的时代课题。目前, 《论语》英译版本较多, 我们不妨在不同版本中多对比, 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当然, 在众多英译版本中, 笔者独爱丁往道先生的英译本, 尽管丁老已离我们而去, 但他留给我们的《论语》英译本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丁往道.孔子语录一百则[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2]孔子.The Analects (论语) [M].Arthur Waley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8.
[3]杨伯峻, 吴树平今译, 潘富恩, 温少霞英译.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今译) [M].济南:齐鲁书社, 2004.
[4]蔡希勤中文译注, 赖波, 夏玉和英译.Analects of Confucius (论语) [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3.
论新词“~货”的英译 篇10
关键词:新词,“~货”字词语,英译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大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其中, 以“~货”为类词缀产生的新词越来越多, 比如“二货”、“吃货”、“呆货”、“萌货”、“你这货儿”、“山寨货”等。可见, “~货”的生成能力是很强的。从表面上看, goods;currency;money是“货”的对应词, 表示“货物、商品、货币”等词。然而要准确无误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流行语的文化内涵, 使国外的读者在读到英译文的时候能够获得和汉语读者几乎一样的感知感受, 并非只是词对词, 句对句的翻译这么简单;译者在翻译这类词时应尽量在目标语找到对等词, 或者根据新词语境采取直译或意译方法。
1“~货”的生成特点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货”字的解释, 做名词时可为 (1) 货币、钱; (2) 货物、商品; (3) 多指 (骂人的话) :笨~、蠢~。然而, 网络的飞速发展赋予了以“~货”为主的类词缀新的含义。现根据“~货”生成的网络语, 可分为两类:
1) 表货物、商品。如山寨货、水货、超A货、抢手货、扫货、尾货、行货等。
2) 表骂人或开玩笑的话。如二货、吃货、萌货、呆货、你这货等。
2“~货”字词语的英译策略
在具体翻译新词时, 应设法在目标语找到新词的对应词, 或用一个意义相近的准对应词来翻译。除了表示“货币、商品”之外, “货”字在传统使用中本身就有替代人的称呼作用, 一般为对人的贬称 (多为詈语或玩笑语) , 如蠢货, 宝货, 二货。鉴于“~货”的前位结构成分比较复杂, 切忌将“~货”简单译成“~product”、“~person”, 应做到灵活巧译。
2.1“~货”作为替代人的英译
拼合是英语常用的一种构词法, 也是构成英语新词的常用方法, 一般从两个现有的词各取一部分, 或取一个词的一部分和另一个词拼合起来组成一个新词。如brunch (breakfast+lunch) 早午餐;bromance (brother+romance) 指男性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但不是同性恋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male friends, but not gays) .那我们看看“吃货”、“萌货”的译法?
2.1.1“吃货”的英译
随着近几年的微博流行, “吃货”一词被广大美食爱好者广泛传播, 特指会吃、爱吃的人, 用于自称和互称。在2012年, 随着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美食专题纪录《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 该词的传播和应用达到高点。外研社《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吃货”一词的释义为:good-for-nothing;sb who gets paid but does no useful work.此释义带有严重的贬义色彩, 这与“吃货”本身的词义相差甚远。实际上, “吃货”并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搜索英语网站, 发现英语中有与之对应的网络词。即foodie=food+ie (表示昵称, 可爱的后缀, 如“selfie”表自拍) 。维基字典 (en.wiktionary.org) 对“foodie”解释:“a foodie is a gourmet, or a person who has an ardent or refined interest in food and alcoholic beverages.”因此, foodie来形容吃货再恰当不过了。当然, 还可以用“gourmet”或“foodaholic”, 但都没有“foodie”来得简洁, 且琅琅上口。
2.1.2“萌货”的英译
新版第11版《新华字典》并未收录网络热词“萌货”, 甚至在百度百科里也找不到解释, 但日常生活中或者网络语言中, 萌货这样的称呼随处可见。最近各大电视台纷纷推出亲子类节目, 节目中的每一位萌娃或萌货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的两个“呆萌呆萌”的Leonard和Sheldon这俩货, 你更青睐谁呢?那么, “萌货”一词在英语中是否有对应词呢?2012年度英国十大年度新词中, 其中adorkable就位于榜中。Adorkable同时兼备“呆傻” (dorky) 和“可爱” (adorable) 两种特征, 用来形容呆呆但却又十分可爱的人, 此词广泛用于日常口语中。用adorkable来形容“呆萌呆萌”再适合不过了。eg:The five kids are really adorkable. (注:adorable与adorkable的区别) 。
此外, “蠢货”, “宝货”, “二货”可译为“idiot, fool”
2.2“~货”作为商品的英译
在翻译新词时, 应尽量参照英文中的相应表达, 使译文更地道一些, 如在英文中找不到相应表达, 为了更好的传达文化内涵, 译者可以采用意译。
1) “山寨货”, 通俗说即盗版、仿制, 包括山寨手机、山寨名包等。这些词均可译为knockoff或copycat。另外, 跟单货也可译成knockoff products.
2) “扫货”一般指大量购买。如果用“buy&purchase”译的话就突出不了“扫”的动作或心理状态。其实在英语中能找到与其对应的词shopping spree (spree表示狂热、狂欢) eg:I’m going on a shopping spree to celebrate my birthday on this weekend.
3) “抢手货”可以说something sells like hotcakes or something is fling off the shelf.可以统称为“shopping-rush goods”。
4) “超A货”指的是仿品三个档次A, B, C的最高档次, 不可与山寨相提并论, 可以译为AAA-grade replica (high-end replicas of luxury brand products.)
5) “水货”不是假货 (fake product) , 是走私物品及非正常渠道销售产品的统称。可以直译为smuggled goods;或者可意译为parallel import or grey product.相对于水货, 行货可译为dealer goods or dealer products.
综上所述, 要翻译好新词语, 传达出其确切的含义, 译者首先应考虑目标语中是否有完全对等的词, 如找不到对应词, 应通过词的语境来直译或意译。译者只有通过平时的丰富积累,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反复揣摩词的语境, 这样才能准确地向目标语读者传达新词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2]陈德彰.热词新语翻译谭[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11.
[3]新世纪汉英大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
[4]现代汉语词典 (第6版) [Z].商务印书馆, 2012 (7) .
[5]用英语说中国流行词[M].外文出版社, 2011.
[6]朱安博“.裸”族词的英译[J].山东外语教学, 2012 (4) .
英译《和时间赛跑》 篇11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下,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呢?”我问着。
“所有时间时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不能再回到昨天。爸爸以前也和你一样小,现在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时间,就永远不会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一个谜语,这谜语比课本上的“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和“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也比作文本上的“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每天放学回来,我在庭院里看到太阳一寸一寸地落下去,就知道这一天快要过去了。虽然知道明天太阳还会升起来,但是今天永远不会再来了。
我看见小鸟向自己的巢飞去,飞得好快呀!明天,它们可能沿着同样的路线飞过,可时间已经不是今天,小鸟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它们一定也变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而且是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前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不定期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跃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就时常做那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快,有时一个暑假才能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
童年养成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使我受益不浅。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人可以在自己拥有的时间里快跑几步。尽管那几步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The Race with Time
My grandmother passed away when I was a primary school pupil. Since she put me the apple of her eyes, I couldn’t give vent to my pent-up sadness so much so that I ran on the playground of my school every day until I was too tired to move. Then I fell down to the grassland with lots of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face.
Those sorrowful days lasted for quite a long time off and on. My parents also failed to comfort me, because they knew it was better to tell me the fact that grandmother would never come back rather than cheat me by saying she was asleep.
“What do you mean by never come back?” I asked.
“Everything in the course of time will never come back. For example, your yesterday will be yesterday forever once it goes away, and you can’t return to yesterday. My son, I used to be a small kid like you, but now I cannot return to such a childhood you have. One day, you will grow up and become as old as your grandmother. One day, you will never come back after you spend all your time.” My father explained to me.
Father’s words was a puzzle to me, which made me more frightened than the two sentences on the text books: “The calendar on the wall worries me for one page was taken off every day” and “Time is money, but it’s difficult for you to use money to get time”. It also made me feel more terrible than the idiom I wrote on my composition exercise book: “How time flies!”
Every day after school I would watch the sun setting in the yard of my home, and I realized the very day was passing. Although the sun would rise again tomorrow, I knew today would never come back.
nlc202309020148
I saw birds flying back to their nests. How fast they flew. Tomorrow, they would perhaps fly past in the same route but the time was not today. The birds would not be what they were today, because changes must have taken place to them.
Time flies, which causes my heart to be not only worried but also grieved. One day after school when I was on my way back home, I made up my mind by saying “I will go home faster than the sun” after I saw the sun was setting. Therefore I spared no effort to run home in a fast speed. On arrival at my yard, I kept gasping for breath, but the sun was still setting with half its face outside. I was then beside myself with joy because I won the race with the sun. From that day on, I often play games in that form, sometimes with the sun and sometimes with the northwestern wind. Sometimes I finished the homework of summer vocation in ten days, while it used to take me the whole vocation to do that. I was in grade three then, but sometimes I would do the homework of my brother who was in grade five.
The habit of chasing with the sun formed in my childhood has done me great benefits in the later decades. I do know that man will never catch up with time, but they can run faster and more in their own time. Despite the small steps, the influence will be great.
If I have something to impart to my child, I will tell him: Keep running with time and you will succeed!
作者简介:
马健(1988— ),男,江苏宿迁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笔译理论与实践。
龙辉(1988— ),男,湖南衡阳人,云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人事部英语二级笔译。研究方向:英语笔译研究。
原文作者简介:林清玄,笔名秦情。1954年生于中国台湾省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英译工作 篇12
一篇优美散文的特点讲究的是“体物写志, 形散神聚”。“译者在翻译时要读懂作者的意图, 以再现作者的风格为重。而散文的风格往往透过句法结构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2]但由于语言文化以及译者与作者在文学素养上的差异, 要完全再现原作风格是不可行的。译者的责任就在于努力使译作中对原作风格的扭曲达到最小。从翻译理论上来说, 忠实于原文与读者容易理解的这两个角度正好和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原则不谋而合。如何在英译现代散文中灵活有效地运用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
上个世纪60年代末, 奈达的翻译理论“等效原则”在西方翻译界大有“惟我独尊”的声势, 其“等效”翻译理论主张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 以期达到同源语读者等同的效果, 而源语言结构形式便被排到了次要的位置。[3]在此背景下, 彼得·纽马克提出了他的论点:原作性质是多样的, 因此也不局限于一种译法。他认为想要获得等效完全就是东方夜谭:“对于是否忠于原文, 是强调源语还是重视异语的问题是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4]。1981年, 纽马克的首部著作《翻译问题探讨》出版, 立刻引起广泛赞誉。正是在这本书中, 他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相对的概念。这两个概念从某种程度上说升华了翻译家们一直争论不休的直译和意译的概念, 也为翻译实践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1.1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要旨
理论上讲,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对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上会有很大的不同。语义翻译要求译文在形式上译文与原文接近, 在词序和结构安排上尽量贴近原文。译文会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 帮助读者理解源语内涵。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的理解和反应。在进行这种翻译时, 译者要考虑到读者希望读的是地道的译文, 译者需要重新组织语言结构, 以使译文简单直接, 流畅自然, 易懂而不晦涩。
翻译中如何选择这两种方法是由原文文本的性质决定的。纽马克提出, 从文体上讲, 不管是奈达的“等效原则”还是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都不能单独应付所有类型的语篇分析, 不同类型的文章在翻译中也应采用不同的翻译法, 而一篇文章中也不宜仅仅采用某一种方法。所以要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分析语义翻译和语义翻译在文本中的应用。他将所有语篇分成了三大类, 其中表达功能型的文本, 即作者或讲话者所使用的特定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同等重要, 应侧重于语义翻译, 而信息功能型和劝说功能型是需要侧重于交际翻译法来译的。当然, 这些范畴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 只是不同的文本, 不同的侧重。
1.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结合运用对英译散文的指导意义
散文属于表达功能型文本, 对于这种倾向于感情表达且期待读者共鸣的特殊文本类型来说, 散文翻译不可避免地会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的方法。首先, 翻译焦点应放在原作者及其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上, 尽量保留反应主题思想和标志风格的词句。即采用语义翻译。语义翻译讲究准确性, 译者需要将原作词汇和句法结构作为翻译重点, 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所以语义翻译更多使用的是直译, 翻译单位小则以词、大则以搭配为单位, 除非原文种的内容和涵义在目的语读者的理解时形成较大的障碍时才须释义。[5]
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二次创作”, 但不纯粹是意义上的再创作, 而是在尽量保留原文措辞形式的条件下为了顾及读者的理解效果进行的再创作, 亦即交际翻译法。由于散文译作的读者绝大多数是异语读者, 因此译者应不违背读者的语言习惯, 将散文译地准确、流畅而清新, 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英汉转换的过程中, 目的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很难与原文本相契合, 译者须舍弃源语表达形式并从目的语中找出比较接近的表达。排除歧义 (如替换原文形象、转换修辞手法等) , 有时甚至还需要修正原作者的错误, 以使读者的感受接近源语读者, 这就是交际翻译的指导意义。
2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在英译散文中的运用
张培基先生在英译散文中融入自己写作风格的同时, 也很成功地做到了“形散神聚”。同时考虑到读者的理解效果, 不至于佶屈聱牙, 晦涩难懂。朱曼华曾做过这样的评价:张培基先生的译风严谨, 巧妙地再现了原文神韵;译文自然流畅, 富于表现力;贴近原文, 无斧凿之痕, 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译学思想及其审美思想。[6]本文认为,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也为张培基英译散文研究指出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语义翻译法的优势在于其集中了直译和忠实翻译的特点, 而交际翻译法的优势则是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特点为一体。本文从中筛选了一些典型的英译文段来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英译散文中的运用。
1)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减空虚了。
I don't know how many days I am entitled to altogether, but my quota of them is undoubtedly wearing away.——《匆匆》朱自清[9]
“quota of them”即上半句提到的“一定数额的日子”, 若按语义翻译法译为“the time in my hands”显得生硬且读者对词句的意思肯定不能完全理解。所以这里的类比修辞作为一种修饰使读者更易理解原文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说, “交际翻译”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所形成的效果基本一致, 即在译者传达原作语义的基础上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亦使其更具有可译性。奈达的“动态对等”, 遵循“效果对等原则”, 既讲究对原作的语义“忠实”, 又要求目的语符合相应的语法规范和语言文化习惯, 在确保源语内涵意义与译语内容对等的情况下调整源语形式。[7]
2)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At the thought of this, sweat oozes from my forehead and tears trickle down my cheeks.
——《匆匆》朱自清
这里异语读者的理解很难达到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效果。“At the thought of this (一想到这儿) ”这个短语是对原文的补充, 信息功能占据了主导。若没有增译, 那么目的语读者在对原创背景不熟悉的情况下很难理解原作者的意图。由此可见, 张在翻译过程中很在意译文读者对原文的接受程度, 以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
3) 蔷薇的花色还是鲜艳的, 一朵紫红, 一朵嫩红, 一朵是病黄的象牙色中带着几分血晕。
They were still fresh in colour.One was purplish-red, another pink, still another 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路畔的蔷薇》郭沫若
一个句子被分为两句来译, 准确表达出源语语义的同时又显得干净利落。用“one...another...still another...”来表达原文中的三个“一朵”, 正式译者思维模式的转变, 由汉语的并列转为英语的递进, 使得译文变得很地道。此外, 对色彩的词语的处理也显得非常得心应手。朱曼华曾点评说:用a sickly ivoryyellow slightly tinged with blood-red不仅与原意铢两悉称, 且文字典雅精当。汉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 “病”并不一定就是指疾病, 此处指“病态”, 译者用sickly比用unhealthy更为确切。而象牙色和血晕都按照英文中的常用搭配形式出现—“实物颜色词—颜色词”, 非常贴近原文。
4) 昨晚上甜蜜的私语, 今朝的冷清的露珠……
Last night’s whispers of love;this morning’s drops of cold dew…
——《路畔的蔷薇》郭沫若
译者用英语中两个并列名词词组非常巧妙地保留了原文结构上的前后完全对称, 并与原文有同样的言外之意。这样的语义翻译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
5) 像杜鹃似的啼出……
…as longing a note as that of a cuckoo!——《想北平》老舍
“杜鹃”是一种益鸟, 也称“杜宇”、“布谷”或“子规”, 英语为cuckoo。中国古代诗人认为杜鹃鸣声凄厉, 旅人闻之, 不禁产生思家的心情, 故常用“啼血”形容其鸣声。“啼血”若直译, 只是表层意义的翻译, 读者并不能理解原文杜鹃啼叫的寓意, 所以此处将其比喻义译出, 可谓是一语中的。修辞既是散文特点, 亦是翻译最不容易的地方, 稍有不慎原作独有的风格将会荡然无存。纽马克强调:语义翻译中是不可以改变原作形象, 而交际翻译中允许用目的语中相应的隐喻表达其涵义。
6) 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 鲜红嫩绿的颜色, 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 等到成熟, 才容人把它挖出来。
Unlike nice-looking apples, peaches and pomegranates/guava, which hang their fruit on branches and win people’s admiration with their brilliant colours, tiny little peanuts bury themselves underground and remain unearthed until they’re ripe.
——许地山的《落花生》
很显然, 张的译文对原文的句式进行了调整, 汉语中充当谓语的“不像”在英语中以状语的形式出现在句首, “win one’s admiration”“remain…until”这样地道的英语习惯表达也使得译文变得自然流畅, 形式虽有变动却依然准确地传达了原作语义内涵。“这小小的豆”译为tiny little peanuts, 英语中常把tiny和little用在一起, 有“小得可怜 (爱) ”等含意。“鲜红嫩绿”指各种植物争奇斗艳, 表现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 若不考虑译语读者文化背景而直译为“red and green”则不仅会导致欠额翻译还显得生硬, “brilliant”一词使读者阅读产生的效果更加接近原作读者阅读所产生的效果。
7) 秋天, 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总是好的。
Autumn, wherever it is, always has something to recommend itself.
——《故都的秋》
译文与原文三个小句对称, 这是典型的语义翻译, 凸显了原作的独白式口语效果。然而, 中英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原作形式不可能像这个例子一样统统照搬进译文, 譬如上面几个侧重交际翻译的例子, 无法语义对等的情况下还需做些修饰来还原原作风格, 而此处恰好中英差异不大, 所以译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之形, 尽量切合原文的文体风格, 这也是英译散文的重要原则之一。
3 结论
在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 像上面这样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辅相成的例子数不胜数。纽马克认为, 散文翻译中要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语义翻译能够客观地保留原作的美学价值, 而交际翻译则从内涵上体现原作的美质, 两种翻译相得益彰, 才会使译作更富有艺术感染力。郑海凌先生说:“文学翻译是艺术化的翻译, 是译者对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的审美把握, 是用一种文学语言恰如其分地完整地再现原作的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 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启发感受和美的享受。”[8]由此可见,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结合使用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散文的英译, 我们应当把它看成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辩证地灵活地运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策略, 不仅要符合原作内容, 保留源语文化, 还必须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以及理解需求。
参考文献
[1]朱世达.冯亦代谈读书、翻译与散文创作[J].群言, 1994 (3) .
[2]周领顺.散文英译过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3]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J].福建外语, 1989 (2) .
[4]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Press, 1981.
[5]王揖.评纽马克的语义翻译[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 (3) .
[6]朱曼华.中国散文翻译的新收获—喜读张培基教授《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J].中国翻译, 2000 (3) .
[7]陈亚丽.超越“直译”、“意译”之争——论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意义[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2) :46-50.
[8]郑海凌.文学翻译学[M].郑州:文心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