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译四字格

2024-09-10

英译四字格(共8篇)

英译四字格 篇1

成语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 言简意赅, 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掌握和使用好四字格成语比掌握和使用一般的汉语词句要难得多, 对中国人尚且如此, 对外国人就更加难了。因此四字格成语的汉译英也是一个难题。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理论——“功能对等”理论, 和众多翻译理论不同的是它关注的焦点不再是原文和译文, 而是译文读者。它的核心是“译语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和原语接受者对原文信息的反应基本相同”。

这一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应从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出发, 为读者服务。这就意味着在进行语言转换的时候, 我们可以从目的语中寻找一个能让译文读者产生和源语言读者一样感受的词, 使译文贴近译文读者, 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比如“挥金如土”, 如果我们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soil”就不是功能对等, 因为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为本, 离不开土地, 所以有很多与土地有关的成语;而英国是一个岛国, 四面环海, 很多习语与海洋和航海有关,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翻译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我们在英译汉语的四字格成语时, 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语言形式, 这样很有可能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使英文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我们应注重读者的反应程度, 灵活采用英文中已有的、习用的成语, 甚至俚语、谚语、俗语作译文, 使译文富有英文情趣,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在情感上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并领略到汉英文化之间不谋而合的妙趣。

汉英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认知能力、生活习惯和气候变化等方面都有一些相似之处, 这就使汉英两个地区人们对自身以及所处的世界达成了种种共识, 并通过语言, 特别是成语表现出来。于是汉英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成语。

笔者根据其对应情况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一、汉英相同的成语

所谓相同, 指汉英成语在字面意义、喻体形象和比喻意义等诸方面都基本相同。如汉语四字格成语“树大招风”和英语成语“tall tree catches much wind”就在字面意义、喻体和喻意上惊人地相似, 翻译时可以直接采用。再如, “浑水摸鱼”和英语成语“fish in troubled water”意思相同, 其简练程度不亚于中文。

由此看来成语无论中外都是简练的, 经过千百万人使用、千锤百炼、精挑细选, 不断提炼而成。但是从韵律的角度来看, 英语成语远不及汉语四字格成语。

二、汉英相应的成语

所谓相应,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喻体形象会根据各自的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但经过理解分析仍能发现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例如, “从头到尾”可对应“from A to Z”, 英文用第一个字母和末一个字母设喻, 中文用“头”和“尾”做比。又如, “绣花枕头”可对应“many a fine dish has nothing in it”, 字面含义为盘子碟子很精美, 但里面没装什么东西, 空有好盘碟, 外表好看, 进而引申为光有好看外表没用, 靠不住的。这和“绣花枕头”外表绣得五色灿烂, 里面却是一包稻草的涵义有异曲同工的表达效果, 只不过一个是“盘子”, 一个是“枕头”。

又如, “亡羊补牢”可对应译为“lock (or shut) the stable door after (or when) the horse (or the steed) is stolen”, 贼走了, 把门锁上, 等同于亡羊补牢。中文说的“亡羊”, 英文说“偷走马”, 都是事后补救, 只是一个说补修羊圈, 一个说上门锁。汉语“亡羊补牢”, 用这一英文成语对译, 很贴切。英语读者一读就知其义, 又因带有各自的民族色彩, 容易使英语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感受, 只不过从字面上看没有汉语四字格成语那么干脆简练。

三、汉英相通的成语

所谓相通, 指汉英成语的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相差甚远, 单纯由字面分析不易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成语, 但深究其寓意后可发现同汉语四字格成语的比喻意义基本一致, 即字面不同, 但是意义相通。英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只是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 与中文成语相同或相近。

如英语成语“spoil the sheep for a half penny worth of tar”意思是不愿意花半便士买焦油医治羊伤而导致羊死亡, 和汉语四字格成语“因小失大”就是形相远意相近。

再如, 英语成语“David and Janathan”中的David和Janathan都是《圣经·旧约》中的人物, 一位是王的女婿, 一位是王的长子, 两人情同手足, 非但没有因为继承王位而反目成仇, 反而书写了如同《圣经》般平凡而又伟大的友谊, 可谓是古今友谊的典范。因此“David and Janathan”用来形容同生共死、肝胆相照的朋友, 和汉语的四字格成语“莫逆之交”意思一致。

从以上对应情况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译文在形象上会有所缺失, 可是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比喻意义。汉语四字格成语的使用不在于其形象而在于其喻意。

在英译时, 为了帮助英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信息, 我们要在准确理解成语的基础上, 注意表达得体。既要提倡以上这三种和汉语四字格成语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习语, 又要防止生搬硬套, 一味追求字面意义和喻体形象上的机械对应, 以免造成表意模糊, 失去其交际功能。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的角度而言, 译文虽然没有保留原文的具体形象, 但却通俗易懂、简洁精辟、地道自然地传达出了成语的内涵意义, 增加英文读者的亲切感又能丝毫不留下翻译的痕迹, 真正实现英文读者在读译文时的心理反应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的心理反应一致或相似。

综上所述, 英译汉语四字格成语的过程本质上是两种民族文化的交流, 两种民族心理的沟通, 两种思维定式的接轨。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具备良好的汉语功底, 又要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 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以读者的反应程度相似作为翻译的标准, 认真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 根据英语的语言习惯及语法规则对原文的文化特色和形象进行取舍, 让译文为读者喜闻乐见, 能产生兴趣及阅读美感, 最终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摘要:成语是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语四字格成语是成语的主体, 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民族特色, 最能代表汉语言文化。所以学习汉语、翻译成语, 当以四字格成语为重点。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在对汉语四字格成语进行英译时, 可以灵活采用与原文相同、相应和相通的英语成语, 使英文读者易于和乐于接受, 从而和汉语读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功能对等,汉语四字格成语,英译

参考文献

[1]陈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5.

[2]尹邦彦.汉语熟语英译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4]周黎平.奈达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研究影响概述[J].社科纵横, 2007, 22 (2) .

[5]王华.析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标准对翻译实践的指导[J].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2010, (7) :70-71

[6]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 (修订版)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7]杨丰宁.英汉语言比较与翻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6.

[8]张旭晶.英语成语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英译四字格 篇2

一、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双音化的促进作用

汉语的双音化是汉语发展过程之中最重要的一环,佛经翻译在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进程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研究之中,有的学者认为双音化是汉语词汇量扩大的一个标志,我国汉语双音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是我国的中古时期,在击败粘结,中古汉语瓷婚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单音词汇为主体的汉语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之中,佛教经典的传播和翻译是汉语双音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汉语的双音化在研究之中一般认为和汉语四字格的关系是间接的,但是,汉语的四字格并非只是由双音词简单的组合而成的。在《诗经》之中,已经存在了汉语的四字格,且包括当前汉语的四字格的几乎所有格式。此时的双音化尚未形成。导致汉语双音化的主要原因是构词方法的多样性。汉语的四字格在双音化完成之前主要是以叠音的形式为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双音化所引起的汉语的.构词方法的丰富化为四字格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佛经翻译过程之中,佛经之中多样化的构词方法极大的推进了汉语的构词方法的发展和进步,佛经翻译的影响是汉语双音化在中古时期发展迅速的推动力之一,完善和发展了多种构词方式,为汉语四字格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二、梵汉翻译之中音节处理和四字格的关系

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之中,最為主要的是将其中的梵文翻译为汉语。梵文和汉语是两种组成和使用特点完全不同的文字,汉语的音节简单,单音节词语较多,而梵文的音节复杂,在两者的翻译过程之中不存在可以进行语素联想的关系,且两者之间的音译也难以进行,梵文作为一种多音节的语言,在音译过程之中难以使用汉语之中的单音节词语进行翻译。假如以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汉语单音节词数量不足以表达清楚的意思。在梵文和汉语的翻译过程之中对多音节词的需求很大。在这一过程中,以佛教用语为主的多音节词语产生。虽然这一部分的词语不完全属于四字格词语,但其出现加重了四字格词语在汉语之中的分量,也促进了多音节词语的发展。多音节词语在当时的汉语之中数量较少,一直是汉语发展之中的词汇弱项,通过佛教用语的传播,汉语言之中的多音节词语的产生和使用得到了激活,使得汉语言多音节词得到了平稳的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结构稳定,类推能力强的四字格词语。四音节词也在汉语的四字格中找到了自己最好的生长点。据统计,现代汉语的四音节词近年还出现了数量上升的趋势,这与四字格词语长期以来在汉语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不无关系。再往前溯源,佛典翻译中对多音节的选择应该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

三、佛经的教化作用和新文体

在佛经的翻译之中,主要的目的是宣传佛教的教义和教化民众,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之下,翻译者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之中采取了一种散韵结合的问题形式,方便了民众之间的传播和记诵。除了问题革新之外,翻译者还将内容进行了一些特殊处理,采取四字一大顿,两字一小顿的形式,形成了一种音律上的和谐,便于民众的诵读和记忆。这种文体的翻译和传播需要汉语词汇之中大量四音节词的支持,因此,在佛经的翻译过程之中,翻译人员也会根据格式和散韵文体额要求对原本的佛经内容进行添加和修改,并在句尾或是句首进行词语额连缀,形成其文章格式的四音节律。佛经内容的四音节律逐渐影响到了人们在生活之中的语言使用习惯,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四字格词语的形成和制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四字格词语逐渐成为汉语固定语之中最具发展活力的类别。

四、佛经翻译引起的四字格俗语的口语化倾向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主要在于其是否口语化。在中古时期,汉语出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在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之中就要适应一般民众的文化接受水平,因此在佛经翻译之中大多使用口语化的白话语言。为了更好的宣传佛教的教义,翻译人员在翻译中力求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推进了当时汉语言的口语化进程。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影响到各种通俗文学体裁,尤其与后代白话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四字格俗语有关。佛经翻译的口语化倾向对汉语的口语书面语脱节的趋势有所抑制,也抢救了一大批口语词语,其中包括大量的四字格俗语。中古到近代汉语四字格词语的突出特征正是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俗语,它们在各种俗文学中生长、流传,又在民间不断地创新、发展,成为汉语四字格词语的宝贵财富。

五、佛教用语和汉语成语的融合

在我国汉语的成语和常用语之中的很大一部分源于佛教的四字格用语,其占据了汉语发展历史上外来语言的最高比例。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之中,佛教用语和汉语成语进行了融合和发展,进而形成了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之中一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固定用语和其他的四字格短语与汉语进行融合之后,其在结构和意义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在推进了汉语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语言内涵的同时也增强了汉语的语言表现力,促进了外来语言和汉语的融合。

六、结语

《世说新语》四字格研究 篇3

关键词:世说新语;四字格;研究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24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0.096

《世说新语》是汉语口语性质的代表著作。对四字格历史面貌进行描写,以总结四字格历史发展,离不开对《世说新语》四字格的探究。我们将从四字格音步、叠字、辞典对《世说新语》四字格收录情况三个方面对《世说新语》四字格进行描写分析。

一、《世说新语》四字格判定标准

我们认为,四字格是由四个音节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合而成的,意义完整的、特殊的语言单位。四音节是四字格的外部形态特征,也是四字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四字格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范畴应涉及整个汉语语汇,即四字格应该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等。但四字格不应包括人名、地名、官名等专名词语。我们认为,“鸡骨支床”“形骸之外”“狷介之士”等是四字格,而类似“群臣叹服”“夏侯泰初”等虽由四个音节连缀而成但其内部结构不固定,因此不看成是四字格。我们统计《世说新语》四字格凡249例,其中既有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书证首例的,也有辞典条目书证首例出现在《论语》《汉书》等的四字格。此外,《世说新语》四字格还具有复呈性特点,如“旁若无人”“神色自若”等就在文中多次出现。

二、《世说新语》四字格节奏构成

四字格横跨词语两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集中体现汉语语音音乐性的特点。根据冯胜利[2]的观点,我们把《世说新语》四字格音步划分2+2、1+3、3+1三种。对于由“之”“而”“于”“以”等虚词衬垫而形成的四字格,我们归入2+2。详见如下:

2+2    登车揽辔   割席分坐

         酒以成礼   笑而不答

         万顷之陂   形骸之外

1+3    席不暇暖   日不暇给

3+1    八百里驳   濠濮间想

从表中可以看出,四字格音步以“2+2”为主,“2+2”属于强势分布。冯胜利在《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中认为,应“把双音节音步作为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单音步是‘蜕化音步’”,“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在一般情况下,标准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而“‘蜕化音步’跟‘超音步’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 [2] (p3),所以单音步和三音步的韵律词数量本来就少,能根据语义组合成四字格的自然也就更少。

三、《世说新语》叠字四字格

《世说新语》出现的叠字四字格共有14例,有AABB、ABAC、AABC三种类型。AABB式有4例,分别是战战惶惶、战战栗栗、落落穆穆、悠悠忽忽。ABAC式有4例,分别是无大无小、立功立事、一丘一壑、一吟一咏。值得注意的是,ABAC中,无大无小、一丘一壑、一吟一咏都在1、3的位置镶嵌了音缀。AABC式有6例,分别是超超玄箸、贤贤易色、轩轩韶举、咄咄逼人、咄咄怪事、楚楚可怜。这些四字格都是由“2+2”音步构成,约占总数的5.6%。

四、辞典对《世说新语》四字格的收录情况

(一)辞典列为该条目书证首例

我们根据汉典、《汉语成语辞海》统计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书证首例的凡139,如:

鸡骨支床,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

登车揽辔,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汤池铁城,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汤池铁城,无可攻之势。”

(二)辞典该条目首例不为《世说新语》例句

辞典首例不为《世说新语》例句的,情况比较分散,有首例出现在《诗经》《老子》《论语》《韩非子》《战国策》等等情形。如:

群而不党,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进退维谷,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战战栗栗,出自《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日慎一日。”

从表中可以看出,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四字格约占58.2%,把《晋书》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约占7.6%,把《论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首例的约占4.8%。其中,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四字格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收15例,这15例音步全为2+2。

五、总结

《世说新语》四字格音步上主要由“2+2”构成,叠字四字格出现较少。《世说新语》含有该四字格的例句常被辞典收为该条目书证首例,《世说新语》中四字格还带有较强的书面语体色彩。

[1]    朱祖延等主编.汉语成语辞海[M].湖北:武汉出版社,1999.

[2]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 刘义庆撰.张    之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5] 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A Study on the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of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ZHOU Fei

(School of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China)

Abstract:  Study on the Sino-Tibetan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that attracts the attention of quite a few scholar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scription of four-character structures on basis of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tructure after Wei and Jin dynasties and before the modern period.

Key words: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four-character structure; study

英译四字格 篇4

1 四字格翻译的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 得出李静宜和李继宏翻译的The Kite Runner在四字格方面有如下特点:

1.1 四字格语汇特点——台湾译本使用的比较多, 而大陆译本使用的比较少

分析发现, 李继宏译本更多采用AABB式四字格, 李静宜译本比较广泛其他形式四字格的使用, 例如:ABAB式四字格。而李继宏译本中基本很少使用。为了更好地解释两个译本四字格翻译的特点, 我们选取了一些典型的翻译片段。

1.1.1 AABB式

例1:

原文:The mud wall, short and pocked with holes.

简译:那堵泥墙很短, 有些墙洞点缀在上面。

繁译:那堵泥牆不長, 滿是坑坑疤疤的洞。

例2:

原文:In the distance, across the lake, a truck lumbered around a corner on the hill.

简译:远处, 在湖那边, 一辆卡车蹒跚着转过山路的拐角处。

繁译:遠處, 隔著湖, 一輛卡車搖搖晃晃轉過山丘一角。

1.1.2 AABC式

例1:

原文:He said with a look of indignation.

简译: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繁译:他有些忿忿不平地說

例2:

原文:But he had shot me one of his smoldering Baba looks.

简译:但他恨铁不成钢地盯了我一眼。

繁译:但他用那種鬱鬱不歡的爸爸神情看著我

1.1.3 ABAB式

例1:

原文:The other two guys shifted nervously on their feet, looking from Assef to Hassan.

简译:其他两个家伙紧张地挪动着双脚, 看看阿塞夫, 又看看哈桑。

繁译:另外兩個傢伙很緊張地動來動去, 看看阿塞夫, 又看看哈山。

例2:

原文:He turned from me and limped away.

简译:他转过头, 蹒跚着走开。

繁译:他轉頭離開我, 一跛一跛地走遠。

需要注意的是, 译者在翻译四字格时, 必须区分词义的虚实, 重视思维差异, 是译文符合汉语行文的习惯。

1.2 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特点

从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上来看, 李继宏译本和李静宜译本中, 四字格的翻译存在许多异同之处。相同之处:四字格作表语、宾语、状语和定语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2.1 四字格内部具体用差异

1) 台湾使用, 大陆基本不用的

这种语汇研究已比较广泛, 四字格语汇翻译也呈现出相似特点。例如:

(1) 繁译:男人渾身塵土, 滿臉風霜。

简译:男人满身尘灰, 脸色沧桑。

(2) 繁译:他的目光讓我覺得喉頭乾澀

简译:他的眼光让我唇干舌燥。

(3) 繁译:真是太神奇了, 完全出乎預期

简译:这真是……完全意料不到。

2) 含义类似, 内部语素顺序排列不同

如:繁译本中的“顛上顛下”在大陆简译本为“上下颠簸”。通过对李继宏、李静宜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发现, 李静宜译本中呈现出这一特点的四字格还有:“梳洗完畢” (大陆为“洗漱完毕”) 、“雙臂張開” (大陆为“张开双臂”) “天驚地動” (大陆为“惊天动地”) 等。

3) 相似的意义, 不同的措辞

在The Kite Runner中, 李静宜翻译的“皺起眉頭”在李继宏译本中为“怒目相向”。李静宜译本中的“放聲大笑”, 在大陆译本中用作“开怀大笑”。繁译的“咧嘴大笑”, 在大陆译本中用作“哈哈大笑”。此类四字格还有:“綻開笑顏” (大陆为“笑逐颜开”) 、“飄搖遊蕩” (大陆为“高低起伏”) 、“半哭半笑” (大陆为“破涕为笑”) 、“艱苦時代” (大陆为“艰苦岁月”) 、“一刀未剪” (大陆为“完完整整”) 、繁译本中的“不須言傳”在大陆简译本为“心照不宣”等。

例1) 中李静宜译本相对用运的古式汉语较多, 而李继宏译本大都采用直译的方法。例2) 李静宜和李继宏都选用四字格形容喉咙干涩。但李静宜译本中的“喉頭乾澀”在李继宏译本基本不使用。The Kite Runner的台湾译本内, 还有“嚴寒陰鬱”、“成功非凡、”“丟來扯去”、“靈魂之窗”“一語不發”“昭彰惡名”这些四字格, 中国大陆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见了。

2 分析原因

李继宏译本与李静宜英译汉四字格的不同, 突出表现了大陆台湾两岸语言文字差异中的一部分。出现两地语言差异的原因, 主要有:

2.1 客观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大陆推行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语言文字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1) 一些旧词消失。伴随新政策的施行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注定一部分词语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步伐或者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甚至上述已经提到的有些词已经被时代淘汰。

2) 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所取代,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一些词汇的消失注定会产生出与时俱进的新词汇。尤其在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的社会活动中应运而生了一些新兴词汇 (如:大锅饭、一国两制、小康社会等) 。相对而言, 台湾的社会体系改变并不重大, 因此一些旧的社会制度得以继承。并且很多仁人志士倡导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此, 保留了许多四字格。

3) 因与大陆的长时隔绝也促使了两岸的语言差异的出现, 台湾地区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语言文化, 也是一种特色鲜明的方言。

2.2 主观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大陆推行社会主义经济, 而台湾地区则实行资本主义经济。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体制, 导致社会文化差异, 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从很大程度上, 也突出表现了是文化差异。比较而言, 因为很早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 台湾地区的文化水平和群众素质水平整体较高, 并采取保护传承的措施和态度, 由此两岸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定的差异。

3 结束语

汉语讲究均衡的审美心理, 四字格字数统一、结构工整、音节固定、读起来酣畅淋漓别有一番滋味。因此四字格在翻译界的研究日益深入, 对四字格翻译的研究包括:总的概括性的翻译研究、用运某一翻译理论来研究四字格、具体文本的翻译分析研究、等等, 这些都把对四字格的翻译研究引向了更加深入、细致的领域。通过对比研究发现, 李继宏译本与李静宜译本英译汉翻译在四字格运用上, 突出特点有:1) 语汇上, 李静宜译出现的频率相对要高于李继宏译本。2) 语法层面和语用层面上, 四字格内部具体选词不同, 且李静宜译本中四字格活用作谓语的情况远多于大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政治体制的不同和两岸经济发展的差距, 导致文化发展的差异, 进而影响语言翻译。对于台湾和大陆四字格翻译以比较, 可以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 意识到汉英语言用运和思维的差异, 从而可以避免理解偏差而导致不必要的误译。有利于更好地促进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摘要:该文从对比语言学视角出发, 对比研究大陆与台湾英译汉小说在四字格翻译上的特点。为加强针对性, 该文选取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 (Khaled Hosseini) 的处女作The Kite Runner的简体和繁体两个中文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浅析两岸四字格翻译的异同, 并阐明原因。大陆和台湾英译汉的对比研究, 有利于两岸社会文化的沟通与发展。

英译四字格 篇5

一、汉语四字格

1、含义

四字格是汉语成语的常见形式, 它庄重典雅, 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古人对客观美的认识, 就是成双成对的:“天”和“地”, “日”和“月”, “山”和“川”等等。在文学艺术上, 对联要求上下两联字数结构相同, 平仄相对;诗歌讲究对仗工整。古人重视四言, 是因为“四言”是惟一一种字数较少但能一次四分又能两次偶分的形式, 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特点

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 有主谓、动宾、偏正、并列等形式, 几乎在任何一种语法关系中都能满足结构的变化;另外, 它的音律优美、排偶对仗、平仄相间、抑扬顿挫, 体现了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其次, 四字格一般言简意赅, 形象生动, 使人读后印象深刻, 记忆犹新, 在文学汉译英的实践中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二、四字格的运用效果 (比较The Short Happy Life of Francis Macomber的两个中译本)

1、言简意赅、凝练贴切

四字格经过反复的锤炼, 很多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虽然寥寥四字却内涵丰富。在忠实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 恰当采用可使译文更加凝练贴切。

例:Looking across the stream to where the gunbearers were skinning out the lion he could see that she had been able to see the whole thing.

(1) 望着河对岸扛枪人在剥狮子皮的地方, 他发现她是看得到事情的全部经过的。

(2) ……这才明白过来:刚才的一切她看得一清二楚。

析:“一清二楚”简洁明了地传达了麦肯伯知道妻子看见自己丑态时的惊愕瞬间。

2、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含有某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夸张、典故等。这些修辞手法使四字成语具有形象鲜明、生动活泼的特点, 合理运用能增强译文的感染力, 如, “赴汤蹈火”、“魂飞魄散”、“仪态万千”、“罄竹难书”等成语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给人以深刻印象和丰富联想。

例1:Woke suddenly, frightened in a dream of the bloody-headed lion standing over him.

(1) 他在梦中突然被那头脑袋血淋淋、站在他面前的狮子吓醒, ……

(2) 这下他突然醒来, 是因为梦见脑袋被打得血肉模糊的狮子正俯身向他站着, 被吓醒的。

析:“血肉模糊”更令人惊悚万分, 于是才会被“吓醒”。

例2:Macomber was looking at him with delight.

(1) 麦康伯高兴地望着它。

(2) 麦康伯满心欢喜地看着野牛。

析:“满心欢喜”和前面的“兴高采烈”相互成映, 更贴切地表现出麦康伯内心的喜悦。

3、文采斐然、优美享受

有些四字格词语简洁生动, 不仅描绘出了活灵活现的形象, 而且读起来琅琅上口, 极富乐感, 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例:Hope the silly beggar doesn’t take a notion to blow the back of my head off, Wilson thought to himself.

(1) 但愿这个蠢货没想到在背后把我的脑袋打烂, 威尔逊暗自想着。

(2) 但愿这蠢材不要起坏心, 把我的后脑勺给崩掉, 威尔逊暗自思量。

析:“思量”比“想着”程度更深一些, 威尔逊心思缜密, 防范心强, 他和麦肯伯的妻子约会, 担心麦肯伯伺机对他报复, 自然要好好思量一番。

三、四字格在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四字格在文学翻译中的效果极佳, 但在实际运用中, 我们要讲究适度的原则, 不能偏离原文语义和文体风格, 背离汉语规范和表达习惯, 胡用滥用, 以免弄巧成拙, 产生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译文。

1、有些句子并不适合使用四字格来译

例:Her face was white and she looked ill.

(1) 她脸色苍白, 神情憔悴。

(2) 玛格说。她面色苍白, 看样子不舒服。

析:原文意指“看上去不舒服”, 没有“憔悴”的意思。而“神情”强调神态、精神, 用在此处也不恰当。玛格一想到她的丈夫突然间变得勇敢, 以后就有可能离开自己, 她开始害怕了。

2、根据上下文, 选用合适的四字格词语

例1:“Let’s not have any ordering, nor, ”turning to Macomber, ”any silliness, Francis”, Margot said quite pleasantly.

(1) “咱们不要什么吩咐, ”玛戈转过脸去, 非常高兴地对麦康伯说, “也不要傻头傻脑, 弗朗西斯。”

(2) “不来那套吩咐算了, ”玛格和和气气地说, 掉脸向麦康伯, “也不要那种傻气。”

析:“傻头傻脑”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很笨, 经常摸不清状况。麦康伯这时并不是笨, 而是因为玛格去和猎师约会而生气, 于是玛格想叫他不要耍脾气。

四、结论

四字格是汉语言极富特色的表达手段之一。在文学翻译中若能有意识对译文进行修改润色, 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一些四字格短语, 可以使译者文笔显得更为老道, 译文更为通顺流畅, 甚至增添不少韵味。当然翻译中使用四字格成语也要讲究适度的原则, 不能胡用滥用, 以免产生牵强附会、矫揉造作的译文, 尤其对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等文化色彩特别浓厚的成语要慎用。

参考文献

[1]崔长青, 张碧竹, 著.翻译的要素[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7.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世说新语》四字格研究 篇6

关键词:世说新语,四字格,研究

《世说新语》是汉语口语性质的代表著作。对四字格历史面貌进行描写, 以总结四字格历史发展, 离不开对《世说新语》四字格的探究。我们将从四字格音步、叠字、辞典对《世说新语》四字格收录情况三个方面对《世说新语》四字格进行描写分析。

一、《世说新语》四字格判定标准

我们认为, 四字格是由四个音节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则组合而成的, 意义完整的、特殊的语言单位。四音节是四字格的外部形态特征, 也是四字格最主要的区别特征。四字格作为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范畴应涉及整个汉语语汇, 即四字格应该包括成语、惯用语、俗语等。但四字格不应包括人名、地名、官名等专名词语。我们认为, “鸡骨支床”“形骸之外”“狷介之士”等是四字格, 而类似“群臣叹服”“夏侯泰初”等虽由四个音节连缀而成但其内部结构不固定, 因此不看成是四字格。我们统计《世说新语》四字格凡249 例, 其中既有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书证首例的, 也有辞典条目书证首例出现在《论语》《汉书》等的四字格。此外, 《世说新语》四字格还具有复呈性特点, 如“旁若无人”“神色自若”等就在文中多次出现。

二、《世说新语》四字格节奏构成

四字格横跨词语两类,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能够集中体现汉语语音音乐性的特点。根据冯胜利[2]的观点, 我们把《世说新语》四字格音步划分2+2、1+3、3+1 三种。对于由“之”“而”“于”“以”等虚词衬垫而形成的四字格, 我们归入2+2。详见如下:

从表中可以看出, 四字格音步以“2+2”为主, “2+2”属于强势分布。冯胜利在《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中认为, 应“把双音节音步作为汉语最小的、最基本的‘标准音步’”, “单音步是‘蜕化音步’”, “三音节音步是‘超音步’”, “在一般情况下, 标准音步有绝对优先的实现权”而“‘蜕化音步’跟‘超音步’的出现都是有条件的”[2] (p3) , 所以单音步和三音步的韵律词数量本来就少, 能根据语义组合成四字格的自然也就更少。

三、《世说新语》叠字四字格

《世说新语》出现的叠字四字格共有14 例, 有AABB、ABAC、AABC三种类型。AABB式有4 例, 分别是战战惶惶、战战栗栗、落落穆穆、悠悠忽忽。ABAC式有4 例, 分别是无大无小、立功立事、一丘一壑、一吟一咏。值得注意的是, ABAC中, 无大无小、一丘一壑、一吟一咏都在1、3 的位置镶嵌了音缀。AABC式有6 例, 分别是超超玄箸、贤贤易色、轩轩韶举、咄咄逼人、咄咄怪事、楚楚可怜。这些四字格都是由“2+2”音步构成, 约占总数的5.6%。

四、辞典对《世说新语》四字格的收录情况

(一) 辞典列为该条目书证首例

我们根据汉典、《汉语成语辞海》统计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书证首例的凡139, 如:

鸡骨支床,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 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 和哭泣备礼。”

登车揽辔, 出自《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言为士则, 行为世范, 登车揽辔, 有澄清天下之志。”

汤池铁城, 出自《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虽思虑通长, 然于才性偏精, 忽言及《四本》, 便若汤池铁城, 无可攻之势。”

(二) 辞典该条目首例不为《世说新语》例句

辞典首例不为《世说新语》例句的, 情况比较分散, 有首例出现在《诗经》《老子》《论语》《韩非子》《战国策》等等情形。如:

群而不党, 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

进退维谷, 出自《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 进退维谷。”

战战栗栗, 出自《韩非子·初见秦》:“战战栗栗, 日慎一日。”

从表中可以看出, 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四字格约占58.2%, 把《晋书》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约占7.6%, 把 《论语》例句列为该辞典条目首例的约占4.8%。其中, 把《世说新语》例句列为辞典该条目首例的四字格在《汉语大词典》中共收15 例, 这15 例音步全为2+2。

五、总结

《世说新语》四字格音步上主要由“2+2”构成, 叠字四字格出现较少。《世说新语》含有该四字格的例句常被辞典收为该条目书证首例, 《世说新语》 中四字格还带有较强的书面语体色彩。

参考文献

[1]朱祖延等主编.汉语成语辞海[M].湖北:武汉出版社, 1999.

[2]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刘义庆撰.张之译注.世说新语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4]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英译四字格 篇7

为使学生一上书法课就产生浓厚的写字兴趣, 教师一定要注重写字前的导入, 采取不同的方式激起学生写字的欲望。有的教师根据学生崇拜名人, 喜欢模仿名人的心理, 收集古今书法大师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 讲给学生听,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感情;有的教师根据小学生天性好胜的特点, 采取展览习字本, 表扬上次作业写得好的学生, 展示取得进步的作业本等形式, 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促使全班出现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

二、注重维持兴趣

在写字教学中, 采取生动讲解, 直观演示和练评结合等措施, 注重维持学生的写字兴趣, 使学生在整个习字过程中始终轻松愉快。

“生动讲解”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 教师通过打比方、编顺口溜等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记住字的特点。如临帖写“鲁”字时, 对于主笔“横”的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人走在钢丝上, 伸长手臂, 可以起到平衡作用, 因此“横”要写得长一点, 这样, 有利于学生产生浓厚的写字兴趣, 便于把握“鲁”字的特点。

“直观演示”指教师采用示范或利用投影、录像、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掌握正确规范的书写姿式和书写方法, 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参照的“书写形象”, 使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对的, 对怎样起笔、怎样收笔, 哪里轻、哪里重等都一目了然, 不仅使学生对写字重点感兴趣, 而且有利于学生掌握运笔过程中的轻重、快慢等书写技法。

“练评结合”是说在写字课上把练字与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字练习是一种脑与手协调进行的操作活动, 在这一操作过程中, 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 需要有较高的耐性。小学生年龄小, 心理素质不稳定, 如果长时间练习, 精神就会疲劳, 注意力会分散, 练习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 采用练评结合的方式, 可以使学生的体力、精神得到调节, 消除疲劳感, 以有利于完成写字任务。

三、重视强化兴趣

写好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有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勤练是写好字的保证, 同时也是强化兴趣的途径。只有引导学生通过勤练, 才能使学生逐步把字写端正、写美观, 才能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才能使学生对自己的练字信心与日俱增。例如, 为做到强化学生的练字兴趣, 我校安排了每日一练活动, 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全校统一规定10分钟的练字时间;每周开展一次班内小组评比活动, 选出好的作品张贴在班内写字栏中;每月开展一次年级写字评比活动, 各班推选出最佳作品张贴在年级壁报栏中;每学期举办两次校级书写大赛, 由学校统一颁奖。各层面练字活动的持久开展, 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习字环境, 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保持浓厚的写字兴趣, 提供了保障。

四、在观察中感受美

观察是感受美的重要途径。指导学生观察, 能优化学生的品质, 提高审美能力, 为写好字作好充分的准备。在学生动笔之前, 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字:观察字的结构, 看这个字由哪几部分组成, 笔画顺序及位置, 并进行书写练习, 做到能正确书写。观察笔画形态特点, 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笔画的形态之美。观察独体字的笔画, 合体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宽窄等。

五、在描仿中实践美

英译四字格 篇8

翻译实践与研究离不开语言对比研究。英汉互译研究应当建立在英汉与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一个英语句子无论有多长、其层次有多复杂,由于有连接词的作用,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各自有各种各样的链环相接,少一个链环句子就可能出现断层,句子就会模糊不清。相比之下,和英语的形合形成对照的是汉语的意合,汉语不求结构齐整,行文略显松散,句子各成分之间并无明显的连接词,句子内部的语法关系或逻辑联系成相互独立或隔离的一个个模块,有赖于读者从整句的内在连贯上去把握。正是由于汉语的这一宽松的句法环境,汉语表达中不断产生出四字格,并得以广泛应用。

广义上说,四字结构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包括成语与非成语。它含义深刻,构型短小,生命力旺盛,表现力强。有的因袭定型,词序固定,不可随意拆散和组合;有的结构略微松散,可视具体语境加以灵活组合。对于新闻翻译,四字格若运用得当,不但能使译文或精练达意,或锦上添花,且富有新闻味,而且能让文章平中见奇,雅俗共赏,让读者喜闻乐见,爱不释手。

二、四字格的应用

(一)言简意赅,以少胜多。

四字结构中的成语是经过反复锤炼、经久磨砺而成型的,其最大特点是言简意赅,使译文笔墨经济,以少胜多。因此,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的前提下,酌情采用,译文就显得凝炼紧凑、概括力强。例如:

1.Th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and his wife have had two decades investing in each other since their marriage.

总统候选人和夫人婚后20年来,一直恩爱体贴,鱼水难分。

译文中“恩爱体贴, 鱼水难分”虽然在原文中找不到字面对应意思, 但却是一种扬长避短的译法。因为原文“investing in each other”属于一种比喻说法, 它的实质意义是“Love and care never stop flowing from one to the other between the couple.” (夫妇俩一直向对方奉献关爱) 。显然, 汉语不能把“invest” (投资) 这个比喻直接译入中文。所以本例扬了四字格之长, 避了行文拖沓之短。

2.The BBC reporters overwhelmed the police as much with courtesy as with force, and rushed to the scene in time.

英国广播公司记者软磨硬闯,冲破警察的阻拦,及时赶到了事发现场。

本例用“软磨硬闯”简洁而生动。既能让读者领会意思,又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余地。相比之下,如译成“不仅显示出礼貌,而且还使出了力气”,则大为逊色。

(二)译笔通畅,雅俗交融。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习惯迥异,硬译和死译会造成译文生硬别扭。如果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和关联,恰当运用四字结构,常常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例如:

3.Some personnel executives complained that many college graduates they had interviewed here had two-star abilities with five-star ambitions.

一些人事经理抱怨,在他们面试过的大学毕业生中,其中不少人都是些眼高手低(或好高骛远)之辈。

从表达原文内在含义来说,用“眼高手低或好高骛远”,可说是一语中的,不仅恰当传递了原文的精神实质,而且使译笔通顺流畅。

4.The then young senator was struck by the powerful profile of his secretary of Asian descent, 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 the intensity of her dark eyes.

当时这位年轻的参议员为他亚裔秘书的出众长相所倾倒:她一头乌亮秀发,瀑垂在肩,一双黑眸,波光潋滟。

句中“her rich black hair falling freely onto her shoulders”如果译成“乌发自由地披落到肩上”则读起来拗口别扭, 更无文采可言。

(三)再现原文形象,符合阅读习惯。

四字格若运用贴切,有助于再现原文的语感、情态和形象,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从而增强译文的传播效果。例如:

5.It was a piercingly cold night, raw and foggy———two days before the Russian soldiers captured Chechnya where no one would wish to spend in the open hanging about and waiting for something, very nebulous in nature, to happen.

这是在俄军攻克车臣的两天之前。那晚寒气袭人,阴冷潮湿,大雾弥漫。车臣境内没人愿意在户外闲逛;谁也说不清,片刻之后将发生什么事情。

原文中的“cold”, “raw”和“foggy”三个单词分别被译为“寒气袭人”、“阴冷潮湿”和“大雾弥漫”三个四字结构,再现了当晚的恶劣天气状况,既贴切表达了原文意思,又非常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6.Many men have recognized the similarity of plants to the behavior of animals, and have dreamed wistfully, but forlornly, upon some method or source of rejuvenation such as Ponce de Leon sought in the Fountain of Youth several centuries ago.

许多人认为,植物的习性与动物相似,于是梦寐以求地去探索什么返老还童的灵丹妙药,就像数百年前彭斯·德·利昂在青春泉祈求仙水一样,结果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本例根据上下文,酌情采用四字结构,再现了原文作者的否定态度,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

(四)增添语音美感,提高译文节奏。

四字结构是汉语的一种特色、一种优势。一般说来,四字结构音节清晰,富于变化,若连续运用可形成对仗、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十分和谐,颇具语音上的美感,有助于提高译文语言的生动感、节奏感,减少报刊读者阅读黑压压长篇新闻译文时极易产生的单调沉闷之感,令人过目难忘。例如:

7.With energy and spirits more reminiscent of the student that he had once been than that of a head of state already over 60 years of age, Mr.Bush, a former U.S.President, loves to get out, run around, pop up and drop by.

美国前总统布什先生任国家元首时,已年过花甲。但他依然精力充沛,兴致高昂。他喜欢外出走动,跑步锻炼;或突然亮相,顺道串门。所有这一切更令人想起他的学生时代。

本例译文中的四字结构成串使用,形成了排比词组,但读来并不感到重复。相反,这样译让人觉得句子富有节奏感,无形之中增强了译文的生动感和活泼感,同时也非常符合原文风格,是一句值得肯定的佳译。

8.The reality of a nurse’s job is still appalling pay, mounting workloads and dismal living conditions.

护士工作的现状依然是:工资有口难言,任务只增不减,生活黯然无光。

本例译文中的四字结构用得恰到好处,其中用“有口难言”译“appalling”,可谓曲尽其妙。“appalling pay”的本意是“to be underpaid in an unbelievable way”,指工资低的难以置信,所以汉语就用“有口难言”,意思是“低得说不出口”,可谓异曲同工。用“黯然无光”译“dismal”也可说是一种传神之译。dismal的本意是“in a state of being sad and hopeless” (处于一种可悲而无望的境地) ,而“黯然无光”较为形象地表达了这层意思。

可见,四字格结构整齐,音律优美,表现力强,特别当两个或更多的四字结构排列在一起的时候,便形成了不凡的气势,给读者一种视觉冲击,整齐美感,油然而生。

三、结语

汉语中的四字结构精练紧凑,表意丰富,形式整齐,在英语新闻翻译过程中处理原文中繁杂棘手的语句或某些意思不易梳理的部分时,译者若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使用四字结构,有助于使译文凝练达意,雅俗交融,形成对仗,富有节奏。但是,在具体翻译时,译者还需紧扣原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选用符合原文含义的四字结构,使源语和目的语貌神俱合。当然,具体翻译时也要谨防滥用四字,不可脱离原文语境勉强生造。只有恰当运用四字结构,才能产生出好的译作。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8.

[2]方梦之.应用翻译学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其中.新闻翻译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仔猪早期断奶下一篇:CAD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