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习语的英译

2024-06-04

汉语习语的英译(通用3篇)

汉语习语的英译 篇1

习语是经过长期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具有民族性、比喻性、整体性、和谐性等特点。汉语习语丰富的语言、文化内涵, 以及它与汉语言文字本质特征息息相关的简洁形式, 对其英译构成很难逾越的障碍。

一、翻译与模因论

Francis Heylighten认为, 模因复制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在“同化”阶段, 模因要能被一个新的宿主所理解和接受;然后进入到“记忆”阶段, 它要在受体的记忆中存留足够长的时间, 来感化宿主;经历了“表达”和“传播”阶段, 成功的模因被宿主以语言、文本、行为等能被人感知的形式将其物质化;然后再解读还原, 实现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传播。语言本身既是一种模因, 也是模因的载体之一, 模因是可以靠翻译来传播的。我们可以把译者看做是特殊的模因宿主。译者用译入语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 为其更换新的载体 (也就是译作) , 再通过译作使源语模因得到传播。源语模因能否顺利传播, 关键在于译者这一特殊宿主对源语解码、受感染然后重新编码而创作出的译作能否为下一个宿主, 即译作的读者, 所接受而使模因得到继续传播。

二、模因论视角下汉语习语的英译

汉语习语的特点是含义深刻, 内容复杂。受模因理论的启发, 我们在对汉语习语进行英译时可以将一个完整的习语模因分为两部分:核心模因 (即习语的含义理念) 和文化模因。

何自然在《新编语用学概论》中指出, 成功的模因与复制成功的基因特点相似, 都具有长寿性、多产性和复制的忠实性。“长寿性”和“多产性”决定于模因的新宿主对该模因的接受程度, 进而决定这一模因的存留价值。“复制的忠实性”不是对原模因毫无保留地拷贝, 而是指复制的过程当中通常要保留其原有的核心和精髓。

1. 核心模因的灵魂地位不可撼动

核心模因和文化模因都是习语模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受时代、译作目标读者的特点等因素的影响, 我们在翻译中, 往往又不得兼顾二者。核心模因是习语的灵魂, 魂之不存, 习语本身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所以, 核心模因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在与异国文化彼此接触的初期, 由于两种文化相距甚远, 异国读者对源语文化感到十分陌生, 往往会无法解读源语模因, 这样就会造成新的宿主拒绝感染, 模因的传播也就会以失败告终。成功的习语模因传播就是要能够创造出脍炙人口的译作。这样的译作至少要满足这样的前提条件, 即忠实于源语作品又使译作容易被读者接受。所谓的忠实于原作, 并不是对原作进行丝毫不差的逐字翻译, 而是要保留原作最核心的内容, 以读者能正确理解原文为前提。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模因传播。所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碰撞的初期, 有的译者采取了用相似的英语文化模因来替代相应的汉语文化模因, 以期达到让读者能够成功理解汉语习语核心模因的目的。比如, 汉语中的“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之貌”, 有人将其译为“Her beauty is beyond description”;“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被译为“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这两个例子中, 译文都丢失了源语中的文化模因所能体现出的特色, 但是却使得对于中国文化了解不多的西方读者的解码过程相对要简单很多, 很容易让译作读者产生共鸣, 从而有可能大大增加源语模因的感染范围, 达到源语模因顺利输入的目的。再有, 对于“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句俗语, 西方学者David Hawkes将其译为“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s the goose in the sky”。这样的译文可称得上是这种方法的代表。为了适应英语读者的审美要求, David Hawkes用goose代替了swan。译文虽不及原文生动精彩, 却突出了译入语读者对核心模因 (toad) 的印象, 这样更有助于缺乏汉语文化背景的一般英美读者理解和接受译文。

2. 文化模因的传播作用也不容偏废

用相似的英语文化模因来替代相应的汉语文化模因的翻译方法虽然易于被英语读者接受, 从而为汉语模因的传播创造初级条件。但是, 从另一方面看, 这种做法也剥夺了译作读者想要了解异国文化风情的权利和机会。

现今的形势是, 中西方文化接触渐密, 相互融合。在求新和求真心理的驱动下, 他们不满足失去了文化模因的对源语语言的生搬硬套, 而是期待与异域文化的互动和对其的深入了解, 所以也将更青睐原汁原味的源语语言。这样, 仅对习语的核心模因进行复制传播而忽略其中的文化核心将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 也不符合模因传播的“复制忠实性”。虽然在今天, 可能仍然有一些文化模因很难被英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但是, 作为特殊的模因宿主即译者应该相信, 读者拥有主观能动性, 他们对译作的理解是建立在主动推理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彼此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 一些原本难以理解、不易传播的文化模因是会逐渐被读者理解、同化, 然后进入感染、传播的程序的。请见以下翻译实例:

聋子的耳朵———摆设:A deaf man’s ears一just for show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like a clay Buddha crossing a river╞hardly able to save oneself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Once bitten by a snake, one shies at coiled rope for ten years.

轻如鸿毛:as light as a feather

火上加油:to pour oil on the flame

如履薄冰:be on the thin ice

竭泽而鱼:to drain the pond in order to get al the fish

由以上实例看出, 原汁原味的翻译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现源语的文化风貌、语言特点, 要比通过借用译入语的相似模因来得生动、新颖。

但是, 我们也应该看到, 习语翻译中次要文化模因的丢弃与保留、弱化与强化没有绝对的原则可循。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交流, 尤其是文化性较强的习语翻译, 我们也要循序渐进, 依照文化交流融合的具体情况, 具体分析我们的翻译实践。有时可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 既借鉴译入语中的相似模因, 同时也保留源语中的文化模因。例如, 班门弄斧可以译为:show off one’s skill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to teach one’sgrandmother to suck eggs;to teach fish how to swim.

三、结语

汉语习语的英译要做到动态处理, 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就是说, 对应不同的时期和现实情况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标准, 适应了相应时期标准的译本就会生存下来而不会被淘汰。汉语习语的英译, 实质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 是一个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只有适当地变异, 模因才能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存。中国文化的要义是在传播过程中不断通过各种各样的译本逐渐传递出去的。模因要完成其最终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汉语习语的英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根据模因理论, 应注意汉语习语模因在异域传播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习语的核心模因和文化模因。为实现中国文化的完整传播, 汉语习语的英译要动态处理, 灵活选择翻译策略。

关键词:模因,汉语习语英译,核心模因,文化模因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UP, 1976:206.

[2]HEYLIGHTEN F.What Makes a Memes Successful?[M].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1998:423-428.

[3]何自然.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2) :200-209.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54-64.

[5]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28-353.

[6]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0:164-201.

[7]王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 2004 (3) :49.

[8]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3) .

汉语习语的英译 篇2

公示语作为一种独特的应用文体, 是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且被广泛的应用着。尤其是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上, 公示语的翻译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示语的翻译既是城市美好形象的象征, 又是国际语言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精神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然而, 目前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现状令人担忧, 错误随处可见。同时, 根据公示语的功能和语言特点提出一些常见、有效的公示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以及公示语翻译的参考文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5年至2010年间, 公示语的学术研究呈现井喷现象, 成为翻译研究议题中最受关注的议题, 成果极为丰富。全国23个省, 5个自治区, 4个直辖市, 2个特别行政区中除宁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和台湾省外, 都有学者参与研究, 都有论文发表。很多海外华人学者, 外籍专家也都发表过学术专论, 并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韦永康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美籍专家杜大卫教授, 中式英语博物馆馆长、德国哥德堡大学在读博士纪绍融等都从不同角度为这场学术研究热潮推波助澜。虽然搜索结果没有直接显示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研究成果, 据我们掌握的数据, 澳门大学张美芳教授、香港电讯盈科李佑兴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陈善伟教授等都在期刊和学术会议正式发表过相关“公示语翻译”的研究论述。

本课题旨在关注于功能对等理论对公示语中英翻译的指导意义。首先, 阅读与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相关的国内外文献, 了解其相关的基本理论概念;再整理文献中的涉及的常见的公示语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对此进行相应的分类归纳;最后应用掌握的理论知识, 结合搜集到的资料中出现的错误公示语英译例子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关的修改意见。所以, 本论文为汉语公示语英译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研究。

三、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人尤金·A·奈达 (Eugene Nida) 提出, 他一生主要学术活动都围绕《圣经》翻译展开。奈达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功能对等”。所谓“功能对等”, 就是说翻译是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在这一理论中, 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 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动态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 2.句法对等, 3.篇章对等, 4.文本对等。

四、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功能对等理论认为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标观众中实现功能上的对等, 如果把内容翻译错误就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翻译错误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由于语言结构不当导致的翻译错误;第二个是因为缺乏以接受者为中心的意识而引起的语用学上的翻译错误, ;第三是当出现某些文化习俗时, 由于译者的再创造或改写决策不当, 导致的文化翻译错误;第四个是特定文本翻译错误。在此基础上, 我们将公示语的错误类型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即语言方面, 语用学方面和文化方面。

在城市或者旅游区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标示“禁止垂钓”、“禁止下水”、“禁止跨越”等禁止性公示语。禁止性公示语以No Verb+ing的文字形式构成, 言简意赅, 规范准确。“禁止垂钓”很多地方译成NO TEMPORARY这是不对的, 应该译成No Fishing才对。“禁止跨越”和“禁止下水”同样的要译成No Crossing和No Swimming.初春时节我们散步在公园里或者走在小区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草坪里有这样的标牌“小草正在休息请勿打扰”或者“小草微微笑请您旁边绕”。这是一个最为常见的限制性公示语。僵硬的直译成英语滑稽可笑。很多地方误译成了Please take care of the sleeping grass或者The grass is smiling at you.Please detour.这是对“信”的歪曲。英语公示语注重实意的传播, 而不是诗意。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小心地滑”、“小心坠河”、“小心碰头”、“小心溺水”。以上属于警示性的公示语, 我们经常用中式英语来翻译, 弄出了许多笑话。2010年10月一期的《读者文摘》就列举了“小心坠河Carefully fall to the river”。因为没有了解特殊语用条件下这类公示语的特点, 强译, 硬译, 滑天下之大稽。“小心坠河”译成Danger!Deep water即可。“小心碰头”译成Caution Watch your head。而“小心溺水”中文就语焉不祥, 英译为Careful Drowning更是颠三倒四。与其说不明白说“小心溺水”, 莫如直截了当严明存在的危险:堤坡湿滑、淤泥深厚、破案陡峭、水流湍急。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 公示语的翻译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扮演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正是看到了公示语在我国尤其是后奥运、后世博的重要地位, 所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实地考察收集了丰富的资料, 利用功能对等的理论研究中文公示语的英文翻译, 为后奥运、后世博的中国城市和旅游目的语言环境建设提供“可参考性”、“可操作性”翻译实例和理论分析。.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喜欢到中国旅游、学习和工作。为了给这些国外友人提供生活上的方便, 越来越多的城市, 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都给公示语提供相应的英文翻译。然而, 目前我国的公示语翻译现状令人担忧, 错误随处可见。本文将根据公示语的功能和语言特点提出一些常见、有效的公示语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以及公示语翻译的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理论,奈达

参考文献

[1]吕和发, 单丽平.汉英公示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 2004.

汉语习语的英译 篇3

关键词:公示语,功能对等,文化差异,翻译原则

1 引言

公示语指的是在公共场所向公众公示须知内容的语言, 包括标识、指示牌、路牌、标语、公告、警示等等[1]。罗选民、黎土旺对公示语进行界定, “公示语是指在公共场合所展示的文字, 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 以及提供信息和完成指令的作用”[2]。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了解中国, 很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在这种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汉语公示语的英译也日显重要。然而, 目前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问题十分严重, 误用、滥用现象到处存在。本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盲目追求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以至于译文文本生硬, 达不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公示语英译的预期对象是在华外国友人和外国游客, 为的是达到向其警示、告知、宣传的预期功能。其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即如何使译文达到与原文本同等的预期功能[3]。本文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以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中的体现为视角, 强调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英译应重视功能上的对等而不是字词句上简单生硬的静态对等, 应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 以实现其预期功能。

2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与公示语翻译

公示语作为一个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标志之一, 公开面对公众, 给予公众行为需求的文字信息传递。它具有提示性、指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应用功能。 (1) 提示性公示语:提示性公示语是把公众想到或没有想到的提出来以提醒和引起注意, 只起提示作用。如:Explosive易爆物品;Wet Paint油漆未干;Rummage Sale清仓销售;Arrival Notice到货通知。 (2) 指示性公示语:指示性公示语对公众起着指引、指示的作用, 它包括指示服务内容。如:Customer Service总台服务;Car Rental租车服务;Consultant Services咨询服务;Express Mail Service邮政快递。 (3) 限制性公示语:限制性公示语是对公众的行为提出限制、约束, 但不会令人感到强硬。如:Stand In Line站队等候;Room Only只住宿:Give Way让路;Handicapped Only残疾人通道。 (4) 强制性公示语:强制性公示语是要求公众不能采取任何行动、强迫某人的行为。如:No Parking禁止停车;No Litter不准丢垃圾;Keep Silence保持安静。

公示语的功能特点决定了其最直接的目的是在引起读者注意的前提下, 将信息传达给读者, 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记忆, 继而让读者采取行动——按照公示语的指示去做。因此, 公示语的英译应注重功能上的对等, 使目的语达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和效果, 而这正是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宗旨所在。

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 “功能对等是用来指翻译某一源文本词汇或短语的一个目标语词语;该翻译不是为了追求与源文本词语在形式上的相似, 而是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原文的语境意义。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可能是为了取代更为字面的翻译, 也可能是因为在目标语中不存在与源语所对应的现象而找不到形式对等语 (Formal Equivalent) ”[4]。比如, “南京是我家, 清洁靠大家”, 如果我们把其中的信息字对字全部翻译出来, “Nanjing is my home, its cleanness depends on all of us”, 则会让看到这条信息的外国人一头雾水。实际上, 我们只要将其中最主要的信息表达出来即可, “Keep our city clean”即足以体现该公示语的功能。

3 中西文化差异在公示语英译中的影响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其民族文化的承载。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其生活习俗、思维方式必然存在很大差异, 而这些文化差异对公示语的英译具有很大影响。

3.1 民族心理角度影响汉英公示语的表达不同

汉语公示语多以命令的强制性语气为主, 而根据英语国家的习惯, 这些公示语的英语译文的语气则要略显缓和。

中国历来是一个恪守礼训、严于律己的国家;英语国家则更注重个性与自由。因为民族心理的不同, 对于公共标识语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强制性公共标识语中, 中文多表述为“禁止游客进入”、“禁止摘花”等语气较强、禁止性的标识语。英文则较委婉、礼貌, 通常表述为“Staff Only”, “Take Care of the Flowers”等。“禁止”、“不准”、“严禁”等此类语气强烈的公示语在中国城市随处可见, 中国人在心理上也能接受, 但英美人则很难以认同和接受此类公示语。

3.2 民族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英公示语的特点不同

语言文化差异导致思维方式不同, 汉英公示语内容常常迥异, 特别是一些宣传型的公示语, 它们在内容上带有深刻的文化印记。汉语公示语的特点是具体、生动、形象, 而英语公示语的特点是简洁、明了、正式、规范。中国传统文化信守“天人合一”, 对外界事物的描述中, 汉语习惯用优雅、典美和模糊朦胧的词汇来表达情感。汉语公示语通常使用四字成语、铺张夸大的形容词、套语, 结构上多见字数相同的并列句式, 讲究对仗。而英语国家崇尚理性和逻辑分析, 尊重现实, 希望再现客观世界。英语公示语常用通俗易懂、富于表现力的日常口语。鉴于这些语言文化差异, 公示语英译过程中经常需删去一些明显拔高的口号式的表达, 以符合英语读者接受习惯的方式译出。在内容上进行侧重译语语言文化传统的删减和改写, 以实现吸引译语读者的预期功能。

3.3 民族思维方式也制约了汉英句法结构的不同

陈淑莹指出, 汉语公示语多使用祈使句, 简洁又凝练;英语公示语较多地使用物称表达法和陈述方式, 委婉而间接[5]。

民族思维方式属于传统观念文化, 这种观念文化的主要载体是语言的句法结构。句法结构和思维方式是互相适应、互为表里的、而思维方式制约语法结构的表现形式[3]。汉语句子的“意合法”和英语句子的“形合法”, 反映了中国人重“综合”、西方人重“分析”的思维方式。汉语重意合, 语法多柔性, 往往考虑表意是否得当, 比较注重准确、鲜明及现实的依据。而英语重形合, 语法多刚性, 既考虑语义, 又顾及形式上的呼应, 往往具有严谨、精确、具体的特点, 注重客体思维, 从而形成了英语较多地使用物称表达法和陈述方式, 语气较为委婉、间接。正是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特性和英汉两民族间的思维个性决定了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6]。

4 公共语英译应遵循的翻译原则

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要想做出准确合理的翻译, 译者必须在翻译时将语言放在适当的文化背景下, 转换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视角, 这样才能跨越语言障碍, 逾越文化鸿沟。

公示语的翻译是在同一种交际环境中对同一种行为用两种不同的文化来阐释的一项工作。本文认为, 译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目的语文本的翻译质量。

4.1 套用现成说法

在处理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可能都存在的公共告示时, 译者首先要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 即套用译入语在同样情形下的习惯说法。

例如:免费入场:Admission Free

(办事处、商店) 开放:Open

(办事处、商店) 休息:Closed

买一送一:Two for the price of one; Buy one and get one free

以上译文均套用了英语中的现成说法, 熟悉地道的文字对实现译文预期功无疑具有积极理想的作用。

4.2 提供正确信息, 简洁、明了

由于公示语的预期目的, 翻译中应首先注意传达具体、准确地信息, 方便实用。这一点对发挥标志、指示、警示、告诫等作用的标识语尤其重要。与此同时, 公示语通常空间有限, 它的读者在阅读时往往具有临时性 (过路时或使用物品时投以一瞥) 。按照这种阅读方式, 公示语的读者必须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完其内容, 因此, 英文表达上的简洁就成了保证其信息功能的最基本原则。

公示语翻译中的信息性和实用性首先表现在正确处理路名标牌。关于路名标识的拼写和译法问题, 长期以来, 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有人说应该按照我国有关部门的规定。使用拼音;也有人提倡应该使用英语, 以便于和国际交往。从国家和国际上的有关规定来看, 前一说法更具备法规的支持。但是, 从路名地名的对外预期功能考虑, 以上两种方法都存在弊病。单纯使用拼音明显会对不懂汉语的外国友人造成理解和沟通困难, 而只有英语译文则不利于来华旅游的外国友人日常出行。如用某条路的英语译名问路, 如East Road (东大路) , 不懂英语的中国人很可能完全爱莫能助, 显然会影响这些标牌对外预期功能的实现。考虑各种因素, 建议采用折中的办法, 同时使用汉字、拼音译文、英语译文三种文字。如“六一北路”汉字下面可先写一行拼音:Liuyi Beilu, 再来一行英语: North Liuyi Road, 这样既可遵循国家和国际的有关规定, 又有利于理解沟通, 同时还可以照音问路, 便于在华外国友人出行, 是一种两全之法。

4.3 注意规范表达

翻译公示语, 注意译文的规范得体性十分重要。公示语翻译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译文应符合译语语言使用和表达规范, 符合译语语篇规范。

注意规范表达首先是路名的拼写。规范的汉语拼音应以词为拼写单位, 同时不可把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混写。如“江滨路”应拼写成Jiangbin Lu, 而不是Jiang Bin Lu, 因为“江滨”是一个词, 不宜拆开拼写。

一些公交车要求乘客从前门上车, 后门下车。为了方便海外乘客, 一部分公交车在前门喷上英文Up, 后门喷上Down。这不是英文中规范的表达。其实, 与中文的“进 (上) 、出 (下) ”的英文对应的规范表达应该是In和Out。Up和Down含义为“向上”和“向下、倒置”, 是指物体本身放置的状态, 如“头朝上”、“头朝下”。

4.4 讲究语用得体

由于文化差异, 汉英民族存在不同的接受习惯。在汉语公示语中, 直接明晰地禁止某种做法的表达使用很广, “不许、不准、禁止”等用语随处可见, 人们见惯不怪。但在英语语境中, 直截了当, 带有强制口吻的禁止用语只有在有限场合使用, 一般情况下, 人们习惯于接受间接、含蓄的表达。因此, 翻译时必须注意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可接受性, 也即语用得体性, 采用转换视角、改写、删减等处理手法。例如:

“请勿践踏草坪”。这是人们在公园里或花园草坪上经常看到的公示语。有人将其翻译为:Don't tread on the lawn! 从表面看, 英语和汉语一一对应, 语法也没有错误, 但这里却犯了一个语气不当的错误。公示语应当遵循礼貌原则, 体现人文关怀, 创造和谐气氛。Don't句型在英语里是祈使句或命令句, 口气比较生硬, 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往往会使外国人误认为中国人有“老板气 (bossy) ”。这显然违反了我们的初衷。公园或户外花园是人们休闲的地方, 是人们放松心情的地方, 没有人会愿意看到一些命令式的语言。如果将此公示语翻译成“Keep Off The Grass”就会好一些。

得体性在处理宣传性标牌时要特别注意。它们属于公益广告的范畴, 其目的在于让公众注意, 并深入人心。翻译时, 在不违反目的语接受习惯的情况下, 可以保留原文的文体特点。如:

绿色生命, 请勿伤害。

Please don't hurt the green lives.

原文应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该手法在英语中也很常用, 翻译时可以保留。

5 结语

公示语是一种较为独特的应用文体, 公示语在公众和旅游者生活中具有的独特的重要意义, 任何误解和滥用都可能产生相当的不良后果。译者必须意识到公示语的英译不是一种点缀, 而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确保“译出语”确实是源语的“译入语”, 即使源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达到“功能对等”, 亦即对外国读者起到同样的提示和帮助作用。目前, 国内公示语的英译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 2006, (6) :42.

[2]罗选民, 黎土旺.关于公示语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 2006, (4) :68.

[3]陈小慰.新编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4]Nida, Eugen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5]陈淑莹.标示语英译的语用失误探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6, (1) .

上一篇:双簧管演奏下一篇:路基路面试验检测技术论文